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与惩罚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论文

时间:2023-03-02 07:29:00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奖励与惩罚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论文(推荐16篇)由网友“生產力”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奖励与惩罚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论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奖励与惩罚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1:奖励与惩罚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论文

奖励与惩罚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考察教育家、心理学家关于奖励和惩罚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一些重要论述揭示出了奖惩对个体道德发展的种种影响,主要是:

(1)对儿童的道德行为给予了一种特殊的评价;

(2)为儿童提供最初的道德规范,并促使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3)为儿童进行道德判断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和标准。最后指出了奖惩在道德教育中运用的条件,即作为道德教育的方法,奖惩主要运用在儿童道德发展的早期,随着儿童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奖惩的作用越来越小。

论文关键词:奖励惩罚道德发展影响

惩罚是最古老的道德教育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古代埃及教育中,体罚就十分盛行。古埃及有一条谚语说:“男孩子的耳朵长在背上,打他他才听”在我国,“棒下出孝子”这一谚语在很长时期内几乎被看作儿童品德教育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西方也有“孩子不打不成器(Spare£herodandspoilthechild)”的谚语。许多教育家如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马卡连柯等都主张在道德教育中使用惩罚。在我国的教育学教科书中,奖励、表扬与批评、处分是德育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奖励与惩罚究竟对个体道德的发展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是如何影响个体道德的?对这一问题的明确认识是教育实践中教师和管理者恰当使用奖励与惩罚以达到道德教育目的的基础所在。大量的观察资料表明,在今天我国中小学教育与教学实践中,奖励与惩罚,特别是惩罚的使用缺乏应用的理论思考,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情境性;关于因不恰当地使用惩罚而导致严重的、悲剧性后果的报道也时常出现在新闻媒体中。

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对奖惩如何影响个体道德发展的问题有过专门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了解这些观点有助于在实践中提高使用奖励与惩罚的自觉性。本文试对一些重要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关于奖惩影响个体道德的观点进行一些整理和分析,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参照。

1.奖惩对个体道德发展的道德评价功能

在对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奖励与惩罚的根本作用在于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正确与错误做出明确的评价,这是多数教育家关于奖惩的道德教育作用的基本认识。具体地说,他们认为,奖励的作用在于使学生懂得他们的行为是正确的,并体验到那些导致奖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积极的影响,从而使这种行为巩固下来;或提高这类行为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出现的可能性;惩罚的作用正好相反,他使受惩罚者懂得,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并且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影响,从而抑制或克服这种行为。如夸美纽斯指出:

“他们之所以应当受到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因为作了的事不能变成没作),而是为的要使他们日后不再去犯。”在赫尔巴特的理论中,管理与道德教育是相互分离的。在他看来,管理,即建立纪律只是教育的条件。在管理中不允许儿童的意志和意识有任何表现。但是在道德教育体系中,一切方法必须依靠学生已有的美德。他也主张在道德教育中使用惩罚.但他认为,教育的惩罚与纪律处分不同,不应带有惩办的性质,而应当使学生觉得是善意的警告…。卢梭主张,在对儿童的道德教育中要采用“自然后果”的方法。他说:“你不要因为儿童说谎就惩罚他,可是你必须安排下说谎的种种恶果,例如虽说真话也不能见信于人,虽是没有做过的事情,不论如何抗辩还是要受人指责,说谎的儿童是要让他自食其果的…。”他还举例说,如果儿童打破了房里的窗玻璃,那么就让他受到风吹,让他伤风;如果他总是继续打破坡璃,那么,就把他关在黑屋子里,直到他自己提出保证以后不再打破窗玻璃。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惩罚措施。

总之,教育家着重强调了奖惩对于外显的个体道德行为的评价作用,奖赏就是对受奖赏行为的肯定,惩罚就是对受惩罚行为的否定。正是通过这种评价,学生良好的行为得以强化,其不良行为受到抑制。这一观点后来也为理学的研究所肯定。心理学家从实验结果中概括出来,奖赏具有信息与诱因两方面的作用。他既表示了对受奖赏行为的肯定,也表示了对个体应付出的进一步的努力所抱有的期望。但惩罚只指出了所做的反应是不合适的,而并未指出什么样的反应是比较合适的。所以,只有在对错误的选择或行为进行惩罚的同时,指出应有的或正确的行为时,惩罚才能起到克服不良行为的作用。

教育家对奖惩的道德教育作用的探讨指明了奖惩在道德教育中应该具有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应有方式,从而促进了教育实践中奖励与惩罚的使用从感性向理性、从依据经验向依据理论指导的转变。但是,奖惩对于个体道德品质心理结构的多方面的影响并没有引起教育家的特别重视。心理学家以其特有的考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深刻揭示了奖惩对俱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多方面的影响。

2.奖惩给儿童提供了最初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并促进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发展的论述中着重强调了奖赏和惩罚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晌。弗洛伊德认为,受奖赏和受惩罚的经历是个体道德形成的外在条件,其作用主要在于给儿童提供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当儿童从奖与惩的经历中掌握了社会规范,并内化为自己行为准则时,他的人格中代表道德的部分即“超我”就得到了发展。

2.1弗洛伊德的人格超我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其中,本我由原始的本能能量组成,而且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他不能忍受同肉体需要有关的紧张状态,因而要求立即消除那种紧张。换言之,本我受快乐原则控制,他要求立即满足肉体的需要。自我受现实原则控制并为本我服务。自我的存在是为了使个人与能真正满足他或她需要的经验发生联系。超我是人格道德的维护者,他是从儿童早期体验到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被奖赏因而得以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被惩罚因而受到阻止。这些带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或父母的控制时,就可以说超我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奖励与惩罚不仅向儿童提供了行为的准则与规范,而且影响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弗洛伊德认为,充分发展的超我由“良知”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组成。其中,良知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的经验。儿童若再次产生这些行为,或甚至想要实行这些行为,就会使他感到内疚或自认“淘气”。自我理想则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儿童若再次产生这些行为,甚至想要产生这些行为,也会使他感到成功和自豪。

2.2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因此,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奖惩的作用分成两个方面:一是提供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作用。也就是说,奖赏和惩罚的作用不在于使儿童懂得自己的特定行为的对与错,而在于给儿童提供一套可用来对自己的许多行为进行指导的规范和准则。二是促进外在准则转化为儿童个人道德需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通过引起与特定行为相联系的受奖赏或惩罚的体验而实现。

弗洛伊德的观点也指明,奖赏与惩罚对儿童道德的发展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深受奖励与惩罚方式的影响,同时也暗示了他关于如何在教育中正确使用奖惩的基本观点。那就是,成人对儿童的奖与惩必须以某种重要的社会规范为依据,并针对儿童的特定行为,始终一贯地实施。如果儿童所受的奖励或惩罚缺乏社会规范的依据,仅仅是出于实施奖惩的个人的好恶,缺乏一致性,那么,儿童道德准则的和道德情感的混乱就会成为不可避免的后果。

3.奖励与惩罚是儿童道德发展早期阶段进行道德判断的基本依据

柯尔伯格认为,奖赏(或奖励)和惩罚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儿童道德判断提供一套标准和依据。

3.1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按阶段形成理论个体道德的发展经历了前习俗、习俗和后习俗三个水平,每个水平都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其中不同阶段道德的发展与奖赏或惩罚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①前习俗水平的道德

前习俗水平的道德由第一、第二两阶段组成。其中第一阶段为“惩罚和服从的倾向”。在这一阶段,个体的道德认识直接与惩罚联系在一起。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以行动是否受罚来判定行动的好坏,凡不受惩罚的和服从威力的行动都被看作是对的。这一阶段儿童行为的动机是避免受到惩罚,其“良心”是对惩罚的不合理的害怕。

由此可见,在儿童道德发展的最初阶段,一种行为是否受到惩罚是其道德判断的唯一标准。第二阶段为“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倾向”。在这一阶段,个体的道德认识直接与奖赏联系在一起。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认为,能够满足本人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其行为的动机是想得到赞扬或好处;对于惩罚,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则用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与前一阶段有很大不同。在前一阶段,凡是受到惩罚的行为都是不好的。但在这一阶段,如果行为能给自己带来好处,那么,即使受到惩罚也是应该的。因此,是否得到奖赏就成为这一阶段道德判断的唯一标准。

②习俗水平的道德

习俗水平的道德由第三、第四两阶段组成。其中第三阶段为“人与人之间和谐一致的倾向”。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扬的行为。希望被人看成是一个“好孩子”并避免别人实际的或想象的责备是这一阶段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对人类个体而言,表扬、赞扬和责备、批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奖励和惩罚;而“好人”或“坏人”是一类人,因此,到这一阶段,奖与惩给个体道德判断提供了较为概括的、一般的标准和依据。第四阶段为“倾向于权威(法律和秩序)”阶段。这一阶段个体的注意的中心是权威或规则。所谓正确即指完成个人职责、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比较刻板地遵奉社会的习惯和规章制度,认为这是一个人的职责,注重道德规范的权威性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其行动的动机是避免正式的谴责和惩罚,以及避免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别人造成的伤害。由此可见,到了这一阶段,个体道德判断的依据直接由各种规范和道德准则本身提供,奖励与惩罚不再是道德判断的依据――奖惩的道德教育作用大大降低了。

