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过年时节的散文

时间:2023-02-06 07:36:4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童年的过年时节的散文(推荐12篇)由网友“笑笑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童年的过年时节的散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童年的过年时节的散文

篇1:童年的过年时节散文

童年的过年时节散文

我是农村长大的人,童年的时候,家乡的过春节叫“过年”。

从记事起,我知道,过年,要走外公舅舅家,要走大姨妈家,过年时候有肉炒菜吃(那时候我们的菜大约分为三类:辣椒白水菜、腊猪油炒菜、有肉炒的菜)。可能是平时很少见到肉的缘故,有人炒肉了,隔着几百米的距离都能闻到肉的香味。再大些,我和叔子堂叔子们、兄弟堂兄弟姐妹们开始对过年有期待了。进入冬天,我们就时不时地念叨“高粱秆儿,甜又甜,看着看着要过年。瓢根儿舀汤汤儿,筷子拈剐剐儿。”那时候的蔗糖啊红糖啊是很难买到的,过年的时候汤汤儿才能放点儿蔗糖或者红糖,所以说过年的时候喜欢用瓢根儿舀汤汤儿;剐剐儿就是腊猪肉,因为切得薄,数量少,我们方言就说筷子拈剐剐儿。汤汤儿、剐剐儿,儿化韵,都带有非常喜欢和珍惜的意味。念着过年的童谣,心里好像真的尝到了蔗糖红糖的甜蜜,嘴里好像真的嚼到了剐剐儿的肉香。幼小的我们,感觉生活还是很有期待的。

再懂事些,我知道,过年,也是要准备和忙碌的。比如杀年猪啊、打扬尘啊、熬麻汤啊、打麻汤饼儿啊。杀年猪时要请亲朋好友吃年猪汤。吃年猪汤时猪肉可以“猛”着吃。不过因为猪肉太香了,小孩子吃得多,常常有吃拉肚子的现象。猪血煮在菜里,菜多猪血少,菜汤里几丁点煮熟的猪血,往往都被小孩子抢着吃了。打扬尘要通过农历的黄历书选择适合打扬尘的日子。家乡多竹,其中有一种竹子叫苦竹,苦竹竹叶茂盛,枝丫不易断碎,大人们就砍一两根苦竹来打扫楼板上、屋檐下、灰柱子上等高处已经累积了很久了的灰尘。最有意思的可能要算熬麻汤了。进入冬天,红薯彻底挖完了,大人们就把小麦生成麦芽,把红薯煮熟透后压碎成酱酱儿,再用纱布口袋过滤,过滤后的红薯酱酱儿水足足有两大锅,然后把麦芽捣碎放进这两大锅水里熬煮。熬麻汤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天不亮就要起床煮头一天晚上洗干净的红薯,两大灶孔的木柴从天刚刚亮烧到晚上,到了晚上红薯水熬得已经蒸发了不少,大人们就把红薯水合成一大锅继续在一眼灶孔里添加木柴熬煮。起先的麻汤水只是水,没有丝毫的甜味,那时候的农村人在冬天只吃两餐饭,熬麻汤的时候锅里煮着红薯水,没有锅煮饭,一天中的第二餐饭是接近天擦黑时的麻汤水汤圆。小孩子们肚皮饿啊,所以从中午开始,小孩子就会偷偷舀起没有什么甜味的红薯水喝着解饿。红薯水在锅里就要熬成麻汤水了,一直煮沸的渐渐粘稠的麻汤水沸腾着的泡沫逐渐变化,先是像筛子筛米的沸沸扬扬,叫米筛花,后来像老牛皱着的牛皮,叫牛皮皱,再后来糖泡沫涌冒起来,又大又白,叫牛鼓眼……

熬好的麻汤红红的,很有粘性,很有甜味。麻汤熬好后,可以用麻汤和爆米花热热地搅拌在一起制作麻汤饼儿,也可以用筷子一丝一团地裹着放进嘴里吃。麻汤有老嫩之分,嫩麻汤舀在砂锅里,冷却凝固了也可以用筷子挑起来吃,老麻汤舀在砂锅里,冷却下来就会像石头一样硬成一个整体,需要使用时再把砂锅放在火上熔化。一砂锅麻汤要使用一年啊,大人为了提防小孩子偷吃麻汤,一般都会把麻汤舀得老老的。

从腊月三十吃年夜饭开始,人们正是开始过年了。那时的农村,平时偶尔也有放电影的,过年时放电影的工作人员都回家过年了,就没有电影看了,家乡人也买不起城里人才买得起的电视,农村的小孩子压根不知道过年时还有什么春节联欢晚会。大年三十敞开肚子吃有酒有肉的年夜饭,贴春联,贴门神就宣布旧历年的总结束。过新年要从正月初一过到正月十五。正月初一过大年,是我们小孩最开心的时节。那一天,只要不说不吉利的话,即使少干点儿劳动,多吃东西吃好东西也决不被大人打骂(那个时候一个家庭都是几个孩子,孩子从六七岁时就跟着大人劳动,因为调皮劳动不积极,或者因为偷吃东西被大人打骂是家常便饭)。头一天的大年三十接年老者,经济宽松一点的人家会买一两串鞭炮放放,多数家庭偏穷,就听着人家放鞭炮迎接年老者过年。传说年老者是一位白胡子老公公,善良可亲,专为人们送来喜庆和祝福。大年初一,有钱一点的人家长辈会给孩子发红包,我的父母就叫我带一包白糖、一斤白酒给我的义父拜年,与义父的家人告别时,义父家的长辈就会发红包给我,走在半路上我会把红包里的钱拿来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回到家里一分不少地交给父母。

过年,除了不被繁重的劳动折磨,吃得香吃得好之外,也要玩得开心啊。从初一到十五,有耍狮灯的、有打连枪的、有送财神的、有扫财门的。龙灯要正月初九才出龙,竹子编成的龙头、龙身、龙腰、龙尾里面亮着蜡烛,外加撵龙灯人亮着煤油支杆儿,在没有电灯的乡村夜晚里很是壮观明丽。耍龙灯的人很有绝技,他们会表演独龙吞宝珠,双龙抢宝灯等绝活。龙灯进堂屋表演前,耍龙灯人会在阵阵喜庆锣鼓声中说一台台吉练子,用吉祥的、整齐押韵的话语说得主人心花怒放,主人把堂屋门打开,龙灯就在宝灯的引领下在堂屋里转圈子表演,几分钟以后再在宝灯的引领下一步一步跨出堂屋门。龙灯跨出堂屋门后,耍龙灯人还要在锣鼓声声中说一大堆祝福感谢的吉练子话语后才离开。正月十五,石堡街上、官渡街上要烧龙灯。烧龙灯的时候,街道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大人放花筒、放鞭炮烧龙灯,有钱人家的小孩放魔术弹烧龙灯,我们就空着两手看他们烧龙灯。魔术弹有五十发的,有八十发的,有一百发的,点燃引线后,红的、绿的、紫的魔术弹一发一发地飞上夜空,煞是好看!只是对于我们穷一点的孩子,放魔术弹,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小孩善于模仿,我们也学着打连枪、唱连枪歌、用被套盖在背上耍狮灯,用稻草做龙身子、用萝卜做宝灯耍龙灯,很少有大人观看,也不出去表演,只是在无聊的时候小孩子自娱自乐而已。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连枪歌之一的《赌钱歌》,《赌钱歌》里的内容从正月唱到腊月,叙述了一个青年人学会赌钱后在年末输得家穷四壁、悔恨万分的故事。有些年份的过年,还有唱花灯的、表演猴戏的,这些都是外地来的人,要家乡人聚齐一定的钱财他们才肯表演。听说我们大队的几个农民,他们喜欢看唱花灯,就在头一年的冬天背柴卖挣钱来在过年的时候请唱花灯的人来队上表演。我跟着大我十岁的其实也就十五六的姑姑去看他们唱花灯,现在还记得那个男扮女装、抹着口红、梳着大辫子的粉红演员扭着丝巾,和一个戴着黑色四檐帽的`矮个子小丑演员对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情形。还有一回过年,我记得一个人带着一只猴子和小花狗唱猴戏,因为大人们聚集的钱数目不多,那个人只让小猴子和小花狗表演了猴当农夫,狗当水牛梨田的情景后悻悻而去。过年的时候,也有大活人扮演猴子表演爬竹竿猴戏的,广场的中间立着高高的竹竿,竹竿上面横着一个支架,支架两段和竹竿顶顶上准备有圆圈。大活人在寒冷的过年时候只穿内衣内裤模仿猴子快速爬竹竿、轻松钻圆圈等动作。说是轻松钻圆圈其实也不轻松,听说有一次,就有一个表演者钻圈时竟然失手从圈里掉落下来摔伤了。

