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毕业实习创新模式探索论文(精选15篇)由网友“Yang”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基于就业导向的毕业实习创新模式探索论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基于就业导向的毕业实习创新模式探索论文
基于就业导向的毕业实习创新模式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毕业实习就业导向 竞争能力培养
论文摘要:当今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大众教育。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给高校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沉重的就业压力。为应对这种严峻的态势,内蒙古工业大学国际商学院以就业为导向,把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尝试探索出一条新出路。而参与企业生产实习本身就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基于就业导向的毕业实习创新模式具有校企合作紧,学生受益大的Y,K赢特点,在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
当今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大众教育。尤其是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在给高校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沉重的就业压力。当前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更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雪上加霜,为积极应对当前的严峻态势,各院校无不在思考,尝试创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出路。
企业要发展,有一种观点是必须和大学院校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同时,大学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和企业结为平等的合作伙伴。毕业实习是学生就业前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深人企业第一线的宝贵的实践机会,是培养适合市场需求,满足企业需要,解决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关键性环节,是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手段。
二、传统毕业实习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传统的毕业实习一般采用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的方式进行。
1.集中实习
集中实习一般是几十个人一组,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去同一实习基地实习,实习结束后,实习企业出具实习证明,实习学生离开实习企业。
这种传统的由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进行毕业实习的做法,许多学生由于实习和求职经常发生时间冲突,倾向于把毕业实习时间用来求职,进而无暇进行系统实习情况比较常见。许多高校把本科生毕业实习环节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而这期间又是毕业生求职、应聘的时问。一些大学生把本该用来实习的时间,却不得不忙着应聘和复习,频频请假,根本顾不上安心到实习单位去实习。导致带队老师难以管理实习过程,企业的实习安排也无法兼顾到个别学生,导致这种实习方式企业和学生的关系松散,实习的效果很难如人意。
2.分散实习
分散实习一般是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毕业实习,学生独立工作的锻炼机会较多。
受经费紧张和学生求职的制约,很多学校部分采用了分散实习模式。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安排实习时间、自觉进行实习。学校通过评审实习报告和评阅实习单位意见等方式,评价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但是,由于缺乏对实习过程和内容的管理,使得毕业实习质量基本失去了控制。这种放任自流的实习方式,使得一些社会关系少且自身沟通能力较弱的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一些学生虽然找到了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全身心投人到实习中,得不到实践锻炼;还有一些学生虽然在一定时间里能够投人实习,但由于缺乏教师指导,没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也使教师失去了接触实际工作、在指导学生实习中教学相长的良好机会,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和理论研究更加脱离实际。由于学校只能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联系和巡视来考察,难以随时掌握实习生的实习动态,无法客观地评价实习生的职业能力和实习成绩,使得实习效果也很难尽如人意。
以上两种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由于高校对毕业实习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普遍,用人单位看重的学生毕业实习经历和实践经验积累,看重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等均难以在毕业实习中得到提高,结果造成毕业实习与实践经验的缺乏成为学生求职就业的蜘劝。
三、毕业实习创新模式及其特点
基于就业导向的毕业实习创新模式,就是将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学校利用结合自身优势,自主能动地为学生就业工作建立实习与就业基地,把学生的毕业实习安排在实习与就业基地进行。
这种毕业实习创新模式既可以替代企业采用招聘的形式招聘新员工,也可以提高大学一年一度的为毕业生举办的求职招聘会的效度。企业可以充分观察到在岗实习的学生真实表现和实际能力,通过双向选择,企业可以留用适合自己的学生。学生在充分了解实习企业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留在企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实习学生。这种建立在用人意向上的毕业实习创新模式,能够调动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用人单位的培训资源,极大的促进实习的顺利完成,有利于为大学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毕业生,同时实习学生也为用人单位的工作注人活力,促进企业发展;同时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有了更深的了解,提前对拟招收的毕业生进行了业务培训,保障了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质量;毕业生也能够较早的了解实习单位的文化和环境,有利于将来尽快地融人到工作中去,对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来说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多赢局面。毕业实习创新模式有如下特点:
1.就业导向,企业受益大
毕业实习创新模式,是校企双方基于共同利益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合作方式,是在企业确立用人意向的基础上建立的实习模式,对于企业来说,这种实习模式不仅保证它能够优先选择优秀学生,而且能够保证员工质量。
首先,通过双向选择,吸引大批优秀学生到单位参加生产实习,等于占有了大量的人才资源,通过几个月的上岗实习的接触和交流,单位对拟录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全面的了解,与传统的笔试、面试等选拔人才的简短流程相比,不仅拥有更多机会获得优秀的毕业生,更能保证所选择毕业生的质量。
其次,采用这种实习模式等于是提前进行员工培训,目前,许多企业只是在需要人的时候才招聘毕业生,然后进行简单的培训就参与企业生产,由于对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的不了解往往成为毕业生工作表现的绊脚石,甚至导致不能适应环境而离开工作单位,给企业的工作造成困难。毕业实习创新模式使得用人单位可以有意识的培养适合自己企业标准的员工,通过实习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单位工作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了解,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融人单位的工作环境。
2.双向选择,学生收获多
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得到选择优秀学生的优先权,可以挑选最好的学生,同时可以及早地对将来要选择的学生进行培训和考核。实习学生通过双向选择有机会尽早地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氛围和文化特色,有利于尽快融人用人单位。双方通过双向选择才获得的机会,都会比较珍惜这难得的机会,用人单位和实习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能够优先选择宝贵资源,从而达到双赢。
第一,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进人企业上岗实习,毕业后能够与企业签订劳动用工协议,实现零距离就业,避免了因自主择业失误或盲目就业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损失和风险。
第二,学生的实习既是将知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在与老员工共同工作中,应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角色变换中,学生密切了与社会的联系,加深了对所从事聊业岗位的理解,便于找准自己的位置,容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第三,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社会的锻炼,提早接触就业,为毕业时的就业积累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习生为了得到更好的工作必然要付出最大的努力,用人单位为了获得更优秀的员工,培训工作和考核就抓得更好,有利于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促进实习工作的圆满完成。 第四,学生实习期间有经济收人,生活有保障。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学生上岗实习期间,享受实习工资和加班补贴,能使实习期间的生活有较好的保障。
3.结合紧密,实习效果佳
在毕业实习创新模式下,企业、学生、学校三者之间利益相关。因为实习生是企业未来的员工,所以企业对学生的培养会完全按照企业员工一样严格要求,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顶岗实习、尽快掌握应有的专业技能;充分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去,完全感受企业的文化熏陶。而学生则希望通过实习留在企业工作,学习起来自然格外努力,且目的明确,效果自然不一样。在这种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促进就业的实践教学机制下,学校运作起来自然是不遗余力。
四、实例分析
为积极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态势,内蒙古工业大学国际商学院尝试创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出路:即将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就业工作高效开展。
下学期,我院和深圳某IT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达成了校企合作的意向,在该企业设立了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同年底我院即根据协议约定向企业输送了一批即将毕业的学生上岗实习,熟悉生产线的各个流程。两个月后,经过与企业的双向选择,大部分学生分别进人了该公司的财务、商务、客服、物流等岗位,其余的学生因不适应南方气候或另外找到了工作而离开企业返校。在实习的两个月期间,学生熟悉了工作流程,积累了经验,并取得了两个月的实习工资,收获颇丰。经过近两年的跟踪调查,这批留下的学生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在去年的金融危机中,沿海一带大批企业大量裁员的背景之下,这些学生无一人被裁掉,反而走上了更加重要的部门任职,被总部分别派往成都、重庆、南京、杭州、大连等地从事财务、商务等岗位。
根据近两年对我院07届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在深圳某企业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有意愿留下的学生全部被接收,并且大多数直接被晋升为管理岗。由于他们在两年内工作状态稳定,表现突出,一部分已经在给地区分公司担任领导职务,全面负责业务的开展,而没有参加深圳实习的同学大部分还没有相对稳定的职业,有了工作的同学在工作中也较少有所建树。
两相比较,我们感觉对于大学来说,这种创新实习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迅速获取行业的用人信息,贴近社会需求办学,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尤其对于学生来说,能使他们迅速进人状态,减少摩擦失业的比例。
五、毕业实习创新模式的结果与效应
好的实习模式能够成为企业和学校良性互动的桥梁,帮助学校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的关系。事实表明,基于就业导向的毕业实习创新是切实可行的,是卓有成效的,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探索是有益的,效果显著的。这种毕业实习创新模式的试行表现出如下积极的效应:
1.是实现产学结合的有效方法之一
第一,在这个模式下,企业通过实习不断考察学生,塑造学生,培养符合自己企业标准的员工。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强。
第二,在这个模式下,学校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和技能培养,最终实现毕业生的充分有效就业。
第三,在这个模式下,学生实现了实习就业一体化,企业完成了新员工向老员工的培训,使得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避免了教育与生产中间环节的资源浪费。
第四,毕业生选择职业不能脱离社会需要,通过毕业实习创新模式,学生学会了把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来定未来取刊七发展方向,做出符合自己愿望与社会需求的理性就业选择,实现与社会需求的融合,这对毕业生知识的资本化以及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对社会经济增长又具有促进作用。
2.推进学校的内涵建设
适用毕业实习创新模式的企业一般是用人量大、接纳能力强、产品品种多,技术优势明显的大中型企业,它希望学校能成为它的后备人才库。一旦潜在需求被激发,他们愿意为学校的发展和专业的建设出谋划策,乃至出钱出力出技术。这对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目前,大学和企业平等合作关系的建立并不是很乐观,这样的机制有利于双方合作关系的建立。双方良好的合作,不仅有利于解决大学的学生实习、就业等实际问题,也有助于推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3.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毕业实习创新模式为学生、企业提供了一个相互考察,相互了解和选择的平台,对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非常有益。第一,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后,耳濡目染了企业的文化,熟悉了行业知识,了解了业界的行情,当他们面临职业的选择时,就不再会盲目和盲从。第二,毕业实习创新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完成专业知识向职业能力的转化,缩短择业周期。第三,毕业实习创新模式让学生提前接触与自己职业发展相关的实际工作。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职业素质,培养出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学会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顺利完成角色定位。这都有利于提高就业稳定率。
六、结语
综上所述,这种基于就业导向的毕业实习创新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各方的潜力和热情,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促进毕业实习的顺利完成,还能够为学生就业开拓出一条新路,通过毕业实习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因此深人地开展大学生的毕业实习创新模式、积极地开拓毕业实习工作是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打造大学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开拓就业市场的必由之路。
篇2:分析化学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分析化学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一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
1.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
问题导向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或多个具体问题,以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完成学习。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是学习知识与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应用于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有其特殊性。分析化学是包含各种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的学科内容中包含有较多的基础理论知识,由于学科特点的差异及专业性质的不同,在分析化学教学领域,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专业性问题进行单一的问题导向学习,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得知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感兴趣的不是分析化学理论,而是如何应用分析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完成各种样品的分析和检测。因此,这里提出的问题导向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挖掘课堂因素精心设计问题。这种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之间合作能力、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技能的方法。
