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集锦9篇)由网友“mctooth”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欢迎大家分享。
篇1:佛经中的佛语语录
1) 过去事,莫思量;未来事,莫愿莫求;现在事,与一切事但知无着。
2) 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
3)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 盘。
4) 心无去来,即入涅 盘 。是知涅 盘 即是空心。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5)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6)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7) 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8) 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9)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10) 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11) 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12) 一心有滞,诸法不同。
13) 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14) 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15) 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16) 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17) 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18) 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19) 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向外驰求即是「迷」,回光返照就是「密」。 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20) 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篇2: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篇3:佛经里面的佛语经典语录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篇4:佛经里面的佛语经典语录
1、一切皆为虚幻。
2、不可说。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2、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13、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14、为何不必?
15、一切皆为虚幻
16、不可说,不可说
17、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18、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9、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20、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篇5:佛语中伤感的语录
1、我们的心有很多种作用,这些作用一半害己害人,一半利己利人。净化自己的心就是去除掉不好的心识作用,不令恶质的作用生出来。
2、如果内心不再有坏的作用那一部分,我们便不再会从其中引起痛苦、烦恼,从而达到永恒的愉快、安详。
3、佛陀说:“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别人无法代替。”但是心要怎么净化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4、莫从卑劣法。莫住于放逸。莫随于邪见。莫增长世俗。奋起莫放逸。行正法善行。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乐。
5、贪欲是火能焚身,瞋恨是恶能害身,痴是无明能引起五蕴炽盛而苦了身心。要终止苦而达至安详快乐,惟有消除“我”、“我所有”的意识。
6、如果我们能看清“苦”的真-相,看出苦由何处而生,由何处消逝,那么便容易做到不令苦的形成,也就能够控制苦。
7、在找到智慧之前得先找到快乐,找到快乐之前得先找到自己。人要寻求最高的觉悟,得先明白自己和自己与时空的关系。
8、如牧人以杖,驱牛至牧场,如是老与死,驱逐众生命。若以刀杖害,无恶无害者,十事中一种,彼将迅速得。
9、凡夫误用经典的章句,只是把它拿来说说,而无身体力行。他只是得到章句的表皮,没有掌握到真谛。
10、于求乐有情,刀杖加恼害,但求自己乐,后世乐难得。于求乐有情,不加刀杖害,欲求自己乐,后世乐可得。
11、我们是我们的心灵的主人。不因为外在的毁誉顺逆而影响自己的心。我们也能忍受别人对我们的辱骂和敌视。
12、屋顶盖得粗糙,房子会遭雨水浸漏,未经修养调御的心,欲望贪念会入侵。懈怠是死路,努力精进才是生路。智者常努力精进以修缮他的心。
13、人的心像一间有六个孔洞的屋子,贪、嗔、痴、渴、爱、欲无时无刻地侵入,故欲得清净得先修缮自己的心。
14、不诽与不害,严持于戒律,饮食知节量,远处而独居,勤修增上定,是为诸佛教。即使雨金钱,欲心不满足。智者知淫欲,乐少而苦多!
15、故彼于天欲,亦不起希求。正觉者弟-子,希灭于爱欲。诸人恐怖故,去皈依山岳,或依于森林,园苑树枝提。
16、一个人要努力自求解脱,如来只是提供了修行的方法。就从禅定开始着手,真切地去做。最后终将解脱一切外在的束缚,心便得到了自由。
17、此非安稳依,此非最上依,如是皈依者,不离一切苦。若人皈依佛,皈依法及僧,由于正智慧,得见四圣谛。
18、苦与苦之因,以及苦之灭,并八支圣道,能令苦寂灭。此皈依安稳,此皈依无上,如是皈依者,解脱一切苦。
19、谁能够不懈地遵行我所说的教理,谁就能够远离痛苦的轮转,而令苦完全消失。
20、净心是远离痛苦最好的方式。我们若能守护六种感官,不让欲望去影响我们的心,心不造作行为,痛苦便无从升起。
21、供养供应者,脱离于虚妄,超越诸忧患,佛及佛弟-子。若供养如是,寂静无畏者,其所得功德,无能测量者。
22、修行者留意自己的心,不让思想任意奔流而无法自我控制。他用警觉之火烧去所有困住他的大小烦恼。由于这样,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之道。
23、我等实乐生,憎怨中无憎。于憎怨人中,我等无憎祝我等实乐生,疾病中无玻于疾病人中,我等无病祝
24、我等实乐生,贪欲中无欲。于贪欲人中,我等无欲祝我等实乐生,我等无物障,我等乐为食,如光音天人。
