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文化建设强化措施论文(锦集17篇)由网友“底层社畜嘤嘤嘤”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农民工文化建设强化措施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农民工文化建设强化措施论文
近年来,嵊州市开展的系列文体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农民工文体队伍和精彩的文艺节目,就是鲜明的例证。农民工的参与,使得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城乡相互交流、碰撞、共融,通过吸收外来的文化来实现自身本土文化的发展,建立新型的农村和谐文化。随着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和职业准入法规的逐步推进,各用工单位对务工人员文化、思想、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缺乏工业、服务业等专业技能,特别是农民工的城市意识、城市观念相对滞后,生活方式、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等还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因此,只有用先进的文化给农民工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净化、品格的升华、精神的鼓舞、理想的引导,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篇2:农民工文化建设强化措施论文
(一)人性化原则。所谓“人性化”,即以人为本,处处从农民工的需求出发,设身处地的为农民工着想,走近农民工生活、了解掌握农民工的心理、弄清楚农民工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文化服务,并实施在工作之中。由于国情、省情、县情的限制,目前可能满足不了农民工的一切文化需求,但我们在制定文化政策时尽量做到人性化设计,多关心、考虑农民工的文化生存问题,
(二)公平化原则。平等是人的尊严的体现、交往的基础、沟通的前提。在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时,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学习新文化、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缩小他们同务工地居民之间观念、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差距;要给农民工更多的人文关怀,鼓励社区为农民工提供各类服务;向农民工开放各种文化体育设施,吸纳农民工参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建设,开展文娱活动、体育比赛、技术练兵等活动,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文化权益。
(三)多样化原则。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在设施上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形式上,要小型分散,简便易行;在内容上以地方文化、民间文化、通俗流行文化为主,创造条件让农民工演家乡戏、唱家乡歌、说家乡情,以满足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四)差异化原则。差异化是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对农民工文化需求差异的考虑,这体现出了对农民工文化需求差异的一种尊重。在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根据农民工的文化层次、工作特点、消费水平、文化需求等实际情况,贴近他们的生产生活、所想所思,在内容上通俗易懂、富有内涵,在形式上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真正使农民工乐于享受、易于接受、便于参与,切实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3:农民工文化建设强化措施论文
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状态,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已成为有关部门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必须通力合作,形成共识,强化服务,提供保障。
(一)树立文化融合理念。所谓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间在承认、重视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协调,将各方自身先进、优秀的文化融入吸收进来,从而形成一种你我合一的、全新的文化。首先,文化的融合应当是观念的融合和思想的融合。作为本地人应当从狭隘的地域观念中解放出来,消除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偏见,树立开放包容意识,树立大家都是社会建设者的观念,对农民工一视同仁,尊重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做到彼此和睦相处、友好互爱。第二,从培养农民工的主人心理出发,按照公平化的原则,积极组织农民工参加各类活动,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参与工作所在地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平等地参与竞争,平等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逐步消除他们的“流浪感”和“过客心态”,培养他们的主人心理。第三,要为农民工展示本土文化提供场地和舞台,比如开展一些“唱老家的歌”、“跳老家的舞”、“讲老家的故事”等活动,把外来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落文化中去,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新的文化氛围。
(二)满足基本文化需求。针对农民工不同的文化层次、消费需求和工作生活特点,按照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原则,进一步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服务。一是提供文化服务。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农民工中,创作反映农民工生活、为农民工所喜闻乐见的节目,鼓励文化经营单位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多生产农民工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同时,不断扩大“文化绿卡”的覆盖面,力争使农民工人人有一本“文化绿卡”,为他们免费接受各类教育培训、参与公益性的文化活动创造条件。二是打响文化活动品牌。以“同一个家园”为文化活动主题,以“广场文化”、“电影广场”、“流动舞台”等为抓手,积极开展“给予”式和“参与”式相结合的文体活动,打响、做强文化活动品牌。三是拓展文化活动阵地。在抓好公益性文体设施开放的基础上,加强社区、村、企业搞好社区活动角、职工之家、村级文化中心等文体阵地建设,特别要在农民工相对集中、人数较多的企业、村和工地,建立农民工文化活动室和图书角,为农民工就近参与文体活动创造条件。
(三)形成合力共建机制。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必须联合文化、财政、劳动、建设、公安等政府部门,调动社区、村、厂的力量,齐抓共建,形成合力。一是构建领导机制。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是一项平安工程、民心工程,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党委、政府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合力抓、社会各方参与抓的领导机制,把外来人员的精神文化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与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二是构建工作机制。加强农民工文化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综合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密切配合,齐抓共建。要充分发挥社区、行政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外来人员工作、关注外来人员权益、关怀外来人员生活的浓厚氛围。三是构建长效机制。根据各地的实际,建议先出台一些相关条例或地方性法规,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范围,将农民工文化活动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农民工文化专项经费或设立“农民工文化发展基金”。同时,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民工文化生活建设之中,逐步建立以公共财政补贴为基础,国家投入、社会捐助、企事业参与等多种投入并举的长效机制。
篇4:幼教管理强化措施论文
幼教管理强化措施论文
一、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1.幼儿教育缺乏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中长期幼儿教育发展规划是发展幼儿教育的关键。可是,在各地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划中,却很少有关于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划。
2.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各级政府和社会对发展幼儿教育事业不够重视,导致幼教工作组织机构也不够健全,缺乏专门管理。而且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幼儿教育投资策略,从而影响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造成幼儿教育管理体制不顺的现象发生。
3.幼儿教师队伍不完善。目前很多地区幼儿师资水平不能满足授课要求,部分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不少幼儿教师在教育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方面也存在严重不足,这些都是造成师资水平停滞不前的关键原因。
二、加强幼儿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1.完善教育立法与执法力度。幼儿教育法治化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国家应加强对幼儿教育的责任意识,把幼儿教育发展法制化列入议事日程和办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这项工作。以此为基础,要针对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来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幼儿教育的各种规章,这样有利于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政府相关执法部门要和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合作,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的管理工作,对不合格幼儿园要加大执法力度。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应逐步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这是促进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也是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
2.加强政府对幼儿教育管理的力度。政府作为幼儿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幼儿教育的经费在财政上统筹落实,一方面加大对幼儿教育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加大对幼儿教师的收入投入,这是保证幼儿教育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是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其次,政府有必要给予民办幼儿教育更优惠的政策,如比其它阶段的民办教育更高的税收减免率,以刺激社会办学的热情。第三,对幼儿园收费应规定最低与最高标准,以避免个别小规模的幼儿园压低收费标准,同时避免个别幼儿园利用其优势地位扰乱幼教市场秩序。
3.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要转变教育思想,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全面落实幼儿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首先,教育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国家的长远规划之中。其次,幼儿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不能偏离幼儿成长实际,因此必须遵循儿童发展性原则,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创新。第三,要让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参与幼儿园决策,让教职工充分表达意见和建议,关注幼儿园的改革与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家长、社区和地方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幼儿教育工作的体制。
4.促进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由于经济条件、家庭状况的不同,幼儿教育出现了阶层化的倾向。幼儿教育体制和政策的某些偏向也使幼儿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造成了幼儿教育内部结构性短缺,加剧了幼儿教育的不公平。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制定幼儿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要制定地方幼儿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标准,督促幼儿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尽量拓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职能,充分利用各种外部资源,使这些地区的幼儿教育上一个台阶。同时,对于确实存在经济困难的地区或家庭,应适当免除部分或全部费用,保证幼儿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5.加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的管理人员以及高素质的教师是保证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直接实施者,要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政府应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幼儿教师本身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地学习来完善和提高自己。而且学校要积极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幼教队伍,也要制定针对现有幼儿老师的培训和培养规划,不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职业素养,帮助他们在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获得提高。
总之,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持续地推进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集中社会上各种力量为幼儿教育寻找出一条科学合理的发展出路。
篇5:农业科技培训强化措施论文
农业科技培训强化措施论文
一、东营市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有了长足发展
东营市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坚持农科教结合的发展方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推广了大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方法,培养了基层农民技术骨干,初步建立起农民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网络,使全市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东营市着眼于现代化新型农民的培育,先后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和千村万户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农村社会管理领域的从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和国家农业农村政策法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近五年来,全市大约有50多万人次农民接受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培训,6万人次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选送2300名农民到农业院校进行了脱产培训。通过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增强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和共同致富的思想觉悟,在全市农村形成了人人学科技、讲科技、用科技、科技信息互动共享的良好氛围,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正在形成。
(二)促进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到目前,全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规模以上现代农业园区85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共43个,标准化生产基地60个,“三品”生产基地50个。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285件,16件农产品商标被认定为国家级或省级著名商标,2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级或省级名牌产品称号。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有效推动了良种良法配套、标准化生产、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20多项先进技术的推广,生物工程和信息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全市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普及率达到80%以上,加快了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三)提高了农民就业和增收致富的能力。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培养了自己的农业技术骨干队伍,许多经培训后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学员成为村里的“能人”,缓解了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与农村农技人员缺乏的矛盾,促进了农民就近、就地择业。许多参训农民将从培训中所学到的新技术、新信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逐渐由“劳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增强了致富创收本领。全市农业增加值99亿元,比去年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达到10025元,增长19%。
二、当前东营市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世界农业一体化。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时间的日益持久,我国农业融入世界农业的程度逐步加深,与世界农业的一体性不断增强。东营市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生产条件优越,是日、韩等东南亚国家甚至欧美国家首选的农产品供应地。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下,加快提高全市农业生产水平,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份额的划分,是东营市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东营市农科教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二)农业劳动者的弱势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我国逐渐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工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大批中青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制造业,农业劳动者已逐渐演变成老、弱、病、残人员,对新生事物的感受能力、对农业新技术的接收能力大幅度降低,而现代农业对农业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在东营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为农业劳动者提供现代化、全方位的科教服务,已成为东营市农业发展的.重要选题。
(三)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而从东营的现状来看,与此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此,东营市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民科技培训的新机制新途径,全面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争取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三、进一步加强东营市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依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面向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区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开展分类培训,将农民知识需求、层次结构、培训形式、培训内容、接收能力加以细化,真正站在农民的角度,从农民需求出发,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重点围绕粮食、棉花、蔬菜、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及农业企业人员、农民信息员、农资经销员开展技能培训。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农村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农村政策法规、乡村文明、健康生活等知识的普及性培训。
