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与发展论文(锦集5篇)由网友“のじの懿”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与发展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篇1: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与发展论文
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与发展论文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幅员广阔、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河南豫剧就是其中之一。豫剧,前身河南梆子,是河南省地方戏最大的剧种,也是全国四大剧种之一,因河南简称“豫”。故把河南的代表戏曲成为豫剧。
豫剧的形成大概有三百年历史了,与我国的昆曲相比闻世较晚些,据老一代艺人的传说和某些记载,受昆曲梆子戏(陕西、山西)的影响,加之地方口音的民间小调逐步发展形成的,大约在明朝末年,清朝初年开始流传于民间。形成河南之腔(梆子腔)。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这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和变化,也标志着一门戏曲艺术新的开始全面繁荣。
豫剧音乐朴素大方、高亢奔放、乡土气息浓厚,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基本声腔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这四大正板,但在这四大正板的基础上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经过本剧种的前辈艺人无数次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四大正板的各自的变化板。
一、慢板:
慢板是豫剧中常用的板眼之一,它的节拍是一板三眼,即4/4拍子。因为它的速度较为缓慢,所以就叫它“慢板”。
慢板的结构是由上韵和下韵所构成的一个基本乐段,乐段和乐段相连就构成了大板唱腔,慢板的开始是有过门的,或是六梆过门(即大过门)或是四梆过门,再者是迎风板。慢板的乐句一般都是从眼起(即第三拍起)在板上落(即在第一拍上落)。慢板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接续别的板类,比如“滚白”等。
慢板的旋律优美动听,变化多种多样,唱腔非常丰富,最适合表现各种抒情场面,加上速度和强弱的变化,慢板所能表现的情感面就更宽了。
慢板中间的交织板(上下韵的唱法)就有三句腔:低音过板,下行腔过板,上行腔过板,双过板,单过板,简过板,高音过板,花腔过板等,变化板有:迎风、金钩挂、反金钩挂、连环扣、五音、七折、哭剑、拐头钉、导板等。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变化用快、中、慢的速度来运用。
二、二八板:
除了慢板和流水,二八板也是豫剧中常用的一种板眼,它的节拍是“一板一眼”,只是变化形式有用“有板有眼”或“无板无眼”的节拍,二八板的上韵下韵各有八板(八个小节),所以叫它“二八”。由于唱腔的不断发展和革新,现在二八板不再严格是两个八板了。
二八板的结构是由上下韵所构成的基本段落,段与段相连构成大的唱腔,二八的开始有大过门,唱腔中有很多小过门,上下韵之间没有较大的过门,二八过门中常结合打击乐的特别多,这是二八与慢板、流水不相同的地方。所以,二八是一个旋律变化丰富多彩、具有较强表现力的板眼。
二八板的变化板有:二八连板、快二八、踢脚靠、二八垛子、紧二八、五音连环、呱哒咀、狗撕咬、道三梆等,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伴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如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也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又可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即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
三、流水板:
流水也是豫剧中最常用的板眼之一,2/4拍子,传统称之为一板一眼,有慢速、中速、快速之分,总的来说流水板唱起来上下韵均是一气呵成,犹如流水一般的轻松自如,故称为“流水板”。 流水板的结构由上韵和下韵构成基本乐段,段与段相连构成大段唱腔,流水开始有大过门,上韵和下韵之后各有过门,结束时有落腔过门。流水板的乐句一般都是起眼落板,即从弱拍起在强拍结束。流水也分豫东调和豫西调两种,流水的终止式和慢板相同,上韵落在主音以外音,下韵落在主音或属音。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从慢板或其他板类转,无论是单独使用或者从另外的板类转过来,一般都需要有个催板,就是流水起腔乐句。这个起腔从结构上、过门上来看和一般的上韵都不同。
流水的节奏比较轻快、行腔不长、过门简短,它的唱腔变化很多,适用于一般的对话和叙事,如:一般流水、慢流水、快流水、流水连板等等,所以它能表现各种各样的感情。
四、什么是非板:
“非板”的意思是“无”就是没有的意思,老一辈艺人称非板的含义是无板无眼,不用梆子的一种唱法,节奏比较自由,唱腔中带有许多朗诵成分的板类,曲调亦比较婉转,即可表现悲痛,伤感等情绪。又可表现愤怒激昂等感情。前辈艺人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在非板的基础上也发展演变了不少其他唱法如滚白、载板、大起板等。滚白:和非板性质相同的板类,又叫“哭滚”,它无板无眼,节奏自由,常用于极度悲伤的场面。滚白的大过门较长和非板不同。但它的唱腔中用的过门则很短,常常跟着唱腔的话音奏一个音或者奏两锣。
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板或拍节大体可分一板三眼即4/4节拍,如慢板,一板一眼即2/4节拍,如二八、流水,有板无眼即1/4节拍,如垛子板等,无板无眼,自有节奏,如非板、滚白等。
豫剧弦乐文场,最早传说月琴为主弦伴奏(也有说用大弦伴奏)后来用三弦(小三弦)为主弦伴奏,后期用板胡。在同一时期也有的用三弦,关于三件:一种说是大弦、二弦、三弦。一种说是月琴、二弦、三弦。五十年代以后,随着戏曲剧情的进一的发展和需要特别是样板戏的出现,文场增加了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合成乐队。
豫剧乐队武场的打击乐器有边鼓、板、堂鼓、南堂鼓、大锣、手钗、小锣、小铙、1片镲、大铙、吊钗、碰钟、小云锣、梆子等。
豫剧锣鼓的用途大致分为三种,第一是配合身段动作的(包括人物的上、下场,起霸,趟马、走边亮相、开大等等)即为身段锣鼓。第二是加重语气,在念白的开头语结尾,或句与句之间,用以烘托于其上的昂扬顿挫;即标点符号作用,第三是作为开唱的入头和收尾,或唱与唱的衔接和出现的即唱腔锣鼓。
由于河南是个大省,语言比较复杂,就以郑州开封为中心,东西南北地区的语句唱腔各有不同,加之艺人本身条件的差异,无形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豫剧大师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阎立品、马金凤以及赵义庭、李斯忠、唐喜成、刘忠河等著名表演艺术家,以精湛的艺术独特风格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也形成了各自的豫剧流派,后总结为豫剧四大流派,即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种。已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为“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为“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以许昌以南以南鄢陵,扶沟一带沙河流域唱法称为“沙河调”。
