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的论文

时间:2023-12-26 08:03:05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的论文(锦集11篇)由网友“wybxy”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的论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的论文

篇1: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的论文

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新教改”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这就需要广大高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定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培养路径,既要高度重视,又要改革创新,最大限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多研究、多探讨,寻求人文素养培养之路,特别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当有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存在的诸多问题入手,探索人文素质培养新路径。一是要整合培养资源。在“新教改”的大背景下,要想做好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各方面的培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强在原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要以思政理论课程作为重要的依托,积极推动教育资源的拓展化和多元化,对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全面的人文教育。比如在新形势下,国家提出创业创新“双创”的要求,可以结合“双创”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再比如可以将人文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当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这样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在开展人文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确立“以人为本”思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要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学生参与到人文教育当中,比如可以多开展一些座谈会,就人文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大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形成广泛共识,这样有利于提升教育效果。再比如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生活性”,要让人文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比如可以开展一些“红色旅游”、“人文体验”等活动,这样能够让学生感情更丰富,进而自我提升人文素养。三是要创新培养模式。培养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必须在培养模式方进行创新,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教学,同时也要推动教学方法创新。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开展形之有效的互动教学,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开展教育工作,比如可以充分发挥移动互动网的优势,将人文素养培养融入到“互联网+”战略当中,实施“互联网+人文教育”,强化网络教学。再比如可以让学生多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到社会上去学习和锻炼,了解社会现状,坚定发展信心,提升人文素养。要高度重视“引导性”教育,不能以规制为主,而是要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逐步接受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这一点至关重要,需要加强。四是要打造教育队伍。做好“新教改”下的人文素养教育工作,必须有专业的教育队伍,除了思政教师之外,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教育队伍,这样能够更好地开展人文教育。这就需要高校除了要重视专业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之外,对于班主任、科任教师等也要强调人文素养教育,使他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渗透人文教育内容,这样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要建立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协同机制”,教师之间应当加强沟通,教研室之间也要经常讨论,对于“新教改”下如何做好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广泛发表意见,进而能够形成更加科学的理论体系,推动人文教育落到实处。综上所述,要想做好“新教改”下高校教育工作,坚持坚持全面教育的理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当前高校学生人文素养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与“新教改”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从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现状入手,积极探索培养路径,重点在于要整合培养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培养模式、打造教育队伍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找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和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宇.教改语境下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J].语文建设,(17).

篇2: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的论文

在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新常态”下,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导向和目标。“新教改”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对于高校来说,必须积极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对人文精神培养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教育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这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当前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探索人文素养培养路径,最大限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高校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表现

做好“新教改”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除了要高度重视学生知识教育之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对真善美有追求,对人生有思考和探索,强化自身的终极关怀。尽管从当前高校教育来看,普遍都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给予高度重视,但当前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仍然不高,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引起高校重视,分析原因,探索路径,着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深入分析高校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学生存在一定功利思想。当前一些高校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倾向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思想,缺乏对自身的有效定位,不注重自身的改造和提升,做事比较飘浮。比如个别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拜金主义,“向钱看”的思想比较严重;再比如个别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凡事都首先考虑自己,缺乏团队精神以及利他精神,这些都表明当前一些学生不注重主观世界的改造,需要引起重视。二是高校学生存在一定信仰危机。尽管总体上高校学生的信仰都比较正确,但仍然有个别大学生在这方面出了问题,特别是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不良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政治鉴别力,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出现了信仰危机。比如个别大学生认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缺乏远大理想信念,缺乏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认同,创业创新意识不强,履行社会责任意识淡化。三是高校学生存在一定道德滑坡。当前有一些高校学生自身素质相对较低,特别是对传统美德缺乏认同感,缺乏对别人的理解和认同,不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因而首先底线屡被突破。比如当前一些高校学生不愿意帮助别人、不愿意认同别人的观念,而且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应当出现的'问题,拖欠学费、骗取奖学金、伪造简历、抄袭论文、考试作弊等行为屡见不鲜。

篇3: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一、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1.知识体系构成呈现实用化

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倾向性的选择实用化的专业,比如: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多数学生会选择计算机、英语、机械、土木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而忽视文史等学科;即使选择文史等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也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未达到“修养”的要求。

2.价值观呈现功利化

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应困惑而被误导甚至扭曲,比如: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就是为了得到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在择业的时候,部分学生也是选择大城市,或是体面职业;在人际交往时,也存在实用主义心理,甚至将实用主义运用到师生交往之间。在处理个人、集体或是国家的利益时,只考虑自身利益。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缺乏独立思考,心态浮躁。

3.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

由于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比如: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恋爱易引起情绪波动等,同时在他们身上还表现出意志力不坚定、容易冲动、心态失衡、个性扭曲。目前高校中,学生应学业、恋爱、就业等问题而酿成悲剧的事件时有发生,关键还是没有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对策及路径探究

1.厘清对人文素养学科的定位,实现课程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首先要培养成一个心灵美、道德高尚、综合素质高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料,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文学即是人学。在文史类教学中,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素有“上下五千年”之称,博大精深。比如:孔子的“仁”,墨子的“非攻”“兼爱”等,这些传统文化体现了人文素有的精髓,影响着我国世世代代的人。在文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在理科课堂教学中,在教授理科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讲授基因知识的同时,可介绍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和巨大贡献,让学生明白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和艰辛的付出,使学生受到启发,感受到人性的价值,追求心灵的最高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多变,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变得不再枯燥。

