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与人事观照下悲剧和颂诗的论文(共2篇)由网友“绿毛怪大象”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天命与人事观照下悲剧和颂诗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天命与人事观照下悲剧和颂诗的论文
天命与人事观照下悲剧和颂诗的论文
摘要:
本文依据《三国演义》文本,参考学界先辈的相关论述,着力从天命与人事的矛盾冲突中考察我们民族的这部杰出的历史小说,挖掘其隐藏在政治权谋、军事策略等表象背后的深切的悲剧内涵和颂诗意义。
关键词:
天命;人事;悲剧;颂诗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学界有拥刘反曹说、人才说、悲剧说、乱世英雄颂歌说、天命说等十五种观点。笔者则认为,《三国演义》既是一幕理想幻灭的人间悲剧,也是一曲意气扬厉的英雄颂诗,而这看似背道而驰的“悲”与“颂”正是在天命和人事的观照下集中展现的。
《三国演义》的悲剧性在于天命与人事的激烈矛盾的结果:人在操纵一切、不可逆转的天数面前的渺小、软弱。这一点在作品最后引用的古风中有着明显的流露:“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魏、蜀、吴三国其实都是失败者,相对弱小的蜀汉、孙吴固然破灭,强大的曹魏也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国演义》中最为深切感愤的悲剧在于诸葛亮北伐事业的失败。诸葛亮是小说中作者倾注了极大的笔力、寄托了深刻的思想情感与理想追求的人物形象,而北伐事业则代表着复兴汉室的正义努力。小说中的诸葛亮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也不是历史上蜀汉贤相的民间化、通俗化,他代表的是斡旋天地、补缀乾坤的人事之极致。如果说刘备关羽身上都存在着足以致其败亡的性格缺陷,那么小说中的诸葛亮则近乎完人,在作者的理想上、在大众的心目中,这样的人物是应该而且必然能够完成自己的事业、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图大志的。然而现实却与之正相反对,他的事业固然有过多次的辉煌,甚至是接近成功的境地,然而最终还是失败的结局,这也就给六出祁山的故事情节打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一出祁山时,“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进展迅速,然而终因误用马谡、丢失街亭,不得不无功而返。小说第一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武侯斗阵辱仲达”中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开始取得重大胜利,但是后主却听信谗言下诏班师,他再一次在遗憾中退兵。最富于戏剧性和象征意味的是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中诸葛亮本已将司马懿诱入葫芦谷却突因“天降大雨,火不能着”而让这个最大的对手死里逃生,他只得慨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这里作者借孔明之口表达了对冥冥中主宰一切的天命的无奈心理。接下来“陨大星汉丞相归天”中秋风五丈原一节更是将这幕悲剧推向了高潮。“姜维入帐,直至孔明榻前问安。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
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敌矣!悠悠苍天,曷此其及!”作品在这里反复提到天命的观念不是偶然的,它突出了一个基本的叙事模式:“人事”(以诸葛亮为代表)向“天命”(汉室将亡的历史趋势)发起强烈的挑战最终遭到了毁灭(北伐事业的'彻底失败、蜀汉集团的最终覆亡)。
然而《三国演义》又不是简单地宣扬天命观念、鼓吹安时处顺,它的确显示了人事与天命斗争的失败、人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的脆弱,但整个作品给人带来的阅读享受却不是消沉失落,而恰恰是充满力量的。毛宗岗在对作品进行加工润色时将杨慎的《临江仙》移诸卷首,这其实是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涵,这首词集中表达的是一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对历史及现实的空洞、虚无的感受,而罗贯中及其作品传达的是一种强烈用世之心、为政之志,是对历史、现实的深切关怀。在这个意义上,《三国演义》又是一部仁人志士的颂诗,因为作品真正指向的是人事对天命的反抗斗争,体现了人的力量与价值。小说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中记载刘备途遇崔州平的谈话,崔州平宣扬“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刘备则答称“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中面对谯周“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曜备明,未可图也”“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的反对意见时,诸葛亮坚称“天道变易不常,岂可拘执”,这已经是对天命的否定了。三国时代的英雄们不仅以言辞怀疑乃至否定天命,更以实际行动来张扬作为天命对立面出现的人事,他们一个个地竭尽全力与天命搏斗,构成了小说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情节篇章。正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陈述的那样:“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曹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背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段话虽然是诸葛亮个人的认识,却完全可以用以概括《三国演义》中一切仁人志士的精神信念。
《三国演义》在天命与人事的矛盾冲突中既悲悼了人的毁灭,又歌颂了人的反抗,不愧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历史小说。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篇2:从尼采的悲剧理论观其哲学与文艺思想论文
从尼采的悲剧理论观其哲学与文艺思想论文
摘要:在西方文学中,悲剧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尼采在自己的哲学系统中考察和解释了悲剧,阐述了其美学和文艺思想,其悲剧理论也构成他的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哲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尼采 悲剧 酒神 日神 哲学与文艺思想
