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主体心理学理论发展与人格心理学教学方式探索论文(推荐7篇)由网友“技术部保温杯”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俄罗斯主体心理学理论发展与人格心理学教学方式探索论文,欢迎阅读!
篇1:俄罗斯主体心理学理论发展与人格心理学教学方式探索论文
俄罗斯主体心理学理论发展与人格心理学教学方式探索论文
在进行主体心理学研究期间主要的研究路线是贯彻在苏俄期间的心理研究发展,根据其研究的路线与前提进行详细的探索。在心理学研究期间,最初的研究方面主要是针对当时的世界心理学危机,提出从表面上来看心理学注意研究比较全面,但是心理学研究的实质其实只是重视在意识方面的研究,从而忽略了对于心理主体的关注。
一、主体心理学
所谓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主要指的是根据俄罗斯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进行更加详细的具体的心理学研究,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作为研究的主体,主要以人为主,进行人物心理中的研究,比较重视强调研究主体的心理积极性,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具有比较鲜明的有关人文的主要特征,并且还非常重视关于主体中进行群体的研究分析,比较重视问题的表现,注重相关产生原因的分析,并且俄罗斯主体心理学还非常重视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方面,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主要以人为研究主体进行心理变化与产生原因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
二、当前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教育现状
1.在教学目标上存在的问题:
其实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在教学目标上主要坚持的是学以致用,但是现在很多的教育中将这方面实施的并不是非常的好,还有很多的教育方向已经逐渐的偏离的航道,严重缺乏对其心理学知识进行实际的教学应用。
2.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的内容安排上,人格心理学与主主体心理学都过于的强调在心理学的理论上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强调学生过分的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但是轻视了心理学教育与实际的生活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在心理学的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内容主要以西方理论教育为主,并且严重的缺少对于其自身教育的研究与实际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这样的心理学教育会严重的影响到整体心理学教育的发展。
3.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对于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来讲,其主要的教育形式为课堂传授的形式,当然这种教育形式离不开教师的教导,并且在教育的同时教师经常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同时还会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互助,但是在学生方面对于这种教育形式积极性以及实际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
4.在教学评价体系上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的心理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考核主要是利用考试的形式,形式上比较单一,并且在考核方面也只是考核学生对于基本的理念以及主要概念方面的掌握程度,很多的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不管是上课记笔记还是在考试前进行整体的复习都是为了更好的通过最后的考试,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掌握到心理学教育的实际意义。
三、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教育方式上的改善措施
1.优化心理学学科对于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在一般的情况下,对于俄罗斯心理学来讲,不管是主体心理学还是人格心理学,学生都需要学习普通心理学以及发展心理学还有社会心理学等学科,需要熟练的掌握这些心理学基础才能很好的学习俄罗斯心理学,并且这也是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基础,掌握了这些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对于以后的心理学学习与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俄罗斯心理学教育中,他们只是在介绍本专业的心理学方面的学习条件,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若是没有丰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做铺垫,这方面的学习会非常的困难,所以需要不断的优化教学的目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
2.强化心理学应用教育中的教学内容
现在很多的教学中对于心理学的教育主要方向为人格教育中,并且其研究的对象为理论方面的知识点掌握。同时还有一部分的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关于心理学方面其他的知识,但是从整体上来讲教学的主要方向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针对现在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不断的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创新,调整在教学中关于理论教学的内容,不断的融入关于心理与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学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重点选择式的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格教学与生活之间联系,将人格教学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不断的改善教育中只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生活中实际心理教学方面的教育,缓解在教育中人格与人际之间的关系,与心理健康方面以及职业方面的知识。其次就是在心理学教育的评估方面进行更好的教育,优化关于这方面评估的方法。
3.强化心理学方面的教学方法
在心理学的教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掌握非常的重要,并且也是现在的心理学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需要不断的采用比较灵活的教育方式,例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结合课堂上的讲解,建立一个知识点掌握的小组进行详细的研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心理教学。还要重视心理教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不断的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主要的形式是在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中不断的融合实际的生活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家人与朋友等进行心理上的沟通,进行分析评估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促进主体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的教育,同时还能提高这方面的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强化心理学教育中的评定方式
在进行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强关于心理学教育的评估方式。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过程中对这方面的评定方式主要为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其中也包括实践方面,但是实践的比分比较少,这样其实对于心理学的教育并不是非常的有利。所以需要不断加强在这个方面的考核方式强化,将实践的部分进行提升,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心理学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缓解在这方面心理学的教育,还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促进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方面的教育质量。
结束语:
关于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形式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不断的适应现在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并且还需要我们结合实际的生活进行教育形式上的优化,因为心理学是一种自由性比较大的教育学科,在进行教育的同时非常重视实际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成刚,高申春.主体心理学及其对人本主义的优越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193-196.
[2]鄭发祥.俄罗斯经济心理学的现状与特征[J].心理学探新,,03:195-199.
[3]王光荣.后苏联时期俄罗斯心理学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06:944-948.
[4]瓦洛齐科娃.主体积极性作为心理发展的因素.心理学杂志(俄文版),,(3):23.
