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护理人员激励机制不足与建议论文

时间:2023-12-23 08:08:26 议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现行护理人员激励机制不足与建议论文(共13篇)由网友“wzb1096”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现行护理人员激励机制不足与建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行护理人员激励机制不足与建议论文

篇1:现行护理人员激励机制不足与建议论文

现行护理人员激励机制不足与建议论文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人们对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医院必须拥有一支高质量、稳定的护理队伍,以此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在医院人员构成中占有很高的比重,护理人员稳定与否直接关乎医院整体的队伍建设。从近些年医院人员流失的情况来看,护理人员流失的现象最为严重。以我院为例,人员流失中护理人员占比76.6%,占比89.7%,占比75.9%.护理人员流失在各级医院都十分普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激励不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激励的定义

所谓激励,指的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奖惩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组织成员行为,从而达到实现既定目标的系统活动。激励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从内容层面来分,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从作用的角度来分,可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从对象角度来分,可分为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现代管理中,一个有效率且具有高度执行力的组织必然具备完善的激励机制,相反,激励机制不健全则会出现组织涣散,人心浮动等问题。在医院日常管理中,激励就是指院方通过多样化的举措,包括制度改进、工作环境改善等方面,满足不同员工不同的需要,从而调动员工潜在积极性,以实现医院管理目标。

二、现行护理人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护理人员作为医疗行业的一个庞大群体,其职业压力大在业内已是不争的事实。李苗苗等人认为,护理人员长期在高压状态下重复单一、复杂的工作极易出现职业倦怠。周特认为工作环境、超负荷工作、护理工作价值不受认可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造成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职业压力大,因而要想稳定护理队伍,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必不可少。但反观现行医院护理人员的激励机制,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重物质激励”与“物质激励不足”并存。一方面,在谈及激励问题上,许多卫生管理者往往想到在物质层面提高待遇,而对其它方面则考虑较少。“重物质激励”是许多医院稳定护理队伍的通用做法,一般核心岗位护理人员打算离职,管理层往往通过加薪的方式进行挽留,而对员工其它方面的诉求则考虑较少,这种情况在私立医院比较常见。另一方面,“物质激励不足”问题也客观存在。以合肥市市级公立医院为例,所引进的护理人员大都按照“院内聘用”的方式发放工资待遇,与编外聘用、编内人员在待遇上有很大差距。护理人员工资待遇低,物质激励不足问题比较凸显。

2. 对改善护理工作环境的考量较少。从医院整体的工作环境来看,护理人员需要处理的关系众多,陈红柯罗列了护理工作中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包括护患关系、护际关系、护医关系、护士与医院的关系等,护理人员普遍具有维系重要人际关系的需要,且护理人员直接服务一线患者群体,日常应激情形较多,因而护理群体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现有护理人员通常采用“三班倒”的排班方式,日常加班加点现象比较常见,作息不规律,劳动强度大。从社会大环境来看,社会上存在着轻视护理人员的现象。部分人士认为,护理人员学历层次低,护理工作就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对护理岗位和护理人员都缺乏必要的尊重。此外,医患矛盾日益尖锐,有时在纠纷发生时,护理人员往往成为被责骂、被苛责的对象。无论从工作层面,还是从宏观的社会层面来看,护理工作所面临的环境都亟需改善。因而要想稳定护理队伍,必然要在管理上对影响护理稳定的因素进行考量。现行医院对改善护理工作环境的考量较少,对护理人员诸如适应力培训、人际关系方面教育及心理的疏导都很欠缺。

3. 对护理人员自我实现需要不够重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除了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还有着自我实现的需要。现实生活中,护理人员除了有薪资方面要求,还有着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如在晋升、接受培训、自我实现等方面的诉求。然而与医师相比,护理人员的职业发展明显不如前者,获得晋升、自我实现的机会也较少。此外,在现行医院管理中,由于基层护士不参与管理中目标、计划的制定,工作中只是被动接受上级的指示,所以缺乏主动探讨及改进业务的意识。工作参与度低,对员工该方面诉求重视不够,致使护理人员自我实现的需要很难得到满足。

三、对策及建议

现行护理激励机制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完善护理激励机制。

1.构建公平且有竞争性的护理薪酬体系。物质需要是护理人员的基本需要,针对护理人员待遇低等问题,完善其薪酬体系势在必行。一方面,薪酬水平的设计要能满足护理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确保薪酬的标准与其创造的价值基本相当。另一方面,薪酬体系的设计要具有竞争性,要略微高于竞争对手,以避免人员的流失。具体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一、编制岗位说明书,通过岗位分析,确定每个岗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承担的'风险及责任。二、制定不同护理岗位的权重系数,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风险、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分配权重系数,作为指导和控制薪酬差距的依据。三、确立可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如把护理的病人数、护理质量的好坏、病情危重的程度、护理操作的数量、难度及解决的问题和病人满意度作为考核的具体指标,并量化,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

2. 做好员工沟通及交流工作,尽力满足其归属需要。以科室为单位,建立护理沟通小组。一方面通过频繁的交流,护理人员能够明白医院现在的发展状况、发展前景及自身在医院的定位问题,此外,护理人员在交流中对医院发展的建议,也可通过沟通小组反馈到管理层,通过横向及纵向的交流,护理人员必然会产生一种“被重视”和参与的感觉;另一方面,通过有效地沟通,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心声也能得到倾听,工作中产生的不良情绪也能得到及时地缓解。同时,医院还应鼓励科室利用节假日开展聚会等类似的社交活动,并为此类群体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在员工生日等特殊的节日,为其准备礼品卡,通过人性化的关怀及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使其产生归属感,进而减少人员流失。

3. 为护理人员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能够较好地满足护理人员的自我实现需要。一方面,建立一套成熟且完善的护理人员成长体系,在护理职称评审、职务晋升方面为护理人员做好规划;另一方面,支持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鼓励她们投身科研活动,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增加新技能。另外,在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方面,为其报销学费和必要的生活费;在护理人员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中为其争取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等。

4.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其自我实现的热情。定期开展“优质护理”竞赛活动,评选优秀护理人员,以此激发护理人员自我实现的热情;建立院聘人员人事代理制度,通过定期的考核和评定,聘用优秀护理人员为院内人事代理,以此激发人员活力,为其自我实现提供空间。

四、结语

护理人员流失直接影响着医院整体的队伍建设。在护理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是医院实现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现行护理激励机制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构建公平且具有竞争性的护理薪酬体系、满足护理人员归属需要、为护理人员自我实现提供条件等,可以很好地实现激励功效,进而避免人员流失。

参考文献:

[1]李苗苗,王瑜。 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及对策[J]. 实用医技杂志,,23(03):316-317.

[2]周特。 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35(09):1198-1199.

[3]陈红柯。 人际关系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大家健康(学术版),,8(14):267-268.

