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05 07:39:39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共14篇)由网友“asfs125”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1: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45一46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一4题。

教学目的:1.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学会分析解答一般三步计算应用题,能正确列式解答;

3.初步掌握用倒推的方法检验应用题,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应用题,在以前学习应用题的基础上研究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准备

1.投影出示:一个服装厂计划做服装,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

提问:你能提出一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计算?

2.复合投影: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服装,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

提问:请你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要求还剩多少套,先求什么?怎样列式?

3.复合投影,如果再告诉你“剩下的要3天做完”,你可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

三、新课

1.教学例1。

(1)学生自由读题,说出题中有几个已知条件,教师指出:我们可以摘录出条件和问题来帮助理解题意。

教师板书:

计划做660套前5天做好的 后3天要做的

每天75套 每天?套

师:我们还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

学生口述条件、问题,教师画图,指名学生看图复述题意

(2)师: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题里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分析。从图上可以看出: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先要求出什么?要求后3天还要做多少套,又要先求出什么?

出示:要求__________________,

先求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__________________,

又先求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口述分析过程,同桌间互说,集体口述。

(3)指名说出每一步算什么,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学生在课本中列综合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4)师:解答应用题,要进行检验。

学生阅读课本,说出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应用题的检验方法。

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种检验方法。

①我们把得数“平均每天做95套”当作已知数(在线段图上用□95遮住“?”),再求服装广计划做的套数(用□?遮住“660”),看是不是660套,怎样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检验算式。

提问:通过检验,说明了什么?

②用这种方法检验时,我们把得数当作已知数,把题中任意一个条件当作问题。如果?quot;剩下的要3天做完“当作问题(在线段图上移动□?,遮住”3“),怎样列式检验?

③还可以怎样列式检验呢?是把哪一个条件当作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线段图上移动□?,遮住”5“或”75“。)

④小结检验方法,写出答语。

2.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指名说一说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2)学生阅读课本。

(3)投影出示:弄清题意一一分析--列式计算一一检验。

(4)学生在课本中批划解题步骤”关键词“。

四、练习

1.完成课本第46页”做一做“。

学生自由读题,口述分析过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评析板演时提问:怎样列式检验?

2.选择。

明明看200页的”澳门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前5天平均每天看20页,剩下的4天看完,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1)200-20×5

(2)(200-20×5)÷4

(3)(200-20)÷4

学生举手用于势表示出所选择的答案后教师提问:算式(1)、(3)为什么是错的?如果是(3)式,那么怎样改编题目?

如果把题中条件”前5天平均每天看20页“改为”第一天看了20页,第二天看了40页",怎样列式?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会通过摘录条件和问题或画图来理解题意,会用倒推的方法进行检验,我们还总结了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六、作业

练习十二第1、2题。

篇2:“三步计算应用题一”教学设计

“三步计算应用题(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正确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验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先补条件再解答

生产小组要加工780个零件。

1、,实际用了多少天?

2、,实际每天加工多少个?

师:补条件应根据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来进行。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1:玩具厂要生产3000套电动智力玩具,计划用12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50套,实际用了多少天?

⑴默读题目,想一想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⑵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⑶提问:要求“实际用了多少天?”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这两个条件都知道吗?应先求什么?

(先求实际每天的工作效率)怎样求呢?

⑷学生列式计算并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反馈:教师出示解答过程

请一位同学列出综合算式。

提问:这些应用题比较复杂,容易出错,所以要进行检验,你觉得如何来检验呢?

先让学生讨论方法:验算已知条件是否相同。

⑸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清验算什么及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试一试

要求学生先解答,再验算。

服装厂要生产1000套衣服,计划每天生产40套,实际比计划少用了5天。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套?

反馈时着重让学生自己讲解题方法及验算的方法。

3、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⑴学生同桌讨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⑵指名交流

在交流中逐步出示

课本第21页方框中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先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⑵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⑶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⑷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2、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2、3、4、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那些新知识?

篇3:“三步计算应用题二”教学设计

“三步计算应用题(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应用题例2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⑴某毛纺厂有男职工25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4倍。

A.女职工有多少 人?

B.男女职工共有多少人?

C.女职工比男职工多几人?

(B、C两问要让学生思考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说说分析的思路)

⑵养鸡场有公鸡120只,母鸡的只数比公鸡的5倍多32只,

A.有母鸡多少只?