(二)强化农民教育培训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提高农民培训师资队伍水平。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学历教育与职称学分相结合、送高校培训与请专家就地培训相结合、理论教学与课题研修相结合、政府资助与个人自修相结合的总体思路,进一步研究制定全市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计划,建立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强化农民基层农技培训队伍建设。
(三)探索农业科技教育工作的新机制。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搞活培训形式,做到办班培训和生产指导相结合,引导性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对文化素质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人群,主要以培训班、面对面的形式开展培训,通过长期系统培训,建立农村技术骨干队伍。对普通人群,以示范带动、技术指导、现场观摩、远程教育等形式,通过直观教育,重点开展普及性培训。不断研究农民培训的新机制,逐步建立农民终身培训制度,实现农民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篇6: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和谐是国家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上升到了新的层次。相较于普通的高校,民族院校在宗教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民族院校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体现了兼容并包的民族政策,如何建设民族院校的和谐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新形势;民族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也是促进人民幸福的有效途径。民族院校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校园文化的建设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在新形势下,文化多元并存,民族充分融合。民族院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是优化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针对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对如何构建和谐校园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新形势下的民族院校
民族院校的存在是我国多年来实行民族团结政策的产物,体现着各族人民之间的融合与共同繁荣。民族院校与一般的高校校园文化有所不同,在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些差异性彰显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但同时也给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民族院校必须首先清楚地认识到民族差异,然后才能采取恰当的措施尊重保护这些差异。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物质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有着很大的不同,不管是在生活饮食等方面,还是在学习教育方面都有很大的特殊性。由于宗教文化和思想理念的差异,少数民族的校园建筑、饮食偏好等都各具特色。而民族院校往往融合了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设计教学建筑、住宿房屋的时候,可以参考少数民族的风格特色进行加工,以使学生对校园环境产生归属感。而汉族学生则可以借此机会更好的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在生活习俗方面,学校也需要特殊照顾。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按照少数民族的文化要求准备饮食和住宿[1]。
(二)精神文化
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往往能够发挥对民族群体的性格塑造作用,因此不同民族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民族院校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场所,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使各民族的思想在此得到沟通和交流,共同促进彼此的发展。为此,民族院校应当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思想的智慧。在所有的精神文化中,宗教信仰的差别尤为突出,而宗教信仰也是最容易引发民族矛盾的问题之一。因此民族院校必须谨慎对待宗教事宜,充分尊重学生和教职工的信仰,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院校已经普遍被大众所接受。事实上,民族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加强中华民族内部的团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新的社会形势也对民族院校的发展产生了多重的影响。一方面,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越来越强,多不同民族文化的接受能力也越来更好。宽松适宜的社会环境为民族院校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沟通的便利,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正在不断缩小。另一方面,社会对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得到了放大,与汉族文化的差异性也得到了凸显[2]。
二、如何建设民族院校的和谐校园
(一)建立宽松的校园环境
民族院校想要建设和谐校园,就必须从校园文化的建设入手全面发展多元文化。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校和教师承担着主要的任务。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就意味着对多元文化的接纳和吸收,以及对各民族的充分尊重。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寻找文化共同点。尽管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和思想都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民族院校作为一个大家庭,应该积极寻求各民族的文化契合点,以使各民族之间能够相互认同、互相沟通。其实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已经变得非常容易。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及手机、网络等技术的普及,都在不断缩小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为了进一步缩小差异,民族院校还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或者课后活动,鼓励各民族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更多的共同点,从而形成一个新的集体,加强学生内部的凝聚力。为此,学校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统一管理制度,以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供各族学生之间找到共同点。
2)尊重文化差异性。在努力采取措施实现民族融合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尊重各族文化的差异性。对于诸如宗教信仰、民族服饰等具有鲜明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则不必要强求统一。而应该鼓励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使各民族保留和发扬本族的文化特色。还可以通过文艺表演、知识讲座等形式来展示各族的民俗风情,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他族文化。
(二)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高校学生才是活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因此,和谐校园的建设不仅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加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和思想素养是实现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为此,学生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民族文化、民族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喜欢或者尊重他族的文化。也只有具备专业的知识,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另外,学生还需要在思想上武装自己的头脑。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正确认识民族院校的特色,正确对待民族关系。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要尊重发扬,不能只顾学习接受其他文化而失去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情和信心,也不能只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尊。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则要尽量尊重和接纳,不能轻视、侮辱他人的民族文化或思想信仰。
篇7: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
在高等教育不断得到普及的背景下,高校文化建设的良好开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推动高校得到良好的进步,由此可见,做好高校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方面融合了儒、道、释等多家优秀的思想精华,而在形式方面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具备养生、修身、礼让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将茶文化应用于高校文化建设中是符合整体发展趋势的。本文针对茶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作用及开展途径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和研究,以提供借鉴。
关键词:
茶文化;高校;文化建设;开展途径
1、前言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从形成到发展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不仅融合了多家优秀的思想精华,而且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由于高校是培养社会所需求人才的主要场地,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文化建设这一环节的工作来发挥辅助性的作用,而高校文化建设的有效落实,需要借助茶文化的融合。因此,将茶文化融合到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茶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作用,无论是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还是对高校整体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茶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作用分析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将茶文化应用于高校文化的建设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2.1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茶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作用,第一个层面表现在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国不仅是生产茶叶的大国,而且也是茶叶的故乡,茶在中国的出现以及发展的历史已经长达千年,由此衍生的茶文化也早已经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需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来予以继承与发展,而茶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这三个层次所构成,其内容的组成丰富多样,形式也是千变万化,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充分接触、学习、感受茶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茶文化进行有效的继承和发展。除此之外,茶文化中包含了优秀的儒家、道家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融合茶文化,让学生在茶文化的学习中逐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2.2有利于充分发挥茶文化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茶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作用,第二个层面表现在有利于充分发挥茶文化各个方面的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茶文化具有多个方面的功能,将茶文化应用到高校文化建设中,有利于充分发挥茶文化各个方面的功能,以此来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说,茶文化具有美学功能,以茶德、茶艺、茶礼等方面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又比如说,茶文化具有养生功能,长期饮茶有助于人体健康,将茶文化应用到高校文化建设中,让学生通过接触茶文化来充分提高自身身体各个方面的机能,从而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茶文化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茶道思想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二是茶文化精神有利于德育教育的良好开展,推动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
3、发挥茶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作用的措施
3.1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
茶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形式,而且具有多层的社会功能,要想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所能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来让学生更好地接触茶文化。首先,由于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要从课程设置入手,让茶文化知识的教育走进课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茶文化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设置茶文化相关的课程,高校可以通过必修课或者是选修课的形式来进行合理的设置,同时计入学生的总学分中,以此来推动茶文化课程得到良好的开展。其次,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作用,缺少任何一方的作用,都将难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因此,在高校设置茶文化相关的课程之后,教师一方面要从教学内容安排出发,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作为落脚点,在讲述必要的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讲解一些历史典故、人文趣事等,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将教学场地转换成茶楼、茶室等地方,让学生一边观摩一边学习,身临其境地去充分感受茶文化。通过采取这些形式,在丰富茶文化教育手段和形式的基础上,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得到良好的开展。
3.2明确茶文化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全面营造茶文化的校园氛围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且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茶文化有效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促进整体的发展,采取的第二个措施就是明确茶文化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全面营造茶文化的校园氛围。目标是行动的前提,在目标的指示下行动才能合理开展,因此,在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茶文化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才能让茶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达到最令人满意的效果。除此之外,还需要全面营造茶文化的校园氛围,以此来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针对于这一方面所能采取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在对校园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将茶文化的相关理念融入其中,在理念的指导下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为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茶文化过程中搜索相关的信息提供便利,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茶文化知识;第二,学生进入高校之后,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自己想参加的活动或者是社团,因此,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与茶文化相关的活动,比如说座谈会、展览、演讲等,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让学生充分学习茶文化知识;第三,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高校可以邀请民间的艺人或者是专家来校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多不同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茶文化,从而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3.3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各个方面资源的建设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衍生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其组成内容呈现着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想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采取的第三个措施就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各个方面资源的建设,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文化的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因此,在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高校领导层要意识到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将对高校多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茶文化研究室、茶艺练习室、茶叶审评室等,促使茶文化有效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除此之外,茶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各个方面资源的建设,比如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不仅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而且也要鼓励教师积极地去学习跟茶文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4、结束语
茶文化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对于高校多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此为探讨点,进行了上述论点的探讨,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从而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瑛.现代茶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研究[J].福建茶叶,(3):356-357.
