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院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困境与解决途径论文(通用10篇)由网友“松米露”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大学院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困境与解决途径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大学院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困境与解决途径论文
大学院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困境与解决途径论文
摘要: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对高校后勤工作模式进行改革,当前已经初显成效。但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快速推进与不断发展,也暴露出一些制约改革工作高效进行的现实问题。本文总结了高效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探究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后勤 社会化管理 现实问题 有效策略
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管理,指的是将高效后勤中的各种经营活动和高效的科研、教学等活动分割开来,进行独立的运营与管理,也就是颠覆高校后勤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利用市场方式管理后勤工作,并吸引优秀的社会企业参与高校的后勤工作。这种管理方式有助于高校管理成本的大幅下降,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升,还可为学生带来更多实惠,从而推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管理目标。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管理成效的显着提升。现将这些问题总结如下:
(一)产权关系问题
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的人员、经费和高校分离了,但是资产的所有权还在高校,这就导致高校与后勤实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晰。高校将后勤经营中的人员和资金划分给经营实体之后,却将资产牢牢抓住,这就导致高校后勤实体在现代化企业的自负盈亏经营过程中不能确定自身和高校之间的关系。
(二)管理体制问题
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管理体制不健全。部分省属、部属高校,教育主管机构只是依照相关国家政策对其实施宏观调控,但是一些具体的高校管理制度仍旧是高校自行制定的,这就使得后勤管理问题也变成了高校独立完成的事情,教育主管机构无权插手与监督,而当前社会监督体制还十分缺乏,再加上高校中的监督机构常常因为专业水平、经验的限制,不能和后勤部门进行有效协调,导致其监督职能无法充分发挥,从而造成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
2.经营体制存在缺陷。在高校后勤改革过程中,后勤集团替代了大多数高校后勤管理机构,后勤集团管辖的后勤实体,是集经营与服务为一体的机构,而在具体运作中,常常将自己当成管理部门,用管理的方式替代服务与经营,这就导致后勤经营活动过于行政化,淡化了经济效益与成本核算,严重挫伤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效,也背离了后勤集团的经营目的与服务宗旨。
(三)管理规章不健全
在高校学生公寓及餐厅管理中最典型的问题,是管理规章不健全问题。学生公寓及餐厅运营及管理都由社会企业承办,虽然高校对招标的社会性后勤管理企业也进行了必要的管理与监督,但由于缺乏规范的规章制度做指导,导致承包商为追求高利润人,常常无限制降低经营成本,造成服务质量十分低下,这也与高校的服务宗旨相悖。比如,餐厅中的菜系十分混乱,南北风味不合理、服务质量不理想等。另外因为社会出资建设的学生公寓在管理上呈现出社会化特点,这就使得公寓的用水、用电等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做保障,因此经常出现浪费水、违章用电等不良现象等。
(四)管理者素质问题
高校后勤管理者素质较为低下,主要体现在两点:
1.缺乏管理人才。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对具有现代企业特点的后勤实体经营工作缺乏管理经验,因此其管理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中的经营管理方式。
2.后勤职工综合素质低下。在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中,后勤人员通常都是以合同形式聘用而来,也有企业中的编制人员,这些人很多都是学校工勤者,他们都对高校后勤实体及高校管理了解有限,再加上这些人服务观念差、服务理念落后、技术水平不高、文化程度低下,造成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效果较差,从而使得社会化管理进程过慢。
二、应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理顺后勤工作的产权关系
针对高校后勤产权关系不明确的问题,应从后勤与高校的产权关系入手梳理后勤归属权。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在后勤资产的管理方面,分清后勤资产归属权,合理划分高校后勤资产的使用权与所有权。
2.依照高校后勤管理及高校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后勤管理模式。比如,在高校的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管理方面,如果高校不符合将后勤实体分离出去的条件,可选用高校的自我服务与管理的综合性管理模式;在费用的运行机制及支出管理方面,可将社会化的甲乙方模式引进来,在恰当设计后勤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让高校行政部门直接对其进行管理。如果高校的具体情况比较适合把后勤实体分离出去的话,可将这类高校的后勤工作委托给后勤管理集团进行统一管理。在高校后勤的实际管理环节中,应切实依照高校及后勤的发展与管理需求,在明确后勤实体与高校关系的基础上,恰当选择最适合的管理方式。本文认为,依照我国高校发展情况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经验,高校在科研保障、餐饮服务等后勤服务工作中,尽量把高校经营权与产权剥离开,让专业后勤管理集团及高校共同管理,由高校出资,后勤集团提供经营与服务,高校行政机构对集团化后勤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高效、顺利开展,才能大量节约高校的管理成本,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多实惠。
(二)健全社会化管理监督机制
改革高校后勤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效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所以在管理高校后勤工作方面,应将“服务社会化”作为基础目标,努力构建其行政执法、学生监督、内部自律、学校监管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管理监督体系。高效应重视与政府、社会等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充分利用专业的政府力量规划管理高校后勤市场。比如,组织卫生、食品、消防、环卫等政府职能部门常态化对高校后勤服务部门进行严格检查。高校可定期邀请学生对后勤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并成立学生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学生这一消费主体的监督作用。在引入社会企业方面,高校应依照自身的实际特点及发展需求,科学地将市场经济中的优质企业引入到高校后勤服务中参与管理工作,借助合同形式对这些市场企业实施约束与管理。在监督与管理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方面,应积极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建立起健全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从而实现对后勤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在监督与管理高校视频安全问题方面,采取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方式,规范食品价格、确保食品质量,常态化组织高校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对高校餐厅中的每一种食品的采购过程进行评比与检查,逐渐构建起与高校后勤服务特点相符合的卫生、安全监控体系。
(三)完善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
为了将高校后勤工作中的管理者从高校行政管理系统中有效分离出来,就应该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经营模式,建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后勤服务管理实体。在具体操作中,高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把行政管理权力与企业法人权利分离开来,确保后勤法人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可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建立起多校联合的后勤服务集团,以集体化、企业化、专业化的方式将本地高校的后勤工作承担起来,实现大规模、集团化经营管理,尽可能降低高校后勤的管理成本。高校后勤实体分离出来之后,可借助连锁、股份、托管、并入等方式纳入后勤管理集团,从而实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接轨,进而实现现代化管理目标。
(四)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是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管理成效的高低。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对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大力引进高素质、专业性管理人才,储备优质人力资源,以促进后勤管理实效的大幅优化。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在用工制度上,构建完善的社会化用工模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行干部聘任方式,实施劳动合同制,依据高校后勤具体需求,科学分流校内管理人员,积极吸纳社会中优秀的、经验丰富的后勤工作人员加入到管理团队中来,以壮大后勤管理力量。
2.制定合理的工勤人员综合素质及技能培训计划,在增强职工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对其服务意识进行培训与提升,促使他们逐渐树立积极而阳光的后勤精神,引导他们认同后勤文化,从而不断优化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快速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最终切实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能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越的成长环境。
总而言之,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不仅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与质量,而且还可降低高校管理成本,并且还可为学生带来较大实惠。因此,我们应全面了解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理顺后勤工作的产权关系、健全社会化管理监督机制、完善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措施予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快速、健康发展,为大学生创造更为优质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龙辉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 [D]. 厦门:厦门大学,.
