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精选8篇)由网友“cassandra”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希望大家喜欢!
篇1:《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师寄语: 老师的眼睛将一直深情地注视着你成长的脚印,老师将为时刻你加油
助威。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学生对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搞物候观测。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适点引导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说明顺序的合理运用
一:预习导航
1、激趣导入:
同学们,词典上说,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既然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那大自然怎么也有语言呢?原来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的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2、简介作者
3、给生字注音
萌发 ( ) 孕育( ) 载途 ( ) 翩然( )
三年五载( ) 草长莺飞( ) 销声匿迹( )
4、解释下列词语
(1)翩然: (2)孕育:
(3)次第: ( 4)载途:
(5)销声匿迹: (6)周而复始:
(7)草木荣枯: (8)年年如是:
二:自主探究
1、 整体感知
(学生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最好四分钟完成阅读。找出下面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说说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2、根据上面问题的疏理,你能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请列出文章的结构图
三:研读提升
1、品读第二段,揣摩语言
(1).哪些词语体现出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在提醒我们要干什么事了?
(2).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2、精读6--10自然段。小组合作,细致分析本段所运用的说明顺序。看哪个小组讲的细致、准确。(可以列出结构图辅助讲解)
提示: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片段练习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体会说明方法的运用,品读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一:课前检测
1、 抽生字、解词若干 2、 本文的说明顺序
二:自主探究
(一)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方法步骤提示:1、回忆我们所学过的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2、细读课文,自主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标记其作用。
3、小组交流、讨论、汇总、班级展示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师导学: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下面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找出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或生动的特点的词语。
方法提示:1、自主完成,在文中找出后做好标记。
2、小组交流、讨论、汇总
3、班级展示
三、拓展延伸
1、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说说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物候知识,这些物候知识可以用书本中的哪些语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你注意积累了哪些关于农业的谚语,这些谚语反映了哪些物候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全文
【课堂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五、课堂检测
(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 ,这段文字是按_ 顺序解说事理。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 _
(4)文中运用了_ 、 、 的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张申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2:《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初步概况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自主预习案]
1、走进作者
竺可桢( 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翩然( ) 孕育( ) 农 谚( ) 簌 簌( )
萌发( ) 连翘( ) 风雪载途( ) 销声匿迹( )
3、词语解释。
【翩然】 【簌簌】
【载途】 【孕育】
【萌发】 【荣枯】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课内探究案]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找一找
初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4、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7、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想一想
8、 再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找出上面所选知识对应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一品
9、齐读第一自然段,学习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的时间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沉睡、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次第开放,翩然,簌簌,渐渐变黄,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快速阅读2-3自然段,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说明的?第2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悟一悟
11、 精读课文6~10段,思考并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思一思
12、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文章首先介绍 ___________,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接着说明__________ ,最后说明_____________ 。
(2)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_________顺序、 ______________ 顺序、____________ 顺序。本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然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那文章题目为什么还要用这一比喻意义引出呢,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议一议
13、 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说说它们的作用。
14、研究本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谨、)找出相应的句子。
三、拓展延伸
15、你是生活的有心人吗?你知道多少谚语?说来听听.
16、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应物候知识,课后习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17、考考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写的是几月的景象?你的根据是什么?
18、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
示例: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训练
水的语言 郭治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放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不是那样响了。“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壶里的声息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
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中放出了大量的热,它的温度降了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变成了水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倍,这一涨,就像小炸弹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
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100℃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围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气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言妙语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1.这是一篇_______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顺序,语言______________。
2.为了生动地说明水有各式各样的语言,很多地方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第2段画线句是为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文章说明了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
罗毅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3:《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初步概况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自主预习案]
1、走进作者
竺可桢( 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翩然( ) 孕育( ) 农 谚( ) 簌 簌( )
萌发( ) 连翘( ) 风雪载途( ) 销声匿迹( )
3、词语解释。
【翩然】 【簌簌】
【载途】 【孕育】
【萌发】 【荣枯】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课内探究案]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找一找
初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4、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7、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想一想
8、 再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找出上面所选知识对应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一品
9、齐读第一自然段,学习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的时间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沉睡、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次第开放,翩然,簌簌,渐渐变黄,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快速阅读2-3自然段,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说明的?第2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悟一悟
11、 精读课文6~10段,思考并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思一思
12、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文章首先介绍 ___________,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接着说明__________ ,最后说明_____________ 。
(2)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_________顺序、 ______________ 顺序、____________ 顺序。本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然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那文章题目为什么还要用这一比喻意义引出呢,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议一议
13、 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说说它们的作用。
14、研究本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谨、)找出相应的句子。
三、拓展延伸
15、你是生活的有心人吗?你知道多少谚语?说来听听.