篇2:以人为本对教育发展的启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探索浅析
以人为本对教育发展的启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探索浅析
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中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关键理论,对于研究教与学、探索教育现象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对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作出基本阐述基础上,将其中对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思想精髓与目前教育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现象、问题和方法综合分析对照,并力求找出两者间的最佳契合点.
作 者:李毅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刊 名: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6(2) 分类号:B84-05 关键词:人本主义 罗杰斯 心理学 教与学篇3: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论文
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论文
一、课题的提出
人格,即个人的心理面貌,个人的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上也常常把人格同于“个性”。社会学、伦理学则把人格看作个人的道德行为倾向的总和。我们用人格来表示人的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
儿童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一般认为,儿童期是心理和行为方式形成的敏感期、关键期,0至6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启蒙,6至12岁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10岁左右儿童性格开始形成,而至16岁左右独立人格基本形成。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主体人格开始形成的重要发展时期,因此必须重视人格的形成、完善、发展。另一方面,儿童发展中的消极影响,例如独生子女得到过多的保护和溺爱,家庭社会乃至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不恰当的伤害和压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儿童期人格的某些缺陷,如何避免乃至克服这种人格缺陷,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同时,儿童处于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信息、文化、知识,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如何帮助儿童学习和适应社会是儿童发展的又一敏感问题。我们认为,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对环境的适应与克服,有助于以积极的心情去面向生活,面向未来。
二、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模型构建
1.影响小学生主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l)环境因素。环境作为个体与社会的中间媒体对儿童人格具有重要影响,儿童的早期经验、经历(尤其是家庭教育环境与家庭生活经验)对于早期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学校教育是一种主导性的有目标的可控制的教育活动,那么我们力图通过这种可影响可控制的教育环境对小学生的主体人格产生积极影响。
(2)活动因素。影响小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活动是:游戏与交往、生活与劳动、思维与学习,本课题试图通过上述三大活动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
(3)文化因素。文化对人格的发展存在着现实的和可能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及时的和长久的影响。校园文化是发展儿童健全人格和兴趣特长的特殊和有效的途径。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出现’(计算机网络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对儿童人格发展具有显著的意义。
2.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模型的构建
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主要是通过三大系统实现的:环境、活动、文化。考察现代社会条件下小学生主体人格的发展,就应该具体研究这些基本条件(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文化),乃至具体的学校教育环境、活动、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认为:第一,这些因素就其现实性、可能性上都可以加以诱导、影响和控制的;第二,上述因素也是交互影响的。
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底三面四层次”的儿童人格发展的模型(见下图):一底指主体,即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或主体意识,这是人格的核心;三面指环境、活动、文化;四层次指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创造性。
3.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自然实验法与个案研究。
4.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容,也是教育评价的依据。根据我们构建的“一底三面四层次”的假设模型,把现代人格教育的目标定位在自主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四个层面上(见下图)。
小学生主体人格的发展,大致表现于自主性、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这四大特征的排列大体也表现了儿童人格由弱到强、由低到高、由里到外的系列。自主性:
①形成初步的独立判断,独立思考而不经常放弃自己正确的想法;②有恰当的自我判断能力;③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并有稳定、合理的习惯;④对自己有信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主动性:
①有广泛的兴趣,对自我感兴趣的事物能主动选择;②有较强的求知欲;③有一定的成就动机,在乎学习成绩或在集体中的地位;④有一定的竞争意识或希望超过别人。
合作性:
①有参与学习、交往或其他活动的意识;②有适当的伙伴交往方式和参加集体活动的心理;③会适当地评价他人或引起他人的好感、注意;④适应环境,有初步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创造性:
①有简单的动手操作能力;②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或具有较好的学习思维品质;③有创造的欲望;④有创新的意识或表现出与其他儿童不一般的能力。上述指标每一组别都可以有等级水平的差异(a一c)。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龄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又可以分解出分年级指标及其行为表现;再根据儿童交往、学习、生活这三项主要行为习惯,我们还可以分解出具体的学习和行为水平。
三、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实施
环境、课程与活动构成了现代人格教育的三个面,也可以看作是发展空间。我们也把这三个面看作实施现代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广义的活动包括学习活动(课程活动),为避免交叉,我们把活动限定为非课程活动即学生的自主活动。
1.环境对小学生主体人格的影响及其研究
环境是儿童人格形成、发展的现实性和潜在性因素,我们主要进行了下面几项研究:
(l)社区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水上新村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社区。它建于60年代初,是政府为解决船民上岸居住而兴建的`一个船民新村。尽管宝山城镇随着宝钢的建设而城市化,水上新村的居民成份也有一定变化,但总体上由于船民的职业、家族及文化传统,特别是家长的职业流动性多、外来妹多、下岗多这些特征,将会给他们子女的教育及人格的发展培养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学校、教师又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和完善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等都是我们探究的内容。(见专题研究报告:《水上新村社区环境对小学生人格的影响》)
