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教学在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实践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05 07:57:40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微格教学在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实践研究论文(共16篇)由网友“饭团子VS炸丸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微格教学在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实践研究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微格教学在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实践研究论文

篇1:微格教学在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实践研究论文

微格教学在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实践研究论文

在师范生的技能培养中,微格教学是现代培养基本教学技能先进方法之一。

本文从微格教学的实践性出发,分析微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师范教育生教学技能培养中,最有效的培养模式之一就是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微格教学, 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W.阿伦和他的同事W.伊芙在1963 年率先创建的使用现代视听设备, 专门训练师范生掌握某种教学技能的一种小规模教学活动。

近些年来,我们在针对师范生的微格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把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技能。在目前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微格教学实践存在着应用流于形式、形式主义等问题。提升师范生微格教学技能的实践性,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中的重中之重。

1 微格教学的实践性

微格教学是一项目标明确的活动,微格教学的核心部分是组织与实施,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在微格教学中得到运用,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具体实施如下:

1.1 理论学习

微格教学以教师教授的教学理论为基础,教学设计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和训练技能,学会教学评价等相关的理论和实践。

1.2 训练内容的选定

微格教学需要把教学过程分解成多个单独的教学技能:导入、提问、板书、多媒体课件、评价反馈等,每一次上课训练一个技能,或多个技能和综合。

1.3 教案编写

微格教学是“微型课堂”,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参加教学训练的师范生,教案的好坏是评定的重要环节之一。微格教学的教案,由于训练时间有限,一般5-10分钟,需要准确计算时间。

1.4 实践录像

“微型课堂”就是要在模拟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受训学生扮演“教师”,指导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扮演“学生”角色,利用摄、录像设备将教学实训过程记录下来。

1.5 反馈与评议

微格教学设计中重视反馈信息的搜集,指导教师发放量化评议表,分析受训人的教学行为,采用定性和定量,自评和互评的评议手段结合起来,提出改进方法。

1.6 二次微格教学

根据上一步的评议结果,受训者再次备课,进行第二次微格教学,改进教学方案,过程循环进行,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微格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实践中,微格教学已基本普及了,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过于形式的微格教学实践

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微格教学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微格教学应用中存在过于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微格教学实践过于形式。这种“形式问题”大多集中在基础和专业技能实训中,例如,在课堂组织技能实训中,微格教学实践只是让受训学生短时间内过一下讲台,实训成为了一种简单的实践不能达到系统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目的。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形式化的实践造成了恶性循环。

2.2 信息技术落后,满足不了现代化的教学技能实践

微格教学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化设备上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学院中的信息化设备大部分教落后,在训练期间教学设备经常出现技术问题,有时得不到及时修复,在微格教学中无法满足师范生教学需求,使得微格教学的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学院的`信息设备不能跟上课程的需要,使得微课教学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

2.3 评议内容简单,反馈不及时

实训时,指导教师和实训学生的教学评议和反馈是教学技能的培训效果的重要体现,影响着微课教学的质量,是联系师生之间的重要纽带。受训学生通过评议和反馈,可以及时的改进和反思。

由于微格教学训练中时间过短、人数过多等诸多因素影响,使指导教师和实训学生所反馈的信息不能及时地传达给受训学生,在教学技能方面师范生没能得到系统的提高,训练效果也不理想,并影响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2.4 教学技能整合的不到位

微格教学是把教学技能分解成多个部分进行实践,这种微型、分散的教学模式对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是非常有利的。这也容易导致在实训中单项训练过多重视,忽视了整合教学技能,使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就形成不了一个系统的整体,将会影响微格教学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训中的应用价值。

3 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践中对微格教学的建议

上述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实践中使用微格教学,为了使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训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微格教学中,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平时实训时要加强对微格教学的理论学习,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理论学习都需要加强。微格教学的理论要系统深入地学习,用微格教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微格教学实践,不能按老经验、旧理论去指导微课实践。

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中,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及对实践技能准确形象的表现。把多媒体网络技术和微格教学结合起来,使微格教学变得更易实现、更有效率。在教学反馈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堂反馈能力;加强反馈控制意识,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重视形成性测验在反馈控制中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能力。

篇2:微格教学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的运用研究论文

微格教学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的运用研究论文

摘要:由于微格教学可有效提升师范学生抚掌技能,使其在师范院校被广泛应用。但在微格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教师对评课过程的把控作用,同时要注意对整体环节的有效分工,才能使微格教学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微格教学;教学技能;师范学生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称“微型教学”、“微观教学”或“小型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师范生及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它是指受训师范学生或教师在进行10分钟左右的模拟演练录像后,与老师、同学一起分析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是短期快速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目前许多师范院校要求师范生在实习前必须完成微格教学程序。

一、微格教学应用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的优势及问题点分析

(一)微格教学应用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的优势分析

1.改变主观性,使教学活动更客观

微格教学则通过录像资料等方式,有效避免传统教学评课过程中,遗忘、错记、漏记、模糊分析等问题的出现,不仅如此,还可针对某一细节做出细致的分析与评价,避免了传统听课时常出现的争议问题,使分析更为客观、公正。

2.改变随意性,使教学活动更直接有效提升技能

微格教学通过现代多媒体,可细腻地进行教学分析,易找出被评价人的优势与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被评价人本身自己也在观看录像,并通过第三方的立场分析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更加直观,也更为深刻;二是通过对录像的观赏、分析与评价,也可方便地迁移到其他方面的教学。同时,在调整后的下一课时教学后,改进后的教学安排会为被评价人带来一定程度的新体验,从而成为其改进授课方法的内驱力。这种日积月累的体验累加,无疑会加速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上升。

3.改变不平等性,使教学评价过程更具平等性

在微格教学过程中,评价人与被评者站在平等的立场进行观赏与分析。在观赏过程中,可以随时停机进行商计,能够使教师明确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另外,也可使教师开始关注自己的言行的作用与效果,体会这些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使教师更多地考虑目标的合理与准确,提升教学教程的灵活性与技巧性。

(二)微格教学应用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的问题点

目前,师范学生虽然很重视微格教学的讲课和说课训练,但对于评课的重视程度却不高,他们普遍认为评课为指导教师和领导的工作,不是教师应做的事。同时,个别指导教师也忽略了在评课过程中对学生试讲热情的调动,激发学生的研究意识,使师范学生对评课普遍不重视。事实上,通过评课也是学生自我提升的一种方式,有效地增强教学评价意识,在学生之间建立起互相探讨、互相切磋的氛围,有利于师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微格教学的操作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组织一个完整的微格教学活动,教师应做好明确的分工,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通过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微格教学活动。而这一切,必须在单项训练的基础上,建立起整合训练的技能体系。

首先,要对微格教学进行理论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微格教学活动,建立完整的认知过程。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微格教学进行现场的示范,让学生了解这一过程,结合微格教学的理论知识,自我把握这一过程的几大要点。

现在,我们将进入到课程分解中。完整的课程首先从课程准备开始,即备课过程。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个人技术进行10分钟以内的教学片断的课前准备,重点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教学设计上。事实上,备课是对学生如何处理教材的过程的.演练。

在微格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明确学生分工,即组成微型课堂,确认“老师”、“学生”、“评价员”等角色。在课堂上,受训者通过10分钟左右的课程讲解,“评价员”利用录像的方法对“学生”与“教师”的行为进行记录并反馈。

微格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录像的讨论与评价,这也是教学技能提高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与自我分析,及教师的引导作用,达到对受训者技能的指正。由受训者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进行教案修改。最后,学生将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教学目标、内容制定,开展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既是指导老师,又是一名示范者,为学生正确认识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意见。

三、注重教师在微格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微格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作为主讲人,无论是讲课过程,还是通过对教学过程录像进行观察、分析的教学指导过程,都是学生在做主要地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师范学生刚开始接触教学活动,对教学要点把握不明确,无法掌握评课内容及其标准,易在评课过程中造成主观色彩浓等问题。因此,在评课过程中,教师必须适当进行引导,做出评价,通过教师的示范评课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充分了解评课是如何进行的。

四、结语

总之,微格教学为师范学生自评与互评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成为锻炼学生技能的有效方式。通过微格教学的评课实践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师范生的参与性,使他们掌握评课、教课的基本要点,为他们未来走向讲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斌.《教师职前教育中评课技能的培训研究》[J].教育探索.,(11).

[2]唐晓杰等.《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5).

[3]吴渝.《对高师运用微格教学的几点阐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篇3: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论文

师范教学评价能力是师范生教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教学监控能力的基础,是反映师范生教学水平的一个标志。因此,应当关注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的质量保障问题。本文从建设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出发,思考了如何建立更行之有效的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的保障体系。

加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对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教学评价能力是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师范院校作为教师培养的摇篮,在增强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通过一定的培养策略和方法训炼和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评价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其将来走上教师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优化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1.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现实需求。

师范院校承担着预备教师培养的任务,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是师范院校工作的重要使命,其中良好的职业能力是师范生的质量表现之一,教学评价能力则是师范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从其培养角度上说,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是有效的方式,师范生在实践中运用、体会,更容易实现教学评价能力的积累和升华,这个过程既离不开师范生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师范院校为之创造的良好保障条件,使师范生的教学评价实践活动得到真正的落实。

2.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需求。

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于突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师范生更好地从事教师职业奠定良好基础。“加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以及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它对于提高师范生的整体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国家提出了强化教育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然而,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师范院校做更多的工作,包括课程体系、师范院校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构建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的保障体系是从职业能力的实践培养角度进行的探讨,是推进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所需要的。

二、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保障体系的问题

1.教育实践经费投入不足。

通过实践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评价能力是培养方式的变革,需要师范生参与实践,投入实践,在实践中去感悟,去体会,去内化。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保证师范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实习、见习和研讨会等相关实践途径都需要经费的投入,只有拥有一定的资金,才能更好地保障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还是师范生培养质量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教育经费的投入是保障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的最主要的外部条件,同时也是最需要的条件”[2]。