篇2:浅谈医药行业内审不足与外包建议论文

浅谈医药行业内审不足与外包建议论文

一、引言

随着20世纪90年代内部审计外包行为在美国出现,学术界和实物界对外包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必须融入国际经济潮流才能获得比较利益,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自我国企业改革为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应如何管理好审计外包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企业管理层已经认识到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性,财监、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审计部门人员又配备不足,那么内部审计外包就是审计部门试图使用的一种方法,基于我国的医药行业其精力主要花费在生产和销售上,对内部审计的关注较少,并且单位会计人员的水平不怎么高,他们发现不了什么问题。外包可以稍作调整为一个组织在维持特定产出的条件下,把过去自我从事的投入性活动或工作,通过合约方式转移给外部组织完成的活动吗,因此医药行业内部审计发展是必然的。

二、医药行业内审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内部审计内审模式下不重视内部审计。我国医药行业内部审计发展较晚,内部审计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而且缺乏权威性,因此没有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导致了不愿建立或者没有能力独自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的状况。

2.领导者内审观念淡薄。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颇深,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即使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大部分也只是停留在最初的合规性审计上,最主要也只是查错防弊,没有深入到这个行业的经营管理领域。领导者对内部审计认识较肤浅、不够深入,远达不到现代内部审计的要求,没有真正发挥内部审计查找企业经营漏洞,提高经营效率,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目的。

3.设置机构时只重视生产和销售。管理者在在设置机构时,只注重生产和销售。在他们看来,建立完善的销售体系才能在国际竞争压力下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4.内部审计模式下内审人员业务能力有限。内部审计中,内审人员的管理、心理、知识结构和技能等能力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现阶段医药行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内审人员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内审人员知识技能不全面。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绝大多数来自于会计岗位,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经营、管理、生产等知识和经验,整体素质偏低。有些企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审计意识薄弱,对内审人员并不重视,导致他们在工作既无压力和动力,更看不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极大的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其次,内审人员的行为技能欠缺严重影响内审质量。目前,现代电子信息及通信技术在各领域以惊人的速度运用与发展。但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内审人员仍停留在采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审计手段的落后增加了审计难度,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在经济发展迅速时的发挥,也无法赶上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方式多元化的发展。

5.内审模式下内审人员独立性不强。 医药行业这个行业中,内部审计的缺陷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是内审人员的独立性不强,影响着整个审计效果的客观公正性。其次,内审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受到领导的控制制约。从形式上来讲,内审人员不备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自己设立的,不管是由董事会、总经理或者财务主管都只是企业的职能部门,只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从实质上来讲,内审人员独立性也不够强。他们是从依附的企业获得资金,领导者有权批判内审人员的工作业绩,如决定其奖金和升职,最主要的是内部审计机构为了顺利地完成内审工作,必须主动和管理层协调好关系。这样内审职能就无法充分得出审计结论。

三、医药行业内审外包模式的政策建议

1.内部审计外包的质量保障建议。内审外包的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质量保障的主要内容,在目前的医药行业中。内部审计首要目标是评价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它通过风险评估来进行内控,外部审计是对会计系统和控制环境进行初步的评估,进而进行内控测试并决定实质性审计。

2.保证选择的外包机构的质量。从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不高严重制约内部审计质量可以得出,内审外包模式下需要选择一个良好的外包商。首先,应该考虑选择实力雄厚的专业机构,这样选择是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丰富的知识技能的人员的几率就更高。其次,我们要考虑其执业信誉,为审计质量服务的提高提供保证。适当考虑外包专业机构的收费标准,分析收费过高外包机构是否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而收费过低的'外包就够是否达到内部审计目标的要求。

3.外包模式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合作方式。内部审计外包是企业提高审计质量的一种途径,并预示着自身将丧失这一审计职能,也不表示企业管理者无须再操心内审问题,反而它成为了管理机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在整个医药行业中,应该将外包演变为“从内到外-从外到内”的发展模式。因此内外之间的合作变得举足轻重,应努力实现二者间的协调效应。

4.明确内部审计职责定位同时强调内部审计的权利制衡。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可以将审计委员会设立于董事会下, 用以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董事下的分支机构,在考虑业务规模、成本因素的前提下,设独立部门, 行使执行系统的内部审计。

这样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在开展审计工作时, 可以使审计结果更客观、更公正。内部审计部门之间的相互牵制,就是要求机构内部每个岗位和人员都有明确的职权职责和具体的工作内容。

5.更新内部审计外包理念来提高内部审计外包价值。内部审计观念的转变,是内部审计外包工作有效运行的基础。明确内部审计目的是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运营。有了对内部审计的组织充分能够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外包价值便得到提升,管理者也会增加对外审机构提供的审计服务的监督,督促外审人员提供正确的,有价值的审计结果。

四、结语

通过对医药行业内部审计的自身局限性分析,指出了医药行业内部审计的具体问题所在。同时,具体说明了内部审计外包的优越性,肯定了内部审计外包这一策略是非常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沙伊纳,詹姆斯。索耶内部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实务(第五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0-28.

[2]于海林,于海云。浅析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及规避[J].会计师, (09):47-49.

[3]张翌轩。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现状研究(第6期)[J].审计研究,(4):11-28

[4]刘峰,刘海燕。代理理论与内部审计外部外部化研究[J].审计理论探讨, (03):13-24.

篇3:中小型酒店人力资源不足与优化建议论文

中小型酒店人力资源不足与优化建议论文

一、新时期优化中小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中小型酒店来说,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已经刻不容缓,其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工作专业性;第二,建立很好的与领导之间的沟通渠道,使得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互相理解,共同进步;第三,建立良好的协作方式,使员工之间减少矛盾,统一思想;第四,使员工能够理解客户的需求,更好的服务客户。只有这样,中小型酒店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目前中小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酒店内外部环境文化氛围处于被动状态。同其他企事业单位及行业比,酒店人力资源工作较难主要是受限于内外部环境的制约。从外部环境来说,酒店所处的社会风气比较特殊,容易被人误解。地理位置一般处于闹市区,人员比较复杂。政策上来说,处于公安部门重点检查对象。这些外部环境都严重制约着人力资源工作的改变。从内部环境来说,酒店的工作内容、管理机制、酒店文化都比较特殊,要求员工自我约束能力要强,个人品性要高。

(二)员工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其世界观、价值观、工作态度及专业能力上。但是许多中小型酒店的员工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还比较差,主要因为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多数员工文化水平偏低,二是员工流动性大,三是招工条件低,劳动报酬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低,整体思想松懈,处于就是为了混口饭吃的状态,有很难通过自我努力在酒店有所改变的消极思想。这样就严重影响了酒店的服务质量,更是影响了酒店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三)考核机制缺乏,员工积极性低。很多酒店在开展工作之前,没有做出系统的规划,导致人力资源分配不够合理,没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比如,由于缺乏完整的绩效考核制度,使很多工作积极的、付出了很多辛苦的员工所得到的报酬比得过且过的一般的员工获得的并没有明显的差别,这就严重的挫败了积极员工的工作热情,而且助长 了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工作作风。虽然有一部分酒店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改变薪酬考核制度就意味着变革,必然会影响旧制度下的一部分人的利益,致使新制度的实施收到了阻碍。因此缺乏长久有效可实施性强的'管理制度,是导致员工工作怠慢的根本原因,也很难留住一部分真正务实的员工。

三、优化中小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酒店文化建设,改变被动局面。一是对内民主,加强内部沟通交流。二是对外积极宣传配合工作,获得社会尊重。对内民主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直接面对客户的前台人员和客房服务人员。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的改善体现在构建民主的氛围来实现沟通机制的顺畅,以便一线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被管理者获得并反馈,这样就能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被动局面,也能够使得好的决策能够获得支持。对外的积极配合体现在落实公安局的政策要求,严格执行一人一证,无证不入的原则,禁止涉及黄赌毒的人员进入等。同时以酒店身份多参加公益活动,获得所在地区的群众的支持。只有获得内部和外部的支持,酒店的管理者才能将自己的管理理念最大限度的实施,实现员工、酒店、社会共同进步。

(二)提高招聘门槛,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素质。要想使酒店员工的素质普遍提高,一是靠招聘文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员工,二是靠培训现有员工。其中第二条是主要方法。培训的对象不仅包括一般员工,也应该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培训的内容包括三方面:首先是企业文化,只有赋予员工共同的使命和主人翁意识,才能使其获得归属感和工作热情;然后培训的内容还应该包括谈吐和礼仪,作为一个服务行业,说话和动作体现了对顾客的尊重和礼貌;最后是专业性,根据岗位的不同,每个员工都应该熟悉自己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内容,以清洁房间的工作人员来说,其打扫的干净和整齐体现了其作为清洁工的专业素养。另外培训还应该注重阶梯化,使一些表现突出的员工可以有机会接触到更高等级的培训,这样才能激励这部分员工,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建立科学的酒店员工考核机制。员工的晋升不但要看口碑更要看数据,只有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机制,才能将工作能力量化。从阶段上来讲,实习员工只有在转正考核通过后才能留下来,晋升员工在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得更高等级的职务和薪酬。而奖励和惩罚机制也要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在奖励上应该多用物质上的,惩罚应该多用精神上的。把握上述原则,才能让真正努力优秀的员工脱颖而出,获得存在感,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 孙华迪。 我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J]. 科技信息。(18)

