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

时间:2022-12-18 20:13:4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合集6篇)由网友“溪柴火软”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

篇1: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

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

课外科技活动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文中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提出课外科技活动要精心设计、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创新素质.

作 者:张跃聪 ZHANG Yue-cong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刊 名:高教论坛 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FORUM 年,卷(期): “”(4) 分类号:G642 关键词:课外科技活动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人格   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  

篇2: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论文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论文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基本任务之一。目前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普遍不高,本文从分析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入手,探求其原因,认为采取强化教师创新引导力、构建大学生实践环境、建立大学生创新素质综合评价体系等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

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对高校而言,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是在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做到触类旁通,从而有所突破和超越。

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普遍意识到创新素质已成为自己参与未来竞争的重要筹码。然而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动机,却未能很好地转化为培养创新素质的动力,现阶段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堪忧。

1.缺乏创新的兴趣

邹韬奋说过:“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就,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对于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机敏。”一般而言大学生的资质水平大体相同,如何挖掘并体现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学生对某个领域是不是有浓厚的兴趣,是不是有足够的热情,一旦产生兴趣,才能在兴趣的驱动下,持续地专心致志地尽心钻研,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但多年来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使死记硬背和循规蹈矩大行其道,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和被动的学习动机使大学生在兴趣的广度、深度及稳定性方面比较欠缺,无法调动学习极积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创新素质的养成。

2.缺乏创新所需的想象力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后发现,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但伴随着家长对孩子生活的大包大揽,孩子自小就丧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从而遏制了想象力的发展。同时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家长和教师也无暇顾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好奇心,进入大学后,教师专心于科研,对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视程度不够,课堂上照本宣科的多,进行互动和启发式教学的比较少,从而使大部分学生想象力继续处于匮乏状态,这是造成大学生创新素质缺失的主要原因。

3.创新毅力不足,创新行为不能持久

创新本质上是一种自觉地认识并确定目标,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多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主观能动过程,是高度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具体实践的支持,是一项艰苦的历程,需要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来实现,很多创新性成果的产生均是通过总结若干次失败和长期的坚持而得来的。但是大学生的创新行为往往受到兴趣、情感、意志及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尚处于人生的不成熟阶段,很容易对事情产生兴趣,但兴趣又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广度和稳定性,没有长期的坚持和积淀,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缺少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对挫折、失败的承受力,这样即使有创新兴趣,也不能有创新的成果。

4.缺少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技能

创新是认识领域的扩展和认识内容的深化,思维方式是创新的基础。大学生接触的知识在不断增长,但对知识的吸收却是独立的,互不关联的,未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对各类知识加以整合利用,缺乏流畅性、新颖性和独特性的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批判反思、综合组合、应用实践和超越,并形成新思维、新观点和新理论,致使他们形成了直线式的思维惯式,如此反而使越积越多的知识成为堵塞思维的垃圾,对事物的观察也会变得不够敏锐和深刻,缺少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性,从而造成了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创新的现实。

二、造成大学生创新素质普遍不高的原因探析

1.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孩子自上幼儿园起,就被要求听老师话,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凡听老师话的孩子就被冠以好孩子的称号,深受老师喜爱和家长喜欢。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则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合,用着全国统编的教材,课堂讲解居多,讨论较少。而进入大学后,很多教师仍是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授课,既无专业前沿的介绍和引导,也无课外知识的补充和提高。正如美国农业生物工程学会青年学者奖的第一位华裔女性获得者张瑞红所说:“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服从式教育,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不敢讲话,总是怕说不对,这样就很难有创造性思考。”此语一针见血地道破了大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不高的原因,在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鲜具创新素质也在情理之中。

2.大学课程结构和设置不合理且开放程度有限

钱学森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开放程度有限,课程设置过于突出“学科本位”,专业口径窄,学科知识孤立,专业适应性差,与实际需求不太接轨,学生自主选择范围小,课程内容重复和陈旧、教材更新缓慢,教师为了便于授课,同一本教材能够连续使用若干年。另外,许多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缺少学科前沿、交叉学科、创新方法论等课程,如此使学生不能受到系统性、科学性的创新理论和思维的训练和熏陶;同时实践性课程严重不足,实验课程多少验证性实验,缺乏探究性实验和发现性试验,从而造成学生理论水平高而动手实践能力缺乏的现实,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启发性和引导性

