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遭遇“试用陷阱”(通用10篇)由网友“sundaypan”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大学生求职遭遇“试用陷阱”,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如何面对大学生求职遭遇的陷阱
如何面对大学生求职遭遇的陷阱
[dvnews_page] 又是一年大学毕业离校时,近日记者接到不少大学生的投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试用期”的:一些公司频繁地试用大学生,又频繁地解聘,试用期往往遥遥无期,大学生干了大半年都无法转正,有的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求职急切的心理,加长工作时间,增大劳动强度,但报酬却很低,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用人单位,随意延长“试用期”,不与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不办理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常常在“试用期”将满时找种种借口把员工辞退,重新招一些大学生来工作,再故伎重演,以期使用大学生在试用期内的廉价劳动力为公司创造价值。
试用期限 最长半年
西安三资学院的.刘同学告诉记者,去年7月自己应聘到雁塔区一家化妆品公司,干了7个多月,老板说你虽然干了这么长时间,但销售业绩依然达不到公司的要求,因此还得继续试用,直到公司认为合格才能转正。刘同学咬着牙继续干,每个月比同事少拿300多元,他不知道自己的试用期什么时候是个头?
试用期到底有没有标准呢?记者了解到,劳动法等有关法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5日;劳动合同期限在6个月以上1年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30日;劳动合同期限在1年以上2年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0日;劳动合同期限在2年以上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像刘同学工作的那家公司试用期超过最长期限6个月,已明显违反了劳动法,刘同学可以向劳动部门进行投诉。
试用工资 执行最低工资标准
西安思源学院的大学生小郭告诉记者,自己在碑林区一家私营企业工作,老板告诉他试用期每个月工资是350元,前几天我市发布最低工资标准为490元,小郭找到老板要求涨工资,老板说那是正式员工的工资,你还在试用期,不能享受这样的工资标准,小郭感到不知所措,
记者从我市劳动部门了解到,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相关法规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或建立劳动关系后,试用、熟练、见习期间,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其所在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其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因此,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也必须执行关于最低工资的规定。小郭所在的那家公司不仅应当执行西安最低工资标准,而且应将前几个月的差额补齐。
试用合同 试用开始就要签
记者在走访大学生求职市场时了解到,80%以上的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不与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只是列入单位试用员工名单,其他方面如“三金”、试用期限长短等方面很少涉及,给用人单位留下了很大的自由度,而求职者却往往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
按照《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也无论劳动合同有无固定期限,还是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企业应当最迟在员工开始为企业工作时就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不是在试用期满后签订劳动合同。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签订劳动合同后,员工在提请劳动争议仲裁或者诉讼时有证据证明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和双方约定的工资待遇、劳动岗位和职责、劳动条件等内容,有利于明了和维护员工和企业的权益。因此大学生求职时最好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到有劳动合同的单位求职,避免落入一些单位设下的陷阱。
篇2:老实农民遭遇求职“陷阱”
老实农民遭遇求职“陷阱”
今年57岁的刘孔才来自汉寿农村,个头不高,头发已经花白,脸上的皱纹似乎在述说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而生活对于他来说,眷顾得多的似乎总是考验与磨难。,他的妻子因为一次意外差点变成植物人,那时候惟一的女儿还小,他感觉天像突然塌下来一样。刘孔才算个有情有义的男人,妻子出事后他一直不离不弃地照顾她,一手操持那个不像家的家,一手将女儿抚养长大。
