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统计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共18篇)由网友“slowblowflow”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第三单元统计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第三单元统计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台州市路桥小学 梁茶斌
一、教学内容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是第四次学习“统计”的内容,如图:
一下:第九单元 P93 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二上:第七单元 P94 以一当二的统计图
二下:第八单元 P106 复式统计表
以一当多的统计图
三下:第三单元 P38 简单的数据分析
求平均数
本单元学习的“统计” 分为两小节,具体内容结构如下:
二、教材编写特点及重难点
1、简单的数据分析。
关于“统计”,学生已经认识了1格代表2个单位、5个单位甚至更多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本单元将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一些常见的条形统计图:一种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能够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体现统计图表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关于“统计”,教师们也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来分析教材、组织教学活动,本人就提几个建议:
(1)、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学习。
(2)、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条形统计图。
如纵向条形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一、以一当多及本单元学习的内容等。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计图表在生活中的作用。(预测)
2、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它是一个应用最普遍的表示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的本质是以有限的样本来推断总体情况。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值,它不能代表个体,如例[1]里小红收集了14个矿泉水瓶,小兰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小亮收集了11个矿泉水瓶,小明收集了15个矿泉水瓶,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里的“13”就是一个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并不表示每个个体刚好都是收集了13个瓶子。同时平均数不超过这组数据里的最大值,也不会小于这组数据里的最小值。
教学时的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但由于其不是一个“真实”的值,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如让学生讨论: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小刚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3厘米,能判断小明比小刚高吗?讨论过程中可以请两组同学,每组三位量出身高,再计算出平均数并比一比,使学生在活动中明白小明班的135厘米只反应了小明班的总体情况,而不是小明的身高情况,小刚班的133厘米也是反应了小刚班的总体情况,因此在只知道平均身高的前提下,小明和小刚谁高是无法正确判断的。能比的,是两班学生身高的总体情况。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时已经知道利用统计的结果来对事物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本单元的教学也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如教室里的日光灯质量是否合格,能工作多少时间等,工人不可能把全部的灯管都拿来做实验,于是从里面抽出一小部分通过实验产生数据,再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能对全部的日光灯质量作出评价,这就是统计上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1、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四、课时划分
本单元可以划分为4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例[1]、练习十第1题 [P38]
第二课时:例[2]、练习十第2---4题 [P39]
第三课时:例[1]、例[2]、练习十一 [P42、43]
第四课时:练习十一 [44、45P]
(教学时也可以把例[1]与例[2]合为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进行巩固练习。)
第一课时
1、教学内容:横向条形统计图 例[1]、练习十第1题[P38]
2、教材建议及重难点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横向条形统计图”,教材展示了矿泉水一周的销售情况,和根据销售情况绘成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如对品牌的分类、对数量的计数等;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后,让学生对形成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还可以根据数据进行预测和计划调整。
横向统计图与纵向统计图的绘制是同样的原理,对学生而言并不会存在困难,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创造。从统计的意义上来说,学生在学会纵向统计图后还要让学生学会横向统计图,其实际意义并不大,横向统计图能体现的纵向统计图都能体现,因此,它的应用要考虑生活的实际需要。如在作统计图时,在页面上绘一个长方形的图比较美观,我们就可以选择横向统计图。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
4、教学建议
横向条形统计图与纵向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是相同的,没有很大的必要再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创造横向条形统计图,因此教学时可以直接呈现横向条形统计图,把重点放在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预测能力,以及横向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上。
第二课时
1、教学内容:条形统计图 例[2]、练习十第2---4题[P39]
2、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2]展示的统计图有别于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前学习的统计图中每一格都表示相同的量,而本课中统计图中的起始格也就是第一格表示的量与其他格表示的量不同。如图,身高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137,体重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28,其他格都表示1,为什么要在统计图中这样表示呢?教学时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其中的奥妙,从而认识这种“锯齿形”的统计图;教学时也可以创设另一种情境,使学生体验到在某些情况下已有知识无法很好的解决目前的问题,于是探求新的、更好的解决方法。如例[2]的数据:
姓名 李明 王芳 赵兰 刘玉 李琴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体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让学生把它绘制成统计图,按已有知识学生会采用“以一当多”的办法,如图。在这种情况下,数据间的“差异量”并不明显,不符合统计图“简洁”、“明了”的特点,怎么办呢?这时可以让学生继续探索或教师帮助,发现“锯齿形”统计图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理解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的不一致。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学会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教学设计建议
(一)收集信息
通过测量得到学生的身高数据、体重数据,如下表:
姓名 李明 王芳 赵兰 刘玉 李琴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体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二)探索新知
1、根据这组学生的身高情况,制作身高情统计图。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能力,画统计图的方法有两种:(1)以一当多的统计图,如以一当十。(2)每一格都表示1的统计图。可以发现,第一种方法画出的统计图中同学的身高差异并不明显,与画统计图的目标不符合;而第二种方法画出的统计图则显得苗条,操作并不方便。怎么办?
2、讨论,探索新方法。
学生在交流探究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拔:两种统计图可否取长补短,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学生可能会想到统计图的下面部分以一当十,上面部分一格表示1等。
3、统一方法,学习新知
可以把下面部分以一当多的部分全合并到一个格子里,由于这个格子与其它格表示的数不一样,就用“锯齿”的形状来表示。请学生画一画。
4、小结
说一说新统计图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根据这组学生的体重情况,制作体重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了解关于这组学生体重的信息。
(四)总结
第三课时
1、教学内容:平均数 [P42、43]
2、教材分析、建议及重难点
本课例[1]展示了四位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或通过借助平均分的意义再计算得出平均数,着重教学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值,它反应的是整组数据的情况,并非与个体完全相同。
例[2]通过两个球队“欢乐队”和“开心队”比平均身高,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
(2)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有一定范围的,培养学生的估计、猜想意识,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
(3)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求总数再平均分。
(4)体现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4、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情境导入,体验产生背景
出示跳绳比赛的两组同学的成绩,思考:哪一个组的成绩好呢?
姓名 A B C D
成绩(个) 93 95 90 86
姓名 E F G
成绩(个) 94 91 91
学生回答,争论,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在众多的方法对比、优化中引出平均数的教学。
(二)展开教学,自主探索新知
1、师生互动,理解含义
(1)平均数在生活中很有一些用处,你还能举一些例子吗?
(2)同学们的身高不一样,谁能说一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
2、动手操作,探求方法
(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摆小正方体,第一排2个,第二排摆7个,第三排摆3个。要使每排的小正方体同样多,该怎么办?
(2)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方法。
(3)汇报、交流活动情况。
移一移的方法。
(4)归纳小结:“移多补少”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平均数。如2、7、3的平均数是4,实际上原来每排小正方体都不是4个,因此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份的数量。
(5)计算方法的探究
除了移多补少还有什么办法?谁在没移前就知道平均数了?
(三)内化认识,学会应用
1、比较方法,优化计算。
课本例[2],哪个队的身高高一些呢?