然而,当前师范高校却存在着教育实践经费短缺,投入不够的问题,直接反映在教育实习上面,有的学校学生教育实习补贴、给实习学校的指导费用还是参照上世纪90年代的标准。这导致联系实习学习难度大,学生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积极性低,实习有时候变成完成任务,通过实习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效果很差,更别说教学评价能力。

2.校内实践活动实效低下。

所谓实践,就是要让师范生有亲身体验,有自身感受。实践途径并不仅仅是指教育实习与见习。事实上,师范生在大学里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都可以是培养其教学评价能力的实践,包括课程学习中的观摩,讨论与评价,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竞赛、模拟教学,等等。

然而,大学课堂中教师教学模式较陈旧,偏重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实践性知识欠缺,课堂中学生听得比较多,似乎听得很明白,却又感觉难以运用,这导致学生参与和动手机会少,很难获得对教学的感悟,难以有效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职业能力。这不是大学教学应有的却又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师范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难以有效地实现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有效结合。

师范院校内组织的一些教学竞赛是培养师范生感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评价、培养评价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然后,目前,这种教学竞赛往往是作为学生工作部门开展的活动形式而存在,范围小,频次少,参与者少,没有成为全体师范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导致了少数人表演,大部分人旁观的状态。微格教学是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较成功的模式,曾经在世界上产生较大影响。然而,当前很多大学微格教室少,微格教室的配套措施不够先进,不注重师范生在微格教室中的实践锻炼,单纯地把微格教室当做师范生实习前的演练场所,没有发挥微格教室的实效性。

3.教育见习与实习设置与配套设施不合理。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实践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实地演练,是其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过程,也是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必经之路。通过教育实习,师范生能更好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素养,从而为成为合格的教师打好基础。

但是,目前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实效一般,没有发挥出锻炼师范生进行教学评价主要方式的作用。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师范院校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方式单一,教育实习一般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整体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时间短,仅仅为期两个月左右;没有充分合理运用见习这一实践途径,见习时间短,仅仅为期一周;实习基地积极性差,没有与师范院校形成良性互动;师范院校带队教师与实习基地指导教师指导力度弱,没有真正发挥指导者的作用。

三、优化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的措施

由于教学评价能力本身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倾向,要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评价能力,必须创造出更多的实践机会,这需要师范院校从制度到实施给予诸多保障。

1.完善课程计划,丰富师范生实践活动形式。

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相应的课程学习,也需要师范生自身的实践转化。因此,课程计划的完善是保障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

为了师范生能够在未来教学岗位上更好地实施教学评价工作,师范院校应在课程计划中为教师教育专业开设培养教学评价能力的相关课程,使师范生掌握相应的评价理论与技术,从而在教学实践时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状况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调整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加大教育实习力度,这既是教育部教师教育改革的要求,又是师范生教学能力形成与培育的要求,通过较为长期的实践训练,依靠实习小组中各实习教师相互观摩学习、评课反思提升教学评价能力,解决实习教师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该注重见习的`作用,这是过去被忽视的一种实践形式。见习对于师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培养来说,见习就是师范生观摩在职教师在课堂中评价学生的方法、语言、时机。通过对榜样行为的学习,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同时培养评价他人教学的能力。笔者认为,师范院校应该在课程计划中增加见习时间,次数,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实行分学期见习,从而增加师范生接触教学实践的机会。

在学校中创建多种实践活动的环境。师范生通过参加教学技能大赛可以积累教学实践经验,在说课、授课、评课的环节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评价能力。

目前,师范院校教学技能竞赛最大的问题在于参与者少,变成少数人表演,大部分人旁观的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师范院校应举办以团体参赛为主、环节多样的教学技能大赛。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可以扩大教学技能大赛的影响范围,设置说课、即兴演讲、授课、评课、问答等环节,增强比赛趣味性,在备赛过程中团队成员相互观摩学习有助其教学评价能力的提升。

2.增加投入,完善教学评价能力培养的管理制度。

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加大对师范生从事实践活动的经费投入,从而支撑师范生的实践活动,加大对微格教室的创建力度,完善学校图书及各类数据库等学习资源的投入。

完善管理制度主要指完善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管理与奖惩制度,如对教育实习、见习、校内外各种教学实践的管理与奖惩,良好的奖惩制度可以激发师范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应开发新的教学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对于师范生参与实践往往停留在频次管理上面,包括师范生上了多少节课、试讲了几次、听了多少节课、写了几个教案等。

就教学实习与见习来说,笔者认为还需要考察师范生对于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案例的剖析、团队交流报告、自我反思报告等质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优奖励。对于指导教师来说,应建立师范院校带队教师与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的奖惩体系,包括量化的指标与质性指标,结合学生评价与自我评价实施奖励。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育课堂中学生参与评价氛围。

当前,师范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如何在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实现有效结合,既培养师范生的学理水平,又提高他们的实践运用能力是一个难题。

培养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教学和评价学生的能力必须改革各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融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培养于各门课程教学活动之中,这是当前师范院校教学改革需要着力探讨的。事实上,课堂就是师范生最便利、最有效的实践阵地。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增加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中的评价学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内容,并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改变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状态,如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统计与测评等课程关注的重点集中在标准化测验的测验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评价活动存在一定脱节,没有体现出这些课程的应有价值。

其次,注重案例教学模式的运用,赋予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与时间。师范院校各门课程都应该推行案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更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更好地帮助学生针对性地提升教学评价能力。

学习过程中,师范生接触的是以实际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案例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通过视频或文字资料的方式呈现,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在课堂上分析和讨论教学案例,课后写反思心得,让师范生成为分析这些教学案例的主体而不是旁观者。同时,真实、生动的教学案例更能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情景中主动建构知识。另外,可以让师范生登台试讲,让其他学生对其教案、教学导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进行分析评价。看看哪些是值得借鉴的,哪些是不足的,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自己课后再重新设计这堂课,这对其教学评价能力的提升必然大有裨益。

再次,提升师范院校教师自身的教学评价能力。在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的实践培养中,教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师范院校应通过各种培训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水平,特别是教学评价专职授课教师的水平。

4.发挥师范学校微格教室的实用性。

微格教室是锻炼和培养师范生各项教学能力的最佳场所。在微格教室中,师范生进行模拟教学实践,把课堂中所获得的专业理论、教师教育原理和技能运行于微格教学之中,学习评价学生及对其他师范生的教学进行评价。但是,微格教学没有常规化是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工作的常见现象。“当前师范院校的微格教室教学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微格教室的实用性,微格教室单纯应用于教育实习前的教学演练”[3]。

因此,师范院校需要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对微格教学的注重程度,提高微格教室的使用率。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每个学期都应该让师范生进入微格教室进行模拟教学训练,并要求写作自我评价报告。

篇4: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实践研究论文

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实践研究论文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数学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学科知识.因此,进行对学生的数学教学的教学目的应当设置为提升学生通过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不断的数学知识运用过程中,提升自己对数学理论的认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思维能力,为自己以后的科学学习、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与此同时,数学作为一门需要大量计算、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自然科学学科,具有计算量大、知识点多、教学范围广、题目形式多变等特点.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做题能力,实现学生的“大学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了“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力图通过大量题型的演练,实现“以多取胜”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这种思维模式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固定的解题思维套路,并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套独立的数学思维模型.一旦学生遇到了新颖的数学题目,学生就难以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针对这样的情况,就提出了改善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来满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需要.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

1.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基础的部分就是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充满了对数学学科的热爱,才能够充分的迸发出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发自内心的去接收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充分的发掘出学生内心深处对数学的热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动力,让学生在解决完一个数学问题之后有足够的成就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实现学生主动地去进行数学学习的教学目的.

与此同时,如何实现教师发掘出学生内心深处对数学的热爱是一门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摒弃通过大量的数学练习形成学生数学思维定式的`旧方法,使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享受数学的过程之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和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交流关系,平等和善的对待班级里面的每一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针对数学学科知识系统性强,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的特点,要求数学教师将各个形式的知识点进行串讲,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

2.消除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思维定式问题

学生进行对数学的学习,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学习完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就可以的,最重要的是形成自身的数学思维模式,掌握自己独特的数学思维能力.而学生在这一阶段要进行大量的数学习题模拟演练,这样难免会形成一些数学思维定式,这些思维定式将会严重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扩散,将学生的数学思维禁锢在一个小的框架里.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打破这个框架,发散思维,消除思维定式,找出数学问题背后隐藏着的自然规律,灵活运用自己已经掌握了的数学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论证的学习方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具有诊断性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已经形成了的数学思维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之所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对数学问题的求解,形成发散性思维.

3.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在数学教学过程,教师应当勇于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以学生教学中心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教师教书,学生接受知识灌输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数学学习,提升学生独立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和教师平等的进行交流沟通,在共同讨论之中取得进步.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和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向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质疑教师讲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维见解,这样就可以形成学生多思维多视角的学习模式,在交流沟通中取得进步.

