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阅读的阅读答案(共10篇)由网友“网上邻居赵女士”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媒介阅读的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新媒介阅读阅读理解附答案
《新媒介阅读》阅读材料
新媒介阅读
新媒介阅读,是指我们通过电子屏幕,来获取多元形态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它正日益取代传统印刷媒介阅读的主流地位,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媒介决定阅读方式及文化意义,新媒介阅读提供了全新的认知方式,正全方位拓展着我们的文化视野,其蕴含的巨大能量才初露端倪。
有人认为,传统媒介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而电子文本阅读则是一种“浅阅读”。这种看法完全是“误读”。弗里德曼说“世界被拉平了”。电子屏幕则充当了这个“扁平化地球”的隐喻。世界上的丰富信息,都被电子屏幕压扁了。就像大百科全书被压成一个平面,只要点击就可翻阅其中任何一页。世界被拉平,并非是信息浅显化的含义,主要是指信息传播已超越时空,传播节奏被迅猛加速,从而导致信息对象变形。
新媒介将促使传统阅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传统文本的阅读遵循着一种线性的时空模式。印刷文本有一个时间轴在制约着读者的信息获取,是一种循序渐进方式。印刷文本是静态的,读者是动态的。文本的阅读进程取决于读者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其页码定位、内容选取,完全受制于文本的时空顺序。而电子文本阅读则截然相反。其信息传播主动权在于读者的接受需求。电子文本阅读节奏快捷,是一种快速跳跃、大剪接式的运动,而基本形式则是横向联系,能瞬间传播,不受时空限制,被所有网络终端的成员所共享。所有电子文本将形成一个巨大信息库,其信息检索功能要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现代化图书馆。多媒体电子文本存储的是全息、立体的信息,能从一种媒体流动到另一种媒体,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它是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交互式信息。各种观念都可被打开,从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其信息的接受和利用率要远远高于单一、平面的书刊文本。
尤其是阅读“超文本”,读者将进入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艺术创造天地。他可以互动式地从文本的任何一个媒体或维面切入,进行网状检索,或对某个节点进行放大,以获取图像、声音、文字及其引申说明。他还可决定文本每一部分的阅读顺序,并运用标记代码为文本文件生成一个具有一定格式的层次结构。读者用这种独特的调用和组合,参与了文本的艺术创造,并体现出读者个性化的文化观照。超文本没有规范顺序,包含着无数种组合的阅读路径。特定阅读路径的确立,完全取决于读者特定的阅读意图和审美取向。超文本没有明确主旨和中心,有多少读者就会产生多少文本主旨和中心。没有什么领域的原理、观点、思想会强制人们接受,读者的主体意识是形成超文本主旨和中心的决定因素。
虽然新媒介会扩大感觉中枢并给予人们更全面的表达方式,但是,如果多媒体文本越生动、形象、具体,而艺术想象的空间也就越小,受到一定抑制。相反文字能够激发意象和隐喻,充分调动接受者的创造性想象,从而衍生出丰富的意义。可见,传统媒介阅读与新媒介阅读,这是一体两面,完全可以相互渗透和融合,各显其能。
《新媒介阅读》阅读练习题
1.下列对于新媒介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介阅读是通过电子屏幕来获取信息,其呈现形态有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
B.电子文本是新媒介阅读的媒介,因其信息的浅显化而有利于所有网络终端成员共享。
C.新媒介阅读是一种快速跳跃、大剪接式的运动,有着印刷文本阅读无法比拟的优势。
D.人们在阅读新媒介提供的多元形态信息的同时,其艺术形象的空间会受到一定抑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新媒介阅读,使得“世界被拉平了”。这是说因信息对象的传播超越时空,节奏迅速加速,致使信息对象变形的现象。
B.传统文本的阅读遵循一种线性的时空模式,其内容的选择会受到文本本身时空顺序的制约,新媒介阅读则没有这个限制。
C.在新媒介阅读中,读者的接受需求促使信息的传播,这是电子文本成为可随读者的行动延伸或缩减的唯一原因。
D.读者在阅读“超文本”时,可以决定文本每一部分的阅读顺序,参与文本的艺术创造,使文本留下参与者的痕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介阅读在不同程度上正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它给人类提供了全新的认知方式。正全方位拓展着人们的文化视野。
B.电子文本存储的是全息、立体的信息,又是交互式信息,所以相比书刊文本有很高的信息接受和利用率。
C.超文本没有明确主旨和中心,读者的主体意识决定超文本主旨和中心,有多少读者就会有多少文本主旨和中心。
D.由于新媒介会给予人们更全面的表达方式,它比传统文本更形象生动,其取代传统文本的阅读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新媒介阅读》阅读答案
1.(3分)B
2.(3分)C
3.(3分)D
篇2:新媒介阅读题目附答案
新媒介阅读题目附答案
新媒介阅读,是指我们通过电子屏幕,来获取多元形态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它正日益取代传统印刷媒介阅读的主流地位,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媒介决定阅读方式及文化意义,新媒介阅读提供了全新的认知方式,正全方位拓展着我们的文化视野,其蕴含的巨大能量初露端倪。