③后习俗水平的道德

后习俗水平的道德由第五、第六两阶段组成。其中第五阶段为社会契约的倾向。到了这个阶段,个体以相对的观点看待道德规范,认为他是一种通过人彼此间的协定而形成,因而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予以改变的东西。第六阶段为普遍的'道德原则倾向。柯尔伯格认为,这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道德判断的依据是抽象的伦理原则而不是具体的规则。可以看出,到了后习俗水平,奖励与惩罚已经对个体道德判断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总之,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个体道德认识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其标志是个体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标准越来越概括、越来越具有原则性。在个体道德发展的早期阶段,儿童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标准主要是对行为的直接的奖励与惩罚,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为奖励与惩罚替代的赞赏与责备,表扬与批评逐渐成为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直到道德发展的高级阶段,抽象的道德观念成为道德判断的基本依据,奖励与惩罚也就失去了道德教育的功能。

3.2柯尔伯格理论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

柯尔伯格关于奖惩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的论术对教育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①在个体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奖惩的作用有很大不同。

在个体道德发展的前三个阶段,不同形式的奖惩给个体的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的依据,从第四阶段以后,越来越抽象的道德规则和道德观念成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当个体道德发展到了最高阶段时,奖惩完全失去了作用。在历史上,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道德理想,面对最严厉的惩罚――处以死刑也无所惧的事例就是证明。由此可见,在个体道德发展的早期阶段,恰当作用奖惩可以达到预期的道德教育的目标,但是,随着个体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道德教育就要采用其他方法,而不能过多地依赖奖惩。

②奖励与惩罚是低级阶段的道德的判断依据

由于奖赏与惩罚是处在较低道德发展水平儿童道德判断的最基本的依据,所以,如果成人(包括家长、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要对儿童实施奖赏或惩罚,那么,他们必须充分意识到奖赏和惩罚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其目的是要通过奖励或惩罚使儿童掌握必要的道德规范。为此,教育者必须要对通过特定的奖励或惩罚使儿童掌握什么样的道德准则做到心中有数。

③奖励与惩罚的一致性

从个体道德发展的角度来看,他的任何行为在任何时期所受的奖赏或惩罚必须具有一致性。否则,道德判断标准的混乱就会成为滥用奖惩所不可避免的结果。

这也给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中家庭、社会、学校协调一致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一要求就是,如果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中不得不使用奖赏或惩罚,那么,不管是家长、教师还是其它社会组织必须遵循共同的“奖惩守则”。

④提供理论依据

柯尔伯格的理论为中小学制定奖惩条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4.总结

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从最表面的意义上看,奖励(或奖赏)具有对那些教育者认为是良好的或正确的,从而予以奖励的个体行为的强化作用;惩罚的作用正好相反,具有对个体的那些受到惩罚的行为的抑制作用。但是,通过对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关于奖惩在道德教育中作用的基本观点的考察可以看出,奖惩在个体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4.1奖惩与惩罚具有对个体韵道德行为进行评价的功能

即通过奖励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从而增强了以后出现的可能,通过惩罚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从而降低这类行为在以后出现的可能,并选择其他的行为。教育学家关于奖惩的基本观点就突出强调了这一功能。

4.2奖励与惩罚给儿童提供了行为的规范。并促进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

4.3奖励与惩罚为处在道德发展早期阶段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

综合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奖励与惩罚对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影响发生在个体道德发展的早期阶段,而且,只有当奖励和惩罚为处在这一发展阶段的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进行评价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并对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感发生深刻的、积极的影响时,他所具有的道德教育的功能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篇2:个体毕生发展的家庭影响因素的论文

一、毕生发展的观点及人的毕生的发展

毕生发展观产生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德国,代表人物是以巴尔特斯为主的一些德国心理学家。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是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发展的,具体包括四个理论要点。第一,个体的发展是毕生的,即从出生到死亡都在发展。第二,发展是多维度、多方向的。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三个维度。发展的多方向性是指发展包括成长和消退,发展在同一领域的变化也是多方向的。第三,发展是可塑的。毕生发展观强调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高度可塑的,同时这种可塑性受个体差异的影响。第四,发展的环境影响具有多样性。这种环境包括成熟、历史时代和非常规因素的影响。

二、家庭生命周期与个体毕生发展

潘允康在其《家庭社会学》中将家庭生命周期定义为:“是指一个家庭的诞生,以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直至瓦解消灭,被新的家庭所取代的过程。家庭生命周期显示了一个家庭自身的发展变化,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在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角度,其中晏红所做的基于家庭教育的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最能体现家庭在个体毕生发展中的作用。其将家庭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以下阶段:未生育子女家庭期、0-3岁子女家庭期、入园子女家庭期、入小学子女家庭期、入中学子女家庭期、青春期子女家庭期、结婚成家子女家庭期、隔代子女家庭期、老年空巢家庭期。

一对夫妇登记结婚就标志着一个新家庭的开始,虽然这时家庭中新生命还未诞生,但此时的准父母已经开始做着各项准备工作以迎接新生命的降临了。怀孕之后的父母会为未出生的胎儿提供营养、抚摸、音乐等各种刺激,以保证胎儿在宫内健康发展和成长

从胎儿出生到其3岁期间是婴儿期。此阶段的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因为其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此时父母耐心、细致的照料对于孩子将来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会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孩子达到3岁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幼儿园接受最初的社会教育,幼儿园阶段是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环境的过渡期。从此,父母将其对于孩子教养的主导作用让位于学校。当然这种让位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父母积极主动的一种让位,它承载着父母对于子女的无限的期望和理想。同时父母也会为孩子的学校的成长发展提供各种保障。当孩子进入小学阶段时,此时的父母大多已经或者即将步入“而立之年”,这时父母一方面要在事业上努力打拼,谋求事业上的成就,同时也会为让孩子练好“童子功”,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当孩子开始上中学并进入青春期,其面临着心理和生理上的第二次发育,是一个“暴风骤雨”的阶段,需要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任务。因此这个阶段对于孩子的发展尤为关键。同时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还面临着是进入社会还是继续升学的选择。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会为孩子提供极大的经济和心理上的支援以帮助,以极大的心血来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服务。帮助孩子顺利地升学或者平稳地步入社会。

当孩子开始结婚成家时,家庭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家庭开始收缩,当然在原来家庭收缩的基础上新的家庭又开始出现了。如果说家在孩子未成家之前主要是为个体的自我发展提供帮助的话,那么这个阶段家则为我们个体背后所承载的新家而服务。此时的父母会帮助子女建立新的家庭,教给做父母的经验,为新家庭的发展贡献力量。比如参与新的家庭经济活动当中,帮助抚养孙辈,完成家务,调节家庭冲突等等。家的最后的发展是终结阶段,家在完成了其整个生命周期的伟大贡献之后,最终以夫妇双方的死亡而宣告结束。

三、家庭要素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

1、家庭所在环境

无论农村的社区还是城市的社会,其独特的社区文化对于社区内个体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环境这一媒介来实现的。杨丽珠认为家庭体系存在于一组更大的体系(邻里、社区和广阔的社会)之中,这些体系通过父母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教养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

2、家庭的功能

家庭在满足个体成长发展上的特殊性使其区别于其他的组织,家因其家庭功能的发挥而存在。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ogburn,w,f.1886-1959)把家庭的职能分为经济(生产)职能、社会职能和心理职能三类。其中社会职能分为保护、娱乐、教育、宗教、地位五种。杜瓦尔(duvall)则认为家庭的社会功能包括再生产,孩子的社会化,遵守法律,承担工作责任。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分析,家庭除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还可以帮助亲友以满足更高层次需求。后人考察了许多社会学家关于家庭的论述,简要地总结出家庭的八种角色功能:①抚养孩子;②孩子社会化;③亲友;④性;⑤安慰;⑥娱乐;⑦生活资源提供者;⑧家务。

毫无疑问,家庭功能的发挥对于个体毕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家庭为个体成长提供包括衣、食、住等的保障;同时家庭还是个体最初的社会化场所,培养孩子的社会技能,为孩子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家庭还是个体温暖的港湾、情感的庇护所,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会首先想到家。可以说家的每项功能的发挥都对个体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它决定着我们是否能够健康地成长,而家庭功能的缺失或者家庭某一方面的功能没有发挥好都会对个体毕生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3、亲子关系

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不同类型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会形成相应的家庭情感氛围,同样一个家庭中亲子关系也有好坏之分,不同类型的亲子间的关系也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父母与子女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孩子与其看护者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的质量对于个体毕生的心理健康、个人成就、人际交往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中叶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经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种与母亲(或主要抚养者) 之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如果依恋能被合适地形成,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我信任,并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相反,一个人未能在早期建立与母亲的良好依恋,他将可能成为一个缺乏来自依恋力量的不可靠的成人,不能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此外,安全依恋的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可能性较低,社会适应更加良好。在人格测验中,安全依恋的儿童其社会得分显著高于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同时安全依恋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低于不安全依恋儿童。

4、家庭结构

家庭的规模、结构等也是影响个体毕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大致可以分为“核心家庭”和“扩展家庭”两种类型。简单来讲,“核心家庭”是指子女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扩展家庭”是指代数超过两代的家庭成员居住在一起的.家庭。不同的家庭类型会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吴凤岗就幼儿的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合群性、聪慧性、情绪特征、自尊心、文明礼貌及行为习惯九个方面,比较了两代人家庭和三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的差异。结果表明:

(1)两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水平高于三代人家庭的幼儿。

(2)两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的九种品质均要好于三代人家庭的幼儿。九种品质中,有七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独立性、自制力、行为习惯的差异特别显著,而合群性和聪慧性则无明显差异;两种类型家庭均以合群性和文明礼貌的发展水平较高。

(3)两代人和三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在三岁阶段并没有显著差异,但从4岁以后差异显著,并随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异扩大了。

(4)三岁幼儿除独立性外,其他各项两代人家庭和三代人家庭均无显著差异,从4岁开始个性的诸品质才明显地暴露出来,体现出不同家庭结构的不同教育与影响对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制约作用。