[2]赵宇昕.以“茶”为载体,探索农业院校大学生素质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7):44-45.
[3]丁冬生.高校文化育人的效应及其实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4]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3):154-156.
[5]张凌云,梁慧玲,陈文品.茶文化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的影响初探[J].广东茶业,(6):29-32.
篇8:路桥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强化措施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关生活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路桥工程作为国民经济与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事故发生有很大原因在于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不善。本文主要就路桥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探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路桥工程;机械设备;管理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我国交通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工程质量、施工效率等等是路桥工程必须要考虑的重点环节。因此,强化和完善对施工机械的科学管理,确保机械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对保障路桥工程的质量、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强化路桥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意义
路桥工程作为利国利民的一项举措,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便利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工程施工中,由于机械种类比较繁杂,数量颇多,机械设备管理不到位的情形经常发生。机械设备管理不到位,不仅仅会延误施工周期,增加施工和管理成本,还会给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同时,路桥工程的质量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强化路桥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对于减少施工施工成本、便于施工管理和控制、保障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2我国路桥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施工企业对于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视不足
很多施工企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在对机械设备的管理上重视不足的情况比较常见。同时,考虑到路桥工程涉及到的周期不长、流动性比较高,企业对于工程进度愈加重视,对于各种各种设备的管理并没充分考虑到设备的运行荷载以及设备的合适与否等情况,这样一来,在机械运行状态不好的前提下,一方面,施工效率和工程的进度自然而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施工成本也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一些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也会大大缩短。
2.2机械设备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管理人员工作不到位
在施工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接卸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情况各不相同,这对使用机械设备的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但是在实际中,一方面,很多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够,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另一方面,他们的安全施工意识比较淡薄,对于安全生产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样一来,在施工中,一些专业素养不合格施工人员操作相关机械设备的情况比较常见,甚至在一些桥路工程中人员不够的情况下临时找人来操作机械设备,当施工中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此外,相关的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检查工作不到位,比方说仅仅对设备的破损情况进行检查,并没有对其协调性能和一些潜在的故障进行排查,此外,对一些容易出现故障的零件储备工作不到位,在施工中因为购买和更换时间过长也会对工程的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2]。
2.3设备种类比较繁多,管理模式不科学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路桥工程的质量和功能提出来越来越多的'要求,尤其是科学技术不断应用到机械设备行业中,机械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路桥工程虽说相对其他发工程而言周期较短,但是涉及到的施工环节以及不同环节所需要的机械设备数量和种类比较繁杂,譬如说,土石方的开采和装卸,路桥基面的碾压等等,都需要不同的设备和相应的施工技术来作为支撑。此外,在不同施工条件下,比方说同一工程的类似施工环节可能因为施工具体要求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不同型号和规格的机械设备,这样一来,机械设备种类和规格增多,给管理和成本的控制增加了诸多难题,而且也不利于机械设备的养护和维修工作。
篇9:路桥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强化措施论文
3.1施工企业要加强对路桥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视
工程施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在追求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的同时,提高路桥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视,在企业内部,要强化员工以及管理层人员的机械设备管理意识,完善和加强管理的相关规则,在整个企业形成良好的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氛围,同时,要将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纳入到施工成本控制和施工质量的范畴之内,明确机械设备的妥善管理与成本控制和工程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的管理相关机械设备来减少施工成本,提高路桥工程的施工质量。另外,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成本核算,不定期的对各种机械设备进行检修和养护,确保机械设备在施工中能够以最佳的状态运行,避免因为设备故障影响施工进程,增加施工成本的情况出现[3]。
3.2强化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将安全操作责任落实到具体每一个人
施工企业要在企业内部不定期的对施工人员就各种不同机械的使用、性能、结构等等方面进行培训,同时,要求施工人员对设备的操作以及设备的简单维修保养知识有大体的了解,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减少因为操作不当、操作失误以及操作人员缺乏等影响施工正常进行情况的发生。同时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责任意识,比方说,施工企业可以对每个施工人员和其操作的机械设备进行“绑定”的操作,施工人员对自己负责操作的机械有着明确的管理责任。此外,在操作过程中,每个施工人员都要严格按照机械设备的具体操作规范和施工的具体需求来机械能操作,合理的将机械设备的功效发挥到最大。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人员要强化责任意识,全面的,多层次的对机械设备进行检修工作,不仅需要对设备进行合理妥善的管理,还需要不定期对其进行协调性、破损程度以及潜在故障的排查等等工作,另外,要对施工设备中容易出现的零件进行科学的储备,确保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能够及时更换相关的零件,保证施工工作的连贯性[4]。
3.3健全和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模式
由于路桥工程涉及到的机械设备数量种类比较多,因此,施工企业要健全和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模式,对相关的机械设备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首先要对路桥工程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诸如路桥工程的规模以及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因素等等,再根据这些情况来对各种所需要机械的数量、机械的种类和规格、机械的现场管理等等工作作出相应的安排;此外,要针对这些工程所需要的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工作,就其运行状态和性能做好详细的记录,并根据工程施工的具体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分类,给施工过程设备管理工作带来便利[5]。最后一点,还需要对这些设备可能和容易发生的故障,提前制定好合理的检修方案,并提前准备好维修机械设所需要的器材和零部件等等,多管齐下,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连贯性、整体性和高下行。
4结束语
本文主要就我国路桥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就强化机械设备管理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几点措施。路桥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作为施工管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涉及到的人力因素和技术因素较多,给工程的施工成本、质量保证、工程进度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因此施工企业要强化机械设备的管理,提高管理意识,完善管理体系,强化施工人员的综合素养,在保证路桥工程的整体质量的前提下,从经济效益出发,对施工设备管理进行不断摸索和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夏萱.贵州纯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云南大学,,34∶120-121.
[2]李楠.潍坊市建设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山东大学,2013,56∶90-91.
[3]冯雪.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04∶41-42.
[4]张冠楠.浅谈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管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3∶174-175.
[5]李文博.浅谈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3∶131-132.
