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洛米kuromi”为你分享9篇“国外地经验与启示”,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国外地经验与启示
国外地经验与启示 -调查报告
城市化,主要是指人口、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以及城市文明、城市地域向乡村推进的过程。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起于英国工业革命,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扩散到欧美大陆。二次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 始城市化进程,而欧美发达国家则步入郊区化发展阶段。至21世纪初,城市人口已占世界人口的近半数。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不远的未来,世界大多数人口将在城市居住。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城市化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这些国家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经验或教训,对我们来说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城市化的不同类型及特点 一国的城市化进程从属于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过程。从世界范围来看,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市化,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以大都市区为特色的美国城市化。美国是一个在不断移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市化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脉络清晰完整,带有一定“原型”特征,同时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19世纪初才开始工业化进程,19世纪中期起工业化进程加速,其工业发达地区也成为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1920年,美国近半数人口在城市居住,已进入城市时代。第二阶段,20世纪20-70年代。其中50-70年代是美国城市化进程最为迅猛的阶段。该时期城市化有两大特点。一是郊区化现象出现。郊区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罗斯福新政大规模推动公共工程建设的结果。高速公路的建设带动人口从中心城市向郊区迁移,促使城市向郊区蔓延,由此出现了城市向大都市区的转化。二是城市化发展的重点逐渐转向早先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和南部。大批新的城市中心在新兴高科技行业以及国防工业的支撑下崛起。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郊区化进程更加迅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即城市人口向农村迁移。伴随郊区化的进程,大都市区的数量不断增加。1990年,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都市区数量达40个,人口占总人口的51.5%,美国成为一个以大型都市区为主的国家。 美国的郊区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伴随人口郊区化,先后出现了制造业、零售业、个人服务业和办公业的郊区化。大量的就业岗位迁到郊区,形成现代化的中心区。中心城市由于受到了周边郊区城市的有力挑战,人口不断减少,而产业的转移又造成自身功能的衰落。到20世纪70年代,由郊区化导致的中心城市财政危机、失业、种族骚乱、贫困等问题持续恶化,衰落的中心城市成为美国社会问题的中心,造成很大的社会压力。从80年代起,一些老工业城市针对旧城衰落采取许多振兴对策,部分城市如纽约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或旧城的再开发,吸引中产阶级从郊区回迁中心城区,使中心城区经济重新焕发生机,这种现象被称为“再城市化”或“中产阶级化”。不过,人们对“中产阶级化”也有争议,反对者认为旧城改造往往以少数民族或低收入阶层居住区为对象,这些弱势群体成为中心城区“中产阶级化”的牺牲品。 由政府引导的日本城市化。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但直到1940年,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当时欧美工业化国家。1956―1973年间是日本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农业劳动力转移量年均达到42.9万�城市灰步�入加速期,并于1975年达到75.9%,实现了人口城市化。在日本城市化的进程中,同样出现了大都市区(日本称之为大都市圈)超前发展的现象。按日本政府的定义,日本共有7个中心城市人口达百万以上的大都市圈,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东京圈”、“名古屋圈”、“京(京都)阪(大阪)神(神户)圈”三个大都市圈。此外,日本还有4个中心城市人口达50万以上的都市圈。 在日本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对工业发展和城市布局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二战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日本政府为工业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投资基金,在工业建设用地、工业区的准备、工业用水和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技术帮助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金融支持和帮助。另外,政府大力倡导发展出口行业,外向化的经济战略使产业向沿海城市高度集中。1980年以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和社会各项职能开始向东京集中,形成了“东京圈”控制其他区域的局面。日本最大的10个城市也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岸的工业带,而且有7个位居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本先后制定和实施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形成了包括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在内的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 “过度城市化”的拉丁美洲。拉美的现代城市化进程始于19世纪末期。1900年,整个拉美地区城市化水平为25%。到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拉美国家先后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也开始加速,194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9%。20世纪5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推行“进口替代”战略,伴随着工业以及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但自60年代后,由于遭受严重的经济衰退,加上政府不重视农业,大量破产农民涌入城市,该地区城市人口由5400万迅速增加到1990年的3.1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71.4%,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等国的城市化水平甚至超过80%。 虽然从人口城市化水平来看,拉美地区同西方发达国家相差不大,但拉美的经济发展水平却远远低于后者。总体而言,拉美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农村经济持续恶化、普通农民大量破产基础之上的。这里的农村大庄园制度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大量农民在破产并丧失发展空间后,不得不进入城市寻找新的生存机会。但由于拉美主要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后,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缓慢,甚至不时爆发经济危机,城市就业机会严重不足;而农民缺乏工业技能,加上工业化水平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导致大多数新进城市者为了生计只能从事一些属于第三产业的非正规就业行业,如饮食、家政服务、沿街销售等。这种没有经济同步发展作为基础的城市化,必然导致城市“病态”发展,人口拥挤、住房短缺、贫富悬殊、毒品及暴力犯罪、环境污染等问题接踵而来。因此,拉美的城市化被称为“过度城市化”。 化解矛盾,稳妥推进城市化进程 总体而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伴生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如农村发展滞后、城市住宅和基础设施供应短缺等。为使城市化进程得以稳妥进行,一些国家采取多种措施来化解矛盾。 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关系。从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拉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来看,政府往往更加重视城市的发展,而忽略了作为社会另一部分的农村的发展。发展政策的倾斜,使得大部分农村地区相对来说处于贫困状态,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不足。当农民在农村没有出路的时候,唯一的出路就是进城。但由于城市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贫困、失业、犯罪、环境恶化等问题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日本在处理城市与农村发展关系方面较为成功。日本政府比较注意农村、农业的发展问题,制定了大量法律促进农村发展,如为扶持山区农村及人口稀疏地区的经济发展,制定了《过疏地区活跃法特别措施法》、《山区振兴法》等;为促进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制定《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关于促进地方中心小都市地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的法律》等。同时,日本政府也比较重视对农村、农业的投资,投资方式多样化。