(2)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我们一方面通过较为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等)对不同层面的家长进行调查、指导,从而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全面的教育观,这里突出的就是“人格本位”。具体专题有: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商与非智力因素,儿童心理健康与人格塑造,家庭教育的指导及其方法等。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近100个儿童人格发展的个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状况及其影响作了调查分析。(见《现代人格教育》第二集《宝山区实验小学人格教育个案集》)
(3)学校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学校环境是一个含义较多的概念。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校园文化环境(追求一种文化的积淀,由洁净型向文化型的转变)、校园信息环境(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媒介,以校园网络为载体,开展了小队网络活动)与校园心理环境(提倡通过对学生交往、学习等方面的心理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和谐人格,并对个别学生的人格偏异进行针对性的矫治)对儿童主体人格发展的影响。
2.课程与学生主体人格发展的研究
课程是儿童期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它体现了有计划有目标可控制的主要的教育过程。这里主要进行了素质教育课程化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前者我们提出现代科技教育并形成办学特色;后者数学组进行了“主动构建,创新发展”数学教学模式、语文组进行了促进主体参与“自学指导”探索、英语组进行了“合作与体验”教学模式等的研究。这些研究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对儿童人格(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创造性等)的发展有显著意义。
3.活动对于儿童主体人格发展的研究
个性教育活动化。从广义的角度,活动理论如同环境理论、课程理论一样构成了我们现代人格教育的重要基石,也形成了人格教育的三个“面”。个性教育活动化主要指的是课外活动,包括学生的兴趣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少先队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我们开展了适合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许多课外活动:如数学奥林匹克、头脑奥林匹克、工艺美术、舞蹈等有二十多个课外兴趣小组。我们还建立了各种学生社团:如英语俱乐部、计算机之友俱乐部、青青草小诗社等。这些活动一方面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对于发展学生主体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见《素质教育与儿童主体人格》)我们正是通过丰富多采的活动帮助儿童主动地学习,主动地选择,从而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
四、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评价
我们根据“一底三面四层次”的模型和目标要求,参考了国内外有关人格发展的量表,并借助于个案研究,归纳了人格特征的若干显著指标,分成a、b、c三级供学生自我测定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评价。
试举例如下:
(l)主体性
a.自我控制
问卷测试题:你正在完成作业,正好有你非常想看的卡通电视,你是怎样做的?选择:1.做作业2.看电视3.可以看电视但一定要完成作业
(2)主动性
a.成就动机
(3)合作性
a.合群心理
(4)创造性
a.创新意识
五、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的教育研究结果
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研究进行了多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学生的个体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近千名学生在区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还有约占全校60%的学生获学校的特长证书。
作为现代人格教育,我们的收获不仅是学生的发展,还有教师的自我发展。现在实验小学初步形成了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生气勃勃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我校100%的教师已完成大专以上学历,正在培养自己的本科生、研究生。几年来,我校教师中荣获全国优秀教师2人,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市园丁奖l人,有近40人在市、区级获奖。实验小学形成了现代教育的氛围,形成了有利青年教师成长的环境。一批青年教师在区内外崭露头角。(见《宝山实验·师德风范专集》)
我校在实施现代人格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氛围,近六年来,在省市以上报刊发表各类论文100多篇,编选《现代人格教育》专集7本,有的已经出版,获区教科研二等奖5个,三等奖7个。特别高兴的是,绝大多数老师参加了本课题的实验研究。
我校接受了区政府督导室的督导,被评为宝山区双高普九先进单位,优秀单位;区以法治校先进单位;区文明单位;区科技特色学校,还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荣获全国雏鹰大队称号。
我们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①现代人格教育的总的理论框架较大,受课题目标的制约,有些已超过基层科研人员的能力和学识水平。②对大量的经验状态的研究,如何提炼为科学的总结,还需要努力。
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这一课题,以期取得更大收获。
篇4: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探索论文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探索论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然而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开设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教育部办公厅发文公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高校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理论基础:默会知识论
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是波兰尼于1958年在其名著《个体知识》中提出的。默会知识的提出,是波兰尼对传统实证主义将知识看成是完全客观的、静态的一种挑战。近代科学革命以来,人们认为知识观是一种客观主义的科学观,只要是知识都是明确的、可表达的。波兰尼提出的默会知识论认为,学习要以人为本,要变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重视学习者的默会认识,重视学习者的能动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探索个性化教学手段,强调发展学生的默会认知潜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实践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传达给学生的是默会知识其教学过程要注重默会知识的显性化。因此,基于默会知识论的实践教学改革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实践教学目标
基于默会知识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不仅要与课程教学目标一致,更要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与能动性。在目标设定中,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的获得,更要重视学生态度、观念的转变,实践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体现三点。(一)关注学生的意识转变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意识转变始终贯穿课程始末,这也是这门课实践性和综合性的体现。(二)加强技能的体验与理解实践教学的一级目标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主要让大学生掌握各种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这个技能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因学生的经验缺乏、经历尚浅而难以体会,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课程应该通过多种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亲自体验、感受不同技能,进而认识到这些技能的重要性,自觉加强技能训练。(三)注重目标的系统化总体目标、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应形成内在的一致性,各部分目标之间应具有一贯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尤其二级目标设计上,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主题的特点,将一级目标细化到每堂课、每个活动中。