2.问题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在问题导向教学法中,问题是一切学习的起点,问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综合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提供素材。因此,在分析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设计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入手。如在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一章中,我们选用如下问题进行问题导向教学: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如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的醋酸,存在于秋海棠、芭蕉等植物中的草酸,引起芽休眠、叶子脱落和抑制生长等生理现象的植物激素脱落酸,在工业生产中常常用到的硫酸、硝酸等。在学生阅读完资料后,我们提出下列问题:(1)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历史上,酸碱理论有哪些?各有什么局限?(2)为什么有的酸是强酸,有的则是弱酸?怎样比较酸碱的强弱?(3)酸度与溶液pH值有何区别?怎样计算弱酸弱碱溶液的pH值?(4)缓冲溶液的作用是什么?其pH值如何计算?(5)如何测定酸碱的含量?(6)举例说明酸碱滴定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并设计一个测定醋酸的实验方案。以上问题教师在讲授酸碱滴定内容的前一周发给学生,并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共同协商完成学习任务。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教材,学生需要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并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归纳、总结,提出初步结论,最后把解决方案制作成PPT格式的课件。在课堂上,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将学习成果给全班同学讲解,然后全班同学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掌控整个课堂讨论的过程,学生如果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教师要适时地提示、引导学生。另外,如果发现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存在偏差,教师需要认真记录,并在之后及时纠正。通过这样各小组讲解,其他小组提出不同看法、讨论,教师给予补充完善,学生对于酸碱滴定这部分的基本内容和原理可以做到初步的理解和掌握。这之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师需要着重讲解本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并解决学生在汇报中遇到的问题。
3.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
分析化学既是一门传统的基础课程,又是一门指导性非常强的.应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单纯采用上述问题导向教学法,学生可以利用参考书、网络、音像等资源去主动探究性学习,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的知识也可以基本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但是,自主学习中记忆不足、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等缺陷使得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指导学生全面掌握分析化学的系统知识方面缺乏足够的帮助。另外,问题导向教学法需要耗费大量的课时及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也与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时发生矛盾。而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建立严格的“量”和“定量”的概念,懂得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完成定量分析的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操作能力。因此,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传统的在课堂上系统讲授的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课时可比传统教学少。对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章节,例如“误差及其数据处理”“溶液中的四大平衡理论”等,仍然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可以为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知识提供保障。
二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为了考查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效果,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评价。调查对象为我校12级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调查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当场填写。调查发出问卷68份,问卷回收率为100%。调查表主要调查实施问题导向教学法以来,学生在八个方面的感受,分别为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拓宽、学习习惯的培养、资料搜集、归纳总结以及实验设计。学生的教学评价结果显示,各项平均分均高于单项的平均分值,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拓宽及资料搜集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学习习惯的培养、归纳总结和实验设计方面还有些欠缺。这可能是由于学生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时间还不够长,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另外还可能由于部分学生的基础薄弱、过分依赖教师、自学能力较差。
三对问题导向教学法的评价和思考
在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尝试问题导向教学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协作学习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真正做到了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同时,教师在精心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以适应问题导向教学?怎样将问题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怎样提出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等等。这些都是问题导向教学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总之,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应用于分析化学教学中,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优势。而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总结,才能更有效地发挥问题导向教学法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服务。综上所述,基于分析化学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在分析化学教学中采用以问题导向教学为主、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从而满足临床医学对高素质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
篇3: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摘 要:能力本位教育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针对我校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工程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探讨了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项目导向型”教学内容的设计及教学应用。
关键词:高职教学;综合职业能力;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能力本位教育教学的推进和改革,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模式的思考和重新调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应用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中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的入校生大部分是高考失败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在心理上比较缺乏自信。但经过三年高中的严格学习和训练后,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强,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渴望自己可以得到成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赏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而目前高职教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存在,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传授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抑制,学生学习兴趣低,专业技能难以提高,学生毕业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学生的职业能力组成
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所具备的个体能力结构由一般性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对具体情景的理解力两方面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因此,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要求,而应被视为多种能力品质的综合体现,进一步强调的是学生在应对技术手段和生产模式变化时具备的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人际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组织、规划、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职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即将从事的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教学效果,逐步实现对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专业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尝试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就是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开发,教师引导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并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在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达到获得职业中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应该以学生是否可以按照要求完成教学项目作为主要依据进行考核评价。以下以“给排水工程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分析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应用。
1.教学项目确定
“给排水工程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这门课程是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监理合同管理、质量进度控制、工程招投标的展开、监理规划、细则编制、绘制项目机构图、监理验收资料整理、进度款控制等的能力,希望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给排水工程监理工作的基本方法,为之后的直接就业打下基础。因此,为了保证设置的教学项目与学生以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内容相吻合,本课程以实际或虚拟项目为载体,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科学设计学习情境,在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着重突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教学项目和情境的选择还需具有实用性原则,保证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完成实际的教学项目内容。
2.教学项目实施
在确定教学项目之后,教师可以按照教学项目的要求实施教学工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研组内2――3名相关专业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共同负责所有教学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学生以每5――7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角色扮演,任务分工,完成教学项目中的学习任务。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主要设计为:下发与接收中标项目―工程组织设计―工程合同管理―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程成本分析―工作评价和考核。教师对不同情境和工作步骤提前设置好科学合理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以保证教学项目的进行。在实施项目教学之前,教师将需要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工作项目任务书的形式下发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并对教学项目任务和工作内容进行简单讲解。学生在接收项目任务书之后,首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分解学习任务,清晰各自职责。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带着目的自主学习,经过不同层次的梯级反复实操之后,完成学习任务。
在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探索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在收到学习任务之后,积极主动地按照项目教学的模式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力求保证完成任务的合格性,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学习兴趣增强,实际职业技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孙双华。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9)。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建筑与房地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项目导向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课程的研究与构建――以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篇4: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方式探索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方式探索论文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高专发展的需要,将就业的意识融入整个实习教学环节中,更新观念,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建设相应的实习基地,加强实习的管理和考核,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新型专门技术人才。
关键词:高职高专;实习方式;职业技能;就业导向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一方面,大量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淘汰了大批传统产业的劳动力,对新型劳动力的要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随着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高职高专教育势必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了高职高专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熟练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具备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的不同于以往本科教育的鲜明特点,可与企业直接实现无缝对接。要达成这样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特别是接触社会、接触企业的实习方式的创新。
1 实习观念的创新
