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的论文

时间:2023-11-14 08:12:07 体育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的论文(共15篇)由网友“玻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的论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的论文

篇1: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的论文

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的论文

[摘要]通过对高校体育产业内涵与地位作用的阐述,分析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机遇、方向、重点和途径,提出急需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体育产业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高校体育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产生的新的概念,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深入探讨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高校体育产业的内涵与地位作用

1.高校体育产业的理论内涵

一般认为,与高校体育运动有直接联系的一切生产经营的总和都可视为高校体育产业。因此,高校体育产业主要是指,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高校所提供的各类体育服务及其有关体育产品活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体育产业又称体育本体产业(各类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各类体育健身健美服务、各类经营性的运动训练培训、各类体育休闲和娱乐服务,以及体育所创造的无形资产,体育电视转播开发等)、体育派生产业(各类体育器材和一部分特殊的体育运动装备、体育出版物、体育报刊、体育文物、一部分体育科学研究等)和体育相关产业(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运动服装和一部分体育装备的生产等)三个方面。

高校体育产业作为社会体育产业的组成部分属于第三产业,它具有双重性:一是经营性,二是社会性。相对于发展公益性的体育事业运行方式,体育产业所具有的经营性是体育产业运作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经营者享有法律规定的产业经营者才有的权利,获得应有的利润,按照法律规定交纳赋税,承担相应的义务,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进入市场进行体育服务和相关产品的经营。高校体育产业的经济性也决定了其必须社会化,即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加强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交流,使高校体育产业逐渐适应体育市场需求,以全民健身计划为切入点与社会接轨。随着人们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更多的人将会走向体育健身场所,特别是较为容易接触的高校体育场所,高校体育场所的社会性开放也就越来越强。

2.高校体育产业的地位作用

高校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在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使高校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人与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发展的进程中,高校体育产业将成为一种广泛存在、广泛利用的社会体育资源。高校体育所具有的教育和激励功能,在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产业将成为一种社会生产,是以精神产品为基础的产业,对自然资源、环境不构成威胁,具备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把高校体育建设成为教学、科研、训练与生产相结合的基地,增强高校体育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高校体育产业本身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其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下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使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机遇

1.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尽管在整体上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现代高校体育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从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来看,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规模逐步形成,以本体市场为主体的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高校体育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趋清晰;第二,高校体育产业的多元化趋势逐步形成,体育产业开发领域不断拓宽,体育产业的质量和产业效益逐步提高,许多体育资产和资源显示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潜在的市场优势;第三,社会投资办高校体育产业的形式发展很快,确立和形成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化筹资机制。

同时,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第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特别是对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力度不够,政府对高校体育产业行使宏观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尚未形成;第二,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与体育市场相互动关系不明显,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第三,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健全,限制了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教育业(指专业体育教育)远未实现市场化、商业化和社会化,导致体育教育与体育人才市场的脱节以及体育教育结构与内容随市场变化的相对滞后。

2.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

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发展前景。第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体育事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大大扩展了体育事业的社会空间,进一步肯定了体育工作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发展的作用;第二,产业结构调整使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高校体育产业在此时期可望得到飞速发展,群众体育的多元化需求,促使高校大力有效利用、开发和整合各类体育资源,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快速带来了机遇;第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加入WTO和成功举办奥运会,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市场更加开放,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资源也进入国际化配置的循环,从而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提供难得的机遇。

三、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及途径

1.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现代体育已逐步呈现出普及化、商业化、职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体育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变化,体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功能逐步增强,所有这些对体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而高校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部分,也必将受到有益的影响,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已表现出一些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发展要求。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以提高高校体育产业整体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为中心,以培育国民经济增长点、提升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目标,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依靠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坚持总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坚持改革与发展统一,坚持组建大型体育企业与发展中、小型体育企业相结合,坚持启动国内体育消费需求与拓展国际体育市场的统一,坚持体育主体产业与体育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从而使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和体育竞赛表演业在高校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使高校成为体育科研与体育产品设计、开发的基地,在国际体育交流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高等体育教育产业,大力发展体育用品产业,稳步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积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着力培育体育中介机构、规范体育场地和器材出租市场,努力开发体育无形资产,加速体育科技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体育产业的成果转化。

2.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应该坚持以少数首位型城市的高校为核心,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高校为先导,以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高校为重点,以东部地区城市高校带动西部地区城市高校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产业的自身特点,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高校体育人才和设备,大力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加快建立高校体育联赛体制,繁荣高校体育产业市场;大力培养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

四、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1.树立高校体育产业的市场观念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地树立体育市场观念是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必须首先要解决好的一个根本问题。没有真正掌握和树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一整套观念、原则、方法和手段来发展体育产业,就不可能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必须要具有专业策划、专业设计、专业运作、专业推销、专业服务的基本观念,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来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二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体办产业的关系,凡是不具备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性质的经营和生产活动都不能认为是体育产业;三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关系,我国体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不具备营利性的特征;四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体育产业化的关系,不能把体育产业化错误地理解为体育市场化,或者理解为把体育事业全面推向市场。

2.完善高校体育产业的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是保障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健康稳定运行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的管理不够规范,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部门分割和地方保护问题较严重,缺乏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制定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加强体育市场的立法管理。政府部门除了制订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外,还应保障体育产业规范化经营,使之符合我国实际,与国际体育产业、体育服务业及体育市场的规则接轨,在推动高校体育产业成长、开展国际性及跨国性的体育服务时遵循国际惯例。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管理机构,加强对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的监管,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

3.开发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市场

高校体育产业是一个社会性产业,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它有以下三个主要经营领域:第一,体育竞赛表演。一些观赏性强,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通过有组织的大学生联赛为观众奉献高水平的比赛,是高校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经营领域。联赛的投资者从门票、电视转播权、广告、销售相关产品以及转让球员等方面获取回报。第二,全民健身服务。这是基于广大消费者花钱买健康、学技能的需要而经营的领域,主要包括体育健身、健美、休闲和娱乐、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体育咨询等方面的体育服务。第三,体育推广或经纪人业务。体育经纪公司既不是职业队的老板,也不是场馆的业主,它主要是策划、组织、推广各种体育赛事,代理球员转会、财务管理、形象包装及广告投放,参与体育赛事有关经济、法律事宜等。其收入是按协议收取佣金,或者买断比赛,靠经营门票、电视转播权、广告、销售相关产品获利。

4.倡导积极的余暇体育消费观

高校体育产业是否成长起来,关键还得看它的产品能否成为消费热点。而构成消费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支付能力,二是消费冲动。当前条件下支付能力弱是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缺乏体育消费意识,却是更具现实性的一个瓶颈。长期以来,政府体育部门重视竞技比赛成绩,普通群众认为体育是政府行为,对“体育锻炼是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认识不足,尚未树立正确的余暇体育消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逐渐成为生活的必需,成为人们愉悦身心的方式,在政府支持下倡导健康投资和体育消费,扩大体育场馆开放领域、延长开放时间,组织丰富的群众体育活动,举办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培养公众的体育兴趣,夯实群众体育基础,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梁晓龙: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研,,26(1):1~6

[2]姚宏茂吴兰芬:学校体育产业化的理论内涵和特征分析[J].体育与科学,,22(4):29~31

[3]王良炬:我国现代体育产业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19~20

[4]蓝荣周德书闫万军:中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现状与趋势[J].体育科学,,24(7):69~73

[5]鲍明晓:我国体育市场投资前景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5(2):1~5

篇2: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论文

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生活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人民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变化,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相适应,高校体育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从总体看,社会体育产业发展较快并逐步形成了规模,而高校的体育产业相对落后。因此,在高校体育产业全面发展过程中,寻求一种恰当的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的具体的经营策略是当前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 发展状况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三大支柱之一,在形成产业化的道路上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学校体育为保持其应有的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走产业化道路,多方面筹集资金,为学校体育事业注入生机和活力是保持其生存和发展的新观念。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性质,产业项目必须体现和发挥各自的优势,针对资源的特点,通过恰当的管理方式,积极地开发相关市场,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体育产业。

一、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高校体育产业拥有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

高校体育场馆、器械设备较为完善,而社会上的体育健身器材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高校在非教学时间有组织地、合理地对外开放高校的体育场馆,吸引社会人员到高校来进行体育消费,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体育消费的需求,而且会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高校体育产业拥有较高的人才优势。