2.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评价机制,体现传统教育至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社会和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只关注分数的高低,成绩的优劣,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用化和功利性,忽视了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在教育中,削弱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无法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最终教育出来的人才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却不是一个完整、和谐的人,表现出高分低能、有知识没文化。所以在新时期的环境下,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仅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更应该是一个具备人文素养的人。因此,社会和高校应转变“人才”的传统观念,推广施行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塑造人文环境,加强人文舆论导向,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机制考核指标,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3.优化人文素养培育外部环境,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

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应不断优化人文素养培育的外部环境,从社会、校园、家庭等层面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周围环境。首先,加强对社会环境的营造。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科学理念引领社会发展潮流,避免大学生过度的物质崇拜和个人意识膨胀,尤其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更应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以社会公德和价值体系建设,填补学生价值判断的空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应加强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对于学生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而言,大到院校管理人员,小到宿舍集体生活,都应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搭建好平台,比如教职工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代表优秀的人文精神等,都能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人性化的校园管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最后,家庭的人文素养培育至关重要。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只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家庭才是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战地,因此父母应做好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以自身的谦虚、无私、勤奋等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4.强化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素养助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大学生身处的教育环境对于其人文素养的培养情况息息相关,尤其教师自身的表现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对于学生素质的高低联系相当密切。这就表明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带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首先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品位,以良好的个人品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指导学生直面生活的困难,同时教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困惑,对于好的思想文化多些理解和传播,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广泛的爱好,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学生生活状态及时了解并关注,关心学生所想,了解学生困难,除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还要多些精神上的鼓舞,才能使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推进实践教学,因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在参与的社会实践中能较好的得以体现,教师改变学习方式,更多的发动学生参与实践,是创造更多的条件对学生人文素养加以培育。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探究心理,养成服务理念,学会与人相处之道,做到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传统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更是使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必备素质,因此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自身建设有着不可或缺性。其次,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需要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的担当起建设祖国发展经济的大任。因此,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高等院校,应认识到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探寻出适合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有效路径,并保证措施的及时高效完成,最终才能为不断满足社会化的人才需求做出应有贡献。

篇4: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积极努力的培养大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具备丰富的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在职场中不断进步,适应社会环境。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下的语文人文素养影响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概念与认知

人文素养是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宝库人文学科知识、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等内容,更是指人们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与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等的关系。

如今,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素养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而其对大学生的意义更是重要。

人文素养的重要表现便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的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关怀,它追求理想境界,着重对氧化的生活,将一切追求归结为人本身的关怀。

对大学生来说,应在学习掌握更多科学知识的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让自己协调发展。

语文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各方面的知识的同时,将语文能力与个性品格、道德修养等各方面能力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素质能力。

语文人文素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根据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可有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就业能力不是单纯的指某种技术或技能,而是大学生在初入职场及以后的发展中应对各种情况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相关联的。

据了解,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阅读、写作、计算、沟通、适应五种能力,因而大学生语文认为素养不但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还包括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运用、对社会的适应力等各方面,是大学生学好自身专业的基础,综合就业素质的重要方面。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首先是人文知识的贫乏,目前,不少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不高,对文史哲学各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一些理工科学生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更是鲜有涉猎,对民族优秀文化及我国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了缺乏足够的了解,更不具备在我国民族文明熏陶下的文化气质与素养。

其中不乏一些学生的品位低下,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严重欠缺。

其次是人格修养较差,我国一向被成为“礼仪之邦”,但是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传统的善恶、雅俗等观念和划分标准,已然发生错位。

一些大学生的行为缺乏文明,生活懒散而不能自理,缺少社会公德。

还有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纪律,公然违背社会公德。

我们时常可见一些学生在公共场合不能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行为粗鲁,随地吐痰等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是功利倾向明显,如今的大学校园中,信仰危机明显,很多大学生重视物质而忽视精神培养,功利主义色彩明显,甚至在交朋友等方面都是见利而为,在专业选择,知识涉猎乃至择业方面都缺少强烈的进取心,更是缺少个人理想的引导,缺乏良好的趣味需求,

甚至一些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度日,这样的情况下显然已将经济组委引导个人行为的唯一标准。

三、语文人文素养及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基本能力为其奠定扎实基础

语文人文素养中最基本的便是相关知识,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如果大学生不具备这样最基本的就业能力,那么便很难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便不能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

因而,对基本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掌握及对语文知识的熟练使用,包括语文阅读能力与技巧,熟悉各种文章的写作能力等,对大学生的就业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对语言丰富的积累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学生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与积累,使得语文各方面知识都有了一定积淀后,便会自觉形成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学生在学习中多读一些古代知识方面的书籍并悉心理解,便慢慢会对历史知识得以系统掌握,就业时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竞争力。

(二)可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运用技巧

对语言的良好运用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是学生成功获得自己心仪工作的基本能力。

求职时的一份完整、标准、有吸引力的简历;面对招聘面试人员的发问,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多方面的展示个人的素质和魅力,这些都与语文人文素养息息相关。

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制作简历的时候全面细致,重点突出,在参加面试时沉着冷静,不卑不亢。

另外,语文是思维的工具,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并作出合理判断。

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并恰到好处的运用,对大学生的求职非常有利。

(三)良好的语言人文素养可促成良好习惯的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大学生的就业至关重要,习惯本身不属于就业能力范畴,但却是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转换为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令学生终生受益并获得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后一直从事第一职业的几率显著下降,变换工作与行业的现象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要求人们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否则很可能失去就业机会。

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等,都可帮助大学生培养主动去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经过长期积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利。

因而,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说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对学生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品格

