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与管理执行力的关系论文

时间:2022-12-15 07:41:0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与管理执行力的关系论文(通用13篇)由网友“uk水硕学术混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与管理执行力的关系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与管理执行力的关系论文

篇1: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与管理执行力的关系论文

在市场化经济时代,企业正面临着体制改革,同时还必须面临重重压力与挑战,从而给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强调企业必须不断提升管理执行力,优化企业的整体运营。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可以让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收获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社会效益。而行政管理体系和管理执行力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载体,而后者又是前者的灵魂。对此,企业在把握二者关系的同时,要加大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力度,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1企业行政管理体系概述

行政管理原指政府公共服务管理,不过在市场经济改革以及现代化管理制度建设的进程中,企业内部开始逐步构建系统全面的管理体系,使行政管理也开始在企业管理中进行应用,也促进企业不断构建与企业发展实际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企业加强行政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取得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是整个经济市场,因此行政管理体系必须将整体作为战略出发点,秉持市场化理念,完善行政管理体系的内容。企业行政管理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计划工作。企业在开展各项行政管理工作时无论大小都必须拥有明确的目标,制订科学的计划,才可以保证各项目标的有序落实,从源头上保证工作的合理性。第二,组织工作。在企业运转的过程中,组织工作非常必要,因而需要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确保行政管理能够顺利实现。第三,指挥工作。企业在运营的过程时,必须要有正确的管理指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把握行政管理工作的精神。第四,控制工作。所谓控制工作,就是要做好行政管理的监控与调整,在管控结合的条件下促进企业有序进步。

篇2: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与管理执行力的关系论文

管理执行力指企业员工落实战略决策、思路与工作流程等环节中的一种实践能力。大量的企业实践案例证明,企业成败和管理执行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管理执行力包括员工和企业管理者的执行力,而不仅限于员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上下一致共同促进企业管理发展。管理执行力和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之间的关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大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力度,进行内部调整与改进,有助于发挥管理执行力,为提升管理执行力奠定基础。假如企业要想保证各项管理指令得到贯彻执行,就要完善行政管理体系,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凭借较高的管理执行力处理相关工作。第二,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能够为落实管理执行力提供制度以及机制保障,而且要在确保行政管理体系完善的前提下,才可以挖掘企业的各项资源潜能,处理企业内部的诸多矛盾冲突,让企业拥有持续性的发展动力。第三,在建设企业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管理执行力的意义与价值。管理执行力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正常运营的必要条件。

3企业构建行政管理体系的方法

3.1健全清晰合理的行政组织机构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有序地完成各项组织工作,因而在构建行政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前提条件就是要完善组织机构,有效保障政令通畅。而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就成了企业的指挥系统,更是企业各项战略性决策传达的根本载体。在行政组织机构建设的过程中,需结合行政管理职能进行合理规划,确定企业内部的管理者,明确各项工作的负责人员,对各个管理细节进行有效指导,确保整个行政管理机构能够按照规范化的管理程序开展工作。在完成组织机构的架构建设后,接下来则必须革新机构中的管理模式,明确各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能,坚决避免出现多头和越级领导问题。因此,可以在组织机构内部制定明确的职能制度,规定各岗位工作人员需承担的管理职责,同时明确具体的工作程序和秉持的原则。当然,企业可以根据相关人员在组织机构中的表现进行选拔和淘汰,最终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行政管理团队,让整个组织机构可以有序运转,彻底改变过去行政管理体系组织内部混乱的问题,也让统一化领导和统一化的行政管理目标顺利实现。

3.2有效构建企业的优良执行文化

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团队协作是必不可少的。团队是一个拥有共同理念与目标的共同体,在团队中所有人会充分凝结智慧以及发挥个人的力量,共同完成有价值的事情。在整个过程中,每个人员的能力与心理关系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应该具有互补性的关系,同时还要拥有共同价值观以及责任感,以便打造一支拥有统一化思想与文化的团队,从而才可以让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前景无限,最大化地发挥行政管理的效能。针对此情况,在打造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团队协作力量,必须积极构建企业优良的执行文化,增强行政管理的执行力,让广大员工以及企业管理者都投入企业建设中,形成强大的合力,助力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精华的凝结体,对行动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考虑完善行政管理体系与提升管理执行力的实际要求,打造符合企业管理特征且有助于企业灵活运转的执行文化。为了保证先进的'文化理念贯彻落实,企业需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在员工群体中进行普及,不断提升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确保行政管理工作长效发展。

3.3建设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难度大,而且整个过程十分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在人员、环节、机构等诸多方面进行严格把控,同时行政管理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中,始终会受到内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所以,企业要打造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执行力,并彻底打破企业层面的系统论观念,不能够在个别理念的约束下陷入思想僵化,以免出现理论和实际脱节问题,难以有效推动企业行政管理长效发展。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不管是行政管理体系建设,还是企业日常的发展与运营,激励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不管哪一种管理事项,如果缺少完善的激励机制,就无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那么管理执行力也将无从谈起。因此,建设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企业行政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但是在激励机制建设中,企业需要整合制度激励、物质激励以及精神激励,满足广大员工的多元化合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也让他们的管理执行力也得到全面发展。为确保激励机制更为透明和简便易行,在运用激励手段的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以便及时跟踪和反馈重要的信息。

3.4加大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力度

目前,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现代化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未来企业走向现代化运营的必经之路。在行政管理体系中引入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力,还能够从外部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让企业在管理运营中拥有极大的优势,最终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企业行政管理体系建设首先需要关注内部网络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同步实施内部管理信息化,打造信息化管理体系,运用和落实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工具。为保证信息化管理有效落实,不断提升管理执行力和管理效率,企业需要在软硬件建设方面进行优化改善,不断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4结语

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是企业运营管理体系的中心,与企业管理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紧密的关系。管理执行力是企业管理的灵魂,是保证行政管理目标和相关任务落到实处的保障。面对这样的发展现状,企业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提升管理执行力为宗旨,构建科学系统和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启明.健全行政管理体系不断强化企业综合执行力[J].企业导报,(2).

[2]韩严明.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与管理执行力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4).

[3]郑伟伟.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组织结构设计与再造[J].大众商务,2014(20).

[4]蔡步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变革的影响探讨[J].商场现代化,(7).

[5]敖芝强.把脉管理中枢——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与管理执行力[J].中国数字电视,(5).

[6]谢洪兵.论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执行力提升的路径[J].商业经济,2009(18).

[7]马欣.潍坊特钢集团现场管理执行力提升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

[8]朱彦华,金志艺,罗昌美.提高石油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执行力的途径[J].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2014(2).

[9]何安南.基于执行力文化的医院行政管理流程体系建设[J].现代医院,(5).

[10]付爽.探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创新实践路径[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11]李觊.关于提升中层行政领导者执行力的对策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

篇3:企业执行力与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关系

执行力问题一直是企业管理层十分关注的问题,因为如果没有了执行,其他一切再好的问题处理方案、再科学的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应用都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更谈不上企业绩效的提高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了。然而,执行力不足似乎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通病。笔者曾咨询服务的一个企业同样也是如此:作为常务总经理,他事必躬亲,从工人请假、休班倒班,到班组生产安排、设备布置与改造,甚至工人借款都是其主要工作。问其原因,他总是说:下面的基层管理者及员工工作能力太差――你安排的事情若是不盯着,你一放手,下面的人做起来就“走样”了,我这样也是没有办法呀。

要解决企业的执行力问题,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从人力资源系统建设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分析解决:

一、人力资源系统建设的前提:

1、战略环节:企业的战略方向和目标、运行策略和运行模式的选择,是企业高层领导者最先考虑的问题,这也就是保证了企业做正确的事是执行力取得满意结果的前提,否则,执行力再好,也不会有优良的绩效。这些在此笔者不再阐述了。

2、组织环节:部门及岗位的职能职责划分必须明确、科学合理,符合企业业务流程运行的需要,这样员工执行起来才能目标明确:哪些事情是他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他不应该做的,以及各种事情是怎样做的、做到何种程度等等,员工做到心中有数,就不至于内心茫然而无所适从了。组织环节的表现形式是组织部门、岗位的设置和职责的划分以及岗位说明书、业务流程图等。但是,在一些企业里,有的人对自己的岗位以及自己主要职责都不清楚的现象却很常见,岗位设置不合理、职能空缺与交叉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了。

二、完善人力资源系统建设,提高企业执行力

1、招聘与任用环节:部门岗位有了确切的目标和明确的职能分工后,下一步就看员工执行的能力了,就需要对员工的相关能力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安置到相应的岗位上,也就是人岗匹配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招聘时把好关,招聘环节主要是看应聘者是否达到企业岗位所需任职要求:基本工作能力、所需知识经验与技能、可培养潜力,还有其价值观、道德观等等各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对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感如何?如果员工对企业发展漠不关心、内心处处与企业向背离、没有责任感和进取心,没有做好工作的愿望和动力,即使他的学历再高、经验再丰富,那么他是也不会在企业里具有较好的执行力的。这一点是目前中小型企业忽视或难以做到的。而对于企业内部的人员调配,同样应该通过一套工具特别以往的工作表现及其绩效情况进行职业能力素质的评估并合理配置,做到人岗相配。