B.公鸡、母鸡共有多少只?

(让学生试试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二、创设问题情景

每年的“六一”节前怡园小学生都要向山区同学捐书,今年大队部对三、四、五年级捐书情况统计如下:

三年级说:“我班捐书36本。”

四年级想了想说:“我班捐书的本数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大声说:“我班比三、四年级捐书的总数少8本。”

你们知道五年级捐书多少本吗?

三、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看是否正确。

3、汇报、板演。

36x2=72(本) 综合算式:36+36x2-8

36+72=108(本)

108-8=100(本)

学生说理后再问: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如:36x(1+3)-8

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把三年级捐书的本数看作一份数。

四、应用及变式

1、说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多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⑵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少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⑶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是红金鱼的2 倍。花金鱼的条数比红、黄金鱼总数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⑷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少3 条,花金鱼的条数比黄金鱼的2 倍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让学生每两题一比较。

2、列式计算

课本练一练的第二题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一练的第3-5题

篇4:“三步计算应用题三”教学设计

“三步计算应用题(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应用题例3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简单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掌握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理解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与简单归一应用题的`区别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同学们参加建校劳动,王刚4次搬砖20块。照这样计算,7次搬砖多少块?

教师出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每次搬砖的块数x搬的次数=搬的块数

2、一个造纸厂4小时粉碎稻草180吨。照这样计算,7小时可以粉碎稻草多少吨?

要求学生解答后说说这类应用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

二、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

1、出示例3既改编后的(1)

同学们参加建校劳动,王刚4次搬砖20块。照这样计算,他再搬3次,一共搬砖多少块?

⑴学生读题,讲条件和问题

⑵比较例3与(1)的相同和不同点

出示数量关系:每次搬砖的块数x一共搬的次数=一共搬的块数

前4次搬的块数+后3次搬的块数=一共搬的块数

⑶学生列式解答。

20/4x(4+3)20+(20/4x3)

⑷反馈讲评

要求学生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比较在解法上异同:

⑴分析的方法基本一样

⑵一共搬的次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

2、如果把问题改为:搬7次可以比原来多搬砖多少块?

学生独立练习

反馈提问:⑴你是怎样想的?

⑵与例题比一比,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多搬的块数其实就是3次搬的块数)

三、模仿性练习

1、做一做比一比

⑴珊珊看一本故事书,5天看了45页。照这样计算,8天可以看多少页?

⑵珊珊看一本故事书,5天看了45页。照这样计算,又看了3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重点在于比较,弄清内在联系。

2、独立练习

一个造纸厂4小时粉碎稻草180吨。照这样计算,再用7小时一共可以粉碎稻草多少吨?

你能把“再用7小时一共可以粉碎稻草多少吨?”用另一句话来说吗?

四、加深练习

1、4台抽水机每小时能抽水60吨,照这样计算,增2台同样的抽水机,每小时一共能抽水多少吨?

2、A、B两城相距45千米,一辆汽车从A城去B城,前20分钟行了30千米,照这样计算,汽车还要几分到达B城?

五、总结全课

六、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一题的1、2小题第2题

篇5:“三步计算应用题四”教学设计

“三步计算应用题(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简单归总应用题的基础上,掌握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理解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

理解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与简单归总应用题的区别

教学用具:

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四年级同学排队做操,每行排12人,正好排4行。如果每行排8人,可以排多少行?

2、小红和小芳同住一个院子。她们从家里出发,小芳每分钟走70米,6分钟走到学校。小红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到学校要几分钟?

要求学生说出这类应用题的特点,一般都是先求什么?

二、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

1、改变1成为例4 :四年级同学排队做操,每行排12人,正好排4行。如果每行少排4 人,可以排多少行?

⑴学生读题,讲条件和问题

⑵比较例4与(1)的相同和不同点

出示数量关系:四年级的总人数/每排人数=排数

⑶学生列式解答。

12*4/(12—4)

⑷反馈讲评

要求学生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比较在解法上异同:

⑴分析的方法基本一样

⑵每行排的人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

2、如果把问题改为:要想多排2行,每行应排多少人?

学生独立练习

反馈提问:⑴你是怎样想的?

三、模仿性练习

1、做一做 比一比

⑴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320米,24天完成。实际每天修480米,实际多少天完成任务?

