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应用题”教学设计(共12篇)由网友“xuyame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归一应用题”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篇1:“归一应用题”教学设计
“归一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在已学过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解答三步应用题。
2.初步学会画线段图,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思想,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夯实基础
1.出示一步应用题。
(1)滨河公园有20条船,每条船每天收入18元,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2)滨河公园每天一共收入360元,每条船每天收入18元,问一共有多少条船?
(3)滨河公园有20条船,每天一共收入360元,每条船每天收入多少元?
计算机读题,学生口答。明确“单量x数量=总量”这一数量关系,并推导出其他两个数量关系式。
2.两步应用题:出示教材第47页的复习题。
(1)指名读题,并让学生说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提问:“谁能说一说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并在计算机中出示动态线段图。
(计算机发出美妙声音,接着在线段上闪动原来船的只数和每天20条船的收入,再闪动现在船的只数的部分,最后闪动每一天一共收入?元的线段。)
(3)学生思考:要求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要求先求什么?然后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检查解答,用计算机显示以下答案:
360÷20x35=18x35=630(元)
(5)明确解题思路。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6)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倍数关系:360x(35÷20)
20条船一共的收入+15条船一共的收入:360+360÷20x(35-20)根据学生回答,计算机出示不同解题方法,并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指有360÷20x35最简便。
3.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说明:教学开始,首先进行一步应用题、两步应用题的练习,沟通归一问题的三步应用题是在简单的一步除法应用题中演变出来的。放手让学生做,一步应用题掌握基本数
[1] [2] [3]
篇2:教学归一应用题后的反思
一 以导促学 学而有法。
教学顾名思义是先教后学。这里的教,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罐,而是一种“导与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启迪学生学会思考。如在复习铺垫时,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说说“看到一组数中的两个数有什么想说的”这个开放型的问题。为学习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为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打下伏笔。
二、以导促思 思而有方
学生以前学习归一应用题时已经有了基础,这里只是在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加深了一步。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例题,关键是如何让学困生思考问题时有方向、有目标,找准新知与旧知的切人点。为此我采用分层教学法。对基础差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指点思路,鼓励学生自己去想,并让基础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给与帮助。并要求学生“能不能根据复习题得到一点启示?”这样学生对新知就有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三、以导促新 新而有奇
学习的根本目标是会灵活的应用,有独特的创造。教学中,我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学目标,在“导”的基础上,诱发学生创新。在学生掌握例题后,设计“有更妙的解法吗?”,这一问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避免思维钝化。这样很快就有学生想到“是不是这道题一定要先归一,再求总数和?”学生有了逆向思维,必然有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篇3:归一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归一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归一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归一应用题。进一步运用和掌握比较、概括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列综合式解正、反归一应用题。
教学难点:
“照这样计算”意义的理解及小括号的运用。
教法、学法:导学式教学法、渗透学法。
教具、学具:、写有复习题和巩固题的长方形纸条及有待完成的线段图卡片。
一、新课准备。(出示投影卡片)
⑴、学校买3个书架75元,每个多少元?
⑵、书架每个25元,买5个要用多少元?
⑶、书架每个25元,200元能买多少个书架?
二、授课。
1、由复习⑴⑵题导入:同学能把复习⑴⑵组编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吗?(教师提出一个联接点:⑴题中的问题就是⑵题中的一个条件。)
2、引导学生组编出例3,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写有复习⑴⑵的纸条在黑板上叠合出: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A、A、教师把题⑴中的“每个要多少元?”与题⑵中的“书架每个25元”重叠,
再用空白纸条覆盖这一部分。
师:现在题目中有一段空白多不完整!是否可以插入一个短句或联接词,既起强调作用,又使题目完整?学生质疑或小组讨论:原来是要我们找出一个符合题意的联接短语。学生代表发言后,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填上“照这样计算”,意思是每个书架都是一样的价格。
[点评:编题训练设计巧妙、既有复习旧知之用,更有导出新知之功,由此学生对归一应用题的特征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B、画线段图帮助解题。
教师让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卡片上完成线段图。填上已知数或未知数(?)
