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时间:2023-10-11 07:35:39 体育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共10篇)由网友“都姒夜归人”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篇1: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以前很少接触过拉丁舞,怎样让他们在短时间内享受到拉丁舞的乐趣?应该把恰恰恰舞作为入门的第一支舞,区别于专业学生先从伦巴舞学起教学顺序。从文化的高度来诠释拉丁舞,教拉丁舞意在传授一种文化,这样一开始就会把拉丁舞放在较高的大学课堂的平台上。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拉丁舞蹈;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日趋丰富,在以前单一的田径类、球类教学基础上增加了拉丁舞、健身操等项目,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起来。拉丁舞包括伦巴(Rumba)、恰恰恰(ChaChaCha)、牛仔(Jive)、桑巴(Samba)、斗牛PasoDoble)五个种舞,属于体育舞蹈的组成部分之一(体育舞蹈由拉丁舞和摩登舞两部分组成)。是从20世纪80年代由国外引进到我国,并在我国迅速发展。首先是一些专业院校开设了此类专业,然后是一些普通高校也陆续开设了体育舞蹈课。,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把体育舞蹈列入体育必修课程之一,在全国普通高校试行”。

一、以拉丁舞为主的教学内容定位

笔者调查了部分开设体育舞蹈公共课的高校,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他们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各有侧重。比如,北京大学的体育舞蹈公共课,第一个学期在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体育舞蹈概况、基本知识、技法、社交舞会与礼仪、学习的价值与意义等。

在实践部分学习摩登舞的华尔兹舞、拉丁舞的伦巴舞等的基础动作、基础步型、初级套路组合;学习发展身体素质(腿部力量、平衡、柔韧、协调)的内容。第二个学期讲授舞蹈风格、特点与舞蹈技术;讲解体育舞蹈的基本规则和裁判知识。在实践部分学习摩登舞的探戈舞、拉丁舞的恰恰恰舞、牛仔舞,以及进行形体与发展身体素质的训练圆。西安科技大学开设体育舞蹈公共课也是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为初级班,第二学期为提高班,各32个学时,但是具体教学内容与前者有很多不同。他们在拉丁舞方面是以牛仔舞为主,在交谊舞方面是以维也纳华尔兹和布鲁斯为主,主要讲授基本舞步型和单人组合套路,配合芭蕾舞手位和脚位。嘲从其他高校的课程大纲也都看出各校的教学内容并未统一。

笔者所在学校的体育舞蹈公共课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了以拉丁舞为主的定位。拉丁舞的风格特点是:活泼、欢快、诙谐、幽默等。摩登舞的风格特点是:稳重、高雅、抒情等。从风格特点看,拉丁舞比较适合2O岁左右的年轻人,大学生们更喜欢拉丁舞。其次,摩登舞对舞程线要求极其严格,需要较大的教室和较少的人数;拉丁舞每人有一米见方场地就能跳舞。所以拉丁舞更适合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再次,摩登舞必须是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的双人舞,而拉丁舞既可以男生和女生跳,也可以女生和女生跳,还可以单人跳,灵活多变。而选择体育舞蹈课的女生普遍多于男生,男女比例失调,正好符合拉丁舞灵活多变的特点。第四,大一的新生如果一上来就安排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共舞,教学实践中体会是,绝大多数学生身体僵硬,两人都低着头看自己的脚,有些不好意思,有些尴尬。而拉丁舞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自己练习,一遍遍地重复。从生理的角度男生模仿动作的能力往往比女生慢,他们可以对着镜子一遍一遍地重复属于自己的'那一两个八拍的动作。

在舞种的选择与安排上,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采取把拉丁舞中的恰恰恰作为第一个舞蹈训练,这是因为恰恰恰欢快活泼,音乐旋律快,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愿望。若按常规的教学顺序是把伦巴舞放在第一个,目的是学舞先练基本功,因为伦巴舞是拉丁舞五种舞蹈的基础。以前也曾尝试过,结果学生们长时间进入不了舞蹈状态,有些学生尤其是男生会中途而退。因为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们在迈进校门之前,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过拉丁舞,对于他们来说拉丁舞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基本上是一切从零开始。2O岁以后的身体一开始就训练基本功会让他们感受不到拉丁舞的乐趣,学生们的真正兴趣是“要跳舞”,要享受跳舞的乐趣。普通高校的拉丁舞课首先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把他们引上喜爱之路。因此,前期拉丁舞课的重点应放在“跳舞”上,不管胳膊腿儿是否伸直了,也不管姿势摆的是否标准到位了,先跳起来,在以后的课程中再逐渐加入基本功。圈在内容上,除了教授各种舞蹈基本技术、讲解基本知识外,笔者还注重以下几方面知识的传授:

第一、乐理知识的传授。舞蹈和音乐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听不懂音乐根本无法跳好舞蹈。

第二、提高舞蹈艺术欣赏水平。拉丁舞不能简单看成是一项肢体运动,而是一种文化,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内容。

第三、了解拉丁舞竞赛知识和规则。拉丁舞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了解竞赛知识有两个作用:一是看比赛时能更好地欣赏比赛,看得明白;二是有比赛机会时能用上。

第四、教会学生舞会礼仪、礼节、礼貌和服装化妆的基本知识。

第五、从拉丁舞蹈角度教给学生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气质品德知识。旧在时间的选择上,普通高校的体育课每个学期约有32学时左右,有的学校安排一个学年,有的学校只安排—个学期。笔者认为安排两个学期是最理想的,第一学期是初级班,第二学期相应巩固提高,更有利于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如果只安排一个学期,多数学生刚刚入门课程就结束了,根本形成不了肌肉记忆。

二、拉丁舞课教学方法的运用

1.教拉丁舞意在传授一种文化。拉丁舞不只是技术、技巧,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文化,从文化的高度来诠释拉丁舞,这样一开始就会把拉丁舞放在较高的大学课堂的平台上,有区别于社会上一些商业教舞者,避免只教技术不教文化、只带领学生跳舞不传授理论知识的现象发生。让学生了解不同舞蹈的风格特点,同一舞蹈在不同音乐伴奏下所要表现的情感和思想。比如说,恰恰恰表现的是两个年轻人在一起戏耍,活泼而欢快;伦巴则表达了人浪漫而抒情的一面;牛仔舞表现的是人诙谐幽默的一面,等等。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从而改变单一的模仿。让学生懂得虽然我们只是业余的,虽然我们没有专业的跳得好,但我们是有文化、有素质的大学生,有能力把拉丁舞蹈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把舞蹈课堂从一定程上转变成了解拉美文化的一种途径,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感受舞蹈的本身,从而使单一的舞蹈教育变成即健体又开拓知识的多元化教学。

2.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在教授个新的动作时,先把这个动作完整的演示一遍,让学生对这个动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再放慢速度分解示范,从正面、背面、两个侧面进行示范,示范、边讲解、边让学生跟着跳,一般重复20遍~30遍后,大部分学生即可基本掌握该动作。然后,教师重点观察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统一进行纠正,并示范正确动作,再让学生练习直至正确动作稳定为止。最后才是双人合作练习。

3.适应舞蹈需要的准备活动。拉丁舞课准备活动可以选择节奏感强的、容易使学生兴奋的音乐,教师带领大家踏着节拍跳基本舞步。实践说明,这样的准备活动更容易让学生的身体和神经系统快速兴奋起来,可以有效地减少肌肉的粘滞性,加快收缩速度,起到良好的作用。

