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农村干部 推进农村建设论文(精选11篇)由网友“viper3”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激励农村干部 推进农村建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激励农村干部 推进农村建设论文
激励农村干部 推进农村建设论文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组织面临人才困境。
一是人才大量外流。现阶段由于农业收入微薄,很多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进城打工,以求得生计,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发展面临困境。二是党员老龄化突出,党的先进性在农村难以突显。广大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老化显得尤为突出。年轻有为者外出谋生,在家的党员,几乎都上了年纪,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使得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极其有限,党的先进性难以发挥,党的工作难以开展。由于打工潮的兴起,经济制约一切,年富力盛者大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能够在外发展者不愿再忍受在穷乡僻壤受苦受累而又劳而无获的窘迫和尴尬,不愿回乡,农村人员越来越少,党员发展对象也越来越少,农村党组织发展受到限制。
(二)农村基层干部报酬低,不愿继续任职。
农地的现实产出已经告诉农民,寄希望于土地、单*耕地产出对众多农民来说已不可能提高消费水平、不可能满足生活消费支出的货币需求。而我们基层干部实际得到的报酬又如何呢?村级干部报酬每月还不足400元,小组干部报酬每月仅200元左右,然而他们不仅要履行公事,劳累奔波,还要自己耕田种地,十分辛苦。工资微薄,再加上在农村本身劳而无获,入不敷出,作为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于心不甘,纷纷踏上外出打工之路。
(三)村组干部文化程度和科学技术素质偏低,政策方针的学习欠缺。
很多基层干部缺乏科技知识,自己没有过上富裕的生活,也谈不上带领群众致富。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低素质的干部队伍不可能领导落后农村的发展。工作方法简单不科学,处理问题不讲究政策,工作效率低下,这样的干部队伍不可能带领农民走出贫困。很多村干部不明白、不了解或说根本不知道党的方针政策方向,更谈不上政策宣讲等,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很多村民对现有的生活状况不满。表现在:渴求经济状况有所改观,手头不再拮据,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需求;追求本地条件有所改变,如水、电、交通设施有所突破;希望提高经济能力,把业余生活用于对农业知识的学习;企盼有农业科技人员,对本地进行专业指导等;渴望有个强有力的基层领导组织,让留守人员生活的更好,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
二、对农村组织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发展贫困地区经济,为人才留乡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基层组织留住人才。人才是关键,“三农”问题实质是人口问题。只有经济的发展,村民劳而有所获,才能够留得住一些有能力而又愿意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才,只有更多的能人留下来,才能为当地基层组织提供人才的基础。基层组织的健康发展,起好带头作用,才能够更好地开发当地。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基础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的.条件。合理整合资源,发展有特色经济,为吸引人才回乡铺平道路,打好基础。人才就是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保障。
第二,建立为基层组织吸引人才的机制,为基层组织吸引人才提供可*的制度保障。首先,基层党组织应该起到吸引人才的带头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的工作的落脚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落到实处,必须通过基层组织。要调动党员积极性,并积极发展和壮大党的队伍。特别要注重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入党,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对当地优秀人员要主动吸收,鼓励他们奋发图强,党内予以照顾。其次,优化村民委员会和小组干部队伍。鼓励优秀人才进入干部队伍,鼓励他们先致富为村民起到脱贫的带头作用。
第三,加强基层组织的学习和培养。建立基层干部指导站或培训点,加大对基层干部培养力度。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今天,一个低素质的劳动群体根本无法保障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同样,低素质的干部队伍,是不可能有多大作为的。上级应该对基层干部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培训,让基层干部逐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用科学知识和方针政策指导基层的工作,学习先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要鼓励基层干部搞好自身经济,给村民带好头,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鉴于此,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特点,吸纳一些科技人员在乡一级建立指导站,对干部的工作方法,带头致富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指导。切忌搞那些形式主义的培训指导,成为收钱的名头,而要切切实实地做到使他们有所提高,能力修养逐步升级。
对基层干部培养的同时,基层党组织也要加强组织学习,应当定时开展党内学习和讨论,积极为组织和农村建设提供建议和意见。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的基础上,要加强向群众的宣讲,并切实践行方针、政策,体现党的先进性,起好党的带头作用。
第四,适当提高当地基层干部的务工补贴。长期的低收入,只能打消基层干部留在穷乡僻壤的积极性,影响工作效率。我们可以采取国家补贴一部分,乡提留出资一部分,统一统筹和分配。
第五,健全村级财务制度。建立“理财民主化、管理程序化、监督制度化”的财务制度。村级财务收支应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核,即理财要民主。形成凭票凭证报销制度,摒弃个人说了算的不合理状态。大型开支要集体开会讨论决定,集体决策。村务要公开,形成透明化,要让村民满意。
篇2:农村建设管理的论文
关于农村建设管理的论文
关于农村建设管理的论文建华村的新跨越
中共吉林市丰满区委副书记 刘慧军
近年来,吉林市丰满区江南乡建华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以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和谐文化塑造新型农民,走出了一条由城郊村向城镇化转变、由传统农业向多元化产业转型、由农民向市民转化的发展道路,成了远近闻名的“样板村”,获得了第三批“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中东部小康村”、“全国敬老模范村”、省“五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一、村企合一、多元并举,开辟强村富民路
建华村地处城乡结合部,上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曾经有过村办企业的辉煌经历,后期由于种种原因陷入了发展困境。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华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探索出了村集体经济成功转型的新路子。一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年,建华村利用集体积累成立了第一家公司――吉林市龙华物流有限公司,组建了专业车队从事运输业,相继又成立了吉林市鑫丰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第四分公司、吉林市建华高效生态农业园有限公司。 年,建华村利用北华大学新建校区的契机,组建了建华供热公司,随后又成立了龙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华物业公司和建鑫矿山设备加工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形成拥有6 家公司,以服务业、生态农业为支撑的多元发展格局。着眼于村集体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确立了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突出发展服务业的总体定位和发展方向。随着村办企业的发展和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村集体坚持以村级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村企合一”经营管理模式,加快推进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型,培育产业优势,提高经营效益。2003 年,村里将已有的村办企业整合为建华实业总公司,使集体经济实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年,建华村下辖的6 个分公司,企业产值达到1.5 亿元,利税1760 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60 万元。二是发展特色多种经营。把养鸡业列为重点产业,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吉林市蛋禽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三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按照“土地集约开发、产业多元发展、园区集中布局,重点发展集体企业”的发展思路,做好土地经营文章,规划了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工业园区、生态休闲区、集中居住区。利用回迁之机集中建设建华新村,全体村民乔迁新村,为城市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节约建设用地335 万平方米。在此基础上,将规划前景好、升值空间大的地段作为建华村产业园区,为集体企业发展预留了空间。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富裕了村民,还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实现了村民安居乐业。