刘孔才没读多少书,不懂技术,只能四处打零工,干得最多的是拖板车,可那活儿辛苦,赚钱又不多。今年正月初七,他早早出门就是想找一份相对稳定点、够养活一家三口的工作,市城区北站附近人行道上大大的“招聘”字样吸引了他的.注意。几块牌子竖在一个小路口,招聘的工种、条件、待遇都写在上面,刘孔才一看就动了心。他循着牌子上的指示找到不远处一家带卷闸门的小门面,里面就一张桌子几张凳子,摆设虽简单,服务很“热情”,一个30多岁的女人自称姓张,专门给人介绍工作。简单地寒暄几句后,张老板说刘孔才挺适合给市城区一家公司做长途押运员,再一打听待遇——月薪1800元,外加补助七八百,合起来2500元左右,这对刘孔才来说,可是想都没想过的好差事,
张老板见他乐得直点头,就和那头公司联系了一下,供求意愿竟然很快达成。“那行,这事这么顺利,你就先交300元中介费吧。”张老板一句话让刘孔才暂时止住了兴奋。他摸摸菲薄的口袋,面露难色:“张老板,你看我条件不好,我真没那么多钱。”一番讨价还价,张老板像送了很大个人情一样,“象征性”地收了刘孔才150元,还没开收据。刘孔才哪顾得上这么多,他带着对新工作的无限憧憬,找到张老板介绍的那家公司,交了照片和身份证复印件,对方态度很生硬,先是提出长途押运很累,老实本份的刘孔才只当对方关心,连连表态说不怕累;后来又提出再交350元办一个押运证,否则不能上岗。这下可把刘孔才难住了,他只有灰头土脸地离开公司。事隔几天,刘孔才又跑了一趟,这次对方提出交一笔押金,再考察一个月。碰了两次壁后,刘孔才这才觉得不对劲,回过头去找张老板,对方说会再给他介绍工作,不过中介费自然是免不了的。
2月13日,当刘孔才不知道是第几次站在那家让他伤心又气愤的“职介所”前时,发现卷闸门却紧紧闭着,路口停着劳动监察的执法车和警车。刘孔才这才知道,自己和不少农村来的求职者一样,掉进了一个“黑职介”和所谓的用人单位联手挖好、专门用来骗取求职者钱财的“陷阱”。
篇3:求职遭遇“智力陷阱”怎么办
目前社会上出现不少求职陷阱,其中最为盛行的一种就是“智力陷阱”,如果我们碰到该怎么办呢?
李伟读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应聘了一家广告公司。公司在浏览了他的简历后,即拿出一张室外的CAD草图,让他在3天内设计出一张健身馆的外景效果图。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李伟花了两天的时间,设计出一个自认为不错的作品。当他递交作品时,公司让他回去等通知。李伟没等来任何音信,却在该公司网站的“成功案例”中看到自己的设计。对此,赵先生表示,目前社会上出现不少求职陷阱,李伟的案例是求职陷阱中的一种,也被称为“智力陷阱”,求职者一定要擦亮眼睛,提高防范意识。
一、求职者笔试遭遇“智力陷阱”
据了解,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甚至个别大型企业以考核为名,将公司内接下的项目作为考试题目直接交给应聘者完成,堂而皇之地剽窃应聘者的创意。记者采访发现,和李伟有类似经历的求职者并不少。林先生在一家计算机企业复试笔试过程中就曾经遭遇过“智力陷阱”。林先生表示,当时进入笔试的有4个人,他的题目共有7道,全部是较难的编程。笔试结束后,他在电梯里和其他进入复试的求职者议论了笔试的题目,发现题目考试的题目各不相同,但是如果将每位求职者的第一题连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程序。依次类推,每道题目连起来,就是七套完整的程序。后来,他们几个人都没有被录用。他认为,企业可能并不缺人,而是打着招聘的幌子,套用求职者的劳动成果。
二、“智力陷阱”隐蔽性很强
“智力陷阱”是指以招聘为名无偿占有应聘者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等创意,甚至知识产权,落进陷阱的多为创意领域中工作经验丰富的职场人士。近年来,在一些专业技术和创意领域,出现了“智力陷阱”。一些中小企业甚至个别大型企业利用求职者在应聘考试中急于表现自己的心理,以招聘为名,在收集求职者资料和组织面试的过程中,要求求职者提供成果展示,在不付出任何成本的情况下窃取求职者的劳动成果。
赵先生表示,“传统”的求职陷阱不同,“智力陷阱”更隐蔽,它以考核为借口,堂而皇之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性质也更为恶劣。由于“智力陷阱”很隐蔽,多数求职者在笔试过程中无法判断,导致了不少求职者的劳动成果被窃取。
三、最好和招聘单位订立协议
面对隐蔽性很强的“智力陷阱”,求职者难道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被窃取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事设计的余先生建议,求职者在应聘有创造性劳动的职位时,最好在提交作品前和招聘单位订立协议,规定本人的应试作品未经本人同意不得擅自使用,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有关专家也提醒,求职者在不能判断招聘单位真实意图的情况下,需要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保护。建议在提交策划方案等劳动成果时准备两份,一份提交,一份自己留存,在留存份上要求招聘单位签字确认,以便将来能够证明劳动成果内容。此外,在提交策划方案时附上“版权声明”,并要求招聘单位签收,最好事先声明,如涉及作者著作权的问题,将追究到底。
篇4:5成上班族曾遭遇求职陷阱
5成上班族曾遭遇求职陷阱
随着人才市场的发展,职场权益维护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昨天“3·15职场诚信特别调查”显示,五成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陷阱。其中,收取各种费用、工资陷阱以及试用期陷阱高居前三。
在这项共有7000余名上班族参与的调查中,有近半数表示曾遭遇过求职陷阱。首当其冲的是被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比如风险押金、培训费、服装费、建档费等;其次为工资陷阱,如虚假承诺高薪高提成,招聘是假卖产品是真等等;试用期陷阱紧跟其后。
