高职数学教学中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教育论文(精选12篇)由网友“武都头饶命”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高职数学教学中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教育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高职数学教学中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教育论文
高职数学教学中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教育论文
[摘要]核心能力是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是贯穿人生始终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高职数学课程既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载体,要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更新数学教育观,改革现有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考核方法,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考核渗透到课程中。
[关键词]核心能力 职业教育 数学教学 评价
核心能力也称为关键能力,最早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提出,它是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它区别于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强调贯穿人生始终的最基本的能力,是当人们从一个职业过渡到另一职业甚至是从一个行业进入另一行业时所必需的能力。显然,核心能力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不仅看中高校毕业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看中他们是否具备一些良好的职业品质。专家表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人际关系处理、团队协作等非专业技能的缺乏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
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各国都在探索符合国情的培养模式。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多是介绍国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对于如何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评价考核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图对高职数学课程蕴涵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分析与界定,开发和选择适合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考核评价方法。
一、高职数学课程蕴涵的核心能力
1972年梅腾斯在向欧盟提交的一份题为《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的报告中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在此期间世界各国对核心能力定义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德国西门子在培养核心能力的细化表中对“科学的学习与工作方法”培训项目列出了如下内容: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识图能力、形式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抽象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重视职业教育的澳大利亚则认为核心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应用能力、搜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活动规划组织能力。我国定义的八个模块的核心能力体系为:交流表达、数字运算、创新创造、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核心能力不同于专业技能,它的培养应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高职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也具有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功能。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表示,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学数学或是数学成绩较好的毕业生。他们认为,这类学生思维能力强、反应快,善于把各类纷繁复杂的工作有序化。因为数学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统计归纳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认为,数学知识通常在学生走出校门后的一两年内就会很快忘掉,但是那些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会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随时发生作用,使其受益终生。高职数学课程既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更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载体,要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更新数学教育观,改革现有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考核方法,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考核渗透到课程中。
二、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1.更新数学教育观,树立能力培养观念。目前,数学课程作为理工类和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院校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教学主管部门、院系以及教师对于数学课程的认识与定位仅仅局限于它是一门为后续学习准备必要数学知识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没有上升到能力培养的高度,因此在教学中简单地将教学任务理解为教会学生利用公式、法则解常规题,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而忽略了数学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对数学课程学习有畏难情绪,甚至一些学生还存在数学无用论的思想,加之数学课程一般只有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时间,所以学生普遍具有应付了事的心理。因此,要改革现有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贯彻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从更新数学教育观入手,认识到数学课程应有的能力培养功能,付诸行动,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服务于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2.改革传统教学策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比有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抽象性表现在数学只保留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舍弃了这些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产生的现实背景。精确性表现在数学推理的逻辑严格性和数学结论的相对确定性和无可争辩性。正是基于数学的特点,我们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时,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学科的教学法,而是要合理采用,加以整合。
第一,基于数学思维培养的课堂讲授教学法。它是数学课程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站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角度,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要将抽象的、有形的数学知识,如概念、公式等讲解透彻,注重向学生剖析教师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
第二,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事先与学生或与学生所在专业的教师讨论,共同确定项目。如在讲到数理统计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对班级里所有同学的身高进行统计,要求学生给出身高的分布情况,并说明理由。教师设置完项目后,可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按能力、性别、生活环境等因素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围绕项目检索、查找相关数学知识和资料,让学生在实施、解决项目时有选择地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检索和处理的能力,小组成员间以及小组与小组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同时,由于解决一个项目通常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项目无法顺利开展实施,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挫折承受力。
第三,小组讨论教学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完一段内容或一个章节后,会给学生归纳、总结、整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再次梳理知识,建立起知识间的结构,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事实上,教师这种做法,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并未参与到知识梳理、重新建构的思维过程中,所以,教师可以在一个章节结束后,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归纳、总结知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阐述。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自我提高的能力,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的交流表达能力,提炼知识要点、重新整合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三、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评价考核方式
目前,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大多沿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考核模式,一般平时成绩占30%~40%,主要包括平时的课堂出勤、作业、课堂回答问题等;期末考试一般沿用常规的闭卷考核形式,试卷内容主要是基本知识、常规计算方法等。显然,这种评价考核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无法对数学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做出客观的评价。因而,我们可以探索实施“30%过程考核+20%实践考核+50%期末考核”的方式。
过程考核,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出勤、作业、课堂提问情况以及小组讨论情况。可以采取教师、学生共同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体现公开、公平的原则,培养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能力。实践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完成预置项目的情况。实践考核指标应包括小组分工明确、有项目计划方案、小组活动记录、项目完成报告等。在考核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报告或答辩,采取教师、学生共同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分享、学习他人的思想与创意。期末考核,主要采取试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数学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工具。
至于上述三种考核方式所占的比重,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调整,使高职数学课程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另外,过程考核和实践考核应尽量采用描述性评价指标。如在项目实施中,虽然两个小组都有活动记录,但是有详略、条理清楚与否之分。因而,在评价中采用描述性评价指标更为客观、公正。
培养具有核心能力的高素质毕业生,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使命。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数学课程的教学之中,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新评价考核模式,是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
篇2: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论文
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论文
一、改传授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可以让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教学关系更加和谐。互动式教学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不仅有语言互动、眼神互动,还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习小组中的重要一员。老师还要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平台,及时和学生沟通,分享有益的课外知识,为学生解难答疑,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生生互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课上课下多交流,不仅可以传播有益的知识,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充分、大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起组织、引导作用,能及时地退下去,更能适时的站出来。
二、变认知性教学为探索式教学
认知性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老师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形式,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装纳知识的器物,没有人性化的教学,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发展和能力锻炼,远远不能够满足高职教育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改变认知性教学模式,朝探索式教学模式发展,是高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探索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动态教学过程,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是静态接受,而是动态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确定问题,围绕问题开展教学,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讨问题。课堂上学生可以不一定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一起自由地探讨解决方法,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老师也参与问题的探讨解决。
三、结合高职办学特色,开展实践性教学
高职教育模式为“2+1”,两年学习专业知识,一年进行顶岗实习。学习、实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更顺利地就业。高职教育应该开展实践性教学,将课堂引入到实习中。“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习到的知识毕竟是理论化的东西,跟实际操作还是有很大区别,为了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技能,应该将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开展实践性教学。有些课程的实际操作性很强,例如机械操作,对于这样的课程,可以将课堂开设在具体的单位中,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这样既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又让学生得到了真正的锻炼,对于未来的就业有积极意义。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教师要敢于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创新,不畏艰难,乐业奉献,努力培养全面性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篇3:培养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的论文
关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的论文
一、学院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存在的不足
