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遗传课分子生物学教学策略论文

时间:2022-08-19 07:53:51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医学遗传课分子生物学教学策略论文(精选16篇)由网友“别拍照了”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医学遗传课分子生物学教学策略论文,供大家参考。

医学遗传课分子生物学教学策略论文

篇1:医学遗传课分子生物学教学策略论文

1.1教学内容与专业脱节

我院采用的教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中图文并茂、讲解清晰。但是我院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方面的水平具有差异,对于这门复杂的内容,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在医学遗传课堂中,重点内容为遗传学方面的知识,现行的教材与专业内容之间也存在脱节的问题。

1.2实验课程建设滞后

在客观因素的限制下,我院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相关实验只能在科研项目、专业实验中进行,学生的实践机会并不多,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1.3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重点集中在理论知识上,忽视了专业的建设,且由于学习难度高,学生出现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大多只能被动听讲,影响了教学效率与质量。

篇2:医学遗传课分子生物学教学策略论文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课堂的问题,需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模式,采用分层授课、小组教学、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模式,搭建起教材与专业之间的桥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实践、社会发展需求等多个角度重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关注度。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被动式教学转化为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传统的授课方式枯燥、乏味,为此,还需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与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深入浅出的再现这一学科的魅力。

篇3:医学遗传课分子生物学教学策略论文

3.1利用科学史提高教学趣味性

如何从分子角度上为学生阐述生命的奥秘,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的趣味性,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分子生物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任何一个假说与理论,都是源自于实验的,每一个实验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为了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利用科学史来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讲解知识背后的故事。这种课程导入方式降低了课堂内容的难度,让学生可以轻松学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后续的学习内容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

3.2优化传统的教材理论教学内容

为了降低“分子生物学”的难度,我们从几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将大纲分为几个内容:①绪论部分:让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发展趋势有全面的认识;②基础知识:介绍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基因的概念、DNA复制、蛋白质合成、RNA转录等基因表达过程;③研究方法:包括体外操作技术、蛋白质操作方式、体内与体外重组技术;④分子生物学的应用:采用实例的方式介绍生物分子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以教材为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夯实基础知识。并将分子生物学融入生活案例中。

3.3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时教学法,创新教学方法。对于对遗传学新知识点有重要铺垫作用的其他课程的基础性知识,可采取布置学生课前或课中自学、再集中小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复习之,还要注意从遗传学的角度阐明同一知识点,突出遗传学的学科特色。如,在讲解关于人类基因组测序应用、亲子鉴定的知识时,即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引起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导学生来提出自己的见解。除此之外,我院还会定期举行分子生物学研究会、生物学研究进展讲座等,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更新知识体系。此外,还可以推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将各类教学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动画、音频、视频、图形、文本、仿真软件的方式来直观的呈现相关内容,扩展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逐步解决课程教学难点。并构建了“精品课程网站”,其中的内容包括教学录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在线辅导、毕业设计等内容,并结合课程内容及时来更新,让学生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

3.4构建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是“分子生物学”的重点内容,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多为验证性实验与基础性实验,实验内容的创新性不足,为此,需要将实验资源与科研力量整合起来,提高实验的创新性、启发性、实践性、系统性与完整性,根据专业要求划分实验模块,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是常规实验内容,在大一阶段开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学知识;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重点,需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相关理论来确定实验方法、选择实验设备,合作完成实验项目;创新性实验是依托科研项目开展的实验项目,由学生按照主题来设置实验方案,重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

3.5采用灵活的考核模式

传统考核模式单一,以理论成绩作为主要考核依据,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中间环节的考察。为此,需要采用灵活的考核模式,从“过程后考核”转化为过程中考核,内容包括“考勤与纪律”、“小组论文”、“课堂讨论”、“期末闭卷考试”、“开卷随堂测试”几个方面。这种全新的考核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既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4结语

分子生物学是在揭示DNA双螺旋结构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实验性学科。随着DNA和RNA聚合酶的发现、遗传密码子的揭示、乳糖操纵子的发现、PCR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组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合成生物学的诞生,使分子生物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遗传学与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这种局面将变得愈来愈突出。因此,调整遗传学教学内容势在必行。但无论进行怎样的调整,都必须遵循遗传学的发展历史、保持基础遗传学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邢雪琨,武红艳.医学遗传与优生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1).

[2]廖亚平,梁玉华,蔡绍京.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初探[J].井冈山医专学报,,(2).

[3]温扬敏,丘丹缨.社会化行为生态学在高职医学遗传与优生学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11).

[4]苏立宁,魏会平,宋小青,尹海峰,董明纲.家系调查在医学遗传实验教学中的改革初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篇4: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的感受

医学分子生物学(medical molecular biology)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并重的医学基础课,该学科已经迅速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越来越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1]。

但这门课程理论性强,模型假说多,难懂难记。

如何使医学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好分子生物学,是我们每一位分子生物学老师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

为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教研室近年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了改革措施,希望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1 增加背景知识,结合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在课堂上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必要的学习内容上。

因此教学中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一些对医学分子生物学“枯燥”理论的学习,先适当地加入医学分子生物学一些理论发现的背景知识。

如在讲授“RNA干扰”之前,先简要介绍它的发现史:Napoli 研究牵牛花时发现将一个能产生色素的基因置于一个强启动子后,试图加深花朵的紫颜色,结果多数花成了花斑色甚至白色。

这与传统上对反义RNA技术的解释正好相反,该研究小组一直未能给这个意外以合理解释。

直到,才由Fire和Mello发现了RNA干扰现象,解释了上面的两种反常现象,并获得了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通过这个故事背景的讲解不仅吸引同学们不断地思考原因,同时又使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发现一些与传统理论不符合的现象时,不要盲目地怀疑自己的实验,而要深入地研究下去,也许这背后就隐藏着一个伟大的理论。

又如凋亡现象的发现:1954年布雷内首先选择线虫作为实验生物模型,在研究线虫细胞数量的时候他发现成体线虫的细胞数量变少了。

最后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了凋亡现象,线虫也从此成为生命研究领域中的经典的模式生物。

因此他与另外两位研究凋亡的科学家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这个故事也启发了同学们一个道理,获得诺贝尔奖并非一定要做非常复杂尖端的实验,最重要的是创新,即使是很常规的实验也可能获得重大突破。

学生们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使他们兴趣增加了,知识面拓宽了,而且还从这些故事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2 采用二圆互交或三圆互交理论模式教学

采用我校冯教授最新提出的二圆互交或三圆互交理论模式[2],把哲学中的“动态发展、相互联系和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和观点应用于编著的《生理学》[3]和《整合应用生理学》[4]中。

在二圆互交和三圆互交哲学模式中,每一个圆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呈开放状态与一个或多个主动互交二圆互交是显而易见的,三圆互交的构成是上面一个圆,下面二个圆彼此互交。