[2] 韩莹 .Z 高校后勤社会化经营问题研究 [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3] 赵琪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困境及其解困路径研究 [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4] 蓝远平.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J]. 统计与管理,(07):119-120.
[5] 徐光伟 .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管理观察,(09):83-84.
篇2: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困境及解决途径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工程的发展受到冲击。建筑工程是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建筑工程单位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成本的缩减和建筑工程的进步是重要途径,因此,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是必然选择。
1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
1.1政策因素
国家或地方在对建筑工程进行审批应立足实际,综合考虑。针对不同的建设项目投资应全方位考虑其可实施性,尽可能选择实力较强、口碑较好的建筑工程单位,遵循建筑工程的规律,结合市场实际,做出科学合理的审批[1]。
1.2施工过程因素
建筑工程总造价的构成繁杂,主要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产投资三大块内容(见图1),许多建筑工程单位了为了尽快投入建设,获取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提前开工。在没有做好充分的资金预算、合同设计、建筑工程设计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工程施工,增加了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难度。图1建设工程项目总造价建筑工程的人员构成复杂且庞大,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和造价管理人员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影响相对较大。如果设计人员技术不到位,施工人员责任心较差偷工减料,在施工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造价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会对工程造价管理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导致整个建筑工程的失败。许多建筑工程单位的财务管理太过随意,不遵从相关规定,存在着做账、虚报造价等不良现象,往往出现造价预算和实际资金不符,无法准确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控制。
1.3工程结算阶段因素
工程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是最容易被造价管理人员忽视的地方,致使成本浪费,资金利用率不高。
篇3: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困境及解决途径论文
2.1建筑工程造价中成本管理的缺乏
成本管理和造价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成本控制逐渐成为左右建筑工程单位发展轨迹和方向的不可忽视的内容。成本控制能够提升建筑单位的利润,为造价管理的良好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筑单位和企业存在着对成本管理忽视的现象,缺乏成本管理意识,且工作散漫懈怠,加之企业内部的相关成本控制规定和规范的长期不健全,使得成本管理落后,制约着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
2.2建筑工程单位造价管理体制的不足
目前许多建筑工程单位造价管理机制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为造价管理机制不健全、运行阻碍大。造价管理需要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在专门的造价管理体制进行造价控制,这样才能保证科学的造价管理[2-3]。缺少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监管举措。建筑工程单位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和经济效益,出现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牟取暴利,导致建筑工程超预算、质量差,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
2.3造价管理市场标准不健全
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对市场机制依赖性较强的管理工作。在建筑工程招标中存在例如招标信息泄露、以计划价格为招标基础,极大的降低了招标市场的透明度、公平性和建筑工程单位的主动报价作用。
篇4: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困境及解决途径论文
3.1建筑工程单位内部造价管理的强化
面对单位内部造价管理体制的低效率不健全的'局面,建筑单位务必全面规划和管理。对单位内部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包括管理工作内容、方式的深入系统的了解,对管理人员进行全面规划,在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改革成本管理和造价管理体制。建筑单位提高对造价管理的重视度,建立造价人员管理制度,对造价管理员工定期培训做好引导,提高造价管理者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造价管理透明度。建筑单位应建立起工程造价信息库,从单位内部和其他单位的造价管理工作中收集相关资料,汲取有效经验,进一步为单位造价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依据。
3.2加强建筑单位监管工作
在监管工作上要根据建筑工程实施的具体阶段进行控制,对造价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管,以实现建筑项目按照合同的具体内容进行,增强建筑项目的有效性。在项目实施中,单位根据不同阶段建筑工作不同内容,从单位内部人员中选择能力强的组成监督小组,严格控制造价管理的合理性,维持透明度,提高造价管理的效率。3.3建立健全造价管理市场规范体系对市场计价标准进行调整,健全建筑工程单位招标的计价管理规范,“量价合一”,统一工程造价计算规则。强化招标市场信息的开放度和招标过程的透明性,加强招标信息的严密性,与此同时提升造价管理设计水准,为建筑单位竞标创设良好的环境,
4结束语
建筑工程单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加强造价管理能力减少人力资源、财物的浪费是重要手段。面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困境,建筑单位要实现企业内部的优化和人才的培养,相关部门要为建筑单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双管齐下,提高建筑单位核心竞争力,实现良性发展。
作者:刘文涛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管科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荣.关于工程造价管理中的要点问题探析[J].南方农机,(5):92+96.
[2]赵爱莲.实现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途径分析[J].有色金属文摘,2015,30(2):70-71.
[3]陶力.建筑工程土建造价管理问题探究[J].工程技术研究,(6):183.
篇5: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学生公寓管理探究论文
1.1学生管理的难度在增加
近几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急剧增长,不少学校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万人大学。高职院校实行公寓化管理之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住在学生公寓内,由于管理幅度的扩大,学生管理的难度加大。学生入住公寓以后,除了正常的上课、实训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是在公寓内度过。原来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模式逐步淡化,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的管理作用在弱化。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的网络已经做到了全覆盖,学生喜欢在公寓内上网交友、购物、发表言论、打游戏等,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新媒体在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另外,随着学生维权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学生与后勤服务方之间的关系在慢慢发生着变化,原来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逐渐演变成服务提供方和消费方之间的关系,作为消费方的.学生要维护自身的权益,作为服务方要履行管理的职能。有些时候,学生对服务方的管理不配合,比如在对学生公寓的安全隐患检查方面,个别学生不配合检查。这种不配合,也在加剧着学生管理的困难。
1.2学生公寓的经营方和管理方在管理目标上出现分歧
经过后勤社会化改革,高职院校在没有增加资金投入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帮助学校解决了学生在校住宿问题,而且极大改善了学校住宿的条件。但是,进入学校的社会资本并没有改变资本的本质,依然以逐利为目的,盈利是社会资本进入学校后勤领域的根本目的。学生公寓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物业管理,还承担着公寓精神文明建设和环境育人的功能。学生公寓实行社会化管理以后,由于管理主体发生变化,原来的自我管理模式转变为经营型的物业管理模式。学校在学生公寓管理方面注重的是社会效益,物业公司更多的是注重经济效益。如何确保社会资本的盈利目的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公寓管理方面的一致,成为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以后遇到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1.3学生公寓内责任问题依然无法清晰界定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在学生公寓内的改革目的是使学校脱离对学生公寓的管理,把学生公寓管理交给专门的物业公司来负责经营,减轻学校在管理上的压力。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公寓管理方面无论大事小事,什么都要去管,什么都要去做,但现实上因精力有限,不是什么都能管理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学校通过招标,选择合适的物业公司进入学校后勤领域。学校作为甲方,物业公司作为乙方,通过签订服务协议,约定甲乙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属于甲方范畴内的,由学校来负责承担责任;属于乙方范畴的,由物业公司来独立承担责任。但是,在具体的现实操作过程中,如果乙方出现问题,甲方仍然要承担责任,有时候甚至是承担主要责任。根据中国的国情,学生家长认为,只要是学生在学校里出了问题,责任都应该由学校来承担,而不会去明确区分到底是属于甲方还是乙方的责任。比如学生在公寓内出现了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无论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是学生及家长,都会把学校作为责任追究的主体。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中,仍然认定“在学生尚未毕业离开校门之前就仍然是学校的人”。学生对住宿等涉及切身利益生活状况的各种不满,最终也会变成对学校的不信任、不满意。责任问题难以清晰的界定,使得高职院校在后勤社会化过程中的态度发生变化,学校自己办后勤的比例越来越大,社会化进程出现反复。
