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老人的故乡北极村纪行散文(精选8篇)由网友“颖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圣诞老人的故乡北极村纪行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圣诞老人的故乡北极村纪行散文
圣诞老人的故乡北极村纪行散文
当西方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圣诞节到来的时候,我又想起了远在芬兰的北极村和长年住在村里的圣诞老人。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我曾有机会三次访问芬兰,其中应主人的安排先后两次造访了北极村。虽然离最近一次的访问已经十来年过去了,但那美丽静谧的小山村、那热情友好的圣诞老人和那琳琅满目的圣诞纪念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迄今不能忘怀。
芬兰的夏天总是阳光明媚,气候宜人。中午时分,搭乘从首都赫尔辛基起飞的航班一直往北,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半下午便到了芬兰北部拉皮省的省会罗瓦涅米市。下了飞机,再转乘十几分钟的汽车,就是圣诞老人的故乡――北极村。
北极村离罗瓦涅米城8公里。虽然它只是一个村,规模并不大,然而它却是芬兰、乃至世界的一个著名景点。这里有北极圈位置的地图标志板,有圣诞老人的办公室,还有专门发行圣诞老人邮票的邮局和纪念品商店。那些像圣诞卡通一样的美丽小屋,井然有序,明丽静谧;各种圣诞纪念品色彩斑斓,应有尽有:从帽子到盆子,从雕塑到绘画,从钥匙圈到长毛绒;还有食铺饭庄、酒吧、咖啡吧、烧烤吧以及驯鹿拉雪橇、狗拉雪橇等娱乐项目。每一处设施都体现了以圣诞为主题的旅游文化,每一项服务都与环境相谐成趣而又顺乎自然。每年、尤其是每年的夏天,有不少游客从世界各国到这里来参观、访问,一睹圣诞老人的慈颜,为这个小小的北极村落增添了许多欢乐和色彩。
这个小村庄何以会成为圣诞老人的故乡呢?这中间还真有一段广为人知的故事。芬兰是最早迎接圣诞老人安居的地方。早在1927年,芬兰和前苏联确定以拉皮省的“耳朵山”为两国通往北冰洋的国界线后,芬兰的儿童故事大王玛尔库斯从中获得了灵感。他在电台讲故事时说,圣诞老人和2万头驯鹿一起就住在这座“耳朵山”上。正是因为有“耳朵”,圣诞老人才能在北极听到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心声。他的这种颇有感染力的浪漫推理获得了世人的认可。从那时起,故事中的“耳朵山”就成了圣诞老人的故乡。
然而,北极村景点的设置,却是在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夫人启示下完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罗斯福总统的夫人便来罗瓦涅米市访问。当时该市由于刚刚在战火中被夷为平地,几乎没有任何可供参观的景点。这使芬兰政府很为难。后来当局只好在横穿该市近郊的北极圈(即北纬66°33′07″、东经25°50′51″)这个点上,修建了一个面积仅10平方米的小木屋,供罗斯福夫人驻足以领略极地风光,它就是北极村的雏形。不想这小小的木屋后来却给了人们以极大的启示。芬兰人觉得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对外国人有极大的吸引力,便开始在这里筹建北极村,并让圣诞老人住到村里来。
上世纪的60年代,标有极圈位置的地图标志板、出售极地旅游纪念品的商店和专门受理圣诞老人邮件的邮政,先后在这里出现,从而使北极村初具规模。如今,罗斯福夫人曾经驻足过的小木屋已改修为咖啡馆,成为历史的一个小注脚。而在北极村村口的.一棵大树上悬挂有一块用4国文字书写的北极圈纪念牌,供外国游客拍照作为跨入北极圈的证明。一条淡黄色的直线穿越北极村的中心,上面用英文刻有北极圈线的字样和它的纬度与经度数字。我们在这里摆好各种姿势,相互拍照,留下了难得的永恒纪念。站在北极圈的分界线上,身临其境,只需跨越一步就走进了以前只能在地图上观望的北极,方位的感受从来没有这样强烈。
北极村中的精彩节目无疑是会见圣诞老人并与他合影。圣诞老人每天在他的办公室里接见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办公室并不大,但装点的灯光和房间的摆设都透露出温馨的情调和古典的风格。房前贴着工作时间表。每逢他休息,游客们会静静地自觉在屋外等候。他穿着圣诞老人的衣服,在充满圣诞氛围的屋子里接见一批又一批的游客,用不同语言与他们交谈并合影。与人们想象中的一样,圣诞老人和蔼可亲,知识渊博,能讲十几种语言。我们在排队等候时看到走廊里张贴着许多他与各国政要及明星合影的照片。圣诞老人笑盈盈地接待我们,用英语很随意地与我们交谈。在知道我们是来自中国的客人时,他还不时穿插几句中国话与我们开玩笑,把气氛调剂得很轻松,然后拥着我们合影。两分钟后照片便送到了我们的手上。
北极村中最有名的设施是圣诞老人邮局。一进邮局大厅,就能看见一律身着圣诞服的工作人员笑容可掬地为顾客服务。厅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圣诞老人明信片与圣诞卡;还有许许多多的信封、信笺、纪念币、邮票、邮戳,全部都用的圣诞老人图像。厅内一侧安放着十几张写字台,台面的笔筒里插满了笔。游客可以在这里挑选自己最满意的圣诞卡、明信片,然后写上祝辞与地址,贴上特制的圣诞老人邮票,打上邮戳,投进邮筒。邮局设有一个只在圣诞节才打开的专门邮筒。不管你在哪一天将圣诞卡或明信片投进这个邮筒,他们都会在当年圣诞节开启,打上当日的邮戳,寄往你填写的地址。这里还设有网站。你打开他们的网页,就可委托“圣诞老人”在圣诞节那天把你的祈愿放飞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当然,这一切都是需要付费的。如今,每年从世界各国来到这里的游客达40多万人,而从这里的邮局送出去的圣诞卡和圣诞信件多达100万封以上。
北极村的自然风光更是魅力无限。夏季到此,可以观赏到难以忘怀的午夜不落的太阳;冬季光临,能在昼夜不见太阳的晴空看到世界上罕见的北极光。我尽管两次造访过北极村,但每次都让我兴奋不已,留连忘返。
北极村啊,真是一个值得一游再游的好地方!