高校拥有各类体育专门人才,又有众多的大学生群体,其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人才优势。我国高校在教学、训练、科研、健身、裁判等方面拥有体育界高学历人才,他们处于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是体育事业的实践者和开拓者,掌握先进的理论方法、专项运动新技术、新战术,能研发出先进的运动训练竞赛设施、装备,他们在体育产业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 高校体育产业拥有固定的消费群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体育人口增长越来越快,体育消费人口呈上升趋势,高校体育消费市场显示出巨大的潜力。高校有一批喜欢体育运动、收入相对稳定、有余暇时间的教师,而大多数教师都有每天锻炼身体的习惯,是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群体。而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消费的主体,他们有较强的体育意识,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超前体育消费意识。

二、影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

1.体育化市场结构不完善,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由于相应的管理法规制度尚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产业政策支持,高校体育市场的经营主体投资行为较为盲目,高校体育市场难以得到有效的规范。从笔者调研情况分析,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政策的配套建设非常滞后,未能依据经济规律和高校体育特点全面、系统地制定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方针和各门类、各层次相应的产业的关系,以及其他各主管部门的协同关系,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结构,缺乏对体育产业进行有力、有效、有序的调控和监管,这已成为制约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

2.缺乏产业化运作环境。

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近年来有了飞速发展,但由于受过去长期计划经济和全国体制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体育产业化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未能真正以产业化的形式立足于市场。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有赖于运作资金的.投入,有赖于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没有得到政府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整个社会也没有形成规模性的体育消费群体,很多居民缺乏积极的体育消费的观念,这种大的环境阻碍了高校体育产业走向产业化的进程。

3.居民体育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薄弱,致使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狭小。

体育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巨大的体育需求,依赖于居民积极的体育消费行为,没有稳定体育消费群体就谈不上体育产业的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在校师生及周围居民体育消费的观念和体育消费能力息息相关。

三、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建议

1.充分利用高校的体育资源。

高校在发展体育产业时,要立足于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高校发展体育产业,一要把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与实现体育事业的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结合起来。二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好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与繁荣文化、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关系。三要把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是经济体育日趋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四要做到高校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一方面要求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要借鉴其他成熟产业的成功发展经验,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其他产业给予高校体育产业必要的关注和支持。

2.寻求适应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经营模式。

高校体育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它既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特有的情况。因此,在发展高校体育产业时,即要灵活,多元化发展,同时也要考虑高校本身的自身利益,不要为达到短时期经济的增长而影响高校的正常秩序,所以在制定经营模式时,每个学校都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进行尝试,以达到学校和社会的完美结合。

3.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

高校体育消费人口的认知水平较高,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普及与深入,“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广大高校师生们更能理解体育产业这一“生命产业”的内涵。以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和推行全民健身运动为契机,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高校体育产业将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4.发挥政府职能,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因为当前高校体育市场尚未发达完善,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全部依靠市场,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扶持。政府部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和行政协调能力,应当在高校体育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政府通过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制定科学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强化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体育公益金的投入;打造高效、低廉的公共服务平台等措施,主动地去培养高校体育市场,扩大高校体育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同时,加强高校体育产业的各项有关法规的制定;形成国家、社会、高校体育产业的长效机制;抓好我国高校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高校体育市场管理法制体系,建立更为严格、规范的市场监督机制,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玲.现行高校体育产业的社会责任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曲士博.高校体育产业大有可为[N].市场报,.

[3]周晓刚.从国外体育产业看我国体育产业的前景[J].2002.

篇3: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论文

关于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论文

[摘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高校体育产业是以福利体育为主,商业体育为辅的,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体,它有其自身特有的优势。从它自身特征与结构来分析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不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现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西安市15所高等院校。依次为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体育学院、西安文理学院、西安医学院、西安财经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京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外事学院。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二、讨论与分析

1.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的特征

(1)独特的优势

西安市高校发展体育产业有其特有的优势。高校体育的消费对象相对稳定,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西安市高校的办校规模一般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客观上形成一个庞大的、潜在的体育消费群体,而且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观念的改进,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上的投入也逐渐增多,这些都为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西安市高校的场馆设施虽比不上发达省份与地市的高校的水平,但是各种场馆设施基本上具备,这就为开发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打下硬件基础。

(2)福利体育是主体

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学校的责任,针对学生的体育经营必须是有助于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的行为,因而,对学生不能乱收费,而应采用合理收费的形式。所以,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中针对学生部分应是福利体育,而不是商业体育。福利体育往往被误认为就是免费体育,实际上免费体育仅是福利体育的一种形式,他的另一种形式是低于产品成本收费的优惠体育。几十年来,我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兴办福利体育。但是,长期以来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单纯的消费事业,认为福利体育就是免费体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此否定了体育的商品性,把福利体育搞成免费体育,造成了只投人无产出的局面。这样的结果,加重了国家财政经济负担,对高校体育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和制约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的认识。西安市各高校都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优惠体育,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现阶段,福利体育仍然是高校体育产业的主体。

(3)商业体育是辅助形式

目前、西安市有些高校已不满足于仅仅开展福利体育,他们开办体育公司或门市部,在体育商业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商业体育的特点是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体育商品的经营,盈利是其目的所在。其经营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能大大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体育商品化、市场化,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商业体育在西安市的部分高校中进行了一点浅浅的尝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现阶段只能作为高校体育产业的一种辅助形式。

2.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的结构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为经费短缺的问题困扰,都在走教学、科研和产业三者并重的路子。而各校的体育部门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都在努力地发展产业、搞好科研,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教学,形成良性循环。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也面临这样的问题,笔者对西安市15所大学进行了调查,并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是由多种经营形式组成的,它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较为完整的经济结构。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可从福利体育和商业体育两方面划分,这样就会较清楚地认清他的结构,见表1。3.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

(1)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西安市高校的经费都很紧张,像以前以“等、靠、要”为主的资金来源已不能满足高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因此,以多种形式在福利和商业体育上开发筹集资金,满足高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已是必走之路。从教师奖励资金的主要来源看,学校奖金和课时费各占55%,这反映出有一半以上的学校在体育产业上开发不够,诸如体育科研服务、体育广告设计、体育竞赛表演服务、体育信息与运动保健咨询,体育活动策划等。部分场馆设施则由于功能单一而得不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表2)。

这些都造成了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资源的严重浪费。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2)浅层次的福利体育开展较好

以游泳池收人和场馆开放或出租的收人为主的学校各占70%和55%,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在利用现有场馆进行体育产业开发是成功的。而体育服装、体育健美、健身等体育项目培训班所占比重较小,说明在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组织教师创收还做得不够。

(3)商业体育基本上没有开发

在笔者调查的西安市15所普通高校中,通过开办体育公司和门市部进行创收的学校有4所,占26.7%,而利用场馆、游泳池开放创收的学校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各占70%和55%),从这组数据就可以看出,目前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的结构主要以福利体育为主,而商业体育开发甚少。体育科学本身就是一门边缘科学,它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往往带来极大的商业利润,象德国科学家研制的分辨促血红细胞生成素的仪器,售价是上千万美元。我们国内王保成教授研制的电子肌肉力量训练仪也价值不菲,这些都说明在商业体育方面,高校体育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追求就会有收获。

(4)场馆设施有待加强

场馆设施是目前西安市高校开发福利体育的基本条件和保障,尤其是体育馆。各校场馆等基础设施基本都有,然而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同。比如,还有近20%的学校没有体育馆,许多福利体育的项目就无法开展,直接影响到这些学校体育产业发展。目前许多学校按照教体厅[2002]14号文件,正在争取修建新的场馆,这对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和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只有更好地利用场馆,发挥其综合效益,才能更好地作用于教学。

(5)发展模式较封闭,形不成规模效益

目前,西安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多数仅限于本校的师生员工,缺乏与社会交流合作,其功能远没得到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产业开发模式单一、路子窄、办法少。经费筹措主要依附于上级有限的财政拨款,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没有把自身体育产业的发展放到应有的地位去考虑,挫伤了体育教师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

(6)高校体育的职能使其全面市场化受到一定的限制

体育要有市场,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投入,二是效益。这也是西安市高校产业市场化与竞技体育市场化不能相提并论的主要原因。西安市高校体育只是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以“发展大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培养跨世纪的综合性人才”为核心职能,以教育、培养和发展身体为总目标。其实施的过程也是在各个高校这一狭小的领域而不是全社会,对外联系几乎为零。这些因素也就决定了高校体育的市场窄、效益低,外界投资少等特点,这就限制了高校体育全面走向市场。

