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坛经》前世今生(集锦7篇)由网友“液态肌肉”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敦煌本《坛经》前世今生,希望您能喜欢!
篇1:敦煌本《坛经》前世今生
敦煌本《坛经》前世今生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博大、最宏伟的宝藏之一。《坛经》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宗经”;是记载了中国佛教禅宗创始者、六祖慧能的事迹和说法内容、并流传至今的最重要的禅宗文献;也是佛教里唯一一部由中国人写的被尊崇为“经”的佛书,其地位之高可见一斑。《坛经》自唐代问世以来,最初只有慧能的入室弟子才被允许书写和传授,但随着禅宗的迅速繁荣发展,《坛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流传,历代屡经增删,流传下来的主要有4种:法海本,又名敦煌写本;晚唐或宋初的惠昕本;宋僧人的契崇本;元僧人德异、宗宝两人删定刊行于世的宗宝本。在法海本发现前,宗宝本为最常见的本子。随着20世纪初叶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以及敦煌本《坛经》的出土,使人们对《坛经》的内容及意义又有了新的认识。
敦煌本《坛经》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坛经》写本,它形成于唐代中期,基本保留着中国禅宗原始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
敦煌本《坛经》虽只有1.24万余字,大大少于后世通行本的2万多字,但由于其比较接近原貌,所以是研究以慧能为中心的初期禅宗的重要资料,对研究中国禅宗历史、慧能及其思想有重大价值。敦煌本《坛经》的内容大致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梵寺开法记录,构成《坛经》主体;一是包括与弟子问答、临终嘱咐等附录性资料。从目前散存世界各地的敦煌遗书看,敦煌本《坛经》尚存5个写本:
其一为英国图书馆藏敦煌遗书S.5475号。该本1923年由日本学者矢吹庆辉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敦煌文书中发现。全名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下署“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表明这是六祖惠能当年在广东传法的记录,卷末题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坛经法》。该本首尾完整,文字比较质朴。此本是最早引起中外学者重视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敦煌本《坛经》研究底本的版本。日本《大正藏》据其录文收入第四十八卷。其二为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BD04548(冈48号),卷轴装,首残尾存。其三为敦煌市博物馆藏本,即敦煌市博物馆藏敦煌遗书077号,首尾完整,字迹清秀。其四为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BD08958号(有79号),残片,仅存四行半。其五为原大谷探险队所得本,该本的发现最具传奇色彩。此件写本在旅顺博物馆收藏了近90年,学术界一直以为其已佚失。
直到12月,在全国善本普查中,旅顺博物馆请专家对之进行重新认定,才确认旅博本《坛经》就是学术界认为佚失多年的、由大谷探险队得自敦煌藏经洞的敦煌《坛经》写本之一。据卷尾题记知其抄写于“后周显德五年己未年”,是敦煌本《坛经》中唯一有抄写年代者,且旅博本《坛经》还保留了完整的缝缋装装帧形式。此外,旅博本《坛经》经文中有朱笔画的间隔符号和断句标点,这在散存于世界各地仅有的5个敦煌本《坛经》写本中是仅见的。因此,此卷的发现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篇2:敦煌本《坛经》的前世今生
敦煌本《坛经》的前世今生
敦煌本《坛经》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坛经》写本,它形成于唐代中期,基本保留着中国禅宗原始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博大、最宏伟的宝藏之一。《坛经》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 的“宗经”;是记载了中国佛教禅宗创始者、六祖慧能的事迹和说法内容、并流传至今的最重要的禅宗文献;也是佛教里唯一一部由中国人写的被尊崇为“经”的佛书,其地位之高可见一斑。《坛经》自唐代问世以来,最初只有慧能的入室弟子才被允许书写和传授,但随着禅宗的迅速繁荣发展,《坛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流传,历代屡经增删,流传下来的主要有4种:法海本,又名敦煌写本;晚唐或宋初的惠昕本;宋僧人的契崇本;元僧人德异、宗宝两人删定刊行于世的宗宝本。在法海本发现前,宗宝本为最常见的本子。随着20世纪初叶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以及敦煌本《坛经》的出土,使人们对《坛经》的内容及意义又有了新的认识。
敦煌本《坛经》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坛经》写本,它形成于唐代中期,基本保留着中国禅宗原始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敦煌本《坛经》虽只有1.24万余字,大大少于后世通行本的2万多字,但由于其比较接近原貌,所以是研究以慧能为中心的初期禅宗的重要资料,对研究中国禅宗历史、慧能及其思想有重大价值。敦煌本《坛经》的内容大致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梵寺开法记录,构成《坛经》主体;一是包括与弟子问答、临终嘱咐等附录性资料。从目前散存世界各地的敦煌遗书看,敦煌本《坛经》尚存5个写本:
其一为英国图书馆藏敦煌遗书S.5475号。该本1923年由日本学者矢吹庆辉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敦煌文书中发现。全名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下署“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表明这是六祖惠能当年在广东传法的记录,卷末题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坛经法》。该本首尾完整,文字比较质朴。此本是最早引起中外学者重视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敦煌本《坛经》研究底本的版本。日本《大正藏》据其录文收入第四十八卷。其二为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BD04548(冈48号),卷轴装,首残尾存。其三为敦煌市博物馆藏本,即敦煌市博物馆藏敦煌遗书077号,首尾完整,字迹清秀。其四为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BD08958号(有79号),残片,仅存四行半。其五为原大谷探险队所得本,该本的发现最具传奇色彩。此件写本在旅顺博物馆收藏了近90年,学术界一直以为其已佚失。直到月,在全国善本普查中,旅顺博物馆请专家对之进行重新认定,才确认旅博本《坛经》就是学术界认为佚失多年的、由大谷探险队得自敦煌藏经洞的敦煌《坛经》写本之一。据卷尾题记知其抄写于“后周显德五年己未年”,是敦煌本《坛经》中唯一有抄写年代者,且旅博本《坛经》还保留了完整的缝缋装装帧形式。此外,旅博本《坛经》经文中有朱笔画的间隔符号和断句标点,这在散存于世界各地仅有的5个敦煌本《坛经》写本中是仅见的。因此,此卷的发现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拓展:
《六祖坛经》的净土思想
一、序言
《六祖坛经》中,慧能大师主张修行人首要的任务就是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开发自身所具的般若智能。提倡万法不离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鼓励自觉自证,反对心外求法。所以,有一日,韦刺史向大师提出关于念佛能否往生西方净土时,大师阐述了自己对净土的看法,包括净土的方位、远近等等。本文拟将大师的净土思想做一介绍,并与传统的净土思想做一比较,也简单分析大师的净土思想对后世净土宗的影响。
二、净土的概念
净土乃诸佛于因地修菩萨道时,通过发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的誓愿,经多生累劫积功累德而建立的庄严清净世界,为佛所居住之地。净土的“净”包含两方面:一、众生的清净;二、世界的清净。
相对而言,众生居住的环境,由于有烦恼和污秽,故称为秽土。
三、西方净土的方位
关于西方净土的位置,在佛说的许多经典中均有描述。下面摘取《阿弥陀经》做一介绍。
《阿弥陀经》云:“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经文描述极乐世界与我们居住的娑婆世界相距有十万亿个佛国,那里有位阿弥陀佛。由此可知西方净土与此世界距离甚远。
而在《六祖坛经》中,能大师在回答韦刺史关于西方净土方位时,做了不同的回答:
“使君善听,慧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首先,能大师并不否认西方净土的存在。但在能大师看来,佛法无多子。由于修行人的层次有高低不同,即根机有利钝之别。因此,若对下根少智的众生,就对他说西方净土在十万亿佛国之外。如想往生,必须老实念佛,兼行十善、八正道。相反,为上根利智的人,直接让他自己净心。并引用《维摩诘经》“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认为净土便在自心,心外别无净土。
慧能相对于“西方净土”的概念,提出一个“东方人”的称谓。他针对信仰净土念佛法门的人的`心态,风趣地说:虽生为东方人,但自净其心就无罪,又何必非要发愿念佛往生西方呢?即使是西方人,如果其心不净也是有罪的,他们也许有的正发愿往生东方呢!
