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短程辅导对提高高校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论文

时间:2022-10-24 07:52:44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试析短程辅导对提高高校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论文(整理5篇)由网友“岁月间”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试析短程辅导对提高高校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试析短程辅导对提高高校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论文

篇1:试析短程辅导对提高高校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论文

试析短程辅导对提高高校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留级生 团体辅导 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文章运用短程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后进生进行心理和行为训练,通过对辅导前后SCL-90各因子症状的差异性检验,并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跟踪回访,发现短程团体辅导对于帮助留级生接纳自我、改变认知、提升自信、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并对其完成学业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为了探讨学困生心理援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以改变认知,阅纳自我,提高自信,促进个性发展为目的,尝试运用短程团体辅导的方法,以12名后进生为小组,进行心理和行为训练,并对小组成员作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短程团体辅导对促进后进生个性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明显的效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07级学困生为被试,总人数为12名,其中男生11名,女生1名。所有成员都没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只是一般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在参加团体前,每一个成员都接受了一次初步面谈,所有被试都是自愿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由于后进生的心理比较敏感,在进行SCL-90测试之前,先做了艾森克人格问卷,通过手工分析,发现后进生潜藏的心理问题。

1.2团体方案设计

本方案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成员了解自己,澄清观念,提升自我,建立自信,实现自我肯定。团体辅导活动的时间为一个月每周两次,并精心设计了热身活动,游戏互动,讨论分享,团队合作等环节,要求成员在观察学习和活动体验中,认识和探索自己,改变在长期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非理性观念和错误认知,以积极的态度去接纳自我,接受现实,走出自卑,建立信心,在团体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1.3团体辅导的实施

第一次辅导时,前来参加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班级,彼此之间互不认识,在最初的热身游戏时,大多数同学都非常拘谨,但随着“敞开心扉”、“我是谁”等活动的逐步展开,同学们防御的心慢慢开启,互相之间变得真诚而融洽,轻松和谐的团体氛围开始形成。

随着辅导的展开,当分组游戏“优点轰炸”、“揭开千千节”等活动结束后,团队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同学们能坦诚地分享各自的`感悟和体会,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在集体中体验了快乐。

“盲人之旅”和“伴你同行”,让每位同学都体验了接纳和信任,体验了助人的快乐和接受帮助的温暖;“目光炯炯”使同学们明白自卑心理的普遍性;在“我为什么自卑”、“怎样才能超越自卑”的分组讨论中,许多同学都在同伴们积极的鼓励和帮助下敞开了心扉,开始接受“一次考试并不能决定人生”的观点,试着去改变原有的不合理认知,认识到只有接受现实,接纳自我,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目前的困境,才能摆脱自卑,接纳自我,才能确立人生的目标。

最后以“大团圆”结束本次自我肯定团体辅导,是全体成员在一个充满温馨甜蜜而又有凝聚力的情境中告别团体。 1.4效果评估

运用“团体评价问卷”,教师评价,跟踪回访,SCL-90前后测数据分析等,评估团体辅导实施的有效性。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团体辅导前后测试数据比较分析

对辅导之前后的SCL-90进行分析,发现各项因子分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人际敏感、强迫、偏执、敌意等因子更是差异著,这此数据说明短程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后进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粉积极的作用。

2.2教师评价

我们从学生所在班级的老师和辅导员那里了解到,这12位学生参加团体辅导以后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对工作和学习的热情,在人际交往方面也表现的比较积极,逃课的人次明显降低,期末考试这些学生不及格科目人次大度下降。

2.3自我评估

在对12名学困生的跟踪辅导和交流中,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团体训练,使他们大学生活的一个新的起点。在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我们利用“团体评价”表,要求成员对团体训练效果进行自我评估,统计结果表明,72%的同学对这次团体训练表示非常满意,28%的同学表示比较满意;33%的同学在团体活动中表现为非常积极,57%的同学比较积极;在训练过程中有70%的同学认为可以放下防御开放自己;86%的同学表示团体辅导对自信心的提升会有很大的93%的同学表示以后有这样的活动一定要争取参加。