三、结论与建议

1.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结构是有福利体育和商业体育构成的,其中福利体育包括免费体育和低收费的优惠体育。

2.高校体育产业在福利体育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在商业体育方面,只有部分学校做了一点尝试,适合于西安市本地环境的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模式还不成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3.有些学校场馆的设施条件较差,直接影响到了体育产业的开发。各校在按有关文件争取兴建新场馆时、应充分考虑它的经济效益。

4.发挥体育信息与科研能力优势,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大力发展应用性研究,促进高科技体育成果向产品与应用的转换。

5.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在发展原有经营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立足学校,面向社会,把握时间,扩大经营创收,实现综合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翠然: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48~158

[2]辛利等:中国经济体育产业化经营理论与战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X)0,17(2)

[3]张铁明教育产业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11~116

[4]张岩:体育经济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25

[5]张发强。对我国体育产业的战略思考[J].体育文史,,83(2):10~14

篇4: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被称为最有前景和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我国的体育产业体系以本体产业为主体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趋清晰,体育产业开发的领域不断扩展,体育产业的质量和产业效益逐步提高。但是,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1.产业规模较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尚小。我国体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除了体育用品、少数球类联赛和体育彩票已经初具规模外,其它主体产业和相关产业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体育产业自身和与其相关的产业的经济价值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所创造的效益和贡献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还很小,尚没有发挥出新兴产业的潜力和优势。论文百事通

2.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体育主体产业内部,国家垄断性较强,企业实体自主经营的比例较低;体育竞赛、训练和培训发展较好,与大众健身和娱乐相关的产业部门发展相对落后;从整体来看,体育主体产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有待提升。体育相关产业内部,体育用品和器械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开发、设计能力较低,还没有形成主导性体育产品。

3.体育产业现代经营体制还不完善。在体育产业由国家独办向社会合办的过渡中,体育企业和经营性机构的数量相对较少,规模不够大,缺乏行业领导型企业,竞争力不强,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已具有产业规模的体育俱乐部制发展还不成熟,在面向体育消费市场采取多层次、多样化的经营决策、方式和策略方面经验有限,导致俱乐部投入和收入不平衡,挫伤了社会办体育产业的积极性。

二、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外部环境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它们分别影响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1.我国经济继续稳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也逐渐增强。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引起消费支出模式的变化,即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减少,而用于休闲娱乐和自我发展的支出比例增加。因此人们对体育关注程度、体育消费、体育健身和娱乐的需求大大地增加。

2.我国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吸引了国内外的众多关注。一方面,我国体育健儿不断突破和超越自我和别人保持的成绩,在大型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骄人的'成绩。一方面,我国承办了越来越多重要的国际赛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例如第29届奥运会和第16届亚运会将分别在北京和广州举行,必然会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3.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为体育产业社会化、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对体育产业的投资有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经营主体应该是企业实体,市场经济的完善再加上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可以吸引众多的投资投入体育产业,加速体育产业的发展。

4.国外体育产业发展成熟,给我国体育产业带来很大的外部压力。比如:美国NBA联赛、欧洲足球联赛等比我国的CBA联赛、中超联赛更受本国居民的喜欢;外国的体育用品和体育器械在我国体育市场上占据了优势地位,NIKE、ADIDAS几乎完全占据了我国高档体育用品市场。

三、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拥有机遇对产业发展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面临的挑战中也潜藏着机会,如何利用机会、应对挑战是发展好体育产业的关键。

1.政策支持

首先,制定和完善体育产业经济政策,建立和完善国家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财政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体育彩票和体育基金制度等方面的政策,为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加快立法进程,把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法制的轨道,推动体育产业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另外,加强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把体育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发展规划,渐建立起以产业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实现体育产业优化和资源合理配置。

2.优化体育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即协调好体育主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关系,有利于提高体育产业增长质量、增加效益。首先要大力发展健身服务业、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彩票业等主体产业;大力扶持体育用品业和体育器械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带动体育广告、体育旅游、体育商贸等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结构完善,体育产业才能协调健康的发展。

3.培育体育消费市场

现代体育产业应该面向市场,以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满足人们对健身、健美、康复、娱乐等不同层次体育活动的需求,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要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进行体育竞赛体制改革,转换运行机制,结合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借鉴国外举办商业赛事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办好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使体育竞赛和表演朝产业化、社会化、法制化方向发展。体育用品和体育器械消费市场发展相对成熟,但中高端市场还有待我国体育经营企业去努力开发和占据。

篇5: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思路分析论文

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思路分析论文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政策推动下,研究开发和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困难与优势,束缚与动力,方向与对策,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寻求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产业;发展

6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标准中要求高校要“因地制宜开展社会服务。支持体育教师适度参与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组织、裁判等社会实践工作。鼓励体育教师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和参与社区健身辅导等公益活动。支持学校师生为政府及社会举办的体育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几乎同时,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推动场馆设施开放利用。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使用率”。两个重要文件中不约而同地对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也为高等学校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性支持。

1高等学校发展体育产业的束缚

1.1现代理性观念的束缚

观念是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尽管我国已经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过渡到自由的市场经济体系,但是政府作为高校办学的宏观调控者,其在大学内部中仍具有较大的管理权力,政府管评合一的管理理念已经严重约束到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的实施,导致高校缺乏竞争意识和规划高校战略发展的思维。另外,高校在微观层面上只重视内部的教学与科研,高校决策者未能认识到高校体育的真正内涵,忽略了企业、政府的需求,导致专业性人才质量的下降。高校体育所囊括的内容很丰富,不仅包括体育活动的开展,理论体系的构建,还包括体育产业的社会服务。受现代理性观念的束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缺少突破理性思维,缺少进行思维与行为模式创新的理念。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开发模式较为单一,方法较少,高校产业发展要依托于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的经费,缺少经营自主权。因此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着依赖的思想意识,缺少实践创新能力,畏惧尝试开拓思路。过于僵化的现代性理念使得高校无论在思想认识还是协同实践创新过程中均出现滞后发展的问题。我国高校作为政府举办的一项教育事业,行政权力在高校教学活动中一直处于中心地位,我国高校从早期的政府领导过渡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虽然赋予了高校办学自主权,但是在具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时仍以行政权力为主导。因此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也遇到不同程度的阻力。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盈利性体育健身场所和高校体育场馆的具体现状就有极大的差异。与体育建设场所的红红火火对比高校体育场馆的清冷,发现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体育产业发展有不同的阻力。而其最大的阻碍因素就是缺乏协同创新理论思维以及实践经验。与盈利性体育场馆的主要差异体现在,高校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都依赖于中央政府或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高校在体育产业协同上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具有滞后性,导致许多高校忽略体育产业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并且削弱了学生、教师享有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积极性,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1.2政府主体管理模式的僵化

在我国,政府一直是经济、教育管理的主体者,尽管近年来政府在逐步放松对高校的管理权,但是其实践仍存在阶段性。表现在高校在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时,忽视了知识经济时代赋予体育产业的时代要求,导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存在运行僵化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主体思维的固守性,单一的体育项目。例如,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仍然停留在学校内部层面上,如向院系或学生租赁体育器材和场地、培训体育技能等传统产业上。可以发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思维、对象和发展方式的滞后性是导致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缓慢发展的重要因素。缺少走出象牙塔的动力,没有与社会、政府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加强对高校教师协同创新理念的培养,有利于并培养新型的体育产业管理人员,提高高校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我国作为中央集权管理国家的代表之一,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协同创新体育产业,政府先后为各大高校进行拨款,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奠定了基础,也为协同创新理念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1.3高校过度重视技术创新的转化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即高新技术技术。因此高校无论是在内部发展还是外部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对科技的投入。目前我国的体育企业部门大多是高职院校或是科学研究院,与学术性研究大学相比较,上述院校具有市场化与学术化并存的教学环境、聚集了丰富的协同创新资源以及大批的体育产业聚集区,推动了高校体育产业创新型、技术型、产业型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高新技术体育产业集群。然而体育产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仍存在不足。技术创新是协同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但是协同即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融合,因此高校发展技术创新转化时,应注重经济、文化、政治、社会、高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实现高校体育产业满足群众监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