二、凝聚人心、推动发展,实现精神文明建设新跨越
一部分失去土地的村民得到征地补偿“一夜暴富”,变得不思进取、无所事事,喜欢过度消费,赌博成性。村“两委”班子敏锐地察觉到,村民虽然富了,可精神上还很“穷”,需要用新文化充实村民的精神。为此,村班子努力使文化建设实现“四化”.一是文化阵地现代化。() 年,由于城市的开发建设,村里原有的文化活动中心被纳入吉林市东山区域规划范围。,在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仅用3个月时间便重建了投资1500 万元、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村民文化中心。村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在农闲时节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室、农家书屋平台定期“充电”.各类培训班也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村里还办了一张小报《村情t望》。村民说:“村里啥事都通过小报向我们公开,这让我们更了解村里工作了。”二是文化参与大众化。村“两委”班子把老人、妇女、企业职工组织发动起来,成立了大红花文艺演出队、秧歌队等各种群众文化组织。这些群众文化组织活跃在村民中间,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参与热情。三是文化活动系列化。村“两委”班子每年围绕传统节日安排文化活动,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既给文艺爱好者一个登台展示的舞台,又使建华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同时,村里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十佳村民”、“十佳婆婆”、“十佳儿媳妇”等评选活动,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四是文化内容精品化。建华村“两委”班子坚持用精品创作引导,用先进文化引领,在经费上舍得投入、给予保障,并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训练。村民创作的小品《心意》和戏曲小品《砸花棚》,分别荣获丰满区第二届、第三届“和谐大舞台,人人展风采”才艺大赛的一等奖,并代表区里参加市里的演出,获得了大奖。如今的建华村,群众文化生活活跃起来了,邻里之间亲善和谐了,群众听集体召唤了,集体凝聚力增强了,以前在群众心目中没有位置的村党组织、村委会成了村民的“娘家”.
同时,村“两委”班子从实施民生工程入手,实实在在地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实现了村民生活“ 三个保障”.一是村民住房有保障。村里先后投资2.2 亿元兴建了农民新村,一期工程建楼房16 栋,有698 户村民喜迁新居;二期工程正在建设,开工面积8577平方米,届时又将有928 户村民住上新房;三期工程已经规划,即将动工,到明年底,所有村民都将有新房住。二是福利待遇有保障。村“两委”班子把村民的就业、养老、医疗、教育、救助纳入村民福利保障体系。青年人在本村统一安排就业,老年人每年领取1600- 元不等的养老金,对于考上重点学校的村民子女发放奖学金。村里每年拿出近10 万元为村民合作医疗保险进行补贴,村民不用掏一分钱就能享受到医疗保险。村里还专门成立了红白事理事会,买了专车和设备,村民家里办红白事、过生日,理事会不但送上贺金和抚慰金,还出车、出人为村民服务。三是村屯建设有保障。近3 年来,村里投入800 多万元修建水泥路24 公里,实现了社社通、户户通。村里还成立了30 人的专职绿化保洁大队,投入100 多万元搞工程绿化,使建华新村小区环境与城里的高档小区一样美。村民为此编了顺口溜:“建华班子了不起,修路美化高楼起,村民没有闹心事,和美舒心又满意。”
三、好作风带动好民风,村“两委”班子建设取得新成果
一是村班子带头做表率。为了节约开支,村里积极推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和班子成员兼任村集体企业负责人,每名班子成员都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但大家都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兢兢业业地为全村辛勤忙碌着。一位村民说:“我们的`班子真是好样的,365 天基本上没有休息过一天,就是年三十还要干上半天,晚上还到各家去拜年,他们做的这些事我们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你说这样的村班子老百姓能不拥护吗?”如今,村里有什么事,全村上下一呼百应、亲如一家。二是党员带富做先锋。建华村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主要体现在创业带富、服务民生、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上。在创业致富上,党员带头示范。村党委委员孟庆君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发展畜牧业,搞养殖、养蛋鸡,年收入近20 万元;党员刘海贵利用闲置的厂房,办起机械加工,去年纯收入50 多万元;党员徐海丰、郭丛玉利用庭院发展养牛和养猪,年收入在5-10万元。村里的12 名党员与10 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在生产生活中,建华村党委注重发挥党员作用,把企业党员发展成为生产骨干和车间班组负责人,把无职党员发展成为楼长、单元长,把项目党员发展成为致富能手,实现了村内各项事业的良性运转。现在,建华村党委的影响力非常大,在建华村要求入党的青年特别多,村党委因势利导,严把素质关,优先在致富能人、企业员工骨干、复员转业军人、一村一名大学生等村内先进群体中发展重点积极分子,为建华村今后发展积攒力量。三是严抓细管带作风。村“两委”班子从完善决策、监督、评价机制入手,坚持以公平、公开、公正取信于民,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要岗位人员聘用、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事项,都是按照党支部提议、村“两委”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议案公告、村民会议、结果公布的程序进行。村里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成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和理财小组,畅通监督渠道,凡是村上的事、集体的事,村“两委”班子坐下来商量,严格按照“3+1”制度程序和要求决策实施,并把村委会每月的重大事项、财务收支等情况列出明细公开公示,让群众一看就清楚,一看就明白。村班子每年定期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村里还建立了村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实行“两考两评三民主”制度,年初制定目标责任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张贴公布,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对完成任务的,兑现全年绩效报酬和补贴;对完不成任务的,扣除相应的工资和补贴。
篇3:如何推进文化建设论文
如何推进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
本文对如何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做了言简意赅的叙述,论述了安全文化建设重在教育、重在制度、重在活动,探讨企业安全文化的新思路和新视野。
关键词:贵在坚持、创新、落实
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推行的一种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它是以提升人的潜意识为出发点,建立起以人为核心内容的安全文化的新对策和新手段。如何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安全文化管理水平,让安全文化建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实现安全本质型矿井?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安全文化重在教育,贵在坚持
安全文化是以人的自身健康、安全幸福及和谐稳定为目的,把生产安全的目的、意图及各种安全法规、规程、规定等单调枯燥的条规以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职工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熟悉和掌握,从灵魂深处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功能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它润物细无声,长期持久地影响着职工的行为。正是因为有个过程,才使得一些管理者忽视了其作用。首先在任期内,一些人急于求成,往往会采取能立竿见影的强制手段,以罚代教、以罚代管,进行围、追、堵、截来实现安全的目的.。从表面上看,这些手段在短时期内的确起到一定作用,但往往使职工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出现了明从暗反、消极对抗、应付差事,甚至有意破坏设备的不良心态和行为,长此以往,轻者影响生产工作,造成经济损失,重者造成职工伤亡事故频发,甚至酿成重大事故。要使安全文化能达到一定的氛围、一定的思想精神境界,使之变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为,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投入、连续不断的培训和教育,使培训和教育在职工的心理筑牢难以崩溃的安全文化防线,从而使安全文化变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和规范标准。
