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论文(整理12篇)由网友“mf888”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论文
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论文
1转变高校管理观念
高校教学管理直接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但是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已经阻碍到了高校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变革以及创新整个系统的构成。而管理模式变革以及整个系统重构的前提条件是转变高校管理观念。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面对基层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原则、它的管理对象是高校教师以及在校学生,因此,其管理的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激励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与学中。高校教学管理措施的制定以及出台,都需要以这一目标为先导,只有如此,才能利于高校教师创新发展,而大学生也能够积极努力的学生。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该认识到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校教学管理不仅能够教师与学生各自的价值,同时也能够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此外,做到互相尊重。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并不仅仅单纯的是工作关系,还应该讲究人际关系,在处理原则性问题时,一定要讲究工作关系,彼此之间强调的是责任,而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强调人际关系,注重彼此之间的感情。如果管理者能够正确的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必然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好高校各项管理事务。同时被管理者首先应该履行责任,才能够谈感情,所以在高校管理者,管理者应该具有“人情味”,而被管理者应该具有自觉性。也就是说,在原则的基础上,适当的灵活调整,而不是死板的固守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强调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而学生主体只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认知的主体,换句话说,高校教学的结果最终是要看学生学会了哪些新东西,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其最终衡量标准是学生的素质提高情况,这是教学管理思想发生了最明显的改变,同时也是以人为本高校管理思想最具典型的特征。教学管理体系构成因素如教职员工、其他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资源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变化之中,以往侧重点在于保持规范化条件下教学管理的常规运行, 这些已不适应新常态下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素的改变,同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也难以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和调整。不难看出,以往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某种程度上说已成为推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阻碍因素。目前,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傲人成绩,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特别是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已然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进行的教学水平评估,其中一个方面就涉及到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学管理工作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转变观念,调整思维方式,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管理环境以及内部其他因素的变化,更好地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模式和机制。
2处理好严格与宽松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管理模式的革新
高校管理者应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如此,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张扬,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开辟有序竞争地氛围,进而为其成长成才提供有利的环境。高校学校的教学管理,尤其是原则性事情上的管理,就需要管理者严格、规范按照管理条例去执行,公事公办,没有任何的理由可讲,但是如果要想真正的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又不能过于死板,因此需要适度宽松,采取弹性管理模式,这样学生的潜力以及个性才能够张扬出来,最终脱颖而出。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处于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高校教育强调的是采用刚性手段来进行管理,而现代世界各国已经处于知识经济时代,该时代注重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管理者进行柔性管理。而此种管理方式正是对现如今高校教学管理的一种挑战,也可以说是一种革新。教师作为学校管理模式变革的推动者,有义务和责任投入到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中来,不要对教学管理模式的革新持有轻视和抵触心理,只有教学管理模式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就跟教师的本职工作有着相同本质的出发点,教师作为接触学生的第一线人员,对于管理模式的合理性有着最敏锐的判断,所以,如果我们积极地进行教学管理改革,那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情况下,鼓励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 学校在政策、奖励机制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撑,目前部分现行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推进变革的障碍因素。目前个高校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对教师实行了教学工作量达标这一制度 , 通常是以某教师必须承担具体的课时来计算工作量,这与教师的切身经济利益划上等号。现在,不少高校出台了奖励性文件鼓励广大教师从事科研,但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激励性政策和措施却出现了空白,很难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没有工作的热情,并不喜欢与学生交流,同时与管理革新并不感兴趣,高校教学管理革新难以实现。大部分高校加大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弹性学分制等措施 , 为复合型和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于种种原因所限,使得许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选修自己所感兴趣的课程 ; 为此,学分制的实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带来更多有利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因此,正确处理好教学管理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今后深化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首要任务。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陈旧教学管理思路、, 通过进一步改革,逐渐形成完整的能够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法 , 形成一种有别于过去的教学管理模式 , 这正是教学管理改革的核心问题所在 , 也是广大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面前无法逾越的一个重要任务。
3规范与创新并行、加速管理系统更新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加之我国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社会选人、用人的标准不断提高、教育作为一种消费资源,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培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如教育收费标准的调整、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推广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着教育教学不断地的改革和发展,使得高校教师、学生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者处在社会改革的需求之中。我们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去 , 离不开教学管理部门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实施和控制。科学合理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和方法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 这一原则的制定是否符合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是否正确处理和协调了师生的关系,是否有利于深化教育和教学的改革 , 这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弄清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支撑点以及如何做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统一。如何将这一思想切实运用到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去 , 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教学参与人员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我们应该同步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并将教学方式改革放在首位。从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来看,往往要求教师把内容观点是否讲解清楚的同时能够重点突出、课堂上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等作为授课好坏的基本标准,其本质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但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上述要求显然是不科学的,甚至是应该抛弃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同时还有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因此,我们 , 应该更多地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多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将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交流以及不断探索和提升的途径。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变革是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教育改革,并不仅仅是各个学科的之间的教学改革,如果管理模式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改革也会归于失败,为此,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教学改革应该同步进行。要想彻底的实现教学管理模式变革,首先要转变管理者的观念,同时还应该处理好严格与宽松之间的关系,最后做好规范与创新交叉。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在实际运用中表现出来的机械性和经验主义思维,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制约和阻碍,作为学校教学管理者而已以往更注重经验和进行教学管理方式的延续,而不注重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在近些年所表现的弊端尤为明显,为了能够让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水平能够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当前高科技手段和知识,比如运用网络技术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做到软件和硬件同时进行更新,来强化我国的教育管理模式,让教学管理模式更人性化,民主化,手段和方法更具有有效性和实时性。