3分析与结论

学困生是在进人大学以后由于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学习方法的不当等主客观原因,使他们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由于没有及时的补救,导致了留级等结果。使学业上原本一帆风顺的他们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忽视了自己的一切优点,处在自卑的情节中无法自拔。内心却有着强烈的与周围的人交往的愿望,因为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采取自我封闭的态度,回避与同学交流,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他们常常自惭形秽,自我鄙视,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消极态度,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和干预,不仅会影响整个大学生活,也会对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或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方式。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支持鼓励,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促进成员的人格成长。通过辅导前后SCL-90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性检验,结合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价和跟踪辅导后发现,短程团体辅导对于帮助后进生认识自我,接纳他人,改变认知,提升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促进个性心理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篇2: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论文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很多高校都成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所.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矫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其正常的成长成才。与此同时,和大学生最密切相关的一个特殊教师群体――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引起了高校各相关部门的重视。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和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广泛的教育者。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影响到高校局面的长期稳定。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

1.研究对象

选择安徽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扬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六所高校共114名高校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共l15份.收回115份.有效问卷l14份。在l14名高校辅导员中,男辅导员69人,占总人数的60.5%女辅导员45人.占总人数的39.5%;年龄在20―29岁之间的辅导员94人.占总人数的82.5%,30一39岁的有10人,40―49岁的3人,50岁及50岁以上有7人。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采用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六所高校的辅导员在同一时间段分别集中测试,并及时收回问卷。问卷回收之后主要采用SPSSl1.0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了检验。

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一90是目前国内使用比较多的症状自评量表。量表的最初编制者是LR.nerogatis,量表原名叫HopkinsSymptomChecklist(1974),1983年我国一些心理学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形成现在的SCL-90。此量表适用于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心理健康受测者,量表一共有90道项目.完成时间一般在l2―25分钟。此量表内部一致性与重测信度均高,每个维度都超过77。

量表中隐含着l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10个因子。在评分规则方面,SCL一90采用5级评分制。用此量表是为了评价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卫生状况。该量表主要用于评定一个人是否具有某种心理问题及严重程度如何。它是目前我国筛查群体心理卫生状况最常用的量表之一。

3.研究结果

对六所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辅导员的年龄是高校各职业或专业中年龄最低的;多数辅导员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智能品质。善于正确处理学生问题,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现职工作;在需要层次上,多数高校辅导员能以教育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他们的社会期望值比较合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也较为合理,大多数辅导员能够自尊、自立、自强、自信,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但同时也应看到,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比较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略好于全国常模。本次测试中SCL_9O量表中的前9个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其中躯体化和人际关系敏感两项因子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说明高校辅导员在身体素质和人际关系方面明显好于一般人群:其他7项因子分略为小于全国常模。但数据差异较小,P值均大于0.O5,无显著意义,不能说明他们之间有区别。具体见表l:

(2)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高校教师比较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普通高校教师。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到底如何呢?近年来,对高校普通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比较常见。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普通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不如一般人群。以田淑梅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一文中的数据为例,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较,统计分析得出的数据显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普通的高校教师。高校辅导员的SCL一90中的9个因子分有8项明显低于普通高校教师,差异非常明显,只有敌对这一项P值大于0.05,无显著心理学意义。具体数据对比见表2:

4.具体分析

据以上数据分析,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很好的。近些年来,无论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还是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都显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但本测试结果却显示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全国常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这样几点。

(1)与高校辅导员的年龄结构有关

本次测试中的高校辅导员绝大部分是2o__29岁的年轻人.参加本次调查的高校辅导员有114名.其中20--29岁的就有94人,占总人数的82.5%。他们基本都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工作时间比较短,一般都在四年以下。在本调查中,工作时间在四年及四年以下的`高校辅导员有101人.占到了总人数的88.6%。其中大部分辅导员还没有结婚,调查中有71.9%的高校辅导员未婚,而没有子女的高校辅导员比例更高,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93.0%。而正是由于年轻且单身。这些辅导员的生活负担比较轻,只要管理好自己就可以了。同时,由于年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相对较小。比如职称评定、家庭负担、经济压力等方面。另外,由于这些高校辅导员比较年轻,他们的体力和精力都比较充沛。因而心理上也自尊、自信。

(2)与高校辅导员选聘机制有关

高校辅导员的选留、聘用通常是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形式,一般是由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专家、学者、学校有关领导、学生工作部门、基层用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的考核班子,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对他们进行考核选拔的。任用的辅导员在政治方面有硬性规定,必须是中共党员,否则将不予考虑。