2、明确的流程和全面规范的制度:岗位人员了解自己的职责后,还应该对怎样履行其职责的流程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使得执行正确、及时、有效,从而避免少走弯路,提高执行的效率。另外,对于执行的流程和结果还要有制度方面的激励和约束,执行效果较好的予以正激励,执行效果没有达到要求的执行行为,应当予以负激励。

3、绩效管理环节来看:提高企业执行力,绩效管理环节非常重要,它是对执行过程以及执行结果的检验,它对于正确地执行、提高执行效率起到直接促进作用。绩效管理过程包括共同制定绩效计划、绩效辅导与沟通、绩效评价、绩效反馈与改进四个环节。然而我们平时执行较多的只是绩效评价环节而忽视了其他三个环节,应用上也仅仅是用于对员工的奖惩。这样对于提高执行力、提高绩效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上级领导的沟通与辅导以及绩效反馈中给员工提出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对于员工认识目标、改正错误、提高执行能力最终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具有不能忽视的作用。

4、激励环节来看:要保证员工按照企业的要求工作,提高执行力,激励环节必不可少,特别是及时的正激励和必要的负激励。要根据执行的表现给与不同的激励,这样有利于树立和强化正确行为的导向,矫正错误行为。正激励包含了:薪酬奖金、旅游休假等各种奖励,还包括榜样激励、感情激励、表扬激励、目标激励、参与激励、晋升激励等各种非经济的方式。据笔者了解的企业中却懒得使用各种非经济激励手段,而是惩罚、罚款成分较多,奖励与各种正激励的成分较少。

5、培训环节看:大家已经认识到提高执行能力,培训环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训内容可以是与执行有关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是技能的传授、经验的交流,也可以是执行理念的宣传与固化。通过培训,宣传鼓励积极执行的行为,反对消极执行不负责任的做法,使得强执行力观念深入人心。对于企业来说,易于推行的是理论知识的培训和执行观念的推广,而真正执行技能的培训是通过知识和实际操作的不断反复强化与训练来施行的,它的培训依据是对日常绩效表现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提升执行技能培训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结果也是不易被明确的和明显衡量的。

6、最后是执行力的文化氛围塑造:领导要推行建设并带头塑造强执行力的企业文化,使得强执行力深入人心,并演变为日常的行为习惯。这样,强执行行为会成为员工习惯性行为,而对于较弱执行力行为则以另类视之。值得一提的是领导要成为具有强执行力的典范,否则,一旦领导破坏了这种文化与习惯,前面所说的都会功亏一旦的。比如,在企业里的上班迟到、中午饮酒、工作场合禁烟等等,充分说明了这种示范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体系建设,我们相信:企业的执行力会一天天逐步得到提高,企业绩效也会逐渐得到改进,最终达到的企业目标。

[企业执行力与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关系]

篇4:探析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论文

探析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论文

1.对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基本认识

从企业管理人性化理念的角度来看,企业管理体系主要是由组织机构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样三个子系统所构成,在这其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就是组织机构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则主要是对企业执行力进行明确的命令层次划分,使得信息的传递以及命令的传达更加及时和准确。

行政管理这样一个概念原本强调的是政府的公共服务管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建立、发展和进步,最终也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这样一种较为完善和全面的管理体系和制度,这样一种管理制度与理念和政府管理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无疑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主要就体现在,政府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希望社会服务效益最大化,而企业的终极目的仍然是希望经济效益最大化,在进行探讨和分析时是必然需要关注和重视这样一个重要区别的。

而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主要职能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决策职能,二是通过对指令进行传达来实现沟通协调和服务职能。也就是说,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并不是大家通常所想象的那样。

2.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与管理执行力

2.1 管理执行力的基本概念

所谓管理执行力,主要指的是企业内员工在日常工作当中贯彻实施管理人员所制定的战略决策、工作思路以及工作流程的实践能力,基于这样一种基本的定义和要求就可以看到,企业员工管理执行力主要体现在流程化、准确化、高效化和结果导向化等四个主要的方面。在实施和执行的过程当中,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在于准确传达信息,使得员工无论是对于任务的最终目标还是任务本身的重要性都能有非常直观和准确的认识;相应的,员工的职责就在于准确领会和把握管理者对于自己的指示和要求,在良好的信息沟通以及传导机制之下来完成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总的来说,企业管理执行力所针对和面临的对象是全面的,并不局限于企业员工身上。

2.2 管理执行力与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管理执行力与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需要从三个具体的方面来进行说明和分析:

第一,就是要对企业内的行政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完善和优化,即企业内的行政管理体系是管理执行力发挥作用的必要而又根本的源头和载体,如果在企业管理环节当中希望管理指令能够始终保持稳定有效传达并得到认真执行,就必然需要对行政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基于此来保证在减少信息传送层次的同时提高信息传送各个层面人员的实际能力和素质。

第二,科学的企业行政管理体系同样是管理执行力实现的制度和机制保证,只有保障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完整和稳定才能够保证整个企业内部的资源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及时处理和化解企业内部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基于这样一种保障关系来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动力和支撑。

第三,还需要在进行企业行政管理体系构建的同时认识到管理执行力本身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管理执行力都是其灵魂,都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并获得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2.3 认识企业管理实践当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企业管理实践当中,忽视行政管理的现象还是十分普遍的,考虑到行政管理体系构建在企业当中需要涉及到较多方面的人事和工作环节,因此我们认为,行政管理的缺失与不足同样是多方面原因所共同造成的,包括企业执行力与执行目标的不一致、业务流程的不规范、管理者的认识和意识不到位以及员工自身的态度和素质等,这样一些问题的存在与发生都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内行政管理体系的正常构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行政管理工作本身无关的问题也有可能导致同样状况的发生,使得行政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和行政责任落实相互推诿的状况时有发生。这样一些状况在企业的规模变大后会体现的更加突出和明显,对于企业本身发展的不良影响也会更加突出,执行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1是对企业管理这样一个概念和工作本身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管理人员对企业管理的认识和研究都不够深入和到位,也就无法从更高的层次上来系统地认识企业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制度建设方面也相对不健全,使得企业内即便有制度建设,但是在实施过程当中却完全发挥不出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最后也有可能是由于企业管理队伍的缺乏所造成的.,企业管理团队如果在执行力和执行文化上都没有进行良好建设的话,同样也会导致企业管理工作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出现。

3.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

上文当中对管理执行力的基本概念以及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原理和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说明,在此基础之上更进一步的来探讨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希望能够切实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3.1 建立清晰的行政组织机构

构建起清晰完整的行政组织机构是希望最大程度的实现政令畅通,从本质上讲,就是对整个公司内部的指挥系统和命令传达层次进行必要的规划与设计,也就是最大程度的明确和规范公司内部谁服从谁的命令,而谁又对谁的工作进行负责和指导。在企业行政管理体系构建完成之后应当尽可能的按照规定和要求来进行,在此过程当中最忌讳的就是多头领导和越级领导,这样两种状况较多出现在国企当中,这样一种不良的领导和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各个部门的领导以及人员等都无法按照自己的职责规定来进行工作。针对于这样一种现实的问题,通常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进行解决,具体来说,就是在企业内部构建起刚性的行政组织构架,以此为保障来进行企业行政管理工作。

3.2 建立良好的执行文化

在一个企业当中,所谓团队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个具有共同目标和理念的群体,大家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聚集到一起来共同完成一件大家都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在此过程当中,不同人员之间的能力关系和心理关系都应当是互补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构建起具有相同价值观和使命感的团队,也只有这样的团队,才能够在企业的行政管理和前景发展当中切实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通常可以以企业主要的负责人,如总经理为中心,然后以不同标准的半径来进行画圆,这样就能够相应形成不同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半径,进而形成不同的管理团队。具体来说,如果按照通常的划分可以将整个企业的高层领导划分到决策层,而企业内的部门经理或者是地级分公司的领导们则可以形成企业中层,除此之外,在企业内部具体执行任务的人员则可以统—划分到执行层,也就是企业内的基层。这其中同样需要注意的就是国企,国企当中进行管理执行力发展与保障遇到的主要障碍通常就是执行文化的问题,很多单位从事业到企业的转变已经非常的痛苦,在管理过程当中如果还需要进一步的抛开私人情面的话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不这样的话就完全难以适应于现代企业的管理特点。正是因为如此,在管理过程当中还是有必要对行政管理体系进行清晰而明确的划分的,对于一些处于过渡期的企业而言,往往还需要公司领导的亲身垂范,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构建起企业应有的企业文化。