篇2: 坦桑尼亚纪行散文
坦桑尼亚纪行散文
坦桑尼亚,在非洲东南部。20XX年八月,我们一行9人到坦桑尼亚采访中国援坦医疗队长甘连喜的事迹,才有了这篇记述。
坦桑尼亚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是非洲的旅游王国。全国有11个国家公园,10个野生动物保护区,50个野生动物控制区,占国土总面积的1/4。自然风光原始多姿,风土民情奇异古朴。
经济落后民风古朴
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没有一座像样的高楼,我国驻坦大使于庆泰招待我们最豪华的四星级大酒店也只是一座四层高的楼房。
我们采访来到了正在新建的首都多多马,它的地面上建筑物还比不上咱们国家的一个乡镇驻地的规模。前往多多马的路途中,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满目黄色的草原(这里7、8、9三个月属于旱季),很少有像咱们国内的村庄出现,偶尔有几处散落在路边草丛中的民房,是用一些木棍支起的茅草屋。我们询问随行的医疗队领导,像他们住在这里没有土地可种,怎么生存呀,医疗队的同志告诉我们,这里流行着两句话,一句是“饿了就爬树”在这里生活的居民是以采集野果为生存方式。还有一句话就是“身披两块布”,青年妇女最喜爱一种长到膝盖的无褶长裙,他们的衣服上身披一块花布,下身围一块花布。
在路过的途中,我们发现了几处比较特别的现象,那儿没有任何的树木,而且黄草特别的茂密,我问同行的医疗队领导,这些草为什么长得特别的好呢,医疗队的领导对我们说,“这些地方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为了支援坦桑尼亚人民增加改造大自然的能力,派出了大批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坦桑尼亚当地的政府开辟的农场,在那里种过水稻,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随着我们农业技术人员的撤离,这些当年被开垦过的土地就这样被荒芜了,所以现在草长得最好”。
草原上的主人
我们在多多马采访结束后,医疗队的同志请我们到离这儿最近的米库米野生动物保护区去看一看。
米库米野生动物保护区离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最近,有280多公里,它以野生动物保护区动物种类繁多而著称。我们已经到了多多马,离那儿还有80多公里。为我们开车的司机是黑人老陆,他为我国援坦医疗队开车已经有十多年了。他对我们说,要看大动物最好在天刚亮的时候,大象、狮子们走出深深的草丛来河边喝水,是观察它们最好的时刻。
八月的坦桑尼亚,是这儿的旱季,但气温在26度左右,加之这儿没有任何工业,空气非常地清爽,就像一个天然的氧吧,做一个深深的呼吸,全身通透。我们早上四点起床,简单吃了点早点就上路了,经过半个多小时行程,就看到了公路边竖立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标志和汽车限速30公里的警告。那里的公路修得很奇特,除了有限速的标志外,关键是公路每隔几公里就修起一个高坎,让你减速慢行。
黑人老陆对我们说,从我们看到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标志就进入了保护区。所谓保护区,没有任何的围栏,就是不准人们到这些地方去开发和居住。动物们可以自由地在那儿生存。因为汽车限速,开得不快,我们在路边随时看到在一米多高的草丛里悠闲吃草的长颈鹿、羚羊、斑马、角马、犀牛等动物。
大约六点钟的时候,我们来到了米库米野生动物保护区入口处。入口简单地不能再简单,用木棍野草搭起来的'一处草屋,不多的几名黑人工作人员。我们下车后,这儿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进入保护区后的注意事项。一是汽车不能开快;二是遇到动物时要停车让动物先行,不能惊吓动物,特别是一些凶猛的动物,如大象、狮子等;二是不能下车观看,因为随时在草丛里可能蹿出动物来,那样非常的危险。车辆是自己开去的车,没有任何的安全防护设施。
米库米野生动物保护区东西有五十多公里,南北有一百多公里,是坦桑尼亚十个野生动物保护区较小的一个。我们进入区内沿着推土机推开的不到三米宽的土路前行。路两边就是一米多高的深草,不时地刮着我们车身。进入区内不到五公里,我们看到了一些高大的动物,它们在草原上悠然自得的吃着黄草,有斑马、角马、犀牛、羚羊、长颈鹿等。我们离它们很近,最近处只有十几米。长颈鹿的胆子很大,只是居高临下地抬头看看我们的汽车,然后又去吃它们的黄草。胆子最小警惕性最高的要算羚羊了,它们成群结队地在草原上吃草,听到我们的汽车声,一般都要抬起头来和我们对峙。我们见到一群正在飞奔的羚羊,大约有二百多只,它们跃起的动作,飞奔的姿态,快速地从我们眼帘划过。据了解,羚羊是非洲草原上最多的食草动物,它们生活在食物链的最低层,是食肉动物的(已被评为2XXX年度感动山东十佳新闻人物)天然的美餐,对于食肉动物来讲,羚羊唯一生存的武器就是疾速的奔跑。
我们开车进入到野生动物保护区40多公里的地方,那里有一个长宽200多米的天然水塘,是动物们饮水的地方。离水塘还有100多米,黑人司机老陆师傅就给我们说,那儿正有五六只大象在喝水,我们把车停在隔着水塘五六十米的地方,在车内又是一阵猛拍。大象们好像有约定一样,一般是两只大象带一只或者一对小象到这儿饮足水,就慢悠悠地走入草丛深处,过一会儿,又有几只大象带着小象来到这儿喝水。在这处水塘里,我们看到了硕大的河马,还有鳄鱼伸出水面那令人恐惧的长长的大嘴。
