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困惑与对策论文

时间:2022-08-28 07:38:27 体育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困惑与对策论文(通用13篇)由网友“kagerou”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过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困惑与对策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困惑与对策论文

篇1: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困惑与对策论文

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困惑与对策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体育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我国社会体育的中坚力量,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效果。指出了现今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有关的培训管理制度、定期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多种类培养、加强高校有关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对改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问题;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国民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对于强身健体的锻炼活动的需求不断上升,其中以娱乐性活动为主,不以竞技为目标的社会体育是我国国民强身健体的重要途径。与其他活动相同,社会体育同样需要人员进行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体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地位,指导员是帮助群众了解正确的运动方法,组织并管理活动的领导人员。但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关的应对策略。

1.现今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素质低下。

1.1.1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水平落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近几年急速庞大,人数逐步攀升,但与此同时部分指导员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在偏远地区无法得到保证,虽规定社会体育指导员需具备初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但仍有部分指导员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素养低下。而这种情况在部分农村及偏远地区更为普遍,由于这部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守旧思想较为严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这些地区的分布较为失衡,已经具备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素养仍存在不足。

1.1.2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失衡由。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当前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并不符合职业的发展需求,大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属于中老年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对于社会体育指导的指导能力同时逐渐下降。同时位于偏远地区的民众,年轻人多外出务工,老人留在家中务农,对于运动的需求不足,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员无法开展有效的工作。

1.2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机制不完备。我国虽建立了有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及评定机制,但仍不十分完善,首先培训时间较短,通常为9天,学员需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学习有关考试的10门科目,虽然社会体育指导员报名考生为地方推荐的二、三级指导员,但这种培训方式仍会导致考生只能接受考试的相关内容,而无法理解其中的精髓,因此即使取得资格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水平仍处于较低的阶段;其次,国家安排培训次数有限,参与培训的人员数量有限,直接导致高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紧缺,尤其是在偏远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严重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最后,在对人员进行培训时,开设的课程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非实践技能及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培训期间提供给学员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的时间不足,同时未能提供足够供学员进行讨论交流的空间,从而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取得相关证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在应对有关突发情况时无法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偏离预设的培训目标,难以达到我国当前的社会体育现实需要。

1.3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紧缺。我国以前在发展体育方面缺乏重视,近些年开始营造全民健身的运动氛围,争取将中国打造成体育强国。但是,中国重视文化教育多于体育教育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大部分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不受到学校教师、学生甚至于学生家长的重视,虽有部分学生展现出对体育的兴趣及爱好,但在应试教育体系下,这部分学生多数会被家长及教师冠以“爱玩”的称号,并对其兴趣进行打压,认为学习文化知识最为重要,同样也导致体育方面的人才短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申报时应提供相应等级的业务培训证书,但相应的培训有限,错过培训时间只能等待下一年,从另一种程度上限制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才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虽可以进行有偿的体育方面服务,但由于青少年及儿童等运动需求旺盛的年龄段可以用于体育运动的时间较少,而中老年的运动需求普遍偏低,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员竞争压力巨大,而得到的回报与付出的精力不成正比,大多年轻人并不愿意从事相关职业,造成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断层及人才紧缺。

1.4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需求混乱。我国仍欠缺完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系统,将社会体育指导员按等级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级别,并且仅粗略地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两种类别:组织管理型和锻炼指导型,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国民对于运动锻炼的不同需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能力因级别的不同存在的差异明显,这为实际指导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处,由于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偏远地区的运动需求与发达地区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方向及内容可能完全不同,例如在对老年人进行指导时,考虑到老年人的自身情况,指导方向及内容完全不用于年轻人,而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将指导方向及内容进行细致地分化。

2.改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的建议

2.1完善有关的培训管理制度。我国的培训制度对于人员的限制较多,严重影响到培训的质量,应当对有关的培训制度进行完善。首先,应当建设相关的专业培训机构,提升培训质量,并且增加培训次数,有效提升参加培训的人员数量。在培训时,应当将培训的侧重点由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开设有关于提升实践技能的课程,帮助学员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其次,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迅猛,应当定期对培训人员进行培训或组织其进行进修,了解该行业的最新发展内容,使得学员与时代接轨,接受最新的有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不可忽视偏远地区的发展,定期对偏远地区进行人才补充,以期完成全民运动的最终目标。同时应完善考核机制,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建立考核人员的监督机制,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氛围,使得有想从事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得到充分的尊重,并且为和谐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2定期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专业培训。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与社会指导严重脱轨,无法跟随行业发展的步伐,建立再培训制度首当其冲,应定期组织二次培训,在一定年限内对已经取得资格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再次培训并进行评定,学习社会体育方面最新的指导理念及实践技能。同时可以组织不同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沟通交流,发达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实际工作经验更为丰富,在处理相关紧急情况的方式更为合理,可以指导偏远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偏远地区社会体育发展较为滞后,因此要格外重视这部分地区人才的分配及培训,可以采取轮换制度,指定一批经验丰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对这部分地区进行指导工作,在一定年限后将这一批指导员召回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再培训,同时指派另一批经验丰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前往工作指导。并且对于前往偏远地区进行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适当奖励及表彰,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员自发前往偏远地区发展社会体育工作,推进实现全民运动的发展进程。

2.3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多种类培养。现阶段我国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划分明显不符合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实际需求。个人兴趣爱好的差别,运动能力的差异,对于社会体育需求的不同和体育项目的多样性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多种类培养。细化社会体育的类别结构,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专项培养,保证每位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够在体育方面全面发展十分必要。可现根据年龄段的不同分为儿童类、青少年类、中老年类,再根据运动能力的区别分为普通运动、极限运动和康复运动,然后根据服务人群不同的兴趣爱好,细分为健美运动、休闲运动、健身运动、竞技运动和医疗运动等,这样既能减轻教学培训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能达到降低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难度的目的。

