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性比较与高中化学多知识模块衔接的论文(精选10篇)由网友“书灵说”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金属性比较与高中化学多知识模块衔接的论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金属性比较与高中化学多知识模块衔接的论文
金属性比较与高中化学多知识模块衔接的论文
摘要:元素的金属性比较与高中化学多章节、多知识模块存在着有机衔接,也就是说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利用多个规律进行。本文将高中化学适用于比较元素金属性的方法进行归纳。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金属性的比较;多知识模块;衔接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直接或间接涉及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内容在平时习题中或高考试卷中经常以不同形式呈现。如何准确地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如何有效利用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比较进行解题,往往是此类习题结题的关键。通过高中化学的学习,我们发现元素的金属性比较与高中化学多章节、多知识模块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有机衔接,也就是说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利用多个规律进行。本文将高中化学适用于比较元素金属性的方法进行归纳,做到金属性的比较与高中化学多知识模块进行有机衔接。
一、金属性的比较与金属活动顺序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率内容的衔接
灵活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口诀(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是最基本的比较方法,按活动顺序表的顺序金属的金属性由强到弱。但要注意,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的活泼性顺序是指金属与酸(或水)反应的能力,不是绝对的,不是适用于金属与任何溶液的反应(如碱),比如在NaOH等碱溶液中,Al要比Mg等金属活泼。由结构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我们明确了原子结构及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从而确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结合此变化规律就不难进行金属性的比较了。如:(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其对应的.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金属性:Na>Mg>Al。(2)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原子的半径逐渐增大,原子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其对应的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金属性:Li 二、金属性的比较与阳离子氧化性的衔接 金属性与阳离子氧化性的关系直接体现了粒子得失电子能力的互逆性。也就是说得电子能力强的阳离子所对应金属原子的金属性(失电子能力)肯定弱;反之,阳离子的氧化性(得电子)越弱,金属单质的金属性(失电子能力)越强。如:氧化性:Cu2+>Zn2+,还原性:Zn>Cu。此种方法经常应用于判断置换反应是否能发生的问题。 三、金属性的比较与客观实验事实的衔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很多规律及结论往往可以通过实验事实来得出结论,并形成规律,如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就可以通过一些客观实验事实为依据。 1.通过金属与水反应的条件或剧烈程度判断 从反应条件看,能与冷水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如钠、钾)强于不能与冷水反应但能与热水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如镁)又强于不能与热水反应但能与水蒸气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如铁)还强于与水蒸气也不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如铜、汞等)。从反应剧烈程度看,金属与水反应越剧烈,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如实验中,钠与冷水能较快较剧烈的反应(浮、熔、游、响),小块钾与冷水能快速反应,发生轻微爆炸,金属铷与水发生剧烈爆炸爆炸,炸碎发生装置玻璃水槽(安全起见,以视频为证),即金属性:Rb>K>Na。 2.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或剧烈程度判断 从反应条件来看,能与非氧化性酸(盐酸、稀硫酸等)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强于不能与非氧化性酸(H+)反应但能与氧化性酸反应的金属;仅能与氧化性酸(浓H2SO4、HNO3)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强于不能与氧化性酸反应但你能与腐蚀性酸(王水)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如: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H前面的Zn、Fe、Al等能与非氧化性酸(盐酸、稀硫酸)等反应;但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H后面的Cu、Ag等不能与非氧化性酸盐酸、稀硫酸等发生反应,只能在一定条件下与氧化性酸(浓H2SO4、HNO3)发生反应;对于更不活泼的金属Au、Pt等既不能与非氧化性酸反应也不能与氧化性酸发生反应,只能与王水这样腐蚀性酸发生反应。比如,在高中讲解硝酸性质时,我们常常使用匈牙利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乔治德海韦西智藏金牌这个典故作为引课――为躲避纳粹士兵的搜查,乔治德海韦西在波尔实验室用王水(体积HNO3:HCl=1:3)帮助德国化学家詹姆斯弗兰克、马克思劳厄将他们的诺贝尔金牌成功藏匿起来,由于金属金十分不活泼,很难用其他酸或者试剂将金溶解。乔治德海韦西为两位德国化学家反对纳粹的态度助威,最终金牌安静的躲在了王水中,安全的躲过了搜查。此典故直接说明了金是一种很不活泼的金属,与真金不怕火炼这句谚语完全吻合。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反应剧烈程度来看,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则金属的金属性越强。 3.通过置换反应现象判断 通过一些置换反应的现象我们可以判断出涉及元素金属性的强弱,相当于从氧化还原的规律说明(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如将铁钉插入到蓝色硫酸铜溶液中,我们会发现溶液颜色变浅(蓝色逐渐变绿),铁钉表面有红色金属铜析出,也就证明了铁能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从而得出铁的金属性强于铜的结论。但我们如果将银针插入到蓝色硫酸铜溶液中,我们会发现溶液颜色始终是蓝色,银针表面没有任何变化,证明了银不能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从而得出银的金属性弱于铜的结论。综上,以实验为依据,得出金属性:Fe>Cu>Ag。 四、金属性的比较与金属对应的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的有机衔接在元素周期律中,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金属性越强。通过客观事实和知识的积累,我们掌握了常见一些碱的碱性情况,LiOH 五、金属性的比较与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原理的有机衔接 依据原电池原理,当两种金属和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时,负极金属失电子是电子流出的电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人的极。相对于该电解质溶液,活泼性强的金属做负极,活泼性差的金属做正极,也就是说,通过原电池的构造可判断金属性:负极>正极。如我们研究基本原电池(Fe-Cu-HCl溶液原电池)时,会发现,Cu电极表面不断产生气泡,Fe电极不断溶解,根据电子的转移原理,Fe电极作为该原电池引发的一级(负极),由此,判断出金属性:Fe>Cu。再比如,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原电池原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一些问题。(1)怎样能避免常年行驶在海洋中轮船腐蚀的问题?由于船体本身是钢架结构,在海水中可构成无数个原电池,如果不避免,船体的腐蚀速度会很快的,造成极大的损失和危害。此时,引导学生向原电池原理方向思考,去避免船体本身做负极、让船体做正极,学生自然会想到在船体上接出活泼性强于铁的材料(Zn等),将船体保护起来。(2)怎样避免水库翻板坝闸门(含铁)的快速腐蚀?学生也可同样利用原电池原理及元素金属性强弱原理便可解决这一生产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闸门上连接活泼性强(强于铁)的金属,使含铁闸门作为正极被保护起来,便可做到耐腐蚀。以上两个例子,既是金属性的比较与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原理的有机衔接,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金属性的比较与电解原理的有机衔接 在电解池中,先得到电子的金属阳离子对应的金属单质的金属性弱。如,电解过程中阳离子的放电顺序为:Ag+>Hg2+>Cu2+>Zn2+(氧化性),而元素金属性与之相反,既金属性:Ag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能力培养的衔接篇2: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能力培养的衔接
作者/刘有强
【摘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是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着力点。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更是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点之一,予以关注。本文从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注重能力培养,使学生以后更加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将来能够终身不断的持续发展,更好适应社会的变化。
【关键词】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和探究;能力;衔接
接受教育是每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途径,而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看培育出来的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化过程中能否可持续性发展。在提倡普及高中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学习的水平更显重要。在高中,由于学科多,内容广,不可能有时间反反复复地讲解。导致刚进高中的学生不适应高中快节奏的教学方法,从而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为了让学生将来在高中能够更好的学习,我们初中教师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怎样通过教学改革,使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能力培养得到很好的衔接?