2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对策
2.1创新学生公寓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首先,在校内成立大学生公寓社区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工作,该委员的组成人员要包含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的人员、学校公寓服务部门的人员和在校的学生代表。建立科学的问题沟通渠道,形成横向配合密切,纵向指挥有力的管理格局。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学校管理方要采取积极措施,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到大学生公寓社区管理委员会中来。由于该委员会有一定比例的成员来自学生,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由学生来做学生的工作,沟通起来相对容易。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学校要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大学生公寓社区管理委员会能够正常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学校还要完善制度建设,形成大学生公寓社区管理委员会责权利相结合的配套制度。明确该委员会的工作职责范围,同时赋予一定权利,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一方面可以能够代表学生维护学生在学生公寓管理范围内的合法权益,对服务方的服务进行监督和服务满意度测评,有助于为学生排除一些生活中的纠纷,化解矛盾;另一方面,可以代表学校履行学生公寓日常管理、安全检查的职能
2.2坚持市场法则,通过契约化管理来规范物业公司的服务
社会资本逐利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之间是一对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事实上,市场上出现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市场的手段来解决,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从而让服务对象受益。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招投标平台,面向社会,选择能够为自身后勤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物业公司,形成学生公寓管理中的甲方和乙方关系,通过签订与招标文件一致的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以及违约的后果。出现争议后的解决方法。两个独立的法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围绕学生公寓管理开展工作,同时,甲方有着检查监督乙方履行合同情况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乙方有权接受或拒绝超出合同约定的工作任务,合同是甲乙双方合作的基础,也是进行具体工作的标准,更是解决争议的依据。要保证彼此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保证双方服务内容的履行,离不开以合同为根本的契约化管理。
篇6:高职院校服务工作与后勤管理论文
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后勤管理与服务保障工作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满足全校师生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保障,是高职院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工作是支撑学校整体工作顺利、稳定运行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后勤工作是实现学校教学、科研任务的有效动力,是开展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其次,后勤的行政工作是降低培养人才的成本,提高学校教学水平与投资效益的重要保障,也是对全校师生开展教育的课堂,可以保障高职院校健康发展与稳定运行。
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的特性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在占据学校工作重要部分的同时,有着其区别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自身特性。
(一)基础性与保障性的结合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后勤保障工作具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用。它不单单在物质上给与保障,在通过后勤人员良好的服务与热忱工作态度的同时也无形中给师生们提供了情感保障。
(二)服务性与安全性的结合
后勤的工作人员应该以最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形象、规范的工作来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素质教育,还必须认真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师生能够拥有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进行学习。
(三)管理性与教育性的结合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体现就在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表明后勤管理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学校是一个无形的大讲台,后勤人员同时也是不站讲台的教师,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在劳动教育、爱护公务教育、爱校教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方面进行素质教育。
三、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具体措施
后勤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与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其自身的特点也正是顺利推进后勤工作改革的基础,所以必须创建节约型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模式,创新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一)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理念作为一种理想、观念,在现代的企业管理和教育中已经大量的应用到各种各样的领域中,尤其是在大型的上市企业。因为理念一词不仅具有更多的客观性,其中的成分也很多。理念对于实践的意义与意识来说更加的浓郁,其内涵迫切表达了改进对于管理团队的意义。因此,后勤管理与服务制度在高职中不仅是表达了一中观念也是一种理想诠释,可以作为行动指南是它独特的一面。伴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进步,示范性后勤管理观念在高职院校中的不断更新,院校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格局,在新格局中稳步地提升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这就要求我们牢固的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我们知道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它不同于任何一个社会企业那样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它具有特定的运行目标与市场,并且这个市场的主体也是特殊的,它主要围绕高职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必须在实现教育人、培养人的前提下,以科研、教学的改进和师生的生活水平提高出发,通过公益性服务实现服务带来生存,服务带来发展,服务带来效益的最终目的。总体来说,高职院校中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是通过管理规范、管理思想以及优质服务来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理念的。它具有教育与服务的双重性。因此,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管理与服务理念,是顺应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最基础前提,同时也是科学化管理的必经之路。
(二)有效创新“精细化、柔性化”管理与服务的.模式
一定的模式既体现一种管理的理念,也是活动内容与流程的重要展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之上进行改进和完善,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进步的灵魂。在国家不断深入地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汹涌浪潮中,高职中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必须坚持不断地改进与创新,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就必须实行更加有效的创新采用“精细化、柔性化”的管理服务模式。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注重管理过程与细节,实施精确的计划、控制、考核、决策的科学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拥有人本与科学的管理思想。精细化管理的三大基本原则:一、注重细节;二、科学量化;三、立足专业。为了把精细化管理做的更好必须把这三点落实到位。精细化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理念,它更是一套管理方法。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专业性越来越强的今天,企业要向做大做强就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同时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也必须做到精细化管理。其中包括:一是精细化操作,就是指后勤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与标准进行,为了让学校的基础运营更加正规化、标准化,员工都应该遵循规章制度以身作则,;二是控制方面的精细化,它要求后勤的管理工作必须遵循设计、审核、执行的过程,对这个过程进行全局控制,这样就可以减少管理上的漏洞;三是精细化的分析,这一点尤为重要,它是精细化进行科学规划的前提,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后勤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跟踪。柔性化管理重点强调以人为本,根据组织的文化、精神气氛以及共同的价值观进行人格化的管理。在研究人的心里和行为规律基础上,强调尊重人格、适应人性,重在文化的渗透与情感的触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必须要加强学生队伍的建设,培养学生自我服务与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其次要发动学生社团的作用,在坚持后勤部门的领导基础上建立各种自律委员会,时时掌握学生们的需求与意见。当然要不断加强和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做到以德服人、以情动人,以修己安人方式,在师生中创建持良好的管理形象,进一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