3.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管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的人员、机构以及环节都十分复杂,而且整个管理过程始终都处于动态和变化之中,并时刻承受着来自于外界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层面系统论的观念,同样也不能过度的局限于一些个别的理论,使得理论和实际状况之间存在更大的出入,最终完全无法指导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事实上,本文的核心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人性化和人文化的手段来进行企业管理行政体系的构建,希望对相关方面的工作人员有所帮助和启示。对于企业管理工作而言,管理的深处还是激励,任何一种管理工作的进行如果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的话,是很难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斗志和积极性的,因为对于员工而言,无论是工作动力,还是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是需要企业源源不断的激励来实现的。在激励机制之上,相应的监督机制也要有,这对于企业管理执行力的提升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严格的监督机制,一方面能够形成更加全面和完整的信息反馈圈,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激励机制本身更加透明和可行,最终通过激励的手段和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执行力。

3.4 重视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行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从外部来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状况之下,在管理工作当中深入贯彻和应用信息化技术是必然的趋势和选择,企业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的巨大优势,才能够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规避自身的不足,最终借助于信息化来实现飞跃式的发展。企业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建设,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加大企业内的网络建设投资,与此同时同步进行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化,并尽可能的在企业内部推广先进信息管理工具的应用,这样一方面能够在整个企业内部更好的进行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推进,另一方面也更加有利于企业管理工作和管理流程的确定和应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通常就意味着商业流程的再造,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必然面临着管理体系、业务流程以及工作习惯的彻底改革。

总而言之,在企业内部进行行政管理,最为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时刻关注、重视和着眼于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不是为了管理的形式而管理,在管理工作进行过程当中要摒弃面子工程,尽可能的将行政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使得企业能够在良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上更好更全面的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服务功能。

篇5: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组织结构设计与再造

【摘 要】 在行政管理学日益发展和多元化的今天,将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作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分支来研究,不仅有其理论依据,也能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改革做一些新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组织机构?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就是国有企业根据获取利润的核心目标,建立起一套非生产性组织体系,并在其中对非生产资源实行有效管理的方式与手段的总和。未来企业中,庞大的生产部门随着技术革新和信息化管理日益发展而大量裁减,行政管理借助信息处理技术成倍的提高效率,其部门也呈缩小的态势。人事、财务等部门将成为一个提供信息和资金等的综合性服务体系,而不再行使层层管理的职能。以往的部门设置将为事务部所代替。企业通过信息分析确定市场需要,制定经营日标,然后成立事务部,召集相应的人才去完成日标。这些事务部是动态变化的,视任务的操作流程而定。企业行政管理更加注重动态团队管理,主要解决如何有效“集成”人才并对其进行任务期内有效管理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行政管理还而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自1979年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允许企业按市场供求调节生产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无论从经营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运营理念还是先进管理技术的运用,信息化的普及,国有企业在这三十年中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开始的,因此,在企业管理改革中,行政管理的改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忽视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环境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同时,新世纪企业的竞争重点也开始转移,从以技术和管理的竞争开始转向人才的竞争,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适应新形势,改革陈旧的管理模式,以实现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到目的。?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大环境中,要制定适合企业当前运营状态、提高人员工作效率的行政管理制度,将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再造放到重要地位,运用现代的管理技术,将层级式组织结构逐渐向扁平化靠拢,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以使原本低效无序的行政管理工作变得高效有序,海量的基础信息得以留存,为其他管理工作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信息化技术的采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精简企业行政管理的人力资源和运营成本,使得企业得以用更多的人力物力发展自身的主营业务。?

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私人企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出资方式,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其财产权属于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国家所有,因此,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就不能完全等同于其他性质的企业,将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点追求目标。但是国有企业的改革由于受产权清晰原则的指导,很多管理者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淡化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性质,甚至出现了很多侵吞国有资产的不良现象。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就要求要打造出既有过人的经营管理能力,又有过硬思想政治水平的管理队伍和领导者,这也是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一直以明晰产权,放权与企业为原则,这就使得长期以来依靠政府计划经济进行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国有企业逐步走向市场,在企业自身利益和市场竞争的驱使下,国有企业开始了漫长的改革历程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使得国有企业虽然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成功的实现了角色的转变,但是其内部的行政管理机制却面临着严重的老化。?

目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制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有两种倾向,其中一种是忽视规章制度建立,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开展工作。企业没有完整可依的规章制度,人员分工不明确,工作没有具体流程,分工不清楚,责任不明晰,这样就会造成企业运行没有秩序,职员工作积极性低,办事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工作效率,造成极大资源浪费。

另外一种是官僚思想比较严重的行政管理干部,忽视公司的实际需要和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把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完全独立于其他各个部门,这样就会极大浪费企业资源,降低企业工作效率,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建设和发展。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对企业本身的业务不了解、不关心、不熟悉,管理时往往脱离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布一些根本无法推行和实施的规章制度,引起其他部门对行政管理部门的反感和排斥。于是造成其他部门尽量减少与行政管理部门的交流,而行政管理部门也相应减少开展对其他部门的各类相关工作。一方面行政管理脱离了实际,就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另一方面,其他部门更加排斥行政管理,减少了行政管理部门了解信息的机会。?

以上的两种倾向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都形成了很大的障碍。企业行政管理的目标和实质都在于为企业实现其战略发展目标而服务,为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企业职员服务。而绝对不能本末倒置,不然就会大大降低职员的工作积极性,损害公司的利益。?

因此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设计与再造迫在眉睫,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能够解决层级式组织结构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面临的种.种难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将原有的增加管理层次的方式改变为增加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使得整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从原来的金字塔状压缩为扁平状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被越来越多的采用,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由于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强调分权,各个管理层级之间的联系相对于层级式组织结构来说较少,更多的权力被分给了位于管理层级中低端的基层员工,每个员工所负担的责任和权力都相应增加,使得整个组织能够更加有效的运作。同时,传统的层级式组织形式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在扁平式的组织结构中,由于纵向的管理层级减少,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时间和准确度大大增加,使得整个企业能够很快的以整体的姿态对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适应了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保证了企业的新鲜活力。?

在提出扁平式组织结构时,就不得不提到它得以普及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它普遍存在于世界大多国际化企业的客观外部环境,这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管理者有能力处理管理幅度大大增加后指数化增长的信息量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是强大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支撑起了整个扁平化的网络式组织结构,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失真度无限趋近于零,使得整个企业的组织管理处于高效的运作状态。?

企业的组织机构扁平化的实现,意味着减少管理层级,而大大增加每一层上的管理幅度,这就要求企业在管理模式方面有相应的改变,将传统的职能管理模式改革为流程化管理模式。重视各个职能的管理和控制是职能管理最重要的特点,每个职能部门往往只关注本部门的智能的完成程度,对整个部门实行垂直的管理控制,部门之间一般缺少完整而有机的联系;而流程管理的目标是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以顾客需求和市场占有率为导向,整个企业的运营行为是一个总流程,而其他众多的部门行为是这个总流程下的流程集合。?

职能管理主要矛盾是缺少准确的时间标准,这一重要的工作标准一般是由本部门的主管领导临时确定,这不但加重了部门主管领导的工作量并且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导致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大幅降低。而流程管理则正好相反,每一项工作都是流程的一个单元,是一个流程的节点,每一步的完成都必须满足整个流程的时间要求,时间是整个流程中的重要标准。?

由于企业文化和员工观念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可能等到企业文化和员工观念完全转变了再进行扁平化的改革,为此,国内有学者提出了企业组织结构虚拟扁平化的概念,来解决国有企业组织结构从层级式向扁平化过渡的问题。所谓虚拟扁平化,是在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应用现代信息处理手段达到扁平化的基本目的。即在传统层级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共享,不必通过管理层次逐级传递,从而增强组织对环境变化的感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通过计算机快速和“集群式”的方式传递指令,达到快速、准确发布指令的目的,避免失真现象。如果在一个大型的国有企业采用虚拟扁平化,其组织结构从结构图上看并没有变化,每一个层级都有原有的副职,但其管理模式确实扁平化的网络模式。这是因为在企业内部可以建立完善的基于内部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企业实行流程化的管理。每一项工作都是作为系统中的一个子流程来进行管理,由项目负责人在总领整个流程,企业其它的管理人员只负责为该流程提供各种资源和服务,配合整个流程的展开。这样,既保证了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又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流程化管理,将组织结构虚拟扁平化,可以作为国有企业在组织结构扁平化改革中的过渡,逐步实现真正的扁平化网络管理模式。

?

