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3-02-22 07:43:3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集锦10篇)由网友“不加糖也很甜”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供大家阅读。

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

篇1: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

作者/ 肖 波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挑战性并充满了乐趣的课程,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信息技术教研组也承担了五个课题近二百名学生参加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通过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挑战性并充满了乐趣的课程,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广泛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题,我们信息技术教研组也承担了五个课题近二百名学生参加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通过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一、课题选择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兴趣、爱好和客观条件,选择和确立不同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应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学校指导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兴趣,让学生自己确定研究课题,并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3~6人不等,从选题、制订计划到分解目标、找准课题研究的方向,上述工作都由学生自己确定,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学生更加感受到作为学习的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而且,这种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每个学生的研究学习对象都适合自己的口味,因而,容易全身心地投入,积极性高。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放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一经确定,小组研究人员组织好后,接下来就是填好开题报告书,全面思考论证所选课题,简要说明课题确定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然后分工合作,各负其责,各自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在整个活动中,要求人人动手动脑,甚至动腿动嘴,有的课题要到相关部门调查访问,有的要在不同层次的人员中调查,既分工又要协作,群策群力,共同拟订,然后打印,共同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这些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完成了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研究方法的实践性,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的主动性

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教师选择的研究课题,都需要采取多种方法收集资料。比如,社会调查、走访、问卷、访谈、网上查找下载资料、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每个课题都采用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多方面、多角度、多方式收集资料,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而且都是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就摆脱了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听取的封闭的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有不少学生感慨到:这是我第一次走向社会,开始胆子小,讲话就红脸,同别人交谈也很胆小,次数多了,也就自在了,效果明显提高了,真的锻炼了自己。学生通过这种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提高了他们接触社会、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问题的

能力。

四、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平等性、民主性,更增强了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信心和勇气,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这是对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法,更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并不是教师可以袖手旁观,放任自流,而是要以平等的姿态、民主的作风和学生共同构建课题内容、指导方法,在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和共同研究中实现学习目标。

1.教师仍然要严格要求学生,特别是走出校门、走入社会的活动中,要遵守纪律,任务目标要具体明确。我们采取出校签发外出证,回来时交验收集的资料,并评定登记。

2.加强个别指导,活动一段时间,组织学生回头看,进行小结。对照课题和收集的资料,进一步修改活动计划,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到资料整理阶段,指导每一个小组写出本组活动计划,让学生有成就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师生的默契配合,民主的、平等的态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3.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提高,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对课题的研究和思考程度,这样才能提出富有建设性启、发性的意见。从学生所写的论文和参加学校课题答辩活动来看,所取得的成果是喜人的,不可小视的,也是教师所未预料到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对我们教师也是极大的启迪和鼓舞。

尽管研究性学习活动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不断改进和加强,但从实施过程及成果看,它充分展示了其生命活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开阔眼界,获取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研究性学习活动正是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这“五大解放”的思想。

(作者单位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学)

篇2:浅谈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与方式

浅谈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与方式

能否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应正确认识教师、小组成员和学生个体各自在评价中的作用和局限,构建多元主体的评价策略;在评价方式上,可采用以档案评价为主的多种评价方式.

作 者:侯艳艳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G6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评价   主体   多元化   方式   档案评价  

篇3: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

江苏省常州市新区新桥中心小学 孙伟琴

[摘要]: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整日忙碌,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拼命搞“题海战”,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想象能力愈加变得苍白,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越来越贫乏。所以课堂教学应重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把书读“活”对所学知识会举一反三。本文就是根据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的“六大解放”,针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措施和见解,着眼于如何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解放头脑,使学生敢想;解放束缚,使学生敢问;解放双手,使学生敢做、会做;解放嘴巴,使学生敢说。

美国≤新闻周刊≥上曾撰文指出:亚洲的学生忙着记忆死板的答案,无暇学习独立思考,在许多亚洲的教室里,独立思考反而起着阻碍作用。杨振宁教授也曾根据中西文化传统不同,比较了中美的教学方法:美国的教学方法注重归纳、分析、渗透和综合,是一种“体会式”教学,其优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强;而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学生有相当多的时间浪费在机械记忆标准答案上,遵循“谆谆教导”,整天忙得焦头烂额,而最终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很大,题目稍有变化,便不知所措,主要原因是缺乏创造性思维。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21世纪,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并且拥有熟练技能的人,将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才,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平时的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解放头脑,使学生敢想

