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教案之二(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3 08:00:43 语文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汉家寨》教案之二(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7篇)由网友“玫瑰色的你”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汉家寨》教案之二(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汉家寨》教案之二(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汉家寨》教案之二(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汉家寨》教案之二(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汉家寨》教案之二

一、《汉家寨》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用墨如泼地描写环境,惜墨如金地描写人物--而深刻的主题便蕴含在描写之中,在言外,耐人咀嚼。遗憾的是,却有不少中学生读者对如此美文妄加褒贬。有的说:作者被洗脑了,写出这篇荒诞的作品,用混乱的视象与病态的想象,充斥读者理性的头脑。有的说:景物描写所用篇幅太多了,作者似乎在卖弄自己的文采,故意写得极晦涩。对这篇散文的阅读,将使慧心犹在的学子明白:一篇有诗意的散文,才是上乘的散文;一个品得出诗意的读者,才是有品位的读者。

二、这篇散文主题深刻,足以振聋发聩,惊世警人。“坚守”的主题,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于不毛之地中坚守着生存,其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有人在物欲横流中坚守着清贫,有人在庸俗泛滥中坚守着高雅,有人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着理想,有人在“游戏人生”中坚守着作为,有人在“众人皆醉”中坚守着“独醒”,有人在急功近利中坚守着“治本”,有人在“全盘西化”中坚守着民族精华……对这篇散文的学习,将使良心未泯的学子思考与选择正确的“坚守”,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光彩照人。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

2、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

3、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的个性化语言及写作特点。

2、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    法:讲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道士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敦煌艺术瑰宝留给世人的历史反思以及她带给我们的深厚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心灵震撼。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另一种亘古而新奇的“艺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完美结合。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一个几乎被人类文明遗忘的、有着最古老的人类精神的家园。(投影出示:教学目标)(音乐起)

二、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课题、作者简介(出示投影)

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2、疏通生字词。(投影)

褶(zhé)皱  曝(pù)晒 脚踝(huái)晕眩(yùn)(xuán)  俯瞰(kàn)  咀嚼(jǔ)(jué)  白炽(chì)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决绝:非常坚决。

3 、学生阅读全文,谈谈对本文的总体感受。

① 语言特点:骨健瘦硬,气概充盈,体态阔大。

② 环境描写:客观冷静,描写细腻,寓情于景。

(二)逐层分析,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走近了汉家寨”。写走近汉家寨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

所见:铁色戈壁  红石焦土

所闻:单调的马蹄声

感受:“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教师评析:作者通过对一路行来所见到的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创造了一种奇异的视觉效果,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广袤、寂寞无边、慷慨悲凉的情绪。为下文作者的反思张本。

第二部分:从“仅仅有一柱烟……”到“……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写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

所见:    大漠孤烟: “怅怅”   “异域”

景物  黑戈壁:“可怕”      “绝地”

破泥屋:“几间”

老人:“微微”摇头   不动  “无言”

人物                                          汉人服饰

小女孩:“一动不动” “凝视” 破红花棉袄

所思:“这里一定还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环境描写的作用:以一连串的想象奇特而又恰如其分的比喻句勾勒出了汉家寨荒凉、寂寞、古意横生的环境特点。作者用他所擅长的手法,粗线条地勾画出了一幅人迹罕至却又似乎蕴藏着强大生命力的画卷,这是人类精神与大自然的巧妙契合。

▲人物描写的作用: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老人、小女孩)恰恰是对汉家寨天荒地老地存在的一种最佳诠释。汉家寨的寂寞、荒僻从人物的行动中一览无遗。

▲教师评析:万里绝地,几户人家。在这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作者似乎触摸到了某种支持人类繁衍下去的潜在本能,那就是“坚守”。

第三部分:从“次日下午,……”到结尾。写离开汉家寨后的精神之旅。

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

“坚守着什么”

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教师评析:千百年来的生命存活之谜作者无法揣测,只是隐隐地感到了人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三、写作特点

1、独具特色的语言。

沉郁、凝重的语言给文章带来了一股苍凉之气,作者用了一连串奇异的比喻来描绘对于天山脚下独特地貌的新奇感受,如:“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等等。

2、变幻交错的时空结构。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书的首句首创了一种特殊的时空结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伍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运用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容纳了未来、过去、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

本文有两处运用了这种结构方式。第8自然段:“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第2自然段:“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四顾无援。”第28自然段:“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3、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

从汉家寨的存在,从汉家寨人千年来的生存状态,作者“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并由这种坚守进而开始了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那就是,坚守精神与汉家寨、与汉民族天衣无缝的契合,与民族精神的水乳交融。

4、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作者从渐行渐近汉家寨到零距离接触汉家寨,一路走来,满眼看到的是大地从繁盛到荒僻,写的是荒凉的景,抒的是寂寥的情;再到渐行渐远地离开汉家寨,却再也无法忘记汉家寨。永别了汉家寨悲凉严峻的风景,却深味了汉家寨人坚守的精神。自始至终作者都将笔力凝聚于汉家寨的描写,而感情的抒发是寓于其中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表达。

四、小结

通过对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的描写,我们深深地领略了汉家寨人所具有的坚守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历经千年而依然固守在这片土地上,也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我们的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坚守”,那就继续吧,它将使我们更具有生的价值。

五、布置作业

假设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描述时注意润色你的语言。

篇2:汉家寨(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汉家寨(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汉家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深入理解“坚守精神”。

2、学习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

3、学习散文诗一般的语言。

能力目标

学习散文的语言和写作手法

德育目标

学习坚守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的个性化语言及写作特点。

2、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课题、作者简介(出示投影)

2、疏通生字词。(投影)

3 、学生阅读全文,谈谈对本文的总体感受。

4、文章划分层次,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三、分析内容

(一) 学习第一部分

1、请你仔细阅读这个部分,并概括这个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2、赏析写景的语言。要求从这个部分中找出各自最欣赏的写景句子,说说它们好在哪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边读边品。

(二)、赏析第二部分

1、朗读第二部分,概括汉家寨一老一小两个人物的特点。

2、文中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觉得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它们暗示了什么呢?

3、作者反复写那位穿红色破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什么?

(三)、赏析第三部分

1、生一起朗读第33、35段,进一步体会作者自身的精神提升: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有坚守的意念。

2、问:老人和小女孩在坚守什么? 老人和小女孩的坚守,与作者张承志内心深处的坚守有何不同与相同?

3、思考: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四、写作特点

五、作业: 假设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描述时注意润色你的语言。

板书设计

汉家寨

张承志

一、景色特点

空旷宁静,死寂无边,

焦土遍地,悲凉恐怖

二、人物特点

老汉----饱经风霜,木讷迟钝,

小女孩----穿着破红棉袄,天真、好奇。

篇3:《汉家寨》教案

《汉家寨》教案

知识目标:

1.品味语言,体味景之荒凉、死寂。

2.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

3.理解文本中“坚守”的内涵。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对文本重要信息的捕捉能力。

2.培养学生品悟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精神。

德育目标:

渗透人文精神,思考“坚守”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探讨文本“坚守”的内涵。

教学难点:

难点之一:对汉家寨人在荒凉中“坚守”的理解。

难点之二:对作者的“坚守”的理解。

教学时数设计为1课时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1.了解作者,查找相关资料。

2.熟读全文,把握文章中景与人的特点。

一.导语:在西域的大漠戈壁中有一种树坚强挺立,茫茫风沙它不屈茁壮,根扎沙漠深处,寻找含水的土壤,头顶炽热的太阳,活出生命坚强,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这就是西域胡杨;在塞北的戈壁滩上同样有一种人傲视风沙吹袭,他们同狂风对抗,同黄沙较量,逆境中坚强生存,没有鲜花娇艳,没有绿树青苍,注定与寂寞长相伴,但他们却在那儿固守了千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他们就是汉家寨人。今日就让我们随同张承志先生一起走进这塞北的汉家寨吧!

二、理清课文思路。

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看一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题目是“汉家寨”,所以文章是紧紧围绕汉家寨展开的,第一部分作者向读者展示了汉家寨所处的大的环境背景。第二部分写进入汉家寨的所见所闻,第三部分写离开汉家寨时作者的感受以及汉家寨对他以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用幻灯片显示文章结构图)

三、课文分析

1、第一步:读景

⑴在走近汉家寨的路途中,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请找出这部分中能很好地表现自然景观特点的词语)

特点:空旷、空寂、贫瘠、苍凉、荒芜、恐怖……

(2)通过大家的分析和品位,在我们的面前仿佛已经出现了一片贫瘠、苍凉、空寂、恐怖的千里戈壁。作者好像正在画一幅巨大的风景画,画的背景是贫瘠的天山南麓,是空旷孤寂的千里戈壁,在这样苍凉的背景中,作者将会给我们勾勒出怎样一个汉家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请同学们找出一个词语,能够补充完整幻灯片上的这个句子:“汉家寨是一块”,大家要注意,这个词要能够概括汉家寨生存环境的特点。

生:汉家寨是一块绝地。

师:哪些内容可以表现出汉家寨是一块绝地?