参考文献:

陈阳.社会转型与企业社会责任\[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金占明,马力.中国著名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水古雅一.经营伦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篇6:成本管理与企业风险的关系论文

成本管理与企业风险的关系论文

一、成本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一)成本管理的内涵

成本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主要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的核算、分析、决策与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成本管理的目的主要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动员和组织企业全体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力求以最少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这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现代成本管理主要形成了作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成本规划、全面成本管理五大理论。其中作业成本管理主张积极优化产业链条,实现对资源的重组,这是对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战略成本管理主张通过深入分析来制定企业战略,创造竞争优势,是当前企业成本与风险研究的热点。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的提出反映了企业的社会功能,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因而越发重要。成本规划是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旨在通过规划来确定产品的类型及其产量。而全面成本管理则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深化成本管理理念的结果。

(二)企业风险的内涵及其分类

企业风险又称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影响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变动导致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的风险。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风险研究的形式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已经形成了从公司治理、公司理财、内部控制、战略管理、审计、保险等不同角度研究企业风险的局面,因此,对企业风险类型的划分角度与标准也逐渐多样化。如从风险管理的大角度而言:按照风险的定量分析,企业风险分为可定量分析风险与不可定量分析风险;按照风险因素的来源,可以分为来自企业内部因素的风险与来自企业外部因素的风险;按照风险的影响程度可以分为重大风险、中度风险、轻度风险;按照风险发生的频率可以分为高频率风险、中频率风险、低频率风险。从信息披露与报告的需要的角度,可以分为环境风险、过程风险和决策风险。从的保险角度,又可以分为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基本风险与特定风险、静态风险与动态风险等等。然而无论风险如何划分,防范风险才是最终目的,因此,企业必须在了解风险类型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有效预防,落实具体责任,这样才能有效化解风险,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二、成本管理与企业风险的`关系

由风险的分类可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如经营风险、授权风险、信息风险、忠诚风险、财务风险等,而这些风险的产生是企业成本管理不善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管理。

在企业的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与成本控制等任何一个过程出现问题,都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

从企业内部来看,风险来自于成本结构,从企业外部来看,风险与销售量密切相关,企业应根据销售量的变化合理的安排成本结构。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的市场时应尽可能减少固定成本的发生,减少长期资产投资,或者用变动成本代替固定成本;而当市场看好时,应及时或提前进行固定成本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当前,世界范围内发生经济危机,绝大多数企业都面临销售困境,此时就必须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调整成本结构,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争取竞争优势。在的经济危机中,受冲击最严重的都是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较高的公司,如美国大汽车生产企业,在危机爆发后由于销量减少导致面临破产的地步。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汽车制造企业需要规模经济,而在规模经济中,企业成本管理不合理,固定成本比重大,在销量下降时固定成本短期内无法降低导致亏损。在经济危机中,企业采取的关闭工厂、裁员等应对危机的措施都是为了改善成本管理。因此,加强成本管理,对于企业改善经营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

成本管理不善会增加企业的风险,而如果企业有效化解了风险能加强和改善企业的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成本管理与企业风险息息相关。

三、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在理清了成本管理与企业风险的关系后,结合部分企业在成本管理与风险处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旨在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

(一)加强企业的日常成本管理

虽然日常成本管理是项非常普通的工作,但从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看,却是一件很有难度的工作,每一个企业由于执行标准的可行性、标准执行的实效性等因素的影响,成本差异很大。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企业要积极在日常成本管理上下功夫,才能把成本管理落实到实处。具体而言,企业要建立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落实责任,积极构建以资金、固定费用以及变动成本为中心的使用、核算、监督体系,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时进行成本预测,并把劳动生产率与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日常的成本管理工作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突破口。

(二)调整企业内部价值链条,实行风险成本管理

在企业内部,价值链条上的每一项活动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从买进原材料到生产经营过程到发放货物、市场营销,再到企业的基础设施、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任一环节出现缺陷,都会造成整个系统的混乱,带来大量的风险,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企业必须关注内部价值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实施全面管理,及时评估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分散、转移与控制风险,使其保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实现内部价值链条上的最大增值。

(三)充分利用各种闲置资源

我们所说的闲置资源并不仅仅指企业没有使用的资源,还包括企业正在使用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例如,土地,尚未开发的矿物资源,未被使用的厂房、仓库以及机械设备等等。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这些资源本身具有使用价值,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因此,对于这些资源,需要加以充分利用。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租赁、合作开发,让渡使用权等多种形式是这些资源产生收益,如果不能产生收益,也可以变卖。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控制成本、化解风险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推动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完善内部控制的环境。控制环境作为一种氛围,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员工的控制意识的提高以及员工自觉性的增强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二,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依据《公司法》的要求,企业要加强以资本为纽带、以资产经营为手段、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标志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和组织制度,以保证资产的增值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健康发展。第三,忠实过程控制。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招聘、自荐等形式来选拔企业人才,增强企业的质量意识,依法办事,建立健全责任体系,适度激励。第四,加强培训教育。对于企业而言,要搞好员工的教育培训以及科技开发,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五,发展内部监督。监督的目的在于规范与明晰,通过有效地监督,可以确保且也得更想工作都进入依法治理的轨道,这对于成本管理与风险防范也有非常积极地效果。

篇7:民法分则体系与民商关系论文

民法分则体系与民商关系论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四次启动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但受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民法典的制定始终未能完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编纂民法典,为我国民法典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由于民法典内容浩繁,体系庞大,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制定民法典首先需要制定一部能够统领各个民商事法律的总则。从我国民事立法的发展来看,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250部法律,其中半数以上都是民商事法律,但我国始终缺乏一部统辖各个民商事法律的总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后称《民法总则》)的制定不仅实质性地开启了民法典的制定步伐,并成为民法典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且也有力地助推了法律体系的完善。

10月1日起,《民法总则》正式实施,今后将全面渗透到案件裁判中,也将为民众生活提供新的规范评价。《民法总则》又称民法典总则编,以“提取公因式”方式规定民事权利主客体及其得丧变更。《民法总则》是在先前已经实施30年的《民法通则》基础上编纂而成,包含基本规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期间计算、附则共十一章206条,比《民法通则》多出50个条文,继受的同时亦有创新。

虽然《民法总则》已施行近一个月,但民法分则部分尚未制定,围绕分则体系的设置及民商关系的相关问题,德恒律师事务所联合北京大学法学院民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民法典编纂:分则体例与民商关系”学术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全国多所一流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知名法学专家、学者及大型企业高管代表,参会人员从立法研究、学术探讨、实务操作等多维度和视角,对民法分则体系与民商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阐释、交流与研讨。

债法总则去留探讨

我国民法学界就编纂民法典是否要制定债法总则的问题进行的探讨从未停止,始自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以下简称《民法草案》),因为该草案没有规定债法总则,只规定了合同法,并将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之债规定在民法总则中。自此,民法学界开始了10多年的论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永军认为:“在现在的体例没有债法总则,如果未来民法典没有债法总则的话,那么民法典就显得很不完整。这有可能真的实现在未来中国的民法始终是民法典结构的`预言。从商法的关系来看,如果没有债法总则的话,未来很多商事的行为的债将找不到债的规则,这实际上对民商规则是严重的破坏,这样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中国著名民法学家梁慧星教授曾表示,没有债法总则,我们可以勉勉强强像美国人一样将合同上的权利称为合同权――合同所产生的权利;但将侵权行为所产生的权利叫做“侵权行为权”,将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称为“不当得利权”和“无因管理权”都是不合理的。没有债法总则,就会导致“债权”概念的消失,没有了“债权”的概念,就导致极大的困难。他介绍说,在194月19日的会议上,我国学者王家福教授、江平教授、魏振瀛教授、王利明教授以及他本人都表示赞同制定债法总则,严格按照合同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的共同规则作为债法总则的内容。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华彬认为,在当代,我国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民法概念,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实践,德国民法的基本概念如债权、物权概念都已根深蒂固地在我国扎下根来,我们制定民法典时就不应当将它们抛弃,而是应当保留它们,并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建立我国的民法概念体系。而债法总则是这些制度的本源和大本营。民法典如果没有债法总则,这些制度就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和本源。

据悉,虽然认为民法典不应当规定债法总则的意见是存在的,但在数量上占少数地位。且主张设立债法总则的理由相对充分,主张不设立债法总则的理由相比之下有所欠缺。

《民法总则》创新地规定了民商合一的基本原则。据悉,无论是采用民商分立立法模式的《德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还是采用民商合一立法模式的《意大利民法典》、《瑞士民法典》、《荷兰民法典》,均在施行之中强调商法与民法的合作。

可见,商法规范并不具有自洽体系,商事基本原则、主体制度、行为制度、权利制度以及责任制度只有回归民法典中的一般性规则才能找到恰当的体系路径。我国《民法总则》在采用民商分立模式的潘德克吞(Pandekten)体系中实现了民商合一,将具有独特性的商事规范纳入其中,是中国民法对世界民法做出的巨大贡献。