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引导: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实践检验,合情推理。
(练习)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第四课时
1、教学内容:练习十一 [P44、45]
2、教材分析
第3题是让学生记录小组内同学的跳远成绩,再算出小组的平均成绩。可以在组内比较谁跳得远,也可以组与组之间比较哪组的成绩比较好。
第4题是两种饼干的销售量统计图,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两个统计图,得到相应饼干的信息,再根据信息进行分析、预测。
第5题是王叔叔三天的行走路线及每天的路程,计算平均每天行多少路程。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4、教学建议
练习十一第3题应该在课前了解成绩或让学生自己得到成绩,在课中直接呈现;第4题需要向学生解释“第一季度”是指一月、二月和三月这三个月,对其中的第2个问题:“分析一下乙种饼干的销售量越来越大的原因。”“你认为还有什么原因?”本人认为没有必要在这种问题上纠缠,销售量越来越大是根据现实数据经过数学统计所显示的结果,至于原因,不是数学课堂上能解决的。
篇2:第三单元 统计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16 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
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 100分 98]
[板书: 99分 99]
[板书: 98分 99]
[板书: 100分 100]
[板书: 96分 98]
[板书: 98分 100]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十一
全课小结。
17练习十一练习题
一、练习内容:第44页至第45页的练习。
二、练习要求:运用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练习中,不明白的可以互相讨论。
三、练习题:
第一题,是一道实践活动题,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再估算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每个小组计算完了以后,再在小组间对比一下,并和第39页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进行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信息。
第二题,先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温度记录理解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再把统计表补充完整,最后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一周最低温度。
学生了解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等概念后,再让学生实际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再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学生记录气温的方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得信息。
第3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第4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他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饼干二月份的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下个季度的销售情况。
第5题,让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篇3:第三单元 统计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第38页例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 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全课小结。
14--15平均数 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谈话导入。
1、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7个 、、5个 、、4个 、、8个、、、、、、、)。
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二、探索新知
1、刚才有同学发现了这四位同学平均每人收集了6个矿泉水瓶,谁能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
2、这四位同学收集的个数如果都一样多的话,每个人收集了6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反馈
小组汇报
4、他们用到了估算的方法,我们一起来估算一下,(教师把一根水平线移到7块的高度),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继续往下移动水平线到4块的位置)会是这么多吗?(继续把水平线慢慢往上移)体验平均数。为什么呢?
5、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不一样多的数量,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同样多,就得到了他们的平均数。你们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
6、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
(7+5+4+8)表示什么?
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
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
7、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讨论,尝试,发现了平均数,学会了求平均数。知道这个红领巾小队平均每人收集6个。如果我们全班40名同学都去参加,一次可以收集多少个呢?你是怎么想的?
、、、、、、这就是平均数的一个用处。我们还可以推想出全年级的收集的个数。
3.巩固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出示下列信息:
(1)美食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4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
(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
2、你能求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平均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我从统计部门了解了一组平均数。出示:
(1)195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52岁,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72岁。
(2)1978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4平方米,19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9平方米。
你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南宁市每个人都拥有住房面积9平方米呢?
我们同学家里的住房面积有多大?
你们能算出你们家里平均每人的住房面积吗?
我们同学家里的人均住房面积比9平方米大的有多少?
100%的同学都比9平方米大。生活是很幸福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幸福的日子,好好学习。
4.拓展
1、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平均数呢?
学生举例
2、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用处确实非常广泛,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平均体重,平均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平均身高的情况,你们想一想老师还需要了解些什么?
4、老师了解了这么些数据:(出示)
你们能求出这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自己试一试。
5、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数,是第一排同学的身高,你能很快的求出平均身高吗?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6、这样同一个班里,抽取了两组数据,求出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和130厘米,到底那一个更接近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呢?
请认为是135厘米的同学说说理由。
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篇4:第三单元《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统计”是《标准》内容中第一学段统计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认识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同时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两种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运用数据进行推断,进一步体会统计功能。
3、提供丰富的素材,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单元教学要求: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 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单元教学重、难点: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单元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简单数据分析
预习内容:《简单的数据分析(一)》
预习方法:1、仔细看书中例题。2、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不懂的做上记号,以便上课时交流讨论。 3、尝试做一做练习题。
预习过程:
看一看:仔细看数学书第38页,例1
想一想:1、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找找图上的信息。
2、根据图中的数据尝试设计统计图?说一说你设计的统计图中一格代表几个单位?
3、说一说横向统计图和纵向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做一做:练习十第一题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1、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2、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3、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二、重点点拨
1、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2、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三、巩固练习
1、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3)、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4)、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5)、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四、拓展应用
1、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4、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五、课堂总结
1、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教后反思:其实在每堂课的教学之前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们备教材、备学生要将数学问题和生活经验联系,或将单纯的数学问题设置成具体的生活情景问题,并通过开放性的提问方式,如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思考,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的头脑,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我们数学教学的一个目标,它的实施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是靠一堂课两堂课就能完成的。
第二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二)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预习内容:《简单数据分析(二)》
预习方法:1、仔细看书中例题。
2、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不懂的做上记号,以便上课时交流讨论。
3、尝试做一做练习题。
预习过程:
看一看:仔细看数学书第39页 例2
想一想:1、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尝试绘制统计图?
3、说一说纵向的每一小格表示几个单位?
做一做:完成练习十第3题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1、 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A: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B: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二、重点点拨:
1、 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3、 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xkb1.com
4、 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2) 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3) 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4) 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www.xkb1.com
(5)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四、拓展应用
1、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1)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2)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3)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4)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六、作业布置
P40-41的练习。
教后反思: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他们创设问题的情境。“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找到数学与生活的切入点。设计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情境,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有的同学已经感冒了。那么在冬天我们如何增强体质,抵御严寒,预防感冒呢?同学们自然就会想到参加体育锻炼,教师随之就问,你们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体育项目的人数分别是多少吗?学生感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统计一下。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自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节课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果教学中语言更精炼,更富有激励性,提问更有针对性,我想本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第三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 P42--43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新课标 第一 网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前预习:预习内容:《平均数(一)》。
预习方法:1、仔细看书中例题。2、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不懂的做上记号,以便上课时交流讨论。 3、尝试做一做练习题。
预习过程:
看一看:仔细看数学书第42页,例1
想一想:1、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找找图上的信息。
2、什么是平均数?
3、说一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求平均数?
做一做:根据你的调查数据,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大约各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导入板书课题。
2、反馈例一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请你算一算。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 三(1) 三(2) 三(3) 三(4)
踢的次数 632 654 668 646
3、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教后反思:
篇5:《统计》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旭景小学一年级数学备课组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数、计算以及把一些物体简单分类的经验,这些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一年上册教材的学习中,学生对统计的体验只是数数、涂格,还没有系统地感悟和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对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甚少,对统计的方法也比较陌生。所以本单元在教学过程中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将统计思想融会于愉快的课堂教学之中,既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四、本单元教学目标
1、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五、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简单的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2、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领悟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
1、收集、整理数据。
2、看懂统计图和统计表。
3、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提出问题。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 4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
课时 备注
统计(例1-2) 1.通过学习数据的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使用各种统计的方法以及“正“字的统计方法统计数据,并填写统计表与统计图。
4.培养初步的统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2
单元测试 检查学生对本单元的掌握情况 1
测试情况
反馈 针对出现问题,采取对应策略 1
合 计 4
八、各课时教学设计
第1节 《统计》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2. 教学难点:进行简单的统计。
三、预计教学时间: 2 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25+60= 53-27= 70-36= 22+44=
45+16= 28+46= 80-25= 16+50=
【解决问题】
(1) (2)这辆公车上还有几个空位子?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1、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
(出示课件: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颜色的郁金香)
这幅图中有什么?你们能把每种花的数量统计出来吗?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完成课本统计表。
小组汇报交流:
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你在方格上是怎样涂色的?每个小格代表多少?怎样查找统计图中的数据?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2、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引出新知。
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3、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在喜欢的花下面“√”
4、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小组讨论记录的方法,引出例2的教学。
师问:例1中花的颜色有几种?都是什么颜色的?现在请同学们做一件事:调查一下,每个人最喜欢什么颜色?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整理数据?