16、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应物候知识,课后习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17、考考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写的是几月的景象?你的根据是什么?
18、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
示例: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训练
水的语言 郭治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放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不是那样响了。“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壶里的声息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
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中放出了大量的热,它的温度降了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变成了水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倍,这一涨,就像小炸弹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
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100℃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围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气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言妙语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1.这是一篇_______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顺序,语言______________。
2.为了生动地说明水有各式各样的语言,很多地方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第2段画线句是为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文章说明了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
罗毅
篇4:《吆喝》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3.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京城特色,感受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有序地组织材料。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萧乾(191月27日-2月11日),原名肖秉乾、萧炳乾。北京八旗蒙古人。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1931年到1935年间,萧乾和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等人编译了《中国简报》、《活的中国》等刊物和文学集。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者。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是二战时期整个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件。
1949年后,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95年出版了《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次大战》,译作《尤利西斯》获第二届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
2.文体、背景介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吆喝也是一种文化,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作家萧乾就用他那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从平常的吆喝声中发掘出了艺术美。《吆喝》一文记述了 ,流露出作者对 ,讴歌了 ,传达出作者对
的热爱之情。
3.字音、字形、词语
(1)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招lái( ) 钳( ) 铁铉( ) 管弦( )乐 yòu( )于
隔hé( ) 饽( ) 秫秸( ) 钹( ) 雪花lào( )
荸荠( ) qiáo( ) 麦皮 合zhé( )押韵
(2)解词
招徕:
囿:
隔阂:
吹嘘:
油嘴滑舌:
合辙押韵:
秫秸:
(二)初读感知--读吆喝
(学法提示:抓住文中的过渡句,理清文章思路。)
自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哪些内容?
答:
2、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答:
3、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
答: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探究美点--品吆喝
文中介绍了很多吆喝,你觉得哪些吆喝的语言用的特别妙?
示例:(1)、“馄饨喂--开锅”
妙处:开门见山,使人一听就知晓卖的是什么。
(2)、“萝卜赛过梨”
妙处:从味觉的角度,用甲物形容乙物,突出了萝卜的美味可口,具有艺术性。
赏析:
2.感受生活--唱吆喝
(1)播放录音《小金鱼》、《冰糖葫芦》《硬面饽饽》,感受音乐美感。
(2)学生表演自己家乡的吆喝,展示“唱功”。
3.体会感情--悟吆喝
(1)文中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只是一群小商贩,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呢?快速跳读课文,勾划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句子。
(2)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怎样一种态度呢?读第六段,看看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
教师提示:“皮儿要薄,馅要大”;“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真诚、实在、热情、乐观。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小贩(节选) 孙 犁
我们的村子是个小村,只有100来户人家。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些小贩,进村来做买卖。早晨是卖青菜的,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晚上是卖杆杂面的,卖牛肉包子的。闲时是打铁的,补祸的,锯碗的,甩绸缎的。年节时是耍猴,唱十不闲、独角戏的。如果打板算卦也可以算在内,还能给村民带来音乐欣赏。我记得有一个胖胖的身穿长袍算卦的瞎子,一进村就把竹杖夹在腋下,吹起引人入胜的笛子来。他自己也处在一种忘我的情态里,即使没有人招揽他做生意,他也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一直吹到街的那头,消失到田野里去。
这些小贩进村来卖针线的,能和妇女打交道,卖玩具的,能和小孩打交道,都是规规矩矩,语言和气,不管生意多少,买卖不成人情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再进村,就成了熟人,朋友。如果有的年轻人调皮,年老的就告诫说,小本买卖,不容易,不要那样。
我在保定上中学时,学校门口附近有个摊贩。他高个子,黑脸膛,沉静和气,从不大声说话,称呼我们为先生。在马路旁,搭了一间小棚,又用秫秸纸墙隔开,外面卖花生糖果,烧饼猪肉。纸墙上开一个小口,卖馄饨。当炉的是他的老婆,年纪不大,长得十分俊俏,从来不说话,也没有一点声响。只是听男人说一声,她就从小窗口送出一碗馄饨来。我去得多了,和她丈夫很熟,可以赊账,我只是从小窗口偶尔看见过她的容颜。