个别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
分析:要求总价必须知道什么和什么?(单价和数量)
单价不知道要先求出来,怎么求?(总价除以数量)
C、摘写条件和问题分析: 3个 共用 75元(学生对照板书叙述题意)
5个 ___ ?元
D、列式计算,小学数学教案《归一应用题》。
a、a、分步:
①、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②5个书架多少?25×5=125(元)
b、引导学生看课本107页的有关内容并列综合式:75÷3×5=125(元)
C、该怎样检验呢?(把所求的问题当作已知,进行逆运算,求出一个结果,与其中一个已知条件一致。口头检验:125÷5=25(元)25×3=75(元)
答:买5个书架用125元。
F、完成107页的“做一做”。(着重检查线段图的画法)
G、小结:先求出中间问题“单一数量”。
3、学生试做例4: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A、画线段图理解。 |_____|_____|_____|
a、学生完成手中卡片上例4的.空白线段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个别学生在投影仪上讲解要知道什么条件?(总价和单价)总价已知(200元)而单价未知,所以要先求单价,单价怎么求呢?)(总价÷数量)
b、学生自已在卡片上摘写条件分析。 3个 共用 75元
?个 _____ 200元
c、列式计算
①、75÷3=25(元) ②、200÷25=8(个)
完成课本108页的有关内容:①、补上小标题 ②、列出综合算式:
200÷(75÷3),式中的括号不要行吗?(不行)请学生说照理由(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如果没有小括号,运算顺序与题意不符)。
①、检验:75÷3×8=200(元)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E、完成108页的“做一做”。(注意检查综合式是否有括号)。
F、小结:同样需先求出“单一数量”。
4、比较例3与例4的异同。
相同:前两个条件完全一样,都有“照这样计算”,说明每道题中都有一个单一量
数量是不变的,必须先求出这单一量(这是关键)。这类应用题,我们给
它们取一个名字:归一应用题(板书课题)
不同:例3是求几个相同的单一量是多少(也就是求总数),用乘法
计算,而例4求总量包含有几个单一量(也就是求份数),用除法计算。
(板书有关符号或内容)
5、引导学生自结(解题规律)
第一步先“归一”(就是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再求出最后的问题。(求总数用乘法;求份数用除法。)
三、课内知识的运用(巩固)
⑴、教材109页的练习二十四中第1题两道小题,是属于“归一”中两种类型的对比练习,为便于比较只要求分步解答。第2题也有两个小题,但要求综合式解答,着重于两种类型中综合式的比较,特别是小括号的运用。
⑵、提高题:小明从学校回家5分钟走了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还要走2分钟才能到家。他家离学校有多远?(题中2分钟走的路程是家离学校路程的一部分,必须结合前面的知识才能求出最后的答案。此题有多种解法。)
篇4:《“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加强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画示意图方法的简单明了,养成良好的画图习惯。
【目标解析】学生对于发现数学信息并不困难,但对于“归一”问题(先求出单位数量的量),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会显得更加简单明了,应鼓励学生试用此方法进行数学信息的分析。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一般能够列出综合算式,对于分步列式的,要给与肯定,但要加强指导综合列式,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列综合算式解决“归一”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自主提问。
出示:“妈妈带了18元钱,正好买了3个碗。”
(1)让学生说说这句话中包含的信息。
(2)学生根据题中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2.揭示课题。
出示:“买8个这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教师: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呢?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归一”问题是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通过解答复习的内容,将两步解决的一个问题化为两问的问题,逐个解决,降低了难度,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顺利过渡。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阅读与理解。
(1)出示例8的完整问题,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要用多少钱?
(2)汇报交流。
教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你能用示意图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预设一:
预设二:
(3)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交流。
教师:你认为哪幅图能对题意表达得更清楚呢?为什么?
学生:第一幅图中碗的大小画的不一样,而且上下的图没有一一对应,碗的价格和问题都没有标出来。
(4)根据学生的提议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示意图。
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示意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分析:知道了买3个碗18元(总价),就可以求出一个碗的价格(单价);知道了单价,就能求出8个碗需要多少钱。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预设一:18÷3=6(元)6×8=48(元)
预设二:18÷3×8
=6×8
=48(元)
(3)有没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呢?
引导学生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8个碗的总价”,需要知道一个碗多少钱,而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碗的价格(即单价),所以先要求出单价。
3.回顾与反思。
(1)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8个碗48元,一个碗是6元,买3个碗是18元。
(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能知道,在买碗的三个量“总价、单价、数量”中,哪个量是没有变的?
