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美术的形式感论文

时间:2023-09-21 07:40:33 美术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舞台美术的形式感论文(精选10篇)由网友“xiaxi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舞台美术的形式感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舞台美术的形式感论文

篇1:舞台美术的形式感论文

舞台美术的形式感论文

所谓形式感,是某种特定形式在欣赏者身上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或感受。任何事物都以一定的时空形式存在。艺术依靠形式而获得表达。比如音乐,各种不同的音色、音量、旋律等的配合可以产生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在欣赏者中引起不同的感受。

至于戏剧演出,由于戏剧是综合艺术,由非常复杂多样的各门艺术所组成,因此演出形式更是千变万化。纵观几千年的演艺史,就是各种演出形式的不断更迭变换的历史。而现代演出的形式趋向于多样化,不仅历史上所使用过的各种形式都在使用,而且层出不穷地追求新的演出形式,标新立异,出奇制胜。对于形式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成为了一种时髦。舞台已不再满足于现实生活的复制,而要求更多的艺术加工和处理,使每一个戏都有它特有的表现形式,对观众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舞台布景有着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不再完全依赖于绘画手段。各种新思想、新技术,被运用到舞台上来。新的物质材料取代了木框蒙布的传统布景方法。塑料、有机玻璃、玻璃钢、铅皮、铜片、金属结构等,以它们特有的质感,直接与观众见面。而各种投映景的运用又使戏剧演出的形式活跃和富于变化。观众正是通过各种布景所给予的视觉信息,激发想象,加深感受。现代的舞台美术应更多地运用形式感,在观众中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使戏剧演出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在艺术创作中,一定的内容决定一定的形式。形式受内容制约,内容又必须通过形式来表达。而在一定条件下,形式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内容,甚至在创作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形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为什么一个剧本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布景设计,而在戏剧舞台上,同一形式又可以适应于许多个不同戏剧的演出呢?前者是一个内容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后者则是许多个内容可以用一种形式来表达。

中国戏曲舞台演出是程式化的。一桌二椅,城片火旗,约定俗成,可以适用于许多不同剧目的演出。这些砌末道具本身也具有了一定的审美价值,有它相对的独立性。同一组城片,可以演《空城计》,也可以演《古城会》。戏剧的内容不同,所使用的布景形式却是相同的。犹如宝石,既可雕琢成人物,也可雕琢成花鸟果品,外形不同,而宝玉本身的晶莹的美质是相同的。

舞台美术家的任务是要创造戏剧演出的外部形式,它不是图解,而是以剧本创造为基础的一种再创造。他要在与导演和演员的合作中力图体现剧作的思想,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富有表现力的形式。这个工作常常要求艺术家付出艰巨的劳动,以旺盛的精力和坚毅的意志来努力完成。

艺术家的世界观、个性、情趣、生活经历、艺术修养等,对他的创作起着作用,在他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他的个人风格。正由于每一个艺术家有不同的世界观、个性、情趣、生活经历和艺术修养,因此对待同一个作品,他们各自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形象构思,因而也就会产生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风格。人的面貌各异,艺术的风格也因人而异,千变万化,没有定势。形式的创造是无穷无尽的。

舞台美术的核心任务是以外部形式来揭示剧作的.思想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舞台美术可以说是一种探索形式的艺术。在艺术形式中,真和美是并存的。只求真不求美,那就只能表现客观事物的自然形态。唯有经过艺术家的提炼、概括、塑造、加工,给予一定的形式,就更美了。生活中汹涌奔腾的江河、一望无际的草原、晶莹洁白的雪山、高耸入云的树木都是美好的。但是搬上舞台,成为戏剧演出中的艺术美,那就要经过艺术家的辛勤劳动,既要符合于戏剧气氛情调的要求,又要通过各种舞台造型手段组合成为完美的形式。而又因为戏剧艺术造型的特殊性,舞台美术常常不去重复生活的原型,而是通过想象、变形,创造出许多特殊的形式。因此对我们来说,要永远探索舞台美术的形式和形式美。好的舞台美术作品,应该是给人的形式感是新颖的、美好的,揭示的剧本内涵是准确的,塑造的人物内心活动是成功的,对演员动作的展开是有帮助的。

篇2:表现主义舞台美术

表现主义舞台美术

巴尔说:“如果印象主义把眼睛作耳朵,表现主义则把眼睛作嘴巴。”(注:巴尔:《表现主义》,19版。)表现主义的原理是渴望以主观视象来描绘外部世界,反对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那样用照相式的眼睛将焦点聚于外部细节上。表现主义代表了人类的内部的眼睛,要对世界作出全新的完全独特的解释,认为可观察到的当代物质和机械的社会不代表真正的世界,这个社会歪曲了人性,将人沦为机器似的动物,使世界充满了痛苦和绝望。所以表现主义艺术家要求从主观愿望出发去改造外部现实,直至将其改变到与人的精神本质相一致,此时,这个世界对人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由于表现主义者认为“真实”主要存在于主观领域,就必然寻求以新的艺术手段来表达出被扭曲的心灵:歪曲的线条,夸张的形状,反常的色彩,机械运动式动作,电报式精练语言……将观者从外部表象上拉开,进入心灵世界,一切事物常常是通过主角的眼光被表现出来,他的眼光可以对事物作强烈变形和主观解释。

表现主义绘画在19的“桥社”组织中正式宣告问世,但这个运动在戏剧中并没有立即产生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战争结束后,表现主义才成为戏剧表现的重要形式。

表现主义戏剧拒绝传统规则,打破存在于各客体之间的逻辑关系,按人类内部的眼睛重新创造,不是去再现客体自身的物质真实,而是表现由它们激起的情感。表现主义戏剧演出以断续简短的语言,反复申诉内心的绝望和痛苦,狂呼式的朗诵伴以夸张的动作。这种表演方式抛去了传统演出观,寻求与内心骚动相一致。“用一种抽象的固定的姿势有节奏的朗诵,用强烈的,慷慨激昂的讲话和痉挛的表情显露出一种紧绷的,爆发的,愤怒的表演,不是具体化角色,而是揭示角色的精神状态”.(注:巴勃莱:《欧洲表现主义戏剧》,1971  年巴黎版P208.)这是1918  年演员多伊奇演出哈森克勒佛的表现主义戏剧《儿子》时,所表现的感情和采取的姿势。这种方式使人想起表现主义先驱、挪威画家蒙克的名作《呐喊》,“画面中心一个衣衫褴褛的人物发出一声恐怖的喊叫,他的手捂住憔悴的脸,整个身躯都变形了。他的感情在他周围引起了同心向外散发的波浪……周围环境变形……”(注:吴光耀译:《二十世纪舞台设计革新》,载1986年《舞台美》总第5期P164.)在演出中,灯光和布景象演员一样成为有生命活力的戏剧元素,融合在一个整体中,共同创造剧本所要反映的母题。

在这么一种专注于表现现实的深层本质的戏剧中,与戏剧精神无关的东西全被抛弃,包括那些反映日常生活表面而不涉及“灵魂”的视觉因素。传统的舞台美术的作用命定要被调整到最低限度。从“外部形象是内部现实的表现”(注:巴勃莱:《欧洲表现主义戏剧》,1971年巴黎版P208.)这个前提出发,舞台美术在线条、色彩、形式和物象上越来越主观,越来越抽象。就象在著名表现主义导演杰士纳作品中,是一种简洁的“浓缩的符号”,作为演员表演的“跳板”,或称为“心灵和观念的搬运者”.(注:巴勃莱:《欧洲表现主义戏剧》,1971  年巴黎版P208.)

自然,舞台美术的任务不再是再现客观世界或戏剧动作生存的场所;相反它必须从线条和色彩,物体和形状具体化剧本中暗示出的精神实质,达到象征表现。朝着这个目标,沿着阿披亚的足迹,首先开始对舞台层面的造型进行重新构建,利用台阶和平台,组成富有节奏的舞台空间,再放置需要出现的布景元素。

重建舞台是由舞美师西凡尔特和皮尔歉提出,运用在导演杰士纳的作品中,成为著名的“杰士纳式台阶”.这些台阶、斜坡和平台将舞台层面流畅地连接起来,推动和扩大了舞台运动,发展了演员动作,舞台上只出现配合主题的视觉因素。舞台景压缩到非常简单,舞台的垂直面发展成使用片断式景,并不占满整个舞台,形象彼此脱离,没有逻辑关系地或前后或左右地散布在一个空的空间中。这样表现主义的舞台布景破坏了物体间的联系,渴望取得最大的视觉效应。舞台上写实因素也脱离了它们的真实和自然的关系:如要表现威尼斯,是出现圣马可广场,还是出现里亚托桥?表现主义舞台美术可以将这两个不在一处的景点同时出现在舞台上,无视它是否合理,只要这种方式能获得表现力,对观众有启发。这种片断景可以是绘画性的,也可以是雕塑性的;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对表现主义来说,所有手段的价值在于是否能提供表现力,而不管它是一根线条,一个完整结构,一幅绘画还是一块木板条,这类似于克雷的中心象征。如“《彭特西丽亚》中布隆纳所作图解式树木;《乞丐》中斯特恩设计的含糊的窗户轮廓;在《儿子》中西凡尔特放置在黑丝绒背景前的格栅窗,这窗户是通向威胁性城市的唯一出口;《奥赛罗》中皮尔歉放置在舞台上的孤单的苔丝德蒙娜的床。”(注:吴光耀译:《二十世纪舞台设计革新》,载1986年《舞台美》总第5期P164.)(图一)于是,孤立的元素,  在传统的舞台美术中是作为演出整体中的一个细节出现的,现在虽然仍继续在整体组合中起作用,但它可以根据戏剧的需要,表现出一种潜在的情绪上的自身价值,强调其各自对剧本中思想的重要性。