生:这一部分的第二段,“汉家寨只是几件破泥屋”,还有,也是这一页的倒数第二段“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这些都表现了这里是非常荒凉贫瘠的土地。

师:大家注意这些景物的一些修饰词语,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无人烟的”“无植被的”,表现了环境的……

生:寸草不生、贫瘠。

师:这些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

生:自然环境。

2、第二步:读人

问题设计:

(1)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是否有生命的存在?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作者看到他们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老人:摇摇头“微微”摇头不动“无言”(饱经风霜木讷迟钝不回答来者的提问)

人物

小女孩:“一动不动”“黑亮的眼睛”“凝视”破红花棉袄汉人服饰(天真好奇)

师:没有任何语言,没有期待中的热情,作者的到来也没有引起躁动和不安。

所思:“这里一定还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第三步:读精神“坚守

⑴汉家寨人的坚守

师:在汉家寨,自然环境是贫瘠、荒芜的`,人的生活是贫穷的、与世隔绝的。所以,作者把这样的地方称为“绝地”。这样一块绝地,铁渣堆里长不出一粒庄稼,方圆数百里内,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然而他们竟在这种贫穷、孤独、无助中一代代的延续着生命,我们一方面要佩服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家寨周围有三条巨大的戈壁通向远方,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开始新的生活,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呢?他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

生:有一句话:“生于斯,长于斯”,汉家寨的人之所以想守住自己的家乡,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故土的依恋以及对于的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这正是一种绿叶对根的情谊。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有四点,第一点是,这里已经是他们的家园,所以他们有一种守护家园的责任感。第二点是他们要让他们的文化、他们特有的文明传承下去。第三点是因为他们有坚强的意志,所以能守住这片家园。第四点是,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哪怕这里的土地是这么的贫瘠,这里的生活是那么的困难、与世隔绝,他们也安于现在的生活,不会过于奢求。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思路很开阔,其中提得最多的一个概念就是“家”,汉家寨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根,不管它是贫瘠还是富饶,不管它是美丽还是丑陋,都不忍舍弃。另外,还有很多原因,比如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们要坚守祖先的信念、传统、生活方式。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分析,请大家给坚守下一个定义。汉家寨是多么的贫瘠、荒凉啊,但是他们始终守在这里,通过这种行动我们来分析,坚守是什么意思?

师:坚守在字典里,是坚决守卫、不离开的意思。无论外界的环境怎样的恶劣――外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始终守护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坚守。

师:文中作者两次提到穿破红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着什么?

明确:女孩虽然稚嫩,但终究给了这块土地生生不息的繁衍的希望。汉家寨人坚守生存的理想、信念和行为给现代文明中的人予强烈的震撼和鼓舞。作者用红色给文章深沉悲凉的氛围营造一点亮色,使全文的格调慷慨悲壮但不至于伤感。

小女孩不仅是汉家寨在如此恶劣自然环境坚守生命存活,对生命尊重的证明,还是汉家寨未来生命延续的希望。

师:我们读懂了“坚守”,也就读懂了“汉家寨”。

⑵作者的坚守

师:有的地方即使我们去了百次千次,也对它毫无印象,有些地方去过一次就会让你终身难忘,那么对于作者,汉家寨属于哪一种呢?

当作者离开汉家寨之后,汉家寨对作者未来的人生之路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并找出能够表现作者对于汉家寨的感情的句子。

生:“我强忍着心中的激烈,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起我永别了汉家寨。也就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师:为什么无论作者到哪里,即使是在国外,还会倔强地回忆起汉家寨呢?

生:他回忆的不只是这块土地,更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所给他的一种坚忍不拔的坚守的精神。

师:说的很正确,汉家寨那种坚守的精神感染着作者,作者要从中吸取力量,要永远把“坚守”放在心中。

师:大家回过头来看49页第二部分的23两段,作者说“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那么作者面对人生的选择时他的答案是什么呢?

明确: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那么作者的坚守是否和汉家寨人一样,也是对于家园和传统的守护呢?请同学们看一张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朗读)

生(朗读):近年来,文学界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许多作家的创作中都出现了“商品化倾向”。张承志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未介入任何商业性创作的少数作家之一。张承志说:“我只是一个作家。我永远不是走红的文字商品的贩卖者,永远不是流行思潮顶峰的泡沫。我独立地表达而已。”“我希望自己的文学中,永远有对于人心、人道和对于人本身的尊重;永远有底层、穷人、正义的选择;永远有青春、反抗、自由的气质。”“哪怕再难,也要坚持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批判,这是我在自己的微渺作品中一直坚持的。”“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

师:从这段文字中,我们总结一下,作者所坚守的是什么?

生:作者坚守的是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批判。

师:作者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其实也是在坚守着纯洁的文学,坚守着自己的理想。

(四)课题延伸

师:在汉家寨,作者找到了人生的答案,离开汉家寨,作者开始了他坚守的精神之旅,那么我们呢?我们该坚守什么?

师:作者为了追求高洁的人格以及纯洁的文学,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汉家寨人为了坚守自己的家园和祖先的生活习惯,放弃了外面美好的世界,有人认为他们很傻,他们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自己,就会换来舒适的生活,请大家讨论一下,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坚守”还有没有价值?

师:我们这个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大家都信心百倍地向着现代化目标前进;但是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又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人眼中只有金钱,拼命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理想主义失落,没有生活方向和目标;有的人媚权媚俗,或者眼中只有“西方”。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的确需要在物欲横流中坚守道德,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尔虞我诈中坚守诚信,在“崇洋媚外”中坚守民族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住我们做人的尊严,才能守住民族的灵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作者倡扬的“坚守”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与“发展”的观念不仅不存在矛盾,而且是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品质。那么大家想一下,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坚守一些什么东西呢?

生(自由回答):学习、个性、理想、真诚、人格……

师:这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领略了天山南麓千里戈壁的苍凉,感受了汉家寨人在绝地中的坚守,当我们和作者一起离开汉家寨时,那种坚守的精神已经在我们心中扎根了。

生活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要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但是同时,有一些东西是要始终坚守的,比如正直、真诚、善良等美好的人格,比如诚信、尊严、理想。中华民族靠着坚守的精神走过了五千年的风雨,希望同学们也以同样坚守的精神延续我们民族的血脉!下课。

篇4:《汉家寨》教案

《汉家寨》教案

《汉家寨》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深入理解“坚守精神”。   2、学习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   3、学习散文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活动:   课前预习:   一、研读课文,完成《汉家寨》预习题。   1、学习第一部分   ⑴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作者从“天山大坂”到“汉家寨”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请你仔细阅读这个部分,并概括这个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⑵找出这部分中能很好地表现自然景观特点的词语或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⑶找出这部分表现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2、学习第二部分   ⑷本文第三部分写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请你说说这个部分写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看到他们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⑸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⑹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绝地”“坚守”的含义?   ⑺联系第一部分,说说第一部分所写的自然环境和这个部分有什么关系?   3、学习第三部分   ⑻请你概括这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⑼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作者要“坚守”的是什么?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⑽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思想是否受到某种触动,请你联系现实具体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汉家寨”历史、地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汉家寨。   课堂教学: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汉家寨,美读《汉家寨》。   1、借助PPT演示文稿介绍“汉家寨”历史、地理。   2、有表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意境。   3、教师小结:《汉家寨》用苍凉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汉家寨人在粗犷、荒凉、孤独无援的“绝地”中顽强“坚守”的画卷,展示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毅力,那就是“坚守”。推而广之,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要发展,也需要这样的坚守精神。因此学习本文,能使我们对“思想”“精神”这些概念有了更为具体感性的认识,从内心深处生长人性的高贵。   第二教学板块----赏析第一部分:坚守的背景。   1、概括“坚守”的背景。   ⑴有表情朗读第一部分,概括“坚守”背景的特点。   提示:   坚守的背景----天山南麓的戈壁:空旷宁静,死寂无边,焦土遍地,悲凉恐怖   2、赏析写景的语言。要求从这个部分中找出各自最欣赏的写景句子,说说它们好在哪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边读边品。   3、分组讨论。   文中写道:“一旦你被它收容,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这句话中“收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旦被收容过,在有生残年再也无法离开它”?   提示:“收容”的本义是有关的组织、机构收留处在困难中的人并加以照顾。联系上下文来看,作者在这里写自己被永恒的“山野之静”所“收容”,意思是说自己被四野的宁静包裹着,完全融入到周围的宁静之中,这种一路单骑行进于三百里空山绝谷的感受给作者的震撼是刻骨铭心的,因此他在有生之年在意无法忘记。   第三教学板块----赏析第二部分:坚守的人物   1、有朗读第二部分,概括汉家寨一老一小两个人物的特点。   提示:   老汉----饱经风霜,木讷迟钝,不回答来客的提问。   小女孩----穿着破红棉袄,天真、好奇。   作者主要通过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两个都穿着汉人服饰,始终无语,几乎是两个静态的汉家寨人物形象。正是这样的人,在环境极为恶劣,条件非常艰苦的汉家寨坚守着,这种顽强的“坚守”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灵。全班朗读第29、30、33段,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动与震撼。   2、分组讨论,解答疑惑。   ①文中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觉得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它们到底暗示了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   三道巨大的戈壁滩指向的“三个方向”实际上暗示了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   ②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在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   汉家寨人在如此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坚守,他们肯定也面临了人生的“三岔口”与选择,但他们选择了坚守。这种信念、行为给作者极深的触动,使他意识到自己在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   ③作者反复写那位穿红色破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   汉家寨人坚守生存的理想、信念、行为给现代文明中的人以强烈的震撼和鼓舞,作者用红色给文章营造悲凉深沉氛围营造一点亮色,使全文格调慷慨悲壮但不至于伤感。   3、教师小结,强调第一部分的与第二部分之间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出的“坚守”主题作铺垫,前面的环境空旷死寂、悲凉无助,后面写到的人在这样环境中的“坚守”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第四教学板块----赏析第三部分:坚守的意念   1、师生一起朗读第33、35段,进一步体会作者自身的精神提升: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有坚守的意念。   2、分组讨论,解答疑惑。   ③老人和小女孩在坚守什么? 老人和小女孩的坚守,与作者张承志内心深处的坚守有何不同与相同?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   老人和小女孩在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艰苦卓绝的异域坚守着生存下去。 作者的坚守:做一个“思想自由”的作家,用自己的.笔为底层民众写作,思考怎样活得美和战胜污脏。正如张承志在《一册山河》的编后记中所说:“只追求―――新意的真知,美好的文章,只求在滔滔的洪水中,做一块思想自由的石头。”   ②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当今的时代,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信心百倍地奔向现代化;同时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又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人崇尚拜金主义,有的人拼命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理想主义失落,沦为“迷惘的一代”,有的人媚权媚俗,有的人一心艳羡西方,心中自轻自贱。因此,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的确需要一种在物欲横流中坚守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全盘西化”中坚守民族精神的人文主义精神。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提倡的“坚守”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意义,它与“发展”的观念并不矛盾,而是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品质。   3、教师小结。   本文的主旨是倡扬一种坚守的精神,但全文没有空洞的说教和深奥的道理,而是通过沉郁凝重的笔调,以荒凉寂静的环境渲染,以奇特的想象的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4、布置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②完成《第2课堂》中第15课的练习。