2高等学校发展体育产业的思路

2.1高等学校开发的方向

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是我国高校办学的新形式,也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高等院校拥有一批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的体育教师队伍,又拥有较为先进的充足的体育设施场馆和体育设备器材等,这些是高校办体育产业的固有优势。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和发挥高校体育产业的这些优势,提高广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方向应把高校的特点和体育产业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一是使体育产业为全民健身计划服务,为学生教职工和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科学的健身方法、技术指导和场馆设备器材等,营造出一个科学的良好的健身环境,使体育产业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这也是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最根本目的;二是使体育产业为全社会提供高信誉的体育健身、体育技能、体育科技的信息情报等咨询基地;三是有条件的'高校理工医系统可与体育用品健康食品的生产企业挂钩,为企业设计研制符合我国民族体育特点的有科学价值的体育用品等;四是使体育产业为奥运争光,计划服务成为竞技体育的科研和训练基础,为我国竞技体育培训人才,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办各类高水平体育俱乐部,为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服务。

2.2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对策

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总体目标是以高校快速发展为契机,以全民健身为主要目的,以学生教职工和社会普通体育爱好者为主要对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体育产业的基本策略,努力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场馆设施优势,逐步建设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围绕这一目标,当前高校体育产业开发应着力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研究,制定有利于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

2.2.1对体育产业实行开放政策

高校的有关领导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体育产业列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去认真抓好。在经营管理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下放经营自主权,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以保证高校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2.2.2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良好的投资机制

要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的界限。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与社会上的企业挂钩,为企业提供科技开发人才技术等无形资产,以吸引或借助企业的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共同开发体育设备用品、健康食品等市场,以解决高校办体育产业资金短缺的困难。

2.2.3进一步加强市场管理,建立合理有效的体育市场机制

我国高校学生的扩招和几十年培养的大批体育人才已广泛地散布在各个地区和体育的各个领域,是体育产业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扩大是体育产业的潜在优势。

2.2.4建立健全体育市场服务体系

我国多数高校紧邻社区,广大的社会体育群体及青少年对体育服务、培训、咨询等有着广泛的需求。针对不同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服务,将有力地推动高校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2号)[Z].2010-03-24.

[2]曲天敏.体育管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明海.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5,26(5):51-54.

[4]闵新亚.新世纪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思路及对策[J].云梦学刊,(1)

篇6:体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的论文

体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的论文

[摘要]针对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如何促使中国体育产业有效地发展,本文提出了若干对策。

[关键词]后奥运经济体育产业发展对策

北京奥运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新亮点,同时也给中国的体育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国际上研究奥运经济公认时期一般为左右,即从奥运申办成功到奥运会后。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主办国和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时一般都会有一个经济发展的热潮。但是,当奥运会后,随着这种短期的膨胀型的需求衰退,举办城市或多或少都面临需求不足、供应过剩造成的经济压力,奥运经济中的对体育产业消极效应将更明显,包括体育旅游和商业等迅速陷入衰退、体育场馆闲置、体育从业人员的失业人数增加等,这就是后奥运经济的“低谷”效应。我国奥运经济期从奥运申办成功算起,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到期间即进入“后奥运经济期”,如何克服“后奥运经济期”对中国的体育产业带来的“低谷”效应,使中国体育产业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更效率地发展,笔者提出了若干对策。

一、深入发掘奥运题材,大力发展我国的体育旅游业

奥运经济会对其举办国和举办城市最快、最直接的收益来自于体育旅游业。奥运会历来对主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希腊奥运会给希腊的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入高达l1O亿欧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1%。比之于历届举办城市及相应的国家,中国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而北京举办奥运会这种作用会更大,因为全球各大媒体从申办到承办全过程的报导客观上为北京为中国旅游业做了一个长时间的免费广告,即能激发更多的外国人来京旅游的需求,同时也能吸引广大国内游客去奥运村、“鸟巢”、“水立方”等著名奥运场馆游览,这种旅游需求是巨大的也是长期的,所以即使在后奥运经济期,奥运仍然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长效题材,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这一题材设计一系列有卖点的新线路、新项目、新产品,让更多游客来参观奥运场馆和设施,进行休闲、娱乐和度假,从而使体育旅游成为时尚,成为热点,使奥运会这个人文旅游品牌经久不息。

二、积极推进体育产业的法制建设

我国现有的体育法规尚不健全,现有法规以《体育法》、《宪法》的相关条文为基础,配合有限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度、条例组成,但基本上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应该加快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以规范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有些省市出台了一些体育市场管理的.法规,但是比较宏观,覆盖面较窄。我国应当出台与《体育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制定《体育市场管理条例》,可以明确管理部门的权限和职能,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和相关的法律责任。完善竞技表演的法规,通过对各种竞技体育表演的立法来保护竞技体育参加者的权益,规范体育竞技赛事的赞助、转播、广告等事宜,从而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首先,培育和开发体育竞技表演市场。体育运动员通过体育竞技表演来满足体育消费者的体育欣赏需求,体现了市场上的交换关系,这就形成了体育竞技表演市场。我国在足球、篮球为代表的体育竞技比赛中,建立了以主客场为主的体育经营性赛制,通过票务收入、广告收入、电视转播权转让收入等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次,发展体育培训、咨询等中介市场。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向广大群众提供体育技术、健身方法和体育知识培训、咨询的机构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我国可以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体育健身运动培训、咨询中,通过培训武术、散打、游泳、健美等体育项目来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水平。此外还可以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事业。目前,我国的体育彩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为了更好地支持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其他公益事业的开展,我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使其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加强对体育产业化运作专门管理人员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人才一直是按计划经济的模式来培养的,体育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致使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的运行和管理较为混乱。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懂体育专业,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国家要加大对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我国体育服务市场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应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体育学院专门学习等一系列渠道进行培养,并对从业人员的考核、资格认定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五、培养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

我们要利用举办奥运会契机,积极培养我国体育产业的强势企业,培养国际竞争优势。如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通过内部机构重组实现了资源优化和管理优化,逐步向国际市场迈进。另外,积极增加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体育产品的附加值,是有效提高体育产业、体育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体育产品的开发和研制能力还较差,体育产品行业必须同其他科研部门积极合作,共同研制、开发高科技新产品,使产品符合“以人为本”的世界先进理念,同时,对一些货真价实的产品应积极通过广告、促销等一系列营销手段,以质量和诚信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加大体育营销力度,以寻求更多赞助商加入,增加体育产业的产值。

参考文献:

[1]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王晶陈振良:北京奥运会的经济价值分析[J].企业经济,2005,(1)

[3]郑双喜:从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看北京奥运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篇7: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北京举办20奥运会,为跨入新世纪的中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政策、法律法规不全、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体育产业的经营策划人才缺乏、体育产业消费观念缺乏等重要问题。本文旨在指出问题,为我国建设与发展体育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法律法规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经营策划人才体育产业消费观念

体育产业在当今世界已成为巨大的经济实体,在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高达4000亿美元,并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体育产业化、市场化的程度日益提高,体育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宽,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体育产业化起步晚,力量薄弱,体制不健全,可以说体育产业在我国仍然是个新兴产业、才刚刚起步,发展还不平衡。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化进程、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提供了一次良机。如何抓住举办2008年奥运会这一机遇,加速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面对中国体育产业欲兴又止的状态,不少人已经投入其中,还有不少人在观望,但人们同时都在思索一个问题: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究竟面临着哪些问题?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一、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法律法规不健全

体育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发展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和壮大,需要一个综合配套的条件,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这样体育产业才能壮大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群,释放出巨大能量。建立健全体育法律体系科学、严谨、系统、全面的立法和立策,既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更是体育产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据有关专家对欧、亚、美等国家和地区的考察,他们共同的经验和体会是: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相适应、相配套的法律和政策;否则,体育产业将不能顺利、健康地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体育产业离不开法制。体育产业政策不够健全,体育产业法律法规不甚完善,是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现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政策已不能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国家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对体育产业发展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导致体育产业政策不健全,管理各自为政。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化过程中存在大量急需规范管理的问题,但我国体育立法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不仅体育产业法规的数量有限,而且立法的效力等级较低。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是体育的最高层次立法,是我国开展体育工作的`最高法律依据,但是仅凭《体育法》不足以完全处理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法制化是体育产业内在的本质要求,也是迫切要求。健全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加强体育产业法规的配套与完善,进一步完善体育市场法规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才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

