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幸福观的特质

时间:2024-01-14 07:55:4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从《论语》看孔子幸福观的特质(精选5篇)由网友“sososanmao”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从《论语》看孔子幸福观的特质,欢迎阅读与收藏。

从《论语》看孔子幸福观的特质

篇1:从《论语》看孔子幸福观的特质

从《论语》看孔子幸福观的特质

幸福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和永恒话题。在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前800—前2间),东西方文化大家对此都提出了精辟的思想,影响人类文化至今。孔子(前551—前479年)虽没有专著论述幸福哲学,却在其弟子集成的《论语》中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幸福思想。孔子的幸福观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从物质到精神、由内隐到外显,涉及个人与社会、世俗与超越等多个层面,有明显的伦理性与人格体验特质。

一、伦理型的幸福观

幸福无疑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需求在实现过程中、实现后的长期稳定的满足之乐。孔子在论及人生幸福之乐时与伦理相联系,认为幸福就是对人伦关系和谐的满足和对人伦情感的体验之乐。幸福虽然是个人的内心体验和境界,但作为群体性动物,个人的体验是离不开人伦关系的。怎样的人伦关系才能使人幸福?这是孔子首先考虑的问题。

在孔子时代,“五伦”关系已经确立并成为社会共识,其中父子、兄弟、夫妇关系涉及家庭,而父子兄弟又有血缘因素;君臣、朋友为一般的社会关系,君臣是上下结构的组织关系,朋友是纯粹的平行平等关系。孔子一生的理想是“克己复礼”,把建立和谐社会秩序作为最大的幸福欲求,于此他以“仁”为核心提出了系统的人伦关系理论,试图构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血亲为纽带的和谐社会秩序。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在“五伦”关系中可具体展开为五种对应关系的伦理诉求。“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社会和谐以家庭为基轴,其中父母与子女关系尤为突出,这是因为二者不但有天然的血缘亲情,且朝夕相处,自然关乎幸福,所以孔子特别重视孝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悌”是用以规范家庭中兄弟姊妹关系的。所谓“悌”就是弟妹对兄姊的敬顺,兄姊对弟妹的友爱帮带,这仍然是出于天伦血亲一种考虑。孔子把它看作是人伦应有之义,违之则大逆不道,孔子主张为人弟子应该“出则弟”,如此“兄友弟恭”,形成家庭中平辈之间的和谐情感,也成为家庭成员的幸福源泉。

至于夫妇关系《论语》中没能记载,但孔子删定《诗经》,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而《礼记》记载孔子曾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以知道,孔子不赞成将夫妇间的幸福系于男女之欲上。男女之大欲不应不慎、尽量节制。夫妇间的和谐幸福,应该主要基于道义上的相互敬重、相互帮扶。

家庭关系之外,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幸福的另一源泉。孔子将基于血缘关系的幸福伦理推及于君臣和朋友关系。在君臣关系一环中,孔子强调臣民(被管理者)对君(管理者)的“忠”。“忠”的原义是“实诚无私,尽心竭力”,可以在任何人际关系中适用。《论语》记载,子路问如何事君以忠,孔子直言“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对君忠实无欺,但可直面犯颜。

对君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孔子所言之德是公私合德。君之公德即处理政事之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对待臣民“节用而爱人”和“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提出了“足食,足兵,民信之”(《论语·颜渊》)的为政三要素:解决百姓温饱,使免于战争恐惧,政府有公信力;君的私德就是家庭关系上的孝慈。孔子认为,对父母以孝、对子女以慈虽存在于私人生活领域,但君是公众人物,其私德对社会大众有示范作用。所以孔子主张为君者要修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所谓为政以德,究实而言就是为政以仁,为此,孔子为作君者开出了一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德治路线。(《论语·宪问》)从幸福观角度审视,作君的为政以仁,能为百姓的幸福创设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而君的个人幸福,既能在家庭中享受父慈子孝的天伦之乐,又能共享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