教育的出路在改革,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教育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2]怎样通过教学改革达到学生学会学习?本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能力上去了,学生学习的水平也就上去了,学生就会更加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更好适应社会的变化。
1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
20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就将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重点之一。
提出问题就是向常识挑战,它是刺激人脑积极向上的有效方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因而提出问题对创造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注重的是传授知识,培养的是求同思维和习惯思维。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缺乏创造性,造成思维途径狭窄呆板。而创新思维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高度发展与和谐的产物,是创造力的核心,而提出问题是判断思维是否 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我经常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提出几个“为什么”?并且把提问做为评价学生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如在讲化合价时,一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化合价为整数,那么Fe3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是分数?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一位同学提出既然CO2能溶于水中,且CO2能与水反应生成H2CO3 ,为什么下雨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没有全部溶与水中?……通过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经常有学生提出我意想不到的问题!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 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其中,教师的指导是前提,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主体。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不仅要学生“学会”更重要是要学生“会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如果不“会学”就无法适应高中繁重的学习;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
在高中或大学,全靠教师讲解已不大可能,因而我们在初中就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比较多,但由于初中生水平有限,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同时,要给以适当的提示和引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另要适当选取材料,不能太深,否则学生无法完成而影响学生的情绪。课堂上我是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给出学生自学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约五分钟)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约十五分钟) 接下来检测学生自学效果,从中发现学生在自学当中没有学懂的疑难问题(约十分钟) 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合作的内容是检测时发现的问题、合作的方式是学生小组讨论(约十分钟)
最后讲评、总结(约五分钟)
在上一学年的教学中,初中教材总共34个课题,我选了13个课题进行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审题能力和阅读能力明显提高。()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就强调化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化学教学中应明确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使初中化学教育能为提高学生的素质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初中各类型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增加学生分组实验的次数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做实验,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将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许多学校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除了开设课本规定的学生实验之外,很少进行其他实验,使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很少,这也是当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普遍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初中化学教师应为学生增加一些分组实验。如在学燃烧与灭火的新课时,我把演示实验7-1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取得了很好效果。
3.2多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来
演示实验的主要特点是课堂上主要由教师操作的实验。它的作用是将一些抽象的初中化学概念和规律,通过实验能较生动形象地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还能将教师的思维方法、操作技能以及科学的作风形象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深刻地感染,学到更多的内容。但对一些难度不是较大的演示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帮忙完成,甚至可以完全让学生操作,教师只在旁边稍加引导和监管。在学生操作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以解决。总之,课堂演示实验,教师都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不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对化学实验都有兴趣,这是全面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根本保证。
3.3增加有趣或有实用意义的课外实验
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在课本所介绍的课外实验之外,可以加外给学生介绍一些课外实验,主要是从中学生好奇心理较强的特点出发,介绍一些现象有趣的课外实验。类似这样有趣的实验学生都很乐意动手去实践。如在讲完燃烧与灭火时,我增加了两个有趣实验:一是烧不烂的手帕;二是用玻璃棒点燃酒精灯。又如在讲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增加了一个鸡蛋进入汽水瓶的魔术表演。教师多给学生介绍有趣或实用性强的课外实验,学生会觉得学有所用。积极动手实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3.4开展课外制作比赛
在学习了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完成课外实验制作,这既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创造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让学生进行课外制作比赛,如比赛制作水的净化器、彩蛋、制取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发生装置等,并从中评出最优秀的制作加以表彰。
总之,要使初中学生能很好的适用高中化学的学习,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满堂灌”,“题海战”等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培养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授人以渔”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学生可持续学习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蔡林森著。《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嘉毅 李孔文 《儿童本位的能力培养》 课程 教材 教法(增刊) 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3:谈高中化学知识的生活化论文
谈高中化学知识的生活化论文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高中化学是高考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将会直接决定高考成绩的好坏,为了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化学知识水平,就需要注重高中化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将课堂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够加深自己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提高自身的化学素养,为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堂内容的生活化
在进行高中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由于许多化学公式、化学概念显得枯燥与单调,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而高中化学课堂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此时就需要高中学生尝试借助课堂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来有效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加深他们对高中化学概念、化学公式的了解和掌握,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铁的氧化与还原》这部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搜集一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现象。如将苹果切开,放置一段时间后苹果的切面会呈现出红棕色,此时学生就可以探究为什么切开后的苹果放置一段时间会变颜色呢?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来对其进行相互探究和交流,并对可能的诱发因素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在教师的辅导下就可以非常清楚的掌握其所发生的化学原理。切开苹果后,由于外皮保护不复存在,将会导致果瓤中的铁元素直接与空气中的氧发接触并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将铁元素氧化成红棕色Fe2O3,这就是苹果切开后放置一段时间变为红棕色的原因。因此,课堂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既能够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个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进行思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实验的生活化
实验是高中化学课堂学习中比较常见的`学习方式,通过开展课堂实验的生活化,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种化学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使学生更好的体验和感受各种化学现象,在提高学生化学逻辑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对课堂化学知识的掌握,并将其更好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通常情况下,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课堂实验的生活化给予高度的重视,并结合生活化特点来对实验学习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身边化学现象的辨识。例如,学生还可以从生活中收集一些材料来进行简易电池的自制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通过课堂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化学问题和学习,既能够实现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有效拓展,又能够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化学实践应用能力。
