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之际月表》阅读答案(共10篇)由网友“巴日和公主”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秦楚之际月表》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秦楚之际月表》阅读答案
秦楚之际月表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隳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选自司马迁《史记》)
1.下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号令三嬗 嬗:嬗变,变化。
B.德洽百姓 洽:融洽,浸润。
C.摄行政事 摄:代理,代职。
D.卒践帝祚 践:履行,实践。
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统一天下不易的一组是()。
①初作难,发于陈涉。 ②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
③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 ④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⑤隳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3.下加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在文中对农民起义领袖陈涉,以及项羽的历史作用给予了积极评价。
B.文章第一段着重表明了汉朝得国之速,为自古以来所未有的观点。
C.秦得天下后,削减诸侯的兵力,减少他们的封地,以此求得国家的长治久安。
D.作者认为汉朝得天下,不完全是战功、智谋的人事之效,其中也是天意所赐。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
(2)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
参考答案:
1.D(践:登。)
2.B(①说的是陈涉;⑤秦称帝之后的事。)
3.C(不是“削减诸侯的兵力、减少他们的土地”,而是对功臣、宗室连一尺土地都没有分封。)
4.(1)秦国自襄公时兴起,在文公、穆公时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到献公、孝公之后,逐渐侵占六国的土地。
(2)然而帝王的功业,兴起于民间,天下英雄豪杰互相联合,讨伐暴秦,气势超过了三代,从前秦国的那些禁令,恰好用来资助贤能的人替他们排除创业的患难而已。
【文言文翻译】
太史公研读关于秦楚之际的'记载,说:最早发难的是陈涉,残酷暴戾地灭掉秦朝的是项羽,拨乱反正、诛除凶暴、平定天下、终于登上帝位、取得成功的是汉家。五年之间,号令变更了三次,自从有人类以来,帝王受天命的变更,还不曾有这样急促的。
当初虞舜、夏禹兴起的时候,他们积累善行和功劳的时间长达几十年,百姓都受到他们恩德的润泽,他们代行君主的政事,还要受到上天的考验,然后才即位。商汤、周武称王是由契、后稷开始讲求仁政,实行德义,经历了十几代,到周武王时,竟然没有约定就有八百诸侯到孟津相会,他们还认为时机不到。从那时以后,才放逐了夏桀,杀了殷纣王。秦国自襄公时兴起,在文公、穆公时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到献公、孝公之后,逐渐侵占六国的土地。(经历了)一百多年以后,到了始皇帝才兼并了官吏贵族们。实行德治像虞、夏、汤、武那样,使用武力像秦国这样,才能成功,统一天下是如此艰难!
秦称帝之后,忧虑过去的战争所以不断,是由于有诸侯的缘故,因此,对功臣、宗室连一尺土地都没有分封,而且毁坏有名的城池,销毁刀箭,铲除各地的豪强势力,打算保持万世帝业的安定。然而帝王的功业,兴起于民间,天下英雄豪杰互相联合,讨伐暴秦,气势超过了三代。从前秦国的那些禁令,恰好用来资助贤能的人排除创业的患难而已。因此,发愤有为而成为天下的英雄,怎么能说没有封地便不能成为帝王呢?这就是上天把帝位传给所说的大圣吧!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大圣,谁能在这乱世承受天命建立帝业呢!