俗话说:“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想”比“办”更为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开始的,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了万有引力,从而揭开了宇宙奥秘;爱迪生从小就“异想天开”,试图人工孵出小鸡,后来竟作出了一千多项发明;当今首富比尔盖茨,他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也主要是创造性思维。科学家曾言: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金钱和力量,而是由于缺乏想象。课堂上学生想什么,比教师讲什么都重要,所以教师要设计有吸引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鼓励学生的思维活动。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易受以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喜欢沿着自己所习惯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即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它的负效应使人的思路束缚,造成思维刻板、僵化,尤其是在解决新问题时,往往仍在条条框框里兜圈子,阻碍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总希望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意图去思考,要允许他们“异想天开”,不要过早的把思维朝一个方向引导,要放开学生的思维“手脚”,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假设、解释。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学生能想到更多,能想得通。

二、解放束缚,使学生敢问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言:打开一切科学的要是都是毫无疑义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指挥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 敢问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心灵的活力,如果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愿望,那么学校里将不会有一个平庸的学生”,所以课堂上当学生提稀奇古怪的问题时,千万不要认为他们是在无理取闹,当学生跟你在某一问题上有歧义时,也不要认为他们是目无师长,都“一棒打死”。 敢于产生疑问,也就表明学生已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了,所以课堂上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提有质量的问题,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解放双手,使学生敢做、会做。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日本医学博士中修三也曾研究指出:如果要培养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常常使他锻炼手指的活动。由于手指的活动而刺激脑髓中的手指运动中枢,就能使全部智能得到提高。“应试教育”体制下,由于严重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结果培养出了许多“高分低能”的诸如“鸡蛋没缝就不会吃”的所谓的“高才生”,所以课堂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学习新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发现,如人教版第九册书中图形的面积计算那部分知识,就完全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图形通过拼、剪、贴,重合、旋转、平移等来推导出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新授完后,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画一画,在实践中加强对新知的巩固。如≤圆的认识≥新授完后,可让学生画出半径不定或半径(直径)规定的圆,从而有效巩固了新知。

四、解放嘴巴,使学生敢说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语文课上知道要注重学生说的训练,但数学课上老师却往往忽视了这一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做题,而不会讲算理,碰到应用题不会分析,更不会讲数量关系,以至于严重的考试时不会审题,所以数学课也应重视学生“说”的训练,针对某一问题要允许学生有争论,甚至博得面红耳赤;允许他们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甚至是滔滔不绝……