篇2:高校管理模式论文
高校管理模式论文
高校管理模式论文
一、行政权力占主导的管理模式
高等院校行政权力方面的管理,是高等院校要达到学校教育的工作目标,根据某种特殊的制度并且采用某种特殊的方法,从而达到管理和行政的职能,在次基础上领导学校的师生和,对学校的资源进行充分的使用,并且完成学校的任务达到预定的目标[1]。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对于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和科研活动是具有非常好的帮助性的,也是保证高等院校进行有效的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行政权力主导的管理模式,在高校中最重要的表现是,在学校解决行政方面的事务和学术上面事物上要经过管理层的行政决定,并且使用行政的权力,从而达到对学校有效管理目的。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突出行政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在进行决策的进程中,如果具有行政调控原因,进程会得到相对较好的控制,并且还会使得决策的有效率的进行。缺点是1)使得专业人士的积极性不能全面的突显,在行政管理的进程中会因为行政人员在解决学术事物方面具有专业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偏离学术的目标。2)行政权力主导的模式中,有很大的可能会激发工作者的对抗情绪,从而对教学工作的惊醒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
二、学术权力占主导的管理模式
学术权力主导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学术方面人才主要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做出有效的评价、职务上的晋升、对专业人才的聘请、确立科学的`评价制度等等专业化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依据学术界公开认同的规则和多年来形成的评价制度,并且尊重学术研究的规律,再次基础利用学术权力在学术事物中开展的学术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的管理主要人物是具有学术权威的学士和团队。这种管理模式是一种“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在研究性的学校中较为常见。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1)对学术的权威和实效性的突出有很大的帮助。2)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学术的专业性能够具有比较好的保证。缺点是:1)由于管理经验的不够,有时候会在使用学术权力的过程中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2)会因为教授的权力过于集中,对高等院校学术自由、民主和创新的发展具有不好的作用。
三、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互相渗透的管理模式
因为行政主导的管理和学术主导的管理都具有很多缺点,所以,就有很多专家提出了把这两种管理模式进行互相渗透的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学术团队具有学术方面的权力而且在学术团队中,还允许有行政人员参与,行政团队有行政决策方面的权力,而且也允许相关的学术人员参与行政团队的决策,这种相互渗透的管理模式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互相配合使用的实现有着非常好的效果。这种管理模式和目前在很多高校实行的“校党委的领导,行政部门的负责,教师人员教学”的模式是一样的[2]。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由于前面两种管理模式的缺点太多而提出的,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解决目前高校之中的权力斗争,起到一种平衡的作用,能够相互监督,互相督促,让每个人都能做好本职的工作。但是这样的管理模式,管理层的人员精力大部分时间都是放在如何进行权力的分配上,很少集中精力做好自身的工作。甚至还会出现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的情况。
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互相平衡的管理模式
随着高等院校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内分工也逐渐的细密,学术团队和行政团队组建、人员的分配和划分都具有比较好的规划。也正因如此,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互平衡的管理管理模式也随之出现,这种管理模式是学术部门做好学术部门相关事物,行政部门做好行政部门相关的事物,两者互不干预,使得各项工作都能够逐一的展开。这种管理模式起初的时候,是比较好的,但是随着这种管理模式时间的增长,问题也就会逐渐的体现出来。随着时间的增长,会使得高校内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界限管理模糊,相互交织,从而造成责任不清楚,互相越位不利于高校的管理和发展[3]。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当前高校发展的管理模式做了具体的研究,并且对这四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做了简单的介绍,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互相渗透的模式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不管是哪种管理模式,主要还是要看管理人员的个人素养,如果没人个人都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勇敢的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对高校的有效管理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篇3: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论文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论文
中国加人WTO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了必然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等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学分制的宗旨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主题。学分制所具有的动态性、开放性,更能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要。实行学分制是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要求管理者更新观念,探索更具生机和活力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学分制对教学,理模式的要求
1.由标准化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
标准化管理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强迫等手段进行的一种刚性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本的管理。这是一种在学年制条件下比较适用的管理模式。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化培养是重点,学分制的动态、开放性以及学分制下学生的流动性,使得完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不再适用,标准化的管理应该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相辅相成,并逐步向柔性管理转变。柔性管理以严格的规范管理为基础,突出人的自我管理,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才能,承认人的劳动。它“以人为本”,强调创新、开放、灵活和竟争。
2.人才培养以多样化和个性化为目标
学分制比较注重目标管理,以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管理制度,其根本出发点在于鼓励多样化。它具有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自由选择的特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及其他个人因素,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问、修读方式、修课门数等.这使学生有很大的学习自主性。
3.灵活的学制与灵活的选择是核心
弹性学制给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能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选择制是学分制管理的核心,它包括选课和选择学习进程与方式。其中选课制是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包括选择课程、上课时间、教师等。这是学分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方式及进程的选择,使部分学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如免听、免修、增减选课量等,从而达到加快或减慢学习进程的目的。
4.培养、强化学生的自制与选择能力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及课余时间的掌握将有更多的主动权。但是,有的学生缺乏自制能力和自我选择能力,使学习计划受到一些影响,质量不易保证。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流动性较大,学校对学生的约束相对减弱,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靠自己,学生的自由度加大,纪律难以保证,这就容易导致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因此,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二、更新观念,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1.建立学分制条件下教学管理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学分制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不仅涉及到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而且涉及到整个教育观念、办学体制、管理方式等。新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出发,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在形成与学分制有关的教学文件、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联系紧密、信息通畅、高效有序、便利可行的运行机制。
2.与国际接执,采用学分互换制
高等学校只有互相承认学分,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加灵活的学习途径。因此,必须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使学生实现跨校选课,同时实现不同学校之间学分的认同。要推动各校教学的国际化,提高课程质量,这样高等学校才能实现互相承认学分,采用学分互换才能成为可能。
