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产管理改革中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论文

时间:2022-07-31 07:48:35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校资产管理改革中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论文(精选15篇)由网友“云计划”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校资产管理改革中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论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高校资产管理改革中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论文

篇1:高校资产管理改革中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论文

高校资产管理改革中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论文

随着高校教育飞速发展,国家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资金和财物的投入,目前高校资金的来源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国际合作办学、产学研合作等多途径自筹方式为辅。随着资金的不断投入,高校资产数量近年来以指数式增长,根据统计全国现有高校平均资产规模达到几十亿以上,高校资产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校的基本教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由于资产管理意识薄弱、制度不健全、管理方法落后,高校普遍存在资产配置不均、使用效率低、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近年来,高校从跨越式发展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改革阶段,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刻不容缓,本文从内部控制论的角度阐述了高校资产管理的问题,并将其应用到高校资产管理改革中,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一、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高校资产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于内部控制理论的学术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以及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框架较为成熟,内部控制论指出:影响管理水平的因素主要是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五个因素,为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促进资产使用效率,降低管理风险,本文从内部控制论的理论方面对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分析。

(一)控制环境因素: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高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绝大部分的经费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其产权归属国家;然而各高校对国有资产的产权意识薄弱,对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存在“重账目、轻实物;重采办、轻管理;重两头、轻调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注重向上级争取资金的投入,却不注重资源优化配置和内部调剂管理,往往容易出现重复购置、资产闲置、资产处置不当、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

(二)风险管理因素:缺乏预算审计制度

由于高校资产的管理理念陈旧,长期处于计划管理模式,其管理体系中缺乏预算和审计的制度,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各个环节严重脱节,管理者和使用者对于资产的风险无法评估预警,更不用说提前避免。

(三)控制活动因素:权责不明制度落后

一般高校资产管理机构是多元管理模式,以“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财务部门负责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等货币资产管理以及全校各类资产的价值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处、图书馆等职能部门负责实物资产的管理;基建维修部门负责在建工程类资产的管理;党政办、科技部等负责无形资产的管理;资产经营部门负责学校对外投资类资产管理。高校资产管理机构职能分工传统简单,各部门缺乏统一管理,制度建设落后,部门之间配合、协调性差,导致资产管理部门、核算部门、使用部门之间账实不符,资产家底不清。

(四)信息与沟通因素:信息系统化程度低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资产信息资源激增,然而目前高校资源分散闲置,缺乏共享机制,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到高校实验教学的发展,制约了高校实践科研能力的发展。

(五)监督因素: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

目前国家对于高校的资产管理监管依靠的是高校内部的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学校的内部监管往往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监管评估体系也较为单一,虽然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学校、政府、社会三方监督的体系,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综合监管效果不明显,资产配置效率低。

二、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改革措施

(一)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内部控制管理模式

高校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从意识形态着手,首先科学规划改革制度,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入手,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全面负责统筹资产配置,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负责监督和跟踪核查,二级管理部门则根据校级相关规定建立内部管理制度,负责具体基层单位日常的资产管理和调配。通过构建校院两级的管理机制体制,提高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能力,同时需增强部门成员的服务意识,明确责任意识,深入服务基层,进一步提升部门的公信力,为管理模式的有效运作提供群众基础保障。

(二)加强监督管理,实现资产管理风险预警

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核心是监管控制,互相“牵制”,互相合作,实现资产管理的风险预警。高校应当建立由学校专门部门组成的监管小组,通过资产采购计划管理、立项审批监管、领用保管使用备案、报废处置三方监管等模式,实行资产全过程的审批授权监管模式,保证资产的会计核算可靠,计价正确,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如:公开民主决策制度、管理层与基层定期交流制度、群众反馈制度等,保证资产运行的安全性,降低资产管理的风险。

(三)开放共享机制,系统规划资产信息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与沟通是高效管理的重要抓手。因此高校需要积极探索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搭建高校资产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如:学科平台共建、联合实验室、仪器设备共享等平台,有利于对仪器、设备、人员进行统筹协调、统一管理、优化配置,提高资产设备的利用率;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完善的共享信息网络,建立数据信息在线交流反馈系统,进一步实现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化、整体化、信息化和高效化。

(四)坚持绩效视角,提升资产全周期使用效益

资产管理的全过程控制管理旨在提升资产使用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应当坚持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绩效评估为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流程,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及时掌握学校国有资产存量的变动情况,全面规范和加强资产监督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摸清资产“家底”,保证账实相符,建立资产监督的长效机制,进一步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篇2:职业教育管理中管理理论的应用论文

职业教育管理中管理理论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往往会涉及许多管理理论,主要论述了激励管理理论和赏识管理理论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理论

21世纪,国家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教育的根本,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尺度。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它的管理中往往会涉及许多的管理理论,本文主要论述了激励管理理论和赏识管理理论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职业教育管理中的激励管理理论的应用

在心理学上,激励是指一个心理过程,能够让人处于较长时间的兴奋状态,继而调动人的最好状态。职业教育的学生相比于学历教育的学生,学习状态会差一些,学习目的比较不明确。将激励管理理论应用在职业教育管理中,旨在激起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继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率。在职业教育管理中,激励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它既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上的。以下简单介绍几种激励手段:1.情感激励,也就是从学生的情感成长的方面给予激励。例如在课堂教学上,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职业教育教师可以采用“褒奖式”的评论来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又例如在班级管理和教育过程中,职业教育教师可以用自身丰富的情感经验来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2.目标激励,职业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目标向和指向性,目标激励正是以阶段性教育目的为主要的指向性,激励职业教育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目标激励运用在职业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目标设立的合理性,目标不能够脱离职业教育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实际,不能够超越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目标应该是职业教育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而不是为了难住学生;二是目标的阶段性,对于职业教育目标而言,并不是单一而互相独立的,所有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相互联系的,应该在一个总目标下,设置多个分级目标,激发职业教育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3.竞争激励,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职业教育学生的成长而言,竞争是无处不在的,竞争激励的本质是去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应用适当的竞争激烈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要把握好竞争激励的尺度,可以更多地从学生的行为、表现等无形的潜能上作竞争。

二、职业教育管理中的赏识管理理论的应用

所谓赏识教育,实质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理论,人在发展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赏识教育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生长规律教育。在职业教育管理领域,赏识教育尤为必要。职业教育的学生相比于学历教育的学生,心理会产生自卑或低人一等的感觉。在职业教育管理领域中运用赏识教育,通过对学生心理、行为过程的'赏识,来纠正学习成长过程中职业教育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抓住学生渴望的心理,创建更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应用赏识教育理论,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保障措施:

1.要确保职业教育者对赏识教育理念的正确认识,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培养教师的赏识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中的“表扬与鼓励”的表现形式,创新赏识教育的手段,不妨试试给予学生无声的鼓励,这样也会给职业教育学生带来感激与温暖,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教育方案,不能够盲目套用成功经验。要正确地认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处处处于主体性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

2.要确保赏识教育的“度”,赏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过度地对个体进行赏识自然会导致学生个体的脆弱和自负感。职业教育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过程中,应该适度的赏识和肯定,这样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职业教育教师在赏识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定位学生的潜能,做到赏识有度。3.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多面的: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促进教师做出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案;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获取学生的信任,让学生能够与教师形成良好的“朋友”“伙伴”关系,有利于让学生的个体赏识教育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从职业教育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三、结束语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和孩子。职业教育管理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讨论题,无论身处哪个时代,都是当代职业教育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实践,并不断总结的课题。除了激励理论、赏识教育理论之外,在职业教育管理中还有许多理论能够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前进。无论应用何种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管理的本质都是创造一个适于职业教育学生成长、学习的环境,让职业教育学生更加综合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国泉,王元地.西方激励理论的再认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2(1).

[2]孙利娟.论赏识教育在高一政治思想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

篇3:内部控制体系下的管理会计应用论文

内部控制体系下的管理会计应用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欲想在这种环境中取得成功,管理者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本文从管理会计着眼,根据现今企业自身存在的风险问题,利用管理会计的思维方式,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深入研究内部控制体系视角下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管理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实践应用

管理会计是指应用现代的会计方法对财务会计资料以及有关的统计和业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计算和分析,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事前预测、决策和计划以及事中控制、事后评价所需信息的一门会计。管理会计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得以实施。在内部控制体系下,针对公司业务流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借助管理会计的思考方式解决企业面临的风险,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文将从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和管理会计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应用两方面来进行阐明。

一、企业管理面临的风险

(一)订单数量的不确定性

由于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缺少有效沟通,更缺少各种各样的监督机制,导致订单数量变化不定。营销部在未获得经销商准确的订单信息时,将模糊的订单数量上报给生产车间,生产车间为了更好的完成生产任务,往往在营销部提供的数量基础上再次增加,向采购部门提出采购计划,而采购部门为了确保原材料的充足,再次增加材料采购数量。这就导致产品以及原材料库存增加,生产成本提高等现象,使公司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具体措施:营销部结合市场状况严格考察经销商提供订单的准确性;制造工程部结合已有库存向采购部门提出准确的生产计划,对产品质量要严格把关,降低生产成本;采购部门根据以往的采购经验及数量,做出合理的采购计划,购买高质量原材料。各部门之间要摒弃本位主义,协同合作,共谋发展。

(二)错误的营销策略

随着公司不断步入正轨,市场的不断打开,销售量的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者对产品的成本控制缺乏管理,忽视了员工的销售积极性,忽略了新产品的.研发,使公司不能更好的发展。盈利越来越少,破坏了资金链,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行。对此,企业要设置明确的奖惩措施,提高销售目标,调动员工动力,注重产品研发。

