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周易》和孟子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3-12-09 07:30:5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谈《周易》和孟子的教育思想(共9篇)由网友“寻找某帅”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谈《周易》和孟子的教育思想,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谈《周易》和孟子的教育思想

篇1:谈《周易》和孟子的教育思想

谈《周易》和孟子的教育思想

<周易>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教育者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对不同受教育者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受教育者要积极主动、虚心求教;教与学要彼此顺应,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孟子在<周易>的启发下,形成了完整的教学思想.

作 者:戴永新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刊 名: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NYI TEACHERS' UNIVERSITY 年,卷(期): 26(2) 分类号:B221 B222.5 关键词:周易   孟子   教育思想  

篇2:谈孟子教育思想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谈孟子教育思想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我们研究孟子的教育思想,吸取我国古代教育家探讨教育理论的一些有价值的认识,古为今用,对我们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很有裨益,能使我们的教育内容更充实、生动,具有民族形式和风格。

孟子的一生大致于孔子相似,壮年从事教学,中年以“平治天下”为已任,游历各国,反对“霸道”,提倡“仁政”,在游历齐、宋、滕、魏国等二十多年后,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论著。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社会的混乱程度比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秦国使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强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等人。而诸侯东西朝齐,天下各方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则宣扬唐、虞、三代的德政,所以他的主张没有得到采纳。孟子抱着古圣先贤的淑世之道,尤其是孔子的人道主义,完全从济世救人的宗旨出发,在那个只讲霸术,争权夺利的时代,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的道德政治奔走呼号。孟子持“性善说”,认为“人性”中具有善端,提出仁、义、理、智四德,而重在人为。孟子还提出了扩充善端的修善途径,即“寡欲”、“养气”等。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根据。而性善论又是以孟子的世界观为基础的。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之端,而仁、义、礼、智就是开赋给人的本性。人能尽量发挥心中的善端就能了解性,并进而认识到“天”,认为“民心即天心”。在认识论上,孟子还提出了“反求诸已”、“内视”、“反施?等原则方法,认为学问的`真谛在于把迷失的方向“本心”找回。

孟子的“仁政”、“礼”、“义”思想与现在提倡的以德治国和素质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更符合江总书记“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孟子从他的“仁政”思想出发,强调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心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良好的教育,使人们心悦诚服,以改革其心。孟子认为教育可造就圣仁俊杰的统治者。“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要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使教育通过培养出来的人才为实现“仁政”的理想服务。

孟子与孔子一样,要求学生通过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物质享受方面的要求多了,相反也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他说:“何必曰利,亦有义而已矣”,就是说应追求仁义道德的理想,不应去追求个人的享乐和利益。人的道德情操重于生命,应有更高的理想,为了坚持理想,不惜放弃高贵的物质享受,他认为不要受高屋美室、丰盛佳肴、姬妾美女、后车千乘等物质引诱。不要贪慕富贵,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坚持真理,对于一般重视的物质享受不屑一顾。孟子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幸福置于次要地位,不能把追求个人幸福看成道德行为的唯一标准。

孟子宣扬先验的道德意识“良知、良能”,但也承认“良知、良能”必须通过实践的磨练才能得到发展和扩充,孟子不像孔子那样重视感性的陶冶,而是特别注意意志的锻炼,他希望以意志来克服环境的不良影响,使人们更好地存养善性,发展与扩充善性。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智,都是从艰苦和患难的锻炼中得来的。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和才能,经常是由于他处于灾难逆境之中,他们时常提高警惕,考虑患害也深,所以他们往往通情达理,人常在困难忧患中生存成长,要发奋有为,时刻处于兢兢业业之中,有所警惕,有所激励,勇于斗争,以此修己,则可以造就英雄,以此治国则可以免患图强。这一认识在当今社会仍然很有借鉴之处,它反映了道德教育与修养中的一条规律,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和提高自己的意志与道德品质,乃是造就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的必备条件。