4.基本技术和铜牌套路相结合。基本功是拉丁舞的根基,练舞不练功,终生一场空。我国已经获得赛冠军的选手去英国拜大师学习,大师还是教基本技术,可见基本技术的重要性。教学中要结合套路教学和练习,重点落在基本技术学习上。我们认为铜牌套路是全世界顶级专家们集大成的结果之一,初学者学习应从铜牌套路起始,符合人们学习体育舞蹈的生理和心理规律。对高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当年凡是追求花样的学生现在基本上都已经忘记,而踏实练基本技术的学生现在还能跳得很好。

5.充分利用有效手段和工具。多媒体是一种“认知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它欣赏到高水平的体育舞蹈表演和比赛,激发他们要求学习和进步的欲望、感受到比赛或表演的现场气氛、直观地看到选手和演员穿的舞蹈服装,从服装上区分拉丁舞、摩登舞、交谊舞。不仅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信息量,而且可以反复观看学习。有条件时,可采取摄像技术,把教师或学生的舞蹈动作摄下来,反复播放或慢速播放,重点观看动作细节。镜子是学习舞蹈的传统工具,充分利用这个传统工具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动作。

6注重音乐的讲解,用好音乐。拉丁舞在教学中音乐和舞步始终同时进行。一般情况下舞步教会以后就要带领学生辨析音乐节奏,舞蹈动作必须和音乐节奏相吻合。训练学生听音乐的节奏和内涵,是课堂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初学时还会有一个现象:慢动作技术能跳出来,一旦要跟音乐一起跳时就跳不出来了。这是因为只有重复达到一定次数,才会产生肌肉记忆。慢动作跳舞时是边想边跳,跟音乐时没有大脑思考的时间,技术要领就做不出来了。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先慢速做1O遍,再中速做10遍,最后跟音乐l0遍。如果3次跳得都一样说明已经产生了肌肉记忆。

7.两支舞交叉教学的方法。所谓交叉教法就是,当学生第一支舞掌握了最简单的组合后,便交叉教授第二支舞。这样做可使学生每次课自始至终保持高度的兴趣。比如从欢快活泼的恰恰恰转到缓慢抒情的伦巴让人感觉很舒服,再从伦巴转到恰恰恰让人感觉很痛快。

8.创建学习合作小组。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以8人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学得快的带领学得慢的,跳得好帮助跳得差的,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合作过程中,帮人者和学习者都能积极主动发挥创造性思维。

三、运用以上方法后收到的实效

笔者在拉丁舞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初步探索,从6个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第一,学生们学习拉丁舞的兴趣明显提高,扭转了前半学期兴趣高后半学期兴趣降低;以及第一节课跳得兴趣盎然第二节课热情退减的现象;第二,学生掌握拉丁舞的速度大幅度提高,以前是4~6周掌握一支舞蹈,现在是2~3周掌握一支舞蹈,两次课简单的组合能随着音乐拍子跳,三次课能做到全班同学跳得整齐划一,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并掌握了恰恰恰、伦巴、牛仔三支舞蹈;第三,听音乐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过去是舞步会跳了却听不出音乐节奏;老师起个头会跳,老师不起头就不会跳;用上课时伴奏的音乐会跳,换个伴奏音乐就不会跳了。现在大多数学生听力和音乐感觉都有了很大提高,自己找音乐节奏自己起头,甚至有部分学生已经上升到对音乐内容、音乐情感的理解的高度;第四,学生们的形体得到了修正和美化。

可见,确定以拉丁舞为主要的课程内容,以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的初步体会看,体育舞蹈课已经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分支。

篇2: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软式排球的可行性研究论文

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软式排球的可行性研究论文

论文关健词:公共体育课 软式排球 硬式排球 可行性

论文摘要:软式排球融娱乐、竞技为一体,是极具发展前景的一项体育运动。针对高校硬式排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运用srss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软式排球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校开设软式排球课,可丰富公共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终生体育观,是具有很大推广价值的一项体育运动。

1988年日本兴起T软排,1995年传人中国。19北京体育大学正式将软排列为全校选修课,底软排被正式列人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软排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融娱乐、竞技为一体,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然而目前还有很多高校没有实施软排的教学。通过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体育课开设软排的可行性研究,以期探讨促进软排在各高校的推广和普及。

1排球教学现状

该校的排球教学仍以硬排教学为主,对60。名学生的选课心理进行问卷调查(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真正因为喜欢排球而选课的学生有162人,只占总人数的27。随众选课的人数为198人,占总人数的33%。这些学生没有明确的选课目标,只是看别人选什么课自己也就跟着选什么课了,这些学生多为大一的新生。无其它课可选的学生高达240人,占总人数的40。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表明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实在选不上课的情况下为了学分不得不选择排球课。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不愿意选择排球课最主要的原因是排球枯燥单调和’技术难掌握,怕受伤的同学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分析原因: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排球要求掌握的技术比较多,难度大;另外,在练习时捡球的时间比打球的时间还多;在垫球时经常会出现手臂红肿、淤血;传球时由于技术掌握不准确而造成手指挫伤等,久之学生对学习排球就失去了兴趣。面对这种情况,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排球教学必须改革,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2开设软排的可行性

(1)软排的特点

从表3中看出:软排与硬排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①质地柔软、反弹力小,不易造成伤害。从根本上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反而以极大的热忱投人到排球娱乐当中。②气压小、重量轻,球体易被强烈的气流挤压变形,飞行中易改变轨迹,球易下沉。③球速慢,反弹力小,死球少,对抗性激烈,娱乐性强,兴趣高。(4)场地随意、规则多变、随意性强、趣味性高,所以,老少皆宜,可因地制宜的开展活动。另外,软排价格较硬排价格低,一般在30-50元。目前市场上质量较差的硬式排球价格在75元左右,球感差,球重,弹性差。很多高校体育经费紧张,选修软排可以购置更多的器材,增加排球数量。这样参加排球运动的人会更多,更有利于排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提高排球人口。

(2)场地、器材与师资软排对场地要求较低,占用面积较小,球网高度较低。利用羽毛球网也可以进行教学,可以一块场地多方用途,节省资源。这样更有利于进行教学和组织比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现有排球专业方向的教师6人,占体育师资力量近1/5。他们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有2名硕士研究生。在排球方面具有较强的从教经验,为公共体育开设软排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学改革的需要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也对体育课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如根据学生需要,依照师资力量、场地和时间的安排,对一、二年级学生实行选项课教学。软式排球在高校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许多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对建立中国现代化体育教学体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4)有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学校体育应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从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体育教育思想,转变到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树立现代体育教育的全新观念,确立以终身体育教育为主线的目标,把健康教育和体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与社会体育直接接轨,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是接受教育、自我完善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和习惯,形成终身体育观和树立全民健身意识。

软排解决了学生不愿意选择排球课的诸多原因,是一项易于开展、难度不大、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它可以延续到社会适应于成年人,并能终身增强体质、实用价值大,且符合大学生特点的生活体育项目和娱乐性体育项目。所以在高校开设软排课程也是让学生尽快地树立终身体育观的需要。

3结论

(1)软式排球具有轻、柔、软的特点,安全性好。因此,其技术特点更容易掌握。且场地随意、规则多变、更易于在学生中组织比赛。更具有健身性、娱乐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软式排球在各高校开展是可行的。

(2)排球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能够为公共体育开设软式排球教学提供保障。

(3)软式排球场地要求低,价格便宜,有利于解决各高校体育场地紧张和资金短缺的矛盾。

(4)高校开设软式排球,可以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是终身体育的需要。

篇3: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运动负荷研究论文

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运动负荷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心搏峰 心搏童极限区间 负荷价值阉