高职高专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高专办得好不好,有没有特色,应该由社会、企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认同情况来决定,也就是说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参照基准,最终以较高的就业率来赢得高职高专的发展空间。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紧紧抓住作为学校与企业之间桥梁的实习环节,对旧的实习观念加以创新,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因此实习环节的教学指导思想应包括这样的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实习强化关键技术的训练,将学生的“有所知”变为“有所为”,体现以“应用”为主旨的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二是通过实习让学生以“准职工”的身份较长时间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快速适应企业对高等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力争做到就职就能胜任岗位工作,完成由“学校人”向“社会人”、“企业人”的过渡,以达成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的最终教育目的。
2 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就业意识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与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按照以上精神的要求,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一再理论一就业”的五步培养方案,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安排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不同阶段的实习。
第一阶段的认识实习,我们尝试“先实践,后理论”的新模式。譬如办公自动化专业,在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的第一学年结束时,安排到云南南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虽然学生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具备任何专有知识,但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感性地了解企业生产第一线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理论教学将要接触到的知识建立一些基本概念,为今后教学中突出“应用”的理论学习作准备;通过顶岗的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整对就业的期望值,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种平稳的心态。一般学生在经过这一阶段的实习后,都能对今后要学什么、毕业后要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对就业态度的转变和对企业职工敬业精神的认识,有80%的学生在实习报告中都会有“师傅的'工作真不容易”的感想。
第二阶段的生产实习,将办公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安排到云南金碧办公设备公司及云南华业高科技公司实习,这一阶段的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在企业中基本上可以独立胜任一些维修和销售工作,我们对这次实习的要求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强化专业技能,首先在专业技术上实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通过生产实习,大多数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取向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一部分学生甚至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就业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整体已进人了“大众化就业时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这样的现实,第三阶段的毕业实习,我们采取了开放性实习的方式,在实习中更加强调学生不同个体个性化的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技能专长、就业取向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进行就业练兵,学生在联系实习单位时,就已经在不断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如果说生产实习实现了专业技能与生产岗位的零距离,那通过联系实习单位,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完成就业理想和就业现实之间的“零距离”。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其实,找实习单位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走出校门,只要你敢于去找,只要你眼光放低一点再低一点,你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其实,这也同样可以用在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二是创造就业机会,近半年的毕业实习,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和素质的机会,让用人单位能更全面更深人地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考察和了解,我们要求学生在半年的实习中,将自己定位于企业的职工位置,着重完成从学生到“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变,实现学生素质与企业环境的“零距离”。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就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承担了实际岗位的工作,已经成为企业的准职工,也同样接受企业的管理,这样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获得了重要的非技术能力,如: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社会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等等。我们发现通过毕业实习的“准职工”锻炼,学生在观念上成熟了不少,同时也学到了许多课堂上不可能学到的知识,谈到相关的办公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等,头头是道,已经可以称得上“专家”了。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实习,打破了以往实习仅仅是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的旧观念,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实现个人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同时使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由浅人深,对业的期望值由脱离实际到切实可行,把实习和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实习成为就业的预演和彩排,实现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个人素质与企业环境三方面“零距离”,在就业上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准备和更平和的心态,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
3 建设具备专业特色和水平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学生实现三个“零距离”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所以,实习基地要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和配套性。譬如针对办公自动化专业我们发动各位专业教师进行联系,先后走访了近l0余家与办公设备相关的企业,最后本着就近、有实力、有特色的原则,选定了4家具有实习实践价值的企业和公司作为实习基地,分别是:云南南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金碧办公设备公司、云南华业高科技公司和华震高科技公司。在联系、实习、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这些企业建立感情,并逐步开展合作,最后签约成为正式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按计划接收学生进行实习,无偿或优惠地提供实习设备和实习材料,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同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最新的设备,了解行业的新动态;另外实习基地还可以提供兼职教师参与实习指导、技术培训,缓解了校内实习教学安排上的压力,他们用在实际工作的经验教训直接与学生交流,既生动又实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差距。在实习中更突出“实”、“专”、“新”的特点,所谓“实”是指内容的实用性;“专”是指职业技能的专业性;“新”指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
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贴近企业,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针对实习基地反馈的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学生的实习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课程结构,增加了“办公设备市场营销”的课程和相关的设计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针对实习与就业挂钩的想法,在各个实习阶段都安排学生到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并由实习基地指派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环境中,建立模拟就业环境,既磨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调整了学生的就业心态,培养学生自理自律、与人合作、完成任务、应急应变、耐劳耐挫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为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同时也接收或帮助推荐表现突出的学生,实行预就业制,这激发了学生的就业潜能,对实现学生向“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4 完善实习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针对就业的实习方式要取得成效,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方法和评价体系,为此我们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创新:
1)层次性。在制定实习大纲时,应以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能人手,针对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编写。例如,认识实习阶段主要要求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状况,对将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感性的认知;生产实习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是进行就业预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社会环境的能力。
2)整体性。实习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贯穿于3年的学习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各类实习活动。通过三个阶段的实习,使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技能、发展状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学生的整体的职业素质进行提高和磨练,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毕业后的就业进行较全面的准备,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有效性。实习环节特别要注重有效性,必须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为此,我们建立了明确、可行的考核标准,由学生自评、实习指导教师评定及实习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评定三方面综合评定,最终落实到企业对学生的认可程度上,与就业情况挂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实习为了就业”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热情。
总之,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重中之重的任务,只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企业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就一定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篇5: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探索论文
2.1基塘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
作为一种复合型人工生态结构,基塘生态农业循环发展能够实现陆地与淡水两大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极大地降低了资源的消耗量,实现了高效益的目标。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基塘生态系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循环系统,在我国农村很容易得到施行。同时,在我国农村,陆地和淡水生态资源都比较丰富,这就为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的实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如果在农村中采用这种发展模式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以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推动农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
2.2“四位一体”循环模式
这种模式最早是在辽宁省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中得到应用的,能够实现各种农业资源的相互结合,为农业经济发展效益提供保障,从而有效地推动农业经济实现全面发展。在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中,该模式已经在很多地区都得到广泛应用,已逐渐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典范[2]。2.3平原农林牧农业循环发展模式这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为充分考虑到了农村地理特点及优势,能够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以确保资源利用合力的形成,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持续增长的潜力,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再一次证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全面了解这种模式的特点,并将该种发展模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的对策
一是不断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促进其应用效果的提升,让循环经济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进而让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实现由“掠夺式”向“和谐式”的顺利转变,使得传统粗放式经营模式得到根本性地改变,这样才能确保“三农”享受到农业经济发展创新所带来的好处。二是政府要加强引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为了给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保证,还应注重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由政府负责牵头,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并对其进行逐步引导,从而实现渐进式发展,以点带面,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提升,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成效。三是启动清洁农业生产程序,致力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应坚持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不断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始终高度强调绿色环保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通过清洁生产理念的应用,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从而更好地支持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质量。四是不断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力度,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取得更进一步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做好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的推广工作,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从而确保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得到切实满足,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从而确保农业经济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目标得以实现。
作者:夏玮豪 王沁禹 徐超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刘靖伟.浅析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创新[J].农技服务,,(1).
[2]梁爽.关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及推广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7).