尽管开设了人文素质讲座、艺术欣赏等选修课程,但是对于学生的核心能力起关键作用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与创业教育、心理咨询等课程没有按照国家要求,在教学安排中体现。实践育人环节仍然薄弱。实习实训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成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途径。由于学院实训场地的不足、以及没有按照教学内容和进度穿插相应的实践内容,实践育人措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没有很好发挥实训基地的平台效应。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对工作缺乏热情,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时时感到迷茫。学生的自我认知有偏差。学生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自我估计过高;价值取向模糊,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妨碍了就业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职业目标模糊,缺乏对专业前景的充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缺乏针对性,心理素质薄弱,承受挫折能力弱,遇到问题习惯归因于外部,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
二、学院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不足归因分析
一是现行教学体制的制约。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学院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从教材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法,都基本上沿袭了应试教育模式。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重视也不够,既没有这方面的目标培养要求,也没有推介其他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实践经验,更无这方面的教学考核标准。二是高考扩招政策,造成大批的较低分数线考生成为艺术类高职生。但是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对生源的艺术潜能与专业水平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导致学院教学定位不高。三是学生家长和学生在学习上的认识差异。很多家长觉得,把孩子送到高职技术院校,就是去学习艺术专业技能的,他们希望孩子在校认真学习专业课程,成为一名专业艺术人才。学生也满足于“一招鲜,吃遍天”的传统观念,在校期间对专业学习很用功,但对学院安排的各类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有抵触情绪,对各类学生社团也不热衷,因此,艺术类学生在团队、沟通、协调、配合等诸方面有较大差距。四是学院缺乏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校内指导教师。高职院校的定位要求教师平时对学生的指导必须重视实践和应用,而不只是教授理论性知识。由于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脱离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定位,片面看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导致教师把精力都花在科研上,无法充分了解掌握与社会、企业、市场密切相关的应用技术,从而导致学院缺乏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指导教师。
三、艺术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对策思考
深化课程改革,制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和办学环境,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教学定位目标。学院要把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到教学中,首先要增强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要整合现有的`资源以及与之配套的教学模式、课程模式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行之有效的培养目标。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设立专门机构抓好核心能力融入教学的规划实施。对艺术类高职院校来说,把职业核心能力融入教学,既是新课题,又是长足发展的巨大推力。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广泛应用多媒体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操作和动手能力。教学要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要创建具有核心能力培养功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模拟实验室进行情景模拟实践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我练习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如开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一系列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采用角色扮演法及小组讨论用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开设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课教学。对艺术类高职学院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艺术实践方式展开。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核心能力理论逐渐完善的今天,开设专门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能,它可以起到提纲挈领,教学先导的作用。实现专业能力与核心能力培养的双向互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始终是教学的主体。良好的教学设计和高质量的教学,以及学生在人文和职业道德学习的兴趣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职业核心能力融入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见到明显成效。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即减少终结性评价,增加形成性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建立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的评价,改变由教师单独评价学生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及小组间的评价,体现师生互动,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篇4:高职数学教学探索论文
高职数学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培养符合社会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数学教学现状,然后提出了提高高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对策,包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不同于普通的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特征,旨在培养符合社会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一直以来,高职教育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而数学教育的特殊性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1]。由于高职数学教育改革已迈向深水区,如果不加快改革步伐,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接下来,笔者谈谈对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高职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的简单,在能力方面缺少具体要求。现阶段,很多高校数学教学目标很简单,大部分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拓宽知识面,很少有关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二)教学过程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高校数学课堂以“满堂灌”“填鸭式”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必要的实践课程,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其次,大部分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PPT展示理论知识为主,这种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用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三)对于学生学习的考核方式过于简单。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单一的考核方式,具体来说,就是综合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得出最终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综合素质的考核。面对这种考核方式,大部分学生都是采用被动的学习方式、考前突击去应付考试,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2]。(四)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现阶段,很多大学数学课堂仍是教师的舞台,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非常少。如此一来,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导致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阻碍学生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高等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模式不科学、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自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不足;教师没有对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等。都影响着高职数学教学的开展,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数学素质的提升。
二、提高高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对策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立足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一直以来,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别,导致教学理念也应具有针对性。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都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所以,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去证明那些公式、定理,而是让学生能熟练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3]。因此,教师应明确高职数学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质、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从而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最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
第一,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传统的高职数学采用“灌输式”理论教学,课堂上,教师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很容易产生厌烦、抵触心理,从而大大降低教学有效性。所以,在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来运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式、小组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二,开展分层教学,提高课堂师生互动性。高职学生在学习能力、数学基础等方面都不如普通本科生,且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又存在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对所有学生采用同一标准、同一要求,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开展分层教学、有针对性地教学。在教学前,充分掌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讲课时,大部分时间应针对中等生讲解,最后几分钟针对优等生进行拔高,在课后安排一定时间来帮助困难生,如此一来,能有效提高全体学生学习质量,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4]。同时,教师应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质疑,自由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讲解一些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时,应采取小组合作探讨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一直以来,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都涉及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图形,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讲解、学习的难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化教育手段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如在讲解“极限”“定积分”“导数”等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来向学生进行动画演示,让知识点更加直观,大大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能成为教学的主角,因为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很多的弊端。如学生过分关注屏幕而忽视自我思考、忽视做笔记等;并且有些数学解题方法的训练只能通过板书才更加有效、更加突出、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把握好这个度,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规避其中的弊端。
(三)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考核多侧重中理论知识的记忆,以期末笔试为主,且题目大多以书本原题为主,导致学生平时不努力,在临近考试时突击背诵,对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甚至有些学生对于书中的题目换个数字就不会了。所以,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形势下,随着高职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职数学教师可尝试开卷考试,出一些书本之外的、学生必须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完全掌握相关知识才能解答的题目,从而全面考核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另一方面,可通过布置一些作业、试验等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实践证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成绩普遍不理想,因此,在今后的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动态、变化。对于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应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创新评价方式。
三、结语
实践证明,加快高职数学教育改革能有效提高高等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对于实现高职教育体制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等数学教师,必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让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更彻底、更成功。
参考文献:
[1]赖展翅.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王海龙,韩田君,徐爱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思考[J].教育与职业,(21):117-118.
[3]龚雅玲.数学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教材中的渗透[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0(3):4-8.
[4]施宁清,李荣秋,颜筱红.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高职数学的试验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9):116-118.
[5]王瑾.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2):36-37.