学校限制学生吃零食,但他们的生意很好,我上学六年,他们一直在那里。听人说,他们是因为桃色事件从山东老家逃到这里来的。夜晚,他们就睡在那间小小的棚子里,靠做这个小买卖,维持生活,享受幸福。
小棚子也经受风吹雨打,夜晚,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梦?我有时想写一篇小说,又觉得没有意思。写成了,还不是一篇新的文君当炉的故事?
不过,我确是常常想,她们为什么能那样和气生财,那样招人喜爱,那样看重自己的职业,也使得别人看重自己。他们不是本小利薄吗?不是早出晚归吗?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家糊口吗?
1.找出第1段中起总括作用的句子。
2.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是三个反问句,把它们改成陈述句。说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3.本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识记生字词。
2.学习本课的写法,也介绍一种家乡的吆喝声。
五.板书设计
吆喝
萧乾
韩三其
[《吆喝》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5:《雪》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感受散文诗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蓄美。
2、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不同的雪景中蕴含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含蓄深刻的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重点:
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精炼、优美、内涵丰富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鲁迅,原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他的两部小说集是《 》、《 》,散文集是《 》,散文诗集《 》。
2.文体、背景介绍
(1)文体知识:散文诗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体裁,它有散文的语言形式和形散神聚的特点,也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有诗歌的含蓄凝练.
(2)背景介绍:作者在写《雪》的时候,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作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作者先后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的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观赏的强烈不满的无比愤思的感情,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革命情怀。
3.字音、字形、词语
磬口( ) 脂粉奁( ) 灼灼( ) 褪尽( )朔方( )
凛冽( ) 彷徨( ) péng勃( ) 升téng( )眷( )
(二)初读感知
深情朗读课文,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各有什么特点?怎样描绘两幅雪景的?作者面对不同的雪景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完成下表格。
画面特点 情感态度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探究一:品味文章的语言,自主练习仿写。
探究二:结合背景材料,归纳主旨。
(二)展示交流
1、赏析语言的三角度:
(1)修辞手法: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遣词用语:这句话中……词语,从……角度写出了……
(3)思想感情:写出了……,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写法归纳
①景物描写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②运用对比手法,象征手法。
3、主旨归纳
文中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 , 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 ,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 。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雪白 (山东临沂市中考)
一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
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①”,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了……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二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是这时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纬、流动的水……
1.本文以“雪”为线索,由雪及人,由雪及事,由雪及现实,请概括作者的心路历程。(4分)
① →②痛心→③ →④ →⑤
2.作者在文中说“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雪“美得痛心”。(4分)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4.本文意蕴深刻,请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分)
四、布置作业
1、积累关于写雪的诗句
2、请仿照例句写句子(任选一句完成)
例1: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散文诗句式)
仿写:
例2:雪,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仿写: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B.各地中小学要完善和建立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
C.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
D.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五、板书设计 雪
滋润美艳 江南的雪 追求 美好的理想
(对比)
升腾闪烁 朔方的雪 坚持 不屈的斗争
用 战 斗 创 造 一 个 春 天 般 美 好 的 世 界
韩三其
[《雪》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6:《岳阳楼记》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了解“以”、“则”等虚词;疏通文义,理解重点词句。
2.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难点)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熟读成诵;结合语境,积累词句;抓关键句子,理解主旨。
课文导读:《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二)检查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写出来。
2.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谪( )守 浩浩汤汤( ) 岸芷汀兰( ) 偕( )
怒号( ) 薄暮冥冥( ) 日星隐曜( ) 滕( )
属予作文( ) 衔远山( ) 樯倾楫摧( )
二、交流展示
(一)自主学习
1、初读感知:
2、.朗读课文(个体读,自由读)