物体间的联系一旦被肢解,表现主义舞台设计在处理个体对象时也就更自由,采用种种不同的手段用内省的方式对环境提出主观的解释:现实被变形,增强它对更深层次意义的暗示力量。倾向于制造一种气氛,其现实被构思为梦幻似的,互不相干的物体和谐地同处在一个世界中,代表了演员的主观视觉:变形和精神错乱。

为达到这个目标,则寻求既能显现客体的精神,又能物质化艺术家的视象的更为合适的方法;寻求摆脱客体,有系统地对它的自然形态作变形的方法,形成艺术家本人感情的造型表达。舞台产生了一种由倾斜的墙,反透视的道路,不规则形的房子组成,这种变形使舞台设计和布景具有一种强烈的刺激感。  表现主义电影《卡里加利博士的密室》(1919)是一部恐怖片,画家罗伯特・韦恩设计的布景加强了恐怖。影片中的小镇是用景片搭出,房屋倾斜变形,似要倒塌下来,夜色中花园里的树木象恶魔般狰狞。灯光的运用处处给人一种不安感,恍恍惚惚象恶梦一样。这部影片产生的巨大影响证实了表现主义手法会强烈感染观众。在舞台设计中,西凡尔特设计的《大路》(1923)(图二),整个舞台成为一条大路,房屋向里倾斜,门窗排列得象上操的队列那样整齐,四条透视线向舞台中心汇集。(注:参阅吴光耀:《西方演剧史》,P421、P462.)在马塞尔的《狂热者》中,房间悬在飘浮着白云的夏日天空中,将想象和现实揉合在一起。

在这种舞台装置中,色彩也负载情感。色彩失去了自然界的法则,被自由运用,在视觉上解释角色和事件,用来表达情绪和思想,使其更具表现力,斯特恩设计的《乌珀河》(1919)(图三),乌黑的烟囱斜立,前面铁红色的工人住房,后面桔红色的天空,强烈的色彩对比加强了激荡的戏剧效果。

表现主义不仅以演员的声音,还以音响效果来震撼观众的神经,冲击他们的情绪。在演出席勒的戏剧,当渥伦斯坦死亡时,强调了音响,这个事件的唯一目击者呆在空舞台上,而能听到谋杀者脚步声渐远,然后听到“@①”的关门声,最后是一片寂静。同样在马克白斯夫人梦游的场景中,可以听到半夜里脚步声在城堡大厅中回响。

在对现实作变形的过

程中,灯光显示了其更为重要的功能,它在表现主义舞台美术中的强度,就象演员在朗诵时的呐喊那样有力,似乎具有一种火山爆发似的能量,冲击了所有的既定法则。灯光在自然主义戏剧中的运用是按照逼真的原理,而现在是作为戏剧元素参与,给舞台以生命,成为反映精神的一种强力。舞台有时是半明半暗神秘朦胧的氛围,有时演区笼罩在一片漆黑中,有时倾泻而下的强烈灯光将舞台沐浴在一片光明中。

减少不定形的漫射光,尤喜运用聚光,灯光在事件的重要时刻,以即兴参与的方式来突出某个角色或某个舞台细节,创造强烈的效果。它遵循剧作的戏剧结构和演员的心理流程,强调它在创造情感气氛方面的作用。它摆脱所有写实要求,根本不考虑光源的色彩和角度的合理性。舞台突然暗下来,是为了解释一个角色的心理状态;灯光在一个角色入场时又突然亮起来;恐怖袭来时,墙上出现巨大的影子。灯光被任意控制,它的变化和静止,突明或突暗,唯一依据的原则就是服从戏剧本身的需要,毋容置疑,在扩大戏剧表现力方面,灯光成了表现主义者用之不尽的资源,开拓出各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表现主义戏剧美术的理论假设在克雷的戏剧论著中已经提及,这位英国大师在他的作品中已经预示了许多表现主义的独特原理:从反自然主义到寻求每台戏中的“最高母题”,从符号的运用到超级傀儡的观念,从通过角色的眼睛看到的演出文本到由各个舞台元素的同时出力来获得的演出表现力。

表现主义先驱中,还有阿披亚,他将舞台本身构建为戏剧的节奏空间,将灯光用作突出演员和强调三维结构的工具。还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他的作品如《生命的戏剧》和《男人的一生》中,舞美师耶果洛夫用象征性元素,衬以黑丝绒背幕来表明动作的场所,其中的技巧大多成为德国表现主义运动的借鉴对象。

两位德国大师福克斯和莱因哈特,也为表现主义铺平了道路。福克斯认为:现代戏剧应该以纯粹的线和面来解决三维度和空间深度。

莱因哈特则更重实效,非常敏感地将表现主义绘画手法引进舞台设计。在最初几年中,莱因哈特邀请许多著名表现主义画家来为他设计布景,如沃尔泽、蒙克、冯・霍夫曼、冯・门泽尔等。后来转向三维立体的舞台。在这个装置上配以千变万化的大自然的.元素:象征的或写实的。早在19莱因哈特即已按心理功能来使用灯光。

当然,德国表现主义道路,主要是由不同风格的著名导演杰士纳、韦克特等人开拓的,他们使德国表现主义戏剧的演出成为一种特殊的形式。同时,一群舞美设计师:西凡尔特、赖格伯特、克莱恩、皮尔歉等,从舞台空间的变形出发,掀起了一场戏剧演出的革新。

杰士纳是最有代表性的表现主义导演,他的作品以“表达事件”来取代梅宁根的历史写实主义和莱因哈特的印象主义。

作为演员,杰士纳参加过无数次在欧洲的巡回演出,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去从事导演工作。杰士纳主要上演传统剧目,以特有的视觉手法给传统剧目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生命。同时也导演了布莱希特、巴拉克等现代作家的作品。

杰士纳想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处理传统剧目,他仔细思考原作,保留最深刻的感受,并将原作分解,重新按新的秩序排列后上演。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他导演的莎剧《理查三世》(1920),这台戏是伊丽莎白时期的元素和表现主义手法的完美融合。几乎放弃了所有装饰的成分,没有时空描绘,舞台是由平台以及通向平台的下宽上窄的大台阶组成,后面是灰绿色墙壁。这组台阶不仅给演员动作提供了丰富的调度,而且也是理查王朝兴衰交替的象征。当理查王登位时,高踞在腥红色台阶的顶端,煊赫不可一世;当他失势时,跌落到台阶底部,成为阶下囚,理查王地位的上升和跌落,通过台阶的运用非常恰当地表现了出来。(注:参阅吴光耀:《西方演剧史》,P421、P462.)舞台上的形象是通过理查王的眼睛看到的:显示出他的恐怖,他的痛苦,甚至色彩也与他的心理状态有关。杰士纳与皮尔歉同其它表现主义者一样,深知色彩的表现价值,利用它的戏剧的和象征的力量去唤起感情。《理查三世》中后部灰绿色的墙代表了无时不在的伦敦塔,时时威胁着每个人;腥红色的台阶,象征着皇室的地毯,也象征着无数牺牲者的鲜血。当剧中理查穿黑衣时,里士满穿白衣,用黑色和白色象征坏人和好人。

有时候,表现主义导演杰士纳在不同层面上增加一些立体元素或绘画景,如《奥赛罗》中,两个平台带有相互重叠的台阶,使用了立体景,但仅是说明性的;一个阳台,巨大的双扇门,一张床,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在《马克白斯》中同样的平台出现在所有场景中,只是使非常有表现力的布景更完整些。

杰士纳的目的是在台词和对话上挖掘戏剧的表现潜力,他用“对话式导演”来对抗莱因哈特的“舞美式导演”,将舞台上的物质呈现减弱到最基本的东西。对他来说,一座大台阶的线性节奏对演出是足够了,这种极为简洁的舞台装置,加重了表演层次上的任务。

在最初阶段,杰士纳的舞台由皮尔歉设计,皮尔歉的布景在当时表现主义领域中颇具声望,他强调变形。在动作和舞台装置之间的深层次的相互依赖上,皮尔歉特别注重点题景物相貌特征的强化,借助灯光和空间组合将各种戏剧元素有节奏地联系起来,这些元素各具自身职责,数量上绝对弱于演员。

杰士纳的另一位合作者是克莱恩,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个性,作为画家,他兼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特征。

克莱恩的作品在主观变形上走得更远。在设计凯撒的《从夜半到黎明》(1921)时,(图四)根据剧本的舞台指示:“寒风摇撼树枝,冰雪依附着它,活象一架骷髅”.克莱恩在舞台上设置了一棵冻雪覆盖,象具骷髅似的枯树,在寒风中颤抖,(黎明时树又成了冬天的一棵冰树,没有了骷髅)设计师画的不是树,而是强烈的主观意象,布景象征了人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环境地点。(注:参阅吴光耀:《西方演剧史》,P421、P462.)由于受杰士纳和另一位导演弗林的影响,克莱恩的作品总是色彩对比强烈,形式简洁,成为起初阶段富有戏剧活力的作品中的鲜明特征。后来逐渐转向更为坚实的建筑性结构,也使用平台和台阶,在这种结构中,表现主义的形式的心理动机在舞台空间中将演员的运动交织成整体。

随后,克莱恩开始与导演韦克特合作,从导演的眼光看,这时的作品是将诗意形象物质化。或象巴勃莱所说:“从感受的形式到精神形式,克莱恩在空间中把它们处理成可能摸到的意象”.(注:巴勃莱:《欧洲表现主义戏剧》,1971  年巴黎版P208.)(注:参阅吴光耀:《西方演剧史》,P421、P462.)在这种创作过程中,克莱恩遵循了表现主义戏剧的基本原理之一:由演员创造出气氛。在任何情况下,演员在这种新舞台上更具重要作用,在这种舞台上,不追求在形象的形式下演出,而在空间的形式下演出。导演韦克特不严格依据剧本,而试验与演员合作,由演员暗示出,衍生出剧中环境和剧作精神。