篇5:必修五语文《汉家寨》教案

必修五语文《汉家寨》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二、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一、分析课文层次及各层次的具体内容。

二、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各名家散文风格及散文的意义引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

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冰心委婉明丽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无数哲理,在朱自清清丽隽永、温文尔雅的散文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情,在沈从文极具地方特色的浓郁韵味的散文中了解到对生活成熟和理性的思考,在汪曾祺幽默闲适、诙谐风趣的散文中体会到大智若愚的睿智及对生活的自适与豁达,那么,今天我们将在张承志的《汉家寨》中看到些什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点拨:了解隔行分层的知识。

学习抓住关键句把握行文思路,确定层次内容。

明确:行文思路

“走近汉家寨”——“走近了汉家寨”——“离开汉家寨”

课文层次:

(1)“走近汉家寨”,主要写汉家寨地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空寂、苍凉、荒芜、残酷。

(可通过抓住“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及“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等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感受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2)“走近了汉家寨”,主要写了在汉家寨的所见所感——神秘、隔绝、真实、坚忍。

(可通过“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及“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家寨所体现出来的“坚守”精神。)

(3)“离开汉家寨”,主要写了作者离开汉家寨时的感受和离开汉家寨之后思想的变化——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可通过“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凉峰和干沟裸谷相映衬,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及“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进一步感受汉家寨体现的“坚守”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注:因为最后一部分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点,因此这部分要让学生集体朗读,反复品味,最好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品读。

第二课时

一、探讨与拓展

(说明:这个环节是学生活动,在第一课时结束后,留下探讨与拓展的话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发现。)

(1)“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可见汉家寨对作者影响深远。那么你认为对于作者来说汉家寨给予作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2)“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作者说“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你认为这个作者坚守的“什么”会包含哪些东西?

(3)文章还有哪些描写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的感受。

课下上网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张承志的作品、生平及其写作背景和创作初衷。

二、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五。

《汉家寨》原文阅读

张承志,1948年生。作家。回族。原籍山东济南。长期从事有关北方边疆地区的研究,并进行文学创作。著有中篇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

1)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2)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声,或许还好受些。三百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3)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除开一种维吾尔语叫uga的毒草是碧绿色以外,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4)然而,亲眼看着大地倾斜,亲眼看着从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的一步步一分分的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这就是地理,我默想。前方蜃气溟蒙①处是海拔—154米的吐鲁番盆地最低处的艾丁湖。那湖早在万年之前就被烤干了,我想。背后却是天山;冰峰泉水,松林牧场都远远地离我去了。一切只有大地的倾斜;左右一望,只见大地斜斜地延伸。嶙峋石头,焦渴土壤,连同我的坐骑和我自己,都在向前方向深处斜斜地倾斜。

5)——那时,我独自一人,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6)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7)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8)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9)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10)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太阳仍在肆虐,阳光射入眼帘时,一瞬间觉得疼痛。可是,那种将结束的白炽已经变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

11)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12)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又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

13)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14)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蹄了。

15)独自伫立在汉家寨下午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

16)三面平坦坦的铁色砾石滩上,都反射着灼烫的亮光,像热带的海面。

17)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

18)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19)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

20)——它通到哪里﹖

21)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22)我又指着另一道:

23)——这条路呢﹖

24)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25)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26)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

27)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

28)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29)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②”之语。砦就是寨,都是人坚守的地方。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30)独自面对着那三面绝境,我心里想:这里一定还是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31)我走下第一道坡坎时,回转身来想再看看汉家寨。它已经被起伏的戈壁滩遮住了一半,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那无言的老人再也没有出现。我等了一会儿,最后遗憾地离开了。31)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继续向吐鲁番盆地前行。大地倾斜得更急剧了;笔直的斜面上,几百里铺伸的黑砾石齐齐地晃闪着白光。回首天山,整个南麓都浮升出来了,峥嵘嶙峋,难以言状。俯瞰前方的吐鲁番,蜃气中已经隐约现出了绿洲的轮廓。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上路,心中涌起一股决绝③的气概。

32)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33)走过—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我激动地勒转马缰。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冰峰和干沟裸谷相衬映,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

34)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35)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直至南麓天山在阳光照耀下的、伤痕累累的山体都清晰地重现,直至大陆的倾斜面、吐鲁番低地的白色蜃气,以及每一块灼烫的砾石都逼真地重现,直至当年走过汉家寨戈壁时有过的那种空山绝谷的难言感受充盈在心底胸间。

【理解·鉴赏】

一、汉家寨是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为什么让作者常常“倔强地回忆着”?作者说,“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你认为作者这“坚守”意味着什么?

二、唐代王维曾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课文也写到了大漠中升起的烟和落日景象,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与王维的诗相比,作者描绘的是怎样一幅景象?

三、汉家寨的那个小女孩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熟读有关段落,想一想在她身上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作者对北方边远地区一直情有独钟,感情色彩在字里行间或隐或显,都给人很强的冲击力。下面三段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你对大自然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1、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2、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3、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冰峰和干沟裸谷相衬映,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

【拓展·应用】

五、汉家寨几乎与世隔绝,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但仍有人顽强地生存下来。对这种与世隔绝的“社会”,你有什么看法?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或辩论。

如何表达心灵是张承志将终其一生的大问题。他写过的所有东西其实都为一件事,那就是表达心灵。他曾经为心灵找到许多替代物,比如草原上的黑骏马、蒙古额古、北方河流、金牧场、疲惫的摇滚歌手等等。张承志所找到的心灵的替代几乎全带有悲怆的表情,承受无边的孤独。“孤旅”是他常用的词,它使这些替代全带有漂泊天涯的形迹。

《汉家寨》教学反思

一、语文课不但要有深度,更要有温度。

学生思想很活跃,也很现实,他们往往会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去考虑一件事情该不该做,显得理智有余而情感不足。语文课堂应该兼顾智育、美育、德育三方面的功能。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从情感层面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解读。在预习这一课的时候,有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汉家寨人要死守着那块贫瘠的土地,但是当我提示他们要仔细体会汉家寨人与汉家寨这块土地之间的情感时,他们马上意识到,这是一种人们对于家乡的留恋、对于祖先的怀念。从同学们在课堂上热烈的讨论中,就可以发现,他们已经完全被汉家寨人那种坚守之情所深深地感染了。我想这种情感的教育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能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正确的情感导向也能够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语文课上,学生不是观众,而是主角。

为什么高中的学生总是“金口难开”、“冷眼旁观”,甘当“观众”,我想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对课文没有充分的了解,二是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三是老师觉得高中时间宝贵,让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是在浪费时间。在《汉家寨》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在早自习给他们充足的时间预习,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能够让他们产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汉家寨人要死守住这块土地而不离开。并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展开讨论。最终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我想,思想只有在交锋中才能变得深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去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充分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比如知识积累不够深厚,课堂驾驭能力不强等等,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

篇6:汉家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深入理解“坚守精神”。

2、学习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

3、学习散文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的个性化语言及写作特点。

2、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活动:

课前预习:

一、研读课文,完成《汉家寨》预习题。

1、学习第一部分

⑴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作者从“天山大坂”到“汉家寨”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请你仔细阅读这个部分,并概括这个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⑵找出这部分中能很好地表现自然景观特点的词语或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⑶找出这部分表现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2、学习第二部分

⑴本文第三部分写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请你说说这个部分写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看到他们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⑵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绝地”“坚守”的含义?

⑷联系第一部分,说说第一部分所写的自然环境和这个部分有什么关系?