冯克勤教授曾语重心长的指出:“无论从中国古代数学和数学教育传统还是目前学校教学现状,最大的弊病仍是把传授知识放在突出的地位,而不能把能力培养和启发思维放在重要位置”,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型的教育,习惯于背和记,随着条条框框的增多,在知道了许多事实和道理之后,创造性的思维慢慢退化,丰富的想象力变得越发苍白,他们往往能精确地“知其然”而很少去主动探索其“所以然”。正如托尔斯泰说的:“教师的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令其运智”,教师要置学生于主体地位,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他们自立学习,独立思考,保护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篇4:探索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探索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探索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当今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它也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增长点,势必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为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充分发展开辟新天地和新途径。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呢?本文就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一、深刻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实质,夯实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综合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传授”。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它具有突出学生主体性、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全员性等五个特征。显然,与传统的教学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给与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性活动的时空。因此,一些人主张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将活动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要介入,更不能干预学生的自主研究。有人甚至更为激进的试图将研究性学习完全变成自由化的学生的随意性活动。他们认为,教师的介入就以为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剥夺,只有采取不干预政策才符合研究性学习的特征。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显然把研究性学习过于简单化或程序化,其结果可能会使教学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事实上没有教师的点拨,学生的研究就可能蜕变为一种盲目行为。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他们缺乏从事研究的经验,当学生面临困境需要帮助时,如果教师奉行不干涉政策而坐视不理,不但无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来讲也是一种失职。因此要想真正引导好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深刻学习领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实质,走出认识误区,去学会扮演顾问、领路人、合作者的角色,采用适当的方式给与学生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以积极的姿态,有效的指导,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开展铺平道路。二、努力营造开放宽松的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性学习的良好课堂氛围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内源性的,要与学生的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相联系。这意味着学习是一种富含生命体验的活性。研究性课堂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对研究课题的探究实践中,亲历运用知识、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因此而获得深切的体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避免原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惯性的干扰和影响,提前认真仔细的研究好每一单元,每一堂课,甚至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提炼出适合学生进行研究开发的知识项目,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从一切有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课堂结构,精心设计课堂质疑或点拨的方式,精心设计课堂讨论内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和探究的手段和方式,精心研究组织教学的方式和策略,努力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角度,避免平淡刻板的讲授方法,尽力利用饱满的热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幽默诙谐的语言,恰如其分的比喻,赞扬欣赏或鼓励性的话语去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研究探究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做出别出心裁的答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积极有效的评价,从而达到进一步激活学生智慧和思维的目的。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把握好自我角色的定位。在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在帮助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渐进性的放手,使学生在教师有效点拨指导下,逐步摆脱外在束缚,走向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也就是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逐渐从教学中“抽身而退”,从而实现由不得不教到不需要教的无为而治的高尚境界,而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就在这种放与不放之间逐渐得到提高和加强。例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节的教学时,在指明用氯酸钾制氧气时,通常还要放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后,可让学生对二氧化锰在制氧气过程中可能起的作用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讨论结果,自我设计试验去验证探究,进而得出结论。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给与适当的引导点拨,并给与学生充分的物质准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去研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自己去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概括知识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活动者、参与者,始终扮演着课堂主人的角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会不断发展和提高。三、积极开展化学第二课堂活动,构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和平台 学习环境的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一大显著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多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即使在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今天,课堂教学因为其地位的特殊性也无法实现全部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数是倍受学生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社区生活等问题,学习强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把全体学生置于开放动态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背景、场所、媒体和方式。化学第二课堂因为具有课堂教学无可比拟的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因此更能满足研究性学习的开发要求。使学生在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多向沟通和接触中,认识世界,了解现实,体验人生,丰富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所以,教师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应把第二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和主要阵地,认真设计好第二课堂开展的内容和方式,认真组织好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和过程,让学生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生活、社会、科技、环境的紧密结合,从中获取收获的喜悦和应用的乐趣。如在讲完《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节以后,可让学生就学校或村庄周围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自我设计调查方案,小组或群体参与调查活动,并根据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或就环境污染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以及解决的措施。对这类问题的研究,不但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拓宽通道,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发挥,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认同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四、不断加强教师自身业务素养,做好研究性学习的智力储备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强,时间跨度大,空间宽阔,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研究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往往超出了教师擅长的领域。因此研究性学习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著名教育改革人士魏书生曾说:“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这应是每一名新世纪教师永不松懈的追求和必备的品质。要真正搞好研究性学习,教师一要不断学习各种先进的理论,时刻关注教育前沿的变化和动态,时刻把自己置于学习的氛围中,不断丰富、充实、完善、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做到观念上不落后。二要不断吸纳新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但要时刻关注化学学科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还要时刻关注与化学相关学科,比如物理、生物等学科的发展动态,时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技、生活、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和举措,时刻更新和充实自己,做到知识上不落后。三要不断研究提高化学教学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手段,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完善,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把教学与教研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争做专家性、学者性的教师,做到方法上不落后。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我坚信,如果我们从多个渠道、多个角度不断去探索、尝试,不断去实践、总结、提高,研究性学习一定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篇5:探索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探索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探索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当今世界性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它也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供了新思路和增长点,势必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为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充分发展开辟新天地和新途径。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呢?本文就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一、深刻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实质,夯实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综合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传授”。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它具有突出学生主体性、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全员性等五个特征。显然,与传统的教学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给与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性活动的时空。因此,一些人主张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将活动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要介入,更不能干预学生的自主研究。有人甚至更为激进的试图将研究性学习完全变成自由化的学生的随意性活动。他们认为,教师的介入就以为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剥夺,只有采取不干预政策才符合研究性学习的特征。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显然把研究性学习过于简单化或程序化,其结果可能会使教学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事实上没有教师的点拨,学生的研究就可能蜕变为一种盲目行为。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他们缺乏从事研究的经验,当学生面临困境需要帮助时,如果教师奉行不干涉政策而坐视不理,不但无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来讲也是一种失职。因此要想真正引导好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深刻学习领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实质,走出认识误区,去学会扮演顾问、领路人、合作者的角色,采用适当的方式给与学生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以积极的姿态,有效的指导,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开展铺平道路。二、努力营造开放宽松的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性学习的良好课堂氛围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内源性的,要与学生的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相联系。这意味着学习是一种富含生命体验的活性。研究性课堂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对研究课题的探究实践中,亲历运用知识、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因此而获得深切的体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避免原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惯性的干扰和影响,提前认真仔细的研究好每一单元,每一堂课,甚至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提炼出适合学生进行研究开发的知识项目,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从一切有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课堂结构,精心设计课堂质疑或点拨的方式,精心设计课堂讨论内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和探究的手段和方式,精心研究组织教学的方式和策略,努力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角度,避免平淡刻板的讲授方法,尽力利用饱满的热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幽默诙谐的语言,恰如其分的比喻,赞扬欣赏或鼓励性的话语去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研究探究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做出别出心裁的答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积极有效的评价,从而达到进一步激活学生智慧和思维的目的。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把握好自我角色的定位。在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在帮助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渐进性的放手,使学生在教师有效点拨指导下,逐步摆脱外在束缚,走向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也就是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逐渐从教学中“抽身而退”,从而实现由不得不教到不需要教的无为而治的高尚境界,而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就在这种放与不放之间逐渐得到提高和加强。例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节的教学时,在指明用氯酸钾制氧气时,通常还要放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后,可让学生对二氧化锰在制氧气过程中可能起的作用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讨论结果,自我设计试验去验证探究,进而得出结论。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给与适当的引导点拨,并给与学生充分的物质准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去研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自己去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概

