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阅读答案

时间:2023-09-03 08:15:37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夏 阅读答案(精选12篇)由网友“暴雨淋湿小狗”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夏 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夏 阅读答案

篇1:夏 阅读答案

①夏天到了。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和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④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选自梁衡散文集《复感与秋思》,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夏”有哪些特点?(2分)

2.作者描写景物用词贴切,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的一艘艘舰船。

3.文中说,“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

4.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耍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5.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文段,说说该文段与《夏》一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

夏夜

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晴。

篇2:夏 阅读答案

1、(2分)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2、(2分)“扑打”写出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描写麦浪翻滚的动态情景,准确生动。(意思相近即可)

3、(2分)夏天的农民是忙碌而辛劳的。他们既要忙于收割,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所以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意思相近即可)

4、(3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棉苗、高粱、玉米、瓜秧“旺盛的活力”,表现出夏天蓬勃的生机。(2分)(后一问意思相近即可)

5、(3分)《夏》文作者借“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意在赞美在夏天辛勤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劳动人民;(2分)《夏夜》则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作者对宁静且充满活力的夏夜的喜爱与赞美之情。(1分)(意思相近即可)

篇3:《夏》阅读答案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则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一句中“主宰”的含义是         。(2分)

2.将选文中第三段画线句中的“挑、举着、匍匐前进”三个词语分别换成“长、像、慢慢生长”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分)

3.历代文人多写春花秋月,而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2分)

4.结合选文中夏天的特点,联系自己的人生历程,你受到了什么启示?(2分)

篇4:《夏》阅读答案

1.充满

2.“挑、举着、匍匐前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对象更加形象生动的效果,换了就没有这么好的表达效果了。

3.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②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4.人生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好好学习,努力拼搏,充实自我,只有把握这个黄金季节付出了才有“收获”。

篇5:《夏感》阅读答案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进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阅读题:

1、作者为什么说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不超过25字)(2分)

2、简要回答选文第(2)节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2分)

3、作者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真正目的是什么?(2分)

篇6:《夏感》阅读答案

1、(2分)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或:麦子刚收,田间其它作物正充满旺盛活力)(意思正确且符合要求即可)

2、(2分)①夏收;②田间管理(或:①从白天到夜里,人们的神经都不能松弛。②在整个夏天里,人们不但忙夏收,还要忙着管理秋收作物。)(每答对一方面得1分,意思正确即可)

3、(2分)赞美夏季是为了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意思正确即可)

篇7:夏阅读练习及答案

夏阅读练习及答案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1.写夏天,作者为什么要写到春色和秋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章中曾有“他们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这样的话,上面的语段中也有表达差不多意思的句子,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加粗的句子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最后一句“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以“夏”或者“冬”为话题,再造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用“春色”和“秋色”来烘托夏天独有的“金黄”,从而写出了夏天色彩方面的特点。

2.“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3.“收获之已有”指“麦子刚刚割过”,“希望还未尽”指“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等还在生长”。

4.指庄稼等向着秋天这个终点冲击,趋向成熟。

5.“略”。

篇8:《夏感》阅读答案

9.①比喻,视觉,草木丰茂; ②拟人,听觉,烦人的蝉鸣;

③比喻,触觉,视觉,炎热,丰收; ④拟人,视觉,触觉,嗅觉,希望。

10.如嫩竹;如红叶。

11.因为夏天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成熟的正在丰收,未成熟的正在蓬勃生长。

12.连用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夏收的紧张。“听听”“看看”是动词的叠用,突出农民对天气变化的密切关注。

13.这样写有衬托作用,用文人笔下的春花秋月衬托浸满苦涩汗水的夏季,用文人的闲情逸致衬托农民劳动的紧张。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紧张、热烈的旋律的赞美之情。

篇9:《夏感》阅读答案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b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c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d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②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是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____________,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___________,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种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在地上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③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了一口气了,又得赶紧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④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着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9.第①段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从不同的感官角度生动地描写了夏天的磅礴气势。请根据本段内容分析后填空。

(1)a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手法,从___________角度写出了夏天_______________。

(2)b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手法,从___________角度写出了夏天_______________。

(3)c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手法,从______、______的角度写出夏天______的气候和______的景象。

(4)d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手法,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等多个角度写出夏天给人们的______。

10.在第②段的横线上填上一个精短的比喻,与前一个比喻一起更充分地描绘春、秋的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②段为什么说夏天“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③段加粗的四个“快”字和两个叠词“听听”“看看”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④段写历代文人对“春花秋月”的赞美起何作用?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0:夏梅说阅读答案

夏梅说

(明)钟惺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为朱夏①,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況叶乎!梅至叶,而过时久矣。

廷尉董崇相②,官南都③,在告④,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为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赴热者也。茍真为热之所在,而有所必辨焉。此咏夏梅意也。