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每时每刻都充满着动物们为了延续种群的绵绵爱情和为了生存的打拼搏杀,神密的草原深处,还隐藏着人类对野生动物多少不知道的秘密呢。动物王国的坦桑尼亚,众多的野生动物才是这片草原上的主人。
狮子相对
我们一行在惊奇、欢乐、紧张地在草原上观看,不知不觉中度过了五个多小时。看到的各种野生动物有20多种,最多的是羚羊、角马、斑马、长颈鹿、野猪等。据黑人老陆说,这片保护地的动物有五十多种,除了没有老虎之外,其他保护区内有的动物这儿都有,因为这儿离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最近,所以到这儿人相对比较多。虽然老陆这么说,但我们在区内开车的五个小时里,只碰到一辆汽车的旅游者和我们相遇。老陆给我们说,现在还没有看到这片草原上的主宰者――――非洲狮子。我们急切地说,你快带我们去找呀。老陆说:“狮子这种动物,都在草原深处,一般很少出来活动”。我们说:“那就到深处找吧”。老陆开着车往前走,大约又走了30多公里,到底黑人老陆的眼好,往前一指,对我们说“你们看,你们看,两只狮子正对着头卧在路上。”由于离我们有200多米远,我的同行带的大多是没有长镜头的照相机,根本拍不到。我们让老陆慢慢地再往前移一移,老陆师傅小心翼翼地慢慢向前开,开到距离狮子快100米的地方,没想到雄狮突然站起来,朝我们走来,这可把我们吓坏了,大家不约而同地快速把车上的玻璃窗关了起来,老陆也把汽车停了下来,大家紧张地看着狮子,狮子朝我们车的方向走了七八米,看到我们的车子停了下来,它也站住了,我们和狮子对峙了有十多分钟,吓的连拍照片也忘了,可能狮子看到我们没有侵犯它领地的举动,又退回到雌狮的地方,卧在了路边。黑人老陆慢慢地将车往后倒,退到了安全的距离,一直退到一个岔路口,才把车头调过来,缓缓地驶出了这一危险地方。
篇3:泰山纪行散文
泰山纪行散文
对泰山的仰慕由来已久,不仅因为她是风光优美,壑深谷幽,奇峰陡立,溪流瀑飞,古松争奇,风云变幻,神秀莫测,四季景色,变化万千的旅游胜地。同时因为泰山代表了东方文化的缩影,历代骚人墨客纷纷前来朝山览胜,赋诗留言,众多的古祠寺庙,摩崖石刻,让人大开眼界。所以能够实现登泰山的愿望,自然是我的梦想之一。去年七月在泰山脚下的山东科技大学参加培训学习期间,终于了却了我的心愿。
登山的那天下午,天气晴朗,炎炎酷暑中夹杂着知了不知疲倦的放声高歌。从红门起步,顺阶而行,但见人员拥挤、熙熙攘攘,有的背着大包、小包,有的拄着拐杖,更多的是徒步登山的人员接连不断。走在山路上,两边树木郁郁葱葱,时而遮天蔽日,时而光线斑斓,我们几个一脸的兴奋,彼此交流着各自的心得体会,时光不觉一晃而过。经过万仙楼、穿过斗母宫,一株卧龙槐进入眼底。据导游介绍,此卧龙槐为明代所植,巨株伏地,扎根又生干而成树,酷似卧龙翘首,故名“卧龙槐”。举步前行,顺阶而下,便到了经石峪。导游吊着大家的胃口说道,假如你酷爱书法,经石峪的隶书不可不看。这一下引发了我们兴趣。望着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第一”的金刚经,时时为泰山的佛教文化感到骄傲。导游介绍,经石峪因岭中一缓坡石坪上刻有隶书佛教《金刚经》而得名,民间传说唐僧西天取经回来,曾于此石凉晒经文,佛经遂印于石上,故俗称“晒经石”、“曝经石”。
穿过壶天阁,到中天门,顿觉汗流浃背,气喘吁吁,顾不上喝水,只想把泰山景色尽览眼底。在中天门以北,有一坦途路段,俗称“快活三里”,此路西侧,但见有一石峰冲天而立,上刻“斩云剑”三字。据说,泰山风雨变幻,常以此处为界,寒云顺谷而下与暖云相遇化成为雨,故名“斩云剑”。走过云步桥、在五大夫松处稍作休息,只见五大夫松西山坡上,有古松一株,枝繁叶茂,苍翠挺拔,亭亭矗立,别具姿态。如同躬身招手迎送游人,故名“望人松”,又叫“迎客松”,是泰山的重要标志之一。
登到十八盘时,已是精疲力尽,坐在阶梯两边休息。7月中旬时节,上面的瓜果,贵的让人难以置信。一打听,西瓜每500克四元;黄瓜每500克两元;西红柿每500克三元;然而购买者依旧熙熙攘攘,接踵而至......
薄暮时分,站在天街之上,信步浏览,环顾四野,眼界大拓,真正体验到“登泰山已知天下阔”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真正内涵。登山的劳累顿时消散了很多,望着路宽道平、楼阁毗连,游人如织、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的傍晚美景,听着各种语言在这里交融激荡,想起了郭沫若描写的`《天上的街市》,顺口朗诵“我想那飘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当住进旅馆,才感到腰酸腿疼,细细一算,登山已有4个多小时了,旅途的劳累,不一会便让自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第二天,天还不亮(大概有五点左右),便被主人叫醒了,“快点起来,看日出去”。我们兴奋的穿上棉大衣,没有顾上洗脸,便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入黑茫茫的夜色当中。坐在日观峰旁边的岩石上,顿觉云海如同薄雾一样在我的脚下缓缓飘过,有点置身于世外桃源、若隐若现的感觉。这时云团越来越大,像狂涛、像烟雾淹没了人们的视线。
此时人群中一阵骚动,不知谁喊了“快,看东边的云海,日出就要出来了......”许多人随着他指的方向,瞪大了双眼,静静观看,但见在天地交接处,有几片云彩悄悄换上了金色的衣裳,施着红红的粉黛,如同娇羞的少女,显得分外美丽。那些薄雾好象知趣一样,悄悄的躲在了一边.....起初在云海边,有几片朝霞中间,漏出一点缝隙,像一根红线,像一片丝绸,接着如同变戏法一样,一会变成了柿子一样的火球,在云海里跳跃。越来越红,越来越大,越来越真,越来越逼近自己的眼睛。突然,就在一瞬之间,太阳磅礴而出,光芒万道,大自然便融入到温暖阳光的照耀当中......