随后大师又云:“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能大师认为净土在身内,修行的关键是了达自性,显发般若。获得智慧以后就无所谓净土、秽土,当下就是净土,即唯心净土。
他接着说:“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人的一切正见和慈悲善行就是佛、菩萨的本质在自身的体现,而一切邪见和情欲烦恼、恶行就是导致轮回恶趣的原因。因此,如果:“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六祖坛经》记载,他对于西方净土所说一番话,在座下听众中引起极大反响,“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
慧能所说净土的中心意思是佛与佛国净土本来就在人们自己的心中,只要净心修善,西方净土就立即显现在眼前。慧能是不主张在现实人间之上再求什幺出世间的。他告诉信众:“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修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那么如何看待二种净土的分歧,其实早在初唐,道绰法师在其《安乐集》中,曾就此问题有过回答。他是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阐述:“
问曰:或有人言,所观净境,约就内心净土融通,心净即是,心外无法,何须西入?
答曰:但法性净土,理处虚融,体无偏局,此乃无生之生,上士堪入,是故《无字宝经》云:善男子!复有一法,是佛所觉,所谓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缘,无生无灭,无思无不思,无增无灭。佛告罗(目+侯)罗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说正法义不?’尔时十有九亿菩萨即白佛言:‘我等皆能持此法门,当为众生流通不绝。’世尊答言:‘是善男子等则为两肩荷担菩提,彼人即得不断辩才,得善清净诸佛世界,命终之时,即得现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往其人前,得往生也。’自有中下之辈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缘,求生净土,虽至彼国,还居相土。又云:‘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
道绰法师举佛经为例,认为诸佛依二谛说法。从胜义谛上来讲,一切法皆由心生,不离本心,念佛往生就是自心中的弥陀接引自心中的众生往生自心中的净土,故说心外无法;同时,在世俗谛看来,有些中辈、下辈的信徒由于未能明了诸法的真相,执着有个外在的佛不放,所以也不妨说西方净土在心外。
为什么呢?因为究竟意义上看,一切的心外就是心内。当我们还在迷的时候,就会以为十万亿佛土外真的有一个极乐净土。当觉醒之后,净土也好,弥陀也罢,一切泯除,如观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又如永嘉禅师在《证道歌》中写道“梦里明明有六道,觉后空空无大千。”所以,就理上说,我们心中有本具的极乐。可从事上讲,却不碍过西方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此即理事无碍的道理。因此,既不能执理废事:只承认西方净土在心内,否认十万亿国土外的极乐;同时,也不要执事废理:死死报住身外的净土,不接受一切法皆自心本具。
唐代迦才法师在其《净土论》也认为,西方净土体性有三:一是法身净土,此即无相无生;二是报身净土,据实亦是无相无生,就事即有相有生;三是化身净土,亦是有相有生。但对二乘、凡夫及地前菩萨而言,只能生于化土,不能见法、报二土。也就是说,对于二乘、凡夫及地前菩萨而言,弥陀净土为化土。故《摄论》云:“化身新新出世,数数涅槃,即王宫生,双林灭也。而今劝众生生者,谓生化身土中。若众生欲往生者,唯须作相生观。”
新罗元晓法师《游心安乐道中》,介绍净土方位时说:“定彼土所在者,佛土圆融,本无东西,扣机多端,方现此彼。”他又将西方净土分为四土:一、法性土;二、实报土;三、受用土;四、变化土。其中法性与实报土一味平等,周遍法界,非余所测;受用、变化酬愿垂感,随机所欲,指方可得。故《小无量寿经》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四、《六祖坛经》对后世净土思想的影响
《六祖坛经》的净土思想,也是宋代以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净土观的思想来源。自永明延寿以后,元代的中峰明本等人的法系,都有这方面的主张,对净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篇3: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正文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兼授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
慧能大師於大梵寺講堂中﹐升高座﹐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授無相戒。
其時座下僧尼道俗一萬餘人﹐韶州次史韋處及諸官僚三十餘人﹑儒士餘人﹑同請大師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刺史遂令門人僧法海集記﹐流行後代﹐與學道者承此宗旨。遞相授受﹐有所依約﹐以為稟承﹐說此《壇經》。
能大師言:「善知識﹐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法(經)》。」
大師不語﹐自淨心神良久乃言:「善知識靜聽:慧能慈父﹐本貫范楊陽﹐左降遷流南新舟百姓。慧能幼少﹐父亦早亡﹐老母孤遣﹐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忽有一客買柴﹐遂領慧能至於官店。客將柴去。慧能得錢﹐卻向門前﹐忽見一客讀《金剛經》。慧能一聞﹐心明便悟。乃問客曰:『從何處來﹐持此經典?』客答曰:『我於蘄州黃梅縣東馮墓山禮拜五祖弘忍和尚﹐現今在彼門人有千餘眾。我於彼聽見大師勸道俗﹐但持《金剛經》一卷﹐即得見性﹐直了成佛。』慧能聞說﹐宿業有緣﹐便即辭親﹐往黃梅馮墓山禮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問慧能曰:『汝何方人﹐來此山禮拜吾?汝今向吾邊復求何物?』
慧能答曰:『弟子是嶺南人﹐新州百姓﹐今故遠來禮拜和尚。不求餘物﹐唯求作佛。』
大師遂責慧能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大師欲更共議﹐見左右在旁邊﹐大師便不言﹐遂發遣慧能令隨眾作務。時有一行者遂著慧能餘碓坊踏碓﹐八個餘月。
五祖忽於一日喚門人盡來。門人集已﹐五祖曰:『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門人終日供養﹐祇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迷﹐福門何可求﹐汝等總且歸房自看﹐有智慧者自取本性般若之智﹐各做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稟為六代。火急作!』
門人得處分﹐卻來各至自房﹐遞相謂言:『我等不須呈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神秀上座是教授師﹐秀上座得法後自可依止。請不用作。』諸人息心﹐盡不敢呈師。
大師堂前有三間房廊﹐於此廊下供養﹐欲畫《楞伽變》﹐並畫五祖大師傳授衣法﹐流行後代為記。畫人盧珍看壁了﹐明日下手。
上座神秀思惟:『眾人不呈心偈﹐緣我為教授師。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見我心中見解深湥课覍⑿馁噬衔遄姗o呈意即善﹐求法覓祖不善﹐卻同凡心奪其聖位。若不呈心﹐終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難!甚難!』夜至三更﹐不令人見﹐遂向南壁廊下中間壁上題作呈心偈﹐欲求衣法:『若五組見偈﹐言此偈語﹐若覓訪我﹐我見和尚﹐即云是秀作;五祖見偈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眾﹐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我心自息。』
秀上座於三更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人盡不知。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神秀上座題此偈畢﹐卻歸房臥﹐並無人見。
五祖平旦﹐遂喚盧供奉來廊下畫《楞伽變》﹐五祖忽見此偈﹐請記﹐乃謂供奉曰:『弘忍與供奉錢三十千﹐深勞遠來﹐不畫變相也。《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如留此偈﹐令遂人誦。依此修行﹐不墮三惡道。衣法修行﹐有大利益。』
大師遂喚門人盡來﹐焚香偈前﹐眾人見已﹐皆生敬心。
『汝等盡誦此偈者方得見性。依此修行﹐即不墮落。』門人盡誦﹐皆生敬心﹐喚言『善哉』。
五祖遂喚秀上座於堂內問曰:『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應得我法。』
秀上座言:『罪過﹐實是神秀作。不敢求﹐但願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識大意否?』
五祖曰:『汝作此偈﹐見解只到門前﹐尚未得入。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墮落。作此見解﹐若覓無上菩提﹐即不可得。要入得門﹐見自本性。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呈吾。若入得門﹐見自本性﹐當付汝衣法。』
秀上座去數日﹐作偈不得。
有一童子於碓房邊過﹐唱誦此偈。慧能及一聞﹐知未見性﹐即識大意。能問童子:『適來誦者是何言偈?』
童子答能曰:『你不知大師言:生死事大﹐欲傳衣法﹐令門人等各作一偈﹐來呈吾看。悟大意即付衣法﹐稟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忽於南廊下書《無相偈》一首﹐五祖令門人盡誦﹐悟此偈者即見自性﹐依此修行﹐即得出離。』
慧能答曰:『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慧能至南廊下見此偈禮拜;亦願誦取﹐結來生緣﹐願生佛地。』