前面讲了孟子在培养德(品质)上有他的独到之处。而他在教学方法上的很多地方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他提倡的“深造自得”与我们今天提倡的要学生加强自学,变罐输为主为自学为主体很有相似之处。他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他认为高深的造旨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而自觉地追求得到,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追求探索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就是益于收获的追求,这就是说,要重视学生自得,自觉得到的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他还提倡启发思维。孟子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思维,善于使用问答达到他预期的效果。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要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要做到、教学生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自觉性,教师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确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学生便跟随而来,这便是教师引导的结果。孟子还提倡“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这些教育思想的某些方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方法仍然很有作用。他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自己明白,然后再去教别人明白。他谈到教师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总之,不同的时代对人的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孔孟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有他的合理性,先进性,主要是为当时统治者服务,他宣扬的德是“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事事处处以惟命是从。而现在我们讲的德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所以说素质教育所具有的前瞻性,要不断地对传统的素质结构要求加以调整,赋予时代的内涵。比如传统的科学文化素质强调掌握科学知识,但是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就必须使人们掌握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具有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意识和奉献,创新、协作、求实的科学精神。我们只有相应地调整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可能为下一代打好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科学文化素质基础。?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延续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而儒家思想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形式与发展,起到了最重要最巨大的作用。儒家教育思想使我们形成了民族性格的社会、历史和心理。在今天人们的思想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家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无不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学说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的基本特色,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珍贵的财富。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如果不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研究这一历史事实,如果不慎重地批判与继承儒家思想学说和儒家教育遗产,我们将失去很多宝贵的知识财富。因为儒家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特殊的贡献,他们十分注重研究封建道德及其教育的问题,把积极有为的人性论,礼治论作为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以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实用性思维方式阐述了自然观与人生观合一的人格论和道德规范,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教育方法和原则。如德智结合,立志与持志,以身作则,中庸之道,因材施教等,这些原则与方法,通过长期的理论批判与实践检验,其中许多方面仍然不失为现代教育科学的基穿?在教学理论上儒家主张以人文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提倡学以致用,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也有许多具有真理性的东西。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及时施教,学思行结合,由博返约,文道结合,启发教学,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兴趣与努力相结合等等。重视学术民主与自由,提倡百家争鸣,尊师重教,把教育放在社会政治生活首要地位的战略思想与作法。在今天看来无不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它有益于我国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改革,对我们抓学生的素质教育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篇3: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主张:

一方面,孟子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孟子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的和谐融洽,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篇4:谈《孟子》的仁政思想

谈《孟子》的仁政思想

本文论述了《孟子》中涉及的仁政.其主张:第一,提倡以王道统一国家,以仁政治国反对战争;第二,主张人民应该具有维持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第三,主张薄赋轻税,减轻人民负担;第四,主张统治者遵守农时,给民众以生产时间;第五,主张兴教化,兴孝悌,老有所养;第六,反对统治者奢侈浪费.

作 者:邓易难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鞍山,114005 刊 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5(4) 分类号:B222.5 关键词:仁政   省刑罚   薄赋敛  

篇5:谈《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的前提是要有“仁心”,并加以扩充,通过仁政得到民心,实现政德。

所以,对孟子政德思想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仁政、民本以及王道思想三个方面。从仁政方面讲,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石,进一步推行仁政理论;在民本思想上,孟子重视民心的向归,并提出民贵君轻的重要理论;在王道思想方面,孟子重视王道仁政,强调以德治国,以德服人。

01仁政:人之性善,以仁推政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人,同样孟子也强调“四善端”学说。孟子认为人的本质是心的这种状态要始终一致趋向善的目的。

孟子的政德思想就是从他的人性本善的理论出发,注重施行仁政。孟子政德思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其性善论思想,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孟子将为政的手段归结于仁政。

仁政思想继承的是孔子所提倡的仁学,孟子进行继承发展,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仁政的思想家。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亚圣”,在儒家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将人性归结于善的一方面,认为人生来都是具有善心的,且具有良知良能的,这就是其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

孟子如此重视仁政,就是在当时社会中本来就想通过此种手段缓和阶级矛盾的,最终目的就是用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最后其政德思想的重要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政治上,而且就孟子提出的实行仁政的具体举措在促进农业生产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十分强调“君德”,“天下之本在国”、“君仁,莫不仁”、“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在孟子眼中,天下治理的根本在于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但是对于国家而言,君主怀仁且正直便是根本,孟子同样重视君子治国。在孟子眼中,能够称得上君子的人,就是有仁德的人,有仁德就能够推行仁政。

当然,孟子依然看重的就是君子应该加强对自身的修养,修己身之后就能够做到去平天下的目标。儒家思想自始至终都是非常重视“立身”与“平天下”的关系,想通过“立身”去做“平天下”的事。

孟子的政德思想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其仁政思想,主张为政者在政治上施行仁政,重视道德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孟子在政德思想的最具有借鉴价值的就在于他所性善论基础上提出的仁政学说,进一步奠定了儒家政德思想的重要地位。

02民本:民贵君轻,民心所归

孟子的政德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在君主和社稷面前,人民才是最重要的。

孟子是第一个将人民主体地位提出来的思想家,并且以民贵君轻的思想奠定了儒家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民本思想是先秦儒家政德思想的施政基准,孟子同样特别重视人民群众在治国中的力量。

孟子说:“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认为要想当天子,就不能放弃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正所谓心系百姓便能胸怀天下。