结论

数学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目前数学教学受到“应试教育”桎梏而诞生的“题海”式教学问题,数学教师应该摒弃单纯的解题方法教学的教学模式,采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建立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树立热爱数学的思想,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式,形成灵活多变的发散性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日后的科研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5:微格教学在师范生导入技能训练中的应用论文

微格教学在师范生导入技能训练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微格教学的涵义及进行微格教学训练采取的步骤和方法,指出微格教学是培训和提高师范生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教学技能;微格教学;导入技能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基地,要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提高师范生的质量,以适应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随着教师专业化在世界各国的推动和我国基础教育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发展,对未来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师范院校必须更加重视师范生培养的方式和方法。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除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智力素质和教育理论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从事中学教师职业的技能,才算合格的师范毕业生,才能胜任中学教学工作的需要。

1.师范生教学技能概况

教学技能是师范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从师任教的基础。所谓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原国家教委于1992年印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和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对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作出了详细的说明,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化的要求。《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五类:(1)教学设计技能;(2)使用教学媒体技能;(3)课堂教学技能;(4)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5)教学研究技能。基本课堂教学技能包括九项基本技能:①导入技能;②板书板画技能;③演示技能;④讲解技能;⑤提问技能;⑥反馈和强化技能;⑦组织教学技能;⑧变化技能;⑨结束技能。

2.导入技能简介

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或在进行新课题学习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方式。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导入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可以使整堂课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高度重视导入技能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特点,常用的导入方式有:(1)直接导入法。教师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以引起学习动机。(2)旧知识导入法。新知识都是在一定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利用复习旧课或与本课题有联系的知识,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向高深或纵横层次展开思维,使学生感到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伸,具有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作用。(3)实验导入法。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力、热、声、光、电等实验现象可以使学生在感官上接受大量刺激,获得大量感性信息,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种导入方法直观、形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具有物理学科的特点。(4)事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设置学习情境从而导入新课。物理学史料中有许多关于科学家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故事,这些史料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生动教材。(5)生活经验导入法。物理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在许多生活经验里包含着物理知识。

如果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素材导入新课,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以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物理师范生通过导入技能的训练,一方面可以掌握导入技能的运用,另一方面在训练事例导入法时可以训练教学语言技能,同时在训练实验导入法时可以训练实验演示技能。

3.运用微格教学训练师范生的导入技能

3.1微格教学概述

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主要是运用微格教学方法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微格教学是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的视听技术,采用可控的教学环境,培训、提高在职教师和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师资培训模式,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

它是一种把复杂的教学行为过程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技能,并对每一技能提出训练目标,用较短的时间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反复培训的一种方法。

微格教学通过观摩示范、组织讨论、编写教案、角色扮演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来培训教学中的各种技能,具有参加的人数少、时间短、内容单一、训练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反馈及时的特点。微格教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后,很快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兴趣,并在许多师范院校得到了应用、推广和发展。目前微格教学系统主要采用当前先进的数字化传输、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应用方案,具有数字化、网络化、交互式可视化的特点。该系统由一个总控室和多个微格教室组成,可以把师范生微格教学过程进行数字化录像、存贮,通过计算机交换机连接校园网或Internet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点播、观摩、监控与评课。

3.2微格教学在教学技能训练中的运用

我校物理师范生自级开始运用微格教学方法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在微格教学中采用的培训步骤为:

(1)理论学习

学习微格教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是学习微格教学的内涵、步骤,教学目标、教学技能和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教材分析、学习教学评价方法等教育教学理论。观看往届学生优秀微格教学录像或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但也可利用失败的微格教学录像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剖析,为学生提供微格教学的感性认识和模仿依据。

(2)确定训练技能,编写教案

微格教学的特点是把课堂教学分为不同的单项技能分别进行训练,如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等。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优秀教学录像,要求师范生研读教材,参看一些优秀教案,自己编写一节5~10分钟的详细微格教案,教案要求有明确的技能训练目标、技能要素和教学目标,注明自己的教学行为、时间分配以及可能出现的学生学习行为及对策。如前所述,我们侧重导入技能的训练。

(3)微格实践训练

角色扮演是微格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微格教案编写完成之后,受训师范生按规定的教学技能,在5~6人组成的一个微格小课堂里进行试教,师范生登上讲台,以教师的身份进行教学,其他的小组成员,则扮演学生,微格教学录像系统将授课师范生的教学行为记录下来。

(4)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是微格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试教后,指导教师、受训师范生和扮演学生的师范生一起观看录像,分析受训者的教学行为。先由执教者进行自我分析,检查实践过程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否掌握了所培训的教学技能,指出自己存在哪些不足以及优点。接着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再对其教学过程进行集体评议,以促进受训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5)修改教案,反馈教学

通过评价反馈,受训师范生根据指导教师与同伴师范生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录像自我反馈体验,对教案进行修改,再进行第二次微格教学训练。

4.结束语

通过微格教学的训练,全班可分多个小组同步进行,增加了每位同学的训练机会;利用教学录像的回放、反馈评价,可以及时地修正师范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重视导入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同时可训练教学语言技能和实验演示技能,提高技能训练的质量和效率。微格教学具有技能单一集中性和目标明确可控性的特点,通过微格教学训练,可以很好地提高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总之,通过微格教学实践验证,微格教学是师范生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经过近几年的教育实习反馈,实习基地的师生给予我们的实习生很高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孙立仁.中学物理微格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帅晓红.中学物理微格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3]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篇6:高职高专师范生实践学期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

高职高专师范生实践学期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

摘要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高校应当以市场和就业作为导向,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式与途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毕业生社会实践就业能力促进作用

近几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能力不强。高校要改变这个状况,在培养学生时就要注重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应该要求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具体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了解社会、了解民生,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1.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是学生的社会大课堂,能够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很多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他们借助社会实践这个平台,通过各种切身感受和体验,了解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全面了解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通过自身状况分析,自我条件评判,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大大减少了学生在就业时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等情况的发生。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与广泛的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交往的过程中,增强了获得个人社会角色的能力。

经常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抗挫力。学生通过组织安排、协调管理、处理应急突发事务,各司其职,经受磨炼,对于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都是一个极好的锻炼。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多彩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加快学生社会化步伐。

2.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是无法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从同事、同伴中学习具体的应用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尤其是那些操作性、应用性强的专业,如计算机、会计等,所以需要通过实践实习,亲自上手实干,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请教有经验的长者来学会如何处理问题和完成任务。

同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自己哪方面知识欠缺和不足,这样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3.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从未碰到过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新局面,需要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来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这样的创新能力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加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提炼和升华。尤其是现代快节奏社会中,人们每天面对各种数量巨大信的息,种类繁多的知识,需要产生丰富的联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找到多种事物的结合点和交叉点,从而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方式方法。

通过社会实践这个载体,学生可以把学校习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所需的技能结合起来,开辟新的`工作方式方法,为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更多的途径。

4.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操作等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现代社会,无论学生从事哪个行业,多多少少都要跟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或者计算机等自动化机器相接触。如何准确高效地利用这些设备,为学生在一线岗位上所用,需要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学习、试错、熟练、提高、发展。如作为办公室文员,该如何使用复印机、传真机、电脑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会计该如何使用电算化的系统和软件,这些基本的操作能力是学校课堂理论教学所未能检验的,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它,学习它,掌握它。利用长期有效的社会实践,就能够使得学生在就业前充分全面的掌握这方面的操作和动手能力,为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学生对时间的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体现和提高。

二、如何发挥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1.政府和高校要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功能,建立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作用,协调社会各界的资源,指导和帮助高校建立各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化。

社会各界尤其是用人单位对于高校安排的短期教学见习、长期教学实习、寒暑假的岗位体验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要欣然接受,并且提供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给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对在岗位上的实习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和培训。使得在校大学生经过短期的社会实践,能够真正认识到行业前景,岗位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为毕业后更加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也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实践的需要,把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用文件和规定的形式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利用各种资源为在校学生创作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如与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长期输送学生去一线工作岗位体验生活。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采用订单式培养,如酒店管理专业的“世贸班”,“迪拜班”。

2.专业教师、就业指导老师重视社会实践的功能,建立长期跟踪指导机制

专业老师在完成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之外,要积极投入到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对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境、疑惑等要及时给予指导。包括学生日常的教学见习和实习,寒暑假的“科教文卫三下乡”“爱心进社区”“志愿者服务”等,并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作为学生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专业特色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并且定期督促和检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完成的质量和数量,把社会实践划入学生评优评奖的考核范围之内,对于从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动员,适时的开展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总结和经验交流大会,营造社会实践育人的氛围。

3.学生要重视社会实践的功能,自主自发地投入到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

在校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把它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入职前的体验式培训和锻炼,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另一种形式。除了参加学校规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色,积极主动地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如利用课余时间去兼职,体验各种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如参加各种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服务,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

篇7: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

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估算教学,然而,对于估算教学,教学行为不够优化,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还较欠缺,估算习惯远未形成。以各种教材中乘除法估算教与学为例,通过分析,得出估算现状原因,并从“运用多层体验,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加强估算练习,养成估算的习惯;注重估算过程,改变估算评价”等方面提出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估算意识;估算能力;估算习惯;实践研究

估算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意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明确指出:“具有估算能力能使人对数量及时间和空间等有整体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认识”.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估算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然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估算教学很少在数学课中崭露头角,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我们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感受不到它的魅力,体会不到它的价值。估算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存在许多困惑。

一、估算现状

(一)学生方面

对于估算,学生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还较欠缺,估算习惯远未形成,存在以下现状:

现象一:先算再估

在有估算要求的计算时,很多学生为估算而估算,往往在估算前先算出正确答案,然后靠这一答案创编一个估算的结果,缺乏估算意识。在一次期末练习时有这么一道题:在得数接近300 的算式后面画“姨”,在6236衣20、53伊6、7伊58、16伊19 四个算式中进行选择,大部分学生先算出它们的得数分别是:311.8、318、406、304,然后在311.8、318、304 得数后面打“姨”.可见,学生的第一反应还是进行计算的。

现象二:见“约”就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22 页有一道练习题: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 米,小红养了6 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

不少学生的算式是:1500伊6抑1000伊6越6000 米或者1500伊6抑伊6越12000 米。老师问:1500伊6越9000 米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要把1500 米约等于1000 米或2000 米呢?他们异口同声说:“这里有”大约“两个字,说明学生还不真正理解题意!

现象三:估、算分离

比如,学生在做精确的计算时,要知道自己的计算结果对不对,特别是积的位数和尾数,商的位数,可以先通过估算来看看结果的大致范围,而学生缺少的就是这种意识,往往只有在题目要求进行估算时才进行估算。如8500衣41,有的学生算出的结果是20多,这显然错了,如果我们估算一下就会发现,其结果怎么也不是两位数,一个8000 多的数除以一个40 多的数,结果应该是3 位数。,再如,603伊23,有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13866,他自己也没发现错了,如果及时的估算一下,就会知道第一个因数的末尾是3,第二个因数末尾也是3,积的末尾肯定是9.