点拔: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第二段写洞庭湖景色的文字,应读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平缓,“然则”一句引出新意境,语调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写景文字,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第四段“至若”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3、自主探究
(1).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句子,并画出疑难语句,整体把握文意。
(2).理解重点词句。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并释义。
(2)古今异义:
增其旧制(古: 今: )
去国怀乡(古: 今: )
(3)解释下列字意:(把你认为的其他重要实词写下来并解释)
去国怀乡 去: 把酒临风 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朝晖夕阴 晖:
登斯楼也 斯: 则有心旷神怡 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连月不开 开:
(二)、合作交流:
师生共同探讨下列问题
1.文中“古仁人”指怎样的人?
2.“古仁人之心”与一般“迁客骚人”异在何处?
3.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什么借鉴和教育意义?
4.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你具体说说文章是如何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师生探讨后明确: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
三、巩固提高
(一)展示讲解
1.第3、4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请划出有关语句。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 ,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写了这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
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5.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6.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也许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记叙:交代修楼背景,说明作记缘由
描写抒情:描绘岳阳楼大观,转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
议论:探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忧民忧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达标检测:
1、《岳阳楼记》选自 ,作者 朝的 。岳阳楼与 、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的楼址在现在的 省 市,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 的阅兵台,宋朝时重修该楼的是
2、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 , ”的旷达胸襟和“ 、 ”的政治报负,也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3、文中概括写迁客骚人“悲”的句子是: ;“喜”的句子是: 。
4、文中具体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
5、表现作者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6、“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是照应上文的 一句,“退”照应上文的 一句。
丁启兰
篇7:《海燕》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海燕》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讴歌“海燕”这一形象的深刻内涵。
2.理解象征、对比、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4.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1. 学习文中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及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 体会文章讴歌“海燕”这一形象的深刻内涵,理解海燕的精神。
预习案
一、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 作家,苏联 奠基人。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 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小说有自传体三部曲 、 、 。
二、写作背景
海燕》写于 1901 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参加了学生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 1901 年4月号上发表了出来。《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三、课题解读
《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作者采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写作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所谓的托义与物。如:生活中,青松象征坚贞的气节和永垂不朽的精神;鲜花往往象征许多美好的事物……
象征的作用:可以使不容易理解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事物或道理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 形象可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五、预习自测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飞窜( ) 呻吟( ) 胆怯( ) 翡翠( )号叫( )
蜿蜒( ) 掠起( )
2、朗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课文,你怎样看文中的海燕?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海燕的形象。
2、高尔基写海燕的目的是什么?
3、揣摩你喜欢的语句,说说理由。(找出1-2句来进行赏析)
探究案
一、质疑探究
1、理清思路:文中的.海燕以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为活动背景,请找出描写大海景象的语句,说说文章大致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为它们拟个名称吗?
2、这篇散文诗主要描写的对象是海燕,但还写了其他的海鸟,这些鸟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些海鸟当时的情态?写这些怯懦、胆怯、笨拙、贪生怕死的海鸟还有必要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3、从海燕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勇往直前、顽强无畏的精神,结合课文的创作背景来看,作者塑造海燕这一形象,有没有更深层次的用意?(讨论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
4、作者这样写海燕,当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也就是有他的时代性,有他的时代意义和政治意义,就我们现在来说,应该说是历史意义了,但我们今天学习这一课时,仍然觉得他有较大的意义,想一想,他对我们现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5、有人评价高尔基是“伟大的语言艺术家”,能针对本文说出你的一点发现并加以评说证明吗?