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梅强中教授认为:“创新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训练学生回答问题。”现阶段大学教学师生间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教学是传授和接受的关系。教师往往以权威自居,不容批评质疑的声音,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采取注入式教学,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很少训练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使得学生不知在大学环境下,如何自我学习,也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挖掘自身学习上的潜力,发现自己专业上的特长,阻碍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无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4.大学生评价体系缺乏对创新能力的激励

现行大学生评价体系不能充分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创新能力的评价只是学生评价体系的子模块,有的甚至是一笔带过,鲜见专门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及能力评价体系。同时学生创新能力模块的评价,主要还是鼓励冒尖突出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励学生进行创新,但这种旨在选优拔尖的评价办法又不可避免地使大多数学生无缘于此,进而使创新活动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对于参与的学生而言,容易出现为避免选题失败而回避风险的行为,使原始性创新思想受到扼制,甚至可能导致某些学生在人格自律方面出现缺失。

三、对策建议

1.改革教学课程设置,增加课程设置灵活性

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对数学、计算机、英语、物理等基础学科进行差异化课程设置,让不同背景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各取所需。鼓励有能力和条件的学生接受分层教育、分类教学,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计划中设置“创新与特长教育”学分和“专业综合训练”等环节,开设专门训练和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的课程,如学科研究方法论、创造技能、智力与创造力训练等。此外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尝试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与用人单位合作,以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础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增强,让学生在科学实验和社会生产中去学习科学技术知识。

2.构建大学生实践环境,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学校应制定并完善一套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创新教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如:选课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图书馆、实验室开放制度,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奖励制度,教师、学生创新素质评价制度等,促使创新教育在政策的指导和相应制度的规范下,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此外,要加强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和档次,构建成体系分层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加知识竞赛、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各类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增加好奇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的机会,增加交流,提高创新能力。

3.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强化教师创新引导力

建立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能够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提供一个进行深层次对话和交流的平台,推动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实现师生关系的本质回归。为本科生配备学术造诣深,思想作风正派的专门导师,而导师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条件,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自主权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个案分析,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兴趣、特点,正确认真自己,合理定位;按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对学生在学习研究方面加强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引导,同时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研究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发掘学生创新潜力,促使学生自我发现,学会观察事物和提出问题,进而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产生积极意义。

4.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

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具体评价内容,其次要明确评价主体的组成,最后要确定评价的原则和方式方法。创新能力除了悟性和能力外,还包括好奇心、兴趣、创新性思维、坚定的意志,在明确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应不同类别科技创新活动,适应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创新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就要打破统一的评价指标和实施办法,设置具有导向性的评价因子,坚持既能保证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又能实现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的普及评价原则,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融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从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创新活动的实际结果、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进而实现评价体系对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载着大众对创新人才的渴望。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主体,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大学生,才能使国家立足于激烈竞争的国际社会。由此可见无论从大学教育本身还是从时代发展角度来看,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

篇3:创新素质培养

创新素质培养

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年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有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如讲社会发展史中的生产力概念时,可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机器大生产,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广泛应用对不同社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创造在革新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窨,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例如针对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的教学,设置的情境是:“不找市长找市场”,几年前人们就体会到“市长”与“市场”关系的微妙变化,如今,“看不见的手”逼得市长也要“过关”。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关当然非过不可,市场是无情的,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市场也充满了魔力,把握好市场脉搏,经济就快速发展,当前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即开放意识、法制意识、竟争意识。试问:(1)“看不见的手”为什么能逼市长“过关”?(2)“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反映了市场经济什么特征?为什么要强化这三种意识?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三是要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 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税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对美国火星探测器的成功飞行这一事件,我要求学生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说明,绝大多数高三学生能从经济上说明,这一事件对人类开发太空资源具有深远意义;从政治上看,则反映了美国继续维持其世界霸权的政策;从哲学的角度看,再次证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从类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总之,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篇4: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而创新型校团文化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紧紧扣住大_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核心,围绕校园文化的构成和功能,培养创新型大学生.