(三)打造一支业务素养高、竞争力强的后勤团队
高校的后勤工作渗透在包括从师生衣食住行到校园安全,从教学科研到管理服务等等方方面面,关系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是培养一流人才、创建一流高校的重要保障。但是从当前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来看,管理与服务人员的配置结构不均合理,后勤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后勤职工或者一些分流职工。这些人很大程度上缺乏娴熟的业务素养,年龄结构老化,缺乏生机与活力,并且知识面比较狭隘。因此,高校就必须适时引入新人新方法,挑选知识性与技术型并存的鲜活力量来充实后勤管理队伍。在建造一支知识型、专业型的骨干队伍的同时,要加强队伍的培训工作,让员工在知识水平与业务水平上不断地提高,增加人力价值。其次,还要加强监督与激励制度,完善招聘、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管理方法,激励员工的认真工作态度。总之,高职院校中的各种工作与后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模式戚戚相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管理与服务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建立多种培育模式,将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四)着力培养具有深厚底蕴的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
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文化的形成。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艺术、信仰、道德、法律等等内容。对于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而言,文化贯穿于管理与服务的全过程之中,同时也是管理工作人员和师生生活的具体形式。由此,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就这样地应运而生。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不仅是高职院校文化的展示,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它既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战略部署,有效地推动后勤管理与服务在高职院校中的建设与发展并作为精神食粮贯穿在师生的生活当中。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历史使命,他们表现出来的服务意识与道德行为不仅了体现了荣誉感与责任感,还展示了一种文化。通过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的培育,营造一种向上的氛围,产生顺应发展的凝聚力。这种培育战略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天然动力,大力加强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内涵文化建设的指标之一,同时占据重要地位。
四、结语
后勤管理与服务在高职院校中必须力求做到国家示范性标准,国家在教育教学制度领先、领导在管理的能力领先、专业设计实力领先、服务社会制度领先、综合水平达到大程度领先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以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创新理念,并开始思考高职院校在走向文化内涵建设的转变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并对其进行重新的考核和定位。管理中实施精细化、柔性化的方法,致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学性、专业性的管理与服务团队,同时培养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管理与服务建设项目。总的来说,在高职院校后勤的管理与服务改革成国家示范性的过程中复杂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高职院校生源扩展与自身发展壮大的现实需要,实现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篇7:乡镇中学班级管理困境与解决思路论文
一、引言
班主任是组织班级活动、教育管理学生的核心人物,也是一线教师,其工作成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今后发展。做班主任难,作为一名乡镇中学的班主任更是难上加难。乡镇中学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不仅来自于学生,来自于任务量,也来自于学生家长。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镇中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困境,亟待我们着手解决。笔者是九年级班主任,也是一名体育老师,在此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管理经验,探索解决乡镇中学班级管理工作困境的策略。
二、乡镇中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困境
乡镇中学的班级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多的困境,比如留守学生较多,班主任授课与班级管理任务较重,家校联系难以建立等,使得班主任工作难度较大,亟待解决。
1.留守学生较多,班级管理难度大。乡镇中学有很多父母进城务工的留守学生,这些学生有时候一年才能与父母相见一次,不仅缺乏温暖和关爱,也缺乏父母的约束。所以这些学生很容易出现一些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甚或是一些心理问题。而且由于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同,个性特点不同,所出现的问题也比较繁杂,甚至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从而致使班级管理难度加大。比如,我以前教过的一名学生原本学习成绩是中游,但是在家长外出务工之后,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每天放学后都会去网吧,有时候甚至会通宵上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像这样的学生并非个案。
2.授课与班级管理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班主任不仅是班主任,也是任课教师,因此其不仅要管理好自己的班级,还要承担比较重大的教学责任。尤其是乡镇中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一位班主任可能会同时担任2-4个班级的授课任务,尤其是体育教师兼班主任,可能会在管理一个班级的同时承担着一个年级的体育教学任务,工作压力较大,有时会表现得力不从心。拿笔者来说,担任着3个班级的体育教学工作,不仅需要管理班级,还需要为3个班级备课、上课、制定学生训练计划、教研、加强学生中考体育训练,工作压力之大难以形容。
3.难以建立家校联系,无法形成家校合作。由于现代化农业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很多乡镇地区的家长外出务工,且工作较为忙碌,难以抽出时间和机会与班主任进行沟通。而一些留在本地的家长也由于文化水平与教育观念等原因容易忽视与学校沟通,甚至家长会都难以出席。因此,在乡镇中学,班主任难以建立密切的家校联系,难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无法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所以在很多工作的开展上也是举步维艰。
三、乡镇中学班级管理工作困境的解决思路
针对以上困境,笔者认为,要想有针对性地解决,就需要关注留守学生,做好思想工作;科学有效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有效沟通家长,建立合作共赢。
1.关注留守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乡镇中学的留守学生数量较多,问题重重,不做好这部分学生群体的管理工作,班主任工作很难顺利开展。要想突破这一困境,班主任需要对留守学生多一些关注,多一些关爱,通过多种方式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和日常学习管理工作,抓重点,抓难点,才能逐个突破。比如,一位班主任为了更及时、快速地了解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要求班上所有留守学生每周为远在他乡的父母写一封信,这封信由班主任统一审阅,并帮助学生寄出。在审阅书信时,班主任发现了留守学生心中的伤痛和孤独,于是班主任会不定期找留守学生谈话,在节假日还会组织留守学生聚在一起,班上的留守学生像一个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一般和睦相处,他们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学会了关心他人,也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向老师敞开心扉,还会主动帮助他人,帮助祖父母做家务……不仅如此,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欢乐不断地洋溢在他们的脸上,班级管理工作的困境迎刃而解。
2.科学有效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班级管理是一项繁复的`工作,如果班主任不讲求方法和效率,班级管理与学科教学难以平衡,甚至二者搞得一团糟,就会使班级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不仅班级管理不好,学科教学也会大大受到影响。为此,班主任应该学会科学有效的管理班级,提高管理效率,使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游刃有余,甚至互为促进。比如,教师应该认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优点,适当下放权力,发挥学生的作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其实,无论是男生、女生,学困生、学优生,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不仅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都有其各自的特长,而且往往是问题掩盖了特长,使学生碌碌无为。只要教师认清他们的特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发挥,或委以重任,就会使他们脱颖而出。因此在我的班级中,每个学生都得到过我的赞赏,每个学生都被我委任职责。而我的班级管理工作也是越做越简单,越做越高效,甚至事半功倍。
3.有效沟通家长,建立合作共赢。班主任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协调的工作,不仅要协调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还要协调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尤其是要做好家校联系工作。班主任需要加强交流,不仅要多汇报一些学生的近况,还要说服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家庭环境,更加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四、结语乡镇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事无巨细,困难重重。然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班主任应该时时处处做一名有心的班主任,用心爱护学生,用心打造和谐班级,用心创造出一片天空。
参考文献:
[1]邹丽华.确立以人为本理念实行班级民主管理[J].成才之路,(30).
[2]罗喜云.如何推进班级民主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9).
[3]卜玉华.当代我国班级生活的独特育人价值及其开发之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2).
