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复习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时间:2023-11-01 07:50:44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1总复习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精选13篇)由网友“bx0603”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1总复习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总复习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1总复习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统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3、进一步体会有关“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进一步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1、引导学生回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①广泛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原始数据。

②对数据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③数据处理、分类和计算。

④ 按一定的顺序或方式表示出来。

提问: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以及直接从报刊、杂志、图书和网络中获取。

2、提问:记录数据有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如选举中队长统计选票时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作图形符号的方法…)

3、出示填空题。

(  )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的关系。

(  )统计图能清楚地直接比较出数量的多少。

小结:我们学过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它们在描述数据时,各自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数据特点进行选择。

4、指导学生完成第1题

⑴引导观察教材提供的两张统计表,说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第一张统计表,重点引导学生对各个城市的数据进行比较,突出最多量和最少量;第二张统计表,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比较,还要引导学生说说发展变化趋势。)

⑵思考:这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

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统计图,并进一步讨论这两种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

⑷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看图回答。

二、回忆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一)出示教材113页的统计图指导观察统计图

1、指名回答,这是什么统计图?

2、组织讨论: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与普通复式条形图有什么不同?

(①直条方向是横着的,也就是用横轴方向表示数量的多少;②表示同一组两个数量的直条不是并着排列的,而时是首尾相接。)

3、独立完成统计表

4、小组交流讨论教材中提出的4个问题

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统计图或统计表进行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

(二)指导完成第3题

1、出示第3题统计表,说说从表中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完成折线统计图:描点、标数据、连线。(注意实线和虚线之分)

3、指导观察完成的折线统计图,引导发现,乙车路程和时间所对就的点连接起来有何特点?(小组讨论)

4、进一步分析每辆车行驶时间与路程的关系,明确乙车所行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

5、在讨论中完成对两个问题的解答。

(三)指导完成第4题

1、讨论扇形统计图的有关特征?

2、独立完成书上3个问题的解答,然后集体校对

篇2:小学数学总复习讲解及训练(三)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主要内容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已学会的一些基本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列方程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3、通过练习,沟通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考点分析

1、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2、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列方程求解,或者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解答。

3、“已知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可以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或者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解答。

4、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沟通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典型例题

例1、(列方程解答和倍问题)

一根绳子长48米,截成甲、乙两段,其中乙绳长度是甲绳的60%。甲、乙两绳各长多少米?

分析与解:乙绳长度是甲绳的60%,把甲绳长度看作单位“1”。

x米

甲绳

( )米                48米

乙绳

乙绳是甲绳的60%

等量关系式:甲绳长度 + 乙绳长度 = 总长度

解答:设甲绳长x米,则乙绳长60%x米。

x + 60%x = 48

1.6x = 48

x = 30

60%x = 30 × 60% = 18

答:甲绳长30米,则乙绳长18米。

检验:30 + 18 = 48(米),符合甲、乙两绳共长48米。

18 ÷ 30 = 60%,符合乙绳长度是甲绳的60%。

例2、(列方程解答差倍问题)

体育馆内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75%,篮球比排球多6个。篮球和排球各有多少个?

分析与解: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75%,是把篮球个数看作单位“1”。

x个

篮球

个      多6个

排球

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75%

等量关系式:篮球 – 排球 = 6个

解答:设篮球有x个,则排球有75%x个。

x - 75%x = 6

0.25x = 6

x = 24

75%x = 24 × 0.75 = 18

答:篮球有24个,排球有18个。

你会自己检验吗?

检验:24 - 18 = 6(个),符合篮球比排球多6个。

18 ÷ 24 = 75%,符合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75%。

点评:在列方程解答和倍、差倍问题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准单位“1”的量,通常情况下设单位“1”的量为x,再用另一个量和单位“1”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出另一个量,最后根据它们的和或差列出方程。

例3、六年级男生比女生少40人,六年级女生人数相当于男生人数的140%,六年级男生有多少人?

错误解法:设:女生有x人,男生就有140%x人。

140%x - x = 40

0.4x = 40

x = 100

140%x = 100 × 1.4 = 140

分析与解:根据“六年级女生人数相当于男生人数的140%”,可以把男生人数看作单位“1”的量,设男生人数为x人,女生人数就是140%x人,再根据“六年级男生比女生少40人”,可以得出数量关系式:“女生人数 – 男生人数 = 40”,根据此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正确解答:设男生有x人,女生就有140%x人。

140%x - x = 40

0.4x = 40

x = 100

答:男生有100人。

点评:解错此题的原因是单位“1”的量找错了,要记住找单位“1”的量时候,首先要去找分率(百分率),因为没有分率就没有单位“1”的量,就不能看到“比”,而“比”后面的那个量就是单位“1”的量。

例4、(列方程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白兔有36只,比灰兔少20%。灰兔有多少只?

分析与解:白兔比灰兔少20%,把灰兔看作单位“1”。

?只

灰兔

36只

白兔

比灰兔少20%

等量关系式:灰兔的只数 – 白兔比灰兔少的只数 = 白兔的只数

解答:设灰兔有x只。

x - 20%x = 36

0.8x = 36

x = 45

答:灰兔有45只。

检验:45 – 45 × 20% = 36 或 (45 – 36)÷ 45 =  20%,符合题意。

例5、(列方程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白兔有48只,比灰兔多20%。灰兔有多少只?

分析与解:白兔比灰兔多20%,把灰兔看作单位“1”。

?只

灰兔

比灰兔多20%

白兔

48只

等量关系式:灰兔的只数 + 白兔比灰兔多的只数 = 白兔的只数

解答:设灰兔有x只。

x + 20%x = 48

1.2x = 48

x = 40

答:灰兔有40只。

检验:40 + 40 × 20% = 48 或 (48 – 40)÷ 40 =  20%,符合题意。

点评:和前面例题一样,都是去求单位“1”的量。在解题时同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的量,看问题求什么,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

例6、(难点突破)

某商品如果按现价18元出售,则亏了25%,原来成本是多少元?如果想盈利25%,应按多少元出售该商品?

分析与解:不管是亏25%,还是盈利25%,单位“1”都是这件商品的成本。所以要先求这件商品的成本。18元亏25%,说明18元比成本少25%,即是成本的(1 - 25%)。盈利25%,说明盈利的是原来成本的25%,实际售价是原来成本的(1 + 25%)。

解答:设原来成本是x元。

x - 25%x = 18

0.75x = 18

x = 24

24 × (1 + 25%) = 30(元)

答:原来成本是24元,应按30元出售该商品。

点评:通常情况下,商品的盈利和亏损都是以成本作单位“1”的 。解答这道题目的关键是确定好单位“1”,这也是解百分数应用题时最重要的。

例7、(考点透视)

水果批发部要运进一批水果,第一次运进总量的22%,第二次运进1.5吨,两次共运进这批水果的62%,这批水果一共有多少吨?

分析与解:根据题意可以画出下面的线段图:

62%

第一次22%     1.5吨

“1”? 吨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次一共运的吨数 -  第一次运的吨数 = 1.5吨,单位“1”的量是这批水果的总吨数,设这批水果一共有x吨,那么两次一共运了62%x吨,第一次运进了22%x吨。

解:设这批水果一共有x吨。

62%x - 22%x = 1.5

40%x = 1.5

x = 3.75

答:这批水果一共有3.75吨。

点评:在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时,要学会画线段图,它的好处是:使题目的条件变得简洁,找数量关系式时更加容易、方便。画图的时候,要先找准单位“1”的量,用一根线段表示出单位“1”的量之后,再去表示其他的量。

篇3:小学数学总复习讲解及训练(四)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主要内容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考点分析

1、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形成圆柱的面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2、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3、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4、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5、圆柱的表面积 = 侧面积 + 底面积 × 2

典型例题

例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和圆锥分别有什么特点?