3月颁布的《民法总则》在基本原则、主体、行为、权利与责任等方面确立了民商合一立法的基本体系,解决了在民商合一体系下实现商事规范独特性的世界难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民法总则》突破了《民法通则》民商不分的传统,创立了民商合一的立法新模式,实现了民法典对商事独特性规范的统摄,为世界民事立法谱写了新的篇章,是我国民法典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有学者认为,“商法之所以独立于民法主要是由于商事规则具有独立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正是商法价值的独立性,使得商法独立的精神实质迥异地存在,从而商法得以保持实质的独立”,其实不然。首先,商事规范的价值并不具有独立性。而且,在商法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民法价值商法化”以及“商法价值民法化”的现象,使得商事规则与民事规则在价值取向上趋同。其次,并不存在区分商事规范与民事规范的基本原则。如学者所言:“商事规则的价值取向是具有独特性,但绝不具备独立于民事规则价值取向之特质。”因此,《民法总则》在基本原则方面实现了民商合一的一体化。不过,对于基本原则的理解,应根据商事交易的特点,在具体规范中体现商事交易的价值特殊性。

李永军指出:“民商在分则中民商合一的问题,还是需要特别注意,民商合一不是一个形式的合一,应该是一个精神的合一,或者说应该不仅是形统,还要神合。我们的法人制度没有把民法商事法人的内在抽象的东西拿出来,而是分别规定的盈利和非盈利,这个做法表面看,是把民法和商法都加起来了,但仅限于形式上的相加。”

物权编思考

有学者认为,编纂中国民法典,仍应设置物权编,而非财产法编。在物权种类上,应当缓和物权法定主义,保持物权种类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增设居住权、典权和农地经营权,区分地表、地上和地下三种不同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承认法定地役权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院研究所研究员渠涛以建筑用地续期问题、物业服务中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典权的法律关系归属为例,阐明其对物权法相关问题的思考。

建筑用地续期的问题,去年的时候学术界讨论的比较多。渠涛认为,权利续期物权法应该规定,但是作为权利续期是不是要交费,并不是物权法要管的事情。这个应该跟行政法之间沟通好,而且应该由行政等方面做规定,不应该由物权法做规定。

建设用地续期,包括期中的转让,渠涛认为应该把它们纳入进来。他举例:“比如说平时的工业用地,在中间转让的时候改变用途等等,在深圳已经实现了,在新的物权法中,是否应该把它考虑进去,因为这真的是对物的权利。”

关于物业的问题,渠涛指出:“物业的服务和管理是分不开的。服务就是我们现在合同法草案里面规定的权利义务,管理我觉得不可缺少,因为物业服务这项合同并不是局限于当事人的合同,它涉及到很多人,这样合同本身包括服务履行会涉及到一个社区的稳定。虽然现在的物业管理条例把定级等机制都取消了,好像是放到社会、放到市场。但对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协会来说,还是应该有一定的俗肌U飧鲇植皇俏锶ǚ里面规定的,怎么样与行政法衔接,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除此之外,现在典当行的兴起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典当行一方面继承了一些传统的做法,同时也有新的创造。对此,渠涛表示:“我觉得金融行业创造力比法律行业创造力要大的多,只要有社会现象,就应该有法律归置。所以典当行现在风风火火,又没有规矩可循,物权法里面是不是把典当的法律关系,到底属于什么,把它理清楚。”

总结来看,多数专家认为,编纂中国民法典仍应设置物权编,而非财产法编。在物权种类上,应当缓和物权法定主义,保持物权种类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增设居住权、典权和农地经营权,区分地表、地上和地下三种不同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承认法定地役权制度。在物权效力上,应当明确物权的追及效力,协调海域使用权与其他权利之间的关系,妥善设计房地权属的基本内容及其例外规则。在物权变动上,明确基于法律行为的不动产物权变动都以登记为生效要件,指示交付无须以“依法占有”为前提,基于法律行为的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以交付为生效要件、登记为对抗要件,增加添附、先占等作为物权变动的原因。在物权客体上,创设共用物制度,慎重对待“动产用益物权”,明确矿藏、水流等特殊客体的法律地位。

现存对民法体制编纂问题的探讨,无论是条文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有来自各方的不同意见。虽然能实际参与到立法当中的机会不多,但此类探讨还是能对立法者和法典起草者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对我们国家未来的立法也会有一定的促进和帮助。

篇8:材料管理与企业效益的关系

材料管理与企业效益的关系

建筑企业材料部门的材料管理范围,不仅包括原料、材料、燃料,还包括生产工具、劳保用品、机电产品,有的还扩大到机械配件.所以“材料”一词,对建筑企业来说,是指材料部门管理的所有物资.这些建筑材料的管理,由于所处领域的不同,可分为社会流通领域的管理和生产领域的管理(即对材料消费的`管理).这些材料在计划指导下,通过订购、采购、运输、仓贮及配套等业务活动,供应到施工现场,并投入生产.这就是材料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的活动.因此,对建筑企业来说,材料供应与管理是艰巨复杂而繁重的工作.

作 者:张旭东 晏菲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刊 名:散装水泥 英文刊名:BULK CEMENT 年,卷(期): “”(3) 分类号:F2 关键词: 

篇9:管理与供应商关系的论文

管理与供应商关系的论文

一、供应商关系管理概述

(一)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是由不同的利益个体组成的较为稳定的长期协作体系,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采购关系。供应商,尤其是主要的供应商对企业的生产效率、经营业绩甚至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供应商关系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只有通过实施有效的供应商关系管理,实现与上游供应商的紧密联接和协同运作,才能使整个供应链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供应商管理是指企业的供应部门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企业需用物资的供应厂商进行选择、考核、评比不断优化的动态管理过程。[1]供应商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关键部分。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稳定可*的供应商管理队伍,通过实施良好的供应商管理策略,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最终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快捷服务保障。好的供应商是高质量的保证,卓越的供应商是组织的一项重要资产,将为购买其产品或服务的组织带来丰厚的回报。

供应商关系管理是一种致力于实现与供应商建立和维持长久、紧密伙伴关系的管理思想,也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模式。[2]主要研究如何与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企业实现业务上的紧密联系和协同合作,使供应商及其资源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到企业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甚至是市场销售的过程中,并通过对双方资源和竞争优势的整合来共同开拓市场,降低产品前期的高额成本,提高市场份额,实现企业与供应商的双赢。

著名咨询公司Gartner是这么定义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供应商关系管理是用于建立商业规则的行为,以及企业为实现盈利而对于和不同重要性的产品、服务供应商进行沟通的必要性的理解。[3]

(二)供应商关系管理的重要作用

供应商关系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界和学术界都己经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供应链的地位在当今商业运营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Gartner认为,“当今企业想要成功的唯一条件是拥有一条优秀的供应链”,[4]而在供应链中,供应商关系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在由原材料生产直至最终消费者的这条价值链上,其强调的是上下游厂商以及与最终消费者间信息的有效传递;而供应商关系管理的重点是放在制造企业上游供应商环节,强调的是来料管理,即采购管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战略性采购的概念,强调从集成的角度看待采购。[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采购早己走出了国门放眼世界了,在这种情况下,采购及购买的成本在整个的最终产品中所占比例的大幅度增长。现代制造企业越来越依赖于供应商为企业制成品提供的增值部件,很多时候,企业终端产品的大部分价值都来自供应商,因此,制造企业在寻求成本控制以及竞争优势的时候就需要更好的供应商关系管理。

对许多企业来说,与供应商建立一种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关系,其所带来的价值会是难以估量的。这些价值可能会包括:

(1)提高收入:与供应商的合作可以协助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或更早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并有可能通过批量的缩小来实现个性化的服务,从而细分市场;

(2)降低成本:除了从传统的价格方面,从供应商推荐的新材料的运用方面,也可以获得成本的降低;

(3)资本扩张:与供应商的合作可以使企业更合理地使用自己的核心生产能力,也可以对企业的库存水平做出更好的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的资本利用率;

(4)提高客户满意度:供应商的合作,对企业提高质量,缩短交货时间,提高供货率,从而在总体上提高服务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5)降低风险:企业及时、安全地获得关键性原材料,可以降低供应链中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

(三)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制度基础

自从1938年伯纳德的名著《主管的功能》发表以来,组织设计学家的研究旨趣便显露出朝着4个主要方向发展的趋势,这4个方向是:倾向于把组织看作开放的系统,注重组织中的信息处理系统,组织设计中采取权变的观点和生态学的观点。同样在对组织决策的研究中,西蒙针对“理性决策模式”的缺陷,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论”,对决策的研究领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通过这些事件不难发现组织理论研究者对组织中复杂性的关注。

1、开放系统理论

以Bertalanffy为主提出的开放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组织要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与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各方面的交换,否则就会死亡。因此,组织必须像生物体一样对环境开放,建立一种与周围环境融洽的关系。这一观点与古典管理理论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极少关注环境,只重视组织内部的设计并将其封闭起来。而开放系统则认为,环境是值得时刻注意的关键要素,开放系统理论的出现开辟了组织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新思路,打破了官僚和封闭式的思维方式,这正是组织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

2、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则更进一步,认为组织除了要对环境开放外,还必须考虑如何适应环境的问题。两位英国学者,TomBurns&Stalker,G.M.在50年代完成了建立权变理论的一部分重要工作。两人考查了不同企业后提出,契约的组织和管理应该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率,当环境变化率高、技术与市场的变化不断带来新问题和新机遇时,应该采用开放的组织形式。权变理论的主要思想包括:组织是开放系统,需要精心管理以满足和平衡内部需要并适应环境;没有最佳的组织形式,组织的适当形式取决于任务或所处环境的类型;在同一个组织中,完成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组织类型。