后期艺人打破了流派之间的隔阂,互相吸收自己可去的东西,又创出不同流派结合的唱法,大大丰富了豫剧的育乐语江,增强了表现力,在豫剧历史上也是一个飞跃,建国以后,大量的新文艺音乐工作者,如王基笑老师设计的豫剧现代戏《朝阳沟》;王豫生老师的《泪洒相思地》;朱超伦老师的《掘公公与犟媳妇》等等。从事豫剧的音乐工作者,在豫剧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发展创造除了不少塑造现代戏音乐形象的唱腔,在语句的发展史上又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篇2:发展历程与基本文献的论文
发展历程与基本文献的论文
1西方目录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1.1西方目录学的定义
在 英语 中,目录学被称为bibliographical(bibliographic)studies或者study of bibliography。17《大英百科全书》第三版收录了目录学这个词条,从此目录学作为一个术语,进入了西方学科体系。[1]在西方,目录学最基本的定义就是“对于印刷材料(printed material)系统性的描述”。“当描述一本书的物理特征,研究某一本书的版本流变,或者钻研一份报纸的 历史 ,都可以说是从事目录学的研究。”[2]
西方目录学主要有以下四个分支:[3]
(1)列举目录学(Enumerative Bibliography ):是指对文献,或者各类型文本的列举,产生目录、书目以及类似的检索工具。
(2) 分析 目录学(Analytical Bibliography):主要研究书的制作过程,尤其是其物质材料的物理特征,即纸张、类型、构成、装帧、装订、手稿说明以及作者的标记,还包括写字间(scriptorium)和印刷作坊的工作活动。分析目录学的目的之一就是理解书的物质生产过程怎样作用于文本(text)(此处“文本”指的是以纸张为载体的具体内容,以下同。)的特性和状态。
(3)描述目录学(Descriptive Bibliography):是指通过一种标准的格式描述图书,包括对书的版式、构造进行规范的描述。这对于手稿和早期的印本书来说是尤其重要的,因为这一类书的任何一本,都可能是该书所记载的内容的单独的一种版本。可以看出,描述目录学既是分析目录学的产物,也对分析目录学有所贡献,尤其是从标准化这个角度。
(4)版本目录学(Textual Bibliography):是指对文本的现存状态进行考订,尤其是通过考订文本现存的版本,分析分别由哪些责任者(作者、编者、排印者、印刷者)对某一个版本负责。版本目录学是版本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1.2西方目录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目录学发展到今天,形成这四个主要的分支,主要是与其目录发展的历史紧密相连的。西方书目的历史可以从古希腊的书目一直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尼尼微(Nineveh)的Sennacherib图书馆的泥版书目,而且早在公元前5世纪时希腊喜剧诗人就已在其著述中首先使用了书目(Bibliography)一词。[4]
随着古代罗马帝国的没落,古希腊罗马文明被中断,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在中世纪古代大型图书馆被收藏基督教书籍为主的、规模极小的修道院图书馆所代替,整个中世纪目录是记录登记修道院图书馆藏书财产——称为财产目录,著录不规范,分类粗糙。比如,穆斯林八世纪科尔多瓦的皇家图书馆的目录,每本书只列出书名和著者。回教大型图书馆的藏书目录是按类编制的,同一类书常常按书籍到馆顺序排列。因此这种目录近似于按类编排的财产登记簿。[5]
而西方 现代 书目的发展实际上是从文艺复兴,尤其是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术以后才开始的。西方目录学家一般认为西方的现代书目始于早期的印刷商张贴在其店铺门口用于招徕顾客的广告目录(List),而最早的印刷书籍广告目录可能是印刷商Heinrich Eggestein、Johann Mentelin或Pecer Schoeffer在1460年代所发行的广告目录。虽然这种目录在当时仅仅只有一页,且是单面印刷,书目记录能达到二三十条,但是,它却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的现代书目从一开始便是纯粹的商业产物,也就是说,其使命乃是为了推销产品和招徕顾客(或者是为读者服务)。后来,一地的印刷行会为了确保印刷商对其所出书籍的垄断,要求各印刷商向行会登记其出版物,再由行会统一公布,于是出现了早期的登记书目。在书目的出版上,由于书目著录的对象不是一地的藏书,而是层出不穷的出版物,所以,印刷商必须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广告其出版物。于是,早在1560年代西方就已经出现了现行书目——定期出版的书目。
德国是最早在西方推行印刷术的,因此书业最为发达,书目事业也随之兴旺发达。自16世纪中叶起,德国印刷商和书商为了拓展书籍贸易市场,便开始利用宗教节日的机会在德国乃至欧洲各大都会兴办定期的大型出版物交易会(如春季的复活节书市、秋季的米迦勒节书市等),其中尤以法兰克福和莱比锡两地的这种书市最为著名。为了书市的需要,官方和私人都出版了专门的书目,这种书目就是在世界目录学史上闻名遐迩的Messkataloge(权可译作“书市目录”)。因为Messkataloge能较全面地定期揭示德国的出版物,所以它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现行国家书籍总目(the complete current national bibliographies);尤其重要的是,它直接推动和 影响 了整个西方的国家书目的发展。
从上述西方书目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在19世纪以前,西方的书目基本上都是列举式目录(Enumerative Bibliography),主要是将关于各种文献的信息汇集成为一个有逻辑的和有用的编辑物,是工具性的书目,其使命在于纲纪群籍,提供完整的书目信息。正如Neal Harlow所言“书目的最高目的乃是通过不断的积累,为全世界提供各国文献的完整书目记录”。
然而,从19世纪开始,由于莎士比亚戏剧研究日盛,整理英美文学遗产之风气开始兴盛,在整理典籍的过程中,一批学者开始把文学著作作为“物质实体”(physical evidence)来研究,通过揭示文献的物质形式特征,如纸的特征、版式的特征、铅字的特征等等,来精密、准确地鉴别和描述文献。这后来就形成了西方目录学的其他重要分支:分析目录学、描述目录学和版本目录学。
2关于西方目录学史研究的文献综述