这种与演员合作的直接结果,使克莱恩更倾向于以实用元素来创造环境,原先的绘画技巧被大块面的建筑性结构取代,大胆使用空间解决的办法。

韦克特于19就开始与另一位表现主义戏剧舞美师西凡尔特合作,西凡尔特全力投入表现主义运动,甚至引导着它的方向。除了引人注目的技艺,西凡尔特的想象力、文化层次和对舞美的天生感受,使他把两次大战间的德国戏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表现主义形式在后期的作品中仍很明显,其中坚持强烈的变形和富有特征的

标志。他认为这个纷乱的过分骚动的时代精神与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意味不相协调,因此他作品中线条呈倾斜状或旋涡形,有时穿过场景的底部,似跌入深渊;有时划向高处,好象向天堂乞求援助;有时集中到一点,仿佛要挡住阳光,在演出一开始就引导着观众的情绪。西凡尔特这位来自法兰克福的设计师,在他的许多设计中运用这种富有表现力的方法。在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1925)中,西凡尔特没有在舞台上表现富丽雄伟的宫廷建筑,而装置了一个异常巨大的涡旋形的台阶和斜坡的露天走道,处于舞台中心。背幕上烈日当空,周围震荡出一圈圈光晕,似乎风暴就要降临,这组形象强烈衬托出莎乐美的激情和变态心理。1922年他为柯柯斯卡的表现主义歌剧《凶手》设计的布景,(图五)舞台前部的中心,两条斜坡伸向左右两则的平台,舞台后部耸立起橙红色的上窄下宽的厚重墙壁,中间夹着狭长的铁栅栏,简单的几根线,描绘出要塞的庄严和坚实感。〔11〕对他设计的布莱希特的《夜地鼓声》,(图六)西凡尔特是这样解释的:“一只碗摔成碎片,那些墙在整个戏中是混沌和革命的象征,气氛处理强烈而煊耀,人们想象不出开端亦看不到终点……房间的组合也感觉不到是在房子里。另外的场景是革命时期一个疯狂的晚上――在酒吧狂舞,看到的是火焰状的红色和黄色,上部总有一个月亮,好象充血的眼睛”.(注:福斯特和休姆:《二十世纪舞台设计》,1967年版P69.)这种没有逻辑的组合,决定了一种满载戏剧张力的气氛。在莫里哀的《唐璜》中,(图七)西凡尔特运用了类似的手法,巨大的块面,伴以倾斜的线条,然后用扭曲的线条创造出巴洛克式环境。

另一位著名表现主义设计师是赖格伯特,他为《儿子》(1919)设计的布景(图八),富有想象力地运用各种灯光的特殊手法来突出演员并揭示角色的心理状态。他设计的布莱希特的《夜半鼓声》(1922)(图九)的布景,力图使布景象演员那样参与表演;建筑变形,路灯扭曲,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之感。(注:参阅吴光耀:《西方演剧史》,P421、P462.)在顿格伯特的设计中,常常使用片断景和少量道具,使前景与背景溶汇在一起,让观众同时看到,如上述两台戏的设计中,城市背景始终出现在所有动作地点的后面。同时善于对现实变形和发挥灯光的特殊作用,创造出特殊的气氛。

著名表现主义戏剧代表人物还有导演弗林、马丁等,舞美设计师有斯特恩和柯柯斯卡(兼剧作家)等,他们都为表现主义戏剧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表现主义戏剧在一次大战后达到高峰,它旨在按人类的理想改造社会,使人类的环境与精神协调一致,使人类至高的精神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高贵伟大能得到实现。但战后社会经济环境的继续恶化,使表现主义开始怀疑人类的“性本善”,认为人类本质上是自私的,好战的,此时表现主义的希望破灭,到20年代后期,表现主义已基本消失。

虽然表现主义戏剧活动的时间不长,但它在戏剧演出中的试验,它的观念,至今仍极大地影响着德国及世界各国的舞台美术,使舞台设计在处理视觉因素时手法更加灵活,从写实、变形到抽象,其间具有极大伸缩性。在处理时间地点上更加自由,舞台上现实与梦幻互相交替和并置,扩大了舞台时空的各种可能性。

责任编辑注:因印刷原因本文原图略去。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口右加平字。

篇3:表现主义舞台美术

表现主义舞台美术

巴尔说:“如果印象主义把眼睛作耳朵,表现主义则把眼睛作嘴巴。”(注:巴尔:《表现主义》,1920年版。)表现主义的原理是渴望以主观视象来描绘外部世界,反对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那样用照相式的眼睛将焦点聚于外部细节上。表现主义代表了人类的内部的眼睛,要对世界作出全新的完全独特的解释,认为可观察到的当代物质和机械的社会不代表真正的世界,这个社会歪曲了人性,将人沦为机器似的动物,使世界充满了痛苦和绝望。所以表现主义艺术家要求从主观愿望出发去改造外部现实,直至将其改变到与人的精神本质相一致,此时,这个世界对人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由于表现主义者认为“真实”主要存在于主观领域,就必然寻求以新的艺术手段来表达出被扭曲的心灵:歪曲的线条,夸张的形状,反常的色彩,机械运动式动作,电报式精练语言……将观者从外部表象上拉开,进入心灵世界,一切事物常常是通过主角的眼光被表现出来,他的眼光可以对事物作强烈变形和主观解释。

表现主义绘画在1905年的“桥社”组织中正式宣告问世,但这个运动在戏剧中并没有立即产生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战争结束后,表现主义才成为戏剧表现的重要形式。

表现主义戏剧拒绝传统规则,打破存在于各客体之间的逻辑关系,按人类内部的眼睛重新创造,不是去再现客体自身的物质真实,而是表现由它们激起的情感。表现主义戏剧演出以断续简短的语言,反复申诉内心的绝望和痛苦,狂呼式的朗诵伴以夸张的动作。这种表演方式抛去了传统演出观,寻求与内心骚动相一致。“用一种抽象的固定的姿势有节奏的朗诵,用强烈的,慷慨激昂的讲话和痉挛的表情显露出一种紧绷的,爆发的,愤怒的表演,不是具体化角色,而是揭示角色的精神状态”。(注:巴勃莱:《欧洲表现主义戏剧》,1971  年巴黎版P208。)这是1918  年演员多伊奇演出哈森克勒佛的表现主义戏剧《儿子》时,所表现的感情和采取的姿势。这种方式使人想起表现主义先驱、挪威画家蒙克的名作《呐喊》,“画面中心一个衣衫褴褛的人物发出一声恐怖的.喊叫,他的手捂住憔悴的脸,整个身躯都变形了。他的感情在他周围引起了同心向外散发的波浪……周围环境变形……”(注:吴光耀译:《二十世纪舞台设计革新》,载1986年《舞台美》总第5期P164。)在演出中,灯光和布景象演员一样成为有生命活力的戏剧元素,融合在一个整体中,共同创造剧本所要反映的母题。

在这么一种专注于表现现实的深层本质的戏剧中,与戏剧精神无关的东西全被抛弃,包括那些反映日常生活表面而不涉及“灵魂”的视觉因素。传统的舞台美术的作用命定要被调整到最低限度。从“外部形象是内部现实的表现”(注:巴勃莱:《欧洲表现主义戏剧》,1971年巴黎版P208。)这个前提出发,舞台美术在线条、色彩、形式和物象上越来越主观,越来越抽象。就象在著名表现主义导演杰士纳作品中,是一种简洁的“浓缩的符号”,作为演员表演的“跳板”,或称为“心灵和观念的搬运者”。(注:巴勃莱:《欧洲表现主义戏剧》,1971  年巴黎版P208。)

自然,舞台美术的任务不再是再现客观世界或戏剧动作生存的场所;相反它必须从线条和色彩,物体和形状具体化剧本中暗示出的精神实质,达到象征表现。朝着这个目标,沿着阿披亚的足迹,首先开始对舞台层面的造型进行重新构建,利用台阶和平台,组成富有节奏的舞台空间,再放置需要出现的布景元素。

重建舞台是由舞美师西凡尔特和皮尔歉提出,运用在导演杰士纳的作品中,成为著名的“杰士纳式台阶”。这些台阶、斜坡和平台将舞台层面流畅地连接起来,推动和扩大了舞台运动,发展了演员动作,舞台上只出现配合主题的视觉因素。舞台景压缩到非常简单,舞台的垂直面发展成使用片断式景,并不占满整个舞台,形象彼此脱离,没有逻辑关系地或前后或左右地散布在一个空的空间中。这样表现主义的舞台布景破坏了物体间的联系,渴望取得最大的视觉效应。舞台上写实因素也脱离了它们的真实和自然的关系:如要表现威尼斯,是出现圣马可广场,还是出现里亚托桥?表现主义舞台美术可以将这两个不在一处的景点同时出现在舞台上,无视它是否合理,只要这种方式能获得表现力,对观众有启发。这种片断景可以是绘画性的,也可以是雕塑性的;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对表现主义来说,所有手段的价值在于是否能提供表现力,而不管它是一根线条,一个完整结构,一幅绘画

[1] [2] [3] [4] [5]

篇4:谈舞台美术新的发展趋势论文

谈舞台美术新的发展趋势论文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入世”以后,我国各行各业都与国际接轨,进入全球大循环之中,艺术当然也如此,作为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舞台美术,同样如此。

因为考察中国舞美的新发展,就要面向世界,站在世界舞美的高度。那么,世界舞美呈现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多元化

多元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又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一)舞美构成要素的多元化