篇2:《秦楚之际月表》阅读答案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隳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选自司马迁《史记》)
8.下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号令三嬗 嬗:嬗变,变化。
B.德洽百姓 洽:融洽,浸润。
C.摄行政事 摄:代理,代职。
D.卒践帝祚 践:履行,实践。
9.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统一天下不易的一组是
①初作难,发于陈涉 ②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
③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 ④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⑤隳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10.下加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在文中对农民起义领袖陈涉,以及项羽的历史作用给予了积极评价。
B.文章第一段着重表明了汉朝得国之速,为自古以来所未有的观点。
C.秦得天下后,削减诸侯的兵力,减少他们的封地,以此求得国家的长治久安。
D.作者认为汉朝得天下,不完全是战功、智谋的人事之效,其中也是天意所赐。
1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3分)
(2)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3分)
参考答案:
8.D(践:登。)
9.B(①说的是陈涉;⑤秦称帝之后的事。)
10.C(不是“削减诸侯的兵力、减少他们的土地”,而是对功臣、宗室连一尺土地都没有分封。)
11.(6分)(1)秦国自襄公时兴起,在文公、穆公时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到献公、孝公之后,逐渐侵占六国的土地。(2)然而帝王的功业,兴起于民间,天下英雄豪杰互相联合,讨伐暴秦,气势超过了三代,从前秦国的那些禁令,恰好用来资助贤能的人替他们排除创业的患难而已。
篇3:秦楚之际月表原文及赏析
秦楚之际月表原文及赏析
原文: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注释:
秦:指秦二世胡亥。楚:指西楚霸王项羽。表:是《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它用表格的形式来表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史记》中的表一般为年表,因秦楚之际天下未定,变化很快,就采取按月记述,把当时发生的大事列为月表。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因司马迁曾任汉太史令,所以自称太史公。作难(nàn):作乱;造反。陈涉:名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人。他同吴广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虐戾(nüèlì):残暴,凶狠。项氏:这里指项羽。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和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
践:登上,踏上。祚(zuò):通“阼”,帝位。
三嬗:三次更替。指陈涉、项氏、汉高祖、嬗(shàn),通“禅”。更替,变迁。生民以来:谓有人类以来,即有史以来。斯:这,这样。亟(jí):急切,急速。也:用在句末,表示坚决的语气。
洽:融洽,悦服。摄行:代理。
汤:即商汤王,名履,放逐夏桀,建立商朝。武:即周武王,姓姬,名发,西伯姬昌之子。诛杀商纣(zhòu),建立周朝。契(xiè):帝喾之子。虞舜之臣,封于商,赐姓子氏,为商朝的始祖。后稷:虞舜时农官名。弃掌管其事,因亦称弃为后稷,为周朝的始祖。孟津,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县南,又名河阳渡。周武王伐纣,曾在这里会集八百诸侯。《书·武成》:“既戊午,师逾孟津。”放弑(shì):指商汤王放逐夏桀,周武王诛杀商纣,《孟子·梁惠王下》:“汤放桀,武王伐纣。”
襄公:秦襄公,周平王东迁时始列为诸侯。章:显著,显赫。文、缪(mù):秦文公、缪公,春秋时候秦国两个国君。缪,一作“穆”。献、孝:秦献公、孝公,战国时期秦国两个国君。蚕食:像蚕吃桑叶般慢慢地吞并。并:兼并。冠带之伦:高冠大带之辈,指六国诸侯。一说,比喻习于礼教的人民,别于夷狄而言。
彼:指虞、夏、商、周。此:指秦。
兵革不休以有诸侯:这是一个表示前果后因的句子,意即“所以兵革不休是因为有诸侯的缘故”。以,因。堕(huī):毁坏。销:溶化;锋:刀刃。镝(dí):箭头。维:同“惟”。度量,计算。
闾巷:里巷。合从(zòng):即“合纵”,谓联合各路军队。轶(yì):胜过。三代:谓夏、商、周三代。
乡:通“向”。从前。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为”后省宾语“之”(代贤者)。难,谓困难。耳,而已,罢了。无土不王:这里用的是一句古语。
“此乃……乎?”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是……吧?”疑问句。传(zhuàn):谓书籍记载。
“岂非……哉?”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反诘句。用否定表示肯定。
“非……孰能……者乎?”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谁能……的呢?”反诘句。
翻译:
太史公研读关于秦楚之际的记载,说:最早发难的是陈涉,残酷暴戾地灭掉秦朝的是项羽,拨乱反正、诛除凶暴、平定天下、终于登上帝位、取得成功的是汉家。五年之间,号令变更了三次,自从有人类以来,帝王受天命的变更,还不曾有这样急促的。
当初虞舜、夏禹兴起的时候,他们积累善行和功劳的时间长达几十年,百姓都受到他们恩德的`润泽,他们代行君主的政事,还要受到上天的考验,然后才即位。商汤、周武称王是由契、后稷开始讲求仁政,实行德义,经历了十几代,到周武王时,竟然没有约定就有八百诸侯到孟津相会,他们还认为时机不到。从那时以后,才放逐了夏桀,杀了殷纣王。秦国自襄公时兴起,在文公、穆公时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到献公、孝公之后,逐步侵占六国的土地。经历了一百多年以后,到了始皇帝才兼并了六国诸侯。实行德治像虞、夏、汤、武那样,使用武力像秦国这样,才能成功,统一天下是如此艰难!