⑵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320米,24天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160米,实际多少天完成任务?

⑶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320米,24天完成。实际提前4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修多少米?

重点在于比较,弄清内在联系。

2、独立练习

⑴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每天加工12 个,1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加工3个,几天修完?

⑵小王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12页,8天可以看完。如果想用6天看完,那么每天要多看多少页?

四、加深练习

把只列式不计算的第2题,改变一个条件成为一道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1题的2、3两小题。第3、4、5题。

(如果要创设情景的话就可以用服装厂接订单,要提前交货该怎么办?)

篇6:“三步计算应用题”练习课教学设计

(例1——例4)

教学内容:练习六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般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一般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看问题想条件

1、  奶糖和水果糖区有多少盒?

1        还剩多少数学题没有做?

2        每只垒球需要多少元?

3        实际比计划节约用电多少度?

二、根据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

4        买了5顶帽子,每顶5元,                  ?

5        3小时行了45千米,                ?

三、只列式不计算

1、工厂要生产1200个零件,已经生产了5天,每天生产146个,还要生产多少个才能完成任务?

2、小明买了7本练习本,每本5角,现在还剩1元5角。小明一共带了多少钱?

3、小红5分钟做口算150题,照这样计算,做450题要几分钟?

4、工厂运进一堆煤,计划每天烧4吨,可以用15天;实际用了20天,实际每天烧煤多少吨?

5、同学们做了12朵黄花,做的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3倍多4朵。做红花多少朵?

6、同学们做了12朵黄花,正好是红花朵数的3倍,红花做了多少朵?

要求学生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四、解决问题

问题:

某粉笔厂接到一份订单:彩色粉笔86000盒,10天交货。如果不能按时交货,将厂方赔偿一切由此造 成的损失。

生产情况如下:4天已经生产了3盒。

请问按这样的生产进度能按时交货吗?

等学生得出结论后再出示:

请你提出解决的方案 。

主要是复习归一应用题和验算方法。

五、独立计算

1、今年是一丰收年,王大爷家用大麻袋装麦子,一共装了12袋,每袋80千克。如果改用每袋装比大麻袋少装20千克的小麻袋,那么需要这样的小麻袋多少只?

2、长江全长6300千米,比珠江的2倍还多1900千米。长江比珠江长多少千米?

六、课堂作业

练习六   第7——12题。

篇7:三步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正确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验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先补条件再解答

生产小组要加工780个零件。

1、,实际用了多少天?

2、,实际每天加工多少个?

师:补条件应根据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来进行。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1:玩具厂要生产3000套电动智力玩具,计划用12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50套,实际用了多少天?

⑴默读题目,想一想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⑵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⑶提问:要求“实际用了多少天?”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这两个条件都知道吗?应先求什么?

(先求实际每天的工作效率)怎样求呢?

⑷学生列式计算并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反馈:教师出示解答过程

请一位同学列出综合算式。

提问:这些应用题比较复杂,容易出错,所以要进行检验,你觉得如何来检验呢?

先让学生讨论方法:验算已知条件是否相同。

⑸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清验算什么及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试一试

要求学生先解答,再验算。

服装厂要生产1000套衣服,计划每天生产40套,实际比计划少用了5天。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套?

反馈时着重让学生自己讲解题方法及验算的方法。

3、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⑴学生同桌讨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⑵指名交流

在交流中逐步出示

课本第21页方框中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先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⑵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⑶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⑷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2、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2、3、4、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那些新知识?

篇8: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0页例1。

教材分析

本应用题是学生过去学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简单应用题的发展,即由原来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引申到求比两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教材主要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比较三道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该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难怪课后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节课有点像数学课,又有点像班队课,还有点像思品课。”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二度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由于例1的内容较为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们大胆地处理教材、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社区服务”、“购物”,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几倍)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掌握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小红也想参加,她想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说:“好啊!不过那要看看你有没有当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红了。

出示:买青菜用了2元钱, 买白菜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能解答吗?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买白菜的钱和买青菜的钱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爸爸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买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钱;买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钱;买白菜的钱是青菜的2倍)

[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巧妙借助“今天我当家”的场景,对生活要素进行提炼,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从细微之处看生活”,在生活氛围中自觉调动原有认知储备,全身心地为小红想计策、出创意。]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爸爸高兴地说:“那就让你来当家吧!”于是小红就制订了当家的一些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