2.4加强高校有关人才培养。国家应首先加强社会体育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体育在我国民众中的认知度,了解社会体育在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地位,改善民众忽视体育运动的严峻现实。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才培育计划与各高校专业的教学相联系同样十分必要,高校内的专业人士资源丰富,在培养人才方面经验老道,高校内的学生多为高素质人才,培育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人才更为便利,因此,可以在高校内开设相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专业,进行专项的人才培育,对于高校资源短缺的偏远地区进行人才引流,同时可以在各高校开设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课程,对于参加培训课程并取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的学生进行奖励,鼓励在校学生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参加,这样也可以解决部分学生未来的就业问题。对偏远地区的人才进行培养时,可适当降低选拔标准,提升偏远地区的有关人才数量。

3.结语

社会体育是我国国民强身健体的重要运动方式,而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体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推动全民健身的目标铺盖全国。现有的手段首先是完善培训管理机制,解决培训人员业务水平低下的问题,其次是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偏远地区,主要通过定期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二次培训,最根本的解决方式为开辟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通过与高校合作改善专业人才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庄永达.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问题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06).

[2]倪同云,白玲,陈琳,杨新利.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01).

[3]潘小非.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1).

[4]陈立农,金成全,李钦升,李发林.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困惑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4).

篇2: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广东各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分数量、分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策,以供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理论依据.

作 者:鹿徽 庞锦华 LU Hui PANG Jing-hua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广东,湛江,524025 刊 名: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28(4) 分类号:G812.4 关键词:广东省   社会体育指导员   现状调查   对策  

篇3:社会体育特点与发展对策论文

社会体育特点与发展对策论文

1、社会体育的内涵

社会体育也称“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社会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是以增强人民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延长人的寿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美、消遣、娱乐、休闲、保健、医疗等方面的需要为目的,为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体育的基本环节之一。在我国,群众体育是指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余暇生活、调节社会情感为目的,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社会体育以业余自愿为原则,国家鼓励公民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不具有强制性,完全是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和参与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2、社会体育的特点

2.1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

从活动的性质来看,它既可以是非竞技的、轻松愉快的活动,也可以是争夺激烈的运动竞赛。

2.2参与对象的全民性

社会体育参与者们是不分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的全体人民,他们生活环境不同,职业分布情况复杂,生活方式各异,价值观各不相同,但是都是为了相同的目的相聚在一起,融入到了全民健身的大潮之中。

2.3参与动机的多样性

社会体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参与者自身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种需求。但由于参与者的.全民性,他们之间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每个人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也有所不同,例如健美、娱乐、保健、医疗等等,都有着各自的体育的需求。所以,社会参与者的动机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2.4参与时间的随意性

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人们都是在工作、学习、家庭劳动等完成之后空余时间内进行的,时间上呈现随意性特征。清晨、午后、傍晚、晚饭后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参与各种体育运动的人们。

2.5组织实施者的多样性

社会体育活动可以是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组织,例如国家体育总局,各个省市县的体育局等组织的全民健身活动以及赛事;也可以由体育社团或体育协会进行组织的活动,例如钓鱼比赛、棋类竞赛等;还可以由社区或者群众自发组织的体育锻炼,例如广场舞、太极拳、扭秧歌等。因此社会体育活动组织实施者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

3、我国社会体育存在的问题

3.1社会体育参与者比例较少、年龄不均衡

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人口占总人口数量比重较少,且年龄分布不均衡(中老年人居大多数),全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十分淡薄,对体育的健身、娱乐、经济功能认识不足,尚未形成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

3.2社会体育产业市场化不成熟

社会体育产业的市场化水平不高,体育产业的规模小、发展极不平衡,还未形成统一开放、统一管理、有序竞争的体育市场体系。因此,我国体育产业所实现的经济效益明显偏低。

3.3缺乏足够的锻炼场所、设施

由于单位、学校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相对封闭,绝大多数健身场馆并不对外开放,社会体育活动就缺乏足够的场所和设施,部分开放的场馆收费标准又偏高,因此我国社会体育活动的场所大部分集中在免费开放的公园、健身路径、休闲广场、部分小区绿地等非正式体育场所。受其影响近年来社会体育活动中场地与人员数量、时间安排等矛盾日趋明显,因社会体育锻炼影响他人安全及休息的冲突也频繁发生。

3.4缺乏专业的体育指导员

1993年我国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以来,体育指导员的队伍不断壮大,某些高校还开设了体育指导员培训课程,但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与日益增长的社会体育人口尚有较大的差距。其次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较为混乱、管理体制较为落后,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指导员的需要。

3.5体育社团、组织的规范化有待加强

虽然社会体育社团、组织正在逐步完善和发展,但群众体育的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体育社团规范性、安全性较为落后,大部分自发式的团体与组织较多,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与约束,也缺乏较为合理的宣传、组织与收费,因此,应加强对其的引导、监管、组织职能。

3.6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全民健身工作发展不够平衡,发达地区、城市中的社会体育参与者体育意识较强,场地设施与指导员的配备较为齐全,民众参与程度较高。

4、我国社会体育发展对策

4.1增强全民终身体育意识

奥运会后我国全民健身热潮达到了空前的高涨,因此应加大对体育功能的宣传力度,使全民(不仅仅中老年群体)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各个年龄阶段培养全民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广大民众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消费观,让他们能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

4.2促进社会体育市场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体育消费必将有更大更好的前景,因此应适时地开放社会体育市场,增加或引进资金投入,加快体育设施和场馆的建设,提高现有场馆和场地设施的使用率,利用政策支持、合理化竞争机制等有效手段,吸引资金进入社会体育市场中,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

4.3建立完善社会体育法制

体育市场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与约束,利用法制化体系来引导与规范社会体育市场是不可或缺的。

4.4加强社会体育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体育市场日益完善,参与人员越来越多,年龄差距越来越大,诸如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管理人员等人才的缺口呈现紧缺的状态,大部分社会体育活动属于自发性质,缺乏专业性的指导与科学化的管理,因此我国应结合体育类高校,积极开展和加强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机制。