小组汇报:各用什么方法来统收集来的数据?
5、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6、看统计图、统计表回答问题。
【小结】
1、数据的悼念和整理:统计过程的第一步是根据实地调查,把所需要的数据进行收集并进行分类、整理。
2、条形统计图:把分类整理的结果用实物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调查的结果。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各种水果的单价如下表。你能根据这张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苹果 桃子 香蕉 火龙果 山竹 葡萄
4.5元 2元 1.5元 9元 15元 8.8元
桃子______元,葡萄______元,_______最贵,_______最便宜。
2、王强用画正字法收集一个报摊在30分钟内四种报纸的销售份数,结果如下:
根据以上数据完成统计表.
报纸种类 合计 《报刊文摘》 《江南晚报》 《中国剪报》 《广播电话报》
份 数
3、根据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
动物 小猴 小白兔 大象 梅花鹿
只数/只 8 11 2 4
只数/只
【提高练习】
4、数一数,填一填。
1、( )的只数最多,( )的只数最少。
2、 的数量比 的数量少( )只, 比羊 多( )只。
5、先涂色,再填数。
( )个 ( )个 ( )个
( )最多,( )最少.苹果比桃子多( )个。
6、先数数,再填空。
说一说:
(1)( )最多,( )最少.
(2)( )比( )多( )个, ( )比( )少( )个.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调查本班每一位同学喜欢什么卡通小动物.
兔巴哥 加菲猫 皮卡丘 史努比 其他
人数
说一说:
(1)喜欢( )的人最多,喜欢( )的人最少.
(2)喜欢兔巴哥的有( )人.
(3)喜欢加菲猫和皮卡丘的同学一共有( )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我的提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8、下图是一年(3)班竞选班长的投票结果。
张三 正正一
李小明 正一
陈红
刘宇
黄小玉
根据上图,完成下面统计表。
姓名 张三 李小明 陈红 刘宇 黄小玉
票数
1、全班有( )人参加投票。
2、( )得票最多,( )得票最少。
3、你认为( )会当选班长。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9、每人10个圈,套一套、填一填、说一说、画一画.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节课在什么地方用到统计?你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过到统计?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 长方形有( )个,正方形有( )个,圆形有( )个,
平行四边形有( )个,三角形有( )个。
2、
3、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像上面这样的图形,李芳一共画了5组。在这5组图形中:
平行四边形 有( )个
三 角 形 有( )个
圆 有( )个
合 计 有( )个
4、解决实际问题。
10分 8分 7分
(1)小红得了一个 和两个 ,一共得了多少分?
(2)小兰各得了一个,一共可以得多少分?
篇6:识字3 教案(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识字3
教学目标:
1、认识“神、州”等11个生字。会写“夕、与”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3、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通过朗读感受祖国的伟大
3、“族”的书写有点难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借图导入,初识生字
1、师:小朋友,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伟大的祖国。瞧,这就是我们的祖国!现在我们的祖国叫中国,而在古代我们的祖国还有很多的美称。如:华夏、神洲、九洲。课件随机出示“华夏、神州、九州”。
2、随机介绍:
师:这就是有名的乐山大佛所在地----四川省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家乡------温州
师:你还知道哪些带州的城市?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宝岛------台湾岛
师:你还知道哪些岛?
相对台湾来说,这就是------大陆
大陆与台湾相隔的是-----台湾海峡
师:大家看“峡”,山和夹合在一起,想想什么意思?(师板画:两座山之间的地方),学生扩词:山峡、峡谷等。台湾与大陆“隔海峡”,明白了吗?那么能给“隔”找个朋友吗?(隔壁、隔墙、隔断、隔离……)
3、州----川
(1)比较
(2)书写州、川
二、自主探究,朗读感悟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
2、同桌伙伴合作读,互相检查,正音。
3、指名分句读,师生正音。
4、再自由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5、师生交流,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根据课堂生成预设如下:
●第一、二句:
●“山川”不懂?解决方案:(感悟一、二句)
A、师板画(即川的象形字),由川的象形字理解川的含义,即指大河流。
B、随即转入下一步教学:韵文中哪一句写了我们祖国的山川美啊?
C、出示第二句,反复朗读,结合课件及教师对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旁白进行感悟:黄河长江气势澎湃、奔涌不息,长城雄伟壮丽,珠峰高耸入云……
E、读出气势、读出自豪、读出节奏和韵律……
F、如此壮美的祖国山水,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说: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齐读)进而理解“入画”的意思。
☆第三、四句:
●“隔海峡”什么意思?(感悟三、四句)
A过渡: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地大物博,各民族团结统一,可是有个孩子离开祖国妈妈的怀抱,你知道是谁吗?生:台湾!
B齐读第三句,还读懂了什么?自由感悟:台湾与祖国本是一个国家,有些人想把祖国妈妈的孩子抢走,分裂祖国,使台湾不能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祖国得不到统一,台湾与祖国遥遥相望,台湾人民日夜思念祖国亲人……(阅读《我是中国人》)
c虽然台湾还暂时不能回到祖国妈妈的环抱,但是我们的祖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大家团结齐心,奋发向上,使祖国兴旺发达。(随机播放《爱我中国》)
D齐读第四句,指名读,在读中品评学生读时的精神状态、动作气势,然后教师范读、引导读、比较读等,感悟:奋发、争朝夕、兴中华等字词的表面意思和内在涵义,学生只要有一点感觉,整体上理解就行了,尊重学生的感悟差异,不强求深刻理解,不提倡以词解词。
6、齐读(男-女-齐)
三、 写字指导
1、出示田字格中“民族”两字,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民:字形特点上窄下宽,竖提要直,斜钩要呈弓形,尽量舒展。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
作业:
☆:认字,练字,熟读课文
☆☆:课后实践活动(任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独自或与别人合作去收集并整理资料,预备汇报。)
1、少数民族知识知多少?
可以按民族把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分类整理,在学习园地或板报上办个专栏。
2、宝岛台湾知多少?
