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论文(共6篇)由网友“Mayu”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引导
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引导
来源:www.lunw.com
青少年的这种心理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抖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其实,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威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圆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威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的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敬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3、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数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神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借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被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
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奇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别人。思维的独立性与思维的批判性密切联系着。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2、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 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
俗话说:“ 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
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把个人行为的产生变化规律,用一筒单公式示之: B=f〈p、E〉,其中B代表行为(Behaviour) f是变量,p是个人〈Person〉,E是环镜〈Environmeat〉,P和E的交互作用形成心理场,即情境。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这个情境中,关键在于“场中人”的主观感觉,即心理气氛。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
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以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级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4、指导家庭教育优化
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
我们可以引进一个原理――适度原理。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即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子女的实际,否则家庭教育的功效就会消弱。
首先,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励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中,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必须得到改变,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总之,适度原理对家庭功效的正常发挥、优化家庭教育、改善父母子女关系、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也即是要做到使敏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
篇2: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论文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论文
摘 要: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存在是较为普遍的,它的形成来源于方方面面,本文着重探讨初中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以及作为教师采取哪些应对策略,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关键词:逆反心理 原因 对策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是大量存在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有的对教师和家长的正面教育持“对着干”的态度,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快,有的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应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存在严重逆反心理的学生,最容易导致情绪躁动和逆反行为,甚至酿成不良后果,笔者就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于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作为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使他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出现了一种脱离成人的倾向,他们由小学那种学习生活突然过度到紧张的中学生活中,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就表现得特别突出。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使得学生把老师的合理要求、正面的教育视为专门针对他们的“管”“卡”“压”,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结果造成一些 “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
3、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
有的家长没有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把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当小孩看待,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还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期望值过高,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教育者而不是父母,只重视智力的培养,没有好好把握教育规律,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失去信心,反其道而行之,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同时在一些家庭中教育要求不统一,家长的溺爱,放任,或者专制,或采用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统一,特别是祖辈和父辈之间的不统一,使孩子无所适从。
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应对,就会向产生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笔者认为对于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对策略。
1、注重班集体建设,树立良好的班风
学生对老师在班级提出的表扬、批评、号召和要求等做出的心理反应,总是和班级的风气相联系的。如果班风正,每个学生都积极向上,有正义感,教师在班级提出的正确意见就会得到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拥护;如果班风不正,歪风邪气占上风,教师一些正确意见也可能被曲解,优秀学生受到孤立,一些调皮的学生胡作非为,不受约束,干扰教师正确意见的贯彻。所以说教师只有着力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树立正确的风气,才可能防止学生一些逆反心理的产生。
2、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教育方法要妥当
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能感情用事,不要见到好学生就喜笑颜开,见到差学生就紧皱眉头,横眉冷对。在感情上不要有亲有疏,把学生分成等级。表扬好学生不夸张,批评差生不过分,批评学生要讲方法,对学生要多做些引导、耐心的说服工作,态度要和风细雨,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师生之间经常交往思想、感情,关系融洽、和谐,这都有利于防止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3、对学生已形成的逆反心理的处理要慎重,不可盲目地埋怨学生
首先要分析产生的原因,先看看是由于学生思想上的问题造成的,还是教育态度和教师教育方法上的问题。如果是学生思想认识的问题,教师就要耐心地做好引导教育工作;如果是属于教师态度和教育方法上的问题,教师就要主动承担责任,虚心向学生说明自己的失误。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还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教师态度诚恳,指导思想对头,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和谅解教师的,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消除。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
参考文献
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解决现代人自身问题的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P637
篇3:安全监察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安全监察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安全监察是生产安全一项很重要的.环节,但在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对安全监察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反感心理.各种重于形式的活动偏多、项目应接不暇、本位思想严重、外行监督内行、人情关系等是逆反心理所产生的原因.作 者:艾全 作者单位:中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河北,唐山,063004 期 刊:西部大开发(中旬刊) Journal:WEST CHINA DEVELOPMENT 年,卷(期):, “”(1) 分类号:X922.2 关键词:安全监察 逆反心理 原因 对策篇4:初中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及教学对策
初中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及教学对策