[1] [2]

篇6: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工作单位:西安东方中学

姓名:汪绍平

邮编:710043

电话:029-8110

论文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审视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学科的教学仍然缺乏对创新的最基本的关注。这使得语文学科这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拓展了教学时空,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精神和批判创新的意识。

因而,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策略。

关键词:

语文研究性学习创新思维 发散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 逆向思维

创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原动力。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外在表现,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创新思维,二者密不可分。教育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轴心”,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语言作为思维交流的媒介,具有概括、传递和调节作用,它在发挥这些作用的过程中,起到了推动和调整思维活动的功能,本质上促进了人的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中小学各门学科中,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学科是语文,让学生学习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思维表达的也是语文。学生掌握了语文这个工具,学会了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以语言为工具进行表达的本领,才能学好其他学科,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创新思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般认为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而狭义的创新思维则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因而,我们通常所谓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即体现为个体在同等条件下所充分显示的与群体思维有所不同的具有创造性意义的思维活动的水平与特征。

尽管某些脑功能遗传因素也为创新思维的发生发展奠定了优劣不同的基础(如记忆力等),但总的来说,个体的创新思维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经验)、日常的思维训练(有意识或无意识),才逐步形成的。而且人的创新能力一般是以潜能的方式存在着的,需要通过人的自觉开发和积极运用才可能发挥出来。因此假如缺乏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技术手段的培养和训练,那么任何个体的思维遗传优势,也只能是作为一种原始的潜能而湮灭;而并无此种优势者,则有可能在受过创新思维方法的开发训练后,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思维潜力。目前,无论国内国外,都是在此基础上强调对青少年学生的思维开发,特别是在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研究和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腾飞,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然而,审视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学科的教学仍然缺乏对创新的最基本的关注。这使得语文学科这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拓展了教学时空,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精神和批判创新的意识。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多由学生自己选择。课题一般是开放的、未知的,其选择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己去捕捉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过程有利于强化与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生成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凡是问题的解决都是一定的创造过程,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没有可以照搬的沿袭甚至是参照的方法,因此他们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逐步展开探索。这种纯粹的探索过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创造。更重要的是,由于问题没有最终的所谓标准答案或统一答案,学生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忠实地记录着他们探索的历程,体现着他们创新意识的发展水平。