在孟子眼中,就算是当时的“丘民”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爱戴人民,这才是符合天子的做法,如此才能在政治上做出一定的政绩并且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还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同样以历史上的亡国国君为例,阐述了人民在推动社会发展以及治国中的重要地位。

孟子是民本思想提出的奠基者,并且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将民本思想比较系统的阐述到为政之中,在当时能够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就是比较先进的思想,并且能被后世的思想家不断继承发展。

由此可见,在孟子眼中,政权的更迭,取决于对民众的态度。在孟子政德思想中,就是要重视人民群众在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为政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的,人民群众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孟子认为为政的过程中,最应该看重的就是人民的重要地位,认识到民众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君和民相比,民众才是有决定性作用的那一个。

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政德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有其历史合理性和现实意义,其“民贵君轻”的政德思想既是一种政治主张,同时又是社会道德理想,特别是对于“民心”的高度重视,表明其“仁政”是关于“民心”的一种政德方式,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确有借鉴意义。

但是在当下,就是要借鉴其有利的部分,摒弃与时代不相符的地方,这就是当代研究和运用儒家政德思想最大的价值所在。孟子能够站在整体的角度,提出民贵君轻的历史论断,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当代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03王道:以德行仁,以德服人

孟子政德思想中的王道思想,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孟子的“王道”思想是对孔子之道及当时的时代精神的反思。

孟子的“王道”思想是通过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的“王道”。“王道”的核心是实行仁政,是一切为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孟子主张“王道仁政”,实行王道就能无敌于天下。同时,他劝诫君王要“得道多助”,要居安思危。

在孟子看来,王道的内容包括以德化民、尊贤使能与以民为本。“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霸道只能使人力量不足短暂臣服,王道却能使人心悦诚服。

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这说明王道的重要目标就是“保民”。保民爱民的思想,同样体现在他的民本主义思想之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孟子在政治上主张的德治思想。“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推行王道就是其以德行仁,实现为政以德统治的重要体现。

孟子王道思想的核心内容还是离不开他的仁政学说,仁政思想的核心基于政德思想,即为政以德思想。在孟子眼中,实行王道思想,就是要道德去感化人民,人民都能拥有道德。并且还要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最终提出以民为本的思想,目的就是更好地实现为政治国,维护好统治秩序。

不仅仅如此,孟子还强调要以德服人,重视道德在为政过程中的作用,以此将儒家政德思想中德的地位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由此可见,孟子的王道思想就是其政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通过强调德在统治中的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其思想提出过于理想化,施行具有一定的困难,这也是孟子王道思想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孟子政德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体现在他所提出的仁政之中,这也在儒家政德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分内容,仁政思想后世影响巨大。

再者,孟子系统全面的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人民主体地位,即便是在当代都是比较积极的思想。

最后,孟子以王道思想作为其政德思想的归结点,论证了为政治国中需要具备的一系列条件。

篇6:论《周易》的教育思想

论《周易》的教育思想

<周易>的教育思想,可以从教育的地位、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原则和教育的形式5个方面来认识.它对后世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 者:欧阳彬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5 刊 名: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OUK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0(3) 分类号:B221 关键词:<周易>的知识脉络' >  教育思想  

篇7:《周易》思想与大学生教育

《周易》思想与大学生教育

《周易》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学术视野的开启,学者们逐步突破传统经学的藩篱,开始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读《易经》。

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文化。《周易》讲:“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传》)。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具有创新传统的文化。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五经之首,素称“群经之首,百科之源”,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旋律,是中华文化中第一个具有理论形态的思想体系。周易文化就是充满着创新精神的代表之一。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和研究易学,取其精华,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周易》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这部经典是中华文明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其影响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遍及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学术视野的开启,学者们逐步突破传统经学的藩篱,开始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读《易经》,重新审视和评价易学发展史,肯定其历史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周易焕发新的光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首先就要复兴中国文化的经典。中国古代天人调谐思想、变易思想、合而不同思想都是我们今天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基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传统的民族,我们必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并构建今天的中国创新文化,从而推动国家创新发展。

《周易》中富含切实可行的教育原则和操作方法。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今天从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周易》具有必要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易传·乾·象》;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易传·坤·象》。

一直以来,《乾》、《坤》两卦都被公认为集中代表了《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谓“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象征天,天行即日月星辰的运行及寒暑昼夜的变化。日月星辰运行不已,从不间断,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故名之曰健,指称一种永恒运动变化的宇宙观。所谓“健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这是说,彻底的运动变化必能知险而克服之以达到恒易。因此,所谓自强含有克服艰险而不断前进之意。君子,即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就应当以此为榜样,效法天的刚健,不断进取,奋发图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刚健有力,奋发向上,不畏任何艰难险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最终落实为一种健全人格的追求。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上的一种辩证性。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中国人。而我们今天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归根结底也就是塑造他们具备这种崇高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格形象。我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定为校训,用意正在于此。