在西方国家,目录学研究主要是指分析目录学、描述目录学和版本目录学这三个领域,统一成为“实体目录学”(Physical bibliography)。虽然目录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目录学的研究在西方却是从20世纪初开始才成为一门学科。列举目录学,虽然不是目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但是在目录学的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一部分西方目录学家对此也作了一部分研究工作。比如乔治施耐德(Georg Schneider)的《目录学的 理论 与发展史》( The ory and History of Bibliography,由Ralph R.Shaw翻译,1934),德尔多倍斯特曼(Theodore Besterman)的《系统性目录学的发端》(The Beginnings of Systematic Bibliography,第三版,法语,1950),阿尔钦泰勒(Archer Taylor)的一些作品,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书籍导读》(Renaissance Guides to Books,1945)、《书目之书目的历史》(A History of Bibliographies of Bibliographies,1955)、《书目:种类和使用》(Bock Catalogues:Their Varieties and Uses,1957,由William P.Barlow,Jr.修订,1986)、《1548年以来的综合性主题目录》(General Subject-Indexes since 1548,1966),还有西尔斯捷恩(Sears Jayne)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图书馆目录》(Library Catalogues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1956)以及鲁道夫布鲁恩(Rudolf Blum)的《Bibliographia:Eine wort-und begriffsgeschichtliche Untersuchung》和克鲁美尔(D.W.Krummel)的《书目:目的与 方法 》(Bibliographies:Their Aims and Methods,1984)。另外还有伯纳德布莱斯洛尔(Bernard H.Breslauer)与罗兰德福尔特(Roland Folter)合著的《目录学:历史与发展》(Bibliography:It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这些作品大致给出了列举目录学的产生背景、发展历史和现状,对于目录学的这一分支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对于列举目录学的研究情况,本文不再细述,而主要通过文献综述来介绍西方学术界对“实体目录学”的研究情况。
实体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书籍的物理特征,致力于研究出一套系统的方法来分析书是如何制作的,并评价书的物理信息(如版本、源流、演变等)对书的版本和分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实体目录学所包含的分析目录学、描述目录学和版本目录学这三个领域,是20世纪学术发展史的重要部分。
1945年,伦敦的目录学协会(Bibliographical Society)在纪念其成立50周年之际,出版了一卷文集《目录学协会研究成果回顾,1892-1942》(The Bibliographical Society,1892-1942:Studies in Retrospect),共有10篇文章,由福兰西斯(F.C.Francis)编辑完成。伦敦目录学协会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目录学发展的核心力量,这本文集是 目前 为止对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目录学发展最好的综述。其中,福兰西斯写了一篇关于协会发民历史的回顾文章,格雷格(W.W.Greg)写了一篇关于目录学的学科历年和近期发展的重要综述,其余的都是目录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论文:欧洲15以前的古版本研究,对1641年之前的英语书籍的“简短标题目录”(Short Title Catalogue)的研究,莎士比亚研究,18、19世纪的目录学发展研究,外国目录学研究,以及早期书籍装订发展研究和美国目录学发展研究等等。这些论文的作者都是目录学领域的开创者和重要学者,这本文集不仅是对这半个世纪以来目录学发展的回顾,同时也试图通过一个比较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这段发展,表达了这些作者对自己一直关注并投入的事业的观点。这些学者的个人努力,对于目录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正如福兰西斯在文集的序言里提到著名学者波洛德(A.W.Pollard)时,说,“是他的天才为我们的协会融入了一种个性化的元素,一种开拓的精神,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我希望它永远与协会同在”。这种“开拓的精神”在当时的目录学研究者中,可以说是一种共识。比如,另一位著名学者迈凯洛(R.B.McKerrow)在他的著作《写给文学专业学生的目录学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Bibliography for Literary Students,1927)中指出了开创目录学这样一个重要的'学科是令人激动和兴奋的。这些目录学领域的先驱者们的努力和精神,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在这本文集中,有一篇尤为重要的文章,是威尔逊(F.P.Wilson)的《莎士比亚于“新目录学”》(Shakespeare and the New Bibliography)。它可以说是这本文集的核心,代表了20世纪上半叶以来伦敦目录学协会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因为当时一些重要的目录学家,比如格雷格、迈凯洛和波洛德,都致力于研究书籍的物理特征对版本 问题 的影响,而且主要集中研究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士一世时期的戏剧家的作品,尤其是莎士比亚。威尔逊的这篇文章,在1970年又单独出版,由海伦加德纳(Helen Gardner)作序,她在序言中说“在本书中,作者进行的研究,是基于大量翔实的资料和深厚的学术功底。该书是莎士比亚作品版本研究领域的里程碑性质的著作。”不仅如此,威尔逊的这篇文章,也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分析目录学在研究版本问题方面的 应用 。在此之前,还没有人对目录学的任何分支做过系统的探讨。此后,1979年,西方目录学界的另一位著名学者托马斯坦瑟雷(Thomas Tanselle),在Osler图书馆50周年庆典上发表了一个讲话,系统地总结了20世纪目录学的发展情况,包括分析目录学、描述目录学等分支领域,从而进一步使目录学的研究系统化。[6]
2.1对重要学术人物的研究
一个学科的发展,往往与这个学科的杰出人物分不开。因此,对一些著名的目录学家的研究,也反映了目录学发展的历程。在这方面,保罗尼德汉姆(Paul Needham)、福雷德森鲍尔斯(Fredson Bowers)和大卫凡德米伦(David L.Vander Meulen)的三篇文章颇具代表性。
尼德汉姆在1986年作了一次著名的演讲,题目是《伯拉萧方法》(The Bradshaw Method),介绍了亨利伯拉萧(Henry Bradshaw)在分析和记录书籍结构方面的贡献,重申了伯拉萧作为现代分析目录学之父的重要地位。尼德汉姆的这个演讲,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大家已知的信息,他通过阅读伯拉萧在剑桥大学图书馆的笔记,对其思想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重新定义了伯拉萧的思想与其后继者的关系。尼德汉姆演讲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叙述伯拉萧的研究方法的同时,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其作为感性的人的一面。尼德汉姆认为这二者是不可分的。此外,尼德汉姆对于古书的目录学分析这个领域的掌握,也使他能够评价伯拉萧的研究工作及其在后来研究中的地位。他认为伯拉萧的研究工作不仅仅在他那个年代十分重要,而且在以后的研究中也应该受到重视,因为它们是如何研究书籍的前提。