1、出示:计划一:邀请朋友

请3个同班好朋友,2个兴趣班好朋友,请小邻居的人数比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少1个,请了( )小邻居。

师:你们会算吗?说说看,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邻居的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

(出示线段图,图略)

师:在图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数?哪一段表示兴趣班好朋友的人数?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呢?所求的问题在哪儿?第二段怎会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来怎么办?(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请好了小伙伴准备去买菜,妈妈和奶奶听说小红想当家,非常支持。

练一练:奶奶给了10元钱,妈妈给了20元钱,爸爸给的钱比妈妈和奶奶给的总数少2元,爸爸给了( )元钱。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计划二:上街买菜

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萝卜用了3元钱,买肉用的钱比买青菜和萝卜的总数多8元,买肉用了( )元钱。

师:谁愿意说说?(生答师板书)小红也很快地算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位正在买菜的老爷爷看见了,也想请她们帮帮忙。

练一练:买茄子用了4元钱,买冬瓜用了2元钱,买鱼的钱比买前两样的总数多4元,买鱼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愿意帮忙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本环节步步深入,分别设计了“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就是小红”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蕴涵了尊重个体思维的原则,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的学习不留痕迹地融入对生活的学习中,融入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3、师:吃完午饭,小红决定去完成第三个计划,去小区刘奶奶家打扫卫生。小红多会安排呀!

出示:计划三:社区服务

2个同学洗衣服,1个同学扫地,擦窗的人数是洗衣服和扫地的总数的2倍,擦窗的有( )人。

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和小伙伴们把刘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往家走,正好遇上小区管理员张叔叔,原来啊,他正在发搞好家庭卫生的倡议书呢!

练一练:第一次发了22份倡议书,第二次发了38份倡议书,第三次发的是前两次总数的'3倍,第三次发了多少份倡议书?

[在数学课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四个计划这一主线中还必须注意数学知识间的衔接与穿插,“上街买菜算算钱”,“小区发了多少份倡议书”,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蓝本,学生身临现实情境,与其说是在解答题目,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不仅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而且还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4、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5、比较三组算式

师:你有什么发现?(相同点:都是先求总数,因为要求的问题都与总数有直接关系;不同点:因为所求的问题和总数的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书质疑(生完成例1)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1、妈妈买了8个苹果,6个梨,9个香蕉,买的桔子比苹果和香蕉的总数多7个,买了多少桔子?

(生自练,师巡视,注意收集学生的不同列式)师:谁愿意来说说?

逐题出示:① 8+6=14(个) ② 8+6+9=23(个)

14+7=21(个) 23+7=30(个)

师: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如果算式是对的,那如何改题目呢?

[这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在想中练,错中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选择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着等信息为主动获取有用的信息。]

2、师:小红当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钱?用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些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自由发表看法。

师:小红想把奶奶给的10元钱还掉,然后再捐给班级里的一名贫困学生10元,现在她还剩多少钱了?最后她还有一个计划

3、出示:计划四:购物(图片)

钢笔 饮料 铅笔 小画册 薯片 牙膏

6元/支 3元/瓶 1元/支 4元/本 3元/袋 5元/支

师:小红会买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帮小红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学生设计)

师:如果要把所有的物品都买下,需要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不够,你会想出什么方法呢?(渗透打折、还价等思想)

[在课尾设计“计划四:购物”,这一环节呈现给学生的信息是用20元钱去买提供的商品。看似简单的一道题,由于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群体合作中收集、整理信息,不仅设计了10多种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而且还延伸出:如果买东西后钱多了可用来捐款、还给父母、存起来等多种办法,适时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当有同学提到要把所有的商品全买下而钱又不够怎么办时,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纷呈,如讨价还价、打折优惠、先欠再还、买一送一,有些购物策略甚至连老师也始料不及。开放的活动开发了学生丰富鲜活的认知潜能,在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中,不仅增进了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而且还意识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师:这一天小红过得非常有意义,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四个计划,解决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她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于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

篇9: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

(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篇10: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应用题是学生过去学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简单应用题的发展,即由原来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引申到求比两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教材主要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比较三道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该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难怪课后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节课有点像数学课,又有点像班队课,还有点像思品课。”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二度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由于例1的内容较为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们大胆地处理教材、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社区服务”、“购物”,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几倍)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掌握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小红也想参加,她想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说:“好啊!不过那要看看你有没有当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红了。