5、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法治社会逐渐形成、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国社会体育与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虽然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与困难,但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开展与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社会体育的前景不可估量。

篇4:民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困境与对策论文

民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困境与对策论文

1、引言

20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改革以前的过分追求竞技体育的金牌效应,而回归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需求、提高全民族体质与健康的轨道上。民办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也随着社会体育事业的纵深发展而蓬勃兴起,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就有众多民办高校相继开办社会体育专业。民办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在快速发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暴露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制约民办高校社体专业进一步发展。本文旨分析民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2、民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2.1、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社会认可程度不高

民办高校设置的社会体育专业基本都是按照或鉴借公办院校的体育院系造就而成,所以其生存状态处于体育学科(专业)生态群落的最边缘,受到众多圈层的挤压,明显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各种优质资源全部流向重点体育院校和重点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体育院系。在没有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民办高校的体育系(部)直接从社会上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造成生源质量差、招生人数少、规模效益差,很难打造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品牌专业(或方向),因此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需要一段时间。这种边缘化的弱势地位使民办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难以得到长足、健康的发展。

2.2、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体系不成熟

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办学整体思路的集中体现,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培养目标来进行的,民办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同公办院校一样正走向专业设置趋同与自身特色缺失之间的尴尬境地,基本围绕《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进行设置,突出表现在专业特色不够、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规格亮点缺乏,造就出来的人才是“千人一面”同质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根本上偏离了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向。在缺乏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特殊性的分析,也缺乏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监控。由于培养目标不清晰,给民办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带来了困难,各院校基本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科学的、合符民办高校特点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如果以本专业的体育休闲娱乐指导方向为例,就需要开设诸如户外拓展、攀岩、高尔夫等课程,这种场地设施要求高,经费投入大的课程,民办高校很难搞好课程的配套建设,到最后还是采用和体育教育专业以及运动训练专业相似的课程设置体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达不到专业的培养规格,最终也没有市场竞争力。又如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方向,大量开设社会体育方面理论课程而无相应的实践课程,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虽然定位在体育产业领域,却很少有机会去公司实习。同时,由于缺乏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门课程,即使有了明确的专业定位,却因为课程体系不完善而导致专业特色不突出。但转向学校体育教学时又没有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素质好,因此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2.3、专业教师队伍薄弱,办学经费投入不足

虽然民办高校开办社会体育专业已经有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由于专业定位不清晰和课程设置不完善,直到今天师资队伍建设依旧是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中最大的薄弱环节。首先,民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对经济因素的考虑相对较多,不注重内部培养教学团队与科研骨干队伍;其次,是大部分教师是体育教育专业出身,很难打破现有的知识体系去开拓新专业需要新知识体系,一方面是精力有限,另一方面是专业知识的狭窄;再次,和其他专业联合培养的效果也不佳,因为其他专业的教师对自身专业精通而对体育领域知识理解不够深透,很难做到跨专业的融合和指导实践。再次,民办高校引进的师资多以教学型为主,缺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与实践经验。师资的质与量之间的矛盾不仅影响了民办高校社体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给专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潜伏性的隐患。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性质,民办院校的体育系(部)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民办高校学生所交的学费部分,政府对民办高校只限于在办学中的政策支持,而无实际财政投入。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抓手的民办高校并不会投入足够人、财、物来支持本专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体育专业系部自身也很难从社会中筹措所需的办学经费。现阶段开办的社会体育专业的众多的民办高校能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和《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文件中所规定的软件和硬件条件的是少数。少投入、多收益是各民办高校秉持的传统,所以,民办高校体育系(部)的场地设施、实验设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都不能满足或基本能够满足专业发展需要。

2.4、学生就业压力大

社会体育专业目前的就业的严峻形势是不争的事实,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低的新闻报道是屡见不鲜。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国家并没有设置固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编制岗位,无法像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那样,在各级各类学校有固定的体育教师编制岗位,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需要到社会上自谋职业,寻求聘用。众多的研究资料表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仅有少部分毕业生从事与社会体育工作,更多的是改行从事其他工作。现阶段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环境还没真正形成。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就越显堪忧。

3、对策分析

3.1、准确把脉市场需求,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改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由于缺少体力活动而引起的“文明病”的日益增多。于是各种缓解心理压力和身体压力的服务产业蓬勃发展,各种康体会所健身、户外拓展、登山野营、极限运动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但是这些活动的相关产业起步较晚,入行门槛较高,尤其是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尤为突出。因此,民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紧扣住体育休闲产业人才的缺口,开设具有显著专业特色的专业、专项课程,及时调整自己的培养方案,如:如外聘有实际经验的校外专家进行现场授课、把课堂搬到校外的实践场所、增加课堂案例教学,增加学生顶岗实习机会等,使学生不但掌握一套运动技术和指导方法,而且要具备运动休闲产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同时考虑到学生自身对职业的规划设计,社会体育专业的方向可以细分为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经营和管理、运动康复与医疗等小班,针对不同的行业需求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并根据市场转型和社会改革的实际及时做出调整。

3.2、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完善场(馆)、实习基地的建设

师资素质建设是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组建一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应该鼓励中青年教师深入体育产业部门和社区、企业及重点体育院系进行、考察、学习、交流或短期培训,以尽快提高专业知识能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聘请行业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教练员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这样,才能建立起一支稳定、高效、专业的队伍,使民办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针对民办高校体育硬件设施匾乏,用于教学和实践的现代社会体育项目的场地器材、实习基地严重不足的情况。必须扩建一批适合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运动场馆、是实验设备。充分发挥校内场馆(器材)、实验设备的功能来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同时把校内实习基地建成具有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型实训基地;其次,把各大知名体育俱乐部(高级体育健身会所)作为开拓实践基地的龙头,健身场馆和娱乐场地作为补充,搞好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3.3、坚持订单培养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就业模式