另一篇文章是鲍尔斯的《迈凯洛在重建莎士比亚版本研究中的编辑原则》(McKerrow#39;s Editorial Principles for Shakespeare Reconsidered.Shakespeare Quarterly,1955,(6):309-324)。虽然这篇文章并不是自传性质的,但是它分析了迈凯洛的研究动机和其思想形成的学术环境。鲍尔斯认为,迈凯洛在他的《牛津莎士比亚版本研究绪言》(Prolegomena for the Oxford Shakespeare,1939)一书中,倾向于限制编辑的判断在目录学中的作用,是对于19世纪编辑滥用特权和多佛威尔逊(J.Dover Wilson)滥用“新目录学”的现象的一种反抗。鲍尔斯的这篇文章指出了迈凯洛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关于正确的编辑程序和编辑与分析目录学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基本观点。它的重要价值就在于鲍尔斯对于编辑问题所给予的进一步思考。
第三篇文章是凡德米伦Vander Meulen的《鲍尔斯原则的历史与展望》(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Bowers#39;s Principles.PBSA,1985,(79):197-219),追溯了鲍尔斯的《目录性描述的原则》(Principles of Bibliographical Description,1949)这本书的发展历程,并预计了其在未来学术发展中的地位。这篇文章,对于一本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做了细致的考察。而且,凡德米伦本身在描述目录学领域有大量的研究经验,这使他不仅能够分析学者和评论家的观点,而且对于描述目录学未来的发展也提出了深刻的问题。他认为鲍尔斯的这本著作具有历史意义,其价值随着 时代 的发展会更加明显。
2.2目录学协会的 发展
另外一个反映目录学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目录学协会。关于目录学协会的文章,从学术组织的角度折射出了目录学发展的历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福兰西斯关于伦敦目录学协会的《目录学协会:第一个五十年》( The Bibliographical Society:A Sketch of the First Fifty Years)。另外两篇更早的关于伦敦目录学协会的文章是波洛德的《我们的21岁生日》(Our Twenty-First Birthday.Transactions of the Bibliographical Society,1913,(13):9-27页)和范可纳梅丹(Falconer Madan)的《目录学协会》(The Bibliographical Society.Bibliographica,1896,(9):479-488),尤其是第二篇,具有深远的 影响 。关于美国目录学协会的文章也有三篇比较重要的,一是亨利荷伊森(Henry B.Van Hoesen)的《美国目录学协会:领导者们和主要活动》(The Bibliographical Society of America:Its Leaders and Activities,1904-1939.PBSA,1941,(35):177-202),二是艾德斯坦(J.M.Edelstein)的《美国目录学协会:1904-1979》(The Bibliograph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04-1979.PBSA,1979,(73):389-422),发表于协会的75周年纪念会上,三是威伊干德(Wayne A.Wiegand)的《图书馆 政治 与美国目录学协会的组织》(Library Politic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Bibliographical Society of America.Journal of Library History,1986,(21):131-157)。[7]
此外,威尔逊撰写了《Malone协会:第一个50年,1906-1956》[The Malone Society(以Malone Edmond命名的协会,Malone Edmond(1741-1812),英国学者和文学评论家,以他编订的莎士比亚戏剧年表以及莎士比亚(1790年)和德莱顿(1800年)版本而闻名。):The First Fifty Years,1906-1956.Malone Society Collections,1956,(4):1-16];爱德华波恩(Edward Born)撰写了《古登堡协会1901-1976》(Gutenberg-Gesellschaft,1976);另外在《图书情报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中也收录了一些关于目录学协会的文章,比如罗克萨斯(Roxas)的《目录学协会》(the Bibliographical Society,2:401-405)和艾德斯坦的《美国目录学协会》(the Bibliographical Society of America,2:395-401)。而关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的目录学协会的发展状况是在巴威克(G.F.Barwick)的文章《目录学协会和目录学》(Bibliographical Societies and Bibliography .Library,1930,(11):151-159)中有所体现。
Grolier Club(以格罗里埃式装订命名的俱乐部。)的资深成员格兰尼斯(Ruth S.Granniss)在她的一篇名为《私人图书俱乐部对目录学发展的影响》(What Bibliography Owes to Private Book Clubs.PBSA,1930,(24):14-33)的文章中提出,如果要考察协会组织对于目录学发展的影响,那么印刷、装订以及图书俱乐部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这方面的一些相关著作有,休姆(Abraham Hume)的《英国的学术协会和印刷行会》(The Learned Societies and Printing Clubs of the United Kingdom,1847,1853),哈罗德威廉姆斯(Harold Williams)的《大不列颠与爱尔兰的图书俱乐部和印刷协会》(Book Clubs & Printing Societies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1929)以及阿道夫格罗沃尔(Adolf Growoll)的《美国图书俱乐部》(American Book Clubs,1897)和鲍尔(Florence M.Power)的《美国私人图书俱乐部》(American Private Book Clubs.Bulletin of Bibliography,1950,(20):216-220,233-236),还有拉瑟(Lois Rather)的《书籍与协会》(Books and Societies,1971)。此外,一些独立的俱乐部也出版了它们的发展史,比如比格汉姆(Clive Bigham)撰写的《Roxburghe协会》(The Roxburghe Club,1928),巴克(Nicolas Barker)撰写的《Roxburghe协会的出版物》(The Publications of the Roxburghe Club),文特里奇(John T.Winterich)撰写的《格罗里埃俱乐部》(The Grolier Club,1950,1967),以及一部文章《格罗里埃俱乐部,1884-1984:藏书、书展和出版物》(The Grolier Club,1884-1984:Its Library,Exhibitions,& Publications,1984)。
2.3传记性著作