《周易》高度关注教育问题,尤其关注高尚人格的培养,并作了不少精彩的论述,清晰地概括出道德教育与修养的一般原则。在提出民族精神的理想境界的同时,《周易》实际上也为我们指明了付诸实现的道路。除散见于其他各处外,《蒙》卦对教育问题的探讨最为集中、深刻。

《易传·蒙·象》云:“山下出泉,君子以果行育德。”清儒王夫之解释,“泉方出山,而放乎四海,无所止息,‘果’矣。曲折萦回,养其势以合小为大,‘育’也。君子之行成于勇决,而德资于涵养。勇决则危行而不恤利害,涵养则成章而上达天德。”依王夫之所言,“果行育德”意味着实践的果敢与坚定,指人的道德修养应该像泉水由山中奔流而下,百折不回,积小成大、汇少成多,终成江河之势而聚于大海一般,以善行的积淀而成就善人。实践第一,应该被确立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首要的根本原则。

知行之辨,即理论与实践孰先孰后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课题。在《周易》看来,在道德修养上,首要的是勇于实践,道德观念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深化,道德人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养成。我们培养大学生具有民族精神,最重要的也是让他们从细微小事做起,在实践中体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带给自身以及环境的向善变化,日积月累以成人成己,实现自身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完美统一。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维持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的必要张力,事关教育成败。在《周易》中对此已有明确意识。“蒙”卦象显示,泉掩山下虽受山石杂草所遮蔽,但终究会喷薄而出,蔚为洪流;正象征了人有无限潜能,只要开发得当,必成大器。所以,卦辞说“蒙,亨”,亨就是亨通,就是肯定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育应建立在人的天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当然,泉可善加引导而有水利之用,也可冲决农田祸害人间,为善为恶端赖引导之功。被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体现为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学生由于理论上的难题、生活中的困难求教于师,而非教师一厢情愿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对于民族精神教育等德育工作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必须抛弃过往那种单方面灌输的教育模式,而应该创设情境、揭示难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最后由学生主动向教师求教,实现师生之间的“志应”即目标一致。学生有无求学的主观能动性,是其学业成败的关键所在。爻辞中说,“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就充分揭示了教育的主导性原则。“初筮告”,即解答难题应慎重,必须是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状况下,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程度,教师方可出手相助。对于态度不认真,懒于思考而完全依赖教师的学生,则不予帮助,强迫其自行探求解决之道,此即“再三渎,渎则不告”。由此,教师在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鲜活生动的事实例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使他们“想学”、“愿学”、“乐学”,最终抵达真理的殿堂。

民族精神教育,以正面教育为佳,运用榜样示范的力量来激发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所以,《易经·蒙·初六》爻辞说:“发蒙,利用刑人。”“刑”即“型”的古字,有范铸、模型、模范之意。几千年文明培养了一大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中华儿女,他们必将垂范后世,指引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论断,正是对周易民族精神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蒙以养正”,教育是关键因素。

篇8:文化与教育:《周易》的教育思想探微

原创文化与教育:《周易》的教育思想探微

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民族原创文化的深刻影响.本文通过对《周易》教育思想,尤其是《蒙》卦教育思想的简要分析,发现作为中国思想史源头的《周易》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并对后世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教育思想的滥觞,有待我们深入挖掘.

作 者:廖辉 LIAO Hui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四川,乐山,614004 刊 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2(9) 分类号:B221.15 关键词:原创文化   《周易》   蒙   教育思想  

篇9: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这使得人们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这种状况也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中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形成,因而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时,可以通过对我国当前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的了解,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教师要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

作 者:刘玉妙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县长古城乡白沙中学,河北,唐县,072350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2010 “”(18) 分类号:G621 关键词:思想政治   心理健康教育   适应能力  

浅谈中国传统造园思想论文

传统道德的演讲稿

《诗经》的伦理思想

国学经典书籍读后感作文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

人生必读的励志书籍推荐10部

名师推荐国学经典书籍

关于传统的励志名言

《鸣机夜课读记》阅读答案

百句心理学励志名言

谈《周易》和孟子的教育思想
《谈《周易》和孟子的教育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谈《周易》和孟子的教育思想(共9篇)】相关文章:

论文 哲学与智慧的关系2022-12-06

国学仁字篇的心得体会2023-04-29

美德格言2023-05-2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2023-11-03

揭开原始思维之迷--诗性智慧与野性思维比较浅谈2023-06-22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2022-04-30

三字经教学计划2022-04-30

传统名言警句2022-04-30

道德格言2022-11-23

三字经全文附解释2022-12-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