篇4:现行土地工程项目管理的分析与建议论文

首先,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土地管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整体形势已经基本稳定下来,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获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在后续的发展环节中,相关部门的管理不到位,并且在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漏洞,因此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在这一前提下,工程项目管理对国家造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这方面看来,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可以说是具有较大的差距,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改变,将会严重阻碍今后的发展之路。造成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的管理不力,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临时组建的管理部门,不具有正规性,这一临时部门充当起对土地进行设计以及整理的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适用于较小的工程项目中,并且使用技术单一的工程,在我国发展建设的初期,这一管理部门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工程项目呈现大规模的发展趋势,如果依然沿用这一临时性的管理部门对土地进行整理,无疑将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众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了比较健全的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能够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整理,这以方式的出现是基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之上实现的,并且在工程项目的发包开始,就体现出了系统的管理思想,在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具有明显的效果。无论是对于项目的.管理者来说,还是对项目的投资方来说,都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这是传统模式中无法达到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如果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仅能局限在中小规模的项目中,并不能实现大规模项目的发展。

2传统承发包模式的局限性

2.1建设周期问题

传统的项目管理在周期的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传统工程项目通常是由几个环节构成的,首先是对土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勘察,在此基础上对工程进行设计,然后在开展施工的过程中实施监理工作,准备好必要的施工材料,最后再进行设备的招标,通过上述的施工程序,通常情况下需要较长的一个周期才能完成工程的施工,并且不能有效的保障投资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如果众多的工程都按照这一顺序进行施工,那么项目的投资者就会面临逐渐减少的趋势。

2.2设计变更问题

在设计的变更环节,也是经常出现问题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无法有效的适应工程发展的要求,并且在现代化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工程项目正朝着的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工艺,就无法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在复杂的工程设计的前提下,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一切只能依靠不断的探索与改良才能得以实现,为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就更加容易改变设计方案,从而为施工造成相应的难度,不能顺利的完成施工任务。

篇5:现行土地工程项目管理的分析与建议论文

为使我国的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管理能够与时代发展需要相适应,国内有关专家和学者正在积极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管理模式。在国际工程项目蓬勃发展的今天,不少先进的模式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例如DBB模式、CM模式、DB模式、Partnering模式等都是在国际上应用较广、效果显著的项目管理模式。但是每一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在选择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模式时,要综合考虑项目技术、组织管理的复杂程度、项目进度要求、项目资金状况、项目业主的管理经验、当地建筑市场的情况、当地建筑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因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土地整理工作方面同样也具有独到的特点。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整理工程项目主要是以大型的、复杂的、可变性因素多的、工期要求紧的土地整理工程项目居多,传统的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模式与具有这样特点的土地整理项目是很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研究探索与此特点相一致的项目管理模式,以达到节省投资、缩短工期、确保质量的目的。首先,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加剧了对土地的需求,因此对土地整理的工期也更为严格。DBB模式强调工程项目的实施必须按照设计一招标一建造的方式进行,只有一个阶段结束后另一个阶段才能开始,工程项目要经过规划、设计、施工三个环节之后才能移交给业主,项目周期比较长;而CM模式的突出优点便是缩短建设工期,即设计一部分,招标一部分,施工一部分,实现有条件的“边设计、边施工”,从而大大缩短建设周期。其次,在土地整理中很多项目是新型的、可变因素较多的,在这种情况下,DB模式是不宜被采用的,因为新型项目的结构形式选择和处理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无论对设计者还是施工者都可以缺乏这方面经验,如采用DB总承包方式,风险太大,也不符合业主的利益;土地整理工程项目不确定性大时,仅有一个初步设计一般还不能完全确定工程项目的内容,因此是不宜采用DB模式。最后,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还不适合采用以相互信任、资源共享为基础的Partnering模式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管理。

综上所述,进一步加强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就要从土地的整理入手,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管理模式,以及适应不断发展着的工程管理的目标,同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是必然的要求,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元明,徐大海.基于粗糙集的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研究[J].中国农机化,(4).

[2]万道琴,杨飞虎.严格界定我国公共投资范围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7).

[3]何西科,杨锦绣,冉彬.农村土地整理绩效评价问题———以成都市温江区项目为例[J].财经科学,2011(7).

篇6: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的不足与改进建议论文

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的不足与改进建议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和不断地进步, 住房问题作为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问题之一, 政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 相关政府部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并且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 我国的住房保障事业在政府的关注和扶持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与此同时, 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 城镇保障性住房档案资料的急剧增加给管理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住房保障; 档案管理; 分析;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的工作, 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还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保障性住房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政策和新要求, 在档案管理方面相关的经验不足, 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才能完善相关的工作。

1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的分类

城镇住房保障档案住房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据, 能够对城镇住房保障管理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真实的反映, 具体指的是通过在城镇住房保障管理的过程中记录各种有具有考察、利用和保存价值的信息, 比如文字、数据、图表等, 把这些搜集到的重要信息按照专门的管理办法进行分类整理、归档等, 形成城镇住房保障档案。城镇住房保障档案按照档案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种是城镇住房保障对象档案, 所谓城镇住房保障对象档案, 是指已经获得或者将要获得住房保障的困难家庭和个人的相关整理。第二种则是城镇住房保障房源档案, 所谓城镇住房保障房源档案, 指的是已经分配使用的城镇保障性住房的相关资料。在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的过程中,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向前发展, 数据库程序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各行各业广泛应用, 因此, 在建立纸质档案的同时, 还要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 建立相关的数据库, 在此过程中, 纸质档案应该与电子档案在内容上保持一致。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 既需要把纸质档案输入成电子档案, 也需要把电子档案输出成纸质档案。

1.2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的管理现状分析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的主要问题有四个。第一个问题是我国有关部门对于城镇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重视程度、任务的艰巨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家庭表示住房压力很大, 据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为三千多万万户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预计覆盖居民数量的百分之二十, 切实解决人民住房困难的问题, 因此, 将会有大量的住房数据档案和居民档案需要整理和分类, 档案管理更是要求制度化、规范化, 要求真实可靠性。

从另一角度来看, 保障性住房档案的利用率和数字化的收益投入比率以及所能创造的经济效益和房地产权档案相比, 相差极大但是保障性住房档案对于中低收入的需要保障的家庭来说非常重要, 关系到他们的住房产权和合法权益问题。然而一些地区的相关部门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其不可代替的社会价值, 对于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不重视。要想建设合理完善的住房保障体制, 最重要的就是完善档案管理相关体系, 加强档案管理制度是提高住房保障资源合理分配的前提条件, 没有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会影响到保障性住房的合理分配。因此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提高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机构的执行能力, 保证社会的中低收入人群有房可住,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促进国家住房保障事业稳步发展。第二个问题是城镇保障性住房档案的管理缺乏科学的划分依据。保障性住房档案形式多样, 按照时间、类型、产权性质等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 如果对于不同种类的住房档案没有合理的分类, 那么档案信息就会很混乱, 相关的工作进行也会非常复杂, 无法满足后续的档案分析的需求。

