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论文((通用15篇))由网友“周而复始ka”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举办体育赛事的重要场所,不仅是学生健身的重要场地,而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意义上的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依托于学校实力,由学校派遣相关的人员负责管理,体育教学仅涉及到常规的体育教学内容和训练,缺乏针对性、个性化、与时俱进的运营模式,逐步落后于高校教学改革的步伐和要求。本文拟从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范畴和运营特点出发,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财务管理视角入手,强化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
关键词:财务管理;高职院校体育场;运营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业余经营性强,消费对象稳定性好,比较适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节奏。相较于其他社会类型的体育场馆而言,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拥有国家的政策支持,面对的高校学生都拥有专业的体育素养和训练技巧,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善,使高校信息获取更便捷。但是,整体看,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设施水平仍然较低,设备配备率不高,运营管理较为滞后。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求的与时俱进,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设施,革新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极为必要,提高综合开发管理水平,促进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的产业化,是今后高职院校场馆运营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范畴和模式
相较于社会性强的体育场馆,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公益性更强,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教学、业余体育训练等。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主要涉及体育场馆的日常消耗、体育设施维护等项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场馆开始采用体育部门管理模式、物业管理模式、租赁模式等,打破传统封闭的格局,逐步实现开放或开放状态,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缓解资金压力,促进运营管理多元化。
二、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运营管理体制存在疏漏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场地管理、器材保存、工作人员监管方面力度不足,管理不全面,缺少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评估体制。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特殊性,使得管理运营不能脱离计划经济模式,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经营。但是,高职院校面对的群体数量多,日常维护消耗大,管理力度不足,使体育场馆经济效益受损。
2.体育服务内容单一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隶属于高职院校的一部分,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老师,多提供免费的体育训练服务。对外,则以简单的租赁场地和短期的培训为主,服务内容比较单一,经济效益低。
3.体育场地利用率低
高职院校体育场地利用,多集中于周一到周五工作日期间,学生放假的时间,体育场馆属于半休息状态,体育教学设施得不到高效的利用,社会功能发挥不足,经济价值发挥不够,综合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待加强。
三、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1.重视无形资产,打造体育场馆高价值
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要重视无形资产的力量,以看不见的附加力量打造超高价值的`运营管理模式。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拥有高素质体育人才积累,适宜开展多层次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为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而且能够以无形资产的力量吸引社会投资,完善体育场馆的财务管理,促进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以无形资产为核心的运营模式,基于财务管理的理念,旨在提高体育场馆的品牌度和影响力,提高体育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打造价值更高、经济效益更好的运营模式。
2.重视多主题,准确定位体育场馆营销思路
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要遵循“多主体,多主题”的营销思路,以改变单调的体育场馆功能,丰富体育场馆建设,调动用户参与。重视特色营销,就要改变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比较封闭等现状,以创新性营销思路将高职院校体育场馆与娱乐、科技等因素的巧妙结合,凸显场馆特色,提高体育场馆的附加值和个性化,打造文明之下新的经济形态,实现规模化的产业经营,以系统化的管理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收益,推动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3.重视强强联合,促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高效率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要加强体育场馆建设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互惠,以确保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与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相吻合。立足于经济角度,依托于财务管理相关措施,明确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建设个性化,针对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举办多种多样的体育类活动,并积极引起其他高校学生参与,以联盟的理念促进合作,以更高的服务质量、更快的运营效率强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促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商业化、产业化、社会化。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迅速普及,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已经愈发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运营的主动性不足,运营效果差,因此,革新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从财务管理角度强化体育场馆的市场竞争力,将成为今后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产业化、社会化,融合经济理念和财务管理方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华.基于SWOT下的震后重建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J].现代商业,(2).
[2]熊灿.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探究[J].商,(40).
[3]李小燕.我国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管理[J].运动,2014(9).
篇2:高职院校课程质量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课程建设,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与实施中各环节的顺利推进,都必须依靠科学管理的保障与支撑。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构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质量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质量;管理模式
在高职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是基于专业岗位能力需要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便于组织实施教学,而将相关的专业教学内容划分为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与各教学环节相对应、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嵌合,并且独立设置的内容模块——课程的总和。也就是说,课程是课程体系的组成单元,分解、承载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因此,课程是制约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的管理应当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重要部分。
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看,对高职课程体系及课程的开发研究较多,而相关的质量管理研究相对较少。如何针对高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特点,构建一种适宜于当前教学改革的课程管理模式,以确保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是目前有必要深入研究和重视的一项课题。
一、明确高职科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特点
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为了构建适合高职院校课程质量管理模式,必须明确高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特点。高职课程体系是源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并经过系统的总结、归纳、提升,最终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转化到学习领域而开发的。每个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序化,则是在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对象特点的基础上,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而设计的。为了较好地实现高职教育高端技能性人才培养目标,采取工学一体、产教结合,到真正的生产现场组织和实施教学成为职业教育有效的课程实施方式。因此,高职院校课程在其开发、实施及评价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开发高职课程,是根植于以岗位能力分析为出发点开发的成熟的专业课程体系,并针对课程面向的典型的职业岗位的需要,分析该岗位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根据这些要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内容序化而开发形成的。完成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目标要求,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这就从源头上决定了科目课程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高职课程教学实施与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分析而开发的高职科目课程,其具体结构形式有比较大的差异,既有以传授理论知识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侧重点的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有以工作过程导向的、工作任务导向的、职业资格证书导向的、工作项目导向的课程,还包括以训练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预就业顶岗实习。以工作过程导向的.、工作任务导向的以及顶岗实习等专业课程实施,则重在选取典型的任务、项目、案例等作为载体,尽可能创设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以训练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体验和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素养,并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随着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考核标准、考核方法随之发生了变化。基于动手能力,注重过程和结果,实施校、企、生多元评价成为职业院校课程考核的重要形式。
这种基于行动导向的、能力本位的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有效实现了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属性的本质特征。
二、构建高职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课程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其教学目标的实现,其基本任务就是对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进行科学管理、引导,并适时地进行评价与反馈。
而高职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就是要针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科目课程性质特点,使课程教学在校企合作的开放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一个可控的,从课程建设开始,到教学实施,到最后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的系统,引导课程达到预定的目标。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 28 所高职首批示范校,在近几年的专业与课程建设过程中,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借鉴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等原则和思想,以“专业”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单位,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探索并形成能够灵活应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的、柔性化的高职科目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新模式(如图 1 所示)。图 1 高职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图在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中,首先是从学院宏观层面,针对科目课程的建设、实施及改进,进行 “管”、“引”、“导”、“评”工作。“管”重在加强制度和规范要求;“引”主要是建立科目课程建设与实施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以及有效的管理措施;“导”是要有良好的成果性评价办法及激励机制;“评”是对针对过程与结果进行监控评价并及进行信息反馈。其次,专业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主体,要承担起科目课程开发与建设、课程实施过程的质量跟踪检查以及课程实施后的评价、反馈等管理任务。
三、高职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运行
结合高职科目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要求,在模式运行中,围绕“管”“引”“导”“评”,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制度与规范建设,提升课程建设内涵质量为贯彻示范校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学院制定了《关于按示范院校要求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意见》、《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规范汇编》、《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规范》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对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流程及主要内涵等进行了规范要求,指导各专业积极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及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科目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课程源头(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重点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
