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的循环结构教学反思(集锦19篇)由网友“LostinTV”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程序的循环结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篇1:程序的循环结构教学反思
这堂课用时53分钟,比正常上课时间略长8分钟。知识讲解环节停留时间较长,重点讲解For循环结构的格式及执行过程。与教材不同之处,我引入同心圆的范例,这是借鉴广州教材。之前学生学习过画一个圆,那么画十个圆又如何画呢?用十个circle语句吗?这时引入循环结构,让学生观察这十个circle语句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学生回答:圆心点相同,半径不同,半径之间差额相同。这时在PPT上指出初值、终值和步长,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接着列出For循环语句的格式,根据格式让学生做填空,变量、初值、终值、步长、循环语句、下一个变量等,为了加深对该语句的理解,我再引入流程图,强调循环控制条件和循环变量。流程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图上,循环变量如何变化,它对循环体有什么影响,通过一个人物情景游戏,很好地演绎了这个过程。接着又显示一段有错误的循环语句,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问题,并修改。在知识运用和知识延伸环节都是围绕画圆,通过改变circle语句中坐标和半径,绘制更多丰富图形,而这里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好支架,深层思考循环变量对坐标和半径的改变。同时循环体也从执行一个语句延伸到执行两个语句。知识迁移是运用循环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不足之处,没有控制好上课时间,有部分的讲解过于拖沓。知识运用环节,绘制更丰富的图形,应该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删减,给学生留更多上机实践的时间。另外,有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得到关注,小组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上有所改进。
从效果上来看,学生最后来完成教学评价表,全班55个学生填写评价表,评价指标有7项,全部掌握的学生达41人次,掌握4项以上的10人,不熟练掌握的.4人。全部掌握的比率达75%,这个数字很鼓舞人心。信息学竞赛培训我做了很多年,给选拔出来的优等生讲循环结构,都要相当时间来讲解和消化。而这堂课,利用最近发展区的原理来进行教学设计,在一个程度较好的班级,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很让人高兴的。再次证明,走教学研究之路,必将事半功倍。
篇2:程序的选择结构教学反思
选择结构是程序三种基本结构中较为简单的一种。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且在数学里有过算法基础,理解起来较为容易。
本课只涉及到了分支结构的单分支和双分支结构,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解读,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选择结构的含义;2、掌握If语句中两种分支结构的语法格式;3、能够运用If语句两种分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到这三个教学目标,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上的设计来组织教学,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并且采用了与书本不同,但更加简单有趣的画圆案例,然后通过半成品加工的方法,逐步深入地讲解本课知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高效可行的。
总的来说整堂课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实践任务,从开始到结束,课堂气氛都很好。这表明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选择结构的用法,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之所以比较成功,我感觉课堂教学引入和教学环节设计最为关键,这对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我首先通过一个“猜价格,奖U盘”的游戏导入教学新课,马上就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下就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的兴趣,然后我又通过同学们倍感亲切的QQ登陆程序让学生体验利用选择结构能够解决身边许多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什么是选择结构,并且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半成品加工的方法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逐渐完善程序,从而引出选择结构又分单分支和双分支两种结构。在学习这两种结构过程中,我们通过画出满足条件的圆的例子,从而引出关系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的内容,整节课的内容过渡自然,课堂节奏紧凑,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继续学习的愿望,整堂课在欢乐和和谐中度过。此外,在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严谨的思维习惯,激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提升同学们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认识。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时紧(一个星期1节课),每一堂课都必须在保证完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深挖教材,达到课堂高效的教学目的,而本课由于本人过分考虑到学生之前未接触过程序,担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所以在关系表达式和逻辑表达式等环节上讲的'过多,导致后面没有更多时间对选择结构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加深和拓展,从而使得本课内容比较“单薄”。 其次,在内容上可以做出调整,将if语句的单分支、双分支两种分支结构的内容放在一起呈现给学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对比中收获更多知识;另外,由于学生对程序掌握的程度不同,应该为学生提供难易程度不等的实践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的任务,用这种分层教学的方式可以保证不同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学生各有所得,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我对《程序的选择结构》一课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在具体实践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问题,然而能够发现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也是可喜的,至少它能使我们认识到教学上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篇3:设计分支结构的程序教学反思
设计分支结构的程序教学反思
《丁字路口的选择-设计分支结构的程序》教学反思 康桥初级中学 王琪 选择结构是程序三种基本结构中较为简单的一种。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且在数学里有过算法基础,理解起来较为容易。 本课只涉及到了分支结构的单分支和双分支结构,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解读,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分支选择结构实现条件判断控制。(2)能够运用分支选择结构设计编制程序解决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2、过程和方法:经历分析、归纳、实践,掌握IF 语句的格式和功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完善和编写程序,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2)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和设计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通过趣味性教学,使同学们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总的来说整堂课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实践任务,从开始到结束,课堂气氛都很好。这表明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选择结构的用法,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程序的选择结构。 本课之所以比较成功,我感觉课堂教学引入和教学环节设计最为关键,这对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首先通过一个“学生朗读并翻译”的过程导入教学新课,一开始学生会被教师的教学行为深深吸引是因为学生不明白,“信息技术课”怎么突然变成“英语课“了?随着教师导入语的展开才释然,既成功引起学生的注意,也顺利过渡到新知。然后我又通过同学们生活经验“保险柜”让学生体验利用选择结构能够解决身边许多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什么是选择结构。然后布置任务让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完成,整节课的内容过渡自然,课堂节奏紧凑,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继续学习的愿望,整堂课在欢乐和和谐中度过程序的选择结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时紧(一个星期1节课),每一堂课都必须在保证完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深挖教材,达到课堂高效的教学目的,而本课由于本人过分考虑到学生之前未接触过程序,担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所以在关系表达式if语句讲的`比较浅显;另外,由于学生对程序掌握的程度不同,应该为学生提供难易程度不等的实践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的任务,用这种分层教学的方式可以保证不同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学生各有所得,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我对《丁字路口的选择-设计分支结构的程序》一课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在具体实践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问题,然而能够发现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也是可喜的,至少它能使我们认识到教学上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篇4:《循环结构》说课稿