良好人格的塑造是人类教育的目标之一,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

大学语文文化教材中所选择的作品,通常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具有丰富的蕴意、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是我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处处体现出我民族文化中对高尚人格及操守的尊重。

如孔子宣扬的“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无不体现着我国伟大的精神境界,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起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直面人生,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工作中才可获得更多机会。

四、如何提高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

(一)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应当加强高校方面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应结合本校现实情况,从高校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出发,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语文人文素养教育评估体系,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制定评估指标,包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等。

根据此评估指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定期评估,督促相关活动的开展和课程实施。

(二)语文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应被同等视之

在课程建设方面,两者应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门类、学习要求等方面,高校应在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教育,可多开设一些相关方面的课程,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可以为大学生开设一些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规定学生必须要阅读的数目,要求其做好笔记,作为学生考评的指标之一。

或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公共选修课资源,将其与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

另外,高校应当时常开展人文素养方面的讲座,邀请国内外有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主讲,并向每位学生开放,增加学生们与这些高层次学者间的接触,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素养。

(三)良好的语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的语文教育应提倡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等方式,致力于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对高校语文教师来说,应把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树立发展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教学理念。

时刻以学生为本,令学生在学习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为此,教室门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在教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积淀文化知识,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5: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模板

人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人文素养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人文素质。

第1篇:医学生人文素养一体化培养思考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高度结合的科学;医学以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承担着拯救人的生命,维系人的健康的特殊使命,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医学生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双重任务。

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不尽如人意,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人文、人文素养及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人文”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易传》的《贲•传》中,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人文标志着人类与野蛮时代的告别,魏晋时代,王弼提出“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

这里,人文是指通过教化,建立有序的文明社会。

人文是“人”与“文”的统一。

“人”是核心,强调以“人”为本;“文”强调“以文化人”,就是通过文化的方式提高人的素养,实现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所谓“人文素养”,即个体通过学习伦理道德、文学、历史、哲学、法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个性、人格、气质、风度、理想、情感、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化的素养和品格。

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是由医学的本质、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决定的。

从医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医学是科学和人文高度统一的学科。

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医生要具备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

从医学的发展要求来看,进入21世纪,随着基因医学的出现、干细胞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深入研究,现代医学的发展呈现出过度技术化和商业化的倾向,人文因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张扬,医德医风下降,医患关系紧张,

医学本身无法回答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医学呼唤人文精神纠正医学发展的偏差。

近三十来,人类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以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已经被慢性病以及与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所替代。

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观点。

医学不仅要探寻人的机体病变的生物学原因,而且在疾病的治疗上,也要充分考虑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

所有这一切,对医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然而,调查显示“我国医生人文素养状况不容乐观”,[1]医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

医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反映的是医患双方在价值取向、文化修养、心理状态、道德水平、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因此,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入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业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在《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指出,要加强医学生专业价值观、态度、职业行为和职业伦理教育。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深化高校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效果来看,医学生整体人文素质有所提高,但不尽如人意。

当下,高等医学教育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教学理念上,只强调医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略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只注意课堂教育,忽视了实践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把学生当成单纯的教育对象,忽视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医生的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我们培养出来的医生,缺乏人文素养,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缺少职业操守和对患者关爱、同情、负责的情感教育,不会处理医患关系。

因此,医学院校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树立危机意识,科学修订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和手段,建构规范的医学人文教育培养模式。

二、构建医学生人文素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

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医学教育目标定位进行战略性调整。

所谓战略性调整,就是大学为完成其本质使命,在对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所处环境,以及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等的主客观因素全面分析基础上,明确大学的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各种规划和决策,进而依靠内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

将这种规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评估、反馈与控制,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强化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两个方面。

(一)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标。

医学人文教育目标是涵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目标必须具体,每一阶段都有那个阶段的特定目标。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包括八个方面:思想政治素养、伦理道德素养、法律素养、文学艺术素养、心理素养、沟通素养、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依赖以专业为主,忽视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传统模式是难以实现的。

学校要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领导,积极引导全校师生深刻领会人文教育对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建立沟通医学院校和社会的教育需求反馈机制;加强对人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按照总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段的教育内容,

不仅形成目标层次递进,而且要有针对性,把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摒弃与时代不相适应的旧观念,狠抓教学、管理、服务,把人文教育渗透到办学活动各个环节,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二)构建医学生人文素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

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目的。

人文知识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方式传授给医学生,但人文素养的养成,都必须经过体验才能完成。

大连医科大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经过全校师生多年的探索实践、科学论证,在人文课程设置、文化氛围营造、以体验为主的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构建了医学生人文素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人文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

途径一:整合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创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课程是学生获得学位而必须参加的一系列学术计划,课程传达的是一所大学对教育本质和教育目标的诠释,课程改革成为大学教育体现学术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良机。

通识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或完人的一种成功教育方式。

通识课程为医学生开设了广博的人文课程,涉及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医学与人文交叉学科三类。

通识课程为专业学习提供了一个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广泛接触新领域,有更多的机会发现自己的特殊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长。

学校将国家规定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程等,纳入通识教育体系。

通识课程所占课程的总学时比例为15%,接近英国、法国、日本大学人文课程的水平。

[3]途径二:营造高雅的人文环境,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医科大学的文化格调和晶位是由以校训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包括办学方向、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校园文化、校风校规校纪等聚合而成的。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让校园内的楼、路、馆、所等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赋予他们特定的人文内涵,发挥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教育作用。

篇6: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而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世界的一体化,人文素养也越发显现出积极和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文素养的界定