分析与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平面图形(长方形或正方形),而圆柱和圆锥除了底面是平面图形(圆)外,都有一个曲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见下表。

圆  柱 圆  锥

底  面 两个底面完全相同,都是圆形。 一个底面,是圆形。

侧  面 曲面,沿高剪开,展开后是长方形。 曲面,沿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条线段剪开,展开后是扇形。

高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无数条。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只有一条。

例2、求下面立体图形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

半径3厘米               直径10米

分析与解:根据圆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计算圆柱和圆锥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

圆柱:底面周长  3.14 × 3 × 2 = 18.84(厘米)

底面积    3.14 × 3  = 28.26(平方厘米)

圆锥:底面周长  3.14 × 10 = 31.4(米)

底面积    3.14 ×(10÷2) = 78.5(平方米)

点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在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时只要按照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例3、判断:圆柱和圆锥都有无数条高。

错误解法:正确

分析与解: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正确解答:错误

点评: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有无数个对应的点,圆柱有无数条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顶点和底面圆心都是唯一的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例4、(圆柱的侧面积)体育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5厘米,高是12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分析与解:

底面周长

沿着圆柱侧面的一条高剪开,将侧面展开,就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因此,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圆柱的高就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即圆柱的侧面积。

解答: 3.14 × 5 × 12 = 188.4(平方厘米)

答:它的侧面积是188.4平方厘米。

点评: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不能直接求出它的面积。推导出侧面积的计算公式也用到了转化的思想。把这个曲面沿高剪开,然后平展开来,就能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圆柱的侧面积。

例5、(圆柱的表面积)

做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直径是0.6米,高是1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分析与解:求铁皮的面积,就是求圆柱形油桶的表面积,即两个底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的和。

解答:底面积:3.14 ×(0.6÷2) = 0.2826(平方米)

侧面积:3.14 × 0.6 × 1 = 1.884(平方米)

表面积:0.2826 × 2 + 1.884 = 2.4492(平方米)≈ 3(平方米)

答:至少需要铁皮3平方米。

点评: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儿保留整数,十分位上虽然是4,但也要向个位进1。

例6、(辨析)一个无盖的圆柱铁皮水桶,底面直径是30厘米,高是50厘米。做这样一个水桶,至少需用铁皮6123平方厘米。

分析与解:题目中是做一个无盖的圆柱铁皮水桶,只有一个底面。在计算铁皮面积时只要用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的面积。

解答:底面积:3.14 ×(30÷2) = 706.5(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 × 30 × 50 = 4710(平方厘米)

表面积:706.5 + 4710 = 5416.5(平方厘米)

答:做这样一个水桶,至少需用铁皮5416.5平方厘米。

例7、(考点透视)一个圆柱的侧面积展开是一个边长15.7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分析与解:圆柱的侧面积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即圆柱的高和底面周长都是15.7厘米。根据圆柱的底面周长可以算出底面积。

解答:底面半径:15.7 ÷ 3.14 ÷ 2 = 2.5(厘米)

底面积:3.14 × 2.5  = 19.625(平方厘米)

侧面积:15.7 × 15.7  = 246.49(平方厘米)

表面积:19.625 × 2 + 246.49 = 285.74(平方厘米)

答: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285.74平方厘米。

例8、(考点透视)一个圆柱形的游泳池,底面直径是10米,高是4米。在它的四周和底部涂水泥,每千克水泥可涂5平方米,共需多少千克水泥?

分析与解:要求水泥的质量,先要求水泥的面积。在圆柱形的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部涂水泥,涂水泥的面积是一个底面积加上侧面积。

解答:

侧面积:3.14 × 10 × 4 = 125.6(平方米)

底面积:3.14 × (10 ÷ 2) = 78.5(平方米)

涂水泥的面积:125.6 + 78.5 = 204.1(平方米)

水泥的质量:204.1 ÷ 5 = 40.82(千克)

答:共需40.82千克水泥。

例9、(考点透视)把一个底面半径是2分米,长是9分米的圆柱形木头锯成长短不同的三小段圆柱形木头,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分析与解:锯圆柱形木头,表面积增加的部分是若干个相同的底面积。锯成三段,要锯两次,每锯一次增加两个面,锯了两次增加了四个面。

3.14 × 2  × 4 = 50.24(平方分米)

答:表面积增加了50.24平方分米。

点评:这是一道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题目,对于这一类题目,它的规律就是每切一次就增加两个面。但切的方式不同,增加的面也不同。如果是沿着底面直径把圆柱切成相同的两个部分,增加的面就是以底面直径和高为两邻边的长方形。

篇4:小学数学总复习讲解及训练(五)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主要内容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转化的思想,在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考点分析

1、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容积) = 底面积 × 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是:V = sh 或者V = лrh 。

2、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 =  sh 或者V =  лrh 。

典型例题

例1、(计算圆柱的体积)一个圆柱,底面周长9.42分米,高20厘米。求它的体积?

分析与解:求圆柱的体积,一般根据V = sh或者 V = лrh ,题中没有给出底面积,又没有给出底面半径,所以要先求出底面半径,同时题目中单位名称不统一,要注意化单位,可以统一为分米,也可以统一为厘米。

20厘米 = 2分米

底面半径:9.42 ÷ 3.14 ÷ 2 = 1.5(分米)

体积:    3.14 × 1.5× 2 = 14.13(立方分米)

答:它的体积是14.13立方分米。

点评:会使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但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也非常重要。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之前的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一样,都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例2、(计算圆柱的容积)

一个圆柱形的粮囤,从里面量得底面周长是9.42米,高是2米,每立方米稻谷约重545千克,这个粮囤约装稻谷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分析与解:先通过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再求出底面积,进而求出容积。再去求能装稻谷多少千克。

3.14 ×(9.42÷3.14÷2) × 2 × 545 = 7700.85 ≈ 7701(千克)

答:这个粮囤约装稻谷7701千克。

点评:虽然求容积的方法和求体积的方法相同,但并不意味着体积就是容积。体积的数据是从外面量的,而容积的数据要从里面量。所以一个物体的体积都比其容积要大。

例3、(计算和圆柱的体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有一个高为6.28分米的圆柱形机件,它的侧面展开正好是一个正方形,求这个机件的体积?

分析与解:圆柱侧面展开是个正方形,说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先通过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3.14 ×(6.28÷3.14÷2) × 6.28 =19.7192(立方分米)

答:这个机件的体积是19.7192立方分米。

点评:圆柱侧面展开之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在这儿展开之后是个正方形,就说明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

例4、(综合题)一种抽水机出水管的直径是1分米,管口的水流速度是每秒2米,1分钟能抽水多少立方米?

分析与解:每秒流出来的水的形状,可以看成是一个底面直径1分米,高2米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就是1秒种流出的水的体积,再乘60得出1分钟抽水的体积。

1分米 = 0.1米

3.14 ×(0.1÷2) × 2 = 0.0157(立方米)

0.0157 × 60 =0.942(立方米)

答:1分钟能抽水0.942立方米。

例5、(综合题)把一根长4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两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31.4平方厘米。这根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分析与解:长4米是圆柱的高,要求圆柱的体积还要知道底面积。把圆柱截成两段,增加了两个底面的面积,即增加31.4平方厘米,可以求出圆柱的底面积。

4米 = 400厘米

31.4 ÷ 2 = 15.7(平方厘米)

15.7 × 400 = 6280(立方厘米)

答:这根钢材的体积是6280立方厘米。

例6、(计算圆锥的体积)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4厘米,求它的体积。

分析与解: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直径、周长时,都要先求出底面积,然后根据V =  sh来计算圆锥的体积。在计算时,千万不要忘记“除以3”或“乘 ”。

× 3.14 ×6  × 4 = 150.72(立方厘米)

答:圆锥的体积是150.72立方厘米。

点评:求圆锥的体积不能忘了最后要除以3。如果不除以3,求的就是和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而不是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可以先算 ×6 ×4,最后再乘3.14,可以使计算简便,提高正确率。

例7、(解决和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

一个圆锥形沙堆高1.5米,底面周长是18.84米,每立方米沙约重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分析与解:要求沙堆的质量,先要求沙堆的体积。沙堆是圆锥形,已知它的高和底面周长,根据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先求圆锥的底面积。

底面半径:18.84÷3.14÷2 = 3(米)

体积:  × 3.14 ×3  × 1.5 = 14.13(立方米)

沙堆的质量:14.13 × 1.7 = 24.021(吨)

答:这堆沙约重24.021吨。

例8、判断:(1)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 (   )

(2)如果一个圆锥的体积是一个圆柱体积的 ,那么它们等底等高。… (   )

分析与解:(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这一结论是将它的体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进行比较得到的。

(2)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但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并不意味着它们等底等高。

例9、(综合题)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75.36立方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分析与解:要求圆锥的高,根据圆锥体积计算的公式,可以先用体积乘3,求出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再除以底面积,即高 = 体积 × 3 ÷ 底面积,注意不能用圆锥的体积直接除以底面积。也可以根据圆锥体积计算的公式列方程解答。

方法1:

底面积:3.14 ×3  = 28.26(平方厘米)

高:75.36 × 3 ÷ 28.26 = 8(厘米)

方法2:设高是ⅹ厘米。

× 3.14 ×3  × ⅹ = 75.36

9.42ⅹ = 75.36   ……  先算左边的 ×3.14×3

ⅹ = 8

答:高是8厘米。

点评:通过体积去求圆锥的高时要注意先用体积乘3,求出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再除以底面积,求出高;也可以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用方程解答。

例10、(综合题)把一个棱长为12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削去的部分是多少立方厘米?

分析与解:将正方体木块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都等于正方体的棱长。

正方体的体积:12 × 12 ×12 = 1728(立方厘米)

圆锥的体积: ×3.14 ×(12÷2) × 12 = 452.16(立方厘米)

削去部分的体积:1728 – 452.16 = 1275.84(立方厘米)

答:圆锥的体积是452.16立方厘米,削去的部分是1275.84立方厘米。

篇5:小学数学总复习讲解及训练(九)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期中复习及考前模拟

复习要点:

(一)数与代数

1、百分数的应用

百分数的应用是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要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较简单的有关纳税、利息、折扣的问题,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百分数。

2、比例的有关知识

比例的知识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用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问题。

3、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作出相应的判断。根据《标准》的精神,教材适当加强了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不再安排解答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应用题。

xkb1.com

(二)空间与图形

1、圆柱和圆锥

圆柱与圆锥是本册教材的又一个重点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及计算方法等知识。

2、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小学数学新增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可以按一定的比例发生大小变换。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三单元里,结合比例的知识进行教学。

3、确定位置等内容

确定位置也是新增的教学内容,在初步认识方向的基础上,用“北偏东几度”“南偏西几度”的形式量化描述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还要联系比例尺的知识,用“距离多少”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知识点梳理

(一)数与代数

1、百分数的应用

(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①要点: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的量÷另一个数

②例题:六年级男生有180人,女生有160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百分只几?