针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过剩的现状,发挥民办高校就业主动、灵活的特点,可以采用主动寻找就业市场信息,提前获得相关体育产业经营公司的用人需求数量和职业能力要求的相关信息,并和相关用人单位达成一定协议,由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和人才的培养规格,校方采用订单模式培养,针对性的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需要。对选择自主择业的学生,安排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对该部分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做学生自主创业的领航人,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篇5: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的论文

1995年6月,为了提高中华民族全民身体素质,为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是我国新时期全民健身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分别明确了21世纪末及至全民健身工作的奋斗目标与任务,1995年8月,根据宪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体育法中第二章,社会体育第十一条中写道,国家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在全国普遍实施体育锻炼标准,对国民进行体质监测。给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责范围给出明确指示的同时,国家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责则是对社会体育活动进行指导。并且政策的发布早于《中华人民共和体育法》颁布的2年之前,即1993年12月,国家体委就已经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定了一些政策制度,如《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并于1994年正式实施,用以规范、明确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体育发展中的组织管理工作。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的先后颁布,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职责更为明确。在,原国家体委于1993年12月4日发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不再生效,同年10月9日,第20次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国家体育总局予以公布,并于11月9日起于全国施行。自此,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制度更为规范,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职责明晰,直接对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负责,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分工更为明确,奖惩以及晋升制度更为严格,各行其责。

篇6: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的论文

该文通过对CNKI数据库的检索后进行归类,发现国内学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现状(分布情况)、作用、制度(管理与组织)、服务与培训四个方面。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分析总结,国内的学者大多数认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目前处于对群众体育活动的辅助和促进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队伍整体比较薄弱;平均文化素质不高;对体育中的指导多以义务指导为主,有偿为辅等特征方面。早在,就有学者就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状况作出了研究:19李树怡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一文,首次对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状况进行排摸,分析总结。在此之后,,吴峰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现状回顾》、何学敏《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陈立农发表于西安体育学报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困惑与对策》研究、肖莲花的《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与秦丽莉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章,这些文献从实证、质化、量化等不同的角度,全面揭示了不同时期中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情况,(包括对不同时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在各地的分布情况、年龄结构、学历构成与专业特长、工作场所等方面的调研分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管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对不同地域――对省市、西南、中南、珠江三角洲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为进行宏观研究的学者提供文献支撑,是此类研究所需借鉴与对比的有效依据。

篇7: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的论文

,谭延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全彦秀的《试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的促进》、殷宏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发展中的作用》三篇文章从宏观的角度基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发展状况在全民健身事业、社会体育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中的作用加以研究,根据《国家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资料中的培训总结来看: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组织的引导下积极开展群众健身活动,给群众进行现代体育观念的传播和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这些举动不但逐步提高了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从而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并且直接促进群众的体质健康,有利于群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健身运动提高生活质量,即陶冶了群众的情操,又促使群众之间增进友谊,提高群众的文化修养,树立道德新风,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些文献及相关培训资料的解读,可以看出,我国在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的宏观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全民健身领域。

篇8: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的论文

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制度的相关研究,最早发表了成果的是20倪同云在中国体育科技上的研究成果:《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的研究》,从全国8个省的地级市抽取300名国家认定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3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权限划分、培训方法,其为社会服务的情况方面进行调查,通过统计数据,经过对比分析,总结出较为完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体制的条件与提出相应的对策。并总结分析出“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必须解决好4个方面的问题”的建议。戴俭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的颁布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一文着重研究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中给出的职业划分依据,“介绍了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的'依据、定义、等级划分、职业功能等具体内容,提出实施《标准》的对策和建议”[9]。李相如的文章:《关于我国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比较研究》,详细阐述了从《制度》和《标准》两个方面研究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制度系统,其区别在于工作性质是否为义务,是否进入国家的劳动管理体系,得出结论为无偿服务为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为主流,并认为“建立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基本成熟。,于善旭的文章通过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体现的宗旨与地位加以具体分析,提出了社会体育指导员需要解决的现实需求问题上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立法的构想《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出台之后,于善旭对我国自1993年至20在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制度规章的众多研究加以总结阐述,详细分析了自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实施以来各地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实施中进行了的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在实践过程中涌现出各种因地制宜的特色做法,和富有智慧的能动创造,在工作中形成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工作发展的一些新的形态,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持续向前发展态势的同时,凸显出该制度与时俱进需要适应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生机与活力。

5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与培训方面的研究

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服务与培训的探讨最早始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实施后,,北京市体委、市体总专门研究,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委托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作为培训单位,培训后,冯张昌就培训教学实践总结的《对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探讨》一文。,霍红的《关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的思考》一文针对培训工作的效果,提出了现如今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下培训工作需注意的改进建议:需要增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培训方面的“外部激励机制、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建构以学员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此后,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的研究有,邓星华的《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舒为平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郭益农的《我国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构建的思考》等文章。从以上几点总结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学界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横向上涵盖了宏观―中观―微观,从全国到区域,到省市,三种不同视角。纵向上,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全民健身纲要》《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这些政策、标准或制度是国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所发布的,但学者们对政策规章的解读、研究、补充,包括对不同时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状况、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如何继续深入,如何适应新时期我国的的社会需求,仍需要学者们探索。

篇9:农村体育发展对策论文

农村体育发展对策论文

一、塔斯海垦区经济状况

近几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各种惠农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实施,农民的经济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也存在着农村经济收入的增长点少,农民人均收入不高,因此在科教文卫方面的投入仅占1%,由此推出对体育投入更微不足道。经济增长平较低,是塔斯海垦区体育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二、建议

政府部门应该带领农民拓宽收入渠道,增加家庭收入;国家应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特别是文体方面的补贴,应在每个连队建设阳光健身路径;农场财政支出应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加大体育健身重要性宣传使农民增加体育用品的投入资金。

三、塔斯海垦区农村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据调查,塔斯海垦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十分滞后,目前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刚刚开始,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场地建设不健全是影响芳草湖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连队投入的健身路径都已落实但是出现了篮球场上停车、打晒谷物等占用场地还有一些健身器材遭到破坏等现象。