篇8:大学院校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原因与途径论文
大学院校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原因与途径论文
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和不断成长的过程。有的学者提出,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咨询知识的获得、咨询方法的掌握更重要。国外著名心理咨询大师艾培尔认为:“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对咨访双方最好的资源,就是心理咨询师本人。[1]”有的专家提出“心理咨询师能走多远,才能够带领他的来访者走多远。”甚至有的学者还认为,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关键因素是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力量和精神,这些“软件”会在最大程度上鼓舞来访者产生改变。这些描述无一不是提到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对咨询的重要作用。因此,心理咨询师心灵的成长、性格的完善、内心的状态对咨询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现阶段,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早已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心理学界的高度关注,但依旧缺乏对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清晰的认识,对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如影响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因素、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途径等等存在片面理解。重点讨论这个问题,对构建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加以澄清,以期为其他学者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含义
一般意义上讲,“成长”就是向成熟的、积极的阶段迈进。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来说,成长是“在希望的方向上获得积极的变化[2]”.这个含义潜在表明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价值判断参与,而价值判断就涉及标准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认为,成长是个体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取向,是朝向积极的、自我实现的、发展性的方向变化。美国著名心理学者伊根认为[3],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主要有十个任务: (1) 对咨询水平的明晰: 我擅长哪方面的咨询? (2) 自主性: 我能单独完成既定目标吗? (3)自己的态度、价值观: 相信什么? (4) 自我同一性:了解自己吗? (5) 亲密性: 亲密的关系是什么样的?(6) 两性关系: 如何看待性问题? (7) 家庭( 婚姻、恋爱) : 我的责任或义务是什么? (8) 工作: 工作在自己生活的中份量多大? (9) 交际圈: 我的交际范围多大,对咨询有干扰或促进吗? (10) 业余时间: 在业余时间做什么? 伊根认为,如何解决这些个人成长问题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经常需要反思这些任务并将收获应用到助人中去。首都医科大学杨凤池教授认为,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是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心理不断成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对自我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对自我的体验越来越敏锐的一个过程。心理不断成熟指的是心理年龄随着生理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长。根据精神分析学者埃里克森的观点,人的一生可以分为8个不同成长任务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成长任务。个体如果能在相应阶段顺利完成任务,则发展出积极的心理品质,相应的,也能够发展出与生理年龄相匹配的心理年龄。反之,如果个体不能很好地解决某一阶段相应的任务甚至碰到了创伤性事件,就会使心理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升是指对自我的认识清晰明了,对自己的体验、咨询水平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还兼具有独特、稳定的性格。自我和谐度比较高,即使有冲突产生,也能够做出平衡的心态,对自我、情绪有着良好的调控。杨凤池还认为,要达到这个程度,需要心理咨询师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对自我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够很清醒地掌握过去事件对自己的影响; 二是能够活在当下,对当下有良好的察觉,能够根据情况、经验及时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做出合理反应,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动。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含义是见仁见智的。笔者结合多年的咨询工作经验认为,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娴熟地掌握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并能恰如其分地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 二是心理咨询师有着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很好地处理未完成情结、职业枯竭、伦理道德、重大事件、关键人物等非智力因素。要做到二者的完美结合,需要心理咨询师不断地锤炼与付出,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重视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原因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职业,在实际助人工作中不可避免将自己卷入到整个咨询活动中去。所以,做好心理咨询工作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心理咨询师能获得良好的内部、外部成长。很多心理咨询师由于未获得或未关注个人成长的原因,导致在助人过程中,不仅不能很好地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更有甚者,对来访者造成二次伤害,并最终导致职业枯竭。
( 一) 个人成长可以预防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枯竭
心理咨询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也是一项高危行业。心理咨询师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对一、直面交流的方式为来访者提供咨询服务,他们接触到的大部分是人们痛苦、负面情感等消极问题。但是按照职业伦理道德,他们必须为来访者无条件提供情感支持、温暖、尊重、积极关注等服务。长期被期望付出,却鲜有为人所知,这一特征直接导致心理咨询师工作枯竭。据调查表明,有很多心理咨询师都感到有不同程度的职业枯竭感。因此,寻求上级督导、继续教育、寻求支持都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预防职业枯竭现象。所以,时时、处处都需要关注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
( 二) 心理咨询师要有清晰的自我意识
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时时刻刻要有清晰的自我意识,要分清楚行为、想法、理念是自己的,哪些是属于来访者的,进而对咨访关系有明确的限定。反之,如果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无法分清彼此的行为、态度,很可能会耽误治疗。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很重要的一个身份就是“镜子”: 为来访者提供对比。如果在咨询中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心理咨询师就无法分清是自己主动将未完成情结投射到来访者身上还是来访者本人自己真正的态度、想法。如此,有可能造成两方面的结果: 一是失去了对来访者应有的中立态度,对来访者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二是来访者为此而产生阻抗,进而导致咨询难以为继,更无法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
( 三) 心理咨询师要为来访者践行心理咨询理念做出表率
心理咨询不仅仅是通过某一门技术、某一理论为来访者提供帮助,更是一种生活理念、生存哲学的传递。来访者正是通过心理咨询师来学习这种理念、哲学的。如果在咨询室以外,心理咨询师本人无法做到知行合一,又怎么能让来访者学会这些理念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心理咨询不仅帮助来访者解决过去的问题,而且要帮助来访者学会更好的生活。因此,将心理咨询的咨询理念、生存哲学应用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是成为一名优秀心理咨询师的必经之路。
( 四) 心理咨询师要处理好自身的“未完成情结”
在心理咨询师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如果顺利解决,并且从中学会克服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最佳的个人成长。但是,如果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很可能会给心理咨询师带来心结,这些心结凝结起来就成为了心理咨询师的“未完成情结”(unfinished complex)。“未完成情结”往往会导致心理咨询师产生悔恨、痛苦、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往往徘徊在潜意识中,会被不自觉带入咨询工作中,影响咨询效果。“未完成情结”往往不易被发现且长期存在,直至心理咨询师发现、勇于面对并且处理好它。如果咨询师的未完成情结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会给咨询带来极大的挑战。比如,咨访双方可能会下意识地回避困难,妨碍双方进行有效的接触。因此,心理咨询师必须高度重视个人成长中的“未完成情结”.