另外一种家庭结构——缺损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发展上存在的滞后、缺陷也说明了家庭结构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除了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普遍更加独立和坚强意外,一般认为单亲家庭孩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发展容易受到消极影响。缺乏母爱的儿童会缺乏细致、内敛、富于同情心等,缺乏父爱的孩子则会缺乏刚毅、坚强、果断的品质等。同时单亲家庭孩子的性别社会化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他们对于性别角色的理解和判断能力不如完整家庭的孩子。

5、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价值观念来抚养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是存在质量高低之分的。抚养质量高的父母是耐心、敏感的。权威型或者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被认为是最好的,其次是专制型和放任型。鲍姆令特研究认为权威父母对儿童既高度控制、提出合理要求,又积极鼓励儿童独立自主,尊重儿童人格。这样的儿童有能力,有责任心,独立性强,自信,善于控制自己,爱探索,喜交往。专制父母对儿童缺少理性控制,滥用家长职权,不尊重儿童的看法,较粗暴专制,温暖、慈爱少一些。这样的儿童有中等能力,独立性、自我控制能力弱一些,往往易忧虑,多疑,不喜欢和同伴交往。放任型父母对儿童随随便便,缺乏管教,任其发展。这样的儿童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善于自我控制,遇事易紧张或退缩。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较好。

中国学者曲晓艳等做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人格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情感的温暖、理解维度对于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对青少年的几个人格维度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过多的惩罚、拒绝等不良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内向、退缩的人格特点,并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不遵守规则和秩序。

参考文献:

[1] 陈会昌.心理的毕生发展观[j].教育科学讲堂,(12):24—25.

[2] 晏红.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教育阶段论[j].教育纵横,(1):43—44.

[3] 佘双好.毕生发展与教育[m].武汉大学出版社,:309.

[4] 曲晓艳,甘怡群,沈秀琼.青少年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3):288—290.

篇3:浅析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论文

马克思曾将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在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普遍依附于血缘共同体和地域共同体,是人的依赖性占主导地位的阶段;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进入以物质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的发展的第三阶段——共产主义时期,随着生产力的空前发达,人的自由个性将真正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国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共同目标。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可以概括为人的劳动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因而要分析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需从上述三个方面开展。网络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利有弊,但以往的研究对于网络对于人的发展的利弊分析中不乏伪命题,特别是对于网络对于人的发展的负面影响过于夸大、有失偏颇。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对网络对人的发展有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当前,网络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人们的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无不受到网络的深刻影响,这使得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讨论从未间断。

一、网络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影响

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体力实现充分、统一的发展,在劳动过程中实现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运用和完整结合。

(一)网络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

网络的便捷性与即时性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时间、降低了沟通成本,减少了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消耗,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的运用更加充分和高效。目前,大量互联网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资讯更新快、网络沟通迅速及时、网络平台受众广的特点,通过搭建和拓展网络平台,采用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等运营模式,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从而直接促进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而网络超强的信息传播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劳动者学习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劳动技能,还能随时帮助劳动者通过网络搜索和网络求助解决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劳动者还可以通过网络办公、网络会议等形式,实现网络管理,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间接促进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

(二)网络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消极影响

以往的研究认为,网络社会中人的发展受制、受控于网络社会而不能自由和自觉的发展,使得网络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构成了阻碍。网络社会中人的`发展的不自觉性,即在网络中陷入不自觉状态,如网络沉迷、网络谣言等现象的出现,影响甚至阻碍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主要应归咎于个人自控能力和对于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的缺失。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一样纷繁复杂,只不过由于网络将各种社会现象更加集中的展现于人们眼前,因而对人们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和面对各种诱惑的自控能力要求更高。归根到底,并非网络操控和阻碍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不能将由于自控能力差、缺乏甄别判断能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完全归咎于网络本身。此外,黑入网络、网络诈骗等行为也由于目前无法可依、技术有限等原因而大量存在,这些现象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更是违法犯罪的行为,从而阻碍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然而,上述情形的出现只是少数不法分子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开展了违法犯罪活动,早已偏离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其产生原因同样不能归咎于网络本身,加强监管、违法必究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篇4:浅析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论文

一般认为,网络对人的发展影响最为重大的方面无疑是人的社会关系方面。网络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和平台,其便捷性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社会交往形式。

(一)网络对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积极影响

与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带来了人们之间的地理距离的拉近、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和活动范围相似,网络的出现最大程度的拉近了人们之间的交往距离,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即时交流,也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在熟人社会,网络对人的社会关系的促进作用,在于拉近了人们之间的交往距离,使得熟人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联络和交流;而这种交流不仅突破了空间的阻碍,还最大程度的缩短了交往时间,实现了即时交流。网络对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最重要的体现,是网络实现了陌生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扩大了人的社会关系的交往范围。此外,网络对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网络避免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顾虑,使交往双方更容易实现交往的深入。总之,网络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即时性。

(二)网络对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消极影响

当前,对于网络交往最强烈的诟病在于,认为网络交往导致现实社会关系与虚拟社会关系发展的不平衡,即人们过分沉溺于虚拟社会关系而忽视了现实社会关系。人们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网络交流,而忽视了现实的面对面的沟通。这种声音的出现有一定的合理性,个别极端沉溺于网络社会的事例体现出部分网民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忽视,但从整体上看,这种情况并非主流。一方面,一部分虚拟社会关系往往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如亲缘关系、朋友同学关系等,网络交往无非是这些现实社会关系在网络上的延伸。另一方面,纯粹的虚拟社会关系作为新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的一种,不能被排除在社会关系之外,即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虚拟社会关系已经成为人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这种虚拟社会关系同样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甚至可能生发出现实的社会关系。另外,认为网络交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和人际交往的表层化的观点也有失偏颇。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和社会成员的普遍道德水平等。而网络交往作为一种交往的形式和手段,并不是造成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的根源。因为只要社会之中存在导致信任危机出现的因素,那么这种危机则无论在现实社会还是虚拟社会都会有所体现。对于认为网络交往造成了人际交往的表层化的看法,则更值得商榷。人际交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表层到深层的过程,即无论是现实社会的交往还是虚拟社会的交往,都需要由浅入深,这也决定了当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时,无论是现实社会的交往还是虚拟社会的交往都有浅有深。网络交往无疑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使人们拥有了更多的交往对象可供选择,容易出现网络人际交往多而不深的情况,但随着网络交往的深入,交往程度也将逐渐深入,而不只停留于人际交往的表层。

三、网络对人的个性的影响

人的个性与主体性相一致,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就是要全面发展人的主体性。学界普遍认为,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网络对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在这些方面均有体现。

(一)网络对人的个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网络的便捷性和开放性使得人们在网络社会中更加自主的选择自己的身份标签,在虚拟生活中实现自主发展。现实社会中,由于家庭、工作、环境的局限,人们的自主发展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桎梏。但在网络社会中,一方面人们可以自主的向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人们还可以选择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身份标签,实现自主发展。网络激发了人的能动性。网络带来的超大信息量和最自由的选择权共同激发了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欲望。网络创造出大量的相关产业、企业和岗位,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正在借助网络的力量发展自身。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方式正是人们能动的改造世界的体现。网络更使人的创造性得以彰显。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显著体现,使人的主体性得到最高程度的实现,反过来又强化了人的主体身份,使人成为真正的主体。人的创造性体现在不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为固有的习惯所左右,标新立异地去思考和行动,能够举一反三,对信息保持必要的批判力。创造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也是人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传统社会,人们苦于得不到信息而焦虑,而在网络社会,人们通过网络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和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前所未有,人的创造性也得以最大程度的彰显。

(二)网络对人的个性发展的消极影响

有观点认为,正是网络中充斥着大量未经筛选过滤、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信息,使得网络对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均产生了消极的阻碍作用。由于网络之中人们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身份标签,从而认为网络容易导致自我认同的混乱、丧失发展的自主性,是对网络对人的自主性的影响的歪曲。不同的身份标签并不必然导致自我认同的混乱,而只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对于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身份的体验和感受,因而极端沉溺于网络身份而丧失了自我的案例并不具有典型性。还有观点认为,面对网络之中海量的各种信息,人们往往被网络裹挟、无力招架,从而丧失了能动性与创造性。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夸大了信息对人们的压力和影响,低估了人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可否认,面对远远超过现实社会的信息量,人们确实容易被这样那样的观点所影响,但这与现实社会中人们被他人的观点所影响别无二致;面对海量的信息,人们在满足于精神快餐的感性享受时,同样追求想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不会因信息量的扩大而丧失能动性与创造性。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从整体上来看,无疑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网络促进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不可否认,网络出现和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就像每一个新生事物都为人类社会带来机遇和挑战一样,网络作为一种沟通、交往的手段,其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人们对其利用的方式和对风险的规避,因而不能将网络时代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归咎于网络本身。综上,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无疑利大于弊、具有正面和积极的意义。

篇5:武术对舞蹈发展的影响论文

摘要:舞蹈和武术一样,都是在人类生产劳动中孕育出来的。从社会的发展过程上来看,歌舞主要表现在艺术表演的方面,武术则主要表现在实战运用的方面。武术和舞蹈都朝着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方向上发展并对社会有了不同的功能。如今,在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下,武术和舞蹈两者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说明了武术与舞蹈的共同性质,充分展现了武术与舞蹈融合之美。