一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除了到街上看烧龙灯外,准备有鞭炮的人家会放鞭炮把年老者送走,大人们还会在每一间屋子里点亮煤油灯或者点起蜡烛“亮屋”,在田埂上燃几把稻草火“亮田埂”,据说“亮屋”能让一家人一整年都亮堂,“亮田埂”能让庄稼有好的收成。我们小孩子也没有闲着,我们会“烧毛狗窝”,会在月亮底下跑到别人家菜地里“偷青”。家乡人把狐狸称作毛狗,那时候人们还不完全懂得保护野生动物,当时的毛狗也的确存在偷鸡吃的丑陋勾当。“烧毛狗窝”时用打湿的泥团捏制一个毛狗,把捏制的毛狗放在火堆里烧,以为这样就真的能把毛狗烧死。“烧毛狗窝”时我们会把一种叫爆虼蚤树的树叶盖在泥制毛狗上面烧,爆虼蚤树冬天也是青枝绿叶的,放在火里烧得噼里啪啦的响,像鞭炮声,小孩子们就有放鞭炮的乐趣了。“偷青”主要是在菜地里玩耍,能让孩子们开心高兴,大人们还是舍得那点蔬菜的。还有一种说法,偷青时候从土壤里拔出一兜青菜,拔出的青菜根须保留得越完好就预示着新年里越能走好运。大人们为了防止青菜被偷,往往都会在那一天天黑前浇淋粪便。青菜根被粪便打湿,周围的土壤变疏松了,我们偷青时拔出来的青菜根都保留得比较完好。

正月十五一过,家乡的“过年”就过完了,小孩子们又要过“不甜蜜”的普通日子了。樱桃树开花了,杏子树也绽出红红的花蕾了——美好的日子怎么过得这样快呢?看着花开,想着“过年”的结束,小孩子们心里有失落,有无奈,有隐忧,更有祈盼。哎呀,有什么办法呢?要过好日子,就得先过平淡的日子,小孩子们还是祈盼着冬天,祈盼着年末,因为冬天里,就又可以念叨“高粱秆儿,甜又甜,看着看着要过年。瓢根儿舀汤汤儿,筷子拈剐剐儿”了,就真的又要“过年”了。

篇2:回忆童年过年散文

回忆童年过年散文

明天又是新年,因为老家年前翻盖,今年举家都回老家过年,算起来,已经有十七八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如果不是公婆去世,我想我现在也许还没权力回老家过年吧。虽然如此,小时候过大年的情形却清清楚楚的呈现在我的脑海里,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害我心潮澎湃。

记得每年大年三十一大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院子里到处都贴满了春联,大门上也挂上了大红的灯笼,家家户户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气。我和小伙伴则早早的换好了新衣服。那时候过年,不管日子怎么样,大人们就是借钱,也都会给孩子们从里到外换上全新的衣服,因此,孩子们天天盼、月月盼,就盼着过大年,不光可以吃好的,还可以穿好的。我们同龄的小伙伴有十多个,那时候比较封建,男女生互相不说话,因此,伙伴们绝对是清一色的女孩子。我们一般是一个一个挨着家叫,同时也在一家一家的显摆各自的新衣服,绝对不会因为你迟她早生气。人全后,我们就会在大街中央玩打沙包或者跳皮筋,或者踢毽子......哦,那时候玩得名目可真是五花八门,我数都数不过来。

到了晚上,我们又会一家一家的跑,一家一家的转,乐此不疲。到了街上,经常会遇上个顽皮的小男孩,点着一个小鞭炮,直冲冲的向我们扔了过来,于是,在一阵尖叫声中,大伙四散逃开,生怕自己的新衣服被烧个洞,可是,对于这样的恶作剧,大家谁都不会真心的怪怨,反倒觉得有惊无险,很是快活、开心。

记得每年过年的时候,妈妈都会到毕克齐买二斤黑枣、二斤柿饼子和一斤水果糖(那时候叫洋糖),每到三十晚上上过香、吃完面以后,我便会自己从柜子里抓上一把黑枣、两个柿饼、几颗糖,装在衣服兜里,兴高采烈的随小伙伴去跑大年。那个柿饼子和黑枣真香,以至于现在每到冬天都会满大街找卖的,不是为了吃,好像就是想寻找一下小时候的感觉。

大一点的时候,记得爱霞的哥哥结婚早,因为是同龄人,她们家便成了我们的根据地。因为年龄大了的原因吧,这时候同龄的男女生也不那么封建了,男女生便都会聚在她们家,随便谈论、打扑克、跳舞,一直到半夜接神的时候,大家才会恋恋不舍的分手。

接神是每年过年最最隆重的仪式。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和初一晚上十二点左右接神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爆竹不断,那个噼里啪啦的声响,震耳欲聋、此起彼伏。有时候村与村接神的时辰不一样,往往就会听见炮竹声一个村一个村的轮着响,就像轮流比赛一样,仿佛响的越多、越响,就说明日子越红火。每年接神的时候,父亲负责点旺火,火点着后,父亲会拿个盖帘使劲的扇,烟雾缭绕的'炭火不大一会就会熊熊燃烧起来,很是壮观;母亲和姐姐负责煮饺子、收拾家;弟弟和哥哥呢,一个在忙着给各路神仙上香,一个则从凉房端出一大筛子二连炮,一个接一个的放。我战战兢兢地挨近旺火,想烤烤火,人家都说考旺火一年旺,可是没一会,我就会被震响的二连炮吓的躲回到门口,想看放炮,却怎么也鼓不起勇气打开门,只好隔着玻璃往外瞅。

接神吃饺子也是一项比较神圣的事情,因为饺子里包着一个硬币,谁吃着就预示着谁有福气,来年一切顺利。等旺火点旺了,鞭炮响过后,饺子也煮熟了。刚捞出来的饺子先要敬祖先、敬财神爷、马王爷等各路神仙,然后才会端盘上桌。于是,我们孩子们往往会在几个盘子里挑着吃,看看哪个更像包着硬币。这时候,大人是绝对不会怪怨的。可是,在我的记忆中,我从来都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接神以后,也就是上完香、放过炮后,就不允许大声喧哗了,因为各路神仙都接回来了,不能惊扰它们,更不能吵闹、讲脏话,还不许随便往地下洒水,于是,在这时候,连最调皮的孩子也都会变得很乖了。

大年初一早晨(有时候是初二),全村人便会牵着骡马到村外迎喜神,男人们端着喜神的牌位,还要敬香,小火子们有的负责放鞭炮、有的负责敲锣打鼓,女人孩子们也都穿戴整齐,出来迎接。这时候,锣鼓喧天,忙了一年的人们便彻底进入进入新年,互相打招呼祝福。等迎喜神结束后,大人孩子,该拜年的拜年、该玩的便又凑到了一块......

要说过年,我看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一切都像昨天发生的一样,都已经深深的长在了我的脑海里,永不消失,虽然时隔将近二十年,但童年过年的情形我永远都不会忘怀。哦,难忘的时光、难忘的童年、难忘的点点滴滴......