秦称帝之后,忧虑过去的战争所以不断,是由于有诸侯的缘故,因此,对功臣、宗室连一尺土地都没有分封,而且毁坏有名的城池,销毁刀箭,铲除各地的豪强势力,打算保持万世帝业的安定。然而帝王的功业,兴起于民间,天下英雄豪杰互相联合,讨伐暴秦,气势超过了三代。从前秦国的那些禁令,恰好用来资助贤能的人排除创业的患难而已。因此,发奋有为而成为天下的英雄,怎么能说没有封地便不能成为帝王呢?这就是上天把帝位传给所说的大圣吧!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大圣,谁能在这乱世承受天命建立帝业呢!
赏析:
《秦楚之际月表》,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表。“表”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的一种史书体例,是以表格的形式表现某一时期的史事、人物的。秦楚之际是指秦二世在位时期和项羽统治时期。时间虽短,但事件变化多端,所以按月来记述,称为“月表”。本文是司马迁在《秦楚之际月表》前面所写的序言。这篇序言概括了秦楚之际政治形势的特点:即陈涉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而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时间内发生的。文章回顾了历史上一些帝王统一天下的艰难历程,分析了秦楚之际“号令三嬗”,而汉高祖终于称帝的原因,结论有独到之处。
篇4:秦楚之际月表的课本原文及解释
秦楚之际月表的课本原文及解释
秦楚之际月表(选自《史记》) ◇原文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①。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②!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③。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馀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④。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⑤。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⑥。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⑦。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⑧?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⑨?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注释 ①秦:指秦二世。楚:指项羽。表:《史记》五种体例之一,秦楚之际,天下未定,群雄逐鹿,参错变化,所以司马迁按月纪事。虐戾:残暴。践帝祚(zuò):登上帝位。
②嬗(shàn):同“禅”,更替,传递。亟(jí):急剧。
③洽:润泽。摄行:代理。考之于天:经过天意考验。
④契(xiè):商朝始祖,帝喾之子。期:约定。孟津:地名,在今河南孟县南一带,武王伐纣,曾在此会盟八百诸侯。放弑:指商汤放逐夏桀,周武伐纣。
⑤冠带之伦:戴冠束带之辈,指六国诸侯。
⑥镝(dí):箭头。锄:诛灭,除掉。
⑦闾巷:里巷,指民间。轶(yì):超过。三代:指夏、商、周。
⑧乡:同“向”,从前。愤发其所为天下雄:愤发是他之所以成为天下雄杰的原因。
⑨传:典籍,记载。
◇鉴赏 《史记》十表,决不是单纯的年代世系表,而是概括全书的精华。它们以表格这种最简明的形式,记叙某一时期的历史、人物,揭示出古今历史变化的规律,反映出作者对天命和历史发展的见解,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和认识意义。《秦楚之际月表》为十表之一,本文即是该表的序言,作者高度概括地表述了秦汉之间的'重大事件和朝代的更替,不仅展示出历史发展变化的特点,而且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客观规律,充分表现出司马迁卓越的历史观。在叙述秦末历史风云、揭示秦亡汉兴原因的过程中,文章一正一反、反复咏叹,如黄河之水百折萦绕,让人回味不尽。
◇妙评 前三段一正,后三段一反,而归功于汉,以四层咏叹。无限委蛇,如黄河之水,百折百回,究未尝著一实笔,使读者自得之,最为深妙。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五
篇5:《秦楼月》阅读题及答案
《秦楼月》阅读题及答案
秦楼月
向子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向子: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虏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
1、“子规”是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它具有“凄凉哀伤”的象征意味,请另写出两句含有该意象的诗句。(2分)
2、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2、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1分),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1分);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表现了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1分),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悲切之情(1分)。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1分)
篇6:文言文阅读秦楼月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秦楼月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秦楼月