三、课外实践活动的生活化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注重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因此高中学生在进行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自身生产、生活实践意识的培养,从而有效激发自身参与化学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并能够对与高中化学相关的生活问题作出科学、合理、正确的判断。因此作为高中学生,要对课外实践活动的生活化给予重视,由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实现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延伸与升华。此外,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生活化过程中,要尽可能的结合教材内容来开展,从个更好的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例如,在对离子反应相关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关交流与讨论后,学生可以掌握水壶中水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加热条件下Ca2+、Mg2+、HCO3-发生化学反应后得到CaCO3、Mg(OH)2所致,随后在通过如何除去水垢的课外实践活动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酸碱中和的原理,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生活化,既能够使学生学会如何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养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良好习惯。
四、课外作业的生活化
通常情况下,课外作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在进行高中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对课外作业给予重视,并将作业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最好不要把作业内容简单的局限于教科书范围内,要尽可能满足课外作业的生活化要求,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同时,高中学生还需要意识到化学课外作业所具备的纽带作用,其既能够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而且还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学生可以在课后开展重金属回收调查作业,在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既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卫生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综上所述,新课改明确提出要注重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因此高中学生在进行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自身生产、生活实践意识的培养,从而有效激发自身参与化学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并能够对与高中化学相关的生活问题作出科学、合理、正确的判断。作为高中学生,在进行高中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课堂内容的生活化、课堂实验的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的生活化、课外作业的生活化,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篇4:教育改革与古代文学衔接论文
教育改革与古代文学衔接论文
前言:
古代文学是人类在历史变迁中精神、思想的文字表达,既可以体现历史状态下人们的生活、情感、愿望,又可以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文学作品对后世人类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为后世社会发展提供参考,深度挖掘古代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一、古代文学作品为教育改革提供支持的依据
(一)针对思想教育展开
古代文学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在进行人物设定、环境描写、故事陈述等过程中都会蕴含作者内在生活态度,寄个人主观情感于作品内容,以期与读者达成共鸣,从而解脱自己或警示世人,由此可见古代文学不可能脱离思想而单独存在,即使作品文字中没有明显的思想论述,通过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品脉络也能发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1]。例如吴承恩《西游记》,从表面看是一部讲述师徒四人历经艰辛西天取经的故事,可通过与明朝中期历史背景相结合,可以看出作者对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现象的不满和反抗,但被迫屈服于封建礼教思想的无奈,作者试图通过虚构的故事暗示社会,警示世人。而教育改革注重素质教育,其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由此可见思想教育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古代文学为教育改革思想教育提供支持。
(二)涉及教育体制对个人、社会的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大多由古代文人所编创,文人是古代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所以其作品会直接反映出当时的教育体制,表达出文人对当时教育体制的态度和对未来教育体制的期盼,影射出教育体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例如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讲述了范进花费35年时光于八股文学习,54岁中举人后精神崩溃的故事,借此表达封建八股取士教育体制对受教育者的迫害,体现出当时社会对人才定义的扭曲,借此讽刺清朝教育体制的刻板必然导致社会发展滞后。现阶段教育体制改革是为了使人才培养方式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调整,所以其不论对受教育者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古代文学为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参考[2]。
(三)对人才素质都具有强调性
不论是古代文学作品还是现代教育改革都将人才素质放在首位,古代文学作品虽然没有将素质明确的规定,但在各种文学形式表达过程中对素质都有涉及,通过故事、脉络精心设计,指导读者何为好、何为坏,从而起到提升读者素质的作用,例如罗贯中《三国演义》虽将杀戮贯穿故事始终,但也强调义薄云天、知恩图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蒲松龄《聊斋》虽全篇讲述鬼怪,但也劝人向善,由此可见,古代文学中对素质已经有所偏重,为素质教育改革提供素材。
二、古代文学对教育改革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改革强调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所以人才必须具有爱国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而古代文学中表达先贤爱国主义情感的'作品比比皆是,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阅读,可以在无形中使学生受到精神熏陶,从而形成爱国情操,例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辛弃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表现出作者浓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直接素材,使学生通过选择性的古代文学阅读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认清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加深学生对“和谐社会”的认识
教育改革强调学生个性发展、能力培养等,在和谐社会的创建过程中,必然要使对学生“和谐社会”的认知全面,才能推动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和谐是我国优秀的思想集合,《老子》强调“天人合一”,儒家尊崇“协和王邦”,当今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通过文学作品使学生对“和谐”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为教育改革创新途径
文学作品在对教育体制存在问题侧面揭露的同时,也对理想教育体制进行和构想,这不仅为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借鉴,也为其扩宽了创新途径,例如孔子《论语》提出“因材施教”;《两小儿辩日》强调个性化发展;《三字经》《千字文》强调道德、素质在生活中的作用;强调能力培养重要性的古代作品更是比比皆是,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命运、《三国演义》中各路英雄的仕途起伏等,通过古代文学阅读可以发现不同时期对人才定义的不同,但始终未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由此可见,教育改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段历史时期教育体制都会随之调整,只要与社会发展同步,就是有意义的教育改革[3]。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才培养方式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古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历史不同阶段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方向上的参考,而且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扩宽个人视野,加大思想深度,这对于现阶段教育改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教育改革与古代文学息息相关,所以应该对古代文学继承和发扬。
篇5: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研究论文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高中化学教学也是如此。如何根据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需要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感悟,从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研究的背景、具体实践两个方面出发,从课堂导入、知识点讲解、作业布置等角度肤浅地阐述了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合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整合,这是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作为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切实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要探究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感悟,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工作展开了细致的分析、研究与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背景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整合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师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拓展课堂教学容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在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既顺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途径
