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教育思想探究

时间:2022-04-30 12:59:4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embraceweird”为你分享8篇“傅斯年教育思想探究”,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傅斯年教育思想探究

篇1:傅斯年教育思想探究

傅斯年教育思想探究

傅斯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一生著述丰厚,对文化、历史、教育等领域均有卓越的`贡献.本文研究内容是:基础于史实,综合现有的资料,研究其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探讨傅斯年教育思想的价值和局限性.

作 者:甘海霞 谷新忠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21) 分类号:G72 关键词:傅斯年   教育思想   历史地位  

篇2:浅析禅宗思想关于“人性”的探究

[摘要]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派之一,也是中国所特有的佛教。禅宗的诞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的思想不拘泥于佛教经典学说,禅宗门人自我标榜为“教外别传”,认为自己所传的乃是佛教的觉悟之心,因此禅宗也被称为“心宗”或“佛心宗”。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禅宗,实际上是指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它因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得以在中国长久和蓬勃的发展。禅宗思想博大精深,其思想影响深远,所以学习和研究禅宗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自我修养,而且还对我们今日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顿悟成佛 心 无念 无所得

从禅宗的思想来源来看,一方面它吸取了中国古代儒家孔孟一派的人性论以及道家老庄一派的崇无思想;另一方面它又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空”、“有”两宗的思想。然后他们将这两方面进行糅合和改造。慧能主张人人皆有佛性,强调佛性是人的本性和领悟佛教义理的智慧。他主张“自性真空”、“空有一法可得”,而不讲“因果报应”、“西方极乐世界”,而讲“运水搬柴,无非妙道”。所有的这些思想都是慧能对传统佛学的一大改造,他们抛弃了那种烦琐的经院哲学,而提倡“自悟自修”、“无念为宗”等修行的方法,而最终达到顿悟成佛、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一、“本性即佛”说

“本性即佛”是禅宗关于成佛根据的观点。慧能为了宣扬“顿悟成佛”的思想,而提出了“本性即佛”说作为他的教义的理论基础。禅宗认为,人心具有两个方面:一是人心的本体,二是人心的现象;本体的方面就是清净的佛性或智慧,现象的方面就是污染的烦恼或妄念;而前者是成佛解脱的根据,后者则是流转生死的原因。尽管现实的人心充满了种.种虚妄的烦恼,但是人心当中潜在的佛性智慧不失不坏,人们只要使它发挥显露出来,就可以获得觉悟解脱,从而达到顿悟成佛的境界。他们在心性和佛性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人皆有佛性。禅宗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佛性,所谓的“佛性”就是指佛教觉悟的本性或智慧,慧能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菩提般若之智”或佛教觉悟的智慧是人们心中本来就有的,所以它就是人的本性。人们在佛教觉悟的本性上是一律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是否具备佛性,而在于佛性的觉悟与迷失,这些构成了禅宗的平等观思想。

第二,佛性本来是清净的,而烦恼、妄念等掩盖了佛性。禅宗认为,人心本来具有佛教觉悟的智慧,它就是人的本性,智慧的觉悟本来是清净的,但是它被人们心中的烦恼、妄念等所掩盖,于是人们便成为迷失自己本性的众生,而不能成为现实的佛。烦恼妄念是妨碍人们觉悟解脱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加以克服。在禅宗看来,智慧本性与烦恼妄念又是不可分离的,二者同时集于人心,但是前者是不生不灭的、固定不变的,后者则是不断生灭变化的,因此烦恼妄念是可以克服的,无论人们心中充满多少烦恼妄念,都不能使人们心中的觉悟智慧本性改变。

第三,心为万法的根本。禅宗是中国化的大乘佛教,它从印度佛教中吸收了“万法唯心”的思想,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万物都是由“心”触缘所现,并无自性,世界六尘而已,乃一心之迷妄所化,本不实有,念生即有,念去即无,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转瞬即逝的。“心”是世界的唯一主宰者,舍此而外,别无他物。

二、“自悟自修”与“无念为宗”