训练案
<一>巩固与拓展
1、《海燕》是一首 ,兼有 和诗的特点,它通对 描绘和对海燕 的刻画,深刻反映了本文的主题,歌颂了 。
2、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在表达上的好处。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答:
“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答:
<二>以海燕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写法,立足课文、补充想象,描写暴风雨来临前海燕飞翔海上的见闻、感受以及与海鸟们的对话,尝试改写和扩写课文。
韩容
篇8:《岳阳楼记》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了解“以”、“则”等虚词;疏通文义,理解重点词句。
2.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难点)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熟读成诵;结合语境,积累词句;抓关键句子,理解主旨。
课文导读:《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范仲淹,字 ,谥号 ,北宋中期杰出的 、 、 。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二、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谪( )守 浩浩汤汤( ) 岸芷汀兰( ) 偕忘( ) 怒号( ) 薄暮冥冥( ) 日星隐曜( ) 滕子京( ) 属予作文( ) 衔远山( ) 樯倾楫摧( ) 朝晖夕阴( )霪雨( ) 霏霏( ) 潜形( ) 岸芷汀兰( )
2、朗读点拔: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第二段写洞庭湖景色的文字,应读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平缓,“然则”一句引出新意境,语调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写景文字,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第四段“至若”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三、自主探究
1.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句子,并画出疑难语句,整体把握文意。
2.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
(1)谪守 (2)百废具兴 (3) 属 (4)浩浩汤汤
(5)横无际涯 (6)朝晖夕阴 (7)然则
(8) 南极潇湘 (9) 迁客骚人 (10)连月不开
(11)薄暮冥冥 (12) 满目萧然 (13) 沙鸥集翔
(14) 宠辱偕忘 (15) 或异二者之为 (16) 微斯人
3、翻译下列重点语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三、自主学习
1、归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连线每段的'表达方式
(一) 描写
(二) 抒情
(三) 叙事
(四) 议论
(五) 抒情
2、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说明了什么?
3、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5、朗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表现了怎样的心情?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6、“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7、“古仁人之心”与一般“迁客骚人”异在何处?
8、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9、.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什么借鉴和教育意义?
10、划出本文的主旨句,并写在下面。
五、巩固检测:
1.填空:
(1)《岳阳楼记》选自 ,作者 朝的 。岳阳楼与 、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的楼址在现在的 省 市,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 的阅兵台,宋朝时重修该楼的是
(2)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 , ”的旷达胸襟和“ 、 ”的政治报负,也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3)文中概括写迁客骚人“悲”的句子是: ;“喜”的句子是: 。
(4)文中具体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
(5)表现作者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6)“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是照应上文的 一句,“退”照应上文的 一句。
(7)第三段、第四段是两个并列描写段,分别由 两词引出对洞庭湖景物的描写。这两段是第二段的分写段,照应第二段中的 。
(8)联系全篇,作者的构思是:由□□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自然引出□□,说明作记的意图。
2、一词多义。
A和:政通人和( ) 至若春和景明( )
B通:政通人和( ) 北通巫峡( )
C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D空: 浊浪排空( ) 长烟一空( )
E一: 一碧万顷( ) 长烟一空( )
F极:南极潇湘( ) 感极而悲者矣( )此乐何极( )
G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H或: 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
3、通假字。
A百废具兴( ) B属予作文以记之( )
4古今异义。
A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 今义: )
B微斯人(微 古义: 今义: )
5、流传至今的成语。
A气象万千
B心旷神怡
C政通人和
许露
★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预案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精选8篇)】相关文章:
《黄河颂》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23-01-29
《我爱这土地》语文高效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2023-04-03
《岳阳楼记》导学案(北师大九年级下册)2023-04-26
《最后一课》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23-07-15
《木兰诗》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22-11-08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2022-12-10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八年级上册)2023-02-14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统计教学反思2022-07-28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2-04-29
《竹影》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202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