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禮拜此偈。為不識字﹐請一人讀。慧能聞已﹐即識大意。慧能亦作一偈﹐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呈自本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性﹐即吾大意。』
慧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樹﹐身是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院內徒眾見能作此偈﹐盡怪。慧能卻入碓坊。
五祖忽來廊下﹐見慧能偈﹐及知識大意。恐眾人知﹐五祖乃謂眾人曰:『此亦未得了。』
五祖夜至三更﹐喚慧能堂內說《金剛經》。慧能一聞﹐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以為六代祖。將衣為信禀﹐代代相傳,法既以心傳心﹐當令自悟。五祖言:『慧能﹐自古傳法﹐氣如懸絲﹐若住此間﹐有人害汝﹐汝即須速去。』
能得衣法﹐三更發去﹐五祖自送能於九江驛﹐登時便別。五祖處分:『汝去努力!將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難起在後﹐弘化善誘﹐迷人若得心開﹐與悟無別。』辭違已了﹐便發向南。
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不知向後有數百人來,欲擬捉慧能﹐奪衣法。來至半路﹐盡總卻迴。唯有一僧﹐姓陳名惠順﹐先是三品將軍﹐性行粗惡﹐直至嶺上來趁﹐把著慧能。即還法衣﹐又不肯取。『我故遠來求法﹐不要其衣。』能於嶺上便傳法惠順。惠順得聞﹐言下心開。能使惠順即卻向北化人。
慧能來到此地﹐與諸官寮道俗﹐亦有壘劫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慧能自知。願聞先聖教者﹐各須淨心聞了。願自除迷﹐如先代悟。」
下是法。
慧能大師喚言:「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善知識﹐愚人智人﹐佛性本亦無差別﹐止緣迷悟。迷即為愚﹐悟即成智。
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別﹐定慧體不一不二: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善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後定慧﹐先慧發定﹐定慧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心不善﹐慧定不等。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諍。若諍先後﹐即是迷人﹐不斷勝負﹐即生法我﹐不離四相。
一行三昧者﹐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是。《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說法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於一切法上無有執著﹐名一行三昧。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心坐不動﹐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住即被縛﹐若坐不動是﹐維摩詰不合訶舍利佛宴坐林中。善知識﹐又見有人教人坐﹐看心淨﹐不動不起﹐從此致功﹐迷人不悟﹐便執成顛倒。即有數百般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錯。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如燈光:有燈即有光﹐無燈即無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即有二﹐體無兩般。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善知識﹐法無頓漸﹐人有利頓﹐迷即勸進﹐悟人頓修。識自本心﹐是見本性。悟即元無差別﹐不悟即長劫輪迴。
善知識﹐我自法門﹐從上已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何名為相無相?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不念;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若一念斷絕﹐法身即離色身;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繫縛;於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以無住為本。善知識﹐外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淨﹐是以無相為體﹐於一切境上不染﹐名為無念。於自念上離境﹐不於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無別處受生。學道者用心﹐莫不識法意。自錯尚可﹐更勸他人迷;不見自迷﹐又謗經法。是以立無念為宗﹐即緣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然此教門立無念為宗﹐世人雜見不起於念。若無有念﹐無念亦不立。無事者何事?念者何物﹐無者雜二相諸塵勞﹐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雖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維摩經》云:『外能善分別諸法相﹐內於第一義而不動。』
善知識﹐此法門中坐禪原不看心﹐亦不看淨﹐亦不言動。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無所看也;若言看淨﹐人性本淨
﹐為妄念故﹐蓋覆真如﹐離妄念﹐本性淨。不見自性本淨﹐起心看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故知看者看卻是妄也。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功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若不動者﹐見一切人過患﹐是性不動。迷人自身不動﹐開口即說人是非﹐與道違背。看心看淨﹐卻是障道因緣。
今既如是﹐此法門中何名坐禪?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何名為禪定?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外若有相﹐內性不亂。本性自淨自定﹐祗緣境觸﹐觸即亂﹐離相不亂即定。外離相即禪﹐內外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故名禪定。《維摩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菩薩戒》云:『本原自性清淨。』善知識﹐見自性自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善知識﹐總須自聽﹐與授無相戒。一時逐慧能口道﹐令善知識見自三身佛:
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
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於自色身歸依當身圓滿報身佛。
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自在法性﹐世人盡﹐為迷不見。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色身中三身佛。善知識聽。與善知識說﹐令善知識於自色身見自法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上生。何名清淨【法】身佛﹐善知識﹐是人性本自淨﹐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於惡行;思量一切善事﹐便修於善行。知如是﹐一切法盡在自性。自性常清淨﹐日月常明﹐只為雲覆蓋﹐上明下暗﹐不能了見日月星辰﹐忽遇惠風吹散﹐卷盡雲霧﹐萬像森羅﹐一時皆現。事人性淨﹐猶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淨﹐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識開真正法﹐吹卻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一切法在自性﹐名為圊淨法身。自歸依者﹐除不善心及不善行﹐是名歸依。何名為千百億化身佛?不可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惡法化為志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毒害化為畜生﹐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見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燈能除千年闇﹐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常思於後。常後念善﹐名為報身。一念惡報卻千年善亡﹐一念善報卻千年惡滅。年常已來後念善﹐名為報身;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念念善即是報身﹐自悟自修﹐即名歸依也。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在歸依也。但悟三身﹐即識大意。
今既自歸依三身佛已﹐與善知識發四願弘大願。善知識一時逐慧能道: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邊誓願斷;
法門無邊誓願學;
無上佛道誓願成。