有人认为,传统媒介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而电子文本阅读则是一种浅阅读。这种看法完全是误读。弗里德曼说世界被拉平了。电子屏幕则充当了这个扁平化地球的隐喻。世界上的丰富信息,都被电子屏幕压扁了。就像大百科全书被压成一个平面,只要点击就可翻阅其中任何一页。世界被拉平,并非是信息浅显化的含义,主要是指信息传播已超越时空,传播节奏被迅猛加速,从而导致信息对象变形。
新媒介将促使传统阅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传统文本的阅读遵循着一种线性的时空模式。印刷文本有一个时间轴在制约着读者的信息获取,是一种循序渐进方式。印刷文本是静态的,读者是动态的。文本的阅读进程取决于读者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其页码定位、内容选取,完全受制于文本的时空顺序。而电子文本阅读则截然相反。其信息传播主动权在于读者的接受需求。电子文本阅读节奏快捷,是一种快速跳跃、大剪接式的运动,基本形式则是横向联系,能瞬间传播,不受时空限制,被所有网络终端的成员所共享。所有电子文本将形成一个巨大信息库,其信息检索功能要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现代化图书馆。多媒体电子文本存储的是全息、立体的信息,能从一种媒体流动到另一种媒体,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它是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交互式信息。各种观念都可被打开,从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其信息的接受和利用率要远远高于单一、平面的书刊文本。
尤其是阅读 超文本,读者将进入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艺术创造天地。他可以互动式地从文本的任何一个媒体或维面切入,进行网状检索,或对某个节点进行放大,以获取图像、声音、文字及其引申说明。他还可决定文本每一部分的阅读顺序,并运用标记代码为文本文件生成一个具有一定格式的层次结构。读者用这种独特的调用和组合,参与了文本的艺术创造,并体现出读者个性化的文化观照。超文本没有规范顺序,包含着无数种组合的阅读路径。特定阅读路径的确立,完全取决于读者特定的阅读意图和审美取向。超文本没有明确主旨和中心,有多少读者就会产生多少文本主旨和中心。没有什么领域的原理、观点、思想会强制人们接受,读者的主体意识是形成超文本主旨和中心的决定因素。
虽然新媒介会扩大感觉中枢并给予人们更全面的表达方式,但是,如果多媒体文本越生动、形象、具体,而艺术想象的空间也就越小,受到一定抑制。相反文字能够激发意象和隐喻,充分调动接受者的创造性想象,从而衍生出丰富的`意义。可见,传统媒介阅读与新媒介阅读,这是一体两面,完全可以相互渗透和融合,各显其能。
1.下列对于新媒介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新媒介阅读是通过电子屏幕来获取信息,其呈现形态有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
B. 电子文本是新媒介阅读的媒介,因其信息的浅显化而有利于所有网络终端成员共享。
C. 新媒介阅读是一种快速跳跃、大剪接式的运动,有着印刷文本阅读无法比拟的优势。
D. 人们在阅读新媒介提供的多元形态信息的同时,其艺术想象的空间会受到一定抑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在当今世界,新媒介阅读,使得世界被拉平了。这是说因信息对象的传播超越时空、节奏迅猛加速,致使信息对象变形的现象。
B. 传统文本的阅读遵循一种线性的时空模式,其内容的选择会受到文本本身时空顺序的制约,新媒介阅读则没有这个限制。
C. 在新媒介阅读中,读者的接受需求促使信息的传播,这是电子文本成为可随读者的行动延伸或缩减的唯一原因。
D. 读者在阅读超文本时,可以决定文本每一部分的阅读顺序,参与文本的艺术创造,使文本留下参与者的痕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新媒介阅读在不同程度上正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它给人类提供了全新的认知方式,正全方位拓展着人们的文化视野。
B. 电子文本存储的是全息、立体的信息,又是交互式信息,所以相比书刊文本有很高的信息接受和利用率。
C. 超文本没有明确主旨和中心,读者的主体意识决定超文本主旨和中心,有多少读者就会有多少文本主旨和中心。
D. 由于新媒介会给予人们更全面的表达方式,它比传统文本更形象生动,其取代传统文本的阅读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阅读答案:
一、(9分)
1.(3分)B 2.(3分)C 3.(3分)D
篇3:新序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11分)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臣之妻私臣私:____________ (2)皆以美于徐公以:__________
(3)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_________ (4)卒得反国反: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划线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1分)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②及鲁肃过浔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知所以亡矣。
4.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2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新序阅读答案