3.具备良好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它的管理成为一种流动管理,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篇4: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一、前言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重心工作,教学管理是围绕教学工作而展开的培养方案、开课计划、教学组织、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服务等一系列工作,目的是维持教学秩序,使教学工作稳定进行,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目前,很多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还是采取以学校为主,二级学院为辅的管理模式,学校教务处负责全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而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一般是按照教务处的安排进行工作。在管理过程中,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主要是服从学校教务处安排,承担事务性的工作。这样一来,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无法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从而使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陷入被动执行的局面。为了改革这种管理模式,强化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二级学院的地位,调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就需要分析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
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校级教学管理为主,二级学院缺乏教学管理自主权
从目前来说,学校教务处掌握了全部的决策权和大多数管理权,二级学院只是被动的执行事务性任务,工作还是停留在贯彻执行教务处的决策上,管理权力比较集中。大多数任务都是由学校各个行政部门下达,二级学院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事情就得向相关部门请示汇报。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一方面会导致二级学院在教学进程中、在课程管理上等缺乏自主权。以我院为例,学校每学期安排的期中教学检查时间通常是第11周和第12周共两周时间,而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第六学期的教学进程是从第1周至第13周为理论教学周,第14周为考试周,课程设计安排在第15周至20周进行。这样在学校安排的期中教学检查阶段土木工程专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理论课基本上都已结课,而期中教学检查中又要求教研室主任听课次数,这样导致听课被动的局面。所以说各二级学院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活动,这样二级学院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优势也不能体现出来。二级学院不能从本学院的角度提出建议和意见,及时进行教学管理上的调整,导致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倍感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责权不清晰
就目前二级学院成立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的二级学院都是在原来系部的基础上成立的,这样教学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学校集中统一管理再向二级学院自己进行教学管理过度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导致管理责权不清晰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学校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各自的'基本职能没有划分清楚,学校教务处赋予二级学院的多是责任而不是权力,就工作范围方面,对二级学院来说,其工作范围大,责任重,但权力小。一方面要完成教务处下达的任务,同时还要考虑二级学院的发展,各二级学院在工作过程中只有责任而没有权利。管理重心并没有真正的下移。这种责权不平衡的现状制约了各二级学院积极性的发挥。
(三)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管理队伍不稳定、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很多高校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较少,在结构上不论二级学院的师生人数有多少,基本上都是只有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和一名教学秘书组成。这本来对师生人数多的二级学院来说,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学管理任务就比较繁重。另外,学校的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很多事务性的工作下放给各二级学院,例如我校将补考安排等工作下放到二级学院,这样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承担着越来越繁重的工作内容。而教学管理人数不变。其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以笔者所在的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各二级学院教学秘书一般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过一两年工作熟悉后,一般都转到专业教师队伍去,导致教学管理队伍极不稳定。最后,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涉及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在管理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够合理、及时地处理好,将会影响到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可以说,教学管理工作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影响。目前各高校都已使用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使用。所以说,学校应注重培养教学管理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够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四)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观念有待改变
如果只是在管理体制方面把教学管理的重心下放到二级学院还不够,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另一个难点是管理意识及管理观念的改革。在管理观念上应该让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意识到应该从被管理者向主动管理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是以学校教务处为主,给各二级学院下文件、下通知、下任务的管理方式。在日常工作中,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是要完成教务处安排的各项工作,没有主动管理的意识动力。因此在把教学管理工作下放到各个二级学院的过程中必须让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转变过来,要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三、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加大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自主权
高校教学管理的主体是学校教务处和二级学院,两者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内容是不一样的。学校教务处应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将工作重心放在科学决策、质量监控、信息服务、资源保障等方面上来,而将日常具体的事务性的工作下放给各个二级学院。教务处在日常管理中着重发挥指导、监督与协调作用。对二级学院来说,其管理重心应该放在教学活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每个学院应该根据本学院的专业特点,教学进度情况,师生情况等形成自己的教学管理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规章制度,明确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在管理内容上的分工,减少教务处和二级学院之间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二级学院作为教学管理者,学校应该赋予其决策自主权,特别是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经费支配等方面。如果这样做的话,二级学院就可以根据本学院的发展需要进行自主管理,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二)明确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职能
在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下,二级学院的管理对象是本学院的师生,管理内容主要是从事具体的、事务性的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教务处制定的方针政策等制定出符合本学院发展需要的工作制度。二级学院的管理内容事务性较强,根据不同的事物制定出相对应的管理办法,例如教学资料的管理办法、教学活动的管理办法等。从角色定位上说,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办公室更多的是学校规则的执行者,是本学院教学信息的反馈者。学校将相关的一些权力下放给二级学院,明确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的职能,可以改变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依赖于学校教务处管理的习惯,充分发挥其主动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
(三)重视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由于教学管理工作是综合性工作,其特点是工作量大,工作面广、服务性强、责任性大。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要具有很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熟练的业务水平,否则很难胜任此项工作。学校不但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而且还要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为稳定教学管理队伍,学校应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制定优惠的政策,从而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到教学管理岗位上来,保证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四)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二级学院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体现在“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目前执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务处制定的,全校统一的管理制度,不能完全符合各个二级学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多样化。同时管理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发现有些方面不太合理。例如课堂管理比较死板等。因此,二级学院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使高校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和系统化,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总之,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不断优化管理制度,提高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凤珍,崔海波,苏翠红.论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J].大学教育,(4):140-143.
[2]李海英.关于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3(17):147-148.
[3]陈文.关于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48-50.
[4]季燕萍.谈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者的素质[J].大学教育,(13).