作 者:马新妍  作者单位:仰恩大学社科部,福建,泉州,36 刊 名:长沙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年,卷(期): 23(4) 分类号:G640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校园文化   创新型校园文化  

篇5:浅谈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浅谈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本文就大学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就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创新能力提出了建议.

作 者:陈孝珍 CHEN Xiao-zhen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刊 名: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1(3)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科技创新   综合素质   创新机制  

篇6:地理教育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地理教育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地理教育中创新素质的培养【摘要】创新素质是民族素质的灵魂。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因此,作者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途径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地理教育 创新素质 当今世界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将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物质的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它综合、动态演化及多科学交叉等特点,决定了它将成为培养各类创新素质人才的良好载体之一。1992年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所必需”。地理教育也只有围绕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这一主导方向,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应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教师的参与与水平的提高是前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指出:没有教师的协助及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从教师的本质特点看,这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极富挑战意义、极富创新精神的职业门类。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各具个性特点,各有不同志趣的活泼青少年;教师传播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科学文化知识,又伴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发生着深刻而又丰富的变化。这些特点的本身,就要求教师成为一名富有创见、不断创新的人。同时,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火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更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转变教育观念  多年来,“应试教育”依旧如故,“题海战术”仍然风行。时至今日,基本上没有动摇教育观念,没有改变教育思想。教学仅注重基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基本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创新思维等创新素质的培养。时代需要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高素质”高就高在“创造性”上,也就是创新素质上。作为一名跨世纪的地理教师,只有彻底摈弃“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由传授和记忆知识转变为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只有首先转变了教育观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才能承担起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任。  1.2 改革教学方法  为“应试教育”所广泛采用的“满堂灌”、“填鸭式”、“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这些教学方法的直接恶果是训练出相当大一部分高分低能、机械照搬、唯书唯上的专门人才。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为培养目标的终身学习型、创造能力型、个性化发展型的智能人才群体。学生要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确立“主人、主体、主角”的学生观和能力本位的教学观,侧重于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两大学习能力的教育。《礼记・学习》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同时还必须研究指导学法,并从“学”的角度去研究学法、创新学法,充分优化学法,使教与学达到最佳结合,形成“学之得法、导之有方、教之有效”的双边“共振效应”。以“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探索实践式”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1.3 更新教师的知识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世界风云瞬息万变。一名地理教师如不能及时捕捉到最新信息,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之中,必将为学生所唾弃,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微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都需要教师迅速掌握。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也需要教师学习、领会、实践。教师只有积极参与岗位培训、业务进修,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具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才能谈得上居高临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时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2、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地理科学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地理知识是无限的,人类有限的生命只有在掌握有限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有所发现,推进地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学习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旨在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通过课堂、课外等不同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智能等创新素质,以达到授人以“渔”,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2.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习惯于提供无可置疑、不容争议的现成结论,势必导致学习方法上的一元、封闭和聚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应高度重视学生思维中的独立自主权,鼓励他们自觉选择、矢志突破、发奋构建。尤其应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所必备的独特的优异品质。诸如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意识、对学术权威的独立意识,追求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思维过程的飞跃性等等。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多种基本思维形式。  2.1.1比较思维  比较就是比相同,较差异。“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从已知中迁移出未知的开始和基础,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之一。它是通过对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比较,或者各个地理区域的比较,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的方法,通过比较,学生可以认识地理事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过程中,首先依靠感性材料使学生形成地理观念,然后经过比较这一抽象思维过程使学生形成地理概念。比较这一思维形式,可以通过适宜各种比较类型如:类比、纵比、并列比较、凸聚比较、联系比较、综合比较等地理事象进行培养。坚持比较思维能力的训练,能促使学生从旧知识和旧经验中类推出新知识和新技能,并把新旧知识熔于一炉,铸成新的认知结构。长此以往,学生的推理能力就能得到不断的强化和逐步提高,促使其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认知结构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2.1.2发散思维  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或某一地理事象对其他地理因素产生的影响,是错综复杂、变化多样的。