高校辅导员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是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共教育部党组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选拔政治素质和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群众工作的教师或高年级党员学生担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除了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之外,对任用的辅导员的学习成绩要求一般在中等偏上,有的甚至达到保送研究生的成绩。另外。由于高校辅导员做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一些特殊能力,比如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高校辅导员一般都担任过学生骨干。他们通常比较自信。驾驭工作和处理各方面问题的能力比较强,综合素质较好.心理素质也比较优良。

3)与高校辅导员的个性特征有关

高校辅导员的人格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大学生们对辅导员的人格修养有着很高的期望,比如平易近人、没有偏见、关心同学、言行一致、开朗活泼等。其实,在大学生眼中,辅导员扮演着众多的角色,有时是家长的代言人,有时是领导者.有时又像大哥哥大姐姐,这些身份决定了辅导员在人格上应该是健全的、高尚的。

有了健康、成熟的人格,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便得到了最高的体现。同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一样,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必须具有同自已职业相适应的心理条件,但与众不同的是.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鉴于这一特殊性.辅导员就应具备一些特质:个人身心是否健康,教育智能、育人艺术是否充实,能否愉快地学习,与学生、家长和同事的关系是否良好等,这些都是考察辅导员的主要标志如果具备这些特质,将大大有利于育人任务的完成,也有助于辅导员自己价值的实现。测试结果显示,绝大部分高校辅导员的人格是健全的、高尚的,而这些人格特质又反过来影响他们自己,调节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外在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行动。良好的人格有利于提高辅导员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和水平。保证辅导员本人的心理活动在较高水平上健康运转,调整辅导员的自觉行为,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形象,提高自身素质。

篇3:定向运动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冰论文

定向运动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冰论文

论文关键词:定向运动心理健康人格特征

论文摘要: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江西省内四所高校部分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普通大学生。这为定向运动在高校体育的广泛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定向运动是一项集健身、娱乐、知识、竞技和国防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定向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使参与者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这项运动使参与者走出平时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融人大自然,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提高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更新,定向运动已经逐渐进人大学体育课堂。但由于种种因素,许多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对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还不是十分明确,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进行相应的投人,从而制约了高校定向运动课程的开展。本文就定向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考察这项新兴体育项目对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为定向运动在高校的普及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抽取江西省内四所高校内参加定向运动训练的大学生150名(其中男94人,女56人),并在上述高校各不同专业内随机抽取300名普通大学生(其中男179人,女121人)作为参照对象。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问卷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to、艾森克个性问卷(EPQ)tZ}o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由90个问题组成,根据总均分和各因子分的高低来评估分析心理健康水平。本量表采用0一4五级评分,其中。=无、1=轻、2=中、3二偏重、4=严重。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由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修订,问卷测量神经质(N)、内外向(E)、精神质(尸)和自我掩饰度(L)四个人格维度。以上量表均经过必要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SCL一90得分的比较及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在躯体化这项因子的分值明显高于普通大学生,且存在显著差异(P

除躯体化因子外,在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几项因子上两个群体之间心理健康的.差异性达到非常显著程度}P

2.2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与全国常模的比较及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的SCL-90因子得分的总均值与国内青年常模相比差异性不是十分显著(T=1.25,P<0.05),在各单项因子的比较上,除了躯体化、敌对性两项因子得分相对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其余因子都略低于全国青年常模,这说明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接近,整体上略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但两者差异不显著。

2.3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SCL一90得分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与SCL一90得分呈正相关,而内外向E和掩饰程度L与SCL一90得分呈相关。在四个人格纬度中,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内外向E、掩饰程度L、精神质P、神经质No

3讨论

3.1参加定向运动能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据调查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培养良好的个性及坚强的意志,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定向运动是在野外紧张激烈的对抗情况下进行的,运动员要在野外复杂的地形下保持不断地快速奔跑、跨越各种障碍,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因此从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角度考虑,定向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此外,定向运动要求参与者在体力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迅速做出判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定向运动参与者参加训练和比赛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在进行定向运动时,地点通常是设在野外、公园等,人们的注意力必须在地图上和实际地形、地貌上转移,既要用心识图又要观察、浏览大自然的秀美风光,由于注意力的不断转移,能使心情偷快,身体得到放松。故定向运动能陶冶情操,消除烦恼,解脱压力,培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顽强、心胸开阔等良好的意志品质[[3]。因此定向运动作为一项智慧型的体育项目,能够培养参与者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由于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尤其表现在抑郁水平、焦虑倾向、敌对情绪以及人际敏感等心理问题上。由表1和表2得知,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在焦虑、抑郁、敌对、人际敏感等因子上明显优于普通大学生,而且略高于青年常模。这表明参加定向运动能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