关键词:武术;中国舞蹈;发展;影响武术和舞蹈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在武术与舞蹈发展的过程中,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形成了独特的实践风格,使其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意义与对象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上面来看,武术和舞蹈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统一,而后分化,再到后期的统一这样一个过程。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武术与舞蹈两者的表现形式有着各不相同的风格和内涵,但是二者在发展的历史上却有着不可否认的共同性质。如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层次也上升到一定高度,武术与舞蹈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借鉴就越来越普遍了。以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找到两者的相似性可以明确两者之间未来的走向。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相关的文献资料来获取更多关于武术和舞蹈研究的具体方向,方便更加正确地、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方法。(2)专家访谈法:通过对专家的访谈进行归纳和分析武术影响舞蹈发展的主要内容,使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2武术与舞蹈的概况

2.1武术的概况

2.1.1武术的概念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首先武术属于传统的技击,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和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搏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为其技术核心。2.1.2武术的特点中国古典舞蹈里面的基础训练就是旋转的技术,然后根据舞蹈的动作结构形状扭曲为主要特征,漫长而舒适的运动,强烈的伸展,身体驱动臂驱动,跨越驱动是非常重要的,旋转主要取决于全身的协调。强烈的表现力,这也可以改变舞蹈动作的速度和动作的节奏,里面有着不同的联系和展现不一样的个性在其中,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既视感,可以从其中体现舞蹈的情感。

2.2中国舞蹈的概况

2.2.1舞蹈的概念舞蹈是一种行为的艺术表演。它主要通过表演者的身体去完成一些动作,并在行为艺术上面又有美感的动作来给人展示,有时候也需要配上音乐,主要是用音乐的节奏来带动表演者的舞蹈动作,以此作为表演手段的`艺术形式。2.2.2中国舞蹈的特点中国古典舞蹈里面的基础训练就是旋转的技术,然后根据舞蹈的动作结构形状扭曲为主要特征,漫长而舒适的运动,强烈的伸展,身体驱动臂驱动,跨越驱动是非常重要的,旋转主要取决于全身的协调。强烈的表现力,这也可以改变舞蹈动作的速度和动作的节奏,里面有着不同的联系和展现不一样的个性在其中,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既视感,可以从其中体现舞蹈的情感。2.2.3中国舞蹈的分类从舞蹈的功能上面看可分为表演舞蹈、行为舞蹈、自我娱乐舞蹈、娱乐舞蹈。还有取悦神灵的、祭祀祖先的舞蹈。然后根据舞蹈的类型和种类,从我国传统的古典舞蹈里面来看,其中主要是古典舞蹈,还有传统民族舞蹈以及现代古典舞蹈。这些舞蹈里面都具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的审美。民间的舞蹈使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之处以及和在传统文化中继承舞蹈的形式,民间舞蹈是我国古典舞蹈的创造之母。

3武术与舞蹈的相似之处

3.1武术与舞蹈同源性

舞蹈在所有艺术类型当中最古老的文化,它的历史悠久也是最为神秘的,在我国的人文史上面,武术和舞蹈也是互为通用的,武术与舞蹈是同源的已经是史学家们已经辩证过得。在我国的历史长河当中,西周时期的武舞大都是表达自己打败对手的喜悦之情,用于鼓舞自己为自己庆功。显示出他的军事力量并展示了其辉煌的成就。

3.2武术与舞蹈的意境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武术以及舞蹈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武术与舞蹈也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美。武术和舞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感染和表达来体现意境之美。舞蹈是通过形式、形态和动作的转换,通过眼睛和面部肌肉表达内心意图,从而展现了美的魅力。

篇6:武术对舞蹈发展的影响论文

4.1提高了中国舞蹈的水平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更加重视个人的修养。在这种环境下,舞蹈与武术在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武术中的技艺性在减少,但是其中的舞蹈的元素反而更具吸引力和观赏性。武术套路的表演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传统文化产业。而且武术和舞蹈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社会需求的影响也很大,从而更加持续发展。在前进的同时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随着中国武术的发展,武术与舞蹈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舞蹈的整体水平,改变了舞蹈动作的风格和类型,从而通过增强动作的难度来展示了舞蹈的特点。

4.2动作优美,意味悠长

武术是内外结合、生动、有节奏的运动特征。其实武术的套路动作都是以实战为基础的,但是又经过精细化、有机化、合理化之间的结合,运动除了反映其进攻和防守的意义外,还有机地协调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套路。人们在通过观察舞蹈表演和武术训练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种艺术美感。然后再通过这种艺术的意境,观察表演者对身体姿态和动作的诠释来观察动作的魅力和意境。然后再从其艺术的表达方面给了我们无尽的美感和意境的享受。武术与舞蹈在这种互为融合的精神表现了意境之美。武术之美和舞蹈之美两者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更好的让舞蹈吸收武术之美融合到舞蹈表演当中,在中国古典舞新的发展教学体系当中可以看出,古典舞体系更多的是融合武术和其他传统文化来发展的。它是继承了也发展了古典舞蹈的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成为了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

5结语

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变化发展和人们精神追求的提高,只有创造性的艺术才能更具生命力和艺术魅力,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创新使得武术和中国舞蹈更好的结合,从而可以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新之处。而且武术与舞蹈的结合更加能够弘扬我国民族精神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能使创新的民族精神与时代接轨,更好的弘扬民族精神,为创新民族文化精神提供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为武术与舞蹈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岗.同源与殊途:武术与舞蹈的文化之路[J].搏击,(6):2.

[2]王军平.论武术体用思想中的动静相得观[J].搏击:学术版,(3):21-23.

[3]李延峰,杨雷.浅析武术套路演练中的动静节奏[J].搏击,(10):42-43,65.

[4]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5]谢春.试论舞蹈的“形”与“神”[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5):77-79.

[6]龚剑.浅谈对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几点认识[J].科教文汇,(1):263.

[7]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2):21-23.

[8]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传统审美的文化归属[J].体育文化导刊,2007(5):23-28.

[9]张吉祥.论武术套路的“舞”性[J].搏击.武术科学,2007(11):43-44.

[10]马莉.舞蹈的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2009(11):117-118.

[11]赵文波.关于中国舞蹈与中华武术的共性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8(2):184-185.

[12]张云涯,杨中平.论武术与舞蹈的同源性、交融性、影响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3):25-28.

篇7:电视文化对幼儿发展影响论文

电视文化对幼儿发展影响论文

摘要:

随着电视机大量普及,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电视文化已悄然形成,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电视文化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电视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也日益突出,对幼儿的影响尤为显著。如何更好地认识电视文化的影响,确立正确的电视文化导向,为青年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是教育作者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当今社会,电视已经代替父母与伙伴成了许多孩子的主要伴侣。电视的出现,早已困扰着我们的儿童教育,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均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不断地进行着各类调查研究。然而,各位专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尤其在电视作为教育媒介对于幼儿的影响方面,更是莫衷一是、争论不休。

一、幼儿认知特点与电视文化的关系

幼儿对电视具有某种特殊感情,其原因是与幼儿自身的认知特点、电视的特殊功能以及家庭因素分不开的。

(一)幼儿认知特点与注意倾向

皮亚杰曾用大量令人信服的实验材料证明了儿童的认知与成人有着质的不同,而且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也各具特点。幼儿心理发展具有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初具个性倾向等三个一般特点,但也存在幼儿初、中、晚各个时期的不同。其中“无意性”最为显著,其各种心理活动都表现出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像等典型特征。

发展心理学认为,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因素有三:客观事物的特征(刺激强度、活动变化、新异性、生动性等)、刺激物与主体兴趣爱好的关系以及主体的情绪与需要状态。幼儿对于新颖的、鲜艳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具体形象的以及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和需要的对象,才集中注意力,但又很容易受更加强烈的新异刺激物的影响而转移。幼儿能自然而然、毫不费力地记住多次重复的信息和场景,同时对其进行一些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这种无意识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行为,是幼儿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

(二)电视适应于幼儿的独特“刺激”功能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儿童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其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电视作为最直观、最早闯入幼儿视野的娱乐媒介,起到了激发、形成其心理机能的特殊作用,理所当然地与幼儿建立起“深厚的情谊”。研究已经证实,婴儿一生下来就有了视、听、嗅、味等各种感知能力,并且逐渐有了颜色知觉、深度知觉等复杂的知觉能力。研究者同时认为,3-6的幼儿获得外界刺激的主要渠道是视听觉,学习时主要依赖大量生动有趣的视听形象提供的信息来获取较为肤浅的概念和直接的经验。幼儿易于接受的刺激信号,必须是适合其认知特点的。“一个刺激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刺激,只能限于这个刺激是具有意义的,而它之所以能有意义也只限

于存在着一个允许其同化的结构。”电视首先以娱乐传递者的身份掌握了幼儿的心理,避免了父母言教可能使其产生的某些抵触情绪,成了幼儿乐于接受的、有意义的刺激信号来源。换言之,幼儿的认知结构很容易被电视提供的刺激信号所“同化”,因为电视节目保证了他乐于理解、容易理解的信息和场景。电视声音、图像、色彩、动作俱全,内容丰富多彩,通俗易懂,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娱乐性,能使同一信息和场景反复呈现,这对注意力易分散、知识经验不足、理解能力差尤其是还不识字的幼儿来说,极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

研究还指出,婴幼儿两三个月时会无意地扫一两眼电视,稍大开始注意画面,一岁左右看到有趣画面会笑或手舞足蹈,一岁半会自己开电视,二岁时有了连续注意,二三岁时可以自己辨认熟悉或感兴趣的事物,“由此形成了最初步的选择能力”。电视作为教育媒介,对婴幼儿语言学习、词汇扩充及认识事物和社会角色方面有很大帮助,在移情训练、亲社会行为训练方面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父母和老师。这进一步说明,电视对于幼儿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和作用。