在遇到求职陷阱后,有四成职场人仅会与亲朋好友抱怨一番,还有33.2%的职场人自认倒霉不了了之。这表明在遇到招聘陷阱后,超过七成人基本不采取维权举措。大多数求职者表示,一是觉得很难通过自己的力量与企业抗衡,二是不知道应该向哪个部门投诉,三是不愿在此事上浪费自己宝贵的找工作时间,
只有剩下不到三成的职场人,会积极地向工商、公安和劳动管理部门投诉。随着网络的普及,也有部分职场人选择在网络论坛里揭露求职陷阱。
职场专家指出,近几年随着媒体对招聘陷阱的曝光,已经有一定经验的求职者基本能够分辨招聘中的陷阱。但对于初进社会求职的人来说,还是难以抵挡种种招聘陷阱中的诱惑。尤其是在今年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各类招聘欺诈情况可能会随之增多。因此建议应届毕业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一些常见求职陷阱。而急于求职的职场人也要避免各种新的.隐形的招聘陷阱,比如以能力考核的名义骗取免费劳动。一旦遇到此类陷阱时,建议尽量采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向公安或是劳动人事监察部门投诉。在网络论坛里揭露也是方法之一。另外,智联招聘职场专家指出,求职者在接到面试通知的时候,应当多方面了解企业情况。咨询熟人或者在网络上多了解一些企业信息,这也是在所有求职过程中求职者必做的功课之一。(完)
篇5:七成求职者曾遭遇求职陷阱
七成求职者曾遭遇求职陷阱
调查显示,70%求职者表示曾遭遇过职场陷阱,在“你遭遇的招聘骗局来自哪里”的调查中,直接来自用人单位的占了27.89%,来自职业介绍所的有25.79%,来自网络招聘的有23.16%,大型招聘会占14.21%,咨询公司占8.95%。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猎头、职介机构、人才派遣公司等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沟通的主要载体,是求职者找工作和用人单位招聘的五大主要途径。有关专家特别列出了各种求职方式中存在的“猫腻”。
招聘会猫腻分析
目前,南京每个周末通常有十场左右大小规模不等的招聘会举行,为求职者提供了大量的职位信息,一些规模较大的招聘会动辄有上万求职者进场。但在火爆的.场面下,也存在着一些损害求职者利益的行为。
猫腻一:单位和职位信息存在“水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成千上万的职位信息中难免存在“水分”。
猫腻二:宣传失实。宣传广告中明明白白地写着“众多世界500知名企业参展”、“招聘摊位1000多个”,可跑去现场一看,出场的可能是某个500强的分支机构,招聘摊位远不及千家。
专家视点:出现上述一些情况,与中介机构良莠不齐有关,一些机构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目前上海正在酝酿举办招聘会的规范流程,即将在行业内推广,进一步从细节之处对招聘会进行规范,相信今后不和谐的声音会越来越少。
网络招聘猫腻分析
网络的拥护者日渐增多,其快捷便利、信息量大、跨越时空等独特优势在年轻求职群体和中高端求职者中备受青睐。值得注意的是,也正由于其植根于网络虚拟空间,在拥有众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
猫腻一:招聘信息有效性打折扣。不少人才网站为吸引求职者眼球,直接从别的网站上“扒下”招聘信息,“剪刀加浆糊”,大量的招聘信息就新鲜“出炉”。这些未经核实的,或已过时无效的招聘信息,让求职者白费了时间和精力。
猫腻二:个人信息被泄漏而遭人利用。网上求职,一不当心,求职者简历中的种种个人信息就可能成为他人牟利的法宝。
猫腻三:诈骗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搜索他人在网上求职时登记的联系方式实施诈骗或利用高薪厚职、良好的工作发展前景诱人前去面试,达到各种行骗目的。
专家视点:网络招聘在中国大陆出现仅仅只有5年时间左右,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市场比较成熟的地区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尽管目前中国大约有2500家提供招聘服务的网站,但达到一定规模、能够为用户提供全面服务的也只有那么几家。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求职者来说,选择规模大、知名度较高、门户型的招聘网站是明智之举。
篇6:大学生求职遭遇尴尬
“灰溜溜”才能“顺溜溜”
湘潭大学的许琴第一次遇到企业这样“特殊”的要求,“当时应聘的人还比较多,很多同学觉得没什么问题,都回答酒量还行。我可以理解,但是接受不了。”
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的吴凌川在应聘过程中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他在应聘福建一家公司的时候,应聘的是文字策划。虽然简章中没有明确提到,但在面试的时候,公司就说,有些场面需要进行一些应酬,有时候需要参加一些饭局,疏通一下关系,“他就问你会不会喝酒,酒量怎么样?如果你说还可以,那企业就可能会优先考虑一下。”
曾有媒体报道,在重庆市,四名求职者参加某公司招聘销售人员复试时,为争表现拼命喝酒,结果醉倒街头,引来围观一片,其中两名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看似一出闹剧,背后却透露出了求职者的无限辛酸。难道真的要技能“灰溜溜”,事业才能“顺溜溜”?
迫于竞争压力妥协硬扛