篇5:中医学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新体系探索论文
中医学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新体系探索论文
摘要:中医传承能力、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和中医临床技能是中医学本科生培养教学的核心,也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工作重心。文章通过分析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的现状,以及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以寻求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好方法,加快教学改革新体系的形成,让教学体系适应医疗改革的新要求与新挑战。
关键词: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教学新体系
中医学本科专业开展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中医本科教育依然是向临床输送中医人才的主要渠道,其对稳定中医队伍、持续开展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起着重要的作用[1]。虽说中医专业的教育体系建立已相当成熟,但是围绕中医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以下简称教改)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月,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工作会议召开,这标志着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正式启动,实现了与国际医学教育培训模式的接轨。其中涉及中医学本科专业的培训模式为“5+3”,即5年在校本科专业教育后,进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临床实践、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医疗政策法规等。新医改将对中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然而中医界一直存在“中医青年人才培养成熟太慢,青年中医改行较多,在校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学生信心不足”等问题。如何提高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更多卓越的中医师致力于祖国医学的发展,一直是我校教改工作探索与实践的重点。笔者拟通过分析近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本科教学环节的现状以及所做的改革,旨在寻求更好的教与学新思路,以期为中医本科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1中医学本科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本身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中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长期以来一直强调“教”的改革,而忽略了学习层面的改革。即便教改开展了很多年,但是效果总是达不到理想期望值。所以,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会学习为核心的教改才是新的教学改革观[2]。中医学本科专业属于国家级特色专业,发展至今已有较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依旧存在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医本科生普遍存在临床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科研意识薄弱、创新能力差等问题[3]。扩招人数的增加引起教学资源的不足,生师比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要求;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机会的相对减少,又促成了近年来的考研热;教学形势的单一、学生疲于“题海战术”,真正的临床实践技能没有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被带动,又导致学生的专业信心、医学信仰未能得到树立;培养模式上仿造西医院校,课程分配未能突出中医特色;而中医学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思维和技能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但临床见、实习时间有限,学校学到的中医知识在初期临床中很少有用武之地,短暂的临床实践反而被熟悉电脑操作系统、办理出入院、书写病程等医疗文书占据大量时间。所以,现有的教学体系未能与现代医学相适应发展。中医学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4],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理解中医[5]。但上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使传统文化日渐衰微,学生从小就接受现代文化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只不过是几篇古文而已。所以,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医本科毕业生出现了中医学术思想传承能力不足、临床思辨能力不强、中医思维功底欠缺和临床操作技能不扎实等问题。
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教学改革不单是制度上的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也同样重要。中、西医学虽理论体系不相同,但不能对立看待,应该相互借力,不避中西医之嫌。例如:随着医学的进步,儿科学上的重要内容已由祖国医学的四大证“痧、痘、惊、疳”逐渐变化为现代儿科的四大重点防治疾病“腹泻病、小儿肺炎、贫血、佝偻病”。是故中医专业的教改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中西并重,发扬优势,突出(中医)特色(改革图示见图1)。2.1创建培养传承能力的实践教学新体系2.1.1以历代名医大家为引领,培养学生中医学术思想传承能力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些抽象的思维模式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体体现于中医经典著作之中[6]。经典著作是中医学术思想的重中之重。第一课堂改革中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四大“经典”课程并丰富《中医各家学说》内容,专题阐明经典著作成书背景,作者简介,学术渊源与成就,以及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联系,帮助学生不断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医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传承历代名医大家的学术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第二课堂活动,创建“岐黄学堂”学生学术社团,开展晨读四大经典、观看中医经典视频和养生保健运动等社团活动方式,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传承中医的兴趣,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中医学素养。2.1.2以省、市级名中医为典范,培养学生中医临床经验传承能力坚持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创新师承教育新模式,开展夜间和周末跟师见习,学生利用夜间与周末到病房和门诊,跟随高年资临床医师见习;创立“名医堂”门诊,让学生在临床跟随省、市级名中医坐诊;创立“名师堂讲坛”,让学生接受名师专家的现场指导和提供面对面交流机会。通过上述方式,不仅发扬了中医传统“跟师学徒”的特有教学模式,还培养了学生对现代名中医临床经验的传承能力。2.1.3以中医古籍图书数据库为载体,创建中医学术传承信息化平台依托国家教育部课题“巴蜀特色中医药古籍抢救、数据挖掘及利用模式研究与实践”和四川省教育厅课题“巴蜀中医药学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与研究”等课题支撑,逐步建立了中医典籍图书数据库和名医数据库等,以移动式图书馆的创新形式,利用网络平台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传承中医文化和名家思想提供便利途径,帮助学生融通文、史、哲、医,构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自身知识结构。2.2创建培养思辨能力的实践教学新体系2.2.1以“经典”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学校温病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三门临床经典课程均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学校从开始“经典”思辨的全面改革创新,依托20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在《金匮要略》教学中提高学生辨证思维的改革方案”等系列课题研究,明确了“经典”课程为临床提高课的定位,在教学中追本溯源,帮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医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内涵实质基础下,训练临床思辨能力。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除“经典”课程外,增设实验课程中医经典著作与临床1.5学分,探索“经典”理论与临床的“本源”关系,培养学生基于“经典”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图1实践教学创新体系2.2.2以“中医思维原理”为核心,建立中医思维训练实验教学新体系依托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医思维训练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创立了以“中医思维原理”为核心的中医思维训练实验教学新体系。通过中医思维原理互动式讲解,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中医基础各类课程的知识,有机地串联、疏理和整合,将孤立的课程知识融为一体,成为一套完整的诊疗思维程序和模式,并能自觉合理地运用这套思维模式来指导具体的临床实践活动。2.2.3以《中医学与辨证法》为平台,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与交流《中医学与辨证法》是学生自创的学校内部刊物,由学校高年资的教授、副教授统一审稿、编辑,从源头上保证了学术交流的质量与品质。其专门收载中医学及中医相关专业学生中医辩证思维方面的文章,为学生思想交流提供平台,帮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提升辩证能力。2.3创建培养临床技能的实践教学新体系2.3.1创新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技能培训方案中医临床教育的课程设计应该使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技能教育相辅相成,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理论密切结合实践【7】。首先创新了课程设置,增设“中医四诊技能训练”1.5学分和“中医内科能力训练”2学分,编写出版专著《中医基本功手册》和《中医望诊彩色图谱》。其次,坚持培养中医学生具有运用西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临床诊治的主张,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诊断学实验”1学分、“临床基本技能训练”2学分、“内科病案讨论与临床诊治思维训练”1学分和“外科常用技术实验”1学分,强调中医重思维,西医强技能的“中医融合”教学模式。2.3.2强化实验课程平台,更新实验教学理念依据我校中医学科优势,结合实验教学特点,培养熟练掌握中医诊疗技能、正确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中医临床人才为目标,建立了“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临床”和“针灸推拿”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泛引入先进医学模拟教学,建立了模拟医院,成为“四川省中医临床技能示范基地”,使临床技能实验设备的内涵和实验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要求任课老师更新实验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到学生“开放性实验项目”中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第2课堂,还提高了学生基本的诊疗技能。2.3.3开展“国医之星”系列竞赛,搭建学生技能展示平台“国医之星”系列竞赛是学校的大型学术类竞赛,旨在加强医学生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和技能展示平台。其内容涉及中医经典、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西医诊断、学术交流、科研创新等方面,活动涵盖了中医药学术,中医药科技,西医基础知识3个板块,分为8个单项,增强了学术竞赛活动的系统性和品牌性,在竞赛中提升了学生的临床技能与思维方式。2.3.4创立暑期临床见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根据中医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前3学年暑期开展见习活动,通过临床应用,巩固既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依托20和20学校教改课题“高等中医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研究与实践”和“‘三点一线、两位一体’,中医特色型见习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建设完善了临床见习基地,构建了中医特色型见习体系,并编制了《暑期临床见习大纲》。2.4创新临床考核模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医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在整个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医学教育的质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8]。依托20四川省教改项目“‘一载体、两优化、三强化’的岗前培训模式再改革研究与实践”,并以年四川省教改项目“中医院校临床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和年重点项目“中医本科临床技能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研究为支撑,创建了实习技能监控体系,内容包括:严把入口关-创建了中医特色毕业实习岗前培训新体系和实习准入考试机制;严控过程关-创建了中医临床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和动态技能评估体系;严守出口关-创建了模拟中医执业医师考核的毕业技能多站考核和综合理论考试体系。此外,中医本科毕业技能多站考核和综合理论考试体系充分发挥了“以考代训”的作用,让学生熟悉并提前预演了执业医师考试,帮助明确了规范化培训阶段的学习目标;也让教师充分掌握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和规范教改计划。我校还坚持学生评教、校领导听课、专项评估、教学检查等监督体系,充分保障了教学质量的过程与目标管理的协调发展。