篇6: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探索论文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行性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使得长期存在的人地矛盾以及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矛盾日益加剧,要想在农业生态体系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这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思想就是对资源进行多次重新利用,并在农业生产体系中不断推广和应用可持续发展思想,从而减少资源投入量,并降低农产品生产中废弃物的排放,努力使农业生产废弃物转变为农业生产资料,并再次投入到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的目标[1]。一直以来,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都是通过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式农业生产消费,往往会伴随着大量废弃物的`产生,这时人们才会想起来对废弃物和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很明显,这与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相背离,不仅会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而循环经济模式则主张对农业资源进行多次充分利用,以提高农业经济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农业资源效益。资源在农业经济要素中不仅包括一次资源,而且还包括可重复利用资源,由于一次资源消耗后很难再生,因此如果仅仅依靠资源消耗发展农业经济,就很难实现长久发展。
篇7:儿童美术教育创新模式探索论文
儿童美术教育创新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罗恩菲尔德认为,艺术教育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为了达成某一种目标。儿童美术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身心发育及智力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系统、科学、完善的儿童美术教育在提升儿童审美情趣、开发想象力及创造力、锻炼儿童观察能力、提升发散思维、培养健全人格等多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儿童美术教育水平逐步提升,但依然存在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教育方法陈旧、教育评定方式不科学等问题。该文通过研究儿童教育现状,寻找现阶段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当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创新
一、现阶段儿童美术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培训提高教育为辅助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集中在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两个平台。在学校教育方面,各省、直辖市等几乎都对艺术课程的总课时量设有最低限制要求,大多学校基本要求其艺术课程总量不得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要求总课时的10%左右,而美术教育约占其中的一半。在课程内容上,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对教育目标的设定围绕“激发创意”“表达情感”“提高审美”“形成素养”几个方面。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的涵盖范围和内涵深度是合理、科学的。在校外教育中,随着社会培训机构的兴起,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这些社会培训机构的教育理念各不相同,教育方法也各有特点,但大致可分为以追求快乐成长为核心、以增强儿童才艺技能为核心、以追求技能提升取得考级以及升学优势为核心等。在课程设计上,社会培训机构的儿童美术教育涵盖内容更为丰富。从幼儿时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培养到儿童时期的审美能力提升与创造力开发,以及专业性美术教育和技能性教育等,社会培训机构的儿童美术教育进行个性化定制,满足了更多儿童和家长的需求。
二、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中产生教育模式化
当前,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依然比较侧重技巧的训练,弱化了学生审美和创造力的提升,这与丰子恺先生“重兴味”“轻写实”的儿童美术教育理念相违背。视知觉能力作为智力发展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然而,部分学校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刻板,“根据不同标准发现儿童美术作品的创造力”尚未实现。仅仅从颜色、构图、线条、比例等方面评价儿童美术作品是不客观的,儿童时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人类一生中最为丰富的,让儿童通过快乐的方式表达感受是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追求统一标准的评判可能会扼杀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儿童美术教育师资力量仍需要加强
长期以来,师资力量是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吸引生源的“招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学校教育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大多是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其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专业水平较高,且具有教学经验,符合学校招聘的条件。但是,近年来,随着学生增加,部分学校已经产生了教师短缺的现象。
3.社会儿童美术培训机构良莠不齐,隐患重重
社会培训机构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虽然相较学校教学有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和更生动的教学手段,但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一些儿童美术培训机构,部分教师没有接触过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还有一些缺乏教学经验的在校大学生在兼职授课,这导致他们难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教学,容易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
三、解决儿童美术教育现存问题的创新模式探究
第一,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儿童美术教育保障措施,避免儿童艺术教育时间“被压缩”;设立督导评价机制,全面开展督察工作,并将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做好提升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全面提高学校及相关机构对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注重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第二,科学管理相关的儿童美术教育机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解决问题,建立相关制度以规范和约束社会培训机构,以此全面促进儿童美术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同时,应引导和规范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内容,积极组织发挥儿童思维想象力的教学活动。第三,提高儿童美术教育教师的质量,保证优质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相关教师应定期交流,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准。农村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将提高认识作为第一要务,全面提升美术教育的地位,使儿童美术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程,将提高儿童创造力和表达力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使儿童美术教育在不同地区协调发展。第四,一元评价向多元转变,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培养儿童的审美趣味。反对单一的评价方式,给儿童释放天性的机会,使儿童在美术教育中感受快乐,建立健全的人格;使儿童快乐地表达自我、展示自我,鼓励儿童大胆尝试,通过创新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真正使儿童喜欢美术、热爱美术。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培训提高教育为辅助,制定行之有效的儿童美术教育保障措施、科学管理各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师资力量、积极转变教育评价方式等模式,可对减少现存问题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瑞杰.学校内外儿童美术教育不同形式的研究比较――以天津市闽侯路小学和天津市河西区青少年宫为例.美术教育研究,(5).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翁峰杰.在儿童画创作中开发创造性潜能.新教师,(2).
篇8:遵循职业发展导向 创新就业工作模式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管平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浙江省先进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每年毕业生2500名左右。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将其纳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纳入学院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体系。学院根据区域经济的产业需求,明确专业技术特色,将行业、产业标准融入专业标准,开展专业建设工作,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院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同年,在由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对全省高校届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中,我院的综合排名列同类高校第一名。下面我仅就就业渠道拓展和创新就业服务工作两个方面作简要汇报。一、统筹兼顾、多措并举,着力拓展就业渠道学院多措并举、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着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截至目前,学院为届毕业生累计提供就业岗位已达1.2万个,供需比为1:4.8。主要做法如下: 1.依托校友,加强宣传。学院依托体系完善的校友会平台,加强学院的宣传,并组织校友企业进校园招聘毕业生。近年来,每年由校友企业提供的岗位需求数约有300~500个。 2.校企合作,就业前置。学院与厦门航空、上海大众等知名企业合作,试点在大二学生中开展预招聘或提前去企业进行就业实习的新模式,前置就业工作。近年来,每年均有200多名学生成功参与就业实习,学生和用人单位反映良好。 3.建立产学合作工作站,搭建就业平台。学院在全省各地建立产学合作工作站,依托合作站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双选平台。有的工作站还组织当地企业来校招聘毕业生。 4.校企联合,订单培养。学院与部分企业联合开展订单班培养,如学院的“西子奥的斯班”、“用友班”等已连续举办了多年。在届毕业生中共组织了订单班6个,合计有287名毕业生参加了订单班,其中102名学生成功签约。 5.扶持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学院培养了一批创业新苗,这些同学除了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就业外,还带动了其他同学就业。2012届毕业生中由创业带动就业的毕业生有120余人。二、科学规划、加强研究,创新就业延伸服务学院抓好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与队伍建设,创新性的`提出“延伸服务”的理念,深化了就业服务工作的内涵。 1.提升就业指导课标准。学院将就业指导课设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并制订全新的课程标准。同时,积极举办校友讲座、企业家讲座、专家讲座,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 2.加大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学院构建由学院领导、就业指导中心专职人员、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和学生团学组织组成的全员就业指导网络。加强就业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每年都会根据就业队伍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详细的培训计划,同时,不断优化和调整就业指导队伍的知识、年龄、性别、类别等结构,使之更加贴近工作的实际需要。 3.创新就业延伸服务。,学院针对部分毕业生在第一年初次就业适应期存在跳槽频繁、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更高层次的提升等问题,创新性的提出了“毕业生延伸服务”的理念,帮助学生解决“毕业后”自身定位、职业发展等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毕业生延伸服务工作体系:班主任工作期限为“3+1”年,在学生毕业后一年中,依托“两保障(队伍、制度)、三平台(校友会、产学工作站、网络)、五项措施(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心理辅导、技术问题、继续教育)”开展延伸服务工作,切实解决毕业生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发展和岗位成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第三方数据咨询机构提供的数据表明,自开展延伸服务工作以来,我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指数逐年上升: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85%,2011届为91%。
篇9: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培养模式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培养模式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本文通过从职业资格考证、加强岗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考核制度的完善、就业能力的训练等方面的'分析,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作 者:江园 作者单位:青岛远洋船员学院,266071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21) 分类号:G71 关键词:市场导向 高职教育 模式 探索篇10: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
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J胜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
论文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的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应用本科教育的内涵、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及培养策略。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概述
高校人才从宏观上可戈J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术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术称为应用型人术对于应用型人才有不少分类标准和分类层次。有的分为创造应用型人术知识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有的分为工程开发型、技术运用型、技能操作型。应用型是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应用型是相对于理论型而言的;其次,应用型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层次教育有不同的内涵。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都可以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术所以,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应当放在确定的培养层次与科类来理解。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基础性人才而言的。基础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自然、发展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即能够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术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1)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更突出“应用”;(2)本科应用型人才是中高级层次的人才;(3)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知识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在能力结构方面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应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在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具有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在素质方面,应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非专业素养,诸如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
二、人才培养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
1.入才培养规格的认识误区
(1)对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认识不清。高校在大众化教育到来之后,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虽然都作了重新定位以迎合市场需求,但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在此需要强调,并不是大众化教育到来之后所有问题才会出现,只不过在之前的大环境下问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了,但是有一点一直没有得到改变,那就是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中学生的目标是考上一所心中理想的大学,而一旦经过高考的独木桥走进大学殿堂之后,很多学生再也看不到未来和方向。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一次考试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而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却是一片空白。进人大学之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人生的最大目标已完成,学与不学完全是一回事,只要考试都能通过拿到学历就可。因此,有人把大学比作文凭的加工厂并不为过。