其次,要建立安全文化识别系统,在矿广播站开设专题宣传栏目,向全矿职工发放宣传单,做到人手一册,利用大小会议,反复宣灌,组织人员到井口、车间进行演讲、组织文艺演出等,让职工从一进矿门,到科室、区队、车间、班组、井下,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感受到矿井安全核心理念。同时在干部中重点开展“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安全管理观教育,在党员中开展“落实党管安全责任,发挥党员示范作用”专题教育,在职工中重点开展“做安全事,当安全人”的安全行为观教育。结合理念宣传和安全教育阵地,引导广大职工树立安全生产光荣,违章作业可耻的安全文化理念。加大安全文化教培力度,进一步夯实安全文化建设根基,真正使安全文化建设在煤炭企业落地生根,发挥作用。
二、安全文化重在制度,贵在创新
安全文化作为煤矿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必须真正从认识上重视起来,把它纳入煤矿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下大决心去抓,否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一是从体制上得以保障。各级煤矿单位要成立以矿长、书记为组长,分管安全的副矿长、总工程师为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安委会成员为成员的安全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安全文化建设的共同愿景和整体规划,列入矿长安全办公会的主要议事日程,按年、季、月组织实施。要把五大质量七大专业检查验收考核情况,纳入干部月、度政绩考评和工资挂钩,实行末尾淘汰制。上级主管部门要把矿长抓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列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不能仅凭百万吨死亡率去考核矿井的安全状况。
从形式上突出教育,层层渗透。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安全知识活动,活动的对象是全体职工、家属,重点是各个层面上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因此只有执行层的这些人思想认识到位了,工作扎实了,才能把各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可以从学习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坚持做到“七个一”。①学习一本安全规程,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下发的各种纲领性文件,必须融会贯通,用于指导实践。②读一本煤矿专业书籍,以巩固、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解决日常安全生产中的技术难题。③写一篇安全管理体会,不断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④讲一次安全文化教育课,在读书学习的基础上,从矿长到组长,每月给职工讲一次安全教育课,扩大教育面,增强安全知识学习的效果。⑤组织一次安全文化研讨会,每年进行一次,在企业进行安全文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通过研讨交流,表彰奖励,进一步巩固安全文化学习实践活动成果。⑥规范班前会程序和内容,开好每一次班前会,真正发挥班前会的作用。⑦.开好每周一次的“安全活动日”。职工是安全活动日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周五安全活动日才能真正起到作用。自从实行了周五安全活动日“231”活动法(即学习教育20分钟,讨论点评30分,回顾总结10分钟),尤其要求职工人人参与发言,反思一周安全工作,形成经验教训共享,同时组织点评考核,产生互动效应,解决了多年来安全活动日程序不清、内容随意性、我说你听等弊端。
三是实施“八大员”挂牌上岗制。“八大员”由跟班副队长、班长、党员、团员、群监员、青岗员、先模人物和职工代表组成,他们工作在生产一线,分布在各个班、各个点,发挥好“八大员”的示范带头和监督保证作用,实现矿井安全生产。
四是推广井下安全文化建设园地。把安全教育课堂转移到井下施工地点,让职工随时随地受到教育和感染。建议在井下召开安全文化建设现场会,推广样板点、面安全文化建设园地的好做法(井下安全文化建设园地主要包括安全理念、上级的会议精神、安全事故通报、每日一题、岗位操作程序等),使职工在班前会、吃饭、工余休息时间都能进行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说,一个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只要大胆探索和创新,势必会形成具有本单位特色并为职工所认可的安全文化建设载体,成为职工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大课堂。但无论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必须重心下移,把根扎到基层、班组、井下、岗位,广泛吸引职工参与其中,通过这些有“形”的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安全文化引导、规范、约束、激励职工的作用
三、安全文化重在活动,贵在落实
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建设活动,既提高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丰富了安全文化的内容。如在煤炭企业中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论坛、事故案例教育、安全板报、安全橱窗、安全警示牌、安全演讲、家属座谈会、手指口述法、违章职工现身说法等活动和做法,让煤炭企业的广大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也使安全文化和企业文化在活动中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外,还要利用中国煤炭长安网、局域网站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开设网上安全论坛、网上安全课堂,网上事故剖析,通过开展安全漫画展评、安全文艺汇演、安全幽默小品、安全游戏、安全知识抢答竞赛等活动,采用亲人留言、安全短信等温馨化提醒,进一步增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互动效果。
总之,在煤炭企业扎实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让安全文化落地生根是一件需要长期
努力并付出艰辛的事,决不能紧一阵、松一阵,出了问题就抓、不出问题就不抓的错误思想。安全周期稍长,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随之而来的是思想上放松,工作力度减小,职工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出现反弹。所以说,我们必须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始终坚持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修正,时常给安全文化建设这棵大树施肥、浇水、修枝,让安全文化这棵大树的根扎得更深,真正扎进企业管理中去,扎进干部职工的灵魂深处,为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4:推进党的建设论文
推进党的建设论文
一、正确理解三个“执政”名词:
⒈如何认识执政能力的内涵:
执政,顾名思义,就是执掌政权的意思。所谓执政能力,就是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机器,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和水平。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党,执政的宗旨和内容是不同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所以我们讲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⒉执政理论的内涵是什么:
执政是受执政理论指导的。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主要方面。
执政理念。可以理解为执政的指导思想,其中主要的应是价值取向。
执政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执政最重要最宝贵的基础。
执政方略。就是执政的大政方针、战略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的一些重大战略,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执政的方略,如“三步走”战略、依法治国方略等。
执政体制。从执政的角度来说,政治体制也可以称作执政体制。
执政方式。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具体执政,效果不一样。管理国家和社会,光用简单的行政命令不行了,必须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协商的、契约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执政资源。强大的阶级基础是资源,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是资源,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是资源,宝贵的历史经验是资源,,光荣的历史传统也是资源。
执政环境。在国内,我们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创造一种宽裕的经济生活环境;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创造一种稳定和谐的政治生活环境;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生活环境。在国际上,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和国际文明的新秩序,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⒊怎样把握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
从构成执政能力的基本要素来看,直接影响和决定执政能力的主要有三大方面,这也是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
一是执政的制度和体制。这是执政能力的基础。一切执政活动能否正常进行及其效率如何、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制度和体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便捷,这个制度和体制运转得是否顺畅、灵活、高效。所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定要首先在制度和体制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进程,为党的执政活动搭建一个更为广阔和良好的平台。