3.2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

在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精神质维度分高意味着行为古怪、不随和、不合群,内外向维度分低者性格内向、安静、内省、喜读书而不爱接触人,神经质维度分高者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抑郁,已有相关研究证实这些人格特征更容易诱发心理健康问题,对具有这些人格特征者要特别加强心理辅导。由表3得知,在四个人格纬度中,内外向纬度最高,表明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性格外向、张扬、爱交往;而精神质纬度和神经质纬度较低,这说明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性格随和、开朗,在克服焦虑倾向、抑郁水平上表现较好。

综上所述,大学生参加定向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作用。但是由于场地、器材、教材、师资等诸多原因,定向运动正式走进高校体育课堂较少。就江西各高校定向运动开展现状,目前只是成立了定向运动训练队,普通大学生很少接触定向运动。因此,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定向运动课程,使定向运动教学模式和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能真正接触这项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是每个体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篇4:家校联动对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论文

家校联动对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论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小学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式证明了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联动方式是现实可行的,在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其效果比仅有学校或家庭单一干预因素要好。另外本研究也说明整体干预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实证研究;家校联动;实验;小学生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实验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综观这些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1)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多,描述性研究和影响因素研究多,实证研究少;选择性干预研究多,整体干预研究少;

(2)选择青春期的中学生作为发展性干预对象的多,选择小学生的少,教师和家长的干预研究还是空白;

(3)研究模式基本上是学校干预或家庭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二者结合的干预性实证研究几乎没有。现有的调查研究已经能够说明,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小学生主要在学校和家庭范围内活动,其身心发展受学校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在学校和家庭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本研究尝试从整体和发展的角度,采用实证研究的手段,对学校能够影响到的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进行干预性研究,以探讨家校协作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

二、实验方法

(一)概念界定

1.家校联动:是指学校心理教育活动和与学校心理教育活动相一致的、学校能够影响到的家长系列活动的结合。学校心理教育活动专指学校开展的心理活动训练课;家长系列活动包括家长讲座、家长参与学生活动、家长报、家长沙龙、评选好家长等。

2.心理健康水平: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和个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通过相关心理量表测量到的学生心理状态。

(二)研究对象

小学中年级学生,以苏州地区××小学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见表1)。

(三)测量工具

本实验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作为实验前后的测量工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Test),简称MHT,由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步成主修,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MHT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陈倾向和冲动倾向八个分量表和一个测谎量表构成,共100道题目,八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构成总分,即总体焦虑水平。

(四)实验设计

1.实验变量

(1)自变量:学校心理活动训练课和家长系列活动两个因素,分为有和无两种水平。

(2)因变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控制变量:学生活动和家长活动次数、内容,教师教学活动,学生自身成长发展;家庭差异和学校难以影响的家长活动等,可以通过实验设计进行平衡。

2.过程设计

(1)前测与分组。采用2x2完全随机设计方式进行实验分组,随机选取×x小学四年级的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MHT进行前测,选取心理健康水平在同一个层次的班级参与实验。

A、实验组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B、对照组1不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c、对照组2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不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D、对照组3不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也不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2)进行实验。分为两个学期,每周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活动课;每学期两次家长讲座,两次家长参与学生活动,每月一次家长沙龙,每月一份家长报,期末评选好家长。

(3)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MHT进行后测。

(五)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三、实验结果

(一)实验后各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变化对参加实验的四个小组MHT前测数据所进行的组间方差分析(F检验)表明,在总量表和所有分量表上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参与实验的四个小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经过一年时间的实验后,对四个小组的MHT后测数据采用同样方法分析发现,四个小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变化(见表2)。

注:F指方差分析结果,P指显著性水平,*表示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表示在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表示在0.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以下同。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上;而实验后在对人焦虑和过敏倾向方面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在总体焦虑和恐怖倾向方面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学习焦虑方面出现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之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实验后各组在总体焦虑方面的变化分析

表2的数据说明根据设计进行了实验后,各组之间的总体焦虑状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实验处理上及各处理方式之问是否有差异,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析。

从总体焦虑(见表3)情况看,实验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实验后的得分低于实验前的得分,二者差别极其显著(P<0.001);对照组2实验后的得分同样低于实验前,二者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1实验后的得分也低于实验前,但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对照组3则没有太大变化,基本保持原来水平。