论文摘要:本文讨论了在高校扩招情况下如何应用负荷价值闲理论保证教学质童的问题,以及掌握负荷标准与体育课改革和建设的关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以大众教育为目的,各高校招生人数逐年提高,这给高校的体育课教学提出新的挑战。体育课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家质人才的重任,因此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把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应有的锻炼健身的目标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公体课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应用负荷价值阑理论,对体育课教学改革的目标、方法及其在锻炼、健身中的效果作了初步研究。

1运动负荷价值阑是公体课锻炼健身实践的理论依据

运动负荷价值阑是按一定的心率区间确定运动负荷的计量标准和尺度,是现代健身方法学中的一条基本原理。

1.1运动负荷价值阅的墓本理论

运动负荷价值阂可用坐标表示,如图1所示。纵轴代表心率,横轴代表一次身体锻炼的时间。5min和110次之交点为A;35min和120次之交点为B;40min和15D次交点为C;10min和140次之交点为D。连接A,B,C,D所形成的平行四边形代表运动负荷有效价值阑,心率为110-150次/min,平行四边形A,、B’、C’,D,代表运动负荷最佳价值闭,心率为120一140次/目min。

运动负荷有效价值阑为阑限内负荷,是心搏量极限区间。在身体锻炼过程中达到心搏量极限区问需要一个发动期,随后心搏量急剧上升,再经过一段时间心搏量进人极限。从心搏量急剧上升到心搏量极限这段数据称之为心搏量极限区间。心率在这一区间的时间达到锻炼总时间的2/3时,健身效果良好;心率在110次/min以下为阂限下负荷,这时心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机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电图等指标没有明显变化,健身效果不大;心率在140次/min,每搏输出量最大,机体各组织、器官都得到充分的氧气和养料供应,健身效果最明显,所以称之为运动负荷最佳价值阂。心闭超过150次/min为阑限上负荷,每搏输出量开始下降,每分输出量最大,可安排强度大时间短的无氧代谢练习,对提高负氧债的能力有促进作用。

根据最大心搏量极限区间制定的运动负荷价值阂,把身体锻炼的生理负荷界定在中等强度(有氧代谢的范围内)是极有科学道理的。因为进行中等强度的锻炼时,人体处于最大心搏量极限区间,此时全身组织的血液供应最充分,乳酸的积累最少,增强体质的效益最高。所以说运动负荷价值闭对于全民健身活动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

1,2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客观标准

健身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适宜的运动负荷,运动负荷的大小选择应因人而异。体质好的需要较大的运动负荷心率才能达到闺限以内;体质差的只需稍大的运动负荷心率即可达到阂限以内。因为运动负荷价值阂是根据机体对运动负荷的不同反应(即心率的高低)反馈回运动负荷大、小或适度的准确信息。所以,心率能否达到有效价值阂限以内并保持适当的时间,是表明运动负荷大、小或适宜的客观标准,是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可靠尺度。当采用某一负荷进行锻炼时,开始阶段负荷心率在阂限以内,这种负荷称之为不适应的负荷。因为锻炼刚刚开始,人体对这种运动还没有产生适应性反应。当用此负荷锻炼一段时间之后,负荷心率渐渐由闺限以内跌落到阂限以下,这说明有机体对该运动产生了适应性反应,若继续用这个负荷进行锻炼就失去了增强体质的价值。为了不断增加身体锻炼效果,就必须增大运动负荷,把被适应了的、跌落到阑限下的负荷再提高到价值闭限以内,从新的暂时性不适应开始,经过一段时间不断强化,达到新的持续性适应水平一。这样,循环往复地超量负荷,使机体不断地由不适应到适应,从一个体质水平达到另一个较高的体质水平,这就是超量负荷的实质性作用。在每一循环中负荷价值阑限并没有变化,而运动负荷和体质水平却不断地加大和提高,这是多次强化所引起的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一系列锻炼效果良性积累的结果。

2运动负荷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过去在体育课的讲解、示范、指导练习中对运动密度和运动量的安排是比较注意的,那时、只知道掌握运动密度和运动量.还没有健身运动负荷方面的理论知识。在应用健身运动负荷标准之初,曾以为它和运动量标准一样、只是理论上的一种说法,没有实际意义。在开始试探应用之后,感受到了负荷量跟运动量二者标准的内容不同,指标也不同。运动量是以运动的数量计算的',健身运动负荷量以运动中身体对运动作用反应的量(心搏量、脉率)计算的,意识到了它们是有不同含义的两种计量。经过一段试用,才进一步领悟到运动量是按运动教学需要所安排的运动数量,而健身运动负荷量是按健身实际效果所安排的身体对运动作用反应的计量,二者有实质的判别。由此,引深到对运动量的意义在于合理安排运动教学,而负荷量在于追求健身实际效果的认识。在健身运动中若是不去安排合理的负荷量,这就没有依据保证取得健身的实际效果。在有了这一层认识之后,才领悟到运动量和负荷量二者背后隐含着的本质的联系,即:

运动量―追求运动教学效果的本质和本质联系。

负荷量―追求健身实际效果的本质和本质联系。

追求运动教学效果要计运动密度和运动量,追求健身的实际效果要计负荷量。单独追求运动教学效果可以不去考虑负荷量,或以运动量为主来安排负荷量。若是追求健身的实际效果,这就首先要确定负荷量,根据负荷量的要求来安排运动量。由此得出这样一个认识,即:

运动技术教学―(1)运动量,(2)负荷量

健身运动锻炼―(1)负荷量,(2)运动量

以增强体质为主,追求健身的实际效果,应该以负荷量为根据,以运动量为条件,这是求得健身实际效果的需要。

3健身运动负荷标准与体育教学改革、体育课程建设

对体育课进行改革和建设的目标,主要是贯彻“以增强体质为主”的精神,把以前以运动为中心的体系改变到以健身为主的轨道上来,建立健身的体育课程体系。这种改变意味着原来的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形式、方法都要有所改进和变化。目标是内容、形式、方法如何的决定性因素,对健身这个目标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合理的运动负荷标准。多种多样的身体运动形式,要通过合理的负荷标准才能收到最佳的健身效果。

抓住健身这个目标,针对健身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负荷标准,再把体育课的内容,形式、方法联系起来,这就是对体育课进行改革和建设必须遵循的规律。健身运动负荷标准在这种本质联系的线索中是个重要环节,若是脱离了这一环节则运动内容、形式、方法就会与健身这个目标脱节,这就不可能突破以运动为中心的旧体系,只能是运动形态目标的变换,换来换去还是围着运动中心转,还是与健身的目标联系不起来。任何形式的身体运动,它们对身体都会产生某种作用,其作用如何,不决定于运动量本身,健身的良好作用取决于合理的运动负荷。

对合理负荷这个起决定作用的重要环节,充分地去认识它和利用它,把体育课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健身这个目标紧密联结起来,这就可以把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引导到健身的轨道上来。正确认识健身运动负荷标准的重要含义,是在实践中进行改革和建设的开始,然后才能逐步导向深人,真正的改革都要由点到线到面按本质联系的规律去串通。