(三)家庭因素促使幼儿与电视的结合

国内有人曾对某乡镇中心幼儿园近500名幼儿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占98.5%,4-5岁幼儿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平均为2-2.5小时,多数幼儿晚上及星期天的主要活动便是和家人一起看电视。就是说在婴幼儿所接触的家庭媒介中,电视成了最主要的。客观地说,现在父母或社会最担心的还不是婴幼儿对电视的偏好,而是其童年后期甚至整个青少年期对电视或其他媒体如电脑的沉溺。往往存在这样的事实:在某些家庭中父母会为幼儿经常能“陪”他们看电视感到高兴;又或者由于一些原因,有些父母有时只好拿电视充当看管孩子的“保姆”。生活在农村的人可能对此深有感触。婴幼儿从出生到走进幼儿园之前的三四年中,活动范围仅限于“家”,自然无法避免与电视的高频率接触,除非不打开电视或没有电视,而这在大多数情况下又是不可能的。条件略差的地方,一直到7岁左右上小学前,孩子都处于这种自然沉浸于电视中的状态。

二、电视文化对幼儿发展有着双重的影响

(一)电视文化信息传播的多渠道对幼儿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电视文化所容纳的知识类型多样、视野开阔、视角新颖,创造了一个现代文化活动方式,开阔了幼儿学习的文化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其一,电视文化集纳广泛,对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有着直接的作用。电视具有百科全书式集纳广泛的特点,在形式上从文艺、娱乐、宣传、教育、科技等无所不包,在内容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无所不有。这样就使得幼儿在观看电视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知识和经验。

其二,有利于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幼儿的言语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通过言语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语言交往实践的多少,对幼儿言语的发展有很大作用。研究表明,从小受到较多言语刺激的幼儿,其言语发展也较快。电视文化的特殊声音艺术,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言语刺激,幼儿在这种良好的刺激中,能逐步掌握正确的.发音、发声技巧和规范的语法,还能丰富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词汇。

其三,有利于幼儿的注意能力的发展。幼儿的注意通常是无意识注意占优势地位。鲜明、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刺激物以及刺激物突然的、显著的变化,最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电视正具有引发幼儿无意注意的这些“元素”。因此,幼儿在观看符合“口味”的电视节目时,能长时间集中自己的注意,这样对提高注意的稳定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另外,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也能促使幼儿注意的合理分配。

其四,有利于幼儿想象能力的发展。幼儿期是想象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而幼儿想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外界的刺激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想象能力的发展。电视播放的动画片、艺术表演、音乐欣赏、儿歌朗诵……为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刺激。另外,电视文化对幼儿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及审美能力等等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其五,电视文化的教育功能,对幼儿良好心理品德及健全人格的形成也会产生积极作用。人类的正义感、是非感、审美感、羞耻感等诸如此类的心理以及道德与良心、伟大与崇高、鄙俗与渺小等所谓人格的形成与产生,都离不开大众文化的教化。幼儿道德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简单的重复、模仿、有意练习和与坏习惯作斗争等方式获得的,而电视为幼儿重复和模仿提供了具体的“榜样”。“孔融让梨”的电视片可培养幼儿先人后己、尊敬长辈的良好品德。“龟兔赛跑”则教育幼儿不要骄傲自满,而要象乌龟一样勤勤恳恳,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狼来了”则教育幼儿要做诚实的好孩子……

(二)电视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说过:“所有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由于电视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对幼儿发展发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

其一,电视文化的不可规定性,容易导致幼儿榜样选择的偏差,而使行为失范。幼儿的是非判别能力差,对电视呈现出的各种信息无法做出正确选择,只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加以接受,因而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行为模仿。《中国教育报》1993年1月20日“电视的忧虑”载,某幼儿园的一个男孩子强行抱住女孩接吻,在教师批评他时,却振振有词地申辩“电视里就这样”。

其二,电视文化中一些低品味的节目对幼儿知识的掌握、审美的取向产生了误导。近年来,一些电视片为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片面追求娱乐、新奇,传播一些艺术性差、审美层次低、缺乏历史真实性、违背科学规律的内容,影响了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和正确概念的形成。以致于3岁幼儿也开始学着某“歌星”的样子,拿腔拿调,历尽沧桑似的:“我拿青春赌明天……”。

其三,幼儿在电视机前的时间激增,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幼儿过多地观看电视,势必会减少与同辈友伴和亲子之间的交往时间,削弱了家庭生活中形成人格所需的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丧失较多的进行社会比较和社会适应的机会。人际直接交往的减少,造成幼儿社会心理的分离而变得孤癖、抑郁。

其四,电视文化中大量的“舶来品”,不利于幼儿民族自信心的确立。“猫和老鼠”、“机器猫”、“米老鼠和唐老鸭”……等等一大批“儿童片”均来自外国。广告片同样不甘示弱,日本电器、巴黎时装、美国可乐……过多的外来片,容易诱发幼儿媚外的心理,形成“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错误心理定势,这便出现了幼儿的吃、穿、玩均以“外国货”为荣的现象,以致于到了“只有开水是中国产”的危险地步。另外,过多地观看电视对幼儿视觉,听觉及人体其它各部分的正常发育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三、加强对电视文化的规范,扬长避短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电视文化对幼儿的发展存在着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从幼儿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作为家长与教师的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电视文化所带来的问题,处理好电视与幼儿的关系,趋利避害利用电视文化的正面影响,避免负面影响以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要做到这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增强“传播者”的教育意识。电视节目的制作者要精心制作出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节目,为幼儿发展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精神食粮。从幼儿的生活特点出发,科学地安排电视节目的播放时间和顺序,保证幼儿能接受到积极的、有效的教育。

其次,父母要肩负起“守门者”的职责。

(一)注意控制幼儿的收视时间

(二)为幼儿选择好的电视节目

(三)教育幼儿对电视中出现的事物不可以全部相信

(四)将幼儿的注意力调离电视

做到这一点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应用,下面简单的介绍几种:

1.陪伴幼儿收看电视

2.多与孩子一起游戏

3.教师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

随着人类向文明社会的不断迈进,电视文化对幼儿的影响也将日益显著。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幼儿,并共同肩负起教育幼儿的职责,使电视文化融知识的真、教育的善、娱乐的美于一体,才能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篇8:浅谈农业经济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论文

摘要:当前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最大的问题就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农业经济总体发展脚步缓慢,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部分地区应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实现快速增长。此外,众多国家针对进出口贸易实施了保护措施,对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无法保障农业经济能够获得较好地发展,我国应该重视当前进出口贸易现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实施有效的改革,并且进一步扩大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保障我国进出口贸易模式更加完善。本文重点以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现状为内容,分析了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所带来的影响,并且针对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进出口贸易;影响;建议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国开展进出口贸易的根基。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更是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进出口贸易的基础。但是,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目前还存在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和分析,强化农业经济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全面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农业经济尤其是粮食经济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且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出口增长,有效促进了我国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技术问题,随着环境、资源以及人口等困境和压力越来越多,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会造成极大的阻碍。所以,未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式经营,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实现农业资源高效消耗,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为带动我国进出口贸易注入新机。

1.2科学地认识和深入研究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需要

从目前我国农业经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的发展事实上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以及发展战略。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实现快速增长也被世界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以及不同的信仰国家逐渐接受。针对农业经济发展情况,世界各国都形成了农业经济发展学、生态学以及社会学等诸多研究项目。针对农业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理论规范当中也实现了进一步地融合,由此说明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理论必将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正确认识并且深入研究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我国进出口贸易水平的需要。

1.3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迫切需要开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历时20余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农业经济实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农业是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十分薄弱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逐渐凸显。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因为需要尊重价值规律的发展和应用,农业经济为我国工业建设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金以及劳动力等诸多元素,但是众多领域在向农业经济领域输送资源的情况并不多见。很多地区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土地、资金以及技术瓶颈,导致我国农业经济整体发展后劲存在着明显不足。

1.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

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农业大国。第一,我们应该针对这个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并且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并要付诸实践改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从而有效保障农业经济发展脚步加快,跟上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水平,甚至能够带动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水平。第二,改革开放发展至今,虽然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发展水平还偏低。如果能够开创出有着典型发展意义的、成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实现我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起到借鉴作用。

2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2.1信息不灵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不断发展,信息引导能够帮助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可是从目前情况看来,各级政府还有相关部门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相关的信息指导工作根本没有做到位,尤其是针对市场信息方面的统计、分析以及研究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太少,很难准确地发布有利于市场供需方面的农产品信息。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最为明显。其一是市乡两级和村民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信息沟通渠道。市乡两级之间比较容易收集到有关农产品市场供应方面的信息,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将很难获得农产品市场供应信息,这些信息在农民当中是不流通的,农民也根本接收不到此类信息。其二是农民和企业之间出现信息断层的局面。因此在这方面主要依靠一些龙头农产品公司和农民之间建立起供销合作关系才能够解决农民农产品供销难的问题,这也是莱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是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渠道。在我国,最为典型的就是进行食品加工,这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方面。莱阳的食品加工企业直接供销往国际市场,在某些方面来说,能够直接指导我国农民做出有效的信息参考。可是从目前看来,企业和农民之间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直接联系,而且这二者之间也缺少了基本的中间载体,没有信息传输渠道,企业也只能够通过极个别的大户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然后逐步扩散到别的种植户,进而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能够帮助农户增收效益。其三是在信息传播的空间和时间上有断层的情况发生。往往因为一些原因,有的单位或者是企业发布的和农业产品有关的市场信息都没能够准时到达农户的手中,这些都使得农产品会经常出现供求失衡的情况。