悲剧是西方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历来西方哲学家似乎与悲剧特别有缘分,每每对悲剧进行深入的探讨。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在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时,就把悲剧纳入自己的系统之中。通过《悲剧的诞生》这部关于悲剧问题的专著,尼采详细阐述了新颖的悲剧理论,反映出他的哲学与文艺思想。
一、悲剧的诞生
尼采认为希腊人是最敏感的,他们在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也能敏锐地认识并感受到生存的恐怖和悲惨。为了活下去,不被痛苦所压倒而屈服于悲观主义,希腊人把世界和人生转变成审美的对象。他们创造出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用这种艺术手段把充满痛苦的现实世界转化为充满阳光的幻想世界。艺术拯救了他们。在《悲剧的诞生》这部著作中,尼采借用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和日神来象征两种人生认知。酒神狄俄尼索斯是悲剧人物雏形,酒神精神表现在音乐中,音乐自酒神的舞蹈产生。受酒神的感染与影响,希腊人如醉如痴地尽情放纵原始本能,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狄俄尼索斯既是原始苦难的象征,也是原始统一的象征。日神精神则显示在造型艺术与史诗中,给现实世界加上一道神秘的面纱,以其梦幻中的美丽形象弥补了生存的恐怖和痛苦,阿波罗的形象建起一个英雄的世界。被日神阿波罗的神力之火点化之后,酒神狄俄尼索斯摆脱痛苦,成为艺术之神。“受苦难者渴求美,也产生了美”,其结果就是希腊悲剧。
二、乐观主义的审美信条
从悲剧的诞生来看,悲剧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审美的快感或是日神谛视一个痛苦的现实的美丽形象所感到的喜悦。尼采又进一步说,悲剧快感是一种“玄思的安慰”,即一种哲理的快感。从肯定和赞美生活的观点出发,尼采反对基督教让人向往与信仰另一个世界以忘掉现世的痛苦与罪孽。他认为现实虽然是痛苦的,但它的外表却是迷人的,令人愉悦的。尼采说:“从形象中得解救”。酒神艺术和日神艺术都是逃避人生的方法:前者投入到无休无止的变化中以逃避现实世界和人生的种种苦难;后者逃避痛苦的方式是用形形色色的幻象代替现实世界。这两种艺术结合的悲剧呈现给我们对于世界与人生的审美的解释。在审美解释中,悲剧诗人将人世的一切形象塑造成美丽的欣赏的对象,凡是道德无法解释与辩护的人生,在悲剧中得到满意的解释。靠了日神的奇迹,酒神的苦难被转化为一种幸福。希腊人用日神式的眼光,把酒神的智慧反转过来。在他们创造出的奥林匹斯诸神的光辉照耀下,存在本身变得使人愉快。显然,尼采对悲剧的理解表达了一种新的人生哲学,这也是尼采关于艺术的信条。通常尼采被描述成“悲观主义者”,但从这种观点来看,他实在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三、文艺创作的本质
在尼采看来,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不仅蕴含了希腊悲剧的哲理意义,而且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本质。尼采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植根于人的本能之中,因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代表了人类逃避痛苦、寻求美好的生理本能,所以它们就是艺术创作的真正原动力,是两种艺术冲动。文艺创作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艺术冲动的结果。一方面,他认为追求无休无止变化的酒神冲动不仅是全部希腊文化成就的最深、最原始的动力,而且对希腊悲剧的产生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尼采一反过去德国把美的理想奉为文艺创作的准则的`传统,揭示出非理性因素在希腊悲剧精神的形成中的作用。他认为光彩夺目的希腊文学艺术成就是由非理性因素促成的。酒神精神就源于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最深的原始本能。另外,制造幻觉冲动、表现为梦的日神精神也带有非理性的、无意识的因素。酒神冲动和日神冲动成就了辉煌的希腊悲剧。但是后来,随着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哲学占据主导地位,希腊悲剧渐渐踏上了排除酒神因素的理性化道路。由此,希腊悲剧走向自杀性的毁灭,也导致曾经一度高度发达的希腊文化艺术走向衰亡。尼采这种将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看作两种艺术冲动,并借助它们理解希腊文化和阐述文艺创作本质的观点和理论,不仅为古典文学研究带来了活力,注入了新的内容,而且使整个西方哲学和文艺思想改变了走向。在尼采之后,西方文化非理性思潮开始盛行,非理性主义以独具魅力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形象化的面目出现,为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哲学和文学艺术中的非理性主义派别提供思想基础。
总之,尼采通过《悲剧的诞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倡导一种打破传统的人生哲学,表达了他对人生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它已经不仅仅被看作一部研究希腊文学的著作,更代表了尼采思想发展的第一步,是尼采哲学的序幕。
参考文献:
[1] 尼采. 悲剧的诞生[M]. 杨恒达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 常蓀波. 尼采的悲剧学说[A].金惠敏,薛晓源.评说“超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 汝信.尼采的美學和文艺思想[A].金惠敏,薛晓源.评说“超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 汝信.论尼采悲剧理论的起源[A].金惠敏,薛晓源.评说“超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 朱光潜.对悲剧的悲观解释:叔本华与尼采[A].金惠敏,薛晓源.评说“超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 慧律法师的语录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天命与人事观照下悲剧和颂诗的论文(共2篇)】相关文章:
《归去来兮辞》导学陶渊明2022-04-30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两种译文比较2023-12-26
关于智慧人生的语录2023-06-04
浅议孔子的仁学思想2022-12-19
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2024-02-17
我之孔子观作文2022-08-03
慧律法师名言2022-11-08
诗经:维清2023-12-21
《高考浙江卷语文教案》收2022-05-02
《兰亭集序》 教案教学设计202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