课程质量管理课程建设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实施管理课程教学评价反馈管:制度建设引:制定课程标准等的原则意见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内涵要求管:教学规范引:说课、公开课、观摩课、精品课程能力单元听课等导:成果性评价办法及过程性评价标准及激励机制的建立评价与反馈:学生评教、企业评教、校内同行评教、毕业生评教、毕业生教学质量跟踪调查等理论学习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顶岗实习课程调研课程标准设计课程资源库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分析,设计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中,各专业首先对多家行业、企业岗位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分析了多年来毕业生跟踪信息,在此基础上,会同行企业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及课程开发专家等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针对学生职业能力养成规律,系统开发专业技术科目课程;同时,结合学生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着高技能、强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系统设计公共基础及能力拓展科目课程,最终形成基于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2.基于成熟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技术课程。在开发的成熟的专业课程体系之上,明确专业技术课程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找准专业技术科目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主要针对专业技术科目课程面向的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的技术更新情况进行选取并不断改进,使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主要考虑学生从单项能力到综合能力、再到职业能力的职业养成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行整合序化,特别是系统设计专业技术课程的实验、实训以及课程相关内容在专业顶岗实习中的安排。
3.基于系统化设计,建设课程资源。为了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系育化开发的思想,学院要求各专业把科目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设计与实施。其工作基本流程是在专业开发出成熟课程体系之后,制定系统化科目课程建设方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建设的纲领文件,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相关项目内涵评审标准,建设教材、教案、课件、视频、企业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等教学资源。
(二)重视过程监控,大力推进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实施为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在新的科目课程教学管理模式下,学院一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好常规教学管理工作,同时,结合各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加强了预就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的监控力度,通过实地走访学生与企业兼职指导教师,了解信息、发现问题,督促改进,有效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推进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改革,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院级及以上精品课程管理为抓手,通过说课,公开课、观摩课、工学结合能力单元课程教学听课等形式,大力推行行动导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科目课程教学,特别是针对农业类专业技术课程,引导教师基于生产过程,组织实施教学。教学实施倡导以真实工作项目、任务等为载体、设计整体方案,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将“教、学、做”融于一体,有效实施“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使学行学习。教学过程的设计考虑按照专业生产特点及生产过程组织设计学习过程,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工作过程相联系,教学实施流程与生产流程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利用优质网络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多种方式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院国家级精品课“大田作物种子生产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大田作物生产过程特点,安排学生近半年时间在企业业务岗位进行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以顶岗实习课业为主线,采用工学结合及自主学习、企业培训等学习形式,有效地将显性知识与工作实际的方法经验等隐性知识融合起来,形成对实际工作最具有效应的经验性知识。“养牛技术”也分别安排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和企业中,采用师傅带徒弟——导师制的学习方式,边工作、边学习、边训练,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
学院省级精品课“果树生产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托“新疆特色林果培训中心”的红枣、核桃和苹果等六个示范果园,将教学进度与生产计划相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融合,技能考核与生产技术指标相融合,让学生以学徒工的身份,在专业教师、企业技术员和生产技术能手的共同指导下,获取相关的职业能力。省级精品课“蔬菜生产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学院国家级“中以项目”实训基地为教学平台,结合园艺技术专业“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新疆蔬菜生产春提早、夏露地和秋延迟三大茬次生产特点,以辣椒、西红柿、黄瓜等真实的生产任务为载体,安排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参加完整的生产实习过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建立开放式网络评价数据平台,实施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方面,我院针对职业院校将育人环境延伸到企业和社会的特点,加大了开放式教学质量网络评价数据平台建设工作,通过现代化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建立了开放的教学质量信息采集与评价网络平台,除网上评教工作外,还进行了网上“新生素质调研”、“学习委员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实践教学意见调研”、“实习企业意见反馈”等多项活动,多渠道收集在校生、毕业生、顶岗实习企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等对教学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更加综合、全面地反映学校、企业、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并就相关问题向教师个人及教学部门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不断改进和提高科目课程教学质量。
在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面,我院针对高职教育教学目标要求,以动手能力作为评价的核心,通过“过程考核、综合评价”的考核评价模式,将相关的岗位技术标准纳入科目课程考核的标准体系,重视过程与结果的考核、个人与团队的考核,有效调动学生的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协作、交流、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四)完善激励机制,树立正确导向良好的激励机制,对科目课程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学院在课目课程管理中,制定了院级精品课程及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等系列教学成果评价办法及相应的激励措施。学院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学团队等质量工程项目评选中,将承担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入选的基本条件,从而强调了科目课程建设的重要地位。
在学院制定的《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中,对重点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国家级、省级、院级、分院级精品课程,分项目明确了经费支持办法,同时对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制定了奖励细则。
通过近几年“课程质量管理模式建设和运行,学院”课程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国家、省、院、分院四级精品课程建设梯队,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门数在新疆高职院校中均名列第一。“课程建设工作的推进,也提升了学院师资团队的水平,学院在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篇3: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
摘 要: 公寓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居于重要位置,公寓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场所,是对学生实施隐形道德教育的基地。
围绕日常公寓管理这个切入点展开,从内务管理、安全管理、法制教育、人文关怀及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等多处着手进行分析,试将学生自我管理与学院制度管理及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思想,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以强化公寓的教育、管理、服务的功能。
探索学生公寓的管理模式,将对如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坚守公寓管理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提供一定参考,为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篇4: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公寓管理理由逐步成为学生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寓不仅是学生休息娱乐的场所,而且是他们学习、交流和陶冶情操的地方——可以说公寓是他们的第二课堂,也是校风、学风建设的一个窗口。
本文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公寓化管理模式为个案,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发展目前状况,探讨如何构建新形势下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
一、我院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目前状况
随着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院高职学生的住宿条件也有了较大提高,逐步采用公寓化管理模式。
我院学生生活区与学院的教学区由一条主干道隔开,宿舍、餐饮、休闲及生活服务的便利店均设在生活区,相对集中且环境优雅。
公寓物业由学院后勤公司统一管理,各院系高职学生入住相对集中的学生宿管楼,每栋楼都设有本院系的辅导员、班主任的办公室。
施行这种辅导员进公寓的模式,不仅将学生日常管理与思想政治管理相结合,而且有利于抓住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这样的公寓环境和管理方式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公寓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理由:
1.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学生宿舍在建造时,已相对完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对宿舍硬件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
根据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希望增加宿舍内的沐浴设备、给宿舍安装空调、在生活区全面覆盖校园无线网络,解决低楼层的个别宿舍的潮湿漏水理由及背阳楼面的晒被晾衣等理由。
通过对学生的需求调查可以看出,应当对宿舍的硬件设施进行不断完善的动态管理。
2.安全法制教育力度不够。
我院对学生的宿舍管理非常重视,每天学生会成员都会对宿舍的卫生、晚归进行检查,各个院系部均有值班教师早晚入住生活区对宿舍进行检查、及时教育。
但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的管理并不能深入,仍然需要对学生加强安全法制教育。
比如:新生的安全教育;大功率电器的使用屡见不鲜;学生大多为年轻气盛,当与人交往,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容易冲动,做出过激行为等。
3.公寓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公寓文化具有教育性和指导性的特征,如果公寓文化建设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其主动参与社会性的文化交往及各类活动。
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增强他们对宿舍的归属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阵地。
然而,目前宿舍区文化设施建设不建全面,缺少学生活动室、宣传阵地、读书角、健身设施等场所;开展公寓文化活动的力度比较小,宣传力度不够大,参与度不高。
二、我院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探索
1.以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公寓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学生公寓的人文关怀,实时掌控学生的需求变化,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
与此同时,后勤公寓物管人员对学生生活秩序的.管理、学生离宿情况登记、宿舍软硬件的及时维修、公共区域的卫生等事项应给予重点关注。
第一时间解决学生提出的理由,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公共环境,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这样的人文关怀自然会给学生带来家的归属感,同时为后期的公寓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2.推进辅导员进公寓管理模式。
辅导员是在学生思想工作的一线管理者和教育者,他们对学生的综合情况了解得更为准确。
继续推进我院辅导员进公寓这项工作,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学生常规工作进行引导、考核和监督;有利于公寓文化活动的开展,他们可以给予学生第一时间的指导和帮助;有利于及时处理学生公寓出现的突发性事件,制约不良事态的发展。
辅导员进公寓,同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创建富有特色的公寓文化。
在生活区设立文化室、阅览室、文化长廊、学生活动室等场所,让学生多开展公寓文化活动、加强宣传力度、鼓励将公寓文化活动与学生素质考评相结合。
譬如我院每年都会举行文明宿舍评比,以提高学生参与内务管理的积极性;开展公寓书法、绘画大赛、文艺表演等活动,提高活动趣味性,提升学生参与度。
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宿舍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使之愿意为宿舍荣誉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4.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公寓管理方面,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热情,将会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应让学生建立自我安全法制意识,不用大功率电器、保管好个人财物、拒绝陌生人的推销,等等。
当学生自身建立起安全法制意识后,各种隐患发生的概率均可降到最低。
其次,努力构建一支有力的学生自我管理队伍。
广泛吸收广大同学,充分调动学生自治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学生公寓自管会,让学生成为公寓管理的主体,实现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带动全体学生,既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又实现公寓管理的双赢。
三、结语
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作为学生受教育的重要阵地,直接关系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成功。
只要我院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学生公寓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努力把学生公寓建设成为安全、文明、舒适的场所,为学生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洁辉.分析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目前状况、难点和倡议[J].中国城市经济,(08).
[2]来惠东,邢明华.浅谈如何通过亲情化管理构建和谐学生公寓[J].高校后勤研究,2011(04).
[3]魏国岩.对加强高校公寓学生管理的深思[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11).
[4]许笑声.略论和谐校园建设应加强人文教育[J].鸡西大学学报,(07).
[5]吴小平.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与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思路与策略倡议[J].中国民政,2013(07).
