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没有说理教育,才有“神医”无道理的走上神坛

时间:2022-06-03 01:43:0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熊丙奇:没有说理教育,才有“神医”无道理的走上神坛(集锦2篇)由网友“水無月”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熊丙奇:没有说理教育,才有“神医”无道理的走上神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熊丙奇:没有说理教育,才有“神医”无道理的走上神坛

篇1:熊丙奇:没有说理教育,才有“神医”无道理的走上神坛

熊丙奇:没有说理教育,才有“神医”无道理的走上神坛

・・         怪我孤陋寡闻。张悟本这个名字以及他的书,火了那么久,我一点都不知道。最近才在媒体的狂疯滥炸中,知道曾经有这么个曾经的“神医”,而据说他是靠一档很娱乐、收视率很高的科普节目中走红的。 ・  现在,这档娱乐性的科普节目,已经与张悟本的养生书一起同步“下架”了,而舆论还不依不饶,要求电视台给公众一个说法。看到这,我相信电视台是不服气的,科普娱乐化有啥错?你们看,卫生部、各个医院、社区组织了多少专家进行科普讲座,可他们的科普吸引人吗?他们的科普有效果吗?就连卫生部去年底首次公布的我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也说明,过往的科普成效甚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即每100人中不到7人具备健康素养。一台以科普为名的节目,能有那么高的收视率,不娱乐能做得到吗?唯有不妥的是,专家审查不严,但专家审查严了,又怎么能娱乐起来呢?     这是一个几乎所有东西,都需要“娱乐化”,才能有“传播力”的时代。“娱乐科普”让我想到教育领域近年来流行的“麻辣教师”,亦称“个性教师”。这些教师以上课时的语出惊人或者让学生从头笑到尾而“著称”,在校园以至网络受到追捧。曾经有记者以此为题采访我,问:如果校园里有更多的这样的“麻辣教师”,学生的学习是不是会更轻松?教学效果会不会更好?     我奇怪于已经获得硕士学位的记者,对我提这样的问题。我问他,你认为一个数学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能够把一个学期的每堂课,都像讲故事一样给学生上吗?也许他上一次讲座可以做到故事多多、笑声阵阵,但如果把每一个数学公式、物理原理、化学反应,都说出一段故事,就不是在上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而是在演戏、说书了。  我曾听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的四次演讲,第一次的时候,与媒体的报道感觉一样,演讲幽默。而第二次到第四次,我发现,丁先生演讲中的幽默故事、桥段就那几个。我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因为对于严谨的科学讲座来说,需要的是听讲者的耐心和认真投入,而不是来听故事。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他的讲座传递了多少科研前沿信息,而不是其中的桥段,桥段不过是作料罢了。  这就是我们对科普、对教育的误会。一直以来,我们期望教育能够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但遗憾的是,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却相当之低,这与我国目前拥有7000万大学学历的“教育国情”是很不相符的`。公民的受教育年限提高、学历提高,但科学素养却未同步提高,一方面原因是我国应试教育崇尚知识记忆,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我们的教育中缺乏严谨的说理教育,包括观察、质疑、推理。 “娱乐科普”和“麻辣教师”,表面上看,是让科普、教育生动活泼,但深入去看,却很容易就发现其内部逻辑的不自洽――现在有不少媒体评论说,张的理论可谓错误百出,但为什么当初就没人发现呢?或者说,如果严谨、讲说理,很多就娱乐不起来,而为了娱乐,严谨和说理也就顾不上了。这种娱乐、麻辣与科普、教育的关系,也是公民说理教育缺失的结果,可以说,有这么多不爱讲理、不追求严密逻辑的受众,也才有娱乐、教育走向低俗、出格、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境地。如果按照严密的说理逻辑,某位专家的观点,应该现场做实验(或者提前录制实验对比过程),加以验证,否则,大众是不会轻易就被专家的随口一说,就被忽悠的。  探究真理的过程本就该是其乐无穷的,这应该是对大众最多的兴趣吸引,这就如国家地理杂志的很多节目,让人欲罢不能。还有国外的一些少儿科普节目,通过大量的实验、对比、个体体验,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好奇心。课堂的教育可以生动活泼,但这种生动活泼应是调动学生参与探究、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去获得真知、真相、真理,不是在教学语言上的侃大山――我看到网上的一些麻辣教师语录是“某老教授本来可以活90岁,由于娶了小保姆,只活到80岁,这就是加速折旧”,这听上去很生动、形象,可从逻辑上漏洞百出,人的寿命是可以预测的么?每个人的正常婚姻是可以被消遣和调侃的么?这在平时可以开玩笑,但却不适合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给予受教育者的应该是这种兴趣培养,而不是哗众取宠,以及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的无视科学规律、教育规律。  张悟本从“神医”到“神骗”的“神话”破产了,但现实的教育土壤没有变,如果我们仍旧不重视对公民的说理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核),那么,还有更多的“悟本”们会这么无道理的走上神坛。