中央政府主要对建设项目进行财政拨款及贷款,地方政府除财政拨款外还可发行地方债券进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强了城市间、城乡间的联系�问迪殖窍缫惶寤�提供了可能,而农村发展也为城市产业和人口的扩散开辟了道路。由此,日本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不再是农村的`支配产业,到1980年农村从事第三产业的比率高达42%,小城市得到了较快发展。 多种方式消除城市贫民区。在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必然导致住宅和基础设施供应短缺,而财富分配不均使得问题更加严重。早在19世纪,欧洲国家的城市中就普遍存在贫民区现象。为解决城市贫民问题,西方国家曾采取多种措施。比如,早期解决住房的措施主要是兴建工人居住区,其后欧美各国开始制定更为完善的针对城市贫困者的住房政策。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注重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其中由联邦政府发起的“新政”和“城市更新”两项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解决城市下层居民住房问题进而治理中心城市。从“新政”来看,涉及城市的政策除进行以工代赈的大型社会工程建设外,还推出两项直接影响城市生活的重大举措。一是拟定“绿带建镇计划”,在郊区选择廉价土地,建造新社区供城市贫民区居民迁居,再将原贫民区清除,改建为公园等公用设施和绿带。二是创建两个新的政府机构,即房主贷款公司和联邦住房管理署。前者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住房贷款,消除住户因付不起分期贷款而被取消住房抵押权的现象;后者是联邦政府干预乃至管理城市住房的常设机构。这两项运动对解决美国城市住房紧张以及增加就业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对来说,发展中国家城市贫民区问题更为严重,而韩国解决该问题的经验较为成功。1960至1990年是韩国城市化高速增长期,城市化水平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但同时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导致出现城市贫民区。韩国政府先后采取清理工程、有选择合法化以及自我发展工程等措施,来处理城市低收入者居住区、非法聚集居住区的问题。1983年引入了联合重建计划,制定最低住房标准,承认居民在社区及社区发展中的民主权利,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同时还鼓励非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商参与社区建设,通过政府引导、组织各方参与社区建设,实施有效的市政管理,使国家、社区以及社区居民、企业等多方受益。 倡导城市的集约型增长。西方各国在对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中,城市规划始终是重要的工具。现代城市规划兴起于19世纪末,早期的城市规划理论偏重于疏解大都市的人口和功能,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汽车社会出现后,城市随之迅速向外蔓延。但低密度、盲目蔓延的对外扩展,造成城市土地低效利用并产生其他问题。20世纪80年代,西方社会开始关注由此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及其经济社会后果,认为“以小汽车为导向的交通方式、低密度的城市扩张,这种城市蔓延方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美国学者因此提出了“紧凑型城市”和“精明增长”的概念,提出城市发展应该采取TOD模式,即以大运输量的轨道交通系统为导向,以站点为中心建设半径合理的居住区,并提供办公、商业服务业等多项功能。1998年,美国波特兰开始实行一种新的城市发展计划――LUTRAQ计划,目的是在城市开发中尽量减少土地的消耗、机动车交通和空气污染;强调街道的相互联系,使公共交通更加便利和舒适;强调混合功能以及符合人性尺度的设计和宽敞空间。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未来城市规划发展的主流应该是“集约和精明”地使用土地,以实现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缔造城市的未来。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均产生许多复杂的问题,而政府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为此需要建立新的机制。联合国人居中心针对城市建设提出“赋予能力框架”,鼓励个人、家庭、社区、商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赋予能力”的观念已广泛应用于一些国家的城市住宅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如,印度尼西亚的泗水大规模房屋改善计划让市民和社区组织参加优先事项的决策过程。当城市面临的问题超越城市行政区的范围时,则需要从区域角度进行统一协调。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建立区域内城市间的协调机制,如美国旧金山湾区的9个县政府组成旧金山湾区政府协会,负责湾区的经济发展、环境、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是由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区域规划,如日本国土厅先后数次制定了比大都市圈范围更大的首都圈、中京圈、近畿圈的发展规划,以协调都市圈内部的发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涉及的问题更为宏观。为使地方与全球生态可持续性联系起来,还需要各国政府乃至国际社会发挥重要作用。总而言之,为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个人、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共同缔造城市的美好未来。篇2:哥本哈根经验与启示
哥本哈根经验与启示
摘要: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闭幕,人们对于气候变化及其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的问题的争论暂时告一段落.本次大会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这也正说明目前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各国之间巨大的利益冲突难以协调.在墨西哥举办的下一轮气候大会上能否按照“路线图”的既定方针,完成本次大会应当完成的课题,还需各国展现相应的政治智慧和掌握一定的谈判技巧.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下次大会上各方能达成普遍共识,用实际行动维护自身生存的空间.作 者:丁振辉 孟思佳 李星谕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100024 期 刊:中国市场 PKU Journal:CHINA MARKET 年,卷(期):, “”(35) 分类号:X24 关键词:哥本哈根 气候大会 温室气体减排篇3:九运会交通组织经验与启示
九运会交通组织经验与启示
摘要:本文系统总结了九运会交通组织的经验,涉及到方案拟定的过程,交通组织策略、车辆通行证的发放、方案的实施等。希望九运会的交通组织经验能够对类似大型活动的交通组织有所启发。关键词:交通组织 交通总量控制 车辆通行证
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下称“九运会”)于11月11日-11月25日在广东隆重举行。本届全运会实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环境、一流的组织、一流的成绩”的目标,同时也展示了广州交通的崭新面貌。根据九运会赛程安排,广州赛区除了承担大部分的比赛项目外,开幕式及闭幕式也分别在广州市区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广州体育馆举行,交通压力非常巨大。从九运会开闭幕式和赛事期间的广州市的交通状况来看,交通秩序井然,运动员和裁判员都能顺利到达比赛场馆,特别是参加开幕式的观众和演员人数达到了10万人,吸引交通量达7000多PCU(标准小客车),在45分钟内就基本疏散完毕。应该说广州市的交通经受住了九运会的考验。本文对九运会的交通组织经验作一总结,希望对大型活动的交通组织能够有所启发。
一、广州市交通状况的改善为九运会交通组织提供了基础
最近几年广州市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重点建设好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了对外高速公路及内环路加放射线的道路主骨架路网,为九运会交通组织提供了道路交通设施条件。
――内环路及东西南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随后又相继建成黄埔大道放射线、增槎路放射线、东晓路放射线、广园东快速路等,市区的交通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中心区机动平均行程车速由的15km/h,提高到20底的20-30 km/h.同时地铁1号线也于196月28日正式投入运营,平日客流为17万人次,高峰日达30余万人次,也分解了很大一部分地面交通压力。
二、成立九运会交通组织实施方案研究工作小组,并开展研究工作
为做到保证九运会的顺利进行,又能保持广州市正常的交通秩序,由广州市政府和“九运会”组委会领导,经广州市建设委员会和广州市公安局主持立项,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为课题研究主编单位,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为副主编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广州市公用事业局、广州市交通委员会、广州市市政管理局、广州市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珠江实业集团公司和市中心区交通项目办公室等单位为协编单位,成立九运会交通组织方案研究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从年10月正式成立,系统全面地进行了大型运动会期间的各项研究,及早地将交通管理介入到交通规划、交通建设中去,研究期间督促交通配套设施按照交通组织方案进行建设,对整个交通组织方案的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整个项目研究的过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1.研究立项阶段(2000年10月)
2000年10月市建委确定九运会交通组织实施方案研究项目,由市交警支队和市交通规划研究所共同提交了《九运会交通组织实施方案研究工作大纲》。
2000年10月25日,九运会交通组织实施方案研究大纲通过了市建设科技委组织的专家评审。
2.《初期报告书》编制阶段(2000年11月-203月)
本阶段主要进行基础资料的收集,现状交通调查与分析,同时到国内有关城市学习举办大型运动会交通组织的经验,对九运会的两个主要会场--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广州体育馆提出相应的交通设施建设建议和初步的交通组织方案,提交初期报告。本阶段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