禅宗在修行方法上,主张“自悟自修”和“无念为宗”等修行方法,禅宗反对那些通行固定的修行方法,认为其修行的方法应该是因人而异,灵活多样的,他们的方法也可以称为“无法之法”。关于“自悟自修”和“无念为宗”的修行方法具体如下:

第一,“自悟自修”。禅宗认为本性是佛,心是万法的根本,所以他们主张修行实践的活动必须是自立自主,既不应当依赖外力,也不必遵循外在的规范,而应当自做主宰、自我觉悟、自我修养,这就是禅宗对于修行实践的基本要求,慧能称之为“自悟自修”、“自修自作”、“自性自度”等等。具体说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运用自己的智慧,改造自己的思想,实现自我的觉悟,从而自我超度,他认为觉悟解脱实际上就是自我超度,即依靠自己内心的觉悟智慧,克服自己的烦恼,实现内心世界的自我转化。

第二,“无念为宗”。慧能及弟子们反对以前传统的禅定修习方法,认为传统方法过于古板化、模式化,而主张因人而异,灵活多样,随机而立的修习方法,也称之为“无法之法”。慧能提出了“无念为宗”的修行方法,他说,他的教义是:“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就是说无念、无相、无住是他教义的宗旨、本体、根本。在慧能看来,“顿悟成佛”,在修行的方法上就是心不受外物的迷惑,这就是“无念”。他说:“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他认为,认识到“自性真空”,就要做到“无念”,但“无念”不是“百物不思”,万念除尽,对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说在与外物接触时,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响,“不于境上生心”,这种方法又叫做“无住”(不执著),就是说,心不执著在外境上,对任何事物都不留恋,念过即过,没有在自己的心中留下任何意念。与此相反,若心受外境影响,追求形色声味,念念不忘相,必然无限烦恼,他认为,这就是“地狱”。有的学者认为,“无念”是一种与任何对象都毫无关系的“纯粹意识”,它实际上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灵性”,灵性不等于任何具体的意识活动,但是也不能脱离具体的意识活动而存在。其实慧能的“无念”,意在指出修行实践活动的关键就在于发挥人的“灵性”,发挥人的内在的“悟性”,而并不在于一定要去想念什么或不想念什么。

三、“顿悟成佛”及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大乘佛教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成佛解脱,进入“极乐世界”。而禅宗也倡导成佛解脱,但他们所理解的境界却有悬殊,禅宗认为,成佛解脱是人的内心在瞬间实现的根本的质变,是没有意志努力和人为控制的心理状态,是内心对包括佛法在内的一切执著的舍弃,从而达到“顿悟成佛”和获得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具体观点如下:

第一,“顿悟成佛”境界。禅宗认为,人们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间,转化的形式是“悟”或“顿悟”,也就是说,只要靠人们自己的“灵知”或“灵性”,一刹那间领悟到自己的内心本来就是空的,当下便达到“佛”的境界,这就叫做“顿悟成佛”。慧能说:“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而神会认为“悟”就是“一念相应,便成正觉”,它“不由阶渐”,顿时完成,所以称为“顿悟”。为什么说一念顿悟就等于觉悟成佛了呢?其实,“顿悟”就意味着整个人心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就是说人的心中的佛性战胜了妄念,使佛性充裕了人心,使人心在瞬间发生了质的飞跃。慧能说:“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就是说,只要一灯明亮,就可以打破黑暗的状态,只要有一念觉悟,就可以灭除心中的迷惑或妄念。在禅宗看来,解脱与否并不在于觉悟的多少,而在于有没有觉悟。现实上的人要么觉悟,要么迷惑,觉即解脱,迷即束缚,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中间的过渡环节。因此说顿悟成佛的境界是使人心发生了根本的质的变化,使顿悟者从众生状态直接飞跃到了佛的状态,从而实现了自我的超脱。