从各处理组前后差别之问的方差分析(见续表3)可以看出,各实验处理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验后比较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1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3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其他相互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实验后各分量表变化情况

实验后各分量表的数据处理方式与表3同。数据分析表明,实验组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方面,实验前后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P<0.001);各处理方式前后差别的方差分析显示,学习焦虑(F=3.057,P

四、讨论

(一)家校联动的效果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学者,一致同意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优缺点,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才更有可能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本研究实验数据表明,家庭干预和学校干预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较好的效果。从数据比较看出,联合干预的实验组变化最为明显。在总量表上,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差异极其显著,实验后明显好于实验前,在各分量表如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恐倾向方面,也都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实验后也都好于实验前。

在对各实验处理方式前后差别的方差分析中也能够看出:在总体焦虑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1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3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进行家校联动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仅有家庭影响或没有任何因素影响方式更能降低学生的总体焦虑水平。

(二)单一因素(学校或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在家庭因素方面,研究者认为,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育方式与态度、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较之正常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的家庭环境(家庭心理气氛)以矛盾性高,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低为显著特征,内向行为问题儿童的家庭表现出较高的控制。在学校因素方面,多停留在专家呼吁、理论探讨、对分析和方法指导(如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学科渗透、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等)等方面,而具体指明效果的研究很少,或者这些效果只是定性的现象描述。

此次实验的数据也表明单一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有影响。从表3数据分析隋况看,试验后对照组l和对照组2总体焦虑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只不过效果没有联合干预明显。

(三)无干预情况下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在无干预即自然成长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变化和怎样变化?对此问题的研究很少或缺乏系统的研究,现有的横向调查不能说明这一点。发展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心理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心理问题也是不断变化的。大部分心理问题会自行缓解甚至自行矫正,有的一般心理问题也会累积、迁延、演变而发展成其他更为严重的心理异常。

从对照组3在实验前后的数据变化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无干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变动的,但总体状况变化不大。

五、结论

本研究以整体干预的方式,从学校心理教育活动和与学校心理教育活动相一致的、学校能够影响到的家长系列活动两个方面出发,来尝试探讨发展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虽然影响因素繁多、变量难以完全控制和研究水平不高,但研究过程和结果还是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第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家校联动。实验结果表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着手,同步的干预方式比单一的干预方式有更好的效果;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做到学校和家庭联合进行,内容协调,步调一致。第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发展性整体干预是可行的。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现在学校活动最容易组织、最可行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研究发现,这种整体性的干预在现行条件下是有效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特别在学习焦虑、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方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在整体干预外还要考虑进行个别指导。从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进行整体干预对提高学生在学习、交往和自我认识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大的作用,但对与学生个性有关的方面如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等,家校互动的整体干预并没有取得较大的效果。这表明对于学生内心深层次的问题,还应该通过个别指导来进一步干预。

篇5:舞龙运动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论文

舞龙运动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论文

关键词:职校生舞龙运动心理健康

摘要:在职校开展舞龙运动,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为此,本文作者对参加舞龙训练的学生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运用学校心理学管理软件《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了在实验前后各进行了一次测试.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12.O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从而找出舞龙运动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舞龙运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指标在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偏执、敌对、心理不平衡五个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同时,由配对样本检验显示,实验组的各项心理指标都有显著变化可见.舞龙运动对职校生的心理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在教师的引导下,这种影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促进职校生心理成长。

一、引言

舞龙运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富有极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职校开展舞龙运动,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与人沟通的平台,使学生相互协调、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相互帮助。舞龙运动是一个集体项目,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本实验从促进职校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出发,通过期望构建舞龙团队,完成团队任务、实现团队目标来促进学生广泛的交流沟通,全面拓展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实验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舞龙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如果有影响又是在心理的哪些方面,这些影响同年龄的自然增长造成的影响是否有差异,训练后实验组同对照组是否有差异,是舞龙运动的哪些环节产生的影响,其影响的机制是什么,而对未影响的心理部分是否不能产生影响。由此帮助教师在舞龙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释放生命潜能;抓住舞龙技术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问题进行教学,找到舞龙运动与心理健康的融合点,促进个性的完美和人格的完善;引导学生重塑自我,培养正确的心理健康概念.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带着重新整合过的健康心态走进学习和生活中,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为了解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在舞龙运动中可能表现出的不同思想状态,预防学生在学习技术时产生冲突,并能抓住教学中有助于调整学生心理的环节,疏导学生的心理,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拓展舞龙教学思路,发挥舞龙健康教育功能,笔者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对学生在舞龙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阐明舞龙运动对职校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途径和手段,为职校体育锻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为舞龙运动的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三、实验方法