“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想找一份工作很不容易,不会喝也得扛,慢慢学。”今年6月毕业、现试用于一家影视传媒公司的侯伟告诉记者,大学生求职实际上就是把自己推销出去,人际关系不行就无法推销自己。他还告诉记者,公司经常会有聚会,老板、同事一起出去唱歌、喝酒,自己很不擅长唱歌,“正在学,要是哪天老板高兴了说,咱们玩去吧,你总不能说我不会,我不去吧。”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很多大学生像侯伟一样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练“灰色技能”来增添求职砝码。
一项调查显示,70.7%的人认为在职场竞争中具备“灰色技能”很重要,其中20.0%的人表示“非常重要”。而受访者当中,有64.6%的人表示自己具备“灰色技能”。同时,72.4%的人认为“灰色技能”盛行是“人情社会”的必然结果;65.4%的人认为原因是当下“酒桌上谈生意”现象普遍;41.8%的人表示,这是职场竞争激烈所致。
要求“灰色技能”的公司并不多
“这与我们国家传统的‘酒’文化有关。”湖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姚金海老师表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人情礼仪的国家,尤其是“酒”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但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的这种“酒桌文化”已是“酒”文化的一种变质,给社会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招聘中的这种情况只存在于少数行业的少数企业当中,像那种只讲公共关系,不看技术、不看实力的企业。”湖南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谭琳说,“一般这样的企业是刚刚起步,还在发展中,实力比不过其他企业,就靠应酬、拉关系来发展业务。一般这种企业,学生也不愿意去。”
湖南真维斯服饰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徐总表示,认为“灰色技能”就是敲门砖的大学生对就业市场多少有点误读,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用人单位也是以偏概全,并非所有的用人单位都以喝酒、拉关系来要求应聘者,这种考虑往往和工作性质相关。“我们公司招聘员工最看重的是员工本人的素质、能力和意愿,只有岗位与员工能力相互匹配才能实现双赢,而不是所谓的只看‘灰色技能’。”
学校设讲座教学生应对
据调查,大学生为求职修炼“灰色技能”的现象的确存在,但并非主流。
“顶多算是交际中的一种辅助工具。”毕业于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汤亮同学告诉记者,她是做销售的,人际关系是很重要,但并不代表你就得为此挖空心思去搞人际关系,企业最终看中的还是你的工作能力。“公司也会有聚会,也需要活跃气氛的人,但如果你不会喝酒,你就可以直接拒绝,老板不会因为你喝了多少酒而给你发红包的,最终还是要看你的业绩。”
姚金海老师说:“大学生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直接拒绝,也可以巧妙应对。学校会有一些讲座,专门就学生就业进行指导,讲授一些就业知识和法律知识。”
一些省份的相关部门已经对此现象做出规定。在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吉林省将严肃查处用人单位把“灰色技能”列入招聘条件等不良社会现象,该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崔力夫明确表态:“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具备‘灰色技能’不利于年轻人成长,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我们应该给予制止,甚至应该给予严厉处分或者打击。”
与其纠结“灰色技能”不如扎实修炼内功
“应酬中,你能喝酒、会唱歌,能调动气氛,宾主皆欢,事情往往就能事半功倍。工作中,要保持好的客户关系,保持好的同事关系,与人沟通是很必要的。而在中国,特殊的或者说传统的人际交往,往往是各种饭局、酒局,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应酬。”一位名叫冷绅士的网友向记者说道,“企业招聘的人需要为企业创造利润,创造效益,而不是单纯地帮助大学生就业。这个社会就是如此,你多一门技能,你就多一个机会,你就可能比别人活得更好。”
“一些大学生面对求职和职场竞争时产生的‘灰色心理’,更值得社会重视。”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张婷说,一些大学生把吃饭当成一门技术,喝酒作为一项业务,但在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上,却不下苦功。
“大学生求职就业应靠自己的能力和技术,而不是靠喝酒打牌拉关系。这些东西可能一时让你出众,但无法提高你的技术和能力,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实力才是最好的通行证,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哪个单位会因为你只会喝酒、唱歌、打麻将而聘用你,切记不能本末倒置。”姚金海表示,一味迎合并认为对方需要自己做出“灰色”表现的人,更应该意识到,只有正面提出自己的需要,在应当拒绝时毫不犹豫地拒绝,才能真正赢得职场尊重。
篇7:大学生求职遭遇各种歧视
77.6%的女生在求职中有过性别歧视经历,
大学生求职遭遇各种歧视