(2)高校对教育市场运行的规律没有合理把握。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一开始并不是按照市场规律驱动的,而是政府自上而下推进的。因此,各高校从开始的被动接受到目前的主动去适应的过程中,在把握教育市场的契机上,力不从心显露无遗。分析原因不难发现,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造成:第一,政府的保障性体制让高校失去竞争的动力。按正常的市场运行的规律,对参与主体实行优胜劣态原则,适者生存。高校在政府的保障体制下,虽然已经参与市场化运作,但基本不存在优胜劣态,更谈不上实质上的竞争。第二,高校本身没有去积极把握市场,偶尔做的只是满足市场的短暂需要。如在专业的设置上,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一旦看到某个专业成为热门时,不论自身条件如何都会去开办,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又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从就业这个层面来说,高校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就业,而结果往往加大了就业的难度。在培养规格的认识误区上,另外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观念的变化跟不上现实变化的节奏。人生活其中的环境往往能决定一个人阶段性的价值观。高校目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侧重于实用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观念的转变。其实人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对事的'态度以及付之行动的成效,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仅仅从技能等层面来应对显示的变化还是远远不够的。高等学校在针对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定位时,不能只把他们当作“精英”来看待,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其实就是具有一定知识的普通劳动者而已。在目前经济形势衰退的大环境下,高校在给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时,应当及时调整学生的择业等观念,并将其纳人应用型人才的体系之中。
2.操作上的误区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认识误区,必然会影响到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具体操作。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与市场之间关系的不协调。相对来说市场需要的是财富直接创造者,而目前的现状就是市场需求的,高校培养不出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市场又不需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诸多业内人士高呼人才危机也不足为怪孔
(1)高校针对在校大学生如何分阶段进行培养和教育引导等方面投人力度不够。在前面谈认识误区时,说到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认识不清,虽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高校,但是最起码高校针对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的培养方式是无动于衷的。既然应试教育已经给高校带来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难题,那么高校在针对如何对应试教育的产品再进行加工方面该投入更大的力度,不同的阶段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引导并提供给学生锻炼的平台是不可或缺的。如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有所区别等。可结果并不乐观,往往我们的大学生等到临毕业了才能真正体验到在大学应当做些什么。
(2)不顾规律,盲目攀比和扩张。由于政府的保障性体制,虽说高等教育已市场化,但是并没有参与真正的竞争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高校对规律的把握存在严重缺陷。诚然,大众化教育的到来,高校的扩招在所难免。但是扩招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高校鱼目混珠,表现最突出的是攀比而忽视特色,专业上盲目求全、规模上盲目求大。尽管各高校有自己所标注的特色性的校训等,可很多时候只不过是给人看的一个空壳而已。另外,目前高校发展的一个怪现象就是盲目地投人硬件设施,过分地专注于自己的外表,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内涵建设。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国家预想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想改变之前精英阶段长期存在的大一统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以先进的互有区别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教育不同类型的人术可盲目攀比的结果,不仅让一些高校债台高筑,同时也让国家的初步预想变成梦幻。 (3)高校在执行各自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形式化过于严重。在现实生活中,当一切都流于形式的时候,曾经所有的努力将会付诸东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谈到人才培养模式时,有一位学者说过:“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普遍认同和遵从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样如此,当得到普遍的认同并真正对学生的身心发挥作用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实至名归。事与愿违,很多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只停留于制度这一层面,在执行时总是会拖泥带水。不论举行何种活动参加的总是那么几个人或极少数一部分同学能够参加,活动是举行工甚至报告也出来不但是从实际效果来讲,很不尽如人意,并没有达到举办活动的初衷。难怪不论是知名学校的在校学生也好还是普通类学校的在校学生也好,只要提到自己的学校总会有诸多抱怨,但是很少有学校能将这一部分学生的心声进行整理和搜集以采取弥补措施。
三、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1.更新人才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人术必须转变本科教育就是培养精英人才的观念,改变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降低本科教育质量的错误认识。从宏规上看,本科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出现,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结果,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微观上看,本科应用型人才不仅是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满足广大家庭和学生对高等教育和就业的需求。因此,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贯彻以下教育指导思想:第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第二,转变“精英”教育质量观,强化应用能力的发展;第三,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色;第四,统合基础理论于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
2.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由于过多地注重理论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存在较大程度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脱节的现象,这样既导致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同时也导致实践不能验证和反馈理论的情况。这样,教学体系严重地阻碍着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破除传统“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统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包括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内的教学模式改革,形成切实有效的培养模式。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智能是密切相关而又不同的两个层面,运用知识的智能必须经过实践的应用与训练。而受到现实国情和我国教育发展实际的限制,相对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教学,我国高校现有的实习普遍带有强化认识的特征。因此,切实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综合的实验操作到课外开放的自助式实践训练以及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3变革课程体系,更街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日标的落实关键在课程。以英、德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职业证书教育纳人本科教育实现了人才的应用型与大众化的同步适应。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都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实践需求,倾向对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基础理论教学中突出大学科平台的特点,构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专业理论教学中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倾向,凸显应用型的现实需要。实践教学中强调摹本技能和专业技术的i}l}练,保证训练的基本规格,同时进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简言之,教学内容在强调本科基础性之上,突出“应用”目标的灵活性、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的统一。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就业市场的现实要求、用人单位的岗位配置,以及个人的个性特征、生涯规划等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自主选择。
4.调整师资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没是提高教学质蚤的根本保证,是实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健落脚点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调整师资结构,使得整体师资结构具有拓展性、基础性与合理性的特征。具体措施包括整合学校教师资源,鼓励在职进修等。第二、硬化教学队伍,一方面要求优化每个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应追求每个教师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进行结合,尤其要硬化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措施有: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实行“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请进来”方针,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人员来校授课;鼓励并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实践单位的相关部门进行社会兼职,锻炼其实践能力。
篇11: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论文
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论文
摘 要:计算机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在社会各行各业应用非常广泛,所以成为技术学院里面一门必修课目。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的模式有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学习信息知识的兴趣不高,所以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就是根据我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技术学院里面计算机模式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提出几点看法,从而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 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
在目前的计算机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理论多、少实践的特点,过于以本为本,缺少创新,教学模式落后的特点,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模式效率低下。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针对如何进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几点个人的意和看法。
一、教学模式创新,应以学生兴趣为指引
在以往的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不注意学生兴趣的调动,内容枯燥无味,也就是教师以本为本,理论教条,不注意问题的创设,很难唤起学生的兴趣,很难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有的学校计算机要求不严,当成可有可无的课程,上课时濑散只是让学生在电脑上玩玩游戏,从而荒费了学业。所以,计算机的教学要重视课堂情景的创设,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计算机课堂上面,建设一个友好合作的师生氛围很重要,把那些计算机上面那些抽象的概念用一种形象的表达方式去表达,或者计算机老师用自己精湛的技艺来制作一个幻灯片,制作一个多媒体教学软件,不再是一个空洞的说教,而是让学生能身临其境,置身于丰富的教学情影里面,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创新成为教学模式进步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模式创新,构建课堂教学主阵地
教学模式创新,就是要改变原有的那种固定的教学模型与框架,它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来加以指导,要用新教学思想来加以创新,它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节点,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计算机老师在课堂上面演示,然后学生再加以模拟,这种方式比较陈旧比较传统,效率低下。现在学校主流的模式就是采用了分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去探索发现,这种教学模式经过广泛的应用和实践,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但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容易受学生素质的影响,素质好的学习效果就好反之就不行。所以,在教学模式的创新方面,没有固定不变的框架,需要我们计算机老师不断给自己充电,学习新的理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多向国内外名校的课堂学习,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创新出符合实际教学条件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创新,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
计算机这门学科和其它学一样,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从理论上来说,它是以理论为主的学科,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系统性很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想把这门学科学习,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认为,首先的就是要唤起学生的兴趣,要把计算机学科上面的抽象的概念和烦琐的操作程序变化成学生容易接的内容,这些内容老师在教学时候采用一种得当的方式来唤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对此方面的内容产生一种质疑的精神,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学生质疑精神的激发,是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的,信息老师可以充分利质疑精神来设置问题,设置一些容易战胜的任务,创设一些电脑知识常识竞赛,让学生在那种计算机的种种疑问当中去学习,如有的初技术学院生在学习了解互联网相关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引导这个互联网和现实生活当中的所见渔网呀、蜘蛛网呀等等,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这样的设问,可以让学生对互联网的概念有很好的理解,从而引起学生的质疑精神,激发学生学习互联网相关知识,信息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互联网的作用,其中要利用它来寻找资料非常好。互联网是如何编织起来,信号是如何传输、外网和内网、局域网等一系列概念就出现在学生的面前,需要初技术学院生去解决。
例如,我在教授如何利用EXCEL来求和这个知识点,可以以一份考试成绩表为范例,要求把两个人的成绩总和求出来。提出问题求两个人的成绩总和,安照以往的数学知识就是依次累加求出结论。这是两个人还少,但要求出20人或者更多,如何去解决?学生于是在思考,在发生疑问,刚才那个方法会不会太繁琐?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摸索,通过实践,发现EXCEL软件中有“∑”求和公式,从而很快的完成操作。我然后就及时提醒,在Excel中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函数,这些函数就放在“f(x)”中,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求20人的平均分等等。整个教学过程并非让学生“被动学习”,而是让学生不断地探索不断去发现不断地去应用,在应用中产生疑问,从而可以创新地从各种特殊事物中归纳出方法与结论,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应强调的是,创新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自学或接受学习为基础。在创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及时的点拨,让学生在质疑技术学院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且乐于学习。
四、教学模式创新,要以德育为先
计算机教学模式再改革,也离不开学生的品德教育。德育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况且计算机这门学科看上去好象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我们可以随便举一些例子,如网聊的文明问题,不良网站问题,嘿客问题,病毒侵害问题,虚拟网络安全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和计算机这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这些问题和个人的道德修问题是相关的。所以,在计算机教育的过程当中,创新永不离主题,要永远把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信息老师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放在第一位,注重网德的培养,培养学生求真的品德。即使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面从小就要注意培养良好的思想,用社会公德来约束自己在网络世界里面的行为,学会遵纪守法,不要论坛上讲一些不道德的话,不要随便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不要迷了网络游戏,不要下载那些不良图片和电影。因此,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始终以学生的品德为中心,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网德,为国家和社会的科技进步培养出又红又专的数字化人才。
五、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打基础
计算机课程里面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且这门学科本身的操作性特点决定的。所以,信息课的教学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更应放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面,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渠道,如增加学校的机房条件,增加学生到校外企业事业单位锻炼的机会,在企业事业单位里面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完全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如开放式课堂,正是新课程的需要,例如学校完全可以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机房的管理,局或网的设置和网络的维护,可以让学生组成一个兴趣小组来实施管理,大胆让学生参与进去,从电脑硬件和软件入手,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将来进入大学和社会打一个基础。
总而言之,计算机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大胆地探索,对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加以改革,进行创新,从整合教学目标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质疑能力,解决应试考试与自主学习的矛盾,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煜.成功的课堂教学来自于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湖州师范学院学报,,(8).