3、学习第三部分

⑴请你概括这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⑵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作者要“坚守”的是什么?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⑶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思想是否受到某种触动,请你联系现实具体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汉家寨”历史、地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汉家寨。

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从《道士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敦煌艺术瑰宝留给世人的历史反思以及她带给我们的深厚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心灵震撼。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另一种亘古而新奇的“艺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完美结合。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一个几乎被人类文明遗忘的、有着最古老的人类精神的家园。

二、整体感知

1、课题、作者简介(出示投影)

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2、疏通生字词。(投影)

褶(zhé)皱 曝(pù)晒 脚踝(huái)晕眩(yùn)(xuán) 俯瞰(kàn) 咀嚼(jǔ)(jué)

白炽(chì)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决绝:非常坚决。

3 、学生阅读全文,谈谈对本文的总体感受。

① 语言特点:骨健瘦硬,气概充盈,体态阔大。 ② 环境描写:客观冷静,描写细腻,寓情于景。

三、了解汉家寨,美读《汉家寨》。

1、介绍“汉家寨”历史、地理(借助ppt演示文稿)。

2、有表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意境。

篇7:汉家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各部分内容。

2、技能目标:欣赏、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理解文章中写景的作用。

3、情感目标:理解“坚守”精神对人生的意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

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对于汉家寨人的“坚守”精神的理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精神对人生的意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的是一种环境的广袤和苍凉,那么,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的戈壁荒漠则是一种环境的残酷和死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里,走进那个叫做“汉家寨”的地方,去体验那里的环境,去参悟那里的人们。

二、作者简介

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三、疏通生字词

褶(zhě)皱     曝(pù)晒   脚踝(huái) 晕眩(yùn)(xuàn)

俯瞰(kàn)    咀嚼(jǔ)(jué)    白炽(chì)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决绝:非常坚决。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思路,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结构内容:(1-6)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闻所感。

(7-30)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

(31-36)离开汉家寨后的思考 。

点拨:以行踪为线索,抓住标志性语句,注意文中隔行行文的提示作用。

五、研习课文

第一部分的重点句子:

“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恐惧、孤独 “不由得屏住了呼吸”――压抑,紧张 “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茫然 第三段的景物描写:压抑、紧张、恐惧 “只见大地斜斜地伸延, 倾斜”――孤独 作者说,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刚刚走入汉家寨的张承志就是在这样恐怖的宁寂、单调的静默、阳光的曝晒下,在心灵的孤独、无援中走进了汉家寨。

第二部分的重点句子:

“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内心的孤寂 “我看见自己的影子”――孤独

“独自再面对那三面绝境,我心里想:这里一定 ”――内心比较明确和坚定了

第三部分的重点句子:

“决绝的气概”――内心的坚定

“遗憾地离开”――说明内心的感激,包括后面的两次回头看 最后一次回看定格的画面:内心的激动、感激

可以提示的地方:能够关注到文章中一些直接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说明大家读得很细致,如果能发现字里行间隐伏的情绪,那么大家就是在和张承志对话了。

对别人来说也许连风景都称不上的汉家寨对于作者而言却成为了心灵转变的一个过程,一个契机,一次触发。从走进汉家寨时的“茫然”到离开汉家寨时的“决绝”,(板书)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作家人生的一个片段,心灵的一片风景,张承志在文末说,“我强忍住内心的激荡”,一起来读吧。3、3、那么张承志究竟在坚守什么呢?有谁了解张承志?(出示张承志的简介)

张承志作为一名回族作家,他曾经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是淡漠的,但在游历了蒙古草原、新疆天山、黄土高原三块大陆后,他从身体到心灵到皈依了自己的民族和宗教信仰。在中国,他成了一个以自己的回族文化认同寻找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的作家;在国外,他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护卫和坚守着民族文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所以作者说,“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就是我人生的答案”,张承志的人生答案就是――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然后去坚持,这就是“三岔口”带给作者的意义。(板书――选择并坚持)

回过头来,一个贫瘠、荒芜、人烟稀少、贫穷且落后的汉家寨已然变成了一个关于人生的寓言,当我们跟随着张承志的目光回望汉家寨时,汉家寨是否存在已不重要,何以存在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作家主观审美意识的关照下,汉家寨已经成为了我们所有人人生旅途中一道风景,这道风景诠释了一种品格,这种品格的名称就叫做――坚守。(板书――坚守)

用一句话说说你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汉家寨,我们从未走进,但我们永远不会离开。

1.《白杨》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答疑

3.白杨教学设计

4.黄帝教学设计

5.《白鲸》教学设计

6.《彩票》教学设计

7.试讲教学设计

8.教学设计的心得

9.问路教学设计

10.社戏教学设计

篇8:汉家寨教学设计

汉家寨教学设计

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深入理解“坚守精神”。

2、学习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

3、学习散文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的个性化语言及写作特点。

2、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

课前预习:

一、研读课文,完成《汉家寨》预习题。

1、学习第一部分

⑴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作者从“天山大坂”到“汉家寨”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请你仔细阅读这个部分,并概括这个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⑵找出这部分中能很好地表现自然景观特点的词语或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⑶找出这部分表现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2、学习第二部分

⑴本文第三部分写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请你说说这个部分写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看到他们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⑵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绝地”“坚守”的含义?

⑷联系第一部分,说说第一部分所写的自然环境和这个部分有什么关系?

3、学习第三部分

⑴请你概括这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⑵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作者要“坚守”的是什么?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⑶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思想是否受到某种触动,请你联系现实具体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汉家寨”历史、地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汉家寨。

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从《道士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敦煌艺术瑰宝留给世人的历史反思以及她带给我们的深厚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心灵震撼。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另一种亘古而新奇的“艺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完美结合。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一个几乎被人类文明遗忘的、有着最古老的人类精神的家园。

二、整体感知

1、课题、作者简介(出示投影)

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2、疏通生字词。(投影)

褶(zhé)皱 曝(pù)晒 脚踝(huái)晕眩(yùn)(xuán) 俯瞰(kàn) 咀嚼(jǔ)(jué)

白炽(chì)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决绝:非常坚决。

3 、学生阅读全文,谈谈对本文的总体感受。

① 语言特点:骨健瘦硬,气概充盈,体态阔大。 ② 环境描写:客观冷静,描写细腻,寓情于景。

三、了解汉家寨,美读《汉家寨》。

1、介绍“汉家寨”历史、地理(借助PPT演示文稿)。

2、有表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意境。

3、教师小结:《汉家寨》用苍凉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汉家寨人在粗犷、荒凉、孤独无援的“绝地”中顽强“坚守”的画卷,展示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毅力,那就是“坚守”。推而广之,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要发展,也需要这样的坚守精神。因此学习本文,能使我们对“思想”“精神”这些概念有了更为具体感性的认识,从内心深处生长人性的高贵。

四、赏析第一部分:坚守的背景。

1、概括“坚守”的背景。

⑴有表情朗读第一部分,概括“坚守”背景的特点。

提示:坚守的背景————天山南麓的戈壁:空旷宁静,死寂无边,焦土遍地,悲凉恐怖

2、赏析写景的语言。要求从这个部分中找出各自最欣赏的写景句子,说说它们好在哪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边读边品。

3、分组讨论。

文中写道:“一旦你被它收容,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这句话中“收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旦被收容过,在有生残年再也无法离开它”?

提示:“收容”的本义是有关的组织、机构收留处在困难中的人并加以照顾。联系上下文来看,作者在这里写自己被永恒的“山野之静”所“收容”,意思是说自己被四野的宁静包裹着,完全融入到周围的宁静之中,这种一路单骑行进于三百里空山绝谷的感受给作者的震撼是刻骨铭心的,因此他在有生之年在意无法忘记。

五、赏析第二部分:坚守的人物

1、有朗读第二部分,概括汉家寨一老一小两个人物的特点。

提示:

老汉————饱经风霜,木讷迟钝,不回答来客的提问。

小女孩————穿着破红棉袄,天真、好奇。

作者主要通过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两个都穿着汉人服饰,始终无语,几乎是两个静态的汉家寨人物形象。正是这样的人,在环境极为恶劣,条件非常艰苦的汉家寨坚守着,这种顽强的“坚守”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灵。全班朗读第29、30、33段,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动与震撼。

2、分组讨论,解答疑惑。

①文中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觉得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它们到底暗示了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三道巨大的戈壁滩指向的“三个方向”实际上暗示了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

②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在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汉家寨人在如此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坚守,他们肯定也面临了人生的“三岔口”与选择,但他们选择了坚守。这种信念、行为给作者极深的触动,使他意识到自己在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

③作者反复写那位穿红色破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汉家寨人坚守生存的理想、信念、行为给现代文明中的人以强烈的震撼和鼓舞,作者用红色给文章营造悲凉深沉氛围营造一点亮色,使全文格调慷慨悲壮但不至于伤感。

3、教师小结(强调第一部分的与第二部分之间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出的“坚守”主题作铺垫,前面的环境空旷死寂、悲凉无助,后面写到的人在这样环境中的“坚守”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六、赏析第三部分:坚守的意念

1、师生一起朗读第33、35段,进一步体会作者自身的精神提升: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有坚守的意念。

2、分组讨论,解答疑惑。

③老人和小女孩在坚守什么? 老人和小女孩的坚守,与作者张承志内心深处的坚守有何不同与相同?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

“坚守着什么”――“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 “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老人和小女孩在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艰苦卓绝的异域坚守着生存下去。千百年来的生命存活之谜作者无法揣测,只是隐隐地感到了人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作者的坚守:做一个“思想自由”的作家,用自己的笔为底层民众写作,思考怎样活得美和战胜污脏。正如张承志在《一册山河》的编后记中所说:“只追求———新意的真知,美好的文章,只求在滔滔的洪水中,做一块思想自由的石头。”

②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当今的时代,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信心百倍地奔向现代化;同时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又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人崇尚拜金主义,有的人拼命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理想主义失落,沦为“迷惘的一代”,有的人媚权媚俗,有的人一心艳羡西方,心中自轻自薄。因此,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的确需要一种在物欲横流中坚守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全盘西化”中坚守民族精神的人文主义精神。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提倡的“坚守”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意义,它与“发展”的观念并不矛盾,而是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品质。