3改革的结果与结论
3.1~2010级实习准入考试成绩分析见图2。图2显示,在我校教改过程中,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在实习前绝大部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符合学校的实习生标准,并有逐年提高的趋势。3.22006~2009级毕业技能多站考核和综合理论考试成绩分析见图3。图3显示,2006级~2009级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考核中(第1站辨证论治30分,第2站基本技能40分,第3站病史采集、临床答辩与临床判读30分,综合理论考试100分),在辨证论治、病史采集和基本技能方面达标率较满意,在临床答辩与判读、综合理论方面较薄弱。3.32006~2010级各学年中医类别课程平均学分绩点比较见表1。表1显示,2006~2010级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各学年的中医类别课程的学习成绩大一、大二处于一般水平,大四处于中等水平,大三处于较好水平,可能与课程设置协调性有关,可做更深层次统计学研究与分析。3.42010~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平均分、过关率比较见表2。表2显示,2010~20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中,我校考生在平均分、过关率方面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学校教学体系的改革工作有效,教学质量处于全国中医院校领先水平。3.5结论中医学本科学生在毕业时理论知识水平基本符合国家执业医师要求,在临床实践技能及综合知识应用方面存在薄弱,后期教学改革工作应围绕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强化综合理论知识应用等方面进行。初步建成的教学新体系提高了我校考生的执业医师通过率,说明教学改革工作有效,应坚持并深化改革以求再提高。
4改革的不足与展望
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研思路的理论来指导进行教改研究。教改研究过程中对照组的设立、教改的实行、数据的统计及后期数据的处理分析还可更加严密、科学。成果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的提高可进一步增强教改的说服力,建立更为广大的影响,为中医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参考资料。随着中医药院校自身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加、实习基地的扩建、管理范围的加大、教学工作量的增大等变化,高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将进一步凸显。新医改势必会对医学毕业生要求更高,教学体系的改革将成为高校工作重心中的重点。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提高教学环节的效率,弥补人均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唯有将教育改革政策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下一阶段将继续实践教学新体系,解决培养课程体系的欠完善、培养手段少、教学计划和内容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以及中医特色优势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发挥综合型大学的优势,加强人文、社会、基础、自然、科学的教学方式;协调一切可用资源,全面衔接住院医师培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严格过程管理;强化中医专业思想,坚持目标培养;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深化经典著作学习;创新阶段考核制度,重视临床实践技能;解决源头问题,从根源上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
篇6:高职数学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高职数学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方式,在社会经济和文明进步的背景下,由“徘徊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迅速崛起的高职教育下,以教育对象的学习特征为主的高职数学教育备受人们关注,在高职教育中过分注重技能培训,而对于数学基础性、工具性知识的学习较为薄弱,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为此,需要深入调查和分析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立足于学生的视角,对高职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
一、高职数学教学的教育对象学习现状分析
在高职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之中,学生普遍感到不能适应数学教学状态,感觉数学学习枯燥无味,产生了一定的厌学情绪,在高职数学课堂上普遍,主要表现如下。
(一)数学教学模式过于单调。在高职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基本上是在唱“独角戏”,学生没有进入到数学学习思维状态之中,主要还是采用注入式的数学教学模式,没有进入到数学知识的正迁移状态,这种过于单调的数学教学模式难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无法使学生的数学素养达到“必需、够用”的要求。
(二)数学教学方法先进性不够。在高职教育教学方法中存在教学手段不足的现象,这就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学生容易产生数学学习疲劳,而无法吸收新的数学知识,造成新的知识缺陷,这对于学生的数学自主独立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也难以生成。
(三)高职数学教学课程没有层次差别,无法满足学生的应用需求。高职数学教学课程基本上都是按照统一的专业目标和进度,进行统一的考核,致使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下”,这种统一化的高职数学教程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对于教育对象的未来多样化出路也没有过多考虑,弹性不足,难以满足教育对象的应用需求。
二、基于教育对象特征的数学学习分析
(一)高职教育对象的数学学习心理分析。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它要与数学教学目标和计划相结合,进行数学情境的感知、思维、想象和记忆,在数学学习中,教育对象的心理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此,需要对高职教育对象的数学学习心理特征进行分析,这些心理因素包括有: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动机、兴趣、个性品质等,这些心理因素总体来说,可以归结为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它们对教育对象的数学学习起着增强、推动和调节的功用。高职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数学学习动机,对数学学习缺少兴趣,数学知识缺漏严重,缺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于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概括性的感知和思维水平还不高,不能抓住数学内在的联系,缺乏数学知识迁移的能力。(二)高职教育对象的数学学习方法分析。高职学生在数学学习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学习效率不高,表现为单一、被动的数学学习方式,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足,数学学习态度也需要加以改善,需要通过有意识的数学教学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问题性,转变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三、基于教育对象特征的高职数学教学模式改革路径
(一)激发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在高职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学习动机是必要前提条件,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不仅是专业基础知识,而且是学生未来生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要端正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意识到数学知识与未来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而产生一种远景性的数学学习动机,保持长久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1.融入生活化内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教师要多举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事例,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产生数学学习的动机。例如:在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常微分方程”中,不用急着从这个知识的数学概念入手,而可以先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从生活中常见的微分方程事例入手,让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亲切感和真实感,从而进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2.融入专业实例内容,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知识也是一种工具性技术,它的运用极为广泛,它在与其他专业学科知识相融合的过程中,可以产生知识的巨变,成为推动专业科学发展的重大动力和支撑,在对专业知识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数学知识也成为解决专业问题的核心技术,在数学知识教学中,也可以与专业课教学密切融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相融性实际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产生数学学习的动力。例如:在高职电类专业的学生之中,学习数学知识的“级数”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对于非正弦周期电路的专业分析知识的基础,就涉及到数学知识中的“富里哀级数”内容,可以说,在电路分析的教学章节中都与数学知识相关,学生在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相联性之后,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从而产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
3.融合数学史内容,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在高职数学知识教学中,还可以适时引入数学史和数学思想的内容,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特征,于潜移默化中生成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例如:在学习高职数学知识内容“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微积分的历史,体会数学家艰难、曲折的发现历程,并意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源于现实需要,从而进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二)创设探究型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习能力。高职数学教学要将数学知识点作为主要课题,提供教学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在问题情境下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在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探究的途径可以采用实验观察的方式,或者类比归纳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数学知识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和内化,提升学生的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三)基于互助式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数学设计。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可以采用互助式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互助性,这种互助式数学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自主互助的交流学习,体验和享受自主互助的学习乐趣和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改革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征和数学学习状态,进行数学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创设相关数学问题情境,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和互助式教学模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高职数学学习兴趣,产生主动参与、积极独立思考的意识,并在自主参与和探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和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助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必要的辅助和指导,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探究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转变学习方式,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作者:张丹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姚松峰,毛玉蓉,齐梅芬.如何在高职数学教育模式下融入数学史教育[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2]柴彦红.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视角下的高职数学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36:113~114