在西方目录学 研究 的 文献 中,传记性的著作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虽然西方目录学研究领域的大师们少有留下自传的,但是后人们对他们的学术生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 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许多高质量的纪念性论文集,这些文集展示了那些使得西方目录学能够成为一门学科的重要人物的学术思想,因此在西方目录学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950年以前,西方目录学研究领域最主要的五个人物是伯拉萧(Bradshaw)、普罗克特(Proctor)、波洛德(Pollard)、迈凯洛(Mckerrow)和格雷格(Greg),其中伯拉萧(1831-1886)一直受到后来学者的广泛关注。伯拉萧去世后两年,普洛特罗(George W.Prothero)出版了一本名为《亨利伯拉萧纪念论文集》(A Memoir of Henry Bradshaw,1888)的书,以维多利亚式的风格叙述了伯拉萧在剑桥大学图书馆工作时的生活和书信往来。第二年,简肯逊(Francis Jenkinson)编了一册论文集(Collected Papers),然后19,波洛德将伯拉萧与大英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书信编成了一本书信集(Letters of Henry Bradshaw to Officials of the British Museum.Library,1904,(5):266-292,431-442)。而此后比较重要的关于伯拉萧的著作直到60年后才出现,由怀兹(Wytze)和海林伽(Lotte Hellinga)编订的两卷本的《亨利伯拉萧与赫尔特洛普、坎贝尔关于欧洲1500年以前古版本的书信集》(Henry Bradshaw#39;s Correspondence on Incunabula with J.W.Holtrop and M.F.A.G.Campbell,1966-1978)。由于伯拉萧对其他学者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他与他们的书信往来上,因此他的书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中的一部分也已经出版,比如由大卫迈克特里科(David McKitterick)编辑的一部分书信,发表于Hellinga Festschrift,1980:335-338和Quaerendo,1981,(11):128-164。同一时期,罗宾迈尔斯(Robin Myers)也撰写了一部关于伯拉萧的重要作品《从一些未发表的文献看亨利伯拉萧对威廉布雷兹的影响》(William Blades#39;s Debt to Henry Bradshaw and G.I.F.Tupper in His Caxton Studies:A Further Look at Unpublished Documents.Library,1978,(5):265-283)。1984年,罗伊斯托克斯(Roy Stokes)作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即编了一卷《亨利伯拉萧,1831-1886》(Henry Bradshaw,1831-1886),节选了伯拉萧的一些著作,列出了伯拉萧已出版的作品列表和关于伯拉萧的作品列表。在伯拉萧去世100周年的纪念会议上,剑桥大学图书馆为伯拉萧举办了一个展览,会上进行了至今为止关于伯拉萧的最有影响力的讨论,一些著名的学者发表文章或演讲,是对伯拉萧学术生涯的一次重要总结。
罗伯特普罗克特(Robert Proctor,1868-1903),是继伯拉萧之后西方目录学研究领域的又一个重要人物。波洛德为他写了一篇纪念讣文,发表于Library,1904,(5):1-34,在这篇文章之后,波洛德列出了普罗克特的作品列表(同卷Library:192-205,223-224);1951年维克多斯克德洛(Victor Scholderer)写了一篇关于普罗克特的日记的评论性文章——《普罗克特的私人日记》(The Private Diary of Robert Proctor.Library,1951,(5):261-269);80年代巴利约翰逊(Barry C.Johnson)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消失在阿尔卑斯山:普罗克特的一生》(Lost in the Alps:A Portrait of Robert Proctor,1985),记录了普罗克特生平的一些信息,但更多的是在探讨普罗克特的去世之谜,而非其目录学研究的贡献。
波洛德(Pollard,1859-1944),主要致力于研究欧洲1500年以前印的古版本和莎士比亚的著作版本,并颇有成就,这使得他成为19世纪与20世纪 分析 目录学领域的过渡性人物。波洛德是新目录学(New Bibliography)[19,Pollard出版了他的Shakespeare folios and quartos;a study in the bibliography of Shakespeare#39;s plays,1594-1685,这部著作是莎士比亚版本研究的里程碑,为 现代 莎士比亚版本研究奠定了基础。从那以后,版本目录学开始发展,这个阶段的目录学发展称为“新目录学”(New Bibliography),代表人物是Pollard,Mckerrow和W.W.Greg。]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写过几篇自传性的文章,如《一个业余书籍研究者的回忆录》(Reminiscences of an Amateur Book-Builder,Colophon,part 4,1930年12月)和《我的第一个50年》(My First Fifty Years,收录于A Select Bibliography of the Writings of Alfred W.Pollard,1938:1-15)。他去世之后,约翰威尔逊(John Dover Wilson)为他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悼文,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cademy,1945,(31):256-306;1/4个世纪之后,约翰威尔逊又在自己的自传《我一生中的重要事件》(Milestones on the Dover Road,1969)中辟出一部分来写波洛德(The Scholar as Saint:Alfred Pollard,237-249)。福兰西斯(F.C.Francis)也为波洛德写了一篇讣文,发表于Library,1944,(25):82-86,并在目录学协会的年度报告上发表了一篇纪念波洛德的文章《目录学协会的创建者》(the creator of the Society as we know it today,101页)。在“伟大的目录学家(Great Bibliographers)”丛书中,关于波洛德的一卷是《波洛德文选》(Alfred William Pollard:A Selection of His Essays,编者为Fred W.Roper,1976),书后附有波洛德的作品列表,以及里奇曼(Roger Leachman)写的一篇纪念文章《波洛德对当代目录学的影响》(Alfred William Pollard:His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Bibliography,58-77)。[8]
迈凯洛(R.B.McKerrow,1872-1940)是新目录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如《目录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Bibliography)和《牛津莎士比亚版本研究绪言》(Prolegomena for the Oxford Shakespeare)都是新目录学领域的重要著作。格雷格(W.W.Greg)在他去世后为他写了一篇回忆性文章,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cademy,1940,(26):488-515。除了前文提过的鲍尔斯的文章,其他一部重要的关于迈凯洛的著作是“伟大的目录学家(Great Bibliographers)”丛书中的一卷——《迈凯洛文选》(Ronald Brunlees McKerrow:A Selection of His Essays,1974)。