3、名川、名岳、古迹知多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记一记:让学生通过生字与熟字比较,通过组词识记字形。如,申-神、勇-涌、鸟-岛、夹-峡、写-与、眠-民、旅-族。
2、读一读:
山川 四川 民族 人民 市民
台湾 海湾 大陆 陆地 陆地
神州 广州 隔壁 隔壁 隔断
3、根据课文内容自编韵语,巩固识字。如:
神州大地,山川壮丽;
黄河长江,奔涌不息;
宝岛台湾,隔海相望;
中华民族,奋发图强。
二、展示台:说说我们的祖国
1、小朋友们,课前我们分组一起在书上、网上收集了很多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文化古迹以及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等资料,现在我们分组汇报介绍。
2、在介绍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大家课外识字的乐趣。
三、写字指导
1、出示:台、争,说说这两个字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争:第四笔横要长)
2、出示:夕、与,注意字的笔顺,范写(夕:撇不宜长,“”的横要短,撇要长。)学生练写。
作业:
☆:认字,读词语,听写,有感情朗读课文读课文
☆☆:把搜集的资料做成剪报。
[识字3 教案(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篇7:欢庆 教案(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欢 庆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自主、积级的识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读出喜庆、欢乐的心情。
4、对祖国生日由来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感情朗读、丰富的想象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大自然中的“果实、枫叶、鸽子、海涛”等共庆祖国妈妈的生日。
教学程序 :
一、揭题 导入:
1、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59个国庆节。板书:国庆节
2、你知道哪些关于国庆节的资料?
回忆这欢庆的场面,真是激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欢庆国庆的小诗--出示课题:欢庆
3、指名读
4、我们除了说欢庆国庆,大家结合自己过节的感受,还可以说欢庆什么?(说话练习)
5、现在,我们来写好“欢庆”两字,伸出手,与老师一起写(生书空,师板演)
6、书写生字:我们不但要记住他们,还要写好他们,看看田字格里的这两个生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7、交流评讲学生写的字。(注意田字格的位置及间架结构)
二、初读课文
1、下面我们先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查看一下生字表。(放出声音读,小朋友们读书的声音最好听了)2、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教学,估计是多音字“乐”及旗帜。(根据学情进行生字教学)
3、再次读课文,肯定比上一次好,
3、读好了,就读给同桌听,读正确了,你就竖起大拇指夸夸你的同桌,或者冲他笑一笑。
三、研读前四行
过渡:读书不但要读通,读顺课文,而且还要学会思考
1、快速的自读课文,拿起笔,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看能不能自己解决。其实呀,既能提出问题,又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人应该是最能干的,看谁最能干。
2、交流:汇报一下刚才在小组里解决问题的情况,你们组解决了哪些问题。
3、哪些问题是小组内解决不了的。
4、同学们,课文的前面4句,每一句话都是欢庆国庆节的一幅图,同桌再研究研究,怎么读才能读的更好,自己练练,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多练几遍。
如:5、交流(以下环节不分顺序,按学情出发进行教学)
自己去读读诗的前四行,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呢,给自己打上一个小问号。
预设:燃烧的火把,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扶一把,结合图片做巧妙地引导,图文结合,使理解,悟情有机融合。
自由读的基础上,以你最喜欢哪一句话,将眼中景,心中情,有机结合,发散思维,定两个点,蓝天上的鸽子在说写什么,大海在唱一首欢乐的歌,你听到海在唱什么吗?
四、研读后四行
1、在节日里,欢庆的场面、庆祝的形式肯定还有很多很多,把你看到的或者是你想庆祝的,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所描绘的欢庆场面。
2、如:天安们广场焕然一心、城市的夜景真美丽、天空亮起五彩的礼花、……小结:看到祖国大地美如画,到处都是欢乐,都是一片喜庆,同学们,我们的祖国59年来,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作为祖国妈妈的孩子,你们自不自豪,骄不骄傲,那一起来读读后面的四行,把你的自豪骄傲的语气,把对祖国妈妈的崇敬之情读出来。
总结:同学们,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十月一日,是个闪闪发光的日子,让我们怀着对祖国妈妈的爱戴之情,把全文连起来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背诵课文,书写生字
2、交流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开一个小小的朗诵会)
3、做随堂练习
[欢庆 教案(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8: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第七课时 练习三(1)
教学内容:苏教版P27-28。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
练习过程:
一、复习:
1、一千一千地数,几千后面的数是一万?
2、10个一千是多少?
3、6000接近1000还是接近10000?你是怎么想的?
二、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2、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每个数中的“6”各表示多少,
再用线连一连。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在海拔三千一百九十七米的高原上,有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
(2)世界上的鸟类大约有八千七百种。
(3)在一千三百八十年前,我国挖成了一条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
--京杭大运河。
(4)这一版报纸大约有一万字。
4、计算:
7200- 7000+3000 8000-3000
6700-700 600+3000 10000-6000
学生先做在书上,再组织交流。
5、填表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1030人 2914人 3027人
(1)每天参观的人数个接近几千?
(2)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天比最少的一天大约多几千人?
学生先独立做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练习三(2)
教学内容:P27-28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书上第6题,在○里填上 〉或 <。
998○1020 4800○4080 7103○7120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老师再组织交流。
2、补充练习:
3060○3600 2300○3200 6000○5999
二、、比一比,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
如:2980接近3000,6926比3000多得多,3045比3000多一些。
出示:5880 6930 9900 7260 6044 7946 3045,让学生也用上谁比谁多得多?谁与谁比较接近?谁比谁多一些来说几句话。
三、找规律: 出示书上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找规律的练习。待学生找出规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四、在括号里填什么合适
5( )26〈5314 39( )2〉3968
这道题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尽可能地让学生说出符合条件
的所有答案。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后记:
全单元教材按 “ 导入一教学千克一教学克一实践活动 ” 的线索编写。
1. 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凝聚注意。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 “ 物体有多重 ” 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一年级 ( 上册 ) 教材第二单元 “ 比一比 ” 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
第 35 页照片中有两袋食品,问学生 “ 哪一袋重一些 ” 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
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从而激起学生学习 “ 千克 ” 的愿望,把学习注意集中到 “ 千克 ” 上来。
2. 教学千克 “ 的活动多样。
第一,让学生知道 ” 千克 “ 。教材一方面告诉学生 ” 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 ,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 ” 指针指着数字 1 ,表示重 1 千克 “ 。在讲千克时不仅介绍了符号 ”kg“ ,还介绍了千克又叫 ” 公斤 “ 。符号 ”kg“ 在 ” 想想做做 “ 中多次使用, ” 公斤 “ 只是介绍,练习中不使用。
第二,让学生感知 1 千克。教材要求学生称出 1 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 ; 称出 1 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 ; 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 1 千克。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身体会 1 千克有多重。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让学生体会儿千克,如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等。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
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中有许多照片如 1 袋盐水鸭重 lkg 、 1 袋大米 5kg 、电梯可载重 l000kg 。结合认识秤的练习,用千克作单位显示一些蔬菜、瓜果有多重。还在 ” 你知道吗 “ 里介绍乘坐火车、飞机旅行时携带或托运物品的重量规定。
3. 教学 ” 克 “ 的方法有特色。
首先让学生建立直感 1 克是很轻的。教材用天平称出 10 克黄豆,让学生看到 10 克黄豆只有几十粒,感到 1 克是很轻的。这是对 1 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 ”1 克究竟有多重 “ 的学习兴趣。
接着让学生体验 1 克有多重。教材告诉学生 1 个 2 分硬币大约重 1 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 1 克。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 1 克的印象,教材还通过 ”1 根羽毛比 1 克轻 “ 、 1 把直尺比 1 克重 ” 凸现 1 克。
然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 1 千克 =1000 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学生通过称盐的活动,不仅能得到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 1 千克与 1 克各有多重。
4.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
第 42 页第 4 题里 1 个大面包重 190 克, 4 个小面包每个重 70 克,求这 5 介面包一共重多少克 ; 第 5 题告诉学生三袋点心各重多少克,让他们求其中两袋食品相差多重。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进行了加、减、乘法计算,避免了枯燥、机械的纯计算训练。
第 43 页第 6 题在求出 1 号杯里有水 60 克后,通过观察与比较,说一说 2 号、 3 号杯里大约各有多少克水。这里结合计算进行估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和能力。
5. 以千克为内容安排实践活动。
第 44 页《称一称》分两段进行。第一段称 1 千克水果,数数大约有多少个。其中苹果、橘子、西红柿和黄瓜是常见水果,几乎各地都能看到。表格里留了两个空格,让学生另选其他水果,特别是当地的特色水果。这一段通过称和数,再次引导学生体会 1 千克有多重。第二段称体重。生活中经常遇到不是整千克重的情况,教材着力指导学生识别秤面上表示的体重,通过几名孩子的对话,逐步体会 “ 大约重 23 千克 ” 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学生分小组开展称体重活动。
篇9:第三单元知识四边形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知识归纳 四边形
一、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四边形的特点: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长方形的特点:
正方形的特点:
《笔算除法》的教学反思
进入笔算除法教学以来,我越来越感到困难。面对学生的作业,我忧心忡忡:是新课标教材太难了,还是我没有更好地把握新课标教材的编排意图,或是我没能正确了解学生,没有找准新知的切入点,使教学陷入被动?