第三, 缺乏专门管理机构。部分地区的部门对于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缺乏住房保障档案专门管理机构, 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和其他的部门没有区分开, 由其他业务部门代为管理。此外, 现有的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 有时候一个手续、证件的审核需要重复几次。这样的制度严重影响档案工作的管理效率。第四, 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经验不足。城镇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普遍不高, 不能达到相关的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他们对于档案管理没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工作不到位、不规范, 工作效率很低。我国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的管理处于初始的发展阶段, 相关经验不足。第五个是保障性住房档案信息收集的过程太复杂, 导致收集到的信息准确度和可信度不高。由于保障性住房申请人的各种信息具有很强的变动性以及不稳定性, 档案信息对于保障性住房的申请非常重要, 信息的不正确会影响到保障性住房的正确分配, 所以要有相关的监督部门对申请人的各项信息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核, 对于相关信息的变动要及时了解、及时更新, 保证档案信息的准确性。

2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的管理的相关对策及其意义

2.1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的管理的相关对策

对于我国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出具体的对策。

第一, 提高各个部门对于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 降低了住房保障管理水平的要求, 要根据实际问题, 针对缺乏专业管理人员、没有专门管理机构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由于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领导干部等高层人员要起到带头的示范作用, 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 还要从实际行动中把工作的重要性落实到实处。构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 把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传达给每一个工作人员, 让大家都要参与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

第二, 建立完善的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制度。设置专人专门机构负责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 各个部门在人才招聘的时候要招聘专业性强、素质高的档案管理人才, 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 各省、市住房管理部门联合档案局共同制定相关住房保障制度。近年来, 我国对于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 规定了住房保障档案的管理机构、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保障房档案管理工作一定要切实贯彻国家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政策,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必须要切实加强法制文明精神建设, 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 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精神, 确保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法律规定办事, 严肃教育惩戒不法工作者, 推动档案管理法制化, 保证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方面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第三, 提高档案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和其他的管理工作不同, 这项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且相当复杂, 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进行系统、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才能够完成, 有关部门不仅要提高工作的重视程度, 更要把重视转化为实际行动, 加强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提高上岗要求, 要明确业务处理流程和相关工作要求, 要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一定的掌握程度, 加强其工作的责任心, 调动其积极性。制定相关的责任制度, 合理分配工作, 各司其职。

第四, 要在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应用的基础上建立保障性住房信息管理平台, 要做到档案资料的公开透明化, 要制定严格的审核条件和标准并认真执行, 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完善申请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对档案资料进行严格监管, 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防止申请人的信息泄露造成对申请人的不利影响。相关政府部门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加强沟通和联系, 共同促进档案资料管理的建设。

2.2 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的意义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住房保障档案的管理对于社会保障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操作住房保障档案材料的整理, 可以切实解决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工作中的很多实际问题, 从而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到不可代替的积极推动作用。意义总体可以分为四点。

第一, 规范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 可以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工作有效开展。城镇住房保障档案包括了很多居民的详细信息以及资料, 通过对城镇住房保障档案数据的管理和分析, 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以及住房问题, 为我国社会和谐以及人们的生活提供保障。

第二, 合理优化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 是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手段。城镇住房保障档案是对某地区保障性住房对象真实资料信息的重要记录, 也是社会保障对象合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凭证。为了这部分人能够切实拥有这些权利, 要不断促进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三, 完善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 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社会保障工作效率。我国社会保障对象具从整体上来看具有不稳定性, 因此, 在这样的前提下, 相关部门需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于相关信息进行补充和改变, 在保证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的同时, 确保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 分析整理城镇住房保障档案资料数据, 能够为我国社会保障工作未来更好的发展提供指导方向。通过对城镇住房保障档案资料数据的分析整理、信息资源整合, 可以了解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对于现在实际情况的正确认识和分析, 得出相关结论, 为以后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意见, 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

3 结语

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的管理工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组成部分, 关系到国家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切身利益, 党和政府对于这方面的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度重视, 相关部门要认识到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 提高对于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机制、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 建设更好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参考文献

[1]谢小红.保障性住房档案与保障性住房建设[J].兰台世界, (4) :84~85.

[2]徐宁.对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工程档案验收工作的过程分析及思考[J].城建档案, (2) :31~32.

篇7: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存在的不足与改善建议的论文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存在的不足与改善建议的论文

摘要:内部控制建设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存在内控建设推进困难、执行落实不到位、监督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 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单位领导不够重视、缺乏专业性人才、评价监督独立性不高等。因此, 需要针对具体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重点是提高内部控制思想认识和强化单位内部管理, 从而促进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完善。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评价监督;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按照财政部规定, 自1月1日起开始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 目前各行政事业单位都已经开展了内控制度建设和评价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实践, 各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导致内部控制建设进展缓慢, 质量不高, 需要认真分析原因和提出应对措施, 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不全面。内部控制通过制定制度, 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 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风险, 它涵盖单位的各种经济业务和事项, 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和落实。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都是由各单位财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进行, 而且内部控制评价的关注点也主要放在预算收支、资产采购、合同管理等方面, 因此最后的工作都落在财务部门。而对于单位在职能履行、法律法规遵循、单位重要决策等方面如何进行内部控制建设一般都考虑不足, 甚至不愿意去完善。

(二) 业务流程不合理, 内部控制方法简单。做好内部控制的关键是要编制好业务工作流程, 采用恰当的控制方法。但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流程控制体系不完善, 具体表现在部分经济事项没有明确的工作业务流程, 有些流程的顺序不合理, 有些流程没有随着经济业务的改变进行调整。另外,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法主要采用授权审批和预算管理进行控制, 对于如何充分利用内部报告、绩效考评、信息技术等方法进行控制往往重视不够。

(三) 部分单位内控制度执行和落实不到位。内部控制建设由财务部门牵头完成后, 就应该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在日常业务中认真执行和落实, 但大多数单位都做不到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不会主动对照内控制度完善业务工作, 而更多是沿袭原有的工作方式和规章制度开展工作。有些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来, 对于是否认真执行和落实并不在意。

(四) 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和监督流于形式。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过程中, 各部门的风险评估一般是由部门内的自己人进行, 很难看到业务流程中真正的风险点。同时,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由于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报告还是由财务部门完成, 缺少客观的外部力量监督。因此, 导致内部控制建设的风险评估和监督评价都流于形式, 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

(五) 内控制度建设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缺少全局性。一般情况下, 事业单位都是隶属于某一行政部门, 并在其直接领导下完成各项政府职能任务, 行政部门与所属事业单位之间属于一个大的整体, 这就需要从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性角度进行内部控制建设, 从而防范整个系统的经济业务风险和职能风险。但现实情况下, 很多行政与事业单位都独立进行自身的内控制度建设, 这样导致内控建设工作缺少系统性、全局性, 行政单位与下属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可能存在脱节或不一致的情况。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单位人员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全面。内部控制着眼于全局性, 涉及单位所有业务活动, 要求全体人员参与, 单位领导人负主要责任。但实际情况下, 由于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由财务部门完成, 因此各部门人员普遍认为内部控制主要是对财务上的控制, 只需要制定出相应的规定, 管理好资金就行, 对内部控制认识比较片面。单位领导人一般工作繁忙,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内部控制认识有限, 因此也难以重视起来。

(二) 缺少专业性较强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 涉及内部制度的设计、业务流程改造, 突出制衡性和风险导向性, 运用多种控制方法等, 需要较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工作内容上也更趋向审计方面。同时, 内部控制工作重点在监督执行, 需要采用必要的审计方法取得相关的审计证据, 并随着实际业务变化进行适当调整。而当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只有普通的财务人员, 日常工作重点为预算管理和会计账务处理, 对内部控制建设的了解十分有限, 因此比较缺乏相应的'专业性人才, 导致真正开展内部控制比较困难。

(三) 部门设置不完善, 职责分工不清晰。目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每年末的内部控制报告工作都是从财政部门下达, 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是资金的管理控制, 因此一般由财务部门牵头完成。对于内部控制报告工作理论上应该是独立的内审部门或人员根据监督评价结果进行填报, 但由于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由于规模和内设机构有限, 暂时无法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因此当前的内部控制报告工作可能还是由财务部门的人员完成, 使内部控制报告缺乏客观性。虽然现在各单位都有纪检部门对各项工作进行督查, 但是纪检工作与内部控制工作差别较大, 各单位纪检部门无法完成内部控制报告工作。