篇5: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一、在管理理念上,坚持身份平等,尺度和标准统一
当今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以后将是国家少数民族工作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骨干力量,高校有责任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因此,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思想上要高度统一,坚持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身份平等,管理尺度和标准一致,不开绿灯,不搞特殊,不另眼相看。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国家有关宗教信仰和高校禁止开展宗教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让少数民族学生从情感上认同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基本要求,从而杜绝了产生特事特办的思想苗头。
二、在工作方式上,坚持深入细致、情感投入和帮扶引导
高校在处理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的过程中,应坚持深入细致、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坦诚相待。高校可以实行少数民族学生事务专项专人负责制,设立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专员,学工队伍团队协同配合,按要求建立台账,深入细致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内高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人际交往情况、学习生活情况,在学生遇到问题时,适时介入给予引导和帮扶。高校可以尝试建立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领导沟通会、辅导员座谈会、民族学生互助会三层沟通体系。高校可以聘请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老师每月定期召开民族学生沟通会,充分利用其自身少数民族身份,与学生畅谈个人成长发展,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学习成绩差异,这一定期沟通机制必将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护航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发展上,坚持人人发展百花齐放的原则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在学习上与内地学生存在明显差距。高校应鼓励少数民族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发展,不与内地学生拼学业功底,客观认知奖学金等级差异,而是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把自己培养成出色的个体回到家乡发挥建设者的作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多才多艺的特点,高校应开辟途径、提供机会,让其才艺得到彰显,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比如鼓励平时表现优秀的同学加入学生会,担任班委;鼓励多才多艺的同学加入舞团;鼓励有主持天赋的'同学加入主持团;鼓励有运动天赋的同学加入足球队、篮球队等等,此举是为了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并逐步建立自信。
四、在先进典型的塑造上,坚持先进引领,强化少数民族学生
自我服务和管理高校可以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塑造典型,实现先进典型模范引领作用,强化少数民族学生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意识。高校应努力挖掘少数民族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优秀者可以吸收为中共党员,塑造先进典型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高校可以聘请该部分学生为“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专员”,通过长期深入地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及时掌握了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轨迹,潜移默化地对其他同学起到积极的激励和影响作用。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应当坚持引导、重在疏导、情感投入、管理到位、模范引领、多途径帮扶、师生协同配合,使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积极,以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并逐步成长为高校认可度极高的一个优秀群体,争取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6: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学生组织是高校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以一定目的、理想而自愿组成并接受学校监督和管理的学生群众性自治组织。它既是学生锻炼能力和提升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助手。它为学生民主参与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渠道,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受锻炼,在奉献中得发展。因此做好高校的学生组织管理工作,对于学校的稳定、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学生组织是一个多样化的组织系统,依据组织隶属关系、组织功能、组织成员构成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型。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组织粗略可以分为四大类:共青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
从学生组织的体制层面分析,在当前的实践中暴露出其局限性,调查显示,目前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组织结构僵化,岗位职责不明晰,工作效率低下;缺乏合理健全的管理制度,对组织成员的出入口管理随意性较大;缺乏激励和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员满意度低。
从学生组织骨干的现实情况看,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学生干部多有依赖思想,开会记笔记,会后落实笔记,做得多,想得少,思维上懒散,依赖于管理教师或辅导员的安排,许多学生组织培养的是会办事的能力,而不是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2、学生组织承担了大量学生活动的组织、筹划、落实,因此占用了学生干部不少宝贵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学业受到不小的影响。在学生组织中,不少优秀的学生干部甚至因此失去了更多的发展机会;3、作为学生的自发性组织,其最主要的宗旨就是为同学服务,但是在实践中,很多组织成员缺乏这种意识,官本位思想很严重,不能真实反映学生中间的思想动态,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生命力。
针对当前学生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管理模式,创新运行机制,使学生组织良性发展。
一、明晰学生组织的职责定位
学生组织创建的基础就是有着明确的定位,学生组织既要是学校管理者的助手,又要是学生身边的朋友,因此开展工作不但需要执行力,更需要公信力。要提升学生组织的公信力,必须明确而深入地认识学生组织的职责定位。
学生组织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一条重要纽带,而并不是传达学校意图的扩音器。要勇于反映同学们的现状与要求,积极做好与学校的沟通,确实将学生的真实想法告知学校,以便学校及时发现工作中的欠缺与不足。
对于学校所制定的长期政策或即时的方案,学生组织应该积极响应。促进学校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要及时收集整理工作过程中学生们的反响及要求,总结归纳,向学校相关部门汇报。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又维护了学生们的切身利益。
二、重塑学生组织的管理理念
学生组织的.原动力多来源于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而产生的激励力量,高校学生组织应该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自我管理,通过这种身份的重新审视,使内外因素相互结合、相互激励,通过利用外部的资源来获取自身发展的机会同时,学生组织更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通过把关审批,问责结果的方式进行管理,以便减少对学生组织运行过程中的直接干预,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
三、重构学生组织的结构
当前高校学生组织中的成员一一学生干部,从选拔到任命,包括工作的考评等都是由辅导员或管理教师来确定的,于是学生干部自然产生了对学校的某种依赖性,在反映具体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所顾忌。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学生不把学生干部看做是自己的代表,学生干部便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并认为学生会是学校用来管理学生的工具;另一方面,学生干部因为自身的工作和评价都是由学校进行管理的,学生会干部对有些问题也不敢畅所欲言。此外,学生会的干部本身也缺乏直接向学校领导反映问题的渠道。针对此种情况,就要通过创建大学生联合会来重新构建学生组织。联合会是学生活动和社团的管理机构,总体负责学生组织,下设各种专门的委员会,成员由各个年级选出代表,并从中选出一位执行主席,每一年选举一次,所有同学都可以参加选举。联合会的建立保证了院系学生活动能够协调一致,且能够更加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联合会还可以监督其他学生组织的活动情况,遇到问题予以协调解决。
四、激发学生组织的创新意识
高校学生组织的存在已有很长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是,长时间的简单延续致使很多工作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高校学生组织要想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也应该在己有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寻找更广阔的发展道路。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学生组织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以创新的意识来加以指导,只有改革才能摒除存在的不足,只有创新才能保持学生组织旺盛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桥梁的学生组织能够真正成为学校的助手和广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完善组织结构,有效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技术,认真总结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断进取,大胆创新,让学生工作在实践中不断焕发活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汲成长的动力。