《循环结构》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循环结构》,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小节。课时安排6课时,本课为第4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四大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数学的重要基础,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算法思想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对算法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基本算法语句打下坚实的基础,循环结构是程序框图的一种基本逻辑结构。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循环结构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循环结构的意义,体会循环结构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以前,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因此,学生具备类比简单 的赋值得出 的结论的基础。另外,高一学生形象思维、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抽象认识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教学中宜选择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例引入,通过对引例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经历循环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表达循环结构,并尝试整理成程序框图。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学生应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并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操作、探究,学习设计循环结构程序框图,体会算法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识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难点为循环结构中的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五)教材处理
教材中直接给出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再对循环结构进行讲解,这样做使学生对循环结构的根本意义很难理解。因此,我对教材内容作了一点调整,从对概念的分析,逐步引导出框图形式,使学生明确循环结构的框图表示是算法的另一种形式。使学生对循环结构的神秘感和畏惧减少,更易接受,同时体会到写程序框图的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总结,纳入知识系统。主要体现在两部分:
1、循环结构的概念分析和框图的得出过程,主要为启发探究的教学方式完成。
2、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对引例的分析过程,主要由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完成。
(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框图的书写节省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引例:写出1+2+3+4+……+100算法步骤,并画出程序框图。
教学处理:为了更好地完成引例的算法过程,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引导学生对上节课知识进行复习,主要复习两个问题:
顺序结构、条件结构的特点及相互联系
在框图表示中, 的含义( 为常数 )
设计意图:设计此引例的目的是由于此题是从1加到100,反映了重复执行加法运算的过程,为引出概念做好准备。
问题预设:即学生在写算法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甲:第一步:输入1,2,3,…,100;
第二步:计算 =1+2+3+4+…+100;
第三步:输出
不足:输入数据时很烦琐,若求1+2+3+4+…+10000值,则很难实现。
(2)乙:第一步:输入1,100,
第二步:计算
第三步:输出
不足:必须知道公式,若不知公式,则无法进行。另外,这只是求一种类型公式,而如果改为 则无法进行。
(3)丙:第一步:确定
第二步:计算
第三步:计算
……
第100步:计算
第101步:计算
不足:步骤太多,有限时间内不易实现,浪费时间。
(4)丁:第一步:确定
第二步:计算
第三步:若 ,则执行第二步,若 ,则输出结果。
教学处理:这四种方案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然后,教师展示学生做法,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分析,得出各种算法的优点和不足,师生共同研究,比较出第四种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与前三种方法比较而言,步骤简洁,把重复的步骤用一个式子表达出来。若学生中没有发现第四种方法,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从而得出循环结构定义,同时揭示本课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引出循环结构的概念,并且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方法不一定惟一,但我们要考虑选择最优方案,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随着定义的得出,进入第二阶段。
(二)发现问题,探究新知
1、循环结构定义:在算法中,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过程。
教学处理:由第四种方法得出定义后,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前两种结构的研究方法,即从定义到框图。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循环结构的框图形式如何?学生对引例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设计意图:目的是使学生明确:任何问题,通常都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可以先把框图各个部分弄懂,再进行组合。
(1)算法中涉及变量 , 的定义及作用
初始值: 用框图表达
:累加变量,作用:计算每次循环的总和
: 计数变量,作用:循环计数
(2)算法中第二步用框图表达:
(3) 含义:
① 将 值赋给 ,即“=”的含义。
② “=”左边 是第 次赋值后总和,而右边 是第 次的总和。与数学中的 不同,在数学中这个式子是不成立的'。
③ 是 的基础
④ 循环的终止条件: 或
教学处理:以上的三个问题就是对框图的探索过程,由于这些知识都是新接触的,主要采用教师引导p讲解的方式完成的,使学生明白理解即可。
问题预设:在问题(3)的研究中学生不易理解,可以类比 得到。此处是本课难点,教师讲解完之后给学生一些时间交流理解,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为得出循环结构的框图表示作准备。
2、框图表示:
在上面已有的条件铺设下,可以用框图表示出算法,下面就是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框图形式。
问题预设:
生甲: 生乙:
是 否
否
是
教学处理: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学生合作探究方式完成框图绘制。
每四人为一组,教师参与到学生研究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点拨帮助,最后由学生展示自己的框图。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及协作沟通能力,并由此引出两种类型的框图组建方法:直到型和当型循环结构。向学生说明:这就是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表示。
3、循环结构概念的理解:
(1)循环结构中,必须含有循环变量,进而同时具有初始值。
(2)循环结构中,一定含有顺序结构和条件结构。
(3)循环结构三要素: 循环变量初始值:
循环体:
循环条件: 或
(4)两种循环类型:直到型循环结构和当型循环结构
(5)特点:具有反复执行某一处理过程特点的算法用循环结构。
教学处理: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循环结构?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刚刚得到的程序框图,给学生2分钟讨论交流时间,让大家互相沟通,从而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最后由学生说出以上对概念的理解,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归纳p总结的能力,增强合作交流意识。创建了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例题解析 强化训练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知识,设计了一道例题:
某市进行人口预测,现有人口总数为P,人口增长率为R,预测第T年人口总数将是多少?用程序框图描述你的算法?