善知識﹐眾生無邊誓願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各於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見﹑煩惱﹑愚癡﹑迷妄﹐自有本覺性。只本覺性﹐將正見度。既悟正見般若之智﹐除卻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煩惱來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煩惱無邊誓願斷﹐自心除虛妄。法門無邊誓願學﹐學無上正法。無上佛道誓願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遠離迷執﹐覺智生般若﹐除卻迷妄﹐即自悟佛
道成﹐行誓願力。
今既發四弘誓願訖﹐與善知識無相懺悔三世罪障。
大師言:「善知識:前念後念及今念﹐念不被愚迷染;」
從前惡行一時〔除〕﹐自性若除即是懺。
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癡染;除卻從前矯雜心﹐永斷名為自性懺。
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疽疫染;除卻從前疾垢心﹐自性若除即是懺。
善知識﹐何名懺悔?懺者,终身不作﹐悔者知於前非。惡業恒不離心﹐諸佛前口說無益。我此法門中永斷不作﹐名為懺悔。今既懺悔。今既懺悔已﹐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
大師:「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
從今已後﹐佛為師﹐更不歸依邪迷外道﹐願自三寶慈悲證明。善知識﹐慧能勸善知識歸依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離財離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妄念﹐雖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眾中尊。凡夫解脫﹐從日至日﹐受三歸依戒。若三歸依戒。若言歸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即無所歸。既無所歸﹐言卻是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意。經中只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性不歸﹐無所依處。
今既自歸依三寶﹐總各各至心與善知識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善知識雖念不解﹐慧能與說﹐各各聽:
摩訶般若波羅蜜者﹐西國梵語﹐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此法須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修行者法身﹐與佛等也。何名摩訶?摩訶者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若定心禪﹐即落無記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性含萬法是大﹐萬法盡是自性。見一切人及非人﹑惡之與善﹑惡法善法﹐盡皆不﹐不可染著﹐猶如虛空﹐名之為大。此是摩訶行﹐迷人口念﹐智者心。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小。若口空說﹐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心中常愚
﹐自我修般若無形相﹐智慧性即是。
何名波羅蜜?
此是西梵音﹐唐言彼岸到﹐解義離生滅。
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是於此岸。
離岸無生滅﹐如水永長流﹐即名到彼岸。
故名波羅蜜。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當念時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識﹐即煩惱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第一﹐無住﹑無去﹑無來﹐三世諸佛從口出﹐將大智慧到彼岸﹐打破五陰煩惱塵勞﹐最尊最上第一。讚最上大乘法﹐修行定成佛。無住無去無來﹐是定慧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諸佛從中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般若常住﹐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莫起雜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須修般若波羅蜜行﹐但持《金剛般若羅蜜經》一卷﹐即得見性﹐入般若三昧。當知此人功德無量。經中分明讚嘆﹐不能具說。此是最上乘法﹐為大智上根人說。小根智人若聞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龍﹐若下大雨﹐雨閻浮提﹐如漂草葉﹐若下大雨﹐雨於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者﹐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觀照﹐不假文字。譬如其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王於江海中﹐將身引此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無情﹐悉皆蒙潤。諸水眾流﹐卻入大海﹐海納眾水﹐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小根之人﹐聞說頓教﹐猶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之人﹐亦無差別。因何聞法即不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如大雲蓋覆於日﹐不得風吹﹐日無能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有迷心﹐外修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聞其頓教﹐不信外修﹐但於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見;一切邪見煩惱塵勞眾生﹐當時盡悟﹐猶如大海納于眾流﹐小水大水合為一體﹐即是見性﹐內外不住﹐來去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心修此行﹐即與《般若羅蜜經》本無差別。
一切經書及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故然能建立。或若無智人﹐一切萬法本亦不有。故知萬法本從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在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故智為大。人問迷人於智者﹐智人與愚人說法﹐令使愚者悟解心開﹐迷人若悟 [解] 心開﹐與大智人無別。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于自心﹐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源自性清淨。』識心見性﹐自成佛道。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是故以教法流行後代。今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令自本性頓悟。若能自悟者﹐須見大善知識示道見性。
何名大善知識?解最上大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識﹐是大因緣。所為化道﹐令得見佛﹐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善知識。若曲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識自心內﹐善知識得得解脫。若自心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即有教授。汝若不得自悟﹐當起般若觀照﹐剎那間﹐妄念俱滅﹐即識自真正善知識﹐一悟即至佛地。自性心地﹐以智慧觀照﹐內外徹明﹐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既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何名無念?無念法者﹐見依切法﹐不著依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性。使六購牧?T走出﹐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常見吾法不離汝左右。善知識﹐將此頓教法門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是佛教﹐中身受持而不退者﹐遇入聖位﹐然須傳授持。從上以來﹐嘿然而付衣法﹐發大誓願﹐不退菩提﹐即須分付。若不同見解﹐無有志願﹐在在處處﹐勿妄宣傳﹐損彼前人﹐究竟無益。若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對佛種性。」
大師言:「善知識﹐聽吾說《無相頌》﹐令汝迷者罪滅。亦名《滅罪頌》。頌曰:
愚人修福不修道﹐謂言修福如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業元來在。
若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元在。若解向心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若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之人能自觀﹐即與悟人同一例。
大師今傳此頓教﹐願學之人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本身﹐三毒惡緣心裡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虛度一世休。若遇大乘頓教法﹐虔蘸险浦列那蟆!