篇4: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教学质量 评价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联系体育评价现实,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目的认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主体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发展思路。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高校教育评估的重要方面,评价对象直接指向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目前体育教学质量评价被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所普遍重视,但有关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仅有的少部分研究成果跟不上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高等教育事业在快速发展,教育环境在不断改变,学生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也总是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之中,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不但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要具有超前性,要引导体育教学去满足学生主体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一、国内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1、国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育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外的有关学者和机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以20世纪6O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卢布姆始创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标志是国外的现代教育评价理最初体系。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泰勒进行了长期研究以后,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质呈评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2o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理论界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非常重视,在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方法论、形式、体系、评价应遵循的原则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国外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代表性的观点有五种:泰勒从效果着眼把教学质量评价定义为“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克龙巴赫着眼于信息,把教学质量评价定义为:是指为获取教育活动的决策资料,对参与教育活动的各个部分的态势、机能、成果等情报进行收集、整理和提供的过程。美国斯坦福评价协作组着眼于方法,认为教学质量评价是对当时方案中发生的事件以及方案结局的系统考查。”得雷斯着眼于过程,强调评价是收集信息、的过程、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判断效果的过程、教育优化的过程以及价值判断的过程等。评价所追求的目的便是为达到目标而最有效地去灵活使用手中的资源。桥本重治着眼于价值,认为评价概念的重点在于以教育目标为标准的价值判断。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论,国外研究者的主要成果有实证化评价方法论和人文化评价方法论。

二战以后,教育评价领域在维持泰勒模式基本思想的同时,又从标准化测验和教育目标分类学两个方面对评价手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强调科学实证的方法;二是强调使用定量的资料和数学技术,在系统分析评价模式中,客观性和数量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文化评价方法论的代表有古巴和林肯的自然主义评价模式、斯塔克的应答评价模式等。这些评价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评价中不只是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是考虑到所有评价参与人的需要,强调个体的经验、活动和主观认识的作用,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在评价中的运用。

2、国内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是20世纪8O年代中后期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IEA组织以后,我国的教学质量评价理论开始起步。从这一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理论研究主要足围绕着翻译学习国外的评价理论和介绍研究外国的评价实例展开的。从90年代初开始,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理论才真正进入了理论创新研究阶段,并且在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科学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1984年3月《中国教育报》开了第一炮——首先在教育报上开展“如何评价教师的大讨论,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教育评价的问题。1986年3月《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育事业的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和监督制度。”1990年l0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价的目的、基本任务、基本标准和基本形式等,均提出了明确要求。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国家还有一些文件也对教育评价工作做出规定。例如,《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教师资格条例》等等。近几年我国教育评价研究活动开展的也比较多,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1994年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评价研究会成立。目前,全国教育评价刊物的创办,如:《教育督导与评估》、《教育评价》、《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等。这些专业杂志我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提供了阵地,无疑对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述情况,只是我国教育评价研究与发展的列举,而不是其成果的全部。但应看到,教育评价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还有待于深入地进行研究。

二、体育教学评价研究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本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与其他学科相区别。体育教学评价也不例外,也有着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分支,就其研究对象范围而言,有宏观与微观的体育教学评价之分。宏观的体育教学评价是指研究体育活动中所有于教学活动有关的评价问题;微观的体育教学评价则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的体育教学评价问题。微观意义上的体育教学评价其含义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教学评价是指对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价,它既包括对体育课的评价,又包括对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计划等的评价。狭义的体育教学评价则一般是对体育课的评价。

1、体育教学评价技术与方法

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技术和方法上,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调查、了解内在因素、注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万向发展。如:孙庆祝、韩冬等人的“高师体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建立多元评价数学模型的研究”。、张灵莹等人的“定性指标评价的定量化研究’。、翟忠和的“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评估的研究等。都注重对评价对象的观察调查,并利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回归、聚类分析和模糊数学等)解决体育教学评价问题。但是这些评价技术和方法,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中仍未得到广泛应用。

2、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

我们知道,先进的评价技术与方法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先进性和准确性,如果评价结果的处理和信息反馈严重滞后,评价工作就会失去评价的目的和作用。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众多的管理计划、组织和控制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开发出来。这些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无疑为我们的体育教学评价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评价与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智能评价系统的问世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对体育教学、评价与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人们把各种教学评价技术高效地应用于教学管理成为现实。目前从我国的教学评价管理来看,我们的管理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开发水平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当前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开发了不少先进的项目评价、诊断与管理软件,借助这些软件,项目管理人员能够把人、财、物、日寸间等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迅速、准确地处理大量的信息,及时反馈信息,以完成复杂的监测评价。评价系统的发展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转换及运用信息进行预测、控制的手段,也是辅助进行管理、决策的工具。

纵观近几年的文献资料,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借助计算机进行评价结果的处理刚刚起步,如:段先华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及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汪眷的“多层次科技人才综合素质测评专家系统、陈世权的“模糊排序专家系统及其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等。应用以上这些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日寸收集专家与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管理水平。

3、体育教学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是近几年有关体育教学评价的文献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纵观近十年中有关体育教学评价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质量也有提高,采用的方法也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并且也逐渐涉及体育教学评价的各个方面。从近十年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论文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文章指标体系的建立存在质量问题,评价方法的选用也不太合理。

(2)研究中对教学质量和教师评价的居多,并有重复研究现象,但对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其它要素设计较少。

(3)评价方法的选用上,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居多,但缺少对各种方法的合理组合。

(4)理论性研究较多,可操作性研究较少。

(5)注重对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各部分的研究,没有从整体上对体育教学评价进行研究。

总之,上述研究不仅为我们积累了大量有关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方面的资料,从不同侧面加深了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与评价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研究从总体上是分散的、不系统的,特别在体育教学与管理上尤为突出。因此,应进一步把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价专家系统融为一体,这对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5: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障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棱心目标,如何雄持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本文探讨了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问题,提出构建高校公共体育翠教学质量保障评估指标体系,并对体系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初步探讨与分析,为提高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思路。

前言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关注教学质量保障的问题,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目标,如何在体育经费、场馆等条件有限情况下维持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面临的—个十分紧迫的课题,体育教学质量保障是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的活动,通过教学质量保障的实施要求教育教师员工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力与自觉性,认真实施并不断改进教学计划,从而达到预定的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目标。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分为外部质量保障系统与内部质量保障系统,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属于后者,主要通过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编、教学计划的纂写、教学环节的组织等活动对教师的教学、学习提出一定的要求与标准,力求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培养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将影响体育教育质量的因素框定为研究内容,以中国矿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24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系统作为重要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走访调查、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根据文献资料与走访调查等收集整理的分析指标,结合专家意见筛选出2o项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保障的因素指标,设计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指标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将问卷的原始数据归类整理,采用Slmsforwindows10.0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因素量化结果与分析

高校教学质量是一极具争议性的概念,反映在质量保障上就是人们对质量保障指标的选择很难达成一致意见,高校体育教学是极其复杂的系统活动。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体育教学的.提升是学校办学条件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保障评估不可能只依据单一指标或一组想似的指标,必须尽可能网络构成教学质量保障的各个方面,具有综合性。避免片面性,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注重运用现代数理统计法提供科学、可靠的参数。

回收的问卷信息经过量化处理,进行因子模型、最大方差分析,找出构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因素,结果见表一(略)、表二(略)、表三、不同因子的高载荷指标。

表1用方差殴始因子!}Ilj曰嘣獭得到正交I,结果从25个指标中获得4类主要因子。

第一类因子中,x1、X6、X12、X17因子载荷较高,反映了保障高质量体育教学须提供的可靠基础,命名为基础保障因子。

第二类因子中,X4、X8、X20、X14因子载荷较高。反映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极为重要复杂的部分,命名为核心保障因子。