构建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新体系深思【2】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学生管理工作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理由。
学生管理工作一直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高职院校一定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实时更新对高职学生的管理观念,坚持运用人性化的管理体系,极力设立一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与高职院校长期发展目标的新体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 管理工作 高职学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正从各方面侵袭着高职学生,他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受到不同的新鲜事物与新观念的影响,高职学生拥有着这个时代特有的特点。
因此,传统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早已不能使用在现在的高职学生身上,并且现在的高职生都是心里空虚,表面浮躁不安,更有甚者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样高职院校就会与办学目标不一致。
上述所存在的理由都会让广大教育管理者认识到,高职院校一定要尽快将目前的学生管理体系进行适应的调整,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新时期的特征,极力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其自身发展的良好的精神与物质环境,让高职教育可以为社会输送一批批成功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的人才,真正达到高职院校办学的目标。
因此,健全完善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新体系非常重要。
1 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目前状况及其学生的特点
社会与家长对于高职院校与高职学生都存在认识误差,觉得高职学生因为高考失利而随便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在那里他们的任务就是混日子。
实际上,高职院校同属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不断普及的今天,高职教育是非常必要与重要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新认识高职院校与高职学生,不可否认,现阶段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确实存在很多不足。
但我们可以先由高职学生的特点着手。
(1)现阶段高职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宠爱的,很容易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与积极性,自律能力比较差,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在学习的时候出现来三或惰性的习惯。
(2)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高校生源质量也呈现明显下滑,高职院校更为明显。
高职院校作为肩负着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的前沿阵地,面对着如此激烈的生源竞争,自然而然就会降低分数线以录取更多的学生。
但这只能解决表面的理由,不利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3)高职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前,文化知识基础一般比较薄弱,特别是被传统观念所影响,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卑的情绪,并且企业和社会一直都对高职教育有偏见,这样让高职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
2 构建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新体系的相关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看作是教育与管理的出发点,予以学生人性化的管理。
由于传统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非常生硬与封闭,让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融洽,没能引导学生往有利的方向发展。
高职生普遍学习基础与个体素质都比较低,若高职生管理工作出现某些错漏,就会导致管理理由。
并且高职院校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动态,尽快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进而加快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
高职是大众教育的前沿阵地,学生每时每刻都会被校园氛围所影响,因此保持一个洁净、美丽的校园环境,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至于精神文化,高职也要尽可能创造一种相互关爱、信任、温馨的集体氛围,让学生拥有主人翁意识,从而积极参与各种文娱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2)学生管理队伍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与实施者,这一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了高职生管理工作的成败。
高职院校要精心挑选一支“高素质、高层次、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不能随意挑选一些刚毕业没有教学经验的大学生。
实际上,高职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从事管理的人员一定要拥有满腔的热情、高度责任心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接受任何创新的事物,从而激发自己寻找到更为合适新颖的管理手段与措施。
(3)高职院校要重视加强学生的管理能力,给予高职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尊重,使得他们感受到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他们处于主要地位,这样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
高职生是年轻的一代,他们分别有着自己的想法,个性十足,若一味用传统的规章制度管制他们,必定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所以,高职院校可适当将管理学生的权利分配给学生,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予以他们自主权利,引起他们的管理责任,进而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制约、自我调节。
有“要我做”转化成“我要做”,经由这样的极力措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管理工作中。
3 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终身化的任务,一定要极可能客服传统观念对高职教育的偏差与误解,帮助某些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高职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习观,认真、细心探讨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殊性与时代特点,极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以学生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与管理理念来管理学生工作,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全面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刘胜,鲍秀松.构建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新体系深思[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pp.210-211.
[2]邹漳木.构建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新体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6),pp.51-52.
[3]麻丽娟.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深思[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pp.71-74.
[4]蔡欢欢,梁保恩,谭序光,苏波,方梦飞.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面对的理由及策略探讨[J].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9(04).pp.187-189.
[5]刘健城.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pp.100-101.
篇5: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初探
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初探
高职院校人事档案是教职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记述,它的准确、齐全、完整与否关系到能否真实反映教职工的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水平、工作表现和业绩等信息,也关系到高职院校各级组织部门能否全面考察了解,选贤举能、知人善任.
作 者:黄雅亭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枝术学院 刊 名:职大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STAFF AND WORKER'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G71 关键词:篇6: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模式探究论文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模式探究论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一线领域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不仅应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文章概略地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高职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并针对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教师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对如何建立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师业绩评估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师资管理模式“双师型”教师
一、引言
目前,国内学者对“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独立层次”的结论并无异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与初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共同组成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完整体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尽管它与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属于同一学历层次,但却不过分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学科体系,而是着眼于职业岗位需要来设计课程的门类,并注重专业技能课和生产实习课,具有强烈的职业针对性和技能实用性。
正因为如此,国内一些学者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已决定了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必须是“复合性”或“双师型”(也称双元型)人才,即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我国目前高职师资队伍的现状还远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模式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须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与目标要求,进一步予以探索和完善。
二、高职师资队伍管理模式的问题分析与比较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已逐步形成了一支能基本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对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培养目标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从起,教育部在全国陆续建立了二十多个高职教师师资培训基地。如今,有利于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已经形成,高职教师队伍来源也逐渐多元化,高职院校已充分认识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但从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状况调研结果来看,目前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状况与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偏少,学术带头人缺乏,高学历教师严重不足。教育部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到,在职业技术学院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要达到30%。而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中专转型而成,教师的学历水平与教育部的要求相去甚远,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严重缺乏年龄层次在40~55岁之间的、能承担教学与科研重任的骨干。
2.“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虽然各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专任教师提出了实践能力的要求,并采取了相应的培养与聘用措施,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并未明显提高。据北京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检查组对北京地区14所高职办学点的调查表明,高职教师中平均只有25.75%的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曾下厂实践过的仅占23.9%。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对“双师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给予足够重视,没有充分利用实践、实习等机会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另外学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中也存在问题,在引导教师达到“双师型”方面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3.教师缺乏教育理论背景,教育教学技能不足。由于我国职教师资培养起步较晚,同时高职院校中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的教师占有较大比例,他们缺乏教育理论背景,教育教学技能存在较大的不足。在国家实行高校青年教师岗位培训制度以后,这一状况已有较大改观,但许多教师仍存在着知识老化、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这势必对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造成极不利的影响。
