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生思政教育的概况论文(共11篇)由网友“猫不易”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五年制高职生思政教育的概况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篇1:五年制高职生思政教育的概况论文
关于五年制高职生思政教育的概况论文
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五年制高职)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时获得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专科层次毕业证书。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年龄小,道德标准和思想观念处于转型时期,对于新鲜事物缺乏一定的认知和辨别能力,容易产生极端心理,造成行为上的偏差。因此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基础文明和道德修养教育势在必行,加强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点
(一)年龄较小,思想不成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时年龄大多在15岁左右,其生理和心理处于快速成长的变化时期,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处于形成阶段,他们在社会、网络、媒体、外来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在思想状况、行为意识、道德和法制观念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和变化,这时期的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性情单纯,以自我为中心、偏执、叛逆,行为易冲动,争强好胜,做事不考虑后果,极易出现极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独生子女多,自我约束力差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们的呵护溺爱下成长起来,很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同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任性撒野、纪律松散、法律意识淡薄,并且反复性较大,自控能力差。
(三)学习基础薄弱,不思进取五年制高职学生是初中起点,底子薄,基础差,大部分学生入学时成绩偏低,英语、数学等个别科目的学习基础几乎为零,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致“不会不爱,不爱不学”,进而产生厌学心理,甚至荒废学业。
(四)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稳定的心理导向,学习不努力,怕困难,没有将自己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缺乏上进的动力。
二、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思想及行为素质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的熏陶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以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而在少儿时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会影响其子女的一生。因此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1.家长忽视子女的思想和学习情况有些家长一心扑在工作上,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情况,还有一些家长由于生活所迫长期在外打工,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对子女的教育从小就成了“空白”,使孩子遇到生活和成长中的问题无处倾诉,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淡。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很难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易形成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习惯。
2.家长的过分溺爱滋长了子女的坏习性现在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父辈臂膀的佑护下,犯点错误,有点惰性,家长往往对其迁就,不能有效地对其缺点进行纠正劝导,督促力度不够。甚至孩子张口要钱要物,父母从不过问用处,使孩子养成了放纵、浪费的坏习惯。
(二)开放性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当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网络传媒的影响导致一些新生事物、思想及潮流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处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感到好奇,不能辨别是与非、善与恶,从而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1.基础思想教育缺失目前的小学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薄弱,学校大都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行为说教,致使学生不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和道德标准,以及传统文化、纪律、法制等教育。随着学生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缺乏教师平日里的谆谆教导,导致学生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有所欠缺。2.学生差异大,教育管理不同步目前高职院校并存了三年制和五年制两种学制的学生。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学生相对于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学生来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具复杂性。教师对五年制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重视好学生,忽视后进生,放松对后进生的管理,同时不能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时地反馈给家长,缺少与家长的沟通,未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致使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没有及时得到纠正,最终养成不良的习惯。
三、增强五年制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五年制高职生生源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强调针对性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一是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思想问题,要主动找其谈心,了解情况后,做更细致的思想转化工作。集体教育体现在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团会,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消费观、人际沟通与交往等方面的教育,积极引导,耐心指导。其二是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随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抓住时机进行鼓励和表杨,引导他们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和长处,认识自身不足,树立起自信心。同时对于违纪、懒惰、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处罚和批评教育。
(二)五年制高职生培养层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创新五年制高职生的教育和管理要结合自身特点,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坚持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巧用“三关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扎实、到位。所谓“三关”即关心、关爱、关注。
1.关心在学习、生活方面,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对待学生像朋友、兄弟姐妹一样关心和爱护。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融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五年制高职生的年龄小,学习不认真,生活自理能力差,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上督促教育,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像朋友一样关心和爱护,了解其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将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习上。
2.关爱在情感方面,教育工作者要像父母般关爱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关爱学生情感相结合。教师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同他们谈心、交友,进行情感沟通,增进友谊,了解其内心世界,及时掌握其思想变化,从而准确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同时要特别重视特殊群体,即贫困生、后进生、心理有障碍的学生。
3.关注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多给予关注,以激励为主,启发诱导。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五年制高职学生自我表现意识强,参与性和可塑性大,对其进行教育管理,要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学生容易接受。要经常组织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个人潜能,将活动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把健康的思想内容点点滴滴地渗透到学生喜闻乐见、兴趣浓厚的活动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其文化生活,还可以锻炼其能力,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五年制高职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要重视实践性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但同时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家庭教育的配合,教师要将创新理念应用在五年制高职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一方面学校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在要求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同时,广泛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加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庭的配合是五年制高职学生教育的重要条件,为了更好地与家长配合,保持联系,应该建立学生的基本信息卡,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及学习情况,以便及时纠正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使他们从各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目前五年制高职生的管理难度大,问题多,教师在对其进行基础教育、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指导的同时,应当发挥校园这个特殊教育环境的优势,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选择责任意识强、管理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扎扎实实地做好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校、社会及家庭更趋和谐。