其内涵是:(1)每个圆都处于自主的运动状态,又受着其它圆运动的影响,相互促进和发展必然产生量变,继之导致质变,后者又可进一步刺激彼此发生量的变化。

(2)每个圆的互交面积可逐渐增大,但二圆始终不会融合,即在发展共性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个性;已产生互交的二圆亦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但彼此不会彻底地分离。

(3)二圆互交可发展为三圆互交,三圆互交亦可转化为二圆互交,甚至可发展成多圆互交,通过多圆互交呈现世界万千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

在进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教学时,就可利用上面的模式对分子生物学中的复杂关系进行讲解。

如讲授“癌基因、抑癌基因”的关系时,就可以通过二圆互交模式(如图1)说明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

当抑癌基因由于某种原因失去功能时,癌基因就会失去控制,大量表达,量变引起质变,最后引起癌症。

因此只有当两者平衡时,机体才能正常表达各种产物,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通过这个模式使“癌基因、抑癌基因”之间的动态关系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分析和探讨,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 联系实际,使讲课内容更贴近生活

由于分子生物需涉及到很多理论方面的东西,学生感觉在将来的工作中都用不上,或者就是离自己太遥远,所以会觉得兴趣不大。

因此把教学内容和医学或者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以“重组 DNA技术”为例,在上课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些基因工程方面的新进展:如各国都在致力于研究“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羊多利的诞生;以及最近争论很热烈的“克隆人”能否进行的问题;还有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的健康有害等,都是同学们关心的问题。

那么究竟这些转基因食物是如何产生的.,通过教师的提问以及对这些知识的讲述,激发起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些知识的兴趣,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 :在讲授“PCR技术”时,提出现在法医常常只需要通过犯罪现场的一滴血进行破案,以及最近发生的一些名人的亲子鉴定案件,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是由于PCR技术的发明。

这时学生们的兴趣大增,迫切地想要知道这种技术是怎样进行的,这时再讲 PCR的原理及反应过程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这种教学也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稳固。

除此以外,还要求我们教师要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提高讲课的艺术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结合多媒体,增加图示、FLASH动画等形式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做到:语言精炼 ,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以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开设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其动手能力,我们在实验课上设计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DNA的提取以及琼脂糖电泳技术等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这样就把抽象的理论变成身体力行的实践,激发了学生主动动手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了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的认识,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使医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勤于思考,更需要教师不断提出符合教学规律和行之有效的教改措施并加以实施。

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从而共同把教学改革推向更高更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冯作化.医学分子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2] 冯志强.二圆互交和三圆互交理论模式及其应用[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5,28(6):504.

[3] 冯志强. 生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

[4] 冯志强. 整合应用生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5.

篇5: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的感受

【摘要】医学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

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优化课程设置、开展双语教学、完善考核体系等策略,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分子生物学;教;课程设置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医学分子生物学是研究人体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生命活动及其规律,从分子水平开展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的一门科学。

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广泛渗透到医学各学科领域,推动了医学各学科的发展,使医学科学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细胞水平逐步进入了分子水平。

医学各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很好地学习有关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掌握必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了解当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加强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对培养具有广博知识的复合型医学高级人才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来,我们对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特总结如下。

1 优化课程设置

医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医学分子生物学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农林、师范院校的课程,医学分子生物学偏重于与临床的结合,但又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强化。

正确处理分子生物学基础和临床应用的教学是解决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的关键[1]。

为了和生物化学教学内容衔接,本课程不再讲授基因信息传递,仅讲授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补充介绍网络生物信息资源。

着重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和新技术,如PCR和各种衍生的PCR技术、DNA序列测定、分子杂交、基因工程、基因芯片等,并兼顾介绍一些新的技术如RNAi等。

联系临床介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等。

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展开授课,使课堂教学生动,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学习理论知识而不做实验,往往如空中楼阁,不知所云[2]?在坚持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开设相关实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有助于加深对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保证总课时36学时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了教学时数的分配,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验课时。

将理论课由28学时减少到18学时,实验课由8h增加到18学时。

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利用获得的重组DNA克隆作为实验材料,连续开设了质粒DNA的提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质粒DNA的转化和筛选、核酸的体外扩增、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共六个实验。

在实验中着重介绍每个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利用实验步骤中间隔的等待时间讲解一些背景知识和需要补充的理论知识,使实验课内容充实而饱满。

实验完成后进行总结,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找到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为今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2 开展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3]。

分子生物学进展极为迅速,其中大多数信息储存在英文资料和文献中,如果采用英文资料和课件进行讲授,学生可更准确的把握其含义,并且可及时获得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有助于高素质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我们在参考相关专业教材的基础上,选定了DNA序列测定、核酸分子杂交、PCR三章内容进行了双语教学,制作了中文和英文两个课件,教师采用英文课件授课,学生利用中英文两个课件进行复习,使学生既掌握了基本技术,又强化了自身的英文水平,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3 完善考核体系

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考试目的是检测教育教学的效果。

医学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专业限选课,由于课时少,内容多,进展快,学生学习存在一定困难,有些学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果只注重闭卷考试,会导致学生死记教材,不注重查阅文献和了解新进展,达不到创新性教育的目的。

如果完全放弃闭卷考试,有些学生会放松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也达不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效果[4]。

为此,我们结合课程的教学特点,制订了闭卷考试、实践考核与撰写综述相结合的医学分子生物学考核方案,规定闭卷考试成绩总成绩的70% ,文献综述占10% ,实验成绩占15%,平时成绩占5%,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全面地体现在考核成绩中。

并且在第一次开课就提出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考核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防止学生直接下载或复印别人的同类文章,教师限定写作内容,稿件一律用手写,并附5篇以上文献(含英文文献2篇以上),抄袭稿件计零分。

这种综合考核方式使学生既能掌握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又能准确把握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脉络和发展动态,熟悉互联网资源的查询和利用,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和英语水平,从而改变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现状。

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们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初步建立了一套适于医学生的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现有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

我们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扩大双语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增加分子生物学软件使用的培训,适当介绍国内外最新理论和技术,紧跟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的步伐,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万天云,王俐,昝玉玺,等.医学本科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M].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5):501-502

[2] 刘静,胡维新,罗志勇.开设硕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的几点体会[M].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4):419-420

[3] 许晓源.医学院校英汉双语教学的探讨[M].辽宁行政学院学报,,11(1): 80-81

[4] 魏文祥.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教学体会[M].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1):1869-1870

篇6:七年制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改革与实践

七年制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改革与实践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在七年制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给生命科学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且这门以实验为主的前沿学科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式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意识、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人才是实验教学的重点[1]。临床医学七年制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目的,不仅验证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还应致力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并做出科学的解释,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如何提高实验课教学水平,把常规的.科研方法以及新技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系统掌握实验技能,提高科研素质,成了我们实验教学不断探索的内容[2]。近年来笔者在实验课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改革实验内容,提高科研素质