舞台美术原本就由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灯光、音响效果等多种要素构成,并且涵盖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实用美术乃至建筑、园林、音乐等各种艺术因素。而现在,除上述多元化因素之外,又囊括了广告宣传、海报制作、节目单设计等等。可谓是舞台艺术“大综合”之中的“小综合”,其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艺术风格的多元化

过去的舞台美术,基本上分为写实主义与写意主义两大艺术风格,而现在的舞台美术,除了这两种艺术风格外,还包括了印象派、抽象派等西方现代派的艺术风格。其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也越来越鲜明。

(三)纵横交汇

世界舞美还呈现纵横交汇的发展趋势。在纵向上,呈衍化特点,即从本民族或特定区域的艺术源流出发,保持传统特色又赋予时代精神。我国戏曲舞美就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的有力证明。欧洲各国亦如此。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舞台美术,也都既有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新时代的新元素、新特点。

(四)时空造型的多维拓展

作为舞美的主要方式――舞台时空造型,也呈现出多维拓展的发展趋势。许多舞美大大加强了动态功能,大幅度地拓展了时空落点与表现范畴。或用朴素的造型形式表现深刻的内涵,或用华丽的形象构成奇特的景观,但都共同致力于将舞美由仅仅是舞台艺术局部的装饰发展到总体意念的表达。从舞台的二维空间发展到三维空间,并进一步发展为包括观演关系的演出场所在内的多维动态时空的'立体化结构设计。例如音乐剧《猫》的舞美设计,就像整个剧场内外设计成一个“动物世界”,使整个天地真正变为一座“大舞台”。

二、科技化

综观世界舞美,呈现明显的科技化发展趋势。许多现代化的高科技,都进入舞台美术领域,例如电脑设计的布景、投影布景、激光布景,灯光中的电脑灯、激光灯,音乐音响的电脑调音台等等,使整个舞台美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像,令人耳目一新。

现代化的声、光、化、电等各种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世界舞台美术真正形成一个广阔的艺术世界。

三、人性化

在人性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人性化的发展趋势,这种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充分发挥舞美设计师的作用

尊重舞美设计师,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性。例如在捷克,就有舞美设计大师斯沃博达与威赫尔。国家对他们格外重视,不仅待遇优厚,而且分配有高级豪华的别墅。政府对舞美的高度重视,促进该国的舞美学科走在世界舞美前列,成为世界舞美中心。他们把举办国际舞美展览活动当作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把舞台美术看成是人民文化生活中进行综合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舞美设计新人

许多国家的艺术院校或戏剧院校,都设立了舞美系或舞美专业,大力培养舞美新人,这也成为世界舞美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舞台美术与观众的互动

舞美设计充分尊重观众的人格与审美需求,把观众当作艺术的主人和“上帝”,直接为他们设计手持道具――彩棒,充分体现出现代舞美尊重观众的人性化发展趋势。

篇5:中班美术活动:装扮舞台

中班美术活动:装扮舞台

中班美术活动:装扮舞台

广汉幼儿教育网 作者: 礼河幼儿园 吴振频   阅读次数:2042

活动目标:

1、幼儿运用各种工具、材料,大胆装饰美丽的舞台。

2、积累使用剪刀的经验。

3、幼儿在活动中愉快地进行创造、表演。

活动准备:

1、铅画纸、各色皱纹纸、蜡光纸、卡纸、即时贴。

2、水粉颜料、各色油画棒、牙刷、杯托、纸杯、擦手的湿毛巾、剪刀、糨糊、双面胶、透明胶、小箩筐(人手一份)。

3、音乐磁带、各种花盆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最近我发现我们小朋友都很喜欢表演,今天幼儿园里来了许多客人老师,我们一起来装扮舞台,把你们的本领表演给他们看,好吗?让客人老师们看一看,哪位小朋友的手儿最灵巧,最能干。

二、介绍材料及用法

这儿有一些材料,大家看一下,你们都认识吗?会使用吗?

三、装扮舞台

1 、装饰背景

老师这里有一个舞台,可是颜色太单调了,老师想借用一下你们灵巧的双手,把它装扮成一个五彩缤纷,漂亮的'大舞台,好吗?

师生一起用各种材料装扮舞台。

2、 剪贴操作

小朋友们真能干,把舞台装扮得真漂亮,我们一起再来做些漂亮的花,让舞台变得更美些,好吗?

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材料,请小朋友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继续装扮美丽的舞台,好吗?

师生一起用各种材料再次装扮舞台。

四、活动评价

舞台装扮好了,请小朋友看一看,你觉得舞台哪里最漂亮?为什么?哪里还需要改进一下?(自评、他评)

五、游戏:时装表演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进行时装表演吧!把这美好的一刻拍下来,好吗?       (小朋友自由表演,与客人老师合影留念。)

教学反思:

“六一”期间我班的幼儿特别爱表演,针对这一现象,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借助“装扮舞台”这一新颖的题材,我设计并开展了此活动。

在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自由选择各种工具、材料,积极、大胆、主动地进行操作、创造,共同装扮美丽的舞台,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提高了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进而表现美的能力,最后在愉快、轻松的时装表演中结束活动,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觉得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让幼儿交流讨论的机会还不是很多,比如在第二次装扮舞台(剪贴操作时,可以让幼儿集体讨论或分小组商议一下,相互讲讲自己的想法及如何使用各种材料,让舞台变得更美些。)

观摩意见和建议:

活动设计巧妙,构思新颖,教师创设了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积极主动的操作、创造,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提高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中班美术活动:装扮舞台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怎样美术布景设计舞台

一、舞台布景结构形式的出现

世界上最早的剧场出现在公元前6 世纪的雅典- - - 戴欧尼斯, 在当时的戏剧演出中就有了立体布景如山石、祭台等。到了古罗马时期, 剧场开始出现了开场大幕,从马建筑家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得知, 古希腊和罗马剧场的舞台上已经出现了“三棱柱景”和分类布景。

中世纪的欧洲, 戏剧布景开始应用“同台多景”形式, 即把剧情所需要的不同景点, “同台”并置在一个演出场所。此时的中世纪舞台, 还常运用舞台机关装置、魔术变幻等特技效果。

16 世纪初, 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舞台布景设计从此成为一门专业。论文百事通镜框式舞台和透视布景开始流行, 焦点透视法和多种造型手段在舞台上得到综合应用。本镜框式舞台形式, 增加了透视布景的幻觉, 促进了写实主义的发展。当时的一些大艺术家如达•芬奇、拉斐尔等都参加过舞台布景的设计工作。此后, 又出现了完整的侧幕体系与三面墙布景。

近代西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机械台与声、光、电这些现代技术手段引进舞台。舞台设计对布景结构的个性表现更加强化, 造型艺术与舞台艺术在布景设计上更加综合, 演出的空间结构创造已成为舞台布景设计的主要课题。

中国的舞台艺术在历史上也有过具象布景的尝试。早在秦汉的“乐舞”“百戏”中, 已有了手持道具、优美服装及机关布景; 两宋时期, 舞台布景与烟火、杂技相结合, 出现了爆炸、冒烟、喷火等效果; 据张岱《陶庵梦忆•刘吉晖女戏》中记载, 在演出《唐明皇游月宫》就使用了活动景片、音响效果与照明的配合。演出帷幕拉开, 舞台恍如月宫, “境界神奇, 忘其为戏也”, 创造了浪漫的神话气氛。清代康熙年间, 舞台布景在《长生殿》和《桃花扇》的演出中, 又有新的发展。清末与民国初年, 机关布景也一度流行, 但由于和传统戏曲的表演相矛盾, 未能流传发划圈移动重心而产生的顶胯动律, 它的动律来源于脚下的碾劲, 而前顶胯则是腿的上颤动。前面一拍动作是辅助, 它为后面碾顶打基础。

柔顶胯: 小八字步站, 面对l 点, 准备拍后半拍, 左主力脚后跟外碾立半足,右脚对1 点迈出掌着地, 同时左胯带动躯体左转对7 点, 双手小臂随体右摆起,吸气, 眼视8 点。1~2 拍, 双脚慢放下半足, 重心移右腿上全脚着地, 左脚掌着地, 双膝弯屈, 同时右胯对8 点慢慢顶出, 体对7 点, 吐气, 双手右下, 视8 点。柔顶胯准备拍后半拍动作是由脚下发力带动胯和上身的转动, 脚下发力关键是由跗骨的楔骨推动跟骨往外碾推, 使小腿后面的趾长屈肌往上提, 这样使后跟外顶并立半足。后面下沉顶胯, 又是由大腿股四头肌下压, 迫使膝关节弯曲, 脚下犹如采弹簧一样, 慢慢并有韧劲下踩, 同时由于重心移动, 双膝又处于半蹲状, 所以使右髋关节外顶, 那么, 柔顶胯准备动作力来于脚下, 而顶胯的动律又是由上而下的。

旋转顶胯: 右脚正步全脚着地, 左脚正步脚掌着地靠右脚心处, 面对1 点站。一拍: 右脚原地起步落地为重心, 左脚也同时快离地, 膝盖与右膝交叉, 然后脚掌再着地, 右膝下颤, 胯部由右至左旋转顶动, 双臂屈肘于胸前, 手心向下, 从右至左划圈, 眼视l 点。旋转顶胯与前顶胯由下至上, 单顶胯由里往外, 柔顶胯由上至下的动律有所不同, 这是由脚下的小踮步和左的关开而引起右髋关节推动右臀大肌和左臀大肌至左胯顶出, 左胯转顶使腰和上身产生了相反的运动,本 这样就使整个身体成螺旋式转动。其胯部的顶力小而快, 动作灵巧、洒脱、俏丽。