1) 工作小组对九运会的基本筹备情况以及各个场馆详细情况进行了调查,对重点研究场馆的周边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停车场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实地踏勘,并对两个重要场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广州体育馆的周边道路交通流量进行了调查,对整体的路网有了清晰的认识。
2) 项目小组到北京、上海等地学习大型活动的交通组织经验。在北京通过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交通组织、建国50周年庆祝活动的交通组织等;在上海市学习“八运会”期间的交通组织。通过考察学习对九运会交通组织方案的制定有了一个基本的思路,对制定九运会交通组织方案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3) 提交道路、停车场和监控设施的建设建议。
4) 拟定开幕式和闭幕式初步的交通组织方案。
年3月6日,《九运会交通组织实施方案研究(初期报告)》通过了市建设科技委组织的专家评审。
3.《中期报告书》编制阶段(2001年3月-6月)
根据初期报告评审意见,跟进交通设施的建设,同时和设计单位进行协调,并对九运会的广州赛区各场馆进行详细的交通组织方案设计,包括开幕式场馆内部交通组织方案、闭幕式场馆内部交通组织方案以及赛事期间广州赛区各场馆的交通组织方案设计,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2001年6月7日,《九运会交通组织实施方案研究(中期报告)》通过了市建设科技委组织的专家评审。
4.《最终报告书》编制阶段(2001年6月-9月)
根据中期报告专家评审意见和设施的建设情况,修改完善开幕式、闭幕式和赛事期间的交通组织方案,同时根据九运会组委会提供的最新赛事安排等,制定运动员、裁判员的往返比赛场馆路线交通保障方案。
结合相关的活动对交通组织方案进行检验和完善,如2001年7月11日、7月14日针对广州体育馆落成后的首次大型演出活动进行了跟踪调查,及时发现广州体育馆中存在的交通问题,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并提交交通运作评估报告。2001年9月22日九运会主会场--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落成庆典晚会,是开幕式交通组织的一次演练。项目组对本次晚会的交通组织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交了交通运作评估报告,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同时项目小组又于2001年8月到北京观摩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的交通组织,为九运会的交通组织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2001年9月28日,《九运会交通组织实施方案研究(最终报告)》通过了市建设科技委组织的专家评审。
5.实施、完善、评估阶段(2001年10月-11月)
本阶段主要是将《最终报告》提出的方案具体实施,并跟踪评估,加以完善;同时做好交通组织的宣传工作和编制《交通指南》手册。
结合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2001年10月5日的九运会开幕式彩排、11月8日的九运会开幕式预
演和11月11日的九运会开幕式3次大型活动,进行了跟踪调查,并都提交了交通运作评估报告。对2001年11月23日和11月25日在广州体育馆举行的九运会闭幕式预演以及闭幕式进行了跟踪调查,提交了交通运作评估报告。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
1.目标
1) 确保“九运会”期间各大赛场交通的有序畅通,维持广州市正常的交通秩序。
2) 确保在60分钟内疏散“九运会”开、闭幕式散场集中的人流、车流。
3) 根据“九运会”赛程安排,预测各项赛程的交通需求,制定相应的交通组织实施方案。
4) 为参加“九运会”的首长、来宾、代表团、裁判员以及运动员的交通引导和交通安全保卫工作提供建议。
2.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交通研究项目,涉及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在研究工作中,不但要考虑技术--经济的因素,还要协调上述各方面之间的矛盾,以保证实施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工作方法上,要注重和体现出本项目的特点,以定量、定性的交通分析和规划方法为基础,从实际出发,结合和尊重现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计划,根据具体的交通需求,提出合理的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和有效、可行的交通组织方案。
项目的工作方法和过程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在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预测不同时间、不同方式的交通需求,结合有关的道路交通情况,制定九运会开、闭幕式及各项赛事期间的交通组织原则和策略。
2) 将预测的交通需求分为时间、空间、方式、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供给方案(如停车场建设、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交通管理政策等),以满足实际的交通需求。
3) 充分考虑九运会期间的各种活动和赛事安排,提出九运会开、闭幕式及赛事期间的交通组织方案、交通设施设置方案及交通管制措施。
4) 通过成熟的交通研究理论方法和交通分析模型,定性、定量分析具体的交通组织方案,寻求最佳方案和进行方案评价。
根据上述工作方法和过程,制定如图1所示的技术路线。
3.原则
优先满足重要来宾车辆的停车需求和提供快捷的疏散线路;
充分利用现有道路交通设施,依托高容量的高、快速路和主干道向外疏散交通;
优先选择大运量的`集体交通和公共交通疏散人流;
动、静态交通结合,实行就近停车和人车分流,保证安全;
各种不同性质的交通流向明确,管理上简单可行;
交通管制措施尽量减轻对市区正常交通的影响。
4.主要内容
1) 九运会主要交通通道整治规划和保证九运会顺利举行需要的配套设施建设建议
2) 开、闭幕式及各项赛程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
根据“九运会”的赛程安排,预测开、闭幕式及各赛项相关道路的交通需求。
3) 开、闭幕式及各赛项交通组织实施方案制定的原则与策略
明确交通组织原则、交通分流与交通调整改善策略。
4) 开、闭幕式及各赛项交通组织实施方案研究
根据组委会的赛程安排制定相应的交通组织实施方案
提出机动车、非机车与行人交通组织方案;
提出受影响范围内交通管制措施;
提出公交车交通组织及其站场布设方案;
提出交通调整、改善方案
包括交通指挥人员和公交车临时调配计划;
提出交通设施设置方案
包括交通标志、标线指示以及交通诱导系统等;
提出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
提出交通管理模式和管理组织形式。
5) 交通组织方案模型仿真测试、评价
通过计算机交通模型仿真测试,并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6) 编制研究报告书及《九运会交通指南》手册
7) 公众宣传策划
8) 跟进、完善评审后的方案
方案评审通过后,因一些影响因素的变化需对方案不断完善。
9) 评价方案实施效果
在运动会完成后,及时评价方案的实施效果,为今后举办大型活动进行交通组织提供参考依据及可借鉴经验。
四、根据交通组织方案,做好九运会交通配套设施的建设
1.进行九运会必经道路的整治工作
为了确保九运会期间各项赛事的顺利进行,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九运会的召开,并提高九运会必经道路的车速,进行了连接九运会场馆和运动员裁判员驻地的九运会必经道路的整治工作。包括交通秩序、道路景观、绿化、标志、标线、照明等,尽可能做到道路周边环境优美、路面平顺、路灯明亮、标志和标线清晰。
2.建设九运会场馆配套道路交通设施
对九运会场馆,特别是新建场馆进行相应的道路配套和行人过街设施的建设以及周边道路的改造。
如修建了进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专用车行隧道和一座人行隧道,以及进出广州体育馆的两条车行隧道、一座人行隧道和一座人行天桥,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环场路和广州体育馆的环场路。这都为车辆顺利进出场馆提供了保证。
3.做好九运会停车场的建设
为满足九运会车辆停放的需要,针对九运会场馆普遍存在的停车场不足的矛盾,一方面督促有关部门做好规划配建停车场(库)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对开闭幕式的两个场馆,进行了临时停车场的建设工作。如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满足开幕式停车需要,提供了14个停车场,提供小汽车泊位4598个,公交车位800个,大客车泊位1328个,合计6726个,详见表1和图2.开幕式实际停放车辆5232辆
,其中小客车3580辆,大客车1050辆,公交车602辆。
广州体育馆为满足闭幕式观众、表演人员、运动员代表及工作人员等1.1万人的停车需要,提供了小汽车位1635个,大客车位65个,公交车位40个,合计1740个泊位,详见表2和图3.实际停放车辆1151辆,其中小客车1008辆,大客车102辆,公交车41辆(部分大客车通过路边停车解决)。
五、九运会期间实行交通总量控制,均衡路网流量
九运会期间尽量减少外市籍的机动车辆进入广州市区,安排途经广州市的车辆绕道行驶;在九运会开幕前,由九运组委会与广州市相邻的地市协调,利用当地的电视台、报刊向群众、司机进行反复宣传、张帖告示,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同时在广州市十五大进出口及高速公路主要进出口设置文字标志牌,提示司机绕道行驶。
在保证比赛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正常交通的干扰,制定相关的强制性交通管制措施:
表1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停车场配置表
图2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停车场分布
表2 广州体育馆停车场配置表
图3 广州体育馆停车场分布
1) 延长货车禁行时间:九运会赛事期间在目前货运车辆禁行范围、车辆类型不变的情况下延长货车禁行时间,禁行时间由19:00时延长至21:00时,以减少货运车辆对交通的影响。
2) 针对开闭幕式和大型比赛项目制定专门的临时交通管制方案。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保证九运会赛事期间的交通顺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充分依靠高载客率的交通工具进行大量人流的输送
九运会交通组织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优先选择大运量的集体交通和公共交通疏散人流。针对开幕式10万人的规模,充分依靠高载客率交通工具进行大量人流的疏送,车辆凭车辆通行证进入管制区域,禁止出租车和摩托车、自行车进入管制区域,进场交通组织见图4.