篇7: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管理是社会发展中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有意识地进行优化资源,这种社会活动需要有更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在高校体育管理中,同样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对体育教育活动进行监督管理。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对高校体育工作开展更为有利,高校在教育教学上有一定的自主性、多元性,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同时在体育管理上也需要更多的重视。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不容乐观,教育改革发展和相关教育政策方针针对学生体育体质发展水平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进行的改进调整,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体育教育中体质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体育教育中体质健康的关注更多广泛,从高校教育管理、体育教学、体育管理等方面分析当下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的重视逐渐下降,体质水平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其影响因素,这一问题也反映出当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滞后,在创新发展上的不足等问题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解决,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中的高校体育教育要求,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形成终身健身的运动理念和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篇8: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体育素质水平也在逐渐改善。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不断受到关注,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自我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状态,养成许多不良生活习惯,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等问题不断出现,成为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和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针对这些体育教育上的问题,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上的不足是重要的因素,存在的问题需要尽快得到解决,不断完善体育管理模式。
1.1课外活动管理有待完善
高校教育中对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视主要在学生活动上,学生自主参与社团活动和高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有所不同,学生对社团活动建立在自我兴趣上,有一定的选择倾向性,因此对于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广泛性也会受到限制。近年来,一些高校提出“阳光体育”等体育号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一些社会体育活动也会针对青少年大学生群体进行赛事安排,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全民健身之中。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高校教育阶段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发展给予更多发展空间,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体系建设,组织不完善,多是学生自发活动,没有科学的管理模式,效果不明显,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不深,很难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积极性的作用。课外活动的组织实施需要有更为合理详细的体育管理模式来进行指导,形成完整的活动计划方案,有效推进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1]
1.2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不仅在大学生体质上有所提升,同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发展不仅是在教育教学上完成课程目标要求,对社会发展中体育研究也是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在专业水平上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是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对教师水平的考核相对要求没有那么高,一些执教较长的体育教师在专业水平上还停留在以往水平,依靠多年不变的教学经验来维持体育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健康发展和体育课堂学习都是不利的。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只注重对学生在体育发展上的教学,对体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没有全面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教师专业素养不仅是在体育专业上的能力,对素质教育教学的认识也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应时代发展对体育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1.3学生综合素质管理不够完善
当前高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管理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问题,进一步改革管理模式,是有必要的。当前高校体育管理多是在根据学生体育课程所学进行管理,这种形式的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在课程项目上的选择多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的,甚至会连修几个学期,这种单一的体育课程学习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学生是不擅长的体育项目选择回避或是放弃的态度,只选择比较熟悉的体育项目。同时对一些在性别上存在一定误区的体育项目,出现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课程几乎没有几个男生选修,而相对地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女生很少会选择,除了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女生是因为兴趣选择之外,这种现象也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会忽略少数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一般教学进行。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如健美操课主要培养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对音乐和节奏感的感知能力等,课堂管理也主要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教学安排,学生只是跟着音乐完成一系列动作,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等其他素质都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素养很难达到教学要求,与素质教育中人才培养理念背道而驰,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体育教学中。这种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不利的,学生体育教学管理应在体育项目选择上引导学生积极尝试新的体育活动,拓展自身发展能力,改善体育教学中的畸形发展现状。[2]
1.4体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传统体育管理中对体育教育评价没有正确的认识,多是忽略了这一环节的管理,当前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中仍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仍是建立在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设计环节,这种固定形式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已经僵化,忽略了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设计的学生评课活动停留在书面化的评教,对实际教学情况没有深入的反映,学生反馈的意见信息没有实质性的教育参考意义,这是在教学中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造成的,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观念,逐渐在意识上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对存在的问题失去独立的判断和思考。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得到重视和完善发展,在高校体育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不完善内容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3]
2.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对策
2.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尊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大影响范围,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和影响力。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高校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全面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指导要求,培养学生体育素质和素养,在专业化水平的严格要求下,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观念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制定系统化的人才计划和培养措施。[4]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围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对体育设施设备的管理、教学改革管理等,在人本主义指导下,对体育教学工作中物和人的关系处理,坚持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建立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