(二)教师方面

对于估算教学,教师普遍感到教学过程难以把握,学生学习行为难以评价。

某次听课时,笔者观察到任课教师设计了如下的对比练习。

教师出示469衣6 这道题,请孩子们估一估。

学生估成:469衣6抑420衣6=70 469衣6抑480衣6=80

教师接着问道:”请你比一比哪一种估的方法对?“

学生回答:”把469看成480 这种方法对!因为469 与480 只差11,而469 与420 的差是49,所以把469 看成480 这种方法是对的!“

接着教师把469衣6抑420衣6=70 这种方法隐去。透过以上现象,可以看出估算教师很为难,学生很迷茫的现象,估算教学任重道远。

二、现状分析

面对现状,笔者从”教材、教师和学生“等方面加以分析,得出问题所在。

(一)对教材编写特点的把握不到位,加大教学的难度

1援估算教学要求不明确

由于”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意活动,是一种数学思想,是一种范围,带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它需要一个长期渗透和训练的过程。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乘数是两位数乘法“单元简析。

就上表而言,乘数是两位数乘法这一单元虽然安排了估算教学,但是却存在以下问题:

教学目标中没有提出对”估算“的要求,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安排中估算只有3 课时,占了课时总数的15%,分量轻;估算放在口算、笔算之后并且作为选学内容,这是让学生在牢固地建立了”审题—计算—检查“的习惯后,再让学生体验估算的价值,培养他们先算后估的习惯,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

2.习题与例题描述不统一

教材对于”大约“的这两个意义诠释的不完整,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70 页、72页中例题2 与练习中描述就不统一。例题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约“这个词语,都是用再现生活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在一定的情景中,离散量需要用近似数来描述“的含义(即估算的含义)。在实际生活情景中,学生十分容易理解为什么要估算。但是在安排练习的时候,不可能所有的题目都再现生活情境,于是不得不用上”大约“这个词语来表达”在一定的情景中离散量需要用近似数来描述“这个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本体性知识不够丰富,很容易被误导为看到”大约“就要估算。学生如果没有系统构建”大约“的意义,很容易误以为”大约“就一定是估算。

(二)教师自身的估算观念不强,教师把握不好教学

加强估算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估算意识,形成估算能力,也可使学生运用估算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更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可在估算教学中,学生往往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估算,感受不到估算的作用。例如,解决”一箱饮料34 元,买9 箱需要带多少钱?“这个问题就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选择把数扩大还是缩小。而学生练习时,把34 看成30,把9 看成10,30伊10越300 元,以此来判断只要带300 元就够了。可实际上,34伊9越306元,带300 元是不够的。学生就不理解估算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要估算?

还不如笔算好。就产生了估算价值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矛盾。

由此可见,落实估算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实实在在地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行动上研究起来,从方法上指导起来,从意识上培养起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进行高效的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基于此,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我认为估算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三、具体操作

(一)运用多层体验,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教师注重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用到乘法估算的例子,也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将亲身经历的实际情境,抽象成数学模型,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强化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应用意识。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用到的估算的例子吗?

生:一碗牛肉面2 元8 角,今天早上我们全家吃了3 碗,大约需要多少钱?

生:我们班42 位同学向贫困山区儿童捐款,平均每人捐款5元,全班大约捐款多少元?

生:我们一家三口到三峡旅游,旅行社里的价钱是每位590元,妈妈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综上所述,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估算,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用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掌握多种估算方法,活用估算策略

掌握估算的一些基本方法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基础。先估后算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估算用于验算,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性。学生通过对这些基本方法的运用,逐步形成比较熟练的估算技能。常用的估算方法有:(1 )近似估算法。(2)数位估算法。(3)规律法。(4)去尾法或收尾法。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同,所以估算的方法往往是灵活多样的。但不管什么方法,都应当以”快捷、灵活“为原则,在合理误差范围内可不拘一格地去思考,作为标准答案应是一个误差范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学生在经历估算的过程时也触及估算的灵魂。

(三)加强估算练习,养成估算的能力

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估算训练,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把这个习惯应用到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

1.在判断训练中培养估算能力

我们知道,估算大多是通过口算进行的,比较灵活简便,它是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迅捷的判断力,判断。训练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信息,做出判断或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中,商中间有零是教学的难点,学生易将商中间的零漏掉,如:8241衣41=21,为了突破教学的难点,教师先让学生用估算进行检验:8241抑8000,且8241>8000,41抑40,且41>40,8000衣40=200,那么8241 除以41 的商肯定大于200,而原来的商仅有20 多肯定是错的。

2.在应用题训练中培养估算能力

在解答一些逆向思维应用题时,学生易受旧知识迁移产生定式思维的干扰,他们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常出现错误,学生见到应用题中”多“字就用加法算,见到”少“字就用减法算,例如:某工厂上半年用水1440 吨,下半年用水比上半年多用了1 12 ,该厂全年用水多少吨?学生常出现”1440伊(1+ 1 12 )“这个错误列式。为了避免出现定式思维导致错误,教师可在做题前,先让学生从分析条件”下半年比上半年多用“可以想到下半年如果和上半年用水同样多,全年有用水量应当是2880 吨,从而估算出全年用水量应超过2880 吨。

3.在比较大小训练中培养估算能力

数学教学中,根据题目的一些特点,引入一个中间数进行参考或对比,往往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合理性。

(四)加强估算练习,养成估算的能力

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估算训练,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把这个习惯应用到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判断训练中、应用题训练中、比较大小训练中培养估算能力。

(五)注重估算过程,改变估算评价

估算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因此,只要学生的估算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鼓励,小心翼翼地去呵护这种探究精神,不要轻易地用一两句话否定一种方法,而应给他们一种宽松的氛围,让他们不断地学会调整,学会反思,提升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1 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8.

张晓霞,马岷兴。小学生数学基本计算技能的测试及计算教学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05.

司继伟。小学儿童估算能力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习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07)。

篇8: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孩子诚信品质教学论文

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孩子诚信品质教学论文

【我的思考】

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炎黄子孙立身处事的基本道德规范。然而,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有些人受到错位价值观的影响,在市场交易中出现了各种不诚信的行为,使诚信缺失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严重背离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的基础,出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诚信危机。为了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诚信受到了当代中国各层面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社会的主体,今天的诚信校园可以支撑起明日的诚信社会。“自明诚,谓之教”(《中庸》),学校教育在诚信社会的建立和完善中负有更为重要的使命。然而几十年来,我们国家一直都很重视的德育,其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从少年儿童道德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看,由于脱离实际,片面追求“高、大、全”,对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培育和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从实际效果看,许多德育工作者尽管任劳任怨,辛勤耕耘,可是不但未培养起下一代的良好道德素质,有时反而制造了一定的麻烦。

可见,诚信教育对于个人诚信意识的养成和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于是我在班内开展“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那个诚信品质”的班队活动。要求队员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家里做一个诚信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诚信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诚信的好公民。

【我的行动】

活动过程中,我坚持以实践研究为主体,在实践中,首先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诚信的人文价值和内在价值;其次促进队员结合实际生活就上述价值关系中的冲突进行辨识、选择,唤醒他们的价值批判意识,养成他们的诚信履行能力;最后培养学生基于文化传统、人文理想与理性精神之上的诚信意识、习惯和人格特质。

具体地说,本活动根据实践体验的原则,坚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经历了三大层次的过程:

第一层次:感知诚信——“我要做个诚信人!”

在感知诚信研究阶段中,我主要以教材为范本、以生活为源泉,明确做一个诚信的人的重要意义。

以教材为范本指挖掘教材中蕴含有关诚信的事例,更容易引发学生情感的产生。如在教学中利用教材中有关故事,接受伟人诚实品德的可贵。如学习了《诚实与信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学生明白了只有诚实对人,人家才会产生对你的信任。

以生活为源泉指从生活中,广开“源”路、捕捉信息,积累材料,有机运用。因为来自于生活的材料,才可能真实而鲜活,才可能引起学生心灵的撞击,产生情感共鸣。我们在班级中开展“诚实比满分更重要”的论坛;在周二的新闻播报中让同学们把在电视媒体或实际生活中看到的一些不诚信的现象叙述出来,通过对—些人昧着良心赚钱的丑恶事例,体验社会中的弄虚作假现象,产生痛恨之感。同时,深化诚实比金钱更宝贵、诚实比满分更重要的观点。

在这一阶段中,我们中队还相应开展了这几个活动:

(l)写—条“诚信好名言、好格言”。

“如果诚实是一棵树,那么信任就是树上醉人的果子。”“诚在心中,信在人间。”“花朵因芬芳绽放笑意,人类因诚信赢得友谊。”……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来自孩子们自己的创意,我们将这些质朴的语言制作成宣传板,插在校园草坪上,贴在学校广告栏,不仅教育了其他孩子们,还对广大家长朋友诚信品质的形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开展一次“诚信故事会”。

我们积极利用学校校本课程《诚信篇》中的内容,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故事会讲演比赛。故事会录象带在学校小百灵电视台播出后,收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许多孩子还学会了其中一两个故事,当起了免费宣传员。

(3)出版一期“诚信黑板报”。

(4)作一次对自己身边人(父母、邻居、朋友等)的关于“诚信”的调查

从调查表的设计到从事调查工作,从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到调查结果的分析,基本上都由孩子们自己组织完成,令人倍感欣慰与激动。欣慰的是孩子们有着这样的活动热情,激动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得到了提高。

第二层次:内化诚信——“诚信好孩子,就该这样做!”