格雷格(W.W.Greg,1875-1959),被称为新目录学发展史上的“英雄”。他1948年写作的一部自传性著作《目录学手记:1877-1947》(Biographical Notes,1877-1947),在他去世后的1960年才出版。威尔逊(F.P.Wilson)为格雷格写了一篇重要的纪念文章,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cademy,1959,(45):307-334,其他学者,如欧特斯(J.C.T.Oates),约翰?威尔逊(J.Dover Wilson),埃里斯沃克(Alice Walker),克莱尔?拜恩(Muriel St.Clare Byrne),鲍尔斯和福兰西斯为他写的回忆文章,集中发表于Library,1959,(14):151-174。总的来说,纪念格雷格的文章并不算多,但是他的学术思想却广为流传,对于他的学术著作的分析研究也有很多。
此外,对于与目录学研究相关的领域,比如书的收藏、印刷等领域的核心人物,也有一些重要的传记性著作,这些作品从文献的角度对西方目录学史的研究也能起到以管窥豹的作用,不过,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关于西方目录学史的文献发展情况,主要是从对重要学者的研究、目录学协会的发展和传记性著作这三个角度体现出来的。本文列出的文献,一方面展现了西方目录学史的文献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对研究西方目录学史的学者有所帮助。
篇3:篮球运动发展概况与篮球训练理念科学研究论文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11(c)-0000-00
从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篮球运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相关部门必须详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调整措施。我国只有改变传统的篮球训练理念才能缩短我国篮球竞技水平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才能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
1篮球运动发展概况
1891年篮球运动被发明出来,起源于美国,研究人员进行了多次试验,最终把这项游戏命名为“篮球”,随后篮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很多人开始喜欢篮球运动。但是,在篮球运动发展的初期,篮球比赛缺乏规则,导致很多违规动作的出现,致使很多运动员身体受到损伤,也严重影响了篮球比赛的开展。对此,1892年,美国制定了篮球比赛规则,规范篮球运动员的行为和动作。1930年,篮球比赛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并成为一项专业性的运动项目。篮球运动的发展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篮球技术,二是篮球战术,三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四是竞赛规则,以上几个因素是相互关联的,也是相互制约的,缺一不可,只有把以上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在新形势下,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一是高速度,二是高空优势,三是高超技巧。其中,高速度主要是因为在很多篮球比赛中,人们看到的篮球运动员精力都比较充沛,跑动的速度非常快,而且身体重心比较稳,战术意识比较强,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篮球动作。快攻属于篮球比赛中比较关键的战术部分,无论是对篮球的争抢,还是上篮都离不开快攻,运动员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篮球推到前场,才能提高进球的机率。如今,篮球队伍中的中锋身高一般在2.0-2.2米之间,前锋的身高一般在1.95-2.10米之间,后卫队员的身高一般在1.96米以上,也就是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都在2.0米。但是,很多篮球运动员虽然具有身高优势,但是身体素质较低,很容易在篮球比赛中受伤。
2篮球实战训练理念的影响因素分析
2.1教练员水平
在篮球运动发展过程中,教练员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篮球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篮球运动的发展进程有很大影响。一位专业水平较高的篮球教练员可以提升整个篮球队伍的竞技水平,也可以在现有篮球队员出挖掘出最具潜力的运动员,培养成新的篮球教练员,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但是,我国缺乏专业的篮球教练员,篮球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多,而且部分篮球教练员对于篮球训练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篮球训练上缺乏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篮球运动的发展。从我国篮球教练员结构来看,我国部分篮球教练员是从外部聘请的,还有部门篮球教练员是从篮球运动员内部提拔出来的,但是这部分篮球教练员缺乏篮球训练实践经验,缺乏篮球训练理论指导,管理能力较低。我国很多篮球教练员的篮球训练思路相似,导致我国篮球运动员的专业水平较低。
2.2篮球运动员的理念
受到传统篮球训练模式的影响,我国很多篮球运动员对于篮球训练理念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而且很多篮球运动员接受素质教育的时间比较短,这就导致很多篮球运动员的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制约了篮球运动的发展。
2.3基礎训练问题
我国篮球基础训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相关部门未认识到加强篮球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篮球队伍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而且过于注重篮球竞赛,忽略了对于篮球运动员篮球技能的培养,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篮球训练理念陈旧。对于新一代篮球运动员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二是很多专业的篮球教练员不甘心留在基层,而留在基层的篮球教练员大多缺乏篮球训练实践经验,教练员篮球训练水平较低。
3构建篮球训练理念的有效途径
3.1构建方法
篮球训练理念是在不断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篮球训练经验。篮球训练理念属于篮球指导训练的纲目,可以全面的对篮球训练展开指导,我国不仅要构建篮球训练理念,还需要明确篮球训练目标和方向,合理制定篮球训练方案和计划。篮球训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篮球技术训练,二是篮球技术风格训练。对于篮球技术的训练,教练员必须十分严格。事实上,篮球训练不仅包括技术上的训练,也包括心理上的训练,篮球运动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应对各种挑战。