学生:因为买的是同一种碗,单价是不变的。
教师:所以要先算出碗的单价,再根据要求进行总价的计算。
(3)汇报交流后,学生书写答案,完善解题步骤。
4.拓展与延伸。
(1)出示:“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2)学生自主解答,教师指导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加括号。
分步计算法:18÷3=6(元)30÷6=5(个)
列综合算式法:30÷(18÷3)
=30÷6
=5(个)
答:30元可以买5个同样的碗。
【设计意图】学生将发现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下来,再通过对比,优化出更能清楚表达信息的示意图,然后修改完善,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解决问题,既可以分步列式也可综合列式,体现学生不同的水平,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询问有没有其他思考方法,尽量呈现学生思考的过程,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思想。“回顾与反思”及“拓展与延伸”环节巩固学生对解决“归一”问题策略的掌握,重视学习方法的分析与总结,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并通过对比质疑,归纳概括方法。
提问:比较(1)、(2)两小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题目中的前两个数学信息是相同,给出了读的天数和页数,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每天读的页数,而且每天读的页数8页是不变的。不同的是:第(1)小题求7天读的总页数,即求7个8页是多少;第(2)小题求读64页需要用几天时间,即求64页里面有几个8页。
2.练习十五第8题。
单价不变,随着数量的增多,总价增多;或者总价增多,数量也随着增多。渗透正比例关系。
3.练习十五第9题。
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第1题提供了与例题具有相同数学模型的题目:第一步都是用除法算出单位数量,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建立此类问题的模型,更好地掌握解决方法。第2题通过表格的形式将文具盒的数量与相应的总价填写完整,更直观地呈现了数量与总价的正比例关系。第3题看似“归一”问题的一般形式,但提供的蜜蜂的箱数之间具有倍数关系,因此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法:蜜蜂的箱数是原箱数的3倍,因此酿出的蜂蜜也是原蜂蜜的3倍,即3个48千克,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篇5:“三步计算应用题一”教学设计
“三步计算应用题(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正确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验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先补条件再解答
生产小组要加工780个零件。
1、,实际用了多少天?
2、,实际每天加工多少个?
师:补条件应根据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来进行。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1:玩具厂要生产3000套电动智力玩具,计划用12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50套,实际用了多少天?
⑴默读题目,想一想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⑵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⑶提问:要求“实际用了多少天?”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这两个条件都知道吗?应先求什么?
(先求实际每天的工作效率)怎样求呢?
⑷学生列式计算并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反馈:教师出示解答过程
请一位同学列出综合算式。
提问:这些应用题比较复杂,容易出错,所以要进行检验,你觉得如何来检验呢?
先让学生讨论方法:验算已知条件是否相同。
⑸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清验算什么及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试一试
要求学生先解答,再验算。
服装厂要生产1000套衣服,计划每天生产40套,实际比计划少用了5天。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套?
反馈时着重让学生自己讲解题方法及验算的方法。
3、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⑴学生同桌讨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⑵指名交流
在交流中逐步出示
课本第21页方框中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先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⑵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⑶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⑷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2、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2、3、4、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那些新知识?
篇6:归一应用题(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 ÷ 数量 = 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 ÷ 3 = 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 × 5 = 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个、9个、 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 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 ÷(75 ÷ 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 ÷ 2 = 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 × 7 = 245(千米) 70 ÷ 2 × 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篇7:归一应用题(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教案说明:
本教案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常规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变化题目,学生能根据题目特点想出不同的解法.通过一题多解加深对复杂归一应用题的认识,并且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内容:
复杂归一应用题(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第九册,P47/例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复杂归一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且正确解答.
2.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常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特点用最简捷的方法解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
读题、列式并解释算式
织布车间用3台织布机1.5小时织布25.2米.照这样计算,平均1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列式:25.2÷3÷1.5
25.2÷1.5÷3
25.2÷(1.5×3)
二、学习例4
改准备题成例4
织布车间用3台织布机1.5小时织布25.2米.照这样计算,5台同样的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1.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2.“照这样计算”怎样理解?
3.要求5台8小时织布多少米,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
列式并解释算式:
25.2÷3÷1.5×5×8
25.2÷3÷1.5×8×5
…
4.这几种方法都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5.还有别的方法吗? 25.2×(5÷3)×(8÷1.5)
将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后,我们就会计算这个算式了.
三、变化例4
改例4成:
织布车间用3台织布机1.5小时织布25.2米.照这样计算,3台同样的织布机6小时织布多少米?
1.读题,考虑这道题的数量有什么特点.(织布机的台数没变.)
2.小组讨论:解题关键是什么,然后列出算式,看看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3.集体讨论:
(1)解题关键:求出1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列式并解释算式:25.2÷3÷1.5×3×6
…
(2)解题关键:求出3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列式并解释算式:25.2÷1.5×6
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3)解题关键:求出6小时是1.5小时的几倍.
列式并解释算式:25.2×(6÷1.5)
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4.小结:
除了掌握常规解题思路,还应该注意题目自身的特点,看看有没有更简捷的方法.
四、练习
1.独立完成并订正
(1)建校劳动中,3人5次搬砖75块.照这样计算,40人8次搬砖多少块?
列式:75÷3÷5×40×8
(2)建校劳动中,3人5次搬砖75块.照这样计算,40人5次搬砖多少块?