第三类因子中,X5、X15、X25因子载荷较高,反映保障体育教学过程各方面的提高,命名为结果保障因子。

第四类因子中,X3、X19、X23因子载荷较高,反映体育教学质量的经济指标,资源投入与预期人才培养的效率,命名为综合效益因子。

3.2构成教学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的理论探讨

3.2.1基本保障因子

(1)教师专业能力体育教师是完成学校体育工作任务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通过体育教师创造性、紧张性和艺术性的工作,学校体育工作的目的、任务才能实现,近年来高校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吸引优秀Ap]-充实教师队伍,使高校师资队伍有了很大发展,但同时也看到体育师资队伍培养相对与其他学科有些滞后,有关资料表明(1)公体教师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青年教师比例高达60%以上,远远高于其他专业教师29%的比例,青年教师缺乏教学实践,对体育教学工作复杂性、规律性认识不足,对教师队伍稳定不利,出现年龄结构危机;(2)职称结构有所改善,职称结构是反映教师队伍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师资队伍结构的核心内容,20世纪90年代初期高级职称比例为17%,教授不足1%,中期达到28.4%,教授上升到3.24%,200o年教授上升到3.04%,同时看到公体教师教授年龄偏大,多数50岁以上,因此加速公共体育课中青年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应采取积极措施,使年青人尽快脱颖而出。(3)学历结构层次低,高学历人数偏低,硕士学位比例接近10%,博士学位比例不足2%,整体上看体育师资学历偏低,不能够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难以促进知识结构的更新。现阶段提高高校体育队伍建设重点是提高职称和学历水平,使中青年教师硕士、博士学位达到40%以上,高级职称应达到15%以上。 (2)学校体育教学经费是构成基本保障因子的第二位因子,高等院校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多数体育经费不单列,致使学校体育经费无保障。(1)学校体育经费贫富不均,差异悬殊,不同学校体育发展不均衡。(2)学校体育工作无长期规划,经费使用无明确目标,体育部门在争取学校投入的同时,利用社会办学、体育场馆开发多渠道增加教学投入,保证教学业务所必须开支,努力保证教学经费的基本保障。从调查看,重点大学、综合性大学体育经费相对较足,一些二类院校体育经费紧张,应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

(3)体育教学物质设备状况是构成基本保障因子的第三位因素。高校体育教学物质设备总体上有所改善,特别是体育场馆建设有了较大改善,多数体育教研部配备586计算机,影像设备,专业资料室,为教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创造了条件,积极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电化教育,总体看,高校扩招较快,公共体育教学物质设备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4)教学管理政策与制度是构成基本保障因子的第四位因素,管理能否跟上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能否做到科学、合理化,使各项改革措施和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发挥出最大效益。是体育教学能否上水平的重要保证,从调查结果看:各学校有关体育教育管理与政策参差不齐,重点大学、综合性大学教学管理政策与制度较全,其他院校几乎空白,难以评估各种管理政策与规章制度对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保障的支持程度。今后应加强教学管理政策与制度的制订与实施,加以规范。

3.2.2核心保障因子

(1)课程建设包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结构,课程评价方法与体系。调查发现90%以上重点大学、综合性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计划合理,多次进行修订,能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订体育课程结构,有统一的体育课程评价方法,其他院校48%没有课程结构,课程评价方法与体系,上课计划和内容有较强的随意性,目的性不强,教师积极性受挫。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评估教学计划与学校具体办学条件的匹配性,课程结构及课程健全机制、措施等。

(2)课程教学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由于高校情况不同,所有体育课程不一致,考察近年来公共体育课项目设置,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等反映体育课内容、信息。另通过问卷调查、听课、检查教案等方法了解教师体育教学运用方法,了解体育课程适应新形势及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评估课程教学,以便评估调整。

(3)教学服务考察学校、教务处、总务处等各部门对体育教学活动的支持及措施。

(4)师生关系考察师生间人际沟通的状况。

3.2.3结果保障因子

(1)认知态度水平通过体育课学习,学生对体育知识视野的掌握与理解,终身健身意识的培养、体育服务与健康认知水平,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获得这些信息。

(2)课程通过率分析体育教学学生课程通过率,了解学生技术水平、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贯彻教学计划的情况,可通过分析体育成绩得到信息。

(3)社会满意感社会、学校等部门对体育教学的总体评价,获得的教学认可度,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获得反馈意见。

3.2.4综合效益效率因子

通过师生比、人均体育消耗费用、场馆资源综合使用等进行综合效益分析,求出学校体育的综合效益。

以上构成教学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的四类因子,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构成一个复杂的因素体系。

4、结论月建议

4.1结论

(1)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保障指标评估体系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综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履行体育教学质量保障职责,本研究得到4类因子14因素,全面反映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保障评估指标体系,是加强体育教学质量保障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2)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保障指标体系评估是一系统工程,评价指标建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灵活性、长期性,本研究确立教学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的4类核心因子指标14个因素,分别为:①基础保障因子;②核心保障因子;③结果保障因子;④综合效益因子。可以高校自我评估和组织评估中采用。

4.2建议

本研究只确定了教学质量保障指标评估体系的构成模式,其中各因素权重的分配,需要在今后进一步研究。

篇6:试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知识结构研究论文

试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知识结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公共体育 教师知识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知识层次可划分为核心层知识、紧密层知识、拓展层知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应具备开放性与动态性的知识结构,多方位地吸收并优化教师知识,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顺应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教师知识结构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也变得日益活跃。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许多专家、学者都把教师知识结构问题置于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大背景下,并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为顺应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发展,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问题的研究同样也受到我国体育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如何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以新的知识观为向导,重新审视和完善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结构;如何建立起一套合理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顺应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已成为了我国体育教育界不容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知识的层次结构

众所周知,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已从过去单纯追求学生外在技能水平转移到全面追求身心的协调和谐发展上来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掌握的各类知识及其组合而成的知识体系,必须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展示体育在提高民族素质、人的劳动素质上的本质功能,必须适应不断更新知识、培养开拓创新精神的需要。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核心层知识、紧密层知识、拓展层知识。如下图1―1所示。

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核心层知识

核心层知识包括普通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师教学中必须具备的体育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运动技术技能以及教学内容的结构安排等。

紧密层知识包括教学的一般方法、策略的掌握和课堂组织模式,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新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让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体育课程学习的5大领域得到均衡的发展。新课标的实施,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选择方面的更多空间;教师角色的转变,注定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则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要打破传统模式影响下的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体育教学将无固定的现成模式,这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体育教师这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问。

3.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拓展层知识

拓展层知识包括与体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多媒体运用知识、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体育教学最新动态发展、教学的研究等多方面的内容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体育科学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成为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同时,由于体育与健康教育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被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优化,必须及早建立适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多信息、多视角、全方位地进行教学,教学才可能在省时省力的同时更具效率,“因材施教”这一理想才更可能变为现实。

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知识建构的重点

教师知识的建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教师的知识建构是灵活的。建构主义把知识看成是经验世界而非本体化世界的体现,看成是适应的结果,去追求它的“生存力”。建构主义认为:首先,人们知识的形成是主动建构并产生的,而非被动接受;其次,人们知识的建构是对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意义化;最后,人的知识有其发展性和演化性。这些主张对教师知识的建构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人们进行反思,以达到教师知识的优化。

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知识的开放性

知识是一种开放的体系,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在各门学科、各类知识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知识的这一特性使得知识本身充满生机与活力,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识现象,从而不断地走向丰富与完备。 首先,大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之中,也生活在社会之中,体育教师要理解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和期待,将教授的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的目标。其次,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关心人,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体育教育也要关注人的发展,特别是关注人的体质的发展,因为强健的体魄是一切思想、智慧、能力的载体。最后,进入21世纪后,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现代体育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它的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新的途径,提出新的见解,积累新的经验,吸收新的知识,具有对体育教育发展的前瞻能力,能迅速准确地感悟体育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通过不同知识来源的途径建立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科学多样的教学内容,善于探索和进行科学研究,把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创造性地融汇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体育教学模式中去,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2.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知识的动态性