图4 幕式和闭幕式均相应延长市区公
同时,公交部门为确保九运会开幕式大量人流的集散,专门开出了12条临时公交线路,闭幕式也开出了4 条临时公交线路。利用公交可方便地到达各区,也可接驳地铁换乘,同时开幕式和闭幕式均相应延长市区公交车的收车时间。赛事期间,专门开出了连接市中心和九运会场馆的公交路线,方便观众观看比赛。铁路部门也专门为九运会开幕式开通了连接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广州东站的市郊列车。
九运会开幕式的交通方式构成见表3.公交车、团体大客车和市郊列车占到了76%的交 通分担率,对快速疏散人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表3 九运会开幕式交通方式构成
七、发放车辆通行证,保证九运会车辆的交通顺畅
为保证九运会的顺利进行,同时对交通需求进行有效管理,对九运会用车和几次大型活动采用发放车辆通行证的方式进行管理。车证分为:组委会车证、赛区车证、专用车证和专场车证四类。采用发放车辆通行证的主要优点是:能够保证各种参加活动车辆进出的需要,车种构成容易控制;根据调查,使用车辆通行证后,车辆的平均载客率提高,同时起到诱导交通,均衡路网流量的作用。
1.车证的制作
为了严格按照设计意图进行停车、行车管理和有效控制开幕式的交通车辆,采用发放车证的方式进行管理。分别制作彩排、预演和开闭幕式等不同场次的车证。车证正面用文字注明有效使用的场次,并以编号区分种类,对应相应的停车场,每场使用一种底色,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场次。背面印有进场、散场行驶路线及停车场位置的示意图。
2.车证的管理
1) 车证的发放数量按实际停车位控制。
2) 所有车辆(包括各类特种车辆)都应凭车证进入停车场地,并按规定地点停放。观众车证由主办单位负责发放。公交车辆也要凭车证进场,由公安交警部门核发。参加保卫工作的公安车辆使用工作车证,由省、市安保部门核发。
3) 车证的发放与门票销售相联系,建议采取以下原则:
团体购票优先发放车证;
外地观众购票优先发放车证;
一般观众根据购票数量按一定比例领取车证,先到先得,发完即止。
4) 持证车辆的驾驶员须将车证放置在前挡风玻璃左下角,按停车证背面规定的行车路线进入指定停车场停放。
5) 车辆进入停车场停好后方可落客,司机停车后要熟悉停车方向和位置,散场时,观众必须在原停车位上车。司机要严格按照现场交通指示标志和停车证背面的散场路线行驶。行人进出停车场按指定的人行通道行走,不要随意横穿马路。
八、结合开闭幕式前的多场活动进行交通组织方案的演练,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进
按照九运会开闭幕式的交通组织方案组织开闭幕式前的多场大型活动,对交通组织方案进行检验和完善。如对2001年7月11日、7月14日针对广州体育馆落成后的大型演出活动和9月22日九运会主会场--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落成庆典晚会,项目组均对交通组织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交了交通运作评估报告,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如根据广州体育馆车库天桥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建议增加连接新体育馆主场馆和西南角停车场的临时行人专用通道;针对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交通指示不足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增加交通指示标志。
九、做好交通组织方案的宣传工作
交通组织方案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广大交通参与者的支持与配合。交通组织方案的宣传包括向交通管理者和公众的宣传。
通过编制供民警使用的《九运会交通保卫工作手册》和《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广州赛区)交通保卫专项工作方案》,做好交通管理者的宣传工作。同时,在每次大型交通管制之前,提前几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进行交通管制措施的公众宣传。另外,针对开幕式公交线路比较多,乘客比较陌生的情况,公交部门专门印制发放了公交车乘车指南。
十、对大型活动交通组织的启示
九运会的交通组织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领导重视、部门配合,规划科学、方案缜密,实施严谨、宣传得力”.整个交通组织方案制定的自始至终都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部门对方案给予了高度的配合;同时交通组织方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总结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加大方案的宣传力度,组织方案得到了交通参与者的大力配合。希望九运会的交通组织经验能够为大型活动的交通组织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2001.9)“第九届全国运动会期间交通组织实施方案研究”.
篇4:公共艺术的经验与启示
公共艺术的经验与启示
4月12日至15日在上海大学举行了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仪式和公共艺术论坛,六位资深专家组成核心评委团,主席由前英国利物浦双年展总裁路易斯・比格斯(Lewis Biggs)担任,他始终致力于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关注如何使美术从博物馆和造型艺术中解放出来,走进城市生活和公共空间,对公共艺术在今天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
艺术的传递
《新民周刊》:身为利物浦双年展策展人,你怎么会对公共艺术感兴趣的?
路易斯:我的职业生涯,最早是艺术史学者,之后在泰特利物浦做了的策展人和馆长,组织展览。我发现艺术在美术馆的展示总是受到限制,因为在美术馆人们总是根据艺术史来组织展览,但是社会公众并不了解艺术史,对艺术史也没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艺术品本身。
我在那里认识了许多艺术家,他们也喜欢在美术馆做展览,因为这样的展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声誉,有利于作品的销售。其实,美术馆的空间不利于他们的自由创造,而美术史评价也使他们有一种压力,不利于展示他们的才华。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艺术家对社会环境或社会生活的直接反应,而不是制造“美术馆泡沫”。
艺术家也有类似的感觉,要跳出美术馆这个框框。因此我有了介入公共艺术的兴趣。
《新民周刊》: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介入公共艺术项目?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路易斯:那还是我在利物浦泰特做馆长时,因为有约翰・莫尔基金会的赞助,我在海边做了第一个公共艺术项目“艺术的传递”(Artranspennine98),有穿越的意思。这是个非常大的展览,一半作品在博物馆和画廊里,另外一半在户外,从英国的东海岸到西海岸,经过30个地方长达150英里。现在回头看,这个尝试是失败的:也许这30个地方太过分散,没有带来很大的人流量;也可能公共艺术做得太超前了。
展览本身虽然失败了,但其意义非常深远,很多参与的艺术家觉得这样做很有趣,他们自己仍在继续这个项目,每5年做一次,一直延续至今。结果还影响到当地决策者,让他们意识到可以借助公共艺术把这些地方联系在一起开发旅游业。起展览被命名为“北方之路”,把一些旅游点连起来。
这是很好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可以发挥引领作用,影响政府的决策,让政府官员不再消极地接受现实,而是如何想方设法把生活变得更好。我的职责就是让他们和艺术家交流,让他们从艺术家的想法中“偷取”一些对他们有益的想法。通常艺术家在艺术史上只是一个棋子,但我更感兴趣的是让他们对社会发展起作用。
《新民周刊》:在英国,还有什么公共艺术的成功案例?