(四) 内部控制监督的非强制性。在目前现实情况下,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都是由单位财务部门完成, 财务部门对单位整体的监督只能局限于部门业务, 而且主要是在年末完成内部控制报告时进行对照检查。同时, 作为单位内部的自我监督, 领导重视也不够, 因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具有非强制性, 找出问题也难以立即进行整改, 从而导致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流于形式。

三、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一) 加强宣传, 提高单位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思想认识。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负主要责任, 需要单位各级人员参与, 覆盖单位的各项业务, 包括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在具体进行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 需要对各个部门及岗位的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和流程梳理, 运用多种控制方法, 并将监督评价贯彻到日常工作中来。因此, 需要在单位内部大力开展宣传, 并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授课, 讲解内部控制相关知识和具体实施步骤, 提高大家对内部控制建设的思想认识, 让单位领导重视起来, 各部门人员参与进来。

(二) 培养专业人才, 开展内部控制培训和督导。内部控制建设和后续监督评价专业性比较强, 需要懂得审计理论和相关审计方法, 能够合理取证并进行分析, 对于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提出整改措施, 是一个长期过程, 因此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培养专业审计人员, 在专业人员的详细计划下开展相关工作。同时, 行政事业单位每年也应该开展多次内容控制建设培训和内部控制督导, 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三)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估体系, 提高执行效果。根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现状和内部控制目标, 建立一套合适的内部控制评估体系, 成立独立的评估小组, 设定各种定性和定量目标,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估, 分出等级并进行适度奖惩, 并按规定要求及时完善各项工作, 切实提高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通过独立评估, 各行政事业单位将更加重视自身存在的问题, 并积极整改, 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

(四) 强化单位管理, 提高内部控制监督约束力。内部控制建设是行政事业单位当前的一项长期工作, 其内部控制质量高低关键还是取决于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各单位应该重视和加强内部控制, 通过设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工作, 并将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作为年度目标任务开展工作, 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监督的约束力, 强化单位内部管理, 最终促进内部控制建设的完善。

(五) 增加外部监督, 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非强制性, 削弱了其监督评价的效力, 因此有必要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 通过审计部门审计、财政部门检查等方式, 找出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并积极改进。审计和财政部门有监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内部控制工作的职责, 其审计检查工作是督促各单位搞好内部控制的重要力量。另外,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以定期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专项审计, 及时发现问题和进行整改, 促进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

总之, 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存在缺陷, 各种违规事件时有发生, 需要不断规范各项工作业务流程, 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因此, 行政事业单位急需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通过强化宣传培训, 提高各部门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加强内部管理, 分析具体业务存在的风险点, 进行相关制度建设和监督评价, 切实提高各单位内部控制水平, 达到对防控和管控经济活动风险、保证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的内部控制目标。

参考文献

[1]唐大鹏, 于洪鉴.基于风险导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13.6.

[2]刘永泽, 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 2013.1.

[3]林建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36.

[4]李玉玲.初探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 2014.2.

[5]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Z].2012.11.

篇8:企业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不足与建议论文

企业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不足与建议论文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实质是指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以风险管理知识作为理论依据,运用专业的审计方法,对企业风险在管理、控制、监督等方面进行审查,发现企业内部各部门在工作中对企业风险的认识、发现、解析、评价以及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总结出一套高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能有效提高审计部门对企业风险预测的效率,为企业规避风险创造条件。

一、企业采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历史经过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国内的企业也随之不断扩大,同时企业要承担的风险也就增高。当下落后的审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在新时代规避风险的需求。随着社会的改革后,广大群众对审计的认识,对审计的监督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对审计工作报道不断的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由于在账项导向和制度导向这两种审计制度上的落后性不足以支持现在的审计工作,新时代的审计工作越来越难以进行,企业面临严峻的风险危机在不断的加重。为了规避这些企业风险危机,不管是企业的领导还是企业的审计人员都在绞尽脑汁的寻找可以解决危机的办法,减少风险造成的企业损失。

于是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应运而生,就将风险导向审计方式推上了审计大道。风险导向审计弥补了以往的账项导向和制度导向两种审计制度的不足,风险导向的审计制度以企业控制的内部资源为依托,将企业的审计计划建立在于内部控制评估结果和审计风险模型之上,大大的减少了企业的审计投入,高效的提高了企业的审计效率。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运用上存在的不足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方式同样也具体自身的局限性,充分了解到风险导向审计这种方式的优缺点,就能发挥这种审计方式保障企业规避风险的优势作用,减少企业在风险中的损失。风险导向审计在当下存在的不足问题有以下两类:

1.现行的法律法规不足以支持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

传统的系统导向、账项导向和规则导向的审计模式测试的是用户与余额之间等一类的财务项目之间的关系,对当时我国已颁布的法律要求不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法律建设上进程缓慢,很多违法犯罪行为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确定罪责。而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这是我国当前所不具备的客观原因之一,强行使用反而会使得风险导向审计的功效降低。因而,健全法律使得风险导向审计得以运用,方便审计部门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2.风险导向审计方式自身发展不健全,审计过程消耗过多

风险导向的审计方式是从企业的整体情况这么一个全局性的高度来对企业进行审计工作。纵观全局的阅读企业当前的经营环境,解析企业的管理方式上出现的矛盾,向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明确的企业风险评估的报告。由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没有发展成为一种技术非常成熟的审计模式,采用这种新的审计方式,在审计的成本上消耗巨大同时审计的风险也高,再加上现阶段我国审计行业的环境不具备使用这种审计方式的基础,强行将这种审计方式用于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将会浪费企业大量的审计成本。

三、创建符合风险导向审计服务的工作环境的建议

1.相关审计的.法律法规需要完善

近些年来政府部门加强我国的法律法规建设,使得我国在法律法规的建设上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针对审计行业的法律法规,我国并没有建设出一个服务于审计工作的法律环境,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足以支撑审计行业使用风险导向审计这种新的审计模式的能力,我国的审计工作还达不到有法可依的境地。因此对服务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健全工作是当前政府职能单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创建一个有助于风险导向审计机制的宣传和运用的法律环境,使审计工作更加的高效。

2.自上而下的改革审计行业

由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一种新兴的审计方式,我国的审计行业在对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上时间不长,更谈不上对风险导向审计所总结出来的经验。由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自己的发展不健全,运用于审计工作中的消耗巨大,这些自身的不足严重阻碍风险导向审计运用于企业的审计工作上。事实上当下我国的审计行业也不适合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当下我国的审计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法律法规缺失,无法在法律上对风险导向审计进行支持。因而改变我国的审计机制,搭建一个符合风险导向审计需要的平台就变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的对风险导向审计能力的升级完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才能全面提高我国审计行业的审计效率,降低企业审计工作的成本。

3.加强技术部门对审计行业的技术支持

随着全球的信息化变革,技术部门设计了大量的以计算机作为运行平台,致力于服务审计行业的软件,国际社会上的审计部门依托网络技术的进步,将全球的审计信息上传到国际审计部门的网络系统中,使全球的审计信息大融合。而在将审计工作网络化的进程方面,我国的审计行业依然是落后的群体,当前我国的审计系统信息化还不健全,信息技术的支持还不到位。因此,构建我国的专业审计网络迫在眉睫。将电子化的审计方式运用到我国的审计工作中去,使得我国的审计工作变得更高效,这就要求了我国的软件开发人员要开发出增强审计能力的辅助软件,为我国企业的审计工作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整个社会上的企业都在向着信息化工作的转变。审计模式也在不断进步,未来我国在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上要从我国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多学习外国在审计方面上经验,完善服务于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出的先进审计软件,并将这些高效是审计软件应用到审计工作上,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面的保障,建设一套带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的的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包艳红。对企业风险导向内部 审 计 的 探 究 . 中 国 外贸 ,(01)。