由于知识不是主观对客观的镜像摹写,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静态反映,而是在主体实践的基础上对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客体的动态认识,是主观对客观能动的、理性的把握。教学知识也不列外。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职前教学知识背景会影响到职后教学知识的学习,而这种教学知识背景又有着丰富而广泛的含义,它包括各种来源不同的、以不同的表征方式存在的知识经验,是一个动态的、整合的经验体系。教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学知识的动态性、过程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从教师知识掌握的对象来说,体育教师从一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专家型的教育教学专家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要经历一系列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提高需要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来进行,这就要求现代的体育教师教育及培训机构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根据体育教师教育的不同起点和需求,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由当前只重视职前培养,转向强调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促进体育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及在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体育教师专业不断趋向成熟。

(2)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它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类认识不可能超越历史的种种限制,获得永恒的、终极的真理,它只能不断趋近、逼近客体,持续不断地追求完全的教学知识。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相关文件对中国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进行了规定,体现了随着社会和教育思想的变迁而经历的由“长者即教师一有文化知识者即教师一教师即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一教师是促进者”的认识发展过程。也就是说,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的发展主流是知识经济,社会以信息化和学习化为标志;教师的作用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教师要成为“创造性学习的促进者”。

(3)人的认识基础――实践具有过程性。体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较,从事身体练习和承受一定的负荷是其显要特点。

我国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正由学科中心向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方向转移,由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发展到以健康为中心。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标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标。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与体育课程之间是共生、共建的关系,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和发展。体育课程改革推动着体育教师观念和知识的更新,体育教师行为与知识的不断更新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体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是技术因素,体育教师是人的因素,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试者,是体育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解决者。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课程决策、开发、研究能力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多要求;同时,教师的课程地位和对课程的作用也得到了提升,教师角色行为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运动技术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我们应通过调整体育教师相应的知识结构,从多方位来源吸收并优化教师知识,按要求参与到体育课程改革中,接受体育课程设计与发展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

篇7: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运用实地调查法、教学试验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人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对西安市io所普通高校、5所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就体育课教学形式而言,俱乐部形式的双选项口模式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符介当前高校体育口标要求,是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高校体育课程在进入21世纪后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山’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的转移;第一,山增强体质为主向‘键康第一’’}’J转移;第二,山二项基木仟务向五个领域目标的转移.第四,从教师的主J作用向’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转移L}J;着重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L=J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西安市区10所普通高校、5所民办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现状.木侧卜究还以西安外事学院级公共体育课教学实验班500名木科生作为侧卜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实地调查法对西安市区10所普通高校、5所民办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进行现场观摩和调查.

1.2.2教学试验法将侧l一究对象确定为试验f,班(俱乐部形式的双选项目模式)、试验B班(选项课教学模式)、对照C班砖统‘乞基’教学模式).选取学号为单数的学生作为AvB班学生,山学生自愿选报两个主项目,学号为双号的学生作为普通对照班学生.如果单号学生选项的人数超过每个试验班人数,按学号取前25人,剩余的学生改选第一志愿项目.

1.2.3问卷调查法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节中的’学生发放问卷500份,遍布试验班和对照班的大多数学生,回收了492份,回收率为98.4%,其中有效问卷483份,占发放问卷的96.6%.

1.2.4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和目的,查阅相关专业论文、}J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文I状资料,获取近年来与此相关的侧卜究结果,l{对这些成果加以侧卜究,在了解木课题侧卜究发展阶段和前沿动态的同时,借鉴了一些对木课题有建设性意义的侧卜究内容和方法,l{结合我校实际进行论证.

1.2.5个人访谈法采取随即访谈的形式,了解教师对教学模式和学生对教学、教师、教学评价等各方而的看法.

2结果与分析

2.1西安市to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形式状况

根据实地走访观摩统计,在to所高校中,采用传统‘乞基’教学模式、俱乐部形式的选项形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高校数分别为3所,6所,1所,分别占研究对象的30%,60%,10%.从以上小难看出,有超过半数的学校采用俱乐部形式的选项形式,但仍有二分之一的学校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经直接影响和I沮碍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改节.

2.2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

调查显示,教学模式改节试验A班、试验B班、对照c班喜欢和非常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分别为91.3%,93.6%,909%.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试验班还是对照班学生对体育锻炼都有较大兴趣和较高需求.再从体育锻炼可以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公平竞争和精诚合作的回答分析,回答完全同意和基木同意的学生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95.1%,945%,932%,从这些数据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普遍具有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认识,有较高的认知水平.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无明显差异.

2.3大学生对现行教学模式的态度

根据调查,’学生对各自现行的体育课的喜欢和非喜欢的比例为试验A班88.8%,试验B班84.5,对照C班36.4%,从上小难看出,教学模式的小同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喜好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2.4大学生最能接受的体育教学模式

学生对两年的大’,,体育’学习多个项目为最佳回答显示,选择一个主要项目加上两二个副项的分别有80.1%,73.6%,76.8%.表明大学生基木认可教学项目小能过多,但也小能过于单一在你最能接受的体育教学模式回答中,选俱乐部形式的一个主要项目加上两二个副项双选项目模式的分别占到了80.7%,75.5%,81.8%.学生对双选项目模式认同率普遍较高.山此可见,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直接的作用,而兴趣对于学习效果来说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应逐步实现‘乞自主’’}’J方式,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男女分组、随机分组、男女组和分组等,教’,,方式上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自身特点,从实践中掌握适合自己的技术.在学生掌握基木技术和方法后,教师要因人而异,针对学生的小足,突出重点加强练习;教学步骤要木着循序渐进、山简到难,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体育项目的基木技术和技能,使体育课真正成为每个学生都喜欢、都受益的课程. 2.5大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组织形式需求

据问卷统计,有82%,8上2%,84.6%’学生认为自己体育理论知识掌握太少.这说明学生对理论知识还是有相当需求的.但是目前,我校体育基础理论课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按行政班级授课,专项理论山仟课教师随即安排的方式进行,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否受学生欢迎呢?从问卷‘的,’(rJ}最喜欢的体育理论教学方式”,结果显示,喜欢这种方式的仅7.09%,而喜欢实践课中有机分散讲授和无固定时间的报告性专题讲座的分别占到了52.82%和42.09%.这种需求与实际之间小统一值得我们深思.因此,笔者提出,实践课中‘有机分散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点十无固定时间的专题讲座十体育理论知识校园网十理论考试’的体育理论组织形式.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理论指异作用,真正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匀惯的养成.

2.6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素质的期望

目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总体质量小容乐观,首先,一专多能型教师比较缺乏,其次,表现在知识技能陈旧退化,又忽视‘充电”、进修,进而难于胜仟对’,,生体育新知识、新技能的教’学与指异,再次,表现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小合理L;J.调查显示分别有69.7%,627%,65.5%学生表示会对体育课上的项目逐渐产生兴趣但要看教师教法.据笔者了解,学生普遍对技术动作优美、讲解生动有幽默感的教师比较欢迎.这就对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调侧卜中还发现某些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阻碍了俱乐部形式的教学模式的全而推行.教学是一项融科学与艺术于一身的双边活动,作为高校新型体育教师,除需具有一专多能的素质外,还应加大力度丰富自身理论素质,尤其是走出体育学科,多进行跨学科的交流学习,以免故步自封.这样小仅有利于开阔思路,也有利于体育系统自身的良胜循环.因此,重视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提高师资质量、稳定师资队伍、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进行学校体育改节的时候,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更显重要.同时针对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还要及时为体育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用新的观念和思想来加速学校体育的改节.