高中化学学科有其自身特点,相较于语文、历史等人文性学科来说,一方面高中化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与抽象性特征,学生课堂探究兴趣不浓,参与课堂积极性不高,这些导致学生产生“高中化学枯燥、乏味”的感觉,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同时,结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特点,对于实验室不能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探究视频、图片等展示出来,就能解决实验室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研究是切实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必然途径。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的具体实践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课堂导入中的运用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例如,在对“氯气”性质的探究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导入:播放生活中氯气泄露的真实视频短片,提醒人们逃生的安全准则,当发生氯气泄漏时,周围人员必须尽快撤离,并向上风向安全地区转移,转移的过程中尽量用湿毛巾掩护住口鼻等重要部位;当到达上风向安全地带之后,人员一定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肺负担,加剧中毒症状。除此之外,可遵照医嘱适当服用钙片、维生素C等,这些物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氯气对人体呼吸道以及肺部等的严重损害。通过观看上述的视频短片,了解了氯气的哪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我们应如何形成结论?这样的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寻、查阅资料,进而加深对氯气的认识。
(二)高中化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学习,这虽然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目标与进度,但从另一个层面上却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探究精神、自主探究能力等的提升,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如果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化学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在探究有关“氯气”的性质时,教师不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播放有关氯气的阅读资料,其中包括自来水厂是如何进行消毒杀菌的?用自来水养小金鱼之前为什么要放置一段时间?工业上是如何制备氯化氢气体等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的阅读材料,引导他们感悟与体验高中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尝试以化学专业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与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作业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高中化学作业训练的形式大多数停留于化学公式、元素周期律、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实验等几种常见的训练形式上,这让学生的作业训练枯燥、单调、无味,训练的效果不高。而根据作业训练的内容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作业训练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对于元素、原子、分子、化合价等概念较为抽象的训练内容,单靠教师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如果引导学生课后通过网络对元素、原子、分子、化合价等化学术语进行搜索、整理与概括,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抽象的化学概念,便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总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合理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不仅能实现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并大胆探索、积极创新、灵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紧随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指导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新模式,为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端斗,徐颖,蒋建明,冯焜.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应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6:素质教育与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与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一、素质教育形式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探究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采用生产生活中一些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即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出并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案例教学法有如下优点: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表达交流.在分析个案的同时可能会综合应用到多个化学及与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评价,而不会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直面困难、有所担当,真正地去思考,应用所学知识再创造,并修正已有知识的误区.在分析案例过程中,不同学生的长处能够做到互补,有助于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②更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交流过程中,不同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同时每个学生都可以有了努力的参照.能够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动力,形成积极进取,刻苦钻研的优良学风.同时,学生在拿到案例后,必须要先对案例进行分析,必然要有知识的准备,对已有知识进行筛选、优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方案进行考究.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2)问题导学法.
问题导学法的核心是“问题”,即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其基本形态就是教师“导”,学生“学”.教师设计导学提纲来让学生初步认识教材、接触学习内容;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系统的训练,理解知识结构,掌握基本知识;通过随堂练习、交流、反思将新知应用于实践.一堂问题导学课实际上是“导”、“学”、“练”三位一体:导―――提出问题,梳理出基本的解决思路;学―――通过解决问题掌握新知,并初步形成知识体系;练―――检测学习成果、表达、交流、升华.“导”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此处的“导”的功能有领导、引导、诱导、指导、辅导等几个方面.“导”是为“学”服务的,脱离了“学”,“导”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是如果没有教师“导”的作用,“学”将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一堂导学课也就无法系统的形成.导学课提问的切入点要有思维价值.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3)“立体化”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紧密联系的,高中化学必须同时落实这三项教学目标.传授知识同时发展技能、体验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实践能力同时培养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三者应该是相互渗透的'.任何一堂课、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是单纯完成某一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化学教材是一个智能开放的系统,系统内部存在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各知识点、认知目标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系统外部,一方面与其他学科如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另一方面,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必然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联系密切:不少化学知识在生活中能够得到验证,同时,化学知识又能够反过来指导生活实践.因此,化学教学不能使孤立的完成知识传授,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个个点连成线、织成网,进而拓展成有层次的立体的三维结构.
二、结语
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不同发展阶段接受能力的差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适时、适当、适量的完成教学目标.高中化学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同的层次、水平的学生面对着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享受学习的过程.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篇7:知识整合与比较论文
知识整合与比较论文
新课程历史教学方法之一就是历史知识整合与历史比较,在川教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我发现新课程教材知识连贯性不强,时空线索不清晰,教学内容需教师处理,否则缺乏内在整合,支离破碎,学生不容易理解,而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往往花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补充知识,分析社会形态的变化和表现,以达到知识系统化,这样做增加了负担,违背了《历史课程标准》(初中)和川教历史教材的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体现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近几年中考历史体现以上三种史观,而且考点的重点就在于这种新史观。所以在初三历史复习中要把握新课程内容,认真领会新课标要求,用新史观来整合历史知识,用比较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第一,采用现代化史观整合与比较历史知识。
现代化史观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观,它是以工业化为核心,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动态发展过程,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心理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代表整个社会的变革,如法制化、民主化、都市化、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通俗化、世俗化。
我们在新课程历史复习教学中,可以用现代化史观论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发展。帮助学生整合与比较历史史实,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川教版世界近代史可以这样整合与比较:
第一阶段:时间是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7-18世纪启蒙思维传播,为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提供思想条件。事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在英国、法国、美国确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市场出现。当时中国是典型农业国,处于农业文明,与世界现代文明无关,经济处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即封建经济,中华文明遭到猛烈冲击,被西方列强强行拉入现代化文明进程之中。
第二阶段:时间是18世纪至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俄国、日本通过改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美国通过南北战争进一步巩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
比较中国历史近现代化历程是:由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而世界历史近现代化历史是由思想文化到政治制度,再到科学技术。两种不同历程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认识世界观念及水平相关。