1.(4分,每处l分,意思对即给分)(1)偏爱(2)认为(3)当面指责(4)通“返”,返回
2.(2分)B拜见)
3.(6分,每句2分,重点词语翻译准确,句子翻译通顺即可)(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与”l分疑问句l分) (2)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所以”“亡”各1分)
4.(3分)原因(2分)齐威王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启发(1分)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解析
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A长,身高 / 整治,治理C偶尔 / 私自,偷着D错误 / 到。
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4.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启示合理即可。
篇5:观沧海阅读答案新
观沧海阅读答案新
读《观沧海》,完成文后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题目一】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 ②以观沧海 ③水何澹澹 ④山岛竦峙
⑤星汉灿烂 ⑥若出其里 ⑦幸甚至哉 ⑧歌以咏志
3.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5.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参考答案】
1.曹操 东汉 政治 军事 慷慨悲壮
2.①登上 ②来 ③多么 ④耸立 ⑤银河 ⑥好像 ⑦庆幸、很 ⑧诗
3.C
4.①√ ②× ③√ ④× ⑤√ ⑥√
5.D
【题目二】
1.诗人观沧海的地点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都写了哪些事物?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诗人想像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曹操这个人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碣石,在现在河北昌黎县的海边。
2.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从静态事物写到动态事物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这是开放题,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篇6:新桃阅读及答案
新桃阅读及答案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日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gāi),深受人们喜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 甲 (题写/题签)的楹(yíng)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 乙 (蕴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 丙 (吟咏/涵咏)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jùn)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秋稔(rěn)冬祥 意蕴
B.楹(yíng)联 齿颊留香
C.言简意赅(gāi) 撰写
D.镌(jùn)刻 锒锒上口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万户栖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题写 内涵 吟咏 B.题签 内涵 涵泳
C.题写 蕴涵 涵泳 D.题签 蕴涵 吟咏
4.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热点问题不少,按下葫芦起了瓢。解决这些问题要得理又得法,一味示强施压不行,外部武力干预更要不得,政治解决是唯一出路。
B.河北省的领导在签约会上表示,为京津冀整体协同发展,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河北将全力建好永清服装城,确保北京的服装商场如期迁入。
C.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刚进入4G时代,抢占市场的“搏杀”已见端倪,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
D.“今天请各位老同学来,为咱们县的发展献计献策,我只备下清茶一杯,君子之交淡如水嘛!”县长话音一落,老同学们报以一片笑声和掌声。
6.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完成①②题。
①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2分)
(甲)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乙)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丙)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认真的指导。(丁)敬请届时光临。
A.(甲)B.(乙)C.(丙)D.(丁)
②午宴上,某中学生遇到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得体的一项是(2分)
A.下午还有两门考试呢,别劝了,行不?
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C.不喝,不喝。中学生不是不能喝酒吗?