2.7大学生对体育评价体系的看法

传统体育模式的学生成绩评价是以刚性条件为标准的,小论学生的学时、运动技术、技能、身体素质的差异,评价手段和标准都是一样的,缺乏灵活性.对此学生持不f一么态度呢?据调查统计分析分别有82%,83.6%,86.5%的学生对于这种单一评价手段表示小满,而希望有更合理的、弹性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因此传统的忽视学生差异性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节迫在眉睫.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是实现体育教学改节和发展的保证,也是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手段LaJ

我们应当尽快淘汰单一的刚性评价体系,建立起合乎人性化的多元弹性评价机制L5J.体育课程评价设置要坚持全而评价、突出重点、强调学生自我评价,为进一步进行体育课程改节服务.全而评价就是要对教与学两个方而都进行评价;突出重点就是要通过评价找出教学中教师的薄弱环节,以及对学生健康意识、终身体育有直接作用的定向运动知识、技能进行重点分析和评价;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a,习的主体,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找寻对自己的认同感,小断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得有利于消除学生害怕考试的心理,使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上的无应试之忧的快乐体育课.

3结语

俱乐部形式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的‘乞基’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为木,小顾学生兴趣爱好,小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镇鸭式”、‘匕刀切’’}’J教学模式的小足,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木,还学生自山空间、因材施教}ti}.俱乐部的具体实施中双选择项模式要优于单一选项模式.侧卜究表明,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学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推广还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自选时阳J的问题,项目、时间过于集中,对教师及场地需求太大,给组织管理会带来诸多小便,所以应注意因地制宜,对学生自主选择进行适当引L},争取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篇8: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

,教育部正式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体育课程目标指向“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领域,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人文合理性”,不再强调“技术合理性”。新的课程范式体现了体育课程的过程性、生成性和体验性。因此高校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在理念、内容、方法和途径上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对其展开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

1.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的现状

从35所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考核评价的现状来看,虽然各个高校在考核评价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都在努力向新课标的要求看齐,但各个学校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模式,体育课考核评价至今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暴露的问题很多。

1.1.考核评价的手段过于量化,内容单一,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身体素质

表1显示:学生期末体育成绩评价的内容,按平均选择系数大小排序,主要有达标成绩、学习态度、出勤率和体育知识等,而对学生的特长、合作与情感则考虑较少,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和进步幅度基本不予考虑;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课考核评价仍采用百分制打分方法,60分为极格标准,这种“客观公正”的描述,实际上是过分依赖量化、忽视定性评价,使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状态,评价的内容也较单一,忽略学生的心理发展、情感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评价,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学生的特长也得不到重视,平时成绩的30分,更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教师的主观性很强,学生的身体状况得不到全面反映,不可避免地会挫伤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1.2.专项运动技能评价的误差性

体育课的考核评价沿袭传统的方法,使得学生最终成绩的确定受到体育学科特点限制,在进行专项技能技术评定时,教师往往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对选项课的考核时,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对学生掌握基本技术能力作出主观评定,这难免会出现教师评定与学生实际的技术水平不相符合的情况。

1.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评价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

体育课在考核评价方面与其它学科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处,它存在着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差距。因为决定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的有诸多因素:先天、遗传、营养、生长环境和运动锻炼等。因此,体育课的评价也应该让学生个体的差异、主观能动性、进步度在评价中得以体现。

1.4.忽视终身体育意识的考核

大学体育课考核评价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能熟练地掌握一些专项运动技术,这都与体育课考核评价相关。但是客观现实表明,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能力、体育运动兴趣、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以及健康水平都与教育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而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却缺少这部分内容的考核。

目前怎样来完善体育课考核评价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这个问题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认真探讨和研究。

2建立体育课考核评价的新理念

2.1.对体育课考核评价理性认识

2.1.1.体育课考核评价应具有客观性。而技术、能力则多属主观评价,因此,为克服主观随意性,必须做到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必须有切合实际的评定细则以及认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手段,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参与到评价之中去。

2.1.2.体育课考核评价应具有实效性。考核评价的方法应该是一种简便、易行、多样的综合方法,在内容上,既要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2.1.3.体育课考核评价还应该具有动态的发展性。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于任何一项考核评价,只要其有所提高都应在考核评价中有所体现,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不断向新目标奋斗。

2.1.4.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每一种评价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他评与自评、定性与定量、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以发挥各评价方法的优胜与长处,使考核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和公平。

2.2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内容的构思

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体育课考核应考差学生真正能反应自身体育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专长。如果一年级学生就开始进入单项课或选项课学习,那么在二年级时既可继续参加该专项的学习,也可以选择另外一个项目学习,考核评价时就可以考学生喜爱的专项,也可考学生自创锻炼方法的项目。合理考核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根据相关资料和多年教学经验,我们设计了高校公共体育考核评价的内容(表3)。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得分,给予学生优、良、及格和不及格的评价等级;进行心理健康及适应的评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遇到困难的克服能力,以及和同伴的团结协作能力:对于体质较弱和残疾学生的考核,可根据上课内容,调整考核的比例。

3.建议与思考

3.1.改变体育课考核评价内容、方法的基本目标,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衡量,在发展和提高中体验体育课的乐趣,使学生增强信心,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培养需要。

3.2.更新教学评价的理念,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应做到全面评价、突出重点,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综合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大学体育考核中应注意学生心理训练。学生在考试时产生胆怯、焦虑、紧张等心理障碍,会影响学生运动技术的发挥。因此教师对这些普通的心理障碍要引起重视,在教学中要加以解除,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

3.4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为高校体育考核改革制定一套合理的科学的评分体系、建立可行性课堂模式。

篇9: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配乐的应用研究论文

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配乐的应用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综述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舒缓音乐与太极拳运动之间内在的相似相通性出发,以人认识事物的规律为研究依据,探讨配乐在高校会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及其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引言

20xx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和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课程的基本目标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当前,高校的体育课应在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和世界体育运动项目之间作一合理的安排。太极拳本身的健身性和安全性足以证明其作为终身运动项目具有相当价值,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所以,太极拳是值得在高校中推广的一项民族运动项目。为使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实现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的教学目标.本文重在探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太极拳教学中配乐运用的问题,希望能够为太极拳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2关于太极拳、太极拳配乐

一般来说,运动竞技项目的配乐强调演奏的节奏和速度,突出艺术性,提高可观赏性,太极拳的配乐形式则注重于技术动作在与配乐之间的情感要求和精神因素,这是由太极拳自身的技术特点和演练风格所决定的。

2.1太极拳运动概说

太极拳不仅仅是一项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映像”,承载着诸多的文化内涵。作为一项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太极拳是以古代“阴阳”、“太极”等哲学思想为理论支撑.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推手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是很好的终身体育项目,并且是很好的保健和康复手段,极易普及推广。其运动特点是:动作缓慢柔和、心平气和;各种动作大都是弧线、圆形或者螺旋形运动;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用陈鑫的话说,就是:“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动,势非不俘,而劲归一。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以一贯之者,其斯之谓钦!”;呼吸自然深长,最好配合动作进行呼吸,达到气定神舒,气人丹田;精神集中,用意不用力。 从这些层次上来讲.太极拳教学在配乐的选择上应趋向于又寸中国民乐的选择。

2.2太极拳配乐分析

《晋书·乐志》就探讨并记载了音乐对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影响:“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

