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学案学生用 (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3-12-26 07:48:5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桃花源记》学案学生用 (八年级上册)(集锦3篇)由网友“eric886”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桃花源记》学案学生用 (八年级上册),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学案学生用 (八年级上册)

篇1:《桃花源记》学案学生用 (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学案(学生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设计教师-田应武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

3.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你还了解陶渊明的那些事情,写下来:

预习形成:

(一)、自读课文

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2、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二)、 朗读练习:

要求: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三)、朗读展示

--小组内展示朗读成果。

--全组(班)齐读。

(四)、疏通文意

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五)、预习检测:

1.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2.知识点归纳  ( 要求:小组内合作,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句子:           古义:            今义:

交通    句子:           古义:           今义:

妻子    句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句子:           古义:           今义:

无论     句子:          古义:            今义:

不足     句子: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其中往来种作(            )

晋太元中(                 )

中无杂树(                  )

村中闻有此人 (                  )

此中人语云(               )

来此绝境(              )

村中闻有此人 (                )

此中人语云(                     )

说如此(                   )

欲穷其林(                )

其中往来种作(             )

各复延至其家(                  )

得其船(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其中往来种作(                  )

设酒杀鸡作食(                    )

不复出焉(                     )

不复出焉(                 )

皆出酒食(                  )

既出,得其船(                 )

鸡犬相闻(                    )

村中闻有此人(                    )

一一为具言所闻(                         )

闻之,欣然规往(                    )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忘路之远近(                  )

渔人甚异之(                   )

闻之,欣然规往(                    )

具答之(                       )

处处志之 (                      )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缘溪行 (                  )

缘溪行 (                     )

复前行(                     )

复行数十步(行:动词,走。)

便得一山(                     )

得其船 (                      )

不复得路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

捕鱼为业(                         )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3)兼词:

不复出焉(                                 )

(4)通假字

a、⑴具答之。⑵一一为具言所闻。(                   )

b、便要还家。(                    )

c、处处志之。(                          )

(5) 词类活用

复前行,欲穷其林。(                                         )

(六)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个别抽查)

第二课时

(七)问题探究

(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读后完成下题:

第一部分(第  1 节):写

第二部分(第2~3节):写

第三部分(第4~5节)写

(2)、依据文中的描述,你能准确地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吗?

(                                                                  )

(3)、⑴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⑵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又是什么?⑶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又是什么?

(                                                                          )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⑴是谁在“叹惋”?⑵“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                                                                          )(5)、⑴你能找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吗?⑵试找出桃花源中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为什么说桃花源是“绝境”?

(                                                                          ) (7)、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什么? (                                  )(8)、请找出桃源中人热情好客的语句。(                                  )

(9)、桃源村人的生活景象怎样的? (                                          )

(10)、⑴“黄发垂髫”是指什么?⑵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

(11)、“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说明什么?

(                                                 )

(12)、方中哪个词写出了渔人看到桃源美景后的感受? (                        )

(13)、“见渔人,乃大惊”中的“乃”字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                                                                     )

(14)、这明明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可文末为什么要写刘子骥“欣然规往”一事? (        )

(15)、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的这一性格?

(                                                                         )

(16)、在陆游的诗歌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                                     )

(17)、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呢?

(                                                                    )

(18)、本文有些语句已经发展成了成语,你能把它们都找出来吗?

(                                                                    )

(1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和“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                                                                         )

主题思想探究

本文虚构了一个安乐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世外桃源景象,描绘了一幅自由平等、安乐幸福、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强烈愿望。

(第三课时)

合作展示:

1.根据自己的体会朗读课文。

2.简介作者及背景

3.讲故事(简单介绍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结构

4.把不理解或难懂的句子写在黑板上,交流。

5.把不理解或难懂的句子写在黑板上,交流。

6.看课本,口头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把你认为不妥当的地方画下来,指正。)

7.《时空连线》--与桃花源人面对面: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我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你有哪些问题想向桃花源人了解?