列式:75÷3÷5×40×5
75÷3×40
2.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
2台拖拉机3小时可耕地7.2公顷.照这样计算,
(1)5台拖拉机一昼夜可耕地多少公顷?
7.2÷2÷3×5 (×)
7.2÷2÷3×5×24 (√)
(2)继续耕地6小时,又耕了多少公顷?
7.2÷2÷3×6 (×)
7.2÷2÷3×2×6 (√)
7.2÷3×6 (√)
7.2×(6÷3) (√)
(3)继续耕地6小时,这时一共耕了多少公顷?
7.2÷2÷3×2×6+7.2 (√)
7.2÷3×6十7.2 (√)
7.2÷2÷3×2×(3+6) (√)
7.2÷3×(3十6) (√)
五、总结
六、作业P49/1-6
七、板书设计:
篇8: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归一应用题教学案例和反思
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归一应用题教学案例和反思
一、教学背景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中最富有实践性、创造性的内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应用题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据,使它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 者:蒋思良 作者单位:临海市尤溪镇中心校,浙江,临海,317025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5)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9:《一般应用题综合练习》教学设计
《一般应用题综合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使学生熟练掌握一般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学会用分析法来分析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学校买回2、4千克食盐,已经吃了8天,每天吃0、15千克。
(1)问题:剩下的食盐有多少千克?
算式:。
(2)问题:剩下的'食盐每天吃0、3千克,还可以吃多少天?
算式:。
(3)问题:剩下的食盐10天吃完,平均每天吃食盐多少千克?
算式:。
2、把下面思路补充完整。
二、提高训练。
1、(1)某工厂六月份计划用煤54吨,前半月平均每天烧煤1、6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5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2)某工厂六月份计划用煤54吨,前半月平均每天烧煤1、6,剩下的煤要烧20天,平均每天烧多少吨?
(3)某工厂六月份计划用煤54吨,前半月平均每天烧煤1、6吨,剩下的煤每天节约0、1吨,还可以烧几天?
2、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王村修一条14、4千米的水渠,前6天平均每天修0、72千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需要多少天才能完工?
解法一:
(1)前6天修了多少千米?
算式:
(2)剩下多少千米?
算式:
(3)剩下的需要多少天才能完工?
算式:
解法二:
(1)修这条水渠一共要多少天?
算式:
(2)剩下的需要修多少天才能完工?
算式: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前4天每天看23页,后3天每天看27页,正好把这本书看完。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4、一堆煤计划每天烧3吨,可以烧72天。改进技术后,每天比原计划节约0、6吨,现在这堆煤可以烧多少天?
三、课后作业
练习十二,15、16、17
篇10: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108页的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篇11: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 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篇12:复习归一、归总应用题
复习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5页第4题,练习二十六的第5―8题。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加深对归一、归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提高解答这两种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将第115页的第4题分别写在几块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对比练习
1、教师挂出写有第4题的第(1)小题的小黑板。让学生自己默读题后,指名回答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教师分别让学生说解体思路和列式理由。
教师挂出第4题第(2)小题的小黑板。让学生比较第(1)、(2)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回答第一、二个条件是相同的,第三个条件不同,第(2)题的第三个条件正好是第(1)题的得数。让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让学生说明这两道题解法上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先求出每人要摆多少盆花。再根据第三个条件的不同,求一共要摆多少盆花或求需要多少人。
2、教学第4题的第(3)、(4)题。
教师让学生说明这两道题解法上的异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先求出一共要摆多少盆花,再根据第三个条件的不同,求需要多少人或每人摆多少盆花。
教师要求学生看第115页上的'第4题,想一想这四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回答:这四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同学们摆花盆。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第(1)、(2)题与第(3)
(4)题分为两组应用题。每一组应用题的第一、二个条件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第一组要先求每人要摆多少盆花,第二组要先求出一共要摆多少盆花。然后再根据第三个条件求出得数。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六的第5题。
教师让学生把得数写在题目的后面,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6题。让学生认真审题,再列式计算。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7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问:这道题实际上给出几个已知条件?(摆一个正方形要用4根火柴棒,摆一个三角形要用3根火柴棒,实际给出了三个已知条件。)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8题。
★ 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 相遇问题/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 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 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
【“归一应用题”教学设计(共12篇)】相关文章:
连减应用题(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2022-12-27
连乘应用题(1)(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2022-08-31
营销岗常见网申试题解题思路2022-11-21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2024-04-09
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论文2023-01-24
新人教版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2022-04-29
复合应用题数学教学设计2022-04-29
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2022-05-27
四年级奥数教学计划2023-01-28
暑假四年级奥数教学计划202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