第二、采用文明史观整合与比较历史知识。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基本内容是人类创造文明成果的过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表现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新课程复习教学中应把握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全面把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演进的历史线索与规律。从教材分析中得出:政治文明演进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在君(王)到主权在民,物质文明演进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精神文明演进是从愚味落后迷信到科学。
教学中可用对同一地区文明进行比较整合。如中国历史政治文明发展进程是,夏商周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为纽带,政治制度已形成,如分封制。但不巩固。秦汉唐元明清时期是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如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等。民国时期是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新中国成立时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
总结过程是从专制到民主,从治到法治,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同理世界历史政治文明发展过程是:原始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制度约定为准,封建社会是专制集权加强,英国、俄国、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美国、法国建立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教学中也可以把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进行整合与比较。比如中国唐朝政治文明: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物质文明:农业、商业城市;精神文明:思想、文化、艺术。比如英国:政治文明是君主立宪制(《权利结案》);物质文明是工业革命,精神文明是文艺复兴时期创造的思想文化艺术。
在教学中也可以把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文明比较。从而更好学习理解文明多样性和差异性。比如比较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不同,西方政治文明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中国政治文明是君主专制制度。西方物质文明是工业革命,中国物质文明是传统自然经济。西方精神文明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国近代全面落后于西方,表现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
第三,采用全球化史观整合与比较历史知识。
我认为,全球化史观兴起与经济全球化相关。全球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历程就是整过世界的形成过程,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全部,是世界各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发展和互相融合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全球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世界历史不仅是国家地区民族和文化总和,而且是人类和全球是一个整体,要求我们从全球化的大视角整体去研究世界历史。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学习历史,考查分析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
世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近现代史都可以放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分析。
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全球化史观,对世界近代史做整合与比较。
第一,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我们认为全球一体化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出现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在世界近代史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思想、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一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相关的知识包括文艺复兴、启蒙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改革以及调整、深化;二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相关知识包括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争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及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三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统一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建立广泛经济联系,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强行把落后地区纳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第二,从全球化中认识世界现代史的发展。世界现代史全球化趋势更加强化。全球性国际组织不断出现,如国联、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等的建立,区域性集团不断形成和不断完善,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建立,世界各国经济往来和交流更加密切,充满了竞争性和依赖性。如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和日本的经济援助,二战后第三世界加强交流和合作,如亚非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
第三,世界经济发展与区域集团化。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区域集团化。当今世界形成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性集团组织。历史知识整合与比较,如分析经济集团形成原因、背景、目的、经过、特点、影响、评价等。
总之,在初中历史复习教学中,我们采取历史知识整合与比较的方法,同时也要重视用唯物史观、社会史观、发展观等观点渗透教学,培养学生用全面的新的史学观念综合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竞争意识。
篇8: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论文
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论文
幼小衔接,一直是幼教工作者和家长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小衔接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对于中国儿童来讲,这一阶段转折尤其巨大,好像一夜之间,孩子需要从一个“玩童”转变为一个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准成人”。这对大多数儿童来讲并非易事。因此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一、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幼儿园管理偏向小学化现象严重
目前,在大多数幼儿园中,发现幼儿园小学化管理非常严重,而且呈加速蔓延之势。尤其幼儿园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习为主。讲课则一味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等,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许多幼儿园增加小学课程内容,诸如英语、拼音、写字、大量的识字背诵、20以外加减法等教学内容,认为这是在知识上与小学接轨,孩子们学会了这些知识,上小学一年级会轻松些。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幼小衔接,而是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其弊端和隐患应该引起重视。
(二)幼小衔接片面化和表面化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然而,有些幼儿园严重忽略这一指导纲要,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特别是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幼儿园教育中往往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生活能力以及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违背教学规律,摧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从各方面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
(一)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的衔接
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是完全不同的,在大班下学期的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适当参照小学,每节课可延长到35分钟,培养幼儿对学习的持久性。适当增加写字量、拼音教学、智力活动的比重,以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如计算课,在让幼儿了解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多进行口算、心算能力的培养,进行空间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训练;加强幼儿读、写能力的培养,经常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和倾听同伴所见所闻。如让幼儿用一个词说一句完整的话,提高造句能力;用多个词编成一个故事,培养其想象力。
(二)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并对幼儿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因为孩子写字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不好的'习惯到高年级是很难改的。在大班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汉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
在常规上的要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在游戏中使幼儿获得知识,尽量在活动结束后喝水、上厕所,要求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
(三)生活能力的重点培养
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三、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首先,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双方教师通过参观、交流相互了解各自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教学方法。幼儿园可以适当增长授课时间、更改桌椅的摆放,教师应有意识地减少游戏时间、布置简单的作业等帮助幼儿适应校园特色调;而小学教师在幼儿入小学初期,也应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进度,减少教学内容中抽象性的语言和符号,增加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适当控制作业量,逐渐对学生提出要求。促进衔接工作的系统化,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其次,加强幼儿与小学之间的沟通。把小学生请到幼儿园与幼儿游戏、聊天,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明确告诉他们,小学与幼儿园有哪些不同,使他们有思想准备,并且乐于接受一些入学准备和训练。
幼小衔接工作是促进儿童顺利地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身心发展特点的交替、转化、升华的发展过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因此,家、园、校三方要积极配合,持之以恒,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孩子即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完成由幼儿同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篇9:高中化学重难点知识与备考策略