解:
是
否
问题预设:由于终止条件可以表示为 或 ,因此在学生解答问题中存在两种答案,即直到型和当型循环结构。可能有的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到位,教师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教学处理:学生认真思考、交流,师生共同分析例题题意,类比引例,解决问题,完善框图表示。
设计意图:本例题是类比本课引例,进行编写程序框图,让学生经过模仿、操作、探究,学习设计程序框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设计框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练习是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对课堂知识理解程度的反馈与检测,所以设置了两个练习:
练习1:根据引例,设计用程序框图表示
1×2×3××250 算法:
练习2:已知如图所示程序框图: ①
②
是
否
问题:(1)图中表示循环箭头指向①时输出 =
图中表示循环箭头指向②时输出 =
(2)该程序框图的算法功能:
这两个练习是引例框图的改造,通过练习逐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循环结构,体会用循环结构表达算法,关键要做好三点:
①确定循环变量及初始值
②确定循环体
③确定循环终止条件
(四)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教学处理:鼓励学生对本课进行总结,其他学生补充。
设计意图:是帮助同学认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内涵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为了帮助学生继续探究,我设置了探究作业,即
思考题:当今社会个人理财问题已受到很多市民的关注,存款、国债、股票、黄金产品都是市民理财的内容。随着存款加息周期的到来,市民越来越关心存款利息的收益。某一时期银行一年期定期储蓄年利率为3.06%,如果存款到期不取继续留存,银行会根据存款时约定的转期自动将本金及80%的利息(20%的利息交纳利息税)转存为一年期定期储蓄。利用已学知识画出程序框图。
否
是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目的是巩固本课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并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算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中四个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问题为驱动,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与人们生活实际相关的思考题又将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对循环结构程序框图的更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之中,达到知识在课堂以外的延伸。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进而连接所学的旧知识,首先明确问题的实质,然后总结出新知识的有关概念和规律,形成知识点,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组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及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本节课的整体设计和处理方法正是基于此理念的体现。
3、恰当的使用多媒体,体现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特点。
【文档内含有图片、公式、文本框、特殊符号网页页面不显示,请点击免费下载完整WORD文档全文。】
篇5:《程序的顺序结构》课堂教学反思
《程序的顺序结构》课堂教学反思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VB的常量、变量、表达式及常用函数有所了解。顺序结构是三大编程结构的入门,学生初次接触编程结构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程序设计与实际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相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基于中山市教研室编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3课:《程序的顺序结构》。为了激活学生对顺序结构的学习兴趣,我引用了广州教材的画圆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程序的三种结构,对顺序结构编程重点掌握,并逐步把顺序结构编程思想向解决其它问题迁移。
三、授课过程分析
1、亮点
本节课的设计能很好地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新课,通过学生天天见的作息时间表的执行让学生对三种程序的结构有初步的了解,通过广州教材的画圆的实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本节课的两个难点输入函数Inputbox和画圆函数Circle的理解与使用得到突破。
例题设计思路:
例题1“已知圆的半径;输出园的面积” 例题2“输入一个圆的半径;输出圆半径和面积。”(InputBox函数的使用)。 例题3“输入一个圆的半径;输出圆半径和面积,并画出这各个圆。”(Circle函数的使用)
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学案上由浅入深的例题练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都能使用赋值语句、输入和输出语句来实现顺序结构,解决VB顺序结构编程的一些简单习题。
2、不足
这堂课用时49分钟,比正常上课时间略长4分钟。知识讲解环节停留时间较长,特别是通过学生完成学案1的生活例子来理解程序的三种结构特点耗时较多,没有控制好上课时间,导致后来学生上机实践时间不够充裕。知识讲解环节应该更紧凑些,给学生留更多上机实践的时间。另外,在整体教学有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得到关注,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上有所改进。注意兼顾个别学习吃力学生,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度,发掘和发挥不同差异的学生的特长。
四、授课结果分析
从学生课后交来的学案进行分析,绝大部分同学都能顺利地完成学案的例题。通过学案的'教学评价表分析,全班53个学生填写评价表,评价指标有6项,全部掌握的学生达39人次,掌握4项以上的10人,不熟练掌握的4人。全部掌握的比率达73%,这个数字很鼓舞人心。总结中发现,在讲授编程的这种相对枯燥的课程时,教师教学设计一定要巧妙,密切联系生活的例子,把难理解的编程原理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在课程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例题修改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对程序的体验修改,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和思考中培养探索精神。
篇6:双课循环教学反思
双课循环教学反思
我校每年每位教师必须上的高三双课循环,我已经经历了几次这样重要的教学活动,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既反思自己在物理课堂上的闪光点,又不断寻找和发现自己的缺憾之处。应该说,对于高三的双课循坏,我还是有很多的心得的。
这次高二年级的推送教师双课循环,在我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多年的经历中,还是第一次,也许有人把它视为一种工作任务,一种很重的压力,而我从内心来说,都感觉,这是一次学校领导对于自己物理教学的一种信任与支持,饱含着领导对于自己物理教学的鞭策与督促,俗话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一次的教学任务,自始至终,我都非常珍视每次公开课的机会,以便能得到学校郭校长、孙校长、潘主任的高屋建瓴的批评与指导,得到各位同仁的直言不讳的建议,从每次公开课的环节中我都能有很大的收获。既促进了自己物理教学专业的成长,又提高了物理课堂的效率,每一次活动,我都会认真地反思自己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得与失,困惑与解答,这对于以后的物理教学大有裨益。