( 五) 心理咨询师通过自我探索获得个人成长是必经之路
任何一个问题的咨询,或多或少都涉及自我意识的主题。如果心理咨询师本人首先不经历这个过程,便无法知道这个过程会产生什么。在变化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要分清楚哪些因素可以促进咨询,哪些因素会阻碍咨询。有了这样的经验,心理咨询师在为来访者提供帮助时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三、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途径
如前所述,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心理咨询师必须高度认识到个人成长对职业生涯、个人成就的重要意义,并致力于掌握科学方式,通过最佳途径,有目的地、分步骤地实现个人成长。个人成长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产生在工作、生活的各个细节。但是由于心理咨询工作的特殊性,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也显得更为专业。具体来说,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个人体验咨询
个人体验咨询指心理咨询师本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或督导) 并在对方的跟踪下开展长期的、固定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帮助人调整心理状态,恢复正常的`、健康的生活的职业。心理咨询师为来访者提供心理帮助服务,心理咨询师本人首先就要体验咨询,即心理咨询师首先变成来访者,在另一个心理咨询师( 或督导) 的帮助下,体验心理咨询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并且在体验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客观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与弊端,进而在自己的咨询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更好地为来访者提供服务。选择这种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咨访关系的设置上,依旧只是而且只能是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这样做的目的与常规的心理咨询是相同的道理。第二,挑选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或督导) ,选择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或督导) 时尤其要注意个人的咨询风格、理念等方面的匹配。第三,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相匹配的心理咨询师能够为自己提供长期的、固定的心理咨询。频繁更换心理咨询师( 或督导) 或只进行数量有限的几次心理咨询都是欠妥当的。
( 二) 参加成长小组
成长小组是团体心理咨询师通过团体咨询进行个人成长的途径。成长小组与个人体验咨询的最大不同是,成长小组是由多个成员组成一个有着类似任务的团体,通过团体活动、互相分享的方法来实现个人成长。成长小组中最宝贵的资源不再只是某一个心理咨询师( 或督导) 的方法、经验,而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组内成员是彼此最好的资源。通过组内成员的互动,清晰地看到日常人际中的自己以及互动模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安全地尝试新的互动模式。另外,组内成员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组内成员可以互为“镜子”,从组内成员身上看到不同的思维品质、看待问题的角度。再次,组内成员在不批评、不指责的氛围内,以陪伴、支持的方式帮助每一个组内成员探索自己,以此看到更全面、更深入、更客观的自我层面。通过小组活动,心理咨询师对自我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因此,个人成长也会越来越多。
( 三) 自我反思
在对心理咨询师的人格 特征的调 查研 究 表明[4],心理咨询师应该不断沉思、分析和反省自我,不断内观自己的动机、情绪、欲望和行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这一点也特别符合对心理咨询师的要求。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解决来访者的困惑和问题,而这一任务正是通过心理学的原理、技巧来达成的。如果心理咨询师不能通过专业技巧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就很难将咨询的技巧、态度迁移到来访者身上。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曾说过,我始终相信,如果心理咨询师打不开自身心灵的门窗,就很难帮助来访者打开他们心灵的门窗; 如果自己不敢正视自己,又怎么帮助别人正视问题? 截止目前,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师开始认同心理咨询的理念往往是人生哲学。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利用某一种方法进行咨询,实质是心理咨询师将自己的人生哲学与来访者进行互动。
( 四) 拓展生命间接经验
从重要他人的阅历、生命中获得间接体验,也是心理咨询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心理咨询师在陪伴身边重要他人生活中的一些关键时刻,都可能使自己产生顿悟。而这些顿悟往往都将成为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宝贵材料和丰富的资源。另外一种重要的间接自我成长方式是通过文学、作品、艺术、咨询案例等作品拓展自己的生命体验。一部好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故事,其背后必有通过人物形象呈现出独特的、对生活有特定启发的处世理念与态度,这必将引起个体对自我的反思与探索。
( 五) 督导与再学习
重视督导与再学习是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非常关键的途径。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离不开长期、稳定的督导和再学习,定期的督导和再学习不仅有利于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也能提高咨询效果,并防止问题的进一步发生。在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过程中,即使是非常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也会在实际工作碰到内心冲突或棘手的案例。如果是自己单独无法胜任,最好的方式就是寻求专业的督导帮助。在实际咨询工作要不断学习,积累咨询经验,注意对咨询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勇于面对失败的咨询,并从中学习到经验。
所有的成长方式目标是了解自己,提升自我,促使心理咨询师活在当下。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了解自我不仅对自己生活、工作大有裨益,更对心理咨询工作有着独特的意义。只有在心理咨询师自我获得了提高之后,才能够把自己的成长体会有效传递给来访者。这时,心理咨询师能走多远就能带领来访者走多远。同时,心理咨询师本人就是提高咨询效果最好的、最重要的工具。
总之,在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咨询技能、理论知识、经验技巧,还要努力做好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咨询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自身成长,尤其要重视个人在哲学层次上的成长,这种生命体验对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咨询有着不可忽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心理咨询师应重视个人成长,并在实际咨询中为来访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最终促进来访者的终极成长。
参考文献:
[1]Appell M L. Sel-understanding for the Guidance Counselor[J]. Personnel and Guidanee Jounral,1963,42:143 - 148.
[2]Arkhoff A,et al. Psychology and Personal Growth[M]. Bos-ton,MA:Simon & Schuster,1993:278
[3]伊 根。高明的助人者[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 - 202.
[4]李 强,许 丹,高文珺。心理咨询师报考者个人经历的质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 :152 -156.
[5]安 芹,贾晓明,尹海兰。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及专业发展[J].心理科学,,34(2) :451 - 455.
[6]李 强,许 丹。心理咨询师从业初始动机个案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5(2) :205 - 208.
[7]周 围,赵 霞。学校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调查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5(4) :43 -46.
[8]陈 虹,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探析[J].教育评论,(1) :78 - 81.
[9]张小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人民出版社,:46 - 51.
[10]李 强,许 丹,高文珺,等。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影响因素(IBT) 问卷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8(4) :434 - 438.
[11]Wagoner D,Wijekumar K. Improving self-awareness of nu-trition and lifestyle practices through on-line journaling[J].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Behavior,2007,36(4) :211 - 212.
篇9: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惰性的成因与解决途径论文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惰性的成因与解决途径论文
惰性是指因主观上的原因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人懒惰的本性、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和不想改变老做法、老方式的倾向。学生的学习惰性,就是对学习计划的多做得少,不易付诸行动,不愿改变自身的原有状态。
惰性对于人类的学习生活中达成目标毫无益处,只有害处,必须找出合理的对策来克服惰性。惰性是一种心理状态,就是做事拖拖拉拉,爱找借口,虚度时光而碌碌无为。主要体现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总是在“计划做”某件事,但是过了很久也没有静下心来去“投入做”这件事,日复一日,无休止地拖延。有时,当事人也知道这样的拖延不好,但又不付诸行动;或者是将容易做的事情做了,稍微难一点的事情就拖延着,总是在为自己寻找一个拖延的合理借口,认为要将自己心理调适到合适程度或者恰当时机才能进行,这样伴随着畏难情绪一拖再拖。
一、高职学生学习惰性的诱因分析。
(一)个体的因素。
1惯性心理。
我们知道人的思维与行为容易模式化,形成习惯,一旦惰性的思维、行为习惯长期得不到矫正,就很难改变。改变习惯的力量很大程度来自于个人的心理方面。心理方面的阻力往往是由于个人用习惯性的思维和行为倾向对待环境的变化,表现为心理适应性的障碍。这种阻力是比较顽固的,因为,对于许多人来说,当外在的试图要求改变他们的某种习惯的时候,就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感情震荡,招致他们下意识的不良反应,产生抵制态度。一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有时人们在理智上明明知道改变将带来比现在更多的收益,但在心理情感上宁愿维持现在的做法。因此,如何改变一些高职学生已成习惯的不良学习惰性行为时,还需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干预。