三、确立以顶胯为内核的羌族民间舞的教学构想

羌族民间舞中的顶胯动律不仅是舞蹈的动作和技巧, 而且还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内在表现力, 柔中有刚、快中有慢。如果在羌族民间舞的课堂教学中, 以顶胯这个动律为内核, 配合腰、肩、脚、手等部位, 这样才能全面地展现出羌族民间舞独特的风格, 表现出羌族人民质朴、粗犷的性格, 同时也能体现羌族人原始古朴的审美意识。所以我认为在教材进入课堂时, 应运用纵横并进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们更好的去掌握羌族舞蹈。

纵线上, 首先给学生前顶胯、柔顶胯等几个羌族民间舞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和有训练价值的顶胯动作, 目的是使学生的脑子里有羌族舞顶胯风格的形象和概念。但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好这一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就必须要求学生胯、腰、脚、手、膝几部分在松弛的状态下运动, 并协调各部位的运动, 尤其重要的是对胯部的放松。所以要解决好以上几方面的训练。横线上, 在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和有训练价值的动作中找出他们的基本动律, 并以它们为主干, 规范出一套胯、手、肩、脚、膝等具有形象和意境的训练短句和训练组合。比如, 1.节奏明快、性格开朗的横转动律训练短句, 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好居住在山地的羌族在往来于山谷之间, 上下山时肩与胯动律。2.活泼、灵巧、趣味性强的晃肩压腰顶胯动律训练。3.轻柔而沉稳的甩手前顶胯组合训练。4.柔性深沉的单顶胯组合。5.奔放、激情的步伐与顶胯组合。另外,羌族舞蹈特有的节奏和动作, 表现了羌民族洒脱、纯朴、自然的心理特征, 所以在教学中, 也应注意培养学生把握这种特殊心理性格和审美兴趣的能力。

通过这几个不同性质的训练短句和组合, 使学生不光是从单纯的外部形态去模仿, 更应该让学生们从内到外、形神兼备地去体验、鉴别、掌握, 以不断地发现、捕捉羌族民间舞蹈特有的顶胯风格。

展。到了近代, 西方戏剧传入中国, 本舞台布景才逐渐被我国的众多剧种所普遍使用。

二、舞台布景形式的审美特性

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说“没有舞台美术, 就没有戏剧”, 舞台布景的形式美是舞台最直观的形式。雷勃曼说: “艺术的形式即生命的形式”, 舞台美术形式应在内容的制约下, 具有诗中有情, 画中有意, 似诗如画的艺术效果, 充分体现情感形式的描绘性表现。从这里可以看出, 舞台布景设计者是具有诗人气息的艺术家。舞台布景的形式美具有独立的审美, 德国戏剧家、导演布莱希特认为:“布景要有艺术的价值, 还要有个性特色”, 才能体现形式本身所包容的内容与意义。在舞台设计里, 构成形式美的要一、舞台布景结构形式的出现

世界上最早的剧场出现在公元前6 世纪的雅典- - - 戴欧尼斯, 在当时的戏剧演出中就有了立体布景如山石、祭台等。到了古罗马时期, 剧场开始出现了开场大幕,从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得知, 古希腊和罗马剧场的舞台上已经出现了“三棱柱景”和分类布景。

中世纪的欧洲, 戏剧布景开始应用“同台多景”形式, 即把剧情所需要的不同景点, “同台”并置在一个演出场所。此时的中世纪舞台, 还常运用舞台机关装置、魔术变幻等特技效果。

16 世纪初, 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舞台布景设计从此成为一门专业。镜框式舞台和透视布景开始流行, 焦点透视法和多种造型手 段在舞台上得到综合应用。本镜框式舞台形式, 增加了透视布景的幻觉, 促进了写实主义的发展。当时的一些大艺术家如达•芬奇、拉斐尔等都参加过舞台布景的设计工作。此后, 又出现了完整的侧幕体系与三面墙布景。

近代西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机械台与声、光、电这些现代技术手段引进舞台。舞台设计对布景结构的个性表现更加强化, 造型艺术与舞台艺术在布景设计上更加综合, 演出的空间结构创造已成为舞台布景设计的主要课题。

中国的舞台艺术在历史上也有过具象布景的尝试。早在秦汉的“乐舞”“百戏”中, 已有了手持道具、优美服装及机关布景; 两宋时期, 舞台布景与烟火、杂技相结合, 出现了爆炸、冒烟、喷火等效果; 据张岱《陶庵梦忆•刘吉晖女戏》中记载, 在演出《唐明皇游月宫》就使用了活动景片、音响效果与照明的配合。演出帷幕拉开, 舞台恍如月宫, “境界神奇, 忘其为戏也”, 创造了浪漫的神话气氛。清代康熙年间, 舞台布景在《长生殿》和《桃花扇》的演出中, 又有新的发展。清末与民国初年, 机关布景也一度流行, 但由于和传统戏曲的表演相矛盾, 未能流传发划圈移动重心而产生的顶胯动律, 它的动律来源于脚下的碾劲, 而前顶胯则是腿的上颤动。前面一拍动作是辅助, 它为后面碾顶打基础。

柔顶胯: 小八字步站, 面对l 点, 准备拍后半拍, 左主力脚后跟外碾立半足,右脚对1 点迈出掌着地, 同时左胯带动躯体左转对7 点, 双手小臂随体右摆起,吸气, 眼视8 点。1~2 拍, 双脚慢放下半足, 重心移右腿上全脚着地, 左脚掌着地, 双膝弯屈, 同时右胯对8 点慢慢顶出, 体对7 点, 吐气, 双手右下, 视8 点。柔顶胯准备拍后半拍动作是由脚下发力带动胯和上身的转动, 脚下发力关键是由跗骨的楔骨推动跟骨往外碾推, 使小腿后面的趾长屈肌往上提, 这样使后跟外顶并立半足。后面下沉顶胯, 又是由大腿股四头肌下压, 迫使膝关节弯曲, 脚下犹如采弹簧一样, 慢慢并有韧劲下踩, 同时由于重心移动, 双膝又处于半蹲状, 所以使右髋关节外顶, 那么, 柔顶胯准备动作力来于脚下, 而顶胯的动律又是由上而下的。

旋转顶胯: 右脚正步全脚着地, 左脚正步脚掌着地靠右脚心处, 面对1 点站。一拍: 右脚原地起步落地为重心, 左脚也同时快离地, 膝盖与右膝交叉, 然后脚掌再着地, 右膝下颤, 胯部由右至左旋转顶动, 双臂屈肘于胸前, 手心向下, 从右至左划圈, 眼视l 点。旋转顶胯与前顶胯由下至上, 单顶胯由里往外, 柔顶胯由上至下的动律有所不同, 这是由脚下的小踮步和左膝的关开而引起右髋关节推动右臀大肌和左臀大肌至左胯顶出, 左胯转顶使腰和上身产生了相反的运动,本 这样就使整个身体成螺旋式转动。其胯部的顶力小而快, 动作灵巧、洒脱、俏丽。

三、确立以顶胯为内核的羌族民间舞的教学构想

羌族民间舞中的顶胯动律不仅是舞蹈的动作和技巧, 而且还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内在表现力, 柔中有刚、快中有慢。如果在羌族民间舞的课堂教学中, 以顶胯这个动律为内核, 配合腰、肩、脚、手等部位, 这样才能全面地展现出羌族民间舞独特的风格, 表现出羌族人民质朴、粗犷的性格, 同时也能体现羌族人原始古朴的审美意识。所以我认为在教材进入课堂时, 应运用纵横并进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们更好的去掌握羌族舞蹈。

纵线上, 首先给学生前顶胯、柔顶胯等几个羌族民间舞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和有训练价值的顶胯动作, 目的是使学生的脑子里有羌族舞顶胯风格的形象和概念。但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好这一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就必须要求学生胯、腰、脚、手、膝几部分在松弛的状态下运动, 并协调各部位的运动, 尤其重要的是对胯部的放松。所以要解决好以上几方面的训练。横线上, 在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和有训练价值的动作中找出他们的基本动律, 并以它们为主干, 规范出一套胯、手、肩、脚、膝等具有形象和意境的训练短句和训练组合。比如, 1.节奏明快、性格开朗的横转动律训练短句, 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好居住在山地的羌族在往来于山谷之间, 上下山时肩与胯动律。2.活泼、灵巧、趣味性强的晃肩压腰顶胯动律训练。3.轻柔而沉稳的甩手前顶胯组合训练。4.柔性深沉的单顶胯组合。5.奔放、激情的步伐与顶胯组合。另外,羌族舞蹈特有的节奏和动作, 表现了羌民族洒脱、纯朴、自然的心理特征, 所以在教学中, 也应注意培养学生把握这种特殊心理性格和审美兴趣的能力。

通过这几个不同性质的训练短句和组合, 使学生不光是从单纯的外部形态去模仿, 更应该让学生们从内到外、形神兼备地去体验、鉴别、掌握, 以不断地发现、捕捉羌族民间舞蹈特有的顶胯风格。

展。到了近代, 西方戏剧传入中国, 本舞台布景才逐渐被我国的众多剧种所普遍使用。

二、舞台布景形式的审美特性

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说“没有舞台美术, 就没有戏剧”, 舞台布景的形式美是舞台最直观的形式。雷勃曼说: “艺术的形式即生命的形式”, 舞台美术形式应在内容的制约下, 具有诗中有情, 画中有意, 似诗如画的艺术效果, 充分体现情感形式的描绘性表现。从这里可以看出, 舞台布景设计者是具有诗人气息的艺术家。舞台布景的形式美具有独立的审美, 德国戏剧家、导演布莱希特认为:“布景要有艺术的价值, 还要有个性特色”, 才能体现形式本身所包容的内容与意义。在舞台设计里, 构成形式美的要素包括色彩、节奏、时空、统一等诸多方面。美术布景设计师就是通过这些元素和手段, 来把握造型语言和视觉审美, 从深层次解析舞台布景结构的形式美内涵。