泰山之行,不仅仅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我想,它还是一种自然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美的体验。因为她让我融入到大自然之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达到忘我境界,现在想来依旧让人回味.....
篇4:雨中纪行散文
雨中纪行散文
细细的雨,悄无声息地下着,清晨,推开窗户,外面的地面湿了,绿叶上的雨滴像一粒粒晶莹的露珠,撑一把伞,背一个包,开始了一场远行。
雨在下着,车在行驶着,微闭着眼睛,靠在舒适的椅背上,却很难安下神来,隔着玻璃,满眼的绿似乎要挤进来,田野的秧苗是绿的,田埂的草儿是绿的,还有傲立的一棵、两棵或者一丛高的、矮的、粗壮的、纤细的树木枝叶也是绿的。跳色的是掩盖在绿色里,村庄楼房灰色的侧影或者铺着彩色瓷砖正面的一角。
画面是安静的,偶尔会掀起一点鲜活,一只或者几只黑色的鸟儿鸣叫着,从一根电线杆上起飞,落在田埂的草丛里,在空中划一条或者数条弧线,一头或者几头黑色或者黄色的耕牛,低着头可劲地咀嚼青草,间或抬起脖颈,发出低沉又悠长的“哞哞”声,在空气里回荡,或许它们只是发出简单的.畅快的声响,又或许是进行它们之间,也只有它们自己才懂的交流。
眼睛回到前方,车轮底下的高速路象一根根交错的、长长的带子,镶嵌在绿色的被面上,这条条黑带上,一只只黑色、灰色、白色或者其它颜色的甲虫,沿着它们各自的方向或快或慢地爬行,有时你超过我,有时我越过它。
天突然暗了下来,一溜挂在壁上的灯发出桔黄的光芒,车子慢下来了,黑带子上出现了一段段规范排列、凸起凹进交错、黄色的、象搓衣板的横纹,车轮与它们摩擦的声音,很清晰地传入你的耳膜,屁股底下震动的感觉有些酥麻,车子钻进了隧道。
出来的时候,路边的风景变了,连绵的山岚,或高或低,远处的和天边的云融合在一起,浓浓的雾气升腾,让你分不清边界,杉树和松树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树种,把山岚挤得满满的,一些低矮的灌木,见缝插针地伸展自己的身姿,草儿也不甘示弱地洒了一地。偶尔有几簇叫不上名的或红或蓝的小花,在风里摇曳,似乎在向你示好,又似乎在和你说再见,让人心暖暖的,也生出一些莫名的疼惜。
在江南的绿色里,心有些醉了,慢慢地睡着了。梦里的田野也是绿的,而且是不冷清的,有人劳作,有人歇脚,有大人的呵斥,有孩子的打闹。
大人和半大的孩子都把裤管卷的高高的,踩在水田里,手里托着有着长长竹竿柄的耘耙,在一条条秧苗间长长的缝隙里,来回爬行,拖出杂草的根系,不留死角地一段一段地前行。
庄稼汉子不时起身,把锄头抗在肩上,沿着水田的沟壑走一圈,疏通水道,保证秧苗水份的供养。
还有害怕蚂蟥,站在田埂上迟迟不下田的女孩,直到田里的父亲、母亲大声的叫唤,才迟迟动脚,几个在城里读高中的女孩子,把裤腿挽起来,露出乡下人少有的雪白肌肤,又放下去了,用几根稻草在脚踝上端,连裤脚一起匝起来再下水。
农田里蚂蟥的扎针技术,应该赶上了医院里技术最高明的护士,让你感觉不到疼痛,等你发现的时候,它的肚囊已经是鼓鼓的了,而且滑不溜鳅的,要费好大的劲,才能从你的脚背、小腿或者大腿上扯下来,而后痒痒的,皮肤不好的还会发炎。
再小点的孩子是快乐的,不用干活,在流水沟里抓小鱼、小虾,有些运气好的还会抓到,有着长长钳子的螃蟹,既享受到了玩的乐趣,中午或者晚上又可以犒劳自己的胃。
当然他们受到的责骂也是最多的,三两下就把自己弄成了一个泥猴,母亲会心疼洗衣服的肥皂,父亲会担心弄倒了溪流里蓄水的小堤坝。
车停了,雨还没有歇下来,风从刚摇下的玻璃窗缝隙里进来了,把我唤醒了,可好长时间,我都似乎还在梦里……
篇5: 圣诞老人的故乡
据说有一位农民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圣诞夜里接待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小孩,让他吃了一顿丰盛的圣诞晚餐,这个孩子告别时折了一根杉树枝插在地上并祝福说:“年年此日,礼物满枝,留此美丽的杉村,报答你的好意。”小孩走后,农民发现那树枝竟变成了一棵小树,他才明白自己接待的原先是一位上帝的使者。这个故事就成为圣诞树的来源。在西方,不论是否基督徒,过圣诞节时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圣诞老人的故乡
哪里是传说中的圣诞老人故乡,多年来在西方国家一向是个悬案。直到1995年圣诞节前夕,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将一封发给圣诞老人的节日贺卡寄往芬兰北部拉毕省的省会罗瓦涅米,这才使争论停止。因为加利的贺卡起到了一种盖棺定论的作用,联合国承认圣诞老人的故乡是芬兰的罗瓦涅米。
阅读精选(3):
圣诞老人的故乡在哪里?圣诞老人已经成为圣诞节最受喜爱的象征和传统。他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的快乐老精灵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传说中的圣诞老人只有一位,但近些年里,有近20个国家说本国才是圣诞老人的故乡。于是,出现了150多位“正宗”圣诞老人。
关于圣诞老人从哪里来,欧洲历史上有很多传说。