3、合作竞争理论

合作竞争理论则强调合作与竞争的同时性,Brandenburger,A.M.&Nalebuff,B.J.对企业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合作竞争》一书中提出与书名相同的新名词——合作竞争,书中指出,企业之间既不是完全的竞争,也不是完全的合作,而是合作与竞争共存。他们把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分成四类:顾客、供应商、互补者和竞争者,这些利益相关企业的角色总是变化的,一个企业可能会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也就是说,企业与利益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总是供应商、顾客、竞争者和互补者的综合体,合作与竞争关系具有同时性、兼容性,理解这一点有助于决策者在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中保持清晰的头脑。

二、供应商关系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1、评价、选择供应商过于主观的问题

我国企业在评价和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存在着以下的一些问题:如选择的标准不全面,目前企业的选择标准多集中在企业的产品质量、价格、柔性、交货准时性、提前期和批量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对企业做出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而且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主观的成分过多,有时往往根据企业的形象来确定供应商的选择,选择时往往还存在一些个人的成分。

2、对客户需求反应速度过慢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顾客需求向多样化发展,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需求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因此,对于产品响应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美国的GM公司因其响应时间过长而丧失了20%的顾客,而且还有40%的顾客尽管买了他们的产品但对响应速度却不很满意。[6]这种情况在我国企业中更是普遍存在。我国企业传统的供应商管理,还存在着与供应商之间缺乏合作,缺乏柔性和对需求快速响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由于供应商与企业之间在信息的沟通方面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不能改变与供应商已有的订货合同,因此企业在需求减少时库存增加,需求增加时,出现供不应求。重新订货就需要增加谈判过程,因此供需之间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没有同步进行,缺乏应付需求变化的能力。另外,在传统的供应商管理中,采购方对于产品的质量控制也只能进行事后把关,不能进行实时控制,这些缺陷使供应链企业无法实现同步化运作。[7]

3、交易成本过高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供应商管理中,比较重视交易中供应商价格的比较,通过供应商的多头竞争,选择价格最低的供应商作为合作者。虽然质量、交货期也是采购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但交易过程的重点放在价格的谈判上。因此,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经常要进行报价、询价、还价等来回地谈判,并且多头进行,最后从多个供应商中选择一个价格最低的供应商签订合同,决定订单。在这种供应商关系中,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临时性的,或者是短时性的合作,而且竞争多于合作。由于缺乏合作与协调,因此互相扯皮的事情比较多,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日常的小事上,对长期性的预测与计划工作没有时间考虑,增加了许多合作中的不确定性。

4、企业部门之间协调的问题

为了增强竞争优势,现在各个企业纷纷将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而将其他活动交给别的企业处理。企业己经意识到供应链对自身企业成功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成功的供应链首先要促进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日常联系,信任、诚实和开放的观念是共同发展的先决条件。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中存在各成员不愿意与他人共享自己的商业信息。这样做的结果是由于没有准确的信息,那么采购商和供应商都必须保持大量的存货以保持快速反应,也就无法将安全库存量减至最少。而且,由于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与供应商之间信息不通畅,缺乏沟通,将会经常发生冲突;还有就是由于供需双方存在着较大的文化上的差异,这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不利于及时解决问题。

[1]侯方森:《供应链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第1版。

[2]李建伟:《供应商的管理问题》,电子工业大学出版社,版。

[3]周澜:《战略供应商关系的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版。

[4]周澜:《战略供应商关系的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版。

[5]杨占中:《供应链管理及其面临的问题》,《物流管理》,9月。

[6]陈兵兵:《管理与供应商的关系》,《IT经理世界》版。

[7]刘兆军:《现代企业的供应商管理模式分析》,《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第11期。

篇10:设计管理与企业管理关系论文

设计管理与企业管理关系论文

设计管理与企业管理关系论文【1】

[摘要] 本文从当今科学技术呈现的特点和市场经济结构形成的管理模式的角度,对设计管理体系的形成做了初步的探讨,并对设计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点,做了初步的归纳,以此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设计管理工业设计虚拟管理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爆炸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在当今工业设计中诞生出设计管理新概念。

设计本身的复杂化需要管理的介入,设计与生产、销售之间的关系需要管理来进行调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随着设计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设计与管理间的结合成为了必然,设计管理的概念应允而生。

一、设计管理概念的形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一步分工,设计管理倍受国内外企业管理层的关注。

就设计管理而言,已有不少同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设计管理有过多种剖析,将其归纳起来,可以对设计管理做这样的概括:设计管理是引导企业整体文化形象的多维的管理程序,是企业发展策略和经营思想计划的实现,是视觉形象与技术的高度统一的载体;以开发、设计为龙头,正确调整企业的活动与组织机构,创造出越来越具体化的属于其自身的表现形式,从而逐渐形成企业技术与文化的形象。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设计管理的概念:“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究与开发管理活动。有效地积极调动设计师的开发创造性思维,把市场与消费者的认识转换在新产品中,以新的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并为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策略与设计活动的管理。”

二、设计管理的特点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企业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设计管理,现代的经济战略已超出了商业和技术界线,当今的产品设计模式的运行,使企业形象和运行效率几乎关系着企业的生存。

依靠设计管理,将能按市场的节律调整生产发展和有效提高商业活动的效果。

一个倍受消费者喜爱的公司形象,将赢得消费市场的亲昵。

设计管理在创建企业形象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

1.设计管理主要针对企业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正常运行具体化评价和运用的。

2.设计管理的目的是创造出一个清晰的,有独特个性的,有凝聚力社团形象,集中地反映出一个具有持续发展前景的,有巨大创造财富潜力的发展中的公司面貌。

3.创立一个社团形象并巩固这个形象,首先基于它的产品、信息、环境媒介的吸引力,尤其与产品设计有巨大关联。

4.合理运用社团的各方面资源,充分调动社团内外一切有利因素去完成公司的系统任务,并将这些直观的行动方案实施贯彻到底。

5.一个符合逻辑的有创造性的、灵活的管理计划可以创造出持续不断的设计发展和创造性的产品开发,以及经济方面的可行性。

6.创造一个社团形象是以文化为根据的,服从管理的和直观形象方面,经得起社会舆论的评价。

7.充分协调公司内部以及在公司和社会团体之间的沟通交往,帮助公司去对付商业界千变万化的市场现实,并激励公司向未来的成功冲击。

8.设计管理是一个新事物,它不断地更新任务及要求去经营。

它投资对任何公司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是不可估量的无形的资产。

9.设计管理提倡的是设计和管理的一体化,将设计扩大到企业的整体。

10.在当前高新技术条件下,设计管理在企业中需建立一个虚拟管理结构,以完成整体计划的实施。

现代企业大多数都呈现出哑铃式的企业结构,开发和销售分别是哑铃的两个铃,而检测和总装工作则是哑铃的连接杆,而设计虚拟管理结构分布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同时也贯穿工作的每个阶段。

设计管理的核心是开发新产品,而对新产品开发的程序把握,管理实施就成为设计管理的具体化表达。

三、高新技术条件下设计管理模式

为适应市场需要,高新技术在各行业大量得以运用,使得21世纪的信息网络技术在设计管理体系中的应用,使得设计管理这一企业运行模式得到了充分展示。

1.高新技术条件下呈现的设计过程管理体系。

设计管理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具体呈现出的设计过程管理体系称作CAID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

该系统运行的目标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利用多方面的设计资源,实现标新立异的设计创新;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改进传统的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利用高新技术达到产品设计制造的网络化、高效化,实现工业设计与工程设计的一体化,最终实现以人为核心,人机一体化的智能化、集成化的设计管理体系。

CAID系统的中心环节是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的全过程又包括了设计概念、设计视觉和设计商品元素,从而使一个产品从最初的概念产生,向最终实现产品转化为商品。

在这当中最主要的手段是设计与制造的计算机化,通过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可高效地实现产品设计这一目标。

当产品项目提出后,设计人员通过计算机进行图纸绘制,人机工程学设计数据库进行决策和定型,再利用计算机辅助市场分析得到产品的预期市场效应。

这样设计的概念得以充分实现。

设计视觉化的实现,可运用3DMAX的建立数字模型,通过快速成型仪,实现模型制作。

随着计算机的大量介入,设计过程更加灵活便捷。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运用了计算机辅助造型技术、计算机智能化技术和其他CAID高新技术。

设计的目标就是实现产品的商品化。

在传统的产品体系中,设计商品化是由制造部门来完成的,但是对于CAID系统,为了检验产品是否达到预期效应,以及便于及时对产品的改型设计,设计的商品化不可缺的成为了产品设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高新技术(如:快速成形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以及这些高新技术在产品设计过程的应用,使得产品从概念提升到最终商品定型的层次,较传统设计过程有了质的飞跃。