篇3:散文:童年过年的乐趣

散文:童年过年的乐趣

童年时期,最快乐的时光莫过过年。虽然回忆起来,很难说出哪年的年过得最有意义,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但那色彩斑斓的年确实让我们在童年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享受到了快乐和幸福。

尽管民谚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但年味极浓的时间还是在除夕前后几天。除夕那天,当红红的对联、祈福的门神贴起来,欢快的鞭炮响起来,年的味道就像漫空的红霞,雾一般的轻盈的漫过来,厚厚地罩在屋场上,绕在住户里,弥漫在人们的心中。小孩当然是最先感受到这种快乐的,也是全身心陶醉于这份快乐的。除夕清晨开始,就跟在大人身后忙乎不停,包括贴春联。那时,不像现在可以买到内容丰富,大大小小的春联,都是用红纸请人写的。父辈们都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人,能用毛笔写出象样春联的人更是凤毛麟角。然而,我们村子上有一个在旧社会当过先生的文化人,毛笔字写得周正,又会吟诗作对,只是平日里因他是地主出身,成份不好,人们为了“划清界线”,都不太敢亲近他,他也显得沉默寡言。但到了过年写春联的时候,村子上的住户都去找他帮忙。先生从不推辞,不管谁家送去红纸,他都很热情接下来,郑重地对待,聚精会神的.写,字写得端庄好看,遒劲有力,自然洒脱。我家的春联都是除夕当天才请他写的,先生接过父亲送去的红纸,铺在桌子上裁好,戴上眼镜,然后搦笔濡墨,凝神屏气,默念着心中的楹联句子,一气呵成。我常在旁边看得入神,对先生能写出漂亮的毛笔字很是敬佩、羡慕。后来上了学,先生边写,还边考站在旁边的我认春联上的字,认准了他就表扬我,不认识的,就耐心地教我,很像个老师的样子。

简陋的土坯毛草房,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就像女人脸上搽上了淡淡的胭脂,有了动人的色彩,焕发出了别样的韵味了,节日的味道就被火红的春联渲染起来了。看到家家户户门上贴的红对联,装扮出节日浓厚的喜庆气氛,心中很感念首创贴春联的先人,他不但增加了过年的文化内涵,还增添了过年的喜庆色彩。

过年最激动人心的是除夕夜。新年将至未至,小孩充满幸福与期待,在享受平时无法享受的可口菜肴和糕点时,把浓浓的亲情渲染得满屋子萦绕。那时没有电视,更没有春晚,但丝毫觉不出单调乏味,一家人坐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小孩更有释放不完的快乐,成了除夕夜的中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春晚,大人小孩都围着看电视,春晚便占据了除夕夜的中心,把一个重亲情、享温情的除夕夜给冲淡了许多。

过年对小孩来说总有很多好玩的事儿,其中最让人手痒 的莫过于放鞭炮。那年代穷,放鞭炮也成了小孩一件奢望的事,想不到成挂完好的鞭炮玩。大年初一鞭炮声把我们从梦中吵醒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起床捡鞭炮。等父亲放过开门的爆竹后,就飞快地跑出去,和村子上的小伙伴们汇集在一起,到已燃放过鞭炮的人家,捡拾没有炸响的“哑炮”。先是用脚踩上一遍,是实心的证明还有火药,有利用价值,赶快捡起来放进口袋;一踩就瘪了的,证明没有火药了,就弃之不要。我们跑了东家跑西家,直到把个小村跑了个遍,口袋装得满满的才回家。

吃过饭,小伙伴们聚在一起,就一心一意放起鞭炮来。捡来的鞭炮捻了短,放起来有一定危险,有的刚一点燃,在手上就炸开了,常炸得手麻,耳鼓“嗡嗡”作响,但我们毫不畏惧,玩性不敛。有时还变着花样玩,有的把鞭炮插在墙缝里放,把土坯墙炸下一些土;有的把几个绑在一起扔进铁皮筒里放,炸得铁皮筒轻轻跳起来;有的把鞭炮插在湿泥里放,炸得泥沫四溅;有的把鞭炮扔到鸡群、狗群里,吓得鸡飞狗叫,大人见了,就会一阵责怪。

过年的时候,总希望日子过得慢些再慢此。因为,这段时间总有些好吃的东西不离嘴,也不用上学,不用写作业,还不用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的只是小伙伴们在一起忘乎所以地疯耍和快乐的心情。然而,过年的时光,就像白马过隙转瞬即逝,刚过除夕、初一,转眼就到了初七,过了初七,很快要到了元宵,元宵一过,年也就悄悄地从身边遛得无影无踪了,我们又开始了一年漫长的等待。

因为等待,因为心中有憧憬,日子便朝着目标在希望的伴随下前行。

篇4:过年散文

关于过年散文

【一】

过年前,工作上,看望,慰问,忙得不亦乐乎;生活中,购物,拜访,也是尽快完成。为的是平平静静、安安稳稳过个年!

除夕这一天,传统的佳节。

一早,是格外的清静。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行色匆忙的动静。人在床上,什么也不去想,什么也不想做。似乎早饭都没想去用。一直到中午时分,偶尔会有鞭炮声响起,可是,并不多。父亲在世的时候,是中午吃年饭的。就在自己家里做。而吃年饭的时候,是一定要放鞭炮的。

忽然觉得,没有父亲的春节,好象有点不同。去年春节,跟父亲一起吃年夜饭的时候,是在一个大酒店的大厅里,几十个家庭团聚在一起,倒象是电视里看到的团拜那样的场面,感觉也有些特别。今天的年饭,父亲已经没有坐在身边,可是,我们还是给他留了一个位置,碗筷酒杯一应俱全,夹菜倒酒程序不少。心里没有伤悲。

年饭跟平日里没有多少差别,鸡鸭鱼肉,平时都吃,吃到大家都说,该多吃些素菜了。可是,过年还是要吃鸡鸭鱼肉的,好象是一种象征似的。只是,吃的时候,不敢多吃而已。

倒是信息很热闹起来,从午后到除夕夜的钟声之前,一直有信息钻了进来。以致想看看信息的内容,几乎都不可能。因为,在我还来不及按打开键,就被下一个进来的信息冲掉。只能看到信息那个信息模样的功能键上显示出未读信息的数量,几十,一百,二百,不断往上滚动。我也想抽空给朋友发信息,也是经常被进来的信息搅局。我只好选择了一个群发的模式,可以在几分钟的时间,完成所有信息的发送。原来想做些个性化的选择,现在也只能一键全搞定了。这样有一个好处,不必担心有哪个朋友被遗漏了。

年夜饭之后,孩子们要去看电影。大人们围在桌子前,摆开了架式,准备大战三百回合。春晚的节目,把电视机开在那里,有好听的歌或许随便听听,好看的舞蹈或者小品,也没有看全。突然就觉得悲哀起来,原来这么崇尚的春晚,怎么就沦落到这步田地了呢?其实,这也是资源太丰富导致的结果。如今的电视,百花齐放,五彩缤纷,什么样的节目没有?这也象我们桌上的菜肴一样,应有尽有,胃口已经没有刺激我们的神经中枢,因而没有冲动的.食欲了。

过年,跟平常的生活差不多了,只是感觉上多了一些年的成份而已,只是多了几个游子回家团聚的暖意而已,只是多了一份对逝者的怀念而已。

【二】

这次过阳历年,也是不同寻常。

元旦前一天,朋友邀我一同去洗心禅寺参加新年祈福法会。对于辞旧迎新这种形式,我本来是没有太多想法的。不就是一个时间的更迭吗?无论怎样的形式,时间都会自然过去。如果没有友人的邀请,我或许就在自家的书房看书,或者在客厅看文艺晚会。如果有安排喝酒、唱歌什么的,我也是可以的。

最后,我选择了去参加祈福法会。因为,这毕竟于我一种陌生的形式。而且,这个年是没有父亲的年,已经没有老人需要我的陪伴了。

在的最后一天,在佛家里称之为圆满的日子。我和朋友早早地来到洗心禅寺。虽然这里离我所在的城市约一小时车程,可是我们把路上可能出现的阻碍,留了很多的余地,为的是不要让这种祈福留下缺憾,那会影响一年的心情的。