一种说法是,圣诞老人出生在公元三四世纪之间,是小亚细亚一个富裕家庭的虔诚信徒,名为尼古拉斯。他在地中海附近一处名为Myra(位于今土耳其境内)的地方当主教。传闻他时常救济穷人、帮忙孤寡。他过世后,被奉为保护儿童和穷人的圣者。
1882年,一位美国诗人以他的生花妙笔,第一次把圣诞老人描述成亲切可爱的形象:他的面颊像玫瑰,鼻子似樱桃,长着长长的白胡子,每逢圣诞前,他快乐地驾着驯鹿雪橇来到村镇,从各家的烟囱爬下去,把礼物送给乖孩子。诗人这篇名为《圣尼古拉斯的探访》的诗文一经发表,便在全世界风行起来,而快乐的圣诞老人形象也从那时起深入人心。
1927年,一家芬兰报纸指出,圣诞老人的家其实在芬兰北部的拉普兰。
也是在这一年,芬兰电台的儿童节目主持人马古斯叔叔描述圣诞老人的正确住址是拉普兰的耳朵山。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拉普兰的圣诞老人在每年圣诞前都会到罗瓦涅米附近的北极圈接见想亲近他的游客,个性是儿童。但是,因为前来的人终年不绝,从1985年开始,圣诞老人就长驻在那里了。
顺理成章,芬兰人在拉普兰的北极圈上建造了全球第一个圣诞老人村。
近十几年来,许多国家都在自己的国家为圣诞老人寻根觅祖,查找故乡。于是,在近20个不同的国家,居住了150多位圣诞老人。
,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了圣诞老人世界大会,来自全世界的圣诞老人都出席了这次盛会,唯独芬兰耳朵山的圣诞老人没有参加。
原先,芬兰人坚持认为,最早为圣诞老人找到故乡的是芬兰人,只有自己国家才是真正的圣诞老人的故乡,因而对这次大会进行抵制,拒绝与“冒牌”的圣诞老人聚会。
芬兰的圣诞老人村
在世界各地众多的圣诞老人之家里,芬兰的圣诞老人村最负盛名。
罗瓦涅米是芬兰北部拉普兰省省会,是世界上唯一设在北极圈上的省会。在拉普兰方言里,罗瓦涅米的意思是一个草木丛生的山坡或者以前发生过森林大火的小山。二战期间,那里遭到过严重破坏,几乎夷为平地。经过战后重建,此刻人口在3万左右。
拉普兰每年10月进入冬季,一向要到第二年的5月才开春。到了冬至前后,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到极夜,看到24小时不灭的星光;到了夏至前后,人们又能够感受极昼,看到24小时不落的太阳。
圣诞老人村位于罗瓦涅米以北8公里处的北极圈上,村里有一条白线,标有66°33“07”的字样,这就是北极圈了。不少人在线上跳来跳去,意味着在北极进进出出。
圣诞老人村是一组木建筑群,包括餐厅、花圃、圣诞老人办公室、居所、邮局、礼品店、驯鹿园等。鹿园里面有许多美丽的驯鹿,夏天,它们懒洋洋地躺在草坪上养生;到了冬天,个性是圣诞节时,它们为圣诞老人及游客努力工作,在雪地上飞驰。
圣诞老人的办公室是座木质结构的单层平房,屋内的布置充满了圣诞色彩,红色的软垫、金色的铃铛,挂满屋子的五彩缤纷的糖果和圣诞袜子,高大的圣诞树上缀满彩灯,下面铺满了彩带包装的礼物。
每一天上午10点半,圣诞老人便会准时坐在那里。那里仿佛是一个神秘而又充满祥和气氛的家,木板墙上挂着串串铃铛,屋顶有彩灯闪烁,正面的墙壁上镶着一幅木制的世界地图。慈祥的圣诞老人笑容可掬地坐在壁炉边的橡木椅上,卷曲的白胡子直垂过胸,浓密的白眉毛几乎遮盖了鼻梁上的整副眼镜。花17欧元就能得到一张与圣诞老人的合影,这几乎是所有家长务必要为孩子花的钱了。
在圣诞老人办公室的对面,就是著名的圣诞老人邮局。邮品陈列区是邮局最热闹的地方,所有游客都会忙着挑明信片和邮票。对于游客来说,印刷精美的邮票和明信片简直就是难得的宝贝,尤其是加盖了圣诞老人邮局特有圣诞邮戳之后,这些邮品就更加珍贵。人们仔细粘贴邮票,一笔一画地写上亲人和朋友的姓名、地址。
这是芬兰最繁忙的邮局,听说每年那里要收到来自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封信,工作人员在这些来信中要选取26万封给予回复。为了完成这繁重的工作任务,邮递中心聘用了近百名工作人员并配备近百台电脑。时近圣诞,圣诞老人和助手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邮局里有好几个大木箱和高高的大柜子,里面装满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写给圣诞老人的信。每日平均3万封信从各地如雪片飞至,所以圣诞老人日常工作也是很忙的,除了天天接待络绎不绝的拜访者,还得处理大批信件。
邮局的架子上有标着月份的小格子,人们期望明信片在哪个月寄出就放进标记为该月的小格子里。邮局里立有两个邮筒,一个是投递立即寄出的明信片用的,另一个邮筒里的贺卡却会保存起来,在当年圣诞来临之际才会寄出。
相关知识延伸:美国的圣诞老人之家
美国最大的州阿拉斯加有一个搞笑的小镇北极村,那里是美国的“圣诞老人之家”。
北极村位于阿拉斯加第二大城市费尔班克斯的南边,是一个只有1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700多人的小镇,它号称“北极村”,其实离地球上真正的北极点还有2700多公里,甚至未到北极圈。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把“圣诞老人之家”的名号揽入自己怀中。
为了营造一种圣诞老人家乡的氛围,那里的许多公共设施都带有圣诞节的印记。小镇的宣传口号是“每一天都是圣诞节”。走在北极村的街道上,仿佛走在童话世界里,路灯都是红白相间的糖果棒的形状,就连小镇的救护车和警车,用的都是圣诞节的两种经典颜色:红色和绿色。