2.2生搬硬套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状况,而且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历史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说,在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要根据当地真实的情况以及优势特点来制定具体的调整结构规划,选择出具有主导型的产业以及主导产品,并且多种产品之间还可以形成相互之间的补充,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并且具有特色的,带有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新格局,这样的做法能够有效避免出现产业结构处于较低水平。可是,我们在调查的过程当中发现,很多农户根本不顾及自身种植的客观情况,所有的都是听从别人的说法,一切都是依照他人的选择作为种植参考的,看到别人做什么种植项目并获得了较好收益就跟随他人脚步也跟着种起来了。这种盲目跟风的状况非常严重,等到自己种植的产品丰收的时候却发现市场已经不时兴了。长此以往发展下去的话,很有可能造成一个“种啥啥不值钱”的状况。

2.3资金短缺,缺乏调整能力

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以及增加农民收入,这些都需要获得金融方面的支持。如果没有投入,要想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应该增加农村信贷,要让更多的农民都享受到金融服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银行信贷政策以及农民的市场购买力都在不断降低,而使得要真正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是非常艰难的,很多乡镇、企业以及农户都想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是没有足够资金,这一切都很难运作。比如说莱励公司从事奶制品加工业务,奶制品非常畅销,达到了日产袋装纯牛奶总量10多吨。由于扩大了市场,市场反响比较良好,公司在底的时候计划投资800多万元从芬兰购买新型设备,开通第二条生产线,但是因为资金紧张,迟迟没有开工。

2.4顾虑重重,不敢大胆去做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乡镇干部普遍心里都有想法,其一是很多人都在做产业结构调整,大部分的.农户都在从事种菜以及养鸡等农业生产活动,但是很多人发现就算调整了产业结构也未必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旦松懈就再也不想继续了。其二是前几年出现了我国的“土豆事件”,还有传播非常广泛的“大蒜事件”,这些都使得乡镇干部对于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感到心有余悸,都很担心一旦发动所有民众都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还不能够获得良好的效益,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将直接找到乡镇领导对峙,而且农民自身也比较担心,万一自己的投入没有产出的话将会失去更多,所以,思前想后,最终就放弃了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想法。

篇9:浅谈农业经济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论文

3.1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进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的重要性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其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进出口贸易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2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贡献

首先,食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非农业部门的食品消费品主要源自农业部门。其次,农业还对国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原料贡献。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一般国家的工业以农业原料加工业为主,所以工业的发展状况与农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3.3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展现的多功能性

3.3.1粮食安全功能

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功能除了提供粮食这一特殊的商品外,还具有非商品功能,即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减少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担忧,增加粮食安全的保障感,确保国家宏观战略的实现。对于面临粮食短缺和购买力不足的国家,农业生产具有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特殊功能。

3.3.2环境功能

农业的直接环境收益包括,通过管理土壤和植物减少污染,通过多种植物轮作增加生物量和养分固定量,通过控制土壤侵蚀技术,提高生态系统的弹性等。

3.3.3经济功能

农业除了与其他部门一样具有提供产品和就业机会等传统的经济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如: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等功能。

3.3.4社会功能

由于农业所具有的地域性分布特点,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农村社区活力,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

4结语

本文通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历史的深刻反思和现状的系统把握,以及有针对性的国际比较,力求对问题作一较深层次的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政策分析,以期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操作性较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姚延婷,陈万明,李晓宁.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7).

[2]潘丹,应瑞瑶.中国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面板VAR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

[3]高鸣,陈秋红.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碳排放绩效――来自中国农业的证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4(2).

篇10:浅谈动画片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论文

浅谈动画片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动画片以其儿童化的画面、音乐、言语紧紧抓住了儿童的心。其思维是“泛灵”式的,情节的演进也遵循着儿童的逻辑。动画片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语言和思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快的发展,动画片的制作日益精良。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儿童把看动画片作为课外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动画片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对儿童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影响。

一、动画片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

《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动画片不仅能扩散幼儿的词汇量,为孩子提供形象化的语言,训练孩子的倾听技能.孩子们通过看动画片,然后进行交流;又在交流中整理片段,他们都能与同伴讲述故事内容,没有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能大胆地说,集中精力,毫无拘束的和自己的同伴将有趣的画面内容与大家分享。但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单纯地学说并不能让幼儿乐说,对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促进也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不单让孩子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故事情节的内容,可以激发他表达新的意思,从而乐说。家长鼓励孩子当个小作家,对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或自编,还可将身边的事加入创作中,这样特别能激起孩子说的兴趣。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运用了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能力,而这些是孩子语言的基础。不仅能使幼儿学习积累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还能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二、动画片对于幼儿思维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从动画片的内容、形象等方面来看,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1、从内容上来看,动画片就准确的抓住了这一点,主题比较鲜明,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故事,动故事一般都充满了奇思妙想,对儿童想像力的开发非常自然,又为儿童所乐于接受,还可以帮助儿童离开现实状况,忘记不愉快的经验。而动画片大都有一个共同点:总有一场大小、强烈之战,结果也总是以小制大,以弱胜强。儿童作为弱势生命体,很容易对此发生兴趣。他们热衷于幻想的世界,那些与现实生活不一样的故事,比真实的故事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这就比较符合孩子的思维发展,在无意识中完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这对于儿童思维结构的建构、逻辑框架的确立是非常有益的。

而动画片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从宇宙、到科技、军事,再到人伦、艺术,无所不涉,各领域的一些基本知识、原理都以一种动画的形式走入儿童的心里。例如:《蓝猫淘气三千问》它就以让孩子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掌握了大量的

知识,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从孩子蹒跚学步开始,他们的视野越来越宽广,对人和物的好奇心和兴趣也越来越大。他们喜欢问为什么,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儿童能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而且回答得非常形象生动,易为儿童接受,印象深刻。

2、从形象的角度来看,动画片的主角比较固定,性格特点比较典型,其行为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往往是以生活中的某种事物为原型,但又不受到原型的限制,通过删改减、变形、夸张而重新塑造出来的全新的形象。而有的卡通形象则是组合式的,是用几种原型的某些部分组合而成的;有的是融合式的,即消解各原型的形态结构,融合其功能属性塑造而成的,符合幼儿的特征,孩子们既容易接受又有兴趣接受。

孩子的思维在初期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对于面前这个世界,会比成人更多地采取同化的手段来把握。对于孩子们来说,事物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对于自己的意义。因此,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为了某种功能的获得可以不惜改变事物的真实样子。而卡通正好迎合了孩子们的这种需要,为了能飞行,人可以长上翅膀;为了获取胜利,英雄可以拥有神奇的武器;各种动物可以具有人的神态表情和意愿等等。动画片的视觉造型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使孩子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形式变化感和自由感,从中获取无穷的乐趣。

3、从感官刺激上来看,孩子对色彩和声音有着天生的敏感,集鲜艳色彩、夸张形象、动听音乐于一体的动画片,理所当然成了他们的最爱

孩子们处于发育的早期,他们的`感官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刺激。这些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刺激既是孩子感官生理发育成熟的外在条件,也是其思维发展的原始材料积累。视觉和听觉的成熟水平和敏锐程度密切关系到人的思维能力高低。在儿童时期接受良好的感官训练是日后智力发展的基础。今天的动画片在艺术形式上确实能融视、听、动觉于一体,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浓缩的方式给儿童的感官以有效的刺激。并以其儿童化的画面、音乐、言语紧紧抓住了儿童的心。可以说,卡通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处处散发着天真可爱的浪漫气息,不仅顺理成章地被孩子接受,就是对于成人,它也有不可阻挡的魅力。当儿童的眼睛着迷地停驻于卡通的那一刹那,我们可以看见两者的童真完满地契合。

4、从表达方式来看,滑稽、幽默的表达方式也是儿童动画片的基本要素之一,孩子受动画片的耳濡目染,就算学不会创造幽默,至少也可以学会欣赏幽默。

午餐之后,我们偶尔会让孩子看一会儿动画片。说来也怪,只要一打开动画片,他们马上就会安静下来. 由此可见动画片是最受孩子们喜欢的电视(电影)节目. 观看动画片可以使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其积极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幼儿时期有80%的信息是通过视听途径获得的。动画片所提供的音像不仅有利于孩子获得多种信息,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使孩子获得许多间接经验。

但是,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动画片实在太多了,有些是适合幼儿看的,值的让幼儿看看,但也有些则不是适合幼儿看的,于是我们就面临着怎么做抉择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尽量限制孩子观看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比如,含有残酷场面、惊险动作、战争、结伙凶杀、拳击等内容的动画片,应尽量限制儿童观看。

2、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并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解释,可以调节或减缓暴力内容对孩子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告诉孩子,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并不像动画片中表现得那样普遍,而且,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通常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暴力并不是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等等。

3、有选择的观看一些优秀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例如《小虎还乡》、《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米奇妙妙屋》等

4、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

离开了动画片的日子,孩子依然可以快乐生活,这绝不是否认动画片对儿童成长的积极意义,只要家长不要将动画片作为孩子的唯一玩伴,否则无论选择多么精细、科学,它给儿童成长的心灵营养也是有限的,不全面的。

结论:综上所述,动画片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家长应对其给予正确指导,有效利用动画片的积极方面,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篇11: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论文

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论文

摘要:金融与国际贸易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金融与国际贸易两者之间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并体现在经济贸易中。

关键词:金融发展;国际贸易;金融机构

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并对国民经济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介绍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从而深入分析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两者相互影响与渗透,而且两者缺一不可。金融的快速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推动国际贸易,而国际贸易对金融的发展起重要的调节作用。由此可见,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撑。

1.金融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运转资本

资金为一个国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资金的支持除了国民经济的生产总值之外,通过外部的融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渠道。通过金融的快速发展,能有效刺激资本市场经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由此可见,金融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运转资本。