(三)开发的产品价格太高

各个企业在开发新的产品时,必须要以销售部门收集的客户需求为基础。由于各个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不能得到有效信息,如销售部门忽视了客户可接受价格,导致投放市场的产品价格过高。当一项新产品投入市场时,相比消费者可接受的价位过高,产品销售量低,公司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具体措施:密切关注市场需求,提高本部的产品开发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员工销售积极性;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此外,在开发新的产品时,首先要进行民意调查,总结出消费者真正需求,提出一个合理的销售价格,使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四)企业资金流转存在风险

企业在起步阶段时,一般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或者是政府对其进行投资。在产品刚刚上市时,客户需求量大,资金回流快,而且银行方面对于短期的贷款政策宽松,资金问题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行毫无威胁,企业发展稳步提升。当市场需求降低时,资金回流慢,若是银行贷款到期或银行贷款额度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上升,使得资金链断裂。有效的做法就是通过梳理生产线,暂时关闭那些亏损或利润相对薄弱的生产线。对于市场需求大,利润高的产品,适当增加生产线,结合资金回流情况,提高研发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使利润最大化,资金迅速回流。纵使企业已经发展成熟,资金流转风险依旧存在。资金利用率不高;错误的资金管理理念;内部监督不力等都是造成风险的原因。

二、内部控制体系视角下管理会计的应用

企业面临以上风险可能直接导致企业破产,必须要建立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优势,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根据各企业的业务流程,形成一条以风险防范为主干的管理方式,以管理会计的思维解决问题,体现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化”。从企业的产品研发、成本预算到投入生产,利用企业内部控制决策和严格的管理,实现企业运营目标,从资金管理角度出发,密切关注企业各个流程,完善内部控制,协调各单位提高生产效率、资金利用率以及盈利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力。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有效改善了订单数量不确定的问题,使各个部门有明确的任务,避免了各自为政,权责不清的现象,不仅降低了产品成本,还提高了产品质量,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培养全面预算能力,提供合同管理平台。全面预算是对企业某一阶段的业务进行提前安排,有效的规避了财务风险,避免各业务活动的冲突和资金的浪费。企业在培养这样的人才基础上,还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定期审查,及时有效的解决预算中出现的问题。此外,注重合同管理,防止因合同的纰漏对公司造成利益损失。

三、结束语

内部控制体系视角下管理会计应用越来越频繁,不管是高层管理,还是一线生产、销售、采购,管理会计的思维渗透于企业的各个层面,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根据当今企业自身存在的风险问题,利用管理会计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同时明确了内部控制体系视角下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杜同涛 单位:邯郸市市政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1]孟焰,孙健,卢闯,刘俊勇.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J].会计研究,2014,09:3-12

[2]丁建中.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现状及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3]张勤.企业管理会计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17:226-227

篇4:酒店管理中内部营销的应用论文

酒店管理中内部营销的应用论文

摘要:内部营销是酒店管理中极为关键的一项内容,对于酒店在市场竞争中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酒店内部营销的定义进行简单介绍,阐述了积极开展酒店内部营销的意义与价值,结合现阶段实际,探讨构建科学完善的酒店管理内部营销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酒店管理;内部营销;对策

作为酒店管理的关键工作内容,酒店内部营销对于酒店整体市场营销中作用不容小觑,但实践中,酒店内部营销的意义与价值没有得到高度重视,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酒店管理理念也要及时更新,强化内部营销观念,立足酒店实际,构建科学完善的酒店管理内部营销体系。

一、酒店内部营销的定义

内部营销就是将自身员工视为消费者,取悦员工的一门哲学。具体到酒店管理,其中所涉及的内部营销就是针对全部与客户存在接触机会的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行性训练,并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以刺激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促进外部客户满意度的进一步提升。此处所谈及的酒店管理内部营销所涉及的对象,并非单纯局限于从事具体营销业务的员工,而是涉及酒店全体工作人员,从这一层面来讲,酒店内部营销倡导的是全体工作人员树立营销意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只有员工真正喜欢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同时对酒店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自身工作中去,提升服务水平。因此,在酒店管理过程中,要将员工视为客户,像对待客户一样对待员工,注重员工实际需求的满足,完善福利待遇,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促进员工树立起对酒店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促进外部客户满意度的不断提升。

二、酒店管理中内部营销的意义

一方面,酒店员工是酒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的是以客房与餐饮作为主要服务产品,客户在消费过程中,不但可以感受到酒店的环境、氛围、布局及设施,而且可以直接感受到员工的态度、表情、言谈以及素质。所以,酒店员工,特别是前台、客房服务以及餐饮部服务员已经是酒店产品重要部分。另一方面,酒店员工具有服务者与营销者双重身份。酒店员工在接触客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开展酒店营销的过程,特别是前台以及餐饮服务员等,在本职工作之外,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服务态度以及优质的服务水平完成产品推销,做好酒店的宣传工作。

三、酒店管理中内部营销的应用对策

开展酒店内部营销管理的首要任务与基本条件就是酒店工作人员从上到下树立服务内部客户的观念。服务内部客户与酒店常规管理中所关注的外部客户满意度之间并不冲突,完善内部客户服务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提升外部客户满意度。结合现阶段我国酒店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构建科学完善的内部营销体系对于酒店市场竞争优势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建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科学完善的酒店内部营销体系。

1.严格把控招聘环节关

酒店实施内部营销的关键就是提升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但要对员工外部形象予以把握,同时还要注重诸如价值观、成熟度以及服务意识等员工内在素质。实践中大部分酒店在内部营销管理中都是把员工外表形象作为招聘最主要标准,这是极为狭隘的,年轻貌美与服务质量并不是直接挂钩的,对于酒店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员工的服务观念、服务意识要比年轻貌美重要的多。酒店管理中内部营销首先要从人员招聘环节着手,真正意识到员工素质对于酒店发展的重要性。在此美国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在美国,身穿燕尾服的男服务生已经形成酒店的一大特色,其端正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以及高超的服务技术都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进步,我国酒店内部营销中对于员工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些酒店尝试价聘请下岗女员工,其和蔼的服务态度、细腻的心思以及动作的灵巧性,都让客户感到十分满意,这是简单的年轻貌美所不能比拟的。

2.组织专业培训活动

酒店针对内部员工组织培训活动,第一步,就是明确培训需求,针对员工开展全面调查,明确员工知识结构、工作能力与酒店工作对员工知识与能力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明确培训目标,确保培训目标与酒店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第二步,制定针对性、科学完善的培训方案。以前一步调查分析结果为依据,制定科学培训方案,由培训项目实际的负责服务来主抓培训方案。例如,新员工入职培训、外语、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培训,由培训部负责,员工操作技能以及岗位职责等方面的培训,由对应的业务部门负责;第三步,注意把握员工培训的层次性。酒店内部营销员工培训并非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的事,而且酒店全体人员,即从基层员工到中高层管理者都要参与和重视的,不论层级高低、不论年龄大小。从等级上,分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从管理层次上,分基层、中层以及高层;此外,还要根据具体的层次与等级实施对应的培训计划。

3.制定并实施激励措施

激励与认同激励是酒店管理实践中应用较多的两种措施,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酒店内部营销要顺应时代潮流,以人为本,结合员工实际特点,采取科学激励措施。一方面,采用倒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将客户置于最上层,一线员工为第二层,中层管理者为第三层,酒店决策者为最底层,同时充分授权,这样,不论是从组织结构上,还是管理模式上,酒店全体员工都对客户服务,以客户为中心,员工结合实际服务内容自主解决问题,管理层给予完成客户服务使命的员工予以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标准,构建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系统是实施员工有效奖励的基础和保障,同时要确保考核系统的公平性、时效性以及公开性。将对员工的奖励与酒店形象与发展策略结合起来,制定并实施多种奖励方式,满足员工不通过心理需求,此外还要实施集体奖励机制,引导员工树立团队意识与整体观念。

4.构建顺畅的沟通机制

酒店内部营销中的沟通机制,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一线员工与二线员工之间的沟通,在以客户为本的理念之下,加强酒店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尤其是一线员工与二线员工之间的沟通,确保二线员工及时获取真正准确的客户需求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向一线员工反馈意见与指导,为一线员工提供优质服务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酒店内部信息共享是构建和谐完善的酒店内部关系的关键,管理人员要准确把握员工的意见、需求以及情绪,员工也要对酒店工作充分了解,及时获取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动态信息,做好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双向沟通。

5.建立学习型组织

酒店的核心竞争力是蕴藏于员工、公司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及企业精神的一种“软件”资源,它有鲜明的时间性,饭店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后,如果不注意更新、提炼、再培育、再维护,起辛苦建立起来的核心竞争优势将极有可能在新一轮的争夺战中丧失,正所谓“守业要比创业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不断的进行学习。为此,必须在饭店内建立“学习型”组织以不断地更新管理思想,使酒店员工跟上世界饭店发展的步伐。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环境愈加变化的情况下,寻求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出路,就是在企业内建立起学习型组织,以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并且提出了系统思维、超越自我、改善心志模式、建立共同目标和团队学习等。面对未来的激烈竞争,饭店要赢得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就要发挥培训的功能,致力于把饭店建成学习型企业。通过不断学习、改进和提高,使整个饭店形成一种学习意愿,一种学习文化,充满活力和保持繁荣兴旺。

四、结语

本文首先对酒店内部营销的定义进行简单介绍,阐述了积极开展酒店内部营销的意义与价值,结合现阶段实际,探讨构建科学完善的酒店管理内部营销体系的对策,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构建顺畅的沟通机制、制定并实施激励措施、组织专业培训活动和严格把控招聘环节关等几方面内容。

参考文献:

[1]寇蕾.浅谈酒店内部营销管理模式的建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3).