二是执政的主体。这是执政能力的直接载体。执政能力,最直接地表现在执政主体的能力和水平上。主体是谁?应该是指整个执政党。分解开来,既包括党的领导干部,也包括作为组织的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执政能力是所有这些执政者和执政机构,科学驾驭和运用执政的制度、体制、方式而表现出来的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执政的方式方法。这是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执政的方式方法是否科学、规范、合理,对执政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⒈政治常识解读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只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三大历史任务的要求。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④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工人阶级(其先锋队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只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不断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有利于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⑥综合国力竞争已成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为了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⒉哲学常识解读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要求。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③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④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伟大工程。
三、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这些既是党五十五年来执政的成功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就是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党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保证。 当前,实行科学执政,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决策科学化。
民主执政,是指进一步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党治国理政的实质和关键。人民群众是党的最广泛最宝贵的执政基础。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信任。民主执政就是要巩固这个执政基础;就是要坚持党的执政理念,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以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提供有力的保障。
依法执政,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这是当代国家政党政治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
三者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科学执政是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态度、方法和指向;民主执政是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的保证;依法执政是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要求。
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四、为什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只有在不断改进执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执政能力。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需要。
五、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②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是爱国统一战线。
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⑥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全面加强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⑧要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篇5:乡村文明行动中新农村建设探讨论文
乡村文明行动中新农村建设探讨论文
丈老沟村位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季家办事处驻地东南部,相距2公里。206国道南侧,全村215户,人口484人,占地面积345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特别是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以来,村庄整体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1从村容村貌入手建设文明村庄
一是大声势宣传,争取群众支持。划归开发区后,农村土地变得“寸土寸金”,为变群众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结合办事处开展的大走访活动,发放宣传手册300余册,悬挂宣传横幅12条,大声势宣传乡村文明行动,让群众在环境治理中人人动手、户户参与、家家支持,形成了乡村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大力度整治,改善村庄环境。集中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全村200多名群众积极开展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等“三化”活动,解决柴草乱放、畜禽乱跑、脏水乱泼、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等老大难问题,共移除草堆、粪堆、垃圾堆等“三大堆”近70处,拆除违建、危旧房、空心房20余处。三是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明行动开展以来,累计投入300余万元,新建长1公里、宽6米的村中心大街,水泥硬化房前屋后、乡间小路1万余平米,改造院墙约3500立方米,架设电线余米,安装小栅栏1000余米,安装景观路灯32盏,栽植各类绿化苗木5000余株,修建塘坝、水库各一处;建设完成了健身休闲广场和文化戏台。
2从文化惠民入手提升群众文明素质
一是把民俗文化融入到村庄建设中。该村在乡村文明建设之初,就坚持尊重本地文化,保护民风民俗,彰显地方特色,建设适应当地农民居住生活习惯的美丽村庄。丈老沟村始于金朝大定年间,至今村里仍有咸丰年间重修永济桥石碑及单拱石桥一座,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了丈老沟村的发展。二是把文明建设融入村庄建设中。村里把所有的.临街外墙全部粉刷一新,把道德文化、法律法规、优生保健、文明行为规范等内容搬上墙,把单调的墙壁改造成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形成一街一品,累计粉刷房屋175栋,喷绘墙体3000余平米。三是把文化教育融入村庄建设中。在乡村文明建设中,该村升级了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配套设施。综合文化站配备电脑三台,自建成以来,已举办了6场樱桃种植、粮食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农家书屋藏书达6000余册,有专人值班全天开放,成为村民读书学习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全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整体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3从精神建设入手促进社会和谐
一是组织开展了“四德榜”评选活动。评选出“好儿女”、“好夫妻”、“好婆婆”、“好媳妇”和“好邻居”各十组,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现如今,村民们都争着比孝顺、做模范,生怕做得不好丢面子。“四德榜”是身边人说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励身边人;对获得办事处道德模范和优秀党员称号的两名居民,张榜公示,意在让身边的道德模范现身说教,形成“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良好效应[2]。二是建立良好的卫生保洁制度。为使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村里设置了垃圾箱,将全村划分为3个卫生责任区,每区派两名监督员,各家房前屋外的卫生由各家清理并保持,对检查合格的年底给予300元的补贴,这样就把公共环境卫生彻底清理出来,群众维护环境卫生的自觉性逐渐养成。三是引导村民充实精神文化生活。村委院内的文化戏台达1000余平米,利用村民闲暇时间,该村组建了秧歌、门球、锣鼓、戏曲等特色文体活动队伍,骨干队员近50名,统一配备了服装道具,这些队伍在自娱自乐的同时,经常参加比赛和演出,与邻近村进行联欢,先后举办了5期广场舞、交谊舞培训班,开展了2次村民篮球赛,多次参加区里组织的广场舞比赛。
4结束语
如今的丈老沟村文明行动已初具规模,该村将按照规划设计的布局,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将村庄建设为村庄规划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的“靓丽村庄”。
参考文献:
[1]赵霞.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王萍.村庄转型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D].杭州:浙江大学,.