2.金融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结构的合理调整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展越来越完善,那对外的贸易也会越来越畅通,同时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结合的合理化调整。美国的金融发展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美国的国际贸易也处于主导地位。例如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最初我国的国际贸易是经劳工、资源输出为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增加商品输出的同时,技术性的输出也在逐渐增加,这种转变有效证明了金融的发展有助于调整国际贸易过程中的结构。

3.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的力量对比变化

国际贸易的金融发展,主要是指国际贸易之间的融资、借贷和风险保障等,通过提高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更好为国际贸易服务,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有效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

1.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快速增长,据相关数据得出,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我国的国际贸易总量达到了25639.4亿美元。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规模已超过国际贸易的总量,从而使我国的国际贸易顺差也越来越大。

2.国际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展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除了在总量上有很大的发展之外,对调整国际贸易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对外出口的商品是一些初级产品,工业制品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制品占出口商品的比重逐渐增加,而工业制品历来在整个的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体现了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作用。

三、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

1.金融发展规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金融体系的建设,其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国际贸易提供完善的清算、结算工具,保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商品的流通、劳务的输出和金融资产贸易的实现,金融发展规模的建设,有效提高了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交易效率。与此同时,还能降低贸易过程中的经济成本。由此可见,金融发展规模对国际贸易有特殊影响。另外,金融的发展还能够提供安全可靠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分配。

2.金融发展结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方面,是金融体系特有资源配置功能,有助于提高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总量,同时对优化结构也有积极地促进作用。纵观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的金融结构体系,其对外贸易出口的知识型比密集产品总量较大,而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出口的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由此可见,良好的金融发展结构能有效改善国际贸易的金融环境。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的良好发展,有助于在企业的融资活动中形成监督与控制机制,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通过金融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监督与控制体制,能有效促进国际贸易的良好发展。

3.金融发展效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通过提升金融机构的效率,可以有效提高投资的转化效率,从而为国际贸易产业的结构调整与扩张提供坚实的资本基础。因此,金融发展效率对提高国际贸易的总量和优化结构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尽管我国的国际贸易总量与结构都有了很好发展,但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要重视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我国国际贸易的良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蕾,王昊哲.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的文献综述[J].经营管理者,(23).

[2]林玲,李江冰.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10).

[3]秦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关系研究动态及分析框架构建[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12).

篇12:计算机应用技术对工业发展的影响论文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工业发展的影响论文

1水泥工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主要表现

1.1不可再生资源耗费量降低,有效促进现代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原先传统意义上的水泥工业属于资源消耗型的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冲突较大,其是在资源消耗方面存在较大的冲突。具体来说就是传统的水泥工业的需求量大,生产效率与技术水平都较为低下,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原材料的浪费,而水泥工业的原材料主要是化石类的不可再成资源,因此大量化石类材料的浪费势必会影响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可真正应用于水泥生产的原材料在不断的减少,但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水泥工业已大大降低了对石灰石等原材料的耗费,其利用率也得到了质的提高。以往,同样量的石灰石矿物,国外一些较为先进的水泥企业可开采200多年,而我国仅可开采100多年,差距十分明显,而今天,我国的现代化水泥工业同样可以做到,同样可以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2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降低,有效促进现代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以往,我国传统的水泥工业,如果每年6亿吨左右的水泥产量,生产与运输等过程当中所排放的水泥粉尘在1000万吨以上,这些水泥粉尘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4亿吨左右,其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在100万吨左右,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在50万吨以上,可见,传统意义上的水泥工业在生产与运输等过程当中对环境产生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且这些危害在短时期内是难以弥补与改善的。但当前,现代化水泥工业由于工艺的改良与设备的更新,不仅降低了石灰石的耗费,而且有效降低了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大大降低。

1.3产品结构与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日益相符,有效促进现代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小型水泥厂重复建设,不仅致使工艺相对落后的.传统水泥产品供大于求,而且由于竞争的恶性循环造成水泥行业整体效益低、发展慢的不良失态。这是以往中小型水泥企业的发展状况。而如今,中小型水泥企业,尤其是小型水泥企业越来越少。由于大型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都较为成熟,实际的水泥生产在规模上与产品结构上都与当前的市场需求日益相符,尤其是产品结构的研发与升级与市场上对产品的需求十分相符,从而让水泥企业在整体上处于优势地位。

2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现代化水泥工业当中的应用

目前,大多现代化水泥工业都在使用自动控制系统,这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现代化水泥工业当中的主要应用,该系统广泛应用于新兴干法水泥,该系统通常有三个部分,分别是操作员站(OperatorInterfaceStation缩写OIS)、工程师工作站(EngineerWorkStation缩写EWS)以及过程控制单元(ProcessControlUnit缩写PCU),这三个部分不仅能够将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连接,而且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OIS操作员站主要是操作员操作,通过对键盘的操作去进行过程控制单元的相关工作,主要应用在对设备的控制、对生产参数的调整以及对企业员工和生产环节的监督与控制等方面。具体来讲,首先,水泥企业当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该系统在以操作键盘的简单形式对一些设备进行控制,不仅省时而且省力。其次,水泥企业当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该系统以操作键盘的简单形式对水泥生产过程当中的一些参数进行调整,这不仅能够提高水泥生产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提高相关参数的准确性,避免不必要的误差产生。最后,水泥企业当中的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大大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与质量。EWS工程师工作站则与OIS有所不同,主要是有PC机和计算机接口单元(ComputerInterfaceUnit缩写CIU)两部分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组态程序进行设计,对图形进行制作以及对相关主模件程序进行下载、上传等,除此之外,还可进行一些系统上的参数检测。就水泥企业来讲,一般都是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相关专业的人才做该部分的工作,按照水泥生产工艺所需要的流程以及设备的安全运行保护进行相关的软件设计、下载与模件的安装、调试,并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不断满足水泥生产的需要。因此,EWS的工程师除能熟练应用该部分计算机技术外,还应当对水泥生产工艺及设备有所了解,对水泥生产的相关知识与环节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只有如此,才能够将计算机应用与水泥生产进行真正有效的结合与应用。PCU过程控制单元,不仅包括IPO供电电源与冗余多功能处理器模件,而且包括模件供电电源、I/O模件、总线通讯模件等多部分,该整体对于水泥企业来讲,其主要功能体现于数据的采集与相关信息的处理方面,能够达到很好的通讯效果。就水泥产业而言,其过程控制主要是对生产过程当中的变量进行操控从而达到理想的、规定的目标。水泥生产过程当中对过程控制单元应用到位,不仅可以很好的将水泥生产所需的各种工艺参数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而且能够在持续的生产实践当中提高水泥生产的质量。如提高水泥生产的利用率,如此一来不仅能够降低对石灰石矿物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能够有效节约资源,尤其是石灰石这样的不可再生资源。

3总结

随着水泥产业的不断发展水泥产业不仅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更重要的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与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日益相符,计算机应用技术对整个现代化水泥工业的影响表现诸多方面,要进一步促进现代化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是必然的。

本文作者:王燕斌工作单位:邯郸金隅太行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篇13:互联网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论文

互联网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论文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于各行各业都带来巨大的改变,作为影响国民经济生活的物流行业,自然受“互联网”的影响深远,如何让物流行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翱翔,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业;结合

“互联网”对于居民生活的改变日新月异,随着技术的提升和改进,大家逐渐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这几年国家也推出了很多相关发展的政策措施;“互联网”已经从传统的技术转换成了现在的一种思维方式,各种互联网平台在大家的手机中出现,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大家的生活方式;物流行业也是国家近年大力发展的行业,在物流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需要进行交换和处理,它天然和“互联网”割舍不开,如何在物流的发展中更好的运用好“互联网”技术,对于提升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至关重要。

一、传统物流行业的问题

成本高、效率低我国物流行业的成本普遍比欧美物流发达国家的社会物流成本高1倍,主要原因是整体的社会物流系统效率比较低,物流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比如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这些需要系统性的提升才能逐渐解决。

2.物流行业集中度差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是行业的集中度比较差,各自为政很厉害,比如交通方面,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归属不同部门管理,很难形成一个总体的规划。因为我国物流行业刚刚起步,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数量众多,但大部分都是属于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行业比较杂乱,总体的竞争力较差。

3.信息化程度低物流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变化,需要传递的信息量极大,物流和信息流是时时刻刻相伴的,所以物流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效率直接影响物流的效率,因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相对比较迟,所以无论是信息化的硬件还是软件相对都比较落后,这个带来的结果就是物流效率低;随着物流的发展,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缺失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车货不匹配的问题比较严重,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也是迫在眉睫。

二、“互联网”给物流业带来的影响

1.提高物流运作水平传统的物流运作是工作人员拿着订单进行物流的相关作业,比如订单录入、捡货、打包、出库和配送等,整个过程很少有及时的信息传递,不同环节之间相对沟通较少,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你可以实时的对信息进行传递和查询,不同环节之间可以很好的进行沟通,传统物流企业库存居高不下的问题迎刃而解。

2.降低物流成本我国目前的社会物流成本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总体比较高,大概是物流发达国家的2倍,造成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物流硬件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化水平较低,一个是公共信息平台缺失,还有就是信息在各个环节之间不能及时传递,“互联网”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信息传递的问题,物流行业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

3.创新思维模式“互联网”技术引入物流行业之后,会带来全新的运作模式和流程,是全方位的改变,所以需要有新的思维模式来适应,传统的商业运作更多的是注重保护,对抗的商业理念,而“互联网”带来的'共享和共赢的理念。所以在这个理念的带动下,就会有更多的物流信息平台开放,让更多的参与者能够获得机会,带来共赢的局面。

三、“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业的发展策略

1.重视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数据的共享,通过这种共享可以使物流实现高效快捷的目标。互联网可以通过它的技术对物流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然后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传递,需求方可以很高效的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从而实现共享和共赢的状态;当然企业需要对信息化的建设进行大的投入,这种投入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果,所以需要企业经营者有长远的目光。

2.推动物流的智能化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逐步成熟之际,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这些尖端技术的应用,物流行业的发展也不例外;物流行业的很多作业是属于重复的,有一定劳动强度的作业,这种作业性质很适合运用智能化的手段,通过提升智能化的物流作业装备,能够很好的实现物流的高效低成本,从而加快物流行业的发展。

3.优化配送模式“互联网”技术能够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供应链上信息流的及时传递,供应商和物流运作方能够快速的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反馈,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效的配送给体系对物流企业极具吸引力,提升配送时效对于提高客户的体验感作用明显。“互联网”理念的引入,带来的是全方位的变化,对于物流行业来说,既是机会,但更多的是挑战,如何在这场变革中抓住机会,是很多企业需要思考的。我国正在实现从资源消耗带动经济发展转型为通过技术的创新带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行的新经济模式。广大物流企业需要正确面对这种新模式,为企业在这场变化中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王献美.基于大数据的智慧云物流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

[2]张立国.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J].山西经济杂志社,2015(1).