高中化学重难点知识与备考策略
第一题: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必考)
一、~五年大数据
命题角度 | 设项方向 | 频数 | 难度 |
1.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 2 | 0.71 |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 |||
工艺原理分析 | |||
2.化学与人类的日常生活 | 化学与食品、生活用品 | 5 | 0.75 |
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
化学与医药 | |||
3.化学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 | 化学与环境污染、污染治理 | 4 | 0.74 |
物质在生产、农产品的应用 | |||
绿色化学 | |||
4.化学与前沿科学技术 | 新科技成果 | 1 | 0.70 |
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
二、备考策略
高考对本题型的考查通常以生产、生活、环境及古诗词中涉及的物质为载体,考查考生对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反应本质、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达到考查考生化学学科素养的目的。
试题选材大量来自于实际应用情景,内容涵盖医药、材料、能源、生活与日用品、化工、环境与环保、现代技术、古诗词等领域,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在高考中,仍会以某点为信息源辐射相关联知识与方法,以判断正误、推理的形式,借助最新科技成就和古诗词考查化学物质的性质、用途及相关化学原理。在立德树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中涉及的化学知识考查要引起我们备考的高度重视。
第二题:阿伏加德罗常数NA
一、(2014~2018五年大数据)
命题角度 | 设项方向 | 频数 | 难度 |
1.微粒的结构 | 化学键的数目 | 4 | 0.57 |
最简式或摩尔质量相等的物质的原子、分子或离子数考查 | |||
原子的组成 | |||
2.反应进行的程度 | 给出已知量的可逆反应,产物量的判断 | 6 | 0.55 |
由于浓度的改变,反应无法进行到底,导致产物量的变化 | |||
盐类的水解导致微粒数目的变化 | |||
弱电解质的电离导致微粒数目的变化 | |||
3.转移电子数目 | 教材基本氧化还原反应分析 | 5 | 0.53 |
与量相关的氧化还原反应转移电子数目判断 | |||
4.气体摩尔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 物质状态和所处外界条件(是否为标况) | 3 | 0.62 |
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应用 |
二、备考策略
通过上述对本题型高考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全国新课标卷对于本单元的考查几乎全部集中在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个角度,主要是因为可以利用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个载体考查各个章节的相关知识,考查内容是一定量的物质所含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等)数目、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的数目、一定量的物质所含某种化学键的数目等,综合性较强,考查知识点比较全面。
预测的高考中对本题型的考查仍然会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载体,以物质的量为基点,综合多方面知识,确定粒子数目或考查粒子数目的变化。
从的题目可以看出偏好用有机物为载体,对常见有机物,考生要能写出其结构简式。
第三题:有机化学必修2(必考)
一、(2014~2018五年大数据)
命题角度 | 设项方向 | 频数 | 难度 |
1.有机物的结构及同分异构体数目判断 | 有机物的共线、共面 | 5 | 0.43 |
同分异构体数目判断 | |||
简单有机物的命名 | |||
2.有机代表物的性质用途判断 | 有机代表物的性质判断 | 4 | 0.55 |
有机代表物的用途判断 | |||
有机反应类型 | |||
有机物的检验 | |||
3.结构给予型有机选择题 | 有机物分子式的判断 | 3 | 0.52 |
根据所给有机物判断该有机物的结构特点 | |||
根据官能团判断有机物的性质特点 |
二、备考策略
有机化学必考部分主要考查甲烷、乙烯、苯几种烃及其常见衍生物的化学性质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涉及同分异构体判断和反应类型的较多,另外通过给予结构简式,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对陌生有机物结构、性质做出判断。
物质的命题形式不再是必修要求范围内有机化学的某些观点进行叙述,而是力求在考查中体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重要化学思想。
近几年有些有机知识还会与化学与生活、以及与一些实验题结合在一起考查。通过对题目进行情境化的包装和叠加,提高了试题宽度和深度。
预测20高考,有机必修还应以考查结构为主,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判断仍然是复习的重点,同时兼顾常见烃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可能利用有机物合成简单流程来全面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第四题、化学实验基础(必考)
一、(2014~2018五年大数据)
命题角度 | 设项方向 | 频数 | 难度 |
1.化学实验常识及基本操作判断 | 安全标识、事故预防及处理 | 2 | 0.52 |
药品的取用与保存 | |||
常见基本操作正误判断 | |||
2.仪器的识别、使用及装置图的判断 | 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 | 3 | 0.49 |
常见气体的制备装置分析 | |||
分离、提纯装置分析 | |||
设定目标型装置判断 | |||
3.操作—现象—结论一致性判断 | 装置、操作、目的一致性判断 | 9 | 0.47 |
操作、现象和结论一致性判断 | |||
目的、操作、结论一致性判断 |
二、备考策略
实验是高考化学重中之重的内容,是全国新课标理综化学卷考查重点,选择题对实验的考查也相对稳定。往往以评价型实验的形式考查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原理,涉及实验操作评价、实验现象评价及有关操作、现象和结论的因果关系评价……
该类试题一般以图表的形式呈现,考查的落脚点通常都是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如物质的分离、提纯等内容,而且涉及的方法及装置也就比较固定(如萃取与分液、蒸馏与分馏);有时也出现以气体制备装置分析为主的实验选择题,常考查气密性检验、操作顺序以及试剂、原理、装置、收集、尾气处理等内容(的创新点),
对于叙述型实验操作及实验常识判断,往往也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实验双基内容上。
预测2019年高考还会以实验操作、目的、现象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为主,要求考生在掌握常见仪器使用及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结合基本理论及元素化合物的内容对有关结论做出正确判断。
第五题、电化学(必考)
一、(2014~2018五年大数据)
命题角度 | 设项方向 | 频数 | 难度 |
1.新型化学电源 | 正、负极判断 | 5 | 0.43 |
离子移动方向 | |||
电极反应式、总原电池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 |||
电极及电解液转移电子计算 | |||
2.电解原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阴、阳极的判断 | 3 | 0.51 |
离子交换膜的作用 | |||
副反应分析及溶液酸碱性的改变 | |||
电极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 |||
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 电化学腐蚀的原因分析 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 1 | 0.60 |
二、备考策略
在2019年高考中,对于电化学的考查将继续坚持以新型电池及电解应用装置为背景材料,以题干(装置图)提供电极构成材料、交换膜等基本信息,基于电化学原理广泛设问,综合考查电化学基础知识及其相关领域的基本技能,包括电极与离子移动方向判断、电极反应式书写、溶液的酸碱性和pH变化、有关计算及其与相关学科的综合考查等。
预测以二次电池以及含有离子交换膜的电解池为背景的命题将成为热点题型,因为二次电池不仅实现电极材料循环使用,符合“低耗高效”的时代需求,而且命题角度丰富,便于同时考查原电池和电解池工作原理;含有离子交换膜的电解池设问空间大,便于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
第六题:元素周期律(必考)
一、(2014~2018五年大数据)
命题角度 | 设项方向 | 频数 | 难度 |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与元素(物质)性质 | ①非金属(金属)性比较 ②原子(离子)半径比较 ③单质、氢化物熔、沸点比较 ④离子键与共价键判断 ⑤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判断 ⑥物质性质判断 | 11 | 0.51 |
2.元素周期表片段 | 1 | 0.58 | |
3.物质转化与元素推断的融合 | 1 | 0.49 |
二、备考策略
本题型以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推断为载体、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内容涉及元素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金属性强弱的判断、金属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及非金属元素单质氧化性的比较等知识点。主要考查考生对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的理解,要求考生对“位-构-性”有充分的认识,并将周期表、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只有推断出相关元素的名称并熟悉它们所形成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预测2019年高考还会以考查递变规律和性质为主,题目一般通过图表、文字或相关数据分析等推断同主族、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或以陌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其可能具有的性质等,有时还通过简单的实验设计或现象推断性质递变规律或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等。
其中出现元素推断与框图、有机物等综合起来,这一当年的创新点还是可能重新出现,我们备考要加以重视。
第七题:电解质溶液(必考)
一、(2014~2018五年大数据)
命题角度 | 设项方向 | 频数 | 难度 |
1.溶液的酸碱性及酸碱中和滴定 | 溶液pH的计算 | 3 | 0.43 |
考查滴定管的使用及滴定误差分析 | |||
酸、碱稀释过程中pH的变化特点 | |||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 |||
2.弱电解质的电离 | 强酸(碱)与弱酸(碱)的比较 | 4 | 0.51 |
电离平衡影响因素 | |||
借助滴定图像计算Ka或Kb | |||
3.盐类的水解 | 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 | 3 | 0.47 |
盐类水解的应用 | |||
粒子大小关系 | |||
4.数形结合曲线分析 | 通过某一点(一般为起点)计算Ka或Kb | 7 | 0.40 |
曲线上某一点酸碱性的判断 | |||
随着横坐标的变化对水电离程度的影响 | |||
曲线上某一点的粒子关系 | |||
5.溶解度及溶度积 | 根据图像计算Ksp | 2 | 0.60 |
判断溶液的性质(“饱和”还是“不饱和”) | |||
外界条件对溶解平衡的影响 |
二、备考策略
通过上述对本题型高考统计分析,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主要考查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以及借助图像数据计算电离平衡常数;水的电离主要考查水的电离平衡、离子积常数和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应特别关注酸、碱反应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的变化及以图像为载体的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主要考查粒子浓度大小关系。
预测高考会加大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查,应特别关注反应过程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的变化;沉淀溶解平衡在选择题上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重结晶方法分离提纯化合物等方面,预计今后的高考会注重把溶解度和难溶物质的Ksp结合起来以图像的形式考查溶解平衡,应给予关注。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总结
第一轮复习:
学校会发复习资料,那些资料都是学校多年比较而精选出来的,因此资料上的题每道题都别拉下,仔细回答,至于别的资料丝毫别管.