至于朋友关系,《论语》开篇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直言朋友之交是人生幸福的源泉之一。朋友之间无血缘亲情,无上下等级,所以其维系的伦理纽带应有人际间的普遍适用性。“信”具有这样的特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孔子同时认为,一个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可见朋友之信并非过高的要求。但朋友之信,除言而有信外,更有“忠信”之义,即为朋友竭心尽力。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忠信中浸润着志同道合的同心意识,有着不同于以血缘为纽带的情趣之乐。《论语》同时将朋友拟情为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朋友加兄弟,使朋友的知己之乐更添兄弟的亲情之乐。

二、人格型的幸福观

孔子幸福观的另一特质是人格式的体验。孔子将人格简明地划分为“君子”与“小人”。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在幸福的追求上大相径庭,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

孔子以义利定人格,求于义者为君子,迷于利为小人,孔子的这一观点为后世儒家在人格的塑造上确立了风向标,也影响了国人的人格思维,“义利之辨”成为中国社会二千多年人格判定的主要标准、个体幸福与否的主要因素。孔子思想的独到之处不在于将利益排除在幸福的行列,而在于将对崇高人格的追求本身视为幸福。“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孔子很少谈论财货利益,肯定与激赏的是天命与仁义。孔子的一生以培养君子为己任,显然是趋向于君子人格幸福之美的。孔子认为,君子的一生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是一个德性色彩非常浓厚的理想人格。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贤者中又有四科十哲分类,排在四科首位的是德行科,显见孔子最重德行。德行第一的颜回每每得到孔子的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感叹,已然透露出对德性幸福的赞许,后世称这种幸福为“孔颜之乐”。但是,孔颜的君子之乐并非纯粹的德行幸福,因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人格有强烈的社会道义色彩,不是与世无关、只关注自我内心精神体验的。君子人格之道义内在于人伦关系之中,内在于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理想之中。

君子所求之道是天下之道,之德是为政之德,之仁是“安人安百姓”之仁,之义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君子”在孔子的意象中有二层相互关联的意义,一是理想的人格称谓,即道德君子;二是标示身份的位格,即对国和家治理者的尊称。孔子周游列国,试图游说有国者能“克己复礼”,重振礼仪之邦的社会秩序,孔子为君子之师,自我担负培养德位相配的“君子”的义务。所以孔子的君子人格是德与位的统一,其道德诉求是为位格君子的德治服务的。因此,在君子的精神世界中浸润着凝重的社会责任意识,君子的幸福不是对“高义”人格的孤芳自赏,也不仅仅是对德性人格的自我体验。

孔子虽然以义利判人格,而且一再主张君子应该“义以为上、义以为质”,但这并不表示孔子就反对君子拥有财利,轻视财利所带来的幸福。孔子认为,对财货和社会地位的追求,乃是人的正当的欲望,并非可耻的事情,“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孔子自己就曾有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的想法。”(《论语·述而》)《论语》在记录孔子日常生活时提到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孔子非常享受物质生活所带来的快乐,由此也看出孔子并不反对财富所赋予的幸福,孔子所鄙视的是不义之利,对“不义而富且贵”是不屑一顾的,并且在财富的取得上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在孔子看来,义与利并非如水火般不能兼容,有义无利或有利无义,而是可以兼得甚至相得益彰的,但其先后与轻重上应该义以为先,“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

君子由于是社会未来的管理者,潜在拥有超出一般人物质生活的幸福因素,所以孔子同时主张,君子应具有不同于普罗大众的义利统一观。走在君子之道上的人,只管努力修身求仁就好,志求完善人格就好,“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这不是说孔子赞成君子以贫困为高尚,放弃财富幸福,而是说君子在求道之路上要放眼一生,无忧于当下的生活艰辛。孔子是德福一致论者,对君子而言,富贵是修身求仁的自然结果,无须刻意取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君子不思利,利已在其中。君子一心谋道,“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成为徳配其位的合格君子,何须刻意求禄求利。君子有贫有富,有暂贫后富,也有一生贫困者。孔子之所以赞赏颜回,乃是颜回的好学,贫而乐道,乐而忘忧,而非赞其以贫为乐。

