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推荐5篇)由网友“阿巴思甜fff”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希望大家喜欢!
篇1: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学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创造型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水平,而且具有完善的.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是个体人格中对创造行为起作用的部分,目前国内研究较认可其有以下维度:好奇心、独立性、自信心、冒险性、挑战性、敏感性、灵活性、想象性、直觉性.
作 者:刘小俊 作者单位:鲁山县十三中学,河南鲁山,4673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8)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2: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论文
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命运。
近些年来许多人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非常重要,然而要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要有一个相应的环境。
幼儿性格发展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个长期的过程,必然受到社会生活环境各个方面的影响,家庭,同伴,教师的行为,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都会影响幼儿性格的形成,而家庭常常会被认为是幼儿发展中社会化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瑞典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儿童的心理性格发展是在抚育者的不断强化中形成并巩固起来的。家庭教养方式在这一强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包姆玲德(Baumrind,1967)经过对幼儿为时4周的行为观察,确定了教养方式与幼儿的行为相关,包姆玲德确定了行为模式极不相同的三类儿童:积极―友好型、冲突―急躁型、冲动―攻击型。发现了不同幼儿性格与其家庭的教养行为类型是相关的.
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取决于抚育者对待幼儿的行为方式.
笔者从事幼教工作多年,也认为幼儿的性格与家庭教养存在一定的关联,积极地、安全的家庭教养会形成幼儿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性格。而消极地、不稳定的家庭教养则会形成幼儿自卑消极、内向孤僻的性格。现根据幼儿父母是否亲自承担教养责任,将教养方式分为父母亲自教养方式和非父母亲自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进行比较分析。
一、父母亲自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和睦美满对幼儿形成健全的性格有种特殊的作用,幼儿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他会感到一种安宁,更有利于健康性格的成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父母会离异,这样就会形成单亲家庭,我们据父母是否离异而将家庭分为健全型家庭和残缺型家庭。
篇3: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论文
不同性格的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不同,对幼儿的控制程度也不同,现根据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威望型,独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1、父母威望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对幼儿高度接受又严格要求的父母属“威望型”:他们有威望,但不独断,也不过分放纵幼儿,其行为有利于幼儿积极的情绪,社会认知的发展。
邓容,一个4岁的小女孩,聪明机灵,她父亲是一位机关干部,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我是从中班开始带这个孩子的,她在幼儿园几乎从来不让老师操心,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跳起舞来有板有眼,她性格开朗,活泼勇敢,有同情心。小姑娘自小由父母自己教养,而且由于父母相对较年长(父亲36岁,母亲34岁)的缘故,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格外认真,对孩子有一定的纪律要求,这种纪律要求使幼儿有机会探索周围的世界并获得人际交往技能,同时又不使这一纪律要求显得充满敌意、苛刻、和强迫。让幼儿在高度的热情和中度的限制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
可以这样认为,与威望型父母对应的是性格积极、友好的幼儿。2、父母独断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许多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的缘故,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采取了独断的方式,忽视了孩子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个体的因素,对孩子要求严厉又在情感上排斥,他们是武断、粗暴的,并且对孩子的需要缺乏反应性.
有个孩子叫何欢,来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不象别的孩子那样哭闹,象个小大人似的,忙上忙下,开心极了,对待小朋友也是热情无比。妈妈也是非常积极,什么舞蹈,网球,绘画,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一起上!可没过多久,孩子不再活泼可爱,叽叽喳喳了,干起事情来总象是不知所措,甚至于问她话时,她也只用点头和摇头代替了,孩子不开心了。
原来,妈妈在未给她商量就报那么多兴趣班的同时,还给她定下两条不成文的规矩:一是不准和男孩子玩!所以孩子在玩时总想着这条规定,所以不敢开开心心,自由自在,二是每天放学回家必须向妈妈汇报当天所学的英语知识(孩子所在英语班),妈妈是不问出来决不罢休,因为是初接触英语,而且说英语也需要一定的氛围,所以孩子总是不能令妈妈满意,于是孩子形成一种上学时的无形压力----怕错,所以不说,继而发展成为你问我,我干脆不理的局面,性格趋向自闭。
独断型父母教养下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环境毫无控制,也从来得不到什么满足,他们通常感到拘束和愤怒,但慑于敌对的环境而不敢表露,这些孩子常常表现出不愉快,对压力很敏感,缺乏目标。
在独断方式教养下的幼儿,通常自卑,易激动,缺乏目标.