[2]王文.把有效教学新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卫生职业教育,,(8).
[3]朱砂.教师无效教学行为及其转化.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4]徐州.新课程视野下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教育,2008,(1).
篇12: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模式创新探索论文
【摘要】考试运行模式直接影响着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考试存在诸多弊端,科学的成人教育考试评价体系应具备以人为本、能力评价本位、以考促学的特点,改革创新成人教育考试运行机制,创新考试模式,建立一个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保障成人教育的培养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现阶段我国成人教育发展遇到了瓶颈,学历教育面临严重的生源和质量危机,非学历教育也同样遭遇信任危机,办学困难重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对我国成人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抓住机遇,摈弃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自身向内涵发展。
考试作为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直接关系到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因此,采取什么样的考试模式,如何公正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评价其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国外先进的教学考试模式及我国现行考试模式的弊端
国外发达国家成人教育考核模式较为成熟,出现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诺尔斯自我指导教学评估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成人教育模式、英国的BTEC(Business&TechnologyEducationCouncil)。
美国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渗透,学分互认。成人高等教育重视能力考核,倡导考试真实性评价,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或提交的作品来衡量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强调职业技能认证。[1][2]
德国实行“双元制”成人教育模式,具有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考核鉴定体系,教考分离,由各成人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培训机构实施教育培训,由各行业协会的考试委员会实施考试,考试分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二部分,分开执行。[3]
英国BTEC模式建立以课业为依据的评估体系,重点考核学生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两方面。专业能力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每次课业和每次课内外活动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并且要求标准内容十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运算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的能力。其课程及证书在全球100多个国家中都得到承认。[4]
可见,发达国家的成人教育都特别重视学员平时课业的实施完成情况,重视理论和实践技能结合,各行各业加强对成人教育课程的考核认证。着眼国内传统的成人教育考试,体制建设不健全,功能发挥不完整,模式趋于“普教化”,形式较单一,存在许多弊端:
1、考试内容设置“重知识,轻能力”
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以实践形式考核较少;考试内容以学科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对应用知识的能力考核较少,题型设计上,客观题比例较大,尤其如选择题等加大比例,主观题较少,标准答案试题多,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
2、学生应试心理突出,“重分数、轻学习”
考核评价以最后的卷面成绩为准,这种“一卷定乾坤”的考试模式,往往是应试能力强的学生得到高分数,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学生反而考试不理想,缺乏对平时学习成绩考核,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到课率差,考前突击、考试作弊、死记硬背重点及范题现象普遍。
3、对考试缺乏质量监督和保证机制,缺乏行业资格认证
部分成人高校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怕生源受影响,对考试中存在的不良考风、考纪“睁一眼闭一眼”,采取“宽进宽出”,各行各业与成人教育的考核没有对接,成人教育的考核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4、考试透明度不够、缺乏考后的分析和消化
课程考试结束就等于划上句号,缺乏对考试过程中反应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和分析。对于考生,考试结束后一般很难回忆起所有的题目,也不知道阅卷是否有误,自己答题错在哪里,正确的答案又是什么,不清楚哪些知识面没掌握。对于教师,完成阅卷、登分就意味着教学结束,缺乏考试分析,通过考试折射出来的教学和命题环节存在的问题也就未能及时总结和发现,对下一轮的教学和命题起不到任何指导作用。
现阶段成人教育考试模式的诸多弊端导致成人教育培养质量下降,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降低了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认可度,阻碍了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成人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创新我国成人教育考试模式是教育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性环节。
二、科学的成人教育考试评价体系应体现以下特点
1、以人为本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对象许多是边工作边学习的成人,存在工作忙、区域分布广、个体差异大等特点,因此考试模式要考虑学员工学矛盾和地域跨度等问题,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设置上要适合他们的学习需要,偏重理解与分析,避免死记硬背。针对成人教育学员学习生涯中接受教育的程度各有不同,建构的考试评价体系需与终身教育体系相适应,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能力评价本位
成人教育学生参加成人教育目的是补充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应用技能。因此,要把对知识的应用、对技能的培养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重点,这也决定了考核评价要以能力为本位,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考核内容不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也不应仅仅局限在教科书上讲述的基本理论知识,而是能真正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3、以考促学
“学”是主体,考试是教学的一部分,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终结,不管是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都要形成这种意识。考试的目的:一方面,督促学生全方位学习,通过考试发现“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考试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促进教师及时发现在教学方面的遗漏,提高教学质量。归根结底,考试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习,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改革成人教育考试运行机制、创新考试模式的建议措施
1、健全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以资格认证为标准考核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成人教育对象普遍具有双重身份,其一是受教育的学生,其二是在岗、转岗或即将上岗的职业者,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成人教育考试均实行严格的考试和资格认证制度,这与其职业性相对应,同时也是保证成人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我国的成人教育考试鲜有与资格认证挂钩。一方面,认证体系尚未健全,发展不成熟,各行业、各个行政部门自行发证,不乏存在部门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部分职业资格认证的考核管理不规范、透明度不高、鉴定内容陈旧、范围过于狭窄等现象,这些因素都降低了认证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各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未能广泛开展起来。建立各行业的职业认证机构,统一职业资格标准和鉴定模式,并将职业技能鉴定和课程学分打通,对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可申请免修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以资格认证为标准考核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逐步建立“准出”机制,从而保证成人教育培养质量。
2、实现各类成人教育与自学考试、普通高校、职业教育有机对接,学分互认互通,引入免修考试
将各类成人教育与自学考试、普通高校、职业教育有机对接,互通互认,是现代开放式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要,也是“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切实表现。
成人教育对象受教育的程度和经历各有不同,基于发展需求接受再教育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不同学校、相近学科专业之间重复设置的课程,开展学分互认,不但节约了教育资源,同时为学生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然而,受制于国内政策缺位、封闭办学思路等问题的限制,各类教育间的学分互认尚未能开展起来。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和实施学分互认互通,同时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学分互认在要制订严格、细致的可执行规则,并且要办理完备的手续,防止滥用和变相降低要求。针对国内教育水平、教育质量不一的状况,学校可以引入免修考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承认学分。
3、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建立质量监督保障体系,确保考试公平、公正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成人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要本着公平、公正地测试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为考试目的,加强管理,完善考试管理制度,一个学校的考风考纪如何取决于教学管理部门的决心和态度。
一方面,做好命题管理工作,实施教考分离。调整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减少记忆类的考核,降低客观题的比重,加大综合分析和理解应用类题型的比分,综合类命题不能过于笼统,细化知识点,以便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改革传统的`考试命题方式,结合教学大纲,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由多名老师分别命题,然后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组卷,建立试题库,随机抽取试题进行考核。
另一方面,学校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对教师的实习培训,重视对实验室和设备的建设,加大成人教育实践环节的投入。只有教师自身实践教学水平和实践操作指导能力的提高,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的提高。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引导教师注重学生的能力测试。
4、改革创新考试方法,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考试方式
成人教育形式多样,如函授、业余、脱产、远程、自考助学、职业教育培训等等,教育对象各有不同,且各成人学校教学条件不一,可创新灵活便捷的考试方式,但所有的考试模式要易于操作,同时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坚持质量不放松。
突出成人高等教育“应用为本”的特点,考核重点由对课程理论的识记向知识应用倾斜,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向实践技能的考核倾斜。改变单一、标准化的考试模式,特别对一些专业技能课程,开展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采用多样的考试方式,如笔试、口试相结合;开卷、闭卷和一页开卷相结合;过程式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大、中、小型平时作业和卷面考试相结合等。成绩可以是多项成绩复合后的综合成绩,也可以根据考核过程整体表现给出一段评语,这对以后学生求职很有参考价值。
团队的合作创新在工作中是很普遍的,在学习中进行团队实践、设计开发也很有必要,不仅解决了开展的实践或设计受规模局限的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具备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成人高等教育普遍缺乏实践、实训基地,学校可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区合作,多渠道创建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由学校组织理论考试,企业组织技能考试,联合完成应用能力培养考核。
5、建立多种考试反馈机制
提高考试透明度,考试后及时公布试题和答案,考生据此可以知道自己考试的大致结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和弥补平时忽略和未掌握的知识,可根据需要在考试结束之后安排答疑解惑或讲解试题,根据成人教育学生善于群聚交流、乐于助人的特点,可开展考前、考后学习交流讨论,考后在自愿的情况下请成绩较好的学生给大家分析讲解试题,开展互相讨论,让学生掌握平时忽视的知识盲点,加深理解,巩固知识,起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另外,可进行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由考生评价出题水平的高低,如是否能反映考生真实水平、是否出题过偏过难、出题范围是否合适、题目本身是否存在缺陷等,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命题老师作为参考,考生参与评价试题促进了命题水平的提高。对学生在考试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例如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一些不易掌握的难点或容易混淆的疑点等等,老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利于下一轮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从而起到“以考促教”的目的。
【注释】
[1]罗刚.美国成人教育教学支持系统的特点与启示[J].成人教育,2008(2):82-84.
[2]乐传永.美国成人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1):11-15.
[3]蔡跃.德国综合性大学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0(7):80-85.
[4]朱旭平.BTEC教学模式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9):51-52.
篇13:生物化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的论文
关于生物化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的论文
论文摘要:结合生物化学教学实际,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双语教学和创新性实验等,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论文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模式 创新