经过这几天的实践与反思,我觉得原因主要有几点:
首先,我在教学时对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了解不够,如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够。回头想一想,由于学生只在二年级下册学过简单的笔算除法,并且当时只是以乘法口诀表进行口算为主,缺少竖式书写格式, 试商方法,相隔时间又较长,好多学生对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已经淡忘,而我在教学时对这部分内容只在复习时用一道练习题一带而过,没有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复习巩固。导致第一节课上下来给自己一个吃惊,这部分知识如果把前面知识复习的充分一些再进行新课教学,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
其次,教材例题编写的精简,使新旧知识点的跨越度太大,新知点浓缩,使学生学得很吃力。新课标教材以其选材内容贴近生活,形式新颖活泼给我们带来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但正是其灵活多样让学生难以把握,如在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商是两位数或三位数”时,难点较多,如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根据乘法口诀表进行口算, 缺少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试商方法,正确判断商是几位数,商中间有0,商末尾有0。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而那些学习处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学起来尤其吃力。
新课标教材改得比老教材活了,学生掌握得仍不能令我满意。今天,我又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了。
二、周长的定义:
三、画、估、量、算
名称 画出图形 估计周长 周长的计算(量、算)
三角形
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四、错例分析:(包括原题、错解、错因、正确解、策略)
篇10::统计教学实录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作者:徐斌 更新时间:-2-27 浏览次数:49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68~69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分一分、排一排和数一数等活动中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有关信息。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初步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师准备:挂图、动物头像图片12张、水果图片及展示板、老鼠与猪及牛图、板书用卡片、直尺、磁铁等。
◆生(小组)准备:1号信封(五种颜色鲜花图片若干)、2号信封(五种水果图片若干)、活动作业纸、胶水、水彩笔等,课前了解自己的属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朋友吗?今天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去看看动物朋友。
(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森林里可真热闹!你们知道今天是谁的生日吗?
生:是大象过生日。
师:让我们齐唱一首《生日歌》,祝大象爷爷生日快乐!
生:(唱歌,有的还站起来表演动作)
师:我代表大象爷爷谢谢大家的祝福!
二、主动探索,经历过程
1、统计客人情况。
师:你从图上看到了些什么?
生1:大象家来了很多客人。
生2:我看到小狗、小猪和小猴都来了。
生3:我看到两棵大树,有4只小猴子爬在树上。
生4:我看到有一只小狗在妈妈袋袋里。
生5:我看到有的动物手里还拿着鲜花。
……
师:大家观察很仔细。从图上看,大象家来的客人比较多,排列得有些乱,不容易一下子看出来各有多少。你能想个好办法让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来了哪些客人,它们各有几个吗?
生:我们让小狗家站在一起,让小猴家站在一起,让小猪家站在一起。
师:这个办法好!我们先来把客人分一分类。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这些小客人的头像,我们来给它们排一排队。
请六个学生上台自由组成二人小组合作排小动物。一个人指着图上的一只动物,另一个人就拿一个它的头像贴在黑板上。)(老师提供的动物头像是有多余的,供学生选生排列的结果如下:
狗 狗 狗 狗
猴 猴 猴 猴 猴
猪 猪 猪
师:三种小动物的队伍都已经排好了,谁来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几只。
生:小狗有4只,小猴有5只,小猪由只。
师:(根据学生数的结果板书:)
( 4 )只 狗 狗 狗 狗
( 5 )只 猴 猴 猴 猴 猴
( 3 )只 猪 猪 猪
师:看着这张图,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小猴家来了最多。
生2:我知道小猪家来的最少。
生3:我知道大象家一共来客人12个。
生4:我还知道小猴比小狗多1只。
生5:小猴比小猪多2只。
……
师:象刚才这样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统计。
通过刚才的统计我们比较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
(板书课题:统计,并注上拼音)
2、统计鲜花情况。
师:在这张图上,我们还能统计什么?
生1:可以统计大象收到的鲜花。
生2:可以统计动物们穿衣服的情况。
生3:可以统计哪些动物在树上,哪些在树下。
生4:还可以统计哪些动物在大象的左边,哪些在右边。
……
师:我们就来统计一下大象收到鲜花的情况。
生:(小组活动: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张作业纸,一个1号信封,里面放着大象收到的五种颜色的鲜花。请小组合作,先按照颜色分一分类,再把同一种颜色的花排一排,贴在虚线方框内,最后数一数各有几朵,填在括号里。)
师:(巡视指导,把各组的作业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评价各小组的作业)
学生作业中有的小组把花横着排列,有的小组竖着排列,还有一个小组是斜着排列的(见下一页),老师也肯定了他们独特的排列方法。
师:经过这样的统计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大象收到黄花3朵,红花5朵,绿花4朵,紫花2朵。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生1:大象收到的哪种颜色的花最多?哪种最少?
生2:大象一共收到多少朵鲜花?
生3:红花比黄花多几朵?
生4:紫花比绿花少几朵?
生5:大象最喜欢哪种颜色的鲜花?
……
紫 黄 绿 红
紫 黄 绿 红 A
黄 绿 红 A A
绿 红 A A A
红 A A A A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 想想做做。
师:大象今天特别开心,他想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它的生日party。
大象打算给我们准备一些水果可是不知道哪种水果多买一点,哪些少买一点。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帮大象进行一次统计。
师:在统计之前,先请大家猜一猜,我们班同学最喜欢吃哪种水果?
