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2-04-30 13:01:5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licia”为你分享9篇“《蜡烛》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蜡烛》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篇1:《蜡烛》导学案教学设计

《蜡烛》导学案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外,借物抒情的手法必不可少。作者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情感,往往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阅读这篇文章,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二、朗读课文,思考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了几处?课文中哪一句话意味深长?

三、师生共议

是老妇人珍藏45年的结婚红喜烛,意义不一般。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1、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2、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3、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4、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5、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6、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齐读,体会用意。

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

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四、如果文中没有蜡烛,能否表达出这么多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提出你思考的的问题

六、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篇2:《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课题:    蜡烛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教育学生 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目标达成:

1、通 过分析人物外貌、 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流程 :

【课前展示】

1、预习课文,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2、读懂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它赞美了----------------,讴歌了-------------------------------。

3、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 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创境激趣】

背景资料  图片展示 作者介绍

【自学导航】

1、 认字读音

2、 文学常识

3、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 、再读全文,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5、目 的寻读:为 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合作探究】

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

1、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2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3、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 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1、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2、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3、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找出文中对炮火描写(环境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强化训练】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最后一段的含义?

【归纳总结 】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感情

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炮火、黑围巾

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 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板书设计】

蜡    烛

西蒙诺夫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①发现烈士 ②掩埋烈士 ③守护战士

精心选材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   整理  清理  吻别  掩埋  守护- -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

母亲对烈士  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教学反思】

封志莉

[《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3:《台阶》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台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台 阶

学习目标:

1.学会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3.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学习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文中有关描写父亲的语句,把握父亲形象特点及意蕴。

学习难点:

通过文中父亲一辈子修筑台阶的经历和心理的变化,可以感知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体会作者笔下的父亲的代表意义。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

2、学生小组学习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合作探究

3、学生总结反思,完成拓展延伸及练习。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我自学  我成功

1.我查阅,我知道

本文的体裁是       ,作者       ,        (时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与高峰合著的《王中王》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央电视台热播过的《天下粮仓》,李森祥便是该剧的策划。作为浙江电视台制作中心主任李森祥长期从事影视剧创作、拍摄、策划工作,有很强的艺术感受能力。

2.我积累,我拼读

凹凸(  )(   )    水凼 (   )    硌( )一下 涎(  )水            揩(  )干    �括�n gà (  )(   )    hū(   )嗒     biē(  )住

:微小而不值一提                    :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合作探究

读一读: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1--5”段,为全文营造情感氛围。

2.学生接着读“6---文末”段,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自主学习自行巩固。

3、学生整体把握,复述故事情节。(参考格式)

父亲因为觉得          而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父亲                       (过程)造起了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新屋造好了,父亲却         。

想一想:

我们能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理清结构: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思一思,议一议

挑选最令你感动的情节,并向你的`小组成员读一读,谈谈你的感悟

拓展运用

我收获    我运用

说说你的长辈们为了改变家庭的现状而奋斗拼搏的经历。选择一至二个最令你感动的场面,声情并茂的讲给同学们听听。

自我检测

收集一些生活中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并用心去体会其多重含义。

例如: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你们家有地位。

第 二 课时

自主学习

我自学  我成功

1.小说的三要素是:                              。

2.本文塑造的主人公是         ,全文用 “        ”来贯穿全文的。

合作探究

读一读

一、突破性阅读--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读一读并讨论

1. 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父亲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

3.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请你以“父亲是一个                          的人”说一句话

二、探究性阅读--回首台阶,探究父亲

1、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得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2、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请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               ”说一句话。

想一想:

文中的“我”流露出对父亲的感情有哪些?

思一思,议一议

这篇文章除了让我们了解父亲这个人物,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拓展运用

我收获    我运用

用具体的事例说说你自己的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谈谈他(她)最值得你学习的品质。

我的       是一个       的人,因为他(她)总是          。

自我检测

以“我最敬佩的      (爸爸、妈妈、老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正确组织文中材料,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杜成

篇4:唐诗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课题:12唐诗五首(第1课时)

主备人:xxx审核人:xxx授课人:xxx备课时间:20xx。x。x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目标达成: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朗读诗歌,圈点课文生字词。

东皋(gāo)徙倚(xǐ)驱犊(dú)采薇(wēi)

崔颢(hào)千载(zǎi)萋萋(qī)

2、作者链接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3、背景链接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创境激趣】

中国是诗的国度,山水田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各种类型的诗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祖国的山川名胜之美,还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悲。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王绩的《野望》和崔颢的《黄鹤楼》