第二,获得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禅宗认为成佛解脱的境界既是“无心”的状态,又是“无所得”的状态。所谓“无心”并不是说没有意识,而是说人的内心没有分别的意识,没有自觉控制和人为努力的因素,也就是随心所欲、自然而然的、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禅宗认为,假如人们的宗教实践活动是有意而为的那还不算是真正的解脱;反之,如果人们对待佛法也能做到无所用心,把宗教实践活动变成是自然而然的,那才是真正的解脱,因此,解脱的境界就是无心的状态。同样地,禅宗也认为, “无所得”就是真正的解脱,神会说:“无所得者,即是真正的解脱。”所谓“无所得”,从字面意义上说就是没有得到任何东西。然而在禅宗看来,沉迷于世俗利益的不是解脱,束缚于佛法上同样也不是解脱,真正的解脱是既要克服世俗利益的迷惑,又要超越佛法的束缚,这就叫做“无所得”。只有真正克服了世俗利益对人心的束缚,克服了佛法对人心的束缚,从而才能达到“无所得”状态,获得真正的、无拘无束的自由境界。我觉得,“无所得”也含有没有具体的、有形的认识成果的含义。

第三,禅宗主张“无心”和“无所得”的状态,实际上是要求人们达到一种比一般的修行者更高的精神境界,称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禅宗看来,人生有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迷执于世俗利益的层次,是最低的层次;二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摆脱了世俗的利益的束缚,然而又被佛法束缚了起来,它虽然高于第一个层次,但还不是彻底的解脱;三是“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不仅克服了世俗利益的束缚,而且连佛法的拘束也已经摆脱,这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境界,只有这种境界才潇洒解脱,自由自在。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禅宗所说的解脱成佛并不是要成为神仙、上帝等,而是要使人们成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彻底解脱的自由人。第三种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世俗的人所向往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的,这就要看自己有没有禅宗所说的“悟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只有具备了“悟性”或灵感,再加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才有可能达到顿悟成佛、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禅宗的思想确实是博大精深,其思想中充满了积极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救世精神,它处处把人放在主体的地位,突出了人的存在的价值;它要求个体的人保持独立自主的人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我们自己的命运同全社会统一起来,在为全世界人民谋自由的过程中,使自身不断地提高和完善,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学习和研究禅宗丰富的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自我修养,而且还对我们今日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六祖坛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2]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3]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神会语录.台北:佛光出版社,.

篇3:慧远念佛思想特色探究

慧远念佛思想特色探究

在早期净土思想传播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东晋宏庐山慧远的西方净土信仰.他的净土思想融观相念佛于一体,形成慧远流念佛一系,在净土思想史上影响深远.

作 者:姜元奎 谢路军  作者单位:姜元奎(济南大学,250002,济南舜耕路)

谢路军(北方工业大学人文学院,100041,北京石景山)

刊 名: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14(4) 分类号:B244 关键词:慧远   观想念佛   智慧念佛  

篇4: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 陆丽

【摘要】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但是我们发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相当的乐观。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首先,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其次,探讨了小学思想品德对“共情”运用不足的原因。最后分析了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对“共情”运用不足的原因。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 共情 现状分析 教师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一直倡导素质教育,要求各门课程都要融入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最好平台。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更为容易。思想品德课程设置多半也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诉求来设置的。但是,我们却发现虽然小学思想品德的课程设置已经很完善,但在“共情”这一块却没有太大的进步。德国美学家特奥多尔・李普斯认为:“‘共情’是指个人被一件外在事物所吸引时个人的投入状态。”事实上,各种学者对“共情”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总的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联系。而本文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共情”的运用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分析却发现“共情”在小学课堂上并没有被广泛的运用,而本文的探究目的就是“共情”为什么没有充分的运用到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新思想还未完全形成,旧思想还没有完全退出。主要表现有以下三点。第一,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对小学生教学时常常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对于小学生往往也是单一的要求学生只需要记住,没有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小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也形成了只需要记住的思想。第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新颖。教学方法的单一造成了很多学生对课程产生了不重视的心态,思想品德教育是教会小学生做事做人,对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多变。而且多数的教师也没有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课程不需要考试,教师的思想也逐渐的对这门课程放松了。第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现在的小学生学业负担重,除了学校的课程,家长还会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父母不知道这种锻炼实际上也是从另一方面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因此,忙碌的小学生往往会将精力放在主要的学科上,对于思想品德这种课程产生了忽视。