根据资料进度,提前记全记准记牢该课的知识,宁可不做题也要挤时间把课本上的知识点记住.
一切以课本为中心,所有题的答案都能从课本中得来,一定要首先把课本上的知识点记住.
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是老师分概念,知识点,元素,化合物总结概念,每部分知识都画成联系图,我才开始没注意,后来发现许多以前没注意甚至根本不知道的知识,而且知道那些自己掌握的还薄弱,而且根据图可清楚地看出来各个概念,知识点,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可以达到旁击侧应,由于化学的知识是相连的,做题时就知道往哪里思考.
第二轮时我懒得管其他科,只愿意做数学化学,因此把第一轮的旧资料,第二轮的新资料根据自己的情况分版块作题,我当时化学无机和数学函数图形不好,所以一天到晚只作这个版块的题,所有的题一个不漏都又作了遍.其他资料,其他版块都没管.
第三轮复习:
第三轮时学校化学教研组里找经典题印成套,我没头没脑发一张作一张,因为这一轮是熟悉考题类型
所谓的典型习题其实高考试卷类型题,到最后会发现高考化学其实太简单了,连高考考的什么都清楚,题目类型做来做去都是那几个,例如:高考试卷上化学选择题肯定有
满足xxxxxx的电子结构是
在xxxxx的溶液中,可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只不过考题的选择支有变化,但类型弄来弄去就是那几个
1.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注行样样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预习的方法是:(1)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3)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3.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能判断是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眼睛要盯住老师,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
4.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记笔记的类型有:
(1)补充笔记。讲新课时做补充笔记,老师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本内容重新组织,突出重点加以讲解,记笔记是边看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划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写上几句,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
(2)实验笔记。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重在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或物质的制法操作。可做简明图解、补充笔记,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①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②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
(3)改错笔记。习题或试卷评讲课是老师纠正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的“常规武器”,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不要只抄正确答案,关键是要用红笔订正,而且不要擦去自己的错解,以利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找出答错的原因,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再重做一遍,看看现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笔记是在作业或试题空隙处做简明的“眉批”或“注释”。
(4)系统笔记。复习小结课时,老师把课本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是书上没有的,因此要做系统的笔记。将笔记每面一分为二,一半写板书的内容,一半记讲解,课后结合复习加以整理、修改和补充,成为一个整体,以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和全面的复习。笔记的形式有:①提纲式,以文字表述为主,适用于概括教材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点;②纲要式,以化学式、关系式或关系框图来表述,适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及相互间的变化、计算知识的概括等;③图表式,以文字、表格、线图来表述,适用于有关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
5.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81个演示实验、1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和9个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13个家庭小实验。因此,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学生若只图看热闹,光看现象,不动脑子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叫做明确观察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成铜。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水和亮红色的铜。
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篇10: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与实施探讨论文
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与实施探讨论文
摘要:
高中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的直接物化形式。本文剖析了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新”与“实”的两大特点,并且,对当前高中化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四大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问题
在网络时代下,知识的更新特别快,这对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众所周知,原有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过于封闭与单一,已经不适合新时代下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时代需求的角度出发,对高中化学课程进行改革与更新是十分必要的。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发生了重大改革,特别是目前我国各大高中运用最多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改革力度是最大的。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受到了广大高中化学教师的欢迎,但是,也给他们的教材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面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教师要用新的理念去应用,新的方法去实践。那么,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有哪一些特点呢?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存在哪一些问题呢?