25、修行者进入尘世,应该要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损伤花的色与香,轻盈地采取蜜汁,无害于花本体。
26、我们一生所需如果只是为了达到维生所需,其实需要的并不多,就像一只鸟、一条虫,天地提供的其实足以满足它们的需求。
27、胜利生憎怨,败者住苦恼。胜败两俱舍,和静住安乐。无火如贪欲,无恶如嗔恨,无苦如五蕴,无乐胜寂静。
28、我们的好或坏全因为自己,我们修改自己是为了要舍弃坏而趋向好的方向,是为了善恶,而不是因为别人的批评。
29、己饮独居味,以及寂静味,喜饮于法味,离怖畏去恶。善哉见圣者,与彼同住乐。由不见愚人,彼即常欢乐。
30、如果有人毁谤我,毁谤我的教义或是毁谤我的弟-子,千万别因此而沮丧或心情烦乱。因为这样的反应无济于事,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害。
31、如果有人赞美我,赞美我的教义或赞美我的弟-子,不要因而过分欢喜或得意,因为这样的反应会妨碍正确的判断。
32、与愚同住苦,如与敌同居。与智者同住,乐如亲族。贤者智者多闻者,持戒虔诚与圣者,从斯善人贤慧游,犹如月从于星道。
33、坦然地接受事实,自己就会得到平静。坦然地去接受外在,去克服愤怒。以爱去克服不满和怨恨。
34、心的净化完全要*自己。无论是多么神圣的人,多么神圣的经典,他们也仅能提供正确的方法。净化自己的心完全在于自己,无人可以替代你。
35、愚人的心攀缘外在,随外在的变化而起伏,怎能称自己为自己的主?智者保有自己,不因为别人的评断而改变自己的心,因此他是自己的主。
36、莫结交爱人,莫结不爱人。不见爱人苦,见憎人亦苦。是故莫爱着,爱离为苦。若无爱与憎,彼即无羁缚。
37、我们要像一只大象一样,在战场上能承受箭的毒害而继续奋战不已。我们也能忍受别人对我们的侮辱和敌视,而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安详寂静。
38、心的不纯净是引发痛苦的来源。什么使得心不净呢?顽固、骄傲、自大是心理的杂质,这些杂质引出了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于是痛苦产生于此。
39、从亲爱生忧,从亲爱生怖;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恐怖?从贪欲生忧,从贪欲生怖;离贪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40、我们惟有舍弃内心的不良杂质,如贪欲、不满、固执等,才能解开它们对我们的系缚,心才得以自由。净化自己的心才能找到内心安详的道路。
41、假如有人愚昧地对我做出恶事,我将回报以无限的爱。他愈是对我作恶,我愈是回报以善。无论别人待我如何,我永远放出净善的芳香。
42、我之为我完全是因为自己是什么,而不因为别人改变自己。一朵芳香的花朵不因为憎恶的人到来而改变芳香的本质而发臭。
43、从欲乐生忧,从欲乐生怖;离欲乐无忧,何处有恐怖?从爱欲生忧,从爱欲生怖;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44、什么是真实呢?就是要追随优秀的人,跟他们一起行动,做有益的智慧之游,就好像月亮追随着黄道的星辰循环游走。这就是真实。
4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真实。追随贤人智者的脚步,将走向善地;与愚者恶人同游,将步向错误的方向。这就是真实。
46、渴求离言法,充满思虑心,诸欲心不着,是名上流人。久客异乡者,自远处安归,亲友与知识,欢喜而迎彼。
47、我们若得不到益友、良友之时,宁可独自而行才不会扰乱自己的心灵。与善友为邻可以得益,与恶友为邻受害的可是整个身心。
48、舍弃于忿怒,除灭于我慢,解脱一切缚,不执着名色,彼无一物者,苦不能相随。以不忿胜忿。以善胜不善。以施胜悭吝。以实胜虚妄。
49、阿多罗应知:此非今日事,古语已有之。默然为主诽,多语为人诽,寡言为人诽;不为诽谤者,斯世实无有。
50、人有两个我:一个是别人心目中的我,一个是心灵中的我。在孤独的时候,那个心灵中的我最易显现出来,这也是最好的净化自己的心的时候。
[
佛语中伤感经典语录
]篇6:佛语中的人生哲理语录
1、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谁,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离;谁,抚我之面,慰我半世哀伤;谁,携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谁,扶我之肩,驱我一世沉寂。谁,唤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轹。谁,弃我而去,留我一世独殇;谁,可明我意,使我此生无憾;谁,可助我臂,纵横万载无双;谁,可倾我心,寸土恰似虚弥;谁,可葬吾怆,笑天地虚妄,吾心狂。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离;伊,揽我之怀,除我前世轻浮。执子之手,陪你痴狂千生;深吻子眸,伴你万世轮回。执子之手,共你一世风霜;吻子之眸,赠你一世深情。我,牵尔玉手
2、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戒偈)——释迦牟尼佛《增一阿含经》
3、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4、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
5、《般若》扫迷妄;《法华》示究竟。——蒋维乔《中国佛教史》
6、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心,心柔顺了,一切就完美了,心清净了,处境就美好了,心快乐了,人生就幸福了。人这一辈子,不管活成什么样子,都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一切喜怒哀乐都是自己造成。人,要有一颗干净的心。无论相貌,无论着装,心的通透是最美的;不分贫富,不分高低,心的善良是最贵的。身处俗世,却不被俗世所染;对人几分真便会换取几分心;用情几多诚就会收获几多永恒。眼睛纯净,才能看见美丽的风景;心灵干净,才能拥有纯粹的感情。一个人的心就是一个人的世界。
7、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维摩诘经》
8、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维摩诘经》
9、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维摩诘经》
10、少年问智者:“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智者笑答:“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
11、妙有(圆觉妙心)《圆觉经》
12、心净则佛土净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不二法门《维摩诘经》
13、外境非有三界唯心万法为识《解深密经》