D.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
7.“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完成①—③题。
①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烟笼寒水月笼沙B.明月楼高休独倚
C.一夜飞度镜湖月D.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吟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分)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妙玉
参考答案:
1.(2分)D 2.(2分)C 3.(2分)A 4.(2分)D 5.(3分)C
6.①(2分)C ②(2分)D 7.①(3分)B ②(2分)A ③(2分)B
篇7:新艺术阅读及答案
丰子恺
①世间盛传新艺术这个名词,浅虑的人,就在现在的新艺术与过去的旧艺术之间划了一条不可超越的界限,以为过去的都是无用的废物了。其实并不如此。艺术的分新旧,是仅就其表面而说的。艺术的表面跟了时代而逐渐变相,现在的为新,过去的为旧;但艺术的心是永远不变的,这犹如人的服装因了各时代的制度而改样,或为古装,或为时装;但衣服里面的肉体是不变的。脱去了衣服,古人与今人都是同样的人,无所谓古今。同理,不拘泥其表面,而接触其内部的精神,艺术也是不变的,无所谓新艺术与旧艺术的。
②艺术的心不变,故艺术可说是常新的。
③大画家,是从自然获得深刻的灵感,而成就其为大画家的。□□各人获得的情形不同,□□其表现的艺术样式也不同,□□绘画上就有种种的画派。伟大广博的自然,具有种种方面。从自然的形象方面获得灵感,而创作绘画,便成为写实派;从自然的色彩方面获得灵感,而创作绘画,便成为印象派;从自然的构成方面获得灵感,而创作绘画,便成为了表现派。各派时代不同,表现异样;但在对于自然的灵感这一点上,各派画家是相同的。
④现今的艺术界中,流行着表现派的画风。有一班青年的艺人,以为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的特产,这才适合于二十世纪新青年的精神;于是大家做了塞尚与马蒂斯的崇拜者。提起笔来,就在画布上飞舞线条,夸弄主观,以为非此便不新,非新便不是二十世纪的青年艺术家了。这是浅见。他们没有完备健全的艺术的心,他们所见的是艺术的表面。他们的艺术,犹如一个服装时髦而体格不健全的人。这人无论如何讲究服装,终于妆不出好看的模样来。反之,若先有了强健丰满的体格,则无论着何种服装,都有精神,正不必拘泥于老式与时髦了。
⑤这所谓体格,在艺术上便是艺术的心。何谓艺术的心?简言之,就是前述的灵感。
⑥艺术创作的时候,必先从某自然中获得一种灵感,然后从事表现。全无何等灵感而动手刻画描写,其工作不成为艺术,而仅为匠人之事。倘学画的人只知多描,学诗的人只知多作,而皆闲却了用心用眼的功夫,其事业便舍本而逐末,而事倍功半了。在艺术创作上,灵感为主,而表现为从;即观察为主,而描写为从;亦即眼为主而手为从。故勤描写生,不如多观自然;勤调平仄,不如多读书籍。胸襟既广,眼力既高,手笔自然会进步而超越起来。所以古人学画,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训话。可知艺术完全是心灵的事业,不是技巧的功夫。西洋有格言道:
凡艺术是技术;但仅乎技术,不是艺术。
⑦仅乎技术不是艺术,即必须在技术上再加一种他物,然后成为艺术。这他物便是艺术的心。有技术而没有艺术的心,不能成为艺术;有艺术的心而没有技术,亦不能成为艺术。但两者比较起来,在人生的意义上,后者远胜于前者了。因为有艺术的心而没有技术的人,虽然未尝描画吟诗,但其人必有芬芳悱恻之怀,光明磊落之心,而为可敬可爱之人。若反之,有技术而没有艺术的心,则其人不啻一架无情的机械了。于此可知艺术的心的可贵。
⑧日本已故文学家夏目漱石在其《旅宿》中有这样的话:诗思不落纸,而铿锵之音,起于胸中。丹青不向画架涂抹,而五彩绚烂,自映心眼。但能如是观看所处之世,而在灵台方寸之镜箱中摄取浇季溷浊之俗世之清丽之影,足矣,故无声之诗人虽无一句,无色的画家虽无尺縑,但其能如是观看人生,其能解脱烦恼,其能如是出入于清净界,以及其能建此不同不二之乾坤,其能扫荡我利私欲之羁绊较千金之子、万乘之君、一切俗界之宠儿为幸福也。
⑨这里所谓解脱烦恼、出入于清净界、建此不同不二之乾坤、扫荡我利私欲诸点,皆艺术的心所独到的境地。艺术的高贵的超现实性,即在于此。高尚的艺术,所以能千古不朽而常新者,正为其具有这高贵的超现实性的原故。
⑩故研究艺术,宜先开拓胸境,培植这艺术的心。心广则眼自明净,于是尘俗的世间,在你眼中常见其为新鲜的现象;而一切艺术,在你也能见其常新的不朽性,而无所谓新艺术与旧艺术的分别了。
1.艺术的心在文中的意思和表现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2分)
2.依据文章的意思,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然而 而且 因此 B.如果 那么 所以
C.假使 那么 于是 D.但是 因而 所以
3.简析第④段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3分)
4.对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凡艺术作品,是以技术为支撑的。
B.画家只有技术,其作品不一定是艺术。
C.艺术的心是由技术到艺术的桥梁。
D.在人生的意义上,艺术的心比技术重要。
5.第⑧段作者引述夏目漱石的话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结合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述无所谓新艺术与旧艺术的分别的。(4分)
参考答案:(16分)
1.(2分)灵感 常新
2.(2分)D
3.(3分)以服装时髦而体格不健全的人比喻盲目崇拜表现派而夸弄主观的青年艺术家,形象地显现出他们的不健全,从而论证艺术的心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4.(3分)B