周一晚上,我接到年级主任通知,周四要安排全校物理大教研,我是代表高二物理教研组展示双课循环活动。当我接下这一重任时,我就开始琢磨这堂物理课中的每个环节的设计,我一次次从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中选取最适合所教学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物理课堂的学习情趣,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我在精心备课中一直在深深思考的地方。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选择了我们高二年级正好学到的电学里很重要的知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节。这节在物理课本中虽然只有短短的三页内容,但是它涵盖的众多繁复的知识点,学生想学到位、学得扎实有效、达到高考的要求,至少也得用两周的时间才能学得透彻。按照我们物理组的教学计划,周四正是讲授“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和电源的U-I图线问题专题分析解题”内容。讲课前,我再一次仔细研究最新高考说明对此的考点分析及教学参考的建议,研究这堂课在整个这册物教材中的地位,以及研究这几年高考中有关这一内容的考试动态以及习题模式,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了更深更清晰的理解与认知。再次从思想高度提高了对于开展本次物理教学活动的意义的认识,明确了本次教研活动的方向。我精心设计了学案和教学途径,所选习题涵盖了高考中设计此类问题的多种样式。
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首先对电路的动态进行分析,在学习这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知识储备,他们知道电路中某个电阻的增大(减小)会导致电路总阻值的增大(减小),从而应用判断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的减小(增加),判断出路端电压的增大(减小)。我将学生预习学案收上来后,认真批阅,寻找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我发现,前面的这些基础知识都不是问题,学生们困惑和感到难以解决的是“不知道再进行哪部分电路的.判断和电流和电压中哪个物理量先判断”。这就像一道拦路虎,卡住了学生前进的方向,搬掉这个最大障碍是我课堂上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我对学案上最典型的第一题,决定让学生自己试着做,经过学生仔细思考并自纠后,他们进行口头展示,我给展示的学生以黑板代笔引领学生进行步骤的判断。在判断过程中。我不断点燃学生们的智慧火花,并要求他们,思考为什么应该这样而不能变成那样?学生们在我的点拨中冥神思考,经过他们的严密逻辑思维的运转后,他们慢慢体会到了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接下来的课堂环节,在进行几个练习题的自我纠正、组内纠正、组外求援的环节衔接后,学生们把错的习题纠正好了。为了深化对于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我以检测方式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确定检测对象时,我找检测前预习过程中出错的几位同学做一回答,这样就便于知晓学生们的知识的掌握情况。最令我惊讶的是,他们能够自己总结方法并予以应用,这是我在本次课堂上的一大亮点。
下面看看学生讨论合作后给出的解题思路:
(一)“先总后分”——先判断总电阻和总电流如何变化:先找到引起变化的部分,判断这一部分的电阻式如何变化的(增大还是减小),再判断闭合电路的总电阻如何变化,其次才是判断各个部分如何变化。
(二)“先干后支”——先分析干路部分,再分析支路部分。而且给出先分析大支路,后分析小支路的发现。
(三)“先定后变”——先分析定值电阻所在支路,再分析阻值变化的支路。(此处有掌声)。
根据学生的总结,我趁热打铁,随即进行了当堂检测,结果令我深深感动,学生们几乎全部做对了习题。
其次,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第二个问题:关于电源的U-I图线问题和电阻的U-I图线问题组合。学生前置学习时做得并不够好,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不能再单独讲解了。我需要思考,如何突破这个难题?学生们之所以把两条图线结合起来不会的真正原因还是对电源的U-I图线理解没那么透彻。于是我把这问题融入到例2中,在问题中突破图线的斜率、截据的真正物理含义,并且借用课本上电路的动态分析来对这条线的画法进行完整的探究,提示引导学生思考这条线上某点的横纵坐标比值和乘积的物理含义。经过师生共同探究后,再要求学生们自己改正前置学习的错误,重新再认识,他们自己就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趁他们思维达到兴奋之时,我随机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对于一个变化的电阻的U-I图线问题如何思考?而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自然顺利想出对于选做题的解答思路,随即在我的鼓励之下,挥笔运算。
解决完这两个教学目标后,安排了两个限时训练,训练结果达到了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
在此次双课教学第一节下来后,备课组长提出的若学生对串并联电路不是很熟练,可以放慢课堂进行速度和对关于电源的U-I图线问题和电阻的U-I图线问题组合再进行重点强调点拨,在第二节课我及时进行了微小调整,收到了想收到的效果。在第二节课后全体领导和同仁的评课中,我虚心聆听领导的建议和鼓励评价,尤其是孙校长的建议使我收获满满,再此,感谢他的精心栽培才使我成为当年最年轻的实验任课,使我的教学迅速成长。潘主任的鼓励与认可,使我认识到肩上的重任。同仁的诚恳真挚的建议给了我飞翔的翅膀。
纵观本次物理双课循环教研活动,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物理教学中重视课堂创新的效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引领学生在高中物理的征途中,撷取一朵朵美丽的小花,引领学生们在高考的道路上不断拼搏奋进,取得优异的成绩,一次教研活动就是我本身业务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平台,我将一如既往地以全新的姿态,在物理课堂上,努力进取。
篇7: 循环规律的教学反思
循环规律的教学反思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载体。在本课中给每个小组学生发一些图案,用来拼图,学生通过移一移,贴一贴,摆一摆等过程的实验,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在发现规律之后,给学生机会创造规律,按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发现规律,再设计新的规律。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本节课,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在最后创作的环节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起点,用文字、符号、数字或用自己喜欢的图案创造规律,有的是按星、圆圈、星、圆圈等排列,有的按圆圈、三角形、正方形、圆圈、三角形、正方形等排列。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图案,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解决的问题。
加强数学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特别在例1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尝试,画一画,并说说这样画的理由。从中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排列的方法变了,但规律是没变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也存在着不足。个别同学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排列中没有按规律排列,展示学生的作品最好用投影等等。
篇8:字体结构教学反思
汉字有独体字、合体字之分。合体字又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等,这其中左右结构的字较多。左右结构的字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左、右两部分宽窄、长短、高低的不同,如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短右长、左长右短、左高右低、左低右高。临写时注意这些变化,把汉字写得有姿态、有变化。
一、左右结构