篇2:熊丙奇: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不能带病大扩招

熊丙奇: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不能带病大扩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

近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就业工作会议上透露,明年还将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2011年争取达到招生总规模的30%.各地各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进行学科、专业方向的调整与建设,积极推进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据公开的资料,我国专业硕士与学术性硕士研究生的规模,力争2015年达到1:1.上述消息显示,教育部正按这一目标努力推进。

而与此同时,据《中国青年报》11月26日报道,记者在北京、河南、湖北、安徽等多个省市采访时发现,一边是考研报名持续火爆,一边则是政策大力扶持的专业学位硕士遭遇“冷表情”。不少高校的专业学位硕士招生靠调剂才勉强完成计划。一份大型在线调查显示,对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认可度方面,只有27.4%的`网友认为专业硕士学位有明显优势,超过五成的网友认为没有明显优势。

问题随之出现:教育部在发展专业硕士时,是否进行过调查、论证,是否知道其在现实中遇冷?再就是,教育部门究竟以何角色,推进调整研究生教育定位?

以笔者之见,教育部不知道专业硕士遇冷,这几乎不可能。各研究生招生机构的招生、报名以及录取情况,都有统一的数据库,只要调阅,便可得知。那么,为何专业硕士研究生明显遇冷,却依旧要大幅度扩招呢?分析起来,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这次就业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提到扩大专业硕士招生规模,已经表露出通过研究生扩招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图。此前,这一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就业蓄水池的招数就在每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中,频频使用。这当然遭到社会的质疑。但相对而言,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比扩大学术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质疑小。而且,教育部门还有理由,即借此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

其二,实现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发展目标”。降低学术性研究生培养规模,调整研究生结构,这被认为是大势所趋,也被列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计划。本来,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该采取的调整路径是,根据专业硕士的培养定位,调整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与培养模式,以吸引学生选择报考,从而实现学生的教育需求、学校的培养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良性发展。但眼下,教育部门和学校所做的,只是简单地减少学术性研究生规模,调整为专业硕士,而对专业硕士的课程、培养模式和师资并未进行任何调整,甚至出现由于调整为专业硕士,因此导师所带学生更多、课程要求更低、上课规模更大的情况。也就是说,教育部门和学校,关注的不是调整之后的专业硕士教育质量,而是为了实现当初制定的目标。这与10年前的高等教育大扩招,和中职规模实现与普通中学1:1的发展是一个道理。

其三,具体经济利益的诱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收费(甚至是高收费),而与学术性研究生不同,大多学校没有划拨给专业硕士学位学生奖助学金,即便有,也比例极低。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看来,大学之所以热衷扩大专业学位比例,是因为可以借机提高学费,增加收入,而专业学位也被认为是可以花钱买的学位。而在我国社会的学历情结之下,学校不担心学生和家长不来“买”这个学位。这是典型的“学店思维”。

“学术不及学术性研究生,专业也无优势”,“读的就是大五”,这是专业硕士学位学生对这一快速发展项目的总体看法,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还以超快的速度推进,只能使问题更加严重―――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或能缓解一时的就业,但这也是权宜之计。适宜的办法是“刹车检查”,看每个学校是否能在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方面,做真正的调整,是否能保证这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不落空。

更重要的是,依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门其实不能再越权决定每个学校的招生规模、人才培养定位。它有权制定教育发展规划,但落实规划,则应该以政策、法规去引导学校自主做出调整,而不是为学校下发行政指令。另外,在具体引导政策上,也应该以保障受教育者权利为出发点,而不是给学校涨价权,拿教育机会与学生做生意,这不利于推进教育公平,而只会既损害教育质量,又加重受教育者负担。

熊丙奇:高水平公办大学转民办值得尝试

热点评论:彻底解决异地高考需打破分省录取

实践“好工作”把暑期打工学生骗入陷阱

拒订盒饭引发争议 “90后”职场新人路在何方?

500强高管给女儿的忠告

里奇的小布熊作文

高校“去行政化”,路有多远?

高考专家肖宇赫谈高考复习策略

高校贴聘高考枪手广告 中介称雇主是教育局的人

考研复试 被导师戳中“软肋”怎么办

熊丙奇:没有说理教育,才有“神医”无道理的走上神坛
《熊丙奇:没有说理教育,才有“神医”无道理的走上神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熊丙奇:没有说理教育,才有“神医”无道理的走上神坛(集锦2篇)】相关文章:

们为何沦为学渣议论文2022-05-05

民办高校自考新生报到不用家长陪2023-09-15

误入歧途作文2022-07-01

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部分高校已超本科生2023-07-20

师范类毕业生超半数不从教,正常吗?2022-04-30

大学第一课:莫让“新生报到”成“家长报到”2022-07-24

菌类和茄子一起吃会中毒?食物相克到底靠不靠谱2022-05-21

生活在树上作文2023-01-01

小女孩教育父母带给我们的反思2022-05-07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2023-09-1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