1.1 基本技能训练

针对七年制学生毕业授予硕士学位这一特点,为了使学生受到基本的技能训练,在实验课中,笔者改变以往由教师在实验课前,为学生准备好各种试剂及器材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实验中所需的药品的数量,仪器设备等,凡是实验中涉及的物品清洗、高压灭菌、菌种接种和保存以及试剂配制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还使学生懂得了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的实验准备,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1.2 综合能力的培养

科研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许多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就是科学工作者创新的结果。为了适应医学学科的发展,加大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内容改革的力度,我们开设了综合性的实验内容:从人血中基因组DNA的提取开始,通过PCR技术扩增看家基因(γ-actin)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特定的PCR产物,然后进行连接、转化、筛选、工程菌的接种培养,保存以及重组质粒的提取、酶切、鉴定。这一综合性实验,是以基因工程流程为主线,一环紧扣一环。学生通过这一实验过程,不但把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科研思维得到了锻炼,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另外在实验课上,还安排了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PCR技术及引物设计、DNA测序等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详略讲解,并采取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使枯燥的实验理论变成了生动有趣直观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2.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电子技术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大型仪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进行辅助性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为此,我们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手段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根据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把学生每次实验结果的观察,由原来的紫外透射仪,改为使用凝胶成像系统进行图像处理及结果分析,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在屏幕上看到每组的实验结果,并进行对比,同时向学生展示标准的结果,通过分析、对比发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许多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极大兴趣和爱好,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改革考核方法,提高综合素质

为了全面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总结分析、获取知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报告书写模式(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分析等),全部实验结束后以科研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而且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的最后,提出对此次实验内容安排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并用所学过的实验原理设计一个相关的实验内容。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开拓了学生的科研思维,使学生的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实验成绩为100分,包括实验过程操作记录30分,科技论文50分,平时操作10分,课堂表现10分。

总之,通过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对分子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不仅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晓霞,解军,张悦红,等. 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12(11):1091-1092.

[2] 姚娟,隋建峰. 基础医学综合实验与实验设计考核模式的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5):519-520.

[3] 易发平,卜友泉,马永平,等. 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转变的实践[J]. 基础医学教育,,13(7):623-625.

[4] 李美宁,张悦红,常冰梅,等. 医学七年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探索[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3):301-303.

[5] 刘友勋,黄娟. 《分子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1,(7):114-115.

[6] 周烨. 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9):169-170

篇7:医学寄生虫学说课教学设计

[摘 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

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

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 似蚓蛔线虫 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

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 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

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

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

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2.2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2.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

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4.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

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4.2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4.2.1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4.2.2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4.2.3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4.2.3.1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

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4.2.3.2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4.2.3.3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

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4.2.4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4.3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4.4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

具体设计如下:

4.4.1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4.2.2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

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 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11(6):60-61.

[2] 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 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8) :122-124.

[3] 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 6, 4(11):142-143.

作者简介:

耿丽( 1981-),女,硕士,讲师。

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摘 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

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

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 似蚓蛔线虫 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

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 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

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

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

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2.2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2.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

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4.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

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4.2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4.2.1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4.2.2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4.2.3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4.2.3.1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

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4.2.3.2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4.2.3.3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

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4.2.4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4.3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4.4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

具体设计如下:

4.4.1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4.2.2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

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 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 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 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8) :122-124.

[3] 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 6, 4(11):142-143.

篇8:文检课教学设计论文

文检课教学设计论文推荐

一、极域电子教室环境下文检课教学的特点

作为教师都知道,传统教学需要通过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来达到教学目的。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采用电子教室教学授课后,这种形式的限制可以进一步改进,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收看教学视频,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接收检索任务,教室在教室端进行数据库使用的讲解,学生在学生端同步接收,然后在课堂上消化吸收,利用完成检索任务来进行知识的内化,进而提高检索能力。通过这种教学过程的改革,教师与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环节都发生了变化。

(一)时效性高

利用电子教室进行文检课教学,可以利用屏幕广播功能将课件直接切换到学生机端,学生通过计算机同步观看课件及老师演示的内容。这样比用幻灯片投影仪方式的多媒体教学更加快速清晰的将课件送达到学生端。同时,教师可以在设计检索任务时,将学生进行分组,利用电子教室中的分组模块进行分组,进而各小组可以利用电子教室中“网络会话”模块,在组内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全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二)交互性强

文检课是门实践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文检课的授课效果。目前文检课再不是利用纸质检索工具进行检索,大量利用数字资源及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再将任务驱动法应用到文检课教学中,通过电子教室将任务布施到学生终端,学生可以随时在学生端举手,并且电子教室文档传递功能,快速将文件送达到每位学生端,还可以利用演示功能提问某位学生进行检索演示。这种方法可以增强授课的互动性,使学生在进行检索任务的过程中随时可以与老师进行交流互动。

二、利用电子教室进行文检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现

(一)授课流程

1.根据课程安排设计教学任务,保存在word文档中。2.利用极域电子教室软件中的文件分发功能将任务文档及说明文字及时传送给学生机的指定路径下。3.学生根据任务进行文献的检索,先将word文档以“学号+姓名”的形式命名,直接将答案输入到word文档中。4.在下课之前,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将文档传送给教师机端,以供老师成绩评定之用。

(二)课程考核及改革

目前,传统文检课教学的考核呈现多样考核方式,有综述考试法、协同合作完成期末考核的考核方法、多元化考核和网上考核。这几种考核方式可以概括说为综合报告和上机考试。综合报告可以较全面的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但由于是开卷考试,难以避免剽窃的问题,而且综合报告对老师评卷的要求比较高。上机考试可减低教师评卷工作量,但随机性很强,抽题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考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我校在申请了文检课题库建设教改课题,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此方法出现了上述问题,因此经过多年教学工作总结,目前我们利用电子教室进行授课,布施任务,并通过电子教室进行课上提问,演示,交流。

三、电子教室技术对文检课教学设计的改进

经过近几年的尝试,我们几位老师明显体验到了利用电子教室进行文检课教学的优势,这种方式既能克服传统文检课教学模式的枯燥,又能在网络环境下体验良好的人机交互,而且也为文检课重视实践的环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一)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在电子教室环境下,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实现交互,突破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所讲授的内容能够立即被学生接受,并且在课堂上加以模仿和体会。通过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通过现场演练获得最生动的印象,电子教室提供的及时演练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知识的遗忘,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

(二)提高授课效果

电子教室环境下离不开电脑和网络,通过网络教师能将电脑操作演示过程同步广播到每位学生机的显示器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与教师机一致的视听效果,传统教学模式多是在利用投影仪将课件显示出来,这样的模式使得坐在后面的同学已经无法清晰的获取授课内容,而利用电子教室软件授课,能够保证学生获得一致的授课效果,用电子教室软件形象、直观的技术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三)教师管理高效

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和组织者,同时兼有“教”和“管”的任务,也就是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电子教室软件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电子点名、分组教学、监控学生屏幕等操作,以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

(四)支持个性化教学

电子教室提供了分组教学和师生在线问答等功能,使得教师更容易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由单向变成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知识的学习者,其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学生利用学生机主动获取知识,并且能够与教师进行在线互动,每位同学都仿佛是单独与教师交流,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保证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个性化施教。

四、结束语

如今正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作为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的文检课,其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何能够提高授课效果,提高学生上课热情,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文检课的改革与创新,真正实现文检课的“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掌握终身学习技能”的教学目的。

篇9:医学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思考

医学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思考

医学微生物学是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在本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作者就几年来教学经验谈些体会.