向子諲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諲就生活在这个时期。②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生日。
(1)“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一句中“晓风残月”是移用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中的名句,但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试指出两首词中“晓风残月”表现的不同的情感内涵。(4分)
(2)试从抒情手法使用的角度赏析词的上片。(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柳永《雨霖铃》中表现的是离别的愁苦(2分),而本词中表现的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故国之思(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2)【答案】“故园目断伤心切”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却不可见的悲伤痛苦之情;(2分)“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表达了诗人满腹的惆怅和悠远的悲伤。(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篇7:楚子阅读答案
楚子(楚成王)将围宋,使子文(楚前任令尹)治兵于睽①,终朝(zhāo)而毕,不戮一人。子玉(楚现任令尹)复治兵于蒍②,终日而毕,鞭七人,贯③三人耳。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蒍贾④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
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zhěn)⑤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在乎是矣。狐偃⑥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搜(sōu,举行搜礼阅兵)于被庐⑦,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縠(xh)可。臣亟(q,屡次)闻其言矣,说礼、乐而尚《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苟林父御戎,魏犨(chōu)为右。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彰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通恭)。于是乎大搜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⑧之教也。
【注释】①睽(ku):楚地,今地不详。②蒍(wěi):楚地,今地不详。③贯:用箭贯穿。④蒍贾:字伯赢,孙叔敖之父。⑤先轸:晋国名将。⑥狐偃:晋国大夫,字子犯。⑦被庐:晋地,今地不详。⑧文:晋侯,即晋文公重耳。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靖诸内而败诸外诸:兼词,之于
B.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昏:通婚,联姻
C.及使郤縠将中率将:统率
D.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易:容易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之传政于子玉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举以败国,将何贺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晋侯始入而教其民其孰能讥之乎
D.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丹不忍以己之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玉治军严厉,好用刑罚。蒍贾认为子玉将会给楚国带来危害,子文举荐子玉担任楚国的令尹是一个错误。
B.楚成王与诸侯率军包围了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军不直接救宋,而首先讨伐曹、卫,最终解了宋国之围。
C.晋国为了解救宋国,做了许多准备工作,训练军队,选拔将领。赵衰推荐了郤縠,因为他多次听郤縠说过礼、乐方面的事情,说明他精通《诗》《书》,这是成功的根本保证。
D.晋文公接受了子犯的建议,很重视对百姓进行义信礼的教育,解救宋国,取得霸权,这就是晋文公对百姓施行教化的结果。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4分)
(2)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在乎是矣。(4分)
(3)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彰其用。(4分)
篇8:楚子阅读答案
10.D(易:交易,交换。)
11.A(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句末语气词,代词,哪里;C.代词,他的/语气词.难道;D.连词,表目的/连词,表原因,因为。)
12.C(因为他多次听郤縠说过礼、乐方面的事情,说明他精通《诗》《书》错。)
13.(1)超过三百辆战车,他就不能把这支军队带回到国内。假如他能回来我再祝贺,有什么迟后的呢?(乘苟各1分,何贺之有1分,句意1分。)
(2)报答恩施,拯救危难,取得威名,确立霸业,就在于这次行动啊。(报患是各1分,句意1分。)
(3)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信用。没有显示出他们的可用。(知信彰各1分,句意1分。)
篇9:《秦楼月芳菲歇》阅读题及答案
《秦楼月芳菲歇》阅读题及答案
秦楼月