篇2:思政小论文
关于思政小论文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定义及内涵
新公共管理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题指导思想之一,是以建立高效、低廉的政府为主要目的的管理运动,是对韦伯僵化的官僚模式的批判,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往往被人们描述为一场追求“三E”(Economic,Effi―ciencyandEffectiveness,即经济、效率、效益)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2]。其理论基础是公共选择理论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官僚机构,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者;不再是“管治行政”,而是“服务行政”。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尊崇顾客主权,坚持服务取向,以目标位导向,关注政府项目实施的有效性,行政权力和行为从公共产品、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为第一要务[3]。新公共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把管理建立在对顾客负责,让顾客满意的宗旨,强调事实依据、绩效考评,通过科学公平的程序、步骤以提高组织的效益;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文化,尊重民众的诉求,倾听服务对象的`心声,从而使管理行为更具人性化[8]。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力度不够大,步伐不够快,在面对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时效果很不明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之重、结构复杂、形式多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脱离实际,运作封闭、方法单一、形式主义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在管理理念、组织形式、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管理方法等方面都不能完全适应公共管理的要求。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政治教育管理思想落后。我国大多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理论管理为主,经常是一个年级配备几个辅导员来管理,同时配备了不同专业的班主任、班级干部共同管理班级事物,通常也只是上传下达,只宣传校园通知,强调校纪校规,组织开展传统的陈旧的校园活动。而这种管理单一、强制、命令式,只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忽视使得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与个性难以体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加上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各类在校生达到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2]。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在的大学生在面对开放的世界和迅速的互联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信息储备量增大,与此同时情绪变化复杂,心理活动交错不一,价值观不断变化,他们对世界的人和事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保姆式的教育管理远远不能跟上或者满足他们思想教育的需要。因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该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以人为本,管理不是单纯地去“管”学生,而是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一个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2、制度组织封闭滞后。从各大高校的情况出发,每个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校纪校规和部门组织系统。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高校也是一种公共组织,包括党建工作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教学工作系统、科研工作系统、学生工作系统等,这些系统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形成合理的组织系统以达到高校办学的最大效益。这些组织系统的运作无疑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大有裨益,但其中也不乏“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规定,使高校的思政工作常处于“尴尬的境地”。这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相对封闭,忽视了外部力量因素,即社会和家庭要素。因此,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教育的良好组织模式,以便尽快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细化,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从公关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共部门要达到实现组织目标,关键在人,人是决定因素,机制是保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主要包括领导管理机制、教育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督导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和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机制上存在问题,很多高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有的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机制,但是在机制的运行和落实上还不够扎实有力,尤其是评价机制和督导机制,常是形同虚设。因此,“要建立健全党委统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模式。
三、新公共管理理念下的学生工作创新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部到高等院校,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十分关心和重视。各省各高校先后召开了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同时引导和扶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良性轨道发展。在这种大好形势下,高校要把握时机,乘势而上,利用各学科大交融的有力背景,借鉴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学科交叉研究,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形成新机制,取得新成效,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
1、确立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运用科学发展,坚持实事求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各级组织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注意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阵地意识引导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其积极因素,把学生工作目标化为学生自己的目标,最终成为一种自觉意识。
2、构建“一体化”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个健全的领导体制和完善的工作机制,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决策、管理与实施的一体化。同时把各项工作看成一个服务链,将教育管理服务职能转化为优质的服务提供给学生。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制定教育规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
3、建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评估体系。绩效评估则是对组织、部门或个人进行工作业绩、贡献的认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益,并对其进行绩效评估和绩效管理,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首先要建构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量化标准,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项指标作为评估对象,着力构建一整套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评估、考核、奖惩机制,以促进绩效的提升。其次要强化监督和制约,引入竞争机制,形成有效的自律机制,使全体教职员工都能自觉地承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责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埋头工作,不计名利,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总之,时代在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面临挑战,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只有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寻找和探索新的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才能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