因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策略。

二、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创新思维的培养营造民主氛围。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标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恰恰能够为师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

首先,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的过程中,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问题的最终答案甚至问题本身不是预定的,都是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展开并逐步明朗化的,因此,教师只能作为一个合作伙伴、一个随时准备提供参考意见的咨询者“真诚”地关注着问题的探索过程,不可能以自己预知的答案与解决思路来百般架空、抑制学生的思维,这大大拓展了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空间。

其次,语文研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现、培植、张扬和发展,这正好符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一个扼杀个性、排斥多样性、压制标新立异、禁止自由想象的环境,一个只单纯鼓励统一、服从、规范和共性的环境,是极不利于创新思维存在和生长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衡量学生的标准不是简单的量化分数,不是铁定的统一的模子,教学的目标也不强求一律,而是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显示与发展。在这样的'“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从而能够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三、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在自主探究中完成超越实现创新。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研究性学习真正体现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几乎代替学生完成了对教学内容的一切处理过程。这种教学所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则很少关注。这样,学生的实际参与很少,充分阅读、思辨、表达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学生只需记住教师所归纳的段落大意、主题思想或解题步骤,而后在考试时能够准确地“复制”到答题纸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再加上考试中所谓的“标准答案”,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欲望扼杀殆尽。

同时,传统的知识观又将知识作为一种“客观的事实”甚至“真理”来对待。即知识是已经脱离了人的意义和交互主体性的交流过程,它不再是一种可质疑、可协商、可探索的东西,而成为一种被强加于人的外在的异己力量,知识的权威地位缘此而得以确定。创新的火花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迸现。将知识作为确定不移的“真理”传递给学生,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批判与质疑的机会,也堵塞了学生继续探求的道路,并进而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研究性学习,从选题到结题,都是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主动探究来完成的。这彻底改变了教师越俎代庖的状况,改变了授予标准答案而无视学生个人体验的状况,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与参与行为,使他们不仅能明确学习的目标,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而且能运用自己的脑髓,拿出眼光,打开心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感知、学习、理解、提高,完成主体对外在事物和自我的超越,实现创新。

另外,语文研究性学习将知识视为一种不确定的假设,一种探究过程,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探索空间,而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正是在这样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中得以生长、发展。

四、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通过培养多种思维保持独创性。

一位外国教育者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教育: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也恰恰反映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更多注重于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创新思维”是一种个体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它是多种思维方式平衡发展、复合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什么无缘无故无规律可循的思维类型。

首先,在各种思维方式中,“发散性思维”(多维性思维)对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思维活动从某一点发生,虽有隐约的总体目标却没有固定指向,可以根据直接或间接经验,作任意方向的发射;而且这种思维“射线”没有层面限制(跨越学科领域),具有所谓全方位的立体性。比较线性的、单维的形式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多维性思维)因为有极大的驰骋空间,而具备更多的创新机会。

“发散性思维”(多维性思维)的基本性质是形象思维,其思维基础是想象和联想能力。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教学恰恰强调形象思维的发掘与训练。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对所选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拓宽思维领域,开阔眼界,追求不同事物、事物的不同方面存在的联系,调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获取众多有利信息,开放性地提出多种解决方法、设想或答案,实际上就是在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批判性思维”是有利于激发创新的另一种思维方式。“无批判则无发展,更无合理的发展。”批判是创新的前提,缺乏批判思维的头脑难以产生创新的火花。“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它的基础是怀疑、观察和实验。面对“思维定势”敢于“反向思维”。具有这种思维品质的人,不易受他人的暗示,敢于向传统沿说挑战。中国古代先哲早就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批判思维以“怀疑--探究--重建”为特征,其中怀疑是出发点,探究是支点,重建是目的。

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其重要特性,它要求培养学生辨证思考的能力,不仅善于实事求是地判断是非正误,也能缜密地分析和检查自己或别人的思维与行为,做出合理评价,不被他人意见所囿,善于辨别优劣高下,善于比较,善于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善于质疑,善于提出自己公正、恰当、得体、独到的见解。