3、父母放纵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现实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当孩子因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以各种方式胡闹,甚至躺倒在地撒野时,父母没有加以制止,反而无条件地满足他。
我带过这样一个3岁的孩子叫周宝,孩子很机灵的样子,特别是脑后留了一撮胎毛,缠上五颜六色的橡皮筋,十分惹人喜爱。然而他在班上的表现实在让人头痛:自由,任性,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受任何约束:上课时,睡在地上打滚;吃饭时,站在桌子上踢碗;睡觉时,钻到床底下拆床板;游戏时,捣乱打人那是时时刻刻发生。刚开始来到幼儿园时,还有一些收敛,可是,没过多久就原形毕露。我简直是拿他没了办法,因为他不知从哪儿学来的,只要一犯错误被老师发现,他承认起错误来比谁都快,而且态度诚恳得令人感动,当然,再次犯错误的速度更是使人吃惊。
我和他妈妈谈了几次才发现,原来所有这一切全是家里惯坏的,他家里有个上中学的哥哥,在目前这个独生子女的社会里,能有一个哥哥应该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他父母认为家里除了他,其他都是大人了,所以只要他说什么,大家全都顺从他,加上母亲没上班,专门照顾他,自然又多了许多的宠爱。
然而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顺从、宠爱会一次次地滋长孩子的坏习惯,也许他们认为,孩子的要求他们是能满足的,因为他们是孩子,孩子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同样因为他们是孩子,然而,有朝一日,他的要求不能满足,那将会是怎样?尽管他们与孩子有着挚爱的关系,但他们极端的放纵和无约束的纪律要求,以及对孩子自由地表达冲动的鼓励,都与孩子的缺乏控制和冲动行为的发展相关联,他们认为这些冲动的自由表达是健康的,合理的,而正是这种观念纵容了他们的孩子。
所以,在宽容、放纵型父母教养下的幼儿性格一般表现为冲动、攻击型儿童:对成人反抗,不顺从,缺乏自控,专横,冲动。
4、父母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独生子女,所以一般都会在家庭当中具有相当重的地位,被父母忽视的情况好象不会发生。
然而,我却接触过这样一个小孩子叫王鹏,妈妈早年下海自己开了一个小商店,爸爸是一名工程师,家里经济条件相当优越,爸爸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在外,妈妈又特别爱打麻将。有一次,孩子饿了,要吃饭,妈妈又正在麻将桌上不想下来,拿出十元钱,对他说,自已买去,我看到孩子哭丧着脸,拿着那十元钱,悻悻地走了。而且,因为麻将,妈妈经常将他一个人关在家里自已玩。
等到妈妈忽然意识到孩子怎么变得不爱讲话了,不爱理人了,那时候孩子的性格已经形成了,到读初二时,孩子已无心读书,觉得做什么事都没有意思,于是每天泡吧打游戏,他没有朋友,只有游戏,所以当爸爸因为读书的问题发生争执时,他居然选择自杀。幸亏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
独生子女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独”字--孤独,他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需要尊重和理解,需要关心和爱护,而王鹏则是因长期有不受父母重视,被父母忽视情感的需要,形成一种内向自闭的性格。
被父母情感忽视的孩子一般性格内向,自卑,无爱心,自我封闭。二>残缺型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离异的越来越多,于是也给我们的孩子带来的许多的不同的教养方式,离异无可厚非,而它只能给孩子一个单亲的家庭教养,对孩子性格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单亲家庭在家庭结构上的不同,对幼儿心理在同伴中会产生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单亲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异常行为,所以当爹又当妈的家长,必然会比健全家庭付出更多的努力.