篇3:医学院校的思政教育简述论文
医学院校的思政教育简述论文
近些年,由于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医疗纠纷已是当今社会各层人士的热点话题,通过相关数据资料统计,其中21.3%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引起的,而这些问题与医护人员的道德品质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我们必须反思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现在的状况。
1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表现
医学院校的教育在安排课程时,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体有以下表现:首先,就教育体制而言,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在实施文理分科的专长教育,从而形成了片面的教育意识,导致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长期对立的局面。在当前的医学院校教育中,影响更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缺陷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医学院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进而使大多数学生仅仅崇尚科学文化知识,而轻视人文知识及精神。其次,医学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尚未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在实施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同时,却使道德教育被不断弱化。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两课”教育。老师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却忽视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学生、社会、医学教育的实际)。教师往往使用枯燥乏味、教条地教学方法去传授理论知识,而很少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授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使得学生讨厌上课,厌烦上学,从而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再次,在医学院校中,相对其他科室教研组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较弱。在我国各大高校中,由于大部分院校如:综合性院校、文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具备较深的文科教学科研气氛,以及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使得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实力比较强大。另外,一部分院校如:医学类院校、理工类院校等相对实力较弱。对医学院校来说,一般都是以医学为主的整体办学,在这种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在客观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此同时,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这种比较苦的客观条件下,缺乏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的动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懒于思考如何提高思想教育的质量。这就导致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实力较弱的环境中。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2.1本着“育人为本”的基础,更新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的,将“育人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相对于其他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众不同的,它的直接目的就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熟知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以及国情的客观要求下,学生要适应社会,遵照自我发展和教育理论要求,明白只有将任何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要发挥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寻找新颖的教学方法,转变大学生的思想:从“我该做什么”转变为“我要做什么”,让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在实现了教学目的的.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2本着“网络环境”的基础,完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吸引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点,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结合网络环境。因为网络已是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思政教育要积极研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性。就必须改变以前“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现实教学经验表明,网络为教学带来了很多好处,例如它将使教学过程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共享性,最佳的组织形式,从而优化了教学效果,将教学活动更加直观,生动和简洁的呈现出来。
2.3本着“案例教学”为基础,丰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医学院的自身特点,开展案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实践的情景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来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对学生进行辩证法范畴教学中,将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向深入,在价值判断中学生要认真思考职业道德规范,进而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找到较合理的处理方法。在此过程中,发展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解决职业道德范畴内这类问题的能力。此种教学方法来自于教材且高于教材,不仅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2.4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无论是在政治、学业、品行上,还是在情感、做人上,大学生都对辅导员赋予了更多的期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辅导员将是党的教育路线和方针的传播者,学生早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的指导者,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管理者。辅导员具备这三种角色,所以辅导员应该将宣传、指导、管理等多种职能综合起来。详细的说,在学习上,要让学生做出两种转变:一是用“独立性”生活方式代替“依赖性”生活方式,二是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代替“训练性”学习方式。在生活上,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明白如何适应群体生活,如合作、沟通等;其次要提高公民意识,如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环保意识等;在心理上,提高心理素质,如参加心理咨询和做好心理疾病预防等工作,尽可能让学生避免受到伤害。教育的生命之本是创新,辅导员要时刻准备好为教育事业献身,用求真、创新的态度来实现自身对教育的重要性。明确自已的道德标准,进而实现提高道德修养的效果,这也将是广大医学生们踏入社会,进入医学行业、完善自己所必备的条件。
篇4:茶文化素养如何融入思政教育论文
茶文化素养如何融入思政教育论文
摘要:文化育人是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采用的教育方式,这符合素质教育,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要求。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其蕴藏的文化、德育等内容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茶文化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入手,对茶文化在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培养学生的茶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茶文化;思政教育;全面发展;大学生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代表,是每一位国民的精神家园,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一定影响。当前是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阶段,不可避免的要发挥文化对思想、行为的积极作用。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国家的顶梁柱,高校开展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不能忽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功能,这就要求加强文化教育。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引入茶文化,培育大学生的茶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1茶文化素质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茶文化历史悠久,在两千多年发展中吸收融合了诸多优秀文化的精髓,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禅宗思想等,文化底蕴深厚、思想精神深邃。自古以来,茶即是清雅、廉政、淡泊、诚和、和谐等品德的形象,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通过品茶来凸显自身的高尚品德。品茶不是简单的品尝茶味,而是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凝神,体会其中蕴藏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而茶文化作为我国富有文化底蕴和哲学内涵的传统文化,若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将培育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德素养,稳定大学生的心性,使大学生坚定信念,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茶文化在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融入