作 者:王雪莲 安春丽 姜晶 WANG Xue-lian AN Chun-li JIANG-Jing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辽宁,沈阳,110001 刊 名:微生物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MICROBIOLOGY 年,卷(期): 28(3) 分类号:Q939.93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   实验课   教学  

篇10:医学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体会论文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应用型的基础科学,并与临床结合紧密[1]。本教研室承担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学工作,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意识,强化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我们采取以下实验教学方法。

1.从源头做起,充分做好实验准备及预实验

微生物实验的准备内容比较多,操作性强。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试剂放置时间,不同批次试剂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每次实验课前都要做充分的实验准备,同时做预实验。通常提前3~4天进行实验准备和预实验,确认后才用于实验教学。

2.制定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实验室中接触到的大部分细菌为致病菌,所用的试剂也多是对人体有害的`,因此对废弃物品有严格要求。我们在实验中注意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项实验室制度,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强调,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务必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另外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精密仪器,如生物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高速离心机等,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仪器使用方法,爱护仪器,正确恰当地使用仪器。对于实验过程使用过的仪器,学生使用后要清理干净并摆放回原处,要求仪器使用前后保持一致,并做好相关使用记录以备有迹可查。鉴于实验班级人数较多,个别学生用完后不能正确摆放实验设备,不仅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使用,而且给实验指导老师造成较大工作负担,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加强学生生物实验室安全事项和规章制度的学习,随堂强调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3.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实验前预习开始、在实验的准备和操作及内容上结合医学微生物课程特点精心策划,周密安排,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体情况如下。

3.1实验前预习

实验教学不仅是学习、掌握和巩固学科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每次实验前都要求学生认真预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本次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充分理解整个实验的思路。实验课时,指导教师首先针对本次实验内容提问学生,然后将实验的重点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或以提出疑问的方式向学生阐述本次实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2实验准备及操作

实验准备过程中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进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绝大多数学生都想多一些锻炼的机会,为以后的工作和科研打下基础。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就让一些学生参与进来,从试剂的配制,培养基的制作到预实验的操作。这样不仅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可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实验原理等相关性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3.3实验内容安排

传统的实验内容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内容比较烦琐零乱,每个实验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学生对此兴趣不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采用一些综合性的设计实验来代替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比如学生从自己身上取标本,用自己的粪便或咽部拭子作为标本进行综合性实验。利用平板画线和革兰氏染色的方法找出若干株典型细菌,纯化后再进行一系列生化实验进行鉴定,并进行药敏实验。由于学生觉得和自身的健康有关联,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学生所取标本为自身相应标本与临床结合比较紧密,与以往的传统验证性实验具有较大区别,受学生体质和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料的结果,这就要求学生充分运用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释这些现象和结果。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这些现象,通过讨论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为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实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的实验现象,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对现象进行解释,然后学生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验证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既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基本功训练,又能锻炼收集资料、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以后能够顺利步入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4.实验结束后认真总结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操作,而实验报告则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坚持学生独立认真完成报告,实验报告不能简单地将实验数据进行罗列,而必须对实验结果及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由于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实验结果会出现很大差异,我们主张学生无论结果如何,在实验报告上都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如实分析,严禁在实验报告中抄袭他人报告内容或编造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并解释实验现象,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培养认真、严谨的作风,为今后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医学课程。许多新理论、新知识都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手段获得的[2]。因此,在实际实验教学工作中,指导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运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的医科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双阳,余敏君,詹利生,等.改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708.

[2]吴海军,高劲松,吴龙,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03):84.

篇11:课改后语文教学的新探索(网友来稿)

课改后语文教学的新探索

九年制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是在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语文教学的成败得失,遵循语文教育理论中进行的。随着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改革,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进行课改后新的语文教学的探索。

一、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在新的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预习效益,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能进步。”让学生预习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必要方法,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新的学期里,伴着语文课程的改革,我在学习一篇新的阅读课文前,首先让学生做好课前知识准备,让学生根据课前阅读搜索和查阅工具书,自行设计一张预习卡,其内容是通过预习,让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用文学或图画等不同表达形式展示出来,把还不明白的问题通过“设疑”表示出来,然后带到课堂上的学习小组中去,小组成员共同“解疑”。这样,学生在自学预习中,学会了很多通过自学能够搞清楚的知识,提出了丰富多彩的甚至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就能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出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归纳,去综合,去感悟,找出各个学习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的共性。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求异、探究,捕捉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达到开发创新、互参互动、主动探究的目的。例如:我在学习《我想》一文,首先发挥学生的预习效益,让学生在预习中设计预习卡,用“考一考”的方式,老师对每个学习小组提出了“通过预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的知识?”等问题,由小组内推选的记录员将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学生把明白的知识和能在小组中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小组交流,大家都来受益,扩大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然后,教师把不明白的重点问题集中板书在黑板上。如“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呢?”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是怎样建造的?……让学生逐个问题来看,并且提出“你觉得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学生便针对课文的重点问题,联系课文中某些段落画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段落或句子。再在班中把小组研究结果进行交流。教师对勇于向自己和他人挑战的同学给予及时地表扬鼓励,同学们在预习中能够运用不同学习方式解答问题。如:有的同学能够大胆创新,运用一幅图画的形式表达出了其住宅的特点,并在课文中所提到的大厅、卧室、平台、门等内容以外,还为蟋蟀设计上走廊、粮仓、隧道等设施。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出示蟋蟀挖掘住宅图片,设计了“蟋蟀又在盖房子了,你想对它说什么?”等问题,不断引导学生向课文中心靠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拓宽他们的视野,让学生带着自己渴求去探索问题,让学生在开放、民主、自主、愉悦的气氛中驰骋思维,各抒己见,感悟情感,使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展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地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因此,引导学生质疑