1.左窄右宽 位 温注意:右部比左部稍短2.左宽右窄 利 断 注意:“利”字的右部比左部窄长,短竖的起笔与横的收笔相平。“断”字,右部比左部窄而低。左部横不要过长,竖折与横竖相连,右部撇贴近左部。3.左短右长 劝 时注意:“劝”字,右部横折钩的起笔与左部点的'起笔相平,撇的起笔要高,收笔比钩的下脚稍低。“时”字,左部日字旁窄而长,右部竖较长,写在横画靠右位置。
4.左长右短 红 忙注意:“红”字,左部横向笔画间隔要匀,右部竖稍向左斜。“忙”字,右部横的起笔比左部右点稍低,竖折的收笔比横的收笔稍偏左。5.左高右低 部 印注意:“部”字的右部横撇弯钩的起笔比左部上横的起笔稍低。“印”字,右部横折钩的起笔与左部竖提的起笔相平,左竖与右竖稍向内斜。6.左低右高 愉 腾注意:这两个字的右部笔画较多,笔画之间间隔要匀,两个字右部撇的起笔稍高。应当注意,左、中、右三部分横向排列,容易将字写宽,成扁平形,因此各结构部分应将横向笔画缩短,竖向笔画适当拉长。
二、左中右结构
1.左中右宽窄不同 辨 翻注意:“辨”字,中部较窄,右部比左部稍长;“翻”字,左部宽,右部比中部稍长。(以下字也是这样的规律。)2.左中右长短不同 树 储3.左中右高低不同 街 瞅注意:“街”字,中部较高;“瞅”字,右部比左、中部稍高。
三、上下结构
1.上窄下宽 泉 支2.上宽下窄 金 皆
四、上中下结构1.上部较宽 意 章注意:上部下横要长。“章”字,下部横向笔画间隔均匀。2.中部较宽 茶 墨3.下部较宽 克 篮
篇9:C学习笔记循环结构
C学习笔记-循环结构
一、while循环while (条件)
{
循环体
}
运行原理:1.如果一开始条件就不成立,永远不会执行循环体
2.如果条件成立,就会执行一次循环体,执行完毕,再次判断条件是否成立
代码示例:做五十次俯卧撑,要求实现:
1.做50次俯卧撑,每做一次输出一次,20次后不做
2.做50次俯卧撑,每做一次输出一次,做到整十数次数时不做
3.做50次俯卧撑,每做一次输出一次,整十数次时做,其余不做
#include 通过上述的小程序,能够认识到while循环的一些基本没使用,做几个小练习来提高, /* 提示用户输入一个正整数n,计算1+2+3+…+n的和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while (条件) { } do{ } while(条件); 1.很多情况下,while和do while可以互换 2.while特点:如果一开始的条件不成立,永远不会执行循环体 do while特点:不管一开始的条件是否成立,至少会执行一次循环体 3.最好使用while #include“ i=”i);“ ilt0=”(i<0);“ int=”int“ ltstdio.hgtint=” 三、for循环 for (语句1;条件; 语句2) { 循环体 } 语句1:初始化语句 语句2:增量语句(执行完循环体后再执行的语句) 运行原理: 1.for一开始就会执行一次语句1(整个for循环只会执行一次) 2.判断条件是否成立,如果条件成立,就会执行一次循环体,然后就会执行语句2,再次判断条件是否成立 #include 使用注意: #include 在的讲授画图程序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对于“画图”各种基本工具的使用都较易掌握,但不能灵活运用,如我想让学生画画生活中的物品,可是学生面露难色,觉得用这些工具不够用,难以画出真实的物品,其主要原因关键在于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这样一幅范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谁能用几秒钟时间完成。大部分学生从常规思维出发,采用了曲线工具来画,用两条曲线圈起来,结果花了不少时间,画出的“月亮”还不够理想。可是有些同学却突发奇想,先画好两个大小基本相似的圆,然后移动其中的一个圆,把它覆盖在另一个圆上面,组成一个新月形,然后用橡皮擦去多余的部分就完成了。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对于这类同学,我表示了欣赏的`态度,并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创造性地看等问题,能发表你独特的观点。 通过以上的小练习,学生兴趣倍增,纷纷跃跃欲试。看到这里我便趁热打铁,出示了第二个小练习,并说:“同学们,你能在5秒内完成吗?”。在这近乎不可能的目标驱使下,学生兴趣大增,课堂气氛活跃,思维蹦出了火花。有的同学想到了这样的方法:用红色画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圆,并相互交*,然后在下边画两条相交的切线,最后用填色工具填上红色就可以了。也有同学采用了复制翻转等方法,真是各有千秋。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了电脑的主人。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1、原子能级结构的提出 原子能级结构的提出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以往的教材是从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模型的矛盾出发,给出玻尔理论基本内容和由这个理论推导出的氢原子电子轨道半径和能级公式。而现今教材的处理是在对氢原子光谱不连续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能级结构的猜想。为什么这么处理呢?一方面是为了达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学生对原子的结构的不理解和错误认识。在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模型的矛盾中,大多数学生没有“做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要辐射能量”这样的认识;另外玻尔理论中“轨道”的概念是不正确的,氢原子的电子是没有轨道的,这在第二章中已经阐明,所以书中只提到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在“资料活页”中给出了玻尔理论。 2、原子的'跃迁 除了使学生明确原子跃迁时所遵循的规律,教师还应强调:原子无论吸收能量还是辐射能量,这个能量还是任意的,而是等于原子发生跃迁的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原子辐射和吸收的光子也只能是某种特定频率的。这一点可结合前一节的“资料活页”中的“氢的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加深学生理解。 3、原子能级为负值 当选取电子处于无穷远处时氢原子的能量为零,氢原子在其他状态的能量为负值。其中的原因是:要使原子电离(即电子处于无穷远处),外界必须对原子做功,使电子摆脱与原子核之间的束缚力。所以电子处于无穷远处时氢原子的能量比氢原子的其他状态的能量都最高。此原因可让学生自行分析,教师可提示他们用功能关系去理解。 4、光谱线系的形成 原子从不同能级跃迁到某一特定能级就形成一个线系,这名话学生应理解:一个原子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能量状态,但在某一时刻,一个原子不可能既处于这一状态也处于那一状态。如果有大量的原子,它们之中就有的处于这一状态,有的处于那一状态。氢光谱的观测就说明了这一事实:它的光谱线还是一个氢原子发出的,而是不同的氢原子从不同的能级跃迁到另一些不同能级的结果。 5、讨论与交流 氢原子光谱的波长满足 《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群落的概念,举例说明物种种间关系的种类。之前已经有种群相关知识作基础,学习群落概念相对容易,同时也有弊端,就是容易将种群与群落的概念混淆,为帮助分清两者的区别,仍然是比较两者概念的区别,同时加以举例,如种群是同一区域同种所有个体,而群落强调的是同一区域所有个体,如一片森林中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范围比种群要广。 本节另一个重要知识点是生物间的关系,补充说明生物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包括种内斗争(如同种生物个体争夺食物、空间资源等)和种内互助(如蜜蜂发现盗蜜者会飞舞告知同伴支援,蚂蚁巢穴中的分工,蚂蚁搬家等)。强调种内关系是发生在同种生物个体间。 种间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四种,要求能正确判断出生物处于何种种间关系,能依据相关曲线图判断,如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表现为同步变化(同甘共苦)。 学习目标中提到要能举例说明四种种间关系,自然举例是必要的,如人与其肠道内德大肠杆菌、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反刍动物与其胃中的细菌和原生动物等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同一片草原上的牛和羊、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为竞争关系,但同一草原上的牛虽然也争夺食物与空间资源,却属于种内斗争。狼吃羊、羊吃草为捕食关系,但食仔行为(如大鲈鱼吃小鲈鱼为种内斗争)。 病毒与其侵染的宿主细胞(噬菌体与细菌、HIV与T淋巴细胞)为寄生关系等。这里的互利共生。寄生中的两种生物都生活在一起,但互利共生对两者都有利,而寄生只对寄生者有利。 