我国体育投融资的发展同我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受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建国初期,社会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要发展全社会的全民体育,从运动员的选拔培养,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比赛的各项投入都依靠政府支出,这是由政府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所决定,也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竞技体育投资方式。在当时的情况下,政府集中有限的财力、国力、物力、人力,保证并迅速发展了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直延续的政府一元化的竞技体育投资体系使我国体育丧失了社会化、经济市场化、全民所有制化的极具生命力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模式,使得我国体育运动水平同世界体育强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体制的建立取得了初步的发展,随着足球俱乐部制为试点的竞技体育新体制的建立和推行,运动竞技招标和商业性比赛不断涌现,特别是竞技体育赛事同企业和商业赞助招标的引入,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竞技体育的启动和急需大量资金的投入、项目的推进及与国际竞技体育体制的靠拢和接轨创造了良机。但我国竞技体育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这些因素成为困扰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障碍,所以,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要进一步加快,完善体育产业融资体系势在必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意识的形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融资渠道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体育产业应拓宽体育基金融资、商业银行贷款融资、体育赞助融资、体育彩票融资等市场化融资渠道,并加强投融资体制建设,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三、缺乏体育产业的经营策划人才把体育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通过市场化运营使体育成为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促进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奥运经济促使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速”,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在体育产业中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级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据北京奥组委副主席李炳华介绍,奥组委现有19个部门,256名工作人员。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人员将逐渐增加,到2008年奥运会召开期间,仅在奥组委任职的工作人员就要达到4000多人,而且这些都要求是中高级体育管理人才。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高涵教授指出,目前从事体育产业的主要是两类人:一是原先就在体育系统工作的人,如体育官员、运动员、教练员等,他们对体育本身有很深刻的认识,体没有管理和经济学科上的背景;第二类是商人,他们对商业有敏锐的嗅觉,知道体育产业利润丰厚,但对体育所具有特殊性认识不清,进行商业化运作时往往忽略了这种特殊性而导致失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薛镭教授认为,目前在国内只能说有从事体育竞技比赛训练的管理人才和体育组织的行政管理人才,而最缺乏的正是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少、业务素质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已成为制约我们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中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体育的人才仅数百人;能够出色设计奥运竞标方式,对广播电视转播权进行项目开发和利用奥运无形资产进行深度市场开发的人地屈指可数;经过国际体育组织认证的体育经纪人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国内体育产业缺乏的经营人才主要两类:一类是高素质的通才,主要指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全面的体育企业家队伍;一类是学有所长、技有专攻的专才,主要指对某一项目的商业化运作有实际营销经验和技能的销售人员队伍。体育经营人才的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缺乏明确的体育产业消费观念

体育消费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均生活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从我国的现状看,尽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是我国总体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还比较低和不合理,体育的消费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在一般家庭中,体育消费还是个新事物,至今没有被纳入日常的预算之中。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为体育消费加强了宣传力度和广度。首先,确立体育消费观念。它使人们确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树立个人健康目标,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推行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发点和突破口,从而形成全民健身的潮流。其次,增长了体育消费。体育消费观念的确立,使广大群众有了体育消费的冲动,各种面向群众面向家庭的社区辅导站、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组织形式的建立,使得群众体育消费方式、内容丰富多彩,既满足个性的需要,又丰富群众的体育消费。但是因为中国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体育产业发展也出现区域性不平衡,体育产业消费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和树立。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按省市看,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排在前10位的主要是东部沿海省市,中西部除了安徽以外没有一个进入前10,再从大区来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东集中了国内七成多的体育用品类企业。另外体育彩票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区域不平衡现象,近年来,彩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尽管体育彩票份额逐年扩大,但各地区彩票市场发展很不平衡,销量最多与最少的省市同期相比,差距近千倍。这种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两极分化现象,对我国实现体育产业化、社会化的整体发展目标和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不利。因此,体育工作者抓住关键环节,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水平,推出不同的满足不同经济水平需求的体育消费产品,树立良好的体育消费观念,才能促进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

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亚运会将在广州召开,这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就必须认清形式,了解目前我们体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体育产业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吴振绵:我国体育投融资体制问题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第2期

[2]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牟6月颁布

[3]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体育科学,.4

篇8:川渝地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问题论文

川渝地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问题论文

[摘要]高校体育产业是全国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文中主要分析了川渝两地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川渝地区高校体育产业的措施。

[关键词]体育产业;高校;川渝地区;发展

前言

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经济迅速发展。川渝地区以其独有的区域和资源优势,经济效益增长明显,形成了以成渝经济圈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与此同时,川渝两地的体育产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川渝地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为又快又好地发展高校体育产业提供参考。

一、川渝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1、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思想不够开放。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也越来越收到居民以及在校学生的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也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川渝地区高校对体育场馆投入不断加大,高校拥有相对较多的体育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体育资源发展体育产业已经引起了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也采取一系列的发展措施。但是,目前高校体育产业思想还不够开放,而且还受整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整个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2、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体制不够完善。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体制主要是管理体制和运营体制。学校把体育设施和场馆一般都安排给体育部门或高校后勤集团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学校就相关管理体制和运营方案进行过细致的讨论,也形成了一定的书面文件和制度,并有专门的负责人。但是缺乏一套完整的体育产业制度来规范高校体育市场,效益较低。

3、缺乏专业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随着我国提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后,高校体育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培养了不少体育经济方面的专业人才。但是。川渝两地高校的体育产业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培育和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需要。

4、体育产业市场不够完全。高校在有效利用体育资源。体育受众、体育人才的优势未能较好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也未形成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其发展的主要方面也仅在体育健身和培训、体育比赛、场馆的出租方面,使得高校体育产业经营范围偏小,相关配套服务跟不上,高校体育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不到更好的体现。

5、高校体育的商业化赞助运作充分。高校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大多高校已经开始通过体育赞助来促进高校的体育运动的发展。如,以企业和品牌的名称命名比赛,由赞助商提供印有企业和品牌名字的比赛服装,在比赛场地周围张贴赞助商的横幅等。但是,这些赞助仅仅是一小部分,企业还没有真正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提高企业知名度一个窗口,没有把校园体育运动作为企业文化来发展?学校领导层和管理层在观念和管理上还不到位。

二、川渝地区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1、更新高校体育产业的理念。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逐步走进高校校园,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在创建平安校园的同时,还应打开高校的围墙,实行高校体育市场化。高校体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对体育加大投入,以保证体育工作的开展。而体育部不应完全依赖学校的投资,应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有偿体育服务,一方面减少学校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增加自己部门的收入。高校实行有偿体育服务,是高校利用现有资源创造经济效益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各高校领导应充分重视,并制定出规范的、合理的、系统的政策或条例,为高校有偿体育服务提供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2、完善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体制。学校要逐步改变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便经营管理高效、快速、透明、规范,以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需求。成立专门的体育产业管理机构,选拔高素质的体育产业负责人,制定完善的体育产业管理和运营制度,明确管理体育场地设施的责、权、利,创新管理模式保证管理、运营、监督三方协调配合,加强经营性资产的投资、增值保值和收益的经营和监督,规范、加强高校体育资源市场化运作。

3、拓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市场。高校体育产业要发展,仅仅进行场馆设施开放是不够的,应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实现多元化发展与特色经营相结合,积极开拓市场,扩大经营。进一步开发体育竞赛市场,这也是高校体育经济的主战场,带动高校体育服务市场和体育广告市场的发展,使得学校体育场馆在不影响学校正常体育教学工作条件下对外有偿提供场地和人员服务,同时吸引企业参与广告投资,利用冠名方式吸引赞助商赞助;另外加强体育培训市场的开发,全民健身意识在提高,但体育指导人员相对不足,高校有相对较强的场地和人力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提供有偿咨询、训练和比赛指导服务,进行各级各类体育人才培训。

4、发展高校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时间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的需求,学生课外的锻炼不但需要场地设施的保证,更需要有专业老师的辅导,如羽毛球、网球、健身、健美、舞蹈、跆拳道、散打等。实行会员制的收费管理制度的体育社团和俱乐部,不仅指导学生对自己爱好的运动项目进行提高和训练,而且利用俱乐部活动可以有偿使用场馆和器材、开展各种课外有偿辅导训练和活动、举办各种竞赛和以娱乐休闲为主的体育活动等;另外,随着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对接和融合,社区居民加入高校体育俱乐部也会使得俱乐部创造较好的盈利,进一步扩大高校体育产业的收入。

5、培养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人才。体育产业经营人才不仅要懂得体育功能及发展规律,而且还要具有市场运作规律的知识和强烈的体育市场的创新和竞争意识,从复杂的体育市场现象中洞察市场消费者潜在消费意识,能够适时地抓住机遇,积极开拓高校体育市场。一方面学校利用利益机制和工作条件引进优秀的体育产业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建立培养机制,加快培养速度,安排部分对体育经济感兴趣的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