关于人文的含义,存在多种解释。

陈清硕认为:“人文,意思就是人性、教化,是克服落后事物达到先进地步的表现。

”吴国盛认为:“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人’与‘文’,一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观念;二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

”综上,人文的含义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明,广义上人文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可以是一种有关人性的精神,也可以是一种有关人的社会的知识;狭义上人文则包括文学、历史、艺术、法律、哲学等。

所谓素养,一般意义上就是指素质,指个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基本的品质,是人的价值、培养、使用和衡量的重要概念。

然而,素养不仅包含素质的要求,还有修养的程度。

修养指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和自我塑造的过程。

修养可以使一个人达到完美的境界或水平,是实现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可以界定为,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素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人们在长期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将人类的优秀社会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包括很多方面,如语言文化的修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等。

大学生人文素养不仅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高尚的道德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帮互助的精神升华

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墨子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互帮互助的精神,就是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人与人之间,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团结协作,共同发展。

大学生在团队合作、集体活动中形成互帮互助的精神,可以塑造自身的良好品格,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目标。

2.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尊老爱幼,已成为中国国民性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们对社会中老弱群体的关爱,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仪礼》和《礼记》中就有记述养老尊老的篇章。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对子孙进行教诲:“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当今时代,尊老爱幼不仅是一种道德层面的活动,更有了法律的约束力,是每个人的义务,也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固、民族繁衍发展的重要基础。

作为大学生,尊老爱幼是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表现。

3.勤劳实干的优良传统

勤劳实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勤劳,即不怕辛苦,努力劳动;实干,即踏踏实实去做。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始终保持着勤劳实干这一传统美德,在中国这片广袤而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

”寄予执政党更高的期望。

作为新时期大学生,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有勤劳实干的精神,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培育和提高勤劳实干的精神。

勤劳实干,是一种促使人向上的精神美德,使大学生能够对学习和工作抱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杜绝自私自利之心和形式主义的干扰,以认真、一丝不苟、埋头苦干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

4.纯洁真挚的爱情传统

爱情一直是哲学、宗教、心理学、美学、文学与社会学中引起激烈争议的话题。

对于大学生而言,宽松的校园环境、大学浪漫的人文氛围,以及社会开放的文化渗透和道德伦理规范的约束,是大学生恋爱的环境动因。

经历爱情、体味爱情也是大学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生未来婚姻生活的前奏和经验。

对于大学生来说,爱情是纯净而美丽的,纯洁真挚的爱情是不掺杂世俗偏见的,两个相爱的人彼此真诚的沟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并在对方遇到困难时给予最大的心灵上的帮助和守护。

大学生只有用纯洁真挚的感情专心经营,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体验,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修养和品质。

三、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既可以在学校中进行,也可以在社会中进行,还可以采用自我提升的方法。

而学校是进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方式。

1.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传统文化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典籍、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间节日、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光明历程,同时又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道德、艺术修养、文明行为等信息,展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息、勤劳智慧的优良品质以及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世界古老文明中孕育出来的四大文化体系中,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是目前尚存的文化体系,它有着独特的价值体系和思维系统,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实现文化强国这一重任,既需要有一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发挥其支撑引领的作用,更需要不断提升全社会的,尤其是大学生的文明素质。

公德教育关系到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良好品质的塑造,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问题。

高校以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有利于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完善学生的养成教育。

3.构建人文科学课程,提升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是在课堂上进行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手段,因而构建合理的人文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大学中的人文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如对学生加强哲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心理学、宗教学及音乐、美术等人文学科的教育。

对理、工、农、医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注重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相互影响,促进文理的结合等。

4.构筑心理教育平台,实现自我完善

身心健康是合格人才的基础条件。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包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观念的变革。

因此,人群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德育教育中积极构筑心理教育平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而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是预防和矫正各种心理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实现自我完善的内部动力。

5.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自我能力

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基层,开展社会调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篇7:幼儿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幼儿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一、项目意义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这一项目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1.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为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及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其中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最具典型意义的项目和内容,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前提条件;本项目研究成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原则、方法及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在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多途径、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多途径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途径包括课内与课外,而课内又包括专列的传统文化类课程和其它课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课外又包括大学生社团活动、各种素质拓展活动等;多维度主要体现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包括理论阐述、技能操作、实践训练等多种方法;多层次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项目及内容的认知程度要求,包括熟练掌握、基本了解、感知体验等。

2.为高职其他专业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称《纲要》)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针对大学阶段,《纲要》提出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可见,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已是势在必行,本项目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将为其他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3.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提

供参考路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培养人的需要,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本项目研究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提供方式与方法,同时也为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打造师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

二、项目实施方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首先要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和特色素质拓展活动的设计等;其次是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验班,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第三是根据实验班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本项目实施后所取得的人才培养效果;最后,将项目进行总结与完善,并予以推广。

三、项目实施过程

1.组建研究团队

本项目研究跨学前教育、古代文学、中国传统艺术和中国传统武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项目实施之初,便组建了由以上各学科领域专家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两年的分工协作,研究团队成员不管是在各自领域的研究,还是在跨领域的合作研究上,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模式。

2.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本项目研究的核心,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和预期达到的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包含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包括课程体系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设计等。比如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门类众多,哪些内容可以构建成一门课程进入课程体系、哪些内容则可以作为素质拓展以活动形式呈现,都是需要斟酌研究的。所以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结合,首先必须研究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人才培养方案。

3.研究制定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主要服务于以高文化素养、深道德涵养为目标的一线幼儿教师的培养,所以在各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宽度与深度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选用上都必须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4.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国学实验班