在内化诚信研究阶段中,我格外重视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自身已形成的诚信情感转移到—定的行为准则上,促使他们知道一个诚信孩子具体应该怎样做。并在不断地实践体验中促使学生把诚信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并由潜在的诚信主体变为现实的诚信主体的教育活动。在这一阶段我常以信任、鼓励的眼神看待学生;以坦诚、真实的心态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教师的诚信,从而增强自身的诚信信念。我相应开展了以下活动:

(1)一轮“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

学生的行为规范是衡量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志。课堂上学生虽然认识到诚实守信的意义,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易受外界影响,难以把握自己。我们进行诚信教育要与课外的行为训练有机结合起采,从生活、学习的小事着手。并持之以恒,推动其诚信认识转化为诚信行为和习惯。在学习阶段中我让中队委会为中队内每位学生设立诚信记录卡,把有良好信誉的典型事例(如说:说话算数、从不食言、不撒谎、勇于认错、勇于承担责任等)和有不良信誉的典型事例,值日生不擦黑板、抄袭作业、不按时交作业、上课无故迟到、早退,考试作弊、推托责任等)都记录在册,不良记录的多少与品德等挂钩,表现一贯突出的学生评为“诚实守信”标兵,以在学生中树立典型。此外,还让学生就自己在“诚信”方面的表现及认识进行自我总结,互相评议,写成心得体会。在中队内进行交流,让学生置身于活动中、进行评价与思考,不断深化情感,最终将诚信意识转化为诚信行为。

(2)认真设计、填写“我的承诺书”,一月总结自评、互评一次

(3)一篇《诚信与我同在》的心得体会

主要写一些在诚信活动过程中对诚信的理解,包括诚信的定义、诚信的具体表现、诚信的重要意义。

(4)一个“我的诚信故事”

主要记叙在诚信活动过程中自己亲身经历一个诚信事例,同时附加家长或科

任老师或其他当事人的评价。

(5)一份“诚信奖章”评比条例

第三层次:放飞诚信——“大家一起来,争当诚信人!”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体验,孩子们不仅了解了什么是诚信,有哪些事要讲诚信,诚信包括哪些内容,我们要对谁讲诚信,还积累了宝贵的文字以及音像资料,如何让活动进一步升华,得到更大的教育效果,我决定在校内外放飞诚信。

在这一阶段我还开展了相应的活动:

(1)以诚信奖章促进诚信教育的效果

(2)一次“诚信的主题队活动”

反映孩子们一年来的实践体验为主,向全校同学开放

(3)一次诚信走进家庭、社区的宣传活动

这次活动分两部分:一、出刊诚信小报,设计宣传栏;二、走进家庭、设计分发小报,宣传诚信

三年中,孩子们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诚信”,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诚信”,从而体验到了“诚信”带来的快乐,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具体地说:

1、形成了良好的诚信氛围

通过黑板报、墙壁等的布置以及每月一名“诚信活动小明星”的评比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诚信氛围,孩子们内心向“诚”的一种人文倾向已表现出来,并因此而影响一个个家庭,更影响了整个学校。

2、促进了校本课程“德育卷”——《诚信》部分的再次修撰

我校校本课程“德育卷”——《诚信》部分共收集了中外近百个诚信故事,每个故事按“导读——故事——练习”呈现出来,然后按年级分六册编定而成。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同时还收集到了更具典型性的故事,当然,他们还对其中的导读与练习设计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学校主管德育的陈校长欣然接受了孩子们的意见,组织孩子们积极将自己的发现以及活动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补充进去,使德育课程更趋完善。

3、活动本身给其他班主任有益的启示。

本研究过程本身就是孩子们努力探索的过程,如果说取得了喜人的效果,那也是孩子们努力的结晶。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保存下来的诚信记录袋、诚信调查表、诚信感言以及张贴在学校各处的诚信名言,给予了其他班主任老师如何积极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道德品质以有益的启示。我本人在诚信教育活动过程中撰写的随笔论文本身也是宝贵的财富。

4、构建多方位立体式的教育网络。

本次活动盘活了校内外众多德育资源。一是将学校现有图书音像、电教设备等资源充分利用;二是利用家庭德育资源,充分发挥了家长的德育引导作用;三是充分利用了社会德育基地、场馆的作用。可见活动充分依靠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利用开放的校内外结合的德育网络,形成了教育的合力,充分发挥了整体教育作用,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德育

【我的方法】

三年的实践研究,我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儿童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培养孩子们诚信品质的对策:以诚信故事引路,诚信小明星奖章激励,各级各类诚信主题活动为优化措施,典型案例的剖析为切入口,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

A:“紧扣个案,以点带面”法

具体操作步骤为:

⑴发现问题。辅导员发现或引导队员发现他们生活中诚信的典型事例,并从中捕捉或提炼活动主题。

⑵扩大化解。教育环境及社会的开放性决定了操作的开放性。发现问题后不能急着马上聚焦、分析、批判,而是提供机会、场景让队员去了解、接触这一方面的所有问题,即把问题化开去,包含孩子一切的方面,从中找共性的教育因素。

⑶缩小聚焦。将问题扩大分散,并不是说听之任之,放任不管了,而是需在开放之后,注意抓问题的实质,把精力聚焦在中心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

⑷无限生长。在前几个环节的活动中,作为活动主体的队员和辅导员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成为创造性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不断生成新的活动价值和活动契机的过程。这些新的契机将成为再一轮活动的新的生长点,给活动过程带来新的目标和方向。

B:“激情导行,形成品格”法

少先队活动要使少儿受到教育,要有效地促成三个转化:在活动知识上,从不知到知或从少知到多知的转化:情感意识上,从“要我活动”到“我要活动”的转化;活动能力上,从“不会搞”到“善于搞”的转化,使队员和谐地发展。

具体操作步骤:

⑴激情引趣。通过情景的创设及巧妙设置“雏鹰争章”项目等方式,促发队员的活动兴趣。

⑵参与准备。为了摆脱以往辅导员教、队员演的被动局面,让队员掌握活动的方式方法,整个活动准备让更多的队员参与,一起明确目标,选择活动主题及内容,一起选择、设计活动方式,一起布置活动场景……三年来,我校各中队坚持“诚信”主题教育常规化,基本做到两月一次大型活动,活动基本依托孩子们独立完成。

⑶展示汇报。少先队活动要面向全体队员,人人在活动中有展示汇报的机会,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展示,将准备的活动内咎进行汇报,突出主题教育。

⑷自主总结。活动搞完后,要组织队员通过自主总结,深化活动主题,明确活动所得。

【我的经验】

1、确立有效的诚信评价体系,是诚信教育的有力保障。

任何措施的推广或教育的实施都必须有相关的评价体系的支持。确立诚信教育评价体系要考虑诸方面的因素和具体的指标,要充分体现思想引导与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应设计出一系列可量化的考核标准,如我设计的“少先队员发展性诚信档案”,如实记录了学生平时的个人表现、学习情况和综合能力,作为今后综合测评、推优保送、三好生评选的参考依据。

2、创设新的德育载体,具体化德育内容,成为诚信教育的重要依托。

德育最忌“假、大、空”。诚信的概念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弄不好便会回到空洞说教的老路。我把活动的思路定点在让孩子积极主动去实践体验,创设了很好的活动载体,找到了扎实的着力点。抽象的“诚信”有了具体的内容,孩子们在实践中总结得出:诚信就是不说谎话、不随便拿别人东西、借东西、捡东西要还、知错能改、遇到失误勇于承担责任、不隐瞒自己或他人的错误、不不懂装懂、对待科学不迷信权威,讲求实事求是、说话做事实实在在,表里如一、学习、评比、竞赛不弄虚作假、承诺实事求是、讲原则,做出承诺后要及时兑现等。

3、实践是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道德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在实施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实践内化品德,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校积极地发挥教育的主动性,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主动寻找自我诚信的角色,通过实践和情景体验,接受诚信道德教育,在参与体验中学会做诚信人,做诚信事。

【我的再思考】

1、深化诚信教育,必须将诚信教育思想落实于师生的自主发展之中

在诚信教育的研究中,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主要是通过外力的推动而为之,尽管在一定意义上收到了实际效果,也在教师与学生的心目中建立了诚信教育观念,但在今后的长期过程中,需要的是师生共同的认识,自主的实践,才能使诚信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2、诚信教育应与时俱进

诚信教育的标准和内容应不断吸收社会发展元素,不断融入反映时代的风貌内容,时刻联系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心和社会焦点问题。做到议论有生动主题,行动有具体目标,实践有对象基础。特别是当前,我们着力联系“四好少年”学习与实践,使得诚信教育更加活泼生动,更具有实际效应。

3、诚信教育还要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教育与家长的参与

我在活动过程中中,将科任老师、家长的诚信教育与学生的诚信教育放在一起考量,是为了更好的创立一种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但是从现在来看,对于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特别是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家长的以身作则更需要学校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使诚信教育的影响逐步扩大到社会,反过来又为学校创设更好的教育环境。

篇9:新课改背景下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究教育教学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跨世纪的优秀教师。高师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如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出大量合格、优秀的教师,是高师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师院校必须认真研究新课改对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数学师范生应具有怎样的专业技能、如何更加有效地培养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等问题。

1新课改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3]新课程理念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同时对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其次教师应提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第三,教师要熟悉和掌握现代数学教学模式,具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第四,教师应具备数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使自己不仅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更应是教育改革的研究者;第五,教师要具有终 身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内涵

所谓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是指师范生从事数学教师职业所必备的.专业能力,也称从业能力,是在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形成的。参考文献[4],结合新课改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高师数学专业教学课程设置要求,本文认为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应由专业知识技能、专业教学技能、专业情意技能三部分构成,其中专业知识技能包括通用知识技能、数学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心理学知识技能和研究知识技能等;专业教学技能包括数学教学设计技能、数学教学实施技能、数学教学评价技能和数学说课技能等;专业情意技能主要包括师范生从事数学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价值观和情意品质等。

3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原则

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深化、渐进的过程[4],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遵循一贯性、综合性、渐进性和个性化原则,在课程结构上坚持课堂教学、课外实训、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中学实践相结合,在课堂结构上坚持“观摩、备课、实训、评议、小结”五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教学见习与模拟教学及教育实习为重要环节、以专业技能竞赛为必要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方式上坚持“实践基地(指微格教学实验室和教育实习基地)实践锻炼、开放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在训练形式上坚持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相结合,做到专业技能训练“长计划、早安排、长流水、不断线”。

4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措施

4。1编制《高师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手册》,科学规范管理专业技能

培养工作为使专业技能培养工作规范化、常久化和制度化,应结合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和《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编制《高师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手册》,其包括专业技能训练进度与内容、目的与要求、方法与手段,考核时间、内容、标准和办法,竞赛项目与评分标准,训练记录表、训练质量评价表、考核评定表及运行机制等内容。除此之外,还应开发专业技能培养信息系统,建立“高师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档案”。

4。2构建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为专业技能训练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