[2]孙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研究。辽宁大学,2014(05)。

[3]于宝林。企业风险导向的财务审计模式探讨。商场现代化,(06)。

篇9:分析维修电工专业现行教学中的不足与改善措施论文

分析维修电工专业现行教学中的不足与改善措施论文

维修电工专业是职业教育中一个传统而实用的专业,该专业在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多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实际工作经验,并在近几年的专业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维修电工专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岗位分析

(一)国家职业标准

我国把职业划分为1838个种类,分析维修电工是其中之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可查录到:工种名称一维修电工;工种代号一 6一 07— 06— 05 (注:数字是分类大典中的职业编码)

(二)岗位分析

职业定义:从事电气设备系统线路及器件等的安装、调试与维护、修理的人员。

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专等)取得本工种等级证的相关专业有电气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电工、维修电工等。

培养目标:本工种培养一般企业设备电气系统的维修、调试及安装操作人员取得维修电工中级证;取得计算机上岗证。

业务范围: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机电企业从事电气系统线路安装、维护、维修和配电室的值班及电气设备的调试等工作。

二、维修电工专业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改革首先要从分析专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着手。维修电工专业教学目前表现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来看,学术性和理论性内容比例过大。

二是从教学方法上看“学生排排坐老师满堂灌”的现象基本没有改变。长期以来教学方法上多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基本沿用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一本书、一枝笔”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沉闷、拘谨,教学效果较差。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仿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手段还不普遍、不完善。

三是从考核方式来看,笔试仍然是主要形式。

四是技能训练(包括实验教学过程)存在以下问题学生缺乏实验学习的主动性热情低,存在混过去的思想< 实践能力差;教师知识更新不够。

五是生源本身素质较低^现在的职业教育在许多人眼中成为低质量教育的代名词。职业中专和技校的学生大多有这样几类:学生学习一般家庭经济条件也不是太好学生希望早点就业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学生学习一塌糊涂初中都难以毕业,年龄又小,想再读两三年再就业;高中上不上在家又难管,先找个学校管着只要不出事就好。

六是教师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现有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己成为制约职教改革发展的瓶颈。

七是生产实习中存在问题生产实习是联系学校与社会的一座桥粱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融合点但现在的生产实训很难真正完成好这些任务。一方面,企业只顾生产,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另一方面,企业即便接受学生实习也往往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

八是教材内容陈旧,教材中很少体现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缺乏针对性强的教学辅助用书和课件等。

三、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措施

首先构建综合课程。维修电工专业原有的主干课程各成体系很多内容在不同课程中多次交叉重复出现通过构建综合课程可删除交叉、重复的内容,仅此一项就使原有的课程内容精简1/3左右。要本着“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精简,然后按教学模块性质、功能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构建综合课。

其次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行“学年+学分”的`学生管理体制。

第三实行“主干教师责任制”。专业主干教师是指精通某一专业(岗位)教学业务娴熟且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教师专业主干教师责任制是指赋予专业主干教师一定责、权、利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构建主干教师责任制的必要性在于: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虽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却不具备总揽专业教学方向的能力更没有赋予调控教学质量和改革教学的权力;教务科和教研组面对职校繁杂的专业和市场频繁的变化也只能是疲于应付,做些教学服务、管理和保障工作,而对深层次的专业教学质量问题却无睱顾及部分教师课堂上应付了事、课后从事第二职业的状况很多,要改变这种状况构建专业主干教师责任制势在必行。具体实施时,每一个教学班配备“双师型”教师两名,其中一名主要负责专业教学班的学生管理、学法研宄,另一名则负责专业教学班的教学管理及教法研宄。

第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加强CAI课件的制作与应甩彻底改变“一本书、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学校的电教人员和专业教师应多收集、录制、创造一批高质量的教学碟片。

篇10:基层水利行政执法中的不足与完善建议论文

基层水利行政执法中的不足与完善建议论文

随着水利工程事业不断的发展,我国基层水政执法的工作越来越彰显出了其重要的意义,如今已经成为我国用水事业的基础保障。但我国的水利事业在基层的工作上仍然存在了许多问题,为了保证我国水政执法工作的有效实施,解决执法上存在的相关问题闲尤为重要。

1 基层水政执法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1.1 不完善的法规建设。

我国在水利事业方面的建设虽然发展比较迅速,但是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导致了在法规建设方面的不完善。实际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也曾先后出台了众多相关的法律政策,基本已经实现了依法治水的工作要求。不过,由于不同地方的实际状况不尽相同,我国有关法律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这就使得在不同环境下法律的功能性丢失,进而严重影响到了水政执法工作的有效性。

1.2 缺乏有力的执法监督。

为了让水政执法更加具备公平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就必须要实施有力的执法监督。但在实际的执法工作中,监督机制往往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真正有效的发挥作用。同时,水政执法工作与执法监督工作之间产生了冲突就使得相关监督部门的工作形同虚设,而执法工作却处于不受监管约束的工作状态。

1.3 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

水政执法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就是执法队伍,在整个执法的过程中,执法工作队伍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对执法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目前的水政执法队伍来看,我国的执法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能力也有待加强。因此,使得水政执法的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严重阻碍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1.4 水政相关法律的宣传不佳。

宣传是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而在水政执法的工作中也需要大量的宣传。但就目前看来,一方面,我国水政执法的宣传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使得大众无法真正理性、客观的看待水政执法问题,无形中增加了水政工作的执法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水政执法工作的特殊性质,在实际工作时极易与大众产生矛盾甚至冲突,水政法律的宣传不佳无疑将这一问题放大化了,更加激化执法方与大众的关系,不利于执法工作的有序进行。虽然我国就宣传这一问题进行了及时的处理,但是对策并没有落在实质上,使得此类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水政法律的宣传力度与水政违法行为的发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因此必须对水政法律的宣传力度加以高度重视。

2 针对水政执法问题的相关对策。

2.1 完善水政的'法律法规。

水政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执法工作开展的根本依据,只有完善了水政法律法规的相关条例才能使我国的执法工作更加有法可依,并朝着有法必依的工作态度不断发展。同时,根据我国水政执法在法律建设上的问题,要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合理、灵活的进行改动。为此,各地方政府应该细致、全面的对国家《水法》进行解读和掌握,并结合实际的区域情况拟定既遵从于国家法律,又适应于地方情况的综合法律规定,使执法的工作更加有序的开展。

2.2 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在水政执法的监督力度方面,必须要大力的加强实际的监督力度,这是因为对水利执法部门的监督机制,代表了百姓与国家的利益,只有加强了对水利执法工作的监督力度才能够使百姓与国家的利益得到基本的保障。所以,地方政府应该在国家的政策法律下不断拟定水政执法的责任制度,并明确规定双方的职责权限,最大化避免双方在实际工作中的矛盾冲突,强化监督机制的监督力度。另外,要积极调动水政部门的执法动力,建立考察审核的奖惩机制,对优秀执法机构进行有效的鼓励,激发其执法职能,在执法与监督的协调统一下,使科学的水政执法监督体系正常运行。

2.3 加强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

水政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对水政执法工作的有效性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大力加强水政执法队伍的综合建设,那么首先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对部门执法人员的定期培训要分为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两个模块,要努力实现执法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与思想素质的协调统一。其次,要采用定期考核的制度,对每个执法人员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如果成绩不合格者应该重新参加培训直至考核通过才能够正式复工。以这样的模式能够加强执法人员的忧患意识,同时也迫使相关执法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执法工作的开展质量。

2.4 加强水政法律宣传力度。

水政法律的有效宣传能够减少水政违法事件的发生,是执法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同时,良好的水政法律宣传,能让大众更加正确、清楚的认识到依法治水的作用和好处,有利于缓解双方关系,并大力提升了群众对水政执法工作的配合性,使水政执法工作的开展更为轻松、有序。为此,相关执法部门可以在宣传途径方面花费功夫,比如可以通过电视新闻、网络媒体等进行法律宣传,利用媒体的广泛进行宣传势必让宣传的效果事半功倍。还可以利用报告会以及专题讲座等交流的形式进行法律宣传,以此能够增加水政法律的学术性、专业性,使大众能够更加信服,从而达到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在进行水政法律宣传之外,还可以对水政执法工作加以宣传,对水政违法行为进行揭露和查处,以此警醒大众,并传达出依法用水的重要意义。

3 结束语。

我国的水利事业要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必须要先保证水政执法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必须要对我国执法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法律建设、监督力度、素质建设以及宣传力度四个方面对基层水政执法工作进行优化,切实的提升水利服务质量,并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秩序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韩国杰。浅析库区水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水利,,1:49-50.