在研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实施人才培养,进行实践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在对实验班的培养期间,将实验班学生,从待人接物礼仪、日常行为规范、学习生活态度、职业素质状况、文化修养水平等多个维度与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考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实验班的人才培养评估,进一步反思和完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素质拓展活动内容。

5.对学前教育专业国学实验班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学生毕业后,通过跟踪调查,将实验班学生,从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等两个方面与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考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6.形成项目研究总结报告,并进行项目推广

研究总结报告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传统文化类课程标准、传统文化主题类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以及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等。

四、项目初步运用所取得的实效

实施项目研究两年多来,在人才培养实践方面,设置了三个年级共4个学前教育专业国学实验班,其中级实验班33名学生于1月顶岗实习期间,就已通过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全部实现就业,其中有20名学生就业于以传统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国学幼儿园”。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调研发现,与同年级其他非实验班学生相比,国学实验班学生不管是在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还是在职业能力的发展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比如,在20“六一”期间,由国学实验班学生组建的国风儿童剧社面向襄阳市儿童上演的儿童剧,获得社会的一致好评;再如2012级国学实验班学生在参加年11月份的教师资格证理论考试中,合格率达到了75%,比全年级平均水平高出近30%。可见,项目实施对人才培养的成效已初步显现;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传统文化类课程标准以及素质拓展活动项目设计等,并以此研究为基础,将研究视野放宽至了高职人才培养,课题组申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才培养》成功立项2014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

篇8: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

有关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

人本主义起源于对人类的伦理道德、知识智能和文学艺术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它的核心是重视人,尊重人的权利、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选择。当今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都反映了人本主义思想的回潮和对人的发展的强调,着眼学生的人性、人格发展,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也许是一种狭隘观念的影响吧,人文主义的培养任务总是落在语文这门学科身上。而近年来年轻一代人文素养的缺失使中国的语文老师突然间成了千古罪人。这种情况就不得不使我们反思:为什么提高人文素质的任务就一定要全部压给语文这科呢?它本来就是现代教育共同的目标。特别是作为语言文化学习的英语一科,更不能排除在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育也要体现人文精神。

一、当前高中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情况。

我国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能把人文性体现在教学中的学校实在很少。英语课大多是以老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其次就是搞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课后就是大量的做题巩固。但这些能全怪老师吗?在背后遥控老师的是期末考、中考、高考这些无形的指挥棒。而这些大大小小的考试所考的无非就是听力、单项填空(也就是语法)、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写作这几大类型。这些题型我从初中开始学英语时就耳熟能详。这种考核方法使得老师和学生都误认为英语就是由词汇,语法,技能构成的。会做题,会写点简单的应用文,会说几句英语就是把英语学好了。老师教点别的都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和浪费学生的大脑储存空间。我们这一代人上了大学专攻英语后才知道英语这门语言是美的,英语是可以欣赏的,才知道什么叫莎士比亚,什么叫十四行诗,才知道讲英语的世界其他地方是怎么样的。我们是从初中开始接触英语的,有些地方是从小学开始,对于一门语言,难道我们非得用6年甚至的时间去研究它的语法词汇,才能去真正接触和了解这门语言吗?

二、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人文闪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高中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这也体现在目前高中英语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上。如必修1Unit1,它讨论的是朋友和友谊,初步涉及了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而它所选用的文章《安妮日记》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了初步了解,也从而知道一些有关二战的历史背景。我记得当时讲时给他们讲了“辛德勒的名单”,讲了集中营,还叫他们仔细体味《安妮日记》中写景的几句很美的语言,并叫他们试着翻译出来。学生们很新奇,也很感兴趣。再如像Unit5Nelson—Mandela──amodernhero里面Warmingup和Pre—reading部分的`几个问题我就觉得设计得很好:

Whatarethequalitiesyoushouldfindinagreatperson?Whodoyouthinkisagreatperson?Whatqualitiesdoyouhave?Mostofthegreatpeoplearealsoimportantpeople。Butimportantpeoplemaynotalsobegreatpeople。

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些正是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因为批判性思维也是人文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

再看看必修4Unit3AtasteofEnglishhumor,这里关注的是情感问题,学会幽默,懂得幽默是教会学生乐观心态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以往教材所缺乏的。更难得的是这个单元还涉及了英语的文字游戏:如:

1。C:What''sthatflydoinginmysoup?

W:Swimming,Ithink!

2。C:What''sthat?

W:It''sbeansoup。

C:Idon''twanttoknowwhatit''sbeen。Iwanttoknowwhatitisnow

学生在反复读后也不由的会心一笑,恍然大悟。由此更深的了解英语,欣赏英语,进一步探究从而喜欢上英语。

当然我这里举的例子非常有限,其实在很多处我们都能找到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人文闪光,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三、困惑和反思

可以说对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是“有法可依”了,可是不是就“有法必依”呢?在我个人实施新课程的讲授时遇到了以下问题:

1.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不重视

由于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水平较差,平时就是搞清楚课本的一些内容已是花去大半课堂时间。稍微讲一些人文知识或布置一些小组作业都被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有学生就问过我:“老师,我承认你上课讲的很多知识我们都没听过,都很有用,我们这样上课也很开心,但是你讲的这些还有叫我们做的一些作业考试都不考啊,那学来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多划划重点,讲讲题。”很多老师也认为给学生讲这些还不如分析分析语法,做多点题来的实惠,甚至学校本身也就是看考试成绩,对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忽视,因而人文精神的培养迟迟看不到曙光。