。记者从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获悉,《首都高校毕业生就业维权状况调查报告》完成并对外发布,网络渠道已成为求职首选,报告由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历时半年完成,调查对象包括北京地区14所高校。调查显示,网络渠道已成为求职首选。选择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求职的人数占总数的70.2%,位列第一,而通过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招聘会分别位居第二、第三位。“31.67%的学生遭遇过相貌歧视,有28.61%的学生遭遇过学历歧视,有21.39%的学生遭遇过身高歧视。”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求职歧视已成大学生关注焦点。据介绍,高达77.6%的女生表示有过性别歧视经历。
篇8:大学生如何避免求职陷阱
大学生如何避免求职陷阱
1、简历投递要慎重
如今网上求职已经成为毕业生求职的一大趋势,需要注意的是,投递简历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大的招聘网站,不要盲目随意投递,在简历投递之后,把自己的求职公司做个笔记,受到面试电话,要先核实自己是否投递了简历,避免上当受骗,
2、小心“托儿”
人才市场是另一个大的应聘渠道,要注意的是,人才市场上总有这些专业的`托儿,他们不管你是什么学历、什么专业,一概都说公司很需要,而这些不过是他们寻找欺骗的目标罢了,
大学生到了人才市场一定要找有固定摊位、正规单位名称的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洽谈。
3、拒交任何费用
不管招聘人员出于什么目的,也不管招聘人员许诺的前景多么美好,在应聘过程中,大学生有权利拒绝交纳任何由招聘单位收取的费用。如果有单位强行收取,应该向有关单位举报。
4、女生避免单独应试
每年都会发生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骗上当,甚至受到人身伤害,因此尤其是女生到外地求职最好还是结伴同行,在与用人单位洽谈后要避免到私人场所去面试。
5、口头承诺不可轻信
不管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提出的待遇有多高,条件有多宽,但如果这一切都没有变成文字,那么毕业生最好在签约之前再详细地调查一下用人单位的背景。
篇9: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精选】
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电话同时公布。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电话,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是正常的,于是将家庭电话告诉了对方。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的'王父接到了一自称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的电话,称胡女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的账户,否则将影响抢救。胡父在与校方、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的情况下,救女心切,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电话联系上女儿,才得知这一切竟是个骗局。
现在这种骗术十分流行,有的人无意间被骗子探听到家中的电话号码,就出现了类似的骗局。有的人在手机丢失后,没来得急挂失,骗子就利用手机里存储的电话号码,一一打过去,
由于亲友众多,难免有上当受骗的,提醒大家都要对这种骗术提高警惕
2、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案例一: 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的信息费后,中介将为他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小吴发现,其他在该中介注册的大学生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他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
“黑职介”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信息费后提供虚假信息,找几家用人单位来回“忽悠”学生。甚至有些中介在收费后便人间蒸发,让学生投诉无门。
案例二: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向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收取所谓的服装费、资料费、手续费、培训费等费用后,却迟迟不给安排工作,迫使求职者自动辞职。
温馨提示:凡应聘时,招聘单位提出收取服装费、押金,或以其他方式变相收钱的,都是非法的,很可能是个骗局,求职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另外,遭遇诈骗后要及时报案,否则不仅本人的损失难以挽回,还会让更多人上当。
篇10:大学生常见求职陷阱
大学生常见求职陷阱
案例1:“招而不聘”
马上就要从南京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的小张最近忙得四脚朝天,在各个招聘会上不断赶场,递出的简 历大概就有300多份,小张也陆续参加了一些面试,不过最终还是没有如愿找到工作。小张说:“很多参加招聘会的公司根本就不打算招人。有些是小企业借机来 做宣传,还有一些就是走个形式而已。我参加了好多场招聘会,经常能在招聘的企业中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每场招聘会都有很多人投递简历,他们怎么可能一直招 不到人呢?”