2缺乏目标。
当今的一部分高职学生没有制定短期和长期学习计划目标的习惯,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在中小学就是稀里糊涂过来的,甚至在中小学就已经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惰性。(1)高职院校与中学的学习环境与目标定位差异性很大。与中学追求单一学习成绩的目标不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其他综合能力的提高,而技能成绩只有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回报周期性长,机会具有不确定性,且不易测量,具有模糊性。(2)没有良好的就业远景。由于身边成功就业案例相对较少,大部分毕业生从事的是技术层次较低的工种,在缺少身边激励性的成功情景案例情况下,难以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也就没有确立学习计划目标的冲动。缺乏明确目标的学习,自然也就不会积极努力,久而久之形成惰性。
(二)家庭的影响。
1溺爱养成依赖。
今天中国的教育问题绕不开父母或祖父母辈对孩子溺爱的话题,现如今每个家庭子女少,很多家庭甚至都是独生子女,而且物质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了,于是很多长辈对子女溺爱有加却严格不足。长此以往造成了这些孩子自小就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渐渐养成了依赖性强的惰性行为。
2怕吃苦,不努力。
很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除了溺爱养成依赖、懒惰外,很多孩子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对无关自己的公共事务冷漠,过度追逐成人化个人享乐。反映在学习方面,就是面对艰苦的学习往往逃避选择,更多进行自利于自我身心愉悦的选择,在学习上怕吃苦,不愿付出努力。
3家长的期望值低。
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一般来说在中学学习成绩相对一般,未能顺利就读本科院校,很多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学习现状也是基本了解的。尤其在社会上将是否升入本科大学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标尺时,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无望之后,对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自己孩子在学习上并不存在着很高的期望值,更多地关注是“成人”方面,这就自然而然地放松了对孩子的学习要求,缺乏了家长外在督促的严格要求,加之,现代很多孩子普遍自我控制力弱,久而久之,学习上的惰性则逐渐显露。
(三)学校的影响。
很多高职院校定位有偏差,认为自己的学生本身就是“先天不足”的,对他们的教育也有一种“得过且过”的“糊弄”.如学校课程设置滞后,教师教学缺乏创新,资源短缺,在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方式等方面要求不严,导致了学生惰性的增强。
1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需要。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当今学生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今天的高职学生个性活泼、好奇心强、追求灵活多样,对唤不起其兴趣的死板教学方式,必然产生不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动力,自然在学习中也就呈现出惰性倾向。
2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就业需求。
注重课堂的书本理论教学,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偏废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就违背了高职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初衷。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掣肘于学校的财力,教学实训设备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学生实训次数和时间大大缩减,转而替之的是将大量实训时间移植到课堂书本教学中去。另外,实训需要教师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很多教师因“懒得费事”,就“图省事”直接照本宣科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无视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需要,这实际上是教学不严谨,很“任性”的做法。这些“任性”的教学内容满足不了学生提高技能实现就业的需求,也就不为学生所追求,致使部分学生“学习无用”的惰性滋生。
3不负责任地把学生过早推向社会。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毕业前的实习期间就把大批学生简单的推向工厂“打工”市场,扭曲了实习的教学本质,致使学生沦为工厂、学校和自己的“赚钱”工具。
造成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源自校方、厂方和学生三方对自我的经济考量,经济利益因素成为主要的驱动力量。一则是学生可以边工边学赚些费用。二则是校方可以从厂方获得返还的利益。三则是厂方可以节约用工成本,相对于成人少支付薪酬。正是基于三方短视的相互需求的现实经济利益,导致了实践教学偏离了教学的本质,过早的将学生未来就业的憧憬提前变现为“残酷”的现实,原本在学生心目中提供源源不断学习动力的就业远景不复存在。
(四)社会的影响。
1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与行为(俗称“随大流”)在社会中普遍存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也不例外。这些学生正值还未踏入社会的青年期,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消费的`诱惑和影响,从众极易“跟风”,比如,现在普遍存在的手机依赖症,很多学生沉溺于手机上网、游戏和聊天等休闲娱乐,大大浪费了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在周围被不良氛围包围时,追求学习提高技能的团队压力就不可能形成,整个“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也就不复存在,一旦学习氛围相比于休闲娱乐风气处于劣势,学习惰性倾向化就会愈加明显。
2就业需求技术要求低。
受社会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影响,目前很多企业需求工种大多是技术含量低的简单操作工,对学历没有具体门槛要求。
面对如此的就业形势,大量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很多无学历工人从事的工种及待遇方面并无明显区别。高职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工种和待遇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衬出了“技术无用武之地”,致使他们的良好就业期望值大大降低,其结果是在校期间学习知识和技术需求降低,进而缺乏强烈动机,在学习上不愿付诸努力行动,呈现出“懒散”表象。
二、高职学生学习惰性的危害。
(一)为惰性成本付出一定代价。
惰性是以耗费我们的身心及时间等资源来实现的,并以付出一定正向的价值为代价的。这种成本将以负面结果反馈给我们,如果当这种惰性反馈的结果不能在短期内显现,给予该惰性行为警示和惩戒时,其便会维持该惰性行为带来身心愉悦松弛的快感,而不是在警示情形下,立马作出改变的反应。
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对这种惰性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奖惩,强化有效的正向刺激,弱化负面的惰性学习行为,充分利用学习成果来实现自我反馈。一般来说,惰性学习成本与积极学习成本导致学习结果差距越小时,惰性学习行为固化的几率就越大,惰性行为生存机会就大。当前很多高职学生并不能对自己惰性学习成本有着很清醒的认识,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帮助他们明确这些问题,并及时合理的运用奖惩措施对其学习行为进行干预。
(二)功利主义导致价值观扭曲。
改革开放以来,不可否认,我们很多领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思想道德教育滑坡,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薄弱。受西方不良风气的影响,功利主义思想在不断侵蚀着我们青少年一代。功利主义认为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最大善,崇尚快乐主义,追求当下快乐,即情景功利主义。今天很多人将快乐至上作为人生信奉的信条,自利选择占据着支配地位,这些都是功利主义的直接表现。在青年学生中,它直接表现为将身心愉悦当做言语行为的指令,一般面对学习这种“苦差事”,拥有短视功利主义思想的学生自然选择尽力逃避,付出行动大大减少,惰性表现完全显现。有鉴于此,我们相关学校亟需解决在学生群体中存在这种短视的功利主义思想,加紧思想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三、改变高职学生学习惰性的对策。
(一)做好教育疏导规划。
人的行为一般都是由个人目的和动机引起的,动机则是由个人内在的需要引起的。针对高职学生群体必须运用有效的措施激发其内在的需要和动机,通过激励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家庭和学校应该帮助学生从改变惰性习惯开始,建立起良好的习惯,做好人生规划,学会运用学习策略,注重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和压力管理,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二)有效地进行强化管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刺激强化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对那些出现的积极的,为我们所倡导的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通过不断激励该行为,使得这种行为得到重复,久而久之该行为就习以为常,成为习惯了。相反,负强化,就是对那些消极的行为,给予否定与惩罚,直至将其弱化或消除。
面对青年的大学生,我们传统的做法就是强调他们的自觉,忽视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外在干预。今天的学生在自觉学习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自我控制力相对不足,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学习方面没有做到很好强化管理,也是导致一些学生学习惰性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学习强化管理,对一些学习惰性进行强化矫正。
(三)全社会关注,全方位合作。
结合上文对高职学生学习惰性几方面的诱因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都或多或少地起着一定作用。因此,有针对性地矫正这种不良的惰性学习行为,就需要几方面共同努力,肩负起各自或相互配合的责任。改变这种已成习惯的学习惰性心理和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关注,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合作,更需要做大量的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作。比如学校方面,应努力减轻学习负担,营造学习气氛,创建学习型学校;加强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有针对性、设计合理的课程,并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大高职生招生制度的探索和改革;建立起一个学习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樊琪,程佳莉。学习惰性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6):1458-1460.