4.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不完善。高职教师从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学科型院校截然不同,但职称评定的标准却与普通高等学校相同。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的评聘标准注重理论上的要求,例如发表的论文数、出版的专著数等。尽管有些工科专业是以专利等为衡量标准的,但也仅仅考虑是否获得专利证书,对是否转化、是否实用则不作考察,更不考虑教师的实践能力。
相比较而言,国外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则处处体现出“双元”特色,即体现出理论和实训的区别。德国的高职院校将教授普通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师称为学院教师,将在企业里实施实践技能培训的教师称为培训师。从教师的任教资格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兼具“教师”和“工程师”双师资格。澳大利亚则在高职教育师资管理中实行TAFE(TrainingandfurtherEducation,即培训与继续教育)模式,即教师由学院聘任,并接受主管部门的资格审查。TAFE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求教师上岗前必须接受TAFE教学法的专门培训;二是要求教师至少具有所授专业的大专水准;三是要求教师具有教育专业本科文凭。在TAFE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占有很大比例,他们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这不仅提高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程度,还增强了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是以社区学院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社区学院的师资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以及企业聘请的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必须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专职教师还必须取得州政府颁发的教师证书,专业课教师要求必须具有在企业相应岗位工作的实际经验。教师由社区管理委员会招聘,经过严格考核聘任后,还要经过4年的跟踪考核合格后,才能被社区学院聘为全职教师。由于专职教师指标控制严格,所以美国社区学院聘用了大量的兼职教师,其数量远远超过专职教师,有将近2/3是来自企业和技术第一线的兼职教师。 通过对上述国家的高职师资管理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国家都深刻认识到了高职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战略地位,并且通过立法规范高职教育市场,制定保护性政策支持高职教育的改革,由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教师队伍实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同时,这些国家的高职师资都具有“进门难、要求高、兼职多”的特点,除了在学历上有一定的要求外,还特别强调实践经验。具体来说,这些国家对职业教育师资的资格都有严格要求:一是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或相当于高等教育水平的专门教育;二是在接受过相应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掌握教育教学理论,能够指导学生实习;三是在所教专业方面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等。此外,这些国家还拥有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其结果就是学院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也乐于为学校反馈人才信息、提供切实帮助,形成了产学的良性循环。
三、探索高职师资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我国高职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在建设高职师资队伍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当前师资数量不足、层次偏低、学科带头人及“双师型”教师少、教育教学理论及技能不足等问题,还要根据当今世界高职教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借鉴先进的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经验。
1.加强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立法。用法律来规范高职教育的竞争秩序和高职教师的准入资格,并通过法律来保护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的合法权益,维护良性的市场竞争秩序。
2.加强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首先,国家应将职业教育视为促进就业的一项有效措施,并通过制定“职业教育法律纲要”来提供财政保障,以进一步完善职教资金的分配机制。其次,要不断提高高职教师的收入水平,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联系,还要引进企业优秀人才,支持高职院校的产学研活动。最后,还应当给予高职院校政策扶持及办学自由,使其在人事管理、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权。
3.改革现行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改革现行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核,并将技能水平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充分体现“双师型”教师的.特征,真正将教师的工作重心引导到教学和实践技能上来。同时,也可制定有高职特色的评聘政策。例如“双职称”的评定,即两种职称评定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依照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定,例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4.改革教师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应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通过加强协作、联合办学、互聘联聘教师、聘任兼职教师、返聘高级专家等多种途径,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一是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面向企业和科研机构招聘优秀人才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二是要建立合理的教师培训制度和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三是要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学素质的培养与经验交流。四是要建立定期实践锻炼制度,轮流安排教师到工厂企业中调研和顶岗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5.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业绩评估制度。教师工作业绩评估要能客观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并且具有反馈机制。特别是对于实践课教师,要相对淡化在科研与学术论文方面的硬性要求,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注重对其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6.教师自身的努力。建设合格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还需要教师自身的积极配合,自觉增强理论与实践素质,提高学历层次,同时还应不断提高对自己的人文素质和情感素质的要求,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四、结束语
培养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实践技能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和特色所在,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大力培养各类技术型人才,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加强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篇7: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问题对策研究论文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机会,体育基础设施投入也随之增长。然而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运营开发和管理问题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我国大型体育场馆提供的各种资源,完善其建设及运用管理等各项事务,以此减轻其给国家及地方政府带来的负担,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从管理学的市场运营视角出发,利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和经营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旨在为解决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难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大型体育场馆介绍
(一)大型体育场馆定义与划分标准
大型体育场馆是为了满足体育比赛、体育训练以及健身娱乐活动而兴建的配套基础设施。大型体育场馆判断标准要综合考虑投资资金、能否承接高等级比赛活动以及表演活动方面因素。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建设项目大多是由政府部门出资兴建,以财政收入为主要的体育场馆建设经费源。通常来说,大型体育场馆属于社会公共产品范畴,除了需要投入大笔建设资金,平时还要投入一笔不小的维护经费,这对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经济负担。国内外目前为止都尚未建立划分大型体育场馆的统一的标准。根据我国的标准,投资金额超过三千万元的体育场馆设施就属于大型体育基建项目,三千万以下属于中小型项目。
(二)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基本要素
1.人:经营者是场馆经营的主体,而场馆中的普通工作人员则是场馆经营的主体和客体;2.财:经费是体育场馆能够顺利得以经营管理的必要前提条件,没有运营资金作保障,体育场馆的任何经营管理活动都将无从开展,体育场馆经营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可以是财政也可以是社会资本;3.物:体育场馆中的实物资源,如器材、场地等;4.体育产品:体育场馆所提供的各类服务;5.外部环境:指体育市场中存在的竞争对手、消费者,以及相关行业政策、法律法规定等。
三、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管理现状
(一)体育场馆的日常经营管理
体育场馆的日常经营管理,主要就是协调监督体育场馆的各项服务和相关的劳务产品生产及销售状况,目的是为体育场馆带来最大化的经营效益。日常经营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场馆日常维护和保养,联系比赛场地以及承办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全民健身活动等;服务管理是指根据经营发展规划,组织各种体育活动,保证体育场馆在满足社会体育文化发展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体育场馆利用效率;财产物资管理是指根据财经管理制度以及结合管理部门自身实际,优化配置财务资产,使其达到最大回报率。
(二)体育场馆经营业务管理
体育场馆的主要功能作用是为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和服务等各项支持。因此,体育场馆经营业务要围绕体育项目来展开,要针对地方主要体育活动例如竞技比赛、文化表演、健身娱乐等推出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种类和经营范围,例如展销会、高交会、文艺演出等。以此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增加场馆的收入,方便体育场馆的日常运营。
(三)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结构单一,缺乏社会资金的参与
国内的体育场馆的投资建设以政府为主体,具有公用属性。通常情况下,这些体育场馆都具有投资金额大,回收期长,回报率低等缺点,因而社会资本一般并不愿意投向大型的体育场馆。我国的体育场馆在投资主体方面选择相对单一,社会团体及资金参与的积极性较低。
2.布局不合理,有碍赛后经营
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在选址上目前开始向郊外延伸,因此交通上不够便捷很有可能造成体育场馆使用率偏低。由于城郊人口密度较低,周边居民体育锻炼意识不强,加上其收入水平相对更低,因此会降低体育场馆市场需求。
3.场馆功能单一,设施利用率低
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目前利用率相对较低,体育场馆在功能上单一,个别场馆设计主要为了举办高等级赛事,而忽视了普通市民健身需要,体育场馆维持运营的成本相对较高。大型体育场馆通常而言建设标准相对较高,规模也十分庞大,大大增加了场馆的赛后经营成本。如果降低服务收费标准,则有违体育场馆获取经济效益的目的,但是如果采用高价位收费标准则又缺乏竞争力,同样不利于其经营开放。
四、结论
国外发达国家的体育场馆在投资和建设的政策法規上相对于我国而言有很大的优势,并且国外十分注重体育场馆的后续开发利用这有较强借鉴作用。因此我们的场馆在进行规划设计时不仅要考虑该场馆在赛事进行期间所需具备的功能,同时还需考虑其赛后的运营等各方面问题,以实现这些大型体育场馆的多元化功能,从而保证这些体育场馆在赛后能获得较好的利用。
篇8: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问题对策研究论文
一、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基本模式
经营管理模式是企业或组织经营管理的方法论。是在企业或组织内,为使生产、营生、劳动力、财务等各种业务,能够按照经营目的顺利地执行、有效地调整而进行的系列管理、运营活动的方法。目前总体来说,我国公共场馆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两种,即行政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这两种管理模式的区别主要是行政型管理模式的经费来源是由国家统一下拨,而经营型管理的经费来源是多元化的;行政管理模式的业务活动由上级下达,经营管理模式是完成任务后可多种经营;行政管理模式的分配方式是固定工资和福利,而经营型管理模式的分配方式是工资加奖金等。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主要采用行政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以满足学校师生教学、训练、竞赛的需要为前提,并不是单纯以经营为主体。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在行政管理模式下又主要分为体育部门管理模式、物业化管理模式、单位协作管理模式等多种方式。体育部门管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体育部门自身特点和专业优势,最大程度的满足部门教师的体育教学、运动队的专业训练以及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缺点,体育部门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训练任务之余,还要兼顾体育场馆和人员的管理,工作难度系数较大。
物业化管理机制,高校成立专门的体育场馆管理部门,实行专职人员负责制。这种管理机制同样首先把满足学校教学训练放在首位,然后适当的对外有偿开放。这种管理机制的优点是专业化、规范化;缺点是管理部门为了平衡体育场馆的运行成本,会进一步强调创收,与体育部门之间由于体育场馆的使用造成协调不顺的问题。