生1:最喜欢吃西瓜,西瓜水分很多。
生2:最喜欢吃苹果,苹果很甜。
生3:最喜欢吃草莓,草莓吃起来方便。
……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呢?请小组内互相商量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师:下面请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一说。
生1:我们小组想的办法是,每个同学画出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再贴到黑板上,然后数一数就知道了。
生2:我们的办法是,每个小组由组长先问一问自己小组的情况,然后各个小组长再汇总一下。
生3:我们想,请一个同学指挥,说道“最喜欢吃苹果的”,最喜欢吃苹果的就站起来,然后数一数有几个;说道“最喜欢吃梨的”,最喜欢吃梨的就站起来,再数一数;……
生4:我们组想了一个更快的方法,我来指挥,请最喜欢吃苹果的站起来,请最喜欢吃梨的站到讲台上,最喜欢吃西瓜的站到教室后面,最喜欢吃桃的趴在桌子上,最喜欢吃草莓的坐着不动。这样数一数,一下子就知道了。
生5:我们想的办法是,先在黑板上画这5种水果,然后每个同学依次到黑板上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下面划一横,最后再数一数。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真了不起!老师为你们鼓掌!
现在大家商量一下,选一种方法我们课上统计,其它方法课后再进行统计。
(学生商量后采用了生4的方法,由生4指挥,按照要求站或坐或趴,教室里非常热闹,老师协助生4进行组织,再由生4分别数一数,并请一名学生把统计结果写在黑板上,形成统计表如下)
师:现在大象知道我们班小朋友喜欢吃水果的情况了吗?
生:(略)
师:你还能从这张表上看出什么?
生1:喜欢吃草莓的同学最多。
生2:喜欢吃桃的人最少。
生3:喜欢吃苹果的人也比较多,喜欢吃梨和西瓜的人差不多。
生4:喜欢吃草莓的比喜欢吃苹果的多1人,喜欢吃西瓜的也比喜欢吃梨的多1人。
……
师:大家知道了我们班同学喜欢吃水果的情况,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1:下次我们班开联欢会,买水果时多买些草莓和苹果,少买些桃。
生2:每一种水果都有营养,我们不能偏食。
生3:我想,很多同学们喜欢吃草莓,是因为草莓洗好就可以吃,草莓没有皮。
生4:有的桃是酸的,有的同学怕酸,所以喜欢吃桃的同学就少一些。
生5:西瓜少买几个,因为一个西瓜够好几个人吃;草莓多买些,一个人能吃好多个草莓。
(同学们都笑了,老师也笑了。)
2. 想想说说。
师:这时候呀,大象忽然站起来说:“小朋友们,过生日真快乐!你们什么时候过生日呀?你们今年几岁啦?属什么呀?”
学生汇报)
师:大象听着听着,有点着急了,“我搞不清楚了,你们还是帮我统计一下吧。”
师:每个小组先商量一下你们打算统计什么?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
生:(汇报略)
四、全课总结
师: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新本领?你是怎样学到这个本领的?你还想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统计些什么?
生:(略)
篇11:统计(平均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高淳县漆桥中心小学 诸梅美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在操作和思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问题
1、前不久,我们漆桥中心小学三年级同学举行了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老师统计了男、女生套中的个数,并制成了统计表。
2、男生套圈成绩统计表
姓名 李小钢 张明 王宇 陈晓杰
个数 4 8 9 6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表
姓名 吴燕 刘晓娟 史敏敏 孙云
个数 8 6 4 5
师问:男生几人参加了比赛?女生几人参加了比赛?你觉得怎样才能比出谁赢了呢?学生观察表后回答:
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 4+8+9+6=27(个)
女生一共套了多少个? 8+6+4+5=23(个)
结果是男生胜了。
3、师:哎呀!男生赢了,女生输了。为了增强实力,女生再派1名代表参加比赛,和实力强大的男生进行了第二次的比赛。老师统计了第二次的比赛情况制成了统计图,我们看男、女生分别套了多少个?(板书:6、9、7、6)(10、4、7、5、4)
请你算一算这一次男、女生的总成绩分别是多少?
6+9+7+6=28(个) 10+4+7+5+4=30(个)
这次比较总数,结果是女生获胜!
4、对这样的比法,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人数不一样,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呢?第一次比赛我们不是比较总数吗?
5、看来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行不行?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同桌交流。(分别算出男、女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圈呢?先想,想好后同桌交流。
想出几种方法?(必要时可以写写)
6+9+7+6=28(个) 28÷4=7(个) 7就是6、9、7、6这组的平均数。 板书:7
先求的是什么?再求的是什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在图上移(移多补少)板书
那么你能算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
学生计算后汇报,师板书:10+4+7+5+4=30(个) 30÷5=6(个)
6就是10、4、7、5、4这组数的什么数?(平均数)
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圈要除以5,而求男生时为什么除以4?
5、现在你知道男生胜了还是女生胜了吗?
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女生多,表示每个男生套中的都比女生多吗?你能举举例吗?
这个平均数和平均分不一样,平均数比较好的表现了这一队套圈的整体水平,并不表示每一个人真的套了7个。
6、(1)我们算了2组数的平均数了,现在同学们来观察平均数和原来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先观察平均数7和原来每个男生套中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a、每个男生套中的个数有比平均数多的,有比平均数少的,还有一样的三种情况。
b、平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2)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还有些数和平均数一样。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发现了有3位同学听的特别认真,老师讲课他们听得很认真,同学发言他们也听得很认真。(三人上台领奖品,老师分别奖励他们1支、3支、5支铅笔)
师:请上台的三个小朋友数一数,手里有几只铅笔,然后大声的告诉大家。你们说老师这样奖励公平吗?怎样才公平吗?那么你能用小棒代替把它们移一移。
师:在移之前想好了怎样移?同桌的先说,再移,台上的3个小朋友互相商量一下,再移。
学生移好后,说说移的过程。
师:你还有什么方法求出来吗?
学生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师板书。
我们知道了平均数的特点。谁来说一说,求平均数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
2、估一估。为了布置教室,小丽买来一些丝带,帮小丽估一估这三条丝带平均长度是多少?
同学们先估一估,平均长度在( )㎝和( )㎝之间,为什么?平均数在大数和小数之间。
再算一算,写在自备本上。
你是怎么算的?都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吗?为什么这个题目你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和再平均分。
3、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等。
4、辨一辨
(1)漆桥中心小学的老师平均年龄是38岁,那么诸老师一定是38岁。
(2)漆桥中心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马倩同学不可能捐4元。
5、说一说
(1)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
(2)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平均身高是怎么算出来,把篮球队员一共的身高除以篮球队员的人数。
6、想一想:出示游泳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45厘米,下去游泳有危险吗?
7、选一选
这是小红一家3口去年每季度用水情况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吨数 20 16 31 17
小红一家去年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别急,不需要计算,老师在这里给了3个不同的算式,每个同学独立思考。
①(16+20+31+17)÷4 表示平均每季度用水多少吨?
②(16+20+31+17)÷12 表示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③(16+20+31+17)÷3 表示平均每人用水多少吨?
如果再除以365呢?又表示什么呢?
在课前我算了一下,小红一家去年平均每人每天大约用水80千克,你想说什么?(最好每天少用一点水,珍惜每一点水,节约用水,从我自己做起吧。)西部地区缺水的图片。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你知道吗?