3、教师小结。

本文的主旨是倡扬一种坚守的精神,但全文没有空洞的说教和深奥的道理,而是通过沉郁凝重的笔调,以荒凉寂静的环境渲染,以奇特的想象的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通过对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的描写,我们深深地领略了汉家寨人所具有的坚守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历经千年而依然固守在这片土地上,也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我们的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坚守”,那就继续吧,它将使我们更具有生命的价值。

七、写作特点

1、独具特色的语言。

沉郁、凝重的语言给文章带来了一股苍凉之气,作者用了一连串奇异的比喻来描绘对于天山脚下独特地貌的新奇感受,如:“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等等。

2、变幻交错的时空结构。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书的首句首创了一种特殊的时空结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伍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运用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容纳了未来、过去、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

本文有两处运用了这种结构方式。第8自然段:“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第2自然段:“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四顾无援。”第28自然段:“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3、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

从汉家寨的存在,从汉家寨人千年来的生存状态,作者“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并由这种坚守进而开始了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那就是,坚守精神与汉家寨、与汉民族天衣无缝的契合,与民族精神的水乳交融。

4、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作者从渐行渐近汉家寨到零距离接触汉家寨,一路走来,满眼看到的是大地从繁盛到荒僻,写的是荒凉的景,抒的是寂寥的情;再到渐行渐远地离开汉家寨,却再也无法忘记汉家寨。永别了汉家寨悲凉严峻的风景,却深味了汉家寨人坚守的精神。自始至终作者都将笔力凝聚于汉家寨的描写,而感情的抒发是寓于其中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表达。

八、布置作业。

①假设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描述时注意润色你的语言。

②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文章来源一、回顾复习:

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所谓“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等,即以作家社会实践为基点,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倾向、创作意向和思路趋向。

“形散”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十分灵活、自由、多样,且富于变化。

“选材的散”指题材纵横万里,上下千年,大到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无一不是它的题材。郁达夫说:“散记清谈易为,并且包括很广,人间天上,草木鱼虫,无可不谈。”《达夫自选集 序》。

“行文方式的散”指散文笔法随意,舒卷自如,或描写,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亦可交叉进行。

“神不散”也说“神聚”:散文不能信马由缰,要在形散基础上控制行文的节奏、层次和主题。这根勒马的缰绳就是散文的“神”。

《动人的北平》

1、作为一篇散文,其“形散”体现在什么地方?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

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

北平是清静的,每家都有一个院落

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

北平有五颜六色旧与新的色彩,都具有历史典故。

北平是理想的居住城市

2、这篇散文的“神聚(神不散)”是什么?

北平的品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容新

作者的情感——优雅情怀

散文的形要完整匀称,不可残缺,当然可以丰富多彩亦可单一;神要饱满,不可空洞枯燥,当然神要凝聚集中,也可多元多向度。《动人的北平》表现散文的丰富多样性,色彩斑斓,而《汉家寨》则看似单一,但实则也体现散文的“散”。从选材上,《动人的北平》写整体景象,而《汉家寨》 则是片断;《动》呈现一幅幅小画面,而《汉》则是一幅主画面;《动》写作家自身所在的城市,感受体验更全面,而《汉》则是作者以访客的身份走进汉家寨,走进有走出一个陌生而有动人心弦的地方,所以,新鲜感强,感受和思考的力度更大些。那么,在张承志笔下,《汉家寨》如何体现散文的形散与神聚呢?

二、《汉家寨》

(一)、阅读全文,理清思路。

首先,从题目来看,既然题目是“汉家寨”,就可以做倾向性的推断——文章的描写对象就是汉家寨,不妨提问——汉家寨在哪儿?什么样子?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通过阅读,理清层次,找出描写汉家寨“形”的内容。

体会这样写的意境,为揣摩文章的“神”做准备。

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闻、所感。突出其地理环境的恶劣。

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

体现一老一少无言的坚守

第三部分、离开汉家寨后的反思,带来的心灵的振荡

( 二)、咀嚼赏鉴:

1、走近汉家寨时,对 其“形”的感知

所见: 铁色戈壁 岩石 红石焦土

酷热干旱 不毛之地

所闻: 单调的马蹄声

所感:“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作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空寂、荒芜、广袤、慷慨悲凉的情绪。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意境:宁寂、恐怖、苍凉、茫然

2、走进汉家寨时,“形”的把握

(1)、所见:景物:几间破泥屋 (人烟稀少,贫穷) 巨大空茫的戈壁滩 (险恶荒凉)

人物:老汉、小女孩痴痴盯着我 (少有人来)

汉服老汉 “微微摇了一下头” (从没离开过故土) ;

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茫然,好奇), 穿一件破红花棉袄 ( 贫穷)

所感所思:(1)汉家寨是汉人坚守一千多年的地方。

(2)在绝境中,人一定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意境:残酷、荒凉、神秘、隔绝、坚忍

(2)、如何认识这两个人物在文章中的意义?

通过这年龄悬殊的两个人来表现汉民族的一种默默坚守精神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无言地继续前人的事业,以一种执着与环境抗衡,固守着先人的土地而决不放弃,并且代代相传。(这种精神是作者着意讴歌的)

3、离开汉家寨时,“形”的把握

所见:景物:黄褐的破泥屋、天山

人物:女孩的身影——破红花棉袄

所感:进一步感受汉家寨体现的“坚守”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意境: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三)、散文之神

形——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神—— “坚守”精神

理解 “形”的串联对“神”的作用:《汉家寨》既写所见到的自然风光,又写现实生活和历史,既写外景又写内情,体现了散文的“形散” 的特点,同时形散又紧紧围绕“神聚”(坚守)来安排。所以,理清层次,无论多少“形”,抓住其特征及其间的联系,揣摩“神” ,就能深刻地体会到“形”是为“神”服务的。

(四)细节探究:

1、汉家寨的人们坚守的是什么?

坚守一种传统,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生存,坚守着理想。

作者要“坚守”的可能是什么?

坚守的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

2、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在物欲横流中坚守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西化”中坚守民族精神。

( “坚守” 与“发展”的观念并不矛盾。)

3、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在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

——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

4、文中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觉得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它们到底暗示了什么呢?

——三道巨大的戈壁滩指向的“三个方向”实际上暗示了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

5、就像人有个性品质一样,汉家寨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一是它“年岁”长久:汉人屯田、唐人设县、宋人称寨(阅尽人间沧桑)

二是神秘: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谜

那些汉民们历经多少朝代更迭,多少环境变化,都死守不迁移,而且不被他族同化,确实是一个谜。

三是坚韧、固守:尽管处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中,守住自己的特点而没有被同化。是源于对本民族的认同,这种传统不经时间的流逝而被颠 覆改换;

四是保守、封闭:这是坚守的的反面意义,它远离尘嚣,也远离时代进步的步伐,直到进入现代社会还生活在简陋、朴素、枯燥之中不思进取,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风云变幻没有在这里留下痕迹。

(五)总结:

张承志以一种独立不羁 ,庄严深邃,冷峻热烈的审美品格。张承志以一种独白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精神哲学,以一种自信坚定的姿态捍卫着一种神圣价值观,一种熔铸诗歌、音乐、绘画、历史和哲学的复杂形态创造着“美文”。他那种具有燃烧性和震撼力的新语言和新思想,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创性魅力。

篇9:‘教案’汉家寨原文及教案

‘教案’汉家寨原文及教案

教案:汉家寨原文及教案-教案作者:焦文林在杨家湖边汉家寨

一、《汉家寨》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用墨如泼地描写环境,惜墨如金地描写人物--而深刻的主题便蕴含在描写之中,在言外,耐人咀嚼。遗憾的是,却有不少中学生读者对如此美文妄加褒贬。有的说:作者被洗脑了,写出这篇荒诞的作品,用混乱的视象与病态的想象,充斥读者理性的头脑。有的说:景物描写所用篇幅太多了,作者似乎在卖弄自己的文采,故意写得极晦涩。对这篇散文的阅读,将使慧心犹在的学子明白:一篇有诗意的散文,才是上乘的散文;一个品得出诗意的读者,才是有品位的读者。

二、这篇散文主题深刻,足以振聋发聩,惊世警人。“坚守”的主题,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于不毛之地中坚守着生存,其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有人在物欲横流中坚守着清贫,有人在庸俗泛滥中坚守着高雅,有人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着理想,有人在“游戏人生”中坚守着作为,有人在“众人皆醉”中坚守着“独醒”,有人在急功近利中坚守着“治本”,有人在“全盘西化”中坚守着民族精华…对这篇散文的学习,将使良心未泯的学子思考与选择正确的“坚守”,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光彩照人。

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除开一种维吾尔语叫uga的毒草是碧绿色以外,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然而,亲眼看着大地倾斜,亲眼看着从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的一步步一分分的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这就是地理,我默想。前方蜃气溟蒙处是海拔负154米的吐鲁番盆地最低处的艾丁湖。那湖早在万年之前就被烤干了,我想。背后却是天山;冰峰泉水,松林牧场都远远地离我去了。一切只有大地的倾斜;左右一望,只见大地斜斜地延伸。嶙峋石头,焦渴土壤,连同我的坐骑和我自己,都在向前方向深处斜斜地倾斜。

--那时,我独自一人,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太阳仍在肆虐,阳光射入眼帘时,一瞬间觉得疼痛。可是,那种将结束的白炽已经变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

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又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蹄了。