篇4:前世今生
“她是煜君,有着先天的心脏病,自记事起就一直住在医院,十多年了,她父母也只是每年象征性的来几次,每次也待不了几分钟就匆匆离开,这些年一直都是林护工在照顾她,这次她家出了些事就辞职回去了,你才有机会得到这份工作。”李医师和青衣女子站在裴煜君病房门口,看着病房里的那张脸,女子的瞳孔骤然收缩。
“你有24了吧,你们年龄相仿,应该会很好相处。走,我们去看看她。佛莲?”李医师推门而入,不料那女子竟愣在门口。
“夏佛莲,你想什么呢!李医师叫你呢!”护士长推了推夏佛莲。
“来了。”
“煜君,今天气色很好啊,来,这是夏佛莲,你的新护工。”李医师很有礼貌地笑着。
“李叔叔,我真的不需要被人照顾,我都这么大了。”
“那怎么行,这是你爸再三嘱咐的。好了,你们待着,我还有事先走了。”
煜君这才开始观察这个从进来就盯着自己看的女孩,一身轻巧的青衣,穿在这女子身上竟别有韵味,仿佛她不属于这个世界一般脱俗,像是……莲花一般。“你叫佛莲吧,我是煜君,很高兴认识你。”
“你是。。这怎么可能!!为何会这样,到底?”佛莲盯着煜君低声喃喃着什么。
“什么?我听不清你说什么。”
“没事。”佛莲淡淡的笑笑。
深夜,荷花池前,床上,两个人心事重重。
“佛,我终于见到了他,可是为何,他是,莫非我一开始便是错的,我终于寻到了他,可是……”佛莲闭上眼睛,身上飘散着深深地愁伤。
看着窗外那伫立的身影,内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我本就和父母没有多深感情,只是今日,那女子的出现,竟让我如此感伤,那女子就好像和常人不同,却让我有一种相识很久的感觉,可今日我们确实是第一次见面。”煜君闭上眼睛,她的心脏坚持不住了,她真的该睡了。“或许是我想太多了吧。”
起风了,那身影显得如此娇弱,就像那池里的莲花一般。
“小师父,能否赠我一碗这佛前荷花池中的水,好让我带与家中妻子,让她的病早日康复。”
“施主,这天地间的水本是一体的,只是世人不懂得珍惜罢了,这佛前的池水也只不过是普通的泉水,这水顺流而下经过泠泠泉再引入池中,只是这水经得佛光普照多年,池中生物又属世间罕有皆为有灵性之物,才使这水带有灵性,或许能让你家中妻子面色稍润吧。”小和尚将水递给男子。那人见池中荷花开得正盛,便再次请求道:“师父能否再赠我一朵这池中莲花,让我带往家中日夜供奉?”
“不可,这莲花乃佛前有灵性之物,与人一样皆是有自己的命数,旁人不可打破。”
“弟子愚钝。”
煜君这一夜睡得很不安稳,梦中那小和尚的样子竟与自己一摸一样。白天煜君要输液又要学习,佛莲只好去外面散步。又来到荷花池前,看着盛开的荷花,思绪再一次飘远。
“师父师父,山下死了好多人。”空安和尚跑向司元方丈。
“空安,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我已经派你的师兄弟们下山去了。”
“可是师父,战争还在继续。”
“空安,去佛前打坐吧,为逝者念起往生咒。”
“是,师父。”
接下来的几日,阴雨不断,两个人一直在房中,或看书,或聊天。十多天过去了,终于放晴了,煜君提议出去走走。
路过荷花池。
“煜君,我给你讲个故事好不好?”
“好啊,佛莲你就好像是有很多故事的人。”
“在很久以前,佛前有一朵青莲花,那莲花与别的不同,是经过千世修炼,看破红尘脱离六道永生不灭的佛前有灵性之物,可偏偏这一次,他也却爱上了寺庙中的一个小和尚,于是她求佛给他们一世情缘。”
“于是青莲就化作了一位女子与小和尚永远在一起了,像王子和公主一样,对不对?”
佛莲看着远方,良久,才缓缓开口道:“那青莲本就是有灵性之物,自然是可以化人的,只是化作人之后便会失去所有的记忆,直到见到那个人才会想起往昔的事,心会指引着她找到那个人。不过可惜那小和尚却早早在战争中死去。于是青莲重新经历轮回。第一世,青莲是战乱中出生的公主,而他是敌国的战将,她寻他不得,却在战乱中死去;第二世,她是猎户之女,年幼死于深山狼口,而他是皇室贵族。这一世,她终于见到了他。”
“然后他们就在一起了对吧,很美的故事啊。”
佛莲看着煜君,笑了笑,开口道:“不,这一世,即使她找到了他,他们也不能在一起。”
“这是为什么?那后来怎么样了?结局呢?”
“故事,还没有结束。起风了,我们也出来好久了,回去吧。”
两年的时间,两个人早已情同姐妹。两年来,佛莲一直给煜君讲青莲两世的故事,只是两年,只有今日,煜君的父母也只才来了一次,也只是放下些钱便匆匆离开了。看着煜君失落的表情,佛莲追了出去。
“裴先生,裴太太,请等一下。”
裴太太停下脚步,转过身来:“你是?”
“我是煜君的护工,我叫夏佛莲,我们可以谈谈吗?”
“是夏小姐啊,我还有个会要开,如果是工资的话,钱不是问题。好好照顾煜君。”
“你根本没资格跟我说这些!即使没有钱,我也会一直在她身边的。”离去的身影愣了一下,但还是匆匆离开了。
佛莲一个人在外面逛了逛,觉得无聊便回去了,不料。
“快,把心电图打开,镇心药怎么还不到?”
“李医师,怎么会这样?到底出了什么事?”
“现在没时间解释这么多,快去看看药怎么还不到!”
忙碌过后,李医师办公室。
“李医师,到底为什么会这样?煜君她……”
“煜君下楼时不小心跌倒,唉,这次情况很严重啊。”
“不能进行手术吗?”