[2]刘仲培.XDF酒店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6).

[3]王军.山东莱芜雪野酒店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5).

[4]祖鹏,邓梅,王凯.内部营销对酒店员工工作满意的影响研究——以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J].企业经济,(9).

篇5:激励理论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运用激励机制,是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推动科研工作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科研管理人员应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有效应用几种西方激励理论,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作 者:陈伟达 侯卫国 CHEN Wei-da HOU Wei-guo  作者单位:陈伟达,CHEN Wei-da(福建师范大学科研处,福建,福州,350007)

侯卫国,HOU Wei-guo(福建行政学院科研处,福建,福州,350002)

刊 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463 关键词:高等院校   科研管理   激励机制  

篇6:高校内部审计下探究支出管理控制成效论文

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内部审计以风险为主要基础,以提高实质价值、促进组织运营为主要目的,在管理过程中为支出提供具有客观性、准确性、预见性的认识,因此,内部审计属于一项客观、独立的评估活动。而高校内部审计便是通过各项审计活动的开展将其内部水平提高,为学校增值,实现目标。可以说,高校内部审计与高校的内部控制是具有一致的,可以促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及完善。支出管理控制属于内部控制的一种,本文就如何从高校内部审计角度对提高支持管理的控制成效进行探究展开论述。

一、高校内部审计促进支出管理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及成效探究

高校主要有项目、日常两种关于经济方面的支出,如活动中的劳务费、印刷费以及日常中的办公费、会议费。当然,不同的费用支出其风险点也有所不同,风险管理的方法、评价、控制均不一致。完善支出管理制度,明确其开支范围、标准;严格设置等级岗位,明确审批权限;加强支出管理,确保内容真实合规;等等,均属于高校支出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高校管理过程中通常会有支出控制审计专项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支出事项,若能够健全支出管理控制的制度、贯彻落实审计的执行以及在开展过程中及时发现控制的'具体情况、查看关键风险点,提出改进措施对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防范,便可将支出管理控制的成效提高。

《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中的要求明确指出,各高校均应推进学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及完善工作,依据高校业务的性质进行详细的分类,以内部审计提高支出控制建设的成效,加强支出管理的控制,维护高校经济利益。高校财务依照支出业务类型的关键风险点对其相应的制度进行完善,便可实现支出合规目标;但此种情况属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理想状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多种因素很难将制度、支出信息等均合规,部分支出项目便无法持续推进,严重影响到活动的效率,进而制约学校的管理。从此处可以发现,若高校内部审计未能将质量与效率一同兼顾,便无法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而支出制度的过于冗余、流程图未能依据支出经费性质进行刻画、负责人未能明确支出审核的重点、财务人员工作量增加、效率低下等均会严重影响到高校支出管理的控制成效。因此,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不仅应以制度为基础,对支出活动的合规性进行审查;还应兼顾效率,审查控制中讲究适当性。

二、从高校内部审计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给予高校支出管理具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在此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1)在各项活动开展中需以风险为导向,以提升高校支出管理水平为主要目的,要求审计人员在依据制度进行审计的同时能灵活运用多种审计技术,创新、针对、高效,充分性、冗余性开展各项审计工作,明确支出制度制定的初衷在严格执行的同时也应进行实质风险的防控,不仅仅是注重经济事项的形式合规更应重视实质合规。此外,在财务支出制度中不仅仅是文字表述,还应对必要的刻画流程、关键风险点进行标识,以防止部分经费使用者无法明确支出的关键风险点,未能将制度贯彻落实或是递交的材料不足需反复补充,进而增加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管理效率,无法对支出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

(2)支出审计开展时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总结,明确责任,理清审计中经费审批人以及经费使用人对支出制度不理解的地方,不仅仅是将制度在程序上发布还应对经费使用者进行专门的培训,联合财务部门开展讲座,使其学习每一条支出制度,确保其已掌握相关知识,如明确经济事项开展过程中将关键支出凭证及时收集,保证新制度的贯彻落实;与被审计人员沟通时应将制定的制度准确传达,在征求被审计人意见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沟通,将制度要求进行传达。

(3)咨询职能是审计人员基本的职能之一,与财务人员交流时审计人员需普及其支出制度建设的初衷,使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进行衔接时能够明确经济事项活动开展所需的各方面材料凭证,报账软件可在一定程度上将人工记账的风险降低,但随着业务的拓展,高校资金规模逐渐扩大,仅靠报账软件无法承担活动本身的风险,需要业务人员在明确支出制度的基础上在活动中严格执行;而财务人员不仅仅核实合同中的付款条款,还应对业务人员开展的活动实际情况进行核实,将两方面结合审核才能达到支出控制的目的。因此,支出管理控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财务、业务双方在信息化建设上进行高度的融合,提升其在衔接上的信息化程度,进而促使支出管理控制与业务融合形成一种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减少人工控制的风险,在提高支出管理效率的同时提升防范风险的水平。总而言之,支出管理要提高控制的成效应以风险为基础,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为主要目的,将高校内部审计的制度与实际活动双方面结合进行审计,加强审计人员工作各项工作职能,定期对经费使用者、财务人员、业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确保制度的贯彻落实,有效提高支出管理控制的成效。

篇7:浅谈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内部控制问题论文

1.1企业成本管理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在企 业的经营管理中占重要地位,而目前企业没有在员工心里树立起自 身的成本意识,职工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只把自己当作是生产者, 缺乏为企业献技献策的主动性。企业员工成本意识淡漠,而经营者自 身也不是全能的,在不同的领域都有知识与技能的局限性,再加上 缺乏市场观念,从而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 误区与迟缓。

1.2成本费用标准脱离实际,成管内控不能贯穿全过程企业当 前执行的成本管理制度相对落后,成本管理仅限于财务法规中有关 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并没有与企业本身所处的环境及实际生 产经营状况相联系,只注重对生产过程的成本计划、分析和考核,而 现代成本控制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控制等三个部分,每一部 分的成本控制工作又包含了预算、执行、核算、分析过程,但是我们 采取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使成本费用标准脱离企业实际,难以发挥 应有的控制作用。

1.3缺乏保证制度执行的机制原先的一些成本管理制度由于 本身制定得不合理,或过于理想化,或随着新经营状况的出现,原有 制度已不能适应却没及时修改,从而使得制度不具可操作性。而有 些订立比较完备的制度,由于缺乏保证制度执行的机制,对内部控制 执行情况既没有检查监督,也无相应的奖惩措施,所以内部控制制 度成为一纸空文。

从上面企业实际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上可以看出,企业在内 部控制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以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解决。

2加强内部控制,规范成本管理

2.1树立并提高企业全员的成管内控意识和成管内控素质企 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管理者以及相关人员的意识,因此为提高企 业的决策,降低成本支出,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 企业管理者要从切实行动入手,提高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 位。同时企业管理者也要注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及时 根据企业现状采取相应的对策其次企业管理者要营造重视内部控 制的氛围,强化对员工意识的培养,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使得其符 合企业成本控制的要求。

2.2建立健全企业成本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科学决策事 前成本管理内控体系,完善企业内部事中成本控制体系,建立企业 内部成本管理的事后责任考核体系,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成本管理内 控控制体系。成本管控机制的目的就是实现产品成本的降低,提高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①成本预算控制。以年度成本预算为准绳,以月度成本预算为目标,将月度预算的各项成本费用指标下达至各作业部和职能部室,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分解到区域和班组,并实现责任到人。

②成本执行控制。即成本过程控制,主要是发挥财务部的控制作用, 按成本项目和费用要素,规定控制材料采购成本和存储成本,明确制 造费用支出范围和标准,加强对制造费用的控制,规范成本开支项目、 标准和支付程序,严格成本控制。建立周期预测制度,根据每一周期的 实际消耗情况,预测全月成本及降本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与月度预算 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解决。③成本 核算控制。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制订必要的消耗定额,明确与成本费用 核算有关的原始记录及凭证的传递流程和管理制度等。成本费用的归 集、分配必须遵循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财务人员在处理 业务时,应当对发票、结算凭证等相关凭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 及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核算的正确性。④成本分析控制。企业在 搞好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本部门、车间和班级小指标分析 体系,建立定期的成本分析制度,企业各级别单位应按月进行成本分 析。逐级落实,逐级上报,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解决。

2.3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企业要建立执行考核机 制,保证激励机制的实效性,则必须以制度为先,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由专人负责考核,并且对考核结果实行严格的追究机制。

①、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使成本管理 责任的情况与个人利益相挂钩,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实 处。企业要改变以往的落后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员 工按照规则制度从事具体工作,保证企业成本的最低消耗。通过激 励可以提高员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 目的。②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无论企业内部员工的素质有多高,执 行内部控制的最终手段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一是企业要建 立制度明确的约束条款,明确企业员工的行为,将员工的行为置于 规则制度中;二是企业要严格落实执行规则制度,并且将内部控制 执行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以此激励员工按照相应的制度 规定从事工作;三是企业要建立严格的奖罚机制,对于违反内部控 制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处罚,比如扣除奖金等,而对于严格执行内 部控制的则要给予必要的奖励。

只有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实 现激励兼容。将企业全体职工的岗位目标责任、绩效考核和激励约 束有机结合,才能把成本管理内控有效发挥的完美体现。