当地最主要的一条大街是“叮当大街”,源自圣诞老人滑着雪橇经过时铃铛叮叮当当的响声。
小村里有圣诞老人之家,这是一座白色的平房,外墙上画着色彩鲜艳的各种圣诞故事画。走入“圣诞老人之家”,耳边响起欢乐的圣诞音乐,热情的店员都穿着红色和绿色的斗篷,好像童话人物一般。
每年12月,这个小小北极村的邮局会变得繁忙起来。每一天,信件从世界各个角落雪片般地飞来,这些信上的收件人都是“圣诞老人”,地址是“阿拉斯加北极村”,这些信大多是孩子们寄来的,也有不少成年人写信是为了得到“北极村”的邮戳。
虽然阿拉斯加的北极村自称是“圣诞老人之家”,但它的竞争者不在少数。
许多北极圈附近的国家为了广开旅游财源,都期望圣诞老人到本地来“定居”:芬兰人认为芬兰的拉普兰才是圣诞老人的正宗家乡,冰岛人认为冰天雪地的格陵兰岛最适合圣诞老人居住,瑞典和挪威为了谁是圣诞老人的故乡而争执不休,甚至连距离北极甚远的日本也把北海道和圣诞老人扯上了关系。
但是美国孩子却坚信:阿拉斯加的北极村才是圣诞老人真正的家。
篇6:草原纪行的散文
草原纪行的散文
“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和北京紧紧相连……”二十年前当知青时我就唱这支歌,但始终没见过大草原的气势。盛夏七月,应呼伦贝尔盟邀请,我去草原参加了那达慕大会,了却了多年的夙愿。在海拉尔下车,换乘汽车向草原进发。一路上大草原一望无际,天连着草,草接着天,汽车像绿波上的小舟一样,逐浪起伏。不亲临草原,实在无法领略它的粗犷。
草原第一餐,主人请我们吃手扒肉,先端上各色小菜和一盘蒙古刀,接着便是一盆热气腾腾的清煮羊肉,据说,呼伦贝尔的羊,吃嫩草,饮泉水,因而其肉不膻不腻。主人先执刀将羊胸脯上的肥肉切成方块,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逐一奉敬,据说这一习俗在蒙古人中流传了几千年。果然名不虚传,羊肉不膻不腻,但一咬直冒油,也实在难以下咽。我也学着用刀削肉,但因放不下筷子,结果切得满盆乱转,后来才明白,手扒肉是要用手把住,不能用筷子。几天之后,我俨然是一个地道的草原人,吃手扒肉的行家里手了。
草原人告诉我,蒙语“那达慕”直译是“玩”的意思,或可译为“运动会”。随着时代进步,现又加进商品交流的`内容。
赛马、射箭、摔跤是那达慕主要的项目,其中赛马最豪迈,选手多是十几岁的孩子,遥遥望去,在蓝天与草原连接处,首先跃出了几个黑点,继而连成一条线,渐渐地便可以看清马的轮廓了。养马千日,用在一时,骑手们骑在马背上,挥着马棒,呼啸而过,瞬间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上,潇洒极了。“马如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不亲眼目睹这膘悍的场面,便不好理解这马背上的民族是咋回事了。
杀羊是蒙族人的“绝活儿”,速度之快令人咋舌。首先扯腿将羊放倒,再用刀在其腹部切一小口,伸手入腹,将大血管钩断,使血流入腹腔,羊当即毙命。然后才划开羊皮,用拳头将羊皮钝性分离,取出胃肠将内容物撸净,舀取腹血灌肠。这一切做得干净利落,绝无鲜血淋漓的场面,像制作一件工艺品一样,仅廿多分钟就能杀完一只羊,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草原人热情好客,每餐少了酒不行。在招待会上,主人手捧哈达,上置一盛满酒的银碗,后面一位蒙族姑娘唱「敬酒歌」。歌词听不明白,但不外乎「酒中溶感情,不喝也不行」吧,你不喝她就唱,直唱到你喝下为止。我酒量有限,怕出丑,借故溜之大吉,惹得主人很不高兴,后来成了草原朋友戏谑的话题。
大草原美丽,草原人热情,但一日两次的“纯粮白”却让人难以承受,这是此行惟一的憾事。
篇7:豫北纪行的散文
豫北纪行的散文
列车在黑暗中“咣哨咣哨”到达洛阳。这是我首次来洛阳,也是我首次离开关中。其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盛夏,也是我从教生涯的第一个暑假。我之所以选择洛阳,主要缘由是它是我的祖籍所在地。人都对自己的祖籍怀有深深的敬仰和眷恋之情,那是“根”。成语中不是有一句“刨根问底”吗?人类的根自然是地球。虽然科学如此发达,但有谁能说离开地球可以生存下去呢?还没有,至少二十世纪不可能了,二十一世纪呢,也很渺茫。一个人要是不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那不仅仅是一种悲哀,更是一种不幸,斥为“叛徒”也不为过。
怀着这样的心境,我的人生之旅途就从洛阳开始了。
下车正值午夜。车站广场那份热情却丝毫不感到寂寞和冷落。关中的河南老乡遍处都是,因此我对广场上那浓重的河南口音毫不陌生。
“热油茶,一毛一碗。有五香有花生。”“热酱面有大肉,有辣子。”
关中人常讥笑河南人不吃辣子不吃面,其实我们豫北人经常吃面。不过那是甜面,面锅中不放盐醋调料,另外热炒或者凉调些菜就着甜面吃。那“甜”并非是放了糖,而是指不放调料也不下菜。
一个妇人,一张小桌,一口锅灶,几双碗筷,便是一处营生了。这样的营生在广场摆了不下百处就蔚为壮观。在午夜广场昏黄的灯光下这种壮观就尤其显得激动人心。就为卖那一毛一碗的热油茶和两毛一碗的热酱面,故乡人不辞辛劳,顾不上睡眠,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挣钱?