篇10:纺织工程及工程技术强化措施论文
摘要: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纺织技术也获得了可观的进步,在纺织工程发展中,降低生产成本是发展工程技术的中占比相对较高的推动因素,在这种趋势下,纺织工程的所有工程技术都在向着综合性发展。本文对近年来我国防治技术的进步发展做出分析,并对相关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推进我国纺织行业整体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纺织工程;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纺织工程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产生的工程学科,从它诞生起就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随着近代现代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纺织行业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的突破,不断地发展进步。
1发展纺织工程技术的必要性
首先从纺织的发展历史来看,纺织行业与其技术一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主流的地位,纺织技术从农耕文明开始,直到现代工业的发展时期,在不同时期都受到了所在时期工业技术的推动,纺织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者生产力的变革进步,在不同的时期纺织行业都需要适合所在时期经济发展的生产技术,而在现代,工业技术快速发展,但是纺织工却仍然相对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情况,无法真正有效的推动纺织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现阶段急需要在纺织行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动纺织行业新技术的出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现代工业化发展正在向着细化分工的方向发展,纺织行业也是如此,纺织行业每个生产阶段都逐渐细化,相对变得更加专业。亚麻的种植,纺纱,粗布的织造,以及印染,不同阶段都出现了相互分离的趋势。这些产业共同组成了一条完整的纺织产业链,为了应对这种发展趋势,纺织产业的相关企业需要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适应产业发展现状,为了提高企业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直接要求着企业提升自身在某一产业块的生产技术。
2纺织工程技术综合发展趋势中的问题
第一是在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上面临的问题,相关企业或组织必须要明确自身对于引进技术所持有的原则,依赖技术的引进,或是对先进产品技术进行仿造绝对不是发展我国纺织工程技术的根本途径,是否能够正确把握技术引进的范围和力度,并借此推动自身工程技术创新发展,是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这影响着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命脉。我国国内纺织业现阶段所面对的形势是在全行业的经济转型的前提下,劳动力和劳动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因为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并且纺织产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我国中西部的大规模开发使得中西部的劳动力输出缩减等一系列原因直接导致了纺织企业缺少足够的劳动力。于此同时,传统的纺织产业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污染现象,在我国倡导节能减排的经济环境下,对纺织产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第三是纺织业自身所固有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先进生产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在高端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上仍然与国际上的先进生产水平有着不小的差距;缺少足够出名足够多的自主品牌,缺少建立知名品牌的意识,难以通过品牌效应来提高纺织产品的产品附加值;由于生产成本的问题,在节能减排的经济新形势下,一些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来完成旧有设备的更新换代,一些先进技术无法或者很难实现广泛的普及;不同企业之间生产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严重,由于纺织行业的'生产分工步伐缓慢,广泛存在着多个企业生产同一类型,或相似类型的现象,这导致了资源浪费,产品堆积等问题,难以有效的根据不同区域对纺织业生产进行优化调整。
篇11:纺织工程及工程技术强化措施论文
3.1加强纺织行业基础科学的研究
支持科研院所、高校等组织开展纺织基础科学研究,开展纤维材料纺纱功能的优化设计,以及纺织基础理论研究,加强高性能纤维、可再生纤维的科学研究。对梳理理论和纺纱织机在线监测与控制系统进行了理论研究。对生物酶和等离子体在印染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研究。对纺织机械的运动学和力学分析、机械振动分析和可靠性工程技术的研究以及流体力学、电学和光技术进行了研究。基础理论和其他基础理论在纺纱工业中的应用。通过跨学科理论研究,为纺织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支撑。
3.2提高相关企业组织创新能力
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部分优秀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企业主营收入的百分之四以上。支持重点企业在境外设立或收购研发机构。支持纺织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和重大项目,加强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行业先进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探索发展适合中小纺织企业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新模式和有效手段。鼓励纺织上下游不同产业之间加强合作,加强生产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加快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3.3相关生物制剂的研发
纺织产业的生产密集度较高,一般都有着能耗高,污染性大,无用副产品多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在纺织过程中,大量的化学添加剂和落后的技术被添加到纺织工艺中。技术改造是剑麻纤维脱胶时使用生物降解酶,生物酶脱胶技术是一种新的绿色环保技术。在脱胶过程中,不仅可以减少污水的排放,而且还可以减轻噪声污染,因此开发了脱胶生物酶等生物制剂。中国纺织工业迈向绿色环保和低能耗尤为重要。
3.4优化纤维纺纱技术
在纺织工程中,所在产业链的纺纱工序是影响纺纱成果优劣的直接影响因素,这决定了我国纺织工程的优劣。在改善和优化纺织工程技术的过程中,应在高效、低能、环保等方面发展。目前,中国亚麻纺织工业的现状主要是高能耗、高耗水量,许多相关设备不连贯。许多加工步骤需要手工插入,不仅提高了产品的成本,而且产品的质量也不能保证。因此,在纺纱工艺改革中,应特别注重效率和环保,在生产线中加入机械自动化生产的技术设备,以缩短纺纱流程的时间,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能降低单位能耗。
结语
尽管我国纺织业的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在近些年内取得了可观的进步,但是从宏观上来看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基础性生产技术较为薄弱,产业链有待调整,纺织产业传统生产方式造成的污染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以提出合理有效的,能够促进我国整个纺织产业发展的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701所)[J].湖北招生考试,(18).
[2]许康,于衍平.科学技术体系的建构基础及演变方向[J].枣庄学院学报,(06).
[3]洪海沧.近期国内织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方向[J].纺织导报,(2).
篇12:乡镇财政债权管理强化措施论文
乡镇财政债权管理强化措施论文
当前,一些乡镇存在着对财政债权管理认识不够、机制不全、手段欠缺等问题,债权管理风险日益加大,导致债权保全、保值、增值的目标不能实现,甚至已经形成事实上的损失,亟须引起足够重视。本文针对当前乡镇财政债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多年从事乡镇财政监管工作方面的经验,对其成因进行深入探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一、当前乡镇财政债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债权形式五花八门。有的乡镇将本来属于财政拨款性质的资金,却由受款单位出具借条,挂暂付款,形成虚假债权;有的乡镇将预付性质的项目建设资金以个人或单位名义借出后,就不管后来项目有无建成、有无办理竣工结算,将资金长期挂账;有的乡镇对财务交接中出现的资金资产盘亏,不作追究,直接将盘亏的资金资产挂暂付款,形成空头债权。
(二)债权对象难以找寻。由于个人死亡、失联,单位撤并、变更,以及区划调整、单位改制、人员调动等原因,债权债务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有些债权由于当事人变动、当时的记录不完整、记载不明确,已成为“无头官司”,使得个别乡镇现时账簿中登记的部分债权对象难以找寻。比如,在乡镇企业改制的浪潮中,改制工作机构对乡镇企业欠的财政债务,往往考虑不多,部分财政债权在改制中丧失,只留下财政账面上的老户头。
(三)债权价值难以考量。个别乡镇长期未对债权进行清理、结算,一些债权挂账时间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年或者更长时间,其实际价值已难以衡量。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促进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乡镇财政发放了大量财政支农周转金,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有少部分周转金形成沉淀,长期挂账,时至今日,已有二十余年,其账面价值已不符合现时实际情况。
(四)债权核算时有偏差。个别乡镇会计核算不规范,不能准确反映债权的实际情况。有的债权业务登记对象不准确,将单位职工个人借款或领取的备用金记成单位债权,有的债权业务不设置具体的明细科目,只有“暂付款”总数或写成“以前年度结转”、“某某账往来”、“其他”等明细账户,不能准确地反映债权发生的背景。比如,在乡镇区划调整后,将被拆并乡镇的债权仅以“原某某乡暂付款”总数登记入账,不再设置明细账。
(五)隐性债权“时有忽略”。债权有时不一定体现账面上,却事实存在,往往被忽视。比如,个别乡镇在企业改制中,以原有国有资产参股新企业,合同约定每年收取一定比例或固定金额的管理费、占用费,但部分企业却以各种借口久拖不缴,加上有关单位合同管理不善、催收不力,这些管理费、占用费就形成了新的隐性债权,却很少有人问津。
(六)债权管理混乱粗放。个别乡镇债权管理程序不清、工作不细、责任不明、监督缺失。比如,有的乡镇领导人一个电话就将钱借出去了,事后无人过问,领导也不及时补全借款手续,造成程序错乱、责任不清,留下后患。有的乡镇借出财政资金时,未明确还款期限、借款责任,结果借款人长期不还款,也无人追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长了,债权也就成了“滥权”。
二、乡镇财政债权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乡镇领导,包括总预算会计,对债权管理主观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个别现任乡镇领导对以前的债权不愿触及和清理,存在着怕得罪人、“新官不理旧账”的思想,特别是对涉及干部职工的欠款清理工作不敢动真碰硬,没有认识到债权管理不善可能会给乡镇带来损失,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个别总预算会计法律观念淡薄、责任意识不强、敬业精神不够、思想素质不高,在债权日常管理中,还存在“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思想,要么会计核算粗枝大叶,要么只满足于账务的记载,疏于参与债权的具体管理工作。
(二)工作机制不健全。个别乡镇未严格按照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债权管理机制,既没有债权管理的工作程序,又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更没有考核奖惩制度。合同执行、清理催收、年度清查、坏账核销等日常债权管理制度严重缺失,对债权经办的程序,经办人员的责任,以及相关责任人定期对债权进行清理未作出具体规定,职责不清,相互扯皮,甚至无人过问。乡镇考核更多的往往是收支和债务,对债权管理的考核很少涉及。制度缺失、权责不清,是造成债权长期挂账的主要原因。