总之,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面对的内外部环境的变 化,成本问题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创 造出符合企业自身的成管内控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补充完 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成本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和产品成本的持续 优化,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篇8:酒店管理中内部控制策略分析绪论论文

酒店管理中内部控制策略分析绪论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近来,我国内地酒店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星级酒店普遍处于亏损状态。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相关数据,国内酒店行业仍以中小型酒店为主,又因为酒店作为典型的全天候服务类企业,相较于其他行业的企业不同,内部控制有其特殊性,要想在竞争中取胜,重在管控,特别是内部控制。我国酒店业已从高利润时代步入微利时代,在运营中不断暴露出资产流失、采购浪费、会计数据失真等问题,需要酒店管理方重新审视内部控制系统,查漏补缺,突破发展瓶颈。酒店行业利润低,短期内很难有所改观,且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专业性强,故酒店企业实施内部控制需要视每个酒店的自身条件,从实际出发,同时必须注意控制手段的执行,脱离了执行,内部控制体系无异于刹车失灵。本文谨以中小体量的四星级国营精品酒店B酒店为案例,分析该酒店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并从该企业实际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意在对推动国内酒店行业内部控制制度可持续发展展开可行性与落地性的探究。

1.2、 研究的意义。

论文的意义在于对比酒店行业与其他行业在内控体系上的异同,联系结合国际品牌酒店的先进做法,展开对酒店内部控制的研究,关注理论的适用性,对酒店业内人士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下文对案例酒店内部控制进行分析研究,也是对目前研究成果的有力补充。我国专家学者对国内酒店内部控制的研究也是与时俱进的,本文亦紧密联系酒店行业发展实际,本着完善酒店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初衷,剖析案例酒店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以小见大,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建议,希望能对中国的酒店业在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起到借鉴意义。

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的理论,从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开始研究,以案例酒店B酒店作为研究对象,深入酒店一线部门,对重点内部控制环节展开分析,包括现金控制、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采购与收货、工资、存货、固定资产、有价证券等。基于上述研究,笔者以饭店从业人员的身份,反思案例酒店内部控制的执行与检查,得出对于中小型精品酒店,内部控制重在执行,在与竞争对手的执行力相近的情况下,比拼的就是内部控制程序是否落地,是否从实际出发。

从实务上,本文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正是基于国内中小型精品饭店的原型。同案例酒店B酒店一样,那些客房总数在两百间上下的中小型酒店既不能盲目效仿客房总数在一千间以上的超大型酒店内部控制制度,也不能走另一个极端,效仿仅有几人编制的小型饭店的内部控制程序。希望本文的观点能对中国酒店未来发展的新星--中小型精品酒店的运营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全文从酒店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结合,锁定酒店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及关键控制点,发现疏漏,围堵漏洞,举一反三,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1.3、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先在酒店日常的运营主线中发现内部控制的优势与劣势,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出问题,最后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全文共分为七章,以国营四星级精品型酒店B酒店作为内部控制分析的实例。

第一章是绪论,交待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背景,阐明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

第二章是内部控制概述,在第一章交代的研究背景及对国内外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引出内部控制的概念、框架、构建与评价。

第三章主要介绍国内酒店行业近况,从酒店内部控制系统的鲜明特性出发,结合酒店行业的业务特点,指出国内酒店实施内部控制的重点。

第四章首先介绍案例酒店B酒店的基本情况及组织架构,然后通过对该酒店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分析,结合其内部控制现状,识别该国有四星级精品酒店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指出问题所在。

第五章系建立在第四章对案例酒店B酒店内部控制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之上,剖析主要矛盾,对该酒店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及成因展开分析。

第六章针对案例酒店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现状,从控制环境、控制体系、关键控制点等几个方面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第七章则对前述章节进行梳理、归纳,最后给出的文章的结论,并提出展望。

1.4、 国内外文献回顾。

随着旅游业的大热,融合了内部控制理论与酒店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是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因而围绕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开始日渐广泛而深入。

1.4.1、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国外研究内部控制的文献充分肯定了内部控制在酒店运营管理中对降低成本,提升管理效率,防范风险等方面的作用,多位学者均有提到酒店制定内部控制规章应多从实际出发,做到内部控制制度与酒店的组织结构匹配,提升控制的针对性,更好地应对激烈的竞争。

Suwana M A J, Djamhuri A.《A Case Study in Sahid Montana DuaHotel》对酒店的收入循环进行研究,发现酒店的收入来源渠道范围较大,需要会计控制体系定期对收入进行控制监督。作者通过观察访谈和对文件数据的研究,认为酒店企业应该保持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匹配,从而使酒店整体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有针对性。

Tijana R, Nikica R.()《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AND INTERNAL CONTROL IN HOTEL, BUSINESS》对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在酒店业务流程中的协同作用作研究,认为考虑到酒店业务的复杂性,在业务流程的所有阶段若没有运用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结合,将不利于酒店企业成功决策,解决信息流、控制成本、控制服务质量等问题。

Radovic N, Stanisic M.(2013)《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CONTROL IN PROVIDING QUALITY IN HOTEL BUSINESS》以塞尔维亚饭店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内部控制对那些现有业务流程存在舞弊、欺诈、滥用、损害风险的酒店组织中很重要。作者同时强调必须考虑酒店作为服务业的特点、业务流程以及人的因素的作用,因为酒店高水平的控制与管理势必会对服务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体现在酒店运营的方方面面,即内部控制在饭店业务质量管理中拥有重要地位。

Changsu J, Mustapha M, Mahdzar M, et al.()《An assessment of internalcontrols in budget hotels in Malaysia》运用调查问卷研究法,对马来西亚的一家经济型酒店研究,证明酒店的内部控制实践确对其绩效有影响。其中 COSO 概述中内部控制组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和信息沟通与酒店绩效显着相关,证明内部控制在酒店日常经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Wang J, Hooper K, Sinclair R.(2013)《The productive and symbolic functionsof internal control in the Chinese hotel industry》结合其在中国许多酒店的工作经验,研究用于衡量员工绩效的生产性和象征性功能的控制,认为酒店内部控制离不开理性的标准与感性的执行,酒店内部控制环境要求员工高效、纪律严明。

1.4.2、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本文主要研究本土酒店的内部控制,笔者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发现目前国内对于酒店行业内部控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中国知网包含的期刊库中,按照检索条件,对主题、片名或关键词中包含酒店和内部控制等关键词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结果发现有251篇文献,除去检索时的误差,核心期刊库一共有173篇酒店内部控制的相关文献,起始于,其中核心期刊收录只有14篇,并且其中有4篇被收录进CSSCI.可以看出酒店内部控制研究方向比较冷门,与当前热度较高的新金融、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形成鲜明对比,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西方酒店管理理论已比较成熟,随着国内酒店管理企业与国际酒店集团在管理上差距的缩小,当前爆发出的内部控制一类的管理问题将呈下降趋势,研究的空间有限。其二,国内酒店的运营与管理比较循规蹈矩,体现在内部控制创新后劲不足。不过,在中国酒店业迅速发展的转型升级期,很多酒店运营管理者坚定地锁定能给酒店企业带来直接效益与竞争优势的内部控制领域,学术界亦有大量学者深入研究国内现阶段酒店内部控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1)对内部控制的研究。

吴水澎、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以内部控制的理论为起点展开研究,围绕《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要求企业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五个构成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从理论层面探讨不同类别的企业该如何更好地建立内部控制框架。

杨有红、阎达五()《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论证得出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会计控制,离不开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提出企业在提升会计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应抓住主要矛盾,加强预算管理,突出审计地位,完善内部控制框架结构,从制度上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特别是会计控制规范运行。

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首先肯定了管理控制在公司治理方面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企业发展内部控制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管理控制,其可以理清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有效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条款的落地性与实践性。

陈志斌、何忠莲()《内部控制执行机制分析框架构建》主要从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层面展开研究,认为内部控制工作的成败与企业内部明晰的职责分工、监管程度、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2)对酒店内部控制的研究。

我国酒店的内部控制工作为提升酒店管理水平,规范业务运行,提高监管效能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仍存在管理职能重复,思路不清,监管不严,外行监督内行等诸多问题,使防控风险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研究国内外酒店内部控制相关问题,有助于探索建立优化酒店内控机制的原则和思路,解决酒店内控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针对酒店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冯高飞()《中小酒店内部会计控制探析》对酒店内部控制的流程与薄弱环节进行分析研究,直面中小型酒店在运营过程中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设性解决方案;曾勇()《试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以酒店的'会计控制作为研究方向,指出案例酒店在销售收付款、采购、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分析缺陷的成因,并给出解决方案;黄丽萍()《我国酒店财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依然偏重研究酒店内部控制中的会计控制,提出国内酒店的会计控制仍有诸多环节亟待提升,包括但不限于预算,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采购等;王小芳()《酒店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当前酒店管理者比较重视的餐饮采购及酒店综合成本费用控制的角度切入,结合实际案例研究酒店的会计控制。

(3)对酒店内部控制现状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张群()《我国酒店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指出我国的大中型酒店企业普遍在内部控制的审计与环境控制方面存在不足。

胡志垒(2011)《浅谈我国酒店内部控制》更多地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在内部控制体系当中的重要性,在管理层意识塑造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张佩雅(2011)《酒店会计内部控制策略分析》通过分析酒店在财务会计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认为酒店财务会计控制意识薄弱,一线会计数据失真,内控体系执行力较弱,反映出酒店会计内部控制的系统性较差,有待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并加强内控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