出示: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白菜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能解答吗?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买白菜的钱和买青菜的钱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爸爸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买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钱;买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钱;买白菜的钱是青菜的2倍)

[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巧妙借助“今天我当家”的场景,对生活要素进行提炼,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从细微之处看生活”,在生活氛围中自觉调动原有认知储备,全身心地为小红想计策、出创意。]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爸爸高兴地说:“那就让你来当家吧!”于是小红就制订了当家的一些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

1、出示:计划一:邀请朋友

请3个同班好朋友,2个兴趣班好朋友,请小邻居的人数比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少1个,请了( )小邻居。

师:你们会算吗?说说看,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邻居的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

(出示线段图,图略)

师:在图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数?哪一段表示兴趣班好朋友的人数?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呢?所求的问题在哪儿?第二段怎会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来怎么办?(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请好了小伙伴准备去买菜,妈妈和奶奶听说小红想当家,非常支持。

练一练:奶奶给了10元钱,妈妈给了20元钱,爸爸给的.钱比妈妈和奶奶给的总数少2元,爸爸给了( )元钱。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计划二:上街买菜

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萝卜用了3元钱,买肉用的钱比买青菜和萝卜的总数多8元,买肉用了( )元钱。

师:谁愿意说说?(生答师板书)小红也很快地算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位正在买菜的老爷爷看见了,也想请她们帮帮忙。

练一练:买茄子用了4元钱,买冬瓜用了2元钱,买鱼的钱比买前两样的总数多4元,买鱼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愿意帮忙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本环节步步深入,分别设计了“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就是小红”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蕴涵了尊重个体思维的原则,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的学习不留痕迹地融入对生活的学习中,融入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3、师:吃完午饭,小红决定去完成第三个计划,去小区刘奶奶家打扫卫生。小红多会安排呀!

出示:计划三:社区服务

2个同学洗衣服,1个同学扫地,擦窗的人数是洗衣服和扫地的总数的2倍,擦窗的有( )人。

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和小伙伴们把刘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往家走,正好遇上小区管理员张叔叔,原来啊,他正在发搞好家庭卫生的倡议书呢!

练一练:第一次发了22份倡议书,第二次发了38份倡议书,第三次发的是前两次总数的3倍,第三次发了多少份倡议书?

[在数学课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四个计划这一主线中还必须注意数学知识间的衔接与穿插,“上街买菜算算钱”,“小区发了多少份倡议书”,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蓝本,学生身临现实情境,与其说是在解答题目,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不仅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而且还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4、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5、比较三组算式

师:你有什么发现?(相同点:都是先求总数,因为要求的问题都与总数有直接关系;不同点:因为所求的问题和总数的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书质疑(生完成例1)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1、妈妈买了8个苹果,6个梨,9个香蕉,买的桔子比苹果和香蕉的总数多7个,买了多少桔子?

(生自练,师巡视,注意收集学生的不同列式)师:谁愿意来说说?

逐题出示:① 8+6=14(个) ② 8+6+9=23(个)

14+7=21(个) 23+7=30(个)

师: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如果算式是对的,那如何改题目呢?

[这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在想中练,错中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选择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着等信息为主动获取有用的信息。]

2、师:小红当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钱?用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些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自由发表看法。

师:小红想把奶奶给的10元钱还掉,然后再捐给班级里的一名贫困学生10元,现在她还剩多少钱了?最后她还有一个计划

3、出示:计划四:购物(图片)

钢笔 饮料 铅笔 小画册 薯片 牙膏

6元/支 3元/瓶 1元/支 4元/本 3元/袋 5元/支

师:小红会买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帮小红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学生设计)

师:如果要把所有的物品都买下,需要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不够,你会想出什么方法呢?(渗透打折、还价等思想)

[在课尾设计“计划四:购物”,这一环节呈现给学生的信息是用20元钱去买提供的商品。看似简单的一道题,由于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群体合作中收集、整理信息,不仅设计了10多种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而且还延伸出:如果买东西后钱多了可用来捐款、还给父母、存起来等多种办法,适时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当有同学提到要把所有的商品全买下而钱又不够怎么办时,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纷呈,如讨价还价、打折优惠、先欠再还、买一送一,有些购物策略甚至连老师也始料不及。开放的活动开发了学生丰富鲜活的认知潜能,在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中,不仅增进了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而且还意识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师:这一天小红过得非常有意义,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四个计划,解决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她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于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