(三)业务交接不全面。通常情况下,乡镇领导及总预算会计对自身任职期间发生的债权来龙去脉是清楚的,但在平时工作中疏于对债权的管理,资料保管不善,会计核算不清,为日后移交工作埋下隐患。在业务交接中,只是进行简单的会计资料交接,对相关债权项目形成的背景未予详细说明。新接手人员仅凭有限的资料,对债权形成的背景难以完全理清楚,往往也不愿去清理前任留下的账。几任交接下来,接手的人员就很难理清这些债权了,有些债权就成了无头案。这种情况在乡镇区划调整中表现尤为突出。
三、加强和推进乡镇财政债权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一)树立正确理念,重视债权管理。乡镇领导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认识到债权管理不仅是国有资产安全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乡镇化解财政债务的重要资金来源。在债权管理工作中,要发现矛盾及时调解,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总预算会计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理财、规范理财的意识,积极发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的精神,高度重视债权管理工作。
(二)重新认定债权,全面清理回收。乡镇要成立专门的债权清理小组,严格清理工作纪律,保证清理工作质量。要摸清家底,挤干水分,防止以简单的债权统计代替清理,注重债权清理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对以前年度债权要重新认定,清理小组成员要在债权清理材料上签字确认,在此基础上组织专项清收,为今后的管理奠定基础。清理工作要本着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方针进行,区别情况,大胆实践,该清收的就清收,该核销的就核销,该补登的'就补登。对清收的债权可按照先收本、后收息,先单位、后个人,先干部、后群众,先新债、后旧债的方法进行,对积极还款的,可给予一定的激励,对无正当理由拒不还款的,可诉诸法律。
(三)规范会计核算,遵守财务制度。总预算会计要严格遵守和执行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积极做好本乡镇的债权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注重会计手续,规范账务记载,科学设置明细科目,详细说明债权背景,原始单据必须齐全,债权合同必须完整,要定期与债务单位进行函证,确保账实相符。对“以借代拨”、“以借抵费”等资金要及时进行清理,调整会计科目,避免长期挂账,形成虚假债权。根据债权清理结果,及时进行账务调整,并附详细的调整分录文字说明。办理业务交接时,交接资料要完整,并将账面债权数额与债权人相应的数额进行函证,确保一致。
(四)完善管理制度,狠抓日常管理。乡镇要建立健全债权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一是建立出借资金授权审批制度,加强风险评估,规范出借行为;二是建立债权台账管理制度,确保每笔债权原始明细记录的清晰完整;三是建立出借资金催收责任制度,对到期债权,及时提醒债权对象依约付款;四是建立债权年度清查制度,每年年终时,组织专人全面清查各项债权,并与债务人进行核对;五是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在清查核实的基础上,对确实不能收回的债权,报经批准及时清理核销、及时调整账务。
(五)加强监督考核,严格责任追究。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强化债权监督考核力度,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经考核不合格的乡镇,当年对其财政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并取消各类奖励和评优评先资格,对重大债权损失,应根据实际情况追究相关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考核时,要侧重乡镇新增债权、清理历史挂账等方面的考核,乡镇应及时提供年度债权台账和相关会计资料,以及有关债权情况的说明材料,确保考核工作顺利进行。
篇13:农村经济管理强化措施探索论文
农村经济管理强化措施探索论文
在云南,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做好农村的经济建设可以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的目的,对稳定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改革开放,我省经济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农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省的各项经济组成中,农业处于最为核心的地位,如果缺少农业的支持,我省的粮食供应就会成为限制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促进云南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实现云南经济的可持续鏖战,加强农村经济的建设工作,使其规范发展,对提高我省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建设速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经济管理概述
在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农民利益为中心,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其主要工作内容包含五个部分。首先,必须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各种惠民政策,降低农民的负担,让农民能够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利益的保障;其次,必须要积极的完善各项管理体制,尤其是对农村财务的审计工作必须要严格监督,对于出现的问题要严厉处理,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利益不被侵害;再次,必须要做好土地承包的管理工作,确保土地能够正常的流转,最大程度的发挥土地的价值,这对于保障我省粮食供应具有战略意义;然后,必须要强化政策的支持,加强各项政策的宣传,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了解到国家的相关信息,推进我省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最后,必须要强化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转变作风,切实为发展农村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省非常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将其提到了战略层次,但是由于受到农村环境的影响,很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并不顺利,从而导致政策的落实情况不佳,没有切实改变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为此,我们必须要找出问题所在,才能够采取有效的针对措施。
(一)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
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学历、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工作人员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对我省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所以在相关问题方面,都是采取瞒报的策略。对于农民切实存在的问题,很多基层领导为了能够讨好上级领导的欢心,都是采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从而导致很多问题并没有真实的反映到相关的上级单位,导致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二)相关法规建设不够完善
我省在各项管理中,都是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每一项工作都能够确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是关于农村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却不够完善,导致很多管理漏洞的出现。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土地的相关承包工作、农民的监督管理工作、农村财务的审计工作都需要借助相关的法规制度,才能够得到落实。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多的法律法规都不完善,导致农村经济管理中,出现土地合同纠纷等类似事件时,都不能给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与国家倡导的农村经济管理目标不相符。
(三)相关工作的权利和义务对等
权利和义务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履行的责任,对于农村经济管理而言,它对建设现代化农村,确保农民收益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由于农村经济涉及的因素很多,导致工作面非常大。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倡导农民负责监督的职权,可是在现实工作中,农村经济管理的地位并不高,在对农民利益进行维护时,常常不受重视,这样大大打击了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一旦出现管理问题,那么上级领导就会实施问责,在这样的情况下,权利和义务完全处于不对等的状态。
三、强化农村经济管理的措施
农村经济对于促进我省的经济建设,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措施,为此,我们必须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措施,切实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
(一)加强思想建设工作,提高工作认识水平
在现在形势下,想要彻底的改变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建设工作,提高他们对工作的认识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基层干部是与人民大众直接接触的干部,可以更为深入的体会民情、民生,所以针对农民的需求问题进行工作汇报时,必须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上级领导通过基层干部,能够真实地收集到有用的信息,从而通过层层汇报的方式,让政府能够针对农民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惠民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法规建设工作,实现依法管理目标
农村经济管理中,法规建设工作极为重要,是解决农民矛盾冲突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我国是一个以法为主的国家,所以针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省需要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比如农村财务的审计工作、农村土地承包工作、农民的监督工作等,都必须要在法律法规中有所体现,才能够确保在实施相关行为时,符合法律法规的需求,实现依法管理的建设目标。
(三)加强管理工作职能,确保各项工作实施
由于农村经济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烦琐,工作任务非常的繁重,而在实施相关管理工作时,因为缺少职能支持,所以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不利于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保障农民利益不受侵害。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针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实施职能划分,并且采取绩效考核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农村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实施。
四、总结
自古以来,云南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云南的城市化建设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影响。近些年,国家再次将农村建设工作纳入战略计划,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性影响。为此,我们必须要针对农村经济,采取科学的经济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切实改变农民的收入问题,为保障国家的稳定发展,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雷.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J].吉林农业,.