[3]周晓燕.基于创新教育的高职数学教育模式研究[J].神州,2011,7:111
[4]刘姣.PBL数学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11
篇7: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内容提要:
本文从“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引导学生归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联想和比较,培养学生在联想和比较中创新;通过一题的灵活多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四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一题多解 引导归纳 联想比较 一题多变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其中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培养新世纪新型建设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学的重任。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抓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多角度思考,获得多种解题途径,可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1、某水泥厂去年生产水泥32400吨,今年前五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水泥厂今年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
解法一,预计今年的水泥产量为:32400÷5×12=77760,今年可比去年增产:(77760-32400)÷32400=140% 。
解法二,设去年的每月的水泥产量为“1”,则去年的水泥总产量为 12 ,今年前5个月的水泥产量即达12,今年全年的水泥产量应为:12/5 ×12 ,因此今年的水泥产量将比去年增加:(12/5 ×12-12)÷12=140%。或 12/5 ×12÷12-1=140% 。
解法三:同上,去年水泥总产量为 12 ,今年前5个月的水泥产量即达12,生产同去年同样多的水泥,今年可比去年少用7(12-5)个月,如这7个月继续生产,则可比去年多增加水泥产量7,因此可得,今年的水泥产量将比去年增加:7÷5=140%。
解法四:设今年每个月的水泥产量为“1”,则今年的水泥总产量为12,因为今年5个月的水泥产量就同去年相等,因此去年的水泥总产量则为5,因此可得,今年的水泥产量将比去年增加:(12-5)÷5=140%。
解法五:设去年的水泥总产量为“1”,则去年每月的水泥产量则为 1/12 ,今年每月的每月的水泥产量则为1/5 ,今年与去年每月的水泥产量比则为:1/5∶ 1/12 ,因为时间相同,因此可得,今年与去年的水泥总产量的比也为1/5 ∶1/12 ,因此可得,今年的水泥产量将比去年增加:( 1/5- 1/12 )÷ 1/12 =140%。
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0%,问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学生在我的点拨和指导下,经过讨论,很快列出了不同的算式:(1)、因为男生人数为单位“1”,因此女生人数为:1-20%=80% ,因此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80%)÷80% =25 % 。(2)、同上,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1-20%=80% ,又因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0% ,因此可得,男生比女生人多:20%÷80% =25 % 。(3)、同上,因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 4/5 ,即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4∶5,,因此可得,因此男生比女生人数多 :(5-4)÷4=25 % 。
通过一题多解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增加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通过总结,可揭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增长学生智能的目的。
二、善于引导学生归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发现,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完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 +下底)×高÷2 。因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 = 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将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 。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如在教学了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后,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我启发学生能否将圆面积的推导公式和圆柱体的侧面积推导公式的过程进行联想和联系,概括出求圆柱体表面积的公式。学生经过讨论并用学具操作,很快想出,因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近似长方形的长即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宽即是圆柱体的底面圆的半径,因此,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即可为:S=2πΥ×(Υ+H)。
三、善于联想和比较,培养学生在联想和比较中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如让学生能针对某一问题,通过类比思维去解决,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比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句数量关系句:“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比女工人的人数多 1/4 ” ,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一句数量关系句进行联想,改变成内容不变但叙述方法不同的数量关系句,学生经过讨论,即很快能说出:(1)、男工人的人数是女工人的人数的1+1/4 = 5/4 ; (2)、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与女工人的人数的比是5∶4 ;(3)、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与男工人的人数的比是4∶5 ;(4)、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是男工人的人数的 4/5 ,(5)、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 5/9 ;(6)、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4/9 ;(7)、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比男工人的人数少 1/5 。这样学生很快能将比与分数进行融会贯通,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 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道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想象和比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有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 。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通过一题的灵活多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教学中,如果能做到引导学生对命题条件、结论进行各种变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归纳出了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我出示长方体的实物,并演示提出如果少掉一个底面的一个面,请学生思考这时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前面的一个面,这时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两个底面,这时的四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少掉了两个底面,这时实际只要求什么?那一种物体只要求出四个面?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说出求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并知道少掉两个底面,实际上只要求长方体的侧面积,通风管即只要求四个面。这样通过运用实物和教具,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联想,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再如课本上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的的一道思考题:“修一条公路,已修和未修长度的比是1∶3,再修300米后,已修和未修长度的比是1∶2。这条路长多少米?”
这道题有的学生求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就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修一条公路,已修了全长的1/4 ,再修300米后,则已修了全长的1/3 ,这条路长多少米?” 。 这道题学生很快能列出算式:300÷(1/3 -1/4 )=3600(米)。
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思考,上面一道思考题的条件是:“再修300米后,已修和未修长度的比是1∶2” ,这里隐藏着一个等量关系,如果抓住这个等量关系,就可列方程解答。设已修的长度为X米,那么未修的长度为3X米。
(X+300)∶ (3 X-300)=l∶2
解得 X=900
X+3X=900+900×3=3600(米)
答:这条路长3600米。
接着,我再引导学生,又因为公路的总米数是“不变量”,把条件“已修和未修长度的比是1∶ 3,再修300米后,已修和未修长度的比是1∶ 2”转化为:“已修长度是未修长度的 1/3 ,再修300米,已修长度是未修长度的 1/2 ” ,如把公路全长看作单位“1” ,所以可得,已修的长度就是总长度的:1/3 ÷(1 + 1/3 )= 1/4 ,再修300米后,已修的长度就是总长度的:1/2 ÷(1+1/2 )= 1/3 ,由此可知,300米就相当于公路全长的:(1/3 -1/4 ) ,所以可列式为:300÷( 1/3 - 1/4 )=3600(米)。答:这条路有3600米。
在学生掌握了这道思考题的解答方法后,我又出示了这样一题:“修一条公路,已修长度是未修长度的是 1/3 ,再修300米后,已修长度是未修长度的1/2 。这条路长多少米?” 。然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在掌握了上道题的解题方法后,很快能求出公路的全长是:300÷[ 1/2 ÷(1+1/2 )-1/3 ÷(1+1/3 )]=3600(米)。
接着,我又出示了这样一题:“修一条公路,未修长度是已修长度的3倍 ,再修300米后,未修长度是已修长度的 2倍 。这条路长多少米?” 。我再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在解答了上面二题的基础上,也能很快求出这条公路的长度是:300÷[ 1÷(1+2)-1÷(1+3)]=3600(米)。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应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情况简介:
蒋 仪:小学高级老师 工作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旌阳小学
邮政编码:214401 联系电话:0510――6517727
篇8: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自主质疑能力教育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自主质疑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对初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改“接受”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要改变狭义的素质观,改变“满堂问”的教学习惯。树立情境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敢疑。树立过程意识,再现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有疑。树立反思意识,强化反思让学生会疑。在学习方式中,自主是前提,合作是重点,探究是关键,而自主的关键是自疑,学生不能自主提出问题,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关键词】: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自主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原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疑”能使学生由学“记”向学“问”转化。自主质疑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体现,也是自觉读书的重要标志。首先要创设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使学生懂得质疑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质疑的勇气,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其次要教给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最后老师还要引导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挖掘知识分子的内在因素,善于揣摩老师、同学的见解,在有异议处大胆质疑,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一、实现两个改变,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改变狭义的素质观