发散与收敛。它是双向可逆的思维方式,既可进行正向思维,也可进行逆向思维。是学生探求地理事象外部和内部及地理事象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识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加以培养。通过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思考,寻找解决地理问题的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进入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一思维方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把握多种不确定因素。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束缚,从而漫游在一个开放的广阔的崭新的思维天地之中。  2.1.3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包括两层含义:一指对别人已有的结论不盲从,有自我思维的独立性;一指对自己得出的结论,应持批判态度。“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和平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都说明了批判思维的重要。它是最基本的创新思维形式,“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盲从,不迷信,才能辩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认知失误和思维偏差,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迷惑性问题,使学生的错误充分“暴光”再引导学生在出错、知错、改错的过程中,明辨是非,从而走出思维误区。提高学生思维的防御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 思维有形式,但无固定不变的形式。其他诸如:直觉思维、灵感思维、辨证思维、侧向思维,乃至超念思维等,都有可能点燃创新的火花。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立体动态思维结构,最大限度地扩展具有张力的思维空间,重视“最佳思维”设计,力争以教师的诱导性信息激活各层次学生创新思维,为其终身学习和自我教育,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精神钥匙。 2.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迸发出的火花,只有通过能力才能表现出来。地理能力是应用地理知识、技能和智能,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创新能力是在激情的驱动下,调动人们贮备的知识、思维的千军万马,迸发出新颖的独特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知识、思维、能力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地理智能体系。地理技能和智能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桥梁。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和智能。 2.2.1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地理科学实践性较强。较强的地理技能对学好地理和运用地理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主要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吸纳信息以及进行科技小实验等基本技能。 地理课堂教学及一切课内外教学活动,均表现为信息的交换。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收集信息技能的高低。因此,地理教学中,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技能。即教会学生学会听课,学会看地图,学会看地理图表,学会基本观察和观测,学会发现各种地理表象等收集地理信息的技能。掌握收集信息的技能就能收集到尽量多的地理信息,然而这些原始的地理信息还是混沌的杂乱的,要使其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还必须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技能。即教会学生记地理笔记,将地理信息反映到地图和图表上。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形成有序而系统的地理知识。各地理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只有掌握各地理事象的内在的本质的相互联系,才能真正掌握地理知识。因此,培养学生吸纳信息的技能便成了关键。“吸纳”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重要的在于透彻的理解。即通过分析地图,地理图表中以及地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差异,创造性地把各种地理知识组合在头脑中。对地理事象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及某些创新思维的结果是否正确,往往还需通过观察、观测及地理科技实验加以验证,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观测及科技实验技能亦不容忽视。教师可将地理知识设计成地理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观测及科技实验,重新“发现”,予以培养。 2.2.2培养学生的`创新智能  地理观察力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源泉―“进料站”,地理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储存库”,地理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关键―“设计室”,地理创造力是智力活动的核心―“主机房”。地理创新智能即为上述能力的综合。 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可见,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精确的观察能力,尤其是分析性地理观察能力,对发展学生智能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占有尽量多的地理知识是创新的基础,而一个人的地理知识占有量,又依赖于良好的记忆能力。记忆的实质是在头脑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地理知识“菜单”和菜单间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学生记忆效率的有效途径。一切创造思维,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能使人们跳过某些思维阶段,想象出最终结果。这是其具有创新功能的缘由。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加以引导,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创造力是学生智能的综合体现,青少年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创造兴趣。创新智能以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思维束缚为特点,好奇心是创新智能的动力来源,是创造力的起点。其次,还应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广泛质疑,以点燃学生创造的火种,激起智慧的火花,不断增强其创造力。  创新是人类不竭的源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责无旁贷的重任,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也是无穷无尽的,还有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3、结束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我们:“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跨世纪的地理教师,应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其创新素质的同时,以饱满的热情多给学生以激励、唤醒和鼓舞,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为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山教育委员会编印《‘99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习材料》1999.7 2、陆希舜主编《中学地理教学法》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 1997

浅谈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策略论文

高校土木工程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科研课题计划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用家庭实验培养学生课外探究能力论文

课题成果自我鉴定

课题自我鉴

小学科学课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课题结题报告(网友来稿)

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
《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合集6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学论文2022-12-27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22-06-14

科技活动总结800字2022-07-26

小学数学小课题范文2023-11-06

化学教育中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2023-05-12

物理教师年度计划范文2022-12-06

课题结题报告怎么写2022-05-28

五年级备课教学计划2022-12-02

初中英语课题的工作报告2022-07-23

少年宫科技活动总结2022-10-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