为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茶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必然选择,符合思政教育改革创新需求。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从教材、课堂教学、教学实践活动及教学氛围等方面着手。
2.1茶文化在思政教育教材中的融入
思政教育涉及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相当庞杂的教育工程。教材是教育实施的基础,面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诉求,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教材建设,发挥教材对思政教育的指导作用。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基于茶文化编制大学生思政教育教材。编写教材时,深入分析挖掘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调研评估茶文化德育素材,把有益于大学生文化素质、品德素养培育的内容融入教材中,补充现有的思政教育教材。在此基础上,明确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目标,实现茶文化与思政教育目标的有效衔接。一方面,通过茶文化对人们思想、行为及世界文化的影响,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另一方面,通过茶文化的茶道、茶德、茶人精神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的“三观”。
2.2茶文化在思政教育课堂中的应用
课堂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要想发挥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培育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要将茶文化与思政教育课堂充分结合起来,拓展思政教育课堂资源。大学生思政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教师潜移默化地在思政教育课堂上渗透茶文化。如,在思政教育课堂上讲解茶文化相关的典故,透过富有寓意的茶人、茶事向大学生传达文化、德育等内容,实现思政教育目标。此外,也可以设立茶文化选修课,辅助教师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茶文化熏陶,体会茶文化的文化魅力和精神气质,更益于理解消化茶文化蕴藏的德育内容,使自身的精神、品德进一步提升,达到良好的思想境界。
2.3茶文化在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素质教育实施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教师充分把握思政理论,熟练应用思政教育方法方式,能够针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当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基于茶文化组织设计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学习茶文化,体会茶文化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并受之感染,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如,组织大学生参观茶园,学习制茶、泡茶等工艺,参与茶艺表演等。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增进大学生对茶文化精神内涵的了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2.4茶文化在思政教育教学氛围中的应用
茶文化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虽然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可以培育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品德素质,但是,高校普遍缺乏茶文化氛围。基于此,高校组织开展多样的茶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成立茶社,使茶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以便思政教师更好的开展茶文化德育教育工作。在校园茶文化感染下,大学生学习茶德、茶人精神,学会和诚、以礼敬人等良好精神品质。
3日常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的茶文化素养,深化思政教育效果
在素质教育下,高校思政教育全方面的应用茶文化,把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材、课程教学、教学实践活动及教学氛围等方面,培育大学生的茶文化素养,以深化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基于茶文化素质培养的大思政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和习惯,形成坚定的民族精神及良好的品德意志,身心健全的健康成长。
3.1通过茶文化素质培育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和习惯
茶文化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理念。茶味清香,略有苦涩,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功效。喝茶品茗,既可以保养身体,也有凝神静气,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思政教育引入茶文化,通过培育大学生的茶文化素养来帮助大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养生保健、德育等价值,使大学生认识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养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和习惯。当前大学生知识基础偏好,但是普遍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意识相对比较薄弱,且存在功利等思想。因此,思政教育要积极开展茶文化教育活动,利用茶文化蕴藏的修身养性、养生保健等思想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增强大学生的.保健、锻炼及健康等正确的生活意识。
3.2通过茶文化素质培育使大学生形成坚定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教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茶文化的融入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茶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思政教育通过讲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思想文化来培育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唤醒大学生内心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存在的根基,一个民族或国家要有稳定民心的民族文化,才能在各民族之间屹立不倒。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顶梁柱,要学习传统的优秀文化,继承优秀的精神品德,所以思政教育通过茶文化宣传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风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特别是茶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大学生在思政教育课堂上学习茶文化,开拓大学生知识视野,拓展大学生思维,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不移的热爱国家。
3.3通过茶文化素质培育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意志
茶道、茶德、茶人精神等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及意志的培养有强大的积极作用。其中,茶道讲究“静”、“和”、“雅”、“寂”等,注重茶礼,这些都给大学生思想启迪。如,“和”文化启迪大学生人为处事以和为贵,茶礼教育大学生以礼敬人。此外,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教会大学生用平和心态看待世间万物。总之,茶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大学生思政教育向大学生传递茶道、茶德、茶人精神等,让大学生在茶文化中感悟处世哲学,形成良好的品德意志。
4结论
综上所述,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以培育大学生健康的生活理念、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坚定的民族精神,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高校思政教育要善于利用茶文化中的文化内容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优化德育教育水平,切实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蒋艳.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福建茶叶,,38(12):227-228.
[2]岳嵩.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01):186-187.
[3]黄亚果.中国茶文化对国人思想政治发展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38(04):362-363.
[4]安绍强.基于茶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04):298-299.
篇5:思政教育个性化及方法概述教育论文