篇6:分层推进讲究方法激励引导提升质量论文
分层推进讲究方法激励引导提升质量论文
因为08届我带学生的推进成绩较为明显,学校又委以重任,把两个教学难度相对较大的初二班交给我带。之所以说教学难度大,是因为其中一个班虽然是学生层次较好的班级,但却是同层次班中英语成绩最弱的一个班,每次考试比其他两个班英语均分相差2―3分;另一个班是普通班,情况更糟,均分与最好的普通班英语均分相差多达15分,前一次期末的英语均分刚好勉强达及格线。
面对两个不同层次的班级,而且又是两个层次中分别垫底的班级,在刚刚接手的时候,身上压力可想而知。为此,我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结合两个班学生们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分类施教,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考,我接手的两个班级,成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其中一个班均分、优分在白下区名列前茅;后一层次班级均分、优分较以前提升了近二十名。下面是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重教音标,夯实基础
音标就象年迈老人走路拄的拐杖,象婴儿学走路用的学步车,而我们的学生到了初二,却有相当一部分人连最简单的音标都不会。读背单词全靠死记硬背,学英语记单词非常吃力。许多学校教师在初一时没有教会学生对音标的掌握,认为那是学生应该在小学掌握的内容。这一顽疾让学生在读准单词、记忆单词中吃尽了苦头。通过调查研究,我决定要帮学生补上一课。虽然只有48个音标,但却不能在几天之内教完,教得快了,学生根本掌握不了。而且我有两个班,两个班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掌握得快、慢也不一样。于是我每个星期利用周一、周三中午十五分钟时间在其中一个班给学生补上音标,周二、四则到另外一个班,这样坚持了将近一个月时间,教会了学生,使他们基本掌握了英语音标。
二、重视拓宽,提高能力
这些孩子对书本知识掌握,大部分都能做到快、准、透,课本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必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信息。而且通过不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扩大词汇量,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他们的情感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于是在20寒假,我布置每个学生买两本《书虫》系列的图书进行阅读,并要求每人写读后感一篇,在开学后上交并将全班作文张贴在班级中让其他同学阅读。让全班同学把所买的书全部汇合在一起,进行交换阅读,我每周拿出周一前半节课让学生阅读,后半节课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这样坚持了一学期,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分层教学,讲究方法
学生成绩梯度很明显,而且差异很大。班上较自觉认真的学生英语成绩处于中上游,分数位于80分至90分之间;学习上偷懒、上课经常开小差的同学,成绩往往在及格边缘;而本来基础差,再加上惰性较大,不想努力的一批学生成绩往往垫底,平时考试成绩只有二十几分、三十几分,有些学生甚至只有十几分、几分。教学难度极大,往往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于是,我采取分层施教的办法,实施一手抓“优等生”、一手抓“困难生”、合力促“中等生”的策略,使全班共同进步。 一手抓优等生就是要求平常考试在75分以上同学的每个单元背书任务必须在我面前一个一个过,当面在老师处完成背书任务,这一方式会迫使这些“优等生”时刻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成绩就会一直处于上游。一手抓“困难生”就是给每个“困难生”配一个“学习师傅”,“学习师傅”全是从“优等生”中挑选出来的。“学习师傅”的主要责任就是:一要帮助自己的“徒弟”单词、词组、句子的读背及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二要在老师上课的时候,要求“徒弟”坐在“师傅”旁边,边听边抄“师傅”的记录内容,不懂不会的向“师傅”请教。这样,这些“困难生”就在自己很无助的情况下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就不会对学习的前景感到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了。当然,在作业、背诵方面,我也会降低要求,并鼓励他们尽量自己独立完成,慢慢培养他们树立自信心。
四、抓好课堂,减负增效
课本教学是基础,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是课本教学的关键。
(1)备好每节课,讲起来简单,但落实到实处却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通常我让自己备三次课。具体为利用假期看完教学教案,一次备课熟悉教材,确定教学流程与师生互动方式;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为二次备课,澄清自己的模糊认识,交流中统一教学难重点点拨方法,确定梯度练习内容;课前结合教学教案与集体备课在教材上进行三次备课,明确知识传授、教学生成与评价方法,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上好每节课。
(2)上好每节课。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努力把知识点讲到位,讲深讲透。一方面我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我对书本知识的非常熟练和精通,所以在课堂上我会强调重点难点,在45分钟尽量自己讲学生不会的知识点(只有25%的`同学了解的知识点),把75%同学已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讲。做到精讲。
五、开展活动,提升能力
(一)孩子们学习活动注重强化和提高
一是定期布置学生做英语小报,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所学这一单元的重点、难点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一些事。二是举办听力竞赛,配合初三下半年进行的英语口语、听力考试等内容,并给优胜者进行颁奖,让学生们获得成就感。三是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原版电影。要求学生在观看影片之前进行必要的资料收集。
(二)能力较弱班的活动,更注重夯实基础
一是举办听写竞赛,从开学第一次听写开始计算,十次一累加,评出班上总分前10名的同学进行颁奖。目的是督促学生对书本基础知识的掌握。二是举办朗诵比赛,一学期开展一次,全班都参加。每天一个同学上讲台,朗读一个故事或讲一个笑话给全班同学听,同时要求下面听的同学必须回答上面同学的三个提问。一方面锻炼了上台同学的朗读能力和胆量;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其他同学的听力。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慢慢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喜欢英语的同学会越来越多,学习也越来越有劲,学习热情也随之高涨起来,学习成绩自然而然也就很快提高起来。
总之,我自己之所以在英语教学方面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关键在于三点:一是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二是多用巧用方法,使学生感到英语学习不单一、不枯燥;三是多鼓励学生,给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努力目标,使学生经过努力以后一定会达到,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最终教学才会求得实效。
篇7: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摘要:凭借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真切的特征,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的教学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因此,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调整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实现“高效低耗”的教学目标。
1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拼音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音像皆备、图文并茂、交互性强。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教学反馈和调控,也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1)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的情景,使拼音教学妙趣横生,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比如,笔者在教“o”的声调时,运用信息技术演示,一边演示一边模拟公鸡鸣叫的时候,发出“o”的四声,学生们观看了感到很有趣,也跟着教师做拍翅鸣叫的姿势,并且一边拍翅膀一边发音。紧接着,笔者就向学生总结规律:“一声平又平,二声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下山坡”。这样让学生的脑、眼、手、口同步活动,把本来学起有困难的,变容易了。学生充满了兴趣,学得特别轻松自在,教学效果明显。(2)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课件展示形象直观、接近生活、富有乐趣。教师根据编者意图,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图画。启迪学生发现图画与拼音字母音、形有联系。比如:在教学声母“k”时候,笔者先让学生仔细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图上画了小蝌蚪和水草)。你们喜欢小蝌蚪吗?(学生:喜欢)这些可爱的小蝌蚪在那干什么?(学生:小蝌蚪在水草边玩耍)。笔者随后板书“k”让学生看。这个字母像什么?(学生:它像两只小蝌蚪靠在水草边玩耍)这样联系看图,启迪学生想象,不仅增添了情趣,而且使学生容易记住字母的音和形。
2运用信息技术辅助阅读教学