2.人文素养的培养呼唤新的考核形式

那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考核标准的问题。虽然《高中课标》提出的“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高度褒扬了人本主义,也体现出高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实从检验学习的考试形式看来,却没有和这种理念接轨。无论什么学生到头来都是考一种题目,没有哪个教育部门专门为每个学生设计一份符合他特性的考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机制使学生很难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还是沉浸在背语言点、记单词、做考题的苦差事中。为什么现在还存在为语言而语言忽视人文精神的英语教育?就是在于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和评价脱离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从最根本的高考开始对现有的英语考试题型来一次变革:

(1)增试口语,内容以必修模块各个单元的主题为基础,设置情景英语的考核;

(2)阅读题应该出能考出学生真正阅读技能的题目,形式应该有问答题、归纳演绎或其他形式而不只是多项选择;

(3)减少语言知识点方面的考核(如单项选择),更多的设计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的或是开放性的题型。

四、结语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培养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推脱的任务。如果新课标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三个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真正地体现在评价体系中,如果它还是和现实遥不可及的话,那它就永远只是一纸空文。怎么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新课程中去,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书目

章兼中,培养人文精神深化英语教育改革,中国基础教育网──英语教研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何安平,《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

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本科阶段的人文课程设置入手,用案例法介绍了耶鲁大学医学院基于叙事医学基础上的医学教育中的艺术作品观察和反思性写作。对我国医学生的叙事能力培养有以下启发:我国应注重培养医学生观察技能,注重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和合理设置人文课程及评价机制,完善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

叙事能力;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素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与死、生育控制、器官移植、人体实验、克隆技术等医学伦理问题使医患之间、医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多样性。同时,医疗行业的机器化、电子化、远程化、数字化在提升医生工作效率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使医生的职业特点慢慢发生改变。技术主体论认为,技术主义的盛行拉大了医者和患者之间的距离,使医生忽视对人类苦难的敏感、敬畏、同情和悲悯[1]。医学文化研究者DavidMorris认为,“现代医学视角是生命医学,人类是自己的基因、器官和医学实验数据,而后现代视角是生命文化:人类是由故事构建起来的,文化、遗传、人际、心理和情绪的生命叙事,阅读、聆听和书写疾病故事是医生的工作”[2]。医者保持对生命的敬畏是医学人文的核心精神,叙事医学的兴起有助于现代医学的生命文化,反映医学人文的核心精神。

1叙事医学与叙事能力

叙事医学研究结合叙事研究和医学的学科,在美国医学教育领域已经存在三四十年,其理论化是由哥伦比亚大学RitaCharon教授在《叙事医学:形式、功能和伦理》一文中形成。叙事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本细读、反思写作、批判性思维等[3]。通过自传、现象学、心理分析、创伤研究、美学等训练出发,来达到学生的观察、诉说和倾听疾病的叙事能力。叙事医学的发展不只是对医学生的培训,而且是和偱证医学的结合[4]。近几年来,叙事医学实践在美国已经发展到了创伤治疗、退伍军人工作、囚犯工作、临终关怀、姑息治疗、长期老人院照护、精神疾病患者的照护等[5]。我国学者也对叙事能力的培养、意义和在我国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探讨[5-6]。然而,国外大学如何对医学生进行叙事能力培养的案例国内还鲜有论述,耶鲁大学作为世界人文教育的代表,其对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值得发掘。

2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院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将伦理与文学纳入医学生课程之中,最近十年,社会学、音乐和艺术课程也被包括在其中。根据美国医学院协会相关报道,到,美国133所认证的学校中有69所要求医学生必须修医学人文课程[7]。耶鲁大学是一所美国私立研究型大学,以人文科学研究闻名世界。作为世界顶级的耶鲁医学院成立于18,早在20世纪代,医学院长MiltonC.Winternitz创始了耶鲁医学院教育系统,他便意识到医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服务于科学和人性”,这给医学生带来独特性。一次成功的医护、诊断、预后诊断和治疗建立在对患者自身、遗传、环境以及对周遭事物的反应之上[8]。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医学与人文中心工作的宗旨是:宣传活动;培养人才和定制计划;通过提高耶鲁和当地丰富的资源和活动的可见度,促进跨学科交流和社区意识。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与艺术中心公布的医学人文课程如表1所示[9]。

3实施方法

3.1观察能力

一年级的课程中很大比重是通过研究绘画和雕塑,提高医学生的观察能力。耶鲁大学要求每位医学生都要在博物馆仔细观察绘画,目的.是培养观察技能和同情心。“观察技能工作坊”始于,由IrwinBraverman教授所创立,并和耶鲁大学美术馆合作。观察对象主要是艺术中心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画作,因为这个时候的很多作品都在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细节的能力。这一项目也被美国其他大学包括哈佛大学、布朗大学和波士顿大学所效仿。工作坊,每位学生对分配的绘画观察15分钟,获取更多的细节,然后小组讨论每个绘画中发生的故事。绘画讨论之后的小组活动围绕患者展开,教师分发真实患者的照片。学生们指出图片中特别之处。可视艺术用来培养识别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学生面对图片就像面对一个带有不可描述症状的患者,因为两者都时常带有一些模糊和矛盾的信息,具有复杂性。