思政教育个性化及方法概述教育论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教育环境已由过去的封闭式走向开放式。教育所面对的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对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注重形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必须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从思想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等各个方面来应对变化了的教育环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在实处。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教育要按照“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形成个性”的要求,准确定位本地或本校学生管理工作及其制度建设目标,形成既有共同性特征又有个性特点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在知识的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离不开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人的个性发展是创新的重要基础,正像有位学者描述的那样,“大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开放;学生家境没有象今天这样有如此大的差别;对学生们思想、心理的影响源,没有象今天这样多渠道;大学生的生活没有象今天这样五彩斑斓多种多样。”面对如此复杂的状况,更应该关注大学生的个性教育。然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与彰显个性不相和谐的音符。诸如共性有余、个性不足;重教有余、重学不足;强制有余、灵活不足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上比较注重规范化的要求,但是只注重形式上的整齐划一而忽视个性的发展,则必然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谈不上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也不能研究学术。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注个性教育有特殊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的主导性传递与受教育者的选择性接受双向互动的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二者的统一过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是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社会价值内化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受教育者不是被动接受各种灌输,盲目的遵从既定的规范,而是积极的、主动的对现有价值体系作出独立思考、理性批判,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出自主选择,把社会合理的要求转化为自己自主性、自律式的需要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做人,能更好地生活,学生不是为了体现思想政治素质而存在。然而以往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只注重教师的主导性,从而偏离了主体性原则的要求,这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追求自身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核心,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很难说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可能是一种畸形发展。我们要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在规范要求的同时发展个性。关注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教育应当实现从规范化向个性化教育的转变。
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善于捕捉苗头,防微杜渐。从观察细节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人的思想产生、发展和变化都是一个不断地由量变逐渐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无论是正确思想还是错误思想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增强思想政治上的敏感性,即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有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因此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理论政策水平,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忠于教育事业,善于研究和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其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学生实际,以学生为本,要善于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项具体活动中,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思想动态,要重视观察学生情绪。如贫困学生的生活状态所引起的各种思想问题;大学新生学习的障碍、普遍存在的考试焦虑;性格内向学生人际交拄的障碍等。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对社会存在具有反映速度快、灵敏度高的特点,往往反映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感受、认识和态度。
第二,教师应针对大学生所关注的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弹性”设计教育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锐地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适时调整教育进程和教育内容,使教育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促进学生充分自由的发展。社会热点是一定时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事情和问题。热点经常反映某些社会矛盾和利益的冲突,具有敏感性和尖锐性,因而也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考虑的重点问题。对热点问题不能回避,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分析,理性对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实践过程中把教育对象的情绪和热点作为观察和透视社会的多棱镜,从中寻找蛛丝马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尽量采用人性化的教学手段,力求教学方法多样化、科学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学会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群体优势,对信息进行优化分析,从而保证思想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克服传统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学生参与程度较低的弊端。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而不只是照本宣科,局限于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善于在生动的课堂上发现、判断、整合信息,并自觉的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效果。
第四,善于抓典型,正确引导。在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选择好典型是运用好典型的前提和基础。正反两方面的典型都可以用来作为教育材料。选择典型,必须坚持代表性、真实性、时代性、导向性和层次性等特点。具有代表性,要有广泛的社会性及较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能够较为深刻地揭示某一类人或某类事件的本质特征。具有真实性,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虚假,不拔高,生动具体,重在实效。具有时代性,就是要认清社会主要矛质、把握时代脉搏、富有时代气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或反映时代变化新特点,使学生学有标兵、做有样子,汲取教训,警钟长鸣以有利于推动社会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具有导向性,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和优化人的素质。具有层次性,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工作对象选用相应的典型进行引导。既注意选用外地的、远的典型,又善于挖掘本地的、自己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以增强思想工作的信服力和震撼力。运用好各种典型,是充分发挥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关健。
第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环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不完全社会化走向完全社会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将进一步丰富科学技术知识,为今后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规范,丰富法律、道德和其它方面的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反映时代特征。青年学生是时代变化最敏感、最迅速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思想状况是社会思潮的晴雨表,必然会打上他们赖以生存的时代的烙印,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正确引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要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注重个体需要的层次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开展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等都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形式。
篇6: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探讨论文
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对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本质涵义的剖析,以校企合作的角度,从学生自身和学校两个方面,着重分析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针对问题所带来的思考。并且针对以上问题提高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路径
目前,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方法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但是限于其固有的教育形式,高职院校仍然停留在层次浅、水平低和单一散漫的层次中,这样的话就不能形成好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如人才共同培养、教育过程共同监管和教育成果共同享有以及出现问题或者应付责任共同承担的发展前景。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在院校不能主动向企业提供价值。专业设置与实训科目不匹配;“双师型”教师能力难以保障等之外,学生职业素养难以适应企业需要成为制约校企合作长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育部在出台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必须对培养人才的方式进行改革,对学生的持续成长能力进行提升,将学生素质培养放在首位。
一、职业素养的涵义