李涛(2009)《试论酒店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酒店的内部控制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他指出当前针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多偏重于制造行业与生产行业,酒店管理属于实践科学,其业务环节较多,控制难度较大,内部控制制度设计需要考虑到行业的特殊性“对症下药”,并结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酒店预算控制系统,销售和应收账款控制系统,采购与应付账款控制系统,成本费用控制系统,投融资控制系统,货币资金控制系统等六大关键点的内部控制进行整改。

黄文丽()《酒店内部控制浅析》在研究中首先介绍了内部控制的定义,以及酒店内部控制工作的内涵与必要性。然后作者指出当前中国酒店进入微利时代,合理的内部控制有助于酒店实现做到开源节流,实现成本控制,提升综合绩效。作者对我国酒店业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酒店内部控制应坚持有效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三原则,酒店内部控制应该按照参与人员的层级实施多级管理控制,使内部控制与业务治理有效衔接,发挥作用。

彭利峰(2012)《我国酒店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认为在酒店内部控制当中,财务控制是重中之重,但是目前随着行业快速发展,理论与实际有着一些偏差,特别是在酒店的预算控制、资金控制、应收账款控制和成本控制方面,暴露出一些酒店在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作者的观点是酒店企业须加强对预算、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的管理控制,全面提升酒店的财务控制水平。

郑光耀(2012)《星级酒店内部控制的重点及对策》通过分析认为国内一些大型酒店出现亏损的状况并不全是因为利润低,有相当大的原因都是因为内部管理不善,造成成本居高不下,甚至部分收入“外流”

作者没有过多地陈述国内酒店管理控制欠缺的现状,强调酒店行业的内部控制要从关键控制点查漏补缺,譬如收银环节、采购库存,甚至是人才战略。酒店运营管理必须坚持法治,而不是人治。控制的关键是酒店的各个重要部门之间都要相互有制约。可以视酒店的具体情况将权力集中在最高管理层,即董事长或总经理,适当的集权有利于内部控制相关规章制度的贯彻与执行。集权不等于忽视管理人员的培养,作者认为酒店在集权制管理和人才同步培养开发双管齐下的环境中,一定会取得更优的业绩。

贺德洪(2012)《现代酒店内部控制环境下的财务治理》首先指出现代酒店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营业范围较广泛,分支部门较杂,且现金收入多,财产物资分散,非常需要在内部控制环境下进行财务制度。作者同时提到酒店的财务机构的设置与一般的企业有所差别,主要有数个分支部分,包括核算、收银、成本控制、采购与库存、信息化管理,使得酒店的财务治理工作渗透到酒店运营的方方面面,也就是酒店财务控制与酒店的经营绩效息息相关。

作者根据在酒店日常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建议酒店管理者要善用职务分离、制衡的手段,对日常经营中的风险进行合理防范,譬如采购、成本控制等风险较大的环节。作者最后总结提到酒店的财务治理应当从关键环节入手,包括但不限于酒店餐饮、采购、财务方面的控制。作者认为除了外部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酒店财务人员还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国情和企业的现实情况的实际出发,主动适应不断完善的内部控制理论并运用到丰富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去。

1.4.3、文献评述。

以上是对国内外酒店内部控制相关文献的梳理,反映出国内外学者对于酒店企业内部控制具有局限性,理论方面的研究依然偏多,从酒店内部控制实务出发的研究相对较少。上述文献研究亦对本文中的案例酒店 B酒店内部控制问题分析与改进对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酒店内部控制的观点主要有酒店良好的内部控制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酒店内部控制中财务控制是重点;酒店内部控制要建立多级控制系统,从运营实际出发,不断改进。针对上述观点,我国酒店经营特点、酒店内部控制现状、案例酒店内部控制优缺点分析、问题剖析与改进方案构成了本文的基础。

篇9: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一、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引入与践行激励理论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教学管理陈旧与落后的理念呼唤激励理论的介入。管理理念在整个高校的管理过程中起着支配与主导的作用,决定着管理的效果与质量的好坏。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慢慢地成为了管理领域主要的管理方式,被很多管理者所认同和采用。但是,由于高校的管理长期受到传统的管理理念———经验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的影响,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界限分明,不能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共赢局面。对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理念落后所造成的不足,激励理论具有天然的修补性。它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条件下诞生和发展的,能够妥善应对信息时代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的各种挑战。激励理论名为“激励”,暗含其是一种能够调动主体积极性的理论。而当下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激励理论作为一种对个人主体性尊重的理论,作为一种弘扬人性的理论,能够充分调动人们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性,进而为解决当前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提供保障。其次,过于注重行政化管理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呼唤激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一些高校教学管理的行政化色彩浓厚。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行政指令过强,教师参与管理的程度低;在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管理上,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缺乏灵活性;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注重采用从上而下的监管方式,而对激发教师内在动力的激励与奖励措施则较轻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浓厚的行政化色彩,不利于提高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使高校广大教师的高效教学大打折扣。而激励理论作为一种彰显个人权益、倡导满足个CHINAADULTEDUCATION2015/8中国成人教育人需求的理论,对于调动人们在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服务工作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激励理论可以解决目前高校教学管理考核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考核内容的选择、方式方法的选择、学术与教学的平衡等。其中,最后一点尤为严重。部分高校教学管理过程对行政的管理重于对学术科研的管理,这是高校管理的失衡体现。这种失衡导致教学受轻视,科研成绩被过于强调夸大。在政策的不合理倾斜下,很多高校教师为了完成科研而忽视了教学,同时,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过于简单容易,高校学生普遍“入口困难出口容易”的危象不仅让摆托高考压力的大学生过于放松,也导致教师没有教学的压力,疏于对教学任务以及重难点的钻研。作为一种以倡导满足个人更高层次需要为基础的理论,激励理论对于平衡教学管理工作、引导教师妥善处理教学与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等具有重要价值。

二、激励理论指导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以人为本:树立现代化的高校教学与管理理念

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是一种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思想,它的核心是强调人的重要性,以人为中心,以科学的激励机制为基础,充分激励和调动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为“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达到工作目标。首先,高校教学管理应有一个最高理想与最高理念,那就是教职员工第一。把“人”即“教职员工”的`地位提高到组织活动以及决定高校存亡的重要战略地位上。这种思想与学生至上的管理理念相反,它超越了学生至上的管理思想。在激励理论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高校教学管理具有前瞻性,激励教职员工通过学习和自身的内在需求的外化,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实现学生至上。其次,激励原则是高校教学管理人本管理的主要手段,在经济时代要充分发挥和调动人的工作动能,必须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励制度也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主要管理方式。最后,对教职员工需求的满足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出发点与归宿。一方面要关心教职员工对于物质的需求,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加教职员工的收入;另一方面要关心教职员工的精神需求以及身心健康情况,尊重教职员工,与教职员工平等交流,在管理中以实现和满足教职员工的一切要求为出发点和目标。高校教学管理在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过程中,应该以促进和满足教师的需求、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将教师放在教学管理的重要地位,因此高校管理工作要树立这样的思想:要使学生得到发展与成长,应该让教师得到发展与提高;要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与智慧,要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与智慧。高校应该转化管理的对象与重点,将管理事务转化为管理人,学校的任何政策制度以及措施的制定都应该以人本管理为主导思想,而且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过程中应该在高校从上至下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体现人本情怀。

(二)刚柔相济:建立柔性与刚性结合的教学管理机制

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控制”。这种控制是以满足和顺应人的心理为基础的,引导教职员工从内向外地自发积极主动工作,而不是通过硬性的制度与政策来实现目标。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对事物有着成熟与独到的见解,他们思维活跃,对管理更倾向于以理服人,柔性管理的理念与高校教师的心理以及劳动特点相吻合。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教师柔性化的管理,对教师的管理中融进关爱之情。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率,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走长远发展的管理之路。

(三)“教”“研”平衡:处理好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首先,高校应该坚持教学为主导,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原则。科研要完成效益转化,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用科研完成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科研,将科学研究的过程搬到课堂,将二者有效结合,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过程。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师生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展开科研;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要善于将科研的思维与态度运用在教学中,使课堂充满探索与发现的特征,这样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的发展与进步。

(四)全面科学:建立和健全教学工作的考核与评价体制

对教学工作的考核包括对教学结果的考核、对教学行为的考核以及对教学质量的考核三个方面。首先,对教学结果的考核,应该与教师的考核绩效挂钩,包括对教师日常教学的计划制定、对教学方法的设计与使用等。其次,对教学行为的考核,主要是对教师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的考核。目前没有绝对科学的考核方法,但是,目前主要采用这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听课、学生的反馈,对教师的工作行为直接给予评价与评估;二是通过教师的备课本、学生的作业本或者出勤等情况进行考核,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适当的评估。最后,对教学工作质量的考核。一是对考核的对象要有全面的把握,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客观地进行评估;二是对考核内容的选择要恰当与合理,考核的内容应该是教师教学内容的浓缩与重点,考核要抓住教学工作的本质准确评价;三是考核的手段应该多样化,秉承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原则;四是考核体系在考核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进行完善,提高考核体系的可操纵性、信度以及效度。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校情,设立合理的激励制度。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公平有效、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按需激励、差异性、制度与人性化相结合等原则。激励制度的实施以高校教师的需求为基础,在科学原则下进行实施激励行为,能更好地去满足教师的需求。

篇10:现代高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应用论文

现代高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应用论文

激励机制是管理者遵循人的行为规律,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质上就是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四者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高校管理中,可合理地运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便可更好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更好地实现各项目标。