【自学导航】【合作探究】

学习《野望》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理解词语

(1)皋:水边高低。

(2)薄暮:傍晚。薄,接近。

(3)徙倚:徘徊。

(4)犊:小牛。

(5)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6)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二)文本探究

齐读诗歌思考:

1、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请赏析。

【交流点拨】所见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两句表面说自己在现实中无认识之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实则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学习《黄鹤楼》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理解词语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二)文本探究

齐读诗歌思考:

1、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交流点拨】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实际上是想借空荡荡的黄鹤楼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哪两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两句描写的繁荣景致,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更加烘托出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

4、白看了崔颢写的《黄鹤楼》,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首诗究竟美在何处呢?

【交流点拨】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笔,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达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首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明亮的音乐美。诗中双声、叠韵、叠音词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此地”“江上”等叠韵词,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1、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强化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gāo)薄暮(bó)xǐ(徙)倚

驱dú(犊)采wēi(薇)崔颢(hào)

千载(zǎi)燕然(yān)征蓬(péng)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东皋薄暮望(接近)

(2)徙倚欲何依(徘徊)

(3)长歌怀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4)使至塞上(出使)

(5)单车欲问边(慰问)

(6)长河落日圆(指黄河)

(7)仍怜故乡水(喜爱)

(8)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归纳总结】

《野望》用白描的手法写景,用魅力的秋景和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黄鹤楼》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景中蕴含诗人浓浓的乡愁。

【板书设计】

叙事:时间地点

写景:树、山(静态)

牧人、猎马(动态)

抒情:孤独、寂寞、惆怅

虚写:楼去人空

实写:眼前之景

抒情:思乡之愁

篇5:唐诗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课题:12唐诗五首(第2课时)

主备人:xxx审核人:xxx授课人:xxx备课时间:20xx.x.x.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目标达成: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朗诵诗歌,圈点诗歌中的生字词。

单车(dān)征蓬(péng)燕然(yān)

荆门(jīng)仍怜(lián)贾亭西(jiǎ)

啄春泥(zhuó)没马蹄(mò)白沙堤(dī)

2、作者链接

王维(7-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称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有“诗魔”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创境激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诗中的景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让我们记忆深刻。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三首唐诗,继续感受唐诗的魅力。

【自学导航】【合作探究】

(一)学习《使至塞上》

1、划分节奏

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理解词语

(1)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2)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4)胡天:胡地的天空,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5)孤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燃的烽烟。多用狼粪,取其轻直且聚,不易为风吹散。

(6)长河:指黄河。

3、整体感知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2)读懂诗情。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

4、名句赏析

找出文中写景的名句,并赏析。

【交流点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诗人以传神的笔调描绘了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大漠向无边的远方延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但这仅是平面的构图,接以“孤烟直”三个字,便有了立体感。“孤”显出人烟的稀少。“直”表现出诗人对边塞景物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添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示出浑然一体的气势。这里,圆与方、动与静、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远与近、轻与重、明与暗、升与沉、景与情等多样、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形成一种和谐美。

5、小结

【交流点拨】《使至塞上》一、二和七、八句叙事,三、四、五、六句写景。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单车问边,连个随从也没有。行程遥远,要过居延属国,到西北边陲。虽行至萧关,却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征蓬出塞,大雁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划分节奏

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理解词语

(1)平野:平原。

(2)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3)结:凝聚。

(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5)怜:喜爱。

3、整体感知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读懂诗情。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交流点拨】主旨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不舍之情。

4。名句赏析

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三)学习《钱塘湖春行》

1、划分节奏

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理解词语

(1)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2)暖树:向阳的树。

(3)没(mò):隐没。

(4)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3、整体感知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交流点拨】如“初平”,春水初生;“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处处”“家家”说明鸟很多,与初春季节景象不太符合。“几处”和“谁家”则很好地说明了初春时节万物刚开始复苏,鸟儿也只是三三两两活动的景象。

4、赏析语言

(1)请用你喜欢的句子赏析诗句。

①“从……中我看到了……”

②“从……中我听到了……”

③“从……中我感受到……”

【交流点拨】从第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2)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诗人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

【交流点拨】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强化训练】

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回答下面的问题。

15.《钱塘湖春行》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的?