生物化学是介于生物与化学之间重要的边缘学科,是物理、化学等理论与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所产生的交叉学科,是一门集理论与实验为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相关学科的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知识密集、信息量大、内容复杂、记忆性强、实验技术更新快等特点。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和生物专业学生分配就业时所遇到的困难,本文针对传统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生物化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基础。
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
1.1结合学科发展前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代生物化学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实时更新内容。讲到基因表达时,可介绍我校主持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研究进展,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家蚕基因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建立21世纪“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里程碑。并把有关基因组草图的基本知识介绍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1.2理论联系实际,拓宽学生知识面
生物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讲授理论课时,可通过联系周围的生命现象和生活常识了解生化问题,激发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如脂类代谢部分,可以介绍目前世界肥胖人数已超过16亿,肥胖易引发心脑血管类疾病,已成为全球第一死因,再结合脂代谢机理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饮食平衡营养控制肥胖。另外,可以通过设问方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短跑后人会感到小腿酸痛?为什么不能常吃生鸡蛋?为什么加卤水可以制豆腐?为什么多吃糖会发胖等等。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既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拓宽了学生在生物化学领域的'知识面,又促进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1.3灵活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量成倍递增,涉及的许多概念及反应过程非常抽象,尽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仍然感到概念模糊和难以理解。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载体,集声、像、动画、音乐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信息容量大、视觉效果好、简明生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等优点。
根据教材内容,采用多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如用ChemOfficeUltra8.03绘制氨基酸或核酸的三维立体结构,录制视频介绍几种层析法等实验性强的理论知识,运用Flash动态画面模拟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以基础知识为主线,遵循内容精简、版面简洁、色调清晰,动画科学,切忌将它制成电子黑板。在图文并茂、视听一体化效果的渲染下,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微观图像宏观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和质量。
1.4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引导式教学,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对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讨论,然后以答辩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或者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开展课堂交流。
在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教参阅览室、视听阅览室、网络图书馆等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学,或通过网络与同学、教师相互交流。
2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号文件)的精神,逐步推广和实行本科生教育中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双语教学,已成为培养新时期我国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和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是现阶段我国高等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条件。在生物化学的双语过程中,首先处理好现阶段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关系,其次提高教师的双语执教能力。我校为了提高教师的口语,组织教师到英语国家培训。另外要选择合适的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教材,采用循序渐近的教学方式,实现双语教学目的。
3开展创新实验,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当今世界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谁具有一流的人才,谁就可站在科技的制高点。开展创新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有效手段之一。
3.1加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如安排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工作,使学生熟悉整个实验环节,从试剂配制到实验的预试及分析均由学生完成。学生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2开展综合型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课时和经费限制,很多学校主要开设验证性或演示性的实验,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设探索性和综合性的实验至关重要。如设计“鸡蛋清SOD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鉴定”实验,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酶的性质、酶的分离及纯化关键技术、酶的鉴定方法等知识。
3.3全面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学生可自行设计的探索性实验,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并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利用开放性实验室进行预习实验,对预习实验出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研究改进措施。另外实验室对所有学生开放,当高年级学生有创新的灵感也能及时到实验室来验证,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以人为本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竞争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我们要认识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篇14:浅析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论文
浅析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论文
作者:王淑芳赵林慧李明海
论文摘要:针对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索。将“企业全程介入”校企合作理念渗透到高校教育中,并提出与企业合作的内容与方式。该模式强调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全程合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 全程介入 高职教育
一、高职教育使命以及存在的问题
衡量一个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产品数量和产量,更重要的是质量。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很窘困的问题是:“中国制造”何时能成为“中国创造”。由此引发了中国产品如何由“低端”向“高端”升级的思索。这不仅是企业面临的困境,也是高校培养毕业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中流砥柱。但不得不承认,高校在培养高质量人才过程中陷入了两极分化的误区:一种是把学生当机器人培养,按照实际操作步骤要求学生一步一步学会操作,结果是学生只学会操作技能,没有全面的知识储备,失去思考能力,更提不上创新。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也会遇到学生总是问老师,这个步骤怎么做,而不是问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考虑;另一种则是盲目地套用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只注重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实践的土壤,学生发现不了问题,同样产生不了创新的种子。
教育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人才,应该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同时,教育不仅是高校的责任,而且是社会和企业的责任。教育必须与企业合作,为师资的培养、学生实习锻炼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也同样需要依靠学校培养的人才来为企业服务。高校不仅要结合企业需求更新教学理念,更要在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学环节的把握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和企业携起手来,共同打造有实力的高职毕业生。只有加强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才能达到共赢,共同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题的目的。
二、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
校企合作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想法来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创新性、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炙手可热。为培养这类学生,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思索和探讨教育制度改革,并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使高校、企业双方共同承担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法律责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形式多样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和加拿大的CBE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F模式。
加拿大、美国合作教育CBE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的学术要求确定学制和安排教学的教育教学体系,重点强调的是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其中,应用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创新奠定了基础。其核心是从市场的需要出发,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根据企业知识需求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设置能力培养相关能力的课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最后按需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英国的“三明治”教育认为学生在学习课程时,还应获取一些工作经验,于是产生了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工作训练的教学模式。德国“双元制”是校企合作模式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也是德国工业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是由澳大利亚政府直接经营和管理的,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提供全国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该模式已发展成为教育体系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国际高职办学理念,加强校企合作,使工学结合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强调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中也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开展企业需要的职业培训,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一方面使企业分享学校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也促使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进而形成校企合作培养创新的人才模式。
这些国际国内的办学理念都给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方向,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校企合作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如果企业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配合、教学方法合作、人才共享等方面全程介入学校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
三、“企业全程介入”高职办学理念的渗透
“企业全程介入”高职办学理念是指高校吸引企业将职工培养教育阶段移至高校阶段,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成果的评价等阶段全程介入,建立深度产学合作平台,形成联合培养格局,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夯实理论基础,参加实践锻炼,培养创新意识,真正缩短学生从“学生”到“工程师”角色的转变过程。这样,学校培养了社会需要的人才,企业得到了技术发展和更新的`人才,学生找到自己的职业空间,真正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赢。
当然,在“企业全程介入”实施过程中,需要借助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平台,使企业能有意识地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订、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制订;需要打破学校企业之间的藩篱,实现师资共享;需要逐步消除高校和企业之间的隔阂,双方达成共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其项目成果可由企业和高校共享。 1.合作制订培养计划
按照培训计划要求,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草拟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公司依据企业岗位需求派专人对教学计划、教师的授课内容与课时安排进行审订,并对主干课程教学课时的安排、选用的教材、讲授的重点等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使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既符合学生毕业的一般要求,又能满足企业的特殊要求。校企双方认可后,再严格据此组织教学。