二、小学思想品德对“共情”运用不足的原因

小学思想品德对“共情”的运用相当不足,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从“共情”的自身出发,虽然“共情”这一思想体系提出的时间比较早,但由于其要求较高,发展受到限制。“共情”对教师的知识、能力、见解、情感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很多教师都无法达到这一标准。一组关于教师对“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的难易程度认识不同的数据发现,多数的教师认为共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二,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教育方向的主体地位。虽然近年来很多教育界学者在倡导素质教育,以此来削弱应试教育,但是应试教育并没有因此被削弱。“升学率”依然是学校对教师的评判标准。学校一边响应“素质教育”的口号,一边依然进行着素质教育,学生也依然承受着应试教育的压力。这就使得“共情”这一思想根本没有发展的空间。第三,共情也被社会、家庭的影响着。()由于社会、家庭环境不同,共情反映在每一个人身上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的“共情”教育实施起来也是有~定的难度的,教师并不能保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且教师也发现有些学生接收到了来自社会、家庭负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对“共情”的运用力度

事实上,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它对学生的思想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向导作用。因此,探讨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的“共情”运用力度也是相当重要的`。以下三点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策略。首先,要对“共情”逐渐的产生重视,不能忽视其地位,同时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了解“共情”的教育方向,对共情产生重视,然后将共情教育逐渐的运用于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在把握教学目标方向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和道德发展做出重要的指导。其次,教育环境也是相当重要的,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共情运用氛围。社会要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下一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是需要家长来创造的,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学校的氛围是需要学校与教师共同来营造。充满关爱和理解的校园环境将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第三,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教师是“共情”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思想品德素养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在思想上树立共情意识,并且需要在课堂上转换教师角色,要成为学生的朋友,消除与学生之间的摩擦,同时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尊重学生,接纳学生,了解学生。这三方面的改变都将改变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

【结语】

小学思想教育“共情”的运用并不是很充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忽视“共情”,还有些教师对“共情”并不是很了解。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这门课程就没有产生重视,因此教师的教学难上加难。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也产生了相当大的难度。本文提出的三种解决方法,将能够改变这一现状,使得“共情”教育逐渐的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吴悦松。政治课教学中同理心的应用[J].基础教育参考,(02)

[2]王俊梅。 提高品德学科培训效能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35)

[3]宋亚杰。共情――师生沟通的润滑剂[J].教学与管理。(07)

篇5: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赏识教育探究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赏识教育探究论文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1、培育学生学习的良好动机

赏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它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满足学生,而需求催生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只有有了需求,才会主动去学习,稳定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持续学习的动力来源。与传统教育相比,除了学习结果,赏识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体验,这样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爱和快乐,并逐步学习给予他人爱和快乐的能力。

2、缓解青少年的心理焦虑

赏识教育是一种充满爱与关怀的教育。在赏识教育中,教育者必须具备“识”的能力,即识别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继而因材施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因教师的“识”而树立自信。同时,在赏识教育中,教育者允许失败的存在,这对青少年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在青少年时期,由于身心的变化,青少年情绪敏感,学习成绩也可能出现下降,而很多青年由于从小在家庭保护下长大,难以独自面对挫折。但赏识教育并不苛责青少年的失败,从而保护了其脆弱的心理,也使之不怕失败,通过适当鼓励,学生能在学习中体验成功感,获得正面力量。

3、增强学生自信心

自信是推动人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使人积极向上,相信自己。赏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因为它在教育过程中重视赞美学生,肯定学生的能力,这让学生对自己产生积极向上的认知,对未来产生期待,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口头的赞扬能给予学生自信,但要学生真正从内心产生自信还需要有成功体验,不断的成功实践能够让学生产生自信。通过赏识教育,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成功,这让学生肯定自己的能力,并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优秀。