路易斯:在一个利物浦的边远小镇,有人找我商量:能不能用艺术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当时小镇的居民对此抱着相反的态度,支持与反对的各占一半。这也是当代艺术的作用,引起大家来关注与讨论。有人决定先临时在海滩上设置100多个半人像。结果这些人像吸引了许多游客,社区居民最后决定长期保留这些人像。
由此可以看到决定公共艺术成功的因素:一、对经济、对社区发展有利;二、可以提高知名度,变得全球闻名;三、“社会资本”的增益,这是一个很难评估的概念,它涉及到社区内的相互交流:展览前引起居民讨论,展览时吸引大家去现场,成为社区的连接点。
中国的戏剧性变化
《新民周刊》:英国在公共艺术方面成就卓著,虽然是老牌的工业社会,但在后工业化转型中保留了文化魅力。中国现在也开始类似的经历,英国的这些经验对中国有什么启示吗?
路易斯:按我个人的经验,不能让工业化时代的遗产完全消失。文化创造在英国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成功产业。文化建设是不可能立竿见影的。从英国的例子来看,特别是利物浦,曾经是一个工业重镇,200年前已经富豪云集,100年前成为文化名城。成为欧洲的文化都市。不过,利物浦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许多年前私人和公共资金投入的结果。中国现在巨资投入文化产业是件好事,但文化投资的回报不可能像工业投资那么快那么高,其成果可能要二三十年后才能显现。
《新民周刊》:这次的评奖与论坛都是国际性的,参加这次活动给你什么不同的体验?
路易斯:这次接触的是全球的案例,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很了解英国和欧洲的公共艺术,但这次可以了解各种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公共艺术。比如在中国,什么是公共艺术?对公共艺术的定义与西方一样吗?我发现,在讨论不同的案例时人们往往不在一个语义层面上,也发现不同文化会带来不同的语境。就像我当年做利物浦双年展策展人时邀请外国艺术家到利物浦创作作品,发现他们做出来的和在他们本国创作的不一样。
《新民周刊》:有没有新的经验?给你什么新的启示?
路易斯:见到了新的人,接触了新的案例,但很难说有新的经验。我热爱公共艺术,固然是因为喜爱艺术,但有时候也是出自一种愤怒:在利物浦,我看到整条街都是被遗弃的空房子,孩子们走在这样的街道去上学。我意识到这会毁了那些孩子。由于人们的错误决策,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他们被迫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在那里,孩子们都会成长为有危害的人,而这些有危害的人又会来危害这个社会。
《新民周刊》:在中国也许不一样,什么事都可能会有戏剧性的变化。
路易斯:有变化当然是好事。在城市里推倒老房子,盖起新的高层建筑,这样的'现代化过程同样发生在1960年代的英国。新房子、新设施肯定要比老房子好。但是在英国,人们不得不将1960年代所建的高层建筑推倒。因为人们发现居住在高楼大厦里有许多问题,甚至会引发社会问题。现在我们正在为他们建造平房或类似平房的房子。
这次论坛的主题叫“地方重塑”。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因为很多城市的规划者、房地产开发商,他们建造了很多街区和房子,但并非人们理想的生活家园。在世界各地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所建造的房子都是为房地产商谋利,从来不会考虑人们住进去会遇上什么困难。每个人都应该享受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不是商标,更不是钱,是给予人们决定和考虑的权利。在伦敦、巴黎的郊外,圣保罗与里约热内卢,世界各地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而让我愤怒的是,为什么人们会住在这样千篇 一律的空间里?为什么大家都忙着把许多有文化记忆的老房子推掉,却造这样千篇 一律的盒子让不同的人去住?这也是驱使我热心公共艺术的动力。
《新民周刊》:在中国正值公共艺术热,新成立的IPA会发挥那些国际专家的顾问作用吗?
路易斯:不会。公共艺术从来是地方性的,是为地方服务的。国际性组织不可能完全为中国当地或别的地方服务,还是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大家来分享研究成果,而非直接去指导公共艺术的具体项目。学会可以向大家提供一个专家联络图,而不是把专家找来进行业务咨询。
《新民周刊》:对6个得奖案例有什么评价?
路易斯:这次评奖是全球性的:我们希望六大洲的优秀项目都能评选出来。要知道在非洲做公共艺术和在北美做完全是两回事:非洲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相应的政策与制度,全靠艺术家自发地做,作品总是做得很简洁。而在北美,公共艺术有政府支持,还有社会各界的投资,因此在体量和规模上就没法比。我们要展示的,是每一个案例的不同方式。一般来说这些案例有三个看点:一、艺术家的作用发挥得怎样?二、这些作品采用了什么材料和工艺?这些材料和工艺是不是当地的?三、这些作品与大众的关系如何?总之,公共艺术在每个国家,做的方式都不一样。
篇5:美国西部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西部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文章分析了美国西部开发的`主体、动力和作用.总结提炼了对中国西部开发具有借鉴意义的四条经验,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中国西部开发应以交通运输业为先导;培育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开发优势资源,构建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设秀美山川.
作 者:徐井万 作者单位:眉山市委宣传部,四川,眉山,60 刊 名: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EIJI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8(1) 分类号:F17 关键词:美国 西部开发 对策建议篇6:外地出差工作的经验总结报告
我于-4-25——5-25在张家港国泰华裕制衣进行学生就业跟踪服务工作。整整一个月,期间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最清楚。离开的时候心情却还是挺矛盾,既想快点从这样辛苦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也舍不得那帮调皮可爱的学生。一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经历了很多,现将各个方面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 个人工作情况
1、协助厂方管理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
2、每周开会两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3、通过管理工作,增加自己与学生的沟通,遇到棘手的问题,也能全面冷静地分析,再找个别同学谈话,被批评教育过的学生事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
4、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对张晰阳这样单亲家庭的同学多给予关心;内向的同学多沟通。
5、对学生的教育以鼓励为主,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从学生向工人的转型。
6、学生如果要求离职,须获得家长同意,并向其家长转达学校有关规定,安全交于家人。
7、前两周参加了生产一线工作,了解了很多工艺方法,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素质。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的工艺水平与企业接轨 。
8、后两周参加了技术部的辅助工作,如:纸样设计、服装CAD(PGM、SPRIT),受益匪浅。
(二) 学生表现情况
1、缝制一部十人,丁慕雪一人离职,还剩九人,缝制二部十五人,戴婉娜、李娟、乔莉莉三人离职,还剩十二人。
2、同学们在工艺上的成绩,厂方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整体素质比以往要好。
3、在对工艺单和样衣的认知能力上,比其他员工有明显的优势,在服装行业内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4、在实际操作中上手快、工效高。
5、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吃苦耐劳,少数同学怕苦怕累,中途离职。
6、在生活上,有少数同学过于依赖老师,生活自理能力欠缺。
(三) 学生离职原因分析
1、在做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自己不适合做或不愿意,从而转向其他职位。
2、虽然很喜欢这份工作,但做一段时间后认为这个行业太辛苦,于是转向其他压力较小工作较自由的行业。
3、刚进入服装行业,对这个行业也很有兴趣,但是在亲人或朋友的影响下,认为其他公司压力可能相对较小或有其他方面的优势,于是离职进入别的公司。
4、心态问题,接受不了学生向工人的转型,认为自己的工作低人一等。对于前两种情况,我花了很大时间精力去挽留,成效很小,而对于后两种情况,则需要和厂方共同配合,对学生进行劝解和教育,首先,学生从国泰离职到其他服装厂,很有可能是因为高估了其他服装厂的优势或者低估
了其他服装厂的劣势。如果学生能够把服装行业的共性(如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等)、和其他服装厂的劣势(如晋升慢、管理不规范、)和国泰华裕制衣的优势进行分析,也许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离职率。至少,学生离职考虑会更慎重。而同学们毕竟年龄太小,考虑事情不够周到,我和厂方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好这方面的分析协调工作,略见成效。
(四) 厂方反馈意见
1、加强与厂方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动态。2、在教学方面,学习综合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训练。
3、每学期能够派教师来看学生一到两次,稳定学生的情绪,同时提高学校的口碑及声誉。
4、厂方会尽可能的帮助学校解决教学辅助设施的问题,希望继续合作。
(五)针对以上问题,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1、普通文化课、技术技能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教学分段安排,做到各们课程自成体系。
2、确保实习材料的连续性,保证理论和实践不能脱节。
3、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企业的要求,应该重视工业技术,发展服装艺术。
4、加强专业实习设施和教师的业务素质。
一个月的就业跟踪工作虽然已经结束,但在这片我曾经洒下汗水的土地上,有过我与同学们和同事们的美好回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即将离开这些纯朴可爱的同学们,我的思绪万千!心中真有那么一点说不出的眷恋!当离别的车驶离国泰工业园时,同学们的影子已模糊在我弥漫的泪光中,
可在我的心里却越发的清晰,那熟悉的脸孔,稚嫩的声音,清澈的眸子,还有那份纯真的感情让我实在不忍心离去。无法像徐志摩那样释然“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好几次我都想冲动地跳下车,满足他们最后的那个请求“老
师,你陪我们过完端午节再走好吗 ?”