一、激励机制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长年累月地从事着同一项工作,任何人都会出现“职业倦怠”。对于高校教职工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教学的工作环境本身就比较单一和枯燥。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改善,高校就会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力,这会严重影响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要避免这种现象,可以用激励机制来提高士气,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趋向,激发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地钻研新教法,尝试新教改,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二)提高教职工工作效率

研究表明,一般人只需要发挥出20%~30%的能力便足以保住饭碗;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工作能力会发挥出80%~90%,巨大的差距是激励作用所致。可见,如果激励水平很低,且缺乏足够的自动力,必然不会有好的工作业绩;反之,受到充分的激励,发挥出巨大的热情,必然会有出色的表现。有效地激励可以满足教职工个体发展并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真正地达到双赢。

(三)加强高校凝聚力

教职工既是管理对象,又是依靠对象,高校管理者要运用激励机制进行科学管理,不能将教职工看成一般的雇佣者,要让他们有主人翁意识和心态,这样队伍才会稳定、人心才会齐聚。运用激励机制时要多与教职工进行高效沟通并换位思考,让教职工感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这样的感情激励,可以增加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高校管理中的激励手段

(一)目标激励

是鼓励人们努力工作的一种有效刺激因素,也是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果目标设置恰当、合理和科学,配合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就会起到预期的效果。当今高校管理中,管理者应为教职工制定长远的职业培养和规划目标,并明确实现目标的途径、意义和相关利益,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理想激励

一个人的理想和精神境界对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着极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如果教职工的事业心强、思想境界高、责任心强,那么他的`工作积极性就能很好地保持。因此,高校管理者要鼓励教职工树立目标和远大理想,积极倡导他们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从而达到调动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三)情感激励

情感因素在心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情感激励的最大特点是关心、爱护、帮助、理解和尊重被管理对象。在现代高校管理中,情感激励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任何人都希望自己处处受到重视和尊重,与物质需求相比,被尊重和被关心的需求更为强烈,只有充分地运用情感激励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激发工作热情,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

(四)绩效激励

高校管理者要将足够的独立权和自主权放还于教职工,让其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在放权的同时,要建立系统的绩效考评体制来衡量工作结果,这样才能让他们明确差距,迎头赶上。在高校管理中,要坚持任人唯贤,坚持唯才是用。但奖励和惩罚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运用升降激励也必须坚持升降得当的原则,因为奖对一人,就会鼓舞一片,罚对一人,就会教育一片。

(五)榜样激励

可以树立普通人的先进典型事例进行示范效应,用榜样的先进思想、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来影响教职工,使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另外,也可通过领导者的率先垂范,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化教职工,因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高校管理中校长自身模范作用非常重要和关键。通过这种方式,教职工就能对照榜样的事迹和言行,克服自身的缺点,改正自身的不足。

三、高校管理中实施激励机制需注意的问题

(一)把握激励的分寸

“时”,即激励时机,何时采取激励效果最好。有助于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频”,即激励频率,要根据工作的性质和复杂程度、教职工对激励频率的适应性、学校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来决定。“度”,即激励力度,激励力度须适度,既要考虑可行性,又要注意奖励标准的连续性。

(二)保证激励的公平与合理

保证激励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人们习惯将自己与条件相似的人进行比较。在日常的评优和嘉奖时,只有做到公平的激励,才能真正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高校管理者要慎用惩罚,多用奖赏。应从人性化的角度,合理地进行批评和教育,尽量避免使用扣工资和减假期等硬性手段。尽管严厉的惩罚能起到一时的效果,但长期以往会挫伤教职工的积极性,对高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四、结束语

高校管理中,激励机制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课题,它的设计和制定需要遵循心里学对激励的定义和高校管理的实际情况,管理者必须本着合理化和人性化的理念,才能总结出一套适合高校运行的激励方法,才能更好地满足教职工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使其为高校发展贡献力量。

篇11:高校管理中校园一卡通的应用论文

高校管理中校园一卡通的应用论文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高校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也由此推进。利用校园一卡通进行日常的校园生活指导,基本是目前的高校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为确保高校能够将教学资源优化应用,展现高新信息技术手段的价值影响作用,并明确高校管理的核心内容,将校园一卡通能够提供的服务与帮助进行拓展,实现对应的高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是本文研究分析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校园一卡通;高校管理;实践应用

引言:

高校一卡通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性应用,能够将高校各个独立的信息系统平台紧密结合起来,此时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整合应用,能够给高校管理提供帮助。将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进行拓展,帮助高校管理部门实现内部的统一以及迅捷的工作平台建设,多样化的功能衔接效果逐渐增强,高校管理各阶段的目标也能顺利达成,所以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对高校管理工作推进有莫大的帮助,笔者将结合实践展开细致化的分析与讨论如下:

一、校园一卡通的应用系统功能拓展

高校学生数字化信息水平明显提升,在进行数字化的技术应用期间,必然离不开高校已经覆盖的信息网络体系结构之上。目前将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进行综合应用,并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实际需求,将生活、消费、借阅认证等数据信息为主的校园一卡通数据信息系统构建起来,则能够给学生对统一行为表现提供服务于帮助。学生在日常的消费、认证、信息浏览期间,既能够成为数字行为的执行者,同时自身也在各项行为中体现自己的创造性,系统模型的应用需要围绕学生的需求进行。

二、校园一卡通应用系统主要构成

1、校园卡管理中心建设。校园一卡通的管理中心构建起来,基于学生的校园生活数字化的特征,将数字生活的服务保障功能展现出来,则学生在校园生活期间能获得诸多的便捷条件。高校一卡通作为校园数字生活的基本工具,基本上就是利用智能芯片,将数据化、信息化的技术条件凸显出来,系统管理中心登录学生群体是主体,其次还包含各个部门的教职工作者,在进行食堂就餐、寝室门禁、图书借阅、考试等期间纸质卡片的功能性能够得到统一,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选择,完成一系列的自主性的校园活动。

2、考勤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建设就是根据高校教职工作者的工作要求所设置,将IC卡的系统功能进行拓展延伸,则能够尽心终端读卡器的数据读取。高校数字化考勤管理系统的构建,能够将教职工的上班时间进行自主设置,高校考勤制度设置相对来讲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分时段的考勤制度的。教师在打卡之后能够将自己的上班时间及时进行记录,根据教职工的考勤记录生成情况,将高校教务管理的数据信息及时获取。高校考勤管理子系统构建起来,还能根据教职工的工作性质进行考勤类型的划分,不同层级的`教职工按要求完成考勤要求。

3、消费管理系统。学生利用校园一卡通最为频繁的操作就是达成各个阶段的消费目标,也就是说学生在数字消费期间,能够实现无障碍的消费这样也能避免钱币丢失问题,且不需要包装就能应用专属于高校的电子钱包。学生的消费管理系统的构建,需要结合校园发展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消费水平、家庭情况、消费习惯等一系列因素进行设计。学生能够利用校园一卡通进行个人所需的饮食消费、医疗消费、考试报名消费、超市物品消费等等,这样就能建立在不同系统层面上,比较复杂、繁琐的消费行为进行缜密规划,对后期学校进行财务管理工作都有着积极保障作用。

4、图书馆管理系统。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高校将各种阅读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则数字阅读、数字教育的价值影响作用也较为明显。数字学习的浪潮引领之下,将相关的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利用,能够满足现阶段的学生阅读习惯,学生能够在现代化的阅读资源的支撑之下,体会教学材料的优越性。高校需要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数字化教材资料、学习资料继续拧分类,并将对应的资料导入到平台系统以及数据库之中,学生经过认证之后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源,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效果得到巩固。

5、门禁管理系统。高校门禁管理系统利用校园一卡通作为构建的初始点,将高校校园局域作为门禁系统的应用范围,真的能够将身份识别的工作要求落实到位,校内人员经过认证之后,智能卡技术的优势特点也由此展现出来。校园卡寝室的门禁控制、门锁控制、安全通道的识别都需要进行身份认证,则数字认证模型由此构建起来,能够提升校园安全性。还有就是门禁管理系统设置期间,还要将外圈数据信息搜集应用,将安全防护技术结合应用,系统的保障功能性提升,校园生活的危险问题能够控制到位,高校数字化以及智能化、人性化的目标由此确立起来。

三、结束语

校园一卡通在高校管理期间的应用,需要将自身所具备的优势特点展现出来,从师生的日常消费、阅读习惯、就餐、认证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各种系统的联接应用,给广大师生提供必要的服务与帮助,提升校园生活的现代化与科技化。

参考文献

[1]詹立彩[1].校园一卡通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2):65-69.

[2]乔延芹,李冬菊.基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校园一卡通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xx,28(1):166-168.

[3]崔玉良.浅谈校园一卡通在智慧校园财务管理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xx(8):144-145.