2.合作建设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的重点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新课程体系;同时,加强专业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单门课程密不可分,应该两者兼顾,整体设计。企业应该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来,包括企业人员的介入、企业标准的引进、职业证书的融合等。
3.师资配备共享
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讲授实践课程,学校教师也能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教师在为企业员工做培训的同时,可以获得企业最新的动态、最新的资讯、最新的要求。
4.人才共享
学生在企业实践阶段将会有四大收获:第一,通过参与真实的项目,充分检验在校期间的学习,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项目应用能力;第二,更加深入地了解项目完成流程和规范,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加强岗前训练;第三,公司将指派资深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并推荐学生参加企业创新大赛。如果学生的作品能为企业所用,企业也将对其进行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这些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将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企业获得需要的技术创新,高校得到人才培养的口碑,学生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实施实例
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本专业秉承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与华德液压、北京意欧替起重机等企业建立长期、友好、深入的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把企业实际需求以及需要技术革新的领域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共同研发,学生也参与进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教师申请并获得专利两项,学生获专利一项。真正形成了校、企、学生三方全赢的局面。
五、结论
根据以上的研究探索,“企业全程介入”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来说,能得到更多技术熟练且有创新能力的职员;对高校来说,不仅降低了办学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解决了上学的目的――就业问题。高校、社会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合作链,才能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与劳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超.高职动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方黛春.高职“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4]方新,赵林惠.应用性本科工科综合性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3-55
[5]杨帆,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14):26-27.
[6]梅亚萍.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无锡地区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篇15:试析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教育规律论文
试析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教育规律论文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形成崭新的高职教学模式,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努力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教育 教育规律
我院是一所年轻的职业技术院校,通过近几来的发展,我院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摆脱了中专放大型的影响,形成了一整套崭新的教学模式,先后形成了29个专业,积累了较丰富的办学经验。在此基础上,我院坚持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努力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了地方与行业发展的需要。
一、商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摸式的现实意义
1.就业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力盘源泉。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二十余年来,涌现出的一批优秀院校也表明.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定适合本地区本行业发展的培养方案,毕业生就受欢迎,学校发展就快。实践证明,适合经济发展、就业率高的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
2.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其特色。
大众化时代的人才标准是多元的。只要培养的人才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能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就是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加上爱岗敬业的精神将使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3.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希望之路
科学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成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尽快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希望之路。
4.扰业导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家庭收入多数处于中低收人水平,这些家庭更关心子女通过高等教育后能否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在社会中找到适合的位置,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就业导向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
5.就业状况应是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
毕业生就业状况纳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使评估结果更能够反映学校办学的实际状况。
经过近几年来的实践,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教育规律,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高职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和效益明显增强。
1.在课堂教学上,突出“必需”和“够用”的原则。
根高职教学计划,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中,把理论课限制在“够用”的范围内,加大实训课的比例,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精讲多练,把知识传授型的内容也限制在“够用”的范围内;而对学生学习中所必需的知识加以巩固,对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多的内容进行删除及必要的“削枝强干”,去除或精简公式的指导过程,只要求学生会应用。对必需的理论教学,采用“加强、补充、提高”的方法,讲授中要求“少而精”,对学人学前已接触过的重点部分放在加强上,借以巩固和加深;对以前未讲过或讲得少的部分进行必要的补充;对以前讲过的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穿线”,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较全面的掌握,并再提高一步。
2.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教师区分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面、块、点”教学方式。
即总体抓面,保证学生学完所有教学计划安排的内容,使其水平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选修课,并制定有关政策,开放所有的实验室、机房等,使这些学生“吃饱”。每学期在全院选出拔尖学生,发放奖学金,以“点”的方式,实施专项培养,为他们专升本继续深造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修专业研修。
3.增加实验、实习、设计的比例,突出动手力。
在高职学生的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中,应该注事两点:一是对课程设计、毕业役计、实验实习等实行单列课,即拿出一定的时间,集中精力做实验、实习。单列课时,以保证动手能力训练的时间和效果;二是在实验、实习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实验实习指导书“为高职学生的实验、实习任务书,以加强针对性,取消教师的具体指导,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习任务,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改革考试方式,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
在对一般的课程实行理论、技能双重考核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对不同专业技能的要求,重点对相应专业的教学和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比如对英语课的考核可以突出语言应用能力,增加口语的实测,重点考核其会话、语言掌握程度;计算机理论课与实际操作课的比例调整为各50%每个学生单独进行实训考试,实际操作不合格者取消理论考试资格,此科另行考试(重修)。上述做法可以突出能力培养,效果较好,学生也很感兴趣。同时学院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实验室或不同专业教室从早到晚向学生开放,可举办一些象外语角、讲座、学习班等学习形式,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对其它课程可以采取半开卷半闭卷、分组大作业、公开答辩等新的考试方法,以突出实训考核。
5.根据高职特点选用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书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是基本工具。但是,高职教育仍然是大量借用本、专科普教学术、学科型教材,这种状态无法解决产业型专业急需多种知识和实践训练的职教教材的矛盾;无法解决有限时间与借用教材间的矛盾;无法达到“宽口径、厚基础、高技能多向”的目标;无法选用适合职教的教学法。当前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合格的`教材难于构建以教材为依托的课程组合模块,和课程组合模块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因此,要非常重视高职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工作,尝院可以专门成立高职教材选定领导小组,、组织各专业系部和专业教师进行选定并制定自编戳封却划。确定教材采用自编与选用相结合的原则,一选用教材以内容精炼,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技术成熟、管理规范的教材为主;自编教材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既考虑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又考虑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还有必要组织教师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同类教材,进行消化、吸收,并引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音像、电子教材、网络等,以提高教材质量。学院可以自编高职基础教材在高职班试用。
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围绕专业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院可以采取多项措施,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有关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决策管理。
一是协助学院确定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需要明确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应达到一定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则应来自企业对相应岗位的要求。通过专业委员会可使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砌起培养目标,使培养的学生更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二是参与专业设置论证。高职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在专业设置上就应以市场经济导向为原则。因此,不仅要分析当前经济状态下的专业人才结构和需要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格,还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带来的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因素,使专业设置既具市场性又有超前性。通过专业委员会及时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完善,帮助更新课程和教学内容,使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保持紧密的联系。
三是为师资培养和实习创造有利条件。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办出高职特色、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学院应该与地方企业实行校企联合,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培训基地。学院每年可以选派一批符合高职教学要求、各方面条件较好的教师到企业进行一定期限的实践和调研,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对评上双师型教师的,在工资待遇、职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总之,只有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探索职业技术教育规律,通过“专业教学模式”的设计,从而推动培养目标的明确,师资与仪器设备、实践工厂、工场的配备,并通过引人现代教育技术及改革教学方法来达到“纲举目张”,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基于就业导向的毕业实习创新模式探索论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2022-05-06
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元分层评价机制探索2022-09-27
以就业为导向促进课程设置改革论文2022-05-20
行动导向下的电工电子教学论文2022-10-25
会计学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实践探索论文2023-09-26
浅析高职工程人才培养实施的保障措施论文2023-08-08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教育论文2022-05-29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高语文教学2022-08-22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研究论文2022-09-06
皮革制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论文2023-06-06