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 ÷ 女生人数 = 百分之几  (180 - 160)÷ 160 = 12.5%

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 ÷ 男生人数 = 百分之几  (180 - 160)÷ 180 ≈ 11.1%

(2)纳税问题

①要点:应该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应纳税额 = 收入 × 税率

②例题:张强编写的书在出版后得到稿费1400元,稿费收入扣除800元后按14%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张强应该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1400 - 800)×14% = 84(元)

(3)利息问题

①要点: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除还给本金外,另外付给的钱叫做利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率叫做利率。税前应得利息 = 本金 × 利率 × 时间

②例题:叔叔今年存入银行10万元,定期二年,年利率4.50% ,二年后到期,扣除利息税5% ,得到的利息能买一台6000元的电脑吗?

100000 × 4.5%  × 2 × (1 - 5%)  = 8550(元)

8550元  >  6000元   得到的利息能买一台6000元的电脑

(4)有关折扣问题

①要点: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商品现价 = 商品原价 × 折数。

②例题:一种衣服原价每件5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每件售价多少元?

九折就是90%,50×90%=50×0.9=45(元)

例题:一种衣服现在打九折出售,现在售价是45元,每件的原价是多少元?

九折”就是90%,ⅹ×90% = 45     ⅹ=50

(5)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①要点: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完全相同;解答“已知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可以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或者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解答。

②例题:果园里的梨树和苹果树共有360棵,其中的苹果树的棵树是梨树的棵树的20%。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解:设梨树有x棵,苹果树有20%x棵

x + 20%x = 360      x = 300

20%x = 300 × 20% = 60

答:梨树有300棵,苹果树有60棵。

例题:某工厂六月份用煤6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少用煤25%,五月份用煤多少吨?

解:设五月份用煤x吨

x - 25%x = 60      x = 80

答:五月份用煤80吨。

2、比例的有关知识

(1)比例的意义

①要点: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②例题: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6.4 : 4和9.6 : 6能否组成比例?

因为:6.4 : 4 = 6.4 ÷ 4 = 1.6   9.6 : 6 = 9.6 ÷ 6 = 1.6

所以:6.4 : 4 = 9.6 : 6

(2)比例的基本性质

①要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②例题:    3 :8  =  18  :48        3 × 48 = 8 × 18

内项

外项

例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6 :1.8和0.5 :0.25能否组成比例?

因为  3.6 × 0.25 = 0.9      1.8 × 0.5 = 0.9

所以  3.6 :1.8 = 0.5 :0.25

例题:从12的因数中任意选出4个数,再组成8个比例式。

因为:12 = 1 × 12 = 2 × 6 = 3 × 4

所以从12的因数中任意选出两组4个数并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组成8个不同的比例。       2 × 6 = 3 × 4

(2)︰(3)= (4)︰(6)    (3)︰(2)= (6)︰(4)

(2)︰(3)= (4)︰(6)    (3)︰(2)= (6)︰(4)

(6)︰(4)= (3)︰(2)    (4)︰(6)= (2)︰(3)

(6)︰(4)= (3)︰(2)    (4)︰(6)= (2)︰(3)

(3)解比例

①要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②例题:3 : 8 = ⅹ : 40                  =

8ⅹ = 3 × 40             4.5ⅹ = 9 × 0.8

8ⅹ = 120                 4.5ⅹ = 7.2

ⅹ = 15                     ⅹ = 1.6

(4)比例尺

①要点: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 =  ,比例尺有两种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②例题:在一幅某乡农作物布局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6千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16千米 = 1600000厘米

=

例题:说出下面比例尺表示的意思。

这是线段比例尺,它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200千米。

例题: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5厘米。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方法1、12.5×500000 = 6250000(厘米)= 62.5(千米)

方法2、2.5×5 = 62.5(千米)

方法3、12.5 ÷   = 12.5×500000 = 6250000(厘米)= 62.5千米

解:设甲、乙两城实际相距ⅹ厘米。

=

1ⅹ = 12.5 × 500000

ⅹ = 6250000

6250000(厘米)= 62.5千米

(5)面积变化

①要点:把一个平面图形按照一定的倍数(n)放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后,放大(或缩小)后与放大(或缩小)前图形的面积比是n:1(或1:n)。

②例题:下面的大长方形是由一个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和宽,算算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量得小长方形的长是2.5厘米,宽是1厘米;大长方形的长是7.5厘米,宽是3厘米。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长的比是7.5 : 2.5 = 3 : 1,宽的比是3 : 1。

=   =   ×   = 9 : 1 = 3 : 1

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9 : 1。

3、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

(1)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

①要点: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  = K(一定)用“描点法”可以得到正比例的图像,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对照图像,能根据一种量的值,估计另一种量相对应的值。

②例题:仔细观察下表,思考表格中两种量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表格1

数量/本 1 3 6 8 10 20 ……

总价/元 4 12 24 32 40 80 ……

= 4,  = 4,  = 4  ……

因为  = 单价(一定),所以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例题:在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三种量中xkb1.com

当(    )一定时,(    )与(    )成正比例;

当(   )一定时,(    )与(    )成正比例。

例题:某造纸厂每小时造纸1.5吨,2小时、3小时┈┈各造纸多少吨?

造纸时间/时 1 2 3 4 ……

造纸吨数/吨 1.5 ……

根据表中的数据,在下图中描出造纸时间和造纸吨数对应的点,再把它们连起来。             吨数/吨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时间/时

造纸吨数与造纸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因为  = 每小时造纸吨数(一定),所以每小时造纸吨数一定时,造纸吨数与造纸时间成正比例。

根据图像判断,5小时造纸多少吨?

根据图像判断,5小时造纸7.5吨

(2)反比例的意义

①要点: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xy = K(一定)。

②例题:仔细观察下表,思考表格中两种量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用60元钱购买笔记本,笔记本的单价和可以购买的数量如下表:

单价/元 1.5 2 3 4 5 6 ……

数量/本 40 30 20 15 12 10 ……

1.5 × 40 = 60 ,2 × 30 = 60 ,4 × 15 = 60  ……

因为单价 × 数量 = 总价(一定),所以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例题:在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三种量中当(  )一定时,(  )与(  )成反比例。

(二)空间与图形

1、圆柱和圆锥

(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圆柱 圆锥

底面 两个底面完全相同,都是圆形。 一个底面,是圆形。

侧面 曲面,沿高剪开,展开后是长方形。 曲面,沿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条线段剪开,展开后是扇形。

高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无数条。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只有一条。

(2)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①要点: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圆柱的表面积 = 侧面积 + 底面积 × 2

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容积) = 底面积 × 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是:V = sh 或者V = лrh 。

②例题:用铁皮制作一个圆柱形烟囱,要求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15分米,制作这个烟囱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接头处不计,得数保留整平方分米)

侧面积:3.14 × 3 × 15  = 141.3(平方分米)≈ 142(平方分米)

例题:一个圆柱形蓄水池,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是4米,将这个蓄水池四周及底部    抹上水泥。如果每平方米要用水泥20千克,一共要用多少千克水泥?

底面积:25.12 ÷ 3.14 ÷ 2 = 4(米)

3.14 × 4  = 50.24(平方米)

侧面积:25.12 × 4 = 100.48(平方米)

表面积:50.24  + 100.48 = 150.72(平方米)

水泥质量:  150.72 × 20 = 3014.4千克

例题:在直径0.8米的水管中,水流速度是每秒2米,那么1分钟流过的水有多少立方米?