要培养出训练有素、达到专业化标准的教师,就必须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第一,根据文献[5]的阐述,高师可调整教育类课程,加强开设与专业技能、数学新课程密切相关的必修课、选修课,保证教育类课程四年不断线。如,一年级开设《普通话及教师口语》和《书法》必修课;二至三年级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育学教程》、《新课程改革教学指导》等必修课及其相关的实验课程;四年级开设《新课程标准解读》、《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必修课;《大学英语》贯穿于一至二年级;开设《中高考命题、解题研究》、《中学数学教育研究》等选修课。第二,更新教育类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理论—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把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讲授、利用声像媒体和实践基地实践锻炼、观摩学习、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等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尽早熟悉和研究基础教育,充分感知和了解新课改。第三,高校教师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等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校风学风、校园自然与人文环境等潜在课程对专业技能培养,特别是专业情意技能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用。因此,高校应发挥教师在专业技能训练中的示范引导作用,科学设计和正确引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创设培养学生从教品德、锻炼学生从教技能的实践环境。

4。3实施“三全”专业技能训练工程,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水平

“三全(全程、全体、全面)”专业技能训练工程是指整个在校期间有计划、不间断地对全体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学生从业能力的一种培养体系。即,大学一年级,借用语音室、声像媒体等设施,采取课程教学、专题讲座、课外实训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强化训练通用知识技能。大学二年级至四年级上学期期间,采取课上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借用实践基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观摩、模拟教学、教育试实习等活动,循序渐进地完成教育心理学知识技能、数学专业知识技能、数学专业教学技能等训练内容。大学四年级下学期加强组织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积极开展中学数学教育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它们在专业技能培养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从业能力。

4。4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保证专业技能培养的实效性

首先,成立“学生专业技能培训中心”,组建校院两级专业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上确保这项工作在学校有人管、在院系有人抓,使工作层层落到实处。第二,汇编专业技能题库,采取定性与定量、笔试与口试、单项考核和综合考核、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办法,使专业技能考核有据可依。第三,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达到以赛促练之目的。如,在“专业教学技能”方面可设置优秀教学课件比赛、说课比赛、模拟课堂教学大赛、课堂教学设计比赛等项目。第四,实行“六证换三证”制度,对专业技能培养实行目标控制和规范化管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所谓“六证换三证”是指凡在校学生只有取得外语合格证、普通话合格证、“三笔”字书写合格证、计算机合格证、数学专业教学技能合格证和教育实习合格证方可换取毕业证、学士学位证和教师资格证。外语合格证、普通话合格证、“三笔字”书写合格证和计算机合格证分别按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三笔字”书写等级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果,并结合本校实际要求决定是否获得该项合格证。数学专业教学技能合格证须经过数学专业知识技能、数学教学设计技能、数学教学实施技能和数学说课技能考核成绩合格后才能获得。教育实习合格证须有普通话合格证、“三笔字”书写合格证和教育实习成绩评定及格以上者才能获得。“六证”未受年级和教学课程限制,随时可申报考证。凡未取得相关合格证者都可参加补考,直至通过为止。当然,实行“六证换三证”制度须在符合毕业证、学士学位证和教师资格证各自其它规定的前提下进行。

总之,高师院校必须将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作为重要的常规工作常抓不懈,这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明廷桥。浅谈新课标对数学教师的要求[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8(3):98—100。

[2]数学师范生教育实习课堂 。

[3]王秋海。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师范生毕业论文怎样写 。

[5]杨义峰。构建高师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新模式。安康师专学报。,13(2):61—63。

[6]生物教学论中师范生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培养 。

[7]宋光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培养的策略研究。中国成人教育[J]。,1:55—56。

篇10: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论文

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论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锻炼;自觉习惯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渴望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特别是在激烈的竞争下,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于是,社会上呈现了“请人吃饭,不如请人运动”、“出钱买出汗”等各种新的生活方式,体育锻炼愈来愈受到社会人们的青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当代学生的生活优越,兴趣广泛,对体育价值认识并不不深远,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在他们身上似乎在逐渐退化,这就要求我们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目标管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锻炼热情,培养出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实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更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努力激发并培养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养成他们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

二、利用理论课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江苏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参书指出了各项教学内容的授课时数,其中基础知识占9一11%。《教参》指出,“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识,体育文化方面的知识,科学锻炼身体和自我锻炼的方法。”

理论课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主要渠道和有效载体,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在练习中正确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学生喜欢体育、崇拜体育偶像的心理特点,不失时机地通过观看实况转播、录像、挂图等有效手段,传授体育知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三、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目前,体育课教学模式、教学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多是重复使用。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都一样用,给学生造成体育课就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没什么变化的印象,学生认为体育课死板、乏味,加上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从而离开了自觉锻炼的队伍。因此,我们要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根据体育课的教材、类型、课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在组织教法、练习难度、练习要求等方面,应给学生留有自己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空间,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引入体育课教学中,包括体育理论课和运动实践课,使体育教学中的声、情、景、图并茂,增加对学生的感性刺激,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提高教学质量。

1 根据学生特点,合理灵活选用和搭配教材。

教材的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因,每节课的重复学习,学生产生厌倦,喜爱上体育课的快乐,在一点一点的消失。没有快乐,如何谈得上自觉锻炼习惯的.培养,学生不愿意每天都是跑步练习,他们需要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那么如何选用和搭配教材呢?比如,与动物动作相联系,与故事童话结合,将枯燥、单调的练习融入知识性、趣味性,这样的话,教材更显得新颖。

2 以引导为方法,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

现代课程所要关注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的需求,不符合学生需求的体育锻炼项目,则不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积极动机,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培养。然而初中学生虽然是体育学习的主体,但却又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主体,他们并不一定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体育需求,他们对体育需求主要反映在对学习与锻炼内容的选择上,如大多数学生主要从个人的兴趣出发,一般都愿意选择轻松的体育项目,而对一些单调的、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才能完成,但对促进身体发展与达成课程目标特别有效的内容却不喜欢。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需求加以引导和教育。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制定锻炼计划,并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同时将培养学生的自锻意识与健身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并纳入评价与考核内容,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 教师要处理好运动项目殊途同归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尽管所教的教学内容不同,采取的教法不同,但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学习了科学的健身方法,有利于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而“应考式”的体育教学是很不科学的,它只看到了学生成绩的提高,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选用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达到增强体质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最佳途径。如,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喜欢跑步,除运动项目本身枯燥外,主要原因是他们过去练习中,由于不得法,如运动强度密度不适合他们的身体负担,结果自然产生了害怕心理,更谈不上对跑步产生兴趣和习惯,而速度和耐力素质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两大基本素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跑步的锻炼兴趣呢? 我经过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踢足球(特别是男同学),一听跑步就叫苦,可一听踢足球就来了精神,个个生龙活虎,因此,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多组织一些教学比赛,使学生的跑步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针对许多学生在比赛中体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动等现象,教师应及时指出:“速度和耐力,是想踢好足球的基本保证。”这样,学生就能较自觉地练习跑步,或者在练习中灵活运用走跑交替练习、追逐练习、分段计时练习等等多种手段,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

4 让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他们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兴趣指的是对某种活动产生的积极情趣,从而逐渐形成习惯。如果对某种活动没有兴趣,也就不可能形成习惯。学生踢足球之所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他们处在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在逐步形成锻炼习惯的过程。另外,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自学自练的时间和空间。如:体育委员根据课的内容、学生兴趣安排准备活动;小组长组织游戏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的能力;同时,安排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练习内容,有利于提高该项目的运动水平,从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

5 身体素质课课练,不断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

体育锻炼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人体各器官系统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是一个缓慢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的运动能力是在不断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增强的,体育锻炼的效果往往要在长期的坚持中才能收到成效。体育锻炼效果的滞后性,影响学生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有机地安排一些简单易行的身体素质练习,一是丰富了教学内容;二是让学生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逐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了防止素质练习枯燥、单调,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竞赛,例如:比谁跳得远,单位时间内比谁次数多。可以个人与个人比,也可以小组与小组比,让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中,在体育实践中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和享受,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四、课内、课外相结合,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氛围。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但要体现在自己的运动表现和身体发展上,而且还要表现在自己在课堂内外的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进步上。

老师经常要考虑运用合理的方法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只有经常参与,学生才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有了乐趣,他们才会产生情感,然后才能形成一种习惯!所以体育老师不仅要关心学生课堂的活动,还要关注学生课外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体育技能,做到尽心尽兴、心情舒畅。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班级篮球赛、拔河比赛、乒乓球赛、足球赛、排球发球、篮球投篮、立定跳远、冬季三项(跳短绳、跳长绳、踢键子)比赛、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单项个人赛和团体赛。在每年的校运动会比赛前,要下发比赛规程和比赛项目,同学们就会跃跃欲试,刻苦练习,踊跃报名,积极参与。运动会上,他们的加油声、助威声,会一浪高过一浪。这样,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既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又活跃了身心,锻炼了身体,他们还在比赛活动中体验到了体育的力与美,这不仅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自觉锻炼的习惯,也促进了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五、布置课外作业,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任务的加重,学生在教室里坐着学习的时间增加。体育课外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教会学生简单易行,又不受场地限制的练习内容,如跳绳、深蹲跳、抱膝跳、立卧撑、俯卧弓步跳、跳楼梯台阶、快速爬楼梯、手扶楼梯提踵、俯卧撑、仰卧起坐、仰卧举腿、俯卧两头起、两头起、原地快速高抬腿等等,让学生在家自觉锻炼,自我锻炼,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中考体育成绩纳入中考总分,绝大部分家长十分重视,但布置课外作业,会不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呢?笔者在实践中作了尝试:每周安排10个锻炼内容,学生们每天回家根据老师的布置,自选一至二个项目,按照“全面、经常、渐进”的体育锻炼原则加以练习,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还可以通过在双休日组织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乒乓、轮滑、等比赛,吸引学生家长一起参加到一些体育锻炼中,在寒、暑假等假期时,还可以利用家长会、家校路路通和家长沟通,组织自行车骑行、元旦迎新长跑等活动,都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和大力支持。这不仅是家校联系的一个有效载体,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实践证明,布置体育课外作业,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相反,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提高,也避免了学生为应对体育中考而出现考什么练什么的突击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我锻炼的能力,终身受益,即使是在近几年的体育中考,我所任教的班级均取得了较高的成绩,也说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结束语:总之,教师能用心开展教学活动,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措施去实践体育教学,让学生在一个充满快乐、轻松、平等、自信,而又可以想象、倾诉、自我展现的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这将是现代体育教学所必须有的要求,而处在这样的怀抱中进行积极的锻炼,寓教于乐,学生的身体健康将是无比有益的,对培养他们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更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季浏 《体育与健康》水平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贵仁 盛志国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3]黄健 孙洪谦 冯小雨《析休闲体育促进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篇11: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