[2]时圣柱.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
[3]张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的突出问题及应对措施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篇1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措施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措施论文
1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不好掌握,教育的可操作性也比较差。需要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丰富的实际教育经验,这就对高校教师的心理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注意观察平时学生的极端心理状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心理教学素质。
1.1要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是目前不少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不充分、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这种忽略是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负责任,因此,高校老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意识。
1.2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教师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加强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优秀的教育学实践模式不断努力塑造高素质的心理,以教师自身的品质影响学生,在行动上强化心理教育榜样。
1.3教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是一种很高尚的职业,需要极强的奉献精神和奉献热情。崇高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恪守的准则,也是对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当前教师的一些不端行为已经深深损毁了教师这一职业荣誉,为此教师必须重树良好的职业道德。
1.4一线教师应该使用一些心理教育技巧,强化教育的艺术性。心理教育其实是不容易操作的,而且教育质量也比较难评估,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加强相关心理教学技巧的运用,更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丰富心理教学模式,从多维度入手,提高教学的生活性,艺术性。
2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和心理学相关学科的知识,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与自身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密切相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很有必要的。高校在专业课之外应通过课外知识的途径向大学生灌输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多层次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生理等方面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的正确方法,帮助大学生增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心理调剂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心理层面的教育往往不是很到位,除了专业的心理学课程之外,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空洞。有的与实际不符,有的没有科学性,学生得到的心理关注很少。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3.1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学校可以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心理辅导,讲座要能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能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又能对个别学生进行自我解脱的教育,帮助他们消除焦虑、过敏、自卑、恐怖、冲动等心理疾病。
3.2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即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历史或现状记录下来,存入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整理出典型案例,以方便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案教育,节约教育资源。
3.3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水平。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减轻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
在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进入大学本身就是一条不归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只许报喜不许报忧。多少人被这个潜规则压得呼吸不畅。大学生的肩上背负了太多的希望与期待。由于缺乏就业经验以及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倍受就业问题困扰。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或焦虑不安,或情绪亢奋,或怨天尤人,或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因此,应加强就业指导,减轻就业压力,避免或减轻这种负性心理的不良影响。
4.1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就业心理素质。目前不少高等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较差,不够自信,不能很好的适应激烈的竞争压力。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自信,在求职过程中过于降低自身的标准。
4.2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服务。教师队伍结构组成要合理,不仅具有专业的教师、法律教师,还需要心理教师的.加入;同时,要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到校进行专业指导,讲座要全面丰富,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正确方式排解和释放就业压力,不良情绪及时合理宣泄或转移。
5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低下与缺失,不注重大学生心灵与智慧的培育。使得很多大学生没有承受压力和孤独的能力,没有开放的人生观念,造成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甚至有些人走向了极端。为此必须要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深化二者的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使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6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大学设置相应的文化教育课程,重视文化环境的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纯洁的校园生活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学校不仅要有高楼大厦的硬件设施,软件服务也必须跟得上。优秀的大学一定是校园环境干净整洁,学习氛围浓厚,学术自由生动严肃而活泼的。现阶段大学的校风越来越差,经济社会的市场之风深入渗透侵蚀纯洁的校园风气,不少令人不快的事件更是大大损毁了校园师生的精深感情。所以,高校必须要从文化建设方面努力改善,首先要重树优良的学风,正本清源,回归校园知识、学术的独立精神,学生要有进取之心,教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7办好家长学校,让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长在对学生思想健康方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高等学校要设立专人定期组织、办好内容丰富的家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只是学生自己和学校教师的责任,作为学生第一任启蒙老师的学生家长同样责任重大。把对家长的教育纳入到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规划,多与学生家长沟通,相互探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家长时刻保持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负责。
8结束语
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学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不仅要培养专业知识精深的人才,也更需要心理素质优良,综合素质健全的综合性人才。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是需要经受考验才能担当重任的,为此当代大学生必须更注意锻炼强健的体魄,在校读书时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汲取丰富的知识,只有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树立知识的自信,同时,也需要大学生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有着良好心理素质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磨砺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使当代大学生拥有承受巨大挫折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所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当务之急。
篇15:农民工职业教育论文
农民工职业教育论文
一、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观念亟待更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应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应适合当前广大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劳动致富的需要。但在部分地区,受传统教育观、狭义人才观的影响,很多人把职业教育等同于成才升学,认为农民职业教育无关大碍。因为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投入较多、见效缓慢,所以许多重政绩、抓现实经济效益的地方政府对农民职业教育宣传、组织、实施等缺乏一定的积极主动。面对目前多元经济的影响,面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意识、市场意识明显增强,逐渐摆脱过去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逐渐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融合的发展观念。当然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一部分八零后九零后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确存在不能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存在着追求一时享乐的思想。
(二)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尽管如此,资金投入不足、不均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全省财政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总量很大,但由于人口多,分配到各地市的资金有限,尤其对一些财政比较困难的乡镇,普遍存在资金短缺,有些地方甚至把教育培训款项挪为他用,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经费难以保障,无法按时到位。经费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使得很多地方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步伐缓慢,不少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和实践设备不能适应新形式职业教育工作的需要,有的职业学校连必要的教学环节也不能得到保证。
(三)职业教育资源协调欠妥各级地方政府作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主要主体,职能定位不够准确,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时常存在,这些极大地影响了农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参与的积极性。河南省有着非常丰富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但由于这些资源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联系,往往都是各自为政,从而导致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集约效益、规模效益,难以形成系统化、长效化的培训机制。表面上讲,多个部门的积极参与,体现的是各部门对农民职业教育工作的支持。实际上讲,这种多头式的管理,由于缺乏统一明确目标,势必会造成宏观指导上的极大盲目性。职业教育资源不能科学合理配置使用,职业教育培训任务落实难度变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盲目性、无序性也就突显出来。
(四)职业教育法规建设滞后,《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出台,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农民教育培训的地方性法规。尽管之前有许多相关法律法规都从不同侧面涉及这一领域问题,但并不都是专门针对农民教育培训而制定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覆盖面不全、规范性不强、针对性不够等问题。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少,让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依法施教、依法培训无所遵循,依法治农、依法助农缺少相应地依据。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专门立法的空缺,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使得职业教育培训常会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缺乏长期有效性。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他们已经不再只是为求生存,满足于从事一份简单的工作,等赚够钱再返回农村生活的群体。他们是一群为获得更大发展,适应生活需要,努力追求一份技术含量高,渴望定居城市的新生代。因此,加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步伐,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举措。