新课改中,已经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写入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是培养学生质疑素质,提高探究、创造能力的极佳素材。“数学的本质是自由”,它最能激发人的自主探究、自由创造的本能。它的方法灵活性与多样性使人敢于突破常规,不迷信书本、权威,有创造的胆略和勇气。但是许多人甚至许多数学教师,一提到素质、探索、创造就觉得很神秘,高深莫测,认为与中小学数学不沾边,在教学中仍习惯地按老一套照搬照套,缺乏对学生质疑素质,探究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及潜移默化地影响。归根结底,是认识不到位,观念没转变。对于中小学生,我们要广义上理解素质的'含义,把素质的范围看得广一点。只要有点新想法、新设计、新方法,就称得上有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要过低地估计学生素质,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事事包办代替,点点沫沫一讲到底,自然走入接受学习的老套。要相信学生,通过设置氛围、营造问题情景,给学生思考、自疑、探索、表达的机会。做到学生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解,学生能发现的问题不设问。
2改变“满堂问”的教学习惯
探究性教学显著特征之一是教学内容问题化。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将过去的“满堂灌”改为“满堂问”,只重视向学生提问,忽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也就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并控制整个学习过程,人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始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再现知识产生过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启发他们深入探究问题,尊重学生个体体验。 二、树立三种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1树立情境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敢疑
首先要创设一个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只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使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学生的质疑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认可,反而经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那么学生的质疑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再敢质疑了。
其次要帮助学生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信心。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教辅等权威书籍中的不足、遗漏甚至错误,以及教师“无中生有”的故意出错。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会出错,没有绝对的权威,老师专家也不例外。鼓励学生大胆向权威的观点提出挑战。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免疫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精神和质疑品质,有助于质疑意识的形式。
2树立过程意识,再现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有疑
数学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产生并发展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要转移到引导学生自身操作过程上来。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知识的未来和发展等。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为了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可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学校准备在宿舍楼后面修建一个面积为50平方米的长方形自行车棚。一边利用宿舍楼的一后墙,并利用已有总长为25米的铁围栏,请你设计。如何搭建较合适?学生列出方程后跟学一元一次方程比较,很自然提出疑问,这是个什么方程?这种方程如何求解?再现“过程”,让学生有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联想、类比猜想,进而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疑问并积极探究。
3树立反思意识,强化反思让学生会疑
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深入认识的开始。反思是对整个解决问题活动过程的反思,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深层思考,是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学习一个概念、定义时可问:定义是怎样引入的?能否换一种方式?若把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改换或增减会怎样?学习定理或公式时可问:定理或公式是怎样提出的?证明的思路是什么?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逆命这是什么?是否成立?结论不变,条件是否可以减弱?条件不变,结论能否改进、推广?解完题可问:主要应用的是什么方法?这种解法的关键是什么?这种解法还能解决哪些类似问题?这种解法是怎样想到的?依据是什么?有无更简单的解决?结论可否改进、推广或引申?改变部分与条件又会得到什么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深入反思,不仅能巩固知识、方法,避免错误,而且能使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主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自疑精神、自疑能力的方法很多,远不止如上所说。我之本意在于说明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问,在问题中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这不仅是落实新课标的需要,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更是实现“教最终达到不复教”的必要。
篇9: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路径论文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路径论文
一、专业导向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一)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性、应用性人才的高层次教育机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突出的特征是“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统一。作为“高等性”的体现,是其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就其“职业性”方面来说,是要学生掌握高层次的专业技能。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相比,在技能上要有明显的技能优势,岗位适应能力强。不少专家学者所倡导的高职教育在教学环节上“零距离”地与企业生产一线接轨,强调的学生在技能上所达到的要求。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能力上加以提升以应对此培养目标的挑战,是一个必须认真面对的严肃课题。
(二)企业对劳动者提出的要求决定了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紧迫性
现代高科技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需求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站在企业的角度,不只要求劳动者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还要求其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企业对利润的追求的价值导向也要求劳动者对相关岗位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此要求身处培养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者地位的高职教师自身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尤其要有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所谓“学高为师”就是强调教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而“做中学”的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无疑突出了教师的实践技能的掌握,此两方面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无论如何强调均不为过。
(三)高校按“专业”招生的改革模式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起,浙江省将在高等职业院校实行按专业招生,考生按职业院校的各专业在全省的排名顺序填报志愿的招生改革方式,改变以往那种凭借一、二个热门专业撑起一个高职院校一片天的现象。对各高职院校的排名也不再是一个综合的排序,而是以专业为单位。这将会导致高职院校间专业的竟争更加突出,从一、二个特色专业的竟争转向所有专业的竟争。实践证明,专业的竟争往往取决于专业的教学效果,此不可避免地要求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没有一流的专业教师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效果,就不可能有一流的社会评价,更不可能有一流的高职院校。不言而喻,学校的办学质量的高低更加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在填报志愿方面对某一高职院校的青徕也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二、高职教育中教师教学能力所面临的困境
(一)从师资来源看,教师教学能力不容乐观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三种:高校毕业直接走向教学岗位的;企业引进的;从其他高校引进的。各来源的教师各有其优势,但也有不足。突出的问题是部分教师对专业理论性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不愿系统地去掌握理论知识;或是不重视教师的技能性培养而使不少教师缺乏专业的操作技能,有嘴上功夫却没有动手的能力;或是既没有理论的高度又没有实践的操作技能;或是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无法有效的运用。上述种种现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而言,在备课环节上表现为备课不透,吃不准教材;在授课过程中体现为抓不住教学主线,难以理清重点,说不透要点、攻不破难点;若指导学生的实践,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教学环节所面临的问题要求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渠道,其功能远未有效的发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没有较好地集中注意力,甚至没有听教师授课。近年来,部分省市还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专门设计了一批有针对性地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题,不少高职院校为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专门设立校级教改课题。此举一方面说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某种缺陷。
(三)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滞后
高职院校为实现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而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强调教室要搬到企业,企业师傅要走进课堂,学生的作业要成为产品。强调的是从学生能够学到技能的角度而由企业师傅来授课,却较少地从学校现有教师的实践技能方面的改善来探讨。不少高职院校虽然也从制度层面上强调职业学校的教师,甚至于中职的教师也要持双证意在突出教师的实践性技能,而在现实中充其量也不过是在教师证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其实践能力往往是低层次的。就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言,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远远滞后于企业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要求。
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对策
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要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为目标。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目标趋动下,教师如何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以有效地处理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的现状和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较好地吸收教学内容。
(一)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