不管从产品推出时间来看,还是从产品性能上看,采用了CAID系统使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制造出最优秀的产品,进而为企业赢得市场,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就CAID系统而言,其开发及应用方面远未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其中原因就是CAID系统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有许多变数的存在有待研究,如:现代设计方法的研究;创新设计技术的研究;设计管理过程中智能化技术的研究;设计管理过程中并行工程、协调工程、全生命周期设计技术的研究;设计管理过程中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等。

2.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集成化设计管理系统。

21世纪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网络技术在设计管理中的应用越显突出。

在产品设计管理中心的统一调度下,CAID的各方面因素在通过网络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有机整体。

这也正是并行设计的一种典型模式。

在这个集团网络条件下,完全打破了传统设计体系,形成当今国际经济体制,整个设计制造体系完全处在统一调度、协同工作的有序状况下。

在各个部门的协同工作之下,企业才能顺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对市场迅速做出反应,尽快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虚拟产品开发”应运而生(虚拟产品开发称作VPD)。

VPD的基础是集成化产品与数据管理,这种集成带来的好处是产品开发过程的所有人员,都能迅速的重复使用、存取所需信息。

VPD 的目标是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来尽可能多的取代实物原型试验,减少使用实物原型浪费的时间,工程师能在计算机上分得越多就越有利,就能更快更多的设计,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品。

虚拟产品开发实施及产品开发过程在计算机上的本质实现,即采用计算机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上群组协同工作,通过三维模型及动画,实现产品的设计开发的本质过程,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虚拟模型来模拟和预测产品功能、性能及可加工性等各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提高产品的预测和决策水平,使得产品开发走出主要依赖于经验的狭小天地,发展到了全方位预报的新阶段。

基于虚拟企业的产品开发,产品设计的网络化、敏捷化近年来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重视。

由于Internet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敏捷制造技术等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协同环境和技术交流的手段。

而通过Internet这个全球网络环境,使得各个制造企业相互之间能迅速进行技术合作,共享彼此的核心资源,快速设计和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使得敏捷制造真正成为可能。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集成化设计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是从单一产品设计朝总体识别设计方向发展,建立基于网络及电子技术的综合电子交换系统,是生产从单一最后阶段管治性监控向设计生产全过程监控方向发展,从单纯的概念设计到产品销售进行全程监控,最终达到建立虚拟组织这一设计管理的核心。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竞争日益剧烈。

一个有机的系统化的设计管理体系无疑将给企业带来健康发展。

针对市场运行的'基本特点,探求一个健全的设计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协调运行,从而呈现出勃勃生机。

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2】

摘 要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立见成效的综合管理方法,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有益于实施企业的成本效益管理,有益于对集团公司所属各部门、各子公司的业务流程的有效控制,有益于集团公司管理水平提高全面预算管理以及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已经越来越引起各企业的重视。

关键词 全面预算 企业管理 关系探讨

一、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内涵的延伸,特别是企业的集团化管理,要求企业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管理之路。

要推行企业新的管理理念,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需要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置于预想、预知和预控的状态下取得主动权,而全面预算管理则是一种好的企业管理方法。

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涉及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

它将企业战略、财务战略、预算指标和薪酬管理有机支撑与衔接,将企业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统一预算、分配、考核和控制。

但当前企业在推行过程中,一些企业还存在着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远离实际、管控方法不当、执行预算不严、控制力度不够等问题,影响了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因此,企业正确的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尤为重要。

本文就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基本内容、作用,及其目前企业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如何实施好全面预算管理谈点体会。

(一)全面预算的作用

为了实行预算做好下一步的计划,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全面预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全面预算是企业管理方法的整体计划及发展程度,全面预算就是把企业发展的战略性目标逐一细化。

1.衡量业绩。

企业在新情况下的运营情况在全面预算中就能看出来,同时也能反映经营管理水平。

在预算管理中能够更清晰的看到绩效,针对绩效的高低实施进一步的计划,从而起到提高业绩的作用。

2.进行风险控制。

全面预算的同时能够看出下一阶段的风险所在,那么就可以制定相应的对策,防患于未然。

3.降低成本。

如果要控制支出就要必须得通过全面细致的预算,为了达到与预算相符的数据而节省支出就达到了降低成本的作用。

4.明确企业战略目标。

全面预算的最根本目标就是怎样更合理的配置资源,以此为前提的情况下来节省资源,创造对于企业更多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实现公司整体的目标。

(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影响

首先全面预算管理为企业管理提供了基本条件。

篇11: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关系论文

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关系论文

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关系论文【1】

摘 要:公共管理是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为人民服务为目标,以政府为载体,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公共利益的关心程度越来越高,本文就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具体含义,结合政府管理职能,分析了两者之间统一和对立的冲突关系,以期更好地开展政府公共管理各项工作,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利益;冲突关系;政府职能

新时代公民对政治参与的热情日益高涨,如何利用公民政治参与热情,激发公民“主人翁”意识,是政府各管理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统一协调好公共管理事务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维护好公民切身利益,才能更好地鼓励人们参与到政治决策中来,促进社会公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部门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整合社会各种发展资源与力量,运用先进的管理、经济、政治、法律方法,提升政府办事效率,树立政府威信力,拓宽社会公共服务范围,从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其主体一般有两个部分,分别是政府部门和以公共利益为指向的非政府组织[1]。

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发展课题,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公共资源、公共项目、社会内容等三方面,它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指出政府需要对社会治理承担主要责任,政府工作只有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开展各项公共管理事务,才能得到公民的认可,建设服务型政府,比如政府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的使用,要建立“村村通“公路体系。

二、公共利益的含义

公共利益,简单的来说,就是人民公共的利益,它不同于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也区别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专指在特定范围内或者一定社会条件下多数主体相同的利益,具有主体共享性和主体数量可变化等特征。

如何区别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政府有关部门实践工作的重点[2],比如促进社会和平,保护公民隐私权和财产权等。

在我国,实现公共利益的主体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统筹好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发展公共利益体系,明确公共利益范围,保护人民与国家的公共利益,比如有公民为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就需要国家运用法律的手段予以制裁。

三、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冲突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是统一和对立的实例,政府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理顺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关系,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公共管理主体体系不健全

政府职能主要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在公共管理体系中,政府主要发挥其社会职能,即调节社会公平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3],但在现如今实行的公共管理体系中,政府职能发挥有待进一步提高。

比如财政部在12月3日颁布的《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大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完善新时期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意见颁发之后,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发挥社会职能,统筹好政策与部门的关系,保障中央支持村级建设的专项资金能够实时、快速地分配到村民委员会,帮助完善村级公共管理主体,真正做到协调好公共利益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保护村民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但是在现在的村民委员会中,缺乏真正的公共管理部门,其中的公共管理事务大多都由村干部决策实施,公共管理主体单一,降低了公共管理内容的透明度,加大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即加大了公共管理事务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

(二)政府公共管理不到位,公共利益缺乏实体保障

政府对于公共管理活动组织不到位,公共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

比如在我国的部分垄断行业(电力公司、通信行业等)中,就存在一部分依靠自己的权利获取财物的现象,从这个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对于这些行业的监督力度不够,让个人利益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处于优势,损害公共利益,加剧了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之间的不协调。

(三)公民参与政治程度不深,公共管理决策缺乏民主性

实现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统筹社会各界资源,出台各项政治措施。

开展各项公共管理活动之前,需要采纳民众建议,从民众利益出发,实现公共利益。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体系较为落后,尤其在公民参与政治程度上。

公共管理事务处理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不能通过民主决策马上得出解决办法,民众建议不能及时采纳,造成了公共管理活动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

制定公共管理的政策中,政府部门往往在如何界定集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中徘徊,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主体,政府部门需要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寻求集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健全公共利益体系,明确公共利益范围,在不伤害个人、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减少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

比如在举行听证会的过程中,公共管理部门要拓宽听取民意的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广泛听取公民建议,在决策的过程中,参考公民诉求,增大管理决策的民主性和透明性,统一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

四、结束语

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之间是统一与对立的关系,从统一的角度来说,公共管理开展各项事务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从对立的角度来说,在实施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公共管理部门的缺乏,导致政府职能效应发挥不到位,加剧了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只有协调好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建立政府威信力,才能最大程度化的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卢秀娟.基于新形势的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关系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09:464-465.

[2]黄莹莹.浅论公共利益的属性――从《土地管理法》修改看公共利益的运用[J].法制博览,2015,21:97-98.