教育作为培养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往往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锻炼学生在声乐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优秀人才,诸多的教育者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也致力于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成效。但是,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想使学生能够在声乐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则必须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音乐等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感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步。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和含义

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和客观的学习规律等诸多因素,采用多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以此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借以实现教学效果的增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式教学往往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通过种种方法,促使或者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辅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方法巧妙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欲望,并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提升教学的综合性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

声乐教学相对于其它科目的教学而言,其内容往往更加抽象,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及时理解并吸收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采取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法生硬、死板的特点,能够用更加切合学生思维模式的途径,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等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知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二)提高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启发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往往都可以采取不同的具体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同时,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采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将教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理解,并进行吸收。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声乐的学习降低了难度,同时增加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容易提起对于声乐学习的兴趣。此外,启发式教学也着重于强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够带给学生美好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激发学生对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拓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也具有主导作用,因此,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往往跟着教师走,容易形成固化的定势思维。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思维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形成对于相关知识、技法等的正确理解,这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以更加多样化的思维面对学习的内容。这才是真正地“授之以渔”。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善用形象的语言

声乐本身就是要用声音去表达自身的情趣、对生活的理解,并感染他人。因此,教师本身不仅需要具备较为深厚的声乐功底,还应当具备相当的语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教学过程中比较生硬、专业化的语言转化为更加切合学生理解、提升学生兴趣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声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气息等的专项训练,其内容都比较枯燥,如果教师采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还容易使学生因为学习受挫而打消其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更加应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形象诙谐的语言,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于相关的教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还有利于形成对于学生的启发作用,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刻认识。例如,在训练学生将声音靠前唱时,教师可以避免传统教学语言中的枯燥性,转而使用形象生动、诙谐有趣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说“让你的声音先向后画圈,然后再抛向前方”。简单的转化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训练的捷径,还能使教学过程充满乐趣。

(二)创造合理的情境

声乐是艺术的一种,往往有其产生的特定情境。而教师也可以将声乐教学的相关内容转化为与之相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特定情境的氛围中受到引导和启发,并逐渐形成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情境的创造也有利于打造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思维方式的训练和拓展,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全面、具体。情境的创造不一定需要借助过多的道具,往往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等的指导就可以完成,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使其能够产生教师预期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师创造的情境收获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气息下沉的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造,将刻板的练习方法用更加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训练的成效。为了避免学生用错误的方法将气吸到胸上,教师可以创造闻鲜花芳香气味的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做出相应的动作,继而进行正确、有效的气息练习。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表达,是声乐的一项重要功能,同时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要想达到启发式教学的良好效果,激发情感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受到相应情感的感染,学生在声乐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才会具有更大的魅力。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不足,因此,教师往往需要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情感的激发往往并不是一个直接的过程,甚至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要想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和充沛的情感投入到声乐的学习和训练当中,激发情感的方式应当是多变的,或直接,或婉转,或激烈。只有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予学生不同的启发,才能使其情感的表达更加符合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曲目意境。例如,曲目《大海啊故乡》是一个质朴深情、平易亲切的曲目,在进行该曲目的训练时,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对母亲、祖国、家乡、大海的感情。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母亲的影片等形式,以“母亲”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情感,并逐渐上升到对于家乡、祖国的情感,最终形成完整的情感层次,促使学生表达出浓厚的感情。

(四)组织多样的活动

声乐的学习并不是死板的,也不是仅属于个人空间的,应当严禁类似“闭门造车”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来自于实践的启发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形式。无论是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声乐练习的教学,教师都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的举行,带给学生不同形式的启发。尽管学校的教学设施、场地、课时等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作用,但是,教师仍旧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不同的活动,如竞赛、表演等等。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收获经验,还能使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加主动的方式弥补自身的不足。例如,教师可以在民族音乐的学习进行到一定的阶段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民乐演唱大赛,使同班甚至同校的学生能够同台切磋技艺、进行交流。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中,促使学生从他人的长处受到启发,并对自身的声乐技能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

四、总结

声乐教学由于自身特点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现代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应当更加认识到让学生发挥主体功能的重要作用,因此,启发式教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其学习兴趣、锻炼其思维方式。但是,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多样的选择或者组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歌,王朝辉.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方法[J].北方音乐,,(01).

[2]谭锡颐.浅析情感表达在声乐艺术中的价值[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01).

[3]周劲飚.开启声乐艺术大门的钥匙——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5,(22):160.

[4]杜慧,段维.启发式教学法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大观,2013,(09):178.

[5]俞子正.歌剧长河—从达芙妮到图兰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6]刘鑫.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率的方法探讨[J].黄河之声,2015,(1):26

篇12:隐性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

有关隐性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

分层教学被视为是一种更有针对性,同时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在教学中有所收获的教学模式。 然而,分层教学的方式要得当。 如果分层教学不注重技巧,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会让学生的心理受挫,影响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隐性分层教学更有技巧,值得教师进行研究,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隐性分层

在分层教学时,需要对于教学目标有合理的分层设置,这也是隐性分层教学首先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前要对于这部分知识点有透彻的分析,要确定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并且要确立合适的突破这些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方式。 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要能够正确预期学生在知识理解上可能存在的一些难度与障碍,并且要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确立不一样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让课堂教学有更好的收获。 值得注意的是,隐性分层与传统的分层教学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隐性分层教学时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不要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要灵活地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讲“集合的基本运算”时,教师对于教学目标可以有一个分层设计。 对学困生而言,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如理解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掌握并集、交集、补集的符号表示和图形表示等; 中等生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引例的观察、比较、分析,探究并集、交集、补集三种运算所含元素的特征,掌握图形的直观性及符号运算名称的会意性;优等生要引导其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学困生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非常牢固,并且学生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可以让他们进一步尝试进行深层次的知识学习。

二、探究活动中的隐性分层

在创设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采取隐性分层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给学生创设不一样的活动目标,给学生设置差异化的探究任务,让不同层面以及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逐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这能够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也可以给分层教学提供一定的空间。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于问题不断进行深入的探究,在简单的学习活动完成后,要勇于尝试后面更为复杂的探究任务。 教师只有不断给予学生鼓励,才能够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积极发展自己的能力,进而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例如,在讲“集合的表示与含义”时,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分层教学。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于集合的含义透彻掌握,再把集合与元素间的对应关系了解清楚,这样才能够记清专用记号与常用的数集。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集合元素的无序性、互异性和确定性,这样才能让教学过程更加顺畅。 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于集合的表示与含义有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要时时关注,这样才能让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得到体现。

三、布置作业时的隐性分层

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体现隐性分层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 基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基础水平的不同,如果教师对于所有学生都布置同样的课后作业与学习任务,这不仅达不到训练目标,有的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发展,还会有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非常吃力。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作业布置的隐性分层,要给学生创设更多开放化的作业设置,这对于知识教学效果的提高有推动作用。在作业的布置过程中,为了能够体现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教师有必要设置两种试题,一种是必须完成的试题,必做题; 另一种是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的试题,选做题。 必做题在一般情况下,是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加深印象,巩固思维,是基本的训练数学思想的方式,之所以将其定义为必做题,就是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将基础知识透彻掌握。 相对而言,选做题是稍有难度的试题,一些学习能力较强、数学思维较广阔的学生是最适合尝试的。 在完成这类试题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且能够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作业布置的隐性分层设计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教学方式,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且发展了不同层面的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隐性分层教学是一种很值得采取的教学方式。 在进行教学目标的创设时,可以很好地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分层化的教学目标。 在探究性活动的创设时,也可以体现隐性分层的教学理念,这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展开更为灵活的应用与实践。 此外,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体现隐性分层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更多开放化的作业,这对于知识教学效果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篇13:德育课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论文

德育课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论文

【摘 要】高职院校德育课实践教学是学校德育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德育课的实践教学更侧重于对理论知识验证、强化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旨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其模式和途径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德育课 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

所谓德育课实践教学,就是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课程设计、科研论文(设计)等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它是学校德育教学计划中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有重要作用。

一、德育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德育教学方法似乎只有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即“基本道德标准”采用死板的说教和强硬的灌输形式传授给受教育者,致使教育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为:

1.从学生角度看,学生不能扮演主体角色

(1)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较差,特别是在倾听、质疑、求新求异、勇于探索等方面习惯的缺乏尤为突出。

(2)学生的创新倾向和意识严重不足。从问卷调查和实践教学观察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不动脑、不动口、不动手,只动耳。

2.从教师角度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

(1)从发展的目标来看,缺乏对学生探究精神、批判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2)从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看,对教学控制得很严,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单一化。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少。

(3)从训练上来看,教师很少有意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也少给学生讲解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二、德育课实践教学模式

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学校德育实践教学应采取以下模式。

1.目标模式的“整体性”。坚持“实践教学一条线”的思想,即根据培养目标,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各个子目标,并分解到开展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最后固化到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通过各子目标的实现来保证整体目标的最终实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2.渠道模式的“多元性”。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线进行整体设置。专业实践是主渠道,基础实践和综合实践是多渠道,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主渠道是课程化的,多渠道是活动化的;主渠道是教学化的,多渠道是行动化的;主渠道是课堂化的,多渠道是社会化的;主渠道重知,多渠道重行。

3.形式模式的“开放性”。实施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氛围。广泛开展科研助手活动,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增强科研意识提供条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和不同实验的特点开展网络教学、虚拟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等与实际实验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4.过程模式的“全程性”。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贯穿始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时处处体现“实践”教学元素。根据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渠道模式组合,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体系,主渠道与多渠道不是固定不变,而是由其所在该阶段发挥的效能而决定。