篇11:“三步计算文字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16页 例4、例5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三步计算文字题的数量关系、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迅速 解答文字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计算文字题的数量关系、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运算顺序的确定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列综合算式

课本第17页 练一练 第1题 用小黑板出示

要求学生 先计算再列综合算式

反馈:让学生自检运算顺序

二、把式题改写成文字叙述题

34x2-224/28 (240+160)/(72-22)

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改写成文字叙述题

三、学习新课

1、例4学习

⑴出示例4 积加商,和是多少?

⑵要求学生根据积加商,和是多少?自己添上数字把文字题补完整。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文字题

如:25与20的积加2400除以80的商,和是多少?

同时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选择其中的1题列式 ;列式后要求学生自己检查运算顺序。

2、例5 学习

⑴教师出示 43与7 的差,乘它们的和,积是多少?

⑵学习独立分析、解答。

⑶反馈并提问:

这里要求积,必须先求什么?

这里为什么要添小括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在列式解答文字题时一定要注意运算顺序。

3、模仿性练习

⑴72乘8的积,减72除以8的商,差是多少?

想:积-商=差 72*8-72/8

⑵36与9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想:和/差=商 (36+9)/(36-9)

⑶反馈并提问:

请你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自编三步计算文字题

出示学生编的文字题让同学解答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17页 第3-5题

篇12:“三步计算文字题”教学设计

25与20的积加2400除以80的商,和是多少?

43与7 的差,乘它们的和,积是多少?

⑴72乘8的积,减72除以8的商,差是多少?

想:积-商=差 72*8-72/8

⑵36与9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想:和/差=商 (36+9)/(36-9)

篇13:“三步计算文字题”教学设计

25与20的积加2400除以80的商,和是多少?

43与7 的差,乘它们的和,积是多少?

⑴72乘8的积,减72除以8的商,差是多少?

想:积-商=差 72*8-72/8

⑵36与9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想:和/差=商 (36+9)/(36-9)

板书设计:

篇14:三步应用题、数据、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步应用题、数据整理、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的第4?7题,练习八的第5、6题。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

答方法;掌握数据整理及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一、整理和复习三步应用题 。

1.教师在黑板上并列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4题和第5题。

请两位学生读题后,分别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全班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集体订正后,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第4题和第5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为什么这两题都可以用简便算法计算?

2.教师先出示题目:同学们抬水浇树。三年级浇45棵,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浇lo棵,五年级浇的棵数等于四年级的2倍。五年级浇树多少棵?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自己解答。

接着,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6题。读题后,让学生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并且让学生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提问:这一题与上面一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上面一

题是两步应用题,下面一题是三步应用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教师:我们这一册所学习的三步应用题都是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把两步应用题改编成三步应用题主要有2种方法:增加条件、改变条件的叙述方式、改变问题。第6题是从上面的两步题改变问题而变来的.。现在,大家试一试用另外两种方法把上面的两步题改编成三步题。

鼓励学生改编题,集体订正所改编的题。

3.做练习八的第5、6题。

教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做完集体订正。

二、整理和复习数据整理及求平均数

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33页,默读第7题,理解题意。(教师也可用小黑板出示这一题。)然后看图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提问:这个条形统计图中的一个格代表多少千克?

哪个年级采的最多?

五年级比三年级多采多少千克?

然后,让学生自己做第(3)、(4)小题。做完以后,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在这一题里,求平均数的算式是什么?

接着,让学生自己想根统计图中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填写之前,教师提问:

下面的统计表是统计什么的?每个格里要填什么?

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八的第7*题。这道题先算出每种车的数量,然后才能填表,制成条形统计图。这是一道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的题目,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帮助。

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教案

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三步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学计划

归一问题三年级作文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

循环小数(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数学《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

十二月聋四年级数学教案59-65课时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共14篇)】相关文章:

纲要是规章制度吗2023-04-03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材料2023-02-11

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程序框图》的优秀说课稿2022-11-04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教学设计2022-12-27

小学三年级数学《加减法的运算》教学设计2024-01-23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计划2023-11-25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24-03-18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23-02-28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工作计划2022-08-01

必修三数学知识点高中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