3.14 ×(0.8÷2) × 2 × 60 = 60.288(立方米)

(3)圆锥的体积

①要点: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 =  sh 或者V =  лrh 。

②例题: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

例题: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

例题: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3.14 ×2 ×1.5×1.8 = 11.304(吨)

2、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①要点: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放大或缩小,就是把它的每条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②例题:一张长方形图片,长12厘米,宽9厘米。按1 : 3的比缩小后,新图片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这张图片(    )不变,大小(    )。

一张长方形图片,长12厘米,宽9厘米。按1 : 3的比缩小后,新图片的长是(   4  )厘米,宽是( 3 )厘米,这张图片(  形状  )不变,大小(  变了  )。

例题:一块正方形的花手帕,边长10厘米,将其按(   )的比放大后,边长变为30厘米。

一块正方形的花手帕,边长10厘米,将其按(3 : 1  )的比放大后,边长变为30厘米。

例题:按2 : 1的比画出平行四边形放大后的图形,按1 : 3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3、确定位置等内容

①要点:知道了物体的方向和距离,就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根据物体的位置,结合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可以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画的时候先按方向画一条射线,在根据图上距离找出点所在的位置。

描述行走路线要依次逐段地说,每一段都应说出行走的方向与路程。

②例题:下图是按1︰50000的比例尺绘出的方位图。说一说商店、公园、电影院的位置。

电影院

●30

●       ●

40             广场  公园

●  商店

公园在广场的东面(  0.75  )千米处。

量得公园到广场的图上距离是1.5厘米,1.5×50000 = 75000厘米 = 0.75千米

电影院在广场的( 北 )偏( 东 )( 60 )方向( 0.75 )千米处。

商店在广场的( 南偏西 50方向1.5千米处 )。量得商店到广场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

例题:下图是某市旅游1号车行驶的线路图,请根据线路图填空。

旅游1号车从起点站出发,向(    )行驶到达青水公园,再向(    )偏(    )(    )的方向行(    )千米到达抗战纪念碑。

由绿博园向南偏(    )(    )的方向行(    )千米到达购物中心,再向北偏(    )(    )的方向行(    )千米到达人民公园。

旅游1号车从起点站出发,向( 东 )行驶到达青水公园,

再向( 北 )偏(东)(40)的方向行(1.8 )千米到达抗战纪念碑。

由绿博园向南偏(东)(60)的方向行(1.7)千米到达购物中心,再向北偏( 东 )(70)的方向行(1.5)千米到达人民公园。

篇6:小学数学总复习讲解及训练(六)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主要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比例的“项”、“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考点分析

1、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放大或缩小,就是把它的每条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4、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典型例题

例1、(把图形按某个比相应放大或缩小,形状没有改变,只是大小变了)

A                     B

C

(1)长方形A的长是1.5厘米,宽是1厘米;长方形B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这两个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如果要把长方形A按 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

分析与解:(1)长方形B的长是长方形A的2倍,宽也是长方形A的2倍。或者说长方形B和长方形A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长方形的比是2:1,就是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按2:1的比进行放大。

(2)把长方形A按1:2的比缩小后为长方形C,长、宽缩小为原来的 ,图C的长是0.75厘米,图C的宽是0.5厘米。

由此可见,放大或缩小前后图形形状没有改变,还是长方形,只是大小变了。

例2、(根据指定的比,将图形按要求放大或缩小)

先按3:2的比画出长方形A放大后的图形B,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A缩小后的图形C。(1)图B的长、宽各是几格?(2)图C呢?(3)观察这三幅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A

B

C

分析与解:(1)按3:2的比将长方形A放大,即将长方形A的长与宽分别扩大1.5倍,那么图B的长为6×1.5 = 9格,宽为4×1.5 = 6格。(2)按1:2的比将长方形A缩小,即将长方形A的长与宽分别缩小到原来的 ,那么图C的长为6÷2 = 3格,宽为4÷2 = 2格。(3)从这三幅大小不同的图形上可以看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大小虽变了,但形状不变,而且各条边长度的变化都符合指定的比。

点评:按比例放大图形或缩小图形,关键是要先根据比确定是放大还是缩小,然后确定好每条边的长度,画出图形就行了。

例3、(将两个相等比写成一个等式)

图B是由图A放大后得到的,你能分别写出这两幅图中各自的长与宽的比吗?比较写出的两个比,你有什么发现?

B

A                                   6厘米

3厘米

8厘米

4厘米

分析与解:(1)图A中长与宽的比是4:3;图B中长与宽的原始比是8:6,而8:6化简后就是4:3。

(2)这两个比化简后都是4:3,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可以写成一个等式。即

4:3 = 8:6或  =  ,都读作:4比3 等于 8比6。

例4、(认识比例)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

(1) 5 :6 和15 :18       (2)  0.2 :0.1 和 3 :1

(3)   :  和 1.2 :0.8  (4) 6 :2 和  :

分析与解:分别求出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如果相等就能组成比例,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1) 因为5 :6 =  ,15 :18 =  ,所以5 :6 = 15 :18。

(2) 因为0.2 :0.1 = 2, 3 :1 = 3,所以 0.2 :0.1 和 3 :1不能组成比例。

(3) 因为  :  =  , 1.2 :0.8 =   ,所以  :  = 1.2 :0.8。

(4) 6 :2 = 3,  :  = 3,所以6 :2 =   : 。

点评: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像题目中的方法一样,求出两个比的比值,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否则就不行。这样解题的依据是比例的意义。

例5、(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3.6米,4小时织布4.8米。你能根据数量间的关系写出比例吗?

分析与解:(1)这台织布机织布米数和织布时间的比相等。      3.6 :3 = 4.8 :4

(2)这台织布机织布米数的比和织布时间的比相等。  3.6 :4.8 = 3 :4

(3)这台织布机织布时间和织布米数的比相等。      3 :3.6 = 4 :4.8

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

3.6 :3  =  4.8 :4

内项

外项

观察题中的三个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3.6 :3 = 4.8 :4   3.6 :4.8 = 3 :4   3 :3.6 = 4 :4.8

(1)3.6和4可以同时做比例的外项,也可以同时做比例的内项。

(2)3.6 × 4 = 3 × 4.8,可见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如果把3.6 :3 = 4.8 :4改写成分数形式  =  ,等号两边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结果也相等。

(4)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 a : b = c : d,

那么这个规律可表示成ad = bc 或 bc = ad。

(5)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6、(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根据2 × 7 = 1.4 × 10这个等式写出几个比例。

分析与解: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得出2和7、1.4和10这两组数要么同时是比例的外项,要么同时是比例的内项。

1.4 : 2 = 7 : 10                  1.4 : 7 = 2 : 10

10 : 2 = 7 : 1.4                  10 : 7 = 2 : 1.4

2 : 1.4 = 10 : 7                  2 : 10 = 1.4 : 7

7 : 1.4 = 10 : 2                  7 : 10 = 1.4 : 2

点评:像这样的比例一共可以写8个。但它们不变的是2和7要么同时为内项,要么同时为外项,而1.4和10这一组数也一样。写的时候可以一组一组地写了。

例7、(按比例放大的含义)

王叔叔在电脑上将下面的图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的图片的长是12.5厘米,你有什么发现?

4厘米

5厘米

分析与解:按比例放大就是把原图形中的各部分线段都按相同的比放大,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厘米数是可以组成比例的。两张图片长的比与宽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两张图片中各自长、宽的比也可以组成比例。

12.5 : 5 = 宽 : 4   或    12.5 : 宽 = 5 : 4

例8、(解比例)上图中宽是多少厘米?

分析与解:在解比例时,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积相等的式子,然后再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答。

解:设宽是ⅹ厘米。

12.5 : 5 = ⅹ : 4

5ⅹ = 12.5 × 4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5ⅹ = 50

ⅹ = 10

答:放大后图片的宽是10厘米。

点评: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同学们,你会解答     =    这个比例吗?试试看吧!

篇7:小学数学总复习讲解及训练(十二)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主要内容

统计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  ,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3、 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三、考点分析

1、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3、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指这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处于最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正中间有两个数,中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

4、如果一组数据的众数出现的次数很多,这时的众数具有代表性;如果一组数据里有极端数据,这时的中位数具有代表性。

典型例题

例1、(理解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式,对扇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小明家5月份支出情况统计图:

(1)图中的这个圆表示什么什么?被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什么形状?

(2)从图上看,哪项支出最多?哪项支出最少?

(3)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分析与解:扇形统计图用一个圆表示总数量,用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解答:(1)图中的这个圆看作单位“1”,表示小明家5月份支出情况。被分成了6个扇形,分别表示服装、食品、赡养老人、水电气、文化、其他这6项的支出情况。

(2)从图上扇形的大小可以直观地看出,食品支出最多,其他支出最少。当然也可以根据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数来比较。

(3)可以看出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数,如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36﹪,文化支出占总 支出的20﹪┈┈┈

点评:扇形统计图通过各个扇形的大小,反映各个部分的多少。图的直观形象,容易引发比较、估计和判断。当然所有量的扇形合起来是一个圆,总数量的分率是100﹪。

例2、(根据扇形统计图进行有关的计算)

如果小明家5月份总支出是1600元,根据例1的统计图,填写下表。

支出总类 食 品 服 装 赡养老人 水电气 文 化 其 他

金额/元

分析与解:图中的这个圆表示总支出,看作单位“1”,可以根据每项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数,求出每项支出多少元。

解答:

食品:1600 × 36﹪ = 576(元)   服装:1600 × 10﹪ = 160(元)

赡养老人:1600 × 16﹪ = 256(元)  水电气:1600 × 10﹪ = 160(元)

文化:1600 × 20﹪ = 320(元)  其他:1600 × 8﹪ = 128(元)

支出总类 食 品 服 装 赡养老人 水电气 文 化 其 他

金额/元 576 160 256 160 320 128

例3、(辨析)要表示各部分与总数的关系,就选用条形统计图。

分析与解:条形统计图用长短不同的直条表示出不同的数量,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但要反映各部分与总数的关系,应选用扇形统计图。

正确解答:要表示各部分与总数的关系,就选用扇形统计图。

例4、(理解众数的意义,并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江阳电子配件厂第一车间有12名工人,5月份每人的日均生产零件个数是:42、51、46、44、48、50、51、56、44、48、48、43。找出这组日产量的众数。

分析与解:一组数据的众数是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在求众数的时候,只要数一数每个数出现的次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众数。

解答:48出现的次数最多,因此48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点评:求众数的方法就是在一组数据中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例5、(根据统计表来求众数)某商店销售各种领口尺寸衬衫的情况如下表。

领口尺寸/厘米 38 39 40 41 42

数量/件 13 19 34 15 9

你认为商店应多进哪种衬衣?