“可是煜君是罕见的rh阴型血,也叫熊猫血,我们医院的库存很少,万一手术中出现大出血怎么办,其实手术我们也考虑过,只是想她这种情况,治本不治根啊!”
“rh。。。我是,我是这种血型。”佛莲好像想起了什么,“李医师,能不能把我的心给她?”
“说什么呢!这可是违法的,再说心脏移植这种手术成功率很低,即使成功了也会出现排斥。别瞎想了,好好照顾她,没事的。”
第二天,煜君被移到了重症监护室。在房外看着煜君苍白的脸,佛莲低声道:“空安,我寻了你两世,不愿再看你死去,这次,我救定了你。”
夜间,佛莲只身一人来到了荷花池。“佛,无论这次是对是错,我也要这样做,即使我们不能在一起,我宁愿死去也不想她受伤,只是佛,我有一事不明,你能否直言相告?”佛莲服下一粒红色药丸。
“李医师,我求求你,把我的心脏给他好不好?我饮毒活不长了,总有一天我会死去,算我求求你救救她吧。”
“可是,你的毒,不会涉及全身吗?”
“不会的,这毒只会侵蚀大脑。”
“这,我们商讨一下手术方案吧。”
“不过李医师,有一件事,你要帮我。”
一个月后,手术出奇的成功,李医师请假外出。
李医师只身一人来到了静山,那年春天,桃花盛开,只是那一天静山下了一场大雪,桃花几近凋落,唯独那本该在夏天开的荷花开的正盛。李医师将佛莲的骨灰埋在那佛像前,转身离开,雪覆盖了整个静山。
“青莲。”朦胧中好像听见了很熟悉的呼唤。
“佛,终于又见到你了。”
“青莲,你何必。。”
“都道佛是无情,其实你才是真正的有情,你该明白的。”
“我活了千百世,看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不过有些事,我自是不明白的。
“佛,我还有一事不明,为何空安他今生是个女子?”
“……”
“难道现在你也不肯说么?”
“其实,你早就知道了,对吧。”
“原来真是这样。”
“那你怨我吗?”
“不,相反,我很感激你给我这么一段情缘。”
“青莲,你可否还记得那年你离开是我问你的问题?”
“自然是记得的,不过,我想那时我便回答了你。不论是那时还是现在,我自是不会后悔的。”
佛看着青莲,无声地笑了:
“那年荷花盛开,也本就不该让你们相遇。”
青莲看着佛,也笑了:
“那年荷花盛开,遇见他是我最美的等待。”
三个月后。
“煜君啊,要出院了,这么多年了还真是舍不得你啊。”
“李叔叔,三个多月了,怎么一直都不见佛莲?”
“佛莲啊,她回乡下老家去了。”
“那她有没有说过老家在哪啊?”
这佛莲不让我将真相告诉煜君,想来也有她的道理,不过这煜君都问了,也罢,让她去看看她也好。“静山后山吧,好像听她说起过。那里风景优美,找不到她只当是观光也好啊。”
煜君出院后并没有马上去静山,而是接手了父母的公司。间,煜君早已从无知少女蜕变成了成功女企业家,只是这些年,那个屡屡出现的梦,那个梦里的小和尚以及佛莲未讲完的故事和那个脱俗的女子一直都还在心头挥之不去。于是这个夏天,煜君放下了一切事物,将巨资捐献,只身一人来到了静山,上过香之后,来到了后山,这一切的一切,都如此熟悉,仿佛都在梦中出现过,煜君自然是寻不到佛莲的。来到佛像前的那一大片荷花池,一朵青莲花开得正盛。
后记:煜君在静山长住了下来,春夏秋冬,花开花谢,唯独那朵青莲从未凋谢过。
“佛,你早早便知到空安的身世了吧,只是为何你要保我千年佛性,使我再度化莲呢”
“其实那年你执意离开,我便料到会有这么一天,我不忍你再次回归世世轮回便保你两世。”
“司元方丈也早就知道空安的身世吧。”
“不错,那年空安的母亲将襁褓中的婴儿置于寺院门口,便死去了。司元方丈将襁褓中的空安收于寺中为掩人耳目便一直将空安以男子身份示人,也是为了免于战乱,其实空安,是皇室遗孤啊。”
“那些年空安一直默默无闻也只是为了掩饰女儿身吧。。”
“不错。其实你的身体本就是空安的身体,你即是她,她即是你,那年我将她身体复制,又给你倾世容颜,这你才有机会将心给她。”
“佛,你看空安,这些年,我从不曾后悔。”
三年级:初夏阳光
篇5:前世今生
前世今生 -资料
等待的树,开满了花
哪朵是我,那颤抖的花瓣
在空中片片飘落,心依然充满期待
饱满的果实,挂在你必经的路边
等待某月某天,你的擦肩而过
落下的希望,在你身后沉睡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懂事的孩子,一般不会让父母过于担心,总能按照他们的意愿生活,可是最近越来越不像话了,比如今天,明天就要考试了,本应该好好看书,可一页也没看,反而在做一些无意义的事。
其实今天心情本来很好,一些犹豫不决的事终于作出了决定,满怀希望的想着未来的生活,只是这种想法在还没有温热的时刻又被莫名其妙的冲散了,无意间看到的那些文字,让我心神不定,不知道这是好是坏。不明白她是出于何种心情写下这些文字的,可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全是满满的幸福或者透彻的爱,那些直白的语言以及后面的评论和回复让我有些炫目。
我本无意去看别人过往的事,因为每个人都在向前看,过去的就丢掉吧,或者是当作记忆里的一抹余香。可是,此刻这些肆无忌惮的文字直接冲击着我的视觉,才发现原来我真的很渺小,渺小的竟然对这些文字感伤。窗外的月色渐浓,办公室里的灯光照亮了我惨白的心,呆坐在电脑旁,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恍惚中,拿起手机翻看着躺在里面的信息,忽然有些想笑,人为什么这么虚伪?