(1)借助动画故事感知教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文本中的文字与视听有机地联系起来。经过多种感官传递到大脑,极大限度地施展大脑“接触、判断、储存、想象”四个智力区的功能,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感知教材。新教材几乎为每篇课文都配备了生动有趣的电脑动画片。在导入新课后,笔者常常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听课文一边看动画。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加之录音中抑扬顿挫的朗读,时常把学生带进故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明白了故事情节,也使他们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状态,增强了了解课文内容的效果,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2)借助录像激发学习兴趣。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借助了光、声技术,生动形象地把教学内容揭示出来,这比教师的讲述、板书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教学《花木兰》时,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词语,如“英勇善战”“巾帼英雄”等,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词语,体会花木兰的机智、勇敢、英勇、善战。笔者又适时插入了一段动画录像,录像中的花木兰在千钧一发之际,临危不乱,想出了通过制造雪崩打败单于,从而挽救了全军的生命,挽回了战争的胜利。动感的画面,生动紧张的故事情节牢牢地吸引住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花木兰的英勇善战,从而也进一步理解了巾帼英雄的含义。看完录像后,当教师提出“你觉得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时,小朋友们都高举小手,各抒己见,课堂上好不热闹。(3)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间的制约,形象地传输、保存和重现知识原型,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知识,从而加快理解和记忆的速度,这就简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在学习《拾贝壳》时,由于许多学生没有去过海边,没有见过金光闪闪的沙滩,也没有见过那些奇特、有趣的贝壳。于是笔者便在课前制作了PPT课件,上课时当学生读道“啊!一只贝壳,犹如一把打开的扇子,太漂亮!看,一个螺蛳壳,犹如一个朵盛开的小喇叭花,多么惹人喜爱!”。笔者便一一出示这些图像,并调出单个贝壳图像让学生边看图边学习语句。这样图文并茂,并且动感,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有一种好像来到海边的感觉,不但增强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学得非常轻松。
3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经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让学生认真欣赏优美的音响,仔细观看有声有色的镜头,体会形象化的语句,形成丰富、清新、多面、立体、强烈的视觉、感觉、听觉印象。从而改进作文指导过程,增强作文指导效果。如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作文:写一处秋天的景色。(1)化静为动,激趣寻源。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因知识不够丰富,阅历太少,观察力不强。大脑中储存的写作素材不多。即使回忆出一些场面,也只是零散的、局部的,结果写起作文来,只能是凭空臆造,闭门造车,不能有感而发,有话可写。因而写作兴趣不浓,害怕写作文。由于多媒体具有化静为动,形声具备的功能。在写作指导时,笔者适当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形象、活泼、直观以及善于感动人的生活场景或事件,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写《秋天的景色》时,笔者让学生主动地去观赏画面,积极思考,选取素材。笔者在课堂上将精心拍摄的'描写“秋天景色”的录像片,放给学生看。将学生带进一幅幅美丽的秋天画卷中,使他们兴趣盎然,在观赏的同时,激发想象,完成素材的选择。(2)视听结合,构思表达。《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该从说到写”,这就是说写作指导必须重视学生的口头语言的训练,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语音设备辅助教学,做到视听结合,引导学生抓住要点,布局谋篇,想象特征,构思表达。例如,写《秋天的景色》,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赏过秋景录像之后,引导学生去认真构思,然后利用语音设备,先让学生戴上耳机对着电视上的慢镜头自己说,自己听,再通过音频传输,互相对说,纠正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讨论加工,再讨论再加工,进一步完善说话内容,厘清说话条理,激发作文兴趣,提高口头表述能力,为涉笔成文打下扎实的基础。综上所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有利于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探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1):7—15。
[2]钟晓雨。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珏。梳理:“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走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Z1):7—11。
篇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论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论文
一、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
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提出,为我党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基础,使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在良好的社会及法律环境下展开,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方面需要法律作为坚强的后盾,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又会促进法律的发展,促使行政执法能力的转变。
( 一)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求
当今时代,依法治国已然成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也是衡量现代化国家政治文明的尺度。因此,我国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使人民群众能够信仰法律的权威,才能保证我国的建设事业顺利展开。只有坚持依法治国的核心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科学化的、程序化的、规范化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是保障,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治理国家的各个方面,最终把各方面的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
( 二)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依法治国是国家各领域事业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现代化包括了社会生活及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现代化包括了行政现代化、司法现代化,以及预算和决策的现代化等领域的问题。但是它的实现需要有力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引导其在正常的法律范围取得预期的成效,进而促进法律的发展。究其实质,就是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来防止公权力的错位及滥用,保证人民群众能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及公共管理事务,保证人民群众的诉求能够得到表达,满足他们的合法权益。因此,全面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战略布局。
二、新时期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我国在法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法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公权力滥用现象逐渐消失,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政治环境变得更好。但是,应看到还有一些问题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一) 依法治国的理论创新和指引具有滞后性导致立法不健全不完善
法治的前提就是各项法律的制定及出台,而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直接影响着法律的适用、执行,进而影响法治的整个进程。改革以来,依法治国理念虽然被广为传播,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还是存在比较模糊的认知,并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进而被忽略。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我国建立依法治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使得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主要表现于: 第一,对于一些现存的社会关系或社会问题没有相关的或合适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干预,存在法律盲区的现象; 第二,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与现实的情况存在差距,相互之间不适用,不能满足现实的情况,一些法律难以在实际中应用,或在应用中存在两难的境遇。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的主要举措
构建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首要的任务就是依法治国,而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必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新的任务。不仅需把依法治国作为基础,而且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其顺利进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 一)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过程中,应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加快构建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及地方性的法规,确保法律正常实施。第二,完善社会公约、行政规章等为代表的社会规范体系,保证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第三,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及时效性,加强法律的预测功能,使之能够提前预判,减少社会矛盾,增强法律的权威性。