寒冷的冬夜,可以让我们看到呼吸出来的白气了。洗心禅寺围墙外面,早已停下了密密麻麻的小轿车。看来,我们算不得早的了。禅寺的围墙是很现代的,在禅寺前面的广场高架灯的照耀之下,那浅色调的围墙,那造型别致的形态,就象是一个公园。这里是一个近年来兴修的禅寺,因了一诚法师的发愿而建成。

一诚还是小和尚时,于1948年在此出家,当时这里叫做洗心庵,八年后离开。成为法师之后,他常提知恩报恩,对自己出家之初住了长达八年的寺院,一直念念不忘。历史原因,洗心寺旧址早于1958年就荒废了,后来已片瓦无存,被附近人家种了蕃薯.法师听后就有了恢复的愿望。直到新世纪伊始,因缘成熟,已经身任中国佛协会长的一诚长老发愿重建洗心禅寺。从10月开工到现在已完成第一期工程,并于12月28日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开光法会。

这让我想起了南岳广济禅寺的宗显法师,开创“禅意人生”修炼营的佛家高人(不知是否高僧)。他是一个70后的年轻法师,他居然也是发愿要重修广济禅寺,继而东奔西走筹划,一期工程已经初具规模。他还发愿要把佛家思想引入到尘世民间,把佛教的积极理发扬光大,造福社会。“禅意人生”修炼营就是这样一个载体。他们都有自己的寺歌、网站、LOGO,有着很多的现代元素。

夜幕下的洗心禅寺一眼看不完整。依次往里面走,看到的是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左厢为虚怀楼、西归堂、鼓楼、禅堂和方丈楼;右厢是云海楼、客堂、钟楼、斋堂和尊客寮。整个殿宇回廊相衔,融殿、阁、堂、房于一体,庄严古朴,气势恢宏,金碧辉煌。尤其是悬挂在殿楼之间的彩旗,随风瓢摆,就像藏家佛教一样,在这里无疑增添了一些喜庆的气氛。

在藏经楼旁边的一个殿堂里,我们有幸看到洗心禅寺妙华法师泼墨挥毫作画。画荷叶的时候,动作迅疾,几个弧线就是圆圆的意向荷叶了,画荷的杆及荷花时,看似信手拈来,却又显出精细。法师画完几笔就抬头把玩,沾墨,脸上是一片微笑。引得众人纷纷站在身旁与之合影,沾得灵气。

晚上9点,在禅寺前面广场的篝火晚会开始。10点,我们几个朋友作为击鼓嘉宾被安排在进入三门殿左侧虚怀楼等法师给绶带。殿堂里安排了108个座位,我们按照排序依次坐好。以佛堂佛像为中轴,单号坐在一边,双号坐在另外一边,我们几个朋友因此被分开安排在两边坐着,法师进来,和蔼亲切,在念就一段经文之后,依次为我们披上绶带。绶带是黄色的,做工很精致,走边绣字“洗心禅寺祈福法会”,还绣有各自的序号。当法师走到我面前时,我感觉到一种庄严,当绶带披在我身上时,我体会到一种神圣,情不自禁双手合十,接纳这种福祉。

有穿着“洗心义工”背心字样的人,举着牌子,按分组分别引领我们到天王殿旁边的一个楼上去击鼓。绶带在身,分外醒目,使得我们这群排队去击鼓的人显得格外齐整。已经有击鼓的声音在响起了,有人在数数,听得出每人击鼓四下,而且是有节奏的四下,前面两下比较慢,后面两下急促些,几乎是连起来的。等到我来到鼓楼时,才发现是法师和义工在指导着。一个大鼓约两个人那么高,两个鼓槌有两尺长,一头扎着红绸子,是击打鼓面的。结果鼓槌,法师说,击鼓四下,象征“吉祥如意”,后面两下稍快。我满怀神圣,凝神聚气,击打着大鼓,默念着祝福......

随后,我们在义工举着的“第三组”牌子的带领下,在大雄宝殿旁边接受妙华法师的摸顶仪式。义工们唱歌“大悲咒”,我们在香烟缭绕的氛围中,虔诚地接受法师的赐福。走出殿堂,看不到义工的牌子,我们的队伍解散。再看时间,11点50分。离羊年只有10分钟时间了。

随着人流往外走,看到很多人在吃八宝粥,才想起有这样一个内容。因为披着绶带,可以享用进屋座位吃粥的好处。于是,几个人进到屋里吃粥。吃着吃着,外面鞭炮齐鸣,礼花炸裂的光亮忽暗忽明。有人说新年到了,我们不由自主地高声欢呼——新年快乐!

我们的这个时段,是一碗粥吃了一年的,年尾吃着,年头还吃着。于是,想起第一时间给家人、朋友发送祈福信息。相信这一信息,一定会给他们带来新年的喜悦、满足。

篇5:过年散文

又一个新年来临,似乎少了些许期盼,多了几分落寞,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的街道,不禁想起小时候的过新年。

记得小时候,从农历11月开始,有的甚至更早就开始杀年猪,那时农村家家都养猪,杀猪这天请很多人帮忙,早晨就开始忙活,一群人有说有笑很是热闹。结束时主人都要做一顿丰盛的饭菜招呼客人,肉除了当天吃的以外,其余的全熏制成腊肉,用于来年食用。

每逢春节前,我家如同所有家庭一样,办年货是重中之重,除了要买很多吃喝用具外,母亲从月中旬开始就自己手工做豆腐,豆芽,灌香肠,豆腐干。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慢,从放寒假就开始期盼过年,一天天倒数,终于等到年三十了家家张灯结彩,接下来就等团圆饭了,我们一大家子(爸爸的弟兄们)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丰盛的饭菜虽然平时偶尔也吃,但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似乎连味道也变得更可口了呢。尽管那时物质匮乏,但内心的小幸福多到爆表,一件件年货,一份份平安,一桌桌饭菜,一家家团圆。而今,各种花样的食物,玲琅满目款式新颖的衣服,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不变的是心中对于团圆的那份期盼。

篇6:过年散文

踏进腊月,每个人的心好似都开始恍恍的期盼春节的到来,但心里又好似都明白期待的并不是过年,多是因为不用上班吧,出去旅游或者纯粹的放松。

我钟情于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因为它存有我们小时候的美好回忆。印象中,腊月一到人们便开始掰扯着手指头数日子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张罗年货,每到这时候都有一次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全部扫一遍,完了再用抹布擦一遍,这样可以扫走一年的旧气,迎接崭新的一年,早早的都能闻到浓厚的年味。

真正到了三十这天,人们就更忙碌了,大抵心也会更加欢喜,女的都在厨房里准备着年夜饭。

母亲们在厨房进进出出有说有笑的忙着,而父辈们都在张贴从前门到后门以及家里大大小小门上的对联,包括贴门神、土地神、财神等各路神仙的年画,寓意是请神来家过年并保佑全家老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小孩子充当的角色一般就是打下手,偶尔帮忙拿个年画,还必须得小心翼翼的,生怕弄破了,神仙爷爷会生气。什么都不懂的我们还爱跟在大人屁股后边,把一幅幅贴好的对联读出声来,却总是分不清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因为年龄,跑腿儿的小事都是我们干的,一会向隔壁婶婶家借个凳子,一会又给对面爷爷家送个东西,觉得自己忙的不亦乐乎。贴完对联后,家中男的无论年长年少都得去给祖先上坟,女的不允许去,这是历来的习俗,那时候的我还总是抱怨为什么不带我去。

要去祭祖必须得端上要敬的烟、酒、茶;烧的蜡烛、香、纸,我想是要给祖先也送去过年用的东西吧,当然这不过是人们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也是精神上的一种寄托而已,但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一种仪式,现在想想这便是我们的根,有了它即使生在何处也不会忘记寻根。等到祭祖回来后,臊子面也差不多做好了,捞上一小筷头到碗里,再浇上一大勺子滚烫的臊子汤,冒着热气,香味扑鼻而来。孩子们之间还有一个乐趣,那就是比谁吃的多,有时候一人能吃十几碗,最少的也要吃个七八碗,到现在我都在怀疑自己当初那惊人的饭量。