问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

二、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启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机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在课堂上我们始终贯穿自主、探究、合作这一主线,注重合作与交流,例如:我在进行《新型玻璃》一文的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先讲后练”,而是“先学后用”,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文,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运用知识的选移,掌握了五种玻璃的特点与用途,然后,教师应该实物投影,老师以“科技创新公司的董事长的名义,代表本公司招聘业务推销员,竞争上岗,利用投影出示“告示”招聘推销员:“现代科技创新公司,研制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和吃音玻璃。今天,公司要招聘这五种玻璃的推销员,你想竞聘哪一个?请你对其中一种新型玻璃特点和用途作一次演说。有创新精神的优先录用。”接着,小组激烈竞选,产生了竞争优胜者,代表学习小组参加班上的竞聘演说,每个演说者好像身临其境,十分神气地把每种玻璃的特点及用途说得条条有据,栩栩如生,很有感召力。“口动不如心动”“快来买呀!”等广告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达到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迁移,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反复朗读,促使学生朗读和理解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一环,“没有书声琅琅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读是理解的前提,“情”是“道”的核心,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文章之道。它要将表达形式之美,通过“读”转化为作者表达情感之美,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是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叶老讲的美读,是一种声情并茂的吟诵,是真正能以声传情,以情动人的感情朗读,学生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之美,思想感情的表达之美,学生能够在读中学习,读中求悟,促使学生朗读与理解能力的提高。例如:我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一文时,便抓住了能突出表达华罗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言语。“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不!把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永远不会遗憾。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以及在送行的路上所运用的二个反问句,课文结束时运用的“再见了,朋友”等感情丰富的语句,学生通过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亿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情,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通过不同形式的美读,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使学生熟读精思,沁入灵魂深处,真正做到进入角色,感情投入,被华罗庚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同学们有的泣不成声,泪痕满面,仿佛又回到了送别的场面。加深了学生对中朝两国人民友好感情的进一步体验,促进了学生朗读与理解能力的形成与发

展。

四、学生加强阅读,拓宽阅读渠道,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要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扩大阅读量,把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学校图书室让学生开架阅览,班级图书箱向学生适时开放,家中图书橱使学生自由阅读,开设多种阅读渠道,加强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交流,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平日阅读中我们注重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他们逐步学会精读、略读、诵读、跳读和浏览等方法,我校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4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50篇,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利用图书馆、网络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通过大量的阅读即培养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又积累了知识。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看适应自己能力的《作文指导》、《寓言》、《故事》、《诗歌》、《散文》、《古今名著》、《科普读物》、《当代文学》等书籍,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利用节假日或星期天,多到书店一走,随时充实自己的家庭小书橱,加大智力投资,增添精神食粮,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语文课程改革,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主动发展,自觉探究,终身自学,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的一代新型人才!

[课改后语文教学的新探索(网友来稿)]

篇12:探究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

探究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我院的一门主要的基础医学主干课程,也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理论与实验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理论课的教学已经比较成熟,实验课的教学更应重视,在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只能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特点,突出教学重点,抓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本文在此谈实验课教学体会。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方法;探索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 以下简称微免学)是我院的一门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1]。

同时微免学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微免学的基本知识,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医疗实践和科研当中去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毕竟医学教育是要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应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信息,更好的掌握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所以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验课是提高动手能力的最好途径,在近几年中,我们一直在优化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在此浅谈几点体会。

1实验课内容选取上

实验课在内容的选取上,应遵循既锻炼基本技能,又能突出学科特点、实践性强的、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应用广泛的实验。

如革兰染色法,因在微生物的理论课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细菌很小,肉眼看不到,并且由于细胞壁的不同,用革兰染色法把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大类。这样染色分类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染色后便于观察,二,从分类学上来说,把不同的细菌根据染色结果的不同分成两大类;三、从临床用药上来说,知道属于哪类细菌后可以针对性的用药,防治药物滥用。通过观察革兰染色结果让学生也学会了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微镜是以后临床工作的基本工具,所以必须熟练使用。综上,革兰染色是首选的实验内容。

微生物实验离不了养细菌培养,细菌培养肯定用到消毒灭菌的设备,在消毒灭菌的方法中,最常用也是最彻底的方法就是高压蒸汽灭菌法,所以这个方法应该让学生会熟练操作,我们在理论课中就要给学生讲,但是毕竟没有实物,所以要带学生去实验室看高压蒸汽灭菌锅,还要从最普通的高压蒸汽灭菌锅讲起,要让同学们知道这个设备的实用性和危险性,一定要告知他们首先保证锅内有适量的水,没水不可能有蒸汽的,还要让学生知道放进该设备灭菌的东西不同材质的该怎么包装,放气的阀门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关,消毒灭菌完后一定要先放气,等压强、温度都降下来之后才能打开盖子,取出里面的东西;倘若在压强降下来之前打开盖子,后果不堪设想,会打伤人,可能会伤的很严重。知道了普通灭菌锅的用法,那么目前比较自动话的就更容易用了。

再如细菌的培养实验,在理论课中已经学习的细菌的生长以所需的条件、培养基的制备、消毒灭菌等,在实验课中,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制备不同状态培养基,如,固体、液体、半固体,调PH值,消毒灭菌,倒平皿等,然后接种细菌。在这些操作中,不但让学生学会了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也让学生掌握的无菌操作以及不同状态培养基中接种细菌的注意事项。

还有药敏实验,目前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等原因,耐药菌株日渐增多,所以在选用药物是,只靠经验可能不够,就需要针对性的做药物敏感实验,找到致病菌的敏感的药物,有针对性的用药,一方面药物疗效显著,另外也可防止由于滥用药导致的菌群失调。所以药敏实验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应该安排在实验内容中

另外免疫学中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即ELISA实验,此技术在目前的临床和科研中都应用广泛,比如乙型肝炎五项的测定,其他的一些抗原抗体的检测等,都可以用此技术。虽然理论课中学习了其原理即抗原抗体在体内外可发生特异性结合,也说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但是还是要实际操作才能牢固掌握,在实验中,肯定有学生实验失败的,让他们根据理论课中的知识,自己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时间允许的话,让他们再做一次,可以加深印象,更能掌握规范的操作步骤。比如用双抗夹心法检测一抗原,抗体已经包被在固相支持物上,加进去待测样品反应后,再加标记的抗体反应,然后一定要反复洗涤,倘若没洗彻底,那么无论有无抗原,加显色剂后最终都会有显色反应,出现假阳性,即检测失败, 所以此实验的关键步骤不但是抗原抗体的结合,洗涤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意识到微免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的广泛性。在实验课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操作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且将实验成绩纳入学科总评成绩中。通过全方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临床科研工作打基础。

2时间的安排上

在实验课的时间安排上更要注意:实验课是理论课的复习巩固,是把理论课中讲到的理论应用在实际操作中,在本校,一般是一周一次课,那么实验课一般安排在相关的理论课下一次课,这样学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记忆比较深刻,做实验的时候思路就会比较清晰,相隔太远,难免遗忘,实验课上再把基本理论在复习一遍,会占用宝贵的实验操作时间。 所以,实验课时间的安排也相当重要。

如革兰染色实验,应安排在学习完细菌的形态结构之后。因在理论课中学习了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的区别与联系,且了解革兰染色的意义和重要性,学生肯定很想知道到底怎么操作,所以通过让学生在实验课中亲自操作染色过程,加深印象,以便应用在临床的病原菌的检测中。