一毛一碗的热油茶在八十年代初说贵也不贵,说便宜也不便宜。我就一连喝两碗,外带四根麻花。麻花呢是一毛钱两个。喝毕油茶,便觉睡意袭来,便在广场租了一席打了个盹。天刚朦胧亮,我便搭上了去龙门石窟的汽车。车箱里人不多,满是熟悉的家乡口音,模样一律黝黑而结实,显示着北方农民的粗犷和朴实。
龙门石窟是我一生游览的第一个风景名胜。关中也不乏风景名胜,骊山、兵马俑、华山、乾陵可在此之前我一个也没去过。我之所以没有直抵故乡,而先奔龙门石窟,是缘于在上高中时教授历史课的陈老师课堂上曾说过的一句话:
“那龙门石窟啊简直了不得!”
那句话激情飞扬。至今我仍记得陈老师说那句话时的眼神和嘴巴。尤其是那嘴巴,在吐出那个“啊”字时几秒钟没有合拢。之后同学们在忆起陈老师时都不约而同地张大嘴巴“啊啊”着然后又都不约而同地放声朗笑。
龙门石窟是中华民族和古老文化的结晶。当我独身一人披着暖暖的阳光步入伊水河畔时,感到从未有过的激动,二十五年的人生就浓缩在那一刻了。我一一游览了宾阳洞、万佛洞、古阳洞、莲花洞、奉先寺在十几米高的卢舍那佛像下,我扑通跪地,向佛像虔诚的叩首行礼--那瞬间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卑劣。一个有罪孽的人到了卢舍那佛像前会立刻幡然悔悟,洗刷那负罪的魂灵。其实也不见得。罪孽深重到了不可药的地步,面对卢舍那佛像也会心生邪念。当十七年后,当我从报纸上得悉河南几个农民盗窃了龙门石窟的佛像后,我便哑然了。这是整个人类的耻辱!世间一切奇迹、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人类的杰作,而世闻的一切罪孽也都是人类的“杰作”!这个伟大而卑鄙的人类啊!
辞别龙门石窟,我又返回洛阳,搭上回故乡的班车。在崇义镇我下了车。崇义镇是豫北沁阳和温县的交界处,归沁阳管。在崇义镇首先见到了秀姐。秀姐曾随虎哥来过关中,那时他俩刚结婚。秀姐那长长的辫子曾让我迷醉和倾慕。大凡男孩儿都对女孩儿的长辫感兴趣--那是女性最明显的外部特征。许多年以后当我聆听着那首《黑头发飘起来》时,我就想起了秀姐。那是我孩提时代对女性最崇拜的标志。
秀姐那长长的辫子不见了。我恍然若失。秀姐热情依在,我却有些呆愣。这人生旅途的第一站我首次尝到了失落的滋味。秀姐的长辫没有了,身体却丰满了,透出成熟女性的魅力。刚坐下一会,虎哥回来了。虎哥在我的印像中是一个忧郁型韵人,似乎心里压着一块石头,脸上永远不见一丝笑影。出乎意料的是,虎哥见到我竟然手舞足蹈起来,那嘿嘿嘿的笑声彻底改变我印像中的虎哥。岁月能够改变人生。而人生也就丰富了岁月。秀姐和虎哥的`改变让我初次对人生产生了感慨。
大姨还是原样,只是头发白了,走路依然匆匆忙忙说话依然罗罗嗦嗦。虎哥提着空篮出去,不一会又拎着空篮回来,经秀姐提醒才盛回一篮肉。案板剁得打鼓,肉馅堆得冒尖。虎哥挥手赶走了拥在门口瞧我这个稀客的小娃们,刚坐下,又站起给我让烟倒茶。记得那年来关中,他在街上转了一圈,回来直打哈欠。父亲知道他烟瘾犯了又没钱买烟,便去街上买了盒回来给他。父亲是不吃烟的。现在的虎哥可比不得那时了,他种了一亩菜地,收入大约不错,光瞧那满抽屉带过滤嘴的香烟就可以猜到。虎哥把烟全都取出来摆在桌上,一个劲儿地让我,唯恐我饿坏了似的。
豫北平原是“中原”的腹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与关中平原相比美。这里是全国著名的粮食高产区。三国时曹操雄据中原,终于完成了一统天下的霸业。
吃过午饭,稍作休息,虎哥骑车送我到奶奶家。奶奶家在大金香村,和崇义镇虽然相隔两里路,但却不属一个县。大金香属温县管辖。奶奶更加老了,但却仍精神。奶奶家属典型的豫北农村四合院式的庄户小院,前后正房,两侧为厦房、灶房。院墙上歪贴着“满院生辉”的红字条,院内养着花草,盆儿都不讲究,瓷的、陶的,还有铁的,大小高低也不一。鸡、羊、猪生活的气味和花香融和了,笼罩得小院醉醺醺的。奶奶顶着毛巾操劳着四合院中的一切,似在指挥千军万马,脸上永远是满足的笑容。
晚饭吃过,夕阳的余辉还未从院子褪尽,便涌来一屋子人。由于我都不认识,他们便自报家门。这个说叫他五爷,那个说叫他七叔都约我明天去他家吃饭。奶奶解了围:
“他五爷,明早先去你家,明晌午去九爷家,他八叔,你家排在第三天黑”。
在家住了二十天,几乎顿顿走“亲戚”。村子四条街我几乎吃遍了。由于水土不服,我坏了肚子,可又不忍伤感情,只好应允着乡亲们热情的款待。每到一家,都是大肉、鸡蛋水饺。好几次我都想吃一碗酸汤面条,他们却红了脸,说我瞧不起他们。唉,这些热情而忠厚的乡亲们啊!