[3]唐山清,廖继超.公共管理视角下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关系辨析[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01:108-113.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利益的研究【2】

【摘要】公共管理是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开展的管理,在管理中为国民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是指具有社会分享性的、为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条件。

公共利益是客观存在的,追求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利益最大化是公共管理的目标。

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公共利益的构成、特点做了阐述,并对公共利益在社会的实现做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利益;构成;特点;实现

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追求的主要核心目标,作为为公民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对“公共利益”展开研究是公共管理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公共利益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具有“公共”含义,另一方面具有“利益”含义。

一、公共利益构成

1.社会利益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从社会资源角度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析,社会公共利益面向社会共同体的内部不确定性,制定组织中的人所享用的资源与条件。

换言之,基于公共利益的资源以及条件享资格比较开放,这些资源与条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且与社会共同发展,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分享性。

2.组织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篇12:企业行政管理问题与创新对策论文

企业行政管理问题与创新对策论文

一、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容易脱离实际

在企业,由于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对企业业务的不熟悉、不了解,在具体管理工作当中不能有效的结合部门的实际情况,从而导致工作脱离实际。一旦员工工作出现脱离实际的问题就会受到嘲笑和排斥,从而使得管理人员不能更好的了解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业务情况,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二、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措施

1.强化管理,优化管理体系

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只有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才可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企业,高层决策者必须树立管理出效益的意识,优化管理体系,引进高端的管理人才,为企业提供组织保障,企业发展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合理配置人员,达到控制成本,节约开支的目的。

2.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提高员工的素养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2],在企业管理中按照规范的制度操作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工作的在正常开展。在企业内部加强员工的职业素质,用制度约束员工,管理员工,规范员工的言行举止,通过开展一些有奖惩的机制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结合企业整个发展方向,制定员工行政管理条则,使得企业走向更稳定的发展道路。

3.重视人才的培养,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企业在进行管理人才的招聘时,要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真正合适的人才。目前我国企业招聘把学历和工作经验看的过重,很多学历不够但非常优秀的管理人才不能得到很好的机会展露才华,以至于企业在招聘时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企业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在用人方面要确保所聘用的人才能有足够的能力管理好公司,工作素养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管理与业务的双向发展。

4.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一个企业的好坏在于企业整个团队的作风是否优良,企业行政管理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有灵活性的制定可行的行政管理制度[3],开展互助合作的团队作风,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学习,使企业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三、结语

现代化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企业文化的学习,加强行政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层人员的业务水平,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的行政管理能力。企业拥有健全的行政管理机制,不仅能够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当中脱颖而出。

篇13:企业行政管理特点与人员素质研究论文

企业行政管理特点与人员素质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环境也日益复杂,行政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新时期、新环境中的企业行政管理也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呈现出了新特点。行政管理仍然保持着繁琐性,但是在新时期对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员素质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新环境;企业行政管理;特点;人员素质

企业行政管理不是单一的企业管理,也与政府行政管理不同,它是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是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而依靠的法律、原则、制度、方法对企业进行综合管理的总和。企业行政管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发展有重要的协调作用。行政管理工作具有深度与广度,行政管理部门是企业中重要的管理部门,行政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转,也直接关乎企业管理的水平。

一、新环境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

1、从属性。

企业的行政管理具有从属性,不具有独立性,行政管理工作不能与管理目标脱离,必须与其紧紧地依附在一起。管理目标是行政管理工作的标准,无论行政管理工作是有条不紊,还是混乱不堪,对企业而言外在的形式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行政管理所发挥的实际作用,通过行政管理工作,有没有挖掘工作人员的潜能,有么有充分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没有改善企业资源利用与流转的状况,达到开源节流的目标,能不能为企业高层的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支持,只有发挥了行政管理的实际作用,对企业而言它才有存在的价值,反之,它就形同虚设,没有任何实际价值而言。行政管理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等各个环节进行服务的,它必须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使企业的资源实现最大的利用率,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并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此外,还要尽己所能帮助企业制定科学的规制,并在日常的工作中切实控制办公用品的费用,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贡献,从而充分地发挥出行政管理的职能与作用。

2、实质性。

由于行政管理具有从属性,因此与政府行政管理不同,它更注重的是实质性,它更加注重的是实际管理。企业行政管理的过程、制度以及方法的优化组合都是建立在企业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的,通过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从而加强企业的整体管理。

3、实效性。

企业行政管理依附于企业的管理目标,在企业盈利性的特性下决定了行政管理的实效性,虽然不是生产部门但是也担负着创造经济效益的责任。虽然从表面上看,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像生产部门一般直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经济效益,也很难用经济发展指标来衡量,但是行政管理的效益会从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经营效果和资源配置方面都能够体现出来,不仅如此,通过有效的行政管理可以直接帮助企业节省办公用品的费用成本,因此,企业行政管理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4、灵活性。

灵活性是企业行政管理的显著特点,由于企业行政管理具有很强的附属性,因此服务企业的各个方面就是行政管理的本质工作内容,在日常的经营与发展中,企业会在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基础上,组织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行政机构,灵活性是这个机构最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可大可小,而且相关的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多与少也是很灵活的,在这方面它与政府行政管理的僵化、死板的特点不同,行政管理中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伸缩性很大,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5、人性化。

注重人性化管理是企业行政管理的一大特点,主要表现为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尊重员工、解决员工的困难,采取措施帮助其解决困难,从而为员工的工作排除一切困扰,使其安心地为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尽心尽力。人性化是企业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而形成的特点,人性化的行政管理最终目的还是为企业的发展做铺垫,为企业生产等各个方面提供服务,从而促进企业各个部门的正常运行。

二、新环境企业行政管理的人员素质

1、个人思想心理素质。

较强的思想和心理素质是一个身处新环境中的行政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以及职业道德,并能够认同企业的文化,维护企业发展的利益的员工是企业很需要的。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行政管理人员要有工作热情,要有集体荣誉感以及奉献精神,要有足够的耐心应对繁琐细致的行政管理工作,力求做好每一件事情。不仅如此,在工作中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运用自己的权利,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通过实践发现有效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与压力更大了,由于市场的多变,导致企业面临的环境也是多变而复杂的,这就要求新时期的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很高的心理素质,以及承受、应变能力,从而保证自己能镇定地面对、解决突发情况,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善于发现企业发展中的风险;还要有强大的自制能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不受外界的影响,也不将情绪带入到工作之中,保证自己的工作质量;在工作中要坚持原则,积极地维护企业的利益。

2、专业知识素质。

专业素质是行政管理人员最基本的素质,它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个优秀的`员工不仅要有专业素质,还要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企业各个运作和生产的环节,要有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帮助企业正确地决策。时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的加快,学习能力在新时期是很重要的素质,行政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企业的技术,才能应对工作的需要。在新时期,世界之间的联系很紧密,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在对外接待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

3、能力素质。

作为一名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协调企业之间的各种关系,解决矛盾,从而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面对问题的时候要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对事情的演绎与推理,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问题。除了上述的素质要求之外,由于行政管理工作比较琐碎,因此对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身体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

三、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措施

1、制定培训计。

于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有不同的素质,因此企业要根据不同员工的具体条件,不同的素质要求,制定灵活的培训计划,通过有针对性的计划,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比如说,对于经理类别的行政管理人员,为其制定的培训计划肯定要符合其发展管理需要的,企业可以安排他们到专业培训班接受培训,为其提供与其它企业的经理人的交流与沟通的途径,从而获得不一样的工作经验,促进企业的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对于普通的行政人员,企业则可以安排企业内部的培训,或是网上培训,从而加强普通管理人员的教育,提高其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引进管理办法。

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是提高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的有效措施,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并通过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其作出合理的评价,此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从而在不断改进与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管理作出自己的贡献。

3、加强人员锻炼。

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锻炼是少不了的。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可以组织行政管理部门的员工参与其它部门的会议,在例会中让管理人员对企业各个部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了解部门的具体工作,为其制定计划和安排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日常的工作中要锻炼管理人员的洞察力以及观察力,促进其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体验生产的各个环节,了解服务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四、结语在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有了新特点,即从属性、实质性、实效性、灵活性、以及人性化,同时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优秀的行政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思想心理素质,还要有专业素质以及能力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使其更好地应对复杂环境中企业的变化,因此企业要加强灵活性的培训,引进管理方法,加强人员管理,从而提高行政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奇玮。论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与人员素质[J]。经营管理者,2011,17:41。

[2]任彦忠,徐佳玉。浅谈风电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J]。风能,2015,01:64—67。

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论文

行政管理学论文

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影响因素与对策论文

试分析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的建设论文

电大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行政管理学毕业论文

如何建立与完善行政预算机制的论文

教育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论文

新时期探析供电企业文秘工作的创新论文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与管理执行力的关系论文
《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与管理执行力的关系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与管理执行力的关系论文(通用13篇)】相关文章:

行政部门的预算会计的弊端及建议论文2022-05-06

外化制激励与内化精神约束论文2023-08-04

建立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折旧制度的探讨论文2023-01-13

大学行政管理途径的创新研究论述论文2023-01-07

大专行政管理毕业论文2023-10-20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会计问题探析论文2023-10-17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2022-04-30

油田基层组织绩效管理论文2023-10-24

行政管理学读书心得2023-04-16

分析行政管理教学的应用论文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