四、建议

每个连队每年的体育事业经费应该列入年初计划,并保证落实到位;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保证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和举行大型体育活动的需要;努力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

五、服务体系情况

调查显示46。3%的连队没有体育指导站,有的村农业机构主管体育的人员中没有一位专职的农民体育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管理农民体育,对农民体育的组织,多以村委会、团支部代管,93。4%的农村体育管理干部是兼职的。所调查的村民小组没有一名体育社会指导员由于缺乏相关服务管理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得出塔斯海垦区农村农民每年举行的大型体育项目多是自发组织的。

六、建议

塔斯海垦区政府应以建设各基层体育指导站为重点,线、面结合、覆盖各个的连队,形成体育组织网络。培养一批有较强体育专业知识的社区体育引导员,培育和发展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建设管理规范、队伍整齐有序、形成明确的管理机构定点定时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或活动,能够吸引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七、农场农民锻炼时间锻炼方式调查

根据调查由于塔斯海垦区农民大多数进行的是体力劳动且锻炼方式单一,只是简单地跑步锻炼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运动项目相对较少严重打击了爱好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八、建议

因地制宜,发展农场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冬季结冰期保证每个连队浇出一块200米的冰场并组织专业人士进行教学;开展秧歌队并进行表演等;夏天可以开展篮球赛但一定要严格参赛队员的出场条件;适当开展小型运动会提高农民竞争意识;并且利用农闲季节和传统节日元旦、春节、五一、端午、十一、中秋等,组织开展具有本连队特色的活动。

九、结论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尽管塔斯海垦区农村体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当地农村体育还比较落后,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当地农村体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应把农村体育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体育三下乡”经常化、制度化,继续从农村体育基层的组织制度建设、体育活动指导建设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大对塔斯海垦区农民的体育理论和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农村的健身舆论氛围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建设,培养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建全农村体育村约,促进农村体育良性发展加强农村体育指导使农场职工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篇10:集体幼儿园发展的困惑与对策

集体幼儿园发展的困惑与对策

集体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发展如何,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集体幼儿园大多为妇联系统兴办,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近几年,随着新村配套幼儿园和社会力量办园的不断增多,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降低等等原因,集体幼儿园的处境十分尴尬,既没有公办园财政拨款的优势,又没有私立幼儿园的机制灵活,凸显出诸多问题,有的已经难以为继。下面就以南通市为例,对集体幼儿园发展的困惑与对策提出本人观点,仅供决策部门参考。

一、存在问题

1.经费严重不足,发展举步维艰。集体园没有财政拨款,但教职工包括退休人员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的交纳等都是参照公办标准,还要一直为退休人员交纳20%的养老保险金。近几年我市开办的幼儿园还要每年向开发公司的物业管理处交几万乃至十几万元的房租和物业管理费。老园教职工工资标准高,退休职工多,负担重,入不敷出。以一所20多年园龄的幼儿园为例:在园幼儿452名,按市一类园收费标准,全年总收入61.5万元。正式教职工19名,临时工14名,退休教职工11人,全年工资应支出39.7万元,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和公积金应交27.19万元(占总收入的44.2%),仅支出人员工资、交纳社会保障金全年就要倒挂5.39万元。据我们对市区好中差10所大集体性质幼儿园的调研,有1所幼儿园今年6月份由街道借款发工资,7月、8月份孩子放假,工资没着落;有2所幼儿园靠出租部分园舍来发工资。10所集体园中,每年的第13个月工资全部不能到位,其中2所幼儿园扣发事业津贴(每人每月380元),4所幼儿园地区补贴没有到位(每人每月280元),4所幼儿园事业津贴、地区补贴都没到位。绝大多数幼儿园只能维持正常运转,有的甚至维持正常运转都有困难,更谈不上投入发展了。

2.生源分布不均,两极分化严重。历史上市区在新建或扩建新村时都建幼儿园,这一方面方便了幼儿就近入学,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幼儿园规模小、布局过密。如南通市虹桥新村有5所幼儿园,新桥、学田新村各有3所幼儿园,城港新村及周边共有6所幼儿园,有的幼儿园之间相隔只有数百米。而现在家长的心态,让孩子上幼儿园已不简单的是为了有人照看孩子,而是希望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使幼儿园在竞争中出现两极分化。好的幼儿园班级学额超编,有的最多大班达60人、中班50人、小班40人,分别超过国家标准25人、20人和15人。近年通过争创省示范、省现代化幼儿园,各方面已逐步规范,但仍普遍存在学额超编的问题,对幼儿的教育带来不利的影响,差的幼儿园生源严重不足,最小的幼儿园萎缩到2个班,每班只有10多名幼儿。

3.师资队伍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一是教师老化。有10所幼儿园,为节约开支,多年不招正式教师。有好几所幼儿园已10多年未进一个新教师,教师队伍严重老化,缺乏生机和活力,加上幼儿园缺少师资培训费,幼儿教师的理念和知识陈旧,得不到更新。二是非法用工。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6所幼儿园正式教职工与临时工比例均在1:1.2以上。这些临时工的待遇很低,代课教师500-800元/月,只有少数单位每年能发给或交纳1000多元社会保障费,保育员400-500元/月,一般没有任何保障金。这样的待遇,远远不如纺织厂打工妹的工资收入,不能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也留不住人才。三是人心不稳。正式教师忧虑重重,担心工作、工资等切身利益问题;临工待遇低,招不到好的,且流动性大,难以管理、提高。幼儿园为开辟财路,以收取赞助费、大量开办各种兴趣班等来增加收入,有不务正业之嫌。幼儿园管理者,始终在降低成本和提高临工待遇、提高保教质量之间矛盾徘徊。