1.在整体中把握局部——“熟”教材如何处理?所谓的备课先需“备教材”问题。总体而言,备课要对整本书的知识烂熟于心,明确教学的目的和学生通过学习所需掌握的知识。就某一个章节而言,或是某一节课而言,只有在知道该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处理教材。而现学现卖是不可能有效地处理教材的。
2.以理论知识为支撑——“透”处理教材的能力依赖于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此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现在不少高职院校在指导思想上重教学而轻科研,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教师在从事教学后还能认真地钻研专业书籍的`不是很普遍。而要驾驭书本知识,深刻了解书本内容,没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够的。
3.梳理授课的具体思路——“明”根据教师对本部分知识的思考而提出具体的授课主线。角度的不同,可归纳的思路也不一样,但目的是让自己在授课时不至于迷失方向,从学生的学习方面来讲,也不至于云里雾里难以掌握教师到底讲了什么。通过一条或几条教学思路的梳理,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教学手段的有效选择能力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手段运用要以教学效果的达成作为评价的依据。教学手段的运用离不开教学目标,并且手段的选择不能偏离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依据所教授的内容而定,讲授法、讨论式方法、案例教学法、翻转式教学法、循根求源法等方法均可采用,其各有优势,也存在某种缺陷。如“循根求源法”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其强调的不只是知道其所然,还须掌握之所以然;不仅了解其现状,还需要深入地探讨为什么会一步一步地成为目前的样子,并要掌握前沿的知识,了解目前所授内容所面临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2.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高职教师的授课中已成普遍化的态势,以其清晰性的字体,直观性的特点取代传统的板书式的教学方式。但其过多的信息含量也往往导致学生无法接受,而且可能存在教师过份依赖于课件和对多媒体的依赖,疏于备课。板书的运用也存在其优点,不可一概加以否定,在某种程度上能补救多媒体教学的不足,若教师能对关键的知识点、难点进行必要的板书式的梳理,既达到让学生知道教学重点之所在,也能让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看问题,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教学对象的认知力和可接受性所要强化的教师教学能力
备课不仅是备书本知识,尚需备学生,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力、可接受性方面的现状,关注学生认知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围绕着学生能否接收所教授的内容,是否能较易地接收所教授的内容为衡量指标。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如下方法。
1.“典型性”:案例选择要做到典型性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教学目标的达成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所谓典型就是最能体现教学的内容的要求,能通过个案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选择典型案例,并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把抽象性的知识和原理通过较为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讲解,易于学生的理解,并落实教学内容及要求,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生活性”:教学内容讲解要实现形象性、生活化教师若能通过专业化、抽象化的教学而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是低层次的要求,而且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方能达成。但就现在的高职生而言,基础性不实,学习的自觉性不高的情况下,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若能采用形象性、通俗性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通过配以与生活相关度高的语言、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关的知识。
3.“概括力”:案例分析要注重抽象、提炼、概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始终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之中,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突出了教会学生“学”的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强调人的终身学习的理念的社会。教师只有具备从案例中抽象、提炼、概括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能力,方能实现学生的“不教”的目标。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不再执着于如何通过详细的讲解分析来灌输教学知识点,而是通过提供相关的知识材料,并通过材料的分析来提炼教学知识,注重概括力的提高。
4.“针对性”:作业安排上体现教学目标教师在作业安排环节上要围绕教学的内容进行,达到通过练习让学生发现教学重点并把所学的知识在理论上加以应用的效果,同时也能让学生及时地发现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业的布置不能囿于传统的书面的作业,尤其是对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还应通过具体的操作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产品的生产上,以产品的形式作为作业的形态,并以产品的完成质量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与原理的主要依据。
四、结论与展望
围绕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一主旨,以学生为中心,但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来达到服务于学生的目的,让学生真正地在专业理论上能体现其“高校”的属性,又能通过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来体现其“职业”的特色。第一,摆正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中的目的与工具性的关系。教学能力的提高重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是“本”,而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而言,一切的手段选择都是处于手段的工具性地位,是为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服务的。为此,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又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真正地成为“双师型”教师。基于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本专业的5~10本精典著作,把握基本功,又能不时地阅读专业杂志,对前沿知识与动态的了解。同时,要鼓励教师到著名高校进行访问学习和到企业进行实践。第二,教师要具备以教学为主线统领各知识点的能力,逐步形成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上课要围绕教学目标梳理出“一条或几条”教学主线,以主线来统领各知识点,挖掘教材中的体系性内涵,并突破几个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手段的选择较为重要,但没有固定的手段与模式,一切取决于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况。各种教学方式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的能力。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来说,要先掌握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而后逐渐展开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第三,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最终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问题,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始终要树立教师的职责之所在,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观念,学会做人,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教师的教学能力要包括教会学生从案例、生活中提炼基本原理、并得出具体结论的能力。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如何做到不教,关键是让学生掌握自学的能力,凭自己的能力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这离不开学生提炼、概括知识的能力,应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第四,教师要有突破企业技术难题的能力。增加高职教师的专业技能证书的合金量,参与专业技能等级考试,尽量取得高层次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教师要有企业工作的具体经历,掌握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改变现有的教师还需要向企业工程师学习的现状,从未来的发展来看,理想状态是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师引领企业的发展,解决企业所面临的技术上的问题的能力,实现“企业有问题就找高职院校的教师”的目标。
篇10: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论文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论文
时下,教育制度发生了重大改革,高考、中考出现了“重基础、出活题、考能力”的好风格,试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它在考查数学的基础性、通用性和工具性的同时,更侧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更新教法,才能迎接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保证
数学是一门着重于理解的学科,在学习中要防止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倾向。一定要勤分析、多思考,对一个问题要从正面、反面,各个角度多想想,要善于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例如:学生在认识了平行线之后,让生举例,如电线杆、铁轨……等,从正面加深了对平行线的认识,正面认识之后,师举例:以教室为例,教室南墙地面一条横棱与北墙竖着的一条棱,它们不相交,则它们是平行的,由此反例巩固平行线必须是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而且也由此创新让学生了解了异面直线。
又如:在对顶角的教学中,认识了对顶角之后,给学生一个角,让大家画已知角的对顶角,通过学生亲手实践对对顶角有了更深的认识,即对顶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这样通过分析、对比、辨析得到正确结论,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泛性、批判性、创造性、发散性、逆向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学习数学的方法不再是多做题、做死题。做题不在多而在精。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解题串联已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就是数学解题,求得结论不是唯一的,重要的是在解题中深入思考、分析与研究。
波利亚曾说:当你找到第一蘑菇后,要环顾四周,因为它们总是成堆生长的。这就告诉我们,学生解题不是简单的回顾或检验,而应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问题的结构特点,寻找各知识的交叉点,总结、理清、概括思路,形成知识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目的。
如此,对已知条件或结论进行深化或改变题型,激发学生兴趣,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目的,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变换思想研究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新的教学评价标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创新就是依据特定的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描述及数学表达式、数学图形的'提示,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的形象,因而我们达到标准:
1、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求新意识和价值意识。
2、教会学生们创造性地学习,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习的预期性、批判性、开放性。打破单纯依靠教师、依靠课本的封闭性学习方法,鼓励多实践,多发展课外兴趣,在一种全方位的学习方式中发展学生的智能。
3、鼓励学生的各种猜想和幻想,把其中合理性提炼出来获得有价值的新设想。
三、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扔掉原先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现在我们正在探讨的问题教学法,它出现得非常及时,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1、问题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了解学情的最快的信息反馈手段,也是攻破难点、突破重点、体现观点、解决疑点、克服弱点的关键,提问的目的是通过设疑,解疑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提高。因此,提问的设计要选准问题的突破口、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例如:在同底数幂相乘中,总结性质设计的问题为:
1、幂在进行什么运算?
2、幂的底数是什么关系?
3、计算时底数有没有变化?
4、指数怎样运算可得到结果的指数?