高校在体育管理上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依托高校教学管理来实现专业教育管理对体育管理是不利的,建立高校体育管理机制,将体育管理列入高校教育的主管理系统,对体育相关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传统的教学管理针对教学工作进行,在体育管理的全面发展中缺乏专业性,当下对体育发展的重视在高校教育中不断深化,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管理机制建设对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系统化体系建设,合理规划系统,保持各部分工作之间的配合,促进体育系统完善发展。体育管理与高校教育工作和环境保持一体,在系统化管理的同时融入外界环境,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人员调动等,根据发展需求进行自我调整,实现更为合理化、协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2.3多样化改进体育管理方法
在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中,高校人才培养的不断完善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对体育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完善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变化。传统体育教育中,往往忽视对管理工作的专门化机构建设,教育体系不完善,体育教学的开展也会受到影响。随着时代发展,对体育教育的细化管理,在管理机制和体系化建设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更能实现体育管理和教育的有序发展。现代教育管理跨领域进行多样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在教育领域对网络技术在体育管理中的应用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对师资力量、体育设施、体育信息管理等远程控制,促进现代化体育教育,提高体育管理的工作效率。网络技术是体育管理方法的创新之一,从传统突破到现代化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体育管理上的创新发展,这是时代发展中更加多样化发展的反映,结合传统教学中的有利元素,融入时代发展新元素,为高校体育管理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管理方法。
2.4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管理
高校体育管理中包括课堂体育教学,同时课外体育活动也要有所重视,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课内体育活动的拓展,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的体育活动之外,课外活动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提高自身体育素质水平和体质基础水平。在课外活动上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在大集体中更能体会到社会实践和社会集体荣誉和责任的重要性和意义。根据学生情况和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一些全国性的大学生体育活动、地区间高校建立的体育交流合作活动,都为大学生体育活动管理提供了丰富广阔的条件和空间,学校组织相关体育活动或赛事联谊,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理念和参与热情。
2.5完善有效的体育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评价体系的完善是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定,在高校体育管理中是重要哦内容,也是应该不断加强和重视的方面。对教师的管理工作,对教师教学评价、晋升职务的评定,都需要形成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体系管理办法,打破传统教学中对教师工作的管理模式,在更为理性、科学的环境下,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在体育管理中的作用,监督和评价有理有据,不断完善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科研能力考核的体系化管理,实现教师在人才培养和合理分配上的完善。[5]
2.6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能力
在体育管理上,高校管理工作者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影响着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进行,甚至对高校体育管理的有效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在能力上要具备决策、组织、用人、信息获取、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在管理工作中才会有更好的发挥。管理者自身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专业化水平上,在业务知识、专业素养上的扎实基础是进入管理工作的保证,对高校体育发展管理要有深入系统化的认识,一些管理者在管理能力上有专业性的实践,但结合到体育管理中,往往不能起到有效的管理,对实际发展情况的了解要和专业化水平一样深入,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作用,在高校的体育管理中得到认同和有效运行,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广泛征求各阶层意见,体现民主意识,善于在交际和高校工作中协调各方力量,顺利完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协调体育管理的有序运行。
3.结语
高校体育管理体现的是在管理和体育教学上的结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应用。在我国高校体育管理中,还有很长的发展之路要去探索,存在的现状和问题需要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才能在时代发展中培养更加优秀的体育人才,促进我国体育教育视野的繁荣发展。
篇9: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在进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中,改进食堂的管理模式与经营机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近些年来,各大高校在推进食堂的社会化改革中做了不少的有益探索,对新的管理理念的引入以及新的经营机制的推进不但能减轻高效的经济负担,还能提高高校食堂的服务质量,促进后勤纵深的社会化改革。然而,还有很多高校在思想的认识与投入上不够重视,以致监督与管理上的不到位,后勤推进社会化改革的速度缓慢,或者食堂的经营单位或个人在思想上出现偏差,唯利是图造成事端的诱发。据卫生部在两千零三年第三季度公布的重大食物中毒现象通报显示,仅仅一个季度在学校发生的食物中毒就有65起,中毒人数达到3270人,这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还对学校的正常学习秩序有一定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创新食堂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成了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高校食堂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
(一)招标经营
很多高校为了减少耗费人力物力,通过向社会发包招标的方式将高校食堂的经营权转交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这不仅是改革高校食堂的一种模式,还能增加学校的经济收入,正常情况下,承包费用高的人会获得高校食堂的经营权。然而有部分学校不对中标者是否有经营能力、是否守信用、是否有经营资质进行考察,这造成了高校食堂在经营上的某些不足。
(二)自主经营
有些高校不能认识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思想上仍然停留在传统封闭式的自我服务上,习惯了自主经营,不舍得将自己的经营权外放。不求提高食堂对学生的服务质量,只求享受自我的福利待遇;不求实行后勤的社会化,只求经营后勤的无偿化。也有的高校在跨出社会化经营的第一步后,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改革的失败或者从外地外校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吸取了教训后,就不敢再去尝试,以求做到安全就行,所以将发包给承包商的食堂纷纷到期收回,并自己开始经营。
二、高效食堂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追求利益,懈怠卫生安全
因为是个体经营,所以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而食堂承包人只考虑眼前的利益,却极少更新以及添置设备,更较少改善卫生条件,这属于个体经营的短期行为。甚至有的食堂连最基本的防虫、防蝇以及防鼠设施都不齐全,一些食品原料也直接放在了较为潮湿的地面上,餐具消毒与相关保洁措施就更是无从谈起。很多个体经营的高校食堂没有一套相对完整的食堂卫生管理制度,食堂从业人员的素质低下,缺乏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与食品卫生知识,且多数属于临时聘用,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也未取得个人健康证,完全不具备食堂从业资格,也就存在了很多安全隐患。一些中标者只为了完成标的.,追求最大化的经营效益,将高校食堂的服务性与公益性渐而弱化。更有少数承包商唯利是图,从一些次商贩手中购买大量劣质食品或者病死猪肉,用次充好,这给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带来了很多隐患。不仅如此,食堂的饭菜价格也相对偏高,加重了学校师生的经济负担,造成众多师生与家长的不满。而为维护学校稳定,保证师生饮食的正常供应,非万不得已的时候,卫生监管部门一般不会要求存在安全隐患的高校食堂停业整顿,这也就使得卫生监督部门处在进退两难的地步。
(二)牢守旧观念,服务质量低,学校负担重
虽然对于一些地方来说,自主经营有着一定的好处,比如食堂的福利化与服务的无偿化等,给领导和老师带来了不少方便,并保证了食品的卫生安全,但对学生来说却没有什么好处,反倒有不少弊端。例如食品品种固定,早饭经常是稀饭馒头咸菜等,中午也总是一样的饭菜,而且不能保证饭菜质量,食堂服务质量也很难提高,加重了学校经济负担,所以不能更新设备与器具,只能维持维修。学校食堂管理模式不能跟着时代的进步而前进,不仅不利于学校教学改革,还影响着学校后勤推进社会化改革,对学校整体发展有一定的阻碍。
三、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
(一)经营模式的社会化探讨
高校要想对食堂进行社会化改革,就必须引入新的经营机制与管理理念。为了解决高校食堂在管理模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高校师生的饮食卫生安全,提高食堂服务质量,减轻高校的经济负担,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社会化改革。
1.招标公开化
对社会公开招标高校食堂的经营权,用企业化的租赁承包经营形式,可以避免以盈利为目的与纯福利的经营模式。招标时应注重对投标方资金能力与经营管理水平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健康等的审核。
2.公平竞争性
在将食堂对外承包时,不要局限于一家独营,而是分给多个承包商,这样可以让他们公开、公平以及公正的竞争。3.利润合理化高校食堂的配套设施整体由学校购置,费用则由承包商分摊,五年到七年更换一次;在缴纳了风险抵押保证金后,根据师生的就餐数来测算承包费,并把承包商的利润限于20%以内,然后从20%中提取40%作为学校利润,作为奖励食堂基金或法定节日对学生伙食费补贴以及维修添加设备的补助金。其他的60%为承包商利润或更新改造设备的基金。这样不仅使高校有了少量利润,承包商也不会吃亏。
(二)管理模式的社会化探讨
1.严把制度关口
在进行高校食堂招标时,不仅要要求投标商切实执行好国家食品安全的相关文件,还要彻底落实岗位责任的各项管理制度,使高校食堂不管从管理人员到从业人员,还是从硬件到软件,材料购买到成品出售,都能有一套行之有效、有法可依并易于监督检查的规章制度,从而使高校食堂管理渐渐趋于制度化、科学化以及标准化。
2.加强监督措施
以预防为主为总方针,明确各个管理部门职责,设专人管理食堂,不管是组织领导还是从业人员都要有自己的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监督管理。
(1)一些常用食品的采购由学校负责,肉类经学校考察合格,食堂管理员检查验收后方可进入食堂;分类放置食品或餐具,并做上显眼的记号,严格把控每个关口,不让不合格产品入库、发放。