独自伫立在汉家寨下午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

三面平坦坦的铁色砾石滩上,都反射着灼烫的亮光,像热带的海面。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

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

--它通到哪里t

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我又指着另一道:

--这条路呢t

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t望。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

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

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砦就是寨,都是人坚守的地方。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独自面对着那三面绝境,我心里想:这里一定还是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继续向吐鲁番盆地前行。大地倾斜得更急剧了;笔直的斜面上,几百里铺伸的黑砾石齐齐地晃闪着白光。回首天山,整个南麓都浮升出来了,峥嵘嶙峋,难以言状。俯瞰前方的吐鲁番,蜃气中已经隐约现出了绿洲的轮廓。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上路,心中涌起一股决绝的气概。

我走下第一道坡坎时,回转身来想再看看汉家寨。它已经被起伏的戈壁滩遮住了一半,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那无言的老人再也没有出现。我等了一会儿,最后遗憾地离开了。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走过-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我激动地勒转马缰。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冰峰和干沟裸谷相衬映,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直至南麓天山在阳光照耀下的、伤痕累累的山体都清晰地重现,直至大陆的'倾斜面、吐鲁番低地的白色蜃气,以及每一块灼烫的砾石都逼真地重现,直至当年走过汉家寨戈壁时有过的那种空山绝谷的难言感受充盈在心底胸间。

(选自《荒芜英雄路》)

《汉家寨》教案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

2、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

3、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的个性化语言及写作特点。

2、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法:讲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道士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敦煌艺术瑰宝留给世人的历史反思以及她带给我们的深厚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心灵震撼。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另一种亘古而新奇的“艺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完美结合。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一个几乎被人类文明遗忘的、有着最古老的人类精神的家园。(投影出示:教学目标)(音乐起)

二、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课题、作者简介(出示投影)

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2、疏通生字词。(投影)

褶(zhé)皱曝(pù)晒脚踝(huái)晕眩(yùn)(xuán)俯瞰(kàn)咀嚼(jǔ)(jué)白炽(chì)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决绝:非常坚决。

3、学生阅读全文,谈谈对本文的总体感受。

①语言特点:骨健瘦硬,气概充盈,体态阔大。

②环境描写:客观冷静,描写细腻,寓情于景。

(二)逐层分析,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走近了汉家寨”。写走近汉家寨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

所见:铁色戈壁红石焦土

所闻:单调的马蹄声

感受:“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教师评析:作者通过对一路行来所见到的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创造了一种奇异的视觉效果,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广袤、寂寞无边、慷慨悲凉的情绪。为下文作者的反思张本。

第二部分:从“仅仅有一柱烟…”到“…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写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

所见:大漠孤烟:“怅怅”“异域”

景物黑戈壁:“可怕”"

篇10:汉家寨(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汉家寨(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汉家寨》教案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2、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教学难点:了解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老舍朴素平实的散文中明白了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在陆蠡含蓄隽永的散文中体会到生命的抗争力量,在刘亮程极具乡土气息的散文中了解到生活的艰难,那么,今天我们将在张承志的《汉家寨》中看到些什么?

(观察三幅关于沙漠地形的图片,说说感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2.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了解其作用。

三、学生自主学习:

1.走进作者:

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张承志真正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2.阅读提示: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仔细阅读文本,圈点勾画文章的景物描写,了解其作用。

四、反馈评价:

1.基础过关

褶(zhě)皱    脚踝(huái)  晕眩(yùn)(xuàn)   俯瞰(kàn)                  咀嚼(jǔ)(jué)   白炽(chì)     砦(zhài)

2.理清层次:

(1)“走近汉家寨”,主要写汉家寨地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空寂、苍凉、荒芜、残酷。

(可通过抓住“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及“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等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感受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2)“走进汉家寨”,主要写了在汉家寨的所见所感--神秘、隔绝、真实、坚忍。

(可通过“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及“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家寨所体现出来的“坚守”精神。)

(3)“离开汉家寨”,主要写了作者离开汉家寨时的感受和离开汉家寨之后思想的变化--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可通过“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凉峰和干沟裸谷相映衬,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及“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进一步感受汉家寨体现的“坚守”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注:因为最后一部分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点,因此在第二课时中要让学生集体朗读,反复品味,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品读。}

3.赏析写景的语言:

从文章中找出你最欣赏的写景句子或段落,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赏析示例:   第一段所见景物:

空山绝谷         不毛之地

铁色戈壁         酥碎的岩石

淡红色的焦土     狞恶的尖石棱

归纳汉家寨的特点:孤单、贫瘠、荒芜

景物描写的作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空寂、荒芜、广袤、慷慨悲凉的情绪,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五、思考探究:

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归纳景物描写在散文中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l)写景烘托形象、衬托作者内心世界,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

(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渲染气氛。

六、分层训练:

情景模拟: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到汉家寨体验生活,请你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景物描写。注意体现自己的情感。

学生展示成果(略)

七、小结:

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描写,让我们初步领略了汉家寨人所具有的坚守的精神.汉家寨能生存一千多年,凭的就是这种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历经千年而依然固守在这片土地上,也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我们的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坚守”,那就继续吧,它将使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下节课我们就讨论一下“坚守”的现实意义。

八、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篇11:鲁滨孙漂流记(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概括《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想。

二、反复品读本文,把握作者伍尔夫解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基本切入点--“小说家的透视法”。

三、对比分析作家的透视法和读者的透视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目标二

教学难点:

目标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有过出外遨游,探险漂泊的梦想吗?那么试想一下,你们都会有哪些经历呢?(学

生自由发言)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因不满于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动荡,假想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

世外桃源,尽管它与世隔绝,但居住其间的人却“怡然自乐”。英国小说家笛福的名作《鲁滨孙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孙因着一心要遨游探险的想法,几次出海,最终流落荒岛,关在那里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孤独生活。如何来解读这篇小说呢?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伍尔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板书课题)

二、重温原作,引入课文

1、请学生概述《鲁滨孙漂流记》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2、(多媒体播放鲁滨孙航船触礁这一情节)如果写到鲁滨孙九死一生、爬上荒岛这一

情节时,笛福请你为他往下续写,你会如何写下去?(请两三名学生简述续写思路)

3、思考:为会么以上同学的续写各不相同?为会么他们与作笛福的思路也完全不同

呢?

4、我们能从今天要学的伍尔夫的文章里找到上面这一问题的答案吗?(将问题引向本

文)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第3段中说“《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恰切的例证”,作者要用这部小说证

明什么呢?

2、“小说家的透视法”指什么?它对我们解读小说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小结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小说经典之作。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和崭新的小说创作理念的小说家伍尔夫对其进行了了独具慧眼的解读和评论。她告诉我们全面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我们解读小说的良法之一。课下让我们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

五、布置作业

反复研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说由于读者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小说情节及人物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要深入解读一部文学名作,就必须爬到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本节课,让我们借助伍尔夫的'慧眼来分析一下笛福的透视法。

二、深入分析,攻破难点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1段,其他学生思考:作者让我们在探讨作品的过程中,要有一场“孤独的战斗”,这场“战斗”指什么?

2、作者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

3、集体朗读课文第2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举哈代和普鲁斯特要引出哪个概念?

4、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

三、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请找出文中关于作家透视法和读者透视法的分析,谈谈两种透视法的关系。

四、拓展运用

1、未学本文时,大家是怎么解读《鲁滨孙漂流记》这部作品的?学了本文之后,作者

的解读对你有哪些启示?对作者的解读,你有哪些看法或补充意见?

2、试着运用作者的解读法来解读你们熟悉的文学名作。

五、小结全文

虽然这篇文艺评论行文较为含蓄,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曲折地表达观点,但透过

作者伍尔夫的深入分析,我们知道了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解读文学名作的一条良好途径,今后同学们不妨一试。

篇12:《一厘米》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母亲为儿女的成长所做的努力。

2、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

3、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比喻的妙处。

[教学步骤]

1、导入

上堂课我和大家一起感知了一个与“一厘米”有关的感人故事,这件事在生活中可谓是非常小的一件事,可在一位母亲的眼里它却成了一件毫不能含糊的大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2、这篇文章说了几个时间段的故事?中心矛盾冲突是什么?

明确:(1)坐车多买票(2)被误解逃票(3)投诉讨回公道。中心矛盾冲突是该不该买票,小说的情节发展分别对应着三个时间段的故事。第一是开端;第二是发展;第三是高潮和结局。

3、故事中,你认为陶影为什么在被误解后坚决要讨回公道呢?

明确:这关系着一位母亲在儿女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这件事关系到教育子女的导向,她希望把儿子培养成诚实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有教养的人,她深爱小也,正是这种爱,使她具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她要给小也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

4、除了陶影“被误解后坚决讨回公道,写信投诉”这个情节以外,小说在第一、二部分里,还有哪些情节都表现了她为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做的努力呢?

明确:①她为儿子快乐,让儿子有小小男子汉的尊严,在儿子身高不够的情况下,爽快地掏出二毛钱买了不必要的票。

②为了不在孩子面前撒谎,她放弃了用票根报销的计划。

③为了培养有大家风度的孩子,她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把西瓜啃得太苦。

④倒班陪儿子逛寺院。

⑤在儿子面前,她强忍怒火,不与小青年争吵,不想让让孩子看她面目狰狞的一面。

⑥为了融化孩子眼里的寒冰,向儿子证明自己没错,求人帮忙写信向上级反映情况。

这些细节足以表现这是位对完美有着执著,全力以赴追求的伟大母亲

5、怎么理解这位母亲独立坐车不买票的行为呢?是否就因为如此,她不能成为伟大的母亲形象?