[2] 李雪松。高职生学习惰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重庆675名高职生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4):70-73.
篇10: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论文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大学生互动作用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改革正由已往的行政管理逐步转变为企业化管理,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无论高职院校后勤发展程度如何,在校的大学生仍然是高职院校后勤企业主要的服务市场,其主体地位不会变化。高职院校后勤具备的教育属性不会改变,也不能更改。从经济角度看,高职院校后勤企业与大学生是一种服务与消费的利益相关关系,后勤企业通过服务获得经济效益,大学生有偿地享受提供的服务,并有权为维护自身的利益,提出监督等行为。从教育角度看,作为学校有机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后勤,一定要具备教育的功能,大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后勤服务体系中一定也能学习到在课堂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因此探讨和研究在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如何发挥好高职院校后勤经济服务和服务育人的作用,以及大学生对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动作用,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对大学生的作用
1.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是保障一个大学能正常进行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一类经济工作。是大学生在校进行学习和生活的物质条件保障。在校学生的吃、喝、拉、撒、睡每一个环节都与后勤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校以最小的管理成本获得最稳定的后勤保障,大学生以最便宜的价格享受最优质的服务。
2.高职院校后勤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高职院校后勤发展到如何程度,在大学生眼中和他们的实际生活中,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就体现着一个大学的综合管理水平。同样,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文化建设也是高职院校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是一个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高级人才除了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以外,同时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所以高职院校后勤企业给大学生的文化享受也必须与这所大学综合的文化要求相吻合。高职院校后勤所展现给大学生的文化表现主要由三方面组成:一是通过建设高职院校整体环境,通过建设,达到外部环境清新整洁,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服务手段便捷,服务范围广泛,服务质量良好的一种大的后勤文化氛围。二是软环境,即后勤员工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表现,后勤员工的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准。后勤员工面对大学生的一言一行,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以及非学术的学识,都能感染学生,无形之中把后勤职工的优良品德、高尚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三是通过后勤工作中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量化后勤工作,通过宣传和公布后勤工作的各种程序流程,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感受到这种井然有序的工作,以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试想一下,大学生走在被后勤工人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马路上,陶醉于修缉一新,绿树成荫,小桥流水的校园中,他(她)又怎能不被这环境感染,安心于学习中呢,他(她)又怎能舍得在此环境中去吐一口痰,扔一团废纸呢。又如,大学生走进宽敞明亮的餐厅,听到亲切暖人的问候,享受味美价廉的饭菜,又怎能不感受到这个学校的温暖和惬意,又怎能不爱这个学校呢。因此高职院校后勤的管理水平对大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是大学中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所以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文化核心内容不是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通过提供给大学生服务的场所服务的项目和服务的内容所体现出的文化气氛来影响和熏陶大学生的气质和促使其自身修养的提高。
3.高职院校后勤企业处在高职院校这一知识集中,新观念倍出的环境中,因其自身从事的第三产业的服务性质,以及员工自身素质的原因,长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在大学中只有老师才有教育学生的资格,后勤工作只能提供服务,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的教育,这一观念长期以来扎根在广大老师和学生心目中,虽然经常提到高职院校后勤的教育属性,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却往往忽视高职院校后勤教育作用的发挥。我们可以认真分析一下,虽然大学生都已是成年人,但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仍不成熟,大学生在校期间,在教室接受老师教育的`时间其实只占在校时间的三分之一,其余的时间中大部分的行为活动都与后勤工作息息相关。在这期间,老师以及学工管理人员不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弥补在课堂之外的这一教育真空地带。近年来我们也看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不断扩招以及社会变革时期各种思潮涌入大学校园,大学生中也确实存在素质令人担忧的地方。笔者在所从事的后勤工作中就发现,有部分大学生,自我约束不够,在公共餐厅和学生宿舍吸烟、酗酒,打架,与后勤工作人员交往时往往盛气凌人,粗言以对,不尊重他们的劳动,鄙视他们的工作。另一方面的表现就是不会和别人打交道,人际交往的能力比较差,有时甚至是最基本的一些礼貌常识都使用不好。因此,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应该能够在大学生课堂之外,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的规范方面,发挥其作用,也必须发挥好这个作用。在这一方面,笔者所在的后勤公司就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地效果。如后勤公司配合学校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活动,饮食服务中心从卫生与环保方面大力宣传,成功禁止了学生就餐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筷子,既让同学们增强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同时又让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就餐习惯。这一做法,得到了学校和师生的一致认可。学生公寓中心开展文明宿舍的评比活动,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懂得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含意。再如,学校制度性的规定,全校学生每人每年至少一周都要参加学校的义务劳动,参与到教室、宿舍和公共区域的管理和清洁工作中去,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让学生明白尊重他人劳动成果。通过开展学生与后勤的炊事人员,宿管人员和保洁人员的座谈与交流,让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基层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就业观,事业观。因此,高职院校后勤完全有可能通过各种形式在管理和服务当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高职院校后勤的教育是高职院校其它教育有益的和有效的补充。
二、大学生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中的作用
1.大学生是高职院校后勤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和市场,大学生的经济消费是高职院校后勤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保证。大学生对后勤的满意程度是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最终成功的标志。
2. 大学生是高职院校后勤企业的消费者,是被服务的对象。大学生参与和监督后勤管理工作,对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实际意义。第一,从经济角度看来看,高职院校后勤企业对于在校大学生这一固定群体来说是一个大的垄断企业,后勤服务质量的好坏,大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大学生参与到对高职院校后勤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的监督中,更加有利于后勤企业自身机制的完善。这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组织成立了学生伙食监督委员会等机构,对后勤服务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饮食、水电、宿舍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进行日常监督和考评,对后勤服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为后勤管理部门提供第一手资料,比较好的担当了后勤管理部门的助手。第二,由于后勤企业大多数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讲都是幕后工作,他们对后勤工作不了解,所以不理解。因此发挥大学生中的学生组织成为沟通大学生与后勤企业之间桥梁和纽带作用。只有互相沟通,后勤管理企业与大学生和谐相处,大学生对于后勤工作献计献策,后勤服务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第三,高职院校后勤企业涉及的点多面广,服务内容多,但现有的管理从人力和物力上来讲仍然有滞后的现象,广泛发动大学生参与到后勤管理中,可以弥补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大大提高后勤服务的效率。总之,有效发挥高职院校后勤和大学生之间的作用,对于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教育水平是有实际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阎淑宝.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2]魏清琳.浅谈加强高校后勤科级干部管理与培训[J].高校后勤研究,2004,(5).
[3]范笑仙.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社会公德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0,(3).
[4]王锐.构建和谐校园与构建和谐社会[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1).
★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
★ 法律教育教学论文
【大学院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困境与解决途径论文(通用10篇)】相关文章:
浅谈高校德育如何适应新形势2022-10-19
高职院校章程建设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对策论文2023-09-29
管理会计优化创新途径分析论文2023-12-15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2023-04-11
教育教学问题独立思考的论文2023-05-13
信息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3-02-27
安庆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2023-09-09
买教育教学论文丛书2023-06-30
社会调解工作的新探索管理论文2023-04-26
如何写教育教学论文心得体会20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