小张的疑问也反映了当前招聘市场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与招聘会主办方会审查企业的招聘资格,但他们也无法确认企业是否真的招人。因此,这些问题还需要求职的大学生们自身多加注意。
北京仁能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著名职业咨询师谢伟老师认为,大学生在求职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对企业的情况、招聘职位有全面了解,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或去相关服务中心咨询,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以免费时费力,无功而返。
案例2:“变相收费”
小谢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某专业大四的一名学生,他在网站上发现了郑州某电子公司的招聘信息, 在和同学一起投递了简历之后又一起参加了公司的面试,
出乎小谢的意料,面试进行得十分轻松愉快,小谢和同学都很快通过了面试。然后,公司的负责人让小谢和 他的同学交200元的服装费。小谢和他的同学商量,觉得钱不是很多,而且工作了之后应该能很快挣回来,于是就交了。交钱之后,公司负责人与小谢他们约好一周后签订协议。一周之后,小谢和同学来到这家公司所在的写字楼,发现已经是人去楼空。
这类打着招聘旗号的收费需要警惕,不能因为有些收费不高就接受了。按照有关规定,招聘单位不 得以招聘为由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因此,不管招聘单位是收取服装费、培训费,还是押金,求职者都应该坚定地说“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相收 费”的公司一般来说规模都不大、流动性强,看起来不十分正规;而且,公司进行的面试一般都比较草率,通过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如果遇到这样的公司,求职者们应该坚决摒弃。
案例3:“虚饰岗位”
北京城市学院的毕业生小林在大学时的专业是会计学,毕业的时候她去应聘某房地产中介公司的会计,招聘广告上写明了是招聘会计。经过简单面试后,小林被录取了。但当她去报到时,却被告知,按照公司的规定,所有员工必须在一线锻炼一段时间,熟悉整个 公司的运作流程后方可回到本职岗位。于是小林就被分派到街区做业务员,每天的工作十分繁琐,而且公司迟迟不肯确定何时让小林回到会计工作岗位上。一段时间 之后,小林无法忍受,只好提出辞职。公司以违反合约为由,要求小林支付违约金。
这些同学的经历提醒大学生,在求职时一定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一些 招聘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时,经常对招聘职位的工作内容做模糊化处理,玩弄“文字游戏”,用一些听起来职位很高的虚职招聘大学生做业务员。此外,在面试的过 程中以及与招聘单位的具体接触中,求职者也要多加留心,免得上岗后发现实际工作与预期的有出入,使自己陷入困境。
★ 求职陷阱应对方案
★ 求职路上留神
【大学生求职遭遇“试用陷阱”(通用10篇)】相关文章:
网络求职的陷阱2023-05-19
如何规避网上种种求职陷阱2022-10-07
大学生求职:调整心态 规避就业心理陷阱2022-05-06
大学生找工作谨防网络求职陷阱2022-11-10
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探讨2023-10-29
案例分析:求职时的首因效应2022-04-30
教你识破网络骗子的七种防骗技巧2023-03-23
大学生求职四大常见陷阱大盘点2023-01-06
如何规避应聘高手陷阱?2023-05-19
教你如何规避网络求职陷阱202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