4.思想观念保守,改制困难重重。首先是房产权不明晰,无法测算改制成本。妇联系统的集体园(包括已下放至街道的)对园舍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些园舍的所有权笔者认为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国有的,主要是财政让利与开发商的新村配套费和有关减免费;二是小区内业主的,体现在购房费中已包含的.部分费用;三是开发公司资助的,有些房地产开发公司对新建幼儿园有过拨款。幼儿园自身的固定资产很有限,一般没有或很少有积累,根本无力承担改制成本。其次是职工不愿改制,不愿意该变改人员性质。不再是事业编制,直接影响退休后的待遇,所以,现在幼儿圆抱着过一天算一天,能撑多久是多久的心态,苦熬死守着。有的幼儿园尽管已出租一半或大部分园舍来维持生计,但为了保住事业性质,退休能享受较高的待遇,只要有几个孩子,也要将幼儿园办下去,宁愿现在少拿或不拿工资,也不愿意改制。

二、对策建议

幼儿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未来国民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国运兴衰,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幼儿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1.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公益性、福利性的事业。即便是非义务教育,也不等于财政不拨款。我们设想在教育经费中设立幼教专项基金,扶持有困难、有特色、布局合理的幼儿园发展。比如私立园可以按教育成本收费,可以采取灵活的工资政策等等,而集体园却不可以。这完全属于不公平竞争,集体园在夹缝中求生存,尤为艰难,迫切需要政府的关心,政策的倾斜,给予各种扶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2.增加政府统筹和资源整合力度。近年来,由于利益的驱使,开发商出让幼儿园使用权越演越烈,价格一路飙升,谁有钱、谁租金出得高就能取得办园资格,有的公办幼儿园动用数百万财政拨款向开发商购买的还是政府和业主的资产,而且仅仅是使用权。对这一问题,建议政府要进行专题研究,拿出相关意见,责成建设、房管、财政等部门制定出台有关政策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加大工作力度,规定新建幼儿园,开发商必须无条件交付使用,由教育、妇联等部门,根据能力和实际需求等情况,让新村老化、生源枯竭的幼儿园整体搬移,异地发展,盘活现有的幼儿教育资源,对已经收取租金的要立即停止。对新村配套幼儿园布点过密的问题,建议规划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协同教育部门超前科学编制有关规划。对有些新开发的楼盘,如附近有幼儿园的,也可进行改扩建,以有效整合幼教资源。

3.增加政策配套和体制改革力度。当今的集体园类似改制前的国有集体企业,按照现有体制和运行模式,已很难再维持下去,不改革没有出路。但改革、改制是需要成本和大的环境氛围的,同时也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撑,希望能向当年国企改制那样,实行统一的改制政策。一是整体改革职工工资结构及社会保障机制。集体园既然没有财政拨款,就应采取企业化管理,根据效益决定工资标准,并相应降低社会保障金标准,减轻幼儿园的经济压力。二是制定配套政策。例如,规定达到一定年龄和工龄的教职工可以适当提前内退,他们的基本工资由财政予以负担,让老园在自然减员的基础上,适当引进一些新生力量。三是彻底改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可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并对无力承担改制成本的单位由财政予以扶持。

篇11: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摘要: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推理法等,对江苏省高校及全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办学现状进行对比研究。从师资配备、教学设施、专业课程安排及培养目标等方面深入探索,为促进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本文提出对应策略。

关键词:高校;社会体育;研究革新;发展策略

社会体育专业的新兴与发展适应当下社会背景,在全民健身养生的如今,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更是居于我国教育事业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办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场地设施、师资配备、教学目的、培养模式等方面有许多有待革新的地方。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及社会体育办学建设的协调发展,我们应深入研究,勇于创新,积极改革。

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建设主要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建设的现状

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资料和文献,了解到我国最早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是天津体育学院,江苏省最早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是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扬州大学、徐州矿大和南京体育学院都开设了此专业。2002年南通大学和盐城师范学院也先后开设此专业。由于当时社会需求等因素,大部分高校只开设一个班,扬州教育学院和晓庄学院先后于2007年和2009年停止了对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注重因地制宜成为高校发展社会体育办学的重要举措,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保龄球、高尔夫、太极拳、跆拳道等加强了休闲健身类的课程。除此之外,该高校还有:水中健身、搏击操、普拉提、健身瑜伽、户外运动及形体训练等特色社会体育课程。南京体育学院也因地制宜的'开设了高尔夫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无论何时对社会体育办学建设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调查,南京体院在10所高校社会体育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安排时间最长。其中,各高校在新生入学时还开设了军事训练,如:南通大学、南体、南师大更是开设了入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更加注重主干教学实践安排了相对最多的课时,其他各高校都在一个月至一个半月之间。

(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教学经费投入有限,缺少办学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各高校招生数量和规模极具扩大,期间受到经费投入和环境资源短缺等的限制,使得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不能顺应招生人数的增加,出现负重,这是客观上所述;主观上讲高校盲目求进,强求发展与自身教学资源脱轨,没有积极的评估论证和统筹规划。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和制约如今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部分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盲目。调查显示,当下各高校基本按照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介绍》中的要求,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然而,期间部分高校只知道盲目照搬,缺少因地制宜的特色与优势。导致许多院系领导、教学老师、受教学生对社会体育专业认知模糊不清。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对该新兴专业的科学定位和认知。在课程设置方面,缺少主要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处于盲目模糊状态。面对该专业的建设许多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校自身资源条件配置上仍存在较多问题。没有合理配置各学科之间对应课时的比例,以及对专业基础课程、公共课程、实践课程和优势特色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科学完善的依据;在实践课、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课等设置方面存在诸多重复繁杂,重点不明确,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在选修课程方面,缺少新兴项目和论证评价。部分高校所设的选修课及素质拓展课形同虚设,有的居于表面,效果不明显,很少落实到实际。根本问题在于对新兴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和评估缺少认知,以及受到高校教学资源,办学条件的制约。在实践基础建设方面不够合理,时间设置不完善,依据调查,高校对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比较注重,基本安排了充足的时间。然而盐城与淮阴师范学院的社会实践实践少于其他各高校。其中有部分高校没有合理的安排入学教育及毕业教育,使得学生专业思想不明确很难相对稳定的融入社会。