在演唱比赛中,每个评委都要为选手打分。计算选手的平均得分时,往往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每个评委的欣赏角度不同,每人给同一位选手打出的分数也就不同,这是正常的。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可以使最后的得分更加公平合理,更能代表选手的实际水平。
三(3)班在学校举办的唱歌比赛中六位评委的评分如下:7、8、10、9、7、8、6(满分10分),如果按刚才的规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那么三(3)班的最后得分是多少?
篇12:人教新课标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测试卷
人教新课标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测试卷
一、口算。(共8分)
700×2= 603÷3= 603×2= 844÷2=
80+140= 102×8= 3600÷9= 23×7=
860-79= 28+32= 122×5×0= 0÷8=
4200÷6= 24×5= 323×3= 6+777÷7=
62+129= 154÷7= 81-31= 164÷4=
7×35= 211×6= 256-97= 220×4=
660÷3= 400×8= 248÷8= 720÷9=
12×30= 213+395= 250÷5= 42+0×5=
400÷5= 5400÷6= 90÷3= 210÷3=
530×3= 532+56= 42×4= 300÷6=
54÷3= 810÷9= 906÷2= 80×70=
9×500= 170×2= 432÷6= 636÷6=
632+99= 497÷7= 435+197= 271-56=
808÷8= 240+109= 90×10= ÷5=
80×50= 486+74= 260-63= 490÷7=
406÷2= 3000÷6= 90×70= 60×60=
100×10= 30×21= 250÷5= 2400÷8=
2100÷7×6= 634÷9= 1200÷4= 20+7×40=
32×30= 500÷5= 284÷2= 300×6=
16 + 56 =
1- 35 + 15 =
1 - 23 =
49 + 39 - 59 =
二、填空:(15分)
1、一年中一共有( )个大月,( )个小月。
2、今年的二、三、四月一共有( )天。
3、刘叔叔已经28岁了,只过了7个生日,他是( )月( )日出生的。
4、篮球比赛从15:20开始,经过1小时3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
( )时( )分。
5、在里 填上“<”、“>”或“=”。
246÷3 492÷6 240÷5 246÷6 600÷4 700÷5
6、一场电影从14:30开始,进行了120分钟,结束时间是
( )时( )分。
7、估一估:319÷8≈ 627÷7≈ 853÷5≈
8、照样子填一填:
16:45 19:07 9:23 5:20
下午4:45 晚上11:38
三、选择:(6分)
1、红红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7时起床,她一共睡了( )小时。
① 7小时 ② 8小时 ③ 9小时 ④ 10小时
2、航天展开放的时间是9:00~17:00。这个航天展每天展出( )小时。
① 7小时 ② 8小时 ③ 9小时 ④ 10小时
3、李明今年6月满12岁,他是( )年出生的。
① 1993年 ② 1994年 ③ 1995年 ④
四、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4分)
1、9:00表示9小时。 ( )
2、小明的爸爸到北京去开会,4月31日才会回来。( )
3、小丽说:“我表弟是2月29日出生的。” ( )
4、小江去外婆家住了7、8两个月,一共住了62天。( )
五、计算: 1、笔算并验算(16分)
800-369 679÷3 821÷8 653÷5
2、递等式计算:(12分)
943-143×6 56×8÷7 553+176×2 366÷(54÷9)
3、比一比,只列式不计算。(4分)
(1)2加上7的和除9,商是多少?
(2)28的3倍比92少多少?
(3)589减去76加143的和,差是多少?
(4)424是8的'几倍?
六、实践操作:
1、把统计图补充完整。(7分)
(1)他们中谁最有可能入选学校篮球队?
(2)请你列式算出这些运动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2、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并填在表中。(3分)
车次 始发站 开车时间 终点站 到达时间 运行时间
T79 北京西 8:10 武昌 当日20:33
K307 北京西 10:00 厦门 第二天9:54
T29 北京西 17:28 广州 次日8:13
七、解决问题:(共25分)
(1) 哪个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3分)
(2) 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信息?(2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3、中心广场新设立了一个交通岗亭,需要在
交警值班表上标出换岗时间。规定每天换岗4次,
早上7:20第一次换岗,以后每隔3小时换一次
岗,请你标出每次换岗的时间。(4分)
4、下面是“开心快餐店”的营业时间表。(5分)
(1)“开心快餐店”晚上的的营业时间是从下午( )到晚上( )。
(2)快餐店一天营业多长时间?答: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问题
5、王阿姨平均每天卖多少个皮球?(6分)
篇13: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四边形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长度的估计等。在编排上的特点是:
1.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
2.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
3.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认识四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五、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课时一
一、教学内容: 四边形的认识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
六、板书设计
画一个随意四边形 一个平行四边形
下面各写出他们的特性
课时二、三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五、教学反思
六、教学方法
谈话-讨论法、演示法
七、板书设计
动手操作
课时四、五 周 长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演示-实践法、练习法
五、板书设计:
折几个任意的图形 在黑板展开两周长 比较出周长的求法
课时六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
练习法、引导发现法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各求周长
篇14:《统计》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今天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教学,在教学地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思考,使我对于复式统计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记得去年学生在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时候,很容易在描点的时候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混和在一起,今天课堂上本来打算让学生比较一下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也发现画的时候不同,当提到为什么不同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的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因为折线这里的单位长度就是一月只有一个,而前面是一个同学有两格的,这是我就把一月一格变成了一月两格,这样是否就可以像复式条形统计图一样的呢?为什么未出现不同呢?两者是否可以统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复式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那就是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有了这个就可以发现,在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采用一格呢?就是因为不便于看了,而复式折线统计图采用一格就非常地便于比较,比较哪两个月相差最多,哪两个月相差最少?哪两个月相等?如果采用一个月两格的话就达不到这样便于比较的效果。而复式条形统计图就算是采用了两格,但是是相邻的两格还是非常的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这样就好看又便于比较,所以也就有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不同之处,这里的不同只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两组数据的比较的效果。
篇15:第四单元:《统计》单元备课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大宅科小学 肖 丽
一、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掌握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 特征与作用,能正确描述统计图中的数据。
2、 使学生能正确在制作统计图,充分利用统计图的特性,准确、合 理、规范地反映出有关数据。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针对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问题, 能提出质疑和修改建议,提高制作统计图的技能。
2、 在运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 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2、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进行质疑的习惯。
二、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是探究制作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技能问题。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以及学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有关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技能。 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简单,通过两道例题分别说明如何合理制作扇 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使之正确、充分地反映出有关数据,体现各统 计图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重点:绘制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统一标准。
突破措施:
1. 认真做好课前教学准备究工作,制作相应课件,提高课堂效益。
2.尊重学生,教学民主,做到师生互动,做到因材施教。
3.充分挖掘群体学习的潜能,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评比,培 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4.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6.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 能力。
7.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的统计图的特点和作 用的对比,自然形成新知识的生成点。新课标第一网
8.注重从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出发,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
四、课时安排:
扇形统计图 1课时
折线统计图 1课时
篇16:第六单元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统计
一、 教学内容
例1 理解众数的意义及特点。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例2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三、编排特点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材在编排本单元内容时,注意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如,众数的含义就是通过与平均数的对比来认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
2. 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本单元所选素材涉及到体育、气象、消费等方面,不仅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
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明确学习目的。
四、具体编排
例1
编排思想:
创设舞蹈比赛选拔队员的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呈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全班的交流,教师进行总结,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给出众数的概念,突出其特点。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一组数据的极差和均匀程度分析怎么确定身高,再汇报交流。
给出众数概念后,注意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和区别,进而理解为什么用众数来确定队员的身高,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
做一做
编排思想:
呈现学生视力分布的数据,整理 和描述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不同特点。
安排调查学生视力的实践活动。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平均数和众数的应用。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汇报交流。
根据中位数和众数来分析学生视力的分布情况。
第3小题,可开放,学生能说出道理便可。
第5小题,要真正搞一次实践活动,进行数据分析。
练习二十四
第2题,虽然两名队员平均成绩一样,但是甲队员的成绩分布更稳定、均匀,更适合参加比赛。
第4题,通过整理数据让学生理解: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只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第5题,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第6题,进一步感受众数在统计中的作用,体验统计在决策中的重要价值。
例2
编排思想:
利用复式统计表给出中国和韩国第9-14届亚运会获金牌情况,再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进行描述,让学生比较两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
发现这样比较不是很直观方便。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明明给出提示。
让学生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聪聪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特点: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差异性。
提出4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结合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比较均可。
比较的问题可多样,如增减变化情况和相差情况等。
注意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让学生回忆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教师归纳画图的方法和规范性。
结合回答问题认识统计的意义。
做一做
编排思想:
通过回答问题,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便于比较两种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差异性。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通过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学会分析数据,通过比较发现:两人成绩总体上都在上升,但是李欣是稳步上升,刘云则波动较大,不稳定。由此可预测比赛成绩李欣可能好于刘云。
练习二十五
第1题,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男生和女生都在增高,但13岁后女生趋缓。
第2题,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统计在决策中的重要价值。
第4、5题,面对不同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体验统计在决策中的重要价值。
五、教学建议
1.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在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2.注重对统计量的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意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如众数,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众数,会求众数,更要注意结合具体数据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如教材第122页例1要解决“挑选身高是多少的队员参赛比较合适?”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选用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15个候选队员的身高的集中情况,教材先让学生用平均数、中位数来描述,发现不能很好地反应身高的集中趋势,然后引出众数,由此体会众数的特点: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且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此时用该数据(即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适合。教学时则可按此思路帮助学生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
3.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所穿鞋子的号码、喜爱的电视节目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你们准备如何收集数据;用什么方法展示数据;哪些数据经常出现;数据反映出什么趋势;从这些数据中能得到什么结论;从这些结论中能预测到什么等等。
4.适当把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教学要求。
关于选择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有时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只有合适与否的问题。因此要开放些。注重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对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的理解,淡化纯数值的计算。
综合应用 打电话
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编排思想:
1.探索最优方案(每个人都不空闲)。
2.发现规律(第n分钟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n-1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加1(老师),前n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是2的n次方减1)。
3.应用规律。
教学建议:
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2.提示学生利用画图表的直观形式解决问题。
3.数学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要事先设计好具体通知方案(包括每人的通知对象)和流程图。
篇17:第九单元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P93-97页。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用简单的方法搜集、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四、教学难点: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等。
六、教具:小黑板、挂图等。
七、教学课时:5课时(其中有4节课是活动课)
八 、教学关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九、教学突破: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十、单元小结:
一、课题:统计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P93-97页。
三、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用简单的方法搜集、整理数据。
四、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整理数据方法。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七、教具:小黑板、挂图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老师手中拿的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怎样才能知道装的是什么?
2、那么你们知道盒子里有多少种颜色的花?说说是哪些颜色的花?怎么样才能知道各种颜色的花有几朵?
(二)教学例1
1、教师小黑板出示条形统计图,并说明:图中的四根条形柱分别表示下面所列花的朵数、统计时,有几朵,就在条形柱上涂几个小方格。
2、师:小朋友们,请仔细看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先看图交流后,再全班汇报。师:你能提出些什么问题?指名提问并解答。(主要是比多比少的问题。)
在集体活动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提问练习:一生提问,一生回答。师小结:刚才大家的提问都很不错,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例2)
(三)教学例3
1、师:你们喜欢这四种颜色的哪一种?大家先不要着急回答。喜欢红色的举左手,喜欢黄色的举右手,喜欢蓝色的拍手,喜欢紫色的摇头。
2、师:小朋友们都在动,老师还是不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人多,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办法吗?让学生同桌互议后发表。
3、师小结:这些方法都不错。请同学们分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在你喜欢的颜色下面作记录。
(四)教学效果测评
生活中的统计。师:统计的作用很大,生活中常常用到。例如,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家里每个月都要交水费、电费等,那么就要统计电的度数,水的吨数。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还要统计哪些数据?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统计表,让学生合作完成。
十、课后小结:
篇18:第九单元: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97页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材及学情分析:
统计内容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练习中注意选取学生生活中的题材。) 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统计方法,体会统计的意义与作用)
例1──收集整理已定的数据,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例2──收集整理随机出现的数据,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表示数据,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题材与例1相联系;展示了不同的数据记录方法;统计图与统计表对照出现。
教学措施:
1.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
2.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93~94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准备:统计图、统计表、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都特别喜欢小动物,全班每个人都喜欢什么动物呢?今天就请你做个小调查。
2、出示动物,学生进行收集数据的过程。
绿孔雀 非洲象 大熊猫 袋鼠 梅花鹿 河马
3、提出明确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要让每个人看清楚喜欢这些动物的各有多少人。
4、学生活动。
二、探索新知:
1、 展示学生刚才初步统计的结果。
(1) 用数字表示的。
(2) 用学生的名字表示的。
(3) 用圆圈表示的。
(4) 用画对号的方式表示的。
(5) 用写正字的方式表示的。
……
2、揭题:小朋友们,知道吗?刚才你们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统计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3、发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你刚才收集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实践活动
(调查全班小朋友们喜欢的动物)
统计表:(学具卡片)
绿孔雀 非洲象 大熊猫 袋 鼠 梅花鹿 河 马
统计图:(学具卡片)
绿孔雀 非洲象 大熊猫 袋鼠 梅花鹿 河马
4、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
(1)通过小朋友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
(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三、总结:
1、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统计解决,你能说一说吗?
2、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利用课间调查一下班里小朋友的出生月份,完成95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第二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十七的2--4题。
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小组互相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
2、展示几份。
二、练习:练习十七
1、第2题。
(1)看图,明确题意。
(2)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
(3)完成统计表及问题。
(4)集体订正。
2、第3题:计算。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集体订正答案。
3、第4题:调查本班每一位同学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
4、思考题:用三张卡片,可以摆出6种排法,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预案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 第三单元知识四边形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单元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3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统计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共18篇)】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2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3-12-06
求平均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2023-06-27
习作论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教学论文)2022-05-12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半截蜡烛》说课稿2023-07-02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3-11-27
有余数的除法(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3-05-20
减法的验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2-09-07
有余数除法例1,例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3-06-24
人教版三年级可能性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2-09-26
人教新课标三年上《总复习》的综合资料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