二、推进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相关政策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虽然我国也有了自己的《职业教育法》,但是以“农民”和“职业教育”命名的相关法律却很少。因此,应逐步健全以“农民工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体系。如农民工职业教育管理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经费问题、职业教师资格准入问题等。中央还应统一制定相关职业教育法,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管理规范,合理配置全国职业教育资源。逐渐改变目前地方政府职业教育立法多、中央统一立法少和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法律效力低、不完整、协调性差的问题。从法律上给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全国人大应不断加强对职业教育立法的监督,保障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不与宪法相抵触,监督地方性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对职业教育法的执法检查,保证在执行过程中的合法性、合理性。保障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在立法中得到体现,保障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法的贯彻。如果条件允许,应将社会组织纳入职业教育法律的监督体系。这些社会组织应包括社会公益组织、农民工团体、相关行业协会等。将社会组织纳入法律监督体系能更好地体现我国法律监督的民主性,也能弥补各权力机关在法律监督过程中的不足。
(二)不断加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为使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得到良好发展,必须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力度。地方政府要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把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根据需要,逐年增加,建立起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和专项扶持基金。逐步完善绩效评估制度,根据服务年限不同、业务水平等级等确立相应的补助金额,给予符合职业资格的新生代农民工以一定资助,使其更能为社会贡献才智。有时候,单依靠政府投资模式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发动更多的社会企业和民间力量进行资助。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目的就是到企业就业,在一定范围上讲企业就是职业教育培训的直接受益者。因此,企业可以针对那些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具备从事专业技术岗位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优先招聘录用为员工,然后统一交由政府培训,合格上岗后企业支付培训费或者从他们每月工资中(一定要在可承受范围内)逐步扣除,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新生代农民工自已筹措职业教育培训费用的压力。
(三)不断创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方式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具备战略眼光,从大局角度出发,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摈弃那种患得患失、陈旧落后的培训观念,不断创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方式。第一,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在职业(院)学校开设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时,政府工作人员要积极到企业开展宣传,吸引更多新生代农民工参加专业培训。第二,积极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学习创造条件。社区学校要主动做好相关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将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素质教育培训与各系统新生代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新生代农民工岗前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特种技术人员培训等各类职业和技能培训贯穿起来,实现对接。第三,开展党团组织活动。在新生代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建立党、团组织,加强教育管理,既有利促进群团组织建设,也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发展。第四,加强法制教育活动。聘请专家、教授、法律工作者为新生代农民工授课,进行普法教育宣传,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素质。第五,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特色项目。如月嫂、保育员、育婴师项目的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女性农民工,这些都为新生代农民工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就业机会。
(四)不断推广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先进经验国内外农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有助于解决河南这个人口大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问题。美国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相当完备,全国划分联邦、州和地方三级,其中联邦一级设立了进修学院、州一级设立了州立大学和农学院、地方一级设立了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州立大学和农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本科生、负责协助办理社区学院、培养中级农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本州农业经济提供咨询、开办各种形式的农业培训和普及现代化农业科技知识。中等农业技术学校除招收农村青年外,还为成年农民提供技术支持。除了这些正规的学校外,还包括各种类型的非正规学习活动,如“4H俱乐部”、“美国未来农民协会”等。法国政府把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取得合格证书作为经营农业资格、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和补贴的必备条件。其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机制非常灵活,经常是深入到田间地头、落实到农民家里,形成了一种较为实用、影响长远的培训方法。日本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是农业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农业高中以培养各地区农业继承者为目标,围绕本地区的农业实际问题开展教育,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是为了培养农业专业和农业相关联产业技术者。除此之外,还积极推进学生取得职业资格的指导活动。英国有着比较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有初、中、高三个层次,同时建立了业余培训作为正规学历教育以外的补充,英国农业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地设有200多个农业培训中心,以招收具有农业工作经验的年轻人为主。虽然世界各国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非常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重视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各个国家在各自发展过程中都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经验,研究发达国家农村或农业职业教育的经验对推动我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三、总结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它的健康成长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城镇化建设,关系到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关系到民族兴衰。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教育培训本身,同时是与新生代农民工相关的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社会地位、文化生活等问题,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
篇16:农民工就业问题论文
“农民工”这个词汇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1983年提出的,随后被大量地引用。近年来,农民工这个群体因其本身的特点,成为中国整个社会的焦点。身为一名大学生,之所以选择了农民工这一社会热点加以调查研究,是因为我家就住在农村,对农民兄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有着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朴实无华和安分守己的优良传统,在有些方面起着城市劳动力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选择了走访这一形式,是为了让自己的调研结果更加接近真实,期望能用自己的调研成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一份力量。
此次调研在我家所在的**满族自治县石湖沟乡上长阴子村范围内开展,该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而且务工人员的从业范围较广,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基本可反映**县的普遍情况。
一、上长阴子村农民工基本情况
上长阴子村全村总人口1346人,农业人口占98%,全村外出务工人数为326人,其中在县外务工106人,在本村附近厂矿务工190人,在县城务工及其他乡镇的有3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中女性占30%。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春天,全村返乡回流约140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40%,其中青年农民工返乡有36人,所占比例是25%。而在返乡农民工中有60%是受金融风暴企业停产、倒闭或减员影响。
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以矿业上班为主,主要分布在**铁矿(30人),集安理石矿(20人),**铁矿(30人)。此外在餐饮、娱乐、零售等服务行业务工的有近30人。通过调查得到的普遍结果是大部分矿工厌倦了体力劳动,希望从事工矿企业的技术工种,那样工作相对能“轻快”一些,收入也能够提高;而服务行业的打工人员也认为从事的行业虽然不累,可收入相对较少,也希望掌握一些技术,为将来的生活提供良好的保障。这外出务工的两大农民工群体的就业意向不谋而合,就是都想掌握一技之长。
二、经济危机中农民工返乡的原因
(一)经济环境恶化造成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金融危机造成宏观经济环境整体恶化进而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供过于求的态势,势必造成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大批产业工人失业。
(二)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农民工普遍文化素质较低,以高中以下的文化程度为多, 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超过了50%。随着我国产业升级换代速度加快,企业对工人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低的文化素质是造成农民工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的重要因素。他们是受金融危机冲击最早且最深的。
(三)就业信息渠道蔽塞
农民工的就业信息渠道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农民工谋求职业局限于同乡人介绍上,不会使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来谋求职业,无法获取最新的就业信息,造成一旦失业就难以在短期内重新就业,不得已而返回农村。农民想外出打工,可不知道能去哪,能做什么,去哪更好,做什么更好。我县农民工就业的信息渠道面还比较窄,造成想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像没头的苍蝇一样抱着误打误撞的心态,这对农民工的就业形势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就业信息渠道亟待拓展。
(四)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不健全,城市生存成本远高于农村
农民工为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繁荣城市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却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障的体系。其次,农民工收入普遍较低,城市的饮食、交通、住房等费用对他们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比较而言,农村的消费支出要小很多,城市的生存成本远高于农村。
三、返乡农民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大量农民工返乡,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负面影响。其中,主要的负面影响将集中在农民增收压力、就业压力、社会稳定压力等三大方面。
(一)在农民增收压力方面
我县农民内部增收条件困难,以打工收入为主体的工资性收入成为我县农民收入和增收的主要渠道和来源。从到五年来,在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分别为50%、50.1%、49.7%、52%和54.2%,五年平均占农民纯收入的51.2%,远远高于同期全国35.8%的平均水平。金融危机导致农民工返乡,将大大减少我县农民纯收入。
(二)在就业压力方面
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就业压力主要分为城镇就业压力和农村就业压力两大方面。在城镇就业方面,由于城镇失业率高和城镇化水平低等主要原因,我县城镇难以容纳大量返乡农民工就业。金融危机对我县实体经济的冲击已经凸显,省内企业的减产、裁员不仅增加了我县失业返乡农民工规模,而且将进一步推高我县城镇失业率。城镇化水平很低,基础设施差,难以吸纳大量返乡农民工在城镇生活和就业。在农村就业方面,失业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就业方面,由于农业资源短缺,人地矛盾极其尖锐,返乡农民工的务农意愿低等原因,返乡农民工在农村中就业非常困难。
(三)在社会稳定压力方面
经过大量深入的实地调查,大量失业农民工返乡对我县社会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主要将来自于以下五大方面。
1、失业农民工返乡赋闲在家无事可做的现象普遍。
多数返乡农民工赋闲在家,无事可做。近一半的返乡农民工无所事事,对农村、城镇的治安和社会稳定构成一定的潜在不利因素。