二、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赏识教育的因素

1、教材内容滞后

教育活动是建立在教育内容之上的,教育内容要与教育形式相契合,才能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部分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变化,有与社会发展脱节的内容,而且在板块设置上呈现封闭性,没有学生发表观点的空间。这样的教材内容无法引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教材编排也妨碍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课堂氛围较为沉闷。而赏识教育需要在开放、活泼、包容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由此可见,教材内容的滞后性阻碍了初中思想品德课赏识教育的开展。

2、教学环节的传统化

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要将思想品德的相关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同这些内容,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够将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3、认同度不高

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赏识教育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创造,需要他们重视起思想品德这一课程,同时也重视赏识教育。但从目前教育来看,社会各方还并没有意识到思想品德课程以及赏识教育的重要性。赏识教育也没有获得足够多的认同和实践。很多家长要么溺爱学生,要么信奉棍棒教育,并不知道赏识教育方式。而教师在教学任务压力之下,也只能采取传统教育方式而非赏识教育。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赏识教育的应用对策

1、开发教材内容赏识教育的开展要以教材内容为支撑,这样才能落实到课堂。要想实施赏识教育,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的编写应将学生关心的内容纳入其中,要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程上也有开展赏识教育的空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除了口头表扬,也要从教材中挖掘出适合开展赏识教育的内容。

2、创设教学情境课堂是赏识教育开展的主要场域,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这主要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课堂前的教学设计,二是课堂上的生成。赏识教育是一种主动教育和参与性教育,教育者必须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处于活跃状态,为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对教育内容获得直观感受,从而产生探究、参与的动机。

3、营造赏识教育氛围要想赏识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获得全面落实,必须营造全社会认同思想品德课程与赏识教育的氛围。学校可以成立思想品德课教研组,研究该课程的教学。学校应重视起思想品德课,聘请专职教师给学生上课,而不仅仅是将该课程看作是一门副课。学校要保证思想品德课的课时,防止其他课程占用思想品德教育时间。此外,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让德育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篇6:曹操人才思想探究

曹操人才思想探究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高中历史课程选修模块中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又现在历史考试题型多材料分析题.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在教学中有意安排一个探究课题--曹操人才思想探究.我要求同学们分组收集资料,通过研究曹操的诗文和他战斗生涯中种种用人事例,来探究其人才思想.在师生们共同努力下,这次活动开展得较为理想.现将同学们探究的结果梳理如下,供各位品评.

作 者:郑道富  作者单位:海安县立发中学,江苏,海安,2266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6) 分类号:B2 关键词: 

篇7:生本教育思想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策略探究

生本教育思想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策略探究

浙江省乐清市芙蓉中学 鲍贤礼

【摘要】生本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这种理念给教学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为此,文章结合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从创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质疑精神、捕捉生成资源以及关注后进生等方面,对中学体育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学体育;以生为本;教学策略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出发点去设计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思想符合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发展要求,本文以生本教育思想为指导,对中学体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大多数学生看来,体育教师一般比较严厉,对学生缺乏宽容和关爱。实际上,与文化学科相比,体育课不需要经历严格的笔试,这就使得学生学习中的压力相对较低,导致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也不高。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体育教师应从自身特点出发,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努力营造和谐、民主、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氛围。如有些性格比较外向、运动能力较好的学生崇拜体育明星,教师就可以与他们一起探讨这些体育明星成名前所经历的磨难和付出的努力;那些性格内向、不擅运动的学生,内心害怕教师的指责与批评,教师就应鼓励他们多付出努力,告诉他们尽力而为即是成功。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彻底改变学生旁观者的立场,促使他们互帮互助,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和谐的学习氛围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相处,对他们的合作学习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都能起到有益影响。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积极上进的教学氛围,对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和沟通都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体育运动独特的魅力,准确把握体育运动的要点,消除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畏惧之情。教师可以先安排运动能力好的学生进行示范,再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和探讨,解决那些重难点问题。每个组员都有展示和提高自己的机会,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活动的参与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精神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产生疑问,才能积极思考,并有所创造。生本理念下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有的教学都是为“学”而服务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思考、大胆提问。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根据学生思维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鱼跃前滚翻”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我们在快速运动过程中不小心摔倒,一般应采用怎样的自救方法?”学生回答:“用手撑地”、“在地上滚翻”等。教师继续引导:“对,当我们在快速运动时不小心摔倒,可以采用滚翻的方式减少地面与人体的摩擦力,降低受伤程度,这一点我们在很多功夫片中就能看到,有的人从高处落下,一般都采用在地上滚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动作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当学生兴趣大增时,教师再适时引导:“通过滚翻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而且也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保护性技能,能有效避免因偶发事件而引起的伤害,还能培养同学们坚强、勇敢的意志力,现在请大家展示一下自己鱼跃前滚翻的水平吧!”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作为体育教师,要为动作要领的讲解做好铺垫,采用不同的设问方式,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三、及时捕捉动态资源,以使教学充满灵动