吃完饭后,会备些瓜子、花生、糖果,长辈们都围着桌子烤着火炉,一边看着春节晚会,一遍喝酒聊天,偶尔会听到他们谈起孩子以及他们的学业,年轻人都另外围起一桌玩起了扑克牌,对于小孩子来说任何时间都会是游戏时间,任何场所都可能会变作游乐场,在他们的脑海里过年就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收,有零嘴吃就十分满足了。这样便可以甜腻腻的度过整个寒假。就这样几代人各自为营热闹的守着年夜,直到凌晨十二点大家都一起到大门口放炮竹,那时候不比现在,放的是烟花,每家几乎就是三两捆鞭炮,几个大炮竹已经算是好的了,几乎同时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让深夜的村庄又热闹起来,再来几个冲天炮沉重的轰隆隆接连响起,这便是春雷的声音。孩子们会在放完的鞭炮灰中去找还未放燃的炮竹,有的断捻子的俗称“瞎跑”。

现在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慢慢提高,每天过日子就如过年一样再也见不到像《腊月歌》中唱到的那种景象,所以过年就跟过日子一般了。

篇7:过年散文

过年,这是一个普通的、又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别人家是如何渡过这个年关的?李正方不知道。但是,自已每处在年关时的状况,自已当然清楚。是呵,一年到头有多少事?又有多少事需要在年关前处理完毕?中国人的习惯,年,是以农历年算的。所以,有很多事,都要在年前处理完毕。就是你自已想拖过年,别人也会找上你在年前解决,特别是经济账务一类的。这是中国人的习惯,是一项延续了多少年的习惯!电影《白毛女》正是这个传统习惯的反映,债主要账,欠账的要想着如何渡过年关。因为,就是再多的账务,只要过了年关,在年关过后很长一段时间,很少有债主追着要账的。这也是中国人一个比较普遍的习惯吧!这个习惯相当有道理。你想,刚过了年,你债主总要让人家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奔头?就好比农民,人家要留些钱作春种用;或者做生意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多多少少要有一定的资本才能开展生意;你债主将这些钱要了去,这不是要人家的命了?因此来说,这年前的解决要账一类事务,也反映了中国人富有的人情味。用一句流行语,这也是人性化的体现。

李正方没有债务上的事务,但是这不代表他就没有烦心的事了。多年前,每逢过年,李正方也要为一些债务烦恼。欠了人家的钱,虽说已到了年关,不能还上,但是你总要对债主有个交代。还不上钱,话总还是要说的,不然,债主心里也会不平衡,因此他绞尽脑汁也要多多少少的还上一些。就这样,每年多少还上一些,几年下来,李正方总算是无债一身轻了。可是,每到过年,诺大一个家庭,这过年是不会省心的.。很多事都需要李正方操劳,当然,这不是体力事,他只需要多动动脑筋就行了。

李正方要想的是,在过年时,如何让整个家庭在过年时热热闹闹,又要体体面面的,不致于让亲戚朋友闲话,又要不多破费,毕竟过年只是几天的事,一年三百多天的平常、普通日子还是最主要的。

已经多年的年夜饭不在家里吃了。事情也真是无奈,一大家子在过年时都聚在一起,总共有十七、八个人,现在居住的都是商品房,而商品房的面积一般也就是一百多点平方,这怎么能容下这么多人?因此大家一商量,干脆就放在酒店里算了,虽说这样一来,年味要少了很多,不过反过来也轻松了很多。以往,年夜饭在家里,老伴在吃年夜饭那天,不知有多操劳,现在要轻松多了。到了吃饭的时间,几个小辈驾车过来,将人载到酒店,只要坐在饭桌上,人到齐了,一声令下,服务员马上将菜端上来。酒和饮料是自带的,这也比用酒店的要少化费很多。虽说是过年,但是该省的地方还是要省。

往年在家吃年夜饭,虽说这是个大团圆饭;但是不可能一家子同时端起筷子,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一桌的菜要慢慢的一碗碗烧出来的。如果等全部煮好了再用餐,早先煮的菜就冷了。所以过年时,老伴是最忙的。等大家吃完了饭,这一大桌还需要收拾和洗抹,等到全部收拾完毕,中央台的春晚早已一切始了。

现在在酒店吃年夜饭,等大家都吃完了,一大桌菜所存不多,但总有几只大菜完好如初,这在年青人眼里,吃过剩下的就算了,但李正方是不会随便浪费的,他让服务员拿来塑料袋,一盆一盆的倒进袋里带回家,要知道,这几盆剩菜也要化上一百多元。拿回家可以食用几天呢!

但这仅仅是一餐年夜饭;大家都到酒店,从进入酒店到用完餐,再长也不过是三、四个小时,这些都不用李正方操心。

过年的节日,从过年前开始到年后,一般再节简,也要十多天,就是按国家的节假日算也要近十天。你总不可能在这段时间里天天上酒店?中国人的习惯,春节期间都要走亲访友,难道你能将每个上门拜年的亲友都带进饭店?不说花销,在礼节上也不对,毕竟,在酒店里少了一份亲情和年味!所以,在年前一个多月,李正方就要开始置办一些年货,和一些传统的春节期间饭桌上大家都喜爱的食品。

首先,他要买一百多斤的白菜,这种白菜细长,是江南地区的特产。白菜买回来,要放在太阳下晒一晒,等新鲜的菜有点蔫了,再用一只缸,将白菜一层层的摆放进缸里,每放一层白菜,要洒上一层盐,然后,人爬进缸里,赤脚踩,要等到菜里的汁水出来了,再放下一层菜,全部白菜踩完了,上面要放上几块大石头压住,然后要经过半个多月,这白菜就成了腌菜了,味道很鲜,江南人一般在冬天,都喜欢食用。取缸里腌好的菜,洗干净,切成段,放在锅里炒,早上吃早饭时,就着泡饭,一餐早饭就吃好了。或者,将腌菜洗净,切成段,放上一些猪肉和冬笋,点上火锅,慢慢的煮,味道鲜美,江南有很人多天天吃都不会厌烦。有时,一段时间不见这道菜还会想念。李正方就经常的想起在改革前,过年时农家杀了猪,用腌菜和刚割下来的猪肉,煮上一大锅。杀猪的人家,会请上队里的亲朋好友,大吃一顿。这肉和腌菜的香,至今不能忘去。

还有就是买上几十斤猪五花肉,放上盐揉搓,然后用一个盛器放上半个多月,等肉腌透了,再取出用清水洗净,用绳将肉一块块系好,放在冬日的阳光下,晒上几天,等到肉里的油一滴一滴的掉到地上,这肉也就晒好了,然后挂在家里通风的地方。等过了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之后。取一块,用刀切成一片片,放在盆子里,等煮饭时,放进电饭煲蒸,吃饭时这一盆腌肉香气扑鼻,味道特鲜。它不同于其它地区的腊肉,它有一股香和鲜,它的缺点是放的时间不长,容易坏。到了现代,人们普遍用上了冰箱,于是人们也用来存放腌肉,这样放上一年也不会坏。但在食用时,这肉少了一份香。不过这不能改变人们对这腌肉的喜爱到了春天过后,有时,在高兴时,取出一块腌肉,慢慢的将肉切成丁,再用存放在冰箱里的碗豆和肉丁和在一起在锅里炒,等腌肉炒出油,再放进电饭煲和着糯米煮,在当地,这被称着碗豆糯米饭。因为肉是盐的,所以这饭也是盐的,所以不用其它蔬菜,好吃,又经济实惠。李正方的表弟在广东办厂,广东地区气候不适宜腌肉,有时家乡的亲友去他那里,带上一、二块腌肉,他的表弟不知有多高兴。

这二件大事办好了,还要为春节的菜桌增加一些备货。因为在春节,菜市场的价格高昂,自已能备的就早早的备一点,一是便宜,而来家里随时能取出,也方便,不至于来了客人,要赶菜市场,价格贵不说,还不方便。这些桌上的菜也普通的很,无非就是一些鸡、鱼、鸭以及一些猪内脏。现在国家的三公控制了,不然,每逢春节,李正方都要为家里人拿回家的海鲜洗上几天,那些东西都是公款,不化钱,当然,也为春节饭桌上增添一些色彩。但是,也为李正方带来不少的劳作。现在好了,公费控制了,这些免费的海鲜没了,李正方轻松了不少,同时,他觉得,现在的年味也比以前要浓了很多。人们总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鲜虽好,但毕竟不是当地特产,李正方还是喜欢当地的风味特产。

李正方有些烦心,过年的年夜饭不在家里过,而一定得去饭店!可是,烦归烦,又能奈何呢?现在的家庭不都是被蜗居在这小小的商品屋里么?当然,也有住别墅的,但那得有钱,而这真正有钱的,毕竟是少数。李正方不是少数,他只是大多数中的普通一员。因此,这“烦”也只是仅仅而已!