“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或“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16.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两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解析:“乱花”指各种颜色的野花,从“渐”可以看出,描写的是初春各种花逐渐开放的景象;“繁花盛开、花团锦簇”描写的是各种花开得很艳丽时的情景,与诗歌中描写的“春”景不符。)

【归纳总结】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家国的爱国精神,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而产生的孤寂和抑郁之情。

【板书设计】

首联:出使经过

颔联:边塞形势奇特壮美的风光

颈联:落日所见抑郁孤寂的内心

尾联:到达边塞

篇6:导学案教学设计

导学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两位数乘整十数》数学导学案教学设计

北汪小学郭娟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学会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复习巩固

一、36×7=125×8=

46×8=23×9=

30×10=4×200=

二、一套故事书8本,一本24

元,一套多少元?

1、列算式:

2、用学过的知识计算。

自学检测

三、1、看到这个竖式,你想说?

2 4

×1 0

--

2 40 2、看到这个竖式你又明白了

2 4

×1 0

--

2 40

巩固练习

四、我会做

36×50 46×20 23×30 32×40 11×70 41×20

五、写出37×40和40×37的竖式。

六、一套故事书10本,一本24元,一套多少元?

拓展延伸

1、225×40=

2、根据以上思路说出40×225的思路,再计算。

3、一套故事书225元,40套多少元?

MSN(中国大学网)

篇7:《背影》 导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交卸、奔丧、颓唐、祸不单行”等词语。

b.学会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快速、准确筛选所需信息。

2.过程与方法:

a .朗诵法。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只有多读,方能感受到文章散发的美。

b.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开展讨论,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更好地体会作者借文章传达出的浓浓深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延伸课文,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本文多音字、复杂字词、生僻词语较多,学会准确区分、记忆。

2.本文篇幅较长,学会速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表现出来的大意。

教学难点:

准确、快速地在文中找出“ 背影”几次出现的场合。

第一课时

导入: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所受的教育也告诉我们,父母是爱我们的。那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同学们感受到了父母对你们的爱了吗?能不能说出来和老师分享下!(学生发言、简短点评。*严厉亦是爱的一种表现)朱自清先生的咱们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大作家,他有一篇文章《背影》说的就是他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这篇《背影》是作者应当时编著教材的叶圣陶先生之邀而完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大人物与家人的`情感和我们是不是一样的。

一.检查预习效果。

1.收集到的作者简介。(事前板书在小黑板上)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鲁迅老乡)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背影》、《春》,作品收集在《朱自清文集》里。

2.写作背景:(同上)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回忆的是19冬天的事。1917年,作者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办完祖母丧事,他回北京上学,而父亲则到南京谋事,于是父子同行,在浦江车站依依惜别。

3.生字词注音、词语释义检查。(同上)

嘱咐:

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来临。——(祸不单行)

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

光景:a时光景物 b境况、状况 c表示估计

好一派草原光景(a);那个小孩只有五、六岁光景(c);他家的光景还不错(b)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将注音补充在对于的文字上。

2.思考:我知道了些什么?

3.听范文,边听边思考: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播。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你能用“我觉得……?”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受评、示读)

三.作业布置:

同学们谈到了很多,都能从细节中感受到深沉博大的父爱,这也是这篇文章打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地方。那老师有一个问题了,他既然是写父爱的,但题目不是“父亲”或“父爱”?题目是“背影”,这就说明,“背影”在这篇文章中有着很特殊的含义。

文中共有4处背影,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

1.这4处“背影”,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联系?

2.第6自然段中所实写的两处“背影”:a.静态背影:戴着、穿着……

b.动态背影:蹒跚、探身、爬上……

篇8:旅鼠之谜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旅鼠之谜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旅  鼠  之  谜

淮滨一中  周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旅鼠的奥秘。

2、学习作者娓娓动听的对话中讲述故事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2、 用生动的语言叙述科学知识

情感目标:1、引发对人类自身发展的思考

2、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难点

1、由学生自己讲述课文内容,解答旅鼠之谜。

2、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叙述科学知识

3、娓娓动听的对话中讲述故事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

1、展示北极冰雪、企鹅、北极熊的图片,北极旅鼠图片。

2.导言:这里有千年不化的冰雪;憨厚可爱的企鹅,高大威猛的北极熊。这里还有许多让科学家们魂牵梦绕的未解之谜。今天,我们就随着中国首次北极点科考队总领队位梦华先生,一起来探索北极旅鼠的奥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多媒体出示)

媲(pì)美     挑衅(xìn)    迷惘(wǎng)     笃(dǔ)信

啮(niè)齿    滑稽(jī)     徘徊(huái)     逃窜(cuàn)

2、解词。(多媒体出示)