在教学的过程中贯彻学校的定向-活动-结构的教学模式,如课前示标并告知学生学习要点,四种关系举例时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常识来举例,如寄生时学生举例说狗与跳蚤,本人顺势告知学生寄生可以在体内也可以在体外,讲捕食时学生举例说大鱼吃小鱼,我强调了如果是肉食鱼吃草食鱼(如青鱼吃草鱼)确实是捕食关系,但如果是大鲈鱼吃小鲈鱼却是种内斗争,借此也将种内斗争与捕食关系作了比较。而对于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案上有相应的习题与所讲内容相关,就及时训练,帮助及时学会知识的应用。 总结本节课,上课时间35分钟,比预期多,但其中包括做课件中补充的习题,因此也在预期之内。学生做练习5分钟,评讲4分钟(选择题教简单,主要评讲填空题,有些课外知识学生不了解,如白蚁与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鞭毛虫依靠白蚁提供养分生存,本身能够分泌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提供营养给白蚁,属于互利共生关系)最后一点时间让学生将学案前自主学习部分未填好的填空题完成,达到学案当堂完成的目的。 3班按以往经验看是一个比较难以带动气氛的班级,但这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可能与课前告知有人要来听课(虽然没来)有关,但我觉得更可能的原因是这节课内给予了他们充分参与的机会,所举例子也与生活相关,甚至还能学到一些感兴趣的知识(如冬虫夏草的由来)等,还有PPT也是花较多时间准备,有一些图片也很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也给我一个启发,或许以后对于如此的班级都可以尽量多的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我明白在课时压力大的情况下很难实现)。 不足之处: 1、上课时仍然有些准备不足,如上课时提到的稗草,学生问是什么,我也只能给学生看相关图片,告诉他们这是水稻中常出现的双子叶杂草,与水稻呈竞争关系,竞争阳光与无机盐等,其实学生还是不明白这是什么,我自己也不明白,直到后来听办公室陈老师的课才知道原来就是农村所说的can子,这才恍然大悟,想到如果当时直接告诉学生这是can子,不少学生来自农村,一下就能明白这是什么,实在惭愧于生活知识的匮乏。 2、由于经验的缺乏,虽然举了很多例子,但常考的例子却不知道,如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体,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自然也没有告诉学生,当遇到相应问题时没办法及时解决,好在后来的听课中认识到也在下一节课的学习中再告诉学生,也算是弥补了这一不足了吧。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概念,也是整个生态学内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对高中生来说,本节的知识点并不难,但学生需要深层次理解。教学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怎样探究知识,怎样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学会提出问题并得出结论,同时弄清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因此,本节教学以学案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乐趣,提高主动学习能力。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基本以学案作为学习的引导工具,从而完成本节学习任务。而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先以复习上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引入生态系统及本节课题。然后让学生列举一些常见的生态系统,教师加以引导,并指出生态系统范围有大有小,但必须有一定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从而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接着,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让学生分析它的组成成分,完成学案相应内容。点评时深入探究并总结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各个组分的归类、作用、组分及地位。 在介绍食物链及食物网时,我要求学生数出一个复杂食物网的食物链条数,并画出每条食物链。同时我及时指出要注意的问题,包括食物链包括的要素、食物链的'起点、食物链的箭头指向等等,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食物链,纠正存在问题。同时要注意营养级的等级和消费者级别,最后把总结后的注意事项罗列出来,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记笔记并深入理解,防止学生蜻蜓点水式学习。 完成食物链内容之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时,让学生完成几道常见的反馈练习,通过学案中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它的食物链条数,某生物所占的营养级,某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引起其它哪些生物的数量变化,怎样变化等。 本节课中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成分的区分是个难点问题,在课后习题的讲解中发现学生很容易把这两个概念弄混。课后,我又通过展示概念图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认清二者的关系。 教学目标: 1.掌握包含长横、长竖、撇、捺、提的汉字的书写规律,写好例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在例字中归纳书写要领,根据要领书写与例字类似的字。 3.培养学生对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意识和责任感,发展个性,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包含长横、长竖、撇、捺、提的汉字的书写规律,写好例字。 教学难点: 学生在例字中归纳和总结书写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老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作为小学生,我们就要打好基础,写好楷体字。这节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汉字中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二、复习旧知(总结) 1.PPT展示上节课作业:优秀的/马虎的。 2.你觉得这些作业怎么样?(生谈) 3.写一笔漂亮的字有什么作用 生说、师小结:PPT出示 4.出示正确的写字姿势图,哪三个“一”,你平时做到了吗? 5.生齐读“写字姿势儿歌”。 6.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这几个字宝宝,自由读一读。 三、新授 1.出示“兄” 1.1这个字怎么写漂亮? 1.2师范写,生书空。 1.3生描两个,写两个(配乐) 2.出示“呆” 2.1这个字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2.2师范写,生书空 2.3生描两个,写两个(配乐) 3.出示“商” 3.1小朋友,“商人”来了,商人能说会道,所以里面是八张嘴,而不是古。 3.2你还要提醒大家什么? 3.3师范写,生书空 3.4生描两个,写两个(配乐) 4.出示:抹、挤、拱 4.1三个提手旁的字宝宝跟我们见面了,谁来说说怎么写好这几个字宝宝? 4.2师小结:有撇有捺的字,撇捺的长度可能不同,但是撇捺的角度一般是对称的。 4.3请三个孩子上来书写,其余生观察 4.4评一评怎么样 4.5生练写这三个字(配乐) 5.出示“决” 5.1这是个两点水的字,写“决”字时又要注意什么? 5.2师范写,生书空。 5.3生描写两个,写两个(配乐) 四、课堂总结,培养信心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一种文字,它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汉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经验综合性特征,他倾向于对事物经验的整体把握。 俗话说:“字如其人”,字写得好,更要我们在午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行,新的课改理念日新一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注重一个“活”字,做到“活”中有情,“活”中有乐,“活”中有疑,“活”中有美。