[1]赵桂银.王正欧:体育人才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李明:体育产业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篇9:长春市高校体育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长春市高校体育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摘 要:分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长春市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影响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量统计法分析了长春市高校体育产业滞后的根本原因,找出发展长春市高校体育产业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长春市高校  体育产业  现状  对策

1.研究目的

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后体育产业更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作为体育事业内容之一得高校体育,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影响。体育的产业化使得体育事业蓬勃兴起,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来源,促进了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人们在看到体育产业化给体育事业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在思考能否借鉴体育产业的一些做法,对长春市高校体育产业现状进行研究,将长春市高校体育里可以产业化的部分推向市场,挖掘高校体育市场商业价值,开发高校体育市场,使长春市高校体育产业不断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长春税务学院、、吉林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中医药大学、吉林艺术学院等12所高校的体育产业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有关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文献资料,了解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2.2.2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长春税务学院、农大、吉林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中医药大学、吉林艺术学院等12所高校发放问卷共12份,回收问卷12份,回收率为100%,问卷有效率为98%,并请有关的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检验。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软件包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长春市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高校体育资源闲置和不足并存

在本文所调查的12所高校中,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体育场馆和田径场。人均面积能够达到4.3O,场馆基本不能够满足需要。在所调查的12所高校中,只有一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其余的体育场馆都是封闭式的,只对本校的师生开放,而且有时间的限制。这就产生了体育资源的闲置,其主要表现在场馆、器材设施的闲置。在场馆、器材设施闲置方面主要表现在设施面积最大的田径场使用人数不多,利用率不高,明显资源利用不足。此外还有些学校不允许学生随便进入一些健身房、网球场、游泳馆等投资相对较大,维护费用较高的场所。而这些场所处于无偿耗损和闲置状态。在器材闲置方面,大多数学校没有对器材设施实行对外有偿收费使用。特别是在晚上及寒、暑假期间,高校的场馆大多是闲置不用的。

长春市高校体育产业总体来说经营项目、经营内容比较单一,路子窄、办法少,经营的项目仅仅停留在体育场的租凭、承办和组织各类体育比赛。其服务对象主要以本校教师、学生为主,其组织行为也主要局限在校园内,缺乏与社会体育的交流与合作,高校体育仍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

3.2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缺乏资金。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体育大都依赖上级部门的拨款,这种依靠拨款以获得经费支持的状况使高校体育的发展举步维艰,资金短缺成为制约高校体育市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费筹划缺乏市场意识,只依赖上级有限的财政拨款缺乏积极的开拓精神。一些校内收费培训班的服务内容单一、规模小、短期行为较大。

4.结论与建议

4.1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高校体育产业的市场化意识和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其需求,最大限度的提高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特别注重提高晚上及寒、暑假的利用率。在体育设施方面,应尽量利用其开展各种有偿服务项目,可适当对外租赁,以提高其利用率。

4.2增强普通高校体育产业自身的造血机能

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员、运动队及成立大学生健身俱乐部,提高体育竞赛的观赏性,形成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改变单一的运营机制。美国高校体育就是通过引进高水平的运动员来参加比赛,例如NBA、足球、橄榄球等。来增加比赛的观赏性,通过出售门票来增加高校体育的收入。

参考文献:

[1]李敦杰.浅论体育市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4):22.

[2]任保国.我国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体育产业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学,,(7) .

[3]韩 明.从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看高校体育市场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1,(3) .

篇10:体育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研究的论文

体育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研究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成功举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体育休闲已经成为了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体育产业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当前,我国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步入成熟期,存在众多制约因素。只有明确区域产业发展和体育产业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制定针对性的改善建议,促进二者互补发展,从而实现体育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体育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体育休闲产业的兴起,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体育产业日益朝着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当前,体育产业的经营活动日益丰富,竞赛表演市场不断成熟,体育休闲产业迅速发展,体育产业作为独立经济部门的地位基本确立。随着体育产业在全国各地迅速铺开,其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良性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关键要形成规模化效应,发挥集群作用,从而为产业发展不断提供内在动力。

1体育产业集群的内涵

体育产业集群是一个科学概念,不能简单理解为体育产业的积聚。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区域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点,地域发展特点、人文特点、生产要素特点、经济结构特点等,必须以促进体育产业专业化、多元化为发展特点,提高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效应,确保体育产业链的最终形成。体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必须构建具有一定地域集中性,具有内部的合作和竞争关系,表现出较强关联性的体育企业集群。从我国成功举办诸如亚运会、奥运会等各类世界性体育赛事后,体育产业经历了新世纪的快速成长,逐渐成为人们认可和广泛参与的经济领域,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育竞赛和健身市场。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2体育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成长的关系

体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必然促进体育产品供给的丰富,随着体育产品种类的分化和增长,体育产业的分工更加细致和专业化,从而促进区域产业分工的优化和升级。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方的体育产业呈现分散和零星的发展态势,企业发展缺乏整合,产业布局十分松散,导致供需信息不对称,引起管理和交易成本的不断增长。由于缺乏整合性优势,体育产业的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体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能够有效调动区域的一些生产要素,能紧跟各类消费要素,通过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供应链,有利于企业清楚认识市场环境,降低经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体育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后,能够有效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和消费要素,形成有效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促进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确保产业和配套经济要素始终保持相对科学的运行状态。随着体育产业企业的聚集,各个企业的服务和产品能够形成互补优势,同时促进配套产业如运输业和零售业的发展,从而使得区域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断优化。其次,形成集群化发展后,原本分散的企业能够聚集到一定的区域内,在相同的政策和商业环境下发展,有利于商品销售规模和速度的不断扩大,为大批量的生产销售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区域产业规模的升级。最后,体育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必然促进技术的不断创新,从而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创新动力。

3体育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和谐发展的措施

3.1加强市场调研,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模式

体育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属于新兴产业。当前,我国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没有很好地结合市场需求,在体育产业配套设施呈现井喷式增长的同时,体育消费却没有出现相应的高速增长,在大跃进中呈现出“衰败”的奇怪景象。尤其是近年来,体育服务和休闲产业的发展步入瓶颈期,体育用品的销售额不断下滑,体育休闲场馆和会所难以吸引到足量客源。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产业对区域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结合各地的实际发展条件、社会文化特色以及资源优势,做好统筹规划,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寻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模式。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必须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坚持市场导向,着眼全国体育休闲市场乃至世界体育休闲市场,从而不断优化体育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资源配置。运用现代物流和管理理念整合和升级产业链,发挥实力强劲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技术,促进集群内的企业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发挥优势互补,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3.2充分发挥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作用

推动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基准导向的同时,也需要完善的政策环境支持。因此,政府必须扮演好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主动参与到发展进程中,提供有利的政策和发展环境支持,从而成为区域经济结构升级优化的舵手。首先,政府应该推动体育产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硬件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本流向,政府应该大力建设环保、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群化发展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才能够为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创造成本优势,并未后续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多操作空间。为了充分调动区域的一切生产要素,政府可以建设体育产业科技园区,同时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推动产业园区的技术升级,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园区创新能力和承载能力的不断提升。积极探索体育产业的产学研发展模式,形成产学研的生产链,促进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次,做好体育产业聚集规划。体育产业聚集区的规划不能与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冲突,必须在参考城市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科学规划,城市的产业发展也应该预留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同时,对各产业聚集区进行合理配置,推动各个产业聚集区的补充和协调发展。此外,为了确保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针对体育产业核心需求技术进行攻关研发,发挥在技术创新中的优势,以技术创新不断推动体育产业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升级。

3.3推动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严重影响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很多地方大力扶持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使其占体育产业比重过大,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层次偏低。同时,对体育服务业的发展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其产业品质大幅落后于体育用品制造业,反过来有影响到用品制造业的发展。此外,体育休闲业没有充分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开发,往往采用大跃进的方式,在大量休闲会所出现的同时,却由于对中低消费市场吸引力不足出现“衰落”情境。因此,各地体育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多条腿走路,在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推动体育服务业、体育休闲业、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的优势。同时加强区域的合作,发挥资源互补优势,不断提升产品服务种类和品质,形成能够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体育休闲需求的产业布局。

4结语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仍然属于新兴产业,存在很大的发展活力和空间。面对体育产业分化水平低、专业化程度低的现状,在影响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把握市场需求,从区域和全国性乃至世界市场进行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主导和决策作用,同时加强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分类发展和局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体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当前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类问题会迎刃而解,也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郭荣娟,司钦如.体育强国视阈下中原地区体育产业园构建的社会价值探究[J].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1).