1.舞台布景形式中的色彩

舞台布景中色彩的符号作用已形成社会共识, 舞台色彩极具联想性、表情性和象征性的。丰富的色彩变化直接表达了戏剧的情感, 在舞台的演出上, 不同色彩的冷暖、明暗, 能够营造出异常强烈、神秘莫测的幻觉效果。舞台上色彩的反差、隐喻、渲染, 使剧情得到一定的升华, 渐渐打开观众审美情感的闸门, 使观众产生兴奋或压抑的反应。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几乎所有的舞台艺术大师都不会忽视这个因素的。

舞台布景的夸张手法突出了色彩的心理效果、情绪效果及色彩的象征意义。在舞台布景中, 色彩的运用就象演员的动作与表情一样, 是动态的表现, 它贯穿于整个演出中。色彩在演出变化中的对比或调和, 明确表达了戏剧的所想表达的意义和情绪。舞台布景色彩的功能表现了舞台形式美的不同风格, 它可能是一种视觉的冲击,也可能是现实的幻觉, 也可能是神秘的象征。

2.舞台布景形式中的空间与时间

舞台布景设计不仅是空间艺术, 也是时间艺术, 舞台空间与时间的综合是现代舞台设计发展的总趋势。舞台设计者追求的是一种可变的、流动的空间, 用约瑟夫•斯沃博达的术语, 即“心理造型空间”。舞台设计已不再用离散性的方法, 为一场 戏或一幕戏设计一个景。而是用综合的方法, 根据全剧的思想内容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结构体, 它具有自我调节和变化的功能, 从而适应全剧不同的场景需要, 形成一个连贯的、可变的戏剧空间。

舞台形式的要素是在审美空间的组织中构成。大面积的区域分割及灵活多变的舞台框架结构, 使舞台布景调度更为方便。空间的大小、形状、本方向、闭合程度及空间结构, 都是具有一种影响情感的表现特质, 如压抑与空旷、拥挤与孤寂、神秘与亲切等。

舞台非写实的象征性空间表现, 加强了戏剧动作, 深化了戏剧内涵, 使演出总体上完整统一。如在舞台演出时采用黑空间表现, 可以容纳更多的联想和想象, 调动和唤发观众更丰富的创造力。从而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 此处“无形胜有形”的艺术效果。此外, 在空间上大量的采用逆光效果, 容易形成空间的距离感, 从而使舞台有符合观众审美习惯的意境, 给观众一种先发制人的强烈视觉冲击力。

舞台是空间与时间的艺术, 舞台的时间与空间应是自由的时间与空间, 舞台只有享受自由的时间与空间, 舞台布景艺术的翅膀才能真正飞翔起来。

3.舞台布景形式中的节奏

节奏的处理对舞台的形式感表现非常重要。节奏的处理常用两种方式: 严格与自由。在许多舞台设计中, 节奏是一种似无序而有序的自由状态。自由的舞台节奏,不管是场景的表现方式还是人物的表演空间, 都错落有致, 场景变化丰富, 表现手法灵活。

严谨而赋有节奏律动之感的舞台画面, 营造了一种秩序之美、理性之美、抽象之美, 增强了舞台的形式美。

舞台形式的框架有时以一种抽象的结构元素, 表现一种具象的事物, 有时用象征的语言, 巧妙简洁的表现出舞台的特色, 这些都为导演更好地调度安排演员, 变换舞台场景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 注重点题景物特征的强化, 借助灯光和空间组合,将各种舞台元素有机地结合。使之具备更加生动、变化灵活的形式美。4.舞台布景形式中的和谐统一舞台形式美是由色彩、空间、节奏等几个方面在舞台布景中达到和谐统一而成, 它们之间是融为一体, 互补互生。在舞台布景设计里, 要重视内部与外部各因素间的组合规律。黑格尔说:“各因素之中的这种协调一致就是和谐,和谐一方面见出本质上的差异面的整体, 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这些差异面的纯然对立, 因此它们的互相依存和内在联系就显现为它们的统一。”对形式美而言, 统一性是指差异的个性的事物间所蕴藏的整体性和共性。即确定了主体的形象后, 整体的统一和谐就需要首先来考虑了。

舞台的形式美是以一种布景结构呈现在观众面前, 简洁是形式美的舞台语言之一。简洁的语言能更出色的表现舞台形式, 简洁是在舞台布景中高度提炼的抽象化的表现。贝克说: “没有简化, 艺术不可能存在”, 因为艺术家创造的是“有意味的形式”, 只有简化, 才能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提取出来。舞台布景设计就是寻找形式, 并设计出适合于它的独特样式, 从而创造一种别具意蕴的形式美, 使演出的外部整体形象得到升华, 从而产生真正的舞台形象, 使观众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无限的空间美。

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舞台设计布景的发展。欧洲产业革命后, 制造业的发展, 给剧场带来了推拉台、转台与升降台; 电气革命使灯光照明变成舞台美术设计重要部分。20 世纪的科学技术给舞台美术设计以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 本使今天的舞台美术完全被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所武装。中国的舞台美术在学习西方各种戏剧流派的同时, 也要继承中国古典戏曲的宝贵传统,中西结合、融会贯通, 形成有中国气派的、有影响力的舞台美术设计。

参考文献:

1.胡妙胜《阅读空间舞台设计美学》, 上海文艺出版社, 年。

2.姜今《银幕与舞台画面构思》,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 年。

篇7:舞台布景小学美术教案

舞台布景小学美术教案

课题:第十五课 舞台布景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欣赏各种舞台上的布景,感受舞台布景对于剧情的重要性。

2、分工合作,制作一个舞台布景,充分发扬团队精神,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如何制作舞台布景。

教具学具:布景所需物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欣赏舞台上的布景,说说这些布景给人怎样的视觉效果,在剧情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牡丹亭》沈皋王聿豹

该剧舞美设计采用中性布景与传统“守旧”相结合的手法,以装饰性、概括性的特定舞美形象贯穿全剧,使人产生联想。整个设计超脱了对具体场景地点的描绘,其浪漫风格与戏曲表演虚拟手法相结合,体现出汤显祖原作的精神,也解决了戏曲表演中舞台美术的时空跨越问题。全剧以2块大幕,6块高低不同的硬片作为基本造型元素。大幕中的一块作为全剧固定的背景,上面绘有亭子、假山、垂柳以及大片云纹形象;色彩以灰绿色为基调,但在天幕灯光下可以自由变化。

元代《戏曲壁画》

“散乐”是宋代以后广泛流传的一种正规雅乐之外的“俳优歌舞杂奏”,演出形式丰富多样,有戏曲、歌舞、杂技等,一般有乐队伴奏。当时的许多贵族官吏家族都有散乐艺人。本图为幞头、穿戏装的艺人(山西洪洞广胜寺明应王殿壁画)。殿内壁画即为著名的元代戏曲壁画。这幅壁画共绘出演员和场面人员十一人。演员的'服饰,基本是元代时期的圆领或交领、宽袖或窄袖袍服。幞头也有硬脚幞头及软脚幞头。

2、小组讨论准备演出什么内容,议一议我们的舞台背景可以借鉴刚才欣赏到的哪些形式。

3、发展阶段

(1)小组为单位,画出舞台布景的草图。

(2)根据收集到的材料,商讨哪些可以用于制作舞台布景。

(3)小组制作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四、完成布景之后请同学们演一演,乐一乐。

五、收拾整理

六、课后拓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舞台布景及演出场面。

篇8:美术课堂纪律教后感

今年,我上三四年级的美术课,对于三年级我并不熟悉,而四年级,我曾教过他们两年,真的是再熟悉不过了,所以对于他们每个班我都有一定的了解,然而让我最担心的就是上课的纪律。

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也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比如四年级的贺卡一课,因为是手工课,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完成。所以他们会凑在一起各抒己见,不会像大人那样可以克制自己,这样势必造成课堂纪律松散。再如三年级的三原色三间色一课,这是一种全新的绘画工具——水粉,很多学生都觉得很有趣,调出一种颜色就要迫不及待的和别人分享,难免就要发出声音,这就造成了上课纪律的混乱。还有就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有可能小组进行创作,课堂也会显得不安静。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学生在一起能互助互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外国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行不通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既要学生学好,又要学生纪律不乱,我想只有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收放自如,处理好个别特别活跃的学生,让他们不仅仅在语言和肢体动作上活跃,还要在课堂上头脑思维也活跃。那如何引导好这一部分同学,是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处理这少数同学的课堂表现,我觉得重点还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他们的引导。刚开始我采用“硬”的手段,大声训斥、批评,几节课以后,虽然他们的言行和举止上有所收敛,但并不能让他们的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他们的思维还是凝滞的,整堂课对他们来说是“熬”过去的。现在我采用了一些激励机制,在课堂上做记录,记录学生在课堂上方方面面的表现,如课堂纪律表现、用具准备情况、完成作业情况、课堂上的精神面貌和态度等,并定期向大家公布。现在看效果还是不错,能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我想只要我们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巧妙的运用一些教学方法,相信我们能将整个课堂活动组织越来越好

篇9:舞台灯光设计研究论文

舞台灯光设计研究论文

摘 要:舞台演出灯光是随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因此,良好的运用舞台灯光设备及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根据晚会以及栏目的需要,以光色显示环境,突出人物,创造空间感。笔者从舞台灯光创作模式、灯光设计注意要点、光色艺术功能等几个方面对舞台灯光设计进行分析,以突出光色在舞台中的应用。

关键词:舞台;  灯光;  设计;  运用

舞台灯光是根据人物和场所需要而进行的全方位展现美感的灯光设计;是用视觉形象将设计意图展现给观众的艺术创作[1],因此良好的舞台灯光效果能够强调舞台美感,将舞台的视觉空间感受及晚会的意图呈现给观众。