【注释】①朱夏:《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故称夏季为“朱夏”。②“廷尉董崇相”:董崇相,名应举,福建人,时任南京大理寺丞,故沿古称谓这廷尉。廷尉,汉时为九卿之一,掌刑狱。③南都: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南都。④在告:古代官员在家休假。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 候:气候

B.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 终:凋谢

C.属同志者和焉 和:和诗

D. 而有所必辨焉 辨:分辩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与例句中加点的“焉”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犹且从师而问焉。 D.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四五月,累累其实 B.花实俱往,时为朱夏,叶干相守。

C.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 D.梅至叶,而过时久矣。

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2)舍叶无所为夏梅也。

(3)茍真为热之所在,而有所必辨焉。

5.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讽喻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参考答案】

1.A(候:时刻,时节)

2.C(A兼词,“于之”,译为“在这里”“在那里”;B用于句末的语气助词;C代词,他;D疑问代词,“哪里”)

3.B(A“其实”此指“它的果实”,今义为副词,表实际情况,含转折意;B“相守”均指“相互依偎依靠”;C“同志”此指“志同道合之人”,今义多用于称呼;D“过时”此特指“过了开花期”,今义指“过了规定的时期”)

4.翻译句子:

(1)所以一般人欣赏梅,歌咏梅,从来没有在它不开花的时候。

(2)没有梅叶,那也就不成其为夏梅了。

(3)即便他目前是处在非常冷的时间和地位,也一定要分辨清楚。

5.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讽喻了当时为求名利而趋炎附势的社会现象。

附参考译文:

梅花的冷(冷天开放,冰清冷艳),是人们容易知道的事情,然而它也有非常热(花热闹,人热闹)的时候。冬春之际,冰雪之中,梅花开得繁多而又灿烂鲜明,雅人俗人纷纷抢着去欣赏,这就是它非常热闹的时候了。三四五月时,梅子结实繁多而串联,和风吹,甘霖降,这时候的梅开始冷了。当花朵凋零,梅子熟谢时,时间已经进入了炎炎的夏日,只剩树叶与树干相依相守,和烈日相互对抗,而这时的梅真是非常冷了。所以一般人欣赏梅,歌咏梅,从来没有在它不开花的时候。唐代诗人张谓的诗《官舍早梅》里头所歌咏的梅,是花快要凋谢,而梅子才刚要生出来的.时候。(这诗)歌咏梅而能涉及到梅子,已经是很难了,何况是梅叶呢!梅树到了叶子茂盛时,已经过了开花期很久了。

董崇相廷尉,在南京当官,目前正在休假。他写了首《夏梅诗》,才开始在诗歌里涉及到叶子。为什么呢?没有梅叶,那也就不成其为夏梅了。我替梅感念这份情谊,就吩咐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写诗唱和,并画一幅图画来送给他。

这世间本来就有处在非常受冷落的时间和地位,名利大权却握在手里的人,奸巧的人(知道这点)会利用机会去亲近他们,既能够得到实际的名利,又不会有趋炎附势的讥讽,这些奸巧的人就像是在冬春之际,冰雪之中跑去欣赏梅花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趋炎附势的人。假如真是“热”(权势)所在的地方,即便他目前是处在非常冷的时间和地位,也一定要分辨清楚,这就是我歌咏夏梅的真正意思哪!

篇11:夏梅说阅读答案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侯。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①,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意也。

2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人们在冬季争相赏梅是因为仰慕梅花傲霜斗雪的风骨。

B.作者写盛夏时节,梅树“花实俱往”,更显出梅花不与群芳争艳的孤傲。

C.从文章内容推断,张谓《官舍早梅》诗中所描写的应是仲春时节的梅花。

D.作者为了表达对董崇相的情谊,请朋友作诗唱和,并画夏梅图赠送给他。

25.文章第一段中:“极热”指的是___________,“冷极”指的是______________。(2分)

26.对“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世间原本有些人,固然身处寒冷的时节,偏远的地方,但把名利和权势也带到了那里。

B.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名利和权势仍在手里。

C. 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倍受冷落,而表面上仍然掌握着实际的权力。

D. 这世间有些人,原本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又重新获得了名利和权势。

27.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巧者”意为____________,他们的“巧”表现在__________。(3分)

28.这是一篇讽喻文章,请对本文的写作思路作简要评析。(4分)

参考答案:

24.C

25.梅繁花粲粲、雅俗争赴的热闹;梅花实俱往、无人问津的冷清。

26.B

27.既趋炎附势又投机取巧的人;趁着拥有名利权势的人貌似受冷落的时候趋附示好。

28.本文谈梅论世、托物寓意,借人对梅的态度类比人对人的态度,从时令气候的冷热、赏梅咏梅的冷热,谈到人情世态的冷热,以此表达对趋炎附势的虚伪之徒的批判,构思新颖巧妙,耐人寻味。