劳动者在职业发展中的能力的总体概括下就是所谓的职业素质,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执业行为等很多方面。职业素养也可以称之为职商,能够反映出个人在社会中发展所积累的智慧和修养,所有个人行为累加就形成了职业修养的概念,内在是职业素养的体现,外在是个体行为的表现。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职业精神认知比较模糊。根据前面进行的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对高职毕业生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调查发现,企业最看重高职学生素质中的几个指标分别是:诚实守信、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企业看中的个人能力或者素养中,敬业和责任心是排在前列的,也是企业认为现今社会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非常强调敬业精神。事实上,我们所强调的敬业,就是对工作是否有责任心。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还没有真正的面对社会,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从点点滴滴做起,逐渐完善自己,增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为以后步入社会和职场提升累计经验和教训。
1.2缺乏经验的学生没有正确的对自己定位。职业定位的真正意义就是真确看待自己,在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在进行职业规划,从而制定发展计划和通过努力去实现。这样就要不能盲目选择和制定发展计划,只有避开这些,才能最快最有效的达成目标。现阶段很多应届毕业生没有正确的看清自己,将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上,这反应的就是毕业生的自大以及盲目的特点,就像上面提到的,做事从小事做起,不管你将来发展的如何好,都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事实上,不管自己定位在何种层级上,必须以自己的特长和经验为前提。再者,也要充分考虑工作性质和家人期望等很多因素,所以毕业生一定要理性的评价自己,并且结合社会和工作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3毕业生欠缺对自己将来的规划能力。现阶段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毕业生毕业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这样就反映出了毕业生职业发展意识淡薄和方向的不清晰。毕业生应该全面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等,对自己全面认识,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崭露头角。
2.学校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忽视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有一种理论叫做素质冰山,其理论阐述,个人的素质犹如在水中独立漂浮的一座冰山,我们能够看到的水上的冰山这是表象,看不出好坏,而我们看不到水下的那部分才是关键的因素,代表着责任、态度等很多内涵。现如今的高职院校虽然都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了各种方式的培养,但是细分培养过程,我们发现,职业技能是培养的重点,职业意识的培养完全不够,这也是目前职业培养的一大缺陷。很多在校学生自认为证明就是找到好工作的象征,往往忽视了企业最重视的职业素养等因素。
2.2关注就业率、忽视素质培养。目前,高校培养学生的方向很确定,那就是提高就业率,帮助学生尽快就业,认为这个是显示一个学校发展好坏的标准。其实这样的想法不能说是不对的,但是如果站在教书育人的角度上去思考,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学校为是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的,而不是单纯的提高就业率。高职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培养或者输送对对国家发展有利的实用性人才,更重要的是为国家教育出素质高尚,人格健全,道德意识强的优秀人才。
2.3培养只局限于学校,缺少社会意识。我们都知道高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进入社会公国发展,适应并且融入大社会的大环境中去,通过发挥自己的技能来与同时相处,从而为公司创造价值,为自己赢得荣誉和物质。所以,要想达到以上效果,就需要学生在学校就要步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和交流,通过实际的生活和时间来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和适应能力。但是观察我们现阶段学校培养学生的主要方法,还是以学校的课本教育为主,即使这种培养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是要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距离还是比较远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要想实现学生高素质培养,就要让学生走出去,融入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切身的体验来感受社会,提高自己。
三、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实施路径――发挥企业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1.企业在制定人才教育方案时参与进去。现阶段社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和不正常的现象,证明企业要求和学校的培养是脱轨的,不一致的。所以基于以上考虑,企业应该参与到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方案中,这样一来,首先企业可以提供用人标准,让学校有方向的培养学生,其次,对于学校教学制定也要参与其中。学校应该到企业中深入查看,了解行业的发展和缺陷,然后将企业优秀人才请到学校带班授课,培养合适人才,这样的做法更加实际可行。
2.学校和企业深入沟通,对学生采用订单式培养。高职教育中以职业活动为目标是教育改革中必须坚定地原则。学校和企业联合是学校培养素质人才的根本基本方法,通过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实践型人才,多种培养方式同时进行。首先,建立实际的教学情境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采取多种实践方式进行培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进行熏陶。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逐渐感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其次,将企业文化引进,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学校应该聘请专业的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宣传教育,以自身的经历来讲解书本的理论,更加生动易懂。让学生产生兴趣尽早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
3.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学校应该举办各种校企联合的活动,邀请社会企业经营和进步人士进行宣导,更近的了解事件理论。通过成功的人士来让学生有期望有目标,从而建立学生学习进取的理念,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受到成功人士的人格修养和与自身的差距,从而逐渐提升,完善自我。4.邀请公司中高层人员到学校中到学校进行讲授。企业的成功人士都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职业素养较高,要求他们到学校进行讲授,让学生感受企业分为和企业家的人格魅力以及职业修养,通过学生与企业家的亲身交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树立典型来摆正心态,进而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12号.9月.
[2]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措施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28).
[3]程淮中.财经职业素养教育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篇7: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论文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论文
一、90后高职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18-24岁,在这一个阶段里,每一个大学生都会遇到适应与发展的问题。实际上,适应与发展这两大重要课题贯穿着生命始终。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也是人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健全的重要标志之一。适应的目的是通过我们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达成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一)社会适应性问题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社会的适应。大学是一个半开放式的社会,从中学相对较狭隘的生活环境到大学的小社会,与之相关的专业选择、求职择业、升迁、婚恋都是需要大学生重新开始学习和适应。2.对他人的适应。主要指人际关系的.适应。例如:如何与陌生人交往,如何与成长的文化背景相差较大、个性不同的人交往,如何与异性交往,如何处理合作关系与竞争关系等。3.对自身的适应。主要是指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即我是谁?如何悦纳自己、发展自我,使现实与理想中的我达到统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情绪不良问题
1.压抑苦闷青年人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精力充沛,渴望体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生活中的现实却往往是另外一番情景:繁重的课程、激烈的竞争、沉重的考试压力、迷茫的就业困境,学生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生活乏味、压抑。高职大学生的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化发展中的矛盾,也是他们产生苦闷、压抑情绪的重要原因。处于压抑苦闷状态中的大学生常常精神萎靡不振,缺少青年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对生活丧失兴趣,不愿与人交往,感觉迟钝,容易疲劳,不满和牢骚多。长期严重的压抑还会诱发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并极易导致心理疾病。2.情绪不稳定情绪不稳定是指在外界轻微的刺激影响下,甚至在没有明显外界因素的刺激时,情绪产生波动、变化的情况。发现情绪不稳时,首先要检查自己的个性特征,看是否从小到大都有此表现。如果属于性格问题,应注意逐渐改变不良性格,注意在学习、生活中磨炼自己的性格和意志,学会客观冷静地看待事物,善于稳定自己的情绪。多数人的这些情绪、情感障碍虽然并没有形成心理疾病,但对学习、环境的适应和人际交往产生了不良影响,应该及时加以调节。
二、积极调节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扩大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是个体进行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人际交往在这里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大学后,每个大学生都有进一步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每个人也都有这方面的潜能,确立健康的群体意识,把自己真正融于集体之中。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