14、《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愣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愣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是为“佛教十三经”。
15、过去泥于“心注眼,眼注空”之说,务求定睛于空际,而睛不能定,又深以“观鼻前四指空,折回观心”为难。今忽悟“观空”、“观心”是同时一件事,“折回”不免是多余之言,且以观心之故,不求定睛于空际,而睛自定,又以观心而心空、空不起念,亦易于无念。——梁漱溟
16、修密,只是为了调心养心,以改去其“心不能闲”之病。——梁漱溟
17、“不除妄想不求真”——永嘉《证道歌》
18、“灿烂的太阳普照万物——那是白天。它让人迎接黑暗的夜!黑暗的夜空,笼罩着痛苦众生的心。众生啊,这无边的黑暗,就是那虚妄的无明心。它让人们在轮回中永续。佛心漂入大海,反映在无垠的天空。这就是甘露的源起。虔诚者们,让甘露沐浴苦难的心,唤醒沉睡的佛性——那是过去善缘种子的秧苗,尤需甘露滋润。”——仲巴仁波切《瑜伽士之歌》
19、“灿烂的太阳普照万物——那是白天。它让人迎接黑暗的夜!——仲巴仁波切《瑜伽士之歌》
20、其功德为:一、净除烦恼显俱生智二、调柔气脉证无死果三、降伏魔仇摄十法界——金刚亥母
21、咒语:嗡班杂贝若渣尼也哈哩尼萨吽吽呸梭哈——金刚亥母
22、一念真实一切是,一念不真实一切不是。——梁漱溟
23、“若离执计是见王,若无散乱是修王,若无作求是行王”——贡噶上师《恒河大手印偈颂》
24、天未明,念习静当在后半夜,睡醒时试为之。又念每晚将睡前,宜清净其心,俾梦中少杂乱念头,庶可睡安稳,而醒时精神较好——梁漱溟《梁漱溟全集》
25、一日间当有一时间习静。——梁漱溟《梁漱溟全集》
26、“发愿”与“见体”是吾人一生最要紧的事。愚当下甚有警省。吾人一生若于此二者皆无有,则只有下堕,一生不如一生。因而时时念及之。——梁漱溟《梁漱溟全集》
27、脚踏实地在此岸,精神探险达彼岸。
28、“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如来所说十二因缘分,皆依一心”。《十地经论》
29、人无所舍,必无所成。心无所依,必无所获。自己的路只有自己去走,自己的心还须自己去度。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能放弃自己的也只有自己。能怨恨嫉妒的是自己,能智慧温暖的还是自己。心中有岸,才会有渡口,心有所持,才能行之安然。
30、一切事物皆因缘所生,成为假有;虚妄不实,故为真空;空、假不可分离,非空非假即是中道。于一心同时观悟此三者,称“一心三观”。——慧文
31、“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慧远《沙门不敬王者》
32、“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慧远《法性论》
33、“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慧能《坛经》
34、“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智觊《摩诃止观》
35、“心和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马鸣《大乘起信论》
篇7:佛语中的人生哲理语录
1: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2: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4: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悦。
5: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6: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7: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8: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
9: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10: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
11:色心不除,生死不了。
12: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
13: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14: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15: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16: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则甘于平凡,却享受平凡。
17: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18: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19: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20: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篇8:关于佛语中经典语录
一、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二、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三、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四、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心,若正若不正。
五、心的净化完全要*自己。无论是多么神圣的人,多么神圣的经典,他们也仅能带给正确的方法。净化自己的心完全在于自己,无人能够替代你。
六、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期望获福,无有是处。
七、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八、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九、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佛语经典语录)
十、坦然地理解事实,自己就会得到平静。坦然地去理解外在,去克服愤怒。以爱去克服不满和怨恨。
十一、净心是远离痛苦最好的方式。我们若能守护六种感官,不让欲望去影响我们的心,心不造作行为,痛苦便无从升起。
十二、心本无作,道常无念。
十三、如果有人毁谤我,毁谤我的教义或是毁谤我的弟子,千万别因此而沮丧或情绪烦乱。正因这样的反应无济于事,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害。
十四、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十五、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