分析与解:应多进哪种衬衫,这种衬衫的尺寸就应该是众数。从统计表上看,销售的每一件衬衫作为一个数据,每种尺寸的衬衫售出的件数,可以看作相应数据的个数。如领口38厘米的衬衫售出13件,表示38这个数出现了13次。

解答:领口40厘米的衬衫售出34件,表示40这个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了34次,4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应多进领口尺寸40厘米的衬衫。

例6、(比较平均数和众数在表示一组数据特征时哪个更合适)

下面是某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单位:元)

3000、、900、800、750、650、600、600、600、600、500

请分别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众数,再比较哪个数据更能代表这组数据的特征。

分析与解: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值,而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它们都能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但由于一组数据中数据的不同,它们在反映一组数据特征的时候代表性不同。

解答:

求平均数:(3000 + 2000 + 900 + 800 + 750 + 650 + 600 + 600 + 600 + 600 + 500 )÷ 11 = 1000

求众数:600出现了4次,所以60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平均数是1000,但是大多数人的工资没有那么高,主要是前两个人的工资比其他人高得多,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组数据的真实情况。而众数600更能代表这组数据的特征。

例7、(辨析) 一组数据的众数只有一个。

分析与解:一组数据的众数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在1.71、1.75、1.73、1.75、1.72、1.71、1.75、1.71这组数据中,1.71和1.75都出现了3次,所以1.71和1.75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而在1、2、3、5、7这组数据中,每个数都出现了一次,这组数据没有众数。

解答: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是一个,也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例8、(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下面是9位同学的体重。(单位:千克)

35、42、30、29、52、44、39、36、33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首先将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找出中间的数就是中位数。

解答:将9位同学体重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如下:

29、30、33、35、36、39、42、44、52

正中间的一个数是36,所以36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例9、(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下面是8位同学的身高。(单位:厘米)

142、138、145、130、150、145、139、143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本组有8个数据,先将这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然后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解答:将8位同学身高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如下:

130、138、139、142、143、145、145、150

正中间的有两个数,是142、143。  (142 + 143)÷ 2 = 142.5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2.5。

例10、(辨析)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正中间的数。

分析与解:要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先要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然后再找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如果数据有奇数个,正中间的数就是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偶数个,正中间两个的平均数是中位数。

例11、(综合题)李玲同学前几次的数学成绩分别是:96分、98分、95分、93分。但最近一次的数学成绩是45分,原因是考试时她患感冒,正在发烧。请你用一个合理的统计量来评价李玲的数学学习水平。

分析与解:李玲的数学成绩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95,平均数是85.4,很明显中位数更能代表李玲的数学学习水平,因为她考了一个45分,对平均数的影响很大,使平均数比中位数低了很多。

解答:用中位数能代表李玲的数学学习水平。

例12、(综合题)某公司的33名职工的月工资收入统计如下。

职务 董事长 副董

事长 董事 总经理 经理 管理员 职员

人数 1 1 2 1 5 3 20

工资/元 5500 5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求该公司职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更能代表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结合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与解:先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再进行分析。

解答:

(1)平均数是2091,中位数是1500,众数是1500。

(2)在这个问题中,中位数或众数均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公司中少数人的工资额与大多数人的工资额差别较大,这样导致平均数与中位数偏差较大,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

篇8:小学数学总复习讲解及训练(七)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主要内容

比例尺、面积变化、确定位置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4、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5、使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的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6、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画图、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考点分析

1、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比例尺 =  ,比例尺有两种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3、把一个平面图形按照一定的倍数(n)放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后,放大(或缩小)后与放大(或缩小)前图形的面积比是n:1(或1:n)。

4、知道 了物体的方向和距离,就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5、根据物体的位置,结合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可以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画的时候先按方向画一条射线,在根据图上距离找出点所在的位置。

6、描述行走路线要依次逐段地说,每一段都应说出行走的方向与路程。

典型例题:

例1、(认识比例尺)

王伯伯家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40米,宽30米。把这块菜地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画在平面图上长4厘米,宽3厘米。你能分别写出菜地长、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吗?

分析与解: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先要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40米 = 4000厘米    3厘米 = 0.03米

=         =   =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 比例尺或  = 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0,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写成 ,仍读作1比1000。

点评: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题目。做的时候唯一要注意的就是末尾0的问题:一是米、千米化成厘米的时候要在米、千米那个数的末尾加上2、5个0;二是在求比例尺的结果时要注意0的个数。多数一数、想一想,是不会有错的。

例2、(对比例尺的理解及比例尺的两种表示方法)

比例尺1:1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几?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

分析与解:比例尺1:1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1000厘米,即10米。

像形如1:1000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这样表示

0       10      20         30米

,这是线段比例尺,它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10米。

例3、一个手表零件长2毫米,画在一幅图上长4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错误解法:4厘米 = 40毫米   2 : 40 = 1 : 20

思路分析:无论什么样的图纸,比例尺始终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根据比例尺的定义,用“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 比例尺”去求。

正确解答:4厘米 = 40毫米   40 : 2 = 20 : 1

点评:比例尺通常情况下都应该写成前项是1的比。但比例尺的作用除了把实际距离缩小,还可以把实际距离扩大,这样比例尺的前项就比后项大,这时后项通常化成1。在解答时,只要坚持好“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 比例尺”,图上距离在前就可以了。

例4、(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2.5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分析与解:方法1:比例尺是 ,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60000倍。

2.5×60000 = 150000(厘米)

150000(厘米)= 1500米

方法2:比例尺是 ,也就是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60000厘米,即600米。

2.5×600 = 1500(米)

方法3:根据   = 比例尺,可以用“图上距离 ÷ 比例尺”或“解比例”的方法来求实际距离。

2.5 ÷   = 2.5×60000 = 150000(厘米)= 1500米

解:设两地的实际距离是ⅹ厘米。

=

1ⅹ = 2.5 × 60000

ⅹ = 150000

150000(厘米)= 1500米

答:两地的实际距离是1500厘米。

例5、(平面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后,面积扩大了比的平方倍)

下面的大长方形是由一个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和宽,算算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分析与解:量得小长方形的长是2.5厘米,宽是1厘米;大长方形的长是7.5厘米,宽是3厘米。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长的比是7.5 : 2.5 = 3 : 1,宽的比是3 : 1。

=   =   ×   = 9 : 1 = 3 : 1

答: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9 : 1。

例6、(认识北偏东(西)若干度、南偏东(西)若干度等方向)

如图,一辆汽车向正北方向行驶,你能说出商场和书店分别在汽车的什么方向吗?

N

商场            北

45

60    书店

0       3      6        9千米

汽车

分析与解:从图上可以看出,以汽车为中心,书店在汽车的东北方向,商场在汽车的西北方向。

怎样才能更准确地表示它们的位置呢?

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方向,书店在汽车的北偏东60方向。

西北方向也叫做北偏西方向,商场在汽车的北偏西45方向。

答:书店在汽车的北偏东60方向,商场在汽车的北偏西45方向。

例7、(知道了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量出上图中书店到汽车的图上距离,根据比例尺算一算,书店在汽车北偏东60方向的多少千米处?商场呢?

分析与解:从图中量得书店和商场到汽车的图上距离分别是1.2厘米和2.3厘米,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3千米,分别算出实际距离。

1.2 × 3 = 3.6(千米)┄┄┄书店

2.3 × 3 = 6.9(千米)┄┄┄商场

答:书店在汽车北偏东60方向的3.6千米处,商场在汽车北偏西45方向的6.9千米处。

点评:只有在方向词的后面添上角的度数,才能准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确定方向时,一定要先确定好南或北,再看是偏东还是偏西,如果图中没有画线,要先连线。算实际距离就根据前面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去求。

例8、(辨析)书店在汽车的北偏东60方向,表示汽车也在书店的北偏东60方向。

分析与解:书店在汽车的北偏东60方向,是以汽车为中心,由北向东旋转60;而以书店为中心,汽车在书店的西南方向,即南偏西60方向。

书店在汽车的北偏东60方向,表示汽车在书店的南偏西60方向。

例9、(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有序地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海面上有一座灯塔,灯塔北偏西30方向30千米处是凤凰岛。

N

W西                    东E

灯塔

0    10   20     30千米

S

你能在图上指出凤凰岛大约在什么位置吗?