感谢学校给我这次机会,让涉世未深的我在人生的起点有了个美好的开端和回忆,今天的我,做事时少了一份犹豫,多了一份从容,少了一份哀叹,多了一份果敢,少了一份懒散,多了一份艰苦,少了一份抱怨,多了一份享受。
总之,在这里的每一天都过的很充实,每天都能够在固定的工作与生活中学到很多新的东西。或许年轻就是一种活力,作为一名老师,在物质方面我们帮不了他们很多的忙,我们只能用一颗责任心和爱心去温暖身在异乡的同学们。
篇7:外地出差工作的经验总结报告
今年的工作还算忙碌,总体上工作还算充实,也学到一些检验的知识,同时也积累了一点点经验。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原材料进货检验、外协件检验、盾构机相关设备检验等。下面说一下这些工作的具体内容:
原材料的进货检验
我认为原材料的进货检验是从源头上保障产品的质量,至少产品不会因为所使用的材料有质量问题而造成产品存在质量为题。对原材料质量的控制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对原材料的严格检验,保证所购进的所有原材料都符合国家标准和我们的企业标准。原材料包括盾构机和轨道模具使用的钢板、工字钢、H型钢、槽钢等各种钢材。对原材料的检验,首先我们要求采购物流部提供钢材的质量保证书,然后对照质量保证书的批号和待检的钢材对照是否一致,如果一致我们就按照送检单上所注明的钢材尺寸进行详细的检验。如果没有质量保证书或者质量保证书上的钢材批号和待检的钢材批号不一致,那我们就拒绝检验,直到质量保证书齐全而且批号一致我们才进行检验。钢材检验首先从外观上上看没有明显的缺陷,然后再进行详细的尺寸检验,必要时还要对钢板和特殊要求的钢材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和理化分析,还要进行超声波探伤。对尺寸的检验我们一般会进行多点测量,分别记录下来然后求平均值。检验合格后我们会写原材料进货检验记录,将所检验的项目全部写进记录里面,然后记录检验签字,送报部门主管签字盖章,然后送报分管副总签字。我们保留原稿,备份下发仓库办理材料入库。对于不合格的检验记录,要填写原材料不合格品通知单,部门领导签字盖章下发采购物流部。然后有采购物流部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理。检验完成后我们会尽快将检验结果下发到采购物流部,以便尽快将合格的材料办理入库或者退货进新材料,提高检验效率,方便车间随时取材料去加工。现在我们厂处于非常时期,盾构机要赶工生产,全厂人员正齐心协力生产组装第一台盾构机,所以我们也不敢放松,如果赶在下班前没有检验完钢材,我们会加班完成检验工作。
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完成每次检验工作。认真学习品质检验员的专业知识,实践强化理论知识,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品保员。到一线了解盾构机生产组装过程,熟悉盾构机的组装和加工工艺过程,熟悉熟悉盾构机生产材料的选用等,为盾构机的成品检验做准备。20___年将是不平凡的一年,对盾建来说是这样,对我更是这样,我愿意和盾建一起度过这不平凡的一年,亲眼见证中国第一台由民企生产的盾构机的诞生。
_____年是我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大门,我的人生有了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和新的目标。蓝山屯河新材料有限公司给了我一个把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实践机会。在我工作的这段时间同事对我关怀备至,时常给我鼓励和帮助。下面我将这几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收获在这几个月,我作为质量检验员,认真学习公司质量管理控制流程,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1、原辅料的取样存放工作我严格按照公司管理要求,做到不漏取,不少取。学习各种原辅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合理存放。
2、样品检验检验工作是一项精细的检验过程。“细节决定成败”,在试验的过程中我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做每一项试验。目前我已掌握了所有原辅料的检验方法及步骤。这要感谢我的师傅及我的同事们,是你们教会我了这些。
3、数据处理在记录数据时我本着“务实 求真”的原则对每一个实验数据进行记录、总结以及上报。做到无误报、谎报。
二、感想及体会
1、态度决定一切工作时一定要一丝不苟,仔细认真。不能老是出错,有必要时检测一下自己的工作结果,以确定自己的工作万无一失。工作之余还要经常总结工作教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并从中总结工作经验。虽然工作中我会犯一些错误,受到领导的批评,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耻的事,因为我认为这些错误和批评可以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类似错误,而且可以让我在工作中更快的成长起来。在和大家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他们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自己缺少的东西。
2、
勤于思考岗位的日常工作比较繁琐,而且几天下来比较枯燥,这就需要我们一定要勤于思考,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
3、不断学习
篇8:美国自然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自然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认识自然遗产重要性并第一个提出自然遗产保护的国家。世界上第一个自然遗产地,是美国于1872年建立的黄石国家公园,到目前为止,美国共有12项世界自然遗产。美国也是对自然遗产管理和保护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基于此,本文试图考察美国自然遗产保护过程中3次重要的国家立法,探讨这3次保护自然遗产的国家立法得以通过的原因,并总结了美国自然遗产保护的经验,以期为我国的自然遗产的立法与保护提供参考。
1 《黄石法案》
1872年3月1日,美国格兰特总统签署了由国会通过的《黄石法案》,联邦政府在怀俄明州西北部划定200万英亩(1英亩=4 047m2)的土地,以保护那里的温泉、间歇泉以及峡谷等风景。《黄石法案》规定:“黄石河边的广阔山林将永远保护起来。保护所有的树林、矿藏、自然奇观和风景,使之永远免遭损害和不合理利用。”并规定,公园的保护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享受”[1].这一法案标志着黄石国家公园成立,它是美国也是全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的国家公园,以后世界各国竟相效仿。分析《黄石法案》得以通过的原因如下。
第一,美国东部的探险家和学者对黄石国家公园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870年,一支由蒙大拿州测量师亨利。
瓦什伯恩率领的探险队前往黄石,这个探险队由18人组成,其中有记者、律师等知识分子。他们的探险日记发表在《西部月刊》上,其中有些日记记载了队员们对黄石未来规划的讨论,“在今天凌晨,我们在宿营地进行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讨论。有队员主张把探得的土地分成几块归个人所有。但是有人不同意这么做,队员刘易斯。
赫奇斯说,他不同意这个计划,这块土地任何部分都不应该有私有权,整个地区将建成一个伟大的国家公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完成这个任务”[2]41.这个提议受到大部分队员的赞同。探险队回到东部以后,队员男森耐尔。朗福德在北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资助下,在华盛顿、纽约发表了一系列的演讲,在议会议员和学者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1871年由美国地质学家费汀南德。海登率领的考察队,在美国国会的支持下对黄石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考察。3个月后,考察团携带大量详实的资料返回了东部,这些资料为后来的《黄石法案》在国会中的通过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国会公共土地委员会的要求下,海登提交了一份详实的考察报告,这份报告中,海登反对把这一地区壮丽的自然美景圈起来向游人收费,而是设立一个公共公园并且免费向所有公众开放。海登又在委员会的要求下划出了他认为应该受到保护的面积和边界。在国会之外,海登联合其他持共同意见者积极进行院外游说活动,他甚至尽可能多地挨个拜访议员。最后,倾向保护的马萨诸塞议员亨利。
道斯提出了《黄石法案》,1872年3月1日,格兰特总统签署了《黄石法案》。
第二,诸如铁路公司之类的利益集团是该法案得以通过的重要推手。国家公园的建立将会吸引大量东部人前往西部参观,而乘坐火车则是当时旅行者的主要选择,因此铁路公司将是主要的受益人。
早在1871年1月,探险队员男森耐尔。
朗福德在东部城市发表的有关黄石的演讲就是在铁路公司的赞助下进行的。1871年10月,海登考察团回到东部,北太平洋铁路公司高层就给他写信,征询他“是否可以让国会通过一项议案,把黄石地区作为一个永久的公共公园”[2]45.