单位协作管理模式,也称混合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体育部门与物业共同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的一种模式。除了上述三种场馆管理模式之外,有些高校也釆用集体承包或者是个人承包的方式等,学校与承包方就体育教学与经营创收之间的问题进行协商沟通,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场馆与社会中的体育场馆相比较,资源较丰富,无论是总体规模还是人均占有率都较高。但是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关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较差,缺少专业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总体学历不高,对体育场馆管理缺少理论支撑,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场馆管理。第二,体育器材设施的耗损,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范围增加,会导致体育器材设施受损程度增加,运动器材的使用不当是很经常的问题,经常是修好后时间不长又被损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维护费用的增加。第三,经营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较差,虽然在体育场馆中都会有管理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管理制度的自主性较差、可操作性、规范性有待提高。第四,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存在较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校外的活动群体的复杂性,校外的社会人员自身人文素养、道德情感等等参差不齐,这样就会对校园文化和安全存在不好的影响。
三、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优化对策
(一)整编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策略,进行理论创新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应与体育场馆的作用相一致。高校体育场馆在满足学校师生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也应积极对外开放,满足社会成员需求,这应该是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公共体育设施的一种基本功能。另外,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需要更为先进的理念,我们应该解放思想,不断进行理念创新。
(二)增强经营管理培训,提高体育场馆工作人员自身素养
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应该立足于科学规范的管理,这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对场馆管理人员的管理,管理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好坏。基于此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应该寻求一批能够兼容体育与管理的全方面的人才,采用专业的管理模式,确保高校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转。
(三)改善体育场馆管理制度,加强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高校体育场馆中的管理制度应该根据自身的基本情况,依托于体育法规制度,使得学校的体育场馆管理向着规范的方向发展,结合学校的各个部门的具体情况进行多角度的考虑,多层次的分析,形成综合的管理制度,以便更好的对体育场馆进行经营管理。
(四)确定合适的收费标准,制定可行的开放计划
因为高校体育场馆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与社会中的商业经营存在很大的差别。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时应该考虑自身场地的基本情况、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面向社会群体成员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收费的标准应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制定可行的开放计划。
(五)须以长远的观点来经营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体育场馆满足于学校正常的教学、训练、比赛的前提下,努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收益,做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同时还应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服务。
四、小结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丰富,但是现在大多数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能够充分的利用高校体育场馆,现行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亟待解决。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在选择什么样的模式来经营管理体育场馆时,不能够主观的、机械的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而应该从体育体制、本地区的特点、学校的特点和场馆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从实情出发,找到符合规律、又尊重体育规律的管理模式,以求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效用。
篇9: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问题对策研究论文
一、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拥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地,其中大多数为中小型体育场馆。但在实际使用上,由于受到配套设备或管理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主要是服务于学校的大型活动,能够承接全国性比赛或国际单项比赛的高校体育场馆还为数很少。
(二)我国高校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产权归属问题
产权不明确现象是制约我国体育场馆开发的约束之一。所有权与经营权无明确分离,政事不分,政资不分,管办合一,经济效益低,管理水平劣质,缺乏经营的独立自主性。
哪种类型的实体应拥有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权来进行管理运营?政府部门应当努力创建运营主体,确立体育场馆法人财产所有权的地位,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高效运营。
2.经营管理者观念滞后
我们走访调研发现,绝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的观念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等、靠、要”的思想难以改变。
3.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当代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企业的效益绝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才成为了制约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4.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设计较单一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带有高度的公益性和福利性,这种单一的融资方式致使国家财政支出负担过重。
二、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的经验借鉴
(一)职业俱乐部自营体育场馆模式
目前,欧洲的职业足球俱乐部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职业化程度最高的体育职业俱乐部。具体来说,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出售电视转播权、经营广告业务、组织门票收入、开发球迷用品、发展俱乐部的会员、转卖队员、发行赛事预测彩票、经营第三产业等。
(二)国家和政府公共体育场馆
目前,大部分国有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模式上急待进行改革,针对目前老体育场馆的现状,首先要实行政企分开,武汉体育中心就是这样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可容纳60000名观众。偌大一个体育中心,正式工作人员只有14名,而且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组织全年各大赛事和各种大型的文艺演出上。因此,在商业化经营和大型赛事之间要避免冲突,首先应保证体育赛事的正常进行,管理处要协调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国家与职业俱乐部共营的体育场馆
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劲旅尤文图斯队的主场阿尔卑足球场归都灵市政府所有,专门为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而建,耗资1800亿里拉,共有69041个座位。由于阿尔卑足球场并非专门的足球场,和圣西罗球场一样,其球场和看台之间的跑道影响了观看比赛的气氛。为改变这种状况,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一直计划对阿尔卑足球场进行改建,把阿尔卑足球场改造成一个以足球场为主的综合性娱乐中心。
(四)社区类体育场馆
将社区体育中心列为城市体育场馆重点发展领域的理由如下。
1.社区体育中心作为城市社区基本体育场馆资源是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认同的原则。
2.社区体育中心具有多功能性、造价低廉、易于管理等特点。
3.社区体育中心可以将许多体育设施集中建设,节省大量土地资源。
4.以建设社区体育中心的方式发展社区体育场馆,可以有效发挥社区体育中心在体育项目开展和组织方面的集聚。
三、完善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定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定位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等。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均属于国有资产,一般是全民所有制且具有一定社会公益性质的经营单位。多元化的运营种类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风险。
(二)高校体育场馆要牢固树立市场营销观念
许多优秀的企业都奉行市场营销观念。例如,松下公司在打开中国内地录像机市场前,曾对中国内地的消费者进行了周密的调查,摸清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及需求,摸准了中国消费者讲实惠的特点。
(三)高校体育场馆应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形式
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形式主要有6种形式:
会员制的经营形式一般在发放会员卡时向客户收取一笔取得会员资格的费用。
承包制是指高校体育场馆通过一定的合同契约对经营设施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转让经营权而获得收入。
合作经营是指高校体育场馆投资土地、房屋或其他设施,其他投资者投资现金、设备、管理等共同经营某项体育产业的经营模式。直接经营是指高校体育场馆所有者亲自进行场馆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委托经营形式在欧美国家被普遍采用,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体育场馆由于使用率不高而造成的日常运作经费不足的问题。物业管理是指以大型专业物业公司为管理实体,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区域化和整体性综合经营管理。
篇10: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问题对策研究论文
一、前言
高校体育场馆是指国家投资或学校筹资兴建、学校管理的体育场馆,主要用于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以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在“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高校体育场馆开始由功能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从无偿服务向有偿服务转变等。通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有些场馆开始实现经济效益。
二、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场馆功能单一,使用率不高
现有高校体育场馆大多是按照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的要求修建的,在设计建造时,主要是从教学、训练、竞赛的要求考虑,功能单一,规模小、标准不高,附属建筑面小,因而承接大型运动会或比赛的能力较低,由于建在校园内对外开放率低,并受一些规章制度的限制,导致使用率低。因此,高校体育场馆大多设施简陋,缺乏配套服务设施,功能单一,实行经营型管理,其自我发展与生存能力较差。
(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还比较淡泊,愿意花钱到体育场馆健身娱乐的人还不是很多。体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体育健身娱乐还没有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因而群体活动等社会效益较好的经营服务项目往往是亏本业务,经济效益较差。现阶段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三)学校财务制度的复杂性与场馆经营的灵活性相矛盾
高校体育场馆是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学校领导的统一管理下,要符合学校的一切财务制度,对经营创收所得收入按规定纳入单位的财务管理,这对对外开放经营的积极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利于经营方式的创新。另外,维修改造资金不足,场馆发展缺乏后劲承包经营责任制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承包经营责任制带来的场馆经营短期行为使得有些场馆的损耗、损坏急剧增加,维修费用急剧上升。
(四)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人员超编严重
经营管理人才是制约高校体育场馆经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然而调查表明,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是当前高校体育场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场馆进人渠道多为体育系统内部流动,致使人员结构失衡,场馆工作人员的来源主要是体委的干部、退役的运动员以及少量的场地、设备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型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改革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实现多种管理模式并存根据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不同特点和经营管理的现状,加大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实现多种管理模式的并存。对于小型高校体育场馆,可以委托社区管理,方便居民参加群体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保障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大中型高校体育场馆,应努力推向市场,采用市场运行机制,部分场馆可尝试实行公司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运作;对于一些训练基地性质的场馆可以委托给运动队(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经营运作。
(二)由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普遍存在功能单一的问题,因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面前,要实行开放经营必须进行投资改造,方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引导大众的体育消费,使场馆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鉴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维修、改造资金严重不足,而国家投入又有限,因此多渠道筹集资金。