十六、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齐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十七、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十八、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十九、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二十、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二十一、与愚同住苦,如与敌同居。与智者同住,乐如亲族。贤者智者多闻者,持戒虔诚与圣者,从斯善人贤慧游,犹如月从于星道。(佛语经典语录)
二十二、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二十三、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因此有贪嗔也。
二十四、心的不纯净是引发痛苦的来源。什么使得心不净呢?顽固骄傲自大是心理的杂质,这些杂质引出了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于是痛苦产生于此。
二十五、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二十六、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二十七、人的心像一间有六个孔洞的屋子,贪嗔痴渴爱欲无时无刻地侵入,故欲得清净得先修缮自己的心。
二十八、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二十九、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三十、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三十一、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三十二、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三十三、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三十四、司空本净禅师:「佛是虚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三十五、修行者留意自己的心,不让思想任意奔流而无法自我控制。他用警觉之火烧去所有困住他的大小烦恼。由于这样,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之道。
三十六、己饮独居味,以及寂静味,喜饮于法味,离怖畏去恶。善哉见圣者,与彼同住乐。由不见愚人,彼即常欢乐。
三十七、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三十八、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三十九、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四十、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四十一、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四十二、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四十三、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四十四、佛语经典语句-阅读
四十五、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六根门头,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谓之无念行。
四十六、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四十七、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四十八、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也。
四十九、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五十、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五十一、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五十二、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
五十三、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五十四、善恶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
五十五、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五十六、住着于法,斯为动念,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五十七、一切不留,无可记忆。(佛语经典语录)
五十八、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五十九、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六十、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六十一、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
六十二、四大如坏幻,六尘如空华。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
六十三、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要从如今做事处莫教颠错,如今做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六十四、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六十五、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六十六、佛陀说:“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别人无法代替。”但是心要怎样净化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六十七、不诽与不害,严持于戒律,饮食知节量,远处而独居,勤修增上定,是为诸佛教。即使雨金钱,欲心不满足。智者知淫欲,乐少而苦多!