(2)要按规定的操作程序对食品进行清洗、加工以及配制、烹饪等,将生熟分开放,尤其是要加强对一些特殊食品的烹饪监督,防止因烹饪不当而造成的食物中毒。
(3)每天对食品进行抽检,有剩余食品一定要冷藏,需要再销售的一定要高温处理,确保食品没有变质才能销售;要做好餐具的消毒工作,售饭一律刷卡消费,减少一些不必要浪费与污染。
(4)定期对食堂的从业人员进行体检并使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严厉禁止非食堂工作人员进入食品加工操作间或者食品存放间。
(5)要严格把控饭菜的价格,不能超出毛利润的18%,一些特殊的菜肴不能超过20%,早餐品种要多于5种,中晚餐不少于8种,还要添加一些副食品品种,不能少于15种;食堂管理员要每天都核算饭菜的成本单价,及时公布市场食品价格情况;要定时召开就餐人员座谈会以接受领导与师生监督;使每个承包商在公平竞争中搞好饭菜的色香味形俱全,合理营养的搭配套餐并降低饭菜价格,让高校师生真正得到实惠。
(6)加强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与培训工作,建立一套管理奖惩机制并予以切实执行。
四、结语
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关系到高校的整体发展,所以要解决高校食堂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就需要进行公开招标的方式来择优引进,使承包商能够规范管理,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将利润合理分配。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减轻高校的经济负担,促进高校稳定发展。
篇10:高校物业管理模式
1.高校物业管理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改革的需要,高校物业管理也悄然兴起。高校物业管理实体普遍由高校行政机构转变而来,其获得高校物业管理经验和科学方法的主要途径是向社会先进的物业管理实体学习。高校物业管理既具有社会物业管理的服务性、专业性、经营性等一般性质,还具有自身的教育性、特殊群体性和特定氛围等特殊性质,即高校物业管理具有公益与盈利共存的特性。
主要表现在:(1)具有特定的教育属性,服务工作要求人性化;(2)人员流动性大,安全管理要求较高;(3)以优质服务为最终目的;(4) 服务费用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等。
2.我国高校物业管理现状及模式
高校物业管理从兴起到现在,取得了不少成绩,形成了专门机构,专业的队伍,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物业服务体系,服务质量较过去有较大提高。由于各高校所处城市环境及高校自身情况不同,其物业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服务范围、服务职能也有所差异。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高校物业管理从运行体制、管理模式两方面进行了总结。
首先从运行体制来看,高校物业管理现状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完全企业化,建立了自己的物业服务企业,承接校内外各类物业服务业务,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2)实行企业化,在内部实行市场化运作,但未走出高校占领校外市场。
(3)半企业化状态,同时具备企业和事业“双重性格”。
(4)成立了物业管理实体,但仍实行事业管理。
(5)后勤和物业管理仍在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运作,物业管理的职能还在由一个科或几个科来完成。
其次在管理模式上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校内乙方模式、独立乙方模式、混合乙方模式、社会服务模式和校际联合模式。
3.构建新型物业管理模式
根据我国高校物业管理的现状,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论是体制上还是管理模式上,大部分高校的物业管理没有真正意义上纳入现代物业管理体系,目前我国高校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物业管理定位不明确;管理服务目的不清晰;管理服务模式单一;管理制度不完善;服务水平差且不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为此,有必要探索新的高校物业管理模式。
3.1 建立新型物业管理模式的目标。构建新型物业管理模式的目标主要有:一是方便并满足学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基本需要;二是在物业管理方面达到资产管理的要求,提高物业资产的使用效率,促进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三是集中学校管理主体的职能统一管理,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有效监管;四是按物业区域特性、功能划分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五是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提升物业服务水平,提高物业管理效率;六是建立考评制度,从制度上完善物业管理制度体系。
3.2 构建新型物业管理模式。通过对国内外高校物业管理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现有的各种物业管理模式都存在着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以高校现实目标和要求为基础,集中管理主体职能并明晰各职能部门权责,设定清晰的物业功能并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的物业服务,采用市场化手段面向全社会采购物业服务,建立服务效果监督考评体系”的高校物业管理模式。该模式从物业管理主体职能、物业区域划分、物业实施主体的选择、物业服务效果的监督考核等方面对高校物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3.2.1 集中管理主体职能,明晰各监管部门职责
(1)明确校内职能部门在物业管理中的职责。校园的物业计划制定、实施,包括制定物业服务范围、内容、标准、物业经费的申报、物业管理公司的遴选等具体工作,以及与校园物业密切相关的校园绿化、卫生环境、宣传物及场所、商铺等综合治理工作;基础设施、房屋、设施设备等日常维护维修的申报、执行和监管等职责都都归口校内一个职能部门统一管理,避免出现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等造成的管理主体不明确,职责分工不清晰的局面,有利于物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2)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建立考评队伍。建立考评队伍,将物业的实施和监管分离。由学校相关职能部处及院系组成考评小组履行监管职责,接受师生的投诉,定期对物业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其考评结果作为物业经费拨付及下一年度物业经费申报的依据。学校纪委、审计处等职能部门监管考评结果是否与学校物业整体效果一致,计划财务处根据考评结果核准物业实施单位下一年度物业经费的申报及决定其拨付额度。
3.2.2 物业分区域、分功能实行专业化、区域优化的管理。高校物业的构成很复杂,物业管理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一个大学园区有教学楼、公寓、行政办公楼、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馆、食堂、浴室等多种类型的业态,需要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对校内物业分区域、分功能实行专业化、区域优化管理。有许多项目专业性很强,物业管理应针对各类物业特点、使用频率及教学活动的要求,实施不同的管理手段。同时校内物业市场有条件的向社会开放,引进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投标的形式,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经营平台。通过竞争的形式,来促进学校转制的物业管理公司实现运行机制的转换,提高服务质量。
(1)教学科研类楼宇物业及学生公寓部分。该部分物业是保证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基本和必要条件,其物业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师生工作、学习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该部分物业要求相对较高,必须保证其随时处于良好、可利用状态。在物业管理公司的遴选上可以优先考虑校内自身的物业公司,充分发挥其对院系及校内相关部门、校内楼宇都相对熟悉的优势,准确把握服务对象需求。在做好防盗、防火、卫生保洁的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单身的特点,积极和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联系,开展各种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在公寓生活中的交流,加强公寓文化建设,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室外环境部分。对于绿化养护等专项服务项目,可通过竞争引入社会专业公司对树木进行定期养护,在做好道路清洁、降低树木死株率、缺株率、虫株率的同时,利用专业公司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校内已有植物进行调换,丰富校园内植物的品种。通过不同树种的搭配,把景观、小品和绿化相结合,做到错落有致,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花开,都有不同的景色。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可以开展勤工俭学活动,邀请大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其中,也体现了“服务育人”的这一管理理念。
(3)体育场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专有场所部分。该类物业的服务内容与一般的教学楼不同,不仅限于扫地擦窗等保洁服务,场馆内各种设备、设施种类繁多,专业性很强,维修保养难度大,这就需要物业服务人员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对于该类物业,校内物业管理中心缺乏相应管理人员,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遴选有大型场馆管理经验的物管公司进行管理。根据不同的场馆、器械设施设备进行专业维护保养,减少磨损,提高专有场馆使用效率。
根据物业功能特性采取的专业化管理。校园内某些物业、设施具有特定的功能且对物业维护具有特殊的要求和专业的资质,其正常运行关系到物业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如消防设施、电梯等设施。针对该类物业的专业性要求采用专业化管理手段,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校内的管理主体在选择物业实施单位时必须加强对此类物业的重视,而不能将其等同于一般的物业,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将给学校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3.2.3 建立服务效果监督考评体系。学校的管理主体与监督主体等职能部门是物业实施单位履约与保证的考评单位,以这些考评单位为成员单位建立考核领导小组对物业服务效果进行监督与考评,学校依据考评结果支付物业经费。
高校物业管理是保障高校各项工作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工作,是高校后勤工作中的重点,高校物业管理的优化有利于高校资产管理工作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高校资产保值增值。因此,高校物业管理模式的改进都以提高高校物业服务质量为重点,以增强高校物业管理实体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并不断开拓新的思路,使高校物业管理走向更规范、更有序、更有操作性、更适合于为高校师生员工服务的工作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旭辉.刍议我国高校物业管理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87-88.