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积极建设基础设施,开展新式社会实践模式

目前各高校应积极建设基础设施以应对社会体育专业校内实践的需求,以此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主要建设:专业多媒体教室及校内体育俱乐部、各类实验室等。各高校应积极支持学生俱乐部的建设并给予合理的指引与授课工作。相对于校内实践设施的建设,校外的实践设施会更加自主化,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校外各类基础实践基地包括:公共体育场、公园、广场、社区活动中心、健身俱乐部、街道、企业单位等,这些都能成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必备场所。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模式包括:认知实习、模拟实践以及毕业实习等模式。在组织方式上应以专业混合的实习方式取代专业集中的实习方式为宜。

(二)完善课程设置,合理调整课时比例

高校各类课程占比对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与实际发展需要合理安排课时。部分高校开设选修课程过多与体育教育专业重复,应及时调整取消相应选修课程,增加贴近专业的课程,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认知面;然而必修课不足的高校,应及时增加必修课学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

(三)明确培养目标,突出特色专业培养

各高校应顺应社会需要,形成学校、学生、企业多赢可持续发展的链式发展规律。企业需求及时与校方互通,积极主动的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明确所学所用。学校应在全民健身指导、社区体育、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等目标中合理选择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培养目标。

三、总结

目前在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建设方面,各高校应从改革发展中提高认知,统筹思想。认真落实到实际的培养计划,结合高校自身办学优势及社会基础建设突出完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社会实践、专业教学、专业实践设施等建设。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措施,不断加深社会影响力和该专业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忠.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探索[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11.

篇12:体育课程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

1.1.1体育课程教材设计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主要是在室外活动场地以技术课为主,即以身体练习为主题。体育课程作为我国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体育教材是大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具有其他学习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课程教材质量的高低既是体育学科发展现状的反映,又对人才培养和学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实践中,体育教材的功能价值几乎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根据调研发现:一部分高校根本没有体育教材,一部分高校有体育教材,但体育教材大多成为大学生书架上的摆设品。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课程是在室外场地以身体练习为主,故学生没有时间在活动场地看教材,课堂不接触体育教材更别提课后读教材了;另外目前的体育教材内容编写较为单调枯燥而且较为笼统,实用价值不高,学生不感兴趣。在这样的条件下体育教材如何才能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便成为体育教育者编写教材着重考虑的问题。

1.1.2体育运动项目的开设现状

时代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与社会及时接轨。通过王林博士的《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文章中的调研材料的数据显示(见表1):只有篮球和排球在调查的132所高校中是共同都开设的运动项目,还有健美操、足球、乒乓球、武术、太极拳(剑)和羽毛球等项目也是高校普遍选择和设置的体育学习活动内容,其它学习内容的选取情况逐渐递减,反映出各高校的具体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1]。从以上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当今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存在着诸多值得反思的实际问题,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运动项目向多元化扩展,但实效性不强目前各高校在运动项目的开设、内容资源的开发等方面正努力地朝多元化方向丰富地发展,并竭尽所能地满足当代大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多元化需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实效性较低。绝大部分高校以为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运动技术,越多越好,导致学生忙于应付各种体育技术,结果使学生没有熟练掌握一种过硬的体育本领,其在体育学习中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品质,没有真正受益。由此可见,运动项目开设得多并非效果好,关键在于某项运动是否实用、是否简便易行、是否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些学生即使学了一辈子都不会使用,沿袭了几十年的活动内容,完全可以不被选择为教学内容。二、传统项目占主导地位,新项目开设率很低田径、篮球类等项目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重复着,同样的运动项目,同样的教学方法,只不过不同的老师传授而已。对于这样的项目在大学继续沿袭是否还很受大学生的青睐呢?90后的大学生的个性非常突出,对于任何新鲜事物兴趣浓厚,但对已经接触过的事物并不感冒。故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眼下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特征,尽可能地开发出适合他们心理需求的体育学习活动内容。据调研,大学生们对攀岩、拓展运动等新内容表现出渴望尝试的强烈欲望。由此可见,新运动项目(指可以比较随意进行的运动、不需要很高技能的运动、不用很大场地的运动、可以有各种人参加的运动、具有休闲意义和富有乐趣的运动、富有民族特点和民间性的运动、规则简单且可以进行变化的运动)[2]的研发与开展将会引起大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强烈兴趣,有人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并非一定正确,但兴趣一定是成功之父”有一定的'道理。故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排球这个运动项目在大学并非受大学生的欢迎,但如果换成水上排球或沙滩排球,学生一定会喜欢,所以对于传统陈旧的、学生已经非常厌烦的或并不喜欢的一些项目要么进行变化,要么大胆的放弃。三、学校体育生活与未来社会体育生活相脱节大学生四年后的下一站是步入社会,进入社会后的健身方式将还如同在学校一样有机会踢足球?集体打排球?跳高?大学生参加工作后下班以及长假的闲暇时间将有可能从事哪些体育运动项目呢?毋庸置疑,当下人们将旅游认为自己生活是否幸福的其中的指标之一,旅游将会接触到哪些体育运动项目呢?是探险攀岩,还是去大海游泳,沙滩玩排球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变化又将可能有能力从事哪一类体育运动项目,门球、保龄球?健身秧歌等。这些都是体育课程应该考虑的问题,目前体育课程内容的大部分还是沿袭中小学学过的田径、篮球等项目,低级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现实体育生活与未来有可能接触的体育活动内容联系不紧密甚至完全脱节。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发展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社会的发展,体育课程的理念将会发生重大的变革。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学生的兴趣为主,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通过兴趣带动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运动,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二、体育课程设置要建立以休闲运动、健身运动为主的内容,学校体育活动内容与未来可能体育活动内容相关联的项目,进而达到培养训练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意识。三、各高校应结合当地气候环境,本校现有资源积极开发适合本校大学生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内容。