(三)加强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由于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创收不同于其它服务性行业,加强对高校体育场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根据市场调节和投入产出计算
(四)引进人才与减员增效并重,完善内部激励机制等手段规范场馆的经营活动,确保高校体育场馆综合效益的提高。鉴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职工队伍的现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高校体育场馆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引进、培养既懂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又谙熟市场运作。
四、结论
高校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体育经费不足的矛盾,然而在其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场馆功能单一,使用率不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学校财务制度的复杂性与场馆经营的灵活性相矛盾;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人员超编严重等诸多问题面临这些问题,必须从体制、管理、法规等多方面的改革加以解决。加强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一步引进人才与减员增效并重,完善内部激励机制等手段规范场馆的经营活动,确保高校体育场馆综合效益的提高。
篇11: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问题对策研究论文
本文对永州城区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图为体育场馆的设计和经营提供科学的、合理的依据。
一、永州城区体育场馆的分布情况
我们对永州城区的体育场馆包括室内室外场地,田径场、溜冰场、游泳池(馆)等进行了统计,发现永州城区的体育场馆主要分布在学校,长沙占53.51%,株洲占56.40%,湘潭占54.60%,随着全面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彩票等社会公益组织修建的社区体育场馆也越来越多,从我们调查的数据看,长株潭社区的体育场馆分别占该地区体育场馆的29.80%、26.90%、30.60%。
经营性质的大型体育场馆是指标准的可供大型比赛或者表演的场馆等,一些标准的游泳场馆等。我们对具备经营性质的大型体育场馆进行了统计,发现具备经营管理条件的大型体育场馆还是分布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社区经营的主要是游泳池。
二、永州城区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重视度高,但是大型体育场馆利用率低
永州城区有一些好的体育场馆,除了市体育局外还有湖南科技学院的体育馆和体育场,但是这些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并不高,与它本身具有的价值严重不符。它们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非常少,使用率明显偏低。而这些体育场馆每年的维护费用数几十万,入不敷出,给国家财政带来很大的负担。像美国的麦迪逊广场花园,从1968年至今仍在使用,它一年举办的赛事约320场,观众有400多万,使用率极高。
(二)健身房发展迅速,但是设备等硬件设施不齐全
近几年,永州城区的健身房开始增多,到三年间,长沙市有一定规模的健身房从46家到268家但是设备不齐全,且数量仍不多,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跟美国的健身房相比,中国的健身房比较小,设备也比较少,对于去过美国留学健身的人来说,相对比起来形容中国安置的器械看起来像是小孩和老年人专属区。
(三)体育场馆价格颇高,对外开放力度不高
此外体育场馆健身的价格对于受众来说偏高,如时报《免费场馆只存在脑海里体育场馆收费太贵不平民》,以及晚报《高校体育场馆假期向社会开放收费高学生敬而远之》等等新闻都频频爆出收费高的问题,有89%的成都受访者抱怨价格太贵,运动不起,这一点也适应永州城区的发展情况。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仅限于本校的学生或者教师,如果非本校人想要健身,收取的价格就相当昂贵,迫使离学校近市民选择更远的地方健身。而像美国学校的运动场所大多是对外开放的,所取费用也相当低廉。
(四)永州城区体育场馆数量的发展跟不上经济的发展
永州城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快,对体育场馆的建设有极大要求。中部地区要跟上东部地区的发展,就要提高体育场馆的建设。因为,体育场地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体育设施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正式亮相的《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提出到,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率达到70%,这样一来,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集聚,势必要求更多的.体育场馆的建设以满足需求。
三、原因分析
(一)经营制度不完善
1、无体育场馆经营方面的认识
中国的体育场馆由于才刚刚起步,经营水平低,规章制度不完善,也没有专业的营销战略,处于营销观念中最初的推销观念,甚至大型的体育场馆连推销的观念都没有,永州城区也如此,没有系统的体育场馆管理知识。
2、无专业人才
其次,大型的公共体育场馆常常聘用来自体育部门的人员或者退役的运动员等,而不是专门的管理人才,尽管高文化、高素质,但是工作效率仍然低下,才导致体育场馆经营不当。而欧洲一些国家,会专门聘请体育场馆的专业人才来管理,以“精细化”作为管理思维。
3、无制度规划
永州的体育场馆没有部门划分,没有把体育场馆当做一个企业去经营,而且地方部门有时会为了自己的需要与利益而建造体育场所,所以体制内是非市场化的管理体制,这样严重影响了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发展。
(二)功能单一
体育健身器材较少,种类也不齐全,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如果大量购买又容易造成闲置状况,导致资源浪费,所以大部分健身中心的健身器材都比较短缺。如美国的麦迪逊花园,它不仅仅是一个球场,而是由大厦与球馆组成的综合性建筑,具有多功能作用,这里不仅举办过大学的篮球赛、网球赛等还举办过各种音乐会、戏剧、拳击赛,以及是全美国业务最繁忙的头牌球馆。
根据《深圳晚报》报道,深圳市体育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力争在两三年内把体育中心打造成以体育产业为纽带、场馆运营管理为依托,为社会提供多样化、专业化文体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的体育产业运营商。”,而且将上述战略定位细分为6个功能区:“国际专业体育竞技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体育时尚综合娱乐区、体育产品商业区、文体产业创意园区和体育产业交易中心。”长株潭也应当朝建设有多功能的且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体育场馆发展。
(三)体育场馆开放和开发力度不够
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大部分是为了专业体育员,以高标准、高豪奢来打造,这样容易造成而赛后的维持以及运营负担很重的后果。无计划的后续工作,因此浪费、闲置对体育场馆带来极大的亏损,这一点,不符合两型社会的要求。此外,许多高校的体育馆都处于半封闭状态,使用率较低,闲置在一旁,开放力度低下,这样一来也导致了高收费的现象。
四、解决方法
(一)大型体育场馆市场化,小型体育场所加大支持
将大型的体育场馆内外转变成随市场的变动而变动,随消费者的需求而改变,把它当做一家企业来运营,自负盈亏。高薪聘用管理人才,制度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政府加大小型体育场所的支持,如减少税费,提供场地等。
(二)制度建设,成为统一的标准管理。
缺乏体育场馆的管理知识,也没有系统的标准,政府需要拟定一套标准的体育场馆建设要求,而且永州城区是城市群,可能会有地方差异,规章制度也要做到一致化,拥有统一的管理体系,使其管理经营合乎标准。
(三)增加收入,以消费者为中心
开放高校的体育场馆,价格合理公平,不仅能解决资源闲置问题,也能给学校带来一定收益。体育场馆管理者应传递“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细致化服务,配置齐全。可以在场所设置一些娱乐休闲区,如提供咖啡、茶、按摩等休闲消费。
(四)吸引投资,多元化经营
组织体育赛事是体育场馆的基本要求,此外可以开展娱乐活动,如演唱会、音乐节、颁奖晚会等收取门票来增加收入,美国的一些大型体育场馆还有的通过举行大型会议、产品发布会、记者见面会、跳蚤市场等各种活动来盈利。体育场馆还可以修建一些餐饮场所,供活动举行完后使用。
(五)合理配置,布局恰当
大部分小型体育场所集中在市中心地区,对于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居民来说健身就不太方便,因此小规模的健身场所需要分散布局。而大型体育场馆,由于辐射范围广,规模大,资金投入多,宜建设在人流量大的中心地带。株洲曾经有一所大型体育场馆,由于地处偏远,人少,亏损大,最终改为家具广场。
篇12: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文章在分析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管理的相应对策,并探讨了人文环境下的全员学生管理模式。
关键词:骨干院校;人文环境;全员学生管理
为了加快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财政部推出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当前高职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一样,大多是“90后”出生、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1.录取分数较低、自律性较差
高职学生的录取分数仅200多,较本科录取分数相差甚远。分数低不仅说明高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还说明他们学习不够积极、刻苦,自觉性较差。高职生普遍存在“道理都懂,但不能够坚持执行”的现象。如何加强高职生的自律性、提升其执行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我管理,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之一。
2.普遍具有失败、挫折、自卑等消极情绪
高职学生因高考失利,失去了去本科院校读书的机会,转而到高职院校就读,或多或少带有失败、挫折、自卑等消极情绪。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勇敢面对过去的失败,重新建立信心将至关重要。
3.情绪波动大、可塑性强
高职学生刚从高中来到高职院校就读,因为年龄及社会经历少的因素,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均没有定型,可塑性强,同时情绪也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班主任、辅导员等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并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将非常重要。
4.缺乏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高职学生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城镇,基本上都是集每个家庭的宠爱于一身,从小被人呵护,缺少关心他人的经验,所以往往造成他们用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去做人、做事。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很少会去换位思考,先去理解他人。在工作、学习中就会表现出与他人合作及沟通的能力较弱。
5.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该理念下,高职教育往往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也是导致高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对策分析
1.通过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约束管理,提高学生的自律性
高职学生自律性较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高职院校要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应从人文教育和约束管理两方面入手,前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后者是用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两者相结合实现学生意识上认同、行为上服从的学生管理效果。高职院校、教学系部和各班级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育,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视频,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
2.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人文素质
高职学生的生源决定了高职生普遍具有失败、挫折、自卑等消极情绪,并且情绪波动较大。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也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心理咨询室等。但是有心理障碍并愿意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并不多,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依靠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高职院校应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如在选用班主任、辅导员时,强调其爱心、责任心;组织学生管理人员开展教育心理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活动等),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人文素质,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及时疏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3.加强学生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该目标要求高职院校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两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可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推荐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各教学系部,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推荐活动,并建立完善的制度(包括宣传动员、组织培训、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以保障活动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高职院校团委应在完善社团管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以增加学生加入社团的积极性。各班主任、辅导员应通过班会等形式,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借助于社团活动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3)开展以非专业知识为主题的周末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高职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获得一技之长、用于安身立命,但高职教育的使命不仅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还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责任。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以非专业知识为主题的周末课堂,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所谓非专业知识,是指学生“成人”所需要的知识,例如人际往来礼仪、我国传统习俗、公民道德、法律法规、普世价值等。
三、人文环境下的全员学生管理模式