明确:第2段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她的一种自我安慰,以借以减轻内心的不安和愧疚的,所以我们不能从第2段就直接得出她是个爱占小便宜的人,其余各段的心理描写也能证明这一点。

6、如果让你谈谈你觉得陶影是什么样的人,以“我觉得,陶影是一个-----”这种句式来表述自己的看法,你会怎么说?

明确:陶影是一个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一个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母亲的人;一个不完美,有缺点,但却真实感人的`母亲;一个善良自尊,有责任感,大度的人。这个小说人物形象也是符合小说人物典型性的要求的。

7、学习这篇小说,你们内心有哪些感悟或启迪?

明确:1、我们应学会体谅热爱父母。

2、我们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人。

3、警示为人父母者,在子女面前要诚实守信,率先垂范,言传身教胜于一切。

8、同学们,你们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中,你平时都用心感受了吗?有没有同学说一说自己父母、亲人对自己关爱的小事例呢?你想对关心你的人说写什么?

(学生自主回答)

9、小结:

本课我们分析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也深受小说情节的感染,今后需要的是我们更多地在深受教育的同时,切实付诸行动,去回报父母,有机会的话,同学们可去欣赏另一部小说-张洁的《世界上做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10、布置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题

②欣赏张洁的那部小说

篇13:》海燕》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教学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状物类散文(记叙文),其思想和语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以朗读和默读来带动教学,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然后探究其写法和语言特点,最后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并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听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植物的状物记叙文《石榴》,热烈的石榴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篇描写动物的状物记叙文《海燕》,看看作者笔下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

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听朗读录音,弄清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并明确文中描写的是哪两种小燕子。

字词正音:轻t(sī)   隽(juàn)妙  隽(jùn)逸  圆晕(yùn)  憩(qì)息  融融泄(yì)泄  忧戚(qī)  蹇(jiǎn)劣  皎(jiǎo)洁

学生回答后明确:文中写的分别是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

(二)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边听边圈点勾画出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这道题相对较为容易,可由学生自行回答,其他同学指正,教师作最后归纳。

参考答案:(1)故乡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隽妙无比的春景;②外形: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③飞翔:斜飞、隽逸地横掠;④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2)海上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绝美的海天;②外形:乌黑的小水禽;③飞翔:隽逸从容地斜掠;④憩息:展开双翼、身子一落。

(三)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

从上面的学习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乌黑的羽毛,隽逸的飞行姿态,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参考答案:①相同点:都是“乌黑的”,姿势轻盈的小燕子。②不同点:品种、外形、栖息地等。

(四)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是故乡的小燕子。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除了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被迫航行出国,在海上意外地发现几只海燕,便引发了无尽的遐想,很自然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可以肯定,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情思无从寄托,所以他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小燕子”就是作者“乡愁”的象征。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

海    燕

郑振铎

活动背景 外  形 飞  翔 憩  息

故乡的小燕子 隽妙无比

的春景 乌黑的羽毛

剪刀似的尾巴

劲俊轻快的翅膀 斜飞

隽逸地横掠 粗而有致

的小黑点

海上的小燕子 绝美的海天 乌黑的小水禽 隽逸从容

地斜掠 展开双翅

身子一落

△记叙线索--“乡愁”(作者对故乡深刻的思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探究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点;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巩固练习(课外练笔)。

教学过程:

一、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一)课文分别描写了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据此,全文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教师明确: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主要是回想故乡的小燕子在春天里活动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8~14段):主要写现实中的小燕子在大海上活动的情景。

(二)默读第1~7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②是怎样具体描写小燕子的?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

参考答案:①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温暖、舒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故乡的春天生动地再现出来,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②对小燕子的描写从四方面着笔:一是写小燕子的外形:“可爱的活泼的”;二是写小燕子的飞翔:“斜飞”“快”;三是写小燕子的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图画”;四是写小燕子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融融泄泄”。其外形与憩息属于静态描写;飞翔属于动态描写。③在“误认”和不断地反问中,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三)默读第8~14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海天图?②是着重从哪两方面来写海燕的?③在感情上,与第一部分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①同描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这一部分先描写了海燕的活动背景:蔚蓝色的海水、蔚蓝色的天空、薄纱似的轻云,构成了“绝美的海天”。②着重从飞翔的动态和憩息的静态来描写海燕。③同第一部分一样,也是抒发了作者思乡恋国的感情;不同的是,作者写海上的小燕子时着力刻画了一个“海上小英雄”的形象。

(四)这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对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和点拨。

教师最后归纳:这两部分都是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都是先展示小燕子的活动背景,分别描写其外形、飞翔、憩息等特点,而最终都落到“轻烟似的”“乡愁”上。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作者是由海上的小燕子而联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所以从记叙顺序来看,前一部分是倒叙,后一部分是顺叙。

二、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一)齐读第1段和第8段,仔细品味其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并想象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在齐读中,可以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讨论,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答案教学设计略)

(二)除了这两段之外,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生动的语句,自选感受最深的一句,把它读出来,并简要评析。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教师多作引导和点拨,学生能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

(三)背诵第1段和第8段。(课外进行)

三、教师小结:

(1)课文通过对小燕子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乡愁,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课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生动、细腻、传神的描写;二是真挚、深沉的感情;三是咏物寄情,物情合一。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简要概括即可,具体内容参见《教师用书》。

四、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高尔基的《海燕》进行比较阅读,从海燕的特点、生活环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在学生订阅的《中学生学习报语文周刊》七年级1月4日第27期上刊有高尔基《海燕》的片段节选和训练题)

本题主要是比较在同一个题目下不同作者的不同写法。原文、题目及答案见《语文周刊》第28期,教学设计略。

五、布置作业:

1、回忆此前学习过的第六单元的诗词中描写“乡愁”的诗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课外搜集有关“乡愁”的诗句,作为资料积累起来。

2、在《石榴》一文中,作者通过热烈的石榴表达了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在本文中,作者通过伶俐的燕子抒发了思乡恋国之情。在生活中,一定也有你喜爱的事物(动物或植物),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课外完成,并在第3课《白鹅》的学习之后在课堂上交流。)

附:板书设计:

海    燕

郑振铎

一、(1~7段)忆故乡的家燕

隽妙无比的春景(背景)                线索

外形(静)

小燕子   飞翔(动)  结合

憩息(静)         (倒叙)

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

忆燕思乡                                乡

二、(8~14段)看眼前的海燕                          思乡恋国

绝美的海天(背景)                      愁

海燕   飞翔(动)   结合

憩息(静)           (顺叙)

海上小英雄形象

看燕恋国

篇14:春(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资源】《春》7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形式

师生互动式

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请同学们听一听《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并收看多媒体中关于春天的画面。

2看了这些画面,你能想到哪些关于春天的诗?

《春晓》(白居易);《丰乐亭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请学生交流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4图片展示朱自清的资料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其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仔细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其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

5生字词预习

水涨zhǎng起来       散sǎn在草丛      鸟巢cháo

撑chēng伞        应yìng和hè        酝yùn酿niàng

披着蓑suō      戴着笠lì      薄báo烟     黄晕yùn

抖擞sǒu     嘹liáo亮      赶趟tàng儿     宛wǎn转

6文章整体感知

一 盼春  (第1段)

二 绘春(第 2-- 6  段)

先总写春回大地(第 2 段)

春草图(第 3 段)

春花图(第 4 段)

再具体描绘

春风图(第 5 段)

春雨图(第 6 段)

三 迎春(第 7 段)

四 颂春(第 8--10 段)

7根据以上思路,再次读文章思考:

A.本文围绕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B.从头到尾都在赞美春天吗?

(是的。文章第一部分中的“盼望”、“来”、“近”等词表达了诗人喜悦而迫切的心情,第二部分直接描绘春天,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第三、四部分更是直接抒情,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8对于文中提到的四幅春景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提示: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格式回答。)

9作业: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幅图,并陈述理由。(提示: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格式回答。)

一 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学习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强烈的情感的表现方法;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形式

师生互动式

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体会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情,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品味一下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四幅图写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什么特点?

春草图:春草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草的特点?

嫩嫩的,绿绿的.   --   新

坐、躺、打滚、  踢球、赛跑、捉迷藏--  带给小孩子欢乐(侧面)

春花图:春花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花的特点?