[2]蔺巍山。浅析水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16:9-10.

[3]张小萍,贺自勇。基层水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9:137-138.

篇11:株洲市城镇化建设中社区教育的不足与对策建议论文

株洲市城镇化建设中社区教育的不足与对策建议论文

近年来,株洲市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城镇化水平正在迅速提高。将城镇化和社区教育两者联系起来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可以拓展社区教育的内涵,有利于社区教育自身的不断发展,并建立和规范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社区教育管理和运行规范化、科学化;从而推动社区教育工作向更高的水准和更深的层次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建设学习型城区、促进城镇化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城镇化和社区教育的关系

通过对社区教育功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二者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城镇化建设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的社会管理地位不断提高,人们逐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认识这个区域性的社会,而社区教育被认为一个区域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株洲市城镇化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现状

(一)株洲市城镇化建设现状

株洲市地处湖南省东部,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同时也是“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重要一极.现辖 5 区 5 县,总面积 11248平方公里,在 年到 年间,在常住人口增长较缓的整体背景下,株洲市城镇化人口从175.2万增长至241.6万,城镇化率有47.4%上升至61%,增长13.6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株洲市城镇化建设较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提速.

与此同时,株洲市城镇化率在全省处于高位,至末,较全省49.28%的整体城镇化率高出11.7个百分点.如表1和图1所示.

同时,株洲市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株洲市正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株洲的东部新城、云龙示范区、清水塘地区将作为“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点,株洲县将撤县设渌口区、攸县或升级为攸州市,近两年还将适时设置一批人口在 10 万以上的镇级市……这这些重点工作的推动下,大大提高株洲市的城镇化水平。

(二)株洲市社区教育发展现状近年来,株洲市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相关局委办为成员单位的全市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

目前,株洲市按照“城区先行,乡村跟进”工作思路,以市社区大学为龙头,区县社区学院为骨干,加大社区学校和社区学习中心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年度社区教育体系建设目标.初步构建了包括社区大学、县市区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学校和社区(村)学习中心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

各部门和社会群团组织互联互动,开展了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中小学教师进社区、志愿者进社区等专题活动.重视开发课程资源,开设了“惠民大讲堂”、“网络课堂”和“社区课堂”,打造了社区教育品牌活动.鼓励职业学校积极开展面向企业、社区和农村的各种培训活动,探索了“数字化社区”和“网络在线学习”建设,共同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助推株洲发展升级.

三、株洲市城镇化建设中社区教育发展存在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与社区教育发展不协调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迅猛发展大背景下,株洲市郊农村基础设施及硬件建设步伐加快,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在城镇化建设中,由于对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内在关系缺乏思考,尤其未能意识到社区教育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核心和关键所在,因而在新型城镇化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城镇化进程中大力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过度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发展,没有将社区教育放在相应位置上加以统筹考虑和整体规划,导致城镇化建设与社区教育不能协调发展。

(二)居民社区教育参与度不高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由于对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居民对当前农村社区教育的不认同,对目前已开展的社区教育的内容、设施 、场地、学习效果不满意.

同时,由于居民自身的观念和认识问题,对终身学习、终身及教育、社区教育等理念的认识不深刻,没有看到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对提高自身素质和改变其自身生活状况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导致其社区教育的参与度不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前社区教育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使得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社区教育不能真正成为适合农村城镇化转型中居民发展的特点和满足起实际需求的教育形式。

(三)社区教育资源不足

社区内能够用于社区教育活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和文化资源的总和可称称为社区教育资源。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地区,一般地处农村,普遍只有小学,极少数地区有中学,高等院校几乎没有。由于农村基础教育普遍落后,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城市社区居民也较低,用以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师资遇到了现实的挑战。其次,社区教育发展具有全员参与的特点,也属于公益事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没有达到城市水平,能够用以投入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非常有限。第三,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足。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相较于较为成熟的城市社区,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村社区各类教育资源相互封闭,教育与培训隔离,形成了新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

四、株洲市城郊乡镇(街道)开展社区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加强城镇化建设中社区教育的宏观规划

社区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为城镇化建设创造了承接社会变迁的载体,是城市管理创新的基础平台,社区教育作为城镇化建设的文化支撑,是社会全面教育、是社区全民教育、是公民全程教育,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政府统筹.所以,在城镇化建设规划中,政府应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明确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意义和地位、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教育模式等,规范社区教育工作中的政府主体地位和相关责任,明确各级政府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检查考核标准.以此明确社区教育的重要地位,确保其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方能巩固城镇化建设成果.

(二)针对性设计社区教育形式与内容,提高社区教育参与面

如前文所述,影响居民社区教育参与度的主要因素主要集中在认识不足、形式单一和针对性不强等方面。因此,在社区教育的'顶层设计阶段,应做好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广泛宣传,提高居民对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根据区域内居民的工作特点和学习、培训需求,灵活设置学习方式、开设针对性较强的社区教育课程。如举办的居民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讲座及短期相关内容培训班、一些现代科技知识和应用性技能的讲座、利用业余时间到成人学校以及利用网络在家学习。三是加强社区教育的认证工作。培训结果认证是对于培训效益的直观反映,也是居民参与培训的现实需求,社区应联合相关职业之歌鉴定单位,在培训结束后颁发相关的社会承认的资格证书,也是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有效手段。

(三)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资源的整合利用无疑是衡量社区教育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总结起来,社区教育资源科大致分为人力资源与课程资源两类。对于这两类资源的整合,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一是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重组、改造与再分配,以实现社区教育低成本扩张与发展。发达国家已有较为成熟的经验,本文不再详细介绍。二是潜在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首先,应充分发挥辖区资源优势,与辖区相关机团单位结成社区教育共建关系,利用他们在师资、课程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其次,要积极与社会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合作,推行社区教育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创新社区教育办学路子.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强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共享建设.一是加强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与社会力量,特别是区域内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社区教育课程数字化建设并实现网络贡献.二是要加强网络学习的平台建设,满足和保障社区成员学习的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构建“数字化学习的平台”的学习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技术平台,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泛在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2] 厉以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篇12:防火技术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不足与完善建议论文

摘要:从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角度来说, 我国诸多建筑工程单位由于缺少完善的工程设计体系,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具备基本的防范意识, 无法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特别是对于民用建筑设计来说, 加强建筑防火技术设计可从根本上排除建筑物存在的安全隐患, 减少或避免火灾对居民造成生命财产方面的损失.本文针对民用建筑发生火灾的特点, 阐述了建筑防火技术在民用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并从多个方面对建筑防火技术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以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民用建筑设计; 建筑防火设计; 应用;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对建筑的防火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民用建筑一般具有楼层高、占地面积广、人口密度大等特点, 一旦发生火灾, 火势会迅速蔓延, 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的同时, 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民用建筑火灾的因素较多, 而控制民用建筑火灾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做好防火设计, 采取合理有效的防火技术和措施, 以提高民用建筑的防火能力, 可见加强对建筑防火技术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是极为必要的.