第三,美国人环境意识的转变为该法得以通过提供了思想基础。随着美国西部开发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的破坏性越来越明显,呼吁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也日益壮大。一些具有先见之明的有识之士,如乔治。
卡特林、亨利。梭罗等就是这股潮流中的佼佼者。他们告诫人们不要肆意破坏自然,呼吁政府制定措施保护自然环境。
画家卡特林是第一个呼吁保护的人士。他曾在30年代到西部写生,呈现在他面前的除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外,还有让他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印第安人为了获取白人的供应品而疯狂猎杀野牛的场景,他感到有必要用一个巨大的公园把这一切都保护起来。卡特林指出:“在未来岁月里,对美国来说,她所保护和呈现给她的文明化的市民和世界,是多么美丽和激动人心的标本啊!在一个国家公园里,人和野兽都保留着他们自然的野性和美丽”.
梭罗关于自然与文明的思想为以后自然保护实践提供了思想启蒙。梭罗认为脱离自然的文明是没有前途的文明,他感叹道:“这里有广袤的、野性的、荒僻的自然,我们的母亲,她无处不在,如此美丽,对她的女儿如此爱抚,就像母豹一样;而我们却很早就从她那里断了奶,投向了社会,转向了只有人与人交往的文化--这种近亲繁殖充其量只产生了英国的贵族,是一种注定要很快达到极限的文明。”他宣称:“世界保全在野性之中”,这句名言后来成了着名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的座右铭。
从这些思想出发,梭罗提出建立公园的设想“每个城镇都应该有一个公园,或者说是一处原始森林,要有500到1 000英亩大小,这里哪怕一根树枝都不能砍了做柴火,而应永远作为一块用于教育和娱乐的公地”[4].
总之,在他们的努力下,美国人的环境意识在慢慢发生变化,原来对自然的敌视与厌恶之情逐渐被一种新的欣赏和亲近之情所代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加入到了环境保护主义的行列。
第四,该法案得以通过与19世纪下半叶美国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有直接关系。“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工业增长属规模和数量扩张型,工业的发展是以消耗大量原材料和燃料为代价的,由于大规模重工业较轻工业会消耗更多原料和燃料,这势必对资源和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和破坏”[5].除了工业化导致的资源破坏和环境变化以外,对美国来说,19世纪下半叶还是一个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如城市污浊喧嚣的环境、城市带给人们的精神压力等激发了人们的自然情结,直接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的保护。
第五,文化民族主义是早期国家公园建立的内在驱动力。在与欧洲特别是英国文化比较时,19世纪的美国知识分子发现美国缺乏显着的艺术和人文遗产,美国的民族主义者试图去“寻求一种独有的‘美国性',以让美国人从土里土气的乡下人转变为骄傲自豪的城里人”[6]67.于是,美国民族主义者开始认识到,只有在壮丽的荒野风景中才能真正找到美国的特性。罗德里克。
纳什指出:“美国人继续以征服荒野引以为豪,在19世纪中期的几十年中,荒野被认为是文化与道德的基础,并且是一个国家自尊的基础”[7]67.19世纪美国哈德逊画派的艺术家托马斯。科尔对美国的荒野“特别强调:”尽管与欧洲相比美国的景色还是贫乏的,但它有不为欧洲所熟知的独特性……美国风景中最不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或许就是它的荒野“[6]81.
2 《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法》
198月25日,美国威尔逊总统签署了《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法》,正式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局,使其成为美国内政部下属机构之一。法案阐述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目标是”保护风景和具有自然和历史意义的对象及其野生生物,以使我们的后代和我们一样,享有愉悦于不被破坏的景物的权利“[2]141.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建立结束了过去对自然遗产管理混乱的`局面,国家公园有了独立的联邦最高主管机构,实行统一和科学的管理原则。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公园管理局倡导保护优先原则,认同和维护荒野保护理论,能有效地与破坏国家公园体系的政策和行为作斗争,成为美国自然遗产的重要保护机构之一。此外,《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法》的通过以及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建立,促使林业局慢慢走上了荒野保护的道路。为了抵消国家公园管理局的优势,林业局决定支持在国家森林内也划出一定的荒野区域加以保护。分析《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法》得以通过的原因如下。
第一,”赫奇赫奇事件的失败使自然保护主义者和国家公园支持者认识到了建立独立统一的国家公园体系管理机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8].赫奇赫奇山谷是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内的一个风景优美的峡谷。旧金山市希望在此峡谷修建大坝储水,以满足该市日益发展的用水需求,约翰。
缪尔领导的塞拉俱乐部与其他保护人士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保护山谷的宣传运动。于是,19到19双方展开了赫奇赫奇争论,这场争论最终以旧金山市的胜利而告终。赫奇赫奇事件凸显了国家公园体系在管理体制上的缺陷,主管部门的实用主义做法是国家公园体系面临的最大敌人。在政府部门中,美国林业局和垦务局主张在保护的同时应科学利用保护地内丰富的资源,这一事件中这些机构都站在旧金山市一边,特别是吉福德。
平肖领导的林业局影响力极大,是资源开发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和倡导者;而自然保护主义者在华盛顿却没有自己的代言机构。受到”赫奇赫奇争论最终失利的刺激,他们加快了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步伐“[9]19.