3.2反思能力

耶鲁大学医学院对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反思写作课程来开展。反思写作课程贯穿于耶鲁大学医学院四年的医学人文教育中,从反思写作导论到关于生命终期的反思写作,再到学生主办的反思写作会议,最后是四年级的开放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掌握这一能力。反思写作,作为一项分析性的世界活动,是培养医学生叙事能力的重要步骤。医学生以他们与患者或者与患者家属的经历写一篇反思性的、自我分析的文章。反思性写作可以采取反思性陈述、散文、教学档案、日志、日记甚至绘画的形式。反思写作内容分为重要事件和积极事件[10]。重要事件指描述医患互动中闪现出的积极的或者消极的事件。积极事件反映学习者态度对事情的转变带来的积极影响,指面临困难后成功克服的事件。反思使“智力和情感活动的个人发掘他们的经历来获得新的理解和欣赏”[11],使学习者深入理解其行为、过程、经历以及以上对他人的影响。反思性写作使医学生学习使用语言来见证、书写和描述患者的体验,是普通病历之外的平行病历或者影子病历。

4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

4.1培养观察技能

在耶鲁医学人文教育中,强调观察即专业技能。观察侧重现象学和美学对艺术文本的观察能力,来培养未来临床工作者的叙事能力和移情能力。艺术作品的主观性赋予学生更多的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通过理解和重构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内容,来培养学生未来在临床实践中所需具备的观察技能。现代医学教育不应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考察和医学能力,也应培养出在不同情境中学生作决定、处理问题的能力。观察技能是医生基于洞察力和重要决定之间的隐喻和象征过程,识别临床中重要因素的判断过程,也是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情感反应,有助于患者问题诊断和治疗的过程[13]。因此,观察技能的培养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体会患者的焦虑和对疾病的恐惧,从而有助于软化医者的技术主义立场,利于医患沟通,使单向地传达病情和“遵医嘱”变成医患双向的交流。

4.2注重反思能力

医学生的叙事能力注重训练医学生的反思能力,培养医学生成为医生所必备的人文素养。在叙事医学中,教师对指导医学生阅读虚构和非虚构的疾病叙事作品,训练医学生反思写作能力。叙事能力的培养基于文学理论、文学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在叙事过程中使用非医学术语,或者是故事,来书写患者的疾病和进行医学实践。反思写作的教育意义不在于呈现故事,反思过程需要医学生分析、描述、组织想法和语言,是一个不断尝试、修改的过程,也是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在反思过程中,通过描写反思写作中的人物、事件、态度、心理等来反思医学教育,师生共同思考和讨论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和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在反馈和讨论中,作者、听者和读者的反思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也有助于反思者的学术发展。据统计,通过对美国医学生住院实习内科负责人的调查发现,约三分之一的内科实习项目要求撰写反思写作作业[14]。有包括《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MedicalJournal),《美国医学会期刊》(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和《加拿大医学会期刊》(CanadianMedicalAssociationJournal)在内的14家国际知名期刊[15],定期发表由医生基于临床和教育经历所撰写的反思性论文。反思文章的布局、组织和结构,甚至语法要精敲细琢,因此医学本科时期的反思写作课程为之后学习者书写反思论文铺垫了必备的写作技巧,形成了语言风格和提供了话题切入的视角。

4.3完善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

我国和美国的医学教育有明显不同:我国医学教育实行三段式教学模式,通过公共基础教育、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三个阶段来培养医学生;美国医学教育在大学本科毕业之后进行,报考医学院的考生需要完成四年本科学习,之后需要修医学预科教育课程,而且要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然后才有资格成为医学生[16]。因此,耶鲁医学生中很多是有其他专业学习经历的,如经济学、文学等。我国医学教育主要以技术教育为主,以培养技能为目的,医学教育倾向于功利化。美国耶鲁、哈佛等著名大学的医学院都设置了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叙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多种艺术、美学、音乐等课程。目前我国《执业医师法》只规定“医学伦理学”这门课程为必考课程,课程设置方面对基于叙事能力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强调不够。因此,为了增强医学生叙事能力,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亟待完善:①合理增设更多人文科目,如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医患心理学和历史学等医学人文类课程;②人文知识不会自动生成人文素养,完善对于人文教育中的评价机制,强调过程性评价而非终结性评价;③设置更合理的评价量表来测评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依据可观测的变量来判断个体在不同场景下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来确认被测试者是否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患者的态度和疾病背后的故事;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以医学和人文为专业的叙事医学师资队伍,同时,叙事医学的开展离不开有技能的专业人士跨学科的合作,亟须形成跨学科、跨社区、跨机构的学习社区。

5结语

基于叙事能力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是医学工具性和内在价值的结合体,遵循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试图逃离技术和机器盛行中医学生所面临的困境。耶鲁大学医学院的人文教育为我国医学生基于叙事医学的人文教育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提供了开展叙事医学的措施,有着深刻意义。基于艺术作品的观察和旨在提高医学生叙事能力的反思写作课程帮助学习者塑造职业的自我反思,理解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医患的双向交流。然而,在社会经济、医学高速发展和高等医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分析本校学生的需求,合理规划课程安排,师资准备,合理投入课程的硬软件资源以及客观测量叙事医学的学习成果还面临诸多难题。因此,我们需要结合现实社会找到有利于叙事医学教育的出路,来解决现代医学遭遇的种种困惑和难题。

篇10: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摘要】在现如今的语文教学之中,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尤为枯燥,很多在语言方面的技巧以及文学的人文性质并没有得到体现。现如今的教育方式倡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所以说,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体现出教学的人文特性,在课堂之中重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这就是现如今语文教学之中最为主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本篇论文通过对人文素质的分析,同时结合语文课堂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应该怎样去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的理解及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素质教育