篇8:梅雨时节散文

半夜,一声巨雷把我从朦胧睡梦中惊醒。或许是雨下得太大,窗外模模糊糊,什么也看不清楚,只有茫茫雨雾在眼前晃来晃去。

杂乱的雨声噼噼啪啪重重打在地面上,这响声,驱走了我所有睡意。

本想写点东西,可渲泄狂放的雨让我不知从何入笔。

天亮时,雨才慢慢收敛。天空昏昏沉沉地泛着褐黄色,路人仍然打着伞。

我走出大门,在小花园独自散步,只感觉身上黏黏糊糊的,空气又闷热又潮湿,好像要把汗水全部封闭在皮肤里,不让丝毫喘息。

一会儿太阳从厚厚云层里射出几缕无力的光,天空欲晴又雨,欲雨又晴,似晴似雨,像孩子的脸,变来变去,全然不顾你的感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每逢江南梅子黄熟之时,黄梅雨总会如期而至, “雨霁初晴斜阳出,无风挥汗未觉舒”,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梅雨总是年复一年地到来。

我虽然不喜欢梅雨时节,然而,喜不喜欢只是一种意愿,设身处地想想,即使气候再浮躁,只要淡定,内心应该总是平和、宁静的 ......

篇9:梅雨时节散文

一直很喜欢雨的我,终于盼到了梅雨时节的到来。我对雨挚爱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小的时候就对雨有着深深的爱恋,我喜欢看雨、听雨、甚至淋雨,更喜欢听着雨声入眠的感觉。我比较偏爱乡村的雨,乡村的雨中有泥土的芬芳;有雨打芭蕉的节奏;有瓦屋的清亮;有被雨水打出的点点泥花;有遍野的绿和清清的池塘。随着梅雨时节的来临,在城市生活了许多年的我,很想回家乡,去感受、去回味家乡那没有喧嚣与雍容的雨,家乡的雨有的只是平静、古朴和清新。

四季的雨是各有千秋的,春雨轻柔绵长;夏雨粗犷豪放‘;秋雨细腻;冬雨冷峻,在四季之雨中,我最爱是春末夏初的雨,也就人们常说的梅雨。梅雨时节的雨,有春雨和秋雨的绵柔、细腻,又有夏雨和冬雨豪放与冷峻。有的人却是不喜欢梅雨时节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梅雨下起来好像总是没完没了的,三两天是常态,十天半个月也不足为奇,但是,对于我这个偏爱雨的人来说,那当然是件不可多得的好时节。

赶在梅雨时节,我决定回一趟家乡,一是去看望仍在老家生活的母亲,二来呢,可以欣赏、回味乡村梅雨时节雨的优雅与豪放。

坐在车上的我,透过车窗,看着阴沉的天空,像是可以拧出水来,我知道,雨已经离我很近了,心里有说不出的快意和欢喜,随着车子快速的前行,我的思绪依然回到了小时候。

那时候,每到梅雨时节到来时,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总会光着脚丫子,在雨中嬉戏玩耍,从清晨一直到夜幕降临,很多的时候,大人喊我们吃饭,往往当成耳边风,这时,等着下地插秧的父母们,总是会拿着小棒子像赶小猪似的把我们赶回家,有几个顽皮的小男生,甚至被父母拽着耳朵拎回家,这时候,我们这一群像刚从土里转出来的知了猴子一样泥猴子,又总是会笑的前仰后合。

我们拿着小铲子,在雨中的小树林里挖知了猴子,在柳树、春树、桑树的枝干上寻找天然的木耳。知了猴子是蝉的幼虫,蝉在蜕变成蝉的'之前是生活在泥土里的,知了猴子和木耳都是我们最爱吃的天然美味。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便爱上了雨。

忘不了,在雨季趴在自家小草屋的窗台上,看雨从天空中洋洋洒洒的落下来的飘逸,听雨打在树叶上发出的沙沙声的美妙,忘不了,和小伙伴们在雨中疯玩的快意,忘不了,一群泥猴子头抵着头,在树下专注地看着一只知了猴子演变成蝉的过程,那分分秒秒的变化,让我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长大了嘴巴,我们惊奇这小小的动物蜕变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妙不可言。

当汽车把我带到家的那一刻,雨也和我一起来到了我的家乡,开始是那种丝丝的、柔柔的细雨,而后渐渐的大了起来,也许雨也是有灵性的,知道我爱她们,所以她们也爱着我,柔柔的雨儿斜斜的围着我,亲吻着我的头发、脸颊、手臂、衣服。

母亲从我的电话里得知我要回家,可能是怕我被雨淋着吧,早早地拿着雨伞到车站接我了,看到我下了车,忙不迭的递给我一把伞,我接过母亲递过来的雨伞,并没有要打开的意思,母亲打着伞,只说了一句别淋着了,就没有在说让我把伞打开的话,因为她了解她养大的女儿,小时候就有爱淋雨的习性。

和母亲一起走在雨中乡村的路上,路的一边是村庄,一边是田野,村庄已不是我小时候的村庄,小时候的村庄是草屋、瓦房、泥土路,现在的村庄是楼房、别墅、水泥路,田野还是那片田野,虽然下着细雨,赶时节的乡亲们,还是在田间插着秧苗,一块块白茫茫的水田,在乡亲们一步步后退的过后,变成了绿油油的一片秧田。那绿油油的小苗儿;田埂地头的草儿;远处的小树林;还有我们的小村庄和田间劳作的乡亲,都被完全笼罩在蒙蒙的烟雨之中,美轮美奂的感觉,好似一副细雨中的乡村泼墨画。一路上,不时遇到认识和不认识的乡亲和我打招呼,久违的亲切与温暖,像我喜爱的细雨,瞬间浸入我的心田。

母亲居住的还是父亲去世后,弟弟盖的几间瓦屋,有一个不算太大的庭院,庭院里没有打上水泥地,依然是满院的泥土,院中的那些泥土被母亲分成了一块块的小田地,在那些个小田地上,种满了蔬菜和花草,辣椒、茄子、韭菜、香葱,在雨中更显得青绿,豆角、黄瓜,一根根,一条条挂在那些用树枝搭成的架子上,像一串串绿色的玛瑙,墙边的几颗栀子花上,开满了白色的花朵,围墙上的金银花也是开得正旺,浓浓的花香飘满了整个小院,让人陶醉,我想这花香也许可以传遍整个村庄呢。我家的小瓦屋可能和村里的那些楼房相比,有些格格不入,我倒觉得有种古朴而典雅的味道呢。

天空中那灰蒙蒙的云层越压越低,像是要和大地连成一体,顷刻间便大雨滂沱,雨带着风,雨水顺着瓦屋的檐口流下,发出哗哗的声响,犹如一道白色的雨帘,雨帘落到之处,泥花四溅,这雨帘让我的视线变得模糊起来,只能听到雨水打在植物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还有落在土地上的噼啪声。大雨来得快,走得也快,不像蒙蒙细雨那样绵绵柔长,大雨停了,天气并没有放晴,天空仍有灰蒙蒙的云漂浮着,似烟似雾,还不时有细雨从烟雾中飘下。