前世的'缘,今世的情,无限的延长,是剪不断,理还乱还是无心去剪,任其蔓延?我,一个被家人放心,听话懂事的孩子竟然在这里低语这些无聊的文字,明天就要进考场,书没有翻一页,这是何等的悲哀。想想报名时的信念,突然觉得自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人,怎么就如此不思上进。时光洗去我儿时的欢笑,磨平了岁月留下的痕迹,让成熟和坚强指引我前行,只是这个星光闪烁的夜晚宁静了月下的人。
对面楼里的灯光渐渐多了起来,想必是回家的人在吃晚饭吧。耳边传来了《我想有个家》的歌声: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而此时我的家还在400多公里的以外,坐在饭桌前的是我的父母和妹妹,我只能思念他们,想象着他们今天吃的什么,说着怎样的话,是何种表情,除此之外我没有家,
资料
这个偌大的城市,暂时属于我的只是一个十多平米的小地方,一个可以在天黑回去休息的地方,每次下班的时候,同事们都会说:丫头下班回家了,我则笑着说回房子了,或者是回住的地方,这里没有我的家。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家里有牵挂你的人,有暖暖的笑容、有宽阔的臂膀、有柴米油盐、有满满的爱、有站在窗口张望你回家的人、有为你进门拿拖鞋、提包甜蜜……
歌声在几分钟后慢慢消失了,我的思绪在一点点的回收。是悲伤还是感动,都无法分辨或者根本是五味俱全。手机里躺着那些看着温暖的字仅仅教会我:这个社会随时都可以上演一场看似华美的剧幕,只是导演的方式不同罢了。
曾几何时,自己是一只徘徊天际的飞鸟,流连于浮云之间,穿越过日月星辰,任身边花花绿绿的鸟儿投来怪异的目光而不去追逐,只为寻找那个可以一起飞翔的伙伴。
多年以后,我还是那只飞翔的鸟,只是消瘦了丰翼的羽毛,曾经不顾一切的飞离,就是想早点找到回巢的路。
记得有人问我:每个人是否有前身,我笑着说有,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前身是一只被束缚在茧里的蚕,千丝万缕的线将我紧紧缠绕,那么一个小小的空间让我不被风吹雨淋,安详的日子我沉睡了千年。
千年的等待,千年的梦境,让我今生有了苦苦的挣扎,隐忍的疼痛,难道前生的安逸换来的就是今生的追寻,难道只为了可以完美地出现在你的面前?
若真的是这样,我宁愿前生是一只单翼的残蝶,抖动着破损的翅膀停在一颗开花的叶上等待一个善良的小孩儿将我收养,然后放飞到一个无人的角落,静静老去。
请相信缘分,相信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回眸一笑,前世的我是一只飞鸟,你或是一颗我经常歇脚的树,前世的我若是一只受伤的蝴蝶你就是那个收养我的孩子。你我前世相遇了太多,于是,今生,我们相互回眸微笑。
只是,我们终究还是散落在天涯,时远时近,有时像两条平行线,只能相互张望,有时像刻在掌心的痣,无法抹去,如果想清除就会疼痛。
是夜的心情百感交集,时间像一条河,流走的是青春年华,留下的是斑斑折痕,那些留在空间里的文字想必也留在某些人的心里以及她对他的往日情怀和隐隐伤感,我没有责怪的理由,也没有必要。
谁让谁让梦见了最美的梦,谁会明白生命中总有一些不可承受的轻,时间可以证明流星的遥不可及,以后的日子那么长,别让前世和今生的缘一起流淌消失……
篇6:前世今生读书笔记
一、读书内容介绍
可以说,这是一本神奇的书。
这本书描写的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真实”事件:一位普通病人凯瑟琳因焦躁来到魏斯医生处治疗,却在被催眠后惊现86次生命轮回!这一事实不仅改变了病人,也让心理催眠师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后,信奉科学的医生魏斯甘冒职业风险,记录此书,来透露生命的不朽与真义。
在那80多次的轮回中,凯瑟琳的`意识能回溯到前生,使她能详细描述、解释她在清醒状态下不知道的经验、知识,并够准确透露她不知情的死后状态和人不具肉身的状态,甚至通过和高灵交流准确无误地讲述了只有魏斯医生本人才知道的自己的孩子和父亲的事情。真可谓奇!
虽然书中更多的是讲述一个事实,一个故事,但是也不乏魏斯本人的见解。魏斯博士通过书中的记录向我们传达了很多来自“前世灵魂”的信息。这些信息大致包括:人生来并不平等,但最终会平等;是不是转世,取决于是否有未完成的德行;不要要求完美,不要在意缺陷,爱才是最重要的;平衡与和谐是智慧的根本,但现在的人们凡事都做得太过;快乐植根于单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钻石,灵魂的工作就是清洁上面的灰尘,使它闪闪发亮…..
除了前世今生的轮回外,这本书还讲述了面对恐惧、离别、无奈、愤怒、贪婪种种危机时,我们要怎样有效地控制情绪,特别是催眠状态下的凯瑟琳为我们传授的关于爱与希望、信心与善意、耐心与时机、信任与宽恕等实用的人生建议,更加敦促我们打开心灵,以坦然之心迎接广阔的未知。
所以,这既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读性的身心灵的对话,故事体的小说,又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心灵励志经典。
以上便是我对书籍内容的一个概括,接下来是我对文章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二、理解与认识
首先值得一谈的是文章的语言。作者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即便不强调文章的真实性,也给我那种面对面交流,不得不信服的感觉。不仅凯瑟琳的前世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书中一些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也让我受益匪浅。
但是说真的,凯瑟琳的前世大多时候都是悲云笼罩。痛苦、绝望和冲动是她之前人生的主色调。仔细一想,这也不失为一种能量。用书中的那句话“说凡事在成熟之前,都必有苦涩之味。无人可控制一切,有优必有劣,有强必有弱。虚弱是智者的坦诚,强大却是愚者的虚荣。”也许就是这些苦涩滋味,让人生得意更加强大。似乎凯瑟琳在经历前世轮回后身体的康复也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在人生中,当面对那些苦难,那些我们平时为之惧怕和恐惧的事物时,
要知道往往它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可怕,区别就在于我们有没有勇气去面对它。只要我们拥有了勇气和力量,成功的力量已经紧紧地追随在我们的左右,它会让能够推动我们成功的信念进驻到我们的内心,我们也会体会到生命的全新改变。就像凯瑟琳,在勇敢面对前世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另外,文章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就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一世都是为了学会写什么,懂得些什么道理,当我们该懂得的都了解的时候,就该离开这世界。”这句话仿佛就印证了,为什么天妒英才,为什么有才华的人英年早逝。因为他们太优秀了,这一世该懂得都了解了,也许就该离开了吧!于是,我觉得我们活在世上,能做的不是拼命去争抢什么,而是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吧。而这个过程中,情绪往往又会左右人们,使人失去那颗平淡的心。人都容易情绪化,这是个事实。也许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中很客观的一段时间被愤怒、焦躁、忐忑等等不良的情绪所填满。这个世界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真正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会空出心灵去感悟世间的一切,才能做到上善若水吧。
三、质疑
说到这里,心中一直有个疑问,这个世间到底有轮回吗?