5.(2分)证明艺术家具备了艺术的心,就能够摈弃俗念,达到常新而高贵境地的观点;引出下文对艺术的心的进一步论证。
6.(4分)首先引述现象,为新艺术正名,从而指出新、旧艺术就其内在的精神没区别;接着界定新艺术的内涵,需灵感,要常新;然后进一层论述要用心用眼,培植艺术的心,达到超现实的高贵;最后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强调开拓胸怀,实现艺术的常新不朽。
篇8:《新柳》阅读答案
1.颜色浅黄,形态纤长、轻柔。
2. “引”字照应了“百尺”一词,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倒影相连的画面,优美而有动感。
【译文】
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闪耀着银光的水塘。
柳色啊,且莫是深青的,只需要浅黄。
柳条虽长,可他未必能蘸到水。
啊,原来是水中的柳影将他拉长了。
【作者简介】
杨万里(公元1127——12),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常承。宝谟阁学士。他的诗同情百姓疾苦,构思新颖,感受独特,语言生动活泼且富有风趣。现存诗作四千二百多首。
【赏析】
杨万里的《新柳》一诗描摹细腻,韵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的优美而有动感的画面,富有情趣地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 “引”呼应篇首,说明柳条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冲破江西诗辰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现的.特色—“诚斋体”的特色。
这首小诗画面清新,节奏明快,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仿佛沐浴着融融的阳光,吹拂着和煦的春风。字字句句无不流露着诗人爱惜新柳,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深情。
“柳条百尺拂银塘”。作品开篇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柳树池塘两情依依的整体画面。“百尺”写了柳的婀娜与茂盛,“拂”写出了柳的轻揉,像手少女的纤纤玉手轻拂着银光闪耀的池塘。如此一来,一幅清新、煦暖、鲜亮、灵动的春树春水图画就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且莫深青只浅黄”。在这一句理,诗人以浓重的笔墨写柳叶的颜色。“且莫”即“切莫”,有“千万不要”的意思,但在这里应该理解为“一点儿……都没有”,就是“一点儿深清的绿色都没有”;“只”限制了柳叶颜色的单一和纯粹,没有其他颜色,只有鹅黄嫩绿,“且莫”和“只”这两个限制性的词语不但传神有效地写出了初春时节柳树的特点,同时还流露了诗人爱惜新柳的深情。
以下两句集中笔墨揭示“柳条”何以“百尺”长的原因。
“未必柳条能蘸水”。“未必”,即不一定,意思就是说从远处望见的那些长长的柳条,未必就是真的已经长到了延伸到水里。“蘸水”,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伸展到水里。
“水中柳影引他长”。这最后一句中的“引”字用得妙,既说明了柳条之所以“百尺”长的原因,又赋予了柳条倒影以生命的活力,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出人意料地把新柳,以至于把整个画面都写得灵动鲜活了。
篇9:《新柳》阅读答案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新柳》阅读题
1.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
2.“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
篇10:新睛阅读答案参考
(1)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答: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答:拟人。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或:三句独写南风,用旧相识三字给于南风以生命,给其拟人化的特征,写出其中的缘由。四句偷开门户又翻书,连写两个细小的动作开门、翻书。本是微风拂动书页,诗人却说是偷字,把诗人和南风的感情写得很深,真上妙趣横生,独显别致。)
相关阅读练习一
1)根据诗中的具体意象,说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2分)
(2)第四句中的偷字一作径,请联系诗歌,简析这两个字在表情达意上各有什么妙处?(3分)
(3)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 红领巾小讲师范文
【新媒介阅读的阅读答案(共10篇)】相关文章: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计划2023-05-30
新闻发布稿范文2022-05-27
社会学概论读后感2022-05-06
媒介策划书2022-07-19
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优秀2022-05-06
公共关系学试题2022-11-26
微软公司笔试面试题经验2023-06-22
信息技术《揭开LINUX的神秘面纱》教案2023-06-19
北京站的第一幅涉外广告2023-06-03
对比修辞学与翻译学科建设202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