向子諲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諲就生活在这个时期。②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生日。
1.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故园目断伤心切”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却不可见的悲伤痛苦之情。
B.“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是借景抒情,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表达了诗人满腹的惆怅和悠远的悲伤。
C.子规啼血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山甫《闻子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此处为引用。
D.起首“芳菲歇”三字,写春光消逝景象,词人吟咏节序变化。意在抒发伤春伤别情怀。
2.“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一句中“晓风残月”是移用柳永词中的名句,但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试指出两首词中“晓风残月”表现的不同情感内涵并对向词情感加以鉴赏。(7分)
参考答案
1.CE 【解析】C 为化用,E词人吟咏节序,并非抒发一般的伤春伤别情怀。
2.答案示例:柳词表现离别愁苦,向词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故国之思。(3分)起句写春光消逝景象是为体现词人心间的“故园目断伤心切”。(1分)“故园”虽可作家乡解,但这里指失去的国土。词人登高遥望故国,悲伤溢于言表,直抒胸臆。(1分)而后词人笔锋一转,不言情而转写景,以景结情,恰到好处地传达出词人悠远的惆怅。(2分)
篇10:秦恶楚善齐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秦恶楚善齐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秦恶楚善齐
[明]刘基
秦恶楚而善于齐。王翦①帅师伐楚。
田璆谓齐王曰:“盍②救诸?”齐王曰:“秦王与吾交善而救楚,是绝秦也。”邹克曰:“楚非秦敌也,必亡,不如起师以助秦,犹可以为德,而固其交。”
田璆曰:“不然。秦,虎狼也,天下之强国六,秦已取其四,所存者齐与楚耳。譬如摘果,先近而后远,其所未取者,力未至也,其能终留之乎?今秦岂诚恶楚而爱齐也?齐、楚若合,犹足以敌秦。以地言之,则楚近而齐远,远交而近攻,秦之宿③计也。故将伐楚先善齐以绝其援,然后专其力于楚。楚亡,齐其能独存乎?谚有之曰:攒④矢而折之,不若分而折之之易也。此秦之已效计也。楚国朝亡,齐必夕亡。”
秦果灭楚,而遂伐齐,灭之。
(选自《郁离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3月版,有改动)
[注释]①王翦(jiǎn):秦国著名将领。后文的田璆(qiú)、邹克都是齐国大臣。②盍:为什么不。③宿:一向。④攒:聚集。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秦恶楚而善于齐( ▲ ) (2)是绝秦也( ▲ )
(3)不然( ▲ ) (4)楚国朝亡( ▲ )
10.用“/”给下列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故 将 伐 楚 先 善 齐 以 绝 其 援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齐、楚若合,犹足以敌秦。(2分)
(2)楚亡,齐其能独存乎?(2分)
12.秦国最终灭了楚国和齐国,这充分说明了文中 ▲ (人名)的 ▲ 主张是正确的。(2分)
参考答案
9.(4分)(1)交好,与……友好 (2)断绝 (3)这样 (4)早上(每空1分)
10.(2分)故 将 伐 楚/先 善 齐/以 绝 其 援(每处1分)
11.(4分)(1)齐国楚国如果联合,还足够来抵挡秦国。(2)楚国灭亡,齐国难道能独自幸存吗?(每小句1分)
12.(2分)田璆 联合楚国对付秦国(救楚国)(每空1分)
参考译文
秦国很忌惮楚国与齐国友好,王翦统帅军队讨伐楚国。
田璆对齐王说:“为什么不去解救他呢?”齐王说:“秦王和我交情很好却救楚国,这会导致与秦国关系断绝的.。”邹克说:“楚国不是秦国的对手啊,一定会灭亡,不如派军队来帮助秦国,这样可以让他感恩,从而巩固关系。”
田璆说:“不是这么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天下的强国有六个,秦国已经夺取了四个,剩下来的只有齐国和楚国了。就像摘果子一样,先摘近的后摘远的,他之所以没有夺取的原因是力量还没有达到,难道远的果子能最终获得保存么?现在秦国哪里是厌恶楚国而喜欢齐国呢?齐、楚要是联合,还可以抵御秦国。以地理位置来说,楚国近而齐国远,远交而近攻,是秦国一向采用的计谋啊。因此想征伐楚国,先善待齐国,来断绝他的支援,然后专注力量对付楚国。楚国灭亡,齐国难道能独自生存么?谚语说:聚拢箭杆来折断它,不如分开折断容易啊。这就是秦国已经得到成效的计谋啊。楚国早上灭亡,齐国就会晚上灭亡。”
秦国果然灭亡了楚国,于是就讨伐齐国灭亡了他。
★ 文征明简介
★ 读陈胜传
★ 《河渠书》测试题
★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登广武古战场怀古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的意思,登广武古

【《秦楚之际月表》阅读答案(共10篇)】相关文章:
津城地铁批复2022-06-26
王何必曰利知识点总结2023-11-23
《王何必曰利》说课稿教案2022-08-08
《王何必曰利》(高二选修教案设计)2022-05-06
选修语文《河渠书》教案2023-12-04
《孟子·告子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2-08-23
驳《六国论》优秀作文2022-10-14
给妹妹的中秋节祝福句子2023-06-23
个人工作背景介绍范文2022-12-18
王昌龄的送别诗202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