[2]黄义军.滨海休闲体育产业集群构建研究―以山东丁字湾海上新城为例[J].东岳论丛,2014(35).

[3]游战澜,雷选沛.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及其竞争力研究[J].江汉论坛,(4).

[4]游战澜,彭芳.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支撑研究―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J].湖北体育科技,2010(3).

篇11:浅议高校学生会发展研究的论文

浅议高校学生会发展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 学生会 发展

【论文摘要】学生会作为高校学生组织中重要的群众性组织,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学生会工作在一段时间内虽有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学生会的发展仍然成为高校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下,团结全体同学,使他们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生会在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提升学校文化氛围,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校和谐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学生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学生会自主性受到束缚,管理过于僵化、行政化

高校学生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团组织的指导帮助下,始终能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保证正常的运行。但是,学生会作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其自主性受到束缚,管理模式过于僵化、行政化。在当前这种高校管理行政化的大背景下,学生会的运行及活动开展很难摆脱行政的影响。学生会经费、活动组织、场地的使用甚至自身人员的构成都要受到行政化影响甚至控制。学生会的行政化管理导致了资源的缺乏,其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影响了学生会成员作为学生会主体,发挥其创造力和主人翁意识。

2.高校学生会学生干部自身的素质及培养的缺失制约了学生会的发展

高校学生会学生干部主要是通过学生会换届和纳新的方式得到更新与发展。由于当前教育模式、家庭因素等的影响,许多学生干部的执行力、创新力等,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待提高。当前学生会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来对学生会学生干部进行培养,仅仅通过学生会内部的传承及偶尔的培训显然是不够的。目前,各高校学生会普遍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会学生干部的重要性,缺乏对学生会学生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学生会的培训也仅仅是停留在对其成员自身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执行力的培养。

3.学生会的沟通交流机制不畅

学生会的沟通交流机制不流畅,无论是与学校、学生会之间、学生会内部,还是与各班班委、普通同学。这种沟通交流的不流畅,导致了学生会的诉求没有渠道与途径去反映,导致了学生会的发展只靠自身的传承,闭门造车,导致了学生会内部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利于学生会集体的团结,导致了学生会与普通同学的疏远。沟通交流机制的不畅,使学生会作为学生自治组织的职能得不到发挥,普通同学的诉求不能通过学生会这一途径反馈,违背了学生会的性质与宗旨的要求。

4.学生会部门设置不合理,管理结构松散,活动形式单一

当前,各高校学生组织呈现许多的新发展趋势,学生会与社团融合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学生会部门的大部化。学生会的部门设置没有按照学生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内部的部门设置进行改革,导致学生会的管理形式落后,管理结构松散,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学生会开展的活动很多仍是停留在文体活动上,学术类的活动少且形式单一,活动缺少创新性,很难让多数没有问题特长的同学参与进来。

二、高校学生会发展对策

1.增强学生会自主性,明确学生会在高校中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学生会的发展也要顺应这一时代趋势,在干部的选拔和管理过程中发扬民主。这种民主必须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上的民主,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这既有利于学生会的高效运行,又有利于学生会决策的科学性。此外,对于大学生维权意识增强的现状,当这种维权意识得不到很好的途径解决时,就会成为影响学校和谐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对此,学生会必须发挥自己作为学生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职能:首先,学生会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践行自己服务同学宗旨;其次,在学生会内部成立相应的维权部门,积极认真关注大学生的自身权利与自身发展,帮助其维护其合法权益,真正当好同学们的代言人;再次,高校应完善相应的机制,鼓励引导大学生的维权行为,让其“维权有路”,实现高校的和谐发展。

2.学生会加强内部培训,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局面

学生会加强内部培训,可由学生会主席团、秘书处组织学习规章制度等的学习,不局限于现有的讲座、座谈等形式,团体辅导也是学生会培训的有效形式。学生会内部培训有利于增强学生会干部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其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当前,大学生普遍缺少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来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普遍不高。学生会作为“同学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学生会成员显然没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不能完成学生会角色承担的。

3.开沟通之渠道,纳百家之言

学生会与普通学生、与班级之间,以及学生会之间,交流不畅,导致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维权意识无法通过学生会这一有效途径来实现,普通学生对学生会的建议与意见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进行反馈,致使学生会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不能发挥“师生之桥”的作用。学生会可以通过定期的交流会、“学生会进班级、进宿舍”的形式加强与班委、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会之间的沟通不畅,可以通过“主席联席会”、“各部联席会”的形式来实现学生会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校学生会与院系学生会之间的人员交换,来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无论通过哪种方式,最主要的是这种机制是长效的,是有实际内容的,不要流于实际和表面,这才是解决沟通不畅的关键。

4.完善部门设置,创新活动开展形式,适应学生会发展需要

学生会要适应发展的需要,针对学生会与社团融合发展的趋势,适时设立相应的部门对其下属的社团进行管理,如在学生会下设“社团管理部”,或者设一副主席进行社团管理等。学生会的活动开展,要在充分考虑大多数同学参与的基础上开展,而不是为了活动的质量,每次都是极少数具有文体特长的同学参加。活动的开展要质量,更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享受学生会为其搭建的平台。这就要求学生会创新活动形式,举办有利于为普通同学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有利于提高普通同学各种能力及促进他们兴趣爱好发展,能让更多同学参与进来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施雯雯.高校学生会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1.

[2]杨姿楚,张福新.挖掘高校学生会潜质打造和发展人才培养机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06.

篇12: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阶段研究论文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阶段研究论文

体育,在不少人眼里仅仅是打打闹闹、蹦蹦跳跳的群体游戏,它能使全球数十亿人如痴如醉、神魂颠倒,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但在“一切向钱看”、又“从一切看出钱”的西方企业家眼里,体育的这种近乎神灵崇拜式的、永远处于癫狂期的吸引力,就是从不停歇的印钞机。

据报道,目前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达4000多亿美元,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这一数字相当于我国去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

目前世界体育产业的产值,其绝大多数份额来自职业体育发达的北美、西欧和亚洲的日本。体育产业“老大”美国,早在前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达631亿美元,超过了石油和航空工业。英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为70亿英镑,其就业人口38万,超过了农业和煤炭业。日本体育产业的年收入达4.2万亿日元,在其国内十大产业中排名第六。

体育从娱乐业的边缘成长为一种潜力无穷的主体性产业,下述三件事起了助推作用:

80年代,NBA主席戴维·斯特恩给所有球队制定了一项薪金封顶制度,实现了富队与穷队的平衡,使NBA比赛日趋精彩,NBA经济也得以复苏。NBA的一整套促进比赛精彩纷呈的规则和挖掘每一个角落来赚钱的技巧,已被各类项目的联赛所吸收,使职业体育日趋完善。

1972年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和1980年的苏联莫斯科奥运会,都是血本无归,从而宣告政府出资主办奥运会模式的死亡。到1984年奥运会时,居然只有美国洛杉矶一家申办。商人出身的美国人尤伯罗斯没有要政府一分钱,靠集资的七亿美元,几乎是单枪匹马地筹办了洛杉矶奥运会,结果净赚2.15亿美元,开创了民间办奥运会的成功模式。此后,奥运会和其它大型体育比赛就成了你抢我夺的肥肉,韩国和西班牙更分别靠汉城和巴塞罗那奥运会,获得了经济振兴的契机。

电视转播全面介入体育比赛,成为大型运动会和职业联赛的最大买主,已彻底改变了体育的面貌。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为照顾欧洲电视观众,球员们不得不在中午最炎热的时候踢球。汉城奥运会时,为了让美国观众在黄金时段舒服地看比赛,各项目决赛都提前到运动员最不兴奋的早晨举行。而为了与电视转播合拍,排球比赛第五局开始实行直接得分制。体育在委曲求全的同时,也获得了空前的开放度和影响力。体育更从电视网中得到滚滚财源。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出售电视转播权收入为5.6亿美元,占总预算开支的1/3。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大广播电视公司,为获得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的转播权而争得剑拔弩张,结果是投标价码扶摇直上,下几届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已卖到30多亿美元。与世界体育产业这一超级巨人比起来,中国体育产业仅仅处于胚胎期。目前中国体育部门收入的自给率仅占体育事业支出的47%,除了发行体育彩票和足球联赛初具产业规模,其它都是零打碎敲“讨”来的。