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形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中实施探究学习要突出几点: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空;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合作”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一句话说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功能,由于可以在书上直接找,学生的回答是中规中矩的,但我不满足于他们的“依书直说”,我打算在此安排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另外,我还想把问题稍作变通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于是,我说:“请各个小组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这三种角色,并猜想“假如生态系统没有了自己这种成分,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在热烈地讨论后,都有了更多更丰满的见解。学生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课本的知识,而是凭着自己已有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去解决新问题,虽然,由于知识基础的局限,他们对知识的猜想和整合仍显得有点不合常理,然而,他们有了一套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这比起正确的知识更有价值。 创设交流学习思想的课堂论坛,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思想,这样使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激发了学习兴趣与欲望,营造出崭新的学习氛围,以迸发出学生思维中崭新的思想火花。对于食物链概念的形成,可以先列举一些谚语,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沙”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这些生物彼此之间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联系,形成这样的矛盾冲突呢?不言而喻,是为了食物,人们就把生物彼此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食物链,显得非常自然。在”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一条单链能够很好的理解,但是对怎么能正确连接食物链却有些找不准方向,尤其是注意事项:连接一条食物链要连到此食物链的最高消费者,食物链开始与生产者。于是再拿“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沙”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句谚语让学生去分析,这两条谚语是否能组成食物链呢?学生通过分析,最终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关于食物链本质的教学也同样,为什么螳螂要捕蝉?透过现象看本质,无非螳螂要从蝉中获得自己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黄雀也一样,从中概括出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以食物链为渠道进行的,食物链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物质能量传递的关系。另外,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大鱼之间、大鱼与小鱼之间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分清楚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这样,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自主思考、相互讨论,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化”的过程,增加了学习兴趣,将概念之间的关系掌握扎实了,并进一步感受到了生活中知识问题的存在,感受到了学习、探索知识的价值。 整体上采用以学生为主的合作式教学方法作为设计的初衷,并以多媒体及直观教学加以辅助。通过教师在其中的引导而使整堂课显得很顺畅自然,学生也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锻炼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对生物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在讲述信息交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时,采用的是从个体到整体,层层深入,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进行总结,最后得出结论,把生态系统与种群、个体进行连接,而不是孤立记忆知识点。 《身体的结构》是四年级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里的起始课。在教师教学用书上明确指出“在第一课中,要向学生介绍关于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不同划分。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形式。”本课重点是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左右对称的特点。难点是观察身体内部器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让学生围绕观察和体验开展探究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借用课内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的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一下学过的昆虫的结构特点,明确昆虫的外形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为结构的划分做知识上的准备。并且通过两次体验活动感受左右对称的好处————行动灵活、保持平衡,并感受外形的和谐美。接着通过“摸袋子,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自然地转入到对“身体内部有什么”的探究,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猜猜内有什么。最后又以“跳绳”这一活动让学生观察感受在运动的时候都有哪些部位参与了,即第三部分“身体的工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识了气泡图,分析出结构的第二种划分方式————根据功能的不同(工作的类型)进行划分。至此课堂目标基本完成,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重难点。 上这堂课之前得到了屠老师以及学校各位相关老师的指导,尤其是屠老师,对我们今年新转教科学的老师的成长十分重视,在细致听取我的想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在此甚表感谢。 课上完后,老师们就这堂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听后令我受益非浅。东湖小学资深科学老师李卫提出的几点,令我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到底是科学界的前辈,思考问题深入浅出,尤其是关于一个课内活动的设计————单脚走和双脚走比赛,李老师所说的为了更好的得出平衡的结论,让学生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一段时间比较,效果会更明显。我想,在教室这个狭小的范围内,这样的方案可能会更有效。关于身体的工作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气泡图的环节,李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的工作不仅仅是运动系统的工作,老师应该还提示一下包括消化(吃东西)、呼吸等内容的活动。细细想来,呼吸等其他系统的活动其实就是融合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并不能单独分开来讲。 