三、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目标是顶层设计,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根据教学目标,如何安排丰富的教学内容,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关系实践教学改革成效。这里,也要注重三个结合。首先,要注重将传统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讲授,注重知识点的讲解,但同时,根据教学大纲,针对不同的教学主题,选择重点的实践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可以大大提升课程效果,实现课程目标。其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根据当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教学安排,很多体验与感受在第一课堂无法开展,需要第二课堂积极配合。比如在认识职业社会这个章节,参加学校的招聘会带给学生的收获与体会是第一课堂无法提供的,因此,根据主题活动,将学生的第二课堂有效利用起来,强调活动参与与行动感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最后,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这门课程主要是在大一上学期和大三下学期开展,在教学内容选取上既要符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又要设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活动场所不仅在课堂上、校园内,也要充分利用校外的实践基地和企事业资源。实践教学内容不仅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并通过主题活动、小组讨论、现场模拟等方式,突出学生的课堂参与,重视学生的体会、感受与收获,才能不断在实践中改进与完善。
四、实践教学评价方式
在教学评价方式上,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计灵活的评价方式,科学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以笔者所在的温州大学为例,目前该课程的成绩计分方式是:平时成绩占50%,期末报告成绩占50%。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堂出勤(20%)、小作业(30%)、课堂表现(50%)组成。平时成绩占比大,而其中课堂表现的占比最大,这也是体现实践教学重要性和默会知识特殊性的表现。在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主题,主要的.评价方式有:课程主题讨论时,以学生的讨论积极性计分;课堂体验活动时,以现场活动的表现与投入度计分;课后实践体验时,以小作业的形式了解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与体悟,并在课程上进行小组汇报与交流,对做得好的小组加分。
五、实践教学实施与反馈
温州大学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国家示范课程,课程建设已有一定的成效,课程体系建设相对完善。学校在开展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落实,根据课程不同阶段与不同专业的特点,积极推行实践教学典型活动,鼓励每位教师邀请企业人事进课堂,邀请校外校友进课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根据实践教学开展的情况,课题组于、开展两次网络调查(和全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一起开展),调查涉及届毕业生1843人,届毕业生1727人。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在加强实践教学后,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投入增加,20到20,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比例由39.3%减少到24.55%;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也趋于多样化,一些体系化的典型实践教学活动运用增多,如求职情景模拟从21%增加到28%,就业技能演练从9%增加到12.5%,职业体验从12%增加到19%等;课程效果有明显改进,学生评价课堂效果很好或较好的比例从70%增加到77.5%。调查还显示有6%的学生希望课程增加课时量,这也是学生对学校一直以来坚持实践教学改革的充分肯定。在实施实践教学改革后,学生在自我认知、规划意识、简历面试、求职心理等方面的收获和感悟较多,这是实践教学注重课堂参与、注重默会知识学习的体现。同时,在调查中,学生建议课程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如教学案例、实践体验和师生互动等。这也说明,就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而言,如何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如何使默会知识显性化,如何使学生获得更好的体验与收获,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总之,基于默会知识论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注重实践,安排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内容,并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重新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更好地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8):5-10.
[2]梁奎.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案例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
[3]徐幼文.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4]傅骏藩.广东省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
[5]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科学,(4):34-36.
篇5: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论文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论文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初的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由于儿童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附性,因此,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倾向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学者们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本文拟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为优化儿童成长的教养环境,促使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一、西方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理论观点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模式,比较广泛地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1]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的两个基本维度,以此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之后,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2]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3]等都进行了父母养育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鲍德温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继鲍德温之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德(D.Baumrind)[4]通过采用实验观察、家庭观察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她认为亲子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中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一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5]
总之,西方心理学家由于采用实证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结果具有可信性及有效性。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在继承西方科学实验成果的基础上,也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划分出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父母教养类型,同时也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教养观念和行为与各种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