分析与解:(1)先确定北偏西30的方向,画一条射线。

N

30

灯塔

(2)再算出灯塔到凤凰岛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

30 ÷ 10 = 3(厘米)

凤凰岛 ●    N

30

灯塔

点评:在表示凤凰岛的具体位置时,先要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再确定灯塔到凤凰岛的图上距离。且在画表示方向的射线时,应从表示灯塔的点开始画起,并注意正确摆好量角器。

例10、(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下图是某市旅游1号车行驶的线路图,请根据线路图填空。

(1)旅游1号车从起点站出发,向(    )行驶到达青水公园,再向(    )偏(    )(    )的方向行(    )千米到达抗战纪念碑。

(2)由绿博园向南偏(    )(    )的方向行(    )千米到达购物中心,再向北偏(    )(    )的方向行(    )千米到达人民公园。

分析与解:先找准方向,再说出具体的路程。(1)旅游1号车从起点站出发,向( 东 )行驶到达青水公园,再向( 北 )偏(东)(40)的方向行(1.8 )千米到达抗战纪念碑。

(2)由绿博园向南偏(东)(60)的方向行(1.7)千米到达购物中心,再向北偏( 东 )

(70)的方向行(1.5)千米到达人民公园。

点评:在进行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先说清楚方向再说路程。说方向的时候为了说清楚,通常情况下不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说法,而用南偏东、南偏西、北偏东、北偏西多少度的说法更为准确。

篇9:小学数学总复习讲解及训练(八)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主要内容

正比例和反比例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考点分析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  = K(一定)。

2、用“描点法”可以得到正比例的图像,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对照图像,能根据一种量的值,估计另一种量相对应的值。

3、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xy = K(一定)。

4、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两个变量的积一定,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没有上述两种关系,这两个变量不成比例。

典型例题

例1、(正比例的意义)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

时间/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120 240 360 480 600 720 ……

分析与解:(1)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2)从左往右看,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从右往左看,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所以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始终不变,  = 120,  = 120,  = 120……这个比值就是火车的行驶速度。

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对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两点发现:第一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是一定的,有这样的关系:  = 速度(一定)。

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点评: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分三步:一看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二是看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是不是也随着变化;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再看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不要省去任何一步。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  = K(一定)。

例2、(判断是否成正比例)

练习本的单价一定,买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分析与解: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看两个变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那么这两个变量就成正比例,反之,则不成正比例。

买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练习本的单价有下面的关系:

= 练习本的单价(一定)

所以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例3、(正比例的图像)磁悬浮列车匀速行驶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下。

时间/分 1 2 3 4 5 6  7 ……

路程/千米 7 14 21 28 35 42 49 ……

(1)图中的点A表示时间为1分钟时,磁悬浮列车驶过的路程为7千米。请你试着描出其他各点。

(2)连接各点,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吗?

(3)根据图像判断,列车运行2分半钟时,行驶的路程是多少千米?行驶30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  路程/千米

42

35

28

21

14

7   ●A

0

1  2  3  4 5  6  7 时间/分

分析与解:根据提供的各组数据描出图像的许多个点,再依次连成直线。路程和时间相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7,即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对照图像,可以根据时间的值估计出路程的值,也可以根据路程的值估计出时间的值,估计时允许有一定的出入。

(1)描点、连线如图。

路程/千米

42                 ●

35              ●

28           ●

21        ●

14      ●

7   ●A

0

1  2  3  4 5  6  7 时间/分

(2)在一条直线上,因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3)根据图像,列车运行2分半钟时,行驶的路程是17.5千米;行驶30千米大约需要4.3分钟。

例4、(辨析)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

分析与解: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而圆的面积和半径却不成正比例。

可列表判断。

半径/cm 1 2 3 4 5 6 ……

直径/cm 2 4 6 8 10 12 ……

周长/cm 6.28 12.56 18.84 25.12 31.4 37.68 ……

面积/cm 3.14 12.56 28.26 50.24 78.5 113.04 ……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相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3.14,所以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而圆的面积和半径的相对应的数的比值是变化的,所以圆的面积和半径不成正比例。

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圆的面积和半径却不成正比例。

例5、(反比例的意义)

下表是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时,每小时加工零件个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

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个 20 30 40 60  80 ……

加工的时间/时 12 8 6 4 3 ……

分析与解:(1)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有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两种量。(2)从左往右看,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扩大,加工的时间反而缩小;从右往左看,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缩小,加工的时间反而扩大。所以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3)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相对应的加工的时间的积都始终不变,如20 × 12 = 240,30 × 8 = 240,40 × 6 = 240……而这个积就是这批零件的总个数。

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发现: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随着加工的时间变化而变化,但无论它们怎么变化,相对应的积是一定的,有这样的关系: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 × 加工的时间 = 零件的总个数(一定)。

所以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点评: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和正比例一样,分三步:一看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二是看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是不是也随着变化;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再看它们的乘积是否一定,进行判断。不要省去任何一步。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xy = K(一定)。

例6、(判断是否成反比例)

总产量一定,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分析与解:根据反比例的意义,看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否一定,如果两个变量的积一定,那么这两个变量就成反比例,反之,则不成反比例。

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总产量有下面的关系:

每公顷的产量 × 公顷数 = 总产量(一定)

所以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成反比例。

例7、(辨析)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成反比例。

分析与解: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否一定。很明显,和一定,两个加数的积是变化的,所以它们不成反比例。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不成反比例。因为它们的积不一定。

点评:有些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但它们不是积一定,也       不是比值一定,它们就不成比例。像这样的还有:人的跳高高度和身高;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等。

例8、(综合题1)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分析与解:判断时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列举数据,也可以根据计算的公式来推导。

(1)因为长方形的长 × 宽 =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所以长和宽成反比例。

(2)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 2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宽的和一定,但不是积一定,所以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例9、(综合题2)

分别说明大米的总千克数、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这三种量中,每两种量的比例关系。

(1)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

(2)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大米的总千克数和天数;

(3)天数一定,大米的总千克数和每天吃的千克数。

分析与解:在大米的总千克数、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这三种量中,当某一种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可能成正比例关系,也可能成反比例关系。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判断。

(1)因为每天吃的千克数 × 天数 = 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所以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时,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成反比例。

(2)因为  = 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所以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时,大米的总千克数和天数成正比例。

(3)因为  = 天数(一定),所以天数一定时,大米的总千克数和每天吃的千克数成正比例。

篇10: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数和计算

思考并回答:

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哪些数?

2、最小的非0的自然数是多少?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是多少?

3、小数又可以怎样分类?

4、我们学过的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数位的顺序是怎样的?

5、读数时应注意什么?读出下面各数:36000、24050000、500900000、40.57、4.057、0.4057、15000300    比较40.57、4.057 、0.4057的大小,从中可以得到什么规律?

6、写数时应注意什么?用阿拉伯数字写出下面各数:七千零三十八、七亿零三十八万、

三亿零五十万六千、零点零四零六

练习:

1、在数位顺序表里,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   )位,计数单位是(   );第五位是(  )位,计数单位是(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    )位,计数单位是(    );第三位是(    )位,计数单位是(    )位。

2、最高位是百万位的整数是(   )位数;最后一位是百分位的小数是(   )位小数。

3、5830070420读作(      )。“8”在(    )位上,表示( );“7”在( )位上,表示( )。

4、有一个四位数,加上“1”就变成五位数,这个四位数是( );有一个四位数,减去“1”就变成三位数,这个四位数( )。

5、地球有多大?请读出下面数据。

地球的半径 6378.14千米              赤道长 40073.92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0067860平方千米       地球海洋面积 361745300平方千米

思考并回答:

1、3.150=3.15 、7.8=7.8000,这是根据什么?

2、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再向右移动一位,它的值有什么变化?

3、1÷3、70.7÷33,商的小数部分的数字有什么规律?

4、把453.647分别精确到十位、个位、十分位(保留一位小数)、百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各是多少?

5、下面的循环小数,如果各保留三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该怎样写?  . .       .          . .

0.72     0.3       3.150

6、以85400为例,省略万后面的尾数与写作以万为单位的数有什么区别?

7、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怎么写?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又该怎么写?34820、408000、7136300、19800

8、三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45,这三个数分别是(  )、(  )、(   )。

练习:

1、9035000以万为单位写作(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作(   )。408000000以亿为单位写作(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写作(   )。

2、7.85353……写作(    ),0.346346……写作(    )。

3、0.04×1000就是将0.04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

4、25.4÷100 就是把25.4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3.002的小数点左移两位,是原数的(    ),小数点右移三位,是原数的(    )倍。

5、两个数相除的商是3.45,如果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 一位,商是(    )。

数的整除

思考并回答:

1、下面的除式,哪些是整除关系?是整除关系的两个数要具备哪些条件?

32÷4、45÷7、12÷0.3、720÷90、2÷4

2、根据35、4、60、24、105、7、56、12这些数:(1)写出整除关系的除式,并分别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2)这些数中,60的因数有哪几个?7的倍数有哪几个?(3)这些数中哪些能分别被2、3、5整除?

3、怎样判别一个自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一定是合数吗?质数是不是都是奇数?