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应安排在学习过细菌的生理、消毒灭菌之后,在理论课中学习了培养基的配置,及消毒灭菌的方法,操作起来就会心中有数; 而ELISA实验和血型鉴定实验,应该安排在学习完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之后,因这两个实验应用的原理都是理论课中的抗原抗体的结合。这样,通过实验课的亲自操作,让学生既能把学过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也掌握了熟练的实验技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就会游刃有余。

3教学方式的选取上

实验教学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制作一些实际操作过程的图片或动画给学生看,更直观的让学生学习规范操作过程。老师也可以边讲边给学生示范操作要领,如想液体培养基中接种细菌,试管要倾斜45度,一方面为了方便接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污染;又如想半固体中接种细菌验证细菌的动力,在倾斜45度的基础上,接种针一定要原路返回,以免影响结果观察。又如,在示范革兰染色的步骤时,一定要给学生讲到冲洗染料时要小心,水流要小、要缓,防止水流过大,冲击力过大,把细菌冲洗掉,导致实验失败等。

在实验操作时,最好分成几人一组的形式,毕竟同学们没做过相关实验,难免会手忙搅乱,几个人一组可以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做到规范操作。对做失败的实验可以讨论,找到失败的原因所在,重新再做,争取实验成功,这样在以后的自己操作过程中就会印象深刻,不易出错。对各组学生的实验要做小结,总结他们经验教训,使他们得到提高。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结果,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分析各自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4实验报告的书写

在每次实验结束后,要要求学生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写的内容包括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结果等,实事求是的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另外,在实验课中,经常会观看示教片,也要求学生画出图形,这样一方面通过调节显微镜,熟悉一般的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注意事项以及油镜的使用,并且更直观的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加深同学们对某些微生物及其特殊结构的印象。

5教师对实验报告的分析

课后老师批改实验报告后,在新的实验课前,老师应该把上次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的书写中的问题归纳性的提出来,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分析讲评,使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尤其是要分析实验失败原因,并且强调一下正确的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让同学们知道,同样的实验步骤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原因就是实验中关键步骤的细节没把握好,稍不注意就会出问题,让学生从本科就要树立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事实求实的实验作风。

总之,教师应该在精选实验内容,把握好实验课时间的编排,并把现代化教学方式应用到实验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加速实验教学改革和发展进程,提高医学院校实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贾 文 祥. 医学微生物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 2] 苏润泽,门九章, 李晓芳. 浅析病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J]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7( 6) : 59-60.

篇13:《国宝——大熊猫》评课稿:对科普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国宝——大熊猫》评课稿:对科普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科普文,就是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所以它具有说明文的主要特征:知识性与科学性。同时,它还有自己的特性:普及性。因为科普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语言是准确、严谨、平实的,表述主要使用说明的方法。但这不等于说科普文就是“干巴巴”的,为了科学知识得以更好的传播,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科普文也会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在平实的说明之中穿插生动的比喻,在科学的介绍里穿插有趣的传说,在严谨的语言中穿插通俗的口语等。这就使得科普文的语言特色除了有准确严谨以外,还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通俗易懂的特征。

因此,在科普文中的教学中有两个方面的重点,一是科学性的教学,二是普及性的教学。在科学性的教学中,要关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等;在普及性的教学中,要关注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科学知识写得有趣、生动、通俗易懂的。

赵丹娜老师执教《国宝——大熊猫》时,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了老师对科普文教学的几个重点的思考。赵老师先明确了这篇课文的文体——科普说明文,向学生介绍了何为“科”,何为“普”。然后带领学生梳理了课文内容,让学生找找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方面的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而让学生思考课文是如何做到准确说明关于国宝大熊猫的科学知识的。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了恰当使用说明方法和限制性词语对准确说明科学知识的作用。最后,老师让学生想想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让更多的人喜欢读这篇说明文的,由此引出了“穿插”的作用,使用形容词的作用,使用修辞的作用。家庭作业是“写一写你所喜爱的一种动物”。

从整个教学环节看, 赵老师关注了科普文教学应有的重点,对科普文的科学性和普及性都引导学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在知识内容上没有什么缺漏。但是听下课来却觉得课堂比较生硬,缺乏一点整体的圆润。老师在文章的方法技巧上考虑得较多,但是对课文按知识点进行板块式的教学,却有了肢解课文之嫌,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受。

这堂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找出课文介绍了有关大熊猫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这一环节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但是只是知识的筛选,没有激活学生对文本情感上的感受。

让学生思考课文是如何做到准确说明关于国宝大熊猫的`科学知识的,前提是让学生觉得文章写得准确,先感受到“准确”,才有讨论“如何写得准确”的基础;让学生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让更多的人喜爱这篇说明文的,前提是让学生喜爱这篇文章,先感受到“喜爱”,才有讨论“用了哪些方法让更多的人喜爱这篇说明文”的基础。就好比让人说说一个女孩美在哪里,如果不觉得这个女孩美,就很难说出美在哪里。这一课的教学,如果加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先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篇写得准确有趣的文章,再来分析方法技巧,效果应该会更好。

要让学生觉得这篇科普文确实写得很精彩,有趣也有用,才能让学生产生探究技巧的愿望。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与让学生理解写作技巧相比,前者更不容易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一些教学手段来刺激学生的感受,让本来混沌的阅读感受变得清晰而敏锐。

例如,给学生展示一段词典上对大熊猫的介绍,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有了对比,学生会敏锐地发现一个干瘪生硬,一个丰富有趣;又如,让学生模拟大熊猫的身份进行自我介绍,学生为了介绍好“自己”,必须去找出有关大熊猫特点的准确表达,对文章的准确性的感受就由“知道”上升到“感到”;再如,让学会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写得生动精彩的语句,讲一讲文中有趣的故事,想象一下西班牙国王半夜接电话的穿着、神情、语气,文章的生动性自然会感染学生。在做好了这些铺垫后,再来研究作者是怎么样写出这样的效果来的,就成为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而不是一个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当然,受到课时、借班上课等因素的限制,公开课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状况。因此,对这堂课的思考,意义不在于苛求一堂课的完美,而在于反观自己的教学,映照自身的问题,寻找更好的日常教学之路。在对这一课教学的观摩中,我学到的是,科普文的教学不仅仅要关注知识点的渗透,也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对文本的分析如果建立在学生有了阅读热情的基础上,就不再是孤立的问题研究,而是糅合了学生的情感愿望的阅读提升。

篇14:论语文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教育论文

论语文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教育论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新课导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各种形式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新课导入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入;兴趣

万事开头难,不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新课导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一篇课文上得是否成功,导入新课如何是关键。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始先叫座。通过各种形式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开始几分钟就把学生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去,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对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求知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导入)呢?现在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做如下归纳:

一、身体语言暗示法

身体语言暗示法,即以自身形象的外在变化反映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以此导入新课。心理学家认为,不断变化或突然变化的事物,最能引起注意。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

例如:讲授《孔乙己》时,笔者特意穿了一件平时很少穿的`职业装,刚一走进教室,同学们马上发现了这一变化,并投来异样的目光,就趁机设疑:我们每个人穿衣服时,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今天老师的衣服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顿时“炸开了锅”,过了两分钟,笔者要求他们停下,接着说道: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有一位落魄的老书生,始终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他为什么不肯脱下呢?你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板书课题:《孔乙己》)

这样自然引出话题,使学生在惊奇、悬念中很容易进入求知状态,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游戏激励法

游戏激励法,即巧设既反映课文主旨又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游戏,巧妙地引出课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合理设计问题,把枯燥的知识化为具有强烈刺激性与趣味性的语言文字游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兴奋中不断探索学习的自觉性。

三、举例推广法

举例推广法即选取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例子,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抓住,并由此推开,进行教学。根据举例内容可分为以下五种导入方式:

1.说明写作背景

通过向学生介绍作者经历、写作的社会背景或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导入新课,便于理解文章。例如《白杨礼赞》的导入,就从矛盾写作的背景开始。

2.故事导入

讲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童话故事、科幻故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角色”。例如《黔之驴》的导入,先讲一个关于驴子的故事,然后进入新课。

3.趣味导入

趣味知识涉及面广泛,包括幽默、趣谈、生活小常识、神奇见闻等,以此导入新课,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导入新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时,先列举出海洋中丰富的资源。

4.名言导入

教师收集名言并适当运用,为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出新课《巴东三峡》。

5.诗词导入

运用诗词导入新课,为课堂教学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在新课《春》的导入时,笔者和学生共同朗诵了杜甫的《春夜喜雨》。

四、直观模式导入法

直观模式导入法,即通过采用实物观察或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视听能力和分析能力。

根据教具的差异,导入方式可划分为两类:

1.直接感知导入

出示实物、模型、标本等实体数具,使学生具有新鲜感,吸引学生。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导入,先拿出几种不同的花,其中红花最显眼,让学生一下子就被红色吸引了,并在心中产生疑问:红花为什么这样红呢?

2.媒体传播导入

使用卡片、挂图、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录音等教学手段导入新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苏州园林》,先在屏幕上显示苏州的各处园林,让学生一下子进入新课的境界。

五、启发思维导入法

启发思维导入法,即通过设置能够与课文内容巧妙联系起来的问题,在学生思考、分析、解疑的过程中进行敏捷思维、扩展思维的训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青年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设疑是启发思考的好方法,根据设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顺承式提问导入法

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提问,顺势导入新课。具体可分为复习性提问导入方式和发挥性提问导入方式,

(1)复习性提问导入方式

它是针对前课内容提问,为新课作铺垫,使其成为旧课与新课之间的桥梁。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首先提问: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小石潭记》,看到了柳宗元笔下的石底小潭很美,现在,大家想去看看苏轼眼中的亭下月色吗?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2)发挥性提问导入方式

提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学生自身的观点与作者所持态度的相似或不同相比较,引出新课。例如:在新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引入时,先问:现在竞争激烈,同学们认为应该怎样面对现实?是得过且过呢,还是居安思危?请看孟子告诉我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扩散思维导入法

通过提出具有趣味性、猜测性、不确定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幽远的意境里利用想象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具体分为判断猜测性问题导入方式和畅想性问题导入方式。

启发性思维教学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质疑开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实践证明,设疑是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迷宫的钥匙。教师要注意设疑置疑,让学生在问题面前探索思悟,使学生拓宽思维领域,实现知识迁移。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实事求是,精心设计,灵活掌握,都有共同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

参考文献:

[1]丁霞.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法微探[J].考试周刊,(42).

[2]钱书新.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4).

Abstract: In Chinese teaching, new course int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course via various approaches can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and mo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rousing students’ initiative.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methods of new course introduction based on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introduction; interest

篇15:《冬阳・童年・骆驼队》以文带文课教学反思

孙建明

新学期伊始,学校举行晒课活动,我首当其冲,3月9日执教了一节以文带文课。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带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童年的朋友》。

今学期,我校部分班级践行语文主题学习,我赫然在列。拿到厚厚的七本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还真的不知道怎么教才好。好在有朋友帮助、同事支持,有人传来语文主题学习教案、课件,有人编制学生预习单,我校三位平行班老师划分了备课任务,减轻了备课负担。好像一切都朝向有利于教学的“明亮那方”发展,可是,当晒课活动摆在眼前时,还是局促不安。校内公开课,没有证书,没有奖励。但是,这次公开课以我为开端,要为参与语文主题学习的老师树立榜样,绝对不能大意。

备课时,我在整体预习、基础阅读、精品阅读、以文带文、群文阅读等课型之间徘徊,不断追问上一节什么课才好?既然率先垂范,当然选最常用的课型,于是以文带文课走到了我的眼前。此时,恰好学到《冬阳・童年・骆驼队》,学习这篇课文带那篇文章呢?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其实,带哪篇文章不重要,重要的是“主题”的确定,只用确定好了“主题”才能选择带哪篇文章。语文主题学习,最难的就是“主题”确定,整体预习、口语交际、习作指导等课型主题明确,容易操作;要确定以文带文、精品阅读、群文阅读等课型的.主题就颇费周章了。我看,语文主题学习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一节课学习目标的缩影或者说是学习内容的集合。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诟病是教学内容不清不楚,乃至一篇课文学三节课学生都不知道学了啥。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突围,采用语文主题学习,由单篇教学改为大单元整体教学,问题照旧。语文主题学习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每一单元的“主题”却不能成为每一课时的“主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精彩童年”,以“童年”为主题编排课文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但具体到每一课时中却并非如此。因为“童年”只是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而每一课时需要关照语言文字训练的学习主题。虽然写作特点、文章结构、思想情感都可以成为“主题”,但落实到备课中却并不容易。

我备课的惯用思路是先冥思苦想再网络搜索,最后取众家之长确定这节公开课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在中年级段学过,到了五年级只是复习而已,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需要重点学习。此时,我想到了刚刚给学生批阅的一篇作文,写的是“我的班主任”,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都不到位,更谈不上心理描写了。于是,我的上课思路就出来了,先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并明白这样写的好处;再学习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童年的朋友》,让学生找出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最后修改习作,用上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即使能用上一个也算是教学的成功。

教学思路很清晰,落实到课堂上也算成功,却依然有需要思考的地方。

首先,课堂教学的节奏太快,有的学生显然跟不上趟。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中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好处,学生只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才能明白好在哪里,对主要内容的把握却费时费力。课后反思,这是没有让学生预习课文的结果。前两天,听中学部七年级的语文主题学习课,课前给学生发学习单引导学生预习课文,不失为一种好做法。