我国心理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学习(如智力、成绩、学校适应)、社会化发展(如社会期望、同伴关系、性别化)、创造性(如艺术、科学、社会活动和社交领域)、个性(如人格特征、自我概念、自尊)等方面,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的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负性教养行为(包括惩罚、权威控制、挑剔挖苦、溺爱和限制干涉)和教育困惑主要与不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如忧郁性、紧张性)相关,反映亲子关系的亲子气氛与子女积极的人格特征(如稳定性、有恒性和敢为性)相关。而正性教养行为(包括关怀爱护、鼓励理解和自我教育)中仅关怀爱护与子女人格特征中的忧郁性呈负相关。[6]
一些研究者发现,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儿童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呈显著正相关,[7]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父母的过度保护与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呈显著负相关。如果父母对儿童能够做出积极地反应,能够换位思考,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体会孩子的喜怒哀乐和各种需求,则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母亲行为与小学儿童自尊的关系研究发现,[8]母亲的支持、鼓励和积极参与可以促进儿童自我的健康发展,母亲的不支持行为如拒绝、惩罚,易引起儿童较低的自我评价,进而导致其较低的自尊水平。
上面所引述的研究主要针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个性的影响进行的,另有一些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学习的关系作了深入地探讨。曾琦等人认为,[9]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性及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严厉性父母的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和学习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相反,民主性父母的儿童倾向于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的社交和学习活动。大量的调查数据也表明,父母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以及父亲的过分干涉都与学习成绩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而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学习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在一次调查中,有31.4%的家长承认,如果孩子考试达不到要求,自己首先会采取的行动就是“痛打一顿”或“严厉批评”。44.9%的学生则认为在考试成绩达不到父母要求时,自己会遭到父母的打骂。[10]
此外,父母教育方式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11]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放任型教育方式的父母虽然给孩子的自由较多,有利于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但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阶段,采用这一教育方式,会导致子女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父母采取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过多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谷传华等对30位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的早期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进行考察,也得出了与此相似的研究结果。
近年来父亲抚养方式引起了研究者的日益重视,研究者认为,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父亲有着比母亲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孩子在幼小时虽然更多地依赖母亲生长,但必须要有亲生父亲和强有力的父亲形象的影响,否则,儿童就容易形成女性气质的、被动性的人格特征,还会出现性别角色以及人格适应的障碍,甚至会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这一点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已得到实际和理论的验证。[13]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心理学者运用实证的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既是对西方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理论的印证,又是对其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
三、对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评析
综观现有研究,笔者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我国心理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某一方面关系的研究较多,对父母抚养方式本身的'研究较少,而国外心理学家对父母教养方式本身的研究较多,并揭示出父母抚养方式的不同类型及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根据本国的文化特点,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划分出了符合我国文化传统的父母教养方式类型:溺爱型、专断型、纵容型和民主型[14]。
第二、长期以来,心理学者过多地把父母教育观念因素作为一个整体因素来研究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但对母亲教养方式或对父亲教养方式的单独研究较少,尤其是对父亲教养方式的研究则更少。而实际上,父亲教育观念和母亲教育观念虽然存在着很大的相关,但它们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各有独到的作用而不能相互替代,而且由于父母性别角色的差异,父亲在儿童生活中起着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对幼儿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较多,而对青少年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小学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研究要少得多。尽管儿童入学后主要活动场所虽然已由家庭转向学校,但并不能就此否认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第四、现有的研究只重视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单向研究,而没有探讨儿童已有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是如何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选择。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影响也是相互的,儿童接受父母的教养方式施加给他们的影响,但这种接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这其中包含着儿童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认知、理解和选择,反过来,儿童的行为或个性特征也会引起父母对自身教养方式的反思,促使他们调整教养方式,采取新的行为。
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首先,迄今进行的有关研究一致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是教养方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积极的教养方式。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予以情感温暖一般指父母尊重子女的意见和思想,保护子女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经常与子女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能从子女的角度看待子女的言行,双方处于一种情感洋溢的氛围中。父母作为家庭生活的主导,子女健康成长的监护者,应仔细观察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绪、行为的微妙变化,给孩子的行为更多理解、信任、鼓励、肯定和表扬,少一些埋怨、惩罚和责骂,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态度和方法,给孩子以理智的爱,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要警惕教育过度。父母这不准,那不准的戒律越多,孩子的活动范围就越小,生活中的直觉经验就越少,将来就越缺乏灵活性。孩子是在经验中成长的,为了使孩子掌握知识,并以此去进行正常的生活,经验比什么都重要,这是现代儿童心理学为我们送来的最为珍贵的财富。此外,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和执行倾向要一致。当父母对孩子表示一种期望后,对孩子规矩的标准就要严格按照期望去执行。如果说得严,而做得不严,孩子就会见风使舵,不诚实。