4、什么叫质因数?什么叫分解质因数?

5、下面各题分解质因数是否正确?为什么?不对的应该怎样改正?

18=2×3×3、2×3×7=42、120=2×2×5×6、150=2×3×5×5×1

6、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14和42、24和32、12和18

7、互质的两个数一定都是质数吗?怎样判别两个数是否是互质数?

练习:

1、在16、4、8、32、36、80、84、160这些数中,80的约数有(   ),16的倍数有(   )。

2、20的约数有(   ),32的约数有(   ),20和32的公约数有(    ),其中最大的公约数是(    )。

3、按照下面要求写出互质数:两个都是质数(  );两个都是合数(   );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  )。

4、把下面的数填在图内。6、8、9、10、12、15、18、20、21、25、30、32、35

能被3整除的数

能被5整除的数      能被2整除的数

5、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27和18、39和117、8和15

6、一个数用2、3、5除正好都是整数,这个数最小是(    );有一个数用它去除30、45、60正好都是整数,这个数最大是(    )。

7、判断题:

(1) 没有约数2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

(2) 一个自然数的约数总比它的倍数小。

(3) 两个质数相乘,积一定是合数。

(4) 一个奇数加上7,一定能被2整除。

(5) 2、3、5都是质因数。

(6) 两个合数不能成为互质数。

(7) 17的约数都是质数。

(8) 因为3、5、6的最大公约数是1,所以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3×5×6=90。

分数和百分数

思考并回答:xkb1.com

1、先填空,在回答:4/5=1÷   ×   、4/5=   ÷   ;7/9=1÷   ×   、7/9=   ÷

什么叫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个表示什么?分数单位表示什么意思?

2、什么叫百分率?“9/100米”与“9﹪”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

3、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与

商不变的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

4、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你能说出约分和通分的方法吗?

5、下面括号里应填什么数?其中哪一个分数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24/40=(  )/20=48/(   )=(   )/5=(    )/15=36/(   )

6、举例说明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方法。

7、下面的分数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2/3、3/4、4/5、5/7、3/10、7/12、11/16、9/20、12/25、6/15

8、分数、小数、百分数混在一起,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比较0.6、2/3、61﹪的大小。

练习:

1、把3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5段,每段钢管是全长的(  )/(   ),每段的长度是(   )/(   )米,3段占全长的(   )﹪。

2、生产500吨化肥,计划2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计划的(   )﹪,每天生产(    )吨。

3、3里面有(   )个1/3,2/3里面有(   )1/12,1里面有11个2/(  ),100个1/7是(   )。

4、7/15的分数单位是(   ),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于1,减去(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于1/5。

5、5/8的分母加上24,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要(   );6/15的分母减去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要(   )。

6、一个分数,它的单位是1/8,它有7个这样的单位,这个分数是(   ),化成小数是(    ),化百分数是(   )。

量和计量

思考并回答:

1、在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

各种量 基本单位 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长度 1米 1千米=(     )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面积 1平方米 1平方千米=(    )公顷

1平方千米=(    )平方米

1公顷=(    )平方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体积 1立方米

1升 1立方米=(    )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1升=(      )毫升

质量 1千克 1吨=(     )千克

1千克=(    )克

时间 1秒 1日=(     )时

1时=(     )分

1分=(     )秒

2、在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或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变换时,要注意什么?

练习:

1、填空:

(1)5米=(    )分米    3.2 分米=(    )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2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2700平方米=(       )公顷

(2)4.8升=(       )毫升     1.6千克=(        )克   7.3米=(    )分米=(    )厘米

(3)4.2公顷=(    )平方米             0.8平方千米=(     )公顷

1.05立方米=(    )立方分米     1.45吨=(     )千克

(4)210秒=(     )分        1/6日=(       )时       1时20分=(     )分

2、选择:

(1)下列年份中,不是闰年的年份是(      )     A1980年   B     C21

(2)25厘米×(    )=1米     A1/2     B4       C40

(3)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    )   A10厘米    B100厘米     C10000厘米

(4)将1立方米的大立方体锯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然后将它们一个一个地连接起来,总长度是(      )。      A1千米      B10千米       C100千米

3、判断题:xkb1.com

(1) 第一季度有91天的这一年是闰年。

(2) 一水池装了0.3立方米的水,这池水的容积是300升。

篇11:第四单元统计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一)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 使学生学会制人选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3. 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学会制作一引起简单的统计图。

4. 使学生会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受到国情教育。

(二) 教学指导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及制作的一般步骤。

1. 教学统计表时,启发学生在原来的统计表中增加一栏内容(百分数)就可以看出统计表中有关数量间的百分比关系。

2. 教学统计图时,应比较详细地介绍制作的一般步骤,边讲解边制作。教学例2时,应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不同之处。

3. 注意指导学生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三) 教案

1、统计表

第一课时

课题: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70~7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掌握含有百分数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会计算合计中的百分数;进定步学会制复式统计表。

2. 加深对百分数在统计中的作用的理解,能运用百分数说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3. 通过绘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渗透国情教育。

教学过程:

1. 以旧引新

说说制作复式统计表的步骤?

2. 新授

(1) 导入新授

我们已经掌握了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

(2) 出示例1:下面是1990年至1992年东山村每年的总收入与村办企业收入的统计表。如果要使这个统计表表示出这三个年度中村办企业心入占全村总收放的百分之几,应该怎样做?

东山村村办企业收入统计表                3月制

全村总收入 其中村办企业收藏

合计

750万 420万

875万 542.5万

年 1800万 1449万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然后回答:

1) 每年全村总收入和其中村办企业收各是多少?

2) 要使这个统计表表示出这个年度中村办企业中村办企业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之几,应该怎样做?(先讨论,再回答)

(3) 教师说明:只要在这个统计表中再增加一栏,依次填上每年村办企业收入占体村总收入的百分数就可以了。教师边讲边在原统计表在右边增加一栏,就成为例1的第二个统计表了。(见教材页)

(4) 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第二个统计表,并提问:

1) 1992年全村收入比1991年增加多少万元?

2) 1992年村办企业收入比1991年增加多少万元?

3) 1992年该村其他收入(包括粮食、副业等)比1991年增加多少万元?

4) 1992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之几?

(5) 强调

1) 计算百分数时,百分号前的数只需取一位小数。

2) 合计这一行的百分数要用三年村办企业收入的合计数占三年总收入的百分比。

(6) 新授小结

在填写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时,先看清表中的要求,想好怎样计算问题的百分数,然后再填。

3.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52页“做一做”

4. 全课总结

提问学生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内容?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统计表的练习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百分数统计表的结构及能够准确熟练地进行数据计算与表格填写。

2.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3. 通过制统计表,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 讲述练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这节课我们进行巩固练习。

2. 复习

让学生观察教材52页例1统计表提问:制一张合格的统计表的步骤是什么?(要求边看书边讨论,然后回答)

制复式统计表的步骤:

(1) 设计“表头”

(2) 定纵横栏目各需几格

(3) 画表

(4) 填写数据(包括总计、合计)

(5) 写上名称、制表日期

3. 巩固练习

在学生掌握复式统计表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出示练习十七第3题。

方法:指导做题,让学生研究后再制表

(1) 提问:“各年级”和“全年级”各表示什么意思?

(2) 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学生结合题目说一说制表的步骤。

4. 综合练习

(1) 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方法: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回答第二季度合计数填写的位置,全班齐练。

(2) 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方法: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语,弄清数量关系,正确列出算式,准确计算。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差后,发现普通的问题要统一纠正。

5. 深化练习

练习十一第6题,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师提示引导,学生试做。

教师引导,表中各班占总数的百分几中的总数指的是谁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做后讲评。

6. 全课总结

有关统计部分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因此这部分知识很重要, 同学们一定要牢牢记住。

7. 作业(补充)

(1) 请把下面统计表填写完整

www.xkb1.com

双林衬衫厂去年各季度生产情况统计表       1993年1月

项目

件数

季度 计划产量 实际产量 完成计划的百分数

合计

第一季度 8000 125%

第二季度 12000 120%

第三季度 1000 12500

第四季度 18200 140%

(2) 填表。根据统计要求将下表填写完整

东方小学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性别

人数

年级 合计 男生 女生 各年级女生占男姓人数的百分数

总计 280

低年级 90 47

中年级 80 36

高年级 52

篇12:2总复习可能性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进一步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判断简单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

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可能性的含义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1、出示下列四个图形

四个袋子里分别装有4个球:1号袋有4个黑球;2号袋有4个白球;3号袋有3个黑球和1个白球;4号袋有1个1个黑球和3个白球

2.提问:从上面的某个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黑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白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有可能是黑球,也有可能是白球?

3.师小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 用分数来表示图3、4的口袋中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大小.

5.完成后进行交流。

二、完成练习与实践的1-3题。

1、完成第1题,要让学生连线后,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在学生独立判断的基础上,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3、第3题,要抓住怎样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判断。

三、复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判断游戏是否公平,为什么?

2、启发学生思考,要使游戏规则公平,你认为口袋里可以怎样放球,为什么?