一、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分析。
与旧版高中化学教材相比,新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具有新颖、实用的特点,是教师进行有效化学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也是高中生进行高效化学学习的有效载体。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新颖”——适应新时代的化学教学需求。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是基于新时代的需求而开发的教材,因此,教材内容、教材形式上都具有很新的“新颖性”。
1、教材内容的“新”。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编排是根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进行的,因此,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编者首先融入了大量的化学新知识,这一些化学新知识是当前最前沿的化学科研成果,如“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对合成氨的前景展望”等。对于这些化学新知识的加入,有效地更新了旧教材的内容,这些化学新知识也是高中生很有必要进行学习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内容的“新”还体现在编入了大量与高中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才能有效地让高中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从而让他们产生学好化学知识的情感。如,教材中编入了很多“家庭小实验”的内容,这一些内容就有效地突出了化学知识的生活应用性,是能够有效地激发起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
2、教材形式的“新”。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新”的特点,而且在形式上也具有新颖性。与旧教材相比,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首先增加了许多插图,这些插图与本课的重要化学知识点是一一对应的,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有效地改变了传统化学教材的单一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激发起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还根据教学内容编入了一些化学小故事,这些化学小故事十分生动有趣,因此,很能够吸引高中生的学习眼球。
(二)“实用”——符合新时代的化学教学实际。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材中,往往只是简单地向教师与学生呈现化学知识,这样,化学教材就成了化学知识的“复印机”,特别是一些内容与形式并不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好的教材应该是教师进行教学与学生进行学习的有效载体,应该具有教学实用性。新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就具有这一种实用性,因此,是符合新时代化学教学的实际需要的。
1、主体知识的编排基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化学主体知识是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对于主体化学知识的编辑是基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因此,这样的编排形式就体现了“学案性”,就十分适合高中生进行自主化的化学学习。如,在必修模板,编者在呈现化学主体内容时将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和具体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样的编排方式就有效地对传统化学教材中以知识为中心的呈现方式进行变革,从而能够让高中生在阅读化学教材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目标性与导向性,从而有利于他们与化学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对话,在自主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特别是教材中的一些引导性语言,能够激发起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课堂上进行高效的化学学习。
2、练习内容的编排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
化学练习是高中生进行化学知识巩固的重要载体,通过化学练习才能有效地让高中生把习得的化学知识进行内化。因此,练习也是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化学练习内容的编排是基于学生的化学学习需求的,因此,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编者在每章末尾都设有“归纳与整理”和“复习题”两个栏目,通过这两个栏目能够有效地引导高中生对习得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从而形成化学知识网络,这样,就能够对其进行内化。然后,再通过复习题对单元学习内容习得的化学知识点进行巩固,这样,就能够达到深化的目的。总之,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具有新颖与实用的特点,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载体,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资源。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具有新颖、实用的特点,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化学教与学的有效载体。但是,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变化的认知,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缺乏学习意识,不适应新化学教材的教学。
前面已经分析,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的新化学知识,这一些新化学知识是最前沿的化学研究成果。这一些新化学知识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可能都是处于同一学习起点,教师与学生相比并没有多大的本体性知识的优势。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充电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吃老本”,不对自己的化学本体性知识进行“自我修炼”,对于一些新的化学知识点学生可能比教师了解的更为深入。这样,在教学中一旦碰到化学新知识点,教师由于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并不能够应对课堂上学生的质疑与挑战,长此以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公信力”便会失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要学会学习,因此,对于这一种现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化学新教材所增加的新知识点,并且,在平时注重学习,要比学生学得早、学得深,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探讨新的化学知识点,才能与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共同成长。
(二)教师缺乏整理意识,课程框架式授课现象突出。
现在,由于教师缺乏课程观,因此,不善于对新教材进行分析,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虽然手拿新教材但还是以传统的框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就造成了教学目标的偏离与教学过程的虚化,是不利于高中生的化学学习的。
1、教学目标的偏离。
新课程特别倡导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不能够走出传统化学教学以化学知识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框架,这样,就造成了教学目标的偏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高中生是很容易失去化学学习的兴趣的,并且,不利于培养他们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2、教学过程的虚化。
由于一些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没有能够有效地深入解读教材,导致把新教材中一些重要的化学实验与化学探究随意放过了,这样,就造成了新教材资源的浪费,造成了高中生化学学习过程的虚化,有的教师甚至对于一些重要的化学实验都是采取讲解的形式,这样,就造成了高中生化学学习过程中对化学知识缺乏体验,是十分不可取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做教材资源的开发者,注重教师对教材资源的二度开发。因此,新时代下,教师要善于转变课程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用教材教”的课程思想,要善于对新教材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找出其中的编排特点与编排规律,然后,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其进行二度开发,这样,才能有效地使用好新教材,才能在教学中落实《化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维目标,才能有效地引导高中生经历化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升高中生的化学素养。
(三)教师缺乏深入意识,化学探究浮于表面。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高中生进行化学探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仅仅把化学探究当成新理念的一张“标签”贴在课堂教学环节之中,从而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化学探究浮于表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倡导的化学学习方式没有深入理解。例如,一教师在教学“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时,为了突出化学探究在课堂上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的。
首先,教师给学生讲解了硫酸的工业制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并且进行“蔗糖的脱水实验”和“五水硫酸铜的吸水实验”,但是,学生在做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却没有有效开展,最后,教师只好对其进行讲解,这样,就造成了大量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是十分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对于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及《化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核心思想及教学方法要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不然,教师就会走入“穿新鞋、走老路”的误区,从而不能够让化学课堂教学深入到实质。
(四)教师缺乏课堂意识,多媒体辅助教学失效。
现在,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普及,多媒体辅助高中化学新教材可以说是“如虎添翼”。但是,一些化学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存在滥用多媒体的现象。对多媒体手段推崇备至,不管有用没用,先用了再说,从不考虑教学内容是不是有必要使用多媒体,忽略了高中化学的基本特点,造成得不偿失的结果。这样,实质上利用多媒体反倒偏离了教学重点,成了网络时代的“填鸭式”。
例如,在上《氯气制备》一课时,一般都是先做演示实验“氯气制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氯气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但是,一位教师却不是这样多,他课前精心制作了课件,在做了演示实验后,就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了“氯气制备”的过程,边播放边把有关的注意事项逐条地展示出来。试想,学生已经观察了,再通过多媒体播放“氯气制备”的过程,学生还会思考吗?还用思考吗?这样的学习还有意义吗?在信息化时代下,高中化学教师要正确认知多媒体的使用,要秉着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的宗旨,从教学实际出发,淡化形式,适度使用,切忌误让多媒体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画蛇添足”之笔,而应该成为“画龙点睛”之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才能让多媒体成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突出重点、抓准关键、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从而让课堂教学更高效。总之,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是一套优秀的化学教材。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要对这一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并且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去使用这一套教材,这样,才能让高中化学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李红梅.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J].数理化学习,2010(4)
2、唐才清.浅谈高中化学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教师博览,2012(12)
★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金属性比较与高中化学多知识模块衔接的论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课程创新改革与实践论文2022-07-21
高中化学课程现状与有效教学方法分析教育论文2022-05-24
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思考论文2022-05-06
艺市领城民俗文化园市课程的实践研究论文2022-10-06
控制工程变更思考论文2023-06-04
化学教学教育工作计划2022-05-08
服装商务人才的培养论文2023-01-03
生态学理论及实验课程教学研究论文2022-08-29
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论文2022-10-19
物理化学实验室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