下午我到田野去漫步,这才闲暇了。秋庄稼长势喜人。乡亲们正在给地里浇水、积肥,一看见我就撂下活围住我问长问短。崇义镇新修了剧院,虎哥专门接我去看了几天戏。我生性不爱看戏,讨厌那没完没了的唱段,看关中的秦腔不到半场就昏昏欲睡。可那几天,我看豫剧简直入了迷,可现在回忆起来,却一出戏的名字都叫不上来。那几天我怀疑自己二十五年来突然迷上戏曲,会不会是由于无法应酬乡亲们对我的一片深情的缘由呢。由于刚参加工作,积蓄没有,工资也不高,因此几乎是空手回故乡的。可乡亲们谁也没有见怪,照样热情地款待我,现在想起来愧疚不已。
暑假快要结束,我要返回陕西,返回关中了。乡亲们再三挽留,末了都道:“明年放假了再回来啊!”临走的那天晚上几十户乡亲都送来了鸡蛋,少则三五个,多则一二十个,不收不行,堆满了一案板。深夜二点多了,五爷还让儿子送来半盆鸡蛋。看着那小山一样的鸡蛋,我心里犯起愁来,明天怎么带走这些鸡蛋呢?朦胧中,一列火车开来,载着那些鸡蛋朝远方驶去。车箱里那些鸡蛋变成了乡亲们的脸,绽开了一朵朵洁白的花。
天还未亮,虎哥来接我去搭车。奶奶后半夜把那些鸡蛋都煮熟了--不知他煮厂几锅。那些煮熟的鸡蛋放在一个大篮子里。“到路上别饿着了。”奶奶叮嘱我。我提了提那篮子,足足有十几斤重,便不顾奶奶的阻拦,用黑提包装了十几个“逃离”了奶奶家。
一离开奶奶家,我的眼眶便湿润了。
坐汽车到洛阳,鬼使神差般的我竟又去了龙门石窟,在卢舍那佛像前长跪不起。
卢舍那佛慈祥地望着我,缓缓地道:“去吧,孩子。菩萨会保佑你的。”
篇8: 黎寨纪行散文
黎寨纪行散文
S君是我中学时代的同学,今年春节前夕,我在县城遇见他。久别重逢,倍感亲切,他非要我到他家作客不可。
S君的村子是坐落在山脚下的一个黎寨,可谓瓜果之乡,整个空间都被疏密有致的枝枝蔓蔓织满,错错落落,层层叠叠,青黄橙紫,别有一番风味。
S君家就在这果林之中,这是一座政府拨款建造的钢筋水泥平顶房,无论是外部的装饰还是内部的摆设,无不体现了黎族人民特有的风俗习惯。平房的四周是槟榔树,细细高高的很是秀气;硕大的.菠萝蜜在树枝间悬挂,形似冬瓜,透着微黄;石榴树约有一人多高;芒果青青的,尚未成熟;几株阔叶的香蕉树,悬着大串的香蕉,顶部那紫色的花蕾,看上去甚是惹人喜爱。
在果树下,我看到几位身着黎族传统服装长得水灵灵的姑娘席地而坐,穿梭引线,织做黎锦。她们只用简单的竹、木构成“踞织机”,不用图样,就可信手织出精美的图案来,其工艺之精细,配色之调和,花纹之美丽,令人叹为观止。
这个村寨不大,只有二三十户人家,听说S君家来了客人,且又是城里人,他们认为这是一件大喜事,都纷纷带着山兰酒、糯米及瓜果来跟客人共尝。S君一边热情相迎,一边吩咐家人摆上酒席。席间,一位年长的老大爷唱起了《祝酒歌》,我虽听不懂那歌词,却被那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声陶醉着,心里甜蜜蜜的。歌毕,席上的人轮流向我敬酒。我向来是滴酒不沾的,可是面对这难却的深情盛意,我不得不一醉方休。
这一夜,我是在S君家度过的。酒后醒来,只听见远处传来一声声“叽哩”“咚咕”的声音,声音此起彼伏,很有节奏。我感到奇怪,连忙叫醒S君。他听了听,笑着对我说,这里未婚的男青年在少女的小屋外唱歌。接着,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民情风俗。据说,黎族少女长大后,父母亲便在村边搭一间小茅房,俗称“寮房”,供女儿单独居住。每当夜幕降临,未婚的小伙子便身着盛装,带上口弦和鼻箫,在少女的“寮房”前唱情歌,吹口弦鼻箫,倾诉爱慕之情。如少女喜欢这小伙子,则有答唱。对歌之后,便走进密林深处倾吐恋情。这时,少女会送给小伙子绣着鲜花和蝴蝶的腰带,而小伙子会在少女的左手臂上咬出深深的牙印,越深越好,以表示其意深情长,永不变心。订亲的礼物是槟榔。迎亲、送亲要在星月下进行,因为有星月作证,婚姻就会更美满。
早年黎族人选首领也饶有情趣。在木桩围成的大约直径五百米的圆圈里,当七支粉枪齐射、牛皮鼓擂响的时候,有谁能用尖刀把圈中的一头公牛杀死,谁就是新的首领。自然,这种古老的选首领的形式已不复存在了,但他们推举有勇有谋、精明强干的人来当其领导,直到今天,不也是很有意义吗!
那天夜里,我失眠了,我从未像这样感奋过。我喜欢这勤劳、朴实、诚挚的黎族兄弟,更喜欢那古老、富有特色的黎族风情。
★ 高一作文故乡
★ 爽岛纪行的散文
★ 迟夫之塌方的散文
【圣诞老人的故乡北极村纪行散文(精选8篇)】相关文章:
迟子建散文2022-11-03
迟子建散文欣赏2023-10-03
莫让精神的故乡沦陷高一作文2022-05-24
《走散的炊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24-01-10
迟子建散文读书笔记作文2023-08-04
田园之秋散文2023-09-01
人生之秋散文2023-11-27
《孔子》微型课教案2023-11-03
炊烟里的父爱阅读答案详情2022-07-29
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