在教学瞬息万变之间就会有许多的动态课程资源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机敏的教学机智和敏锐的捕捉力,及时捕捉动态资源,挖掘其中的生成价值,对信息进行引导、补充、重组和加工,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灵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总是将“奇思怪想”归结到“节外生枝”中去,而是要因势利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行为的调整优化,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教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练习健美操的时候,有些同学喜欢模仿其他同学,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这时,老师并不急着去批评学生,而是因势利导,设计了一个“照镜子”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反方向动作,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动力。这些教学生成资源都是具有价值的,我们要及时将其作为宝贵的教学财富补充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健康人格统一发展。

四、关注课堂后进学生,实施有效分层指导

生本教育思想下的中学体育课堂就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体育后进生,需要老师实施有效分层指导,让这部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得到快乐和进步。

1.用科学方法加以指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表现,帮助学生正确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给予学生有的放矢地指导和点拨,提高学生对体育动作的掌握能力。例如,有的女生在做“仰卧起坐”时,往往做了几个就体力不支了,而且呼吸变得非常急促,此时教师要仔细观察,看看学生是因为动作不规范而导致的呼吸急促,还是因为学生的耐力较差,一定要准确找到问题根源,一旦发现问题本质,就要提出针对性的纠正措施,帮助学生尽快纠正,掌握正确的运动姿势。

2.针对性设计分层练习。例如,在引体向上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适量减少“后进生”的完成数量,切忌采用惩罚性训练的方法对待后进生,这样只会取得相反的作用,让学生越来越厌恶上体育课。因此,教师要加强个别指导,帮助后进生找到问题原因,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改进课堂训练方法,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对于同一技术难度的动作,对于后进生,教师应适当降低练习难度,或者减轻重量、或者放慢速度,让学生感到练习就有收获,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只要学生稍加努力就能通过考核。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积极查阅相关的技术参数,并灵活掌握技术难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制定不同高度、不同重量、不同远度等标准。比如,针对身体情况较差的学生,可以降低考核标准。除了进行正常的标准化考核以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互评、自评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完成技术动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总之,作为中学体育老师,我们要以生本教育思想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得到更好的锻炼提高,实现新课改的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莲莲。论非智力因素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经济市场,,(2)。

[2]罗发堂。中学体育教学与创新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5)。

[3]吴秋林。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用现状与对策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6,(3)。

[4]储着琴,尤文军。中学体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00)。

[5]张应华。浅谈在中学体育教学如何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11)。

篇8:中专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教育论文

中专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中专生有着自身的特点,其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盲目套用中学或大学的教育方法。面对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挑战,中专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发展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出发,着力提升其有效性。

中专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后进人中专学习的,正处于身体与心理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由于是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比如思维活跃、思想稳定性差、自我独立感强,性格叛逆严重、富有朝气活力、基础文明修养薄弱、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等。中专学生表出出来的这些思想特征,是我们开展中专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学生发展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出发,适应中专学生的思想特征,才能使我们的中专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

一、中专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中专教育经历了较为激烈的改革,无论是中专学校办学环境还是学生的组成,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当前,中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专学生适应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继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