(二)培养独立能力,合理规划生活
对于大学生来说,需要学会管理的东西很多。如个人生活物品怎样保管、利用,时间怎样利用,情绪怎样调整,这些更是需要独立自主应付。这就需要大学新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动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而现在大学中的“90后”,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社会环境及其父母相较而言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他们的独立能力有所欠缺这就需要他们在脱离父母的环境里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
(三)消极自我积极调解,提高情商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挫折。挫折会带来失落,抑郁,埋怨,焦虑等消极的情绪,引起心理问题。有这些感觉并不糟糕,糟糕的是这些消极的情绪体验得不到缓解就会使人的心理健康收到损害,因此要做到: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转移、宣泄消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改变消极观念、培养积极心态,建立健康生活模式。
篇8:思政教育个人学习心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经济、技术需要创新,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更需要创新。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在党员思想教育工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做好党员思想教育工作的宝贵财富,不可轻易丢弃。
但也应看到,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能正视新形势,回答新问题,勇于创新,就会隔靴搔痒,事倍功半。创新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搞花哨好看的东西。创新的目的,在于根据形势的变化,工作的需要,创造出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实际的做法。当前党员教育的难题,是党员意识淡薄,参与热情不高,主要原因一是思想教育脱离实际,不能回答和解决人们所关心的思想问题,二是教育方式仍满足于老办法,对被教育者缺乏针对性。
因此,党员思想教育首先就要拿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对人们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善于引导党员群众进行认真的讨论,得出有说服力的科学的结论;其次,要善于把抽象的大道理,融于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中,使党员群众在细雨润物中坚定信念,统一思想。
篇9:思政教育个人学习心得
大学生党员是党组织中最年轻、最有活力的一支队伍,是我党发展的生力军,担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已成为在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是完善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提升个人内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党员数量增长迅速,但是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没有上规模的扩展,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他们求知欲望强,甄别能力差,且逆反心理较重,自我意识增强,易受不良社会思潮影响;他们社会实践经验少,容易理论脱离实际,他们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年代,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人的理解不深刻等。为此,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刻不容缓。
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方式,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新的方式和途径。针对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要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政治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应用相结合
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他们的头脑,清楚了解党的最新理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加强政治觉悟、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通过理论学习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来抵制当今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是大学生党员增强党性、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前提。要坚持用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善于用党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适应新时代要求,及时应用和发展于实践,才能成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强有力的手段,才能充分发挥对高校育人为中心工作的服务组织作用。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坚持理论传授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使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实践应用的各个方面,坚持理论传授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
面对科学发展观视域之下,高校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增加新内容、开辟新途径、创造新方法上下工夫,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与时俱进地做好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根据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我们要明确高校所有的课程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有的教师应该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高校思政课老师的事情,也不能只依靠班主任和辅导员,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要一起并肩负起应有职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所有的教学工作中,形成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途径,要把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构筑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传统的课堂教育与现代网络教育相结合
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传统的课堂教育为主,而且程式化、套路化等弊端比较突出,因此需要不断充实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时代活化其内容,增加党建工作人员知识水平,剔除不符合实际和过多说教,使之更人性化,更容易为青年学生所接受。网络媒体形式活泼,可视性强,是效果很好的教育载体。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使大学生党员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性引导与校园文化环境陶冶相结合
在新时期,由于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具有多样性,在坚持和发扬传统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同时,还应重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方法。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快,厌恶单调、枯燥,喜欢变革和丰富多彩,我们应该适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特点,坚持启示引导与校园文化环境陶冶相结合,注意教育内容和载体的新颖性和实效性,实现灌输教育向启示引导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转换,发挥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寓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增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感染力和有效性。
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高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符合不断变化的情况,与时俱进,抓紧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唯物辩证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力提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整体性的经常性的党员标准教育。
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构筑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式的教育体系,共同为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服务,从而形成良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
篇10:思政教育个人学习心得
农村党员是关系农村发展、促进基层政权稳定的基石,随着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农村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引导不够、教育不力,部分农村党员信念动摇、观念淡化、战斗力减弱、先进性丧失,强化对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加强对他们引导和扶持,成为摆在当前农村基层组织面前十分紧迫的课题。
一、分析情况,正视问题,剖解当前农村党员政治思想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信念动摇,思想退化,认识不到位。一些农村党员思想老化,对市场经济知识认识较少,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心理失衡,怨天尤人;对经济发展衍生出的负面影响十分反感,对党解决农村问题的信心产生怀疑;把农村社会治安混乱,少数干部作风简单,归纳为世风日下,认为当党员没意思。一些老党员,对面对新问题新矛盾,仍然以老眼光看待,认识保守、思想僵化。一些党员党性意识不强,党员争先意识,奉献精神淡薄。少数党员自律意识不强,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跟党组织对着干,在群众中没有威信,缺少信任。