3.2构建篮球训练理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文化特点,社会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发展具有连续性,新文化必定是在旧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虽然外来文化已经逐渐融入到我国社会文化中,但是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篮球运动是把以下因素结合在一起:一是对抗,二是快速,三是多变,四是个人魅力,五是集体合作。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篮球运动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我国篮球运动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要体现出社会文化的特点。
要想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我国必须进行篮球体制的改革,注重篮球队伍建设,在青少年教育中开展篮球课程,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组建篮球俱乐部,供人们运动和娱乐。除此之外,既然篮球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篮球运动训练水平有很大影响,相关部门就必须认识到加强篮球教练员培训的重要性,定期派遣篮球教练员参加专业化篮球培训和训练,丰富篮球教练员的知识储备,积累经验,提高自身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在篮球训练过程中,篮球教练员必须改变传统的篮球训练模式,丰富篮球训练模式,提高篮球运动员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提高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技能和竞技水平,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只有不断更新篮球训练理念,创新篮球训练手段,才能实现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目标。
4结语
在篮球运动发展过程中,教练员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篮球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篮球运动的发展进程有很大影响。从我国篮球教练员结构来看,我国部分篮球教练员是从外部聘请的,还有部门篮球教练员是从篮球运动员内部提拔出来的,但是这部分篮球教练员缺乏篮球训练实践经验。受到传统篮球训练模式的影响,我国很多篮球运动员对于篮球训练理念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制约了篮球运动的发展。篮球训练理念是在不断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篮球训练经验。篮球训练理念属于篮球指导训练的纲目,可以全面的对篮球训练展开指导。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篮球运动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篮球运动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要体现出社会文化的特点。在篮球训练过程中,篮球教练员必须改变传统的篮球训练模式,丰富篮球训练模式,提高篮球运动员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艳丽.我国竞技篮球训练指导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
[2]范尧.我国高校竞技篮球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赵国华.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苏州大学,.
[4]刘元国.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创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5]宋君毅.现代竞技篮球防守技术、战术理论与运用研究[D].苏州大学,.
篇4:计算机应用技术概况与发展趋势论文
1.1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用途
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给用户的日常生活带来的诸多便捷,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方法,在计算机应用的过程中会对电子科学技术进行访问、数据分析以及处理,通过采用数学方法以及计算机基本理论和技术,研究计算机应用于各个领域所涉及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本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数据库管理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多媒体应用、模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仿人机器人应用等。计算机的分析处理不仅包括声音和图像等,还包括对计算机数据的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也逐渐转向为宽带网络数据业务。20 世纪80年代后期,以网络覆盖为根据,在通信领域提出了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的概念[1].城域网是覆盖在50-100km的城市范围,光纤传输速率约为 45Mbps 到 150Mbps 范围内,支持语音、视频、图形以及数据综合业务,实现高宽带传输的数据通信网络。城域网相对于广域网与局域网而言,覆盖范围居于两者之间,可以与多个局域网相连。城域网能够应用于远程办公、网上教育、视频会议等新兴办公环境,并且可以在大规模的网络接入的需求与交互式应用以及数字电视、家庭网络的应用等[2].
除此之外,计算机应用技术逐渐与大数据(big data)相结合,大数据指的是在当今信息指数增长时代的海量数据[3],大数据具有无法使用传统工具进行分析的特征,因此大数据也被定义非传统处理的大数据集。大数据时代主要特征概括有以下四点:(1)计算机数据存储量大,该特征是目前计算机应用的核心特征。大数据的容量到底有多大,国际数据公司的研究表明, 年全世界信息数据量为 0.49ZB,而 年的全世界数据量据统计高达 1.82ZB.预测 5 年后,全球的数据总量将达到 35.2ZB.(2)数据信息种类多。大数据的数据形式具有多样性,信息种类较为繁多。数据信息主要包括了图片、网页、文字、图片、视频、网页、文字、声音等各种数据承载方式,到 2014 年,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在全球所收集的数据信息中所占的比例超过 85%.(3)处理分析数据速度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除了数据的传输速度提升之外,由于微电子技术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处理器分析数据的速度也在急速加快。(4)信息价值密度低。计算机数据总量的增长导致了信息的价值密度逐渐降低,因此如何从大量的数据中检索到有用信息是计算机应用技术需要研究的重点。
1.2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现状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城域宽带的应用环境相对复杂,汇聚多种网络协议以及数据业务。因此建设宽带城域网,首先需要了解其关键技术,下面主要介绍网络带宽管理、网络的服务质量 QoS 以及网络安全等[4].