这样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回答,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一条规律,就能轻易地得到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综合能力。
在提问时要注意词句善于让学生理解,不用空洞生硬的语言,如“是不是”、“懂不懂”,问题切忌大而空或细而浅,这样不仅失去提问的价值,而且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积极的提问可促进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探索、归纳、总结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定义、概念、法则,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培养,反之,则影响教学效果。
2、问题教学法中,运用新知,拓展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后,题目一出,学生兴致很高,纷纷动手动脑进行演算,这样就改变了以往教师包办的做法,让学生在有趣的练习中复习所学的概念、定理,并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延伸,从而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拓展创新出现了整体代入,也会发现两方程左边相减可消去未知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为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埋下伏笔。
课余时间我们还可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撰写数学小论文,编写数学黑板报,开展“争当小小数学家”活动等。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问题开放,解题开放,教学开放,一定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成绩,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素质,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1: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世纪的呼唤,是历史赋予学校的重任.创新型人才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关键是要充分挖掘教材,更新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措施.为学生创设机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正如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所言“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培养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和知识方面的内在联系,巧妙设计每节课的引入,力求新颖多样,富有诱导性和情感性,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八年级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特意制作了一封在信封上标明附有明星照片的信件,在收信人一栏,我是这样写的:广东五华县油田中学八O四班坐在第二张桌子的同学收,这下可热闹了,班上坐第二张桌子的8个同学都想拥有明星的彩照,自然免不了一番争执,在他们争到难分难解的时候,我适时推出新课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要确定一张桌子的位置,除了要知道它在第几行,还要知道它在第几列,由于有了这么一个扣人心弦的引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的心理动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如果学生只相信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敢质疑的话,就不会有新知识的产生.我国宋代的大教育家朱熹曾说过:“读思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探索,发表自己的独特(哪怕有错误)的见解.只要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后,都要勇敢地正视它,以鲜明的态度给予正面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讲授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通过师生的简单操作活动,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突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不完全支持这个结论.”接着,他向全班同学展示他刚才剪下的那个不规则图形,整个课堂马上议论纷纷,但我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对学生们提出两个问题:①那个同学手中的图形是怎样得到的?②试求出其面积.让学生尝试解答,给他们提供充分思考的机会.同学们都积极动手去剪和拼图,很快正确解答了以上两个问题.这时,学生们都知道该怎样回答那个同学提出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实践操作,激发创新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人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是一种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内化方式.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这正是学生朦胧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让学生参与操作,使学生在动中发现,动中感悟,动中理解,动中解决,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中位线时,要求学生先画出三角形的中位线,然后沿三角形的中位线剪下,将三角形分成两部分,拼成四边形,学生通过拼图可猜想和发现辅助线的作法及证明思路,这样通过操作——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使学生充分体验、感知,自主获取知识,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四、发展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灵活运用知识,不生搬硬套,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勇于标新立异,突破传统的习惯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产生新的构想,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促使他们思考问题时注重多思路、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式.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五、提倡解题后的反思,培养创新能力
反思是对学习思维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思索,以获取学习的经验或教训,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有的学生只注重做题的数量,而忽视解题的质量,只为做题而做题,轻视解题后的反思.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每做完一道题后好好反思,从不同角度去反思解题思路、解题过程、知识迁移等.这样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完“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之后,可以反思:若原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正方形等特殊四边形时,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呢?待学生得出结论后又可进一步反思,原四边形若分别满足条件:对角线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又会得到什么结论呢?再反思:沿任意四边形对边中点剪开成4块,都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通过这样的反思把结论从特殊到一般,而且使学生对知识及其联系理解得更透彻,达到对知识的延伸、拓展.让学生在反思中发展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想方设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设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今后教育的重心.
篇1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论文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论文
自2011年5月起,根据国家教育部师资培养计划及威海职业学院工作安排,结合山东省教育规划课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一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例”,课程组成员分别赴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等地,实地考察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在考察和学习过程中,将国外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本地化、专业化,形成独特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法。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职业能力和全面职业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服务地方,为地方培养具备适应本地区所需行业的职业能力的人才。因而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与山东半岛电子信息产业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相适应。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从事岗位群分析通过对山东半岛200多家企业的调研和分
析,明确在电子产品制造业,通常完成一个电子产品生产的基木序列是:提出产品设计要求—电路原理图设计—PCB板设计与制作—元器件采购与测试—电路板组装—电路调试—测试与故障排除—产品总体装配—电子产品质量检验—电子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由此可见,根据电子产品生产过程,面向电子制造业的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群包括7个职业岗位:设计员、采购员、工艺员、操作员、质检员、维修员及营销员(见图1)。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定位根据调研所得的岗位群及各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我们确定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如下。
1.专业能力。主要是具备:(1)阅读一般性英语技术资料和进行简单口语交流能力;(2)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熟悉通用常用办公、设计、制图等
软件;(3)使用设备和工具装配、焊接电子产品,并进行检测和调试的能力;(4)电子产品现场工艺指导和管理,以及制作电子产品工艺文件的能力;(5)利用专业软件设计电路原理图与印制版图的能力;(6)使用设备,采用化学腐蚀工艺,制作印制电路的能力;(7)进行电子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或技术支持的能力;(8)生产组织能力;(9)质量管理能力。
2.方法能力。主要是具备:(1)职业生涯规划能力’(2)独立学习能力’⑶获取新知识能力’(4)决策能力。
3.社会能力。主要是具备:(1)人际交流能力;
(2)公共关系处理能力;⑶劳动组织能力;⑷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针对电子制造业的岗位需求,我们确定了专业方向,明确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并重点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改革、职业实践、学生职业能力考核、教师培养等几个方面加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面向电子制造业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
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学理念,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新体系。借鉴“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组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
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根据岗位群情况,采用、实践专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域—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校企专家论证学习领域—校企专家确定学习情境”的“六步工作机制”,实现校企专家共同参与课程体系设计。[2]通过工作岗位职责“解析法”实现岗位职责到工作任务的选取,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的“四阶段分析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获得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特色教材、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即“644”课程设计方法(见图2)。
(二)建立完善的职业实践体系围绕高职教育“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三个问题细化职业实践教学体系。
1.借鉴国外“教学工厂”理念,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引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
、教学工厂”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工厂,它是一个理念,即在校园内,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中的一个培训平台,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吸取经验,学习终身可用的技能,以加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它是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设立的,全方位营造企业实践环境。
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一些容易实现该教学理念的课程,如“单片机小系统应用”、、电子工艺与管理”、“SMT操作与编程”等课程,借鉴“教学工厂”理念,通过“五步还原”,即“将实训环境还原为企业工作环境、将教学内容还原为真实工作任务、将实训小组还原为企业项目团队、将实训过程还原为真实工作过程、将学生评价还原为企业360°绩效考核”,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全程职业模拟过程。采用任务驱动实施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学习理论,在理论教学中进行实践,突出了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使课程凸显较强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2.以“产权联结”为纽带,通过“双向嵌入”,建设校内教学工厂。在课堂引入企业文化的同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通过校企联合,以“产权联结”为纽带,通过“双向嵌入”,建设校内教学工厂一“威海天信电子有限公司”。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设备、人才资源,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人员,引进企业文化,真正进行校企共建,共赢发展,校企合作机制真正确立(见图3)。从校内教学工厂成立至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已安排5届学生6000余人次的学习和实践,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建立学生职业能力多元考核体系
在基于职业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引入诸如行动导向等教学模式,同时,加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力度,将“学生评价还原为企业360°绩效考核”并引入课堂。通过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来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评,在考评过程中,也特别注意了过程性的考核。
同时,推行“双证书”制度,将“双证书”作为职业能力考核体系的`一部分。所谓的“双证书”就是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就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重要依据。它既反映了劳动者在某一职业(工种)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水平,又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可靠的选择依据。我们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要求学生在大二的下学期或者大三的上学期根据自己将来择业的实际情况,报考相应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学生达到高级水平,并把这个条件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四)建立“蛙式双栖”的教师队伍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在教师队伍的培养上也狠下功夫。其主要举措有:(1)拓宽了教师引进渠道,加大从企业引进人才的力度;(2)加大了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实践锻炼,重点支持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企业挂职锻炼,通过“蛙式两栖”工作途径,实行“双岗双责”管理;(3)完善了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专业团队中形成爱岗敬业、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氛围,使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本教学团队于2007年成为省级教学团队,2008年申报国家级教学团队,2012年4月通过省级验收,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养下,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
经过三年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深化改革,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造成较好的社会影响力一、学生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学校满意”,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100%,专业对口率达到95%以上,每年该专业都有自主创业的学生,用人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都赞不绝口,社会反响良好。
【高职数学教学中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教育论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策略论文2023-02-01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与措施论文2022-12-28
高职下慕课项目教学模式研究论文2023-11-19
建构主义下的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2023-08-13
高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2024-04-11
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开放及其管理的探讨论文2023-11-26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及探索论文2022-12-01
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论文2023-11-02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论文2022-08-27
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论文202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