我站在门口一看小院中的那些植物,在大雨过后,依然失去了原有的美,叶片湿漉漉的滴着水,一颗颗东倒西歪的,耷拉着脑袋,像喝醉了酒的人一样,站立不稳,韭菜和香葱一个个都趴在了地上,满身的泥水,几片小叶子昂起了头,像极了跌倒在泥地上的孩童,眼含着泪在向我求救呢。

母亲说她不太喜欢这梅雨季节,下起来就是没完没了的,有些不喜水植物,长时间在雨水中浸泡会烂根,甚至死掉的,放在柜子里衣服、被子什么的,也晒不到太阳,会发霉的,我说这才是梅雨的真正含义呢,母亲笑了。她说她倒是比较喜欢盛夏的雨,下过就走,雨过天晴,地里、家里都不耽误,这倒是有些像极了母亲的性格,母亲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干起活来,那是既快又好,为此还得到很多乡亲的夸赞呢,当然,就是因为她的心直口快,也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不少人。

大雨停歇,细雨却还是丝丝缕缕的下着,跟母亲说我要一个人到小时候捉知了、摘黑木耳的那片小树林去看看,去寻找一些儿时的快乐时光,母亲说那个小树林早被村民们砍了,在那片地建起了楼房了,就连树林旁边的那个小沟也被填平盖上房子了,我有些失望,也感到一丝的失落,本打算借在这梅雨时节的机会,重温一下儿时的那些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哪知道,已是物是人非,岁月的变迁,也让那些美好的往事,变成了一种美丽的回忆。

篇10:梅雨时节散文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又到了江南的黄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心头总是漫上一股愁绪。下雨多不方便,开车麻烦,上学麻烦,衣服晒不干,整天离不开雨伞。

江南雨,穿越千万年,但是古时没有雨伞雨衣,古人的雨衣就是——蓑衣。

这是用一种叫“蓑草”编织的像衣服一样的雨具,名称由此而来。后来人们用从棕榈树的叶鞘剥下的棕丝(又叫棕毛)来编蓑衣。棕丝带点儿油性,不容易沾水,雨点落在上边,甩几下就没了,不易脆烂。

对蓑衣的记载,早在《诗经》中就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三千多年前的阴雨天里,牧羊人就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背着干粮,整天守护着牛羊。

历代以来,还有很多关于蓑衣的诗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着诗词,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烟雨蒙蒙的江南,一个人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静静地钓着鱼,钓出了自在和舒适。

小时候,爷爷也有一件蓑衣,挂在墙壁上,看上去显得笨重,穿在身上就像张开翅膀的老鹰,黑乎乎的很大一件,穿在身上铺开来很大一堆,分量有点重,不过却比现在的雨衣更便于穿着做事。因为它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披肩,胳膊下面是敞开的,不像现在的雨衣,紧紧包裹在身上,感到碍手碍脚。另外,蓑衣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很通气,不象穿着塑料雨衣很闷的感觉。

下雨天,看着爷爷头戴笠帽,身穿蓑衣,在井边打水,去地里干活,绵绵春雨顺着蓑衣的外沿向下流淌。看着爷爷走来走去的样子,就像一只棕色的大鸟,我感觉很好玩。如果给我穿的话,我一定会拍打着两只袖子,跑得很快,象一只鸟一样飞着。我撒娇地对爷爷说,要穿这件蓑衣玩。爷爷却不让,他像宝贝一样护着,说这是你的太奶奶编的,要给你弄坏的。好哇,不给我穿,有一回趁爷爷不在的时候,我踩在凳子上,往墙上的蓑衣狠狠地拔了几根棕毛下来,算出了口气。

塑料制品普及后,紧接着就有了塑料雨衣,它穿着轻便、美观。有一回,爸爸给爷爷买了一件塑料雨衣,对他说,你不要再穿蓑衣了,太笨,太土,你没看到别人都穿上了轻便的塑料雨衣吗?爷爷不高兴了,说我就喜欢穿蓑衣戴斗笠,舒服透气,这个塑料雨衣,你们去穿吧。

有一天,爷爷坐在院子里,我又说,爷爷,下雨天周围的人好像就你还穿蓑衣呢。爷爷情不自禁跟我说起了蓑衣的来历。这蓑衣是太奶奶花了几天时间,亲手编织出来的。小时候去读书,太奶奶说傍晚要下雨,就拿出蓑衣让我带上。其它小伙伴放学了淋着雨跑回来,只有我是骄傲地穿着蓑衣回来。因为太奶奶知道,我身体不太好,经常感冒,一淋雨就要生病。白天太奶奶除了干农活外,空下来的时间就是编蓑衣,大大小小编了好几件,她怕万一她走了,我又要被雨淋湿。爷爷说到这里,停了一下。夕阳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显得格外沧桑。

爷爷又说,你不要小看这件蓑衣,“公社化”时候、“三年暂时困难”时候,“吃食堂饭”时候,农民人家要想做一件蓑衣,可是一项大工程,要请来“棕棚师傅”,好酒好菜招待,还要十几元工钱,这十几元,我在生产队里要做半个月……我这才明白了这件蓑衣的珍贵。

爷爷非常爱护蓑衣,天气好的时候,拿出来拂拂灰尘,晒晒太阳。我知道,爷爷之所以不肯丢掉这件蓑衣,是因为这件蓑衣里,包含着太奶奶对他的爱,也寄托着爷爷对太奶奶的思念。

“一蓑烟雨任平生。”我的脑海忽然浮现出一幅关于爷爷一生的画面,披着蓑衣,栉风沐雨,把一生的酸甜苦辣都付之于那片土地,有滋有味地做了一辈子农民。

如今,蓑衣早已远去,很多庄农人家可能也已经拿不出它了。蓑衣,在人们的记忆中变得日益模糊。现在的孩子要想看到蓑衣,只能在博物馆或农家乐园里才能见到了。

流传了三千多年的蓑衣,不仅仅是一件雨具,它是几千年农村生活的回忆,是绵绵乡愁的寄托!

篇11:秋收时节经典散文

秋收时节经典散文

转眼之间,秋收时节又到,农人满怀丰收的喜悦,一年的希望,尽在此时。农人们不盛欢喜,就连孩子们也是高兴到了极致。

如今的秋收时节,不过是一阵机器的轰鸣声过后,乡村就静下来了,秋收就结束了,人们经过短暂的相聚之后,又各自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了。想起孩童时节的秋收,说起来有无限的苦楚,但也有无限的乐趣,那时候,科技还不是很发达农人们的秋收要一个月之久,孩子们也会放秋忙假,大人孩子都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小一点的孩子由大一点的孩子带着,在田间地头忙着拾秋,玩耍,捉蛐蛐,逮蚂蚱,烧地瓜。

那时候的乡村,极为美丽,人们干农活,全靠体力,机器也不是十分的多,农村的生活是极其艰难的,但我们仍觉得亲切可人,因为那里有一群不怕劳累的农人,拼命地用汗水酿造幸福的生活,小孩子虽不是村里的主要劳力,但是也是一股不容小视的力量,因为他们给这个穷困的村庄带来希望,带来笑声。

记得小时候烤地瓜和挖地瓜,至今想起来都觉得苦痛的生活中有一丝丝甜蜜。那时候物质生活都不十分富裕,小孩子们别说吃零食,就连平时家里吃香油都属于

计划经济,大人们的生活光景不景气,小孩子的生活自然也就好不到哪儿去,可是小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满足,也是最善于找到幸福的人,他们自然能从大自然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神秘礼物,比如烤地瓜,烧蛐蛐,逮蚂蚱,大人们只要孩子不哭闹,不耽误干农活,自然乐得看孩子们逍遥。