1舞台灯光创作模式

舞台灯光设计是一个团体协作的过程,灯光的设计创作应着重分析晚会节目表,了解节目的内容、形式、演员需求、节目内涵、场景转变、时空方位与体裁风格等特点[2]。在舞台灯光实际创作过程中,灯光设计者必须熟悉舞台设备的使用状况,灯光预算,从而确定灯光工程规模,并根据灯光所需各岗位情况,划定工作人员名单。灯光设计者还需与晚会或是栏目导演及时沟通,了解导演对晚会的整体创意,创作意图以及对灯光的具体要求,与舞台监督、灯光服装设计等相关部门协力合作,向有关人员索取节目创作的简介和节目音乐小样,从中提炼节目的时代背景、时空环境、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之后,灯光设计师需对灯光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说明,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装台、节目演出和拆台的具体日程安排。组织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灯光设计图进行施工,确保各类灯具的位置、方向、角度、间距、组别、吊挂高度以及电源和信号线和连接准确无误;确保各类灯具进行通电调试后能够正常使用。只有这样,舞台灯光的设计者才能准确控制舞台灯光的时空转换、音乐及音响效果,并最终确定出能够准确表现舞台美感及晚会内涵的舞台灯光,从而完美的配合晚会演出或是栏目进行。

2舞台灯光设计注意要点

2.1舞台光色的情感体现

光色是舞台灯光设计要素中相对复杂的一个因素,在歌舞晚会等舞台演出的灯光设计中,设计者常常利用色光本身在色相上的区别,以及光色的明暗、冷暖等来营造舞台气氛,传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在歌舞晚会中,光色是营造气氛的重要手段之一。灯光设计师通过对光色的控制将晚会节目更替、晚会表演内涵与环境等有效的融合起来,较好的表现出晚会演出中所蕴含的情感。一般说来,色彩可以引发个体审美,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3]。如红色在晚会中经常被灯光设计师用来表现晚会中关于歌颂祖国、追忆革命以及畅想未来幸福生活。

2.2舞台光色的技术展现

光色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光色的技术展现。在舞台晚会节目表演中,较好的灯光色彩运用能够有效促进情景氛围的展现,而情景氛围又是舞台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掌握好对光色的运用,就能很好的控制晚会演出环境以及整台晚会的节奏,与观众形成共鸣,取得较好的演出效果。

首先,光色的运用强调色彩的对比。一般光色的色彩对比主要通过色调对比、明暗对比、冷暖对比等加以体现。利用色光本身在色相上的区别营造出不断随节目变换的舞台氛围,从而突出灯光色彩效果,强调舞台晚会意图,促进舞台演出中艺术美感的体现。

其次,在舞台光色的实际设计过程中,还需遵循“主副光”,即通过灯光设计突出强调某一色彩弱化其他色彩,从而强调某一色彩所表达出的意图,维持晚会或是栏目的主要基调。通常灯光设计是以表演区为中心,按主光、辅光、逆光、侧光、景光、定点光等功能级别进行调配,确保表演区的基础照度及景片的良好色彩再现。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对色光的艺术效果进行把握,保证舞台主调光色与次要光色对比鲜明,突出舞台晚会或是栏目节目特点。

再次,在光色的运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光色的起伏变化。综艺晚会由舞蹈、歌曲、音乐、小品、戏曲等多种节目形式组成,在运用光色的过程中,要做到繁简结合、冷暖结合、明暗结合[4],按对调控全局色调,根据晚会表演节目顺序及场次主调变化以及栏目的发展而对光色进行调节。

最后,把握光色在舞台整体画面中的.和谐程度。灯光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依附舞台艺术才能展现出美感价值的艺术形式,因此灯光为舞台服务,舞台也为灯光服务。光色的变化,尤其是光色与舞台环境、人物需要、情景表达等的和谐展现,能够有效突出晚会主题,与观众形成互动,同时也能很好的突出光色的价值。因此在灯光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否有灯光的变换,灯光与物体整体的色彩和谐总是必要的。

3光色艺术功能体现

3.1光色的艺术价值

光色的作用对人的视觉功能的发挥极为重要,光色不仅是人类观察物体形状、空间、色彩的一种生理需要,还是美化环境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光色不仅照亮了空间,还能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意境和气氛。同样的空间,如果采用不同的光色搭配方式,不同的位置、角度,光色强度,都可以获得不同的视觉空间效应。光色可以有效突出人和物的明暗界面以及阴影层次的变化,并从视觉上赋予其立体感。改变光源的光谱成分、光通量、光线强弱、投射位置和方向就会产生色调、明暗、浓淡、虚实、轮廓界面的各种变化,这是运用光照艺术渲染舞台环境艺术气氛和烘托晚会主题的重要前提。

3.2光色对空间的展现能力

光色搭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现出空间与时间上的转换,在晚会演出中,如果没有多变的光色搭配其结果是难以想像的。因此可以说光色有效激活了演出的空间。不同的光色,可以给人或远或近的感觉,从而丰富整个舞台的层次感。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绘画对色调的搭配与对比,灵活运用,使有限的空间展现出无限的魅力。比如央视春晚中宋祖英歌曲《叫一声爸妈》,背景灯光首先表现出绿色的生机与活力,之后出现微黄的光色,舞台中出现小院,展现出了温馨的老家形象,紧接着,黄色的枫叶满地,一条小路通向小院内,展现给观众一种回家过年的情景,使观众切实感受到了回家过年的时间与空间变化。

3.3对晚会节目演出主题的诠释与烘托

在整台晚会的演出过程中,灯光的表现力起到很大作用,比如昏暗、明亮、喜庆等场景的塑造,都对灯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除此之外,灯光设计还要突出光色对演出的烘托与陪衬作用,如对小品中人物心理的展现过程,灯光设计师可以根据节目人物角色塑造,结合人物的站位,进行光比调整,加大主要人物与背景舞美之间的光比,突出主要人物角色,使色彩根据情节的内容及角色转变而跳动起来,促使舞台效果与观众之间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又如20央视春晚《新贵妃醉酒》中,节目整体基调为红色,作为背景的LED显示大屏呈现出一幅争芳斗艳的牡丹花开图,中国传统样式的祥云布景则在黄色侧光及电脑染色灯的柔和照射下,与背景上的牡丹花开图前后呼应,无不展现了大唐盛世的辉煌以及贵妃奢华的生活情调,使舞台展现出一种绝佳的表现效果,极具艺术美感,给观众一种心灵的震撼。

4结论

灯光能够很好的配合艺术形象的塑造,通过对舞台氛围的渲染,展现出晚会的中心内涵,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因此灯光设计者需慎重考虑对光的使用,促使光色与舞台的完美结合,保证晚会演出的最佳效果。笔者设计的《济南市十大文化人物颁奖晚会》曾获山东省牡丹奖一等奖,《济南电视台新台标启动》曾获全国灯光一等奖。此文中,笔者总结多年来从事舞台灯光设计的实践经验,有效结合理论知识,最终得出结论:舞台灯光设计不仅要分析物色与光色的关系,还需要懂得灯光的使用技巧,这样才能使灯光与舞台完美结合,进而体现出舞台艺术的美感。

参考文献

[1] 杨华祥,焦辉. 大型剧场舞台灯光设计与建筑条件的配合——剧场舞台灯光设计心得(一). 演艺设备与科技,(3):13-17.

[2] 齐明光. 浅析戏剧舞台灯光设计——从设计构思到舞台呈现的过程. 科教文汇,2009(2):269-269.

[3] 张坤怀. 舞台灯光艺术的传道者——刘锐老师的舞台灯光设计理念和方法. 艺海,(1):76-77.

[4] 苏建军. 简述舞台灯光和影视灯光的设计原则及布光技巧. 现代电视技术,(4):108-109.

篇10:美术论文参考

浅析壁画中的迹与象【1】

一、何谓“迹”,何谓“象”

简单地说,“迹”是指艺术家手工或者半手工机械的操作痕迹,即以工具作用于材料留下的痕迹;“象”指艺术作品的色彩和形象。

创作,就是艺术家逻辑留痕的过程,正如钟儒乾所说:“落笔成迹,因迹生象,通过迹象而有所表达,这不是绘画活动的一个简单事实吗?”

从迹象论出发,把绘画的基本元素归结为迹象,当迹与象被分开使用时,说某画的“迹”如何,就是指画中某“象”的质地,它包含大家所熟悉的笔墨、肌理、笔触、质感、色彩之类,当然也包括绘画材料(如纸或布)在内的迹理因素;说某画的“象”如何,就是指画面的间架结构和画中表现对象的形式与态势,它包含我们常说的轮廓、形象、造型、构成等等,连同绘画材料的边沿和角线在内。

下面,我们就用迹象论来浅析一下壁画中的“迹”与“象”,迹化的过程、迹化的结果需要我们深究。

二、关于“迹”与“象”在壁画中的表现

人类最古老、最早的绘画是壁画。

人类最早的壁画是手绘的壁画。

那么何谓壁画?