2结论

(1)高校体育教材编写内容存在单调枯燥,专业性太强,实用性不高,大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不浓厚等问题。(2)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虽朝多元化发展,但低级重复现象严重,实效性很低。(3)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以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为主流,而新型运动项目开发较少,学校体育生活与可能体育生活联系不紧密,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相对淡薄。

篇13:高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的论文

高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的论文

一、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课淡化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练习方法的学习

近年来,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学过分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扩大学生自由度的情况明显,课程设置过于自由化,脱离了体育课的系统性,严重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练习方法的学习,体育课只传授学生喜爱的专项技术,学生运动量小,强度不够,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普遍较差。

2.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表演、竞赛活动开展中,学生的参与率不高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活动参与的对象主要是少数体育爱好者和体育强势群体。普通大学生不同于体育专业学生,他们的受教育目标不是为了竞技比赛、创造优异成绩,而是以身心健康、培养终身锻炼技能与习惯,为适应国家、社会需要做贡献为宗旨。因此群体活动的开展要明确活动目的,针对受教育对象设计、选择活动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率,同时要尽可能满足体育弱势群体的参与需要。

3.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剖析

目前,陕西省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大学生体质测试网络化,但还有部分学校仍然运用传统的测试统计方法,无专项经费,测试结果的好坏对学生没有任何影响,没有建立学生测试档案,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对学生的反馈缺失,学生对后期锻炼感到盲目,得不到对症指导,体质测试项目锻炼与体育课教学脱节。尽管也有体质测试小组,但对体质健康测试重视不够,监管力度不严,仅满足于能按时上报数据,由此造成测试结果不能准确反映出学生真实情况,体质测试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1.倡导生命质量,更深层次定位高校体育课程理念

高校体育课程应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和完善人的发展为目标。体育的属性决定了体育课程能满足人锻炼身体、掌握生存技能的需要,这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是人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前提。但这仅仅体现的是生存质量,而注重生命质量更深刻的含义在于对人的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体育课程要从关注人的生存质量转化为注重生命质量。

2.民族体育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建构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民族体育固有的文化性体现出民族的传承,凸显地域体育文化的独特性,帮助学生得到文化的熏陶。在文化视角下,体育与文化并存是高校体育发展的方向,是引导大学生建构正确体育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面对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观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的相互冲撞,我们更应最大限度地挖掘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将传统体育文化渗透到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主流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体育兴趣与国家、社会需要间的关系,树立正确体育价值观。让学生从内心重视体育锻炼,通过上体育课领悟体育文化魅力。

3.体育教学始终贯彻人文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文教育是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突出表现在人的精神层面,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对大学生人格的升华。人文教育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施:一是显性教育,针对学生。在体育学习态度、学习注意力、身体素质练习、小组学习等方面都应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二是隐性教育,针对教师。教师准时上下课、仪容仪表、语言动作、亲和力等方面同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种教育无形中是对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能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地位,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

4.体育课教学要紧密围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内容

正确处理学生兴趣需要与发展身体素质间的关系,发挥体育游戏的作用。学生的锻炼兴趣、习惯固然很重要,但过于放任,盲目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必然偏离体育锻炼本质。体育课程设置要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中心,在保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兴趣与需求。体育游戏在教学中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兴奋度。但为了避免身体素质练习枯燥,产生疲劳,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针对不同对象,选择、创新适合学生的体育游戏,保证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和运动量。

5.科学整合项目内容,保证体育课程设置的基础性、渐进性、连续性

大学一年级要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的学习,注重对体质测试项目的技术学习和练习,掌握多种方法,适当安排学生感兴趣的专项内容。大学二年级设置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同时围绕体质健康测试内容,增加发展速度、力量等内容,拓展体育理论知识,两学年每个学生必须掌握两项锻炼项目。对于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实施运动项目小型化分层,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学生可以继续学习提高之前的项目,也可以重新选择新的项目,同时增加发展速度、力量等内容。增加体育理论课学时,丰富理论课程内容。

6.发挥多方作用,积极开展学生参与度高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表演与竞赛活动

学校体育部门、团委要加强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表演与竞赛活动的组织、管理及指导工作,大力发展学生体育社团,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协会作用。从全体学生参与的角度深入研究,创新多形式、多内容的项目,并能保证合理、有效实施。

7.各级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完善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

各高校要将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与学生评优、毕业考核或升学挂钩。拨出专项经费,调动教师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质测试工作,保证教学课时、任务不受影响。学校要成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督导组,负责监管,体育教学部要成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小组,做好安排、监督、管理、总结、上传等工作,并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体质健康咨询与科学指导能力的培养。构建系统、科学的体质健康测试网络体系,建立、完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个人网络档案,及时反馈学生测试结果、评价与建议,明确后期教学目标任务。

8.端正测试态度,确保测试的准确性、有效性

加强体育教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重要性的认识,保证测试成绩的准确性。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重要性的宣传力度,端正学生态度,避免出现教师测试敷衍了事,学生测试时不努力,只为应付测试任务的现象,以确保数据结果的有效性,为掌握真实情况以及后期教学计划的修订、学生自觉锻炼计划的指导和实施提供有效依据。

当前我国中学作文教学面临的困惑及其对策

高中的政治教学改革困惑与解决措施论文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工作与对策的论文

集体幼儿园发展的困惑与对策

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研究的论文

90后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和应对的方论文

简析钢琴学习中的若干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教师师徒结对徒弟计划计划

科研的工作报告

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困惑与对策论文
《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困惑与对策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困惑与对策论文(通用13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2024-01-05

师徒结对计划2024-02-21

入党答辩自我陈述范文2023-03-23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归因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2022-12-11

小学年度科研工作总结2024-04-12

科研 自荐信2023-07-23

初中历史教师师徒结对计划2022-05-20

顶岗实习中的问题及管理对策探究论文2023-05-20

年度师徒结对计划2022-05-26

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