2、队伍松散,纪律松懈,组织不到位。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党员的流动性迅速增大,新情况不断出现,一些党员随意性大,纪律性差,游走在组织生活的边缘,表现在一是一些党员长期不缴纳党费;二是流动不办理组织关系,处于二不管状态,很多外来党员组织关系不明,身份不详,组织生活空白,党员有名无实;三是违反规定,从事与党员身份不符甚至违法乱纪的事;四是长期不接受党组织安排工作,不参加组织活动,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共产党员。面对思想形态多样化的党员队伍,一些基层党组织怕字当头号,组织不力,错误地认为,只要完成上级硬性规定的教育任务就行了。有的支部执行党的组织纪律的力度不大,原则性不强,顺水推舟,激流勇退,借口经济建设为重忽视党的组织生活。
3、机制不全,措施不力,教育不到位。组织、宣传、纪检等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突出部门利益,缺乏统一安排,使党员教育时间内容出现重复。对党员教育的目标要求简单笼统,缺乏量化操作指标,教育抓而不实,敷衍了事。内容安排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只重视短期突击,不重视长期教育。
二、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寻找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这些新问题的出现,虽然不是普遍性问题,但降低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添的阻力,当前,新的形势不断转换,社会转型特别迅速,如何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创新党员政治思想工作的新方法,成为当必之急,我们必须摆脱旧框框,寻找新途径,使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和谐发展。
1、因人制宜,强化党员分类教育管理
对下岗职工党员实行“温暖管理”。多采取家访、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离退休干部党员实行“关怀管理”。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定期到离退休干部家中探望他们的生活情况。重大事务征求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为地方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对流动党员实行“跟踪管理”。明确信息联络员,通过信件、邮件、电话或者手机短信及时跟踪流动党员,送教育上门,送服务上门。
2、因地制宜,创新党员管理模式
一是引入“H”型管理模式。对党组织关系在村,却居住在社区的党员,让这些党员平时参与社区党支部活动和党建工作,重大组织活动仍到组织关系所在地参加,村级党组织主动到社区征求意见,了解表现,作为评定依据。二是发挥党员中心户表率作用。在党员中设置“党员中心户”,带动党员发挥作用,为党组织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居民搭建了桥梁和纽带。三是建立老娘舅党员调服务站。从每个片区选出一名德高望重的“五老”人员,成立了“老娘舅”党员调解服务站,从事各种纠纷的调处,引领社会风气,宣传农村政策,建设和谐新农村。
3、以人为本,创新党员管理活动载体
一是组织党员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农村基层党支部要定期组织党员通过党员远程教育播放媒体集中学习党在各个时期的主要精神,要充分运用基层组织的各种教育载体,充分发挥骨干党员的带头作用,对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志愿者要将各种学习资料及时送到家里;对流动党员,要采取邮寄的方式,让流动党员在外地也能接受教育,做到学习对象全覆盖,一个也不漏。二是组织党员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有计划地在党员中开展一些主题教育。
4、注重实效,规范党员评议考核机制
党组织可以建立责任目标管理办法,如制定《党员百分考核办法》,将党员参加支部各种会议、学习和组织生活活动和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等情况综合成一个考核项目,支部每季度对党员遵守考核办法的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年终时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对全年情况进行考评,同时在群众中进行评议,在党员进行互评,将考评情况与评先评优、民主评议等工作结合起来,加大对党员的约束。
篇11: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精选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河南科技学院以有深度的党建为关键点,凝聚党的领导核心力;以思想引领为着力点,强化思政教育温度;以特色抓手为切入点,提高思政育人的效果,唱响“凝心、引领、协奏”三部曲,奏响思政育人好声音,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了良好基础。
高唱“凝心曲”,以深度党建奏响思政基础音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根本的是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校党委书记周志远指出,学校以高度的使命担当抓党建、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凝聚起坚持党的领导、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忠心、信心和责任心,把党建优势转化成思政育人优势。
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为切入,学校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坚持“一岗双责”,形成“一把手”抓全面负主要责任、分管领导抓分管负直接责任的领导机制和工作责任机制;将党风廉政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突出领导干部以上率下的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优化支部设置,改进覆盖效能。建成以校党委“党员之家”为中心,基层党委、党总支“党员之家”为支点的党组织活动和党员教育阵地;开展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试点工作,举办微型党课比赛,实施党建品牌培育工程,基层党组织成为党联系和团结师生、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依托。
细唱“引领曲”,以思想涵养奏响育人和谐音
期末“学思·践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汇报演出中,河南科技学院学生在自导自演的《五四运动》《为共产主义奋斗着》等舞台剧中,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引导师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向上向善。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翻转课堂、慕课教学、一课多师”等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把鲜活的理论讲透彻、讲明白,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大学课堂的鲜亮底色。
建立国情国史体验馆,开展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组织“弘扬长征精神、凝聚青春力量”“喜迎十九大、颂歌献给党”等爱国主义合唱比赛,开展“我为中原出彩作贡献”等主题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唱响理想信念的青春之歌。
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学校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大事件,深入开展爱国主题教育;以德育论坛、道德讲堂、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善行义举榜等为载体,广泛开展宣传学习教育,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校园风尚;组织开展“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等主题教育、教风学风提升年等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同唱“协奏曲”,以特色抓手奏响思政立体音
学校以“育人”为主线,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资源、力量和平台,从队伍建设、第二课堂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系统设计,实现各项工作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切实做足做全育人文章,使立德树人更有效果。
学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建设,打造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三支队伍,严把准入和考核,定期培训和研修,推动思政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大大增强了思政工作力量。
学校注重第二课堂建设,探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组织师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科技服务等社会实践,师生在接触群众、了解社会的过程中体验新时代的巨大变化、感悟新思想的实践伟力。
作为课堂的延伸和立德树人的实践,除“口述科院”外,学校创新性地开设了“双湖知苑”“双湖语轩”等,开展“数学文化节”“花卉文化讲堂”“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等,提高师生素养。
借助“互联网+”技术,加强“红太阳”思政教育专题网站和微信、微博建设,主动融入师生新媒体“圈子”,运用师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亲和力。配齐并培养网络思政专职人员,提升队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思政工作的能力,推进网络思政建设,占领网络阵地。
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要求,新时代呼唤新气象新作为。周志远表示,学校将坚持用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更好地把师生凝聚在党的周围,全面推进学校思政工作再上新台阶、展现新作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 教学研究型论文
【五年制高职生思政教育的概况论文(共11篇)】相关文章:
外语专业教学如何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2023-04-15
浅析对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思考论文2023-11-17
学院毕业生返校的工作方案2022-12-18
积极心理学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应用论文2022-10-24
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总结2023-11-08
优秀大学生论文题目有哪些2022-07-16
对专业群建设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讨教育论文2023-04-24
校园文化师德论文2023-02-03
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分析论文2023-02-08
以“纲要”课实践教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策略探讨202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