说起烧地瓜,我虽也尽力挖过几次烧地瓜的炉灶,没有成功,但也见过哥哥们挖的烧地瓜的炉灶,他们先是在空旷的田里挖一个有些倾斜的,半开放坑,然后在上面用较粗壮的树枝均匀地蓬再坑上,这样一个简单的炉灶就挖好了,再把挖好的地瓜放在树枝上,上面堆上一堆柴草或者枯叶,坑里也要放些柴草,然后双管齐下,开始点火,不一会柴堆都着起来了,孩子们围着篝火又唱又跳,在萧瑟的'秋风里,孩子们竟然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

直到篝火完全熄灭孩子们还意犹未尽地唱着跳着,直到灰烬完全熄灭,孩子们七手八脚地扒开灰堆,找到一块块煤快似的烧得发黑的红薯块,一股浓重的烤地瓜的香气扑鼻而来,剥掉外皮,尝一口,香甜可口,即驱寒又解饥,有时候大人们忙得累了,也会停下来歇歇,吃上一两块红薯解解饥,袪祛乏。

现在的秋收时节,一阵机器的轰鸣声过后,秋收就已经结束了,村里的青壮劳力就又远离家乡去大都市里去寻找自己的新生活了,只剩下老弱病残,在村子里慢慢地等待下一次的相聚。

篇12:麦收时节经典散文

麦收时节经典散文

二十年前,当“呱呱呱咕”的鸟叫声响彻田野上空的时候,我们知道小麦就要成熟了。人们便开始准备收麦子用的工具,家家户户都要赶更上集买铲子买镰刀。把铲子镰刀在石头上磨得飞快,然后把铲子安在铲杆上,把镰刀安在弯弯的镰把上。

“呱呱呱咕”,“呱呱呱咕”,这是一种什么鸟,至今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每当小麦成熟的时候,它们就会飞来,在麦田的上空一边叫着一边飞向远方,几秒钟反复一次。我始终没见过它落在哪里,或在哪里栖息停留。它们好像就是麦田的观察员,在不断地飞越田野、村庄的时候,告诉人们:麦子熟了,麦子熟了!

只要听到这种鸟声,人们便不再懒惰,就开始洒水碾场。那个时候,村子外边,家家都有一片场,不种庄稼不种菜,专门留着夏碾小麦秋晒玉米。收麦前先把场地除草平整,然后洒些水,用牲口拉个石磙把场地碾得结结实实又光又平。

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收麦时节天气燥热,常刮南风。看着还没熟好尚且半青色的麦子,夜里被燥热的南风一吹,很快变得一地金黄,突然之间全都熟透了。

一年一度的繁重的劳动开始了。

天刚蒙蒙亮,就要早早起床。早晨凉快些,能够多干活。男人用铲杆铲,妇女用镰刀割。铲到中午,还要把早上收的有些潮湿的麦秆翻晒一遍。中午的太阳像个大火球,晒得人汗流浃背。即使累得少气无力了,父母也不让我们休息一会,总是催促着说:“赶紧干吧,别等变天了,一经雨淋,铲倒的麦秆就该掉头了,捡都捡不起来。赶紧割完了,还得往场里拉呢!”

铲完一块地,就开始往场里拉。买了四轮拖拉机的人很少,家家大都是用木板车拉。木板车我们这里叫架子车,是用坚硬的槐木或榆木做成的。车下安着建筑工地常用的人力车轮。拉麦的时候,先把车轮放在一边,把架子车平放在地上。为了能多装,常常要在架子车的前头或后头绑上几根木棍,这样可以增加装载面积。

先把割倒的麦子搭成一堆一堆的,再用木叉或铁叉挑着往架子车上装。干了的麦秸秆比较光滑,不会装车的人很难装多,一亩地的麦子往往要拉好几次才能拉完。会装车的把车装得很高。装好后用绳子勒紧,找人帮忙把架子车的.两根车把抬起来,把搁在一边的车轱辘放在车下,才能拉着走。那时地里的生产路高低不平,车子走在路上左摇右晃,一不小心,费了半天苦力装好的麦车就翻了。翻倒的麦车还得重新再装,一大堆麦秸棵沉重地挤压着,拽也拽不动,等再次装上车,恨不能把人累死。

麦子好不容易拉到场里,一时找不到车碾,还得垛起来,防备着下雨。等约好出租的三轮或四轮拖拉机有时间来给你碾场了,你再把麦垛摊开晒着。拖拉机是按时间收钱的,麦秸晒得越干碾得越快,用的时间短,付给人家的钱就少。所以,一场麦秸往往要翻几遍,累得人上气不接下气的。

拖拉机来了,在晒好的麦场上碾一遍,麦秸还得翻,翻后再碾。碾过两遍后,要抓紧时间起场。起场就是把碾过的碎麦秸用叉挑起后垛起来,把剩下的麦籽麦糠碎麦秸聚拢到一块。

最后就是扬场了。

扬场必须有风。风小了麦籽扬不出来,风大了会把麦籽刮跑了。扬场可是个技术活,要轻铲高扬散得开。扬麦时铲起一锨麦籽麦糠混合物,手腕一抖抛向天空,麦皮、碎麦秸随风飘走,麦籽呈一溜线均勺散开,洒落在地上。

扬场时还需要有人配合,你扬一锨,那人用大扫箒扫一下,把没飘走的散碎麦头、麦秸秆,还有小土坷垃、石头子扫到一边去。

庄稼人最高兴的就是这个时候。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一大堆黄澄澄的麦籽,干干净净地扬出来了,双手捧起来,用鼻子一闻,那原始的新麦味道沁人心脾,当时那种心情那种感受,是城里人终生也体验不到的。

后来家家都有了农用三轮车或小四轮,往场里拉麦子不用人力车了。再后来,很多家又买了打麦机,就不再碾场了。但是收麦季节还是很累。那么多亩地的麦子要铲倒,还要装车,还要卸车,还要用打麦机打。用打麦机打麦,常常昼夜不停,一打就是一个通宵,既累又脏。出风口喷出的麦糠混合着尘土,把人荡的睁不开眼,鼻子嘴里都是土。一场麦打下来,对着镜子一照,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即使戴着口罩,口罩也会给你荡得透不过来气。况且那么热的天,戴着口罩也难受。

生活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民,真正是苦难沉重,不但有“天灾”,还有人祸,几十种农业税名目繁多,农民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粮食,一分钱不给,光“交公粮”就要交去三分之二。一年到头,种粮者反倒要饿着肚子。

如今,再也没有收麦季节的劳累了,谁也用不着购买镰刀和铲子了。村头的打麦场也都种上庄稼不再保留。以前人拉背驮半个月还收不完的小麦,现在一二个小时就给你收光打净了。大型收割机,一过去两米多宽,收得快打得净,一点土气都不沾。一仓一仓的麦籽直接给你卸到车上,熟透的麦子收下来不用再晒,直接可以去卖或入仓。再也不会让你在烈日下晒得汗水淌流,不会再让小型打麦机荡得鼻眼不分。

农村变化之大,要是搁在二十多年前谈论今天收麦时的情景,无疑是痴人说梦,打死也不会有人相信的!

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救赎了中国农民。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使中国农民彻底的告别了肩拉背驮的耕作方式,也能像城里工人一样,穿着制服去耕种土地收获粮食、水果、蔬菜等,再也没有人来收你的“公粮”了。不但不收“公粮”,种地还给你钱,还给你免费打井、修路、架电线,这些事要搁在二十年前,你相信吗?

现在,当个农民,挺好的!

母亲节里的怀念散文

踏青的优美散文

过年的散文:什么是过年

清明时节念亲恩散文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

回望我的童年时代的散文

过年散文

年里乡村的散文

夏收二三事散文

又到秋色斑斓时散文

童年的过年时节的散文
《童年的过年时节的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童年的过年时节的散文(推荐12篇)】相关文章:

山野里那抹芦苇花散文2022-08-11

傻气的村庄散文2022-11-05

家乡年的味道散文随笔2022-07-26

记录学生二三事散文2022-11-08

南瓜疙瘩散文2022-12-27

初冬阳光里的遐思经典散文2022-10-13

儿时影像的散文2022-05-04

年的遐思散文随笔2022-09-03

林清玄散文集文学赏析2023-05-11

故乡的印迹散文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