篇12:浅谈诱发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浅谈诱发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摘 要职业倦怠不仅仅是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影响青年学生的成长,由此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在学校中施行诱发式管理模型,将极大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使教师尽可能持续保持良好的工作心理状态,有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从而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诱发式管理 高效管理 应用研究

一、诱发式管理模型的理论

诱发式管理模型的基本内容是,高校管理必须致力于诱导教师的成就需要以开发其成就动机,必须致力于诱导教师的职业兴趣以开发其工作热情;学校的各项政策和管理措施都要在这“两个必须”的指导下制定,以促使教师克制职业倦怠进而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益,保障学校有效地达成办学目标。

二、诱发式管理模型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一)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尊师氛围。

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管理,不仅可以影响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发展水平,还能切实提高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使命感,这对于激励教师是大有裨益的。高校管理者应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和各民主党派的作用,拓宽沟通渠道,给予教师知情权利和充分信任,让广大教师对于学校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集思广益,营造民主参与氛围,鼓励监督管理,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只有这样真正发扬民主,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机制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二)开发成就动机。

1.营造崇尚积极进取的氛围。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与进取心态,管理就是要让教师勇于展现自我。学校要创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宽松环境,允许失败,并且承认在探索中失败的价值,让教师们敢于成功,更勇于迎接挑战,不惧怕竞争、不害怕失败,对于各种困难和挫折抱着充分的准备与乐观的态度。让教师在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中培养起高成就动机。

2.塑造崇尚荣誉的校园风气。一个人有没有荣誉感,珍惜不珍惜荣誉,对于他的为人处世和发展进步都影响重大。荣誉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永恒课题,学校要大力提倡珍惜荣誉、爱护荣誉、崇尚荣誉,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崇尚荣誉的集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里,教师的成就动机方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3.多形式地开展行为促进。强烈的成就动机与成就感的获得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参加诸如技能拓展训练的课程,创造情境,训练教师帮助教师,养成高尚的行为习惯,让教师在一个个成功的体验中逐渐增强成就感。教师们在课余时间对学生的辅导、给家庭困难学生以帮助等行为,其中蕴含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教师们强烈成就动机的折射,学校要及时准确地肯定奉献精神和行为,对这些脚踏实地的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正强化,以此不断强化教师们的成就动机。

(三)完善管理机制。

营造人文环境,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管理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管理人员要在流动中求稳定、求发展。高校管理工作的特点要求管理者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高校管理是一个从“人化”到“人格化”的教育过程,管理人员身处其中,良好的人文环境是激发管理者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上级领导的人文化关怀是培养管理者团队精神的重要条件,团结协作、创新求实的人文环境、公平竞争、和谐友善的工作环境、便利的生活环境是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要使管理人员意识到,只要努力工作,尽职尽责,同样可以和教学岗位的教师一样,职务、职称得到晋升,待遇得到提高,管理人员就有了归属感,工作的热情、激情、创造力等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对管理人员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热情关心,增强管理岗位的吸引力,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把具有管理知识、管理能力、管理经验、管理激情的人员吸引到管理队伍中来,增强管理队伍的战斗力和生命力。本人载自论文库

(四)创造条件促进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

以职业成长开发工作热情。学校要树立起“教师第一”的理念,号召教师“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大力实施名师工程,鼓励、支持教师成名、成家,给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创造良好环境。学校遵循教育规律,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帮助和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成长,帮助教师们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起远大理想,同时用一个个阶段性目标,如教学方法的改良、教学手段的革新、教材的编制、教学研究、师生关系的融洽、课程的发展、学习效果的提升等教学成就,或者是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处长、校长等行政职务的提升,一步一步地让教师们实现自己的规划目标,在体会成长喜悦中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充满热情。

(五)心理健康支持。

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对工作充满热情。现代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还包括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人格完整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健康心理的维护是现代人所必须注重的一种教育内容,让教师们通过学会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不要盲目自信,也不要随意退却;要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多交朋友,与人为善;努力工作,学会休闲等,提高教师现有的心理健康水平,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曹伟.高校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的探讨[I].福建农林大学学报,,5.

[ 2 ] 连榕.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M ] .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37-238.

篇13:质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质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ISO9000以其通用性等特点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在高校管理中同样适用,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后转化为国家标准,当时就有相关人员开始研究在高校管理中引入ISO9000,并有一些高校开始实践。但是具体应用时,由于高校和企业是不同的组织体系,不能照搬ISO9000的理念,应当结合高校实际制定适合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保证实效。

关键词:ISO9000;高校管理;质量管理

一、高校管理中应用ISO9000质量的可行性、必要性与特点

(一)可行性

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来看,其有八项基本质量管理原则,这些原则也是ISO9000系标准的理论基础之一,是贯彻系列标准的红线。主要涵盖:(1)顾客为焦点(核心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顾客为本;(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决策方法;(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从素质教育来看,其所融入的质量观念以及要求、要素,体现了向学生主体回归的教育,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坚持改革和发展,要求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师素质,提倡学生参与等等。这些内容均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原则高度契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二)必要性

将ISO9000质量管理引入高校管理,一方面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主流方向。这需要我国高校建立一套适应国际化需求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则是我国高校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长期以来,很多高校采取目标管理模式,秉持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突出问题,相互推诿、制度流于形式等,管理水平低下,教学质量不高。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形成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强调过程管理和系统方法,可消除管理上的无序,切实保障管理规章制度、方法有效落实,使高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而且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原则还能不断推动高校管理改革,查漏补缺。另外,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也是高校招生以及就业竞争力的要求。随着我国教育逐步走进大众化教育,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高校必将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高校办学质量将成为学生报考或是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认证将是一种实力体现,也是培养合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同时还能够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高等教育改革。

(三)特点

首先,产品定义。ISO9000将产品定义为活动和过程的结果,高校提供的产品在质量认证界有两种观点:教育服务以及学生。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从学生报考择校开始到毕业进入用人单位,再到终生学习结束这个生命周期内,应当分别考虑不同阶段产品定义。学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此时学生是学校的顾客,那么教育服务就是产品,当学生毕业就业时,顾客是用人单位,学生就是产品。其次,顾客定义。ISO9000把顾客定义为接受产品的个人或组织,通俗讲就是对产品有需求的.群体。产品与顾客这两个要素一体共生,所以从产品定义来看,高校的顾客应该有三类:一是学生,他们既是产品也是顾客;二是用人单位,每年用人单位需要吸纳大量高校毕业生,人才是用人单位发展的基本保障,需求量大,可以说是高校最大的顾客群;三是家长,这一类十分容易被忽视,高校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而学生一般经济来源就是家长,学生入学所需费用一般都由家长支付,是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买教育服务。再次,质量评价。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其质量评价一般通过固定的技术检测手段来确定产品质量。而高校方面却对教育产品质量有着不同的见解。长期以来的教育改革使高校质量评价大体呈现四种观点:其一,名列前茅论,也就是把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育产品质量的标准,成绩较好的学生(即名列前茅的)质量就好。这在应试教育时期十分盛行,哪怕当下强调素质教育,同样也存在。从这个观点看,985、211等学校具有天然优势,地方性高校则天生劣势。这对于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十分不利,也是很多高校跟风、拼命升格的主因。其二,条件质量论,即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就好,突出教学条件。其三,目标管理论,即先设定统一目标或是标准,利用各种手段,如笔试考核等来检测,与目标越近,质量越好,至于目标是否合理、有价值,并适用全体学生则不得而知。最后是不断提高论。这一观点相比前三点有所进步,但操作难度大,基础以及提升的幅度不易把握。若按照ISO9000系列标准,高校管理质量评价应当要满足顾客的教育需求,既要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求,又要满足家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最后,规律。相比企业而言高校教育活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企业则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顾客是焦点在ISO9000中是核心指导思想,是企业的金科玉律,但却不能直接照搬到高校管理之中,如果照搬则与教育客观规律相悖,也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所以,高校不能像企业那样实行“顾客就是上帝”,特别是学生作为顾客时不能一味迎合学生要求,因为这样培养不出适应社会的人才。

二、高校管理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案例分析

某新建本科院校,于由两所高职专科院校合并升格而成,开启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之路,教育部高教司到该校调研,充分肯定了该校的转型成果和发展水平。这得益于基于ISO9000标准建立的三标一体质量管理体系。该校成立之初教学质量存在问题,在升格前后存在矛盾,一时无法适应本科教学与规模增长。学校升格后生源发生了极大变化,导致质量观和质量保证方式十分不适应。而且招生也是一个大问题,成立之初本科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不足50%,新生报到率也才80%左右,学生、家长甚至用人单位对学校不信任。因此,该校引入ISO9000标准来改善。

(一)基于ISO9000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该校针对遇到的困境,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四个基本要求:教学质量以教学工作为核心,让相关利益者满意,以全过程、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控制教学质量,并落实为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和指标文件,使质量管理具体化。教学策划方面,这是顶层设计,把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内容作为质量评价标准,保持与相关利益者质量要求的一致性。教学实施质量管理方面,重视教学实施过程,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建设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其中课程建设是核心内容,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单门课程。而教学活动又是教与学的过程,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内容。教学条件方面,教育学领域学者提出“凯西模型”,证明了办学条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在《办学条件对学生影响的凯西模型及其应用于发展》中杨小敏也做出了重要论述。该校则从师资、设施设备两个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在建设硬件条件的同时,积极发展软件。教学结果与质量评价方面则充分考虑高校顾客的复杂性,制定不同评价标准来衡量教学结果,具体有三个,包括招生质量、就业质量以及社会声誉。

(二)教学质量管理模型的改进

该校在实施基于ISO9000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后,基于ISO9000持续改进原则,召开了研讨会。总结运行以来存在的问题包括认识不到位、缺乏相关知识和管理经验、三标一体质量管理体系浮于表面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教学质量总目标的制定方面不是很合理等等。围绕这些问题,该校进行了三次改进。首先,制定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工作质量考核制。后者以定量、定性为基本框架。定量引入积分制,分别计量职能目标、综合管理目标和满意度;而定性方面则采取一票否决指标。前者则涵盖教学策划、实施、条件以及结果,并辅以奖惩制度,同时形成通报公开文件,与职称、职务挂钩。其次,建立以三标一体的评建工作平台,以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为中心,以目标管理和质量考核为监测手段。修订体系文件,把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纳入质量手册,重新策划相关程序文件,调整考核制度和目标管理制度,按计划分解本科教学质量指标,实现彻底的校本化。最后,开启特色办学之路,即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把办学目标定义为应用型大学,并围绕这一目标调整质量观、目标、标准以及评价方式。同时,推动学院制和大部制改革,建立二级管理体系,再一次修订质量手册、相关文件,重点调整相关标准。目标管理实施六化改造,即中心化、年度华、均衡化、标准化、主控化、综合化(参考刘仲全的文章)。

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同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保持着较高的相似度,同时ISO9000本身具有极高的通用性、自由性,在高校管理中应用可行而且必要,也是高校管理适应当前国家教育改革新形势,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当然,在具体应用时由于高校和企业是不同的组织体系,不能照搬ISO9000的理念,应当结合高校实际,制定适合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保证实效。

参考文献:

[1]杨旭东,芮菊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55-57.