再次,“逆向思维”对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来说,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由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决定了人们在探究事物本质时可以从两极深入。正向思维方式在通常情况下,能有效地、经济地解决大部分常规问题,但需要创新时,就要求善于逆向求索。而语文研究性学习往往鼓励学生朝着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开辟新的领域,发现新的问题,以表现自己对已有知识、已有结论的超越,对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促进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近几年来,主导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虽然有所更新,但主要观念仍停留在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圈子里。主要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死记硬背、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重校内课堂教学、轻校外社会教育;重教学能力、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要深化教育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转变语文教育观念的具体措施。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上得以真正落实。而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学科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现在大家都在探讨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后有没有用,用途多大。有份资料以中小学数学为例,统计出现在所学的数学知识,将来参加工作有70%的人用不着,有20%的人用一部分,只有10%的人用得着,甚至更少。而在数学学习中所要建立的“变量”思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对人以后的工作,甚至对人的一生,影响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探究思路、方法,获得的创新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可见,通过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把教育变成学习,把学习真正变成学智慧,把培养学科能力、思维方法作为最高的学习目标。

基于这样一点,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怀有“育人”、“立人”的崇高目标,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又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尤其是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师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辨力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有望了。如果教师仍旧是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思想僵化保守唯上唯书,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即就是把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口号喊得再响,也是决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

最后,还要强调的一点是,创新教育是一个严肃的科学话题,并非把历史事实颠倒过来就是创新,也并非把是非曲直调个位置就是创新,更非把传统观念彻底砸烂就是创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就需要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更加符合实际的、更为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尽量防止进入误区,否则恐怕会误人误己,贻害不可低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月第1版。

2、“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研制”课题组。《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9月第1版

3、宋广文。《研究型课程理论与实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5月第1版。

4、卢正芝。《主体性教育模式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6月第1版。

5、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年5月第1版。

6、扬雁斌。《创新思维法》。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9月第1版。

7、苏越等。《思路逻辑创造方法》。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8、温寒江,连瑞庆。《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年1月第一版。

9、苏盛葵。《语文创新教育探索》。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8-1

篇7: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集体教学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小组学习作为一种补充,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具有显著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置于核心,与教师或与他人拥有合作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设计活动化的小组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参与到小组同学之间多元化的合作中,即独立探索,又与他人紧密合作,从而学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各项技能。在《堆雪人》一课中,我便充分开展了小组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交流和讨论是学生与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主要互动方式。在《堆雪人》一课中,涉及到了二声部的合唱练习。在合唱部分,我采用了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化合作的方式来学习。当学生在唱会高、低声部后,教师便和学生之间展开了声部合作。如:老师唱高声部,部分学生唱低声部,其余学生则充分感受二声部的和声效果。师生交换声部合作练习,当学生有一定的声部基础后,便开展生与生之间的声部合作练习。经过这样师生歙和、生生合作,同学们的声部概念已经比较牢固了,现在,再让学生去表现和声美,那可谓是水到渠成了。通过多元化合作,不仅能轻松、自然地表现和声美,而且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篇8:设计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设计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培养本科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参考MIT的微生物遗传学实验课程,并结合微生物学的'前沿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性综合实验.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责任感,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实验技能,锻炼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此外,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具备认真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作 者:刘阳 李宝盛 王海洪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642 刊 名:微生物学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MICROBIOLOGY 年,卷(期): 33(6) 分类号:Q93 关键词:综合实验   微生物遗传学   研究性学习 

篇9:如何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的确,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的精神应发扬光大。然而,时代发展到今天,生活好了,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该怎样在学生中传下去,下面略谈几点看法。

一、在学生思想上绷紧艰苦奋斗这根弦

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首先要让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熟悉它的内涵。我认为现在要乘教材改版之一“东风”,让新版本的教科书渗透“艰苦奋斗”这一主题,而且要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编排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学生在思想上也受到了启发、教育。

二、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

一个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培养。学校领导、教师固然应当高度重视,把它列入德育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作为学生受直接影响的家庭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有的学生在家里“吃讲营养,穿讲名牌,玩需高档,用要排场”,这种生活方式会给青少年带来许多危害。作为第一任教师的家长务必对其进行艰苦朴素的传统教育。