石清,4岁,爸妈很早就离异,从小随妈妈生活,妈妈很爱她,把她当成一个精神的寄托,只要一有空就尽量的陪他,给他全身心的爱,给他买漂亮的衣服,给他买高档的玩具,但妈妈是某一公司的高级职员,工作压力非常大,并无多少时间来照顾她,小姑娘很懂事,她聪明,乖巧,然而性格过于内向,不爱讲话,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情感。
虽然这只是一个例子,但我所接触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都较健全型家庭的孩子在更多的异常行为,孩子的性格里或多或少的都有存在有自卑,内向的成分,目前离婚对儿童的性格影响也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单亲教养的幼儿性格一般表现为内向,不合群。
二、非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由爷爷奶奶教养的幼儿的性格形成情况
一般来讲,此类幼儿的性格都相对而言比较内向,娇弱。
“隔代养”是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因为父母工作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暇顾及孩子,所以将全部的教养责任转移给爷爷奶奶,而爷爷奶奶想着就这么一个宝贝,这责任也真是大呀,所以怕孩子挨饿了,受冻了,受伤了,被人欺负了,于是呵护有加,关爱倍至。加之久别的父母因觉得不曾带孩子,心里多少总觉得该弥补点什么,所以每次见面都会疼爱一番,给孩子增加许多特殊感。
所以这类孩子一般胆小,娇气,较自私,动作发展较同龄孩子差,群体生活中自我保护能力较差,而且没有协作精神。
二>、由保姆单独教养的幼儿的性格形成情况:
李若,5岁,爸爸妈妈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一直由保姆单独教养。她平时不多话,也很少笑,遇到需要自已决择的事情经常呆呆地看着你,不知所措的样子。因为大多数这类孩子经常不在父母身边,大事小事都是由保姆说了算,而保姆一般为了省事,都会对孩子的行动进行主观性的安排,孩子一般也是绝对服从,所以孩子没有自主权,也不会得到一些应有的情感上的尊重,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一种自卑的`性格。
此类幼儿一般独立性较强,善于察言观色,但都比较自卑,不太敢表达自已的意愿。
综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的教养环境对幼儿性格成长的重大影响。尽管还不能确定家庭抚养方式与儿童性格之间的因果联系,但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同,我不敢独断哪一种教养方式为最佳方式,但它们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却真实存在,美国心理学家诺尔希曾说过: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信任他人;如果儿童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
然而怎样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健全的家庭环境,提供最佳的教养方式呢?笔者认为,虽然家庭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幼儿的性格,但不管是哪一种教养方式,只要我们作为孩子的抚育者和教养者,我们都能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我想也一定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性格发展:
1、关心孩子并对孩子的需要作出良好的反应;
2、对孩子的社会性行为提出适合年龄的要求,一贯地、坚决地坚持这些要求,不对儿童的吵闹让步;
3、使孩子的生活井然有序,让日常事件和周围环境都可以预测;
4、让儿童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
5、倾听孩子的观点,将父母的要求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加以解释,尽量避免强迫和模糊不清的要求,避免只靠权力作决定,让儿童注意他的行动对他人造成的后果,以及对他与别人关系的影响。
6、尽量让孩子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设计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
7、对孩子好的行为表示热情,注意和赞扬。
只有作为幼儿的抚育者和教养者多给幼儿创造鼓励的、公平的、安全的、赞许的环境,注意在倾听、理解的基础上,在留意孩子的情感与真实的需求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在最恰当的时机对孩子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孩子完整人格,幼儿的性格才能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完整人格儿童!