六十八、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六十九、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七十、屋顶盖得粗糙,房子会遭雨水浸漏,未经修养调御的心,欲望贪念会入侵。懈怠是死路,发奋精进才是生路。智者常发奋精进以修缮他的心。
七十一、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七十二、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七十三、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劳尔
七十四、渴求离言法,充满思虑心,诸欲心不着,是名上流人。久客异乡者,自远处安归,亲友与知识,欢喜而迎彼。
七十五、我们的心有很多种作用,这些作用一半害己害人,一半利己利人。净化自己的心就是去除掉不好的心识作用,不令恶质的作用生出来。
七十六、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七十七、我们若得不到益友良友之时,宁可独自而行才不会扰乱自己的心灵。与善友为邻能够得益,与恶友为邻受害的但是整个身心。
七十八、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七十九、无心之心如恒河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八十、一心有滞,诸法不一样。
八十一、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八十二、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八十三、佛祖奚以异于人,而因此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八十四、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昧。
八十五、什么是真实呢?就是要追随优秀的人,跟他们一齐行动,做有益的智慧之游,就好像月亮追随着黄道的星辰循环游走。这就是真实。
八十六、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八十七、莫击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念想由来幻,自性无始终,若得此中意,长波自当止,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虚坐?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
八十八、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八十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真实。追随贤人智者的脚步,将走向善地;与愚者恶人同游,将步向错误的方向。这就是真实。
九十、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九十一、我们是我们的心灵的主人。不正因外在的毁誉顺逆而影响自己的心。我们也能忍受别人对我们的辱骂和敌视。
九十二、如果内心不再有坏的作用那一部分,我们便不再会从其中引起痛苦烦恼,从而到达永恒的愉快安详。
九十三、我们一生所需如果只是为了到达维生所需,其实需要的并不多,就像一只鸟一条虫,天地带给的其实足以满足它们的需求。
九十四、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九十五、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
九十六、沩山禅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九十七、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九十八、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别起眉毛观见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九十九、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
一百、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篇9:佛语中的人生感悟语录
1、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2、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3、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4、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7、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8、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9、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10、清晨曙光初现,幸福在你身边;中午艳阳高照,微笑在你心间。
11、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12、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3、再大的功德,抵不过一念骄心;再大的罪过,抵不过一个悔字。
14、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15、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16、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17、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18、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19、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20、太平盛世自在年,梵音鼓乐舞翩跹,梵香一柱向佛前,普愿福慧增无边!
21、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22、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23、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24、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25、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26、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27、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28、两个人吵架,甲对乙说你很主观,乙对甲说你并不客观,主客二观,无所标准,是非永远存在。
29、坦然地接受事实,自己就会得到平静。坦然地去接受外在,去克服愤怒。以爱去克服不满和怨恨。
30、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1、傍晚日落西山,快乐随你一天;关心你的朋友,从早晨到晚上。念一声阿弥陀佛!祝你快乐永远!
32、修行者进入尘世,应该要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损伤花的色与香,轻盈地采取蜜汁,无害于花本体。
33、太平盛世自在年,梵音鼓乐舞翩跹,梵香一柱向佛前,普愿福慧增无边!祝您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34、(真正的灵感)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供我们摄心,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
35、凡夫误用经典的章句,只是把它拿来说说,而无身体力行。他只是得到章句的表皮,没有掌握到真谛。
36、(不要执着小爱)有些人的爱只执着于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37、生活中遭遇的所有的困难与挫折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培养我们的毅力和创造力,把我们打造成完美的人。
38、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39、从亲爱生忧,从亲爱生怖;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恐怖?从贪欲生忧,从贪欲生怖;离贪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40、故彼于天欲,亦不起希求。正觉者弟子,希灭于爱欲。诸人恐怖故,去皈依山岳,或依于森林,园苑树枝提。
41、苦与苦之因,以及苦之灭,并八支圣道,能令苦寂灭。此皈依安稳,此皈依无上,如是皈依者,解脱一切苦。
42、(谨慎「用」心)人心比武器还厉害!因为武器由人心所创造,不管将它用于好或坏的地方,都起源于一颗心。
43、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
44、食物是用来吃的;东西是用来用的;音乐是用来听的;经典是用来实践的。凡是错用经典,便是辱没了经典神圣。
45、如果我们能看清“苦”的真相,看出苦由何处而生,由何处消逝,那么便容易做到不令苦的形成,也就能够控制苦。
46、净心是远离痛苦最好的方式。我们若能守护六种感官,不让欲望去影响我们的心,心不造作行为,痛苦便无从升起。
47、狐狸藏在寺院里,被执役僧逮住,点着了尾巴,狐狸跑到藏经阁引燃了书籍。禅师:毫无理智地处理事情会招来大灾祸。
48、我之为我完全是因为自己是什么,而不因为别人改变自己。一朵芳香的花朵不因为憎恶的人到来而改变芳香的本质而发臭。
49、佛陀说:“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别人无法代替。”但是心要怎么净化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50、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愿三宝护念你!愿上师摄受你!愿护法拥护你!自利又利他,快乐幸福的度过暇满人生!
51、几个小孩想做大师的学生,大师让他们每天打扫教室。大师好久不来教室后,仅剩一个小孩天天打扫,最终这个小孩被选中。
52、将军的马寄养在禅院,对驴子十分傲慢,不久马病了,不能上战场,被卖到农庄拖粪车。禅师:不要因一时富贵而不可一世。
53、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解: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到现在,被无明遮蔽,迷惑自己的真心,反认自己是物体。
54、(烦恼像毒蛇)烦恼就像一条毒蛇睡在人的心中,一旦动了它,蛇就会咬人。修行一定要把心中的愚痴烦恼去除,才能安心修行。
55、问世间情为何物,欢乐趣离别苦,其中更有痴儿女。问世间情为何物,其中又有多少真情相许。怅缘悭无情耳!生与死孰苦孰乐?