篇9:浅谈推进社会组织立法论文
浅谈推进社会组织立法论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组织立法,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截至 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54.7 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8.9 万个,基金会3549 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5.5 万个,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社会组织立法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
目前,现行的法人分类难以涵盖所有社会组织。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是我国法人的基本分类,非企业法人又包括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依据法人分类,社会组织只能划归社会团体法人。但是,一旦涉及基金会,则会发现其与社会团体法人存在明显区别。例如在成立基础上,基金会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的捐赠财产为基础,而社会团体法人以会员为基础;在设立人数上,基金会可以由一人设立,而社会团体法人对成员人数存在严格要求。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仅以社会组织从事经营活动来判断社会组织行为违法的情形。禁止社会组织从事经营活动,将使得社会组织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健康发展。社会组织营利与否的判断标准,不应是社会组织是否从事经营活动,而应是经营所得如何分配。只有社会团体将其经营所得分配给会员时,才能认定社会团体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从事了营利性经营活动。
因此,应当基于我国社会组织的运行实践,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法人制度的立法经验,研究与社会组织相关的法人制度,慎重选择社会组织法的立法模式,明确社会组织的.法人属性,积极推进社会组织法的制定。社会组织法应当采用以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的区分为标志的立法模式,明确营利的判断标准,并将社会组织细分为公益法人和中间法人予以规制。其中,社会团体,既可以是公益法人,也可以是中间法人。而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则应强调其从事事业的公益性,归类于公益法人。同时,虽然社会组织法不宜采用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的分类,但是并不妨碍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的规定,以完善我国社会组织的相关法律制度。社会组织法的制定,将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篇10:浅析依法治校推进法制建设论文
浅析依法治校推进法制建设论文
摘要:在高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便需要坚持依法治校的原则。法治是权利的重要保障,也是制约权利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推动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校,能够保障权利与义务、权利与责任的平衡。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依法治校,推进高校法制建设的途径,旨在推动高校更加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高校法制;依法治校;建设途径
在高校法制建设过程中,依法治校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统筹高校管理和协调高校管理的作用。因此,在高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始终贯彻法治的原则,营造民主、公平、公证和诚信的高校校园氛围,提升高校法制建设水平。
一、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在依法治校,推进高校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高校管理者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条例,有效结合自身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为高校依法治校奠定重要的前提条件。其中,高校管理者应该完善高校管理体制,注重从党群工作管理制度、行政工作管理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和学生工作管理制度等内容入手,全面提升高校法制建设水平。其次,在高校法制建设过程中,除了制定完善的法制规章制度,还需要强化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从而保障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从根本上避免不利的人为因素对高校法制建设产生的破坏作用。第三,积极构建系统完善的高校民主监督机制,切实维护好高校师生的合法权益。在高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批评权,让所有教职工积极参与到高校各项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有效增强高校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最后,应结合高校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高校教育救济制度。随着我国高校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在教育法和教师法中都制定了关于教师和学生的申诉制度。因此,高校在依法治校,推进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构建系统完善的法律救济渠道,为被处罚的对象提供更多解释和陈述的机会,及时纠正高校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当管理行为,从根本上避免高校法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校内侵权行为的外部化和复杂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广大师生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加快高校法制建设速度。
二、明确法制教育目标,优化法制教育内容
在高校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重视法制教育。因此,需要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设置明确的法制教育目标,优化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其中,应该积极立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功能,严格遵循高校法制教育规律,深化改革法制教育途径,以便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量避免高校法制教育目标政治化、抽象化和理想化,有效结合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全面保障高校法制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对于一些复杂的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应该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法制教育内容的取舍,充分注重培养高校师生的宪法观,强化权利观和义务观。在选择高校法制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还需要与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强化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为依法治校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我校作为专业性较强的民航专业类高校,不同工种、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都具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运行手册,都是工作、学习的标准和依据,让师生员工能够通过对法制学习来更好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是,不管是高校哪个专业的法制教育,都需要紧密结合宪法观、守法观和权利义务观,注重培养高校师生的法律观念和信仰,从而促使高校德育与法制教育全面结合起来,优化高校法制教育内容,推动高校法制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强化高校法制宣传,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在依法治校的背景下,为了推进高校法制建设,便需要营造平安校园的法制环境,积极组织高效师生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加大高校法制建设的宣传力度,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开展保驾护航。其中,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参与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培训工作,坚持以领导带头,全面学校《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民法》等法律法规的条例。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高校校务公示栏、班级黑板报和法制宣传橱窗等、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法制宣传,积极组织广大高校学生参与法律知识竞赛、“知法守法”征文比赛活动,有效增强高校师生的法制意识,促进高校法制建设。
总而言之,法治不但是权利的保障,也是制约权利的重要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权利与义务、权利与责任的关系。通过加强高校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校的原则,能够让高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制度和管理内容合法化,让各项法律关系明确化,从而保障高校法制运行更加通畅,有效打造高校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乔秋珍.法治国家理念下如何加强高校法制建设[J].法制与社会,(25).
[2]庄瑞梅.健全法律事务管理工作全面推进高校法治建设[J].办公室业务,2016(2):45.