对君子而言,贫而乐道,富而好礼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君子的一生贫富起伏,不可一概而论。贫则乐道,有精神上的超越,如颜回之流;富则好礼,兼具物质与精神上的幸福,如子贡之辈。所以孔子的君子人格幸福思想具有开放性、层次性,没有将德性幸福与世俗幸福对立起来,作非此即彼的选择。孔子的这一思想在《礼记·中庸》中得到了发挥,君子“居易以俟命”、“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以平常心对待物质生活,不怨天不尤人,不攀缘不媚俗。

篇2: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

本文以<论语>体现的`孔子的教学方法为探讨对象,在简论孔子教育思想的前提下,从注重言传身教、因材施教、提倡启发式教学、善于培养学生兴趣、认真听取教育对象的意见等五个方面来论述教师教的方法;从提倡学而不厌、注重实事求是、主张学思并重、鼓励择善从之、提倡不耻下问等五个角度来分析学生学的方法.

作 者:葛艳奇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聊城,25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孔子   《论语》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  

篇3:从《论语》看孔子重视雅言

从《论语》看孔子重视雅言

我国历代政府和有识之士对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应用都很重视.<论语>中提及的孔子倡讲的“雅言”,就是以上古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代汉民族共同语.倡讲“雅言”,是孔子“正名”的修辞观在语言表达上的必然要求;是孔子兴办私学教育的现实需要;是孔子传承文化典籍的必然选择;是孔子“从周”主张的重要体现;对当今我国推广应用普通话维护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具有深远意义.

作 者:谢若秋 XIE Ruo-qiu  作者单位: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广东,揭阳,522000 刊 名: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OTO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9(6) 分类号:B222.25 H102 关键词:《论语》   孔丘(前551-前479)   雅言   语言规范  

篇4: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子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对中国人的影响极为深远.孔子为什么乐于交友,他主张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以及如何交友等问题,<论语>所载有关语录从不同层面作了精辟阐述.从指导当代人处世交友以培德益智的角度观之,孔子的`这些论述.无疑仍具现实价值.

作 者:鲁金华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室,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 年,卷(期): “”(2) 分类号:B223.1 关键词:孔子   <论语>的知识脉络' >  交友之道   现实价值  

篇5: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孔子之前,华夏民族对“孝”的阐释已经蔚为大观,本文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结合前人观点和其他儒学著作,阐发孔子的孝道思想,并探究《论语》中的“孝”对今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孝;论语;孔子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其实,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金文诂林》卷八) 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1]。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孝”也由对族中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甚至在今天,对生者的“孝”更为受到重视。但是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意识形态的动摇,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之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整饬社会秩序,重建孝道伦理的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这句话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 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是说这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孔子自己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在另一本儒家经典《孝经》中还有一句话说:“孝乃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儒家从理论上肯定了孝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仁”是孔子强调为圣人的必要准则,而孝作为仁的内核,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有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犯上和作乱即为不忠,孝悌者鲜犯上而无作乱,是忠君爱国思想的拥护者。我们现在常说“孝顺”一词,似乎孝敬就代表着顺从长辈或者权威的意志,那孝是不是就是愚忠和逆来顺受?很多人因此产生误解,批判《孝敬》的愚昧和保守。其实,仅就这一点,孔子早就给出了答案。有一次,曾子问孔子,“孝”是不是就等于“从父之令”,缺乏自己的独立意志和价值的准则呢? 孔子的回答是:“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在“孝”之外,孔子还用了另一个道德的准则“义”来规范它的实行。如果上级或者长辈言行不已,就可以阻止或者不执行。可以看出,“义”作为一个概念是超越了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的,《荀子•子道篇》记载了同样的一段话。鲁哀公问孔子同样一个问题。子贡认为“子从父命”就是孝。孔子说子贡是“小人”。孔子指出“子从父”不能说子“孝”,臣从君,也不能说是臣“贞”。孔子说:“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总而言之,“孝”是子对为什么要从“父之令”的审慎的把握。把握的标尺就是“义”。“孝”由此就成为小辈或者臣子依据一种更高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根据一定的认识论方法处理与君和父的关系的一种品性。在这种解释思路下,“孝”不是无原则的服从,“孝”是学道的表现和成就,是对自己内心最高价值准则的服从。“孝”不是对长辈和上级的单向的义务。