相比于高等教育的突飞猛进,近年来我国中专学校的发展一直处于彷徨之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由于处于职业教育的相对较低层次,从教师到学生,都出现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教师认为中专学生本就是同龄人中学习水平较差的人,不管学校与教师怎样努力培养,都难以培养成人才。有些学生认为中专教育是没有前途的学校,进人中专学校就会被贴上低人一等的标签,继而产生在中专学校里书读得再好也没有用的思想。从教师到学生的这种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中专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2、价值观念偏差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也处于急剧变革中,文化与思想的多元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加上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的发展,使中专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来自各个途径的信息,但与此同时,中专学生接受价值观念与思想感染也表现出多元的倾向。由于思想的不成熟和对中专教育学习认识的不到位,使中专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较大偏差,表现为是非观念淡薄、三观缺失、没有责任感与正义感,并且表现出对前途的迷茫,甚至一些中专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直接影响其在学习与生活上的正常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则是对思想政治思想教育理解较差,逆反心理重,上进心差等。

3、思想教育手段落后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对学生成才成人的基础。不仅可以引导中专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使他们对社会与环境有所认识,从而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时,能够迅速地融入社会,完成从学业到就业的`转变。但从当前中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看,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内容过于老套,与学生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如集中上大课、听报告等形式,对于接触网络与多媒体频繁的九。后中专学生来说,不仅没有吸引力,而且厌烦心理严重。不少学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存在很大反差,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的学生反而不知道怎么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情况。

二、加强中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

德育课是中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重视德育课的教学。一方面,教育不仅要针对学生开展,同样也应该让教师对此有所学习,从而改变教师对中专学校,对中专学生的认识思想偏差,提高对学校与学生的信心,增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修养。要着力通过教师言谈举止去感化学生,而不是单纯地靠书本知识。要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理解接受学生,进而用正面的观念引导学生上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2、突出心理教育

中专学生在社会各种思潮影响下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偏差,使许多学生出现自卑、自暴自弃、是非观念淡薄等倾向,都表现出如今中专学生心理教育缺失的严重性。要根据这个时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中专学生的自身特点,突出心理教育。虽然这一时期中专学生渴望成才,但自卑心理以及经受不起挫折的心理特点却使他们容易放弃。要通过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析社会现象,培养其应有的人际协调能力,继而解决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健全心理,继而适应与融人社会。

3、创新思想教育方式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与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中专学生面临着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一样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相比较而言,他们对新事物更容易接受,而对固有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则表现出逆反心理。因此,针对中专学生对网络等新事物表现出来的兴趣,应努力创新思想教育方式,一方面,可以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搬到网络上,让中专学生更易接受。另一方面,可以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用网络时代的特点进行重新包装,继而展现给学生。与此同时,应该紧紧抓住中专教育中第二课堂学习机会多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既有政治性与知识性,又充满娱乐性,从而在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三、结束语

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基础的中专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专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迷茫、心理能力差、社会适应性不强等特点,是社会转型时期中专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与工作目标,要切实了解中专学生的思想特点,坚持与时俱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将中专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娟,关于中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9

[2]张俊霞,浅谈做好中专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途径[J],科教文,2009,6

[3]黄海源,浅谈如何做好中专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2008,6

[4]刘茹军,吕建伟,如何提高中专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卫生职业教育,2006,15

八年级《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体会

《我的父亲罗家伦》阅读答案

讲座式教学方法论文

高中我的青春我做主作文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政治备课教

高中作文《我的谁》

汉民族形成 范文澜

党的两大历史课题

傅斯年教育思想探究
《傅斯年教育思想探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傅斯年教育思想探究(锦集8篇)】相关文章:

《我的哲学之路》读后感2023-01-10

南渡北归名著读书笔记2023-10-07

回到傅斯年 --祝《二十一世纪》杂志创刊十周年2022-08-23

《教育家之路》读书笔记2023-03-27

无用花作文2023-01-18

民国趋新学者区分国学与国故学的努力2022-11-05

历史的反思2023-06-19

民国风度读后感1000字2022-04-30

经典名人励志短语录2024-01-27

有关校长培训学习总结202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