2 民用建筑发生火灾的特点

目前, 我国民用建筑发生火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疏散人口难度大.一些民用住宅楼层较高, 且人口密集度较大, 一旦发生火灾, 建筑内的安全疏散通道数量可能会无法满足人群疏散需求, 再加上楼道中堆积的大量烟气, 极易导致火灾现场陷入一个混乱局面.另外, 民用建筑中一般会具备暖水井、垃圾通道以及电缆井等设施, 若民用建筑设计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则或是会在短时间内蔓延, 大火从底部通过这些通道蔓延至上部, 对上层居民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2) 火势蔓延速度快.在民用建筑内部着火的情况下, 若未做好防火的隔层问题, 则会加快火势蔓延的速度;建筑外墙的保温材料多是B2级别的材料筑成的, 这种类型的材料更有助于火势的蔓延; (3) 扑救难度大.对于一些高层消防工作来说, 云梯数量和高度都是有限的, 且对于高层建筑火灾的扑救, 水炮、水枪都无法达到良好效果;通常高层建筑外围的裙房也会阻碍消防人员登高, 加大了救援难度.

篇13:防火技术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不足与完善建议论文

3.1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在对当前民用建筑火灾原因事故的分析发现, 装修材料的燃点过高是导致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提高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在进行装修设计时,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设计质量的把握, 不重视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 材料燃点过高, 在具体的施工和使用过程中, 发生火灾的可能性较大;另一方面, 还建筑材料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 这些气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另外, 发生火灾时这些气体会阻碍人员的撤离, 也不利于消防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民用建筑设计的空间布局

一般来说, 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安全疏散问题的重点在于疏散距离、疏散宽度及疏散楼梯间, 其中, 疏散距离的合理设计最为关键.因此, 设计人员应严格按照建筑设计要求规范其设计方案, 同时对民用建筑的不同位置采用合理的疏散距离,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1) 有效把握房间门至入户门的距离.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设计人员应全面分析建筑的空间布局, 以制定有效的施工方案, 针对某些需要配置自动灭火系统的建筑, 其空间距离可以增加1.25倍; (2) 针对一些民用建筑中的大空间, 应重视疏散距离的设置.比如针对高层建筑的餐厅、阅览厅及多功能厅属于较具代表性的大空间, 针对这一类空间, 设计人员应当保障其室内空间至疏散门距离应不超过30m; (3) 在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的设计 (表1~2) .一方面, 地下车库及其高层建筑的设计中需要防烟分区, 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里规定, 在预设排烟设施的走道中, 其高度低于6m的房间应当设置挡烟垂壁、防烟分区, 各防烟分区的面积应当控制在500m以内;另一方面, 在设置了排烟设备的汽车车库、地下公共场所及其不具备窗户的地上房间中, 应安装无烟疏散通道的通风管道.总而言之, 建筑空间布局对其防火性能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 同时, 在民用建筑防火设计中, 设计人员还应针对部分特殊人群预留专门的应急通道.

表1 单、多层民用建筑防火分区

表2 高层民用建筑防火分区

3.3 民用建筑的疏散问题

(1) 针对走道内的T形空间设计, 设计人员需对安全出口的位置进行考虑, 比如地下室的防火口可作为防火应急疏散口; (2) 一般情况下, 在建筑地下车库及其高层建筑设计中需要设置防烟分区, 我国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固定, 在预设排烟设施的走道中, 针对高度低于6m的范围应设置挡烟垂壁和防烟分区, 且各个防烟分区的面积应控制在500m内;另外, 针对已设置排烟设备的汽车车库、地下公共场所及不具备窗户的地上房间, 应安装无烟疏散通道.

4 民用建筑设计中防火技术的优化

4.1 设计电气防火

在建筑防火设计中, 设计人员需加强对于电气防火的重视程度, 通过降低电气负荷减少火灾问题的产生, 因此, 在选择电气设备的过程中, 需要对电缆实施放松, 这样就能够和电流的整合进行配合, 以此适应当前对于电线电缆的需求.在设计过程中还应做好回路分配工作, 照明设计可采用单向回路, 且灯具和插座数量不宜超过25个, 负荷电流不宜超过15A, 以将线路中的过载负荷实际状况进行有效降低, 进而消除火灾隐患问题.

另外, 设计人员还需要加强对于耐火耐热线路的'使用, 在火灾发生后, 通常配线对于火苗的蔓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因此, 需要加强耐火耐热线路的选择, 以避免灾情的扩大化, 避免电气线路产生相关的故障.同时, 加强对消防设备的合理利用, 以此来确保配线的防火性能, 在选择消防设备的过程中, 需要和配电线路的实际状况进行结合, 对于安装在电气线路支线中的设备, 在实际安装中多以普通铜芯电线电缆为主, 将其穿过金属管后, 再埋设在阻燃体机构中, 以保证线路的耐火性.

4.2 合理的总平面布局

民用建筑在总平面布置过程中, 应以自身和相邻建筑的火灾危险等级为依据, 结合辐射热作用、节约用地、风向和地形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为了有效预防火灾发生时, 其在建筑物之间的蔓延, 控制火灾范围, 需设置合理的防火间距;为了保证建筑物发生火灾时消防车辆能够及时到达火灾现场, 为消防救援活动创造便利, 需在建筑物周围设置合理的消防通道.

4.3 建筑外墙需设置防火隔离带

民用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最好为A级, 且应按照墙体不同高度确定不同的保温材料燃烧性能级别, 比如:高度≥100m的建筑, 其保温材料燃烧性能应为A级;高度在60~100m之间的建建筑, 其保温性能材料不应低于B2级;在采用B2级保温材料时, 每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高度在24~60m的建筑, 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不低于B2级.在建筑外保温系统施工过程中, 相关施工要求明确规定:不允许直接在可燃保温材料上进行防水材料的热熔等施工, 施工中高温设备在靠近可燃保温材料时, 需采用可靠的防火保护措施, 施工现场还应设置室内外临时消火栓系统, 并确保其满足现场火灾扑救的消防供水要求.

5 结语

总而言之, 建筑物的防火功能对整个建筑物的构建和使用性能来说非常重要, 在民用建筑设计过程中, 需实现防火技术的合理运用, 一方面可提升建筑物的防火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充分保障居民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因此, 设计人员在建筑防火设计过程中, 需对总平面布局、建筑物耐火等级等方面着手, 不断提升民用建筑的防火技术, 提高建筑物的防火能力, 进而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兵.冷库建筑防火设计分析--以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为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3, 9 (10) :157~161.

[2]董芳芳.性能化防火评估技术在大空间建筑的应用研究[J].建筑技术, 2017, 48 (2) :215~217.

[3]李引擎, 张向阳, 李磊, 等.建筑防火安全的新思维--我国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发展历程[J].建筑科学, 2013, 29 (11) :70~79.

[4]张磊.某快件分拨中心建筑消防安全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3, 32 (6) :619~622.

浅谈医药行业内审不足与外包建议论文

引航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现状与思考论文

我国乡镇煤矿安全管理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论文

公立医院管理会计分析论文

辽宁省高职土建类专业设置现状与思考

电大土木本科毕业论文

财务毕业论文引言范文

护理管理学论文题目参考

试论现行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论文

电大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现行护理人员激励机制不足与建议论文
《现行护理人员激励机制不足与建议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现行护理人员激励机制不足与建议论文(共13篇)】相关文章:

论文范文2022-12-0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3-10-28

论对华反倾销投诉的原因和对策分析2023-09-29

论文范本2022-05-07

论文格式2022-06-03

急诊专科护士工作计划2023-03-01

论文评析范文2023-01-10

学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5-06

分析现行高职实践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论文2023-12-11

老年医学服务特点的相关制度2022-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