56、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
57、佛说:放下红尘之事得人间大道!好淬炼舍利子得正菩提!浑忘世间一切烦恼。风声,雨声,一世的相思。涅磐,顿悟,一世的禅锋。
58、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59、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60、(欢喜别人成就)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61、(贪之祸害)人生会遭受天灾人祸的痛苦,无不是从贪而来。「贪」不但带来痛苦,也使人堕落;除了今生此世身败名裂,也会招致未来的业报。
62、(缺爱症)现今社会有一种通病——「缺爱症」。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爱心,然后互相付出,将这分爱充足于社会,社会能祥和。
63、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惟一、永远的依靠,是我们真正的朋友,我们应当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大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恩宠。
64、日子像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愿您用一颗禅意的心来生活,修炼成一朵智慧的极乐莲花。新年吉祥!
65、由积广大施福资,出离凡俗而成佛,往昔诸佛所未度,诸有情众我当度,我以所有救生业,及施所生诸福善,愿证佛位度世间,从烦恼中得解脱,新春吉祥。
66、佛之所以为佛,皆因他看透了常人看不透的局,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事。人之所以是人,皆因七情六欲缠身,看不透,也走不出来。若心能顿悟,你我皆可成佛。
67、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68、集曼陀之雅华,旃檀之凝香;祈万佛之祥光,龙天之赞唱。舒畅为地,福慧为基,悲智为梁;方便为门,六度为梯,菩提为藏。申贺新禧,祈度九殃。身心自在,智慧无量。南无阿弥陀佛!
69、生命的价值远远超过世间任何物质的价值。可是現在的人恰恰相反,迷失了本性,迷失了方向,对物质过分地贪求,物欲高涨,忘却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荒芜了生命,实在可悲可叹!
70、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71、没人能一手把你拽到天堂,也没人能一脚把你踩下地狱,命运中所谓痛苦与快乐,只是内心感受。当你超越自己的狭隘和自私时,你会感到处处是天堂;当你被烦恼纠缠不清时,哪里都是地狱。
72、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它没有彩排;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佛菩萨,人天善神,都看着你;把握好每一个念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便是最好的表现;愿你生命的每一刻都能自在吉祥!
73、为了自由,我们舍弃了爱;为了自由,我们舍弃了事业;为了自由,我们舍弃了家庭。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我们什么都不需要舍弃,只要带着觉照,不要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本性就不会迷失。
74、让你烦恼的人,是来帮你的;让你痛苦的人,是来渡你的;让你怨恨的人,是你生命的贵人;让你讨厌的人,是助你成长的;因为,凡是你所抗拒的事物,其实都是你自己的侧面,是你另一个自己而已。
75、声声佛号传祝福,句句咒音达情意;朵朵莲花缀莲台,首首梵呗除烦恼;盏盏心灯照暗夜,把把红炬遣无明;愿你福慧双增!愿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安康,违缘消灭,顺缘增长,广闻深思,勤修佛法,六时吉祥!
76、我不畏惧死亡,而畏惧虚度光阴;我不畏惧事务繁多,而畏惧空耗生命;我不畏惧名利,而畏惧人生没有方向;我不畏惧他人误解,而畏惧心胸狭隘;我不畏惧爱,而畏惧心中无爱;我不畏惧人情浓,而畏惧道情淡。
77、吸引知识精英,追求人生深意。你不能纠正世界上每一个人,使天下太平。正如你不能移去全世界的石头和荆棘,使所有的路径平坦。要走得平坦,就得穿一双鞋子,希望得到内心的和平,就要学习控制自己的感觉。
★ 经典佛语禅心语录
★ 十大佛语经典语录
★ 唯美佛语经典语录
★ 佛语中的座右铭
★ 佛语心经经典语录
★ 佛语禅心语录精选

【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集锦9篇)】相关文章:
佛语心经经典语录精选2022-11-07
佛语经典幽默版语录2023-04-04
佛经经典名句关于心境2022-05-08
有关放下的佛语经典语录2022-11-23
六祖佛语经典语录2022-11-23
慧能法师语录2023-10-05
佛语关于爱情经典语录2023-09-18
有关佛教的佛语经典语录2023-07-26
佛语语录2023-12-24
佛家禅心经典语录202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