在太极拳运动中使用的音乐,都是舒缓的音乐,没有固定的配乐,但一般说来舒缓的、清新的、悠扬的乐曲都可以作为太极拳的配乐,由于太极拳本身形式的特殊性,大部分采用的配乐都是传统的古筝曲、琵琶曲等.比如《春江花月夜》、《梁山伯与祝英台》、《月光下的凤尾竹》。较之于西方体育内在原则的单一而精确,太极拳的内在原则是多元而模糊的;区别于西方文化通过分析和还原本质,以实验分解使认识对象纯粹化和普通化,中国文化是通过人与自然的温和来达到心灵的`调试和升华。基于此,太极拳的运动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动作,更是通过动作的展现表达技击、哲学和美学等价值的艺术,每一个动作除了它所具有的积极含义之外,还要尽可能地展现它的美感,这便是运动与艺术的和谐统一美。音乐是艺术,音乐的灵感取材于现实生活并通过艺术加工重现现实生活,把生活艺术化,给人以充分想象空间,把音乐的旋律、节奏与太极的“韵”相结合,以音乐丰满太极内容,更好地表现太极内容。

3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应用配乐的技巧

根据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和太极拳本身的特点,把太极拳的教学过程科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太极拳技术动作粗略掌握阶段、太极拳技术动作、巩固与熟练运用阶段、“太极韵味”追求阶段。在各个教学阶段中,由于学生对太极拳技术动作的掌握、运动特点、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了解程度不同,所以各个教学阶段中对配乐的选用也有所区别。

篇10: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贯彻国家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响应国家提倡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许多高校纷纷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探索与改革。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几个角度阐述了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结果显示:(1)武汉工商学院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2)教学模式落后、评价方式单一;(3)学生积极性不够、教师专业度不高;(4)体育设施短缺、体育文化活动不足。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方案和措施,旨在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身体健康作为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高校学生体质逐渐下降是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同时,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生接受体育课程的最后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制约着学生未来能否全身心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因此,本文力究目前高校体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和策略,以期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发

根据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笔者查阅了有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大量图书资料,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关的期刊、论文,全面了解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这些都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撑

1.2.2、访谈法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对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武汉工商学院体育教师进行了交流,听取了他们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1.2.3、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对比,为武汉工商学院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1.2.4、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论文需要的信息,设计关于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抽取部分学生发放问卷。

2、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2.1、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条件和基础,教学目标的模糊势必会造成预定教学效果的偏差。武汉工商学院体育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公共选修课的学生,教学目标不应该只限于促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更应该放在如何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养成终身进行体育运动的习惯和意识,达到生理、心理、技能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发展。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同样造成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武汉工商学院开设的体育课程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和武术等项目,以学生自己选修为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每个项目都有人数限制,一部分学生被迫调到其他体育项目,相应地限制了这一部分学生上课的兴趣。经过调查得知,武汉工商学院只有大一和大二学生才有体育课,每周一节,由此可见,体育课程设置的不仅年限短,而且课时少,不能有力促进学生大学四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以及运动技能的掌握,不利于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2.2、教学模式落后,评价方式单一

国家实行新课改以来,许多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只是在表面上进行了泛泛之谈,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和剖析,导致教学模式维持没变,依旧以老师讲解示范,学生自我练习为主,缺少许多师生之间必要的交流和讨论,难免造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的丧失,不利于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仍然以传统的学生体育技能达标情况考核为主,只注重学生最后考试结果,忽视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合作、情感、努力程度、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评定。调查过程中发现,体育课程选修之前,部分学生从小受过一定程度上的体育兴趣培训或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致使不同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掌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参差不齐,虽然一部分学生上课积极努力,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和这部分有基础的学生相比,依旧还有一定差距,如果采用传统的技能达标考核标准进行考试,很容易磨灭这部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2.3、学生积极性不够,教师专业度不高

中学阶段,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没有养成参加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进入高校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学生自由度的提高,电子产品进入了学生生活,手机和游戏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使得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逐渐降低,另一方面,学校对体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势必会减轻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部分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欠缺,不能将自身专业知识很好用到体育教学中,例如有些教师从小运动员出身,在体育教学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往往以较高标准要求学生,没有理清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学校没有开设游泳、体操、体育舞蹈等诸多项目,学校有不少这类项目的教师,他们不得不进行跨项目教学,这种跨项目教学不但影响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和运动习惯的养成。

2.4、体育设施短缺,体育文化活动不足

场馆设施是保障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只有具备充足的场馆、完善的器材,才能保证教学目标尽可能的实现。武汉工商学院在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体育选修课中,存在许多学生共用一片场地情况,造成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大打折扣。同时,足球、篮球、网球等体育课程在室外进行,难免遭受下雨等恶劣天气影响,严重影响课程目标设计和进行。体育文化是促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驱动力,同时也是一个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活动是宣传体育知识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目前来看,武汉工商学院每年在体育文化宣传和体育活动举办上少之又少,加上各种体育社团没有得到学校和学生应有的支持,不能发挥其真实的作用,也相应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3、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设置课程

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学工作的进行,合理的教学目标应当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身体是工作或学习的条件和基础,高校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肩负着祖国繁荣发展的重任,因此,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学生现阶段技能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工作、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需求。课程设置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育课程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满足学生在课程上的第一选择。同时,应当增加体育课程的年限和每周体育课程的次数,合理分配体育理论课程和体育实践课程的比重,有助于学生深刻地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和系统地掌握运动技能,加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理解程度,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引导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3.2、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体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新体育课程要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逐渐由控制者向引导者过渡,引领学生由灌输式向合作式和探索式的学习方法迈进。比如:教学前,教师可以挑选有运动经验的学生进行讲解、示范,然后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最后老师再对此进行评价,对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不但迎合了学生的需求,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易犯错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从古至今,我国一直沿用考核评价体系,考试虽然是展示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但也存在许多偏颇。评价时,应采取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不仅注意学生技能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因认真的学习态度取得的技能、心理、思想品质等多方面的进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建立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3.3、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师专业度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表现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要一味追求学生技能掌握情况,更要注重体育运动竞技性和娱乐性的结合,引入新颖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成败。目前,武汉工商学院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学校领导应该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派遣年轻教师进行外出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聘请高水平的教师进行任教,调整好师资结构,院校领导加强对教师上课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教师做好自评和反馈工作,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3.4、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体育文化活动宣传

体育场地设施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完善的体育设施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参与积极性。武汉工商学院目前场地设施较为短缺,学校领导应该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力度,增加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同时延长体育场馆的免费开放时间,满足广大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定期安排管理人员对场馆进行维修,确保体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

促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增强健康观念的另一种方式是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和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拉动学校及周边商家对体育活动的支持和赞助,利用校园广播、学报、宣传栏等媒介对武汉工商学院近期体育活动举办情况进行宣传、报道,开展体育文化知识讲座和举办体育知识技能大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体育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最后,学校领导要对学生体育社团进行大力支持,不仅能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更能锻炼学生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燕歌,洪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01):94-99.

[2]曹冲,刘德军.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4,28(02):157-160.

[3]孙成林,杨甲睿.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05):88-96.

[4]韩冰.终身体育视域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讨[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7.

[5]刘星.泰山医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6]陈龙.对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探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7]王国亮.翻转课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8]曹冲,刘德军.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4,28(02):157-160.

音乐教学现状发展论文

体育舞蹈礼仪教学论文

高等民族院校环境科学实验教学探究的论文

浅论大学生公共体育选项与个性完善论文

浅析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研究本土资源在学校体育中的影响论文

江南大学公共体育课选项的现状及分析论文

舞蹈教学实践论文

竞技健美操教学中运动技术特征的独特性分析论文

关于培训总结会议发言

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共10篇)】相关文章:

关于会议总结发言的技巧2022-12-03

初中班主任会议发言总结2023-04-26

健身策划书2022-04-30

浅谈科学健身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2023-07-13

舞蹈教育教学的论文2023-10-26

健身房市场调查报告2023-12-01

会议总结发言2024-01-21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论文2022-09-28

活动总结会议发言2022-06-03

会议个人总结发言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