有几位老师提出“摸袋子”的环节用时太长或者显得有点不必要,虽然学生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但是使得后面的教学显得有点紧张。我认为,时间是花得长了点,学生之前可能已经有了“看、听、摸、闻、尝”等前概念,但是在这样一个缺少实验的课堂中,这样的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在科学课堂中既能得到知识,又能获得快乐,所以,我认为删除是不必的,可以在时间上再缩短些。 屠老师在最后的交流中,对我的两个细节环节十分肯定,令我感到挺意外的,一是采访单手系红领巾的同学,让她谈谈自己在使不上劲时最想做的是什么,以体会双手配合使行动更灵活。二是课堂上提到班里的残疾孩子,只是表扬经常帮助她的同学,并没有指明是哪一位,屠老师的说法是保护了孩子自尊心。其实,在我的教学中一直比较注重语言的善良和行动的善良,尽量不去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经屠老师这么一肯定,我就更加确信这样的教学是快乐而有效的。 本课重点是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难点是观察身体内部器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让学生围绕观察和体验开展探究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借用课内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的一开始,让学生观看青蛙和啄木鸟捉虫的短片,利用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体征的关系,揭示题目。通过“系红领巾”、“双眼和单眼对比看”、“单腿走路”体验活动感受人体左右对称的好处——行动灵活、保持平衡,并感受人体外形的和谐美。接着通过“摸袋子,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自然地转入到对“人体身体内部有什么”的探究,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猜猜人体内有什么。最后又以“跳绳”这一活动让学生观察感受人体在运动的时候都有哪些部位参与了,即第三部分“身体的工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识了气泡图,分析出人体结构的第二种划分方式——根据功能的不同(工作的类型)进行划分。至此课堂目标基本完成,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重难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的结构特点,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围绕自己的身体展开各种各样的研究活动,让学生们一起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健康地生活。 本课是四年级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里的起始课。在教师教学用书上明确指出“在第一课中,要向同学介绍关于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身体各个局部功能不同划分。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同学活动的主体形式。”本课重点是身体由哪些局部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难点是观察身体内部器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1、让同学围绕观察和体验开展探究学习,2、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3、借用课内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上课一开始,我先让同学回顾一下学过的昆虫的结构特点,明确昆虫的外形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为人体结构的划分做知识上的准备,接着提问:我们的身体从外形上看,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呢?学生充分观察、讨论,得出我们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接着让学生观察如果从我们的身体中间画一条线,你发现了什么?(我们的身体是左右对称的)。并且通过两次体验活动感受人体左右对称的好处——行动灵活、坚持平衡,并感受人体外形的和谐美。 接着通过“摸袋子,猜一猜”的活动让同学自然地转入到对“人体身体内部有什么”的探究,同学通过各种方法猜猜人体内有什么。让学生知道我们还可以通过摸、听的方法知道身体内部有什么。 最后又以“跳绳”这一活动让同学观察感受人体在运动的时候都有哪些部位参与了,即第三部分“身体的工作”,让学生了解,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不能单独完成一个动作。同学通过小组合作,认识了气泡图,分析出人体结构的第二种划分方式——根据功能的不同(工作的类型)进行划分。至此课堂目标基本完成,最后让同学说一说自身在这节课上的收获,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重难点。 《形状与结构》教学反思 这节课由于是展示课,我借用其他班试上了几次。其中的第二环节制作桥梁,为了节约时间,我给各个小组定好了所制作的形状,在第三环节探究桥梁的承重力与桥的形状有关,为了控制上课节奏,实验方案都是我主动提供的。学生实验时依葫芦画瓢,很容易就有了结论,根本不用探究。课堂气氛一般。课后有老师建议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由的`制作桥梁,并在实验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我又找一班试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课堂效果好,气氛活跃,而且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桥梁的探究兴趣 。 同样的一个内容,就因为改变了教学方法,取得了截然不同教学效果。以前的教学过程虽然循循有序,然而是教师的表演,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在这一堂课中学生成了主角,他们的知识主要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分析、概括得来的,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结果。 通过这一堂课,学生的表现使我感悟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信任自己的学生,巧妙、精心、细致地设计好每一个环节,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他们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并且引导他们去自主、合作学习,去探求知识的奥秘,从而养成习惯。 ★ 教师活页教案 ★ 身体的结构说课稿 ★ 教师的教案怎么写 ★ 教师教案模板 【程序的循环结构教学反思(集锦19篇)】相关文章: 《循环语句》教学文案2022-04-30 高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0222022-05-17 新课标高二数学教案2022-11-20 高校信息专业C语言教学改进体验论文2022-08-05 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构建2023-06-26 备课教案2022-05-07 初中数学第四册期末考试题2023-05-19 财政赤字辨析论文2023-03-01 高二数学教案2023-11-11 浅论PDCA循环在技改计划管理中的应用2022-05-06篇10:画图程序的教学反思
篇11: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12:群落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13:《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14:书法上下结构教学反思
篇15: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16:《身体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17:《身体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18:《身体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19:《形状与结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