5.考核模式的“灵活性”。改革传统的偏重知识测试、忽视能力考核的考核方法,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在强调灵活性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核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高实践教学成绩在学生综合评价中的权重。

6.监控模式的“严谨性”。建立一套严密、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以学科建设为基本要素,建立更多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实践教学大系统。严格实践教学督导体系,在评价体系中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把是否属探究性学习、探索性实践,是否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

三、德育课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功能是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对照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功能,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巩固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将全面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认真研究和分解,从整体优化的角度正确处理好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在对原有的实践环节进行认真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考虑、系统设计,使各环节前后衔接、相对独立、逐步提高,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2.着力规范管理,构建实践教学与质量保障体系

(1)完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由质量保证、监控、评价、反馈四个系统组成:质量保证系统以学院为中心,组织制定学院教学质量标准,落实质量保证措施,开展教学研究等学术活动;监控系统以教务处为主,教学督导委员会等教学工作机构协同,开展各类教学活动的检查督导;组织课堂评价、学生评教、课程考核质量评价等活动;反馈系统以督导网络和学生教学信息员为主,辅以调查、问卷、座谈等各种反馈渠道。整个系统组织畅通、运行有序。

(2)拓宽教学信息反馈渠道

我们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制度”,以充分听取广大学生对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生了解各类教学信息、掌握教学动态,并及时向学校、学院反馈情况。教师还通过学生座谈会、教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渠道对学校各类教学信息、教学动态进行全面了解掌握,为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3.建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1)推进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通过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为学生素质拓展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实践舞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加速更多优秀合格人才的培养进程。立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不断扩大学术活动的参与面和覆盖面。大学生的学术科技活动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树立学生的科研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2)推进各项大型实践教学观摩,使校园文化活动上层次、出精品,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教学搞多种多样的学习沙龙、演讲、辩论、知识竞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用自己的视觉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推进社会实践成才活动,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按照“项目化运作、专业化实践、基地化发展”的思路,全校学生按照“确定一个选题、参加一项实践活动、撰写一篇调查报告、交回一份实践活动鉴定,参与一场社会实践报告会”,就近就便开展多种形式的分散型实践活动。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使青年学生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丰富人生阅历,更好地认识社会,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美德。

(4)推进身心素质教育活动,实施使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上台阶,出效果

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为大学生提供身心素质发展的平台,校团委、校学生会、校体委、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广泛开展内容丰富的砺志成才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着力培养和塑造具有健康健全人格的大学生。

篇14:浅谈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直觉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

1 直觉思维的内容

(1)内涵。直觉思维,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思维方式,在心理学界,很多人认为直觉思维是一种思维的跳跃,它并没有经过比较缜密的分析,它是一种突然迸发的灵感。就像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的感觉。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创造时,就需要这样直觉思维作为保障。而在现实中确实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浮力定律是阿基米德在洗澡时,突然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被苹果砸到之后发现的等等。可见直觉思维对于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2)表现方式。直觉思维的表现形式,从小的方面来讲,有的是提出一些比较奇怪的问题;有的是对于一些既有的定律提出怀疑,甚至会想出一些奇怪的办法去解决;还有的是做一些比较大胆的、打破常规的假设等等。总之,直觉思维出现在我们思维最为活跃的时候,在我们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吗,总会有一些突然出现的想法、认识,这些思维对于我们解决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篇15:浅谈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直觉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

(1)中职机械制图课程。中职教学中,机械制图教学是中职院校中机械数控专业的主要技术课程,它需要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中职机械制图课程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较差。由于直觉思维对于学好这门课程,掌握这门技术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相关的思维能力。

(2)具体方法措施:画图要与实物结合:1)机械制图教学在中职中要注意使画图与实物结合的方法,不管是点还是线,亦或者是面,以及在基本图、组合图的学习中,都要配合相应的实物,让学生有机会见到实物,看着具体的事物去画图。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在看到实物的时候可以和图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学生只有同时具备识图能力和画图能力,才能学好机械制图课程。例如:读三视图。因为三视图的形成较为抽象,初学者不宜实现空间物体与平面图形在大脑中的转换,建立起清晰的空间形象。因此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特别强调学生要善于观察:一要有的放矢,明确观察目的,通过初步观察确定物体大体轮廓。因为图样都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零部件,它的形状无非是由棱柱(锥)、圆柱、圆球等基本体组合而成。我们要善于观察,抓住本质。二要有条理性。观察主视图、再观察俯,左视图;分析视图时应一条线、一个面的进行。三要有判断力。对图形中特殊点、线、面应能一下抓住,首先突破,这样就能迎刃而解了。2)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扩大思维空间: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教师要领导学生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在遇到与问题时,学生可以发挥想象类比到类似的事物,找到内在联系,或许会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比如说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将其类比到一些简单的常规问题,化难为易。这就需要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是需要教师在平常教学工作中注意的。 3)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假设是根据已有知识或者某些事实,对问题进行的一种猜想,这样的猜想在科学研究以及发明中经常会被使用到,可以说猜想是成功的前提,而在假设中,需要用到我们的直觉思维能力。机械制图教学中遇到问题时,要借助已有的知识,根据问题的相关背景知识,采用多样的想象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假设,对结果进行猜测,然后通过科学严谨的'办法去验证结论。在假设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4)培养学生制图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机械制图需要学生建立信心,加上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因此学生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然而兴趣是实力的基础,在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使课堂充满活跃的氛围,学生有兴趣去学习,慢慢的培养自己制图的信心,为自己的直觉思维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5)利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机械制图课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呆板,不利于学生形象的去学习,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利用空间模型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我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一学生为主体,探索性地去学习,采用启发式、问题解决法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6)积极参与实践,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机械制图课程和其他的课程一样都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部分,其中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学生要想真正学会机械制图,必须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要经常的对一些事物或者模型进行练习,利用实物与视图之间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且在有机会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实物,真实的感受到事物的存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很有利的。

3 结语

直觉思维能力对于学习机械图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直觉思维能力是所有思维中的一种,虽然我们目前对于琢磨不定,并不能掌握它,但是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和利用这一思维,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不断的去增加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覆盖面,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方式方法,加强引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篇16: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1实践教学的目的和特点

对于实践教学来讲它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操作,两者是相辅相承的,结合的好,教学会如虎添翼,而且使学生拉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把理论知识和实践一体化,易于突出所学专业的重点便于学习。下面从以下几点来阐述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1.1实践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形式它应具有的特点

①学生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了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途径,即动手又动脑是学习的能动过程。

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具有能动性,对实验加以理解和体验,都成为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实践是科学的基础,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是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知识面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关键,所以实践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④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知识、技能和能力达到了统一性和实用性。

⑤推动了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树立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

1.2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所学理论与方法,采用相应手段,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实际教学的教学活动,是掌握基本技能的必要教学活动。为了使学生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常规管理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对违反实践操作的行为不只是简单地批评和教育,而是要求学生认识到错误,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与素质教育接轨。

②通过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或巩固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运用观察和实践的手段处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究的品质,端正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树立学生不懈的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的价值观。

③根据实践的内容,确定假设与研究的因素。确定分析指标、分析方法,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及能动性,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采取通过书写或讨论的形式,对比分析写出实验报告。通过撰写实验报告,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建构知识,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的资源,学生通过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流从而获取知识,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和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

2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了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途径,但是在运作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缺乏资源共享意识,造成资源的浪费。学校实验室基本上都是以院、系为单位,有时宁可不用,也不会给其他部门使用,这样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全面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②有时实验项目缺乏与企业和公司的合作,即便是该实验项目很好,但缺少资金设该项目无法继续,从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③在传统实验教学中的练习法也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而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使得在线练习成为可能,并形成交互,这更强调环境建构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传统情况下由学生机械的作练习题。

3实验教学继续改进的措施

上述情况亟待改变,以提高实践教学在社会中的应用,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在传统实验教学中,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已经积累的实验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得实验课程的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方法。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在实验课程进行中的实现形式更加多样,教师可以利用即时通讯软件,实现实验教学的即时评价,也可以进行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畅所欲言,以得到更好的实验教学。但更多的是利用邮件形式,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教师还可以将实验谈话的规模加以夸大,让学生通过电子公告板的形式,实现师生间的双流。

②将实验室建设置于社会大系统中,并按照社会积极的发展全面系统地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实验堆理论的专业层次和动手层次的要求,力求所选的资料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合理性。改进资源投入方式,已达到控制实验的最优化。

③加强合作与参与实验教学方式。合作与参与教学方式在今天尤为重要,因为教育是一长期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通过学校与企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不仅提高了试验的效率解决了一些资金问题,而且可以指出学校教学中的不足。

综合上述,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革命向实践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实践教学方式未来所面临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社会化、产业化。实践教学的社会化意味着校内实验室对社会全面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化意味着将实验室当作产业来运营,即不仅对社会提供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还要计算其营运收入、成本、效益,要讲求投入、产出和发展。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是知识资源的投入和运作,包括经济资源和智力资源。经济资源表现为各种硬件设施,如房屋、设备、用具、器皿等各种物质载体;智力资源实验模式系统设计和教师投入的积多年专业知识、教学经验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各种软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

[2]陈小梅.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3).

[3]闻亮.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

利用微格教学有效提高生物教师教学技能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现状分析论文

开放医学机能学实验室管理探讨论文

微格教学设计

浅析物理教师职业技能发展需求探析论文

微格实验-导入技能微格教案

“微格教学”在《英语教学法》讲授中的运用

微格教学反思

导入技能微格教案-2805246

数学微格教学随笔

微格教学在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实践研究论文
《微格教学在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实践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微格教学在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实践研究论文(共16篇)】相关文章:

通用格心得体会范文2022-10-13

微格教学教案2022-09-02

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论文2022-05-07

三三制微教学2022-05-06

高校声乐语言学的论文2023-12-15

微格教学课的总结反思2023-02-23

师范院校电脑辅助传统声乐教学的研究论文2022-11-21

广告学教学中网络实践课程的设计策略论文2024-04-16

青春有格的教学反思2023-08-14

高校土木工程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论文20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