其次,整节课大部分时间是优秀生在动,后进生在等。课堂必须关注后进生,这是考试的需要也是师德在课堂上的彰显。怎么关注后进生?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人人有事做”?我不禁想到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人人有事做,优秀生在教,后进生被教,没有人闲着才会课堂秩序井然,才会大面积提高课堂效率。

最后,像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学生在课堂上用了一次就永远会用了吗?显然不行,这需要反复练习。也就是说,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学习运用不仅仅是这一节课的“主题”,还应该成为很多节课的主题,如此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在语文教学中,即使语言文字训练也不是举一反三,而是反三归一,没有大量的读写训练,学生很难运用自如。

不可否认,语文主题学习中课时“主题”的确定是个难题,涉及到文学和写作专业的问题。评课时,吴新利老师曾说,看来需要把文学概论和写作概论翻出来看看了。多年任教小学语文,因为课程标准反对概念教学,即使“比喻”也禁止在课堂上出现,老师们对文学知识和写作知识都渐趋生疏了,今日再次提起,已是捉襟见肘。此时,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只有“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

上了一节语文主题学习课,蓦然发现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习思路。只有不断学习的老师,课堂上才会充满活力和张力。基于此,我想,我的课堂,我的语文教学,甚至于我的生活都需要调整了。

-3-11

篇16:课改后语文教学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

课改后语文教学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

九年制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是在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语文教学的成败得失,遵循语文教育理论中进行的。随着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改革,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进行课改后新的语文教学的探索。

一、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在新的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预习效益,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能进步。”让学生预习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必要方法,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新的学期里,伴着语文课程的改革,我在学习一篇新的阅读课文前,首先让学生做好课前知识准备,让学生根据课前阅读搜索和查阅工具书,自行设计一张预习卡,其内容是通过预习,让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用文学或图画等不同表达形式展示出来,把还不明白的问题通过“设疑”表示出来,然后带到课堂上的学习小组中去,小组成员共同“解疑”。这样,学生在自学预习中,学会了很多通过自学能够搞清楚的知识,提出了丰富多彩的甚至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就能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出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归纳,去综合,去感悟,找出各个学习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的共性。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求异、探究,捕捉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达到开发创新、互参互动、主动探究的目的。

例如:我在学习《我想》一文,首先发挥学生的预习效益,让学生在预习中设计预习卡,用“考一考”的方式,老师对每个学习小组提出了“通过预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的知识?”等问题,由小组内推选的记录员将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学生把明白的知识和能在小组中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小组交流,大家都来受益,扩大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然后,教师把不明白的重点问题集中板书在黑板上。如“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呢?”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是怎样建造的?……让学生逐个问题来看,并且提出“你觉得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学生便针对课文的重点问题,联系课文中某些段落画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段落或句子。

再在班中把小组研究结果进行交流。教师对勇于向自己和他人挑战的同学给予及时地表扬鼓励,同学们在预习中能够运用不同学习方式解答问题。如:有的同学能够大胆创新,运用一幅图画的形式表达出了其住宅的特点,并在课文中所提到的大厅、卧室、平台、门等内容以外,还为蟋蟀设计上走廊、粮仓、隧道等设施。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出示蟋蟀挖掘住宅图片,设计了”蟋蟀又在盖房子了,你想对它说什么?“等问题,不断引导学生向课文中心靠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拓宽他们的视野,让学生带着自己渴求去探索问题,让学生在开放、民主、自主、愉悦的气氛中驰骋思维,各抒己见,感悟情感,使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展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地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

二、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启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机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在课堂上我们始终贯穿自主、探究、合作这一主线,注重合作与交流,例如:我在进行《新型玻璃》一文的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先讲后练“,而是”先学后用“,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文,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运用知识的选移,掌握了五种玻璃的特点与用途,然后,教师应该实物投影,老师以”科技创新公司的董事长的名义,代表本公司招聘业务推销员,竞争上岗,利用投影出示“告示”招聘推销员:“现代科技创新公司,研制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和吃音玻璃。今天,公司要招聘这五种玻璃的推销员,你想竞聘哪一个?请你对其中一种新型玻璃特点和用途作一次演说。有创新精神的优先录用。”接着,小组激烈竞选,产生了竞争优胜者,代表学习小组参加班上的竞聘演说,每个演说者好像身临其境,十分神气地把每种玻璃的特点及用途说得条条有据,栩栩如生,很有感召力。“口动不如心动”“快来买呀!”等广告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达到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迁移,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反复朗读,促使学生朗读和理解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一环,“没有书声琅琅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读是理解的前提,“情”是“道”的核心,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文章之道。它要将表达形式之美,通过“读”转化为作者表达情感之美,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是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叶老讲的美读,是一种声情并茂的吟诵,是真正能以声传情,以情动人的感情朗读,学生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之美,思想感情的表达之美,学生能够在读中学习,读中求悟,促使学生朗读与理解能力的提高。例如:我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一文时,便抓住了能突出表达华罗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言语。“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不!把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永远不会遗憾。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以及在送行的路上所运用的二个反问句,课文结束时运用的“再见了,朋友”等感情丰富的语句,学生通过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亿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情,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通过不同形式的美读,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使学生熟读精思,沁入灵魂深处,真正做到进入角色,感情投入,被华罗庚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同学们有的泣不成声,泪痕满面,仿佛又回到了送别的场面。加深了学生对中朝两国人民友好感情的进一步体验,促进了学生朗读与理解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四、学生加强阅读,拓宽阅读渠道,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要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扩大阅读量,把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学校图书室让学生开架阅览,班级图书箱向学生适时开放,家中图书橱使学生自由阅读,开设多种阅读渠道,加强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交流,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平日阅读中我们注重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他们逐步学会精读、略读、诵读、跳读和浏览等方法,我校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4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50篇,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利用图书馆、网络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通过大量的阅读即培养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又积累了知识。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看适应自己能力的《作文指导》、《寓言》、《故事》、《诗歌》、《散文》、《古今名着》、《科普读物》、《当代文学》等书籍,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利用节假日或星期天,多到书店一走,随时充实自己的家庭小书橱,加大智力投资,增添精神食粮,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语文课程改革,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主动发展,自觉探究,终身自学,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的一代新型人才!

生物电子学教学实践的论文

动物医学实验教学的体系改革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生物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发表

八年生物教学论文

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论文

浅谈生物课堂结课艺术生物论文

成人教育中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生物论文500字范文

医学遗传课分子生物学教学策略论文
《医学遗传课分子生物学教学策略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医学遗传课分子生物学教学策略论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pbl教学模式2022-06-01

PBL模式教学生态学论文2023-02-11

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2023-07-01

医学生物学教学论文2023-09-12

儿科学理论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论文2022-07-10

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医学2022-04-30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自荐信2023-04-10

小学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实践探索2022-08-13

医学学术会议总结范文2022-09-16

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与运用论文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