同时,有关研究也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影响他们选择不同教育方式的诸多因素中,是最关键性的因素。这就提醒我们应提高母亲的文化修养,加强对父母、尤其是母亲教育方式的研究和干预工作,以便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身心发展环境。应当指出的是没有一种教养方式是对所有父母和子女都适合的。父母要常注意子女对管教方式的反应,并加以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儿童的生活范围较小,早期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来源于父母,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不仅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而且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通过较为正确的教养方式给儿童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篇6:PBL与LBL双轨教学在儿科学理论教学中的探索论文
PBL与LBL双轨教学在儿科学理论教学中的探索论文
医学本科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一直处于不断探索 的过程中,LBL (lecture-based learning)是传统的讲 授式教学方法,又称直观式教学,由于存在较多缺陷 而越来越受到质疑。PBL是problem~based learning 的简称,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的 自主学习模式,倡导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查阅相关 文献、讨论和协作以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思考能力。PBL教学法自1969年首 创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目前已成为欧美 国家较为流行的医学教育教学方法m。郑州大学 一贯重视医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批 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充分进行师资 选拔和培训的基础上,于 -率先在 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展PBL等以“学生为 中心”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意识为主要 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郑州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小儿 内科学教研室根据郑州大学教务处的部署,承担 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二大班儿科学的教学 工作,结合学生接受程度和教研室实际状况,在多次 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充分酝酿的基础上,采用LBL、PBL序贯、双轨进行的教学模式。我们以问卷调查 方式对此种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和总 结,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儿科学教学质量提供指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师资研究对象:郑州大学2011 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二大班学生共165人纳入教 学改革,其中男生72名,女生93名。师资:郑州大 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内科教研室副高以上职称教师 共16人,年龄42 -60周岁,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 人,硕士学位4人,学士学位6人;所有教师均具有 3年以上本科生教学经验,PBL教学教师具有5年 以上本科生教学经验。
1.2课程设置按照临床医学五年制儿科学教学 大纲及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教研室组织召开本科生教学工作会议,设置讲授内容。考虑到学生在基 础医学及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均未采用过PBL 教学方式的实际情况,本次教学采用大班传统理论 教学(LBL)与PBL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按照2:1的 比例分配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PBL教学16 学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LBL教学与PBL教 学序贯进行,LBL教学改变以往单纯讲述某一疾病 的方法,而以症状为主如儿童喘息性疾病、小儿惊厥 性疾病、内分泌性疾病等进行讲述;PBL教学安排在 全部理论课结束之后进行,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原 则上按照系统疾病/症状进行教学,分为生长发育与 营养、小儿呼吸问题、早产儿管理、液体疗法、血液系 统疾病、小儿肾脏问题、小儿神经系统问题、小儿急 救与复苏共8个内容,分别安排相关专业教师进行 授课。
1.3PBL教学的实施方法将165名学生分为8 个教学小组,其中每组15 -20人,每组选一名组长 负责。将PBL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标、掌握内容、教学方法、参考资料、复习题以及相关案例提前发给 学生,以便其做好预习准备。
1.4问卷调查查阅相关文献,设计PBL教学调 查表;在教学全部结束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教 学成果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共收到有效问卷 151份,占参与PBL教学学生的93.2%。
2结果
2.1LBL与PBL双轨教学在本科生儿科学教学中 的接受程度本次调查显示:87.42%的学生认为在 本科生中开展PBL教学合适,11. 92%的学生反映 —般,只有0.66%的学生认为不合适。在所调查的 学生中,98. 67%的学生愿意接受PBL教学方式。 在PBL教学实施效果中,学生平均打分为4.2分 (按满分5分计算);90.07%的学生对先理论教学、后按照系统疾病/症状安排PBL教学的双轨制教学 方式表示满意。1.99%的学生认为PBL教学安排 过于集中,疲于应对。
2.2PBL教学在儿科学学习中的作用在儿科学 教学中,PBL教学法对今后从事临床工作 (76.16%)、加深理解课程内容(74. 84%)、加强同 学间与师生间的联系(72. 85%)、加强医学课程间 的联系(68. 87%)、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8.87%)、提高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53.69%)、树立自信心(55. 56%)、提高学习效率(52. 32%)均 有较强的作用。
2. 3 PBL教学法相对于传统LBL教学法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LBL医学教学方法,PBL教学方式基于 真实情景(33. 11%)、主要以学生操作为主(占 46. 36%)、思维基本不受限制(占34.44%),有助于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66. 89%), 15. 23%的学生认为 能够增强团队能力。
同时学生们认为PBL教学法能够增强其沟通 能力及表达能力(76. 83%)、发现与分析问题的能 力(69.54%)、自学能力(63.58%)、收集信息能力 (58.94%)及协作能力(27.81%)。
2.4PBL教学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包 括之前从未接触过PBL教学法(68.21%)、学生缺 乏积极性及主动学习的能力(46. 36%);部分学生 认为问题设置不合理(12. 58%)以及教师准备不够 充分(8.61%)等。
3讨论
儿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与各基 础及临床学科联系比较紧密,以往主要采用传统教 学模式进行教学。传统教学方法对掌握临床基本知 识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其弊端亦日趋明显0。首 先,传统教学方法有悖于临床工作思维,课堂上学生 学习单一疾病,教师分别从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 查、诊断和治疗、预防进行该病知识的纵向讲授;而 临床工作中,家长或患儿主诉的是患儿的症状或体 征,需要医生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判断病因、结合 必要的辅助检查,最后作出正确的诊治,体现的是知 识的横向联系;因此学生课堂所学与临床实践往往 存在脱节。其次,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教学方法抑 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学生始终处 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缺乏创新思维、推理思维与团队 协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学生 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此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 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法,提 高教学质量。