[3]郭宇靖.“互联网+”开启物流新变革[N].北京:新华社,2015.

篇14:生态道德对环境科学发展的影响论文

生态道德对环境科学发展的影响论文

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当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前提,在生态道德的约束下发展环境科学,增强科技人才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全球意识,发展绿色科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球上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类平均寿命延长。然而,一些列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空气污染、水污染、气候异常等现象愈发严重。人类在进行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因该注重生态问题。生态道德观要求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道德层面的约束,对环境科学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一、生态道德影响环境科学技术方案的选择

在运用环境科技进行污染治理的过程中,二次污染的问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在处理废水的过程中,从水中去除出来的污染物必然会有另一个受体,造成二次污染。在进行治理方案的设计时,就应该结合整体进行考量,考虑废水和二次污染的受体哪个会对人类以及生态系统产生更大的危害,将不同的治理方案进行对比,选择对生态造成较小危害的物质作为污染物的受体。根据生态道德的要求,污染治理不应该局限于局部治理,应该关注生态系统在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危险,不能仅仅考虑人类自身的利益。

二、循环利用资源,创造经济价值

循环是大自然的智慧。在进行环境科学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引入循环利用的思想,可以有效利用废物,创造经济价值。例如,可以将工业废水进行净化处理,用于发电厂的锅炉补充水,节约淡水资源。除废水外,废气、固态废弃物等都可以找到合适地方式加以利用,如炼油厂烟气中的SO2可以通过相应的化学处理制成石膏,用于石膏生产。废物循环利用既可以减少污染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由此可见,在生态道德的指导下,环境科学技术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达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三、生态道德在环境科技工作者的工作中起指导作用

环境科学技术包括对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土壤等多方面的污染治理。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在进行水污染治理的同时,不能只要求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还要关注污染物的最终去向。物质是守恒的,将污染物从水中提取出来之后必然会转移到其他地方。污染治理的目的是将污染物无害化,使经过处理的污染物不再对大环境产生危害,或者降低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不能认为污染物不再在局部环境存在就是完成了污染治理的任务。因此,生态道德是环境科技工作者所必备的品质,在他们的工作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对他们的工作提出更高的挑战。

四、以生态道德为指导,可以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合作

正如一直所强调的那样,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相关的环境科学技术人员多专研某一个领域。例如,大气污染方面的专家可能并对废水治理的技术不够了解。生态系统中,水和大气、土壤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单一治理可能造成污染转移,不能真正地治理好环境。因此,在生态道德的指导下,环境科学各领域应当进行互助协作,进行知识共享,在设计治理方案时从整体环境出发,各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思想碰撞,设计出可以将废弃物循环利用、效益最大化的环境治理方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五、生态道德观念要求环境科学从业者具备多方面知识

丹麦卡伦堡生态园是生态治理方面非常著名的一个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海湾内的盐水被用为冷却水,最后被供给到渔场使用;含有二氧化硫的废弃与硫酸钙反应制得石膏,胰岛素生产过程中的废弃酵母被用作饲料。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进行环境科学治理方案设计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化学、生物甚至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生态道德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利共赢,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治理中的全局观念。因此,环境科学从业者需要全方位的提升自身素质,鼓励从业者掌握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更好地位环境治理工作服务。

总结

在污染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生态道德观念对环境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进行环境科学技术方案的选择过程中、在环境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方面都发挥着指导作用。在环境科学从业者的培养过程中,生态道德观念在高校的课程设置等方面也产生着影响。生态道德观念要求环境科学的发展更加注重整体性和全局观,将人类视为生态环境中的一份子,寻找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之间的平衡。

篇15:地方农业期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论文

摘要:地方农业期刊与当地农业发展息息相关,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信息及学习交流平台,同时也繁荣了农村文化、经济事业,宣传了农业发展动态,加强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有效地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服务。但是地方类农业期刊在发展中也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如作者读者群体受限、受到体制制约等因素影响。本文在分析相关制约因素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类期刊;制约因素;对策

传播、推广最新的农业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是农业科技期刊的首要任务。农业科技期刊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学术类期刊,一是技术类期刊。其中学术类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群主要是大专院校师生及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技术类期刊则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读者主要是农技站技术人员及普通农民。地方农业期刊大多属于后者,在新的发展形式下,地方农业期刊要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和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服务。

篇16:地方农业期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论文

1.1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宣传农业发展动态

根据国情制定的各阶段农业发展政策需要不同的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以便农民能够及时、准确快速地了解国家政策,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农业类期刊尤其是地方技术推广型农业期刊代表了一定时期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代表了农业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作为传统的宣传媒体,地方农业期刊与农民、农技推广人员紧密联系,宣传报道当地推进自主创新、促进本地农业经济健康、繁荣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同时也搭建了地方农业与全国农业沟通交流的桥梁[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时期,地方农业期刊在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各种政策、信息的同时,也转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观念,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2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地方农业期刊作为农技推广的重要刊物,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为农民和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当地技术推广管理部门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加强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1.3繁荣农村文化、经济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地方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技推广交流的平台,与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业技术宣传、引导、交流的平台,与广大农民、农技推广人员密切相关,向农民及涉农企业提供农技咨询服务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能,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积极有效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地方农业期刊面临的制约因素

2.1作者、读者群体受限,期刊评定处于劣势

地方农业期刊主要以技术推广为主,作者和读者群主要是普通农民和农技推广人员,这就决定了地方农业期刊所刊发的文章以技术应用为主,实验研究为辅,试验研究类的学术类文章更多地集中在影响因子高的学术型期刊中,这就导致地方农业期刊在学术期刊的评定中处于劣质。

2.2地方农业期刊受体制影响处于边缘化境地

地方农业期刊大多数隶属于地方科研院所、各大高校、以非独立法人编辑部的形式存在于事业单位中,属于单位的附属部门。受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实行企业化管理,期刊编辑部的编辑在项目申报和职称晋升中不受重视,处于被边缘化境地,大多单位新进人员不愿意到期刊编辑部工作,人才难以引进、办刊经费不足、稿源减少是大多数农业类期刊不得不面对的问题[2]。

3发展地方农业期刊的有效应对措施

3.1稳定人才队伍,突出特色,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期刊编辑部首先要做好与主办单位的沟通,积极为编辑部争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其次,地方农业期刊应针对地方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突出优势,开办相关的特色栏目,对地方特色农业进行针对性的报道,同时采用灵活择稿策略,实验研究的学术类稿件与技术推广普及性稿件兼收并蓄,增大对生产技术类稿件的选用量,扩大与农业相关学科的联系,突出自己的特色[3];最后,应细分读者市场,吸引特定的读者群和培养稳定的作者群,同时要找准期刊定位,及时调整办刊思路,加强各地农业期刊相互间的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

3.2创新经营模式,实现期刊的稳定发展

地方农业期刊要创新自己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探索刊群联合经营模式,组建出版集团或期刊联盟[4],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管理成本,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效地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扩展发行渠道,实现期刊快速稳定发展。办好地方农业期刊,要把握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内在联系,立足服务基层,服务生产。根据自身的读者定位、内容定位,不断拓展报道领域;根据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建立长远的品牌目标,在竞争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照云,赵瑞雪.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化农业,2008,353:31-34.

[2]周少霞,蒋巧媛,陈海林.地方农业科技期刊构建稳定作者群的有效途径[J].广西农业科学,2008,23(05):106-108.

[3]潘志萍.浅析地方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08):139-141.

[4]陈国平,唐艳,蒋巧媛.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的特点与办刊定位[J].广西农业科学,2008,39(04):557-560.

大有学问的惩罚教育论文

试析摸清教师需求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论文

如何保护全球环境论文

外化制激励与内化精神约束论文

全球环境问题参考:全球气候变暖

小学教育类论文

教育类研究生论文范文

高校教师教学激励与保障机制分析论文

诚信论文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的论文

奖励与惩罚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论文
《奖励与惩罚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奖励与惩罚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论文(推荐16篇)】相关文章:

地方高校教师激励管理的论文2022-11-21

生命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2022-12-06

教具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论文2023-03-04

拆迁各方的经济分析论文2022-10-07

技校学生心理的研究论文2022-10-27

试论心理层面探析中职生的异性交往的论文2023-03-11

小学生赏识教育问题分析的论文2022-11-11

谈幼儿的同情心教育的论文2023-08-26

浅谈员工激励机制论文2023-02-23

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研讨论文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