过去五年,中国共发行22亿元体育彩票,筹集资金6.6亿元。但以前这些资金干什么用了没见报道。只知道去年国家体委宣布说从发行体育彩票的收益中拨出3000万元,在31个省、市、自治区建设了500个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场所。这对于居民的急切需求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据估计,世界足球市场的年交易额达亿美元,而中国前年12支甲A足球俱乐部的年收入只有一亿元人民币,也就是1200多万美元,不及拳王霍利菲尔德打一场比赛的收入。国外的各类职业和大众体育俱乐部都是自负盈亏的企业,而中国足球实行职业化已经五个年头,国家每年还要投入五六百万元,许多俱乐部与当地体委没有脱离关系,其人事变动和经营危机甚至要市长、省长出面干预。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中国排协在各种准备都不到位的情况下匆忙推出男女排球主客场联赛,结果在’97至’98赛季投入1000万元,不仅没有赚钱,也没能吸引观众、激活球迷市场。

中国体育产业的.落后缘于体育改革的滞后。说来令人惋惜,20多年前,体育界是作为改革开放的象征最先走出国门的,但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中,体育改革却逐渐落后于经济改革。最先在西方市场经济环境中闯荡的体育界,在国内可能是文教领域最后踏入市场经济大门的行业。迟迟到1994年,国家体委才以足球为突破口开始了职业化尝试。束缚体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观念,是长期把体育单纯定位为振奋民族精神的政治武器,否认它具有创造产值的经济属性,因而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

美国各类职业体育联盟都公开宣称只有一个动机: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使有关各方尽量多赚钱。这就把体育定位为与餐饮、零售业没有什么不同的一种商业活动,它提供的产品是比赛,产品的质量要求是精彩。它刺激大众的体育消费,从而使各方有利可图,其中包括比赛的主办者各俱乐部老板、比赛打工者运动员和比赛的推销者电视台。

当然,体育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振奋民族精神的政治作用,只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推动体育发展上要依经济规律办事,使之从自身产生动力,而不是空喊爱国的口号。这就像振兴民族工业是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追求目的,但并不背离爱国主义一样。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强国的最大差距其实不是以奥运金牌为标志的运动成绩和竞技水平,而是以利润多少和企业化程度高低为标志的产业化水平。没有产业化支撑,中国竞技体育将因缺乏经济动力而走入死胡同,作为一种消费方式的全民健身也将因供应短缺而难以持久。

篇13: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发展研究论文

21世纪以来,中小学生及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为培养心理教育人才已开设心理教育专业,该专业目前在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今后将逐步加强实践性、凸显专业特色、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就业政策。

心理健康水平逐渐成为衡量人是否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及教师因为压力大、负担重等各种原因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救治,人何以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校大部分心理学专业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等教育改革以及进入新世纪心理学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之后,在全国各地方院校陆续开设起来的。旨在为全国中小学校输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心理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起步更晚,发展历程更短。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000~7500名中小学生中至少有一名学校心理学专职人员指导学校工作。在我国,修订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纲要规定“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

中小学生及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亟须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干预。然而,教育政策制定的背后,存在着实施过程的步履艰辛。不少学校对加强中小学生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政策只是“纸上谈兵”,偏远学校根本不设置心理健康教师;除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以外,其他地区更多的是形同虚设。不少学校对教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简单培训,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后,冠之以“心理教师”之名,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这些现状启示我们对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该专业设置与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为心理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专业学习上的指导意见以及就业方向上的借鉴。

篇14: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发展研究论文

我国目前已有较多矫正学生心理问题、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成果,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建设不足。心理教育专业设置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教育专业的定位

心理教育专业定位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心理教育从属于心理学一级学科还是教育学一级学科。大部分高校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设置分为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及应用心理学三个部分,这三个方向从属于心理学这一学科下。正如心理教育专家崔景贵谈到的,心理教育最初是从心理学发展起来的.。有学者认为,心理教育实际上是应用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分支,它的形式是教育,内容是心理学,主要方式方法是心理咨询。这样心理教育就应该是心理学学科门类下的小的分支。然而,很多院校设置的心理教育这一专业全称却为“教育学(心理教育)”。其二,心理教育如果从属于心理学,那么又是心理学三大二级学科下的哪一分支?很多师范类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同时设置了心理教育与应用心理学,若如前所述,心理教育从属于应用心理学,那么高校在本科专业设置上是否就重复矛盾了,实际教学中要怎样区分两者的人才培养模式?据此,心理教育的从属问题还有待商榷。

2.心理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教育心理学研究者易凌峰提出心理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服务于教育领域的职业心理学家。研究者沈贵鹏认为心理教育专业目标的设置应该融预备生活与进行生活为一体、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为一体、融共性与个性为一体、融现有发展水平与新的发展水平为一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线工作者李萍把教育学(心理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具备心理教育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在各

级各类学校从事心理教育和心理科学研究的教师、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和研究人员。综上不难发现,心理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太宽泛。培养心理教育人才需要大量的心理学专业高级人才,然而对于大多数师范院校来说,其师资力量远远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的需求,这导致了很多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心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情况不符。

3.心理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心理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办学实际,开展适合学生并且有应用价值的专业课及选修课。课程如何设计,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著名心理专家林崇德和其他学者都认为学校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主要有心理学和教育学两大类,一般包括普通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含德育和各科教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学史、普通教育学、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人体解剖生理学、各种研究方法、心理教育评价、行为治疗、会诊、学生心理辅导、咨询和职业指导等。进一步完善其专业素养可开设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选修课程,此外还要有学校实习的经历。加上公共课的学习以及教学实践的进行,对于心理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来说,任务显然过于繁重。

4.心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心理学研究者潘发达提出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五点意见,分别是明确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做实本科生导师制以及培养学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研究者范朝霞认为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见习、在中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扬州大学薛晓阳教授等认识到国内很多院校虽设有心理教育专业,还应制定相应的专业技能标准及考核办法。什么样的培养方式能更有效地培养出心理教育专业人才需要实践来证明。

篇15: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发展研究论文

心理教育作为新办专业,其制定怎样的培养目标才能符合社会与人的发展的要求,其课程如何设置,才能实现培养目标,这类问题尚处于探索之中,有待实践检验。目前可以确定该专业有如下发展趋势:

1.心理教育专业实践性不断加强

心理教育来源于实践及政策的需要,其培养的人才需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在今后的发展中,针对国家急需心理教育实践人才这一现状,各高校应将专业实践性放在人才培养的突出地位,实现高校与地方中小学沟通合作,建立心理教育专业实习基地,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养成提供职前环境。

2.心理教育学科逐渐凸显特色

心理教育专业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尚未形成该专业独特的分析视角与方法。今后心理教育将从众多的心理学、教育学分支学科中区分开来,逐渐形成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自己的特殊模式。同时,我国心理教育发展应结合本国实际,在吸取各国优点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模式。

3.心理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断增强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现今,我国的心理学专业人才不断扩充,不少人通过考研、出国深造等方式更深入地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与技能。今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手段,加上高校心理教师在国外不断深造学习,必将为心理教育提供更雄厚的师资力量与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4.心理教育专业就业政策不断完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心理学家提出了三项要求:具有教学文凭或教师资格证书,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我国需要借鉴、明确心理教师的任职资格,确定心理教育教师在录用、聘任、晋级、评定职称等问题上享受与其他教师同等的待遇和权利,以保障受过正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恰如其分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教育部门应自上而下地加强对学校配备心理教师的监管,完善监督机制;定期对学校工作进行检查,对不合格的勒令整改。

四 总结

心理教育专业是一门适应教育实际需要的新兴专业,该专业起步晚、发展慢需要更多的学者研究与探讨。高校心理教育专业本科及硕士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与如今各大中小学校急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的现状似乎相矛盾。怎样提高心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需要高校顺应教育实际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育实践安排等方方面面;同样,各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需要做好政策规定,为心理教育专业学生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高校教学督导效果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的影响因素及实施策略的论文

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浅析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标准格式

硕士毕业论文感谢信

天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

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的论文
《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的论文(共15篇)】相关文章:

高校体育场馆科学化开放研究论文2023-04-26

浅谈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论文2023-02-03

浅谈科学健身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2023-07-13

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思考论文2023-03-20

简述研究大学生消费方向的论文提纲2022-09-12

高校女生游泳教学研究论文2023-05-26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现状分析论文2022-09-12

略谈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论文2023-02-2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内在联系研究的大学生论文2022-08-16

舞蹈教学实践论文202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