篇12:《夏之雨》阅读答案

《夏之雨》阅读答案「推荐」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才能逐渐提高。

夏之雨

蒸沤的热浪,堆叠着、郁积看。潺潺的汗珠涌动着、翻滚着。粘答答的肌肤挣不脱薄衫的依附,雨,成了人间的渴盼与最爱。

一半的天。蓝得不带一丝犹疑,另一边的天际,却是尘烟滚滚,黑云片片,黑浓的云迅即卷漫开来扑腾跌宕、漫漫溢溢。镶着金边,绣着蕾丝,只展现上苍诡谲的骤风,氤氲一场开地神奇。

乍然的雷闪里,雨,如根根银箭,带着雪亮的镞矢,疾射而下,狂暴猛戾地射向每一个角落。似乎,要把上苍的怒意倾泻净尽,似乎,要将人间的忿懑恣肆填平。于是,奔腾在柏油路面上,驰骋在朵朵伞花上。激进的弦箭,弹射在一洼洼的水痕里,带着一朵朵半圆的气泡,奔向滔滔的街头。

荷,擎着碧翠伞盖,迎一场雨的婚礼。蛙,在荷畔鼓掌欢呼,呱呱地鸣叫,仿佛催唤着易害羞的荷,快快在短促的夏雨中,展露生命精华。

雨停歇,荷香幽远,浸浸漫漫笼罩着一方水塘。盛妆的荷犹缀着浑圆的雨珠。天边的虹折射在雨珠上,幻化出不可思议的宁谧、沁凉。

似乎,尘世里,唯有荷花的地方,才有清凉!

仿佛,夏之雨,只为迎娶荷而倾落!

雨骤然落,乍然歇。如梦般,掀起人的希望。却又在乍然休止后,重新点燃夏的火炬。于是,希望、失望;兴奋、咒诅交替里,雨来了又去,人,在雨的戏弄中,无奈地苍老,消沉!

枝折花倾、窗破瓦掀。上苍以它的威猛、酷戾回报众生的贪得无厌。上苍以它的冷峻、残苛晓谕世人,四时有定,强求不得。

风,只在心静、身静时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风,只在无所欲、无所求时,才弥漫周身!浮泛的人生,遍布的枷锁,妄求夏之风,如何可得?

夏,热热烈烈地来,却也在西风的吹拂下,凄凄凉凉地去,留下的是孤寂的心,萧索的情,以及一声声无可奈何的叹惋:

叹惋人世仓猝无常,叹惋红颜成白发!

不曾去思索,不曾去回顾,,又沉湎在浪涌处,只浮泛在浪花里,一年年,红的是凤凰花,白的是少年头!

夏,年年来,年年去,而红尘依旧,炎凉依旧,而这人生,却再也不能重新走过。

23.文章第1自然段主要是写盛夏的 以及对雨的 。

24.文章第2自然段主要描绘天空的奇特景象,这预示着什么?

25.文章第3自然段中加点词在句中好在哪里? 试作评析:

银箭:

疾射:

26.文中第3自然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27.雨后的景象是怎样的?(用文中句子回答)

28.本文通过描写夏之雨,表达了怎样的感悟?

29.文章按 、 、 的景象加以描写,最后抒发了对夏的感受,对人生的`感悟,做到了景与情的交融。

阅读答案

23、炎热、渴盼

24、雨的到来

25、银箭,形象生动的描写了雨的形态,写出它闪亮、快速的特点;疾射,生动形象地写出雨的急、快。

26、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夏雨来的急,大

27、荷香幽远,浸浸漫漫笼罩着一方水塘。盛妆的荷犹缀着浑圆的雨珠。天边的虹折射在雨珠上,幻化出不可思议的宁谧、沁凉。

28、借夏雨的来去匆匆感叹人生的易逝,暗示我们要珍惜每一寸光阴,心里要少装一些物欲的要求,这样才能享受诗意的人生。

29、雨前、雨中、雨后

课文《纸团疑云》教学设计

苦夏阅读答案

抒情散文阅读:苦夏

《逃跑》阅读答案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扬州个园阅读答案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夏天的谜语及答案

《夏之雨》风信子阅读答案

考研历史学考点西周政治制度

夏 阅读答案
《夏 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夏 阅读答案(精选12篇)】相关文章:

一个小纸团作文2023-10-31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2023-03-02

读《夏山学校》心得体会2022-11-05

三峡的阅读及答案2022-04-30

关于夏山学校读书笔记2023-09-13

七年级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2022-05-07

初中作文夏2023-08-06

奔跑的母亲读后感2023-05-13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2023-06-25

巴金《重进罗马的精神》的阅读练习题与答案20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