如从字义上来看,是“各类壁画的装饰泛称”,可理解为墙壁上的画。

传统的绘制壁画,专指画家们运用画具和各种媒介调配色彩在墙上绘画,即造“迹”到形成一个完整的“象”。

传统壁画概念显然不能完全概括现代壁画的含义,而且这样也是不够科学严谨的。

现代壁画在传统表现方式上扩展为两种形式:一是与环境紧密相结合,在建筑功能和空间环境的意义上进行延展;二是材料和手法的多样性产生的丰富的变化,例如镶嵌壁画,也许“马赛克”这词对于大家更为熟悉和形象一些。

壁画是人类追求美的理想,通过“迹”来表现“象”的独特艺术。

它的题材相对于其他绘画形式较为广泛,可以是具体写实的,亦可以是抽象或意向的;可以是象征的,亦可以是浪漫的。

其丰富的内容与表现手法形成有机的和谐统一并与建筑物相结合,给人的感受是不可替代的。

(一)识“迹”知“象”

在绘画中,迹呈现出什么样的象?象带着什么样的迹?象内的填充会呈现出五花八门的迹理,慢慢发展,轮廓瓦解,象迹混同。

在壁画中,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壁画艺术作为建筑整体的重要构成因素,并非适用于任何建筑。

若有建筑强用附上壁画就可能引起反向作用,甚至破坏建筑的功能性,也破坏了壁画的装饰性。

壁画对于建筑的功能上的完善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那么,用怎样的“迹”来表现“象”,以给人在心理上形成特定功能的印象呢?例如,医院作为医疗单位有着特定功能的需要,因为,其重点空间中的壁画在内容和形式上应是轻松愉悦的;反之,儿童乐园则要体现活跃、欢快的视觉效果。

倘若我们将两个不同功能中的壁画相互交换位置,那么将完全违背建筑存在的特定功能:在医院中等待看病的人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了不应有的刺激,而儿童乐园中的壁画单纯宁静的气氛也与活跃的空间气氛相悖。

在国内外,既有很多成功优秀的壁画作品,也有不少不理想甚至失败的壁画作品,归结起来主要原因是壁画与建筑形式的关系失衡,即没有很清楚地认识到象的迹因素,没找到合适的迹来填充“象”;壁画画面相互对比过强,过分强调自身,没有把握住迹的象元素,忽略了迹的组合性和统一性,破坏了“象”。

例如,对于两类不同的材质有其不同的特性,尤其是要理解在室内室外空间环境中不同材质的性质。

追溯到壁画的源流,由原始时代的壁画,到古埃及壁画,到中国古代的壁画,到希腊罗马的壁画,到欧洲中世纪的壁画,到文艺复兴的壁画,到欧洲现代绘画中的壁画,到中国当代壁画中的丙烯画,再到现代壁画。

不同时期的“迹”,有不同“象”。

迹象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也就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壁画特征。

而在现代壁画中,艺术家借助各种特性的材料为媒介,回避传统壁画单纯的描绘手法,即选取特别的“迹”,来表现现代人的理想、情感、审美意识和观念意识的创作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审美价值的表达已从对客观世界的表现转向表现当代人在社会中的内心世界,象征、隐喻、联想、意象化的表现意识成为材料追求的新理念。

(二)“心”的迹象表达

此处的“心”是指壁画的创作观念与意识,它不同于其他的绘画,对其迹象的表达,我们应该着重探究,关注相关的问题。

1、对于传统

这个问题对于有作为的艺术家来说是不可回避的。

中国传统壁画艺术的丰厚,对于我们既是得天独厚的,又是精神上不可或缺的。

对于传统的态度要在现实的创作中作出取舍,仍是一个难题。

如果我们在继承传统上只用传统优秀的文化精髓,如秦汉的雄浑、隋唐的大度、宋的严谨、元的豪放、明的典雅、清代的细致来直接演绎今天的生活,无疑是文不对题。

今天我们面对观念的冲击,继承传统不是简单地去寻找一种模式,而是以参照的观念来认识传统,发扬传统,真正的融合传统,继承传统。

2、对于借鉴

西方的现代壁画艺术的形式和种类繁多,这主要因为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

很多壁画带有强烈的个人发泄的情绪,对人的心理、精神产生负面的影响。

借鉴西方应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是首要的,这样才能以更好的迹象来表达那“X”(在钟儒乾的迹象论理论中,迹+象+X= 画,其中X,就是观念、境界、情感、美,以及一切你想或者让别人以为你想表达的内涵。)

3、对于观念

所谓的观念就是人的思想意识,是人对客观事物概括后在脑中形成的概念。

壁画在当今社会和艺术观念的变化中与以前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传统上单纯追求审美价值的壁画,在今天已经向艺术价值的多样化延展。

从形态上,艺术与传统的具象形态有着显著的差异,有了意象和抽象形态,与建筑空间的结合不仅是以一个二维的画面出现,也许是地面,也许是天花壁画。

迹的风格形式在不断的创新。

(三)其象之“迹”,变化万千

壁画的形式语言具有多样性,多样而强烈的视觉语言使得壁画艺术独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这种特殊的艺术魅力通过整体环境包围着人们,感染着人们,这便是壁画独特的象之“迹”。

通过对壁画的“象”的归纳,可分为三类不同的“迹”表现:

1、具“象”类

具象不能简单地规范为写实,因为写实指的是对客观忠实再现的一种概念,而具象则超越了单纯的再现客观形象,是在表现现实形象中侧重于借用形象,追求一定形式法则与样式的一种作“迹”方式,属于现实具象主义。

在壁画艺术创作中,今天的壁画艺术所运用的具象手法,目的是追求一定特殊形式的语言,这一类的形式样式,使人们在感受具体样式的同时,传达了客观存在的形态,然而表现客观形态并不是主要目的,只是视觉语言样式的媒介。

2、意“象”类

意象给我们的感受是变形以及表现的概括和条理性。

意象不是表象,而是加入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无疑在意象形态的表现与传达中最能够体现出艺术家情感与审美状态的追求。

同时,也较容易产生视觉语言与样式,即“迹”的独特使用。

这种迹象的呈现还体现了客观的联系性,使人们感到亲切而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3、抽“象”类

所谓的抽象也是一种视觉形式,即“抽”掉形象的具体形态及其特定内容并以此对人的视觉与心理产生作用,这种迹象仅仅满足人们的视觉与心理。

但现实中的人们的视觉往往习惯于以形象的概念和含义来感受客观,容易在抽象的状态中再去寻求一定的形象概念,这是不恰当的,抽象的概念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

抽“象”形式的表现通过条理的秩序和肌理图等形式很鲜明地形成“迹”,这是抽象类形式较容易实现其语言迹象的优势,也是受客观形态制约性较小的原因;但在另一方面个性的“迹”,体现在抽象形态中变得尤为重要,个性化的“迹”是抽“象”类形式的关键。

(四)“象”的新鲜感

壁画艺术由于多采用各种材质与工艺来实现,材料的美感独具视觉与审美魅力。

不同的材料有些不同的质地和工艺特点,不同艺术表现手段有其不同的质地与工艺特点,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有其不同的个性和形式,但是各自又有着不同的局限性。

这就使“象”具有了新鲜感。

谈到壁画的材质和工艺,首先要涉及两个范畴:在质地上,可分为软质类、硬质类、绘制类;从形式上可分为平面和浮雕起伏状式。

软质类:例如以各种工艺手法编制,组合成的纤维纺织作品。

硬质类:相对较多,例如各种石材、铜、不锈钢、铸铁、人造石材、陶板、木和玻璃钢等。

绘制类:例如以丙烯、传统天然矿物质颜料、油彩和油漆等表现材质绘成的壁画。

新材质的应用自然带来了新形式,新的语言的产生,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运用材料的经验,形成很多具有新鲜感的“象”,带来了更多的艺术趣味。

总之,对于迹象论的研究范围,不应仅仅局限在绘画领域,而相比而言,壁画做迹造象的专业特征更为明显,更为直接。

迹因素与象因素的谋划与探究,贯穿于壁画创作的全过程,由于迹象效果越来越多样化,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更见心机,更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创新。

论陶瓷审美文化的当代追求【2】

当代陶瓷美术研究正面临着体系的转型与重建,这是当代陶瓷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陶瓷美学的背景是人类整体的文化精神,人的陶瓷审美活动作为文化创造系统中最有魅力的不忍,它应该以自己的特殊形式来表达现代陶瓷发展的时代精神,表达人类文化创造的超级本性。

从这一角度来展望当代人类陶瓷审美文化的未来走向,笔者认为,陶瓷美学应该自觉把发展和深化的指向,同人的文化意识自觉的结合起来,从密切关注现实人类文化实践中获得自身发展的生机。

当代陶瓷审美文化建设应该积极地致力于一般的大众文化、感情文化向陶瓷审美文化的转化,并按照符合时代精神的陶瓷审美理想去完善和构建文化。

陶瓷审美文化实践应该努力致力于当代人类所希望、所追求的生活秩序,使人们以陶瓷审美的态度从事现实文化实践,并把现代陶瓷审美意识辐射到所有人类文化的广阔领域,从根本上改变和提高社会文化的质量。

当代陶瓷审美文化实践也应通过上述努力,最终达成全社会与全民族的陶瓷审美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着眼于陶瓷美学的这种价值定向,笔者认为未来陶瓷审美文化建设应该着力从陶瓷品位及审美旨准等多个方面做出努力,现仅述两点:

第一, 着力于人的现代陶瓷审美意识的培养

陶瓷审美意识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他是人类在欣赏美、创造美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作为陶瓷审美文化的综合表征,陶瓷生没意识包括人类的陶瓷审美感受、陶瓷审美体验、陶瓷审美情趣、陶瓷审美态度、陶瓷审美理想等诸环节。

如何在戏剧表演中联系自我与角色的关系论文

简述民间美术论文提纲

创意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艺术考察毕业论文

表演式戏剧教的探索与成效教育论文

浅谈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图形的应用论文

小学美术兴趣教学论文

音乐对心理影响的探讨论文

故事教学下小学美术教学应用论文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探究的论文

舞台美术的形式感论文
《舞台美术的形式感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舞台美术的形式感论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美术教学与思维论文2022-10-02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2023-12-30

仿自然生态设计在家具造型中的运用的论文2023-06-06

一种被忽视的阅读思维的教学论文2022-05-06

小学美术现代教学论文2022-08-30

高职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的相关论文2023-04-15

歌唱教学论文2022-06-01

艺术毕业论文格式2022-04-30

美术系毕业论文2023-04-28

诗歌研究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02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