其次,孔子认为在精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关于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述,对于不同弟子的提问,他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是其中的要义都是一致的。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养就是孝的观念是有问题的。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就是家里豢养的动物,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予很好的照顾,那么给父母的物质供养就不足以成为孝与不孝的分界线。能够区分的只有抽象的情感。所以色是难的,要做到面对父母的时候,不厌烦而有愉悦之色,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如果整天摆着一副臭脸,父母就是天天食鲍鱼吃燕窝也不会开心的,父母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看到这两句,心中感慨颇多,孔子的教导对现代人来说指导意义更大。在古代,交通不便,疆域窄小,出趟远门并非易事,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但是今天,除了农村那些出不来的人,还有多少人愿意固守家园,守护自己的父母?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身不由己,繁忙的工作,又有谁考虑到父母的感受?每当我们推说加班加点而没空探望他们的时候,我们是否记得孔子的教诲?那首《常回家看看》在大江南北的走红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一点,我很佩服孔子,他洞察到了人内心的想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症结所在。在父母眼里,子女的陪伴和关切比物质的丰盛要重要得多。所以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是的,既然是孝子,那他在物质和言行上的态度就不会受到父母的微词,唯有疾病,是天灾,很难由人力控制,是父母和孝子都没有办法的。这种疾病,不是自身的不注意造成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所以自然的病症成为父母也是孝子最无能为力和担忧的事件。另外,孔子还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皆弟之言。”对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向来都被认为有主观的成分,但是人们不会对孝子父母对孝子的看法有怀疑和不好的评价。孝道作为人伦之一,那个时代是大家很重视并且有目共睹的,如果是公认的孝子,那么他的言行对社会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此时,就连父母家人也变成了“孝”的监督者,他们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参考的。由此可见,孝在当时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再次,孝道对政治能够起到作用。除了间接地从孝到忠,孝道还可以淳化社会风气,教化大众,安定社会。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认为,在家族里对长辈的孝敬,对兄弟的爱护,可以维护一个家族的正常次序,这是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当然是为政的一个方式。孔子还解释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在他看来,倡孝实际上就是一种用德行来影响政治,作用于社会与百姓,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因此,孔子及儒家主张用孝教化百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孝经•广要道章》) 对人们“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 所以敬天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为人君者也。”(《孝经•广至德章》) 这样社会就会稳定, 形成“ 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局面。《孝经》可谓儒家经典,虽然直接吸收孔子的思想不多,但《孝经》对孝的思想的阐发可以说是继承了孔子的传统,又生发开来的。特别关于孝和政治的关系,很好地继承了孔子的想法。先秦儒家孝道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使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在中国社会舞台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汉以后“以孝治天下”的格局贯穿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我认为,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孝廉的'政策应该就是儒家孝学说影响巨大的有力证据。举孝廉之人,直接为官,看来孝真是与政治不可分割了。到了元明清时期,很多文人创作的戏曲和小说更是体现了用孝来教化大众的思想倾向。比如《琵琶记》、《任孝子立地成神》等等。

诗经思无邪什么意思

诗经 思无邪

简析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

《诗经选》读后感,思无邪

教师读书心得感悟优秀

为什么要提倡经典人文阅读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道德与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

舞剧《天鹅湖》观后感

孔夫子评论诗经中思无邪是什么意思

国学夏令营家长学习心得体会

从《论语》看孔子幸福观的特质
《从《论语》看孔子幸福观的特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从《论语》看孔子幸福观的特质(精选5篇)】相关文章:

管理名人名言警句2022-09-15

孔子的名言和歇后语2022-05-06

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教育性和审美性2022-05-07

名人名言警句2023-08-08

《论语》心得体会2022-04-30

金融名人名言警句2022-07-22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作文2022-08-16

论语心得体会300字2022-06-07

论语人生心得体会2023-05-15

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2023-02-1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