3、小结:不管怎样放球,只要使参加游戏的小朋友摸到指定的球的可能性大小相等,这样的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的4-5题。

1、让学生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2、让学生各自判断第(1)题中的三种方法是否公平,再交流思考的过程。

3、交流时可让学生排一排“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4、完成第5题。着重要让学生说说每个分数的思考过程,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对可能性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课后再收集一些有关可能性的例子,从中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篇13: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指导建议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

一、指导思想:为了把好教学质量关,检测课程标准的落实请况,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查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教师教学经历中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寻求更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学习模式,强化学校对教学管理、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反思的重视程度 。提升理念,更好的指导引领我们的复习,取得评价主、客体都满意的评价结果。

二、复习范围

1-6年级学习内容,侧重5-6年级所学内容。

三、新课程命题的特点:

1、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重视基本技能的考查,着眼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2、试题力求贴近社会生活,突出联系实际,富有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独立思考问题,学有所用。

3、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多学科的综合联系。

4、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彰显人文魅力。

5、关注学生知识网络的自主构建。

四、课程内容学习的核心目标及目标达成策略:

切实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 、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达成核心目标,学生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灵活解决所面对的实际问题。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比如:参加辅导时我们常常要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人参加;看到体形较为特殊的人,我们很多时候在估量,这个人有多少斤或千克。大家可能还记得一道期末质量检测题:选择重量单位的题目是:老师的体重可能是65(  )后面有三个选项(吨、千克、克)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这道题答错了,选择了“吨”。这说明孩子没有建立相应的数感,没有形成吨这个重量单位的概念,没有衡量、辨析、推理验证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强化发展学生的数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应用数字表示具体数据和数量关系。

B、能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计算能力,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

C、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能性进行检验。

典型例题:1、辨析: 1米的50%,是50%米。

2、排列:加循环节使排列符合要求:

3.1416 > 3.1416 > 3.1416 > 3.1416

3、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白白地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2007年第一季度就要浪费掉(  )千克水。

符号感:感受和使用符号的能力,是一种与初中的数学学习直接接轨的一种数学素养,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恰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比如|:间隔问题,间隔数与物体数有什么关系,内隐着什么规律,我们可以画图,摆学具,画线段图,用图形或可用介质来抽象其中的数量关系或变化规律。这是初步的符号感的表现。再如用 n 表示一个自然数,那么与之相邻的两个自然数就可以用n-1 和 n+1来表示。还有比较典型的用字母表示公式、关系式等。

典型例题:1、利用关系式判断: 8x=y      y和x成(   )比例

x/2=y      y和x成(   )比例

y/6=3/x     y和x成(   )比例

2、在长方形内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阴影表示剩余部分

(1)阴影部分的周长是(2a )

(2)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b)*b )                   b

a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进行思考。

比如:认识球体,想象球中心的点就是球心,球心到球面的线段就是球半径。在实物不在眼前时,学生的头脑里依然有球立体的形象概念。再比如,在绿化栽树、载花,设计成什么样的图案,用哪些几何图形、如何组合等等。到第三学段经常要依据条件叙述画出图形,如果没有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无法保证后续学习的。

典型例题:1、用4个同样的正方体木块,摆(一层两排)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32平方厘米,每一块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好卷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一样长。(  )

3、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不能得到(    )

长方形、梯形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4、一个正方形,以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出现的立体图形是(   )

统计观念具体表现: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够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 ;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面临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根据大量的无组织的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比如投资论证、采购、炒股等都离不开统计,需统计观念作保障的。

典型例题:  污染指数

150

轻度污染

100

50

0

大连  太原  上海  杭州  厦门  重庆  昆明

上图是2004年6月13日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预报,通过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得出哪些结论和建议?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论。

典型例题:一个圆锥形谷堆,底面直径是8米,高是1.5米,请同学们算一算如果要把这堆谷子装在一个底面半径为2米,高为2米(数据从里面量得)的圆柱形粮囤里能装下吗?

推理能力:能通过观察、实验、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能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的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推理能力已落实到了四个内容领域之中。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重在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

典型例题:一条平均水深为1.5米的河,一个身高1.7米、水性不好的人下河游泳有危险吗?(用你喜欢的方法简要说明)

以上通过六个方面,说明了复习的着眼点,要使知识转化成内在的东西,形成能力,使学生得到实质的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另外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所以评价也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体现国家对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在基础性的基础上去追求发展性,不必过高要求。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合理内核: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结构改变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经由磋商与和解引发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组或改变的过程。所以我们在上复习课时,要重视促成学生经由磋商与和解而形成知识经验的重组。经由主体作用重建形成的个性知识网络,才是学生真正获得的知识。才能达成学生真正意义的发展。

四、小学数学各模块知识网络分析:

以下提供各模块的知识网络仅供参考:(可以做学生的学案)

数的认识                      简易方程

数和数的运算  数的整除        代数初步知识

数的运算                      比和比例

一般复合应用题 长度

典型应用题 面积

应用题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量的计量   体积

列方程解应用题                  重量

比和比例应用题                   时间

线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计算     角

平面图形

空间与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计算

圆柱体、圆锥体

统计表

统计与概率

统计图

数和数的运算

(一)数的认识

整数的含义:像…-3,-1,0,1,2,3,…这样的数统称整数。

正数和负数的含义:像0,1,+5,6,…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3,-2,-9,…这样的数叫做负数。

占位

0是最小的自然数,0的作用  表示起点

表示界线

A       自然数  1是最小的一位数,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

数的意义: 是整数的一部分,可表示基数也可以表示序数

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

分数

分类: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小于1)

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大于或等于1)

意义:把整体“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                     有限小数

按小数部分分             无限不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纯循环小数

分类                         循环小数

按整数部分分  纯小数 混循环小数

带小数

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 小数部分

…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位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十分位 百分位 千分位 万分位 …

计数单位 …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个 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 万分之一 …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率或百分比)

折扣*:商业用名词,几折就是十分之几,(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需要了解。)

注意:百分数、折扣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而分数除倍比关系外还可以表示具体数量。

B.数的读写:

1、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2、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小数的读写:整数部分按整数来读(写),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写)出每一位上的数。

C、数的改写:

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多位数的改写和省略:    省略“万”或“亿”位后面的尾数

2、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约分

小数 分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添上%

小数                                             百分数

去掉%,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写成分数形式并约分

百分数                                             分数

先写成小数,再写成百分数

D、数的大小比较:

1、整数的大小比较: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从高位看起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2、小数大小的比较:先比较两个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小数部分从高位看起,依数位比较

3、分数大小比较: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母不同,先通分再比较。

E、数的基本性质:

1、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数的整除

定义:(小学阶段研究“数的整除”时所说的数一般指非0自然数)

数a除以b,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倍数         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

整除

因数         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

质数 合数       互质数

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

偶数 奇数

3的倍数的特征: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

(三)数的运算

1、四则运算的意义

数的

分类

运算名称 整数 小数 分数

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 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

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四则运算的法则

整数 小数 分数

加减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加法: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减法: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退几当几十 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按整数加减法进行计算,结果中的小数点和加减的数的小数点对齐。 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计算。

3、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乘法 1、从个位乘起,依次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

2、用第二个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得数的末位就和第二个因数的哪一位对齐。

3、再把几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1、按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

2、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1、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2、有整数的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

3、有带分数的,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除法 除数是整数:从被除数的高位起,除数是几位就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要多看一位,除到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数是小数: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上乙数的倒数。

3、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

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差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                    被除数÷除数=商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4、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加法交换律 :         a+b=b+a

加法结合律 : (a+b)+c=a+(b+c)

乘法交换律 :         ab=ba

乘法结合律 :         abc=a(bc)

乘法分配律 :         (a+b)c=ac+bc

减法的运算性质:      a-b-c=a-(b+c)          a-(b-c)=a-b+c

除法的运算性质: a÷(bc)=a÷b÷c        a÷(b÷c)=a÷bc

(a+b) ÷c=a÷c+b÷c    (a-b) ÷c=a÷c-b÷c

5、四则运算的顺序: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代数的初步知识

(一)简易方程

1、用字母表示数:

(1) 用字母可以表示我们学过的自然数、整数、小数、百分数……

(2)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简明地表达数学概念、运算定律和数学计算公式。还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

2、简易方程

(1) 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2)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4)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5) 解方程的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天平平衡的道理)

(二)比和比例:

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 比例

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基本

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2、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比 比号 前项 后项 比值

分数 分数线 分子 分母 分数值

除法 除号 被除数 除数 商

3、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与联系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 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是一个比 ,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4、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5、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 不同点

特征 关系式

正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у

х

反比例关系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ху=k (一定)

数学思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百分数练习二十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一夜的工作》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为人民服务》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四、统计制作扇形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

第二课时:折线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总复习讲解及训练(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1总复习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1总复习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1总复习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精选13篇)】相关文章: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022-11-21

相遇问题/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05-07

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4-01-19

第一课时数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4-02-23

第六单元扇形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023-12-2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01-22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纳税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07-07

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01-27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03-01

(1)圆锥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