初中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及教学对策鞠显英 11月16日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后进生听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严重分化?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笔者对四处初中的抽样调查表明,284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47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85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17人,占6%;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0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18人,占42%。调查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篇5:初中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及教学对策
初中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及教学对策
初中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及教学对策鞠显英 11月16日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后进生听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严重分化?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笔者对四处初中的抽样调查表明,284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47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85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17人,占6%;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0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18人,占42%。调查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
[1] [2]
篇6:初中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及矫正对策
初中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及矫正对策
李 蓉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四中学)
摘 要:目前,厌学问题成了各级各类教育中的一大难题,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厌学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帮助学生预防厌学情绪,消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初中生;厌学;原因;消除;措施
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普及,厌学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一大难题。
厌学心理的外在表现就是厌学行为。具有厌学行为的学生,课上,无精打采,自由散漫,自我控制能力差。课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无所事事。有的甚至早恋,逃学,离家出走,结交社会不良青年,出没于游戏机房、舞厅、网吧等,甚至辍学,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根据对我校3个班的抽样调查统计,有67%的学生有轻微厌学情绪,22%的学生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只有11%的学生无厌学情绪。在被调查的153位学生中,48.7%的学生认为厌学有学校课程开设、管理水平的原因;43.2%的学生认为厌学与家庭教育的不当有关;59.4%的学生认为厌学是因为教师的水平和态度;73.3%的学生认为厌学是自身原因产生的。
可见,厌学心理的产生有学校、家庭、教师的客观性因素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成为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三重压力的淘汰赛。社会各界的'压力都波及学生。学生成绩成了衡量学校及教师的重要砝码。教师的负担有多重,学生的任务就有多大。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学校主要重视好学生和中等生,部分学业较差的学生得不到较好的辅导机会。教育态度上的差异,客观地造成了学生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这些学生备受冷落和歧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产生了对学校的厌恶情绪,导致辍学。
当今社会,孩子处于核心地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些家长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无视客观事实,一味地命令式教育,一味地死学知识,一味地拔苗助长。这些超越能力的要求,不仅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而且严重扼杀了孩子的心理、情感、兴趣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使孩子产生苦闷、焦虑、抑郁、不满、反感,最终走向抵制,发展到厌学。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有限。课堂上,教学方法呆板,教学内容枯燥,不能适应初中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发展水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加了其厌学的情绪。下课后,又大量挤占学生的休息、娱乐时间,盲目地布置繁重的家庭作业,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干扰。“恨其师,厌其道”,个别教师缺乏热爱学生的最基本的师德修养,学生在学校得不到教师在情感上的交流、关心和爱护,便不爱学其所授学科,走神,说话,搞小动作,导致成绩不佳,最终放弃该科的学习。
客观因素固然存在,厌学心理的产生主要还是源于学生本身。有些学生有先天学习技能障碍,认知活动水平差,学力低下;有些学生从小就受到宠爱,依赖性强,好逸恶劳,缺少学习的积极性;有些学生没有远大理想,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消极抵触,逃避退缩;有些学生基础不扎实,方法不得当,挫败感降低了学习的自信心;有些学生自我认同感低,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自暴自弃,意志消沉;有些学生抵制不了周围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沉迷于网络游戏……总之,诸多原因使他们兴趣发生转移,讨厌学习,抵制学习,最终放弃了努力。
大量事实证明,厌学作为一种教育现象,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已经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预防和消除厌学情绪呢?
学校作为办学机构,首先,不能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此同时,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自主学习。其次,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不同层次公正、公平地评价每个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在科学的评价中快乐成长。再次,要加强与厌学学生家庭的联系,运用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克服片面的升学心理,改变家长严厉苛刻的管教方法,使他们认识到溺爱、体罚、放纵等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的危害性,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作为孩子的父母,要改变教育观念,多和孩子沟通交流,正确估价孩子的实力。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另外,还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多赞扬,多鼓励,激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尤其在考试失败时,家长切忌谩骂、殴打,而是应该帮助孩子总结教训,寻找成功的突破口,使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当然,对于孩子,适当的挫折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既能端正态度,培养性格,锻炼承受能力,又能克服自卑,增强信心,矫正厌学行为,消除厌学心理。
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在克服学生厌学心理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学生消除厌学的情绪,义不容辞。(1)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真正做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2)教师要完成角色转换,践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3)教师要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教法灵活,语言清晰,富有活力。(4)教师要坚持“快乐生活,快乐学习”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信的双边关系,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气氛。(5)教师要在发现学生潜能的基础上,满足自尊的需求,适当降低学习要求,激发他们获取成功的愿望,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应该珍视当前的学习机会,自觉抵制周围环境的诱惑,树立远大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寻找正确方法,培养广泛兴趣,强化自我意识,融洽师生关系,增强信心,自我调控,劳逸结合,彻底克服厌学情绪。
总之,厌学是当今教育需要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矫正厌学行为,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使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这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喻兴波。初中生厌学现状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2010-06。
注: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规划课题《初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矫正方法与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318。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论文(共6篇)】相关文章:
高职新生抑郁情绪与心理控制源、自信的关系研究论文2023-06-19
对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应对策略2023-02-0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2023-10-17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2023-08-08
浅谈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论文2022-05-08
马克思《资本论》视野下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的论文2023-05-28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及培养论文2022-05-08
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的论文2023-07-05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论文2023-09-11
高中化学论文:当前实施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