在查阅多方资料,似乎有这个东西:
1、据统计,通过特殊催眠法,约有70%的人可鲜明地回忆出前世记忆,甚至可追忆到前九世。
2、在我国,西藏宗教自古以来就有轮回转世的观点。
3、在保加利亚,一名刚出生两个月的女婴就会说八国语言,目前世界上只有一例,而且只能用轮回转世来解释。
看着这些例据,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东西。就是人去世之前会留下一段脑电波,包含着这个人生前重要的,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事。在未来特殊时刻,特定场合,会被他的转世接受,大脑就有多出前世断断续续的记忆。
其实对于这种东西,我仔细想想,一句话,“信则有,不信则无”。至少魏斯的这本书有关轮回的说法是在传播正能量,也可以接受吧。
四、前后认识的差异和改变
1、“凡是皆有其理由,也许事情发生的当时,我们既无先见之明,也不了解其中的原因,但假以时日和耐心,一切都会真相大白。”
这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故也是文章的核心理念。正是如此,除了书中讲述的故事可看出这句话的含义之深,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做人需要耐心,没有耐心一切都做不成。很简单的,譬如读一本书,没有耐心去读,哪来的获益匪浅;譬如遇到困难,没有耐心,只会小事化大,大事化的无法解决。再看看我个人的行为,似乎也缺乏这一点。而今在看完这本书已逐渐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2、回忆可以提供疗方。凯瑟琳在催眠中回忆自己童年时的生活,即使那些生活困苦,悲惨,但是这之后她的病却康复了。这不恰恰说明了回忆可以提供治疗吗?关于回忆还有这种作用,我是从未想到的。但是再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的呢。一个简单的例子,不是有句话叫忆苦思甜吗,现在面对困难,但是回忆到过去更加艰难的岁月都挺过去了,如今又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吗?
3、人生来并不平等。这是书中多次提到的观点。当然这是建立在相信有轮回的基础上的。一直以来,心中都是那个观点“人人生而平等”,这次我的观点被动摇了,或者说有了些许改变,源于凯瑟琳身上。
4、对轮回的看法。从小被教育相信科学,而轮回转世皆为迷信。不得不说,魏斯有一次让我的观点有了改变,至少对于轮回,不再是一概否定了吧。
5、多关注问题本身。
文中凯瑟琳在轮回中,有一位高僧对她说过一句话,“人的一生,就是不停地追寻的过程。人到一处去,总有追求。但是,人们所拥有的正在追寻的额呵即将经历的事物,它们都存在于内在,人们的内在富有原生的强大力量,它直接听命于自然和宇宙。就像你,你的欲望和野心,迷茫和困惑,并不轻易受你自己的控制,却在你的身心和灵魂之中。如果你想改变任何事,就要从自己的内在灵魂做起,而不是外在的皮囊。每个人要对自己的生命中经历的一切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不能怪罪于任何人,因为一切都是因你自己而起,所有的业障不过是自己作为的结果,这个果实是属于你自己的,不应该有任何人分享,即使他的味道是苦涩和罪恶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包括我,遇到问题总是在乎表面,或者说总是忽视了自身,直接一点,失去了自我。他们不想发现真实的自己,这种行为无疑是自己杀死了自己,他们对于未知的自己怀有持久的恐惧,于是总是追求任何东西的表面。在明白这些后,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有了改变,重要的一点就是追根溯源,发现问题的本身内涵。
五、(准备进行的)行为的改变
说到底,思想的改变终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重在行为改变。但是距离读完这本书也没过太长时间,自己发现还是思想改变较多,实际行为改变甚少。思想上最直接的改变就是发现自己更能以平常心对待人生,包括对过去,将来,甚至死亡。而行为上多了一份谨慎,遇事更能慎重考虑。
所以,目前为止,思想已端正了,而行为的改变已迈出了第一步,下面是我所打算的在未来要进行的行为的改变,换句话说,就是对自己意识到的不好的行为发起的挑战。
1、尊重身体规律,合理饮食,加强锻炼,经常运动。
2、帮助他人,积极与他人接触,多拥抱大自然。
3、绝不旷课,尤其是陈亮老师的课。
……
篇7:前世今生读书笔记
今天读到了我的过去的生活。这本书不告诉人们如何找到过去的生活,而是如何理解如何过这种生活。
这是探索人的心脏的书,这本书是英雄顺利航行的原因,家庭和谐幸福,突然遇到公司破产,他的妻子提出了山谷的离婚生活。英雄决定旅行,去印度,孟买,拉萨等地,释放他们的灵魂,寻求深度救济。一路上,英雄遇到了印度的不屈不挠的歌手,孟买的修女,庇护的智慧,但孤独的老人,进行了一系列深入参与交流和探索的灵魂,最终重获勇气和信心,回到面对所有的问题。
如果人的意识比冰山,那么大脑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并且只能控制暴露的10%的水,剩下的隐藏在水中90%以下被归类为潜意识。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显然知道不下床会迟到,不睡觉,终于睡着了,迟到了。终于相信我们继续睡觉是我们心中的小孩子,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类似的例子是:大脑明显命令你吃得少,减肥,最后大多数人仍然减肥越来越胖;大脑知道困了,要去睡觉,手还是不知不觉地拿起电话,早上变成了两个。大多数时候,大脑在下意识地奋斗。所以,可以说你的现状,这是你的潜意识计划。所以,尽量冷静下来,与自己的心,谈谈他们真正想要的,它可以彻底解决困扰你的问题。
原句的原句
怀孕效应:偶然的因素与你自己的注意力,使你感觉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也就是说,当人们更有可能找到怀孕的孕妇,你打开梅赛德斯-奔驰更可能看到梅赛德斯-奔驰,你携带一个lv发现填充的街道是lv。其实,世界是非常好的,看到人们到哪里心投影,并在之前先投放自己的心。阶段从生命的心,由心做。
暴力罪犯和成功的同样原因,他们是意识的象征,促进生命的轨迹。如果你想帮助或改变他们,你必须删除内存符号从他们的深度和清理他们的意识。
劣性本质上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无形的杀手,它创造了一种病态的个性,扭曲的头脑,促进人们成为路上生活的失败者,甚至成为一个厌恶生命的孩子。
如果你相信一个人的命运没有做,你会再次见面。
★ 佛性励志的句子
★ 读《坛经》有感
★ 《六祖坛经》大义
【敦煌本《坛经》前世今生(集锦7篇)】相关文章:
《金刚经》的总骨2023-02-03
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2023-11-10
六祖坛经经典语录2023-08-11
六祖坛经读后感800字2023-01-28
讲经的稿范文2022-12-22
无锡灵山大佛导游词2023-04-23
《金刚经》的文化意蕴2023-08-17
名师推荐国学经典书籍2023-03-13
五台山的导游词500字2023-07-10
持人演讲稿202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