篇4: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夫妻关系是否和谐、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父母的行为模式等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基础家庭生活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人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第二,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家庭关系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母子关系是孩子对社会感知的最早和有重要意义的关系,通过对孩子的深入关心,对丈夫及对亲朋好友的关心,母亲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关心的模式,对孩子今后的合作感和友爱感有良好的发展。良好的父子关系会让孩子今后对家庭、职业和社会制度持有好的态度。父母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孩子对生活的全面适应,从而影响孩子的生活风格。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体贴的基础之上,就会培养出孩子待人接物中的人道主义、诚实、忠厚等品质。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关系中看到的是冷漠、疏远、互不信任,将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妨碍他们培养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夫妻冲突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家庭的心理气候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造就着孩子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某些性格特点。孩子生长在充满矛盾、父母成天吵闹的环境里,家庭气氛里缺乏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会使孩子受到心理创伤和不良情绪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神经系统的紊乱。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学会具体人际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或冷漠、急躁与轻视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与人的交往。亲子间不同的交往方式对孩子的个性、道德与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无数的研究结果证明,孩子的道德品质与家庭中的亲子交往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人的许多重要的品质,如同情心、自尊心、独立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父母与子女良好的相互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爱的关系,缺乏精神上的亲近,则常常是孩子心理发育不全或教育缺陷的根源。家庭教养方式及内容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主要体现在父母在同孩子相处时缺乏爱的分寸,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在家中处于特殊地位,事事都替孩子操办。这给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实践证明,在溺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会形成压抑、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的稳定性差等特点,还可能养成自制力差、感情脆弱、不合群、动手能力差等特点。严厉粗暴型的教养方式同样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丝毫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令孩子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对于孩子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极为不利。同时,还会使孩子形成有缺陷的个性,如自我中心、冲动、冷酷、淡漠、好斗、压抑、胆怯、自卑、孤僻等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孩子神经错乱,心理失常。目前的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误区: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使得青少年中体壮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身材高大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知识丰富却能力低下。科学的家庭教育应涵盖孩子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家庭教育内容的缺陷,表现在家长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方面,某些时候表现在家长无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了不良影响。如家长在遇到不顺心事时,经常在家中发泄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的家庭成员对现实的阴暗面看得太重,导致心理失调,信念迷失,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往往有种迷茫无助的感觉,不良的心理就此形成。家庭教育如何取得成功,不能靠简单的模仿,因为来自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性格、兴趣、爱好,不同层次、不同素质、不同条件的家长,所以要因地制宜、因“才”(子女)施教。只有这样,我们的家庭教育才不至于走弯路,才不会出现让人追悔莫及的偏差与失误,才能够令我们的家庭教育走向成功。而成功的家教能让孩子受用一生。篇5:暴力与教养方式影响
暴力与教养方式影响有关
近来,网上关于“儿童暴力”的视频屡见不鲜,人类的丑恶一面本不该在孩子中上演,而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经蔓延到了幼儿中间。研究表明,我国有暴力倾向的儿童年龄正呈现低龄化特征,一些孩子只有三四岁就表现出了暴力倾向。你也正在为自家或周围有这样的“坏孩子”而苦恼吗?
现象放送:
2岁宝宝打闹长辈
健健妈说:“我的宝宝今年刚满2岁,可是他看起来似乎特别爱闹,还好动手。什么事稍不满意就大声哭闹,还抓我的头发,我喊疼了他都不放。那天他很晚了还嚷着要出去,外婆不让他去,他甚至把外婆的手都咬伤了。这样发展下去,我真是既担心又害怕,不知怎么办才好。”
在幼儿园爱打架