1.人文环境下的全员学生管理模式概念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普遍具有自制力差、自卑、学习不主动等特点,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采用何种学生管理模式值得探讨。如果沿用本科院校较为宽松的学生管理模式,将很难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因为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是建立在本科学生较强自制力基础上的,而高职学生的自制力普遍不足。如果采用中职强压式的学生管理方式,又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更会适得其反,笔者认为应采用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学生管理模式――人文环境下的全员学生管理模式。
人文环境下的全员管理模式是指在特色校园文化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本着“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学生管理模式。
2.人文环境下的全员学生管理模式的实施
(1)构建特色校园文化。随着高职院校规模扩张、数量增加以及生源规模缩小,高职教育的竞争日益加剧。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将呈现从规模竞争―内涵竞争―校园文化竞争的演变趋势。从长远来看,在规模、内涵方面无差别或各有优势的情况下,决定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因素将是校园文化品牌。高职院校要在剧烈的竞争中胜出,或是要建成全国一流的院校,就必须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该学院在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的二次创业过程中,积淀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攀登、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并以此精神为核心来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2)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一般认为,学生管理是班主任、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的事情与教师或学校其他岗位人员没有直接关系。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因为学校是由各部门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各部门共同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全方位的服务。人文环境下的全员学生管理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各部门的教职工应本着“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3)建立“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交流机制。人文环境下的全员学生管理模式,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教学人员、专职学生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还要求建立“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交流机制,以实现对学生的共同管理。高职院校可采用线下、线上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管理的协同。一是线下方式,在教学人员、专职学生管理人员和相关后勤服务人员间,通过电话或短信及时交流学生管理信息;二是线上方式,依托校园网以教研室为单位,设立教研室网上论坛,以便教学人员、专职学生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实时交流学生管理信息,实现共同管理的目的。
(4)学生管理工作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因为安全、稳定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所以在教职工中常有把学生管理工作等同于维稳工作的认识。然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承担着维稳的任务,还肩负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
(5)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是人文环境下全员学生管理模式实施的保障,否则将出现各部门人员相互推诿的情况。学生管理制度应包括:一是树立“育人”的意识,各部门人员首先是教师的角色,承担育人的责任,其次才是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服务。二是明确责任,班主任、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其他教职工是参与者。例如教师上课时除了承担授业的工作之外,对于学生旷课的情况还应及时反馈给班主任,避免出现任课教师认为学生向班主任请了假,而班主任认为学生向任课教师请了假的信息割裂情况。三是将学生管理工作纳入到教职工年度考核中,例如在年度考核中,组织学生开展“评价教学、评价管理、评价服务”的活动,学生评价的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四是建立奖惩机制,以规范教职工的行为、激励教职工做好“育人”工作。
篇13: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应用论文
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应用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效率不断提升。为了适应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数字化已经进入了大众视野,针对高职院校图书管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其应用现状,随后提出了完善应用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读者提供更优质化的服务。
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进行交流与实现课外学习的重要途径。由于信息化技术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多样化媒介层出不穷,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促使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行为面临考验。因此本文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升当前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图书馆存在的目的就是作为信息或图书的一种载体,在其存在过程中拥有大量的阅读者与图书资料,因此在信息数据统计与管理工作等方面有较大的需求。当前很多图书馆结合计算机技术对读者权限、图书的借阅情况以及借阅时间进行针对性管理,并且增加了数字检索功能,相较原始的人工而言,在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的同时,其精准度大幅度提升,但仍然存在不足。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现有的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在信息管理方式方面仍较为缺乏,部分知识虽实现计算机化,但与数字化仍存在较大的距离。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文献资料、信息资源及数据库等方面内容的数字化研究。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建议
(一)强化图书馆管理人员数字化管理的观念
高职院校在进行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增强其工作人员的建设意识及关注度,唯有让工作人员足够重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才能够继续进行,可以说工作人员直接关系数字化管理模式最终是否成功。而提升图书馆人员数字化建设的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强化图书馆有关管理人员的数字化理念,着重发展数字化建设,确保相关技术能够有效执行,并积极参与到建设过程之中;第二,全面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数字化建设观念,可以定期进行针对性的讲座,从而确保管理人员对数字化管理模式建设的重要性或含义进行理解;第三,全面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专业性的服务意识与能力,确保其在数字化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强化人才培养,增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增加资金投入
随着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落实与应用,对于管理人员的综合技能及专业性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所以提升数字化管理模式应用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全面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当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需要相应的技术装备对管理模式的实施进行保障。所以需要增加在科技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强化计算机软件或硬件的配置情况,完善有关附件配置,从而实现现代化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及相关资源的'共享,而对该方面的完善行为,可以经由专业的信息技术中心对其信息资源系统的维修及构建行为进行完善,进一步强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避免出现入侵等不良事故。
(三)增加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服务范围
从实际情况出发,数字化管理模式的构建目的就是为所有学生及教师提供更为优质化的服务,因此在其构建与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满足读者的相关需求,从而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完善服务行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第一,实施全开放式服务,为了促使师生阅读过程中更具便捷性,可以结合网络技术实现图书资料的开放性查阅功能;第二,构建完善的沟通平台,使图书管理人员与读者可以进行交流;第三,强化科研支持力度,部分专业性资料可优先购买并尽早录入网络资源中,并且构建相应的目录,使学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需要的内容;第四,构建读者反馈论坛网站,安排工作人员及时了解读者的有效建议,强化管理者与读者间的互动行为,为完善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建设工作迫在眉睫,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而言,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代读者的需求,文章以此为研究方向,针对有关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提出完善建议,希望促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14: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
摘要:教、学、做一体化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式。
实验室作为教、学、做一体化方式具体实施的基础场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做一体化的具体实现,也必定会影响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理由,并针对具体理由提出了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一人主导、多人参与的专任教师负责制。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一人主导、多人参与、专任教师负责制
高职院校实验室不仅是学生增加知识、获取和锻炼技能、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教师从事日常学习、工作、科研的绝佳场所。
高职院校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不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水平、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和未来发展。
但是,由于各种理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实验室的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现实理由,亟需进行改革与转变。
一、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理由
1 人少设备多,实验室管理人员严重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验室普遍较多,而专职管理人员则比较少,实验室管理存在人少设备多,管理不到位的理由。
例如,有些学校的一个教学系就拥有数控实训车间、车工实训车间、钳工实训车间、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室、可编程制约(PLC)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机床电控实训室等几十个实验室,而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却仅有两名,明显不足。
这样必定会出现专职管理员因时间和精力不足而对部分实验室无法顾及管理的现实理由,使得这些实验室难以发挥其最大作用,更谈不上很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
2 实验设备引进的目的性不强,不能发挥实验室最大效能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意识到实验室的建设与学校的总体规划、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技能大赛等方面密切相关,为确保实验室建设的质量,往往购置了大量的仪器设备、同时在管理方面也做了很大投入。
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都较为薄弱,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较差,在同样学时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往往较长,实践教学的学时无形中就会被相应压缩,造成购置的设备部分闲置,无法实现其应有的实验价值。
据不完全了解,甚至有些学校的部分设备购置后就一直处在闲置状态,根本不能实现设备的利用价值,从而造成大量资源的严重浪费。
3 设备日常维护意识缺乏,更新维护时间较长
首先,实验设备操作人员、实践课教师普遍存在会用即可的思想,忽视了对实验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
个别操作人员甚至没有认真研究设备的使用说明,根本不能规范使用设备,造成设备的人为损坏,从而大大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其次,对已损坏的仪器设备,实验室管理人员或实践课教师又不能及时加以检修,以致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再次,部分实验室管理制度过于陈旧,严重束缚了使用者的手脚,使人望而生畏,造成实验设备的闭置或损坏。
最后,实验设备的维护更新无相应人员专门负责,维护时,需要层层报批,致使设备维护时间延长,影响相应教学任务的`开展与实施。
二、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实施专任教师负责制
高职院校都普遍存在一门课程由多位教师平行讲授、同一个实验室由多位教师共同使用的情况。
一人主导、多人参与的专任教师负责制管理模式正是基于以上具体理由并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所谓一人主导、多人参与的专任教师负责制管理模式就是指由使用同一实验室的多位教师组成一个团队,一人主持、多人参与,组成专任教师队伍,共同负责该实验室的使用、管理、日常维护等原来由专职实验员负责而因各种理由却未能做到位的工作。
这种实验室管理体制,将实验室的具体管理由专职实验员转移至一人主导、多人参与的专任教师团队,把实验室建设、管理、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机统一起来,在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相关教师积极性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实验室的投资效益。
相比较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而言,这种管理方式明显具备以下五方面优点:
1 实验室管理人员明显增加