1.实验对象

我校舞龙队学生共31人,参与舞龙队的同班学生35人作对照组。所有学生均来自06级两个班。

2.实验时间

2007年9月中旬到2008年6月初。

3.测量工具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是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吉盛教授等组成的协作小组制订的。

4.统计处理

Excel和数理统计软件SPSS12.0,主要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单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定为P<0.05,非常显著水平为P<0.01。

5.研究方法

实验组从两个班中随机选出31人〔女生21人、男生10人),实验组除按日常的规定正常学习、生活活动外,每周活动2次,为星期三与星期天的下午,每次持续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对照组按日常的规定正常学习、生活、活动。实验持续8个月。运动强度控制在中等。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前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试。在实验前(开学初)、后(学期快结束),对两个班学生进行统一心理健康水平测试。所有数据用SPSS12.0软件包统计处理。

四、实验结果

1.实验前数据统计结果。

经方差分析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样本在心理健康的十个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认为两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2.实验后数据统计结果。

(1)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指标

由表2可见,实验后经方差分析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样本在心理健康的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偏执、心理不平衡五个因子有显著差异(p<0.05),在敌对因子有非常显著差异(p<0I(】1)。

(2)实验组实验前后心理健康水平指标的配对样本检验

由表3可见,实验组实验前后样本配对T检验表显示,心理健康十个因子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五、分析与讨论

1.由表1可知,在未开展舞龙训练前,两组学生心理测试显示无显著差异,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偏执、敌对项的指标反映出较为严重的心理隐患。这给我们在舞龙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避免引发不良的心理状态,用积极的方式来弥补学生心理上的弱点。

2.训练结束后,两组学生的各项心理指数都比实验前测得的值低,不能说明舞龙运动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唯一因素。但将两组样本进行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时,数据结果显示两组学生除了适应不良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项均有显著差异,说明舞龙训练对学生心理是有显著影响的。

3.对实验组进行配对样本检验显示,舞龙运动在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学习压力这几项具有显著影响。在舞龙训练过程中,团队的协作要求很高,这为提高学生沟通能力、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对内对外的各种场合的舞龙表演活动也为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提供了途径。面对训练过程中的心理冲突,师生间真诚的沟通能使心理趋于平和。实验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更为轻松自如,学习上的压力显得并不是很重,这主要是因为通过严格的舞龙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改善。

4.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样本在心理健康的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偏执、心理不平衡五个因子有显著差异,在敌对因子有非常显著差异,而对照组前后心理健康各因子也有变化。可见,舞龙不仅对于参与训练的学生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而且有可能间接地影响到未参加训练的学生。实验组前后各项指标配对样本检验数据显示实验组实验前后心理各项指标都有非常显著差异。

5.笔者由于水平有限,有些问题考虑不周全,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对于舞龙的教法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还未能深人研究,本身的心理学知识、技术、技能还欠缺,还需要继续学习。

六、结论与建议

1.舞龙是一项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群体性体育项目,对职校生的心理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2.职校舞龙运动可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成为弘扬中国龙文化的基石,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舞龙运动对于学生提高适应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克服学习压力、调适心理平衡能力有显著作用,但同时教师也要留意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滋生的或已存在的不良心理状况,以免给学生心理造成再次伤害。

4.教师要学习心理学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在教学实践中主动的运用心理学技术,将心理学知识同学科知识的教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用正确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对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几点体会的论文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实践

试论独立学院以职业化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索论文

试析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质性研究论文

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研究的论文

试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发展趋势分析教育论文

心理障碍自我疏导治疗的方法

试析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教育论文

篮球活动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作用的论文

试论以体育教学为载体的人文教育渗透

试析短程辅导对提高高校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论文
《试析短程辅导对提高高校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试析短程辅导对提高高校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论文(整理5篇)】相关文章: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2023-09-25

高中历史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2024-01-01

试析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与启示论文2022-05-12

试析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的教育建议教育论文2023-11-19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2024-02-21

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应加强体育理论教学论文2024-04-30

借鉴国外经验完善中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论文2023-09-23

试析对21世纪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的探讨论文2022-10-27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2022-05-06

试析高校行政人员的工作自主性的论文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