媲美:比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笃信:忠实地信仰。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过渡:(评价预习情况)文章的题目叫“旅鼠之谜”,你知道旅鼠的“谜”有哪些吗?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找出旅鼠之“谜”。

2、北极旅鼠的奥秘:(多媒体显示)

(1)惊人的繁殖能力;(2)控制繁殖,吸引天敌;(3)死亡大迁移;

3、教师总结:

同学们,课文通过“我”与丹尼斯的对话,给我们介绍了北极旅鼠的奥秘。虽然我们无从知道旅鼠之谜的真正原因,但我们却能感受到:这也许是自然正用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这一切,控制着自然的和谐发展。由此我也真正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刻含义。

四、领会、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

1、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我们学过的文章,大致都有分类,以你所掌握的文体知识,你觉得这是篇什么文体的文章?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讨论)

(1) 记叙文。理由:通篇都是对话形式,又具有记叙文的六要素:(多媒体显示)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人物--“我”和丹尼斯。事件的起因--我捉了一只旅鼠。经果--“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果--丹尼斯就旅鼠行为发表自己的感想。

(2) 说明文。理由:全篇讲的都是旅鼠的知识,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2、老师总结: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特殊之处,作者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兼有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特点,因此,本文的文体是: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杂交体,它的优点是既给人以知识又使人读来饶有兴趣。那么,我们把这样别具一格的文体称为什么呢?1934年,一个叫《太白》的杂志创刊,为这类以文学的手法为载体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叫“科学小品”。(多媒体出示):科学小品  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是作为散文小品的一个分支,也是科普写作的一个分支。具有科学和文学相结合的特点。科学小品和科普短文的区别是科普短文不注重文学表现。科学小品和散文小品的区别是科学小品是科学知识的载体。

3、请一位同学朗读这段话。

4、、仿写练习

(1).可见,介绍知识的文章也可以不拘一格。下面我们就学以致用,仿照本文的写法,把老师出示的这段介绍《螃蟹为什么横行》的说明文改写成科学小品。(多媒体出示):螃蟹为什么要横行

地球形成以后,地磁南北极已发生多次倒转。地磁极的倒转使许多生物无所适从,甚至造成灭绝。

螃蟹是依靠地磁场来判断方向的。由于地磁场的倒转,使螃蟹体内的小磁体失去了原来的定向作用。为了使自己在地磁场倒转中生存下来,螃蟹不前进,也不后退,而是横着走。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蟹的胸部左右比前后宽,八只步足伸展在身体两侧,它的前足关节只能向下弯曲,这些结构特征也使螃蟹只能横着走。

(2).学生展示作品,其他小组评价,教师点评归纳。

五、了解文章的主旨

1.科学知识插上了文学的翅膀就会飞得更远。那么他在这篇文章中仅仅是向我们介绍旅鼠的知识吗?他还有怎样的深意呢?跳读文章,体会文章的主旨。

明确: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2、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借丹尼斯之口说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大自然对旅鼠的繁殖进行了干预,作为“万物之长”的人类,应该怎样自我调节呢?这个提醒是必要的,看看下面的数字吧!

(多媒体出示):1987年世界人口达50亿,世界人口达60亿,世界人口达68亿,生态学家认为,地球最多能养活80亿人。我国的尚玉昌等学者认为,地球大约只能承受70~80亿人的生存。

3、学生讨论人类如果像旅鼠一样繁衍下去世界会怎样?

4、人口的激增,恶化了自然环境,增加了地球的负担,同时也损害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所以让我们齐读并记住《敬畏自然》中的这段话吧!(多媒体出示): “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只看做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的生物仅仅看做是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

5、小结:希望在座的每位同学记住这段话,让我们以自然为友,与万物为伴,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六、拓展,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旅鼠的奥秘,科学家研究了几个世纪,至今也未解开谜团。大自然神秘莫测,尽管人类一天也没有停止对大自然的探索,但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你还能说出一些人类未破解的自然之谜吗?

(多媒体展示图片)

七、小结:

《旅鼠之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新奇有趣,意味深长。自然是一位智慧老人,他用多种形式启发我们。从旅鼠的身上,我们如果反观人类自身,也许会领悟到很多……

八、布置作业:

关注自然,发现奥秘!