[2] 张作祥,吴雪.高校物业管理模式分析研究[J].管理研究.2008(7):82-83.
[3] 李明.高校物业管理模式探讨[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67-70.
[4] 王燕珂.高校物业管理发展策略探讨[J].现代农业研究.2008(24):308-309.
篇11:高校档案管理模式
摘 要:本文论述了档案管理的内容,并提出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以及如何实现高校档案管理模式的三大转变。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档案管理模式;转变
一、档案管理的内容和性质
(一)档案管理的内容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象、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
主要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司法档案、会计档案、艺术档案、人事档案、教学档案和外交档案等。
(二)档案管理的性质和特点
档案管理是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提供档案信息为各项社会实践服务的一项工作。
基本任务是科学地管理好有价值的档案,以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要。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种专门的管理活动。
作为专门负责管理各部门档案的一种独立的业务工作,是国家科学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针对特定的部门来说,档案管理又是该部门各项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如会计档案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干部档案管理是干部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科技档案管理是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二、档案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档案工作是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
档案工作的发展受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制约和影响;同样,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会受档案工作的影响。
从档案工作与国家各项建设的关系来说,档案工作处于服务地位,是条件性的工作,即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料,创造必要的条件。
但在一定情况下,档案工作也起决定性的作用。
三、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在下列几方面有显著不同:一是主导要素不同。
农业经济的主导要素是土地;工业经济的主导要素是资;知识经济的主导要素则是人才,人才是经济增产的决定力量,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二是竞争的对象不同。
农业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对象是土地;工业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对象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对象是人才、知识和信息,谁拥有了人才、知识和信息,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取胜。
三是投资的重点不同。
工业经济条件下,投资的重点是机器、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追求规模效益;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投资的重点是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发展知识型企业。
四是资源形态不同。
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条件下,自然物质资源是资源的基础,它是有限的,人类对它的索取是有限度的,必须考虑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之间的平衡;而知识经济的资源是知识、智慧、发明、管理、技术之类,它是无限的,不受地域和国别的限制。
四、实现高校档案管理模式的三大转变
(一)由以实体管理为主向以人力资本管理为主转变
档案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包括作为服务客体的用户和作为服务主体的档案人。
在以往的档案管理中,较多注重于服务客体的读者用户的层面,认为以人为本只是指面向用户、方便用户、以用户为中心,而对服务主体的档案人重视不够。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档案人不仅仅是收集、整理、保存、提供信息,更是档案信息资源建造者和维护者,是档案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高知识含量信息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与操作者。
不言而喻,档案人在档案的保管和提供利用方面,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因此,必须树立“档案人”与“用户”并重的管理理念,切不可忽视“档案人”这一关键要素。
只有实现这一转变,才能更好地发挥档案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在档案的管理和各个业务环节中更充分地体现出档案人的主体作用,从而适应知识经济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
(二)由以硬性管理为主向以软性管理为主转变
要使档案信息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必须强化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功能,变传统的经验管理为现代的知识管理;变硬性管理为软性管理,即用馆藏档案的知识含量、价值含量,提供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来衡量馆藏档案的情况,从而使档案信息资源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档案利用的需求。
显然,这种软性管理能使档案信息资源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加快自己的开发战略,从而增强自己的生命力。
(三)由区域性管理向全方位、网络化管理转变
档案部门的主要优势是收藏了大量的原始档案,是国家的重要信息资源,对其加速开发利用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档案界相继建立了区域性的管理网络,使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或某一系统的档案实现了资源共享。
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变区域性管理为全方位、网络化管理。
一方面进行纵向联系,就是在同行业之间建立起互通、互补档案信息的新型关系,打破物理意义上的馆藏资源概念,使同行业之间利用网络分发信息,交流工作动态,进行远程存取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进行横向联系,就是要与各行各业保持联系,实现从单一信息向综合性信息的方向拓展,把档案部门与图书、情报、数据中心连接起来,形成全国性的.联机服务网络。
参考文献:
[1]宋鹏,杨帅,杨岚钦,洪怡恬.基于ABC分类法的高校档案库存管理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
[2]席杰.浅谈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J].云南档案,2008,(01).
[3]罗长文.浅谈高职高专院校评估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J].镇江高专学报,2008,(03).
党校档案管理研究【2】
摘要:本文就党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对提升党校档案管理水平,发挥档案资料核心应用价值,实现资源共享,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党校;档案管理;问题
一、前言
篇12:开放式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如何在高校内理顺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是摆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重要的课题,也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现行高校实验室的四种管理模式分析,在遵循四个有利于的原则基础上进而得出建立一种集权和分权相协调的开放导向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开放导向;创新
现如今随着高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高校对实验室的投入力度不断攀升,实验室硬件装备得以更新换代,实验环境不断提升。和不断提升的硬件相比,高校实验室在软件方面即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还是延续原来的管理模式,明显是落后于硬件建设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所以高校实验室必须走一条软硬件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
★ 校外学习中心评语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论文(整理12篇)】相关文章: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学生评估体系研究的论文2023-03-23
高校艺术专业实验室管理探索论文2022-12-17
浅谈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论文2023-02-03
功利主义和主义社会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论文2022-08-18
舞蹈教学实践论文2023-04-02
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认识的论文2022-05-15
高校创新教育探究论文2022-07-10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论文2022-11-02
高校体育场馆科学化开放研究论文2023-04-26
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思考论文202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