花色艳(红、粉、白);   花味甜;     花朵多(赶趟儿、杂样儿、散);

--正面描写

蜜蜂闹     蝴蝶飞--侧面描写

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有实写,有虚写(由春花联想到秋实)

春风图:春风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温暖柔和(不寒、抚摸)(触觉)

清香扑鼻(泥草花香)(嗅觉)

色彩明丽(繁花嫩叶)(视觉)

和谐悦耳(鸟鸣、笛声、轻风流水)(听觉)

春雨图:春雨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雨的特点

(多    细    密    柔    亮)

牛毛、花针、细丝、(正面)

薄烟 、树叶儿、小草儿灯光、行人、农民、房屋--安静和平的雨中夜雨图

(侧面)

3春天是如此的迷人,人们不得不喜迎新春。作者更是赞美春天:

像娃娃--新

(万物复苏,新的生命的开始,给人以希望)

像小姑娘--美

(百花争艳,景色美丽,令人喜爱)

像青年--力

(充满活力,给人以力量和自信)

三个比喻强烈抒发作者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4作业:

1请你模仿春景图的写法,写一幅春水图或春山图或春树图。

2背诵四幅图中的任意一段。

篇15:朗读(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朗读(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章 节 题 目:  口语交际一、朗读

课 时      2

教学目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重       点: 学习重音、停连、语调、节奏等朗读技巧;

说好普通话,注意纠正方音对普通话声、韵、调的不良影响。

难       点: 掌握不同文体的朗读方法,进行语言的再创作

教学方法 教   学    内    容 教具 课时

分配

讲授与实训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三、小结四、作业

10分

60分

7分

3分

教学方法 教    学    内    容 教具 课时分配

讲授与  实训

一、什么是朗读:

朗读就是依据提供的书面的文字材料,用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进行的一种口头表达活动。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

二、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朗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由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级成的较常用的字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语,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音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50年代就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并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上、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间、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三、把握作品的基调

1、阅读理解 就是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一,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

第三,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对于抒情性作品,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对于叙事作品,应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对于论述文,需要通过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和论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说明次序和说明方法。总之,只有掌握了不同作品的特点,熟悉了作品的具体内容,才能准确地把握不同的朗读方法。

2、设计方案 就是在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第一,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等因素,来确定朗读的基调。

第二,对整个作品的朗读方案应有总体考虑。例如作品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作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怎么安排快慢、高低、重音和停顿等。

四、朗读的技巧

1、呼吸

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发出来的音坚实有力,音质优美,而且传送得较远。有的人在朗读时呼吸显得急促,甚至上气不接下气,这是因为他使用的是胸式呼吸,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朗读需要有较充足的气流,一般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它的特点是胸腔、腹腔都配合着呼吸进行收缩或扩张,尤其要注意横膈膜的运动。我们可以进行缓慢而均匀的呼吸训练,从中体会用腹肌控制呼吸的方法。

2、发音

发音的关键是嗓子的运用。朗读者的嗓音应该是柔和、动听和富于表现力的。为此,首先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不要长期高声喊叫,也不要由于饮食高温或过于辛辣而刺激嗓子。其次要注意提高自己对嗓音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音量的大小则由发音时振动用力的大小来决定的,朗读时不要自始至终高声大叫。再者,还要注意调节共鸣,这是使音色柔和、响亮、动听的重要技巧。人们发声的时候,气流通过声门,振动声带发出音波,经过口腔或鼻腔的共鸣,形成不同的音色。改变口腔或鼻腔的条件,音色就会大不相同。例如舌位靠前,共鸣腔浅,可使声音清脆;舌位靠后,共鸣腔深,可使声音洪亮刚强。

3、吐字

吐字的技巧不仅关系到音节的清晰度,而且关系到声音的圆润、饱满。要吐字清楚,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常用词语的标准音。朗读时,要熟悉每个音节声母、韵母、声调,按照它们的标准音来发音。其次,要力求克服发音含糊、吐词不清的毛病,一是在声母的成阻阶段比较马虎,不大注意发音器官的准确部位,二是在韵母阶段不大注意口形和舌位,三是发音吐字速度太快,没有足够的时值。朗读跟平时说话不同,要使每个音节都让听众或考官听清楚,发音就要有一定力度和时值,每个音素都要到位。平时多练习绕口令就是为了练好吐字的基本功。

4、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比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号的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心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②、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③、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5、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②、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是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含义。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含义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③、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地方。

6、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读者论坛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决定朗读的速度,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①、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的情境相适应,根据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②、根据体裁掌握语速。《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50篇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7、语调

语调指句子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子里使用,或者是在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②、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③、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且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④、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实训练习:P199-209 课堂训练

尾      页

教学内容小结:7分

1、什么是朗读

1、朗读的技巧与方法

作       业:3分

1、熟记朗读的技巧与方法

2、进行书后朗读练习

3、进行绕口令练习

后 记 (执 行 情 况):

备 课 时 间:2月10日

篇16:《邻居们》(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邻居们》(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 导入、展示

1问题导入:你对北京人有怎样的印象?(学生结合经历谈感受,教师予以肯定并适时引导。)

衔接语:北京是首都,是皇宫所在,有皇家之气,因而北京人传统、大气;而另一方面北京曾沦为废都,一些糟粕思想也影响着北京人,尤其是老北京市民,因而精华与糟粕并存成了北京市民阶层的特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邻居们》便为我们生动展示了老北京市民阶层的生活。(多媒体) (引导学生思考,并以此作为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动力。)

.板书课题:《邻居们》

2学生展示:为了更好学习文本,学生以“大家”为栏目,配合自制幻灯片介绍老舍及其创作情况。

衔接语: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作家,他从小生活在四合院,习惯观察北京市民,倾尽毕生力量着力表现他们的生活,站在一定高度,关注、批判这个群体,并对它寄予自己的理想。这便是老舍。(多媒体)

《大家》:老舍生平、作品风格、主要作品 (多媒体) (配乐)

(知人论文为探究文本做好准备。)

(二)品味、鉴赏

1走进文本,整体感受

①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板书情节)

②学生复述 主要事件的情节。

③主要事件前后写了什么内容?(板书情节)

(检查预习,梳理小说情节,为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做准备。)

2制作卡片,心理分析

①找两组学生分角色朗读明太太与杨太太争吵一节。(朗读感知人物性格)

②分组合作,找出明太太和明先生身上令人讨厌的.地方,并制作心里卡片。

例如:(多媒体)(板书人物性格根源)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

3归纳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等。

4讨论:明先生“身里有个黑点”指什么?

(鼓励学生个性理解,培养学生发散思考能力,解答课前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小结:作为一个家庭的两级,明家夫妇有着不同的角色,性格做派也相去甚远,但细细体味也有其共同性,他们身里都有个“黑点”,在自卑与自大中挣扎着、痛苦着,又快乐着、期盼着。(板书“黑点”及其实质)

(三)辩论、拓展

1辩论:明杨两家的矛盾最终解决了吗?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体会小说昭示出的现实意义。)

小结:小说结尾写到“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仿佛”、“似乎”里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暗示我们小说的主旨: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很难消除。

2拓展;你认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真的很难消除吗?

(鼓励学生个性思考,勇于批判和质疑)

总结:欣赏一组图片(配乐)让学生感悟,从中获得启示。

世上最远也是最近的便是心灵的距离,每跨出一小步,虽然很艰难,但却是一次飞跃。

(四) 布置作业

1请以“和谐”为主题,描写一个生活场景。

要求: 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300-600字左右。

2请以“猜猜看”为题目,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选择班里的一名同学为对象,刻画其形象。

要求:文中不要出现描写对象的姓名、绰号等提示性词语。

300-600字左右。

篇17:《诗词》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3、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让学生反复2、诵读五篇作品,3、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4、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5、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同2、 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3、 也是张力很强,4、 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5、 有古诗,6、 有乐府诗,7、 有七言绝句,8、 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9、 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 10、 转入《采薇》的学习,11、 先范读,12、 再指13、 导学生朗读,14、 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 15、 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 (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 1、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 2、文注释,认真阅读《采薇》,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 16、 理解诗的意境,17、 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 明确: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长年在外戍守的无奈。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 2、 范读《十五从军征》,3、 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4、 样描写士兵,5、 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6、 之处? 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 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1、 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 2、 学生诵读这首诗,3、 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送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2、 让学生朗读此诗,3、 并讲述诗的大意。 4、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形象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1、 认真读诗,2、 体会诗的形象性。 3、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4、 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5、 这时去为友人送别,6、 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7、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用心体会作者写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小结: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送别》是送人着急作,写的是远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天杨柳扬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析《清平乐》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2、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1、研析《清平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讲解词的基本常识。 2、 介绍辛弃疾的基本情况,3、 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4、 范读《清平乐》,5、 注意读准字音。 6、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 问:这首词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辛的词虽然以大题材入词为主,但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1、 作好记录 2、 听教师介绍 3、跟读,注意节奏的变化以及词中的难字 4、体会作者怎样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

2、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背景知识介绍 (1、)散曲知识介绍 (2、)作者的基本情况及作品背景 2、 要学生诵读课文,3、 设置问题,4、 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5、 理清文意,6、 体会作者感情。 7、 组织课堂讨论:作者巧妙地借咏喇叭讽刺了哪些现象? 1、 仔细听,2、 了解相关知识,3、 作好记录。 4、 诵读课文,5、 理清文意,6、 领会作者巧妙的讽刺技巧和形象的语言,7、 并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 8、 积极进行讨论,9、 并品味这种讽刺产生的艺术效果。

3、小结:《清平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4、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把着家老小的不同5、面貌和情态描写的3惟妙惟肖,6、活灵活现,7、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的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8、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9、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朝天子 咏喇叭》是一曲讽刺散曲,10、全曲用近乎口语化的语气,11、借托对喇叭的嘲讽,12、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13、练习设计

1、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这几首诗词

2、个性练习设计:进行比较式学习,归纳总结诗词的特征。

《汉家寨》读后感

必修五语文《斑纹》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远行希腊》(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必修四作文

高二语文必修五文言文总结

高二语文备课组第二学期的工作计划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汉家寨》教案之二(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汉家寨》教案之二(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汉家寨》教案之二(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7篇)】相关文章:

高二必修五语文作文2022-05-04

高中语文必修3说课稿2023-01-06

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设计2023-09-27

认识自我活动二:了解你自己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9-01

淮阴侯列传(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10-25

必修5滕王阁序教案2022-08-22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2022-12-18

Seeing the doctor Lesson 69教学设计示例2022-08-15

必修二语文《兵车行》教案2022-04-30

《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