PBL ( 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 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 育方式。PBL教学方式自欧美引入国内以来,逐渐 为医学生和教师所接受,成功用于医学课程的教学 与临床实习。该教学方式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在1969年首先提出,此方法有别于传统的LBL 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鼓励自 学、讨论、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及临床案例分 析,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 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B]。
我们在儿科学教学中,在总结近年来小班部分 PBL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整个大班推行PBL 教学。考虑到医学生在大学前教育阶段及医学基础 课程及临床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接 触过PBL教学法,部分教学内容不适合PBL教学, 全面大规模实施存在一定难度,故在我校临床医学 专业儿科学的教学中,对学生实施LBL与PBL双轨 教学或部分PBL教学。为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便于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我们先进行大班理论课讲 座,系统讲授知识点,后实施PBL教学。本次调查 结果提示:41.72%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法非常适 合于儿科学教学,45. 70%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法 适合于儿科学教学;高达80. 13%的学生愿意接受 PBL教学,不愿意者仅占1. 32% ,不愿意的原因主 要涉及需要花费较多的准备时间,从某种程度上增 加了学习负担;但从整体而言,调查显示,PBL教学 法在儿科学教学中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PBL教学围绕临床问题,综合医学基础知识与 专业知识,有助于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解 决相关问题,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因此 PBL教学的实施效果显著,学生打分高达4.2分(按 满分5分计算)。本次调查显示,PBL教学对今后从 事临床工作、加深理解课程内容、加强同学间与师生 间的联系、加强医学课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利用教 材、文献、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的兴 趣与主动性、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对均有明显优势。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发现儿科学PBL教学过程 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之前未接触过PBL教 学,转变学习方式存在一定困难;此外,教师由于缺 乏系统的PBL教学相关知识及其技能的培训,在设 置问题上可能不够合理,加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弱,缺乏积极性,给积极主动发言及课堂气氛调动造 成一定困难。当然,学生人数多、师资力量相对薄 弱、教室及教具配置不足等,给教师的备课也带来一 定压力167:1。
综上所述,PBL教学模式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一 个重大进步,儿科学教学实施证明此种教学方式具 有独特的优势,易为医学生所接受。但结合目前现 状,PBL教学的推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采 用LBL、PBL双轨制的教学方法。我们在以后的教 学实施中,将更加细化工作,加强师资培训,并进一 步将部分PBL教学与全部PBL教学的效果进行比 较分析,探索出更优化的儿科学教学方式。
篇7:以学生为主体的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分析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的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分析论文
摘要:商贸类专业已经肩负起培养融商务技能、跨文化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文章从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探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经验,并提出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若干方法。
关键词:商贸类课程;学生主体;双语教学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商业环境的变化,商贸类课程成为当前发展变化最快的学习领域之一。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培养符合现代商业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商贸管理人才,推进高校“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市场营销专业从2008年起开始进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在三年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
一、以翻译原版教材为抓手,积累优秀教学资源。
师资和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是教育部对双语课程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对于商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体现企业真实工作过程,这对双语课程的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通过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翻译国外MBA经典教材,有机地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开发两项工作结合在一起。
教师参与翻译出版国外教材与单纯阅读原版教材在效果上有本质的差别。教师阅读原版教材,是基于自己思维去理解教材内容。教师翻译教材则要求从读者角度去思考,用读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文化诠释原版教材的精华。教师通过翻译国外原版教材,一方面提高了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深刻把握了原版教材的全部内容,并形成了对国外教材本土化改造的思路。
目前,双语教学可以选择的原版教材都来自先进管理思想比较集中的欧美国家,他们所处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过程等与我国社会发展状况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时,也蕴涵着作者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各种问题的认识。直接将原版教材作为学生双语教材并不合适。对此,我们组织教师改编双语校本教材,删减了一些不适合教学以及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容,但在体系结构和内容特色方面保持了原版教材的风貌。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技能型课程,可讲授的内容很多,如果一个技能接一个技能讲,很难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我们按照“原理―实践―技巧”框架设计每个教学项目,原理部分简单介绍商务谈判的目标、分析各种谈判情境、了解谈判对手的需求和兴趣、如何合理组织谈判内容等;在实践和技巧部分,主要列举能够反映商务谈判中具有代表性问题的经典案例来讲解,并以企业谈判实践为立足点,通过大量案例解释商务谈判的内在复杂性,挖掘知识本身的深刻内涵,使教材中的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既有分立又有融合,最终形成兼顾外国文化和本土国情,指导学生能按照企业真实工作要求开展学习的校本双语教材。
编写双语项目化教材,不仅有效解决了双语教材问题,而且为克服双语授课实践中出现的“词汇讲解过多、专业训练过少”等弊端做了准备,为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索工学结合双语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一些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依然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尤其在学生专业知识空白、英语表达能力薄弱的状况下,双语课教师通过大量专业词汇讲解、语法解释、段落分析,向学生灌输英文版的专业理论知识。从反馈结果来看,学生负担过重,积极性受挫,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欧美国家很早就在人才培养方法上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即成功的学习应该体现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以及学习内容的适用性。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人们并不是从他人传达的事实中来获取知识,也不是通过感觉和直觉来获得,知识是直接的运动行为的产物,也就是要通过“做”来学习。