篇11:推进利率汇率改革论文参考
推进利率汇率改革论文参考
摘要: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存款准备金被视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其中,存款准备金因为其货币乘数效应而会给社会金融及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往往是中央银行慎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我国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2003年的6%逐渐提高至2007年末的14.5%,2007年年内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10次之多,存款准备金跃然成为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常规工具,本文旨在对我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及效应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存款准备金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存款准备金被视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其中,存款准备金因为其货币乘数效应而会给社会金融及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往往是中央银行慎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在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的西方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逐渐趋于零的发展趋势,而我国却恰恰相反,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2003年的6%逐渐提高至2007年末的14.5%,2007年年内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10次之多,存款准备金跃然成为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常规工具。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概述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并进行资金清算需要而存入中央银行一定数额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模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一般来说,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中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一旦获得储户存入的存款,就须将一定比例的存款再存入作为货币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这种货币管理制度就是通常所说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证银行券和客户存款的兑付。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它正演变为央行调控金融机构存款派生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一制度下,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通过存款准备金账户进行资金清算和流动性管理,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有研究认为,完整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的内涵不仅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和调整,还包括所需缴存的金融机构、不同类型存款(资产)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作为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类型、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式、存款准备金是否付息与(付息时)付息利率的确定和调整,以及违反这一制度的相关罚则等。但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和调整仍然是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核心,也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存款准备金制度具有较强的告示效应。存款准备金比率升降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预示图,中央银行调整准备金比率是公开的、家喻户晓的行动,并立即影响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头寸。因此,调整准备金比率实际上是中央银行的一种有效宣言;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强制性。存款准备金比率一经调整,任何存款性金融机构都必须依法执行;另外存款准备金制度通过决定或改变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通常被认为货币政策的一剂“猛药”。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功能演变
依据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体系中实际发挥的作用,其功能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1984-1998年:中央银行筹集资金手段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1984年,最初设定的目标是为人行筹集资金,用以支持信贷结构从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为大型建设项目融资。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人民银行从而中央财政获取资金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此相对应,人民银行对存款准备金支付相对较高的利率。
(二)1998-2004年:一般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1998年同业拆借市场的恢复运行,改变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我国基本上构建了间接型货币政策操作程序架构,存款准备金制度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般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然而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利率工具难以在短时期内成为我国调节银行信用总量的有效工具,所以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频繁应用的主要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期间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三次调整,其中1998年3月21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七大项,核心内容有二:合并备付金账户与准备金存款账户;将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至8%。
(三)2004年至今:一般性与结构性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与支付清算保证
面对2003年来我国出现的经济过热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过热特征,央行创造性地将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改造成具有结构性调整功能的一般性操作工具,即将银行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等指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了货币政策职能与金融监管职能的有机结合,也创造性地发展了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属性。
特别是2006年7月至2007年末,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为了防止经济由过快向偏热发展,央行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仅2007年年内上调竟达10次之多,存款准备金率也由2004年的7%调至2007年末的14.5%。存款准备金制度已经成为央行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三、近期我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分析
2006年7月以来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上调主要针对流动性过剩问题,希望通过此种方式对资金的流动性进行回笼,对整个经济实施宏观调控,防止经济由过快向偏热发展,防止通货膨胀。
1.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信贷规模激增
据统计,截至2006年11月,银行人民币存贷差已达11万亿元,银行手中可供使用的信贷资金空前泛滥,截至2006年9月各项贷款合计为221035186亿元。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来说,出于自身收益的考虑,在流动性严重过剩的压力下,商业银行的放贷热情必然提高。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银行完成重组和IPO这种融资的增加实际上是资本金的增加,扩大了商业银行信贷的杠杆效应,可以使银行的新增贷款成倍增长。如果不把流动性控制在适当水平,银行过度扩张贷款的压力会再度上升信贷规模将出现高速反弹,这势必会加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过热现象。
2.国际收支顺差矛盾突出
中国海关总署1月11日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全年中国进口总额9558.2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2180.2亿元,累计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2007年末国家外汇储备已达15282亿美元。高额贸易顺差及外汇储备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占款,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量,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3.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投资过热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前3季度,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61800亿元,同比增长达28.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0.15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10062亿元,同比增长达2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3%,增幅虽比上半年回落2.15个百分点,但依然比去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指标仍在高位运行。
4.公开市场业务及再贴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为了对冲由于购买外汇而增加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加大了在货币市场进行债券正回购、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但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在对冲持续刚性增长的外汇占款时,受到了一定限制;而我国目前的再贴现率已经较高,上调再贴现的空间有限。由此,提高准备金率成为中央银行可以动用的较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四、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1.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预期效应
2007年1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4万亿元,从理论上看,存款准备金率每上升0.5个百分点,可冻结资金约1700亿。而2007年1月之后存款准备金率经9次上调,由9.5%上调至14.5%,累计上调5个百分点,冻结资金约1.7万亿,而依据货币乘数的原理,在理论上央行可以冻结的`资金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商业银行的资金总量,防止信贷资金泛滥,缓解控制流动性过剩问题。
此外在三项货币政策工具中,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更加直接、作用范围广、政策时滞时间短、央行调控的主动性更强。而且存款准备金率具有非常强的告示效应,存款准备金率的一再上调表明了中央的调控态度与调控决心,进而间接影响微观个体的投资预期。
2.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效应局限性
首先,金融创新弱化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作用的力度。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调高或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相应减少或增加,从而收缩或扩大信用。这里,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相对固定,这样才能对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做出反映。金融创新破坏了这一前提条件,由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业务和创新工具轻而易举地通过货币市场调整其超额准备。超额准备弹性的增大,使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度减弱。
其次,政策的时滞效应影响了存款准备金制度调控的短期效果。从国内经济形势过热,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强,到央行意识到必须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调整,是一种认识时滞;从认识到央行决定采取实际行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所需要的时间是此项货币政策的内在时滞;而提高了存款准备金以后,到对宏观经济活动发生影响,取得效果,需要更长的时间,即外部时滞。一般情况,央行采取措施以后,不可能马上引起最终目标的变化,需要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慢慢影响各个单位的经济行为,从而对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另外由于政策的时滞效应又可能带来矫枉过正的副作用。
再者,国际收支顺差冲销了存款准备金的调控效果。流动性过剩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国内问题。在国际国内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仍面临着巨额贸易顺差的压力。而外汇占款会在很大程度上冲销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紧缩银根的效果。
因此,鉴于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形势的整体变化,单纯的依靠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难以实现紧缩的货币政策,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还应辅以多种货币政策,积极推进我国利率及汇率改革,以更好地控制资金的流动性,使宏观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鑫,张玲.《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缘何频繁化》.《商场现代化》,2007,2.
[2]张敬国,王晓红.《近年来存款准备金在货币政策调控中作用的变化》.《经济研究参考》,2006(95).
[3]黄诗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政策评析》.《发展研究》,2005(5).
[4]王丽.《试析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果》.《商业经济》,2005(6).
[5]芮莉.《论货币政策工具的优化——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经济问题探索》,2004(3).
[6]朱恩涛,朱瑾.《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新解——内涵、作用机理与发展趋势》.《经济问题探索》,2007(4).
【激励农村干部 推进农村建设论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推进职能转变工作总结2022-05-25
二○○三年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报告2022-04-30
述职报告存在问题2023-02-08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人员培训计划2023-04-24
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论文2023-11-12
人才工作总结2024-01-19
干部队伍建设总结2022-09-03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助力生态农业建设论文2023-08-19
述职报告存在的问题2024-05-17
学校教师进修个人工作总结202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