附:板书

旅鼠之谜

惊人的繁殖能力

(记叙的框架、对话的形式)  三大奥秘       奇怪的自杀行为        (介绍科学知识)

“死亡大迁移”

周伟

篇9:老山界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老山界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预习案》

一、读准下面加点的字。

瑶民yáo            歇脚 xīe              军阀 fá                 缴租jiǎo

苛捐 kē             欺侮 wǔ                攀谈 pān              煮粥zhōu

盛饭c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ué

时间    地点                  红军活动

天 下午    山沟              沿着山沟向上走

天色晚了   瑶民家                与瑶民攀谈

天黑了   山脚下                  准备登山

满天都是星光 在“之”字拐的山路上                   夜行军

半夜里 一尺来宽的山路上               半夜露宿、冻醒

天 黎明  雷公岩 翻越雷公岩、“我”做鼓动工作、医务队慰问和帮助伤员

下午两点多钟 到达山顶后 下山         任务完成,战胜了难翻的老山界

点缀zhuì           澎湃 pài                疲倦 juàn             倾斜qīng

打颤 zhàn           呜咽 yè               酣畅hān              落下 là

二、请认真阅读课文,在下面表格补充相应的内容。

《探究案》

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进行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面对这般种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 )鼓起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3、课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生动的描写。课文中有几处典型的描写,分别是语言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试分析以下问题。

(1)课文第15-18自然段的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课文第13自然段和第19自然段的场景描写中描写了“之”字型山路,说明山路的什么特点?火把与星光连接说明老山界的什么特点?

(3)课文第23自然段是半夜醒来观赏夜景的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七个比喻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2)“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

(3)分别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七个比喻分别是:

把星星比作宝石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景色的美丽。(“缀”)

把山峰比作巨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的高峻。

把山谷比作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的高峻、连绵。

把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比作野马奔驰,比作山泉呜咽,比作波涛澎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声音的不可捉摸,极远极近,极大极小。反复地运用比喻非常形象生动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检测案》

一、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瑶民(yáo)    歇脚(xī)     军阀(fá)   缴租(jiǎo)

B.苛捐(kē)    欺侮(wǔ)     攀谈(pān)   煮粥(zhōu)

C.盛饭(s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ué)

D.点缀(zhuì)    澎湃(bài)     疲倦(juàn)   倾斜(qīng)

二、各组均有一个错别字,请在错字下画线,并在括号内订正

A.悬涯峭壁   野马奔驰   酣然入梦   浑身紧张( 崖   )

B.不可捉摸   故弄玄虚   刺入饥骨   苛捐杂税(  肌   )

C.杀生成仁   勇敢无畏   大显身手   歪风邪气( 身   )

D.美好景致   大义凛然   寒风凛洌   扶危济困( 冽   )

三、阅读课文第13-19自然段,回答问题。

1、文中第13、19自然段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作用:写火把是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形状,火把与星光连接,暗示路陡山高。

第二次作用:写火把,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2、第19自然段“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写出山的什么特点?

明确:包含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很艰难的意思,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

3、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_山脚_,观察角度是__仰望__;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__山腰___,观察角度是既有__仰__视,又有__俯__视。

4、“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围得像一口井。”这句话的景物按怎样的顺序来写?               明确:这句话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

四、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回答问题。

1、用四个字概括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露宿见闻。

2、这段文字先写冻醒后的寒冷的感觉,次写所见,再写所闻。请完成

A、“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围得像一口井。”这句话的景物按怎样的顺序来写?               明确:这句话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

B、 “闻”突出了夜晚山中“寂静”,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样的描写是否自相矛盾?这是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不矛盾,以声写静(以动衬静),更显其静;反衬。

C、写所闻时,作者用了四个“像…… ”,这四句能否调换文职?为什么?

明确:不能调换。四句分两组: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作比。两组在比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觉。如果调换,就不能表现听觉上的矛盾感觉了。

D、在“像波涛在澎湃”后,仿写其所有的修辞手法及形式,续写两个句子。

示例:像落花飘零在水面 像狂风掠过松林

五、写一写。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劳心

《蜡烛》(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秒的认识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我的老师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唯一的听众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人教版初中历史上册人类迈进“电气时代”教学设计

《分数乘整数》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第1节 光的传播

《蜡烛》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蜡烛》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蜡烛》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精选9篇)】相关文章: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2024-05-20

《山雨》教学案设计及练习(六年级上)2023-09-08

测量物质密度说课稿2023-07-07

给老师的一封信导学案及校本作业2023-02-19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2023-03-25

九年级历史《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反思2023-05-17

《老王》(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23-06-25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2022-12-20

1生活中的数2比较单元备课 学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2023-01-03

《新闻》之三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202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