广州天英亲子教育中心的儿童教育顾问刘智刚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天,5岁的小朋友江江的父母找到了刘智刚,询问孩子“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原来,江江虽然只有5岁,可是已经成了幼儿园里不受欢迎的“坏孩子”。江江的爸爸说,“孩子的脾气相当暴躁,稍不顺心,嘴里就蹦出‘我揍你’、‘我打死你’的话来。”事实上,江江在行动上的表现也如此,和家人、小朋友在一起时,动不动就出手打人,有时甚至用一些能拿动的东西做武器去打别人,现在幼儿园已经不接受江江入园了,江江的爸妈也怀疑孩子存在暴力倾向,感到很苦闷。
家长助长孩子暴力倾向
“小朋友欺负你,你就揍他,打伤了妈带他看病!”一位家长送自己4岁的儿子去幼儿园,临走时甩下了这句话。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个别家长由于溺爱自己的孩子,怕孩子吃亏,便纵容他们使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致使幼儿暴力倾向在幼儿园甚至小学里愈演愈烈。
据广州一家幼儿园的老师介绍,一些家长常常在临走时这样告诉孩子:“要是哪个小朋友打你了,不用怕,告诉爸爸,我收拾他!”这些话语让老师们听起来不寒而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孩子就勃然大怒,甚至挥拳相向。一些孩子把暴力当成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不管是谁惹到了他,都要动手相还,甚至老师批评他几句,他也冲上去使劲掐老师的腿。
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儿童三成以上有暴力倾向
据调查,以上的儿童暴力行为现在已不是极个别的现象。据了解,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现在的儿童普遍呈现了早熟的趋势,有暴力倾向的孩子的年龄也呈现出了低龄化的特征。据相关部门抽查,目前我国三成以上的城市儿童有暴力倾向。每个人都有生气和冲动的时候,孩子也一样,大部分孩子对别人生气是因为他们被激怒了,他们会哭、会吵闹,甚至还会大叫,但通过分散注意力或安慰就能使他们平静下来,只有当他们极度受挫时,这些行为才会转为暴力。可是也有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非常容易被激怒,表现出对别的孩子、成人或动物的暴力倾向。
据儿童教育专家分析,儿童暴力一般表现为两类,轻者为语言暴力,即在言语中表现出暴力倾向,动辄出言“打死你”等。又如日常生活中一些孩子玩着玩着,突然猛叫一声,吓得周围人一哆嗦,而他自己却若无其事,此类言行也是儿童语言暴力的典型表现。另一类较为严重的则表现在儿童的行动上,轻则动手动脚,重则用暴力器械伤人,危害性极大,为孩子未来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专家分析:
暴力行为多数与家庭环境影响有关
刘智刚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接受了不良的教养方式所导致的。溺爱和暴力专制的教养方式,都会是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如果幼儿在家中一直都是被溺爱的`,家长对他平时打人、咬人、抓人等不良行为习惯不加以制止,幼儿就会认为他的这种行为是得到认可的,并且会变本加厉地实施攻击行为。
如果幼儿长期生长在暴力专制的家庭,其发生攻击行为的几率也很高。幼儿在学前期模仿能力很强,家长对幼儿实施暴力,无形中是在教育幼儿使用暴力,让孩子觉得“暴力能够解决问题”,所以幼儿在遇到用常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会采用攻击行为。
据了解,美国的一所学校在选择有潜力的孩子进行培养时,最先注意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家长。由此可见,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记者从广州市儿童医院心理门诊了解到,孩子的心理问题,由家庭环境引起的占75%。专家呼吁家长们要更重视家庭教育。
专家建议:
用正确方法化解孩子“人格危机”
中国儿童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郑毅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儿童的暴力行为折射出了孩子的人格危机。”郑博士说,孩子的人格形成并不是在上学以后,而是在早期教育阶段就开始了。如果在幼儿时期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就很容易使孩子出现暴力、自卑、心理发育不正常等人格问题,而这些问题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了。因此家长必须要注意抓住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提高其“免疫力”,使其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专家认为,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预防孩子的“心灵暴力”倾向:
▲关爱孩子 关爱孩子是根本。专家认为,对于幼儿来说,爱,远比一切都来得重要。家长首先应该给予孩子最基本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满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让孩子体验到父母之爱的温暖,孩子才有意识和理念去爱他人和外物。同时,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对他人和事物的爱心,比如,当家长的一方身体不舒服时,另一方可教育孩子去关心自己的父(母);又如在公园游玩时,看到美丽的花,孩子都想摘下来,这时家长应制止孩子的行为并说明理由,培养孩子的爱惜之心,以从心理上防止、克服孩子暴力倾向的形成。
▲教导孩子正确的交往策略 多数孩子的攻击行为都属于一时冲动的类型,其实他们心中是渴望友谊的,只是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这种时候,家长应该及时教给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教孩子运用多种方式来化解困境。
▲教孩子控制情绪 情绪在人的心理变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幼儿还没有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逐步战胜情感刺激,使孩子有稳定的情绪,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融合。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环境和集体活动最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家长可以多创造这样的环境,让孩子学会忍耐宽容,加强自我约束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推荐5篇)】相关文章:
获得教养的途径优秀教案2022-09-17
浅谈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论文2022-05-08
论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2023-03-04
修养的高中作文2022-09-17
有关修养作文高中2022-10-04
“90后”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2022-08-12
心理咨询师自我鉴定2023-05-17
人生哲理感悟美文:父母的人格,就是孩子的教养2023-11-17
让语文教学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23-03-08
个人培养计划怎么写2023-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