带宽与业务成正比关系,在宽带城域网业务中包含多媒体业务、数据业务与普通的语音业务。各种业务对网络服务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目前宽带城域网保证服务质量 QoS 的技术主要有:多协议标记交换 MPLS、资源预留(RSVP)和区分服务(DiffServ)[5].在网络管理技术中分为“带内”与“带外”网络管理,宽带城域网根据网络拓扑结构,采用一个网络管理中心,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宽带城域网的网络安全问题设计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主要通过制定科学的网络管理规范,网络管理人员依照规范执行,保证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大数据的高速发展需要提升运营商的带宽适应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仅给网络运营商带来巨大的商业机遇和经济利益,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例如计算机技术架构问题,计算机技术架构主要指的是数据库系统管理和实时性维护等相关技术问题。现阶段计算机数据库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计算机数据信息呈指数性增长,已经出现了 EB、ZB 级别的数据信息[4],面临着海量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库的升级,实现大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中数据库技术例如 SQL未对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进行考虑,从而如何完成计算机数据的实时分析,短时间内响应并完成处理工作---成为目前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技术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数据存储,目前由于全球数据量增长速度过快,这对于数据存储造成了巨大挑战,传统数据存储方式可能导致存储数据的丢失或损坏,因此计算机硬件的升级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5].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安全问题,随着计算机数据的应用范围大幅度增加,计算机数据安全维护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时代需求。计算机数据量的非线性增长,相关研究学者应该设计科学流程满足需求,提升硬盘数据信息保护能力,将存储数据信息实现加密功能,进而进行对数据的保护,维护计算机数据安全,从而保护了机密数据和个人隐私。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计算机已经为日常工作学习带来了许多便捷,同时也促进了众多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例如目前微型处理器的核心科技就是计算机处理器,因为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依旧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由此,计算机处理器仍然需要提升科技水平,借助更微型和精细的材料以达到科研需求,提升计算机处理速度。在纳米为主的微电子科技领域上,使用现有的科技手段可以实现对计算机技术进一步的改进,然而,在高速化、智能化、微型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加快处理和集成速度仍然是研究的重点。而在分组交换技术方面,计算机应用需要在每一个数据段添加一些必要的控制成分,做到数据的严格划分。
在多媒体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更多是多媒体与计算机之间的协作。多媒体技术可以认为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音频、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形式下的综合运用,不难发现,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对多媒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并可以加快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需要指出的是,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作为一种媒介,可以实现计算机的储存、加工和处理信息等功能。信息系统主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在企业中也用途广泛。当然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也是一大重要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教学等都在各个领域中被普遍使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不仅依赖于计算机的科学水平,也对原材料具有严格的要求。依靠计算机辅助系统可以完成在电子通信工程等方面的应用,有利于教学实践应用。
篇5:计算机应用技术概况与发展趋势论文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大数据时代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就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需要采用措施来适应大数据时代才能更好发展。
针对大数据时代技术架构的问题,需要优化分布式存储,采用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相结合,设计一种数据资源整合模式,达到提高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优化大数据分析流程框架,主要框架图如图 1 所示。【1】
针对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存储问题,通过 IT 研究学者和计算机运营商的之间协作,提升大数据时代下的科技创新能力,从三方面进行改进,将数据存储方式进行优化,扩大数据存储容量,提升数据分析的效率。
针对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安全问题,计算机应用技术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提高数据流量监控能力,提升计算机处理器的信息分析能力,完成信息在传输路径和存储路径的加密。除此之外,为了提升硬盘数据信息保护能力,应该将存储数据信息实现加密功能,进而进行对数据的保护,维护计算机数据安全,从而保护了机密数据和个人隐私的安全。
目前开发出来的新型计算机主要有以下几类:
(1)量子计算机。此类型计算机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该物理装置完成逻辑运算,并且可以实现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如果计算机的某个模块可以实现计算和处理量子信息,使用的是量子算法时,那么该计算机属于量子计算机。该类型计算机的来源是对可逆计算机的研究,其目的是降低计算机中的能耗。
(2)神经网络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主要通过模仿人判断、适应能力,可以实现并行处理多种数据的神经网络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不仅可以判断用户对象的状态,并根据状态进行相应的行动,还可以完成对实时变化海量信息进行处理。神经网络计算机除有许多 CPU 外,还有类似人的神经节点,节点会连接多个相邻节点。如果将每一步运算处理分配给微处理器,在同一时刻进行运算,这样计算机的处理速度会得到大大提高。神经网络计算机的信息储存在神经元之间的联络网中,并非存储在存储器中。如果计算机中有节点发生断裂,电脑仍有恢复资料重建的能力,这是因为神经网络计算机具有声音识别、联想记忆等功能。
(3)化学计算机。对于计算应用,重要的是化学信号抵达后启动计算过程。在进一步的化学信号无法影响反应时,细胞进入一个不起反应期,阻止信号未经检验便穿过任何相互连接的细胞。类似这样的独立系统在受到阈值以上水平的刺激时能够利用自身化学能量进行反应,表现出与神经元类似的特性。
(4)光计算机。它主要借助纳米电浆子原件为核心进行生产,利用光信号可以完成巨量的数据运算,光计算机技术将光信号作为载体完成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工作称为光脑。
它的特色在于将光代替电流,达到处理巨量数据的高速化。光计算机的基础部件主要包括是空间光调制器,该调制器使用光内连技术,将运算与存储这两个模块进行连接,运算模块能够直接存取存储模块的数据。光计算机突破了传统的限制,不再是单纯的使用总线将CPU、存储器等相连接。该计算机具有用电量小、运算速度快的特点。
3 结束语
在未来的发展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必将会成为大数据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支撑,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它大大加快了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其应用频率也会越来越普遍。因此,不断地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探究与发展是我国在未来科技经济建设中所必须注重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朗海艳。浅谈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纵览,2012.
[2]龚炳铮。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自动化博览,2003.
[3]侯晓璐。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4]张华。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现代农业,2012.
[5]马忠锋。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6]陈勃宇。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科海故事博览,2010.
[7]蒋天宏。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的原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34)。
★ 河南豫剧作文
★ 戏曲随笔300
★ 描写河南豫剧作文
★ 戏曲教学计划

【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与发展论文(锦集5篇)】相关文章: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2023-08-23
《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52023-04-25
新媒体环境中传统戏曲的传播论文2024-02-25
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及其发展2022-05-04
《 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2023-11-25
侨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2023-10-18
绿化材料考察报告2023-02-24
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发展探讨论文2024-05-07
《花木兰》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2023-10-04
浅论文化意识在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中的地位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