[2]梁艺潇,韦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应用研究[J].品牌(下半月),,(4):199-200.

[3]刘仲全.ISO9000在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154-158.

[4]熊平.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及特点[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16-46.

[5]何茂勋.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高教论坛,,(2):56-59.

篇14: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论文

教育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尤为重要,现今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越来越趋向于柔性管理,柔性教育管理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日趋明显。高职教育管理的特点决定了刚性管理不能达到高职教育管理目标,高职教育管理必须要有针对性,应根据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等,将激励理论运用于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

一、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的必要性

1.有利于引导高职学生实现自我。高职院校学生入校时普遍成绩较低,大部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动机欠缺,并且学习的目标也不明确,这些因素导致高职学生逆反心理较强,喜欢钻牛角尖,易与他人以及学校进行对抗。激励理论能够较好地把握高职学生的需求,用恰当的奖罚制度激励学生,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励教育理论作为一种柔性教育管理理论,能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各方面需求,激励理论激励学生不断地改进自我,实现自我需求,以更好更快地发展。

2.有利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创建。要想创建和谐的高职院校,必须要协调好教师与学生这两个大群体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两个群体是校园中人数最多,最活跃的群体,只有这两个群体关系和谐,才能实现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激励理论的应用较好地塑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生活以及学习需求,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师生冲突以及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盲目性,增进了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的鼓励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3.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长久稳定发展。高职教育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根本上依赖于良好的校园内部管理。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那种只设立总体目标而缺乏具体可实现目标的行为。激励理论将教学目标与学生和教师的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焕发教师热情,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激励措施,推动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二、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

1.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高职教育管理工作者应从学生的各种需求出发实施激励措施。这就要求加强和谐的'高职校园环境的创设,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明确学生学习方面的需求,建立学习数据库并不断完善数据库数据信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全高职教育管理制度。第二,深入了解学生的交往需求。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交往,与他人友好地交往,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交往需求,并进行适当的引导。要明白学生的交往需求是存在差异的,以为更好的实施激励措施提供依据。第三,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但同时也害怕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挫折,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因此学校要深入了解学生在实现自我方面的需求。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引导,以帮助其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前进方向,给予积极的鼓励,以发挥激励措施的作用。

2.设置合理的目标,稳步迈向更高层次的需求。给学生设置一些合理的,可实现的目标,使学生自主地学习,自动地要求进步,并为了目标而努力奋斗。高职院校管理者切记不要给学生设置一些不合理的、脱离现实的、无法实现的目标,应以学生个体和社会需求为依据,来确定学校培养目标;与此同时要结合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制定与学生需求以及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奋斗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要有更高层次的目标以及需求,要不断增强学生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烦恼与困扰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在困难面前一定要坦然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途径,而不能萎缩不前,一味的逃避消沉。高职教育管理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促使高职学生不断进取和成长。

3.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激励方法。第一,针对学生的学习阶段选择适当的激励方法。在高职学生刚进校时,高职教育管理者应采取一些鼓励以及表扬的措施,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集体中,更快地熟悉同学、教师,更快地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刚入校就不遵守校园规章制度且道德品质存在问题的学生应当给予相应的惩罚。在学生熟悉了校园环境后,教育管理者应选择一些恰当的激励措施激励其不断。第二,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选择合理的激励方法。学生犯错误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连续不断的犯错误,另一种是犯一些小错误。对于前者,教师必须给予严厉的批评,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对于后者,教师应用一种较含蓄的方法进行教育并要求学生进行改正。对于一些性格开朗或者是沉默寡言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区别对待。对于前者可直接给予鼓励,但对于后者,教师务必要在学习以及生活方面给予主动的关怀以及帮助。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高职教育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通过激励措施使其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要注意不能只关注整体,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其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篇15: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理论的应用论文

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理论的应用论文

1行为安全理论

行为安全,也被称作是BBS,主要就是在行为分析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基于行为科学、安全管理科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所形成的一种安全管理方式,通过在工作过程中,严格的按照观察到纠正,再观察到再纠正的模式开展安全指导工作,通过工作开展,对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影响因素进行逐步发现和纠正,培养人的良好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从而促使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提高整个组织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行为安全理论是当前煤矿开展安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的指导研究理论,能够使用这种管理理论主要就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进行管理,通过管理实践能够降低人的不安全影响行为和影响效果,使得人的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2行为安全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行为安全理论是指导我国煤矿企业开展有效的管理活动,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一种指导理论和重要依据,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确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我简单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研究。

2.1成立行为安全领导小组

在行为安全理论开展实践指导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按照其实施流程进行执行,这样才能够保证行为安全理论的顺利应用,就必须要成立行为安全领导小组,在小组内部对开展行为安全活动所必须的角色和成员进行定位和分配,将有关整个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活动开展的有关领导人员纳入到行为安全领导小组中,才能够保证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有效实施,各个岗位代表通过对具体的岗位安全职责和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准确划分,能够促进这些相关人员融入到行为安全过程中。

2.2确定关键行为

煤矿行为安全领导小组确定后,对其各自权责范围内可能发生了煤矿安全事故加以准确地认识和了解,通过对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进行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对煤矿经营过程中,不安全行为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总结,能够有效确定整个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不安全行为,比如在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整改不力、管理混乱、违规建设、非法操作、违章违规生产等都是比较常见的不安全行为。

2.3挑选和培训观察人员

在行为安全领导小组和关键不安全行为确定后,就需要选择适合的观察人员,因为在整个行为安全理论指导实践工作开展过程中,观察人员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整个安全管理过程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和结果之上,通过观察人员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相对准确地判断出什么类型的行为是安全行为,什么类型的行为属于不安全行为,这样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就可以提高安全生产效率。

2.4行为观察和收集数据

在对不安全行为进行研究过程中,需要对有关安全行为管理活动开展的原始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整个过程中就需要对煤矿工人的生产和工作行为进行一定的观察和了解认识,对于煤矿生产过程中各个方面都需要加以认识和了解,对于煤矿工人出现的不安全影响行为,需要对其不安全行为加以指出,这样才能够保证所获取的'数据是准确的,才能够在行为安全理论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真正对影响安全行为观察和研究的重点做好分析探讨。

2.5安全行为交流和信息反馈

在和煤矿工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对煤矿工人存在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进行划分,各级领导再通过行为安全领导小组统一制定的安全行为管理制度以及要求等进行通报,从而各级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做好安全行为管理,积极响应上级的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提高整个煤矿的安全生产效率。

3行为安全理论指导下的煤矿安全管理对策

3.1加强对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要想提高整个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就必须要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能够从内心就认识到安全行为的重要性,建立一个有效的培训计划,在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开展,重视对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和指导。

3.2重视行为观察和信息反馈

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行为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必须要全体煤矿工人都积极的参与到行为安全管理活动中,通过公告板、会议、企业内网等途径进行行为安全监督和管理,针对发生率较高的不安全影响行为,能够及时开展拓展训练,对培养员工良好的安全行为意识,指导其开展安全工作有着重要作用。

3.3建立健全的考核体制,不断完善企业的激励管理制度

煤矿企业要想保障企业员工的安全行为,降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一方面能够从思想上提高员工对于行为安全管理的认识,使得员工自发在工作过程中加强对自身的安全行为管理监督,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安全,保证了煤矿工人的安全价值和企业的安全生产价值相统一。

3.4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煤矿企业要想保证企业的安全运行,在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将安全管理和企业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企业安全文化,这样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能够让煤矿工人不断改善自身的安全行为,实现了煤矿企业的前面管理控制,进一步提高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管理效率。

4结语

行为安全理论是一个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管理理论,在行为安全理论的指导下,煤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对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影响因素加以准确地分辨、度量和理解,通过认识不安全行为,进一步改变自身的行为,不断健全安全行为管理活动,在实际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降低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同时通过企业领导的扶持,营造了良好的安全工作氛围,使得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计论文的现状与特点

基于管理会计视角的高校项目经费管理探究的论文

管理会计在高校的应用对策论文

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论文

成本会计论文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论文

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中的思考和探索论文

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动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路径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探索论文

高校资产管理改革中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论文
《高校资产管理改革中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校资产管理改革中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论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途径的论文2022-08-18

高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建议论文2022-05-07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教学改革论文2022-05-08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2023-05-30

简析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影视方向人才培养论文2022-09-08

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论文2024-03-12

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创业教育体系研究论文2024-04-17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研究论文2022-09-06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答辩书2022-05-26

高校实验与教学及科研论文2023-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