三、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劳动的习惯

根据调查,目前学生的劳动时间确实很短,有的独生子女甚至不劳动。这种现状实在令人担忧。其实,通过劳动实践,中小学生能加深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提高劳动技能,并尽快增强独立自主性,还可培养他们勤劳俭朴、勇于克服困难的艰苦奋斗品质。因此,学校要按质按量上好中小学生的劳动课。让学生多参加劳动,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方面全面发展。

篇10: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的思考

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的思考

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的思考

陕西省府谷县同心路初级中学 郝彩亮

【摘要】主体性是人的个体特征之一。在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特别重视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定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改变传统教授式教育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核心的教育观,以学生学法为根本的教法观。

【关键词】主体性;新时期;教学改革;教法观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48-01

传统的数学教育大多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要学生被动的学习,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对所有学生搞一刀切,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参与,学生就象流水线上只会做题的死板机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思考,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操,使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那么,作为广大的一线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呢?下面我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几点思考。

一、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有了一定的兴趣,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教学引入时,可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的活动。例如在学习垂直时,可联系到“大漠孤烟直”的古诗。好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小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改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枯燥无味无用的看法。例如学习无理数时,可讲一些数的发展史。学习圆和勾股定理时,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学习坐标系时,介绍笛卡尔对数学做的巨大贡献。学习圆锥曲线时,可联系生活实际,介绍数学对工业制造等方面的影响。如果忽视掉数学的历史,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如果在教学中渗透上述内容,让数学活起来,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数学史还可以让学生客观的评价中国数学的历史与现状,认清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

很多人认为数学是枯燥干瘪的公式理论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中学数学的学习中,有些知识来源于生活中。如果让学生独立地去获取知识,独立地去处理和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数学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发展。 例如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章节中的商店打折销售问题,可以让学生放学去市场商店中参与调查。同样教育储蓄问题时,也可以让学生到银行了解利率知识。学习一百万有多大时,可以让学生回家数大米或绿豆等等,这比老师单调的讲解有趣得多。这样既为本节内容的学习积累了富的感性经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过这种数学活动学生的经验较少,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或勇气的话,教师要做好相关的提示指导工作,必要时可以取得家长的支持,这样的活动如开展好了,有时让学生终生难忘。

三、开展数学小组合作讨论

数学虽和语文等语言学科不同,但也并非没有彼此借鉴的地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的探索学习过程中,要运用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教师适时的给予引导。讨论学习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初中数学生活中的数据一章,老师教学设计应定位在学生的自主讨论活动上。老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显示独立的个性。(教学论文 )教师不应轻易的否定学生的'观点,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创造。当然这里的放手决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粹的知识。我们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多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学习自主添活力。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我认为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的改革。以前的教学中,基本是采用满堂灌的方法,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反正我讲了,学生就该仔细听,课上做笔记,课后做大量练习巩固。但是,我发现有学生没有听懂,作业当然糟糕,结果当然学生厌学,老师厌教。我们应该大胆尝试,大胆创新,老师要变学习的教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自学更能提高教学教学效率,我门常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就学得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更高。但这样的弊端就是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只限于被动的听课,而不愿主动自主的学习。实际上书本上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学能力完成。学生自学后开始做点练习,不太会的又回头看看书,有时组织学生讨论一下,基本就可以达到要求了,当然有时基础差点的学生用时可能要久一点。如果把学生比喻为公路上的汽车,那么老师就是道路上的指示牌,是前进方向上的路灯。比如在学习初中数学生活中的数这一章,大量的素材是来源于生活,通俗生动,完全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学。

总之,新时期的中学数学教学中,各种教育理念多种多样,层出不穷。本质上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可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出学生的主体精神,这也许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努力方向。

外语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院(系)级研究生德育模式简论

探索主体性教学模式构建课堂教学新理念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要途径探讨论文

浅谈地理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共同点论文

商法基本原则论文

商法新编论文

试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调控

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集锦10篇)】相关文章:

教学管理与教育的研究论文2023-02-27

浅谈作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几点做法2022-08-21

谈教学反思的论文的教育理论论文2022-04-30

大学生班级教育教学管理探讨论文2023-02-12

教学管理论文2024-01-25

新理论背景下的英语教育及英语教师素质的探究论文2023-10-02

浅谈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与方式2022-10-17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2023-03-21

商法论文2022-05-08

班级教学管理论文2022-09-2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