面对全方面的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门出台了针对素质教育的新课标,在新课标之中规定,对于现在的学生不仅仅要培养学生们在德智体方面的发展,并且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全方位素质教育。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打破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育之中大力培养学生在素质方面的发展认识,让每一个学生能够乐学、好学,提高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质量。

一、什么是人文素养

所谓的人文素养主要说的是高层次的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主要就是从三个方向来提高学生的知识以及见解;价值观、态度、情感,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发展要从心灵深处进行引导,要从仁者爱人的角度来对待周边的人,同时还要科学理性的了解社会认识自然,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来发现存在的美。

1.心理以及生理方面决定高中生的素养

对比初中学生来说,高中学生不管是从生理还是从心理上都更加成熟,具有较强的注意力以及明确的目的,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更能满足调节心理的需要。高中学生的心里已经开始成熟,具有明显的独立意识,所以成年人的引导以及教育只能对他们起到一个辅助理解的作用。高中学生已经逐渐的懂得了很多事情,不过却是懵懂,并不是真的明白,所以处于这个阶段的他们缺少一份真正的关心爱护,这就促使学生的思想意志相对脆弱。此外,还有一些并不健康的教育会让学生对整个教育产生厌烦甚至一些内心不够强大的学生会很自卑。上述的这些问题都表明了对高中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性以及紧迫性。

2.从人文教育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人品人格

高速发展的社会,各种商品满目琳琅,面对这些物质生活,现在人们缺少的是内心的满足,精神上的充实。现在有很多的人无法对自己进行客观的总结,他们的生活是毫无目的性的,人生价值观已经不知为何物,很多人只是在不断的追求金钱,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享受。所谓的人文教育主要就是针对人的生命,人类本身就拥有一种能力,传统的说法就是人类具有人性。而人性和知识并不一样,对于人性来说它是人类生命内部的一种物质,而知识则是生命之外的物质。处于成长之中的高中学生,我们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完善学生的人格教育。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途径

1.榜样教育

所谓的榜样教育,就是需要课堂教学老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的人格走向成熟,在课堂之中老师无疑拥有着极大的影响力。那么老师的人格、素质、教养、科学探索精神、社会认知等等多个方面都会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到学生对于各项事物的认知。而作为语文教师,不仅仅肩负着知识的传输还担负人文教育的重担。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学习陶行知老先生的深度思想、能力、道德等一些崇高的品质,老师首先学习这些充满魅力的人格,从自身的角度来提高自己。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的时候,应该本着生活教育的理论进行知识的传输,活跃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姚从凯学生的思维模式,通过优质的教学思想来引导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同时再进行课堂教育的时候,无论是提问、讲解还是对知识的总结,都要突出人文教育的重点,能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轻轻松松的学到知识。

2.改变传统课堂教育

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之中,老师在讲台上分享自己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下边死记硬背,这种死板的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根据最新的语文实验教学的具体要求,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课堂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身份应该是学生的朋友,通过这种和谐的关系来进行课堂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同时还要在有意无意的状态下提升学生对于价值观、人生观、态度以及情感等方面的认识,达到人文教育的目标。教学老师通过移情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扮演课本之中的人物,从人物内心的角度来提升理解能力,知晓课文之中的内在涵义。很多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往往不能够拥有真实的体验,无法了解到文章之中的人物情感,所以在进行课堂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提升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通过情景再现、人物扮演等方式来引起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共鸣,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学生自己在心里的对比,深度的了解文章、学习文章、体会文章。

3.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不仅仅要在课堂上进行,从理论上向学生不断的灌输思想,主要应该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欣赏来逐步的向学生传导,依靠文字这个平台,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对于人文性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内涵,虽然任何一篇文章的人文性都是不相同的,不过整个语文课程之中的价值观、情感等一些人文性的内容并不是拥有一个具体的体系。假如将人文性的内涵割分成很多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显得有为枯燥。所以,在语文教学之中一定要通过语言以及课本知识相互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逐渐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质。

4.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之中,老师在课堂教育上并不是解析整篇文章的含义,之后传输给学生,应该逐渐的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阅读,通过寻言——明象——悟道这个顺序来对文章进行阅读,发现之后自我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以及对文章的语感,提升学生对于美的认知。同时还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之中的思想、感受文章的美,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理解来增加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分组,通过小组讨论以及自己经历来完成对文章的认识。学生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组织语言进行情景再现,描述文章之中的人物,通过学生的描述就能够让学生与文章的作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增加对文章的认识程度。将文章作者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想进行消化学习,提升学生本身的文化品味以及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在作者情操的培养下,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丰富自己的内心。

三、结语

总体来说,高中的语文教育,一定要不断地提高学的人文素质,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人格、审美以及精神,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全方面人才。

【参考文献】

【1】曾丽珊.以生为本,让高中语文课堂“亮”起来【J】.现代教育论丛,(06)

【2】解冰.关于高中语文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8)

【3】顾牡丹.走出高中语文自主性学习的几个误区【J】.才智,(34)⊙前沿课堂⊙

篇11: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论文

摘要:

信息化时代,信息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信息素养已成为各高等院校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基础上,给出提高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为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借鉴。

企业会计文化重构路径分析论文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论文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教学论文的题目

大学课堂素质教学意识论文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

构建新型校园文化的思考论文

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探究论文

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的论文
《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的论文(锦集11篇)】相关文章:

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的论文2023-02-27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2-15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探析论文2023-08-14

浅析对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思考论文2023-11-17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2022-05-06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路径论文2023-02-11

大学国际化校园文化分析论文2022-12-31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5-25

教育学论文题目2023-05-04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