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改革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尝试多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等。要起到强化学生外语应用水平和跨文化思维能力的作用,双语课程就不能依赖于教师过多的讲授,而要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双语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课堂参与不再局限为提问和回答,而是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个工作项目,摸索要如何行动,该学习什么。以商务谈判为例,教师通过若干个案例,启发学生能够策略性构建谈判方案。然后让学生按照不同的跨国商务谈判情境,分组设计谈判预案。最后,对学生提交预案的可行性、复杂度等给予评价。授课全过程采用英语沟通,情境任务书和学生预案(作业)也都是英文。对学生提交作品不要求长篇大论,但求专业术语准确、全面。教师不再花大量时间向学生讲解谈判策略,仅引导学生对谈判策略重要性的重视,然后指导各小组搜集资料和设计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在双语教学中坚持工学结合思想,通过项目化教学,既实现了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让学生在行动中掌握专业能力,领会跨文化差异。
三、采用多样化双语教学手段。
板书加教材的传统教学手段,使双语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忙于英文笔记,遏制了双语教学效果的发挥。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克服双语学习的畏惧心理、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有力举措,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的重要支撑。
1、多媒体教学是常用的教学手段。
配上图片的多媒体课件能使课堂氛围生动有趣,通过视觉审美减缓学习紧张感。为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建议制作全英文课件,内容力求简明扼要,防止文字堆积。
2、网络课堂是学生课外开展双语学习的重要补充。
可以将电子教案、授课计划、案例库、文献库、习题、中英文专业术语对照表等资源上网,让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和任务,有计划开展自学。开发以客观题为主的网络题库,便于学生自我检测知识点掌握情况。要重视利用视频教学资源,尤其近年来许多国外一流大学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发布了大量公开课视频,为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线收看欧美商学院教授的教学录像,在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同时,体验一流的高等教育。虚拟商贸是双语课程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可以在实训室,通过借助英文版的商贸专业软件开展虚拟教学。例如,利用营销模拟教学软件、外贸模拟软件等,依托全英文界面,要求学生选择扮演不同商务角色,利用系统进行仿真操作,在互动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双语教师可以把要讲的内容通过各种平台,以立体化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根据需要随时调用。课内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互动,使双语教学从专业英语讲读彻底转变为跨文化环境下的职业能力培养。
四、设计多元化双语教学课程评价体系。
双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学生某种专业认知能力和职业行动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敢于迎接挑战态度。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对商贸类专业学生今后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应的,双语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不能围绕专业术语和理论知识的记忆效果展开,而应该侧重于预期的职业行动能力以及规范的职业态度。
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评价要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工作能力的养成,尤其是语言沟通能力和跨文化思维能力的获得,逐步完善双语教学课程评价形式。过程性考核包括学生个人的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发言、团队的设计方案、小组汇报等;终结性考核包括综合模拟、课程论文、网络或卷面考试等。
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我们设计的课程评价依次是“完整的行动方案――具体的行动步骤――依托的商务原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针对学生职业行动能力而设计,要求学生制作英文PPT汇报国际商务谈判方案,再分组开展模拟谈判对抗。在学生英语词汇量有限的前提下,力求能通过简明扼要的事实证据直接表达己方观点。第二层是围绕专业行动理论展开,通过问答或卷面形式,考核学生对商务谈判工作步骤的掌握。第三层是考查学生对面广量大的专业知识点记忆情况,可以采用网络或卷面考试。第一层比重最大,至少在50%以上,考核方式为活动过程。第二层对工作步骤的描述能力,比重应不超过30%,值得一提的是,要鼓励学生在互动中,大胆突破书本上的模式,尝试对工作流程的创新和改进。第三层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记忆性考核,比重在20%以下。如果完全忽视理论修养,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的精神,但试卷反映的仅仅是学生的记忆能力,与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还是相差甚远的。
双语教学既然是为突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各种考核方式就应该都以英语为主。对于应用型商贸人才的培养,特别忌讳死记硬背,不苛求学生长篇累牍或演讲,淡化对理论性很强的原理的考核,但一定要能开展工作,并简单说出工作步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邀请欧美外籍教师或企业中有涉外管理经验的专家,由他们出演对抗性角色,共同参与学生综合项目的评价。
五、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的经验与思考。
在国际化经营环境中,各类企业都对商贸类专业人才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有着突出且较高的需求,针对商贸类课程开展双语教学,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思维能力。但要真正体现双语教学的优越性,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必须以学生能否有效完成专业课程所对应岗位活动任务为考量。对此,我们在今后的双语教学改革道路上,要不断完善以下几项工作:
1、完善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提高教师英语教学能力,还要提高教师现场工作能力。同时,邀请外教或企业管理专家,以各种形成参与课程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创新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发展给以更多的关心和重视,将优秀的双语教学能力转换为学生合格的岗位活动能力。
3、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双语学习兴趣。商贸类专业有着多种国际竞赛,如国际市场营销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
总之,针对商贸类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丰富教育内涵的重要举措。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受到,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为我们进一步改革指明了科学的方向。
★ 艺术教育研究论文
【俄罗斯主体心理学理论发展与人格心理学教学方式探索论文(推荐7篇)】相关文章:
师德师风故事范文2023-02-07
新课程下新型的师生关系2023-09-19
高等美术教育教学素描课程研究论文2022-12-18
地理生活论文2022-08-09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2022-04-30
对我国刑事证据收集规则的反思论文2022-05-07
研究幸福家庭的构成因素论文2023-09-26
浅谈民间音乐教学在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作用论文2022-11-25
高校钢琴教学新思路论文2022-04-29
高等民族院校环境科学实验教学探究的论文20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