第二,自然保护主义者们吸取了赫奇赫奇事件的教训,改变了自然保护的策略。他们不再单纯强调国家公园的神圣性,而是强调国家公园的经济吸引力和实用性,公园的有效管理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美国公民协会的领导人麦克法兰解释了国家公园的实际用途:除了审美价值外,国家公园还可以让工作疲惫的人重新得到精神上的激励。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罗伯特。
马歇尔把国家公园与战争联系起来,认为国家公园可以提供一个锻炼身体的场所,以使居于拥挤城市的国民免于退化。美国地质调查局主任乔治。
史密斯也认为,国家公园可以提高国民素质,使美国赢得工业霸权。风景园林设计师马克。丹尼尔斯指出,”抽象的理想(保护荒野)和经济两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风景保护有利于国民经济。为了建立与企业的同盟,塞拉俱乐部的斯蒂芬。
马瑟大力宣传国家公园蕴含巨大商机的观点。他许诺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后将致力于公园体系内交通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会为一些企业带来巨额的商业利润[2]95-97.
3 《荒野法》
1964年9月3日,约翰逊总统在白宫的玫瑰花园签署了《荒野法》,将一定的联邦土地划为荒野地区,阻止对这些地区的开发。该法规定:”荒野被认为是这样一个地区,在那里地球及其生命共同体没有受到人类的干预,而人类自身是一个游客而不是居留者“[10].
美国《荒野法》的签署,不仅对美国而且对国际自然遗产保护事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荒野法》切实地保护了美国的自然遗产。这之前联邦政府都是通过行政条例的手段保护荒野,如林业局的L-20条例。但行政政策遇到外力容易发生改变,事实证明,行政政策无法很好地保护自然遗产。而采取法律的手段能切实地保护自然遗产。因为通过举行听证会,向总统推荐,总统向国会推荐,国会批准才能改变荒野的边界或者取消荒野区,正是这种程序保护了荒野。其次,” 1964年《荒野法》提出了建立国家荒野保护体系,荒野保护体系的概念是美国荒野保护运动史上的一种创新。它的着眼点是保护美国的整个荒野地区,而不仅仅是保护美国的某个具体荒野地区“[7]48.此后,荒野保护体系不断扩大,美国更多的荒野受到《荒野法》的保护并被纳入美国荒野保护体系之内。根据美国荒野网统计,目前美国一共创建了765个荒野地区,一共保护了109 129 657英亩的荒野地区。再次,《荒野法》还激励着其他的国家纷纷根据本国国情制定政策保护自然遗产。国际荒野保护专家万斯。
马丁和艾伦。沃森指出:”荒野观念--在那里对自然生态进程起作用的陆地和水尽可能地不受人类影响,并且在那里拥有原始的娱乐机会和独居机会--已经从美国起源地向外传播。其他的国家,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芬兰、斯里兰卡、前苏联、南非已经立法保护荒野或者严格地保护自然保护区“[11]49.分析《荒野法》得以通过的原因如下。
第一,霍华德。扎尼泽的正确领导是《荒野法》得以通过的先决条件。扎尼泽曾先后出任美国荒野协会的执行秘书和主席。1956年,他起草了第一份荒野法议案草案,尽管重病缠身,他还是参加了华盛顿和西部的每一次荒野法案的听证会。在每次听证会上,他亲自为荒野法进行宣传。另外,他把荒野协会从一个小的、不起眼的组织,变成了国家着名的保护组织。”在他作为荒野协会执行秘书和主席时的接近的时间里,荒野协会的会员数增长超过了10倍;在扎尼泽去世时,荒野协会已经有超过25 000个会员“[12].在荒野法议案最后的国会听证会后,扎尼泽于1964年5月5日死于心脏病,他为《荒野法》的通过奋斗了终身。
第二,《荒野法》得以通过是建立在之前荒野保护运动基础上的。黄石国家公园的建立,是政府开始保护荒野的开端。在赫奇赫奇筑坝之争中,尽管荒野保护者失败了,但”那些零星的、对荒野的热爱在争论的过程中正在迅速汇成一股洪流,迫使政府开始认识到自然保护力量的存在“[9]18.回声谷公园筑坝之争是1964年荒野法运动的预演,”面对更多民众的强烈反对,国会再也不能像1913年决定时那样坦率了。1965年,国会否决了在回声谷公园建立大坝的提议。在这次运动中,群众保护荒野的热情让国会和联邦政府大为震惊“[9]20.总之,这些荒野保护运动为1964年《荒野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4 经验与启示
纵观美国自然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汲取以下一些经验:
第一,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权力是《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法》赋予的,它是联邦政府内务部下属的全权负责国家公园管理的部门,采取中央垂直管理模式,不受州政府任何形式的领导。目前,美国已有10个国家公园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此外,还与加拿大共享2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对于这些世界自然遗产,统一由国家公园管理局直接管理。而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名义上是国家的保护地,实际上多由地方政府代管,国家法律的有效性在现实中往往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政策。
第二,美国的自然遗产保护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之上,这为自然遗产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我国正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将自然遗产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道是有效保护自然遗产的长远之计。呼吁尽快在国务院于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基础上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法》。
第三,美国有关自然遗产保护的法律得以不断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与公众的参与。国际荒野保护专家万斯。
马丁和艾伦。沃森指出:”美国荒野保护经历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证明了公众参与和公众意见起到的重要作用。当我们环顾世界,可以发现最早的荒野保护就是来自公众的主张“[11]94.我国环保部门应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进行环保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如利用各种节日(如植树节、地球日等)开展宣传、编写环境保护科普读物、组织环境保护先进人物评选等。另外,我国应立足于本国基本国情,加快自然保护区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设,如在我国环境基本法及相关立法中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程序性规定。
参考文献
[1] HEACOX K.An American idea:the making ofthe national parks[M].Washington,D.C.:NationalGeographic Society,:183.
[2] RUNTE A.National parks:the americanexperience[M].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Press,.
[3] 付成双。自然的边疆:北美西部开发中人与环境关系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344.
[4] 苏贤贵。梭罗的自然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J].北京大学学报,(3):64.
[5] 滕海键。美国历史上的资源与荒野保护运动[J].历史教学,(8):55.
[6] NASH R.Wilderness and American mind[M].NewHaven,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
[7] 舒峻峰。美国1964年荒野法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
[8] 吴保光。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起源及其形成[D].厦门:厦门大学,:53.
[9] 胡群英。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的首度交锋:20世纪初美国赫奇赫奇争论及其影响[J].世界历史,(3):19-20.
[10] SOWARDS A M.United States West Coast:anenvironmental history[M].Santa Barbara:ABC-Clio,2007:307.
[11] HENDEE J C,DAWSON C P.Wildernessmanagement:stewardship and protection ofresources and value[M].Golden,Colo.:The WildFoundation and Fulcrum Publishing,2002.
[12] HARVEY M. Wilderness forever:HowardZahniser and the path to the wilderness act[M].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6:249-250.
篇9:英国治理水灾的经验与启示
英国治理水灾的经验与启示
英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暴风雨、洪水和风暴潮,有500万居民长年受到洪水威胁,上千亿英镑财产面临海岸洪水的侵袭.2007年夏天,英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严重洪水灾害,使经济蒙受重大损失,仅保险赔付就高达30亿英镑.在应对2007年洪涝灾害的.过程中,英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参照借鉴.
作 者:马云飞 作者单位: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 刊 名:中国减灾 英文刊名: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 关键词:★ 国外论文范文
【国外地经验与启示(共9篇)】相关文章:
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启示2022-10-24
协同学对健美操教学训练的启示2022-08-16
高校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进修管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2023-07-07
学前班教育叙事2023-01-01
合作教育叙事2022-08-10
国外业管的论文设计2024-05-15
教育叙事:幸福的纸片2023-07-02
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对策探讨论文2023-03-17
教育叙事卡2022-04-29
叙事教育202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