一人主导、多人参与的专任教师负责制实验室管理模式将专任教师纳入实验室管理的队伍中来,这样以来同一个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数量就会明显增加,从而解决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人少设备多的理由。
专任教师对实验设备的熟识程度要比专职实验员更加专业一些,这样就更有利于对设备的管理及维护。
而传统作用上的专职实验室管理员则从专业实验室的具体管理、使用、日常维护工作中跳出来,可以站在更高层次上,通过与各专任教师团队的沟通、联系来完成对众多实验室的管理。
这样一来,单一实验室就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管理,足以满足对实验设备的维护管理及相应的教学任务开展的需要。
2 增加专任教师的参与度,增强其责任心
一人主导、多人参与的专任教师负责制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在增加了专任教师与实验设备接触时间的同时,又提高了专任教师对实验设备的引进、使用、维护及保养的参与度。
同时对实验室设备的引进、使用、维护及保养的高参与度会使专任教师对实验室设备产生更深的感情,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会敦促学生爱惜实验设备,规范操作步骤等等,从而增强专任教师的责任心。
为了更好地使用和维护实验设备,我们的专任教师必定会要求学生养成实验前先熟悉设备的操作步骤,实验时爱惜设备,实验后将设备整理后物归原处的良好习惯,并逐渐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3 增强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的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大多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很少甚至没有参加过企业的一线实践,加之实验设备更新速度特别快,因此他们对实验室的具体设备了解不多,动手操作能力明显不足。
通过一人主导、多人参与的专任教师负责制管理模式,要求专任教师必须接触、熟悉、使用和维护设备,这个过程无形中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对实验设备的认识和熟识程度,为更好地开展实践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直接参与实验室的管理,专任教师对设备的熟悉程度必定会显著增加,熟悉了设备就可以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所发现的理由及解决办法就形成了相应的科研课题,也就提高了专任教师的科研能力。
4 发挥设备的最大效能
一人主导、多人参与的专任教师负责制管理模式在带给专任教师较高参与度、责任心、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使专任教师对实验室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样就可以发挥设备的最大效能,当然也会使专任教师团队对设备引进的目的性进行探讨,制定出更好的设备引进计划。
专任教师对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验室的现有设备资源进行相应课程教学计划的修订,安排适合学生的教学实践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完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这样以来,实验设备就会得到充分地使用。
专任教师结合实验室管理的切身经验,在引进新的实验室设备时就可以结合学生学习和学校现有设备的实际情况,提高实验室设备引进的目的性,从而发挥实验设备的最大效能。
5 解决专任教师实践锻炼的场所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打造一支适应高职教育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文件精神,并结合各校实际,基本都制定了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暂行办法。
例如,有的学校为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暂行办法中明确要求每位教师五年内要实践锻炼半年以上。
一人主导、多人参与的专任教师负责制实验室管理模式,使教师能够更多地了解各种实验设备,增加其动手操作能力,完全符合高职院校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
目前,有些教师一直打算利用假期外出参加实践锻炼,但是却由于没有相应的去处和接收单位,从而失去外出实践锻炼的机会。
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实验室建设、管理、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实验室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生产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投资效益。
一人主导、多人参与的专任教师负责制管理模式直接将广大教师实践锻炼的场合拉到校内,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又节省了学校的各方面的开支,还可以对学校的实验室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综上所述,一人主导、多人参与的专任教师负责制的实验室管理新模式既解决了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严重缺乏理由,又能提高了专任教师的责任心、动手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还可以对实验室设备进行较好的维护保养、缩短设备更新周期、发挥实验室设备的最大效能,同时也解决了部分专任教师实践锻炼场合的理由,可谓一举多得。
篇15: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论文
摘要: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进行体育教育的硬件基础,也是学生运动健身的主要场所,高校体育馆运营管理关乎高校的体育教育事业,需要引起各个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文就高校体育场馆进行研究,分析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重要性及其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使高校体育场馆能更好的发挥服务大众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发展对策
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数量众多,规模较大,基础设施比较齐全,主要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服务,同时满足了在校师生的体育锻炼与健身需求。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学校对外开放的加强,高校呈现市场化与社会化的趋势,高校体育场馆对外有偿开放能实现自身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全民健身出一份力,而且能为高校带来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
一、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意义
1、提高资源利用率
高校体育场馆在投入使用之后,必然会产生成本费用和一定的设施维护费用,因此高校的体育场馆开放程度不够,利用率不高。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能够把体育赛事等活动纳入到体育场馆的日常运营中,到体育场馆健身锻炼的人数增加,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2、创造效益
借助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在对外开放加强的情况下,高校周边的居民与企事业单位工作者可以利用高校的体育设施资源锻炼健身,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创造社会效益;同时体育场馆的有偿使用也能为高校带来维护设施的收益,解决了体育场馆运营的经费问题。
3、服务功能最大化
在体育场馆投入使用的维护经费得到解决,并且配有专业化的运营管理人员后,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能够提升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为在校师生与社会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最大程度地发挥体育场馆的服务功能。
二、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
1、设施建设情况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基本上呈现数量众多、面积大、趋于智能化的特点,科技水平较高,器材质量也越来越好。但与全国的大学生数量进行对比,人均体育设施占有比重尚有不足,类型多样但层次比例不均衡,体育馆较多而体育场或者综合体育场相对较少,这一情况在近年来得到改善,体育场馆数量与规模快速增长。
2、服务面较窄
当下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对社会的开放程度不够,只服务于学校的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双休以及节假日的利用率比较低,对外的有偿服务面较窄,学校的场馆资源与基础设施以及教师资源都没能充分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同时闭塞、独立的情况使得与外界的联系匮乏,社会赛事与体育活动不能在高校开展,相关的赞助与资助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场馆自身的发展。
3、管理滞后
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机制缺乏,一般由体育教师管理或者学校后勤组织管理,缺乏专业化的培训,类似于物业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滞后。具备体育基础知识与管理知识的运营管理人才欠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水平低。
三、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
封闭保守的观念已经很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立足,观念的转变相当迫切。高校的管理部门要重视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与商业化。将其作为一种亟待开发的资源,实现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加大对外有偿开放的同时,吸引社会投资,在互惠的基础上完善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运营,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师生与社会。就社会人员而言,人们对健康生活品质的追求愈发强烈,但较好的运动健身场馆价格过高,便宜的设施条件过差,体育场所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高校可以利用基础设施条件与价格优势,打开社会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创造社会与经济价值。
2、加强体育场馆的开发力度
高校体育场馆有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体育场馆的开发力度,提高利用率是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体育场馆的开发不能过于单一,综合性质的体育场馆拥有较高的竞争力。比如学生热衷的体育项目或者大众化的体育项目设施建设,体育设施能够高效利用,对于体育场馆的不足能起到缓解作用。体育运营不能只着眼于学校的体育教育,在能满足基础的体育教育与健身运动要求的同时,多样化的场馆功能能进一步吸引外界的目光,比如大型的文艺汇演、展览或者高品质的体育赛事,由于体育场馆自身的规模较大,与一般社会场所相比能容纳更多的人,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大会或者运动会也可以在高校的体育场馆开展。至于其附属项目经营,比如餐饮、商场等也可以进行尝试,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情况下,类型多样的经营方式能更好地利用场馆资源,提高体育场馆的综合利用率。
3、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体育教师或者学校后勤人员管理体育场馆,无法满足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要求,因而引进专业化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势在必行。对于学校本身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可以组织相关培训,强化管理技能与服务意识,使其朝着社会化的管理与市场经营方向发展。对于场馆的专业化管理人才,既熟悉体育运动又懂得市场竞争的人才引入至关重要。要实行相关的分工,经营管理者要做好场馆的管理与对外的营销,将体育场馆推向社会;技术人员则要负责场馆的设备维护和操作。在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也不可或缺,在制度的规范下,对相关人员能进行高效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一方面可以从内部选拔产生,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可以由外部引入,为运营管理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两种渠道并存应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权利与责任结合起来,可以实现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科学合理管理。
四、结语
本文就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高校的体育场馆在满足于自身基础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师生体育锻炼的同时,要转变保守闭塞的观念,着眼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进步,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实行对外开放,采用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在有偿开放的前提下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高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为高校师生与社会大众做好服务工作,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警.分析提升体育场馆各项管理力度的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5(03).
[2]何浩,王现强.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及改革[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05).
[3]刘勇.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运营影响因素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4(20).
[4]林克明,陈勃源,谢美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困扰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18).
★ 创业与管理论文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论文(通用15篇)】相关文章: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2023-12-25
浅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教育论文2022-05-06
山东菏泽职业学院的招生章程2024-03-27
广告学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与建议论文2023-12-19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招生章程参考2023-10-21
当前银行业分类监管的策略选择探索2023-03-05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章程2023-01-06
高职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浅思考2023-08-25
大学院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困境与解决途径论文2023-09-17
二手汽车营销方案论文2024-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