8.在东晋时期,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检测反馈:

A、填空

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B、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a                 b                   c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用原文语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2)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3)“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4)“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5)默写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6)默写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7)默写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8)默写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C、语言运用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田应武

篇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预习

1.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豁( )然开朗 俨( )然 诣( )太守 垂髫( ) 刘子骥( ) 阡( )陌交通 便要( )还家 邑人( ) 诣( ) 问津( )

2.文学常识 :

本文选自《 》。作者 ,又名 ,字 ,世称 先生。浔阳 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小支架】: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 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 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当时正值东晋末年,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序言,后来被作为独立的文章流传。

二、初读感知

(一).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1、边听边注意正音。

2、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二).初读课文

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三).朗读练习:

第1步:自读( 读熟练之后课进行下一步)

第2步:对读( 小组内两人对读,也可结对子师徒互读,朗读的过程中相互纠错)

第3步:多人读(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指导:

1、正确 2、流利 3、有感情

① 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

a应读的略平缓,b、c应读的略有起伏;a后停顿略久些,b、c连接要紧凑。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朗读展示,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五)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章。有困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全班师生解决。

三 合作探究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2.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3.桃花源美在何处?

4.桃源中的人为何“皆叹惋”,故事的结局意在告诉人们什么?

三、自我检测

1、给生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huò( )然开朗 俨然( )

阡陌( ) 邑人( )

黄发垂髫( ) 诣太守( ) 刘子骥( )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

A便得一山(得到) 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 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 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渔人甚异之

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4、下列各句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6、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7、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四.自助迁移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③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④而请之。

【注释】

① 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

② 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 ③ 乡:同“向”,从前。

④ 寤:同“悟”。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 傍有积薪

⑵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

⑶ 俄而家果失火

⑷ 不者,且有火患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

A、幸而得息:很侥幸把火熄灭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们各人论功劳摆座位。

C、乡使所客之言:从前假使听了那个客人的话。

D、焦头烂额为上客邪?那些头部烧焦、额头灼伤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迁移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柴草⑵改⑶不久⑷将要

2.B

3.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灾祸临头才去抢救。(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然将有祸患发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篇3:《桃花源记》公开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     )俨然(     )阡陌(     )诣(    )垂髫(      )

2.解词。

为业:                   缘:                夹岸:

杂:                     鲜美:              异之:

欲穷:                   舍船:               豁然:

开朗:                   平旷:                属:

悉:                 怡然自乐:            所从来:

咸:                     问讯: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复出焉:

焉:                      间隔:               皆:

叹惋:                      延:             语云:

不足:                       既:               志:

诣:                      如此:               遣:

欣然:                    落英:              缤纷:

才:                     俨然:              绝境:

无论: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规:                     未果:            寻病终:

问津:

3.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                              今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

不足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5.通假字:

便要还家:

6.找出文中的成语解释并造句:

7.翻译:

1)林尽水源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便扶向路

9)寻向所志

二、课文解读:

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请以此为线索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2.用原文语句作答:

1)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2)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3)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象的?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5)由“豁然开朗”我们能联想到陆游的诗句:

6)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什么?

7)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什么?)

8)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生活宁静的句子是什么?

9)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什么?(第二段中最能表达作者理想的句子是什么?)

10)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什么?

11)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什么?

12)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哪些?

3、探究问题:

1)课文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3)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 (用四个字)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6)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7)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课堂导学: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朗读停顿。继而熟读课文。

2、学生谈论交流预习导学。将疑难问题画出来等集体讨论。

3、集体交流疑难问题中的基础积累。

4、再读课文来交流讨论课文解读部分的疑难问题。

5、小结本课的知识点。

6、学生背诵课文。

何雁行

[《桃花源记》公开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导学案

台阶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英语上册 unit 6 导学案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

《大道之行也》学案 (八年级上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小学导学案论文参考

《古诗》 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三峡》教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天鹅的故事 导学案(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学案学生用 (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学案学生用 (八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桃花源记》学案学生用 (八年级上册)(集锦3篇)】相关文章:

《山雨》教学案设计及练习(六年级上)2023-09-08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 导学案2024-04-02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个人2023-10-15

小班化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2023-07-28

《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23-12-17

《竹颂》学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2023-12-06

导学案《古诗》2022-08-19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22-09-20

八年级上册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作文精选2023-01-02

《对韵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2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