2、再次外出打工意向普遍强烈。
总体上看,由于不了解金融危机对沿海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影响,大部分返乡农民工打算年后外出找工作,而且仍然是准备到相对发达地区找工作。在金融危机进一步全面蔓延情况下,大量返乡农民工在沿海发达地区将很难找到工作,其中相当部分会再次返回我县,成为找工作流民,社会流动人口将急剧增加。
3、再次进入城市生活意愿的人数较多。
在有效调查样本中,愿意返乡后务农的只占少部分,返乡后不愿意务农的占到近七成;习惯和留恋城市生活的占一半还要多。可见,经过了多年在城市务工,农民对城市的依赖已经远非从前可比,哪怕还有这样那样明显的制度歧视和壁垒,农民的命运早已和城市紧密相连。大多数返乡农民工习惯和留念城市生活,不可能长期生活在农村,他们中的大多数将陆续返回城镇。
4、返乡农民工年龄结构中青年返乡农民工占很大比例。这部分青年返乡农民工的主要特征,一是尚未结婚,没
有家庭拖累;二是长期在城市生产生活,从衣着、发型到生活娱乐方式都已经不适应贫困落后农村生活方式,再次外出的意愿非常强烈;三是文化程度低,技术缺乏,就业竞争力不足,再就业困难;四是资金、技术、能力相对薄弱,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意愿不强。因此,这部分青年返乡农民工中的大部分极有可能返回城镇。在就业困难情况下,其中相当一部分将成为社会闲散人员和流民。
5、返乡农民工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障情况较差。
在有效调查样本中,返乡农民工100%没有最低生活保障;近三成的没有医疗保障;近九成的返乡农民工在打工地的医疗保险不能转到家里;大部分的返乡农民工在返乡后没有接受到就业培训。
四、农民工返乡问题的对策建议
经过调研,提出如下建议:
(一)就业对策
在返乡农民工带来的种种影响和问题中,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关键。重体力劳动密集型项目最适合返乡农民工就业条件和需求。可否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建设项目的投标和承建企业必须吸纳一定比例的失业返乡农民工,将吸纳失业返乡农民工作为投标的指标之一。同时,还要建立动态检测、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以保证失业返乡农民工在国家投资的工业项目中尽量就业。
(二)自主创业帮扶对策
1、创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为解决部分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和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单独创业的困难,建议由农办(扶贫办)系统选择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作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给予工业园区同样的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农民工创业,减少返乡农民工单独创业的各种困难。
2、实行利于农民的财政政策。适当降低小额贷款门槛;提高小额贷款额度,实行财政贴息;税费减免,建议对返乡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的,免收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对吸纳返乡农民工的企业实施鼓励优惠政策
对吸纳返乡农民工的企业给予补贴。对安置农民工就业达到一定人数的企业,可按照一定标准给予用工岗位前补贴;对企业当年新招用返乡农民工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保费的,政府给予企业社保补贴;对新招返乡农民工成绩突出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培训政策
在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旺的情况下,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工作,可以减轻农村的就业压力,为将来的经济发展积累人力资本。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培训投入,确保各种培训补贴资金落实到位。以县为单位整合培训资源,做到统一计划、统一标准、统一补贴、统一验收。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培训中心的作用,注重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广泛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县级职教中心是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的主要基地,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普通中学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作用。此外,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提高了培训效率。免费培训与合格津贴相结合。激励返乡农民工认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返乡农民工可免费就近参加培训班,学习各种自己所需要的技能。培训合格后可以享受劳动保障部门的培训津贴。经过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还可以享受劳动部门给予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五)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对策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凡是参保的失业返乡农民工和本地参保农民享受同样的报销政策。失业返乡农民工生活困难的,符合规定的,可以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各级民政部门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有关程序及时办理审批手续,做到应保尽保。对于不符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当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失业返乡农民工。由民政部门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要将返乡农民工的危房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项目。针对返乡农民工多年在外打工,不少房屋年久失修,有的房屋基本不能住人的实际情况,将返乡农民工的危房实行优先救助、优先解决。
上长阴子村委会对返乡青年在生产生活上面临的实际困难进行调查摸底,掌握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向返乡青年大力宣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和工伤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协助帮助返乡青年办理社会保险异地转移与接续,加强返乡青年疫病防控、计划生育及子女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二组许勇由于常年在外打工,组上田地都已分均,今年返乡回家准备自己创业的他,通过村委会的协助,与组上成员协商,将田地分给他一家三口人,并为其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本村村民享受一切相同的待遇。
(六)加强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对策
协调充实基层社保工作人员。返乡农民工居住分散,数量较大,现有基层社保部门人手紧缺,难以保证进行完整准确的统计监测。建议组织部门进行协调,临时抽调其他部门人员到基层社保系统工作。
(七)加强农民工道德素质教育
可以通过弘扬标兵模范的先进事迹,以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先进政策理论的灌输等方式,切实的提高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以自身的高素质换取别人的尊重。不可否认,农民工遭到某些人的歧视,部分农民工的确自身有存在的一定的原因,玷污了农民工的整体形象。所以作为农民工要从身为正范,逐步的改变自身的形象,让别人刮目相看我们这个本是很朴实本应该很优秀的群体。
篇17:农民工就业问题论文
促进中心城区人口倍增,既要注重招商引资,发展各类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吸引更多各类人员进城安家落户,也要兼顾中心城区现有大批已经进城的“零散劳动者”的实际状况,为他们特别是进城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就医、小孩入学等多方面便利,争取促成这个群体早日成为中心城区常住市民,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让他们在加速中心城区人气集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逐渐做大城市规模。
一、中心城区农民工现状
——据调查统计,全国农民工在整个二产中占现有职工人数的58%,在加工制造业职工队伍中占68%。××中心城区工业及加工业也不例外,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中,几乎所有职工都来自农民,原有城市人口在其中就业所占比例很小。××经济开发区、袁州医药园区目前有大约1.5万人就业,这些从业人员严格意义上仍不是中心城区常住居民。
——近几年,××中心城区每年竣工的基本建设规模约80万平方米(住宅约60万平方米,其它商品房和公共设施约20万平方米)。据建筑商及专家估算,每平方米从土建到简易装修需要2个工作日,按每个农民工年300个工作日计算,仅建筑行业每年用工就在5300人左右。
——××中心城区现有运营出租车404辆,按平均每辆出租车2个司机计算,约有司机800人,他们中70%来自高安市农村乡镇,已经在××工作、生活多年,有不少人还带来老婆、孩子租房居住、生活,但目前仍然不是中心城区市民。
——××中心城区有数百上千的丰城、进贤籍木工、油漆工,常年在城里为市民装修房子、做家具,但没有带家眷,也没有购房落户,晚上常常在出租屋内聚众打牌,管理上存在一些漏洞。
——××中心城区还有大量的搬运工(俗称“板车佬”)、收旧利废者(俗称“捡垃圾”)、修车补鞋、擦皮鞋和零星摊点经营者,他们大多数来自袁州区的偏僻乡村,往往男的搞搬运、做苦力,女的擦皮鞋或捡垃圾,勤快者夫妇俩每月能挣两三千元甚至更多,他们也尚未成为中心城区市民。
二、对“零散劳动者”需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
以上这几类“零散劳动者”,人数不少,成员复杂,在中心城区流动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对这些“零散劳动者”,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他们是合法的劳动者,有进城的欲望,不甘于困守老家的一亩三分地,希望进城谋生甚至安家落户;其次,他们中多数人还没有完成进城的“原始资金积累”,在城里买不起房,只能在城中村租房居住;第三,他们中多数人仍然把城市户口看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更不知道进城以后也可进医保、社保、低保等;第四,他们当中多数人在市民面前还有严重的自卑感,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不敢表露自己是农村人和现在在城里做什么、住哪里;第五,由于目前这个群体寄居城市,远离农村,“上不服天管,下不服地管”,不少家庭成为“超生游击队”,既增加了管理难度,又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此外,因为种种原因,政府及有关部门尚未关注到这个群体的生存状况,使他们在城里成为“被遗忘的群体”,更没有对他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三、几点建议
根据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系数测算,工业企业对人口的带动率为1:4,即一个企业吸纳1名工人,实际可以增加4个城市人口。目前,省外一些城市已经或多或少开始注意或已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如武汉市已从20xx年开始全面推行外来人员公寓式管理;宁波市成立了专门的外来人员服务与管理办公室,并出台了《宁波市外来人员社会保险暂行办法》;重庆市南岸区由政府牵头,做了“棒棒公寓”,让广大搬运工入住,每晚象征性收房租1元;杭州富阳市政府在城郊树林茂密处,用500万元做了废品收购一条街,每户50平方米,楼下20多平方米仓库门面,楼上20多平方米小套房,让收旧利废者入住(迄今未收房租),有效地促进了废品再生利用,又可以防止偷盗破坏市政公共设施。
当前,我市正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把如何对待中心城区“零散劳动者”尽早摆上议事日程,尽早关注他们的工作、生计问题,并尽量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帮助他们在中心城区过得安稳、舒心,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的安全稳定,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人口五年倍增,促进中心城区繁荣发展。
一是建立登记管理台帐。外来务工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并具有流动性大、人员结构不稳定等特点。对这些人,若管理不好,他们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若管理得当,他们就可能成为中心城区一支不可低估的建设力量。建议由市劳动就业部门牵头负责,制定措施,发布通告,并联合××经济开发区及建设、房管、城管等部门,分类归口、统一登记各类零散务工人员,免费发证,挂牌上岗,既可以有效增强这些从业者的自信力和自律性,又能准确统计中心城区流动人口 数量。
二是纳入住房保障范畴。居有其屋,安居乐业,是保持社会安定、完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重视解决“工者有其居”的问题,在工业园区及周边建设一批员工周转房、廉租房或经适房,以低价、廉租的形式租借给“零散劳动者”居住,为他们安心就业解除后顾之忧。要创造条件,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一批农民建筑工、搬运工、出租车司机、收旧利废人员的“安居公寓”,让他们分行业相对集中居住,过上市民生活。
三是实行灵活规范管理。“零散劳动者”虽然在城市中从事的是不起眼的工作,但当前一座城市的发展非常需要他们。对他们的劳动,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份宽容,不能不闻不问,更不能一味的排斥、驱赶。要在统一登记发证、挂牌上岗、指定地段和规定时限的情况下,允许他们当中的小摊、小贩摆摊设点经营,并保持周围市容环境整洁,若规划得当、管理到位,不仅能够增加城区人气、商气,而且还能增加就业、消除贫困、繁荣市场。
四是完善配套服务措施。要根据需求组织“零散劳动者”参加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为他们办理综合保险,发放医疗帮困卡,帮助他们解决医疗保健、孩子就学、劳动维权等实际困难,使他们老有所养、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要打破以户籍为界限的公共服务体制性障碍,为“零散劳动者”成为城市新市民开辟政策通道。要积极营造善待“零散劳动者”的舆论氛围,使“优者有其荣”、“工者有其誉”成为一种和谐、融洽的社会风尚。
★ 农村经济管理论文
【农民工文化建设强化措施论文(锦集17篇)】相关文章:
高效农业在农村经济的作用论文2023-03-09
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的新政策论文2022-10-31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探讨与分析论文2023-01-01
金融危机对贵州省资本市场的影响和启示的论文2022-11-28
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研究的论文2022-11-15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论文2023-07-02
浅析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的论文2024-05-05
煤矿技术管理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论文2023-06-25
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有效方法探讨论文2022-11-05
财税的论文202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